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冲泡绿茶、红茶、花茶的茶水比约可采用1:50为宜(即用普通玻璃杯、瓷杯沏茶,每杯约置3克茶叶,可冲入不低于150毫升的沸水)。品饮铁观音、武夷岩茶等乌龙茶类,因对茶汤的香味、浓度要求高,茶水比可适当放大,以1:20为宜(3克茶叶,冲入60毫升以上的水)。

一般用紫砂壶泡较名贵的茶叶,使用容量150毫升——200毫升的中型壶为宜。在中型壶内容积三分之一的茶叶较合适;也可以每1克茶叶冲入50毫升的水为限(细嫩茶叶的用水量适当减少,粗茶叶的用水量再适当增大。)

细嫩的高级绿茶,以水温85度左右的水冲泡为宜。如沏名茶碧螺春、明前龙井、太平猴魁、武夷大红袍、黄山毛峰、君山银针等,切勿用沸水冲泡。而乌龙茶、花茶宜用90度——95度的开水冲泡;红茶如滇红、祁红等可用沸水冲泡;普洱茶用沸水冲泡,才能泡出其香味,且要即冲即饮,沏水后以浸泡2-3分钟为佳,勿超过5分钟,以保持茶香;一般绿茶、红茶、花茶等,也宜用刚沸的水沏茶;而原料粗老的紧压茶类,还不宜用沸水沏,需用煎煮法才能使水溶性物质较快溶解,以充分提取出茶叶内的有效成分,保持鲜爽味。

关于煮水时“汤候”的掌握,应以水面泛“蟹眼”汽泡过后,“鱼眼”大汽泡刚生成时沏茶最佳。同时应注意煮水时宜“猛火急烧”,忌“文火久沸”。

扩展阅读

上善若水,沏茶去开悟


普陀山的全山方丈戒忍法师言:禅,讲的是修身养性。老子讲“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象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水是以柔克刚,处处能生存;生命若水,便能生生不息,永不枯竭。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能做到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于下地;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与渊博;行为修到同水一样能助长万物的生命;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立身处世做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担当做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合;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做到像水一样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澄止;再配合最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便是永无过患而安然处顺,犹如天地之道。似乎至私而起无私了。茶用水调和,能使人向善,使你知道做人的道理。

沏茶去开悟,我们讲沏茶、品茶,但不能用喝茶。喝为生理需要,沏和品是禅,是悟。茶需要人去悟,才有境界。茶可以帮助人达到那种境界,人需要明白茶的功能。“苦尽甘来”,可以概括出品茶的基本过程。茶的好坏最直接的感受是苦或者甜,第一泡必苦。茶水入口后,先不喝,调与舌底,再咽下,两分钟后,舌底便能感觉出甜味来。茶境界极高,可磨练人的意志。

禅色 在一卷经书中沏茶


对于方外之人而言,一盏茶要尽可能沏到淡而又淡。古人言:“天不禁人富贵,而禁人清闲,人自不闲耳。”人的富贵荣华自古以来就不是老天可以左右的,亦如杯中的茶一般,有人执着于个中滋味,所以不得清闲。若能安安静静地泡上一壶茶,你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是不必要的,要像一杯茶一样,学会在平淡处享受返璞归真。

心之灵,茶之静,一如在石上听水声,浩浩潺潺,粼粼冷冷,恰似一部天然的乐韵,茶的韵味,就在于沏茶者的百般冲泡,品茶人的万般思虑,茶在纷纷扰扰之中保留了一份干净,心在娑婆世界中需要水的灵性去滋润,心的空灵在茶的滋润之后,眼前的世界会欣然蕴藉。

古人说耳目宽则天地窄,或许是因为众生太多地去用眼耳看世界,这世界就变小了,人的欲望正是因为看过太多繁华而愈发增多,倒不如在海潮之中,或学憨山大师,一心聆听山涧潺潺流水之声,或学观世音,聆听海潮之空旷。

放下万缘,拂去尘埃,放空心灵,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沏一盏百味之后,酝酿成只有淡泊味道的茶,蓦然发现,所有的人情、经济、贤德,在一盏清茶中淡淡地消融。那时候你才明白,所有的束缚并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的心境把眼前的世界框了起来。

或许在这盏茶中,隐约中看到一位千年前的曹溪禅者,这盏没有任何繁杂味道的茶杯中,散发出平常心的智慧,或许一如他说的那般:“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当纷扰过后,心中宁静,嘴边净虑的是那盏清茶,渐渐明白,一切都是外缘。

有人钟爱茶器的奢华,有人偏好茶叶的滋味,或许对于质朴的人而言,一盏茶滋润之后,最难得的是那颗淡定之心。在繁华场中,我们扮演过很多角色,几番博取直到无能为力,才发现原来自己永远只是别人的配角,这一刻你怀揣着满身的疲倦,与这盏茶相遇,这盏茶会一直默默无闻地滋润着你。

当一切都洗涤之后,那一刻你的心就会随着茶而变得古朴高远。一场与茶水的相逢,纵然是外面的世界或与你邂逅,或与你擦肩而过,你也会豁然开朗。原来这一切的不如意都是外在的形式,内在的精神世界被那盏朴素的茶滋润之后,在消融中与慈悲化作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原来此刻,生命在不同的状态中担负着不同的角色使命,一如古人那般“梅边之石宜古,松下之石宜拙,竹傍之石宜瘦,盆内之石宜巧”,每个生命有每个生命的神韵,每个生命都有每个生命的风骨,这杯茶,倒映着每一个生命,相聚在这几盏茶之中,让你内外明彻,识自本心。

茶如古人,如同陈列在店铺之中的玉石,瑕瑜不掩,不论是沏茶还是饮茶,都一如古人那般,不追既往,不蔽目前,一颗直心便是茶桌上的道场。

一盏茶见本来面目,洗尽千年尘土肠胃,一壶水,在冲泡中宛如一派山水清音。一杯茶,或浓或淡,或甜或涩,在饮食中学会谙练世味,浓不欣,淡不厌,在瓦枕石榻、清茶一盏中扫去三斗尘土,便可清凉在口,一味圆融。

不同茶的发酵


绿茶是名茶最多、研究最广泛的茶类。刚从茶树上采摘下来的嫩芽或者叶子被称为茶青。与其他植物叶片相比,茶青中含有丰富的茶多酚和咖啡因。而跟其他绿色植物一样的是,其中有大量的叶绿素和多酚氧化酶。在茶青中,叶绿素的颜色占了主导。但是叶绿素不稳定,很容易分解而失去绿色——之后其他色素的颜色就会体现出来。另一方面,茶多酚也不稳定,很容易被植物自身的多酚氧化酶所氧化,并且聚合成茶黄素、茶红素等物质。绿茶的核心是要保持绿色,关键就是在采下茶青之后,尽快“杀死”多酚氧化酶,从而避免茶多酚被氧化。这一目标通过“杀青”来实现——通过高温处理,多酚氧化酶失去了活性,茶多酚也就不会被氧化。然后快速干燥,茶青的状态就被“固定”下来,得到绿茶。

在杀青之后,如果没有及时干燥,那么叶绿素也可能会分解而失去绿色,使叶片中的叶黄素和胡萝卜素显色。它们比叶绿素更稳定,于是茶叶就呈现黄色。这对绿茶来说,算是不合格产品。但把个过程精细化,使得黄色的叶黄素和胡萝卜素充分展现,就会得到偏黄色的茶叶,冲泡之后会得到浅黄色的茶汤。“黄叶黄汤”,就产生了黄茶。在黄茶的制作中,这个精细的过程叫做“闷黄”,就是利用茶青杀青后的湿热,使茶青变黄。绿茶“固定”下茶青的状态,同时也把“青草”的味道固定了下来。而经过闷黄,这种“青草味”就消失了——对于有的人来说,这种消失是对茶汤整体风味的提升。

绿茶工艺要求“迅速干燥”,黄茶则是反其道而行之——不仅不迅速高燥,反而人为地促进不及时干燥的后果。白茶则是对“杀青”操作的完全背离。白茶的核心工艺是“萎凋”。茶青在自然放置的条件下,任由其中的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以及其他的酶发挥作用。在严格规范的白茶制作中,萎凋时间长达60小时。晴朗的天气和干燥温和的北风,保证了适当的温度和流通的干燥空气,使得茶青的水分逐渐散失。因为失水,含有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细胞器解体,这些酶被释放出来发挥作用。通过调整茶青摊放的厚度,茶青的温度会受到调节,从而使酶的活性有节奏地提升。除了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茶青中还有其他的酶,比如各种水解酶。这萎凋过程中,通过调节温度和失水速度,这些酶的活性或被利用或被抑制,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成分如茶黄素、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类等。这些成分,就造就了白茶与众不同的风味。充分萎凋后,茶青八九成干时,进入干燥工序,把茶青含水量降低到6%左右,就得到了成品白茶。在低温、低湿、低氧、避光、无重压和无异味的储存条件下,白茶会进一步发生缓慢的酶促氧化反应,这样得到的“老白茶”汤感甜稠,风味别致,深受白茶爱好者的欢迎。

跟白茶相比,乌龙茶的氧化要更加剧烈和充分。除了萎凋中的“酶促氧化”,乌龙茶还要进一步进行人为促进的“自动氧化”——在茶行业,这一操作被称为“做青”,即透过机械外力使茶青造成不同程度的破损,破损之处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局部红变。乌龙茶只需要“部分氧化”,所以做青到一定地步,需要象绿茶那样进行杀青来终止氧化反应的进行。通过对做青和杀青条件的控制,乌龙茶最终形成了变幻多端的花香气和苦涩适度、醇厚回甘的滋味。“部分氧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可以氧化得很少,比如福建的安溪铁观音,也可以氧化得比较多,比如台湾的东方美人。

与乌龙茶的“部分氧化”相对应,红茶是“充分氧化”的茶。所以,它不需要杀青,而是需要通过“揉捻”和“渥红”来实现充分氧化。揉捻使叶片破损,汁液析出,与氧气发生充分的氧化反应,茶多酚被氧化成茶黄素和茶红素,多数糖类物质被水解成可溶性糖,从而产生了多数红茶特有的香气和口感。

黑茶被称为“后发酵茶”,是因为把其他茶的氧化当作了“前发酵”。黑茶中的代表品种是云南的普洱茶。从工艺上说,普洱茶的毛茶初制和绿茶很象,也是把茶青通过杀青、揉捻和干燥制成成毛茶。此时,茶中的酶已经没有活性,经过不同的“后发酵”处理,毛茶可以变成“普洱熟茶”或者“普洱生茶”。熟茶的核心操作是“渥堆”——就是让毛茶处于适合微生物生长的的温度和湿度,使得毛茶上的微生物大量生长。这个过程才是真正的“发酵”。这些微生物主要是有益的霉菌和细菌,它们的新陈代谢又产生各种各样的酶,把毛茶中的许多成分转化为新的物质,比如把茶多酚氧化成茶黄素和茶红素,把纤维水解为糖类,把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和多肽,把咖啡因进行复杂的转化或者与其他物质结合。这些变化远远比其他茶类的氧化要复杂多变,从而形成红浓的汤色和甜醇厚重的口感。“普洱生茶”则不经过渥堆处理,而是把毛茶经过蒸压定型和干燥后,就作为成品储藏。在储藏中,温度和湿度条件不是微生物生长的适合条件,不过毛茶上也还是会有一些顽强的霉菌和细菌繁衍生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缓慢地发酵。这样的发酵更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而形成了常见常新、变化多样的普洱生茶,也就造就了普洱“越陈越香”的传说。

同样的茶 在不同地方饮茶习俗却不同


起源于中国,随着时代的变迁,传播到世界各地。在唐代,茶文化进入了跨越性的发展,《茶经》记录了古代老一辈对于茶品的讲究以及饮茶的风俗,而且同样的茶,在不同地方饮茶习俗却不同。

我国人多地广,受历史文化、民族习惯、地理环境等条件的影响,所以即便是同样的茶在不同地方饮茶习俗却不同,大致可归纳以下几种类型:

(一)名茶名点流行于我国华南一带,喝早茶,就是这类饮茶习俗的典型代表。从广东一带传来的风俗即早晨上茶楼的生活习惯,人们常爱在上班之前,在茶楼里泡上一壶茶叶,再点上两份点心,坐在茶楼徐徐品饮,慢慢咀嚼。这种喝早茶的风俗,已在许多城市中流行,成为我国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要说到最爱铁观音的城市地区,那么还数闽南,在当地除了原汁原味的铁观音备受欢迎之外,铁观音饮茶习俗也是一种传统。

(二)在汉族地区最常见的饮茶习俗为清饮雅赏,如我国南方人偏爱喝绿茶,北方人偏爱喝花茶,福建、广东一带则爱饮乌龙茶,西南一带又是喝普洱茶等。其冲泡方法简单方便,直接用开水冲沏茶叶即可,强调香真味实,顺应自然,体味茶的本色。

(三)我国少数民族中最常见饮茶习俗即茶食相融。其方法为:要在在茶叶煮泡过程中,加入适当佐料,以形成特殊的当地风味。如藏族香甜的酥油茶,蒙古族特色的咸奶茶,维吾尔族的奶子茶以及侗族的打油茶等。

(四)还有把茶叶当作药物的风俗,多在一些交通较闭塞的山区使用。如土家族喝擂茶,云南一些地区的合酒茶等。中国有半数以上的省市和自治区产茶,因茶的出产地区、制作方法的不同,形成了种类丰富、品种繁多的茶叶。

看完上述小编介绍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于不同地方的饮茶习俗问题又加深了一层了解吧。俗话说得好,我们要入乡随俗,大家看完这篇文章后记得尊重身边的品茶风俗哦。

不同民族饮茶习俗有什么不同


我国有56个民族,人多地广,却有个共同点就是都喜欢喝茶。不过地区各名族之间,茶俗又有许多不同,朋友们都知道不同民族饮茶习俗有什么不同吗?茶俗是以茶事活动为中心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中,并且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演变,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内容丰富,各呈风采。

1、工夫茶

工夫茶是广东潮州和汕头地域的传统茶叶文化,以三人工夫茶著称,工夫很是考究伎俩,茶具方面最好选用宜兴产的小陶壶和白瓷上釉茶杯,茶泡好后,将三个茶杯摆制品字形,斟茶时要以圆周行为,俗称“关公巡城”,不能一杯斟满再斟一杯,而要按杯的几多往返轮番次序斟,以示对客人划一看待。

2、擂茶

擂茶是把茶和一些配料放进擂钵里擂碎冲滚水而成擂茶,以广东的揭阳、普宁等地的客家擂茶著称,起首把茶叶放进牙钵中擂成粉未后,加上捣碎的熟花主、芝麻、盐和香菜,之后用开水冲泡即可,品茗时一要趁热,二要慢咽,只有这样才会有“九曲回肠,赏心悦目”之感。

3、竹筒茶

竹筒茶以傣族竹筒茶著称,是将清毛茶放进竹筒里,边烤边捣压,把竹筒装满,茶叶烤干,之后剖开竹筒将茶叶取出冲泡饮用。

4、锅帽茶

锅帽茶是布朗族传茶叶文化,在锣锅内放入茶叶和几块燃着的木炭,用双手发抖,使茶叶和木炭打仗,直到有浓烈的茶香味散出时,就可以倒出,去掉木炭,再把茶叶倒回锣锅内加水煮几分钟即可。

5、盖碗茶

盖碗茶是回族的传统茶叶文化,起首在有盖的碗里同时放入茶叶、碎核桃仁、桂圆肉、红枣、冰糖等插手开水盖好盖子即可,盖碗茶要在用饭之前喝,倒茶时要扑面将碗盖揭开,并用双手托碗捧送客人,以暗示对客人的尊敬。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众多,其饮茶习俗千姿百态,各呈风采。就武夷山饮茶习俗而言,自古以来就有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等形式。由古代沿袭下来的饮茶习俗至今在有的农村或茶艺馆还依然可见。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亚洲各个国家的不同茶俗


东南亚主要的饮茶国家有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等。这些国家人民,受华人饮茶风习影响,历来就有饮茶习俗。饮茶方式也多种多样:既有饮绿茶、红茶的,也有饮乌龙茶、普洱茶、花茶的;既有饮热茶的,也有饮冰茶的;既有饮清茶的,也有饮调味茶的。平时可见到的几种特色饮茶方式,现择要介绍如下:

(一)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肉骨茶

肉骨茶,就是一边吃肉骨,一边喝茶。肉骨,多选用新鲜带瘦肉的排骨,也有用猪蹄、牛肉或鸡肉的。烧制时,肉骨先用作料进行烹调,文火炖熟。有的还会放上党参、枸杞、熟地等滋补名贵药材,使肉骨变得更加清香味美,而且能补气生血,富有营养。而茶叶则大多选自福建产的乌龙茶,如大红袍、铁观音之类。吃肉骨茶时,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人们在吃肉骨时,必须饮茶。如今,肉骨茶已成为一种大众化的食品,肉骨茶的配料也应运而生。在新加坡、以来西亚,以及中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的一些超市内,都可买到适合自己口味的肉骨茶配料。

(二)泰国腌茶

泰国北部地区,与中国云南接壤,这里的人们有喜欢吃腌茶的风俗,其法与出自中国云南少数民族的制作腌茶一样,通常在雨季腌制。腌茶,其实是一道菜,吃时将它和香料拌和后,放进嘴里细嚼。又因这里气候炎热,空气潮湿,而用时吃腌菜,又香又凉,所以,腌茶成了当地世代相传的一道家常菜。

(三)印度尼西亚的冰茶

在一日三餐中,印度尼西亚人民认为中餐比早、晚餐更重要,饭菜的品种花样也比较多。但他们有个习惯,不管春、夏、秋、冬,吃完中餐以后,不是喝热茶,而是要喝一碗冰冷的冰茶。

凉茶,又称冰茶,通常用红茶冲泡而成,再加入一些糖和作料,随即放入冰箱,随时取饮。

(四)越南的玳玳花茶

越南毗邻中国广西,饮茶风俗很有些与中国广西相仿。此外,他们还喜欢饮一种玳玳花茶。

玳玳花(蕾)洁白馨香,越南人喜欢把玳玳花晒干后,放上3-5朵,和茶叶一起冲泡饮用。由于这种茶是由玳玳花和茶两者相融,故名玳玳花茶。玳玳花茶有止痛、去痰、解毒等功效。一经冲泡后,绿中透出点点白的花蕾,煞是好看;喝起来又芳香可口。如此饮茶,饶有情趣。

不同地方的擂茶习俗


擂茶起源于古代中原,南迁流传至广东、湖南、江西等一带,又名三生汤,是一种特色食品。据说擂茶有解毒的功效,既可作食用,又可作药用;既可解渴,又可充饥。福建人喝茶有两种特别的喝法,一是沿海闽南的功夫茶,一是山区闽西北的擂茶。

擂茶是用擂钵制作的一种茶。它利用擂棒在擂钵中快速旋转研磨,将茶叶等原料研成粉未或浆状,冲入开水而成的一种饮料。这种茶俗流行于江南一些省份,而福建的将乐、宁化和明溪一带。这种茶俗保留得最为完整。

将乐几乎每家每户都做擂茶,都喝擂茶,许多人喝擂茶上了瘤,不管平时还是节日,不管夏天还是冬季都要喝。将乐一带的擂茶有个突出特点,就是讲求药效,他们以茶叶和芝麻为基本原料,加些中草药,如金银花、黄菊花、陈皮、凤尾蕨、小青、甘草等,制成可帮助消化、止咳化痰、清凉解毒的擂茶,那可说是保健茶。

擂茶在将乐是人际交往中的礼节性食品。将乐人把擂茶做为招待客人的上等饮料,客人进家,主人总是先以擂茶招待。民众中每逢节日和喜庆——如结婚、生小孩、搬新居、得奖、孩子考上大学等,都要大摆擂茶,请亲友、邻居等前来喝擂茶。

宁化的擂茶习俗,历史悠久,具有自己的特色。那里擂茶的做法很讲究,先将茶叶和一定量的油盐放入擂钵中,擂好后冲入沸水,再撒上葱珠,喝起来别具风味。最有意思的是那里的擂茶还有素的和荤的区别。素擂茶就是将花生、黄豆、糯米、海带、地瓜粉条、京菜等一起煮,然后冲入上述已擂好的擂茶钵内,搅匀,即可饮用。荤擂茶用炒肉丝、甜笋丝、香菇丝、粉丝、煎豆腐、韭菜等为附加的原料,做法如素擂茶。

明溪的擂茶,在制作时除了用茶叶、芝麻之外,还有生姜、爆米和饭粒,根据各人不同需要,或加盐、或加糖、或加草药而成为咸擂茶、甜擂茶和药擂茶。

各国不同的饮茶习俗


不同茶叶的冲泡和饮用方法都是各有讲究的,而不同的爱茶人,在饮茶方面也有着各自的喜好。你知道吗?全世界有很多国家和地方,它们也有着各自的饮茶方法和习俗。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各国不同的饮茶习俗。

目前,在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喜爱品茗,甚至有些地方把饮茶品茗当作一种艺术享受,颇受推崇。但是,各国的饮茶方法并不相同,不同国家之间是各有千秋。

在英国,茶可以被称为民族饮料。英国人喜欢现煮浓茶,加上糖块和少许冷牛奶。

泰国人则是喜欢在茶水里加冰,一下子就冷却了,甚至冰冻了,这就是冰茶。

蒙古人喜欢把砖茶放在木臼中,捣成粉末状,加水后锅中煮开,放上一些盐巴,还会加上牛奶和羊奶。

新西兰人把喝茶作为人生的最大享受之一。许多机关、学校、厂矿等还特别订出饮茶时间。各乡镇茶叶店和茶馆比比皆是。

马里人饭后喝茶。把茶叶和水放入茶壶里,然后炖在泥炉上煮开。茶煮沸后加上糖,每人斟一杯。

加拿大人泡茶方法最为特别,先将陶壶烫热,放上一茶匙的茶叶,再以沸水注于其上,浸七、八分钟,然后将茶叶倾入另一热壶供饮。一般会加入乳酪与糖。

斯里兰卡居民酷爱喝浓茶,茶叶又苦又涩,他们却觉得津津有味。而斯里兰卡的红茶全世界闻名,在其首都科伦坡有经销茶叶的大商行,经由专家凭舌头尝试味道,再核定茶叶的等级和价格。

法国人最爱饮用的茶以红茶为主,其中热爱绿茶与花茶的人也不少。法国人饮用红茶的方法和英国人类似,采用冲泡或烹煮法,通常取一小撮红茶放入杯内,冲上沸水,再配以糖、牛奶、。有的地会拌以新鲜鸡蛋,再加糖冲饮的。还有一种法国很流行的品茗方法是在饮用瓶装茶水中加上柠檬汁或者橘子汁

法国人也比较喜欢花茶,常见的地方主要是在法国的中国餐馆和旅法华人中供应,饮花茶的方式与中国北方人饮花茶的方式相同,放入茶壶然后注入沸水冲泡,通常不加作料,习惯清饮。法国人饮茶可以说和他们传统的浪漫习俗一样,不甘于很平淡的品茗方法,总是习惯推陈出新,所以近些年来,沱茶在法国也是比较受到欢迎的一种茶品,不过跟国人的饮用方式不同,法国人都喜欢进行调饮。

从上述内容来看,不同国家的饮茶习俗是不尽相同的。在饮茶方面有着各自的喜好,不仅是制茶工艺的区别,还有对口味的追求,均有不同的特点。如果你有机会到达一个新的国度,一定要品品当地的茶哦,想来一定是别有一番风味在其中。

茶类篇绿茶种类-西湖龙井


“西湖之泉,以虎跑为最,两山之茶,以龙井为佳”。(明高濂《四时幽赏录》“龙井茶,虎跑水”,这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杭州西湖的双绝。好茶好水,为美丽的西湖增添了光彩,宋代诗人苏东坡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的诗句。西湖龙井茶就产在杭州西湖的群山之中,历史悠久。早在唐代陆羽《茶经》中就记述有天竺和灵隐两寺产茶。

到了宋代,上天竺香林洞产的香林茶、宝云洞产的宝云茶和下天竺白云峰产的白云茶,已列为贡品。宋代诗人苏东坡在诗中就有关于白茶的吟咏:“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于若瀛《弗告堂集.龙井茶歌》云:“西湖之西开龙井,烟霞正接南山岭。飞流密泊写幽壑,石磷引曲片云冷。拄枝录源到上方,松枝半落澄潭静,铜饼试取烹新茶,涛起龙团沸谷芽。中顶无须优兽迹,湖山岂惧固金沙。漫道白芽双井嫩,未必红泥方印嘉。世人品茶未尝见,但说天池与阳羡。岂知新茗煮新泉,团黄分列浮瓯面。二枪浪自附三篇,一串应输钱五万。”

明代高濂《遵生八笺》说:“杭之龙泓茶,真者天池不能及也”。龙井为泉名,古称龙泓,位于1700多年前的老龙井寺右侧。传说明正德年间掘井时,从井底挖掘出一块大石头,形如游龙,故名龙井。老龙井寺是五代乾祐二年(公元949年)兴建的,称为“报国看经院”,宋代封为“寿圣院”,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改称“广福院”,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辨才僧自天竺寺归老于引,便亲自经营,寺院大有起色,招徕许多游客,龙井茶也因此闻名于世。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也载:“老龙井有水一泓,寒壁异常,泯泯丛薄间,幽僻清奥香出尘,寰岫壑萦回,西湖已不可复睹矣。其地产茶为两绝品,郡志宝山、香林、白云诸茶乃在灵竺葛岭之间,未若龙井之清馥隽永也”。明代田艺衡在《煮泉小品》中亦云:“今武林诸泉,惟龙泓入品,而茶亦以龙泓山为最。”明代屠隆诗云:“采取龙井茶,还烹龙井水,……茶经水品两是佳。”

到了清代,康熙皇帝在杭州创设“行宫”,把龙井茶列为“贡茶”。另据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到龙井峰山下胡公庙品饮龙井茶,饮后赞不绝口,兴之所至,将庙前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如今仍生机盎然,供游人观赏。

清代陆次之《湖71杂记》记述:“龙井,泉从龙中泻出,水在池内,其气恬然,若游人注视久之,忽尔波澜涌起。其地产茶,作豆花香,与香林、宝云、石人坞、乘云亭者绝异,采于谷雨前者尤佳。”

西湖龙井茶集中产地狮峰山、梅家坞、翁家山、云栖、虎跑、灵隐等地,处处林木茂密、翠竹婆娑,一片片茶园就处在云雾缭绕、浓荫笼罩之中。这里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1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尤其春茶季节,细雨蒙蒙,溪涧常流。土壤深厚,多为沙质壤土,唐代陆羽《茶经》中所说的“砾者上”,正与优良品质的龙井茶生于砂壤土相吻合。龙井茶区的茶树品种,芽叶柔嫩而细小,富含氨基酸与多种维生素。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优良品种,为龙井茶优良品质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

龙井茶的采制技术相当考察。龙井茶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早,二是嫩,三是勤。历来龙井茶采摘以早为贵,茶农常说:“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变成草”。明代田艺衡在《煮泉小品》中曾有“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之句,说明高级龙井茶向来就强调要早采。通常以清明前采制的龙井茶品质最佳,称明前茶,谷雨前采制的品质尚好,称雨前茶。另外龙井茶的采摘十分强调细嫩和完整。只采一个嫩芽的称“莲心”;采一芽一叶,叶似旗,芽似枪,称“旗枪”;采一芽二叶初展的,叶形卷如雀舌,称“雀舌”。通常制造1公斤特级龙井茶,需要采摘7—8万个细嫩芽叶,其采摘标准是完整的一芽一叶,芽长于叶,芽叶全长约1.5厘米。龙井茶区的茶农,每到龙井茶采摘季节,绿色的茶山上几乎天天可以见到三五成群的采茶姑娘,身挎茶篓,用熟练的双手像鸡啄米似地采摘着细姨的龙井茶。长期以来,形成的及时分批采摘制度已经代代相传,习惯于按标准采大留小,一般春茶前期天天采或隔天采,中后期隔几天必采一次,因此全年茶叶生产季节中要采摘30批左右,采摘次数之多是龙井茶特有的。

茶虽同,味道却不同


人生或者浓烈或者清淡,每个人须亲自承受。

人生在世,总争个高低之分、成败得失,殊不知高与低,成与败,都是人生的滋味。功名利禄来来往往,炎凉荣辱沉沉浮浮,一分淡泊,一分宁静。深入细致地品茶,亦同品味漫漫人生。

用感恩的心态品茶,这杯茶就不仅仅是一碗茶汤,而在其中充满人文精神,充满了天地万物和谐相处,同体不二的精神,而化解戾气,成就和气。

用包容的心态品茶,人间的恩恩怨怨都会像片片茶叶一样,把芳香甘美溶化到洁净的淡水中,变成有益于优化彼此身心气质的甘露。

用分享的心态品茶,培养我们推己及人的仁爱胸怀,每个人都有责任把爱奉献给他人,少一点私欲,少一点冷漠,多一份关爱。

用结缘的心态品茶,以茶汤的至味同所有人结茶缘,结善缘,让茶的洁净,善的和谐,净化人生,祥和社会,让人间的正气与和气在把盏相敬中得到落实。

“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品茶之味,悟茶之道,就是要用雅性去品,要用心灵去悟,各人心中就自有感受,可道可名亦可悟也。

为茶类寻根,为普洱正名——张宏达的普洱茶研究


1823年有一个英国军人,叫勃鲁(R.BRUCE),他在印度与中国交界地域阿萨姆(ASSAM)的沙地耶(SADIYA)山中发现类似野生的大茶树。第二年(1824)勃鲁的哥哥勃鲁士(C.BRUCE)也发现同样的大茶树。当时的东印度公司(“立顿”的前身)垄断全球茶叶贸易的原料,主要采购的是印度茶叶,他们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率先提出了茶树的原产地在印度的论调。而英国人郝经生(J.Hutchinson)更是错误地提出认为茶树是印度原产,还说中国人在很早以前深入印度,把茶树种子带回中国,由此引发了一些专家对中国到底是不是茶树原产地的争议。

这种争议延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才发生了历史性转折。这种转折是被张宏达先生的研究改变的,他开始了一项令世界植物界刮目相看、为之一振的科研计划——探究阿萨姆。张宏达先后入云南、进贵州、奔四川、到广西,在各个茶山区做调研。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张宏达先生的研究结出了硕果,改变和重新确立了茶种学研究的科学版图。

张宏达先生指出,印度本身没有发现过野树,可能在17世纪前后,印度的阿萨姆有当地的掸族人从中国带回了茶树,开辟了茶园,由此逐渐发展起印度的植茶事业。

张宏达先生又从理论上证明,在中国分布的茶树有完整的系统发育体系,提出茶树、种茶、栽茶、制茶都不可能起源于印度。张教授的这一理论得到了国际学界的认可,后来人们从茶树的DNA测序也证明中国茶树植物具有最多的遗传多样,充分表明茶树是中国的原产。

张宏达教授还进一步指出,认为普洱茶野生种分布于阿萨姆—缅甸—中南半岛—中国南部的提法,也是不准确的。为更正这个历史错误,张宏达教授几度深入实地考察研究,在云南滇南部少数民族产茶居住区,终于发现和确定阿萨姆茶是为独立种,它和中国茶完全没有从属关系,且阿萨姆种是普洱茶原种,断定了印度阿萨姆种茶树原自云南西南部,并把阿萨姆种改名为普洱茶种,作为世界茶树原种,并得到了国家茶学界的广泛认可。

从张宏达研究的课题中,更加证实了中国不仅仅是茶树的发源地,而且茶树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尤其是云南,它是我国茶组植物分类研究中所占比例种类最高,分布最广的省份。

袋装茶的饮用方法


生活中有些人喜欢将茶叶反复冲泡,直到喝不出味道为止;有些人则冲泡一两次就赶紧换茶叶。这两种做法哪种正确,一杯茶究竟冲泡几次比较好?记者采访了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副研究员尹君峰。

尹君峰告诉记者,有些人喜欢喝淡茶,有些人喜欢喝浓茶,虽然茶叶冲泡的次数和不同人的口味有很大关系,但从营养吸收上来说,袋装茶最好只冲泡1次,散装茶则别超过3次。

他解释,茶叶中含有具有抑癌作用的茶多酚、可以降血糖的茶多糖、使中枢神经兴奋的咖啡碱,以及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能析出多少,和冲泡的次数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外形颗粒越大的茶叶,营养物质析出的速度越慢;颗粒越小,析出的速度越快。

与散装茶叶相比,袋装茶的茶叶在加工制造时通过切揉,充分破坏了叶细胞,颗粒形状比较小,茶叶中的营养物质经过3—5分钟的第一次浸泡,就会有80%—90%析出,第二次冲泡以后,剩余10%左右的营养物质也差不多全部析出了。因此,尹君峰建议,袋装茶最好冲泡一次,不仅在营养的吸收上没什么损失,也不会影响口感和滋味。散装茶由于颗粒比较大,第一次冲泡的时间最好长一点,应在5分钟左右,其中的营养物质会有60%—80%析出;经过第二次冲泡,会有80%—90%的营养物质析出;第三次冲泡后,营养物质的浸出率将超过95%,再冲泡下去,已经没什么营养作用了。

至于有专家指出,茶叶经多次冲泡,会使其中的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浸出。尹君峰指出,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不必过分担心。目前我国茶叶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大多水溶解度极低,按每人每天饮茶10克计算,即使冲泡1毫克/千克残留的茶叶,摄入的农药只有0.0001毫克,是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每天允许摄入量的几千分之一。茶叶中的重金属铅的浸出率也比较低,只要购买正规厂家的茶叶,其含量就不会超过国家标准。

唐宋明清四朝代不同的饮茶方式


唐以前的饮茶,属于粗放煎饮时代,是或药饮、或解渴式的粗放饮法。到了唐宋以后,则为细煎慢啜式的品饮,以至形成了绵延千年的饮茶艺术。

至宋代时,以品为主的唐代煎茶发展成了“斗茶”,达到了更高的艺术性品茶的阶段。

宋代斗茶时,先把饼茶击碎成小块紫砂壶,并碾成细末,放入烫好的茶盏,再注入沸水调制成茶膏,然后用特制的茶筅(形似小扫把的工具),边转动茶盏,边搅动茶汤,使盏中泛起汤花,以比较茶汤的色、香、味。最后再品尝汤花,俱佳者获胜。是以“斗茶”来比赛茶叶的质量,比赛茶汤的色、香、味,比赛斗茶者的茶技、茶艺。

宋代的福建北苑为古代重要的产茶区。北苑茶叶质量优良,自南唐始即列为贡茶。至北宋太平天国初,为有别于民间产茶,特置“龙凤模”,以龙凤为型,制成团茶,即历史上有名的“龙团凤饼”,色、香、味均为上品,名冠天下。

当时的“大小龙团”为宋代着名贡茶。“大龙团”每八饼为一斤,创制人为丁谓,江苏苏州人;小龙团二十饼为一斤,创制人为蔡襄,福建仙游人。两人均在福建督造贡茶任上时创制。

始创于福建建安一带的斗茶,因其技巧性强,趣味性浓,不仅能给人以物质上的享受,更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南宋浙江绍兴茶区,在制茶方法上还开始出现了炒青法的雏形,改蒸为炒,改碾为揉,改研膏团茶为条形散茶,使茶叶的外形和内质都为之一变,为我国的绿茶产制打下了基础。

元代时,开始用鲜叶放在锅里蒸煮,以制成整片叶子的散茶,名日“蒸青散茶”。

至明代时终于出现了和今天一样的绿茶制法——炒青制法。茶叶的品饮法,也改煎饮为开水冲饮,成为喝茶史上的一大转折,遂开千古茗饮之宗。“取初萌之精,吸泉至鼎,一瀹便啜”,世代流传至今。当时以炒法加工的绿茶,已成为人们的主要品饮对象,花茶也渐渐在民间普及。明代有关饮茶的着作,约有上百篇之多。

至清代,乡村市肆茶馆林立,饮茶之风盛于明代,茶叶成为珍品,流行于官场士大夫和文人间,大量名茶应时而生。清道光年间,还先后发明了半发酵的乌龙茶和经过发酵的红茶,并出现了白茶,传统的紧压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在制茶方法上,形成了我国茶叶结构的六个大类——绿、红、花、白、乌龙、紧压茶。

清代不论公事来往,还是私家应酬,客来献茶。端茶送客,已成为特定的礼节和排场。江浙广川等的茶馆,更与小食品、点心之类结合供应,又聘请说书、评弹等说唱艺人临场表演,发展成独具地方特色,乡土风味浓郁,呈平民气息的大众化交易、交际、娱乐场所。晚清时,更有一班落魄旗人,仍将饮茶装璜门面,在人前夸耀示富。而文人们则纷纷溶入了“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初更红。寻常一样窗前月,纵有梅花便不同”的意境。

不同泥料的紫砂壶该如何配茶


紫砂壶的制作会使用各种各样的紫砂泥料,而大家喝茶的种类也是五花八门,但什么泥料做的壶使用什么茶最合适?这可以是个比较讲究的事情,也可以是不去讲究的事情,就看你自己的心态了。

现在主要谈谈红茶、普洱、铁观音、绿茶四种茶:

段泥、本山绿、淡色天星泥壶、淡色青灰泥、清水泥的壶绝对不合适用红茶、普洱茶、黑茶,特别是本山绿和段泥用黑茶泡过后壶壁吸取黑色茶垢,会出现人工吐黑。朱泥、红泥的壶:都可以用,泡铁观音等乌龙茶更加好点

壶口小的壶,不合适用铁观音。

底槽清低温烧制的壶,对任何茶叶均比较适中!

深色天星泥、深色青灰泥壶,用红茶比较合适。

普通紫泥、深色紫泥的壶:用普洱、红茶、黑茶相对比较好养一些,其他茶也可以泡容量大的壶,不合适泡绿茶。

段泥、淡颜色的泥料,适用绿茶(碧螺春、龙井,毛尖)都比较合适。

容量小的壶:比较合适泡绿茶

壶口大的壶:比较合适泡铁观音

高温烧制的底槽清(猪肝色):用红茶、普洱比较合适。

降坡泥壶:铁观音比较合适

老紫泥的壶:用红茶比较合适铁观音泡养的紫砂壶一般都特别亮色,因为铁观音茶叶里含芳香油比较丰富。

宜兴红茶比较特殊,它养壶效果一般都特别好,茶水的颜色不算深而茶叶中芳香油含量也比较丰富。

各位可以有必要注意的是黄金段,老段,本山绿,灰色的等浅颜色的壶不可用发黑的茶汁泡养。朱泥壶在冬天用的时候要注意温差,不可贸然浇热水,要先温壶。因为朱泥收缩比极大,热胀冷缩容易开裂。

一把壶尽量用一种茶来泡。只有合适的茶叶才能发挥其紫砂壶最大的功效。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不同茶类的沏茶方法》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