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散文

1、张岱《闵老子茶》

2、张岱《兰雪茶》

3、范烟桥《茶烟歇》

4、鲁迅《喝茶》

5、周作人《吃茶》

6、梁实秋《喝茶》

7、林语堂《谈茶和交友》

8、冰心《我家的茶事》

9、冰心《茶的故乡和我故乡的茉莉花茶》

10、杨绛《将饮茶》

11、杨绛《孟婆茶》

12、徐映璞《清平茶话》

13、王曾祺《寻常茶话》

14、黄裳《茶馆》

15、陈从周《“香”思》

16、邹荻帆《我和茶神》

17、贾平凹《品茶》

18、何为《佳茗似佳人》

19、苏烈《茶香》

20、杨羽仪《水乡茶居》

21、王景山《茶馆与情味》

22、江艺平《茶缘》

23、陈学昭《夜雨沉思》

24、陈学昭《龙井随想》。

cy260.COm小编推荐

茶文:小说


茶文:小说

1、冯梦龙《赵伯升茶肆遇仁宗》

2、兰陵笑笑生《老王婆茶坊说技》

3、兰陵笑笑生《吴月娘扫雪烹茶》

4、李渔《生二女连吃四家茶》

5、吴敬梓《马二先生游湖访茶店》

6、曹雪芹《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7、李汝珍《小才女亭内品茶》

8、刘鹗《三人品茗促膝谈心》

9、李绿园《盛希侨地藏庵品茶》

10、曾朴《清茶话旧侯夫人名噪赛工场》

11、李庆辰《醉茶志怪》

12、李《死水微澜》

13、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

14、陈学昭《春茶》(2)

15、廖琪中《茶仙》(2)

16、寇丹《壶里乾坤》

17、颖明《茶圣陆羽(2)》

18、章士严《茶与血》

19、王旭烽《南方有嘉木》

许文舟:茶画


哥釉青花碗,让许多茶叶张开双臂。人逢喜事,就是这碗茶,喜上添喜。茶叶倒的倒,立的立,立着的像白居易的青衫,倒下的是陶渊明的晚景。

唐寅枯坐,童子侧立,将积雪称斤论两。风稍息,树上黄叶不敢落下。一曲终了,茶与水才有惊天动地的相逢。而唐寅的脸色,始终像在炼丹。

苦涩的人世,需要像茶一样烹煎,才有泛甜的秘密。不要说已无权无势,举杯,就笼络了人世的好山好水。

最好是亲自碾茶,分汤;最好有大雪登门,诗友踏歌来访。诸神自便,来的都是客人。茶可以先敬你,但不分高低贵贱。

琴已老,音律赶不走轻尘。一册茶谱,必然是唐寅所著,茶香或显或隐,笙歌或远或近。茶席有梅半枝,绽开所剩不多的寒意。

买一座青山,用茶养老,那时房价不像现在炒得火爆。水边随意搭建的茅屋,不担心水涨。路边摆一口炒茶的铁锅,也不用提防城管。

更重要的是,腋下夹一本线装的书,就不用与唐寅隔茶相望。

茶文之茶韵


茶的着作,诗歌、广告中屡见茶韵、茶汤之韵、岩韵、韵味绵长等词句。先明白什么是韵。这个字古字作韵,指声音。《说文解字》:“韵,和也。从音,员声”;《玉篇》:“声音和曰韵”。员即圆字的简写,圆浑之圆;匀为韵之简写,调匀之匀。韵为圆浑和谐的意思。韵从声音一扩大,就有:

“神韵冲简,识宇标峻”——宋顺帝《诏溢王敬弘》——神韵

“阮浑成长,风气韵度似你”——《世光新语?任诞》——气韵

“石秀幼有令名,风韵秀彻”——《晋书?桓石秀传》——风韵

“韵宇弘深,喜愠莫见其际”——《文选》——韵宇

“康乐(谢灵运)诞通度,实有名家韵”——《南史?谢弘征传》——家韵

潮州茶人叶汉钟先生来湖州时探及茶韵中的岩韵,他认为韵即气。武夷山采制的茶香茶味的产生的感觉,就是脑海中呈现出来武夷山的山水风土人情,别处的茶叶无可取代的,就是岩韵。

长安茶人马嘉善先生在湖州时探及茶韵,他认为这是茶香茶味进入人的腑脏之后,与^***生气相结合的一种气息。每种茶对每个人所产生的结果并不一致,因此茶韵对每个人的理解也有不同。共同的是体内所产生的那一种一种太和之气,有一种飘渺的愉悦感,就是茶韵。

武夷茶人林治在《神州问茶》中有一节谈到岩韵。他认为武夷山是以石为神髓,水为灵韵的名山。在品茗时要想到岩石的安然、永恒、脉动……心领神会的吸取天地灵气、日月精华。岩韵是谁也讲不清,难以言传的爱石恋石情结。

《徐公品茶》中有“茶韵”一节。称:“韵者味也。茶韵即各种茶的独特的韵味或风韵”。但他在“茶气”一节中也认为武夷茶的名气非同一般,其原因之一就是有吸收大山之灵气。

北京茶人张英立先生来湖州时探讨茶韵。他认为,传世佳茗极多,但茶与韵相连的却只三种。即福建安溪铁观音的“观音韵”与武夷大红袍的“岩韵”,还有安徽太平猴坑所产的猴魁称为“猴韵”。他认为清代梁矩章《归田琐记》中的香、清、甘、活四字中的活字即指茶韵。最后他认为,对于韵可谓“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韵不仅是短时的感受,流布也长可达百千年。现在研究兰花和对艺兰事业有贡献的,称之为“楚骚遗韵”,典出楚国的屈原崇尚兰花的高洁香远;对集中描写和体现汉唐文化的作品、展示称之为“汉风唐韵”或“大唐遗韵”。在小的方面,弹琴的“指韵”,书画的“笔韵”、“墨韵”;曲艺“京韵大鼓”也指历代北京之风味气韵,非指语音之韵,这些例子说明,形成韵是需要时间积淀的,是需要千万人共识确认的。茶韵,在大的方面就是中国的茶和中国的历史,地方风土,审美标准和个人修养的总和,非指茶的形、色、香、味,指一种精神境界,属茶外之味。小的方面是人在品饮茶汤之后产生愉悦、空灵,瞬间的迷幻和浮想联翩的境界,也是茶外之味。因为都是茶赋予的,故为茶韵。

茶文之茶谚漫谈


茶谚,是我国茶叶文化发展过程中派生的又一文化现象,所谓“谚语”,用许慎,《说文解字》的话说,“谚:传言也”,也即是指群众中交口相传的一种易讲、易记而又富含哲理的俗话。茶叶谚语,就其内容或性质来分,大致属于茶叶饮用和茶叶生产两类。是一种关于茶叶饮用和生产经验的概括或表述,并通过谚语的形式,采取口传心记的办法来保存和流传。所以茶谚不只是我国茶学或茶文化的一宗宝贵遗产,它又是我国民间文学中一枝娟秀的小花。

茶谚不是与茶俱有,而是茶叶生产、饮用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我国饮茶和种茶的历史十分久远,但是,关于茶谚的记述,直至唐代末年,苏广的《十六汤品》才见。

在我国整个古代茶书和其他有关文献中,基本上都未提到植茶的谚语,就是制茶和茶叶收葳方面的谚语,也直到明清期间,才有“茶是草,箬是宝”,以及《月令广义》引录的“谚曰:善蒸不若扇炒,善晒不如善焙”这样两条记载。在古代条件下,茶叶的收藏防潮,主要用竹箬,以箬封口,剪箬置于茶中较埋储“烧灰”或存放焙笼等办法,要省事得多。其后一条谚曰,所谓“善蒸不若扇炒”,就是说蒸青不如炒青;“善晒不如善焙”,是指晒青不如烘青,其实这条谚语仅仅反映一些地区或一部分人对各种绿茶的推崇和喜好而已。不过,这两条茶谚,无论是现在,还是在当时,对茶类生产和茶叶保存,还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其他,我国关于茶的生产技术方面的谚语,特别是浙江、湖南、江西,还是较多的。这里不妨以浙江的茶谚为例来剖析一下。

如提倡和劝种茶树方面的谚语,有“千茶万桑,万事兴旺”。浙西开化一带,有“千杉万松,一生不空,千茶万桐,一世不穷”等等,这些茶谚,都较古朴,虽然搜集于本世纪中期,但是,与种橘植果的一些谚语对照,就其风格来说,很像是明清间或更古的茶谚。浙江全省采摘茶叶的谚语面广量大,单以杭州一地这方面的谚语为例,最具代表性的谚语,如“清明时节近,采茶忙又勤”;“谷雨茶,满地抓”。“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变成草”。“立夏茶,夜夜老,小满过后茶变草”。以及“头茶不采,二茶不发”。“春茶留一丫,夏茶发一把”。“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露白”等等,就都体现了这一采摘指导思想。必须指出,在唐代以前,从史籍记载来看,似乎是不采制秋茶的,唐代特别是唐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茶业的蓬勃发展,秋茶的采制才逐渐盛行起来。所以,“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露白”的谚语,是一条流传较早的古谚,其主要的含义,是提倡和鼓励人们采摘秋茶,并不真正说秋茶的质量就比春茶为好。

荆州茶人尚文


花有多香,只有闻时才知道;茶有多淳,只有品过方知晓。一杯普洱茶,究竟它的香味有多醇咧?臻味茶园园主尚文告诉记者,结缘普洱茶,他的一生芳香满溢、滋味无穷。那么尚文与普洱茶究竟有怎样的渊源呢?

“初识普洱茶,始于儿时在表兄家里喝茶。那时只觉得它耐冲泡,有一种陈年木头的味道,还有一种红糖般的甜味和颜色。”尚文在向记者讲述他初识普洱茶的经历时满脸都是幸福的微笑,他告诉记者,当年那杯茶让他记住了普洱茶的味道。“再识普洱茶,是2008年的一次同学聚会上。当时一位在云南销售路虎车的同学小心翼翼地从包里取出一小块普洱,自豪地说,这茶已有十几年的历史了,价钱不菲。很多人听完后都围了过来品尝,我也喝了两杯。”尚文说,那两杯茶味道有些苦,但细细品味却有一股熟悉的味道。“后来我才知道那是普洱茶,我小时候喝过。”

据了解,那天聚会结束后,尚文便开始关注起了普洱茶。“之所以关注它,因为它除了是一种饮品,更是我童年的记忆。”尚文说,他越是关注普洱茶,对于普洱茶的爱意就越深。“只要有时间我就穿梭于荆州大街小巷,辗转于各个茶店淘茶、品茶。茶给我带来无尽的乐趣和享受。”

2012年7月,尚文与《普洱茶》一书的作者邓时海教授相识。“我和他认识是一种缘分,在昆明的古云海茶行,经茶行老板陈露云女士介绍相识,邓教授还说有机会到湖北来,一定会来荆州看看。”尚文告诉记者,他与邓时海教授在古云海茶行里一起品茶,并咨询了许多关于普洱茶方面的问题,邓教授都一一解答。尚文说,至今他都难忘邓教授说过的一句话,“茶的灵魂是茶香!”其实人生也应该如此。尚文还告诉记者,茶已经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一提到茶,他的神经就会兴奋。“哪里有茶事活动我就心驰神往,就连在电视上播出的茶叶广告我也不放过。”

【注】本文系注册会员尚文的投稿,仅代表尚文的观点!

茶文经典语句知多少


1、高山茶叶,低山茶子。

2、吃茶吃味道,看戏看成套。

3、茶为万病之药。

4、茶是草,客是宝,得罪茶商不得了。

5、在又苦又甜的茶里,可以领悟到生活的本质和哲理。

6、客从远方来,多以茶相待。

7、平地人不离糍粑,高山人不离苦茶。

8、茶的滋味,大抵在其或苦或甜,或浓或淡色味交织之中,品出一种淡定的人生,一种不可释怀的人生,一种笑看风轻云淡的人生。

9、茶好客自来。

10、高山出好茶,名山出名茶,名茶在中华。

11、忙里偷闲,且和一杯茶去,苦中作乐,再倒一碗酒来。

12、君子之交淡如水,茶人之交醇如茶。

13、茶有茶道,吃有吃道。

14、茶事,人生事。

15、清茶一杯,亲密无间。

16、把茶冷眼看红尘,借茶静心度春秋。

17、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造万年世界。

18、大抵,茶的妙处,抑或可以从中品出一种人生的滋味!

19、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细论。

20、文人的灵感都是饭后茶余发生的。

21、烟酒是亲家,烟茶是冤家。

22、茶道讲究五境之美——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23、二两茶叶一斤盐,斤半茶叶有衣穿,改善生活在眼前;一斤茶叶十斤钢,四斤茶叶百斤粮,建设祖国富双强。

龙顶茶文之淡淡山茶香


前沿:与开化龙顶的邂逅通过作者清新的文字娓娓道来,品饮龙顶的描述及其传神,对于茶对亲人的情谊跃然纸上。当然8-10斤嫩叶炒制一斤干茶表述有偏差,瑕不掩瑜,难的一件的好文章。

先生的老家位于浙西的美丽山城—开化县。开化境内山峰林立,绿水盘绕,举目四望,满目菖翠。“晴日遍地雾,阴雨满云山”,这种绝佳的气候,孕育了驰名中外的佳茗—开化龙顶。龙顶茶外形紧直苗秀,身披银毫,色泽绿翠;香气清高持久,并伴有幽兰清香,滋味清醇鲜爽;汤色嫩绿清澈,杯底嫩匀成朵。

清明前夕是采摘龙顶初茶的最好时节。那天回到家刚好下过雨,雨后的山显得格外地清翠幽静,被雨水浸过的嫩叶更是好采摘。到家的时候,婆婆刚好采摘茶叶回来。采摘茶叶多半是女人的活,近80岁的老外婆也乐颠颠地奔忙于山野之间。

婆婆说,8-10斤采摘回来的嫩叶才能炒制成1斤干茶叶。炒制工艺分杀青、揉捻、初烘、里条、烘干五道工序。没有经过污染的山茶泡制出来的茶特别的绿。一股淡淡的香味直冲鼻腔,沁入心脾。

我是不喝茶的人,那次婆婆泡了几杯茶,定要我品尝,说是新茶极是清爽。我品过之后,确实不一般,不仅是它的味道,更是品茶的型、色、味。

龙顶茶的叶形宛如一位身着旗袍的女子,芽叶紧裹,秀颀饱满,视觉清爽,容颜清婉。一入水中,它的身姿就变得曲致玲珑,容光焕发,一枚枚芽叶缓缓沉至杯底,然后似芭蕾舞女演员一般轻盈地踮尖舞动。若轻轻晃动杯口,又如海底丰润的水草顺着水流的方向摇曳飘送,既冷艳又养眼。故用玻璃杯冲之、泡之,确具审美情趣,绝对不会出现审美疲劳。

龙顶茶的香气层次分明。先有一股暖香自杯中升腾,扑鼻而来。随后,泛起一阵清香,渐渐弥漫。清香过后,在你低头品啜之时,又掠过一丝淡淡的香气。等到芽叶纷纷下坠,几缕若有若无的幽香萦绕在鼻尖,顿生清新幽意之情。这股香气,似乎唯有懂得真性真爱的女子才会独具。

它的汤色清澈明亮,一如女子皓齿明眸。最倾心的自然数它的口感,极具韵味:一水略微清苦,然苦而不涩,苦中回甘;二水清醇,汤味纯正和谐,入喉滑爽;三水后开始清淡,但淡而不薄,意犹未尽。

婆婆一天能够采摘5-8斤湿茶叶。采摘一斤湿茶叶的工钱是10元。一天也能够赚个50元80元的,婆婆非常高兴。婆婆自个也种了点茶叶,那是不卖的。每年炒的新茶总要想方设法地给我们带点过来,好让我们尝尝新。

常年在外,偶尔尝过碧螺春、铁观音等名茶,对于这些茶没有仔细品,总是带着一种匆忙的心绪,初喝起来总不如家乡龙顶的清冽与甘醇,因此,还是喜欢品味家乡茶的清新与淡雅,一如人的心情,只求那份淡静的感觉。

自从婆婆让我有了品茶的初体验,我爱上了喝茶。如今,上班有事无事,总爱在办公桌上放置一杯清茶。幻想哪一天,真能成为,如水的女人。

品龙顶茶,最好是在一个清夜,“月在梧桐上,风在柳梢边”。只要有一颗清心,一桌、一椅、一茶、一杯,一人独品足矣。如此,便能品出它的真情真性。

而我品茶的时候,是在一个极其安静的场所,把自己掷于大大的椅子内,双手抱膝、埋首。放一首淡淡的音乐,略带伤感。静静地品味,偶尔啜饮一口清茶,让乐感贯通神经的每个触觉,再也激不起任何的跃动,心,随之平息。在都市的街头,随处有茶馆,曾有心动之意:品茶一番感觉如何?只是寻觅闹中取静的想法始终被搁浅。

感叹龙顶茶若一朵女人花,每次品啜,总觉仿佛正在攫取一位女子灿若流星的青春。她的美,风情万种,真心真意谁觅踪?她的香,沾满枝头,孤芳自赏谁心痛?

能够品茶的清香是我辈的福分,而那些长期弓背于山野的长辈们,却让我们有更多的愧意。婆婆如此,母亲如此、年迈的外婆亦如此,不依赖儿孙依然勤劳耕作。“上善若水”,正是由于这些伟大的女人们,给我们泡制了人生最甘醇的茶,才让我久久品味不已,也是我最终无法忘怀山茶的原因罢!

品茶品水品龙顶,思人思物思故情。也许,唯有钱江源那样的云清风淡、黛青水丽,唯有山民们的善良勤劳,才能孕育出龙顶茶这般的色清形秀、味醇香幽。

人生如茶!努力地去做吧,像长辈们一样,只为了茶香的飘逸久远,只为了将来,只为了回馈,尽力去做个若水的女人!

明代文征明与唐伯虎的茶画


明代文征明与唐伯虎的茶画可以说是双绝,各有千秋。文征明的作品,如《陆羽烹茶图》、《品茶图》、《惠山茶会记》等,与唐伯虎相比,明显出现场面宏大与狭小的反差。文征明作品反映了与世俗隔绝,希望谋求一点宁静的心理,总使人想到“不得已”,“无奈何”的滋味。恰恰表现出明代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文人想以茶避世的复杂心态。同样是在山中,文征明笔下的山峰似几座屏风;而唐伯虎的山中景色则又进一步,好像真进入一个“桃源世界”,与尘世离得更远,因而也可更自由些。同样画树,文征明的画中,一棵棵老树紧密“扎”在茶棚周围,好像是为茶人画下的“界桩”(见《惠山茶会记》),说明茶人想避世,因为社会给茶人留的自由天地太小太小。

唐伯虎是个风流才子,对人间道路与事理看得更开更透。正如他在个人生活中所表现的,充满浪漫情调与豪放不羁,但并非放荡不羁。他的茶画意境实在太美。如《琴士图》,画的是一位儒士在深山旷野中弹琴品茗的情形。画中,把行云流水,松簌飞瀑,琴韵炉风,茶汤的煮沸声与茶人的心声都交副为一体,使人感到不仅可观自然之“动态”,而且可“听”到自然的呼吸之声。这样,整个画,既包括人,也包括物,统统都画活了。然而,无论是琴士本身或两僮仆,在安祥中又透着十分的严肃。这恰恰说明,不少隐士表面避世,实际并未放弃自己的责任感,并非全是消极。而是从茶与自然交融契合中认真的抚琴,也在认真的思考。

唐伯虎的另一幅画《品茶图》除去了层峦叠障,而进入烟波浩渺,无边无际的水域之中。那水中的小岛,又成为隐士们暂时与尘世相隔的一处休养生息的驻足之地。但小岛并未真的与世完全隔绝,一支小船正向小岛划来,又有一位朋友从尘世带来各种消息。表面隐于苍茫自然之中,实际又有活水舟船沟通着社会。可见,茶人的避世未必就是消极。人们常注意到自然派茶人讲“枯石凝万象”,但很少注意另一面“石中见生机”。

唐伯虎的茶画好像描绘“世外桃源”、“水中蓬莱”,而给人带来的总是一种自然的生机和美好的希冀。他的另一幅茶画《品茶图》把这一点表现得更为鲜明。这幅画同样是画在山中品茶,但那山不仅层层叠叠,而且茶树满山,春意浓重。

唐伯虎又自题诗云:“买得青山只种茶,峰前峰后摘春芽。烹煎已得前人法,蟹服松风联自嘉”。画家兼诗人的唐伯虎正是以此表现对春芽的希望与洁身自好的严肃态度。所以,文征明与唐伯虎的茶画绝不是只提供烹茶方法与技艺的历史资料,而更注重从画中体现茶人的精神境界。从这一点说,元明之时的茶画实在是深刻的思想表现。此后由明至清,虽也有些较好的茶画,但论精神意境则远无法与文征明、唐伯虎相比拟。

云南普洱茶知名人:王树文


为人处事质朴谦和的王树文,很难让人把他与什么“创意”、“奇思妙想”等词连在一起,但却永远不能忽略王树文,不能忽略他几项非常重要的创意和奇思妙想。

这有两个基本原因,一是他的内秀,爱读书,喜艺术,培养了他被人由于质朴谦虚而忽略的内秀;第二个原因更重要,发自他事茶爱茶的心性之真;

1989年初夏,发起云南11位书法家书写不同风格的“茶”字108个,寓意茶寿,深得社会欢迎,甚至到了现在,这“百八滇茶万里香”更成了茶文化的象征符号之一;

组建了“云茶苑”民族茶艺表演队,亚运会期间领队在首都表演,轰动京城茶界;随后到全国各地、世界各地表演,让更多的人注意到形式美丽和内涵丰富的云南民族茶文化;

巴达山大茶树不幸遭到雷劈,劈断十多米,王树文费尽心力从当地运回一段树干,使之免遭柴薪之用。这段古茶木,王树文请剑川木雕高手雕成神农之像。以古茶树为奉祀茶祖之用,茶心茶想,令人感念;

最早有意识地系统性收集整理云南民族饮茶习俗,并且对很多茶俗作了命名:如基诺族的凉拌茶、傣族的竹筒茶、纳西族的龙虎斗等,开研究的另一领域。

欢迎大家补充说明或者推荐名人,补充名人资料请评论补充。推荐名人请联系本站或者注册本站会员发帖。

茶生活回归 重拾文化自信


茶生活

烹茶、插花、焚香、挂画——早在宋代起,古人的生活中离不开这“四雅”。随着社会普遍生活水平的提升,寻回遗失的文化传统、重塑优雅品质,汇聚了一股急切的渴望。于是乎,以茶为主题的生活方式,首当其冲重回大众视野,茶室、茶席、茶道、茶具,这些看似“非主流”的家居元素,迅速在日常生根发芽。

近两年来,以茶为主题的空间设计、家具、家居用品层出不穷,大大地丰富了中国人家居生活的想象空间,也形成了一条以“茶”为主线的产业链。

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茶文化的回归,与整个社会生活大环境的改善有关。“茶”并不是作为改造现代人生活的新角色而来,而是从古老传统里重新回归,是现代中国重拾文化自信的必然产物。

从家居空间开始重拾文化自信

“茶文化的回归,与近些年行内流行的‘新中式’设计潮流同根同源。”多少家居创始人侯正光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对此感触颇深。侯正光曾在英国学习家居设计,回国之初,凭借丰富阅历和设计经验,雄心壮志地创立了自己的家居品牌,并以追求形式、设计感作为品牌的特色。“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虽然很有冲劲,但也有点天真。”他表示,一开始产品的市场接受度并不高,后来慢慢地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才有了今天的品牌面貌。

新快报记者在该品牌店内看到,多少家居的产品以黑胡桃木为主,产品外观简约、线条现代,却幽幽地透露出一股中式韵味。这样的设计几乎成为原创家具设计的主流风貌:以简约线条、实木材质为基础的现代设计,却能让人一眼捕捉到传统神魂。尽管如此,不同原创设计依然能够各具特色、个性鲜明,统一于精神层面。这就是近些年来十分流行的“新中式”设计风格。“这样的潮流并非无中生有,不像以往的家居空间设计以追求欧式、美式为尚。随着国家民族经济的繁荣,社会更渴求找回自己的文化自信。”侯正光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近两年空间设计越来越多会融入具有传统文化代表的茶元素、茶家具、茶空间等。

茶令人静现在比任何时候更需要传统

茶不仅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标志物,对于每个个体而言,与茶有关的生活方式本身,也是一种自我省思和净化。

“茶能让人安静下来,去除杂念、反思自身,这样才能生出真正的智慧。”一角禅创始人张保庆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说,体现在家居空间中,一个布置完整、具有古朴韵味的品茶空间,能够让人的心迅速静下来,仔细品味生活的美好。而采用与茶有关的生活方式,例如通过喝茶、品茶,或者接触相关的传统文化,也是放松身心的一种方式。在浮躁时代比任何时候,更渴求这样的传统文化。

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古人追求“物我合一”的理念是相吻合的。大巧家居创始人翟伟民表示,茶在家居空间内不仅仅是作为器物、摆设,甚至炫耀的方式,追求茶生活本身也是一种哲学意义上与传统文化的同一,是更高层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追求。

成为品味生活的一环

随着茶文化的逐渐被重视,大众对于这一传统文化的喜好的逐日升温。

在城市生活中,以往有很多人会学习品酒、鉴赏咖啡,而现在越来越多的茶道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传统的家庭装修中,欧式、美式曾经是两大主流风格,而如今,新中式却扛过大旗。以往喜欢喝茶的都是年纪较长的人群,现在喝茶的群体已经越来越年轻化。这样的变化过程,印证了文化自信的重拾。

人们不仅学习各种茶文化的知识,而且会在家居空间中使用各种的茶器具、茶道具,更加讲究喝茶过程的美感,复刻古人做茶席,甚至研究由此而延伸出来的花道、香道,由此而形成一套完整的茶生活模式。优雅的生活方式不再被舶来文化牵着鼻子走,不再是崇洋媚外;回归自我文化传统、找回自身的价值,才是真正的高雅品味。

茶商谭文辉的“收茶”生意经


东莞茶商谭文辉在为新收到的茶样做标记。南都记者徐盛伟摄

3月26日,勐海县城。

谭文辉在街边停好自己的丰田越野车,转身进了银行。他从柜台提了50万现金,将其中的30万用环保袋装好,随手递给早已等候在那里的新班章村支书李刚。

从2005年起,谭文辉每年春季都会在西双版纳逗留两三个月,到各寨收购第一拨古树春茶,几年间跑遍了勐海茶区的大小山头,同十多个茶区的茶农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

今年“头春”开始采摘以来,谭文辉每天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茶山上度过。这次,谭文辉以1500元/公斤的价格预订了数百公斤新班章春茶,由于担心竞争对手抢货,他一次性把货款交到村支书手上。

第1站布朗山乡吉良村

这里的茶以苦著称,茶商习惯拿它来与其它茶拼配调味

交上百万“学费”核心资源最重要

谭文辉是惠州龙门人,常年在东莞做普洱茶生意。2008年古茶山核心区之一,散落着3000余亩古茶园

饼干衣服送给困难茶农参与捐建寺庙

从布朗山乡政府所在地拐上一条坑坑洼洼的泥路,15公里多长的山路由无数急弯、陡坡组成。谭文辉娴熟地操控着方向盘,车尾扬起绵延数百米的土龙,路边不时可看到车辆翻下悬崖后压倒的成片树林。

老曼峨是著名的布朗山古茶山核心区之一,寨子四周散落着3000余亩古茶园。同沿路的许多寨子一样,谭文辉与茶农已经熟稔到了称兄道弟的程度。

车子经过寨子的寺庙,门口一位中年僧人远远向谭文辉打招呼,他急忙摇下车窗挥手致意,“修庙时我捐过一点点钱。”

寺庙斜对面是村民岩落旺家的木楼。从2008年起,谭文辉开始收购他家的春茶,每年收购量1吨左右。岩落旺是布朗族人,家里有1000多棵古茶树,今年他家的苦茶已经涨到800元/公斤,甜茶则达1100元/公斤。

岩落旺说,他家的茶只卖给包括谭文辉在内的两位广东客及另一位浙江客,“这些都是合作了好几年的熟客,卖给别人没法交货。”前两天有一位陌生人上门收茶,每公斤愿意加多100元,但被他拒绝了。

“寨子里的茶农大都很淳朴,你真心对他们好,他们就会对你好。”这是谭文辉多年来进山收茶的心得。刚到布朗山时,谭文辉带着整箱饼干和一些从朋友处收来的旧衣服,沿路送给一些生活困难的茶农,他至今仍保留这一习惯。至于每年春茶的价钱,只要是自己认准的山头,茶农开价多少就是多少,他从不讨价还价。

第3站老班章寨子

村口竖起“禁止到茶地收购鲜叶”的告示牌

嫁到老班章的“人脉”帮他淡定收茶

在老曼峨20多公里外的老班章寨子,不分大小树的“明前头春”已由去年的2800元/公斤蹿至3500-4000元/公斤。由于产量有限,近年登门收茶的客商挤破了寨门,即使带着成摞现金,没有过硬的关系也很难收到靠谱的春茶。

这几年,老班章周边寨子都“自觉”加强对本村茶叶资源的保护,在村口设卡检查,禁止其它寨子的茶叶流入,以防茶农掺杂使假。

除了限制外来茶叶,老班章还在村口竖起“禁止到茶地收购鲜叶”的牌,落款时间为2013年元月。谭文辉说,寨子此举是避免对珍贵古树的过度采摘,茶客只能到村里收购加工好的毛茶。

由于老班章炙手可热,茶叶的真伪成了茶商们难以回避的问题。“老班章太值钱了,我们本地人去收茶也很难搞到真货,担心茶农做手脚。”在景洪市区曼听路开茶庄的王超军直言不讳。勐海南春茶厂老板彭峰也认为,“这个行情之下,一次能收到三五十公斤老班章是了不得的事。”

不过,谭文辉一点也不着急。早在几年前,他在南糯山石头寨收茶时,就同哈尼族少女杨希的父亲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如今,杨希嫁到老班章,谭文辉的人脉也延续到了这里。

杨希家的木楼建在村中央一片高地上,蓝瓦覆顶,实木框架,2010年建房时花费超过50万元。谭文辉一行进门时,杨希正忙着在锅灶上炒制新茶,门口的空地上晾晒着十几公斤加工好的毛茶。

杨希家现有60亩茶园,春茶产量在1吨左右。以前她家同其他合作社村民一样,鲜叶要全部上缴给设在村里的“陈升号”初制所,不得私自售卖。“去年卖给‘陈升号’的鲜叶价是300多元/公斤,比较亏。今年我家退出了合作社,自己采茶加工,只卖春茶就能赚一两百万。”在她家宽敞的客厅里,豪华皮沙发、液晶电视、台式电脑、组合音响应有尽有。

“先给我取1公斤茶样,过几天再来收货。”谭文辉递给杨希老公厚厚一摞现金,对方也不点看,抓起几个空塑料袋就进了旁边的储藏间。

第4站勐混乡班盆老寨

茶园海拔、气候、土壤、生态环境、树龄等因素与老班章相差无几

看准性价比高的头春茶早下手预订

返程途中路过班盆老寨,早在路边守候的傣族茶农岩坎龙进屋搬出四箱毛茶。班盆寨子位于西双版纳勐混乡,与贺开古树园遥遥相望,茶园海拔、气候、土壤、生态环境、茶树树龄等因素与老班章相差无几。今年的班盆春茶价格仅800多元/公斤,谭文辉认为性价比很高,早早向岩坎龙订了总价20万元的头春茶。40公斤毛茶放进越野车后备厢,岩坎龙当场拿到3.2万元现金,脸上乐开了花。“别人都说春茶价格高,我觉得还会有上涨空间,现在不收就晚了。”谭文辉说。回到勐海县城已近子夜,望着仓库内的数十箱春茶,谭文辉长长舒了一口气。

第5站勐海县城

谭文辉在这里拥有两个仓库,收到的新茶先在这里分拣,再送往工厂压饼

春茶没开采已收到茶友大笔定金

经过数年苦心经营,谭文辉身边聚集了一大帮对他充分信赖的茶客。今年的春茶还没开采,他的账户上已经收到茶友们打来的大笔定金,“都是指定要某某山头的古树纯料,一人几件,收再多毛茶也不够大家分。”

谭文辉在勐海县城拥有两个仓库,收到的新茶先在这里分拣,再送往工厂压饼。最近,谭文辉看中了勐海县城一块1000平米的地,打算花60万元买下筹建“纯臻号”会所。他深信只有在茶区扎根,多年积累的宝贵人脉才能更好地为己所用,从而掌控更多名山古树核心资源。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茶文:散文》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