钵的读音是[bō],本义是洗涤或盛放东西的陶制器具,是形状像盆而较小的一种陶制器具,用来盛饭、菜、茶水等。后来,钵泛指僧人所用的食器,有铁钵、木钵等。闽西客家人习惯把小盆叫作“钵”,或者“钵头”,它与闽西客家人的习俗、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青年客家文化研究者、《闽西客家大典》执行主编高晓斌说,闽西客家人制作芋头、紫薯等做成的特色小吃,会用上一种特殊的钵。这种钵是陶瓷的,像一个没有底的漏斗,外表光滑,内面粗糙。使用时,人们手握芋头或者紫薯在钵内摩擦,糊状的芋泥、薯泥就从钵底的孔里漏出来。

擂茶是客家人最喜欢的饮料之一,据说,擂茶起源于中原,随着客家人南迁流传下来。制作擂茶的关键是擂钵,擂钵用陶土烧制,口径约30厘米到60厘米,钵内斜刻着条纹。装进茶叶和其他配料,用擂杵研磨成糊状,放入盐,冲入沸水,一钵养生又好喝的擂茶就做好了。

高晓斌说,闽西客家人有个习俗,一家有女子生育时,这家的主人要在产房窗口插香,祈求神明保佑顺产。如果生的是男孩,就在门口放一挂爆竹,同时在产房门口放一个钵头,内放谷壳、樟树熏烧,叫“暗火钵”,用来避邪。每当“暗火钵”冒出特殊的香味,亲友们都要来贺喜,主人则请左邻右舍吃粞丸。

扩展阅读

湖南擂茶的趣味风俗


在我国许多地区,尤其是南方山区、客家人聚居地的人们,有着喝擂茶的喜好。湖南、江西、福建等地,流行喝擂茶。在湖北咸丰与贵州接壤之地,也有喝擂茶的习俗,当地群众常取茱萸、胡桃、生姜、芝麻捣烂,煮沸后作茶以享客或以自奉。擂茶有着丰富的作料,具有鲜香咸辣等多种口味,其原料也因地制宜,作料多寡不等,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湖南当地的老百姓早有吃擂茶的风俗。在湖南常德,清朝嘉庆年间修的《常德府志》中就有记载:“乡俗以茗茶、芝麻、姜合阴阳水饮之,名‘擂茶’,桃源县志名五味汤,云伏波将军所制,用御瘴疠。”相传在东汉建武年间,五溪蛮叛变,顺沅水长驱直进,克郡攻县,大将马援请进,率军追至乌头村(今桃花源境内),一时之间攻克不下,又值酷暑火热,军中瘟疫流行,主帅也病了,全军被困于此。由于马援军纪严明,深受老百姓的爱戴,当地有一位老妪献“三生汤”秘方于马援,治愈了全军的疾病。从此该秘方发展成为当今的“打擂茶”。所谓“打”者,就是“制、喝”的意思,当地人习惯喊“打擂茶”。

制作擂茶的茶叶一般都选择老叶,老叶味浓,能提神醒脑,夏饮解暑不怕热,冬饮添暖不畏寒,健胃健脾,爽口洁齿。擂茶有着诸多优点,可以健脾、祛寒、暖胃,同时因配料的不同及分量的加减而产生的功能也不同,加入菊花、金银花等配料可以增加凉性,达到清热解毒的效果;加入薄荷叶则可提高去湿热的功效;加入陈皮、肉桂等可提高温性,有助于祛寒。

在湖南桃源等地,喝擂茶的习俗中,有用当中餐的,也有在早餐中餐之间当“点心”的。喝擂茶能上瘾,一些年纪大的乡亲,一天不喝擂茶,就觉得全身哪里不对劲。喝了擂茶,立刻觉得神清气爽。逢年过节待客人,首先就是喝擂茶,并在晚上作“宵夜”。在桃源、安化等地,还有打擂茶聚会组织,以打擂茶为东,轮流坐庄,十分热闹。打擂茶还有许多讲究,除了擂茶以外,还要摆上各种土特产点心,这些点心叫“压桌”,从“压桌”的种类就可看出客人在主人心目中的地位。桃花源一带的回族同胞们的“压桌”风俗甚为有趣,喝打擂茶时要讲几十种“压桌”的盘子摆成字形,客人喝擂茶时要将原来的字形拆开,再摆成另一个字。如果上摆的是“寿”字,客人就得重新摆成“福”字或者其他含有吉祥意义的字。

明刊《从来隽物有嘉名》。

佤族的烧茶和擂茶


佤族是跨国境而居的民族,国内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沧源佤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及双江、耿马、澜沧、孟连等县,沧源和西盟两县是佤族主要聚居县。佤族自称“阿佤”,其先民是古“百濮”的一支,清代有“嘎剌”、“哈瓦”、“卡瓦”等不同之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佤族,意为“住在山上的人”。佤族竹筒茶是一种古老的茶俗,用竹筒煮茶饮茶,别有情趣。

阿佤人的日常生活少不了竹,他们住竹楼、坐竹凳、用竹碗、使竹筷、睡竹箩。有一道山歌这样唱:“竹叶青青竹筒长,砍节竹筒装砂糖,吃了砂糖竹筒在,妹不变心日子长”。

如果说,在竹筒放砂糖是青年男女甜蜜恩爱的象征,那么在竹筒里煮茶水则又包含了更多的内涵。竹筒茶还可以制成姜茶用以驱寒发散;制成糖茶,用于补气血;制成薄荷茶,用于解暑。阿佤人又习惯就着竹筒茶吃用竹筒煮成的糯米饭,喝竹筒装的阿佤水酒。青年男女对坐饮酒喝茶,别具一番情趣。

佤族种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六、七百年前,现在在沧源佤族自治县境内的怕怕和大黑山等地,还有几百年前种植的百亩连片的半栽培型古茶园,因此,佤族饮茶的历史就更为久远了,佤族人们主要有两种饮茶方法,即烧茶法和擂茶法。

佤族的“烧茶”,佤族语称为“枉腊”,是一种与烤茶相似,而又独具一格的饮茶方法。首先,烧一壶开水,放在火塘边备用;然后,把茶叶均匀地铺在一块薄铁板上,放在火上烤,等到茶叶焦黄时,将茶叶倒入开水壶中煮;最后,煮好的茶倒入茶盅里,便可饮用。这种茶苦中带甜,散发出一股焦香,味道别具一格。这种饮茶方法一直被佤族人民世世代代所流传着,现在仍保留这种饮茶习惯。还有一种饮茶方法称着“擂茶”,也是佤族的一种古老的饮茶方法,即将茶叶加入姜、桂、盐放在土陶罐内共煮食用。

佤族以饮茶非常喜爱,所有的佤族男子都有饮茶的习惯,所以每户佤族人家火塘边都有一个煮茶用的瓦罐。佤族农民外出劳动的时候也离不开茶,有的带茶罐到地边,就地生火煮茶;有的是把茶水熬炼成茶胶,晒干成块后,待外出劳动的时候带在身边,想喝茶的时候含上一块以解茶瘾。因此,佤族人民的生活离不开茶叶,茶是佤族人最喜爱的日常饮料。

独具趣味的湖南桃源擂茶风俗


在祖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中,擂茶风俗是一枝独秀的奇葩,擂茶就是把茶叶、芝麻、花生等原料放进擂钵里研磨后冲开水喝的养生茶饮。在我国许多地区,尤其是南方山区、客家人聚居地的人们,有着喝擂茶的喜好;同时,湖南、江西、福建等地,也非常流行喝擂茶;同样,在湖北咸丰与贵州接壤之地,也有喝擂茶的习俗。擂茶有着丰富的作料,具有鲜香咸辣等多种口味,其原料也因地制宜,作料多寡不等,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且擂茶按地域和族群可以分为客家擂茶和湖南擂茶(非客家)两大类。

湖南的常德有喝芝麻擂茶的特殊习俗,而且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在湖南常德,清朝嘉庆年间修的《常德府志》中就有记载:“乡俗以茗茶、芝麻、姜合阴阳水饮之,名‘擂茶’,桃源县志名五味汤,云伏波将军所制,用御瘴疠”。相传在东汉建武年间,五溪蛮叛变,顺沅水长驱直进,克郡攻县,大将马援请进,率军追至乌头村(今桃花源境内),一时之间攻克不下,又值酷暑火热,军中瘟疫流行,主帅也病了,全军被困于此。由于马援军纪严明,深受老百姓的爱戴,当地有一位老妪献“三生汤”秘方于马援,治愈了全军的疾病。从此该秘方发展成为当今的“打擂茶”,所谓“打”,就是“制、喝”的意思,当地人习惯喊“打擂茶”。

湖南桃源擂茶是把茶叶、生姜、生米一起放到山楂木做的碾钵里擂碎,然后冲上沸水饮用。若能再放点芝麻、细盐进去则滋味更为清香可口,喝秦人擂茶一要趁热,二要慢咽,只有这样才会有“九曲回肠,心旷神怡”的感觉。而湖南的桃江擂茶是以芝麻和花生为主,然后放入碾钵里擂碎,再用白开水冲泡,最后放点白糖。擂茶制成后稠粘如糊,色呈淡咖啡色,香气扑鼻,入口滑溜柔润、甜爽。桃江擂茶和桃源擂茶的吃法不同,桃江擂茶一般放糖,成为“甜饮”;而桃源擂茶则放盐,大多为“咸食”,桃江的妇女怀孕后,有特别要喝擂茶的习俗,说擂茶喝的越多,养出的婴儿越白胖。

作擂茶时,擂者坐下,双腿夹住擂钵,握擂棍,频频舂捣、旋转;待钵中的东西便捣成碎泥,茶便擂好了,越细越溶越好。制作擂茶的茶叶一般都选择老叶,老叶味浓,能提神醒脑,夏饮解暑不怕热,冬饮添暖不畏寒,健胃健脾,爽口洁齿。擂茶有非常多的功效,不仅可以健脾、祛寒、暖胃,同时,因配料的不同及分量的加减而产生的功能也不同,加入菊花、金银花等配料可以增加凉性,达到清热解毒的功效;加入薄荷叶则可提高去湿热的功效;加入陈皮、肉桂等可提高温性,有助于祛寒。

在湖南桃源等地,喝擂茶的习俗中,有当中餐的,也有在早餐中餐之间当“点心”的。喝擂茶能上瘾,一些年纪大的乡亲,一天不喝擂茶,就觉得全身哪里不对劲,一旦喝了擂茶,便立刻觉得神清气爽。逢年过节待客人,首先就是喝擂茶,并在晚上作“宵夜”,在桃源、安化等地,还有打擂茶聚会组织,以打擂茶为东,轮流坐庄,十分热闹。

而且,打擂茶还有许多讲究,除了擂茶以外,还要摆上各种土特产点心,这些点心叫“压桌”,从“压桌”的种类就可看出客人在主人心目中的地位。桃花源一带的回族同胞们的“压桌”风俗甚为有趣,喝打擂茶时要将几十种“压桌”的盘子摆成字形,客人入席喝擂茶,就要懂规矩,如主人摆的是“寿”字,客人就要将字拆开,重新摆成“福”字或者其他含有吉祥意义的字。喝茶也像饮酒一样,相劝饮茶,喝擂茶成了常德人民交朋结友,待人接物的一个重要方式。

到桃源第一次喝这种茶的人,一定要喝完三碗,喝完三碗才算领了主人的情,喝第一碗是“贼”,喝完第二碗是客人,喝了第三碗才是朋友,喝得越多才越是领了主人的情。由此看来,在桃源如果没有喝上三大碗热气腾腾的擂茶,你可就错过了体会当地人那一份热情好客的机会。而且读过陶渊明《桃花源记》的人都会知道,现代桃源人这种待客之道正是当地桃花源古朴民风的延续,对他们而言,通过喝擂茶体会这种民风,也算是对陶渊明笔下的那个世外桃源的一种缅怀。

桃源擂茶文化作为中华茶文化中的一种,具有较高的价值,桃源擂茶文化是是茶文化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相结合形成的智慧产物,并形成了一种民间艺术;同时,也反映了现代人们的精神文明状态,是一种精神享受。

淡淡擂茶缘 深深母子情


擂茶是湖南桃江县的特有茶品,也是桃花江一带独有的茶文化载体。说它是茶,其实它比其他地方的茶更复杂,更有营养,其擂茶、喝茶的氛围则更是独具特色。

擂茶的原料可以是茶叶、花生、芝麻、绿豆、白糖、黄豆、玉米等,可以是其中的某几样,但常用的是茶叶、花生、芝麻。为了这几样茶料,母亲费尽了心力。每到春耕时节,母亲总是千遍万遍地要求父亲多种些芝麻、花生,甚至还在家务之余亲自下地帮父亲下种、施肥、除草、采收、晾晒、储存,年复一年,不厌其烦。对于妈妈,家里可以没有饭吃,但不能缺少擂茶。孩子们小的时候都不懂事,经常偷吃妈妈的芝麻、花生,妈妈千方百计地藏,淘气的孩子们则翻箱倒柜地找,往往是找的比藏的更高明,妈妈每一次都藏不住。我们都知道母亲对于芝麻、花生的重视,记得我最小的弟弟,大概在他三四岁的时候,有一天一家人围坐在火塘边烤火、聊天,他突然学着大人的模样,双手吃力地将右脚提到左腿上,翘着二郎腿,认认真真地说:“我要长大了,就给妈妈芝麻、花生。”可他说话有点大舌头,把芝麻说成了“蓖麻”,把花生说成了“巴的”,把屋子里的人逗得哄堂大笑。孩子们长大后,不管是谁从什么地方回家,都会买一些芝麻、花生之类的茶料带给母亲。

在我的印象里,打擂茶是一件非常快活的事情。擂茶的工具主要有两件,一件是陶制的擂钵,钵体内是一道一道的齿槽,钵体外则是光滑锃亮的陶面;另一件是一根茶树制成的擂茶棒,如果谁家的擂茶棒又直又长又匀称,那可是一件令邻里们艳羡的物件;讲究一点的再用木头做个擂钵托。打擂茶时只要把茶叶、花生、芝麻等茶料一齐放入擂钵里,手持擂茶棒,两腿把擂钵夹紧,擂茶棒搅着茶料顺着擂钵内壁上下飞快地旋转,时快时慢,时上时下,茶棒与擂钵壁的摩擦声仿佛是一首美妙的乐曲,欢快、流畅!娴熟一些的还可以左右手轮流持擂茶棒辗磨,另一只手还可以自由地旋转擂钵,两手配合非常自如,不过那一般只有男人们擂茶时才能做到,婆娘们是很难做得到的。母亲身子骨弱小,体力不是很好,可擂起茶来,还是有模有样,没有发现她因为擂茶为难过,抱怨过。茶料辗细后,再加些温开水或凉开水,搅匀,盛到茶碗里,再放入油炒的嫩玉米或干米饭或花生仁等,依据品味各施其料。喝起来那叫一个香,嚼起来那叫一个脆,尤其是夏天,喝一口凉凉的擂茶,那叫一个爽、一个润,特别的解渴!《本草经集注》中说擂茶主好眠,兼有清热、解暑、止渴、生津等多种功效。真可谓“味为甘露胜醍醐,服之顿觉沉疴苏”。

擂茶除了自己家人解渴降暑之外,更重要的是用来招待客人。家里来了客人,打上一钵擂茶,那是“必须的”。而且不管在任何时候,不需要任何理由,妈妈都会打出一钵擂茶,邀请邻里乡亲一起享用,一边喝着茶一边聊天打哈哈,“兼然幽兴处,院里满茶烟”。一钵擂茶不仅能喝出健康,还能喝出邻里的感情,喝出家庭的和谐,喝走心中的烦恼和忧愁,喝掉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在不知不觉中一两个时辰很快就过去了。过路的陌生人遇到这种时候,妈妈也会毫不吝啬地给他或她盛上满满的一碗,喝完一碗还会再问要不要再添,如果需要,妈妈会让他/她喝够。陌生人喝完茶,道一声谢,就继续赶路了。父亲也是个好客的人,更是一个爱喝擂茶的人,但对于妈妈过于频繁地打擂茶,过于热情地招待陌生人,经常为喝茶忘了时间的习惯很不满。不满归不满,只要喝上妈妈的擂茶,父亲就没话说了。

十多年前,妈妈的一场病,造成右侧肢瘫痪,自己的生活不能全部自理了。随着岁月的更替,打擂茶的工具也由电动的机器代替了原来的擂钵、擂棒,打擂茶就成了妈妈的一种奢望。但孩子们都知道妈妈爱喝擂茶,每天都会用机器打擂茶给妈妈喝。我离开家乡30多个年头了,最为思念的也还是妈妈的擂茶。去年年底,妈妈永远地离开了人世,离开了她珍爱的孩子们,也离开了她珍爱了一辈子的擂茶。

客家山歌中的茶文化


客家人喜欢饮茶,来了客人都是以茶款待,有时还拿出糕点供客人品茶享用。

茶常入客家山歌,搭郎搭妹情味极浓。常常以茶逗情,以情品茶。据某君收集的歌集有句云:"阿妹村中一枝花,好比高山嫩细茶。阿哥好比石崖水,好水专泡嫩细茶。"石崖水清冽香甜,是冲茶的理想泉水。把水烧开以后稍待片刻,冲入有茶叶的壶内,香气四溢沁人鼻尖,一饮提神醒脑,为工作助兴添劲。

饮茶也是一种乡俗,礼尚往来拿烟斟茶,是客家人好客讲礼的传统。无茶敬奉就是不礼貌,奉上热茶不领情也是失礼。茶杯放在客人面前的茶几上,双手捧着茶壶斟茶给客人,客人会用食指频频叩桌以示谢意。如果不理不睬也是怠慢失礼,山歌有句云:"饮君细茶领君情,杯中照影影照人。连杯带茶吞落肚,永生永世不忘情。"

有茶相伴自风流,茶若情人,触景生情容易春情荡漾。客家山歌有句云:"阿妹好比嫩细茶,滚水一冲沉底下。阿哥盖子盖呀等,此刻正来开心花。"以茶喻人,以人抒情,雅中有俗,俗中有雅,情景交融是客家山歌的特色,难怪客家山歌名扬海内外。

茶人说茶 客家人的饮茶风俗


在汉族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支系就是客家人,又称河洛郎。在这里他们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饮茶风俗。客家人的泡茶方式建立在潮州功夫茶的基础上,再结合客家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进行简化、创新而形成的的。

客家人的饮茶风俗

客家人人人爱饮茶,不论经济收入如何,家家户户都备有烧水用的茶煲和茶具。在过去,家庭较为富裕的客家人还会备有锡器茶壶。”在气温较低的季节,用茶壶泡完茶后,常放入用竹篾编织、里面垫有棉花的茶桶里保温。

古时候客家人泡茶的步骤如下:首先将茶壶和茶杯冲洗干净,将茶叶投入茶壶内,然后冲入沸水,静置1~2分钟后,斟入上大下小的瓷制竹节杯内,由主人或其家人用双手逐杯端至客人手中,款待客人。客家人端茶也有顺序,先长辈后晚辈,先贵宾后普通客人。然后,主人再按来访客人中的辈分高低和社会地位等具体情况,分别先后向来访客人斟茶。

客人为了表示对主人的感谢,当主人向自己斟茶时,应用右手的食指(表示自己)或用食指或中指(表示夫妻两人)或用五指(表示全家)稍为弯曲,在放茶杯的桌面上,轻轻弹一下,以表谢意。

在过去,不少达官贵人、富商、乡绅等人对于饮茶和款待客人都颇为讲究,特别喜欢历史名茶,讲究茶叶的条索紧结、香气馥郁。这些人为了得到好茶,往往在春茶采制期间,就会直接到产地或者托人买回价格昂贵的名茶,然后用铁罐密封贮藏,2~3年后才取出来泡饮或款待客人。这是因为在客家人的饮茶风俗中,认为贮藏2~3年后的陈茶,具有消食健胃、提神补脑、消痰化气、止咳健脾等功效。

最早的客家人是从内地迁居而来,大多住在交通不便、环境差的边远山区,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买不起昂贵的茶叶,但是客家人向来有“客来敬茶”的习惯,因此,为了表示以茶为礼的客家本色,只能以萝卜苗、布惊仁、番石榴叶等加工制作后代替茶叶,款待客人。在客家人的饮茶风俗中,这也是一种特色的茶饮。

不同地方的擂茶习俗


擂茶起源于古代中原,南迁流传至广东、湖南、江西等一带,又名三生汤,是一种特色食品。据说擂茶有解毒的功效,既可作食用,又可作药用;既可解渴,又可充饥。福建人喝茶有两种特别的喝法,一是沿海闽南的功夫茶,一是山区闽西北的擂茶。

擂茶是用擂钵制作的一种茶。它利用擂棒在擂钵中快速旋转研磨,将茶叶等原料研成粉未或浆状,冲入开水而成的一种饮料。这种茶俗流行于江南一些省份,而福建的将乐、宁化和明溪一带。这种茶俗保留得最为完整。

将乐几乎每家每户都做擂茶,都喝擂茶,许多人喝擂茶上了瘤,不管平时还是节日,不管夏天还是冬季都要喝。将乐一带的擂茶有个突出特点,就是讲求药效,他们以茶叶和芝麻为基本原料,加些中草药,如金银花、黄菊花、陈皮、凤尾蕨、小青、甘草等,制成可帮助消化、止咳化痰、清凉解毒的擂茶,那可说是保健茶。

擂茶在将乐是人际交往中的礼节性食品。将乐人把擂茶做为招待客人的上等饮料,客人进家,主人总是先以擂茶招待。民众中每逢节日和喜庆——如结婚、生小孩、搬新居、得奖、孩子考上大学等,都要大摆擂茶,请亲友、邻居等前来喝擂茶。

宁化的擂茶习俗,历史悠久,具有自己的特色。那里擂茶的做法很讲究,先将茶叶和一定量的油盐放入擂钵中,擂好后冲入沸水,再撒上葱珠,喝起来别具风味。最有意思的是那里的擂茶还有素的和荤的区别。素擂茶就是将花生、黄豆、糯米、海带、地瓜粉条、京菜等一起煮,然后冲入上述已擂好的擂茶钵内,搅匀,即可饮用。荤擂茶用炒肉丝、甜笋丝、香菇丝、粉丝、煎豆腐、韭菜等为附加的原料,做法如素擂茶。

明溪的擂茶,在制作时除了用茶叶、芝麻之外,还有生姜、爆米和饭粒,根据各人不同需要,或加盐、或加糖、或加草药而成为咸擂茶、甜擂茶和药擂茶。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客家擂茶与“钵”》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