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文玩或收藏品类的都会有它独有的命名方式,今天给大家收集的是紫砂壶的命名方式和命名原则:象形命名法、引申命名法、用典命名法、装饰命名法以及拟人命名法这五种。

紫砂壶的命名方法很多,而以象形、引申法最为常用,但不管什么方法题名总要以雅俗共赏为原则。可以通俗形象、直呼其名。如“牛盖洋桶”、“小型竹节”等等,显得朴素、亲切但不能庸俗、媚俗。如有人称自己的壶为“神壶”、“魔壶”、“怪壶”,便不免贻笑大方,令人作呕。随着人们文化素养和鉴赏水平的提高,要求砂壶题名能更高雅脱俗些,于是引申法、拟人法会更多被采用,如“思源壶”、“报春壶”等。又如曼生壶中的“却月”、“横云”、“合欢”、“饮虹”等不仅壶名雅致高洁,加上切壶切茗的铭文,将壶名、壶形、壶铭完全融为一个整体。

一般砂壶的题名方法,归纳起来大致有:

象形命名法:此法即根据壶形加以命名,这种命名方法通俗易懂、形象直观,可读名而知壶,是最常用的方法。如传统圆器之“掇球”壶,即因壶形似两球相累而名之;而“四方”、“八方”、“砖方”、“升方”壶则是直接描摹了方器的壶形。象形命名法尤其适合花货和筋囊货。如僧帽、合梅、南瓜、八卦龙头一捆竹,鱼化龙以及玉兰六瓣、菊花八瓣等;甚至还可以加上高矮、大小而加以区分,如高僧帽、大合梅等等;至于象秦权壶、井栏壶、柱础壶、竹简茶具、博浪锥壶等则完全以砂壶所仿制的器物直接命名。象形命名法的好处是可以由名思壶或睹壶思名,通俗形象,大众欢迎。

引申命名法:从摹形状物的形象中,略加抽象引申而加以命名。这种壶名往往更富哲理性、具有文字味,因而能发人深思。如思源壶。原本是形如古井的井栏壶,由吃水不忘挖井人即饮水思源而引申称之为“思源”壶;而以竹为题材的壶命之曰“劲节清风”壶或“高风亮节壶,顿觉气势不凡;朱可心创作的梅花壶,而命之曰“报春”壶,使人联想到毛主席诗词《卜算子·咏梅》中的“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生肖纪念壶,叫做“吉祥”壶(鸡年),“兴旺”壶(狗年),“三羊开泰”壶(羊年)……也有这种意思。它如“竹报平安”壶(以竹为题材的壶)、“流塘月色”壶(以莲为题材的壶)、天际壶(因绞泥装饰如江水而取唐人诗句“唯见长江天际荷”之意)这些由象形而引申,或富哲理、或具雅趣,或营造一种情境,或铺垫诗情画意,更能满足文人雅士的需求,也是文人命名砂壶的常用方法。

用典命名法:即以某些历史典故命名,如传统作品“东坡提梁壶”(或称“苏提”),相传是大文人苏东坡设计的。东坡曾卜居阳羡,且好饮茶,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佳话流传,后人加以附会,便把提梁壶命名为“东坡提梁壶”,使之更加厚重。曼生壶中的“石铫”壶,相传北宋周曾送给东坡一把石凿的“石铫”壶,曼生沿用此名,并说“铫之制、抟之工、自我作、非周”,意思是这把“石铫”的紫砂壶,并非周的式样了,而是我设计用紫砂抟制的了,用了这样一个典故。“秦权”壶、“博浪锥”壶,虽以仿器物而命名,因使人联想到历史典故而使人产生沧桑感。

装饰命名法:即以壶艺的某种装饰加以命名的方法。如历史作品“八卦彩绘大壶”、“开光彩绘紫砂方壶”、“四方彩绘壶”等壶名中,既点出壶形(大壶、方壶、四方等),又指出了装饰特点——彩绘;而如“锡色方础壶”、“包锡罩壶”在壶名中点出了包锡装饰工艺:象“红木镶嵌御包壶”、“贴花四方开光壶”、“泥绘束腰圆壶”、“绞泥中壶”则分别在壶名中点出了“红木镶嵌”、“贴花”、“泥绘”、“绞泥”等装饰手法。

拟人命名法:将砂壶当成有生命的人而加以命名。运用此法最典型的莫过于日本人奥兰田(玄宝),他在其所著《茗壶图录》中,将收录的32把茶壶分别取了一个人名,诸如“梁园遗老”、“萧山市隐”、“独乐园丁”、“卧龙先生”、“凌波仙子”、“浴后妃子”、“铁石丈夫”、“风流宰相”……还有一对壶,他分别称之为“渔童”、“樵青”。不仅如此,这些壶还有姓、名、字,如“方山逸士”姓“区”,名“端”,字“元正”;“红颜少年”姓“殷”名“妍”,字“倩兮”等等,其实“方山逸士”就是“砖方壶”;“卧龙先生”就是曼生的“箬笠壶”,“凌波仙子”就是筋囊货“水仙六瓣”、“红颜少年”就是“朱泥壶”……,这种命名法别有情趣。在传统作品,用拟人法命名的有:“寿星壶”、“笑婴壶”、“三友壶”、“西施壶”等等。

好了,紫砂壶的命名规则和方式就暂时给大家分享到这里了,希望对大家能有大大的帮助。

延伸阅读

你知道什么是麦饭石茶具吗?


麦饭石茶具,麦饭石是一种天然的药物矿石,含有人体所必需的钾、钠、钙、镁、磷常量元素和锌、铁、硒、铜、锶、碘、氟、偏硅酸等十八种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约占人体重的0.025%,虽然其含量甚微,但是它在人类的生命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在人体中含量不足或过剩都会影响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人体必须不断的通过各种途径补充微量元素,以满足人本生长发育和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水平的需要。

麦饭石中含铝硅酸盐类(长石),对色素和细菌有吸附能力,如果将麦饭石研成粉末,离子溶出和吸附作用增强。

麦饭石处理水使水变成了带+的、-的电原子团多的水。麦饭石能吸附水中游离子,麦饭石经水后,可溶出对人体和生物体有用的常量元素K、Ca、Mg及Si、Fe、Zn、Cu、Mo、Se、Mn、Sr、Ni、V、Li、Co、Cr、I、Ge、Ti等微量元素,麦饭石在水溶液中还能溶出人体所必须的氨基酸。

你知道什么是茶海吗?


茶海(又名公道杯)从词面上讲,是个多义词,即茶的海洋。

一是盛产茶叶的产地,种有大片的茶树,可说是茶海,比如"中国茶海福建";

二是饮茶器具,如能盛很多可喝的(冲好了的)茶的容器,也可说是茶海,还比如公道杯;

三是品茶的工艺家具,利用竹、木、石等原材料制作而成,其作用基本等同于茶盘,但是比茶盘更具有艺术性。

茶海,又称茶盅或公道杯。形状似无柄的敞口茶壶。因乌龙茶的冲泡非常讲究时间,就是几秒十几秒之差,也会使得茶汤质量大大改变。

所以即使是将茶汤从壶中倒出的短短十几秒时间,开始出来以及最后出来的茶汤浓淡非常不同。为避免浓淡不均,先把茶汤全部倒至茶海中,然后再分至杯中。同时可沉淀茶渣、茶末。

现在也常用不锈钢的过滤器,置于茶海之上,令茶汤由滤器流入茶海,以滤去茶渣。

此法我认为不可取,因不锈钢本身多少有些异味。至少用于闻香的二泡茶,不可用滤器。

陶瓷茶具知识大全,你想知道的这里都有!


陶瓷茶具的品种很多,按材质化分可分为两种:瓷质茶具,陶质茶具。其中瓷质茶具主要的有:青瓷茶具、白瓷茶具、黑瓷茶具和彩瓷具。这些茶具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都曾有过辉煌的一页。

1.陶质茶具在陶质茶具中,紫砂茶具最为著名

它兴起于北宋之初(然而有明确文字记载的紫砂茶具则见于明代正德年间),后来逐渐成为别具一格的名优茶具,并盛行于明、清两个朝代。提梁紫砂壶茶具的由来有个动听的故事,相传,北宋著名诗人苏轼喜好饮茶,在江苏宜兴独山讲学的时候,为了方便在外出时煮茶、饮茶,专门请人烧制了由他自己设计的提梁式紫砂壶,后人便把这种壶命名为“提梁壶”或“东坡壶”。苏轼曾在诗中写道,“银瓶泻油浮蚁酒,紫碗铺粟盘龙茶”,足以看出他对紫砂茶具是十分赞赏的。与普通的陶器不一样,紫砂茶具的内部和外部皆不敷釉,而是使用独特的陶土,也就是紫泥、红泥和团山泥经过抟制和焙烧制作而成的。紫砂茶具的成品,紫似熟透的葡萄、赤似红色的枫时、黄似成熟的柑橙、赭似怒放的墨菊,华丽多姿,千变万化,它有成百上千种不同的造型,正所谓“方非”一式,圆无一相”,而且制作工艺精深,色泽质补无华。能工巧匠或名人大家在壶体上经常用钢刀代替笔,雕刻山水花鸟的图案,镌刻金石书法,令紫砂壶成了一钟将文学、绘画、书法、雕刻、金石及造型集中于一体的艺术珍品,使人们在品茶的同时还能欣赏艺术,获得知识的启发与美的享受。如今,我国的紫砂茶具主要产自江苏宜兴,在浙江长兴也有出产。

2.瓷质茶具

⑴青瓷茶具

青瓷茶具以浙江生产的质量最好。早在东汉年间,已开始生产色泽纯正、透明发光的青瓷。晋代浙江的越窑、婺窑、瓯窑已具相当规模。宋代,作为当时五大名窑之一的浙江龙泉哥窑生产的青瓷茶具,已达到鼎盛时期,远销各地。明代,青瓷茶具更以其质地细腻,造型端庄,釉色青莹,纹样雅丽而蜚声中外。16世纪末,龙泉青瓷出口法国,轰动整个法兰西,人们用当时风靡欧洲的名剧《牧羊女》中的女主角雪拉同的美丽青袍与之相比,称龙泉青瓷为“雪拉同”,视为稀世珍品。当代,浙江龙泉青瓷茶具又有新的发展,不断有新产品问世。这种茶具除具有瓷器茶具的众多优点外,因色泽青翠,用来冲泡绿茶,更有益汤色之美。不过,用它来冲泡红茶、白茶、黄茶、黑茶,则易使茶汤失去本来面目,似有不足之处。

⑵白瓷茶具

白瓷茶具有坯质致密透明,上釉、成陶火度高,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等特点。因色泽洁白,能反映出茶汤色泽,传热、保温性能适中,加之色彩缤纷,造型各异,堪称饮茶器皿中之珍品。早在唐时,河北邢窑生产的白瓷器具已“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唐朝白居易还作诗盛赞四川大邑生产的白瓷茶碗。元代,江西景德镇白瓷茶具已远销国外。如今,白瓷茶具更是面目一新。这种白釉茶具,适合冲泡各类茶叶。加之白瓷茶具造型精巧,装饰典雅,其外壁多绘有山川河流,四季花草,飞禽走兽,人物故事,或缀以名人书法,又颇具艺术欣赏价值,所以,使用最为普遍。

⑶黑瓷茶具

黑瓷茶具,始于晚唐,鼎盛于宋,延续于元,衰微于明、清,这是因为自宋代开始,饮茶方法已由唐时煎茶法逐渐改变为点茶法,而宋代流行的斗茶,又为黑瓷茶具的崛起创造了条件。宋人衡量斗茶的效果,一看茶面汤花色泽和均匀度,以“鲜白”为先;二看汤花与茶盏相接处水痕的有无和出现的迟早,以“盏无水痕”为上。时任三司使给事中的蔡襄,在他的《茶录》中就说得很明白:“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而黑瓷茶具,正如宋代祝穆在《方舆胜览》中说的“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所以,宋代的黑瓷茶盏,成了瓷器茶具中的最大品种。福建建窑、江西吉州窑、山西榆次窑等,都大量生产黑瓷茶具,成为黑瓷茶具的主要产地。黑瓷茶具的窑场中,建窑生产的“建盏”最为人称道。蔡襄《茶录》中这样说:“建安所造者……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建盏配方独特,在烧制过程中使釉面呈现兔毫条纹、鹧鸪斑点、日曜斑点,一旦茶汤入盏,能放射出五彩纷呈的点点光辉,增加了斗茶的情趣。明代开始,由于“烹点”之法与宋代不同,黑瓷建盏“似不宜用”,仅作为“以备一种”而已。

⑷彩瓷茶具

彩色茶具的品种花色很多,其中尤以青花瓷茶具最引人注目。青花瓷茶具,其实是指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瓷胎上直接描绘图案纹饰,再涂上一层透明釉,尔后在窑内经1300℃左右高温还原烧制而成的器具。然而,对“青花”色泽中“青”的理解,古今亦有所不同。古人将黑、蓝、青、绿等诸色统称为“青”,故“青花”的含义比今人要广。它的特点是:花纹蓝白相映成趣,有赏心悦目之感;色彩淡雅幽菁可人,有华而不艳之力。加之彩料之上涂釉,显得滋润明亮,更平添了青花茶具的魅力。

茶具色泽

青瓷:

施青色高温釉的瓷器。青瓷釉中主要的呈色物质是氧化铁,含量为2%左右。釉由于氧化铁含量的多少、釉层的厚薄和氧化铁还原程度的高低不同,会呈现出深浅不一、色调不同的颜色。若釉中氧化铁较多地还原成氧化亚铁,那么釉色就偏青,反之则偏黄,这与烧成气氛有关。烧成气氛指焙烧陶瓷器时的火焰性质,分氧化焰、还原焰和中性焰三种。氧化焰指燃料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火焰;还原焰是指燃料在缺氧过程中燃烧,产生大量一氧化碳及二氧化碳、碳化氢等的火焰;中性焰则介于两者之间。用氧化焰烧成,釉色发黄;用还原焰烧成则偏青。青瓷中常以"开片"来装饰器物,所谓开片就是瓷的釉层因胎、釉膨胀系数不同而出现的裂纹。哥窑传世之作表面为大小开片相结合,小片纹呈黄色,大片纹呈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称。南宋官窑最善应用开片,且胎薄(呈灰、黑色)、釉层丰厚(呈粉青、火黄、青灰等色)的特点,器物口沿因釉下垂而微露胎色,器物底足由于垫饼垫烧而露胎,称口"紫口铁足",以此为贵。越窑以产青瓷而驰名世界,其作品呈现一种特别的"雨过天晴"色,质地如冰似玉,后流传至国外,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作。

黑瓷:

施黑色高温釉的瓷器。釉料中氧化铁的含量在5%以上。商周时出现原始黑瓷,东汉时上虞窑烧制的黑瓷施釉厚薄均匀,釉色有黑、黑褐等数种,至宋代黑釉品种大量出现。其中建窑烧制的兔毫纹、油滴纹、曜变等茶碗,就是因釉中含铁量较高,烧窑保温时间较长,又在还原焰中烧成,釉中析出大量氧化铁结晶,成品显示出流光溢彩的特殊花纹,每一件细细看去皆自成一派,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茶器。

白瓷:

施透明或乳浊高温釉的白色瓷器。在长期的实践当中,窑匠们进一步掌握了瓷器变色的规律,于是在烧制青瓷的基础上,降低釉中氧化铁的含量,用氧化焰烧成,釉色一般白中泛黄或泛绿色,还原焰烧成釉色泛青,有"青白瓷"、"影青"之称。唐代白瓷生产已十分发达,技艺卓越首推北方的邢窑,所烧制的白瓷如银似雪,一时间与南方生产青瓷的越窑齐名,世称"南青北白"。

青白瓷:

江西景德镇是青白瓷的烧造中心,北宋时其青白瓷的基本特征是胎质细密,呈白色,透光度极好,釉的透明度高,光泽性强,流动性较大,釉色青白,最好的呈色如天青稍淡,釉薄处泛白,积釉处则呈水绿色,北宋偏早的一些器物积釉微泛黄色器型多见盘、碗等日用器皿,还有瓶、壶、盏托、注壶、枕、油盒等,油盒底部多有"吴家盒子记"、"段家盒子记"等标记,均为阳文直书,此外尚有"蓝"、"朱"、"程"等共计14家;装饰的方法主要是刻花和印花,多在碗、盘的内壁,刻花花纹吃刀深浅不同,施釉后,吃刀深处积釉成青绿色,浅处泛白,层次感很强。刻印花图案内容主要是花卉。

颜色釉瓷:

各种施单一颜色高温釉瓷器的统称。主要着色剂有氧化铁、氧化铜、氧化钻等。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有青釉、黑釉、酱色釉、黄釉等。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有海棠红釉、玫瑰紫釉、鲜红釉、石红釉、红釉、豇豆红釉等,均以还原焰烧成,若以氧化焰烧成,釉呈绿色。以氧化钴为着色剂的瓷器,烧制后为深浅不一的蓝色。此外,黄绿色含铁结晶釉色也属颜色釉瓷,俗称"茶叶末"。

彩瓷:

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总称。釉下彩瓷器是先在坯上用色料进行装饰,再施青色、黄色或无色透明釉,入高温烧制而成。釉上彩瓷器是在烧成的瓷器上用各种色料绘制图案,再经低温烘烤而成。

青花:

釉下彩品种之一,又称"白釉青花"。在白色的生坯上用含氧化钴的色料绘成图案花纹,外施透明釉,经高温烧成。在烧制时,用氧化焰时青花色泽灰暗,用还原焰则青花色泽鲜艳。

釉里红:

釉下彩品种之一。在瓷器生坯上用含氧化铜的色料进行绘制图案花纹,然后施透明釉,经还原焰高温烧制而成。

斗彩:

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结合的品种,又称"逗彩"。先在瓷器生坯上用青花色料勾绘出花纹的轮廊像,施透明釉用高温烧成,再在轮廊像内用红、黄、绿、紫等多种色彩填绘,经低温烘烤而成。除填彩外,还有点彩、加彩、染彩等数种。

五彩:

釉上彩品种之一,又称"硬彩"。是在已烧成的白瓷上,用红、绿、黄、紫等各种彩色颜料绘成图案花纹,经低温烘烤而成。

粉彩:

釉上彩品种之一,又称"软彩"。是在烧成的素瓷上用含氧化砷的"玻璃白"打底,再用各种彩色颜料渲染绘画,经低温烘烤而成。

珐琅彩:

釉上彩品种之一,又名"瓷胎画珐琅",即成烧成的白瓷上,用珐琅料作画。珐琅料中的主要成分为硼酸盐和硅酸盐,配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低湿烘烤后即呈各种颜色,多以黄、绿、红、蓝、紫等色彩作底,再彩绘各种花卉、鸟类、山水和竹石等图案,纹饰有凸起之感。

为什么你的紫砂壶是黑色的?是真紫砂吗?


老一辈一直传下来的说法是紫砂是五色土,但到底是哪五色却没有定论,而在徐秀棠先生创作的始陶异僧中,分别为,我在看到这件作品时,感到其中的黑色显得特别突出。

紫砂壶有黑色的吗?原矿紫砂有黑泥吗?今天我们就来简单聊聊这个问题。

原矿黑砂

关于紫砂有没有原矿的黑砂这一点上,业内的争议很多,因为今天即使你去陶瓷博物馆,里面的泥料展示中,都没有黑砂料这一泥料。

而历史上则确有黑色的紫砂传器,顾老当年在故宫博物院鉴定时就有几件,“种花读书”款黑砂匜、“味泉”款黑砂竹节式壶,“康熙年造”款黑砂铜提梁壶等。

按顾老的鉴定,黑砂这一泥料在乾隆时期有,在嘉庆、道光年间绝迹,之后的黑色紫砂多是在宜兴烧成后,再拿去烟台烧黑的。

包括我们后来看到的定王府行有恒堂的黑色凸雕花卉蝙蝠纹把杯,其也是嘉道年间的作品,这件作品可能是原矿黑砂,也可能是烟台烧黑作品。

而原矿的黑砂到底是否还有,顾老的说法是否正确,仍旧需要仔细探究。

捂灰工艺

捂灰的紫砂壶同样是黑色的,不过更多是泛灰的一种黑,捂灰是一种工艺,底料仍旧是原矿紫砂,多是紫泥,经过这道工艺的壶,其便会变换本色,漆黑黯雅,经久泡养更是油润乌亮。

捂灰工艺最早出现在清乾隆嘉庆时期,用来“补救壶身花泥”而创制而出的,是为了统一泥色,而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一种专门调黑色的工艺。

将要捂灰的紫砂壶放入匣中,继而填满木炭粉,最后入窑烧制,铁元素与碳元素反应为氧化亚铁,壶身的表现就多呈黑色。

清末民国时期的紫砂名家程寿珍更是钟情捂灰,当时他的掇球壶经捂灰之后,价格更是要翻三倍。

泥料调配

这一种黑色的紫砂壶,则是进行泥料的调配,在紫泥中添加猛,烧成之后多呈现黑色,这类壶在如今比较多见。

正规调配的泥料,氧化猛的添加上限为2%,烧成后的紫砂壶泛墨黑色,与捂灰的表现有异,还有的再此基础上添加铁红粉,便是呈紫泛蓝的紫茄泥。

要注意的是,这类规矩的调配泥料与市场上的黑金刚之流是有明显区别的,如今网上的作品良莠不齐,要注意辨别。

柴烧/还原烧

这类黑色的紫砂壶烧成原理与前面所说的捂灰相近,但又不同,这类是通过控制窑内反应烧成的,表现与捂灰、调泥的黑色也不同。

紫砂矿料的铁元素丰富,那么在烧制的时候,在窑内发生氧化反应,铁质被氧化成三氧化二铁,多呈现红色。

还原烧的原理就是当窑内的温度到达一定程度之后,减少窑内的氧气,使其人为变成缺氧烧制环境,剩余的少量氧气也会持续燃烧被消耗。

窑内形成还原气氛,在坯体与柴炭、火焰直接接触中造成局部烧成温差和窑内压力差,在这种混合气氛下,坯体被还原,胚体中的三氧化铁还原成四氧化铁,同样呈现黑色。

还原烧的紫砂除了泛黑之外,其表现还有类金属光泽,这是与其他烧成黑色最为不同的一点,亦有着独特的魅力。(来源:紫砂文化馆,

紫砂壶怕什么你知道吗?


从明代以来,紫砂壶一直是茶人非常喜欢的泡茶工具,原因就在于使用紫砂壶泡茶有许多好处,包括提香、保温等。同时,紫砂壶的使用也有许多讲究和忌讳,只有用好了才能感受其中的乐趣。虽然有很多的爱壶之人,但不是每个爱壶之人都懂得保护自己的紫砂壶的,紫砂壶的保养尤为重要,这关系着紫砂壶这个宝贝的使用寿命,因为它不仅有收藏之作,更重要的是要有实际的用处,所以要好好爱护你的紫砂壶。现在来简单说说紫砂壶“怕”什么。

一、怕摔

紫砂壶的材质介于陶与瓷之间,所以它与大多数的陶瓷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特别怕摔。对于陶瓷类产品来说,一旦摔坏就无法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即使是用锔瓷或金缮等方式对摔坏的紫砂壶进行修复,留下的也只有残缺美了。那么如何防摔呢?

倒茶水时要将另一手指按在壶钮或壶盖上,动作不可过大。倒茶的过程中壶不离手,有很多时候掉壶盖就是在倒茶的时候发生的。也有的人喜欢模仿卖壶商人玩的那些盖不掉、盖嘴倒立等小花样,一不小心就把爱壶给毁了的情况都有的。

尽可能放在高处、或柜子里,小孩碰不到的地方,更不要让粗手粗脚的马大哈类的人去碰壶。

喝酒之后坚决别玩高雅,喝酒之后手没轻没重,更可怕的是喝多的人往往认为自己没喝多。

很多人喜欢用石茶盘等坚硬材质的茶盘,其实这在无意中埋下了安全隐患,最好用木质的茶桌、茶盘,木地板或铺设地毯,这样,就算一不小心失手跌落,也能尽可能减少壶破碎的概率。最好要做到“壶不离桌”。

有的人习惯在壶盖与壶把之间用绳子绑起来,以为这样可以降低盖子掉落的概率,其实这样更容易使盖子与壶身在清洁或使用中发生磕碰,有的时候虽然只是一小点磕但已经破了相啦。还有当环境温度很低的时候最好养成温壶的习惯,因为温差太大时有的壶会发生惊裂,特别是朱泥的壶。

所以,平时使用紫砂壶的时候除了轻拿轻放,还需要给紫砂壶找一个“安稳的家”;最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远离小动物和“熊孩子”。只要做到以上几点,相信你的爱壶是可以长命百岁的。

二、怕油

喜欢玩紫砂壶的人都知道,紫砂壶经过长时间使用之后,表面会有一层含蓄内敛的光泽,俗称“包浆”。但需要明白的是,紫砂壶的“包浆”与我们平时所理解的“油腻”是有很大不同的,而且吸附性强劲的紫砂壶也十分害怕油烟,所以更不能为了让紫砂壶看起来更有光泽而将其表面涂抹上各种油脂——紫砂壶的光泽,是养出来而不是抹出来的。

紫砂壶一旦沾染到油脂,就容易发出“贼光”,易养出带有花斑的壶。壶体的内外均不可沾染到油脂。每次茶事活动,都需净手弄茶,一是使茶免受异味污染;二是茶壶能得到良好的保养。在喝茶的过程中,用洁净的手对砂壶摩挲、把玩是非常必要的。

还有一点:大多数人家里,油烟最大的地方就是厨房;所以,要想让紫砂壶越养越润,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让紫砂壶远离厨房。

三、怕味

以上内容已经说过,紫砂壶的吸附性十分强劲;除了容易吸油,紫砂壶也很容易吸味。吸味功能强,对于泡茶、养壶来说,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如果是杂味、异味,则一定要避免。所以,紫砂壶一定要远离厨房、厕所等异味较多的地方。

四、怕洗洁剂

强烈建议您不要用化学洗洁剂清洗,绝对不能用洗碗精或化学洗洁剂刷洗紫砂壶,不仅会将壶内已吸收的茶味洗掉,甚至会刷掉茶壶外表的光泽,所以应绝对避免。

四、怕抛光布或者钢丝球

紫砂壶有污渍时,不要用含金刚砂的抛光布或者钢丝球清洗,虽然用这些东西清洗很快,但这样容易破坏壶表面结构,留下划痕影响美观。最好的工具是粗硬的棉布和尼龙刷,即使用这些工具也不能用蛮力。有些花货紫砂壶,壶身造型比较复杂,清洁的时候花纹不易处理,可以选用齿浪型牙刷进行处理。

五、怕温差大

平时泡茶,一般是采用80至100度的水为主;另外,一般紫砂壶的烧制温度是在1050至1200度之间。所以,正常情况下,紫砂壶的耐高温性能都是非常不错的。

但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如果遇到短时间内温差过大(骤冷骤热)的情况,有些紫砂壶容易产生爆裂现象(特别是薄胎紫砂壶)。所以,平时空闲不用的紫砂壶,不需要放入冰箱保鲜、更没必要放入微波炉高温杀毒,只需常温放置就可以。

六、怕暴晒

紫砂壶平时在使用的时候,大多数时间都处于冷热变化非常大的状态,但由于其结构比较通透所以一般也不会有什么影响。但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尽量避免把茶壶置放于阳光下暴晒,不然会对壶体表面的光泽造成一定影响。平时清洗之后的茶壶,也不需要拿去晒干,更不能拿去烘干,只需置放于阴凉的环境中自然沥干就可以。(来源:紫砂圈,

使用紫砂壶 这些常识你知道吗


一把好的紫砂壶,除了精心选购以外,在使用过程中还需要正确的保养,而这些都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方法,这些实用知识,是生活经验的总结。了解这些知识,掌握正确的方法,对丰富、提高茶艺和壶艺大有脾益。

1、选壶

选购紫砂茗壶,要掌握茗壶方面一定知识。紫砂壶有大有小,式样众多,有圆壶、方壶、仿真壶、筋纹壶、提梁壶,有素式、花式,有红泥、紫泥、绿泥、黄泥,选购时要注意大小适用,形制、色泽、锻刻要符合年龄、身份。然后要五看:看壶体泥色是否纯正统一;看壶身棱角线条是否规整分明、匀挺;看壶盖通转是否吻合;看是否有漏水渗水;看壶体有无碰损疤痕。

2、沏壶

即沏茶,用沸水沏茶,按《茶经》所说:握茶手中,俟汤先入壶,随手投茶入汤,以盖覆定,数分钟后,待茶叶沉底,再行饮用,这使茶之香味,散发益显。壶有高矮之分,高壶宜沏红茶,矮壶宜沏绿茶。

高壶形体较高,口盖较敛,适宜沏泡红茶。因红茶在加工焙制中,须经发酵,用高壶沏红茶,经深焖,使茶叶、茶香和茶色,得到充分展开,更感蕴腹浓香。

矮壶形体较矮,口盖稍敞,适宜沏泡绿茶。因绿茶在加工焙制时,未经发酵,叶绿素未被破坏,沏泡时宜衡沏,不宜焖泡。使用扁形矮壶泡绿茶,茶水倾出,碧澄、新鲜、清纯,色、香、味俱佳。

3、养壶

以手搓摩紫砂名壶,名曰:“养壶”。宜兴当地习称“盘壶”。自古爱壶者,手不离壶,壶不释手,搓摩宝爱,一日千遍。亦有的用布擦壶,茗壶用沸水沏茶后,壶表有极细微茶汁渗出,肉眼不能见,用湿布来回在壶身擦拭,日久,壶表细腻、莹润、光滑、净亮,手感舒适。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壶经用久,涤拭日加,自发暗然之光,入手可监”。

俞彦《赠冯本卿都护陶宝肖像歌》:“陈君雅欲甘茗战,得此摩挲日千遍。”高士奇《宜兴歌答陈其年检讨》:“土人取沙作茶器,大彬名与供春齐。…拂拭经时不择手,童心爱玩乃孩提。”以手摩壶,宜先上后下,或自左至右,力度以手有轻微感觉为限。日久天长,茗壶泥质日渐细腻,具织肩锦缎润滑感。养壶次数,每泡茶前,以手抚摩三至五遍,以获心神宁静,以求茶韵。

4、洗壶

宜兴紫砂壶,胎质气孔结构较大,吸附性较强,泡茶不易手馊。据这一特征,普通茶叶沏茶,宜用后即清洗。用高级名茶入壶,可贮存壶内,待来日再洁净清洗。在宜兴当地,洗壶不用手洗,其法为:茶壶日久不用,生有异味,只用沸水衡泡,再用冷水清过,异味即除。

新购紫砂茗壶,未用前须在清水中浸泡三、四天,每天换水两、三次,将铁质除净(紫砂名壶,经一千多度高温烧成,有少量铁质渗出,残留壶体表面,不清除干净,对人体有害,还会使茶水变味),然后再行使用。

紫砂壶包浆的那些事,您知道吗?


如果说有什么比买到一把自己中意的紫砂壶还高兴的事,也许就是把这把壶养出漂亮的“包浆”。

包浆是古玩行业专业术语,又称黑漆古,或传世古,它是以物品为载体的沧桑摩挲和岁月侵淫的留痕,是器物表面由于空气氧化、土埋水浸、摩擦锈蚀、玩者的手泽,经久的摩挲、内含物的沁出等多种原因,在悠长亘古的岁月的长河中,慢慢自然形成的覆盖在器物表面的一层化合物,使器物具有自然含蓄、精光内含、幽然沉静、温润如玉的陈旧感和沧桑感。

“包浆”指的是紫砂壶上一层肉眼可见的“光泽”,紫砂壶的“包浆”是日积月累下,在日积月累的使用把玩过程中,茶浆渗出壶体出现的一种状态。

它不是像文玩核桃一样靠人手盘上去的汗液、泥垢,而是茶叶浸养、滋润过后吸收的一种状态过程。紫砂壶日加涤拭,自然就会散发出一层暗淡内敛的哑光。

包浆,是在悠悠岁月中的氧化,摩挲中的光滑,乃至空气中射线的穿越,层层沉淀,逐步构成的外表皮壳。

它滑熟可喜,幽光沉寂,是有了年岁的标记,显露一种温存的旧气。

一把壶从开始泡第一壶茶的时候就开始和你结缘了,新壶显现的光泽往往都较为暗沉,然而紫砂天生具有吸水性,倘若任其吮吸壶内的茶液,如果“养壶”的方式得当,时间久了,便能使壶色光泽古润。

紫砂壶是有灵性的,“养壶”的过程中,壶吸收了主人的情感和灵性,甚至是智慧、豁达、果敢、孤傲等个性特征,这就是为什么,不同的人养出来的壶是不一样的原因了,其中除了方法的不同,还有投射在壶身上的情感是少有的。

紫砂壶的包浆乃是融入了时光的打磨和玩壶者的感情,这就是为什么每把壶养出来的韵味都不一样,每个人养出来的壶也都不同。只有亲自体会过才知道个中滋味。

分类:紫砂壶的“包浆”具体有哪几种?

1、是紫砂壶本身泥料经风化、衰变而形成

可以说任何物品都会产生“包浆”,但不是什么“包浆”都好看。而紫砂壶的这层“包浆”却具有非常的美感。原因除了本身的泥料特性外,还有另外一个特性。

大家都知道在泡茶时,虽然壶身不透水,但会透气。随着茶气地渗入和外透,泥料中一部分的元素也会跟着从内部渗到壶表来,时间越长这层“包浆”就越好,不同的泥料所析出的元素也不一样当然所形成“包浆”也不一样,所以为什么说老壶的“包浆”好看,而好的泥料才养得出好壶,原因就在于此。形成这层“包浆”只能靠时间,不是想养就能养起来的。

2、是长年泡茶后经过无数次吸纳、沉积,茶水侵入壶表而形成

所谓“茶汤养壶”也就是这个原理。这种“包浆”多被人误解,要么以为茶汤经常淋之而总不擦拭就形成此“包浆”,其实“包浆”也会形成,只是外面看到的一层是茶垢而不是“包浆”;要么说壶上不可淋茶汤,以为只会形成茶垢而不会形成“包浆”。这都是不太了解这种“包浆”的形成原理而各走极端。

3、是长年用手把玩,手上的汗油侵入壶表和经磨擦而形成

如家里经久使用的木椅在手把处会特别滋润光亮,经常把玩的玩物也会特别润亮,这就是手磨出来的一层“包浆”。对于紫砂壶长期在手上把玩当然也会产生此种“包浆”。

此三种“包浆”也并非是一层一层单独分开存在,而是互相融合形成了紫砂壶的独特“包浆”。当然也有独立存在的情况,如一把壶制好以后只供观赏,则只会形成壶表氧化的第一种“包浆”,而经常只用手把玩而不泡茶,则会形成第三种“包浆”。

因素:影响紫砂壶包浆的因素有哪些?

1、紫砂泥本身的好坏

目前市场上泥料的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化工泥根本就养不出来,一年二年还是老样子,而优质的泥料做出来的壶非常娇气,有的甚至遇到开水马上感觉到变化,用茶水泡养几次已经能明显变润,所以,壶友们玩壶都特别注重泥料,追求原矿。

2、窑温

不同泥料的烧制温度是不同的,有的泥料甚至可以几个温度烧出不同的效果。比如底槽清就可以烧出多种颜色。而窑温的高低又影响了紫砂壶的透气性,通常来说,透气性好的一定比透气性差的好养。

3、喝茶频率

这个大家都明白的,一天三次和三天一次的区别。

4、茶叶种类

不同的茶叶养壶的效果也会不同,网上也有几种不同的观点,个人经验,福建的铁观音,红茶,云南普洱最适合养壶。

注意事项:想要紫砂壶包浆更漂亮,需要注意什么?

包浆的养成需要正确的方法,很多人虽然养壶很长时间但却不见其效果,其实将茶汤直接倒在紫砂壶的表面上,而不对其进行擦拭,是错误的,因为这样久之便会在壶的表面堆满茶垢,则破了紫砂壶的“相”,应该用干净的专门的养壶巾对紫砂壶的表面进行擦拭。

还有很多人把玩紫砂壶的时候,应该将手洗干净。养壶切忌不能急功近利,这和喝茶的道理是一样的,应该注重享受的过程,只要方法适当,一定会有比自己预期很好的包浆效果的。但是:想养好壶,首先也要尽量选择质地上乘的原矿泥料制作的手工紫砂壶,那些低劣、残缺之壶养得再好,终究也是残缺。

意义:紫砂壶包浆有什么意义?

有人会问紫砂壶包浆有什么意义?有没有必要花费这个时间?

紫砂壶的包浆过程乃是融入了时间的打磨和玩壶者情感的渗入,可以试想一下,每当玩壶者,在喝茶的过程中,用手亲抚他的爱壶,放松身心的同时,对壶的喜爱尤甚。

久而久之,形成“人养壶壶养人”的精神境界,“人养壶”则是壶吸收了主人的情感和灵性,甚至是智慧、豁达、果敢、孤傲等个性特征,这就是为什么,不同的人养出来的壶是不一样的原因了,其中除了方法的不同,还有投射在壶身上的情感是少有的。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包浆问题,也是如此。仔细想想,为什么追求包浆?结果恐怕是——“大家都追求这个”吧。这是人们集体构建出来的一个审美趋向,其实和“美”的关系并不大。当人们都追求包浆的时候,一系列的病态行为就产生了,简而言之,就是想出了无数种折腾茶壶的办法,使紫砂壶偏离了存在的本意。

“包浆”的价值是时间和自然使用所赋予的,这个原则不可能被打破,对待包浆,要坚守自然而然,要抱平常心。(文章来源:紫砂文化馆;

紫砂界的“玩壶三宝”


玩壶三宝是多数藏壶、玩壶爱好者必备的三把壶:供春、西施和石瓢。这三种器形非常经典、实用,于玩、于藏、于用均可。

供春壶明代器形属于花货,惟妙惟肖。西施壶和石瓢壶清代器形属于光货。几百年过去了,这三种器形至今仍受到广大壶迷的追捧和喜爱。无论是刚入道的还是资深藏家,都能从这三把壶中得到一些启发和思考。

一、供春

供春壶“道法自然”形成了中国艺术含蓄,隐秀,意在言外和传神为主,形神兼备的特色。供春用写意的慧眼来看物象,用生动的造型激发情思,用质朴的气质创造意境,用精炼的手法追求达意。其艺术感染力超越了视觉,通过形和意直达心灵。

供春壶新颖精巧,文雅天然。当时人称赞“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短短12个字,很精准地概括了供春壶的特色,令人如见其壶。其壶质地虽薄,但是非常坚实。

供春壶,不仅仅是形式的自由,更是因为它显示的人文精神。原始,朴实的外在形象那就是一种安静的、内敛的、富有“禅意”意境。

供春在追求一种融合,既保持作品强烈的造型自然感,同时又着力避免造型内容的空洞化,通过造型来引伸出造型以外的某些内涵,使供春壶承载超越视觉内容的精神意义,并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成为文化与精神的共同载体。

二、西施

说起西施,大家并不陌生,作为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之一,其丰姿婀娜,貌美倾城,令人赞叹。在紫砂壶界,也有一壶称之为“西施”,其壶身圆润,截盖,短嘴,倒把,憨态可掬。

西施壶的壶身演绎着浣沙女丰满诱人的美乳,在浑如一体的截盖上方,红晕点缀的乳头,展现出少女般的至纯至清,樱桃小口是中国美女代表特征,用其做流嘴,即形象又实用。

在紫砂壶中的独特倒把,又寓意着美人长发飘逸的动感。西施壶的壶身又犹如那粉润圆秀的脸颊,樱桃小口般的流嘴微启欲说,截盖上高贵的发冠作为壶纽,更显得成熟与华贵。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紫砂艺人们通过对“西施”这个完美生动题材的分析与理解,利用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一把实用紫砂器勾勒成让人联想绵绵的千古情节。

三、石瓢

宜兴紫砂壶,造型多变无穷,品种数以万计,在令人眩目的款式中,石瓢壶一直以质朴无华、典雅端庄而独占一席之地,且从古到今,长盛不衰。石瓢壶这种款型自产生以来。就受到欢迎,且长盛不衰。背后必有其艺术价值和能够满足使用者的审美需求的成分。

简洁实用,这是实用美术的一个重要特点。有些紫砂作品虽然巧妙、精美。但过于繁琐,使得束之高阁,只能够用来欣赏,丧失了使用功能。这样的款型是无法流行的。而石瓢简洁、实用本身就是一重要的审美要素。

质朴典雅,质朴是与简单相合,但典雅却并非简单所能达到。只有将简单的成分加以巧妙地组合方能点石成金,形成雅趣。

刚劲中富于柔美。也是石瓢最大的特色,也是受壶友欢迎的最重要原因。

这三把壶选好了,对于提高紫砂壶鉴赏力有很大帮助。(文章来源:紫砂文化馆;

如此多样的紫砂壶颜色,是怎么形成的?


新品上新时,少不了要拿来端详试用一番。有次,新到了几款小煤窑系列壶,众人围观,看着壶面褶皱宛若风起涟漪,水波晕开,油润饱满的朱红胎衣让人一见倾心,忍不住纷纷赞叹“这几把紫砂壶也太好看了”。“紫砂?欸,它们不是红色的吗?”这时,一位之前并未了解过紫砂的小姐姐发出了小小的疑惑。

“紫砂不是紫色的吗”,这可能是紫砂小白最容易望文生义的问题。实际上“紫砂”是一个统称、一个门类。紫砂不单单有紫色系,更有朱红、黄、绿、褐等。

而对于紫砂爱好者而言,紫砂壶的泥料呈色是除壶型之外的另一玩味乐趣所在。就好比那些大体相同口红色号,每个不同的泥色都让人想拥有。也许你未必能记住304和306有什么区别,但对于紫砂的色泽略有差异都会被察觉,这个是紫拼段,那个是共生矿的,如木头之色

那么问题来了,紫砂壶呈色不一,这些泥色究竟是怎么来的?

先来看一看紫砂的本身。紫砂壶所用的紫砂泥料来自矿层,是一种含铁粘土质粉砂岩的统称,因其含铁量的高低、以及含有其他矿物质成分,导致它在烧制过程中成色不一,也被称为五色土。根据其原矿泥色,大体上分为紫泥、红泥、本山绿泥这几大类,每一大类中又各有细分,色泽、泥性各有不同。

在这三种基本呈色中也有不同的色泽效果,会有浓淡深浅之别。泥料的不同,直接影响成品壶的泥色,如以本山绿泥为泥料而制成的壶,呈色鹅黄;而红泥的发色呈朱红色。此外,在其烧制过程中温度的高低,也会影响其成色,同样是紫泥,而紫泥矿料制成的壶,呈紫色系;

而在其制作过程中也会通过一些工艺,让紫砂壶的呈色更加丰富多元。如泥料炼制环节的调配技法,通过对不同原矿泥料按照一定的配方进行调配,让紫砂壶的成色更加的璀璨丰富、多元化。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紫玉金砂”料,由老紫泥和段泥调配而成。

还有通过着色氧化物配制,在《宜兴紫砂矿料》记载:“民国时期便已使用着色氧化物来配制紫砂泥料。

如“民国绿”,诞生于民国时期,顾景舟大师也曾用此泥料制壶,是用原矿紫砂泥调入金属氧化物练制而成的特殊泥料。从青花瓷器中借鉴而来,青花是从原矿料中提取的天然钴料作为着色剂(钴料为瓷器青花颜料的主要成分)。

此外,还有烧制过程中的工艺,如捂灰、去氧、窑变等,市面上的一些黑泥壶便是通过捂灰的工艺烧制而成。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通过制作工艺上的技法,让紫砂壶的呈色更为绚丽,但总的来说其发色沉稳,亮而不艳,这与市面上存在的一些化工壶有着本质的区别。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想知道紫砂界是怎么取名的吗?》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具资讯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具资讯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