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阳燕即宜兴的古名。足见紫砂泥之珍贵。紫砂泥由紫泥、红泥和本山绿泥三种基泥构成。不同成分配比,不同的环境蛲制,又能呈现出丰富的色泽肌理,给人眦视觉上的愉悦感受,因此美称。五色土”、“富贵土“。紫混倍称天青泥、红棕泥、底槽青混、太红混、乌泥。深藏于宜兴黄龙山岩层下数百米,在甲泥矿层之间。其可塑性好,颗粒细腻,蛲成收缩牢小,为制作紫砂茗壶的主要原料。

红泥俗称朱泥、朱砂混、石黄混。因其成陶后色似朱砂红而得名。红泥产于宜兴任墅赵庄山,嫩泥矿层底部,质坚如石,含铁量高,产量甚稀。矿土外观呈砖红色,可单独成陶。红泥收缩率高,烧制温度在1080℃左右,常制小件器物。20世纪70年代中期,此种红浞甚缺。即改用J11埠红泥加嗽泥替代,矿土呈土黄色,石质坚硬.80年代以瞅东红泥制壶,烧制温度在1050℃左右。成陶后色朱红。

本山绿泥俗称段混、梨皮泥、白麻子泥、红麻子泥,矿土为淡绿色,呈片状,成陶后为米黄色,产于黄龙山岩层,与紫泥共生矿层中,仅数厘米厚,有“泥中泥”之称,掘量极少,不易制作大件器物。可将本山绿泥适量加^其他泥丰斗中,作为装饰泥使用。为了丰富紫砂陶的外观色泽,满足工艺变化和创作设计的需要,艺人们通过把几种泥科按适当配比混台,或在泥抖中加入金属氧化物着色剂,使之产生非同寻常的效果。犬凡名家对泥料的配制皆各有心法,不相私授,有些特定泥料逐渐成为某些名家的代名词,凸显了名家的艺术风格。如作品烧成后可呈现天膏、栗色、石榴皮、梨皮、朱砂紫、海棠红、青灰、墨绿、黛黑、冷金黄、金葵黄等多种颜色。吸引了广大紫砂藏家的目光。紫砂泥若再掺^粗砂、钢砂等,器物烧成后可珠粒隐现产生特珠的质感。

谈到紫砂泥科的炼制,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迁是沿用明清的老方法,把晒干捣碎的泥团围成一圈,用;目水;十洗,人站在里面不停地走动、踩踏。直到混料软硬适中。到60年代后期开始采用机械化炼制,有雷蒙粉碎机、搅拌机、真空炼泥机等机械。

扩展阅读

选紫砂壶着重考虑款式工艺泥料


12月13日,宜兴紫砂高级工艺美术师樊永平在广州采墨堂现场展示紫砂壶的制作过程和工序,吸引了羊城众多紫砂爱好者参与。在现场,数位收藏者对记者表示,艺术制作是相对封闭的过程,因此过去从没见过紫砂壶的生产流程,此次对于了解紫砂帮助很大。而对于想入门收藏紫砂的爱好者,樊永平建议,要想挑选一把好的紫砂壶,必须要注意款式、工艺和泥料三个重要方面。

紫砂收藏行情向好

近年来,紫砂壶因其独特的工艺、清雅素朴的外观和实用性获得越来越多收藏爱好者的青睐,紫砂行情也是逐渐火热。据了解,在2014年10月25日举行的福建东南2014秋季艺术品拍卖会“紫泥茗芳——紫砂茶器专场”上,124件珍品的成交率达86.29%,成交金额达到761.76万元。

有关报道显示,其中,何道洪的圣珠提梁壶起拍价120万元,最终成交价达149.5万元;吕尧臣制华径壶起拍价15万元,成交价达36.8万元;晚清民国时期的名家朱可心矮竹鼓壶起拍价6万元,成交价达12.65万元。很多拍品的成交价远高于之前估价。

而纵观近年拍卖市场,不少紫砂名壶在拍场上表现抢眼,破千万大关。在2011年12月6日北京保利拍场,紫砂名家顾景舟制的提璧组壶以1782.5万元成交。还有一把在业内广为人知的明代时大彬制圈扭圆壶曾作为封面登上台湾唐人工艺出版的《荆溪紫砂器》,与2010年12月14日西泠秋拍中以1344万元成交。

可入手得到一定认可的中青年工艺师作品

紫砂高级工艺美术师樊永平建议,这些年代久远的大师作品固然好,但是由于价格已经处于高位,升值空间相对有限,而且对于普通收藏者来说比较难以企及。如果想要入门紫砂收藏,建议可选择一些已经受到一定认可的中青年工艺师的作品。

“在紫砂制作领域,也有一套很系统的考评体系,比如说高级工艺美术师等职称的评定,紫砂制作者的作品要受到市场认可,还要有一定的研究论文发表,才可评级。那么对于涉入紫砂领域不是特别深入的爱好者,这不妨是帮助参考的一个因素。”

樊永平表示,这些人的作品工艺相对较好,由于是中青年也尚有继续发展和进步的空间,价格上也不会特别昂贵,升值空间相对看好。

同时他强调,紫砂收藏作为一门艺术,也不用完全拘泥于这种评价标准,有些人没有时间去做研究写论文,但是对紫砂制作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尝试,藏友们在加强紫砂知识学习了解的基础上,如果看到十分精美或者喜欢的作品,也不必死板按照制作者的职称来判断一把壶的价值。

泥料对好壶至关重要

从马来西亚远道而来的收藏家陈志强表示,对于一些收藏紫砂壶的初学者,泥料是检测一把好壶至关重要的因素。“纯天然原矿的泥料会比化学合成的好很多。选择可靠机构或受过检验认证的泥料所制造的壶会比较可信,或者认识一些工艺师也能少走不少弯路。”他提到,泥料上一般人比较难从肉眼来判断好坏,因此入门者最好多咨询多比较,找到业内人士进行鉴定。

种类上来说,像底槽清泥等一些相对稀少的品种,以及一些工艺师以前收下来经过时间沉淀之后的老泥做的紫砂壶会更好。

以工艺款式和实用性挑壶

活动现场,陈志强向记者表示,他收藏紫砂壶已有14年之久。“当时我便喜欢樊永平的作品,要挑选好壶主要得从工艺、款式和实用性等几个方面考量。”

陈志强介绍,一把好壶会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这样的话特点才会明显。“虽然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以一些作品中的雕工、刻画等工艺上可以看得出精细与否,比如雕刻是否立体感鲜明,是否灵动飘逸,都可以看出工艺的好坏。以青蛙莲子壶为例,青蛙栩栩如生,莲瓣层次分明,非常逼真。一般来说,工艺师制作花费的时间越长越细致,壶的价值会越高。”

同时,款式也是参考的标准之一。“比如四方壶就比圆壶更加难做,圆壶可以用朱叉、鸡蛋木、角尺等工具来辅助制作,而四方壶要做到线条流畅则非常考验工艺师的眼力,只有尺子能帮助制作。”陈志强表示。

另外,他还以紫砂壶《楚汉风云》为例,“壶要体现楚汉相争的主题,做小了肯定不行,这把壶要足够大才能体现那种争霸的气势和情形。同时6个茶杯代表两方6员大将,壶盖上两条龙活灵活现,气氛紧张。这就体现了主题鲜明、款式独特,以及工艺精良的特点。”

对于款式,樊永平则认为,作为具有一定实用性的收藏品,藏友们如果想要入门,一定要选择自己喜欢的款式。对此陈志强补充道,适合大众收藏的紫砂作为工艺壶,既要有观赏性也要有实用性,建议爱好者们买壶之前最好能试一下出水的顺畅与否,借此检验是否紫砂壶是否好用。“一般强调七分把三分嘴,有时嘴太短或太长就不好出水;还有一些壶身太大壶盖太小,也会影响出水顺畅。”他说。

漫谈紫砂壶的保养


紫砂壶鉴别只是紫砂壶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其中还有紫砂壶的开壶养壶。新的紫砂壶,需要经过哪些程序方可泡茶使用,又如何在品茶过程中保养紫砂壶?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的说说。

关于紫砂壶的开壶方法有很多,一般的是先用水用或布洗擦去处表面的尘灰和内里的陶屑,然后放较溶的茶叶水锅里,或中连同茶叶,小火煮沸,沸后不久即可熄火,用余热焖壶直到茶水稍凉再点火煮沸,反复几次,可使新壶土味尽去的同时使紫砂壶得到滋润。

但这并不是必要的程序,其实新壶到手,洗净后用开水泡上二次,即可沏茶。关键的还是如何在品茶过程中养壶。养壶绝不是品茗的目的,但一把维护得法的茶壶,能够提升品茗目的之实践,却是被肯定的。

养壶就如同培养树苗般,掩苗助长则难免有失自然形成之功,所以养壶也不必急于一时。用开水切茶后,壶体表面温度较高,此时可用湿毛布,或干净湿布,擦抹壶提,水印旋擦旋干,反复多次,壶温稍降后,亦可用手摩挲,因手掌有油汗,有利于壶体光润。如此坚持三四月后,新壶大体可发“黯然之光”。

紫砂壶在保养过程中,最忌油污,壶体若沾上油污,可用手摩挲擦去,若油污过重,亦可用细布稍沾洗涤剂轻轻擦拭,然后再用手摩挲,让壶体发光,出现本质美感。加上平时,注意紫砂壶的清洁,避免滋生霉菌即可。

紫砂泥料种类区分


宜兴陶土品类繁多,一般分为白泥、甲泥和嫩泥三大类。据史籍记载,团泥原出产於青龙山北的团山,是紫泥与本山绿泥天然杂生泥,烧成呈古铜色。後来矿源断後,人们就将砂与本山绿泥按一定比例配此而成。

宜兴陶土品类繁多,一般分为白泥、甲泥和嫩泥三大类。白泥是一种灰白色的单纯粉砂质铝土质粘土,被广泛用来制作砂锅、日用器皿及美术陶瓷。甲泥是一种以紫色为主的杂色粉砂质粘土;嫩泥是一种土黄色、灰白色为主的杂色粘土,甲泥和嫩泥是制作日用陶缸、坛、盆、罐的原料。紫砂泥是紫泥、本山绿泥及红泥的统称,紫砂泥蕴藏於夹泥之中,本山绿泥则是紫砂层里的夹脂,红泥是由嫩泥矿里精选出来的,优质红泥原矿状如蛋黄成卵形,故又称‘石黄’。本山绿泥生矿呈鸭蛋青色,烧成後呈米黄色,因此不了解的人刚一接触本山绿泥就误称为‘白泥’,看了成品是米黄色又称为‘黄泥’。

据史籍记载,团泥原出产於青龙山北的团山,是紫泥与本山绿泥天然杂生泥,烧成呈古铜色。後来矿源断後,人们就将砂与本山绿泥按一定比例配此而成。

俗称“天青泥”、“红棕泥”、“底槽青泥”、“大红泥”,为制作紫砂茗壶的主要原料。深藏于黄龙山岩层下数百米,在“甲泥”矿层之间。

天青泥:其质细腻呈青蓝色,产于清代中期,现已失传。

底槽青泥:位于矿层底部,块状中有青绿色的“鸡眼”、“猫眼”,色呈偏紫泛青,细而纯正,十分稀少

红棕泥:位于矿层中部,呈紫红色、紫色,隐现绿色斑点,质软致密,间有微小的云母闪烁。

大红泥:位于矿层中,少量出现。云片状结构,呈紫红色泽,鲜艳明丽。

矿层分布不同,烧成温度范围较宽,其最佳烧结温度在1180℃左右

本山绿泥类:俗称“本山绿泥”,古名“梨皮泥”。矿土呈淡绿色层片状,烧成陶后现梨皮冻色(米黄色)。产于黄龙山岩层与紫泥共生矿层中,仅数厘米厚,位紫泥上层与岩板间,俗称“龙筋”。其矿物组成为水云母、高岭石、石英及少量的铁氧化物。

浅谈紫砂泥料的提炼方法


紫砂泥是挖于地质底层,中间掺杂着很多杂质,如黑云母、普通角闪石、磁铁矿、褐铁矿与菱铁矿等;因而在炼泥时需要对紫砂泥进行提纯,让紫砂壶做出来色泽更漂亮。下面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紫砂泥提炼的方法。

矿料中的含铁杂质应尽量采用选矿法去除,选矿不能除去的可采用磁铁进行分离。磁铁的磁化能力对不同的含铁矿物有着不同的磁化效应。通常磁选只能除去强磁性矿物,如金属铁、磁铁矿等,而有些弱磁性含铁矿物如菱铁矿、黄铁矿、黑云母等较难去除。

磁铁分离有干吸和湿吸两种。干吸用于分离粉料中的铁质。由于矿物与磁极间存在间隙,只有在薄层料流的情况下对强磁性铁矿物有效,因此磁选效率不高。湿吸用于分离浆料中的铁质。由于采用过滤式方法,泥浆通过磁铁时呈薄层细流状,除铁效果较好。泥浆比重最好能控制在1.7以下,比重、流量越小,除铁效果越好。量少的浆料还可以用磁铁在浆料中不断搅拌的方法除铁。现在有一些紫砂原料在除铁时,不严格按照物理方法剔除铁质,而是采用强酸溶剂等去除原料中的铁质,这样不仅有损泥质,而且残留的酸性溶液对人体也有伤害。

原料的提纯需要对原料矿物组成的不同特性来分析,在不改变泥质泥性的同时,采用一些科学合理的工艺。例如有的含铁杂质不达到烧结温度的上限一般不会显露出来,我们可以在不影响紫砂器外观色泽的前提下,在烧结温度的范围内适当降低烧成温度,尽量减少杂点的产生。另外云母片烧成时收缩较小,在坯件烧成收缩的同时,可以把一部分云母片崩飞,故一般不必刻意剔除。但对于一些矿料中含有较多且大的云母片,可以根据其比重较轻的特性,对粉料中的颗粒和粉尘进行分离后,在颗粒料中去除。

云母片等杂质物的去除一般采用风簸法和水簸法。风簸法是借助适当的风力,把颗粒中较轻的云母片及碎屑杂质物扬出,这种方法对落料时的速度和流量较难控制。水簸法也称淘洗法,是利用云母片和一些较轻的碎屑杂质物悬浮在水中时比紫砂颗粒沉降速度慢的原理,而将其快速漂出的方法。但这两种方法对微细颗粒都会有一定的流失。

紫砂泥料之什么是红泥


紫砂红泥是宜兴紫砂陶土的三大泥类之一。紫砂红泥泛指紫砂陶土制品烧成后,外观色泽呈红色的一类陶土,并非指某种单一的具体矿料。紫砂红泥因其烧成后,外观色泽和胎质均呈红色,所以冠以“红颜丹砂”之名。紫砂红泥相对于紫泥家族来说,家底并不富厚,产量仅占紫砂陶土的8%。紫砂红泥家底虽不富厚,然而家族成员却并不少,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红粉世家”。这个家族的成员,娇艳多姿,甚娇甚嫩,情感细腻柔和,声若女音,似“倾心佳人”“浴后妃子”,又如“红颜少年”,个性活跃奔放。

明清有关紫砂的古籍记载中,很少提及“红泥”二字,明末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清初吴骞《阳羡名陶录》中,几乎没有提及“红泥”二字。《阳羡茗壶系》、《阳羡名陶录》依据红泥外观色泽,称其为朱砂、朱砂紫、海棠红等,也仅有两三处提到。《古汉语字典》对“红”的注释,由浅及深的顺序为“红,丹,赤,朱,绛”。所以《阳羡砂壶图考》中说:“红有深浅,深曰朱砂,浅曰海棠红。”“红泥”名称,最早就出现于民国李景康,张虹所著的《阳羡砂壶图靠》。《阳羡砂壶图考》通常把红之深者称为朱泥或朱砂,浅的称为红泥,并按作品的大小,称之为“朱泥小壶”或“红泥小壶”“朱泥中壶”“朱砂大壶”等。

据有关资料介绍,现代人对红泥的一种理解是:“红泥的定义:片状结构,质坚如石,不溶于水。红泥,蕴藏在嫩泥的底层,产地在西山嫩泥矿、赵庄嫩泥矿。”这个定义和解释有一定的局限性,局限于产自嫩泥矿底层,或与此相类的红泥,不能涵盖红泥的全部。据实际情形来看“片状结构,质坚如石,不溶于水”的红泥,为部分小红泥和老红泥,若以此来给红泥定义,未免以偏概全,说法不够科学严密。因为红泥不止一种,并非只有西山、赵庄出产红泥,从产状上来看,红泥也不仅仅产于嫩泥矿层中。

红泥种种,按其性能(如耐火度、收缩性)来分,大致可分为甚嫩甚娇甚贵的嫩红泥(或朱泥);情感柔和细腻的小红泥;性格质朴粗犷的老红泥等。若冠以产地名之,则有本山红泥、赵庄红泥、洑东红泥等等。

红泥,从地质分布上来看,嫩红泥(或朱泥),赋存于二叠系上统龙潭组上段地层中,上覆地层为第四系冲积层;小红泥,老红泥赋存于泥盆系上统五通组中下部、石炭系高骊山组下部的石英砂岩中(黄石夹层)。

从地域分布上来看,丁蜀镇的黄龙山及附近的西山、香山,川埠的赵庄、红卫、蒋笠,原洑东镇的兰右、前龙,湖滏镇的九里山、六里棚,浙江省长兴县、安微广德县与江苏宜兴交界的部分山区等都有其成员的居住。丁蜀镇黄龙山及其附近,虽然曾出产紫砂红泥或朱泥,但目前矿源已经十分稀少。就目前紫砂红泥的现状而言,特别是朱泥,丁蜀镇周围及周边地区的红泥类泥料,整体要优于丁蜀镇黄龙山目前的红泥。

从矿床的分布状况来看,红泥通常分布在矿床的最上层。红泥,为沉积风化型矿床,嫩红泥(或朱泥),矿体分布在土山红色黏土层的下面,较接近于地表,通常情况下,由青泥和白泥等嫩泥,受地表雨水渗入,经风吹日晒而成,外观呈土黄色,外形呈泥块状。小红泥,老红泥等则多数产于接近山顶的黄石层下或黄石夹层中。小红泥,老红泥通常是由白泥经久风化而成,风化程度轻的称其为小红泥,外形呈片状或鳞片状,其泥质细嫩、细腻,性能与白泥差不多;风化时间久的称之为老红泥,质地如石,烧成温度相对要高些。

红泥原矿,外观色泽通常呈黄色、土黄色、黄绿色,或金黄色、绿色等,仅有少数矿料呈红色。嫩红泥(或朱泥)类矿料外形呈泥块状,外松内坚,沉实,泥质粉砂质构造,遇水即溃;小红泥、老红泥等矿料外形呈片状结构,粉砂质泥岩,质坚如石,不溶于水。即所谓的“片状结构,质坚如石,不溶于水的红泥。

红泥的矿物组成经薄片光学鉴定为:水云母、高岭石、伊利石、铁氧质及黏土质等。红泥的主要化学成分及百分含量分别为二氧化硅40%~55%、三氧化二铝20%左右、三氧化二铁6%~10%、氧化钛0.82%、氧化镁0.64%、氧化钙0.84%、氧化钾2.15%、氧化钠0.21%、烧失量8.76%。抽样揭示的只能是部分性能指标,个体仍有差异。

检测结果显示,红泥的化学成分中,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的含量相对较低,氧化铁的含量比一般陶土高。由于红泥中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相对较低,所以影响了红泥的烧成温度。红泥是紫砂三大泥类中,烧成温度相对较低的一类泥料,烧结温度范围也不宽,过去可能受烧成条件的限制,单子的红泥矿料烧成温度1050℃~1100℃,现代烧成可控,泥料可配,烧成温度可提高到1160℃左右。红泥对于窑温较为敏感,窑温不足,呈枯黄橙色,水色不彰;密温偏高,则易变形、开裂、塌陷,出现铁质析出,产生溶洞;如果窑温恰到好处,则光洁明亮,红中略见橙色,愈用愈红润。

嫩红泥(或朱泥)类红泥矿料黏土物比例较高,砂少;小红泥、老红泥等矿料,泥质细腻,细颗粒比例高,所以紫砂红泥的黏性好,可塑性高,结合性能好,制品密度高,收缩比却较大,一般红泥干燥收缩率为5%左右,烧成收缩率为8%左右,个体红泥的实际收缩率相差较大,从13%至20%以上不等。

红泥原矿,外观多数呈黄色或土黄色等,烧成后呈现深浅不同的红色,这是红泥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因为红泥矿料中氧化铁的含量较高的缘故。一般陶土中氧化铁的含量,如果超过6%,成陶后外观色泽则趋于红色。红泥的氧化铁含量通常在6%~10%之间,少数则要超过10%,甚至更高,如大红袍朱泥的含铁量高达23.22%。红泥烧成后呈现深浅不同的红色,并非完全是氧化铁单一作用的结果,而是矿料中各种化学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且与烧成温度也有密切的关系。在适合红泥烧成的温度阶段,正值氧化铁发生着色作用,所以呈现的色泽较红,若温度高于特定的烧成温度,色泽则偏暗发黑。红泥烧成的色泽趋向,呈橙红色,向暗红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烧成后,外观色泽呈红色的都是红泥。紫砂陶土中多数紫泥的氧化铁的含量与红泥相差无几,部分紫泥在红泥烧成的温度阶段,其外观色泽也呈红色,由于紫泥烧成温度较高,烧结范围宽,外观色泽会随着窑温的升高,由红向紫,由紫向黑变化。红泥壶也可能是用其他矿料加铁红粉拼配而制成的。

制作独具特色的紫砂壶泥画


 紫砂壶的装饰有很多种,镂雕、浮雕、彩绘等等,为紫砂壶增添了极其迷人的色彩。在各种装饰中,泥画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装饰方法。

紫砂壶的表面并不是光秃秃的,而是有一些图案做修饰,这些图案却又不同于一般的图案,它们不是印在紫砂壶之上的,而是绘的,跟紫砂壶本身是一体的,我们称之为泥画。紫砂壶的的砂泥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陶瓷品中的佼佼者,加以泥画来修饰使之又增加了一些许的韵味,中国话的色彩更显示了东方文化之气韵。它们共同刻画着一重新的艺术气息。

那么泥画在作画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泥画需要在一个立体形态上完成,因此这更考验绘画者的技巧跟工艺。

二、紫砂壶泥料的选材时紫砂原矿泥,因此要更加注意其染色、手法以及下笔的力度。

三、泥画跟壶的结合要考虑其粘和度,以免在烧时脱落。

四、泥画是作为修饰出现于紫砂壶之上的,因此需要跟紫砂壶本身想结合,相辅相成。

五、泥画需要表现得自如生动,因此作画者下笔时一定要有足够的信心才能将画美的一面展示出来。

紫砂壶的泥色、泥质也有多种,如绿泥、红泥、紫泥等。泥画时,这方面的因素也要综合考虑。纸上作画的工具是毛笔、国画颜料等书画用具,而紫砂壶上泥画用的是五色紫砂原矿泥。因此,用笔的手法、染色和力度均不相同。

应使它们的结合达到风格上的一致,抢夺造型主体的装饰是不可取的。

泥画工笔花鸟的方法:

1、泥画用笔时,要注意拖送提按、轻重转折、抑扬顿挫。原矿泥料的浓、淡、干、湿要掌握得当,这些最基本的技法运用的好,能准确地表现物象,即“下笔有凹凸之形”,而且画面的精神气魄也是通过这些来表现的。

2、画时先运用“点、染、皴、擦”等技法。以中锋点花心,树干用染,以求圆浑、立体感,用皴来表现树皮的粗糙感,用干笔擦来表现鸟的羽毛的蓬松感。

3、着色时打底用平涂法,泥浆宜薄,这样就不会影响透明感。画树叶先在叶片的根部涂上深绿色,在叶尖部涂上淡绿色,用接染法染匀,使其自然融洽,不留痕迹,干后产生有浓有淡,有厚有薄的自然生动的效果。花朵着色时用渲染法,浅色花,先铺后染;深色花先染后罩。

4、泥画时,不能一次填上厚厚的泥色,这样会显得呆板而达不到效果;需要用薄色层层复加而达到厚重,但复加的次数也要适度,否则会造成色调肮脏。

对于宣纸上画工笔画,紫砂壶上泥画难度要高一点。泥画工笔花鸟是艺术、匠心、材质、技术的集中体现,应尽量使泥画达到毛笔运行在宣纸上的意境。茶壶物小,难入大画,须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发力于腕,行气于笔。将大画精神溶于方寸凸起的天地之间。千般技艺,意在传情,一定要用严肃认真的作画态度,精益求精的艺术技巧让画面的艺术效果达到最佳,使它和谐地融入紫砂壶整体。

在紫砂壶上采用泥画工笔花鸟,仅是笔者在紫砂壶装饰中的一种摸索尝试,为了能让紫砂壶、泥画、工笔画的艺术含量贯通一起,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还需下苦工夫,以更好达到理想的装饰效果,提高艺术品位,形成自己的艺术个性和个人风格,在方寸紫砂壶中,展现无限的艺术魅力。

浅谈七种原矿紫砂泥料的特性


紫砂成矿年代为古生代泥盆系,距今约三亿五千万年,所以说所有的紫砂泥都是老泥。这里所说的老紫泥是黄龙山80年代出产的紫泥炼制陈腐至今,存世量有限。烧成后外略紫、内微红,特点是颗粒大,结构疏松,而且有明显的双气孔结构,制成紫砂,透气性非常好,养壶前后变化最为明显,是喜爱纯朴无华的壶友之首选。

第二种黄龙山原矿本山绿泥

本山绿泥,古名“梨皮泥“。矿土呈淡绿色层片状,烧成陶后现梨皮冻色,产于黄龙山岩层与紫泥共生矿层中,仅数厘米厚,位紫泥上层与岩板间,俗称“龙筋”。这种泥所制壶品质感朴拙,砂质细腻而富有颗粒美感。

第三种优质黄龙山原矿天青泥

这种泥料为清朝常用之泥料,现在开采非常困难,加之泥料较少,所以在市场上也比较少见,此泥光彩呈青灰色,内含多种矿石颗粒,包浆温润、质感特殊,俗称“鲨鱼皮”,长短常难得的泥矿。做成紫砂,造型古朴,传温快、保温性強,利于泡茶时保持水的温度,也是养壶的佳品。

第四种优质黄龙山原矿黑料

此泥为最早的几种泥料之一,其中含铁量较高,初用砂土气重,茶汤略现砂气,但是时间一长,就会壶身就会发生变化,并且随着泡茶次数增多,颜色也会变得越来越黑。有一批忠实粉丝。

第五种优质黄龙山原矿底槽青

最早产于黄龙山四号井,后来是黄龙山五号井和台西矿。因为产于紫砂最底层,质地特纯,泥质细腻、成色稳重,呈棕色,在近代制壶名家广泛使用。

第六种优质黄龙山原矿段泥

段泥原矿称之“老团泥”原矿外观近白色,夹深绿斑点;除可当泥胚製陶外,亦可磨筛成细颗粒,作为调砂效果之用;烧成后呈次鹅黄色,略含极少数红色斑点。

第七种黄龙山优质原矿红皮龙

属于紫泥系,最初叫野山红泥,产量比较稀少。主要分布在黄石层的下面,其泥色红褐色,烧成紫砂后为红色。这种泥石英含量较高,云母杂质也比较多,透气机能好,泡茶比较容易上手,温度简朴易把握,使用愈久愈发红润,非常漂亮。

漫谈紫砂的文化内涵


中华民族是一个喜爱喝茶的族群。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句俗话还有另一个版本,叫作:“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无论说“七件事”,还是谈“七件宝”,总归离不开个“茶”字。许多老茶客认为:“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乾隆皇帝嗜茶如命,甚至开过这样的金口:“朝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常言说得好:“好马配好鞍,好茶配好壶。”在盛产好茶的中国,对于爱喝好茶的中国人来说,拥有一把好茶壶,是顺理成章的事。

而对于饮茶的人而言,紫砂壶就是他们泡茶工具的首选。

关于紫砂壶的奇妙,历朝历代不知道有多少人编过多少传奇故事,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写过多少诗词歌赋。归纳起来,紫砂壶的奇妙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发味留香。能够泡茶的器皿有很多,如铜壶、锡壶、石壶、玉壶、瓷壶等等。许多人,尤其是老茶客,不约而同地首选紫砂壶,自然是有原因的。常言道:水是茶之母,壶是茶之父。对于茶汤的孕育与形成,壶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经过几个朝代的鉴别与比较,茶客们最终发现,紫砂壶具有最大限度地开发茶汤的色、香、味的能耐。

明代的文震亨,既是个文化名士,也是个“骨灰级”的茶客佬。他写过一本书,名叫《长物志》。“长”者,多余也。古代的文人常常用“长物”,也即“多余的器物”,来指称那些他们认为最不能丢弃的东西。在《长物志》里,文震亨这样写道:“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意思便是:用紫砂壶来泡茶,滋味浓、香气正。紫砂壶,里外都不用上釉,永远“素面朝天”。因此,一把养育得很好的紫砂壶,即便在不用的时候,也会散发出一股淡淡的茶香。

其次是抗馊防腐。较之于其他材质,紫砂具有“透而不漏”的特点。所谓“透而不漏”,就是说它具有很好的透气性,但是又不漏水。这一点非常重要。举个不一定恰当的例子,一双真皮手套,你就是戴上一天,也不会出手汗。但如果是人造革的,半天戴下来,手套里面就会变得湿漉漉的。因为人造革这种材质,不具有“透而不漏”的特点。而用“透而不漏”的紫砂泥制成的茶壶,则具有抗馊防腐的功能。

据说,这个奇妙的功能,是被一个老木匠率先发现的。在很久以前,有一个老木匠,在承建一座庙宇的时候,将他随身携带的紫砂壶遗忘在藏经楼的大梁上了。工程结束了,脚手架也拆除了,老木匠这才想起。于是,他想了许多办法,花了几天时间,好不容易才爬上了藏经楼的大梁,取回了那把紫砂壶。但令他感到惊讶的是,壶里的水居然还没馊。当时正值盛夏,不要说几天了,就是一天,茶汤也会变质的。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人们都知道紫砂壶具有“冬天泡茶茶不凉、夏天泡茶茶不馊”的神奇功能了。

第三是变色韬光。制作紫砂壶的泥料,俗称“五色土”。许多人相信,用“五色土”制成的砂壶,是具有灵性的。在烧制的过程中,紫砂泥会随着炉温的升高,不停地改变颜色。正如清代吴梅鼎所言:“瑰琦之窑变,非一色之可名。”紫砂壶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会改变颜色。一把紫砂壶,只要你精心养育,它会随着时光的流逝不断地变光、变色,最终变得“润如古玉、光可鉴人”,给收藏者、使用者带来意外的惊喜。

正因为紫砂壶具有发味留香、抗馊防腐、变色韬光之三妙,清代的名流李渔,在《杂说》一文中才会写下这样的评语:“茗注(茶壶),莫妙于砂(没有比紫砂壶更奇妙的了)。壶之精者(最金贵的壶),莫过于阳羡(今宜兴)。是人皆知矣。”普天下的紫砂壶,大多产于同一个地方,那就是江苏省宜兴市的丁蜀镇。那个富足的江南小镇,坐落在丁山与蜀山之间,由此而得名。自从宋代以来,那里就是一个“家家制坯、户户捶泥”的陶艺世界了。丁蜀镇上的人,依照古人的说法,“衣食所需,均惟陶业是赖”。意思是说,吃的穿的全都仰仗制陶的手艺了。600多年来,成千上万的能工巧匠,在那儿悠闲地琢磨着、默默地传承着、努力地光大着秘不示人的制壶绝技。

制作紫砂壶的原料,并不是普通的泥土,而是一种坚硬的、稀有的矿石。那种矿石,世上哪儿都没有,只有丁蜀镇周边的山洞里面有,自古享有“泥中金”、“矿中宝”的美誉。曾经有过外地人,包括一些日本人,试图用自己家乡的泥土来制作紫砂壶,结果都失败了。那种罕见的矿石,经过风化、粉碎后形成的紫砂泥具有排列有序、密度极高的气孔,而这些神秘的气孔,恰是保证紫砂壶拥有多种奇妙功能的物质基础。

从审美的角度看——紫砂壶是养眼、养心的艺术品。

宜兴的紫砂陶艺,产生于宋代,成熟于明代,兴盛于清代,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较之于其他的手工技艺,紫砂陶艺最鲜明的特征是:它采用一种稀有的、神奇的泥料,不借助任何模具,随心所欲、信马由缰地徒手创制茶具。这种独特的手工技艺催生的结果必然是:每一把壶都是独一无二的。大量的文史资料告诉我们: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如苏东坡、郑板桥、李笠翁、董其昌等,都是爱茶之人。许许多多的达官政要,如乾隆皇帝弘历、两江总督张之洞、民国主席林森、考试院长于右任等,也都是爱壶之人。要说当代的爱壶之人,那可就没法说了。我只能说“比比皆是,不胜枚举”。为什么许多人都爱紫砂壶呢?我的体会是:如果你以壶为友,你的性情可以得到陶冶,人品可以得到修炼。如果你以壶为友,你的精神可以得到升华、心灵可以得到抚慰。紫砂壶融诗、书、画、印为一体,可以将你喜欢的诗句、书法、绘画、印章附作在上面。一把有文化的紫砂壶,可以给你的心灵以慰藉。

从文化的角度看——紫砂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首先,紫砂壶与古老的五行说、阴阳观达成了绝妙的契合。古代的先民们认为:金、木、水、火、土五行,是构成万物的根本。早在西周末年,就有“五行相杂,以成百物”之说。做茶壶用的紫砂,俗称五色土,正好对应五行。在紫砂壶的泥料中,有水、有土、有金砂;在烧制砂壶的过程中,要用木头、要用火。因此,一把紫砂壶,恰好是金、木、水、火、土的结晶。于是许多人认为,把五行五色捧在手上、揣在怀里,那就是捧着万物的根本,揣着一个大千世界。因此,心里觉得特别踏实。

西周末年的思想家伯阳父认为:阴阳调和,万物生长。阴阳失调,天下大乱。老子也说过:“万物负阴而抱阳。”而紫砂壶这样的器皿,既“负阴”又“抱阳”。在任何一把紫砂壶上,我们都能够看到阴的象征与阳的符号,都能见到阴柔与阳刚的结合。在日常用具中,还有什么东西能够如此自然地、自始至终地体现阴阳相生相克的哲学理念呢?把这样的紫砂壶捧在手上、揣在怀里,那当然是有意味、有内涵,也有说道的。

其次,紫砂壶与儒家、道家、释家文化实现了完美的融合。如果说,酒文化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茶文化具有现实主义的基调,那么,紫砂文化具有什么特征呢?我认为,紫砂文化的鲜明特征,就是自始至终地推崇一种理智的、灵活的包容主义。紫砂文化胸怀开阔,从来不走极端;紫砂文化海纳百川,坚持兼容并蓄。所以,无论是儒家的弟子,还是道家的信徒;无论是出家的僧人,还是还俗的居士,都可以在紫砂壶的世界里,找到情感寄托和精神家园。

儒家学说的核心概念是中庸。北宋的理学家程颐认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对于紫砂艺人,尤其是对于制作“光货”的紫砂艺人来说,“不偏”、“不易”、“无过无不及”,正是他们一以贯之的追求。在色彩的运用上,紫砂艺人讲究的是:“紫而不姹,红而不嫣,绿而不嫩,黄而不娇,灰而不暗,黑而不墨。”这不就是讲究中庸吗?

道家崇尚自然、取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处于最高层次。道家追求“幽野之趣”、“闲远之思”,推崇“无执、无为、冲虚自然的清净之境”。到了魏晋时期,这一思想化成了归隐山林、浪迹天涯、洒脱不羁、超绝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模式。对于紫砂艺人,尤其是对于制作“花货”的紫砂艺人来说,崇尚自然、取法自然,彰显田园雅趣、精神自由,正是他们矢志不移的追求。据我所知,许多紫砂艺人乐于居住在乡间,不愿意迁居都市。为的就是体验田园雅趣,图的就是方便取法自然。

佛家特别讲究缘分,认为任何事情都是因缘而生的,因缘之外一切皆空。我国有案可稽的第一把紫砂壶——“树瘿壶”,就是在佛门圣地金沙寺里诞生的,而供春(明代正德嘉靖年间江苏宜兴制砂壶的名艺人)的师傅金沙僧,也是庙里的一个和尚。看来,紫砂壶与佛家是有缘分的。佛家认为:“佛身是常,佛性是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要“反正内求,去迷理惑”,便可以“顿悟成佛”。

可是,芸芸众生、凡夫俗子们怎样才能获得“顿悟”呢?许多高僧认为,“吃茶去”是路径之一。赵朴初先生就说过:“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意思是说,与其白白地守着千百部经书不得其解,还不如喝茶去呢。人们在紫砂壶上镌刻得最多的壶铭恰恰是“吃茶去”。“吃茶去”,看起来是句大白话,其实是禅语,个中含天机,蕴藏着想通事理、获得顿悟的门道。

综上所说,紫砂壶是一种文化含量很高的艺术品。它得天独厚,应运而生,完美地实现了日常家用与艺术把玩的结合;它扎根民间,尚理崇文,与古老的“五行说”、“阴阳观”,以及“民间愿景”达成了绝妙的契合;它胸襟开阔,海纳百川,与儒、道、释等传统文化实现了完美的融合。所以自从明代以来,紫砂壶一直受到天下茶客尤其是文人雅士的偏爱与追捧。

怎样鉴别紫砂壶


茶壶因茶而流行,而紫砂壶又因为其泡出的茶色泽透澈、香味纯正,受到很多爱茶人士的追捧。紫砂壶一般都是名家名作,纯手工制作,没有相似做工又相同形状的紫砂壶。

价格为参考:人们都说紫砂壶珍贵,但是最普通的紫砂壶也不过百元,100多元的紫砂壶并不是假泥,而是在紫砂纯度上差一些;宜兴紫砂泥其实是绿泥、红泥、紫泥的总成,红泥做成的紫砂壶价值也就100元左右。具有收藏价值的紫砂壶则是以千元为单位的。

从材质上鉴别:紫砂壶因为其材质闻名,所以鉴别紫砂壶主要看其材质。宜兴紫砂泥主要是由黏土、石英、云母构成,富含铁元素。这些矿物质使得紫砂壶触感细腻,但是并不光滑;而触感粗糙的紫砂壶要么是假泥,要么是在某道工序上出了问题。

看紫砂壶形状:市面上紫砂壶粗略分为两种,一种是量产的紫砂壶,鉴别这种紫砂壶最好的方法就是问老板有没有一样的壶,如果老板拿出一个一模一样的壶,那说明他们就是一个模子出来的。名贵紫砂壶形状必须是惟一的,只有相似的壶,没有一模一样的壶。

看紫砂壶作者:紫砂壶的收藏价值之一就是作者,不过我们一般人购买紫砂壶是无法知晓紫砂壶的落款真假,只能在确定落款为真的情况下再去选择作者。

从密度上衡量:紫砂壶密度较大,用手掂量有一种厚重感,越是劣质的壶其密度越小、越轻浮。想要从轻重上判断紫砂壶的优劣,必须经常把玩优质的紫砂壶,掌握其轻重感。

从颜色上鉴别:紫砂壶由于其加工程序和构成成分的不同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从颜色上选择紫砂壶要慎重,一般好的紫砂壶都是颜色单调而不花哨;颜色沉重而不鲜艳,鲜艳的色调往往是加入了氧化金属,可能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浅谈窑变紫砂壶


紫砂窑变是紫砂器具在裸烧下进行的工艺。通过火中面与面的火焰的流动,渐渐变成线条的出现,留在壶体上的是美丽的流云,奇怪的梦境,被誉为神品。由于所含化学成分各异,所以每种颜色的紫砂泥料在烧制过程中,因不同的温度、不同的气氛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肌理效果。紫砂的窑变烧制技法,是温润的肌理在火的艺术中充分的体现,给做工精湛的紫砂工艺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人们可以在不改变材质及其质地的情况下,使泥料纯正、颜色天然、个性独特、色彩自然丰富、不可复制。

选择一把上好窑变紫砂壶,就如选择大自然中的奇石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色彩的过渡自然程度、颜色的丰富多彩、色彩的稀有程度、颜色与造型的恰到好处、火焰的美丽痕迹、窑变的趣味等欣赏紫砂窑变色彩,犹如进入一个色彩的世界,各种黄色、各种紫色、各种绿色、金黄色、翠绿色,应有尽有,色中藏色,色中泛色,看似绿色却映着红色和紫色,看似黑色却透着红色,看似铁色却渗出蓝色,黄色中透着绿色,棕色中透出各种颗粒色彩,均衡、交融、飘落。在太阳光下绚丽多彩,美丽绝伦。

紫砂窑变色彩稀有是决定壶的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窑变工艺受烧制技术的极大影响,故稀有而又美丽的窑变色彩是不容易出现的,如红泥在变化中出现闪耀的光泽变化;恰到好处的红与黑,红泥变成草绿色,墨黑中间闪耀着红色的碎星,蓝色或金属色、是与非是。紫砂烧成漆黑色,黑中泛红,闪着火的耀眼光泽,或变成黄色或烧成均匀的浮雕颗粒,或烧成紫红色,犹如鸡血残痕;本山绿泥烧成绿色、七彩星、棕色、翠绿色、军绿色、翠色中泛出黄色彩星、各种梨色等等,有时出现上釉一样的艺术效果。

紫砂窑变的色彩形成艺术化,在变化中得以升华,形成布局合乎情理,或多或少,或深或浅,面大面小深浅鸳鸯,阴阳相补,极度自然,充分体现出美感。这也是紫砂窑变壶价值所在。

同时,烧制出的色彩,随着时间的推移、泡茶的次数增多还会起着变化,有可能黄中发绿,绿中泛黄、泛红,黄得更橙,绿得更翠,红得更沉,紫中泛青,或者泛出各种自然的颗粒色彩,妙不可言。紫砂窑变的色彩,极大地丰富了紫砂壶艺中的色彩变化,使紫砂壶的颜色从调制逐步向纯天然色彩过渡,为人们的健康饮茶提供了良好的器具。

其实窑变的现象不仅见于钧窑,也见于其它窑口,窑变也不只表现在釉色上,还表现在其它方面。它的含义很多,范围颇广。烧造瓷器,凡在开窑后发现不是预期的形状或釉色,以至于传世瓷器有时发生特异的情况者,都可说是“窑变”。《稗史汇编》说:“瓷有同是一质,遂成异质,同是一色,遂成异色者,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谓窑变。”总而言之,大致可分为变形、变色、变质等数种。

如何看紫砂壶


大家平时看壶,一般都只注意有形的地方,而对于壶形留下的空间,通常不太在意,而对于做壶人来说,壶留下空间的部分,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因为我们正是根据这部分空间的形状来确定壶的曲线、部位布置的。从前做壶人的泥橙(工作台),都是面窗而置,以便于在做壶时观察壶坯的剪影,看壶留下的空间部分。

老子云:三十辐共一毂(音[g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中国人对于虚、无处的理解真是高妙。

为了让大家看得清楚,我还是把大亨仿古来举例。在这张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实是“无”的地方的形状,决定了这把壶的造型,这大概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计白当黑”吧。

《墨皇本圣教序》很长一段时间在清代收藏家崇恩手里,崇恩极为珍爱,这从其碑文旁的批注和题跋中都有明显的反映。

其中有一段话,我觉得他虽然是讲的书法碑帖,但对于我们欣赏紫砂壶也不无帮助。他在碑帖旁写道:

“明窗几净,扫地焚香,拭目谛观,澄心静玩。先看其大略,以领会全神。次看其结体,以求其明意运笔妙处。旋即逐字看、逐笔看,无一点一画轻易放过,情思微倦,即闭目危坐,以养灵光,少息再看,则必又有一番境界引人入胜,层出不穷,久而久之,右军当于纸上相告盖不翅耳。”

审美活动是有次序的,先看什么,次看什么,再看什么。常看到购壶者抓起一把壶来,先摇口盖紧松,再看嘴滴把在不在一线,而不先观精神紧要处。要这样挑壶,超市里的金属制品个个比紫砂壶好。

崇恩的这段话应该是我们欣赏紫砂壶及其它艺术品很好的一个启发。

理性收藏紫砂壶


优质的紫砂具有一定的保值价值;如生活良器般具备实用与美学、文化传承等特质,这点可以肯定。但是,一心一意想找到具有强烈增值空间的作品!并以增值作为购藏的第一要件时!购买紫砂壶的考虑,可以约略整理数点如下:

1.作品价格

2.作品数量

3.款式/工艺/创新能力

4.好泥

价格应该多高?还是多低?虽然是紫砂艺术一门中,难以窥视了解的学问。却是,价格是大众购藏时很重要的参考依据。一分钱一分货心态要摆在心中,作为参考。

只要是自己觉得合适的壶,还是强调的一定要货比三家。同质量比价!同价格比质!简单来说,收藏等同于要会买东西;要懂如何挑选出最有价值的收藏品。

紫砂壶虽然具有手工制作的传统工艺、美学的内涵。不过,紫砂壶却具有可以批量的复制、复刻、重现,并且长期保存不朽的特性。换言之,所谓艺术品独一无二的稀有性!紫砂壶的含量应归类在偏低的手工类门。这一点,作为一位购藏的消费者,应该具备的体认。

优质的紫砂具有一定的保值价值;如生活良器般具备实用与美学、文化传承等特质,这点可以肯定。但是,一心一意想找到具有强烈增值空间的作品!并以增值作为购藏的第一要件时!个人认为,这点需要老天的大力帮助才可能实现。还是小心应对为妙。因此,从紫砂可以复制、再生;泥料虽然有限、数量还是不会太少;甚至可以经由调砂、复制,具有长期保存不腐的特性等等…。

紫砂的收藏,不能完全以艺术品等同视之。应定位在美学、文化、生活范围中的良器作用;并给于适当的价格;作为个人收藏的参考。换言之,紫砂壶不应该是天价。天价是一种炒作。紫砂的价格,应该从生活用品中定位,不是高不可攀的。这个看法,包括所谓传世老壶或现代紫砂而言,应该都可以一体适用的。

综合言之,收藏紫砂的第一消费观点是:理性与感性适当配比,生活与艺术适当调和,可承担无压力的收藏。这样一来,就可以体会无尽的乐趣。

漫谈当下老紫砂鉴赏与收藏


紫砂目前已经成为一种流行元素了,可以说是红得发紫,热得烫人。从边远地区到繁华都市,大大小小的古玩摊点都可以看到紫砂壶,当然有真有假,假多真少。以前的拍卖市场,紫砂只是作为杂项中的一种,现在,各大拍卖公司争相举办紫砂专场拍卖,老壶新壶都受到人们追捧。上街看看,到处都有紫砂壶店,上网也是一样,几乎各个网站都有紫砂广告出现。从前玩紫砂的人很少,现在,普通工人也好,政府官员也好,文人雅士就不用说了,甚至演艺明星,十有八九都知道紫砂,十有七八是紫砂爱好者。这种热度是前所未有的。

当然,这种现象的出现,与紫砂拍卖市场水涨船高的成交价有关,加上报刊、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的宣传,一夜之间家喻户晓。凡事一有利,就引人注意,一传十,十传百,都知道紫砂壶值钱,都关注起紫砂壶来。

本来是小众的爱好,现在变成大众的爱好,作为紫砂收藏者来说,应该高兴。但是我们在高兴的同时,也有一种担忧,是喜忧参半。喜的是紫砂受人关注,紫砂文化得到弘扬;忧的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紫砂被误读。为什么?因为紫砂专业知识的传播与紫砂热的程度不相等,信息不对称,爱好紫砂的人多,但是专业人士的发声渠道太少,专业人士的交流往往局限于圈子之内,这就造成许多初学者不得其门而入,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给居心不良的造假者以可乘之机。有人为了获利故弄玄虚,有人不懂装懂,误人子弟,紫砂市场乱象纷呈。

作为一个资深的紫砂爱好者和收藏者,我认为当务之急有必要正本清源,拨乱反正,这靠哪一个人不行,个人力量是有限的,必须要靠群体的力量。

紫砂的学问很深,从泥料、工艺、历史、人文等等方面,都可以进行专门研究。我收藏老紫砂器有六十年了,注意力一直放在老壶上面,所以我讲紫砂鉴赏,也专门针对老壶来讲,主要是明、清、民国这些时期的紫砂。

我们讲鉴赏,首先要明白,鉴是什么?赏又是什么?

鉴,是辨别真伪优劣。看见一只壶,能通过它的砂泥、器型、工艺、装饰、印章等要素,判断出这是不是紫砂壶?是什么年代的?是什么人做的?它是精品?还是一般日用器?还是明器?还是粗货?……如果能分辨出来,说明你有一定的鉴别能力了。赏,是欣赏审美。通过判断一件器物是真的好的,然后看它好在哪里,美在哪里,有什么独特之处,表达了什么……在这个过程中,精神得到熏陶,思想受到启发,得到美的享受,这就是赏。鉴是赏的基础,必须在去伪存真之后再来欣赏,才能获得真正的精神享受。

有的人买了仿品,自己不知道是仿的,看的也很高兴,越看越美。这个只能说是暂时的,或者说是虚幻的精神享受。一旦被行家点破是仿品,或者随着自己专业知识的积累,自己看看发觉不对了,那个时候,以前有多大的享受,现在就有多大的失落,好像一个人把感情付给了错误的对象,是非常令人难过的一件事。但是事情有坏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认识到错了以后,吃一堑长一智,下次就知道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鉴跟悟性、眼力有关,一样东西真就是真,伪就是伪,没有含糊。赏就不同,它取决于个人的文化程度、修养、性情、眼界、胸襟,弹性很大,同样一件紫砂,给甲看和给乙看,产生的感受是不同的,因为有个人欣赏水平的差异在里面。现在大多数人欣赏紫砂,首先是看值不值钱,值钱就是好东西,这是钻入了误区。紫砂给人精神方面带来的享受,要远远超过它的经济价值。

我们谈鉴赏,首先要对鉴赏对象有深入的了解,针对紫砂来讲,要了解它的特性,是一种什么样的泥,有什么特征;要了解紫砂发展历史,各个时代的特征,有哪些作者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必须多学多看,读专业典籍,到博物馆看标准器,学习了以后才能动手,否则还没学会走就想跑,那,跌跟头是难免的。

关于明清老壶的鉴赏,简单来讲,鉴定一把壶的真伪优劣,可以从几方面来看:质、工、型、饰、款。

1.质是质地。看一把壶是不是紫砂壶,首先看它的材料是不是紫砂泥。紫砂泥有特殊的性质和丰富的颜色,最重要的是它有独特的分子结构,通俗讲就是有气孔,透香不透水。这个特性决定了紫砂壶具有宜茶功效,由此受到茶人钟爱,因而广泛流传。早期紫砂的质地较为粗粝,尤其是明代紫砂,砂泥中砂的含量大,颗粒粗,像云母一类的杂质也比较多。那个时代工艺不像现在这么完善,没有粉碎机、练泥机,也没有那么多修饰工具,所以那个时代的壶的胎质较为疏松,吸水率比现在的壶大得多,用壶盖子口在壶口摩擦,发出的声音较为暗哑。

大约清中期开始,砂泥逐渐变得细腻,砂少泥多,器具表面看起来比较光滑,不像早期壶那么“珠粒隐隐”。在色彩方面,明代的壶大多为砖红色和栗紫色,清代以后颜色日渐丰富,有青、红、栗、紫、黄等色彩,到了民国时期,又多了黑、绿、灰等颜色,那时候为了创新,加入金属氧化物而产生色彩变化,并非泥料的原始自然色。

2.工是工艺。早期紫砂壶的制作工具十分简单,就是木模和勺子,然后有了竹刀、矩车等,经过几百年积累,现在制作一把壶所用的工具可达上百种。工具简单,自然工艺也粗疏,早期紫砂壶器型大,体重胎厚,在流、把、盖、的、底等各部衔接处都有竹刀刮抹痕迹,有的胎体上还留下指甲印、指纹印。因为工艺所限,早期的壶流大多明接,内部独孔。

3.器型也是紫砂鉴赏要点之一。明代紫砂壶器型大多简洁工整,以圆型、筋纹型为主,壶的体量较大。清代早期延续明代风格,但体量渐渐缩小,器型逐步多样,尤其一代大师陈鸣远所制塑器,精彩纷呈、活色生香。嘉道年间的陈曼生和他的幕僚们,创制出许多别开生面的壶型,像合欢壶、柱础壶、飞鸿延年等等都是那个时候创制出来的。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鉴别壶的年代和真伪,如果一把双身筒壶,人家说是清早期的,你就应该知道他在骗人,因为这种壶出现在清末民初,绝不是清早期的东西。

4.紫砂壶的装饰风格,也可以作为断代的参考。明代紫砂器就有印花、宜均、绞泥等工艺,但并未普及。明末清初,流行雕刻、贴花、塑花、泥绘。清三代流行珐琅彩、粉彩。嘉道后流行书画陶刻,民国时期,装饰土大量应用,许多紫砂器表面敷团泥再刻绘。这些不同时期各有侧重的装饰技法,可以帮助我们对紫砂器的制作年代进行判

5.款识,本来应该是最可信赖、最具标识度的依据,像司母戊鼎、毛公鼎,都是因为青铜器上有这样的款识而命名,但是现在伪造手段层出不穷,款识已经不能单独作为鉴别紫砂器的重要依据。一般来讲,名家印款相对固定,字体、阴阳、大小有一定之规,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印款可以作为标准对照。

在鉴别款识的时候,还要注意紫砂历史上重名现象比较多,比如南林、友兰、彭年、莲生等,同样的名字,不同时期的人,不能把他们搞混了。还有同一个印款几代人用的问题,要注意区分各人不同的工艺水平和风格,不然就容易出错。

以上所说的质、工、型、饰、款这些要素,在鉴定的时候不能孤立,一定要综合考虑。现在高科技发展,仿品也越做越精,手段也多种多样,有偷梁换柱的、有借壳上市的、有重新包装的、有张冠李戴的,层出不穷。

我举个例子,什么叫借壳上市,这不是股市里面那个借壳上市,但是有那么一些意思。比如现在有个制作紫砂壶的人,做壶手艺也不错,他有一把名人名作,打比方,是吴云根的传炉壶,他就用这把壶拓个模子出来,再用模子翻制新壶,这个时候,新壶和老壶的器型是一样的,把子的样式啊,流口的力度啊,都一模一样,而且他也把壶刷上团泥,刻上字画,钤上印章。这个时候,你如果光看器型相似就判断这是吴云根的壶,你就要吃药了。所以鉴别一把壶,必须把所有要素都考虑到,器型像,可能泥料不像;泥料像,可能做工不像;做工像,可能印章不像;印章像,可能陶刻不像。只要细心,只要你有足够的知识积累,总有破绽被你发现。

老壶收藏里面的故事很多,这里不展开来讲,主要讲讲紫砂收藏要注意的事项。三十年前我总结过紫砂收藏有三力:眼力、魄力、财力。光有眼力,能看出东西好,没有钱收,白搭;有魄力、财力,没有眼力,那更糟糕,可能收一屋子仿品回来;有眼力,财力,没有魄力,也很麻烦,犹豫不决的时候,好东西都被人家抢走了。

收藏紫砂还有一个要注意的,心态一定要好。从前我们去市场,十回去九回有收获,现在不一样,十回去一次有收获就不错了。要抱平常心,不能想我今天去市场一定要收点什么,好像市场上有壶在等着你一样。看壶的时候,不能自己先希望它是什么,而是要找毛病,看它不是什么。如果心里已经期望它是什么,就会找各种理由去印证,越看越像,最后把自己诓进去了。

现在要想在市场捡漏,机会是微乎其微了。把握比较大一点的,还是去拍卖市场。当然拍卖市场也不是全部保真,而且价格也不低了。如果你有钱,想收点好东西,可以去市场看看。如果经济有限,我看,也不要勉为其难。有一句话叫“眼见即拥有”,喜欢的话,看看,玩玩,就行了,不一定非要据为己有。

好眼力是锻炼出来的,好心态是培养出来的。具备了这些基本素质,进行紫砂鉴别就心里有底了。鉴定壶要靠长期积累的经验,但是也要不断地学习,因为随着时代发展,造假的手段也是在不断提高,你如果固步自封,那就不行,要与时俱进,骗子高明,你要比骗子更高明才行。

经常有人不远千里甚至万里来找我,请我看壶。有些人对壶的感情真的很深,令我感动。但是看看他们的壶,有些实在不怎么样,有些是仿品,甚至于怪胎。这个就很令人替他们惋惜。有的人对壶的感情不深,对钱的感情很深,他关心的不是壶怎么样,上来先问:沙老,我这个壶值多少钱啊?碰到这样的人,我真是连话都懒得讲。

玩壶,最最重要的是发自内心的喜爱。你说什么叫值钱,什么叫不值钱?有些现在好几万的壶,从前我收的时候可能只有块把钱十几块钱,如果什么都以钱来衡量的话,当初也不用去收,现在也不会有这些藏品了。所以说,一定要是内心真正地喜欢,不管外界如何风云变幻,不管市场怎么起起落落,始终坚持自己的爱好,最后才会有成果。紫砂收藏是一条漫长的路,不是你学三五个月就能速成的,没有捷径可以走,非得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才行。所以我再三告诫初学者,不要老想拣漏,不要过分自信,不要轻易动手。一定要多学多看,先学会了走才能开始跑。

我玩壶那个年代,信息相当蔽塞,紫砂资料也少的可怜,想弄清一把壶的来龙去脉很不容易,所以我说自己是自学成才,这真要有点悟性和钻劲才行。现在情况改善多了,特别是有了网络,有什么疑问一查询,资料就出来了,可以说是海量信息。但是要注意,这些信息良莠不齐,一定要加以甄别。有的信息很好,什么县志啦、古籍啦,各种资料互为印证,有的文章也很专业,可以起到教课书的作用。有的就不是这样,有的人为了作生意,明明是个假冒伪劣的东西,几个人串通作局,个个都说好,吃人上当。有的人哗众取宠,故弄玄虚,欺骗消费者。现在的人,也有一个通病,哪个能忽悠信哪个,自己不肯动脑子。

好多人痛恨造假者,我的观点有些不同。不能完全怪人家造假,这是利益驱动下的行为,不光是紫砂,像玉器啦、瓷器啦,可以说,只要是有利可图的都会出现这种现象,这是避免不了的。我们只能严格要求自己,潜心学习,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不唯利是图,不上当受骗。不但自己不上当,还要告诉别人怎样防止受骗,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选壶着重考虑款式工艺泥料


12月13日,宜兴紫砂高级工艺美术师樊永平在广州采墨堂现场展示紫砂壶的制作过程和工序,吸引了羊城众多紫砂爱好者参与。在现场,数位收藏者对记者表示,艺术制作是相对封闭的过程,因此过去从没见过紫砂壶的生产流程,此次对于了解紫砂帮助很大。而对于想入门收藏紫砂的爱好者,樊永平建议,要想挑选一把好的紫砂壶,必须要注意款式、工艺和泥料三个重要方面。

 紫砂收藏行情向好

近年来,紫砂壶因其独特的工艺、清雅素朴的外观和实用性获得越来越多收藏爱好者的青睐,紫砂行情也是逐渐火热。据了解,在2014年10月25日举行的福建东南2014秋季艺术品拍卖会“紫泥茗芳——紫砂茶器专场”上,124件珍品的成交率达86.29%,成交金额达到761.76万元。

有关报道显示,其中,何道洪的圣珠提梁壶起拍价120万元,最终成交价达149.5万元;吕尧臣制华径壶起拍价15万元,成交价达36.8万元;晚清民国时期的名家朱可心矮竹鼓壶起拍价6万元,成交价达12.65万元。很多拍品的成交价远高于之前估价。

而纵观近年拍卖市场,不少紫砂名壶在拍场上表现抢眼,破千万大关。在2011年12月6日北京保利拍场,紫砂名家顾景舟制的提璧组壶以1782.5万元成交。还有一把在业内广为人知的明代时大彬制圈扭圆壶曾作为封面登上台湾唐人工艺出版的《荆溪紫砂器》,与2010年12月14日西泠秋拍中以1344万元成交。

可入手得到一定认可的中青年工艺师作品

紫砂高级工艺美术师樊永平建议,这些年代久远的大师作品固然好,但是由于价格已经处于高位,升值空间相对有限,而且对于普通收藏者来说比较难以企及。如果想要入门紫砂收藏,建议可选择一些已经受到一定认可的中青年工艺师的作品。

“在紫砂制作领域,也有一套很系统的考评体系,比如说高级工艺美术师等职称的评定,紫砂制作者的作品要受到市场认可,还要有一定的研究论文发表,才可评级。那么对于涉入紫砂领域不是特别深入的爱好者,这不妨是帮助参考的一个因素。”

樊永平表示,这些人的作品工艺相对较好,由于是中青年也尚有继续发展和进步的空间,价格上也不会特别昂贵,升值空间相对看好。

同时他强调,紫砂收藏作为一门艺术,也不用完全拘泥于这种评价标准,有些人没有时间去做研究写论文,但是对紫砂制作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尝试,藏友们在加强紫砂知识学习了解的基础上,如果看到十分精美或者喜欢的作品,也不必死板按照制作者的职称来判断一把壶的价值。

泥料对好壶至关重要

从马来西亚远道而来的收藏家陈志强表示,对于一些收藏紫砂壶的初学者,泥料是检测一把好壶至关重要的因素。“纯天然原矿的泥料会比化学合成的好很多。选择可靠机构或受过检验认证的泥料所制造的壶会比较可信,或者认识一些工艺师也能少走不少弯路。”他提到,泥料上一般人比较难从肉眼来判断好坏,因此入门者最好多咨询多比较,找到业内人士进行鉴定。

种类上来说,像底槽清泥等一些相对稀少的品种,以及一些工艺师以前收下来经过时间沉淀之后的老泥做的紫砂壶会更好。

以工艺款式和实用性挑壶

活动现场,陈志强向记者表示,他收藏紫砂壶已有14年之久。“当时我便喜欢樊永平的作品,要挑选好壶主要得从工艺、款式和实用性等几个方面考量。”

陈志强介绍,一把好壶会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这样的话特点才会明显。“虽然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以一些作品中的雕工、刻画等工艺上可以看得出精细与否,比如雕刻是否立体感鲜明,是否灵动飘逸,都可以看出工艺的好坏。以青蛙莲子壶为例,青蛙栩栩如生,莲瓣层次分明,非常逼真。一般来说,工艺师制作花费的时间越长越细致,壶的价值会越高。”

同时,款式也是参考的标准之一。“比如四方壶就比圆壶更加难做,圆壶可以用朱叉、鸡蛋木、角尺等工具来辅助制作,而四方壶要做到线条流畅则非常考验工艺师的眼力,只有尺子能帮助制作。”陈志强表示。

另外,他还以紫砂壶《楚汉风云》为例,“壶要体现楚汉相争的主题,做小了肯定不行,这把壶要足够大才能体现那种争霸的气势和情形。同时6个茶杯代表两方6员大将,壶盖上两条龙活灵活现,气氛紧张。这就体现了主题鲜明、款式独特,以及工艺精良的特点。”

对于款式,樊永平则认为,作为具有一定实用性的收藏品,藏友们如果想要入门,一定要选择自己喜欢的款式。对此陈志强补充道,适合大众收藏的紫砂作为工艺壶,既要有观赏性也要有实用性,建议爱好者们买壶之前最好能试一下出水的顺畅与否,借此检验是否紫砂壶是否好用。“一般强调七分把三分嘴,有时嘴太短或太长就不好出水;还有一些壶身太大壶盖太小,也会影响出水顺畅。”他说。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漫谈紫砂壶泥料》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