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能泡绿茶么?普洱茶用紫泥壶泡合适么?

壶质影响泡茶的效果,这里所指的壶质主要是指密度而言,密度高的壶,泡起茶来,香味比较清扬,密度低的壶,泡起茶来,香味比较低沉。如果所泡的茶,希望让它表现得比较清扬,或者说,这种茶的风格是属于比较清扬的,如绿茶、清茶、香片、白毫鸟龙、红茶,那就用密度较高的壶来泡,如瓷壶。如果所泡的茶,希望让它表现得比较低沉,或者说,这种茶的风格是属于比较低沉的,如铁观音、水仙、佛手、普洱(后发酵茶类),那就用密度较低的壶来泡,如陶壶。这与我们烹饪所使用的锅具原理相当,炒青菜,我们希望炒出来的青菜又脆又绿,所以我们用铁锅猛火快炒。如果煮鱼头,我们喜欢用砂锅或炖锅,文火慢煮。如果我们用铁锅煮鱼头,当然还是可以吃,但是鱼汤一定没那么稠、那么滑;如果用砂锅炒青菜呢?那一定很糟糕。

密度与陶瓷茶具的烧结程度有关,我们经常以敲出的声音与吸水性来表达,敲出的声音清脆,吸水性低,就表示烧结程度高,否则烧结程度就低。这与壶具的保温程度又息息相关,我们习惯性希望茶壶保温效果要好,事实上是不一定的,因为如果保温效果是绝对需要,那一把壶就要做得厚厚的,质地烧得松松的,结果很难卖得出去,再说,泡茶是在适当的浓度就要把茶汤倒出来,那会在壶内保温?讲究的泡茶法甚至于还使用定时器,浸泡的时间控制在“以秒计”呢。

金属器里的银壶是蛮好的泡茶用具,密度、传热比瓷壶还好。“清茶”最重清扬的特性,而且香气的表现决定品质的优劣,用银壶冲泡最能表现这方面的风格。陶瓷器最近流行三分法,将高温烧结,但又不白,又不透光的一类称为“火石”,这类壶具所表现的泡茶效果就介乎在“瓷”与“陶”之间。

上不上釉与泡茶的关系

上釉就像在陶瓷器的土上穿了一件衣服,上釉的让人欣赏釉色之美,不上釉的让人欣赏泥土本身的美。宜兴紫砂陶艺是后者的代表,而且将泥土的美,泥土的情表现得最为深刻。

谈到茶与壶质的关系,壶内不上釉的,这层关系表现得更加明显,但“得”、“失”间就要从两方面来说:一是我们使用同一把壶在同一类茶上,用久了,“茶”、“壶”间会有相辅相成的效用,使用过的茶壶比新壶泡出来的茶汤,味道要饱和些。但壶的吸水性不能太大,否则吸了满肚子的茶汤,用后陈放,容易有霉味。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使用内侧不上釉的茶壶冲泡不同风味的茶,则会有相互干扰的缺点,尤其是使用久了的老壶或是吸水性大的壶。有次茶道教室的泡茶考试课上,一位同学使用了一把久泡重火鸟龙茶的未上釉陶壶冲泡当天的考试茶─白毫鸟龙,第一泡几乎喝不出是什么茶来。如果只能有一把壶,而要冲泡各种茶类,最好使用内侧上釉的壶,每次使用后彻底洗干净,可以避免留下味道干扰下一种茶。所以评茶师用以鉴定各种茶叶的标准杯,都采用内外上釉的瓷器。

色调与泡茶的关系

如果将茶器的质地分为瓷、火石?、陶三大类,瓷质茶器的感觉是细致、高频的,与不发酵的绿茶、重发酵的白毫鸟龙、全发酵红茶的感觉颇为一致。火石质茶器的感觉较为坚实阳刚,与不发酵的黄茶、微发酵的白茶、半发酵的涷顶、铁观音、水仙的感觉颇为一致。陶质茶器的感觉较为粗犷低沉,与焙重火的半发酵茶、陈年普洱茶的感觉颇为一致。

再就茶器的颜色而言:茶器的颜色包括材料本身的颜色与装饰其上的釉色或颜料。白瓷土显得亮洁精致,用以搭配绿茶、白毫鸟龙与红茶颇为适合,为保持其洁白,常上层透明釉。黄泥制成的茶器显得甘怡,可配以黄茶或白茶。朱泥或灰褐系列的火石器土制成的茶器显得高香、厚实,可配以铁观音、涷顶等轻、中培火的茶类。紫砂或较深沉陶土制成的茶器显得朴实、自然,配以稍重焙火的铁观音、水仙相当搭调。若在茶器外表施以釉药,釉色的变化又左右了茶器的感觉,如淡绿色系列的青瓷,用以冲泡绿茶、清茶,感觉上颇为协调。有种乳白色的釉彩如“凝脂”,很适合冲泡白茶与黄茶。青花、彩绘的茶器可以表现白毫鸟龙、红茶或熏茶、调味的茶类。铁红、紫金、钧窑之类的釉色则用以搭配涷顶、铁观音、水仙之属的茶叶。茶叶末、天目、与咸菜色系的釉色,就用来表现黑茶。

壶形与泡茶的关系

就视觉效果而言,茶具的外形有如上节所谈的色调,应与茶叶相搭配,如用一把紫砂松干壶泡龙井,就没有青瓷番瓜来得协调,然而紫砂松干泡起铁观音就显得非常够味。

但就泡茶的功能而言,壶形仅显现在散热、方便与观赏三方面。壶口宽敞的、盖碗形制的,散热效果较佳,所以用以冲泡需要七、八十度(摄氏)水温的茶叶最为适宜。因此盖碗经常用以冲泡绿茶、香片与白毫鸟龙。壶口宽大的壶与盖碗在置茶、去渣方面也显得异常方便,很多人习惯将盖碗作为冲泡器使用就是这个道理。盖碗、或是壶口大到几乎像盖碗形制的壶,冲泡茶叶后,打开盖子很容易可以观赏到茶叶舒展的情形与茶汤的色泽、浓度,对茶叶的欣赏、茶汤的控制颇有助益。尤其是龙井、碧螺春、白毫银针、白毫鸟龙等注重外形的茶叶,这种形制的冲泡器,若再配以适当的色调,是很好的表现方法。Cy260.cOM

扩展阅读

为何紫砂壶泡茶效果会更好


紫砂壶的泥质是纯天然形成的,用深藏于宜兴当地山腹之中所独有的红、紫等彩泥,来进行加工成型,再放进1100-1200℃的高温窑炉中烧制成为陶器。由于泥料中含有氧化硅、镁、锰、钾、纳等多种化学成分,烧后的成品赤如红、黄如柑橙、赭如墨菊、紫如葡萄,多彩而又绚丽,变化多端极具艺术性。紫砂壶的造型数以万千,其制作工艺严谨,做工精湛。

紫砂艺人用钢刀在紫砂壶体上雕刻出山水虫鱼,书法金石,使紫砂壶成为集文学、书法、雕塑、绘画、金石、造型于身的艺术品。品茗之余,兼赏其艺术,给人以知识的启迪和美的享受。紫砂壶有高矮之分,口径有大小之别,这与泡茶有密切关系。紫砂壶一般适合泡乌龙茶;高型口小的茶壶,适合沏绿茶或花茶,使茶色碧翠而味清醇。紫砂茶具既重造型又重茶理,理趣共存。因此,人们把它推崇为“世间茶具之首”,负有“名陶名器,天下无类”的美称。与瓷等其它茶具比较,它有无与伦比的自身优势,这也就是为什么用紫砂壶来泡茶的原因所在。

(1)用紫砂壶泡茶,茶香浓郁持久。紫砂壶嘴小、盖严,壶的内壁较粗糙,能有效地防止香气过早散失。长久使用的紫砂茶壶,内壁挂上一层棕红色茶锈,使用时间越长,茶锈积在内壁上越多,故冲泡茶叶后茶汤越加醇郁芳馨。长期使用的紫砂茶壶,即使不放茶,只倒入开水,仍茶香诱人,这是一般茶具所做不到的。

(2)用紫砂壶泡茶,提携抚握不易炙手。紫砂壶线膨胀系数比瓷壶略高,而且没有釉,就不存在坯釉应力的问题;烧成以后的紫砂壶,玻璃极少,有足以克服冷热温度差所产生的急变能力,故具有缓慢的传热性。紫砂茶壶适应冷热急变的能力极佳,即使在上百度的高温中蒸煮后,迅速投到零下的冰雪中,也不会爆裂。因此,用紫砂壶泡茶,提携抚握不易炙手;寒冬腊月,用沸水泡茶,也不必担心裂开,甚至置于文火上烧炖,也无炸裂之虞。

(3)紫砂壶泡茶,保温时间长。由于壶壁内部存在着许多小气泡,气泡里又充满着不流动的空气,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故紫砂壶有较好的保温性能。

(4)紫砂茶壶里外都不施釉,保持微小的气孔,透气性能好,但又不透水,并具有较强的吸附力,这是一般茶壶所不能比拟的。它能保持茶叶中芳香油遇热挥发而形成馨香,提高茶汤的晚期酸度,起到收敛和杀菌作用。故能稍微延缓茶水的霉败变馊,所谓“盛暑越宿不馊”,道理就在这里。

新壶泡茶要注意哪些


新买壶在使用前可以先放些茶叶用滚水泡一下,多泡几次更好,再里外刷洗干净,将壶内残留的砂粒彻底清除。用泡过的茶叶擦洗比较好。因为有些商贩,在出售茶壶时,可能会给茶壶“化化妆”用上面所讲的方法可以清除一些由此产生的异味。

在泡养过程中,切不要太心急,千万不要去用有细金刚砂颗粒的抛光布之类的材料揩擦,这样很容易伤及表面,留下划痕,从而破坏紫砂质感。比较好的方法是用粗硬的棉布擦拭,清洗时用尼龙刷。不要太用力以免不小心戳坏茶壶。泡养茶壶要用心,勘茶时要有正确手势,最好用食指轻轻摁住盖沿,一旦“落帽”后果可以“设想”。

平时喝茶,可以用干净毛巾擦拭,不要将茶汤留在壶面,这样久而久之壶面上会堆满茶垢,擦拭以后会有浮光,这品相玩家比较忌讳。一把养好的壶,应该呈“黯然”之色,这种光泽应该是“内敛”的。

喝完茶后,茶壶最好不要留茶叶,倾倒洗净。虽然紫砂壶确实有隔夜不馊的特点,但隔夜的茶,会有陈汤味。就从卫生来讲,紫砂壶终究不是“保险箱”,而且茶泡后放置10小时后再喝是对身体不好的。

盖碗泡茶时,出汤快慢影响有多大?


茶汤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看的。何况所谓的“同样色泽”未必就一定真的是“同样”,目测误差太大了。

仅仅是延长冲泡时间,茶叶浸泡时间和内含物浸出情况基本均一,但放慢出汤时间,泡茶器内不同位置茶叶内含物浸出情况就会呈现梯度分布。

而茶叶内不同内含物质有不同的析出速度曲线,同样的物质其析出速度也是呈非线性的,一点点条件的改变足矣影响茶汤内含物质的构成。

茶汤色泽是由茶叶中析出的茶色素来形成的,但茶色素并非是茶汤中唯一的茶叶析出物,因此哪怕色泽完全一致,也不能确定两杯茶有同样的内含物质构成与比例——但在品饮端能否准备的辨识又是另一回事。

除了不同的内含物质析出比例,不同的状况还会造成茶叶受热时间与温度变化曲线不一。这种情况除了影响本道茶汤的析出物构成,温度还会作用于茶叶,这种影响会影响茶叶在接下来冲泡中的表现。

而且学习工夫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掌握好出汤时间,也就是要:专心致志。任何一种好茶,无论是绿茶、红茶、乌龙茶还是普洱,假设在投茶量正常的情况下,在前三泡时,出汤时间误差超过一秒(一般情况都是超时),都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茶汤浓度过高,出现香短、苦显、汤涩等现象。而出汤时间出现了误差,出汤再快也白搭。

而且,有些茶,比如高等级的正岩岩茶,一旦在前三泡泡失误,后面的几道茶就很难再挽救回来。因为出汤时间没掌握好,把一泡好茶给泡废了。

另外,完全不能凭颜色来断定茶汤的适宜浓度。茶汤的颜色,应该随着道数的增加而逐渐转淡。不能认为把每道茶的颜色调整到接近一致是很高明的做法。因为,每道茶汤的颜色一致,绝不意味着口感一致。反而,可能差异相当大。

中国茶叶的影响


805年:唐代时,日本和尚最澄大师及806年空海大师,留学我国研究佛学,归国后,将我国茶叶蒸青绿茶的制茶技术传入日本。

1811年:荣西和尚留学回归日本,将锅炒茶制法传入日本。

1828至1833年:茶叶产制技术传入印尼。荷属东印度公司派茶师杰哥逊前后六次来我国学习研究,每次均带回茶种、制茶技术工人及器具。

1833年:苏俄来茶我国采购茶籽与茶苗,1848年开始采摘,依照我国茶叶制作方法开始生产。

1834年:印度成立植茶研究发展委员会,即派秘书哥登来我国学习茶叶产制技术。购买茶籽及茶苗,并寻找、招收四川省雅州及福建省武夷等地茶师及工人,到大吉岭等地发展茶业。

1835年:宇治山本氏,传回我国覆盖茶园“玉露茶”的制法。

1836年:哥登氏带回我国茶工,在阿萨姆勃鲁茶厂中,按照我国红茶制法,试制成功,日后发展成今天的阿萨姆红茶。

1866年:斯里兰卡正式制茶始于特罗氏。学习我国武夷岩茶制法,试制成功。至1873年后才仿效印度的机械制法。

1877至1887年:南非及东非洲茶叶的发展,已由我国输入茶叶生产技术。

1898年:日本开始仿制我国红茶、绿砖茶。

1926年:日本仿效我国珠茶制法。日本最普遍的煎茶,是仿自我国浙江龙井。

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茶业者等退出印度、锡兰的茶叶经营,将技术与资本等,转移投资于肯亚等新茶区的开阔,才大量生产红茶。

茶对戏曲的影响


我国是茶叶文化的肇创国,也是世界上唯一由茶事发展产生独立的剧种--“采茶戏”的国家。

所谓采茶戏,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一种戏曲类别。在各省,每每还以流行的地区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来加以区别。如广东的“粤北采茶戏”,湖北的“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戏”、“蕲春采茶戏”等等。这种戏,尤以江西较为普遍,剧种也多。如江西采茶戏的剧种,即有“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武宁采茶戏”、“赣东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和“宁都采茶戏”等。这些剧种虽然名目繁多,但它们形成的时间,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这一阶段。

采茶戏,是直接由采茶歌和采茶舞脱胎发展起来的。如采茶戏变成戏曲,就要有曲牌,其最早的曲牌名,就叫“采茶歌”。

再如采茶戏的人物表演,又与民间的“采茶灯”极其相近,茶灯舞一般为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所以,最初的采茶戏,也叫“三小戏”,亦是二小旦、一小生或一旦一生一丑参加演出的。另外,有些地方的采茶戏,如蕲春采茶戏,在演唱形式上,也多少保持了过去民间采茶歌、采茶舞的一些传统。其特点是一唱众和;即台上一名演员演唱,其他演员和乐师在演唱到每句句末时,和唱“啊嗬”、“咿哟”之类的帮腔。演唱、帮腔、锣鼓伴奏,使曲调更婉转,节奏更鲜明,风格独具,也更带泥土的芳香。因此,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采茶和其他茶事劳动,也就不会有采茶的歌和舞;如果没有采茶歌、采茶舞,也就不会有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许多省区的采茶戏。所以,采茶戏不仅与茶有关,而且是茶叶文化在戏曲领域派生或戏曲文化吸收茶叶文化形成的一种灿烂文化内容。

其次,采茶戏的形成,不只脱颖于采茶歌和采茶舞,还和花灯戏、花鼓戏的风格十分相近,与之有交互影响的关系。花灯戏是流行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湖北、江西等省区的花灯戏类别的统称;以云南花灯戏的剧种为最多。其产生的时间,较采茶戏和花鼓戏稍迟,大多形成于清代末叶。花鼓戏以湖北、湖南二省的剧种为最多,其形成时间和采茶戏大致相差不多。这两种戏曲,也是起源于民歌小调和民间舞蹈。因为采茶戏、花灯戏、花鼓戏的来源、形成和发展时间、风格等等都比较接近,所以在这三者之间,自然也就存在相互吸收、相互营养的交叉关系。

茶对戏曲的影响,不仅直接产生了采茶戏这种戏曲,更为重要的,也可以说是对所有戏曲都有影响的,是剧作家、演员、观众都喜好饮茶;是茶叶文化浸染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至戏剧也须臾不能离开茶叶。如明代我国剧本创作中有一个艺术流派,叫“玉茗堂派”(也称临川派),即是因大剧作家汤显祖嗜茶,将其临川的住处命名为“玉茗堂”而引起的。汤显祖的剧作,注重抒写人物情感,讲究辞藻,其所作《玉茗堂四梦》刊印后,对当时和后世的戏剧创作,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在这点上,茶使汤显祖在我国戏剧史上所起的作用,当不会限于流派的一个名字上。

又如过去不仅弹唱、相声、大鼓、评话等等曲艺大多在茶馆演出,就是各种戏剧演出的剧场,又都兼营卖茶或最初也在茶馆。所以,在明、清时,凡是营业性的戏剧演出场所,一般统称之为“茶园”或“茶楼”。因为这样,戏曲演员演出的收入,早先是由茶馆支付的。换句话说,早期的戏院或剧场,其收入是以卖茶为主;只收茶钱,不卖戏票,演戏是为娱乐茶客和吸引茶客服务的。如上一个世纪末年北京最有名的“查家茶楼”、“广和茶楼”以及上海的“丹桂茶园”、“天仙茶园”等等,就均是演出场所。这类茶园或茶楼,一般在一壁墙的中间建一台,台前平地称之为“池”,三面环以楼廊作观众席,设置茶桌、茶椅,供观众边品茗边观戏。现在的专业剧场,是辛亥革命前后才出现的,当时还特地名之为“新式剧潮或“戏园”、“戏馆”。这“园”字和“馆”字,就出自茶园和茶馆。所以,有人也形象地称:“戏曲是我国用茶汁浇灌起来的一门艺术。”另外,茶叶的生产、贸易和消费,既然已成为社会生产、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自然,也就不可能不被戏剧所吸收和反映。所以,古今中外的许多名戏、名剧,不但都有茶事的内容、场景,有的甚至全剧即以茶事为背景和题材。如我国传统剧目《西园记》的开场词中,即有“买到兰陵美酒,烹来阳羡新茶”,把观众一下引到特定的乡土风情之中。

“金花”对黑茶品质的影响


茯茶用黑毛茶为原料加工而成,近期也有个别厂商釆用粗绿茶原料或不经发花的也称之为“茯茶”,其品质粗涩不堪,实在是败坏了“茯茶”的名声,应予坚决取缔。“发花”是形成茯茶的关键技术,不经发花的茶,是不能称之为茯茶的。

1、“金花”的孢外酶

根据湖南农业大学黄建安教授等的研究,黑毛茶经汽蒸处理后,多酚氧化酶绝大部分被抑制,但在“发花”过程中却伴随着微生物的滋生又重新出现了新的多酚氧化酶。而纤维素酶在“发花”的6至9天出现了一个大的跃升,并在第9天达到最大值。随着发花时间的延长,酶活性有所下降,但至出烘的成品样中,酶活性仍维持较高水平。而果胶酶的活性最大值出现在发花后的12天,但没有象多酚氧化酶和纤维素酶那样明显的起伏变化,而是一值处于较低水平。

在发花过程中的优势菌种冠突散囊菌无疑是这些孢外酶产生的主要因素。微生物的代谢是全能型的,在发花过程中,一方面把茶叶中的某些物质作为养分消耗以满足自身生长的需要,另一方面它又分泌各种物质到体外。茯砖茶发花过程中,确实存在多种微生物酶,诸如多酚氧化酶、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等,该几种酶分别作用于茯砖茶中的多酚类物质的氧化、纤维素和果胶物质的分解,对茯砖茶品质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当然,不仅仅是这三种酶的作用,发花中的其它孢外酶的研究将进一步弄清它们与茯茶品质的关系。

2、发花过程茶叶中的物质变化

根据湖南农业大学傅冬和等人的研究,茯砖茶经过加工后,游离氨基酸、茶多酚、黄酮类、咖啡碱、可溶性糖及水浸出物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发花初期下降速度缓慢,在发花6-10天的时期内下降幅度较大;经过发花后,茶多酚中的黄酮类下降51.52%;氨基酸降低了36.84%。咖啡碱是较为稳定的化合物,在加工过程中仅下降10.85%,可溶性糖及水浸出物含量变化最小,分别只有5.9%和2.34%。研究认为,茯砖茶在加工过程中,多酚类物质的转化主要是“金花”产生的孢外酶的酶促氧化、自动氧化和水解三种。黑毛茶经茯茶加工的高温汽蒸工序后,尚未发现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在发花过程中,由于微生物的大量繁殖,释放胞外酶催化多酚类氧化,儿茶素各组分发生氧化聚合,从而减少了茯砖茶的粗涩味,增加了醇和的滋味,对改善茯茶的滋味品质取到了积极作用。

氨基酸在茯砖茶加工过程中的下降、氨基酸与糖类发生的反应和转化,是茯砖茶香气成分的重要原因。

在茯砖茶加工过程中,咖啡碱可与茶多酚的氧化产物,蛋白蛋等物质以氢健缔合方式形成络合物,而咖啡碱是茶叶中带苦味的成份之一,其含量的减少,有利于茯砖茶苦涩味的降低。

3、茯砖茶的香气

茯砖茶的香气形成比较复杂,目前研究也不够。但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从茯砖茶原料检出的香气成份有60种,发花以后检出了66种,发花期间,醛酮类比之前增加了3.2倍,萜烯类与芳环酵类增加1.7倍,脂肪醇类增加4.7倍…,其它芳香卖物质均有增加,只有酚类减少4.7倍。表现出强火功香的杂环化合物和其它变化了的芳香物质组成了“菌花香”,成为茯砖茶的特殊香味。

由于冠突散囊菌等微生物的大量参与,形成了特有的菌花香,并由于这些微生物的作用以及在加工过程中的高温高湿作用,茶多酚的氧化、缩合、蛋白质和纤维素等大分子的分解,氨基酸、糖类、咖啡碱等各成分之间的聚合、缩合等一系列反应,形成了茯砖茶的品质风味。

综上所述:茯茶“发花”就是在一定的水热作用下,通过优势菌种--冠突散囊菌的大量繁殖,形成孢外酶,并通过酶外酶和水热作用,与茶叶中的多酚化合物等成分聚合、分解,与微生物本身一道,形成了茯茶的特殊色、香、味、形。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健康的茶饮料。

袋泡茶的历史起源,早期的袋泡茶是怎样的


袋泡茶的发明者,一般认为是美国纽约茶商汤姆斯·沙利文。有关专利资料显示,1903年已经出现手工缝制的丝绸棉布袋。据信,1904年袋泡茶在商业上已经获得成功。坊间流传1908年发明袋泡茶,当为误传。

袋泡茶的历史起源故事:

1904年6月,美国纽约茶商托马斯·沙利文希望压低生意成本,于是决定把少量茶叶样品装入一个小丝袋,寄送给潜在客户试尝。收到这些奇怪的小袋子后,疑惑的客户无从下手,只能尝试着把它们浸泡到一杯滚烫的开水中。结果完全出人意料--他的客户认为茶叶装在小丝袋里使用很方便,定货纷至沓来。

其实就是有个茶商嫌锡器成本高,改用廉价的丝带装送货,结果歪打正着,激发了零售商销售袋泡茶的生意经。

丝袋泡茶的使用,免去了人们清洗茶杯的程序,还开拓了茶商的丝带生意。丝带后来发展成纸袋,就是如今的袋泡茶。简单快速又不失茶味的袋泡法,对红茶的推广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早期的袋泡茶都是手工作业。

早些时候的大泡茶,都是靠着工人手工制作完成。到了1935年,生产茶袋的机器和包装红茶的机器成为主流。市场上的袋泡茶也各色各样。比如“茶包”则用两片纱布缝合成袋,装入茶叶后封口,还有圆弧状袋子。

1920年,袋泡茶上市,需求量一度猛增。

1920年,袋泡茶在市面上越来越多,人们对它的需求也一度飙升。不仅满足了普通家庭消费的需要,而且也逐渐改变了消费者的生活方式。

而在当时,老牌茶企川宁还未生产袋泡茶,立顿就抓住了袋泡茶的发展机遇,打破了老牌茶企川宁的市场垄断,与其平起平坐。随后,立顿便在美国开始设厂,以最快的速度占领了袋泡茶的市场,随后又大规模的向各国大规模销售袋泡茶。

如今,袋泡茶已经遍布全世界各地,袋泡茶横跨茶饮料、保健品、药茶三大黄金行业,它既可品茗,又能保健,又可养生,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多或缺的时尚饮品之一。

《每日邮报》援引英国泰特利茶叶公司公关部总监萨拉·豪的话说:"无法想像,没有袋泡茶,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

 

窑温对紫砂壶的影响


谈紫砂必会说道泥料,而泥料介绍一定都会谈到窑温,可见窑温对紫砂的重要性,尤其是对紫砂的成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紫砂壶在正常的烧成气氛下,随着温度的变化,胎质颜色会有着深浅不一的变化。简言之,窑温不同,烧成的颜色也会有所差别。而这个差别主要体现在紫砂坯件从开始烧结到软化的温度变化。适当改变烧成温度和升温率曲线,可对紫砂颜色进行改变。

一般来说,原料中颗粒越小,越容易烧结,要求温度相对较高。而温度越高烧结度也越高,收缩率随之越大。为了提高紫砂壶的烧成质量,工艺师通常会设置好烧结温度的上限和下限,然后根此选择窑炉,制定合理的烧成温度和升温率曲线。对于烧成范围较窄的坯件,适宜在烧结温度的下限完成,可适当延长保温时间,反之,可在上限完成,缩短烧成周期。

当窑温过火时,紫砂壶外边会有烧焦感,产生毛躁,甚至会起爆裂痕迹、变形、起泡等问题。这些将会导致紫砂壶的透气性和吸水性变差,敲击声音接近瓷器。窑温偏低时,则会出现色调灰浅、质地疏松,色泽不洁的现象,敲击声音接近陶器,使用时还会有土涩味。

因此,窑温对于紫砂壶的影响,首先是直接决定紫砂壶成型与否,接着便是颜色是否理想,甚至会影响紫砂壶的使用体验。

杯子茶垢用它洗,效果惊人!


听说贤惠的人都学了这几招~

科普妹也试了试,有的还真不错!

1.矿泉水瓶分离鸡蛋

实用性:★★★★★

将瓶口对准蛋黄,捏住瓶身将鸡蛋吸入瓶中,并迅速将装有蛋黄的瓶子拿开,非常容易就可以分离。

评价:简单又省事儿,不过鸡蛋要保证新鲜,且瓶口不要太大,瓶身稍软更好操作,以正常矿泉水瓶的口径和硬度为宜。

2.牙膏去除杯子茶垢

实用性:★★★★★

将杯子先用水涮洗一下,清理一下一般污渍,也让杯子里面保持湿润。然后在海绵上挤好牙膏,根据茶垢情况决定牙膏用量,然后开始刷杯子即可,重污渍的地方用力刷洗。

评价:牙膏中有去污剂和极细的摩擦剂,能去除茶垢而且不损伤杯子的内壁。用牙膏刷过的杯子会有浓浓的牙膏味,如果不喜欢这种味道,可以将刷过的杯子用开水泡一晚上去味。

3.保鲜膜包抽油烟机油盒方便清洗

实用性:★★★★

在抽油烟机油盒里包上一层保鲜膜,然后放回即可。

评价:对于油盒方便取用的油烟机来说,这一招非常方面清洗。还可以在保鲜膜内壁涂上洗洁精,油渍直接滴落在洗洁精上,方便清洁。

4.苏打加醋疏通地漏

实用性:★★★★★

先把半杯熟苏打粉倒入下水道,再倒半杯醋。熟苏打与醋发生酸反应后就能去除管道中粘附的油脂物质。

评价:这是利用气压疏通管道,速度非常快。但会产生一定的热量,操作时也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避免反应物溅到皮肤和眼睛。第一次尝试可适当减少苏打和醋的用量。

5.用塑料薄膜给冰箱除霜

实用性:★★★★

用干净的布把冰箱擦拭干净,不残留水分。将冷冻室壁敷上一层塑料薄膜。需要除霜时,撕下冷冻室的塑料薄膜就可以了。

评价:塑料薄膜能很快贴敷在冰箱箱体上,结成的霜附在了薄膜上,撕下来也很容易。省时省力,前后所需时间不过一两分钟。一般的保鲜膜或其它塑料薄膜均可,不过时间不宜太久,不然也不容易撕下来了。

6.钢勺剥猕猴桃

实用性:★★★★

将猕猴桃用水果刀切掉一段,切面大小视勺子(勺壁较薄)能插入的口径而定,将勺子沿着猕猴桃果皮转一圈,果肉果皮就完美分离啦!

评价:硬的猕猴桃不好剥离,太软的猕猴桃要看技术,不小心就会碎。所以这个方法只适合表面完整、成熟度软度适中的猕猴桃,操作前稍微捏一下。此方法同样适用于橙子。

7.蒸汽清洗锅盖油污

实用性:★★★

将洗涤剂倒于锅盖上,抹匀。将锅盖反扣在盛有清水的锅上,静静等到水烧开,过几分钟,发现油渍出现软化发白时关火,将锅盖取下,用抹布擦拭干净。

评价:取下锅盖后用抹布擦起来很省力,效果比较好,而且省去了用手接触洗涤剂的步骤。烧水前可加一部分热水缩短烧开的时间。

8.保鲜膜包香蕉蒂延长保存

实用性:★★★

将香蕉的顶部用保鲜膜或者锡纸包住,这样可以延长香蕉的保质期。

评价:方法还是有效的,只不过差别比较细微。但鉴于操作较简单,平常可以试一下。提醒下,香蕉千万不要放进冷藏。

君子之交 以壶还壶


在黄山,送人礼物,最珍贵的莫过于茶壶。这壶不管产地有名无名,只要来自外地,越远越珍贵。因为瓷器是易碎物品,千里迢迢携来,确是要小心翼翼认真对待才是。所以茶壶无论贵贱,终属来之不易。

以壶作礼物在黄山一带的男女老幼皆适宜,并逐渐形成“以壶还壶”的交往习俗。尤其是黄山的小孩子们,他们大多都有一套造型独特的茶壶作为玩具。这些壶具大小不一,最小的只有半个鸽子蛋那么大,工艺精美。最大的也不过一个鸡蛋的大小。

这一习俗的形成,据说始于清代。据《黄山》记载,那时金陵(南京)城冠绝一时、色艺俱佳的名妓董小宛,曾两上黄山。在她第一次上山,董小宛和“皮蓬”(黄山著名风景点,用枝皮盖的寺院,叫“皮篷”)住持僧雪庄和尚品茗赏景,砌磋画艺。雪庄是位道行高深的僧人,也是有名的画家,他的《黄山百卉图》曾传到皇宫,受到康熙皇帝的称博赞。须眉皆白的雪庄对董小中宛非常尊重,把她当作高尚的人看待。当时,一些达官贵人物、富商大贾向他讨画,都吃了他的闭门羹。董小宛离开黄山时,雪庄送她一幅《雪天品茗》画和一只茶壶。董小宛经常收到人家送给他的金钗玉环,她都不往心里放中。惟独这幅画,这个壶,她很高兴,也很珍爱,她取的是“一片博冰心在玉壶”啊!

说来也巧,董小宛回南京后,一天,一个景德镇的大瓷商来访。董小宛冷冷地说:“你买开老鸨的门,但却买不动我的心。”这个瓷商不蛮横,也不仗财欺人。他经过打听,了解到董小宛珍爱壶,就别出心裁设计了一套鸡蛋大壶具,烧制出来,送给董小宛,她高兴地接受了,礼遇了这个瓷商。二进黄山时,便把这套壶送给雪庄,传扬开去逐渐形成了“以壶还壶”的习俗。

小孩子们手中的壶玩具也与雪庄和尚有关。相传黄山一个茶农给雪庄担水,十年如一日,这年他夫妇俩得了个孩子,做满月,雪庄又把这套壶玩具送给他孩子,一时成为佳话。“以壶礼(物)”便传到民间。

至今黄山一中华带还流传着一首歌谣:“黄中茶乡民风淳,珍贵礼物是瓷壶;人生相交薄财物,一片冰心在玉壶。”

“袋泡茶”的前世今生


茶叶最早起源于中国,而后传到了日本,西方国家、东南亚等地。这些国家将我国的茶叶经过他们的生产技术,再加上其民族的风俗习惯而演变了不同风味的茶和茶文化。

早在1908年6月,美国纽约茶商托马斯·沙利文为了能降低生意成本,获得更大的利益,于是决定把少量茶叶样品装入一个丝绸小袋子,寄送给潜在客户试尝。客户收到这些奇怪的小袋子后,感到非常疑惑并无从下手,只能尝试着把它们浸泡到一杯滚烫的开水中;就这样世界上最早的袋泡茶就产生了。

当时,饮茶者抱怨绸质袋子网眼太密,茶叶风味不能充分、快速地渗透到开水中;于是,沙利文用丝绵织成的薄纱纸取代丝绸。1930年美国人威廉·赫尔曼松获得热封纸质茶袋的专利权,这一设计工艺至今仍然在使用。

在英国,泰特利茶叶公司1953年开始批量生产袋泡茶并不断改进茶包设计。1964年,茶包材质被改进得更为细致,这也使得袋泡茶更为畅销;如今,每个茶包上大约有2000个微型孔,使茶叶充分溶入沸水中。1989年,泰特利茶叶公司一改标准的方形茶包设计,推出圆形茶包。几年后,泰特利茶叶公司又推出带束绳的茶包,且茶包中有30种不同的茶叶,此外,金字塔形茶包、尼龙茶包先后进入英国市场,英国茶委员会主席威廉·戈曼说:“如今,生活节奏快,人们没有那么多时间也没不愿意自己动手泡茶”。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称17世纪进入英国的茶叶为“文明砥柱之一”。但是,袋泡茶发明之前,饮茶者必须先把杯中所有茶叶过滤干净,才能畅饮;可是过滤茶叶是一个相当烦琐的过程。

1953年,泰特利茶叶公司管理人员正是因为看好袋泡茶的市场前景,才开始批量生产袋泡茶;他们认为,袋泡茶操作方便,能使茶叶充分接触开水,从而冲泡出浓香的热茶。在英国,人们每天喝掉大约1.3亿袋泡茶;《每日邮报》援引英国泰特利茶叶公司公关部总监萨拉·豪的认为,说服英国人不喝散装茶而改喝袋泡茶不是件容易事。她说:“当泰特利公司刚把袋泡茶引进英国时,为之设计的广告词相当简洁;它只是说:泡一杯好茶,用茶包,轻松快捷,仅需一便士”。

沙利文无心之举成就了今天的袋泡茶产业,据统计显示,英国人每天喝掉1.3亿杯袋泡茶。萨拉·豪说:“无法想像,没有袋泡茶,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而戈曼也说:“每天,英国人每天摄入的液体中40%是茶水,其中绝大多数用袋泡茶”。

袋泡茶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百年发展史,同时也见证了袋泡茶的奇迹时刻!

茶俗中的君子之交——以壶还壶


黄山有送礼以茶壶为贵,而且来自外地的茶壶最为珍贵,而且是越远越珍贵。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呢?这还是要从很久以前说起,古代交通不便,瓷器、紫砂是易碎物品,所以越是远的茶壶,自是越珍贵。

以壶作礼物在黄山一带的男女老幼皆适宜,并逐渐形成“以壶还壶”的交往习俗。尤其是黄山的小孩子们,他们大多都有一套造型独特的茶壶作为玩具。这些壶具大小不一,最小的只有半个鸽子蛋那么大,工艺精美。最大的也不过一个鸡蛋的大小。

这一习俗的形成,据说始于清代。据《黄山》记载,那时金陵(南京)城冠绝一时、色艺俱佳的名妓董小宛,曾两上黄山。在她第一次上山,董小宛和“皮蓬”(黄山著名风景点,用枝皮盖的寺院,叫“皮篷”)住持僧雪庄和尚品茗赏景,砌磋画艺。雪庄是位道行高深的僧人,也是有名的画家,他的《黄山百卉图》曾传到皇宫,受到康熙皇帝的称博赞。须眉皆白的雪庄对董小中宛非常尊重,把她当作高尚的人看待。当时,一些达官贵人物、富商大贾向他讨画,都吃了他的闭门羹。董小宛离开黄山时,雪庄送她一幅《雪天品茗》画和一只茶壶。董小宛经常收到人家送给他的金钗玉环,她都不往心里放中。惟独这幅画,这个壶,她很高兴,也很珍爱,她取的是“一片博冰心在玉壶”啊!

说来也巧,董小宛回南京后,一天,一个景德镇的大瓷商来访。董小宛冷冷地说:“你买开老鸨的门,但却买不动我的心。”这个瓷商不蛮横,也不仗财欺人。他经过打听,了解到董小宛珍爱壶,就别出心裁设计了一套鸡蛋大壶具,烧制出来,送给董小宛,她高兴地接受了,礼遇了这个瓷商。二进黄山时,便把这套壶送给雪庄,传扬开去逐渐形成了“以壶还壶”的习俗。

小孩子们手中的壶玩具也与雪庄和尚有关。相传黄山一个茶农给雪庄担水,十年如一日,这年他夫妇俩得了个孩子,做满月,雪庄又把这套壶玩具送给他孩子,一时成为佳话。“以壶礼(物)”便传到民间。

至今黄山一中华带还流传着一首歌谣:“黄中茶乡民风淳,珍贵礼物是瓷壶;人生相交薄财物,一片冰心在玉壶。”君子之交,以壶还壶。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壶质影响泡茶的效果》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