昨天,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捐资1000万元冠名的教育基金会正式成立。这是我市首个个人捐资冠名、基金化运作的公益性慈善组织。基金会将重点资助丁蜀镇的部分寒门学子与优秀学生。

徐汉棠1932年出生于江苏宜兴,1952年师从顾景舟。从艺60余年来,他不仅德艺上继承顾老的衣钵,而且积极创新,在泥料、造型、装饰等方面均具独到见解,多次应邀赴美、韩等国进行艺术交流,现场展示紫砂制作技艺的魅力。鉴于他为传扬紫砂艺术作出的积极贡献,国家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先后授予他“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等殊荣。

在昨天仪式现场,徐汉棠大师深情诉说着他成立教育基金会的初衷。他说,自己在青少年求学时,正值战乱,紫砂行业低迷,家境贫穷,因此不得不告别了校园生涯。几十年来,这一辛酸往事一直记忆犹新,所以他对寒门学子的关爱从未间断。多年来,他和师傅顾老一样,默默参与社会慈善事业。同时,作为老一辈紫砂艺人,他真切感受到,正是得益于社会和谐稳定,整个陶瓷行业发展才能红红火火,走上富裕路的陶瓷艺人理应回报社会。

徐汉棠的想法得到了整个家族的支持。弟弟徐协棠说,哥哥一贯勤俭节约,处事低调,连自己生日都从未隆重庆祝过,与人相处不追求排场,他也培养出了一批德行优良的紫砂人才。哥哥很早以前就想采取更有效的形式来回报社会,成立教育基金会,让他实现了多年夙愿。徐协棠为有这样一位兄长而感到骄傲。长子徐达明说,父亲起初提出捐资1000万元设立教育基金会时,子女们有些诧异,但都尊重和支持父亲的善举,因为父亲经常教育他们做人要懂得感恩。

近年来,通过政府引导和一批工艺美术大师的引领,广大陶艺从业人员在致富的同时,踊跃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仅丁蜀镇慈善分会就已接收陶瓷艺人捐款600余万元。其中,2008年汶川地震时,陶瓷艺人捐款就达100多万元。部分陶瓷艺人还积极创新慈善模式。在镇慈善分会的支持下,紫砂艺人刘根林牵头创办免费的爱心紫砂培训班,学员都是低保、残疾人员。通过培训,杨枫等学员学有所成,自食其力,主动退出了低保。在徐汉棠大师的感召下,他的徒弟也都热心教育与慈善事业,如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范伟群曾出资50万元设立教育奖励基金。

Cy260.com精选阅读

《三月茶香》醉 汉味风情浓


作为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的展演剧目,大型现代风情楚剧《三月茶香》。

《三月茶香》创作于2006年,以上世纪二十年代汉正街为背景,展示一对从鄂西茶乡来汉口茶庄寻梦的恋人不同的人生轨迹。与传统楚剧不同,该剧进行大胆创新,以清新优美的风格,让楚剧变得时尚。

武汉楚剧院院长宋涛:在创作开始这个戏就要在地方戏曲的基础上,拓展她的创作空间,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用创新的作品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剧中充满老汉口的人文风情和音乐创新是《三月茶香》的两大特色,该剧充分运用楚剧的三大声腔,在保持浓郁本体特色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强化了楚剧音乐的歌唱性。由女声领唱的歌谣,音调清悠隽永,好似一股山茶清香扑面而来,贯穿全剧始终。

楚剧,是湖北地区具有广泛影响的地方剧种,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2006年,楚剧入选国务院颁布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走笔谢孟谏汉寄新茶》茶诗


《走笔谢孟谏汉寄新茶》

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由于茶味好,所以在一连吃了七碗,作者细细品味,每饮一碗,便有一种新的感受。到饮七碗时,更觉得两腋清风,飘飘欲仙了。最后想到辛勤采制茶叶的劳动人民,对他们寄予深切的同情:“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由于作者用了优美的诗句来表现对茶的深切感受,于是这首茶诗脍灸人口,历久不衰。后代诗人文士,应为引用。

都匀毛尖现代工艺创始人:徐全福


徐全福:现代都匀毛尖制作工艺的创始人,原黔南州都匀茶厂厂长,高级农艺师。

几十年前,徐全福还是一位年纪轻轻的小伙子时就离开了江苏来到贵州。作为一名制茶师傅,从那时起,他便与贵州的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都匀茶厂一干就是几十年,从一名农艺技师做到了都匀茶厂的厂长。今天,我们见到的徐师傅已经是位70余岁的老人了,早已退休的他却仍在为都匀毛尖的明天而忙碌着。

毛尖大师徐全福(中)在评审特制珍品

现代都匀毛尖制作工艺的创始人

“您现在还做茶吗?”我问。

徐师傅笑着说:“我现在做不动喽,他们做,我在旁边看看,当个顾问吧。”

以前加工的制作工艺里,提毫是关键,也是对温度最敏感的一步。温度高了毫毛会变黄,影响色泽,温度低了毫毛会大幅减少。而这一步,没个千百次的反复练习是掌握不了的。于是,每到春茶采摘的时候,虽然退休,做不动茶了,徐师傅依旧是这里最忙的人,东家找、西家问,他总是不知疲倦地奔波于茶园间,毫不吝啬地把自己的手艺倾囊相授。

十大名茶评比的亲历者与见证人

在都匀做茶叶生意的人,谁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三十年前,两位师傅怀揣着亲手制作的两斤都匀毛尖茶,奔赴长沙参加评比,一个星期后,评审结果出来了。参加评比的350个茶品中,都匀毛尖名列前十。而徐师傅就是这两位制茶师傅之一。据徐师傅讲,当时得知这个结果后,他无比激动,这是对贵州茶品的肯定,更是对自己改良工艺的肯定。“68年我对毛尖的加工工艺进行了改良,72年茶叶就被国家选送到日本参展了,74年被列为贵州省名牌,82年参加的那次名茶评比会更是奠定了都匀毛尖在全国几十个产茶省、几百种茶品中的重要位置。”

令人惋惜的是,当年与他同去的那位师傅前年已经过世了,没法看到现在都匀毛尖日新月异的发展。“我比他小两岁,现在还能走,还能说。我尽量多跑跑,帮帮大家,也算是再为都匀毛尖做点贡献吧。不为别的,这里产的茶叶,就像我的孩子,总希望它更好些。”

采访中,我们竟听不出半点徐师傅的浙江乡音,做了一辈子贵州茶叶,他俨然成了一名地道的本土老茶匠。

大胆改革,鼓励创新

很多茶人都固守着传统的手工做法,总是担心机器制茶影响了口感,徐师傅却正好相反。当问及他对机器加工茶叶的看法时,他竟出奇地开明,“完全赞同、鼓励使用机器生产茶叶”。

“都匀毛尖的产量一年比一年高,如果使用手工制作茶叶,一锅需要40分钟,而且一次只能炒一斤到一斤半的茶叶。那要雇佣多少人力才能完成,这无形中增加了茶叶的制作成本,还会造成因为手艺的参差而导致茶品的不统一。”

当年徐师傅改良工艺的时候,也有不少人固守着老的传统,担心他的改良会影响都匀毛尖的品质。直等到改良工艺后的都匀毛尖在国内和国际上连续获奖,才打消了大家的疑虑。

说到机器生产,整形工艺是都匀毛尖机械化生产的一大难题。

全国各地的茶品,干茶的外形不尽相同。信阳毛尖、古丈毛尖是直的,西湖龙井是扁的,碧螺春是卷的……都匀毛尖以前被叫做鱼钩牌都匀毛尖,主要是因为都匀毛尖的叶片加工炒制完成后是卷曲的,呈鱼钩型。这是在手工揉捻的过程中人为搓出来的。鱼钩形状是都匀毛尖的传统,没了鱼钩,似乎就不能叫做都匀毛尖。

“经过反复试验,机械生产过程中已经可以利用卷曲机完成这一过程。”徐师傅说。

“用机器加工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不要害怕问题,有问题就分析、解决。这样才能进步。固守老的传统迟早是要被淘汰的。”

“我们要求都匀毛尖茶色泽绿润,白毫满布,外形卷曲、完整,不能断尖。现在都可以用机器来实现了。”

业有专精,徐师傅用细心和敬业,在都匀茶叶的发展中,留下了自己的一笔。有的时候我们会思考自己存在的价值,而茶叶就是徐师傅证明自己存在过的方式,都匀毛尖永远都会飘着徐师傅赋予它的悠然香气。来自中外烟酒茶

昆明客来汉20万买新瓷茶器


昆明客来汉20万买新瓷茶器

李彦

专家:工艺好的新瓷比古瓷更值钱,将成收藏趋势

本报讯(记者李彦)都说瓷器是老的值钱,其实,工艺精湛的新瓷同样能卖个好价钱。近日,一昆明茶商来汉一掷20多万元买下12件新瓷茶器,引来众多瓷器收藏爱好者围观。

上月中旬,为期两个月的“奉华秘色茶器展”在位于黎黄陂路的武汉拾遗会所举行。本月初,一位昆明茶商专程赶到武汉,掏20多万元一口气买下12件新瓷茶器,均为小雅、九段烧、春风祥玉等景德镇窑口出品的茶壶、茶杯、茶盏等,创下开展以来的单人成交额新高。

据茶器展主办方介绍,此次展出的茶器共5000余件,均为新瓷所制,既有春风祥玉、居和堂、九段烧、小雅等景德镇窑口的佳作,也有来自台湾小芳窑的精品。因工艺精湛、画工精良、制作难度高、量少,单价茶器卖价都在几千上万元,其中一只仿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卖价高达20万元,为参展茶器中价格之最。

来自上海的资深瓷器藏家阿蔡坦言,很多瓷器收藏爱好者还存在一个误区,就是一味追求瓷器年代,而忽视了瓷器本身的好坏。“古瓷已经越来越少,市场上被赝品充斥,收藏新瓷则不存在这个问题。”他说,一些出自国内知名窑口的新瓷兼具技术性和稀有性,收藏价值丝毫不逊古瓷。随着古瓷资源日渐稀缺,工艺精湛的新瓷将成为今后瓷器收藏的趋势。

老徐谈茶:2018糯伍老树春茶(生茶)品鉴报告


今天给各位奉上的是昆明茶友寄来的,标明为2018春糯伍老树的品鉴报告。各位应该都知道糯伍是冰岛村委会下属的五个寨子之一,它的滋味与冰岛老寨很接近,少有人能将两者分清。因此,基本上糯伍茶按冰岛茶出售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情况了。当然了,它的古树茶产量也不多,如果你以冰岛茶的价格购买到正宗的糯伍古树茶,也算不错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个糯伍茶究竟如何?

第一泡

茶汤呈浅黄色,微带一丝绿。无论是挂杯香或是茶汤香都比较香,且不飘,香味呈花蜜香中微带果香。

第二泡

茶味较为饱满,无任何杂味。回甘较为明显,苦、涩弱,感觉不明显,且化得很快。

第三泡

茶汤的质感不错,比较润,有浓稠感。唯一有一点不足之处,就是水路的细腻度不够完美。

第四泡

茶气有,体感也有,就是力度上稍微弱了一些。这一泡的苦涩味开始变得比较明显,涩主要在舌面及上颚。

第五泡

茶味的饱满度无丝毫下降,茶香的持续性也较好。口腔中有凉感,但比较弱,似乎涩变得更重一些。

观叶底

此茶叶底一致性不错,有少许杂茶。有头春和尾春相拼,春尾茶占多数,树龄应该在100年左右。

结论

此茶产地为冰岛产区,与糯伍相比,有细节上的差异。古树茶无疑,品质很好,确实是好茶。

茶马古道:汉藏万里结禅缘


茶马古道:汉藏万里结禅缘

第一片茶叶是怎样到了雪域高原的?这里有一个奇妙的传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藏王得了怪病,怎么也治不好。一天他独自禅坐,清凉的风中飘逸着淡淡清香,只见一只从未见过的小鸟缓缓飞来,嘴里含着一片绿叶,神奇的是小鸟飞过藏王头顶时,那片绿叶恰巧轻轻落下,正好掉在藏王手里。藏王目送小鸟远去,绿叶的清香,让他不由自主地放进嘴中咀嚼起来,顿时神清气爽起来……后来,藏王的病不治而愈。于是,藏王派人四处寻找生长这片绿叶的神树。

经过艰难跋涉,那株神树被发现了,它就是生长在四川省名山县蒙顶山上的仙茶树,那片绿叶,当地人叫茶叶。于是,一条连接着汉藏民族的万里茶马古道,从四川盆地边缘的雅安通到了雪域高原,雪域高原上的人民开始有了饮茶的习俗,“宁可三日无粮,也不可一日无茶”,直到今天……据史料记载,自唐代以来,雅州(今四川省雅安市)不仅是茶马贸易中心,而且是茶叶生产中心,专门生产深受藏胞喜爱的砖茶。藏族民间总是把雅州和茶叶联系起来,有一首在藏区广为流传的藏地歌谣是这样唱的:“棕色汉茶垒成墙,高过了东方的山岗;雅州女子的温柔,比蓝蓝的江水还长……”

对话香港永利茶庄主事——钟汉荣


钟汉荣先生从1962年8月开始经营茶叶并研究普洱茶至今,在多年的茶叶经销生涯中,钟先生不惧千辛万苦,多次往返云南各处茶山和普洱茶原料基地考察与研究,对普洱茶的各大茶区、茶山、原料的情况了解甚透。为了把普洱茶更好的推广,他结合港人饮茶习惯,研究出适合香港地区与广东等地品饮与仓储的茶品。

钟汉荣先生于1964年创办永利茶庄注册的普洱茶商标是《双象牌》,由于长期来受到消费者与市场的欢迎和赞誉。

钟汉荣先生于2007年在国内注册了《金象献瑞》商标,为国内广大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普洱茶品和分享香港的饮茶文化。钟汉荣先生是海内外普洱茶界里有着较大影响的一个名家,他多年来对普洱茶的研究与茶文化传播丰富了人们对茶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编辑部:请问钟汉荣先生是那年开始做茶的?

钟汉荣:永利茶庄创立于1962年。

编辑部:那么多年了,您做过哪些种类的茶?

钟汉荣:我做过很多种类的茶,铁观音、普洱、花茶、散茶、还有广西的六堡茶、四川的沱茶、安徽的沱茶等等。到现在为止,普洱做的多一点,还有了自己的品牌—“金象”商标。

编辑部:为什么您要中意普洱茶多一些呢?

钟汉荣:。实际上做茶很需要经验的,怎么挑茶,怎么拼配,怎么放茶,都很关键,做茶一定要找出茶的“实味”和“虚味”,那些是真“实”,那些是真“虚”,这是很关键的。

安吉溪龙:茶农徐心平新春话“茶事”


“徐站长,我这里有几棵香樟树怕要冻坏了,是不是要包一下?”徐心平一手扶着一株有些“憔悴”的小香樟树,一手拿着电话,满脸的焦急。虽雨水已过,惊蛰将至,但像往年一样,徐心平担忧可能出现的“倒春寒”、“霜冻天”会伤了自家的茶树、茶苗。不同的是,今年这份忧虑名单上又添了那些套种上的树苗。

听到电话那头“不用担心”的答复,徐心平长长地舒了口气。然后又如往常般在茶山上转悠起来。徐心平是溪龙乡徐村湾村人,一共有200亩茶山,分别种有20亩黄茶、180亩白茶。2013年至2014年,他还在茶山上陆续套种上了榉树、红豆杉、香樟、浙江楠等珍贵树种的苗木,一亩套种25棵,共计5000棵,投入总成本10万元左右。于是,常常上山查看苗木的长势,浇水护理成了徐心平这两年新养成的习惯。他将许多的精力投入到了这200亩的茶山上。

不过,徐心平告诉笔者,别看他现在那么紧张这些套种的苗木,其实一开始乡里号召茶农套种时,他跟很多茶农一样表现出“不认可、不同意、不愿意”的“三不”姿态。“真是不理解啊,我们本来就是砍树劈山种了茶树啊,怎么又要种树呢?”其实,徐心平更多的是对种了多年的茶树那种“护犊心切”的感情,他怕树长太大,抢了茶树需要的养分,“茶树会长不好”的担忧一直让他不敢迈出尝试的步伐。

而整个溪龙乡跟徐心平一样存在顾虑的茶农还有很多。为了打消大伙的疑虑,溪龙乡农办请来农业专家,耐心讲课,普及种。“那时才知道为什么乡里执意要我们套种了。”徐心平说,通过学习,他知道茶树的根系短浅,护不住水土,容易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接下来,溪龙乡还组织茶农们集体去外地茶园考察、去苗圃学习,通过看、比,徐心平也打开了心中的一个结。

原来,2012年,徐心平的茶山经历了一场干旱,200亩茶树悉数受损,“当时,茶叶都干黄掉了、干焦掉了。”茶山上不见水,没办法,徐心平只能肩担手提地人工浇水,尽最大的努力极力挽回了大部分栽种多年的茶树,但损失仍不可避免。徐心平粗粗算了下,一亩茶园平均减产10斤左右,加上茶叶品质受损,卖不出高价,当时一亩茶园要损失3000多元。“那会,真没想通。后来外出学习,看到别人套种了苗木的茶园里茶树长势都很好,我才知道树的根系比较深,能够涵养一部分水,滋养茶树。”

打消了顾虑,解开了心结,徐心平说干就干,按照浙江省林业厅林业专家的推荐,在自家茶山上套种上了各类树种。与他一样,全乡的茶农都行动起来,在去年栽种浙江楠、银杏、木荷、榉树、桂树等近十种浙江省珍贵树种,共计三千多亩,并完成山核桃套种面积650亩,13000余棵,修筑完成林道1.5公里。

如今,徐心平栽种的苗木已慢慢长高,茶山上多了不少新绿。“树木虽小,但涵养水份的能力已经慢慢体现了。”扫去了天气因素带来的忧虑,徐心平说,接下来,自己就专注忙春茶上市的准备工作。

采访手记

过去,茶农们砍树种茶,现在,茶农们茶园套种,这种变化不仅仅体现了茶山、茶园景致的美化,更多的还是茶农们生态意识的增强。为这种在修复环境效益的基础上追求经济利益的认识点个大大的赞!

海上茶路起点在厦门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住在海边的厦门人,自古航海谋生,从而衍生出了自己的航海文化。那么,厦门的航海文化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一起听市文化局原局长、厦门地方史专家彭一万先生讲述厦门的“大海往事”吧。

1610年

海运茶叶出国

“厦门自古便矗立在大海之中,我们的海洋文化可以追溯到明代。而从孤岛渔村发展起来的厦门,又从什么时候起有了航海的概念?”彭一万告诉记者,“我个人观点,厦门人出海谋生至少起于明代,特别17世纪初。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厦门是海上茶叶之路的起点,证据是公元1610年,占领印尼的荷兰人,能在爪哇、万担买到厦门商人运去的茶叶。随后,他们将茶叶传往欧洲,欧洲人这才开始懂得吃茶,TEA在英语中即为‘茶’,这和闽南语‘茶’字的发言非常相近。”

1650年-1680年郑成功父子组成的郑氏政权在厦期间出口许多茶叶。164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厦门设立办事处,1676年,英又在厦门设立商馆,它们的任务是专门采购茶叶。可见,厦门确实是海上茶叶之路的起点,而这完全是航海文化推动所致。

1821年就有帆船

驶向东南亚

郑成功之父郑芝荣,是海商集团的头领,从台海到日本、南洋,都是海商活动的范围。郑芝荣是开启台湾的第一人,郑成功是收复台湾第一人,父子都很伟大。正因郑芝荣在17世纪上半期在台湾海峡与欧洲人抗衡,才奠定了台湾成为汉人社会的基础。接着,郑成功于1662年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粉碎了西方殖民者霸占东亚的企图,使东亚有了此后180年相对和平的时期。后来。施琅又于1683年攻下台湾。

台湾的两次收复,军队都以海军为基础,并且进攻方都以厦门和金门为基地,从东山一路打过去。此后,从1684年到1784年整整100年间,厦门都是清代官员渡台的惟一口岸。在伍通和洪本部,都有石碑为记。

1821年2月18日,第一艘中国帆船从厦门航抵新加坡,从此,移民大潮兴起,大量闽南移民从厦门出海下南洋,当然,有的是自愿出去,有的是出去卖苦力。因此,我们又可以说,华侨文化和航海文化也是紧密相连的。

1920年,陈嘉庚先生开始在集美学校办水产科,1925年增设航海科。1927年,二者合并成为集美高级航海水产学校,直到1989年再变为集美航海学院。这许多年间,它培养了遍布全世界的校友,享誉海内外。“有一回去香港,我遇到集美航海学院的校友会,400多位船长竟然都是这个学校毕业的。”

而在1946年9月,厦门大学在陈嘉庚先生的建议之下,成立了我国高等学校中第一个海洋学系。“纵观世界十大强国的崛起,从葡萄牙到荷英法等国家,都是以海立国,今天讲到航海文化的时候,我们更需要重视海权,保卫海权。”彭一万说。

成岩:千里求学与茶结缘 借钱开店表演茶艺招揽顾客


创业,一定要选择自己熟悉的行业或者擅长的专业,一旦定下目标就不要放弃,坚持做到底。创业路上必定会很艰辛,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做生意成功的方法或许有很多种,但最重要的是真诚,推销给客户的产品一定是自己非常了解并喜欢的,才能打动客户并让他成为永远的朋友。

她出生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高中毕业后来到宜昌求学,因学业关系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之后便在宜昌扎根创业。创业14年,她靠脚踏实地和勤奋刻苦,在宜昌站稳了脚跟,成为拥有百万资产的老板,并实现了自己最初的理想。她就是宜昌草木人茶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成岩,在经历创业的酸甜苦辣后,成岩说,人生就如一杯茶,从苦到甘,再到醇,每一口都能品出人生真味。

千里求学与茶结缘

2000年,内蒙古姑娘成岩千里迢迢来到宜昌求学,主修园艺专业。大学时,她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学习茶艺表演。毕业后,成岩进入一家茶叶公司实习,每月1000元左右薪水。半年后,她发现仅凭薪水完全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那个时候夷陵茶城有个门面招租,我干脆辞掉工作,盘下门面开始创业。”成岩说。

2004年7月17日,“草木人茶叶”开业了,创业资金是成岩东拼西凑来的。“父母支援了一部分,哥哥姐姐帮助了一点,加上自己打工存的钱,一共12500元。”成岩说,作为一个外地人,她在宜昌没有任何人脉资源,怎样经营成为最大的难题。

为打开困局,成岩仔细调查和分析宜昌茶叶市场,决定与其他茶楼差异化竞争,从自己擅长的茶艺培训和表演入手,通过专业表演吸引顾客,并在城区各大茶楼进行茶艺培训,同时顺带做起推销茶具的生意。经过半年的努力,已经初步积累了人脉,更可喜的是,宜昌许多茶楼都纷纷推出了茶艺表演项目,她顺带售出大量的茶具,给自己又增加了额外的收入。

扩张失利从头再来

两三年时间,成岩创业小有收获,揣着这几年的一点收入,她决定扩大生意。2007年初,她在城区某小区旁又盘下了一个20多平方米的新店面。然而,盲目的扩张最终以失败告终,在谈及第二个新门面时,成岩坦言这是“十分失败的投资”。“那一年的时间,新店面几乎一直在亏本经营。”成岩说。

“我对自己这次失败的投资进行了总结,主要原因有三个: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没有真正成熟的员工帮忙打理新门店、自己经验不足。当时资金积累不够,在新店面的地段与大小方面都没有选择好。”成岩说。新门店虽然失败了,但让成岩迅速成长,也让她开始考虑自己未来的生活规划。“不能再扩大门面了,但始终经营这样一个小店虽然能养活自己,员工跟着我却没有出路。”成岩说。

2008年1月,成岩毅然下定决心——外出考察,她跑遍广州、上海等地的茶楼,学习经营经验,而且自己不在宜昌的这段时间还可以让员工独立锻炼,员工也都迅速走向了成熟。

执着创业茶香四溢

2008年5月,成岩考察结束回到宜昌,她卖掉了新开的门店,把全部精力和新学习的经验放在了原有门店上。2009年5月,成岩作出了一个让人意外的选择——在夷陵茶城重新盘下一个总面积达200余平方米的大门店,并将茶艺培训业务作为一个主攻方向。“新门店地理位置优越,布局合理,还有专门的教室用作茶艺培训,半年时间就走上了正轨,所有老顾客都接纳了这个新茶店。”成岩说。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敏锐的成岩意识到电商对传统茶商的冲击,“草木人在逐渐转型,现在我代理了一些高端茶叶和茶具品牌,这些产品,顾客只有体验了才会购买,走品牌之路,让顾客有体验式消费,这是我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成岩说。

徐连明:炒茶,成了他的生活方式


一片茶,可以是一个城市的文化江湖,可以是一个爱茶人的人生感悟,可以是一个茶商的经营之道,更可以是一个地方自然生态的倒映凝固,在桃林镇山东头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炒茶人徐连明坚守着对炒茶的热爱和痴迷,一做就是六年,将普普通通的茶叶炒成了名声显赫的“朝阳春”品牌,带领周边乡亲走上了致富路。日前,朝阳春茶叶生产合作社、超然春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徐连明对记者讲述了他的炒茶之路。

大胆承包倒闭砖厂,走上炒茶路

1月18日上午,在桃林镇超然茶叶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正忙着给客户做茶叶订单的徐连明。徐连明告诉记者,六年前,他还是桃林镇一个普普通通的村民,一个偶然的机会,徐连明发现在当地普普通通的茶叶可能隐藏着巨大的商机。

徐连明说,那时桃林绿茶还远没有现在这么闻名,但山东半岛本来就是一块充满神奇色彩的土地,而位于诸城市东南的桃林乡更是一个充满活力,环境优美,人杰地灵,物产丰富的魅力乡镇。“桃林绿茶”叶片肥厚、嫩绿、含多种微量元素、无污染,以其独有的汤色绿、栗香高、滋味浓、耐冲泡的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有中国“北端茗茶”之誉,市场渐渐供不应求。

偶然发现桃林绿茶广受欢迎的徐连明,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当时村中一处砖厂因为经营不善,濒临倒闭,徐连明马上筹资将即将倒闭的砖厂承包过来,改造成了炒茶厂。

当时的炒茶厂规模非常小,仅仅五六个人,经营期间也着实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徐连明说,当时在心中有一个清清楚楚的目标,那就是打造出桃林绿茶响当当的,徐连明制定了自己的发展规划,现在自己的公司有了一定规模,下一步他将在良种培育、高档茶研制方面做大文章。一方面重点解决优化栽培配套技术体系、茶叶抗冻综合栽培技术、茶叶增产技术、茶叶配方施肥技术、茶叶无公害病虫防治等关键技术。另一方面对北方茶叶产品精深加工研究与开发,拓宽北方绿茶的开发空间,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全乡茶叶生产的发展。

萧艺:茶画路深深


二十年如白驹过隙,从风华正茂走到不惑之年,萧艺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艺术之路。而他感慨在艺术的海洋里,自己永远都像个小学生,有吸收不完的知识。

插着美术的翅膀

“美丽的松花江波连波向前方,川流不息流淌夜夜进梦乡……”20世纪70年代的哈尔滨,是一个洋溢希望与梦想的地方:红歌嘹亮、诗声朗朗……在这里,几乎每天都有一群身背画夹的少年,在街头快乐地追逐,他们是哈尔滨少年之家美术班的孩子们。这其中,就有一个身材颀长的少年,总是以若有所思的眼神,观察周围的一切,并不时低头描上几笔。他,就是萧艺。

“其实我学画画跟家庭环境有关系,因为我姥姥、母亲和舅舅都画画,所以我从小就爱画画,8岁起就会拿着‘墨宝’向大人求教了。”已近知天命之年的萧艺笑着说,他从小因为画画,经常会做出一些淘气的事情,为此没少挨大人的训斥。“我还记得刚上小学时发的那套课本,书里凡是男的我全画上辫子,女的全画上胡子,结果就被老师发现了,叫我到前面去罚站。”所幸的是,学校发现了萧艺的天赋,就把他推荐到了区少年之家美术班,开始系统地学习绘画。但这个活泼的少年,依旧不让人省心。

“那时候上素描课,老师一般摆上石膏像或积木就回教研室去休息,那画室就是我的天下了。记得有一次老师买了个苹果,往桌上一放,让大家画静物,说完他就出去了。结果老师前脚刚走,我后脚就把苹果拿起来,咬一口后放回去接着画画。这下坏了,别的男生一看我咬了苹果,他也去咬一口,到第三个人再咬的时候,那苹果站不住了。老师进来后二话没说,直接就把我拎出去了,他太了解我了。”在师长眼中离经叛道的萧艺,在同学们眼里却是大侠:“那时候大家上学老坐无轨电车,月票要两块钱,小孩没钱,就动起了脑筋。因为班里公认我画得最好,同学们就让我画月票,完了再搁上照片,尤其我给女生画得特别像。结果售票员查不出来,但他知道这帮人是不会买月票的,因为没那两块钱。所以他也想了个招,一看背画夹子过来的,就把月票拿出来,到终点站的调度室用脸盆泡,因为用肉眼辨别不出来了。再后来,男女生全跑了,剩我一个人在那站着,我就侠名远播了。”说到这里,萧艺哈哈大笑,那些少年时代的往事,见证了他生命中永难抹去的青春。

成年后的萧艺,真正从事绘画,是在大学毕业以后。“我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系一拿到毕业证,就进了市青年宫当老师,专门教人画画。”萧艺的学生中,许多人年龄比他大,有的是各厂矿机关工会社团的会员,有的是社会上的书画爱好者,资质不同、根基各异,但对艺术的热爱却毫无二致,这使得萧艺暗暗下决心:“别人没有条件都要创造条件,我有这么好的条件更要努力才是!”他从此深深扎进了美术这片海洋,乐此不疲。

倾听’当做一个课题来做,其作品是无意间搭上了茶文化这根弦。而到我这里,我就想好好拓展这个领域,让历史文化内涵同样丰富的茶与绘画,真正地融为一体。”萧艺认真地说,他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创作茶画,就在黑龙江省美术大赛上获了奖,这进一步确立了他的信心。从此后十余年的时间里,萧艺一直潜心研究,他整天想的是如何把茶文化的各种元素,融入到最传统的中国花鸟画中,同时还要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为此,他曾在紫砂之乡宜兴住了两个月,而去过的各地茶山更是不计其数。

其实在萧艺创作茶画之初,他的想法并不为人看好,朋友们甚至担心他走这条路没有市场前景。巧的是国内这时兴起了养生保健的热潮,人们认识到喝茶养生的重要性,从而掀起了中国茶文化的复兴热潮。正因此,萧艺和他的茶画,走进了万户千家。萧艺画茶画,讲求胸中有画意:或者浓墨重彩,或者纯净疏淡,皆意在笔先。他茶画作品的构图以简洁为主,画面大胆留白,给人以丰富的视觉空间。因为萧艺深知,只有笔愈简、墨愈精,内涵才愈丰厚,作品才能有形有神、气韵生动。渐渐地,萧艺对画作的驾驭能力,越来越为人称道,他的主题性创作、系列化研究,无不让人惊讶和钦佩。他后来的作品,无论是“世外桃源”、“道法自然”,还是“闲云野鹤”、“芦花荡里问斜阳”,都由画面透出“茶境”般的氛围和气息,流露出一种脱俗的纯净、一种远离世俗的优雅、一种文化与哲思的互融,以及一种别具禅机的笔墨。

[page]

记者好奇的是,在喧嚣繁杂的现代社会里,已经移居京城多年的萧艺,是如何保持创作激情的呢?萧艺淡然地泡上一壶茶,告诉我其实在这些年里,他做得做多的事情,还是澄心静坐、益友清淡、小酌半醺、浇花种竹以及焚香煎茶,一年中真正作画的时间,不过三四个月。“我也是中年以后才明白一件事,在绘画创作中,拼的并不是刻苦。刻苦是一个基本功,是一个过程,但最终还是要靠学识以及对画的理解,作者的绘画境界能不能达到一个高度,是自身修炼的体现。一个才疏学浅的人,如何能画出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呢?所以我用很多时间来‘玩’,这种‘玩’对创作大有好处,在‘玩’中能得到更多的知识,为创作积蓄灵感。”萧艺侃侃而谈。

多少年来,萧艺养成了一个习惯:他每天早上都要燃一炷香、沏一壶茶,可以说,这两者是他生活中无法割舍的组成部分。至于香对创作生活的作用,萧艺说,香气可以让自己心情愉悦,甚至不知不觉进入绘画的创作状态,所以他每次淘到一款好香,都会兴奋不已。“香文化和茶文化是密不可分的。香从古代开始,就被人用来养性、养生,它燃烧时发出的是一种高雅而沉静的清香,能让人迅速入静,进入忘我的创作状态,所以现在只要一天不点香,我就觉得缺了些什么。”萧艺还告诉记者,香有很多药用功效,其中有一点就是能治疗人的失眠,因为香中成分大多有安神、理气、开窍的功能。现代社会由于竞争压力大,使许多脑力工作者因为思虑过多,越想越睡不着,越睡不着越想睡,结果影响了身体健康。萧艺以前就经常失眠,但自从用香之后,他很容易就入睡了,这样不但保持了强健的体魄,也拥有了一份自然开朗的心情。难怪记者看萧艺的茶画作品时,总能感到一种闲适的生活情调,那是一种心灵的隐逸,虽没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大画面,但那由一把茶壶、一只香炉、一卷经函、几朵梅花,甚至几个蘑菇、一个萝卜、一棵白菜组成的小景致,却让人油然而生一种寻求真我的思考。

画中情,意深深

几乎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一份终生难忘的情谊,对萧艺而言,那是徐悲鸿遗孀—廖静文女士的目光,充满了对青年人的关爱。

“20世纪90年代时,我还是哈尔滨市青年宫的美术教师,有时会带着学生来北京交流学习,就在那个时候认识了廖静文女士。老夫人在看了我的作品后,对我特别关心,经常指导我一些做人作画的方法。这之后只要我到北京,就一定会上她家或者到徐悲鸿纪念馆去拜访她,老夫人就会放下手中的工作,用一天时间陪着我,而这一天就几乎都在谈教学。老夫人谈徐悲鸿先生怎么教学,实际上是告诫年轻人该如何为人师表。她一边说着悲鸿怎么样,一边就会黯然泪下,我想这其实是因为他们之间最深厚的情感,是建立在共同的美学追求上,是两颗心灵跨时空的呼应。老夫人之所以这么关心我,一是因为她感受到了我对绘画的用心,二是她希望我这一生都能从事美学教育,另外她也希望我留在北京发展。”一说起廖静文女士,萧艺的语气顿时充满敬意,这位年近百岁的老艺术家,一直是他人生的明灯,指引着他的脚步,不偏不倚地前进。“老夫人也有严厉的时候,那就是去她家吃饭,不管这张饭桌上有多少东西,她都要看着你吃完,一丁点都不许剩。实在吃不下怎么办?也只能硬着头皮吃。后来我就学乖了,只要是来北京见她,我就预先空着肚子,连水都不多喝一口。”

前辈艺术家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了萧艺的人生道路,他渐渐明白,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但专业素质要过硬,更要有品有德,这样他的作品才有生命力、才有个性、才有艺术上的价值。所以他从不因市场需求增加而扩大自己作品的数量,宁缺毋滥是他的做人态度,更是他对艺术的坚持:“作为走市场道路的画家,我要考虑经济回报没错,但是绝不能糊弄市场。所以我若画10幅画,宁可撕掉9幅,只留下一幅真正的精品,也不会让平庸之作流入市场,这是一种属于艺术家的骄傲。”

转眼间,二十年如白驹过隙,从风华正茂走到不惑之年,萧艺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艺术之路。而他感慨在艺术的海洋里,自己永远都像个小学生,有吸收不完的知识。采访中他多次慨叹,近三百年来,中国的写意花鸟艺术早已高峰还列,要有突破已经极端困难,但他却并未因为困难就停止探索。在萧艺看来,国画艺术仍然生机勃勃,当代画家只要根植于传统、作深层次的探求,并综合相关学科的有益因素,现代花鸟画就还有发展的可能。“另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中国画家只有理解并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将自己的绘画置于深厚的东方文化背景下,才能让作品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成为不被泯灭的时代印记。”萧艺这句话,说得云淡风轻,却让人久久无法释怀。文/周滨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徐汉棠捐资千万元照亮求学路》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