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沉浮,如一盏茶水。苦如茶,香亦如茶。

8月7日讯:一杯清茶在手,享受到幻术般的芬芳与风雅之时,又慢慢地从中感悟到许多。一片茶叶,看起来是那细小纤弱,那样的无足轻重,却又是那样的微妙。当它放进杯中,一旦与水融合,便释放出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贡献出全部精华。虽说没有茶叶便不会有诱人的清香,但此时此刻,人们所欣赏,所关注,所品位的已经不再是那片片茶叶,而是这杯中之水了。这一切又何尝不像人的一生!在茫茫人海之中,每个人都宛如一片茶叶,或早或晚要溶入这变化纷纭的大千世界。在融合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从生到死,贡献出自己的一生,走完自己人生的历程。

我认为,品茶之中体味到的感受,最为贴切的就是一杯清茶那种淡淡的滋味。浅尝最为甘美,也最为持久,凡事过度反觉乏味。正所谓:过犹不及。如果穷极逸乐,因一切甘甜已经遍尝,便会有茫然无措感觉,就会像浆酒霍肉之徒,就算眼前堆满山珍海味,也不会有任何胃口。世间利禄来来往往,红尘滚滚炎凉荣辱,惟有淡泊,才能宁静,才能对人生做最深入、最独到、最有价值的品味,这一切又与品茶何其相似!茶,惟其苦涩,才能醒脑提神。

一个人在茶中有品味,自然对生活有感悟;对生活有感悟自然对情感有真诚;对生命自然会热爱,而对生命热爱者必然有操守。或许正是如此,中华民族才会有如此深厚的茶文化吧!也是如此,惟有茶能给我宁静给清冽给我平实,也惟有茶才能给我人生的哲思。

茶中人生,哲理悠悠。朋友,不知你以为然否?

人生沉浮,如一盏茶水。苦如茶,香亦如茶。

岁月匆匆,白驹过隙。细想前尘的往事,青春的韶华,虽被生活荡涤的毫无色彩,却也残香依然。一如盏清茶,经过了滚热的水的浇灌,才能散发幽幽的芬芳。

人生百载,恍如梦幻。或富贵至极,或穷困潦倒,总是无法超脱在繁纷杂芜的尘世之外,世俗的虚幻的名利,任凭物欲的横流,人都有失去自我的时候。无法真正的做到,无欲无求,洒脱自然在喧嚣混沌的尘世间,渐渐的失去我们身上仅有一点宁静和纯真。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有八九。世事的纷扰,人间沧桑,有谁真正的想过,我们需要的是什么?古语说:懂茶者,必是“精行俭德之人”。所以,懂茶之人,必懂人生!

对于茶,我们都会喝,这里暂且不论茶道。想说的是沏茶之水,即水温不相同,沏出的茶香就会不同。茶在杯盏中的沉浮之间,如人生之经历风霜雪雨,所以,人生的坎坷艰辛,如杯中之茶,经火热之水浸泡,开始饮,虽苦涩无甘,但后味却清香宜人,杯盏之中余香仍留,耐人寻味。

古之茶经,常与禅相通,相通在于禅理,故有“禅茶”之说。不知哪位大师所讲:“茶意即禅意,舍禅意即无茶意,亦即不知茶味”。关于,茶中自有的禅意,我自是不懂其理,也不敢妄说!

怎样从小小的茶壶中去感悟人生的挫折,如何从清淡的茶水里去品位人生哲理?也许,只有自己用心慢慢的体会了!

茶,喝的是一种心境,品的是一种情调。在沉沉浮浮中,选择了清淡和超然,一种简单而优雅的生活态度。擎一盏清茶,任幽香冲去了浮尘,沉淀了思绪,心情,悠静才可长远。

半盏清茶,观浮沉人生。

一颗静心,看清凉世界!

CY260.CoM

Cy260.com精选阅读

清茶一盏知真味


许多年前读杨绛文集,看到她在《喝茶》一文中说,西洋人喝茶,把茶叶加水煮沸,滤去茶汁,单吃茶叶,吃了咂舌道:“好是好,可惜苦些。”于是乐不可支,遂将此典四处宣扬以博人一笑,不料在一江南美女处遭到无情鄙视:许得我们将茶叶做成龙井虾仁这般的菜肴,就不许得英国人将茶叶渣子拌些黄油敷在面包上吃吗? 

的确,茶如何喝,或是如何吃,原是不该有什么硬性的规定或标准的吧,要知道在东周时期,人们就是将茶当成食物烹之食之的。而茶作为饮品的历史,为何饮、如何饮,其实也各有意趣。 

秦汉以前,茶主要被当成药来饮用,以解毒消痛。南北朝时,僧侣提倡坐禅饮茶,目的是驱除睡意,潜心修行。到了唐朝,陆羽《茶经》称,茶已成为“比屋之饮”,亦即大众饮料。及至明代,根据顾元庆《茶谱》所言,茶之功用在于“止渴、消食、除痰、少睡……明目、益思、除烦、去腻”,则与现代人对茶的认识完全一致了。

南北朝时期,人们多将茶叶和米、姜、盐、陈皮、香料一起煮着喝——这种饮茶方式至今在西藏和内蒙古依然可见。不过主要说来,饮茶方法的流变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烹煮的饼茶、搅拌的粉茶、冲泡的叶茶,分别代表了唐朝、宋朝、明朝的时代特征。

其中,宋代人将茶饼敲碎捻成茶粉后与沸水调和、并用茶筅用力搅拌泛出汤花而饮用的方法,被称为“点茶”,故有“唐煮宋点”之说。点茶法流传到日本后得到空前发展,今日的日本“茶道”,其技法正是宋代的“点茶”。

显而易见,在饮茶方法上,我们这些现代人属于最后一个流派,也就是用沸水直接冲泡。这种方法既简便,又能保持茶的本色真味。

喝茶这样一件看似简单的事,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陆羽不屑于前人在茶汤中加以葱、姜、枣、橘皮、薄荷等调味品,称其为“沟渠间弃水耳”,他只在水初沸时放入适量的盐。但此举却被冒辟疆诟病为“亦何鄙俗乃尔耶”,因为“茶之妙在淡,点之以盐,是且与淡相反”。同样,爱茶成癖的唐代诗人卢仝的“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之诗句一向为世人所津津乐道,冒辟疆却认为茶是要细细品尝的,片刻之间连喝七碗实是有辱斯文。

所谓“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一些人认为好的,另一些人却可能恰恰相反,此地不适宜的,彼地却相得益彰。比如山西人喜欢喝酽茶,往往一壶要投入一半容量的茶叶,茶水味道极苦,外地人大多不敢问津。其实这与当地的水质有关,山西酽茶不过是想抵挡不佳的水味。

同样,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会有各自不同的饮茶习惯。江南人爱喝清香色碧的绿茶,西南一带的人喜欢乌润味厚的红茶,华北地区的人偏爱浓郁爽口的花茶,西北少数民族则离不开既便于运输又便于贮存的紧压茶,“以其性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再往细说,闽南及广东的潮州、汕头,几乎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钟情于用小杯细啜乌龙茶;在兰州,用上等的菊花、桂圆、葡萄干、小枣、荔枝干、冰糖等配制而成的三泡台不仅馨香甘甜,更蕴涵源于盛唐的古风;而在“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的成都,物美价廉的盖碗茶,技艺超人的茶博士、“摆龙门阵”的当地人,则让人立时感受到巴蜀文化的浓浓生气……茶,没有葡萄酒的倨傲自大,不似咖啡的孤芳自赏,也无可可的故作天真。“从来佳茗似佳人”,遇见适合你的一杯好茶,就如遇见百分百的女孩,那一场美丽的邂逅,其荡气回肠与缠绵悱恻,当有“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之感慨。其中妙处,恐怕只有曾有此经历的茶友方能意会吧。 

梁实秋:一盏清茶,往事如烟


喝茶,要喝好茶

文/梁实秋

我不善品茶,不通茶经,更不懂什么茶道,从无两腋之下习习生风的经验。

但是,数十年来,喝过不少茶,北平的双窨、天津的大叶、西湖的龙井、六安的瓜片、四川的沱茶、云南的普洱、洞庭山的君山茶、武夷山的岩茶,甚至不登大雅之堂的茶叶梗于满天星随壶净的高末儿,都尝试过。

茶是中国人的饮料,口干解渴,推茶是尚。茶字,形近于茶,声近于(木贾),来源甚古,流传海外,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茶。人无贵贱,谁都有分,上焉者细啜名种,下焉者牛饮茶汤,甚至路边埂畔还有人奉茶。北人早起,路上相逢,辄问讯“喝茶么?”茶是开门七件事之一,乃人生必需品。

孩提时,屋里有一把大茶壶,坐在一个有棉衬垫的藤箱里,相当保温,要喝茶自己斟。我们用的是绿豆碗,这种碗大号的是饭碗,小号的是茶碗,作绿豆色,粗糙耐用,当然不能和宋瓷比,和江西瓷不能比,和洋瓷也不能比,可是有一股朴实敦厚的风貌,现在这种碗早已绝迹,我很怀念。

这种碗打破了不值几文钱,脑勺子上也不至于挨巴掌。银托白瓷小盖碗是祖父专用的,我们看着并不羡慕。看那小小的一盏,两口就喝光了,泡两三回就换茶叶,多麻烦。

如今盖碗很少见了,除非是到故宫博物院拜会蒋院长,他那大客厅里总是会端出盖碗茶敬客。再不就是电视剧中也看见有盖碗茶,可是演员一手执盖一手执碗缩着脖子啜茶那狼狈相,令人发噱,因为他们不知道喝盖碗茶应该是怎样的喝法。

他平素自己喝茶大概一只用玻璃杯、保温杯之类。如今,我们此地见到的是盖碗,多半是近年来本地制造的“万寿无疆”的那种样式,瓷厚了一些;日本制的盖碗,样式微有不同,总觉得有些怪怪的。近有人回大陆,顺便谈是我的旧居,带来我三十多年前天天使用的一只瓷盖碗,原是十二套,只剩此一套了,碗沿还有一点磕损,睹此旧物,勾起往日心情,不禁黯然。盖碗究竟是最好的茶具。

茶叶品种繁多,各有擅长。有友来自徽州,同学清华,徽州产茶胜地,但是他看见我用一撮茶叶放在壶里沏茶,表示惊讶,因为他只知道茶叶是烘干打包捆载上船沿江运到沪杭求售,剩下来的茶梗才是家人饮用之物。恰如北人所谓的“卖席的睡凉炕”。

我平素喝茶,不是香片就是龙井,多次到大栅栏东鸿记或西鸿记去买茶叶,在柜台面前一站,徒弟搬来凳子让座,看伙计秤茶叶,分成若干小包,包得见棱见角,那份手艺只有药铺伙计可媲美。茉莉花窨过的茶叶临卖的时候再抓一把鲜茉莉放在表面上,所以叫做双窨。于是茶店里经常是茶香花香,郁郁菲菲。

其实,清茶最为风雅。抗战前造访知堂老人于苦茶庵,主客相对总是有清茶一盅,淡淡的、涩瑟的、绿绿的。我曾屡侍先君游西湖,从不忘记品尝当地的龙井,不需要攀登南高峰风篁岭,近处的平湖秋月就由上好的龙井茶,开水现冲,风味绝佳。茶后进藕粉一碗,四美具矣。正是“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

有朋自六安来,贻我瓜片少许,叶大而绿,饮之有荒野的气息扑鼻。其中西瓜茶一种,真有西瓜风味。我曾过洞庭,舟泊岳阳楼下,购得君山茶一盒。沸水沏之,每片茶叶均如针状直立飘浮,良久始舒展下沉,味品清香不俗。

初来台湾,粗茶淡饭,颇想倾阮囊之所有再饮茶一端偶作豪华之享受。一日过某茶店,索上好龙井,店主将我上下打量,取八元一斤之茶叶以应,余示不满,乃更以十二元者奉上,余仍不满,店主勃然色变,厉声曰:“卖东西看货色,不能专以价钱定上下。提高价格,自欺欺人耳!先生奈何不察?”我爱其戆直。现在此茶店门庭若市,已成为业中之翘楚。此后我饮茶,但论品位,不问价钱。

茶之以浓酽胜者莫过于功夫茶。

《潮嘉风月记》说功夫茶要细炭初沸连壶带碗泼浇,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

我没嚼过梅花,不过我旅居青岛时有一位潮州澄海朋友,每次聚饮酩酊,辄相偕走访一潮州帮巨商于其店肆。肆后有密室,烟具、茶具均极考究,小壶小盅犹如玩具。更有娈婉卯童伺候煮茶、烧烟,因此经常饱吃功夫茶,诸如铁观音、大红袍,吃了之后还携带几匣回家。不只是否故弄玄虚,谓炉火于茶具相距七步为度,沸水和温度方合标准。与小盅而饮之,若饮罢迳自返盅于盘,则主人不悦,须举盅至鼻头梦嗅两下。这茶最具解酒之功,如嚼橄榄,舌根微涩,数巡之后,好像越喝越渴,欲罢不能。

喝功夫茶,要有工夫,细呷细品,要有设备,要人服侍,如今乱糟糟的社会里谁有那么多的功夫?红泥小火炉哪里去找?伺候茶汤的人更无论矣。普洱茶,漆黑一团,据说也有绿色者,泡烹出来黑不溜秋,粤人喜之。

在北平,我只在正阳楼看人吃烤肉,吃得口滑肚子膨亨不得动弹,才高呼堂倌泡普洱茶。

四川的沱茶亦不恶,惟一般茶馆应市者非上品。

台湾的乌龙,名震中外,大量生产,佳者不易得。处处标榜冻顶,事实上那里有那么多冻顶?

喝茶,喝好茶,往事如烟。提起喝茶的艺术,现在好像谈不到了,不提也罢。

红茶一盏,体味不一样的人生


现代人的脚步似乎要赛过无情的时光,每一个在身边飘过的身影都像是没有体温的精灵,带过一阵风,不留余温。可生活本身不应该是疾步如飞的,而应是静静流淌。

道,重于修身、怡情,红茶的内涵是和、敬、清、寂。空闲的时候,不妨与红茶为伴,是品味慢生活的极佳方式。泡一盏红茶,留住时间。

红茶一盏,体味不一样的人生

红茶在初制时称为“乌茶”。经由医学实验发现,红茶中的咖啡碱藉由刺激大脑皮质来兴奋神经中枢,促成提神、思考力集中,进而使思维反应更形敏锐,记忆力增强;它也对血管系统和心脏具兴奋作用,强化心搏,从而加快血液循环以利新陈代谢,同时又促进发汗和利尿,由此双管齐下加速排泄乳酸(使肌肉感觉疲劳的物质)及其他体内老废物质,达到消除疲劳的效果。

好的红茶加上好的水,才能冲泡出好茶。无色无味,含氧量高的水最适宜用来泡茶,泉水、井水及溪水就是水品中的佼佼者。可惜以现代环境来看,要找到这种自然的饮水怕是非常困难了。市面上销售的矿泉水,还有天然水也可以代替,但使用之前,宜在大容器中静置一夜,待氯气散尽后再煮沸。如果水质富盈氧气,就能引出红茶内蕴的香气。

作为直接接触茶水的承载者,茶具的选择也有考究。一般来说,红茶崇尚杯饮法,即将茶置于白瓷杯中,再用沸水冲泡后饮用。茶道最考功夫的始终是泡茶一环,因此,泡茶的时间还有温度一定要掌握好。

泡红茶的时候,放入茶叶后,要记得将壶盖盖上,红茶的香气能够在热水中充分释放出来。按照茶叶的大小,宜在90到100度的沸水中闷置3至5秒不等,待茶叶全部绽开,沉在壶底,就可以饮用了。

在那个慵懒的午后,泡上一盏红茶,伴随着醇香的馥郁,人的精神似乎也跟着茶汤上飘起的白烟升腾着。

泡上一盏红茶,能够静下心来,饮涤尘嚣;泡上一盏红茶,能在恬静的空气中,迎着明媚的晴空,静静思考;泡上一盏红茶,能够摆脱狂风暴雨般的追逐,留住时间,体味时光。

明清茶马古道


有500年历史的古栈道,是古时下江油、上龙州(今平武)的交通要道,在古龙州乃至川陕甘等地的茶叶、马匹等物品交易上,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为古龙州名符其实的“茶马古道”。日前,这条鲜为人知的古栈道,在平武县文管所工作人员进行文物普查时被发现。

发现:5000米古栈道蜿蜒深山

日前,平武县文管所文物普查工作人员,在前往该乡龙治村大元组的路上,踏上了一条蜿蜒的石路。越往前走,大家越是惊叹地发现:这条道路有着很多特别之处,道路几乎全是石路,依崖壁建造,并且全由人工开凿出来,有的地方是一级一级向上的石梯,有的地方绝壁如刀削般险峻,有的地方则相对较为平坦。

“如此浩大的工程,必定要耗时数年。真不能想像先人们是如何克服困难,开凿出这样一条古栈道的。”古栈道所在地段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最高处则达到了海拔1545米。栈道一侧是石崖,一侧则是高高的河床,距离河床20-40米高。据测量,栈道宽1.3-1.7米,高1.7-1.3米,呈内凹状,极为险峻。古栈道起点在平南乡龙治村哨棚岩,止于龙治村松岭,全长5000米。

推断:古栈道茶马交易兴旺

明清时期,此处为江油通往古龙州的两条要道之一。地处平武县境南的清漪江流域,因其适宜的自然气候和自然环境,自古以来一直是优质茶叶的产地。古人须将茶叶运至龙州、松州(今松潘)甚至是与平武毗邻的甘肃文县等地进行商贸交易,但被座座崇山峻岭所阻,为此,先人们建造了此栈道,以方便人行和茶叶、土特产、马匹等器物的运输交易。

“明清时期,这条古栈道应是川陕甘三省进行茶马交易的道路,可以说,这是古龙州的一条名符其实的‘茶马古道’。”文物工作人员说。

在这条长达5000米的古栈道附近,文物工作人员还发现了大量古墓葬和碑刻。

在附近的一户村民家,发现一只精致的印花斗笠碗,出自宋代名窑——陕西耀州窑,应是当年随主人从外省移至四川。除此之外,还发现一对同样应为宋代的流釉陶壶。

由这几件宋代器物的发现可推断:明清时期,在平南的崇山峻岭里,由湖广移居而来的移民,为这里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高超的工艺水平。并且,外地文化与本地文化得到了很好的融合。由此推断,平南古栈道不仅是一条“茶马古道”,同样也是一条明清时期的文明走廊。

“根据目前发现的文物等进行初步推断,这条古栈道距今最晚应开凿于明代中期,再往前追溯甚至可能开凿于宋代,距今至少有500年历史。”专家介绍,这条古栈道的发现,为研究平武在宋、明、清历代时期的历史、文化、民族交流、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半壶清茗了相思


喜欢,歌曲《半壶纱》。茶香袅袅委婉动听,曼妙的弦外之音哦,盈满了让人心灵宁静的淡然禅意。

水晶般美妙动听的旋律、才女刘珂矣悠然深情地吟唱、轻柔地展开一幅幽居山野,一个清高超逸、平凡奇才女子的旖旎风情画卷。

一盏芽色幽泉茶,任清香冲去浮尘。墨染一池碧水,缕缕清韵盈袖,委婉吟唱自己对坎坷人生的感悟。

一尘不染、似莲花般纯洁淡然的心境,充满智慧、悠然清净的生活,让人感到了絮絮超凡脱尘的飘逸风韵,心中那些尘世间的浮华、烦躁、困惑,得到了洗涤净化。

参悟的真好!人生就像那一片小草,春天,芳草叠翠,逢秋,百草凋零。尘世间,万物阴阳循环,周而复始,没有什么哟能刻意、永远留得住的!

从终极意义上,风花雪月也好、成功失败也罢,都是过眼云烟,万事呀顺其自然不可强求;面对“岁月催人老”皆轻轻“一笑尘缘了”!倒也不是说只有出家为妥,只要心灵清净从容、快乐健康的生活就好!可谓:“半壶青茗了相思,一袭轻纱遮红尘”哈!

沏一壶芽色的清茶,静静地欣赏《半壶纱》的静雅清韵,感受那幽美绵渺的意境,感悟那淡淡的禅意:

“闻香一盏茶,兜揽半壶纱,清韵挽飘逸,养心自成华”...

人生如茶 茶如人生


恬静的午后,与同事沏上一壶清茶。当热水冲进杯中,茶叶浮上水面,而后舒展开来,茶香便弥漫着四周。

喝一口香茗,甘甘的味道,平淡无奇,可是,过了一会儿,一股淡淡的清香在唇齿间荡漾开来,令人回味无穷。当我把一杯茶喝完的时候,所有的烦恼都已忘却。此时的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品茶了,因为茶能让你所有的烦恼都化成一缕清烟,被清风卷走,无论是生活上的,亦或是身心上的。

曾经听过一个故事,到现在还记忆犹新,故事说的是:一位迷失者去向一位得道高僧求教,他问:“人生到底有何价值呢?”高僧无语,微笑着泡了一杯茶,他在杯中加了一些冷水,对那人说道:“你来品味一下这杯茶。”那人迷惑地看着高僧,不解高僧的用意,但他还是喝了一口。高僧问道:“这茶的味道如何?”那人说:“平而无味。大师,这到底是什么意思?”高僧依旧是笑而不语,他又用温水泡了一杯茶,说:“你再来试一下这杯。”那人又喝了一口,说:“有一股淡淡的清香。”高僧又笑着用沸水泡了另一杯茶,茶的那股特别的幽香弥漫在空气间,他示意让那人再喝一口,那人喝了一口,满脸的陶醉,说:“这杯茶浓郁甘甜。”高僧问:“你难道还不知道答案吗?”此时,他恍然大悟,说:“高僧,我懂了,多谢指点。”

其实,高僧的确很高,他借用了三杯茶,就把人生的价值一一叙述了出来,他的意思是:人生就如一杯茶,没有遇过挫折的人生,将会平而无味;而遇过一些小挫折的人生,它的味道就如那杯温水泡出来的茶,只是夹杂着一股淡淡的清香,并不精彩;而那些经历过大挫折的人生,它就如那杯热水泡出来的茶,拥有浓郁的香味,脱颖而出,这样的人生,才是最有价值的人生。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人的一生可以多姿多彩,也可平淡无奇,而这一切,又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上,所以,不要害怕失败,不要害怕挫折,大胆地去尝试吧,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便是了。

浮生一盏茶


少年时,口味厚重,不太喜欢饮茶。年近而立,味寡口涩,才偶尔在喝水时扔几片茶叶入杯中,以改口味。

对于茶我并不陌生,故乡有茶园,每年春到三月,村前山后采茶繁忙。从茶园摘下茶叶后,需要经过杀青、筛拣、揉捻、烘焙等工艺,才成茶品。新茶上火,一般会搁置半月才上市卖。

浮生若茶,杀青让茶叶重生。对于茶,重生是一刹那;而对人而言,重生需要消磨漫长的光阴。

茶道在中国源远流长,传至八方。饮茶养生乃中华传统。《本草纲目》载:茶,清头目、醒昏睡、化痰消食、利尿止泻。

品茶头件事听茶声,后才观色,再闻其香。从小生活在茶园,与父辈茶农们朝夕相处。这让我坚信,茶不但有色有味,还有声。在冲泡的那刻,茶叶遇水复活,这时近凑杯口,能听到茶树的春风谷雨声,茶农的闲聊攀谈声,在杯中流转呢喃。随着茶叶复苏、绽放,茶声渐渐消失。

茶,色翠绿,香如兰。没有酒的浓郁,不似水的平淡,宁静中归真生活。一盏好茶,能由内到外散发出持久的清香。口口与众不同,充满内涵韵味。

做人亦如此,举手投足间可窥探出品质气度。高风亮节、坦荡磊落之人如清茶,愈久弥香。在你逆境失意之时伸出援助之手,促你振奋;在你成功得意之际,敦促告诫,让你清醒。

茶可贵可贱,上能奉君,千金一两;下可惠民,大碗分文。文人品茶,各有考究和受益。苏东坡讲究器皿,注重水火,通过品茶沟通自然,内省性情。白居易品茶,洗涤苦闷,因茶而日益超脱。陆游以茶悟道,淡化功名,随缘自适。

人心如茶,从沸腾到温和,最后冷却。情绪初始,沸水冲茶,茶叶翻腾旋转,似一颗浮躁之心。稍待片刻,再观杯中,茶叶绽放,呷一口入喉,温润不烫,沁入心扉。搁置一旁不理会,水冷叶死,此时茶味寡然。

林清玄说:“生命沉苦时要加一点清凉的菊花,激越时要加一点内蕴的普洱;在苦中犹有向上的飞扬的心,在乐里不失去敏锐深刻的态度。这样,生命的茶才能越陈越醇、越泡越香。”

碌碌尘世,浮生一盏茶,于袅袅茶烟中梳理生活,净心明性,岂非乐事?

把玩紫砂壶:远观近玩


随着历史的发展,饮茶习俗、茶类的加工方法都发生了变化,作为饮茶的专用工具,茶具也发生着改变,但是紫砂茶具以其自然纯朴的风格始终占据着茶具界的一席之地,这与紫砂茶具的质地适合泡茶有关。

紫砂茶具有三大特点,即“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另外紫砂茶具随着功能的增多,也成为了搭配中式装修风格最好的装饰品。

再加上文化人的加入,壶的文化品位更是得到了提升。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他的作品线条流畅,质感温润,能表现出相当浑厚的气势,他的壶在同时代人中是出类拔萃的。历史造就了他,把他的壶炒到几十万元、几百万元一把。

洗去这些商品大潮的泡沫,我们再来看紫砂壶就宁静了。

紫砂确实是我国的一宝,物以稀为贵,传说女娲用五色泥补天,看来就是这紫砂泥了。因为它真有五色,泥中又有砂粒,做成壶,细砂、粗砂,能恰到好处地表达壶的种种不同质感,这就比瓷器单一的细腻丰富多了。泥当然也有好差之分,但不主要,主要还在于形态的设计,要匠心独运,做工要精致,才能从千千万万的庸俗之中脱颖而出。上品的壶,泥质纯熟,线条流畅,造型独步,观赏它需要平心静气,慢慢体会,这时你才会领悟到壶的个中三昧。它静谧、平和、含蓄而又委婉,一丝不苟又恰到好处,没有张扬,却有内心的独白。这不是泥坨,而是有物形的精灵,承载着传统,又能融合时尚。

把玩紫砂壶,由观赏到摩挲到拥有,紫砂壶带给人的美感体验是多层次的,这是很多紫砂壶爱好者不惜重金求购珍品紫砂壶的原因所在。当然,珍品紫砂壶本身具有保值和增值的收藏与投资价值,也是很多紫砂壶爱好者愿意一次次购买珍品紫砂壶的一个重要原因。

观赏紫砂壶就像欣赏树桩盆景,千年风云,万里江山都浓缩在尺寸之间,再虬枝苍劲,那几片绿叶分明向你报送春的气息。盆景只能观,不能玩,紫砂壶既能远观,也能近玩。把玩紫砂壶就像把玩白玉,它滋润、可人、含蓄、内敛,尽可肌肤相亲,默默承载万千恩爱,让人进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上乘境界。

人生如茶 品茶品人生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中国人在茶的培育、制造、品饮、应用,以及对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上都独树一帜。“粗茶淡饭”、“清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等这些俗语表明,茶以及因茶而形成的文化已经无孔不入地浸透进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不仅健康,茶还和高雅有不解之缘。人们通俗的看法是“俗人喝酒,高人品茗”。品茶要平和的心境,要悠闲的时间,要清雅的环境,要复杂的程序和种种讲究,在古代,这些显然只有文人墨客能享受得到。他们甚至认为茶的精髓就是整个世界的精髓,接近“道”的境界,于是有了“茶道”。于名山古刹之巅,清冽泉水之侧,享受一杯清茶——那就是神仙的感觉。无怪乎卢仝《七碗茶诗》言道:“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饮茶不仅仅可以解渴,更重要的是使人沉静,让我们在现代浮躁喧嚣的社会中找到一个专属于自己心灵的家。在那氤氲的暖香中,永远留存着最幽静的茶之记忆。从古至今,名人雅士无不以茶为友。

喝茶本是一件很普通的事,但却被演化成一种艺术,让人喝出滋味来。这“滋味”不是感官得到的物质性的味,而是一种奇妙的精神体验,那便是哲理。人们称之为“禅味”。

人越来越忙,实在没有闲暇去体会茶中的什么禅味了。但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中,总还需要放松一下绷紧的神经,坐下来静静喝一杯茶,仍然是一项重要的生活内容。从茶艺的讲究中,暂时抛开烦恼,体味闲适之乐,享受片刻的宁静和一时的纯真,得到一个好心境。正所谓“好香用以熏德,好茶用以涤烦”。即使在今天,茶中的禅意仍然存在啊。

人生如茶,品茶如人生。平凡中见滋味,苦涩里有幽香。你我有缘,品一杯清茶,为心灵找一个无染的场所。讲疲惫放逐在空寂淡泊里,品味适淡宁静的悠然心境。

“朋友似茶,淡而悠长,久而弥香”。真正的朋友,心甚平静,情甚清淡,表面没有热闹,内心充满热情,没有锦上添花的敷衍,确有雪中送炭的真切,没有朝夕相伴的肉麻,确有心心相印的实在。真正的朋友,一个轻轻的握手,一句简短的问候,一个会心的微笑,就可以心照不宣地敞开胸怀,就可以如胶似漆地谈天说地。朋友间营造的氛围,如第一道茶那样纯洁,那样浓郁,那样芳香扑鼻。

茶如朋友,情浓于茶。春淡雾浓的日子,找一间干净的茶馆,瓦屋纸窗,窗内有古朴的况味,窗外是恬静的风景,水清茶绿,瓷杯是素雅的。茶不要太多,要有花相配。花不是在瓶里,是插在壁龛上。花不要多,只要一束。不要瓣舞香烈、色闹彩喧,只要含苞未吐、纯白素净的一束。喝茶的人也不要多,如周作人那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在众多的茶叶茶名里,你会感受到那茶名如花名,眼花缭乱中一饱眼福地尽情在茶海浩瀚的绿色红波里品茶听雨。什么红茶绿茶铁观音茉莉花,那名字极其优美动听。

而品茶人古往今来,在这个屏幕内外,细咽慢饮,各自品出茶道茶情,百味人生。

明清茶马古道现平武


有500年历史的古栈道,是古时下江油、上龙州(今平武)的交通要道,在古龙州乃至川陕甘等地的茶叶、马匹等物品交易上,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为古龙州名符其实的“茶马古道”。日前,这条鲜为人知的古栈道,在平武县文管所工作人员进行文物普查时被发现。

发现:5000米古栈道蜿蜒深山

日前,平武县文管所文物普查工作人员,在前往该乡龙治村大元组的路上,踏上了一条蜿蜒的石路。越往前走,大家越是惊叹地发现:这条道路有着很多特别之处,道路几乎全是石路,依崖壁建造,并且全由人工开凿出来,有的地方是一级一级向上的石梯,有的地方绝壁如刀削般险峻,有的地方则相对较为平坦。

“如此浩大的工程,必定要耗时数年。真不能想像先人们是如何克服困难,开凿出这样一条古栈道的。”古栈道所在地段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最高处则达到了海拔1545米。栈道一侧是石崖,一侧则是高高的河床,距离河床20-40米高。据测量,栈道宽1.3-1.7米,高1.7-1.3米,呈内凹状,极为险峻。古栈道起点在平南乡龙治村哨棚岩,止于龙治村松岭,全长5000米。

推断:古栈道茶马交易兴旺

明清时期,此处为江油通往古龙州的两条要道之一。地处平武县境南的清漪江流域,因其适宜的自然气候和自然环境,自古以来一直是优质茶叶的产地。古人须将茶叶运至龙州、松州(今松潘)甚至是与平武毗邻的甘肃文县等地进行商贸交易,但被座座崇山峻岭所阻,为此,先人们建造了此栈道,以方便人行和茶叶、土特产、马匹等器物的运输交易。

“明清时期,这条古栈道应是川陕甘三省进行茶马交易的道路,可以说,这是古龙州的一条名符其实的‘茶马古道’。”文物工作人员说。

在这条长达5000米的古栈道附近,文物工作人员还发现了大量古墓葬和碑刻。

在附近的一户村民家,发现一只精致的印花斗笠碗,出自宋代名窑——陕西耀州窑,应是当年随主人从外省移至四川。除此之外,还发现一对同样应为宋代的流釉陶壶。

由这几件宋代器物的发现可推断:明清时期,在平南的崇山峻岭里,由湖广移居而来的移民,为这里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高超的工艺水平。并且,外地文化与本地文化得到了很好的融合。由此推断,平南古栈道不仅是一条“茶马古道”,同样也是一条明清时期的文明走廊。

“根据目前发现的文物等进行初步推断,这条古栈道距今最晚应开凿于明代中期,再往前追溯甚至可能开凿于宋代,距今至少有500年历史。”专家介绍,这条古栈道的发现,为研究平武在宋、明、清历代时期的历史、文化、民族交流、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茶如人生 人生亦如茶


有人说,茶如人生,人生亦如茶。如此说来,生活中每一个细节和瞬间,似乎也都像一杯茶,充满了玄机和韵味,只要慢慢去感受和品尝,就会觉得其味无穷。

双手捧着盛着春绿的茶杯置于鼻前,让浓郁得化不开的栗香在口鼻之间弥漫、缭绕,然后深深地吮吸、品味,这种感觉,美得无以言表。很久,我舍不得用开水将这种难得的感觉冲淡。在茶叶三品中,最让人留恋的就是鼻品了。

这里所说的春绿,指的是春天生产的绿茶。具体地说,就是绿茶中的名茶,也可以理解为高档绿茶,清明节以前采摘茶青,经过精细加工而成。茶叶聚天地之灵气,沐日月之精华,作为开春的第一批嫩叶,其营养成分丰富,没有任何污染,是茶叶中的上品。

懂得茶道的人都知道,茶叶品饮分为目品、鼻品和口品三个阶段,也可说是三个层次。

所谓目品,是指用目光欣赏茶叶浸泡前后的颜色、形状和姿态。有一次,我得到一些刚刚上市的龙井,打开包装,那股蕴含着新春气息的清香,迎面扑来,令人心旷神怡。我连忙烧了一壶开水,用透明玻璃杯泡了一杯,先品为快。

制作龙井茶的原料,多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的茶青,泡法大多为下投,即先茶后水。将开水倒入茶杯后,我看到在水的浸润和冲击下,慢慢张开的茶叶上下翻飞,左右躲闪,仿佛翩翩起舞的蝴蝶,又似含苞欲放的花朵,更像展翅欲飞的春燕,精彩绝伦,美不胜收。大约过了一分钟,茶叶一部分浮在水面,一部分沉入水底。这时,只见一枚已经泡开铺展成一芽二叶的茶叶,像一只美丽的凤凰,从水面慢慢地沉降到中间,然后轻轻地摇动着身子,很久很久,它就静静地浮在那里,像是故意展示它漂亮的身姿。还没尝到茶叶的滋味,已经先欣赏到茶叶的美丽,这无疑为接下来的品饮准备了一份好心情。

鼻品即闻香,这个“香”,包括茶叶和茶水的香味。一套完整的功夫茶具,以紫砂材质的为例,大体包括茶盘、茶壶、茶洗、公道杯、品茗杯、闻香杯、茶匙、茶荷、茶漏、茶巾等。闻香杯约比大拇指粗长,专为鼻品茶香而制。茶艺师将泡好的茶水,从公道杯里倒入闻香杯后,立即将品茗杯倒扣在闻香杯上,然后迅速地将二者合在一起,倒置过来,再放回茶盘上,这时,闻香杯就倒立在品茗杯里了。质量上好的杯具,在水的表面张力作用下,能够充分地咬合在一起。茶艺师在向上提闻香杯时,常常会连品茗杯带茶水同时提起来,然后以很快的速度送到你的面前,让你双掌合十捧在手心,再凑到鼻前感受茶水氤氲的气息和特有的芳香。这是鼻品的一种。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冲泡前的鼻品,那才叫沁人心脾,难能可贵。

公益人生茶人生 ——何俊辉


何俊辉,壹基金救援联盟云南火峰救援总队创建人,云南志愿者救灾联盟顾问,云南省应急救援科学技术学会理事。作为自幼喝茶的云南人,与大益茶因公益结下坚实的友谊。

在大益的这些年,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什么?

答:2014年3月与大益基金会同仁去香格里拉援助白马雪山藏文小学饮水工程,虽然因为客观原因没能成功,但对大益基金会的工作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这些年在大益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答:喝好茶,交好朋友,做好事。

你觉得大益近年来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答:茶品越来越丰富了。

在喝茶的路上,未来十年你想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答:要有自己的一个优雅的茶艺工作室,常邀三五好友品茗。

除了茶这个爱好,在自己的生活上,未来十年你有什么最想做的事?

答:做为云南众益志愿者发展中心和云南山地救援搜救技术服务中心两家机构的发起人之一,希望未来十年内把他们打造成云南本土草根公益团队的标杆。

益友网:听说您喝大益茶很多年了,可以说是大益的忠实粉丝,最初是怎么样接触到大益茶的呢?

何俊辉:因为我是云南人,其实从小就有喝茶的习惯,上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喝普洱了。大益作为云南的一个老品牌,也是很早就接触过的,记得98年的时候,我花63块钱买了两块250克的大益砖茶,那时候有的饼茶一饼也才卖九块钱,所以这个价格还是蛮高的,但记得那个茶味真的很好,自己也觉得很值得。08年的时候,我也买了几件大益的7542,一直收藏到现在。后来正式接触到大益内部的人员是因为2010年云南连续大旱,我们去给茶农们赠送了很多“保水剂”,而大益爱心基金会也在各地建立水窖,当时就有了一些合作。从那以后可以说,对大益有了更亲切的感觉。

益友网:您的本职工作是跟公益有关的,跟大益爱心基金会也曾经有过合作,同时也是大益爱心基金会的益工,在您看来,大益爱心基金会和壹基金在运作方式、工作风格上面有没有什么显著的不同呢?

何俊辉:我本人主要是从事紧急救援工作的,像碰到一些自然灾害,我们的团队一般都会冲在最一线的地方,针对性强,专业度要求高,有时候难免还会有一些危险性。大益爱心基金会主要是从事扶贫、助学、帮困,在公益事业的方向上有所不同。我感觉我们的团队比较“粗”一些,因为都是大男人比较多嘛,阳刚之气足。大益爱心基金会更文雅,可能跟本身从事一些茶道教学推广有关系。现在我以个人名义加入了爱心基金会的益工团队,也希望能多受一些茶文化的熏陶,在不需要“冲锋陷阵”的时候也可以有一些爱好来修身养性!

益友网:目前大益爱心基金会所从事的一些公益项目,尤其是大学公益项目,经常会将茶道文化融入到公益当中,你怎么评价这种模式?

何俊辉:我觉得挺好的,大益一直提倡“优雅地行善”,这个概念不错。做公益不一定要苦兮兮的,其实公益可以有很多种形式,也可以让大家觉得愉快。像今年下半年我们联合大益东航爱心茶室做了一次为鲁甸震区儿童捐献书包的行动,最后一共收到了778个书包,这些活动模式我觉得都很不错,也更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人很便利地参与进来。大益爱心基金会在云南公益界还是很有知名度的,他们不像有些单位是为了宣传而公益。大益做的很多事都很低调,是为了公益而公益,为了善举而公益,这一点上我很看好他们。

益友网:您平时喜欢怎么喝茶?您觉得茶在您的个人生活当中充当了一个什么样角色,对您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何俊辉:茶对于我来说可以说是一剂生活的安慰剂吧。喝茶,一是从小的习惯,第二也有保健的需求,平时朋友来了,大家坐在一起喝喝茶,也是很好的一个交流的媒介。对我来说,茶还有一种静心的功能,有时候生活上、工作上碰到一些不愉快,就做下来泡一壶茶,感觉心就静了,所以说,它是我生活的安慰剂。

益友网:作为我们的老粉丝,您对我们大益的产品也非常了解了,未来你最期望看到大益出品什么类型的产品呢?或者说,哪种产品对您的吸引力会是最大的呢?

何俊辉:我个人还是喜欢比较传统的产品,因为我不太喝熟茶,主要喝,像7542就是一款经常喝的很喜欢的产品。希望未来大益能继承传统,多出一些经典回顾之类的产品,把大益茶的口味更好地传递下去!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半盏清茶 观浮沉人生》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