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中国茶艺"点茶"中必备的茶具,因为时俗经常以点茶的技艺赌胜负,所以点茶也叫做"斗茶"。

一般以竹制作,将细竹丝系为一束,加柄制成。

宋代点茶时,将丝罗筛出的极细的茶粉放入碗中,注以沸水,同时用茶筅快速搅拌击打茶汤,使之发泡,泡沫浮于汤面。以茶汤颜色鲜白,和茶沫停留保持时间长为茶技高超的标准,从宫廷到市井,常以之赌胜负。

宋代点茶传入日本,发展成为今天的日本茶道,其主要操作和器具依然沿袭宋代的规范。茶筅也随之传入日本,并沿用发展至今。

明代以后中国人改用散茶茶叶泡茶,茶粉点茶的技艺只在日本留传,茶筅也只在日本还有使用。

抹茶茶筅简介:抹茶起源于唐朝,至宋朝时随着制茶技术和竹艺技术的不断发展,唐朝的茶筷已经不能满足对抹茶的泡制,因此北宋的一些茶艺大师便选取了高山白竹和紫竹而发明研制出茶筅,用以调制抹茶,宋朝时把对抹茶的调制称为点茶。宋徽宗《大观茶论》中强调使用茶筅的要点在于"手轻筅重,指绕腕旋"。

小编推荐

紫砂工具要如何保养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品茶,因此,紫砂受到了更多人的推崇。相对于普通的茶具说,紫砂工具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除了能够让人拥有泡茶的乐趣之外,也能让人拥有一份独特的保养乐趣。因此,紫砂工具保养也就变得愈发重要起来。为了保护我们手中的紫砂工具,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怎样做才会使得紫砂工具焕发自己的光彩。

紫砂工具的保养并非我们想的那么困难。其实它可以让我们拥有一个非常享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使自己的所有物经过一点一滴的呵护成长为一个完美的个体。这个享受的过程之中,足以保养好我们的紫砂工具。

紫砂工具在制作过程中,会因或多或少的原因,使其身粘附上许多尘埃杂质。另外在烧制的过程中会变得干燥,如果直接泡茶,则不利于紫砂工具的保养。根据以上种种,我们应该在使用之前,将工具先放入水中用中火烧,这样做不仅可以去除工具本身的杂质,而且有利于其吸收水分。

完成上面的步骤之后,那么我们就应该开始注意紫砂工具的保养的长期效果了。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生活过程中对其不断地使用擦拭并且养护。只有这样,才能与紫砂工具有更加亲密的联系。关于紫砂工具的保养,最重要的便是在喝完茶后对紫砂工具进行处理。一般的情况下,在茶喝完后,将喝完的残留存放在工具内过一段时间才将其清理。但是要注意温度,当空气温度低于40℃,才建议使用此方法,否则工具内会出现异味。

物也有灵性,如果将紫砂工具的保养给予足够的耐心与细心,相信经历过主人的精心呵护,紫砂工具必然会成为属于您的精心佳作。

点都德茶具怎么用


点都德茶具怎么用?在使用茶具时,茶杯是饮用所需的,而茶漏是防止茶叶掉落到茶壶外面的,而盖碗是泡茶用的。

一、茶杯:

茶杯的种类、大小应有尽有。喝不同的茶用不同的茶杯。近年来更流行边喝茶边闻茶香的闻香杯。根据茶壶的形状、色泽,选择适当的茶杯,搭配起来也颇具美感。为便于欣赏茶汤颜色,及容易清洗,杯子内面最好上釉,而且是白色或浅色。对杯子的要求,最好能做到"握"、"拿"舒适,"入口"顺畅。

二、茶漏:

茶漏则于置茶时,放在壶口上,以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掉落壶外。

三、盖碗:

盖碗或称盖杯,分为茶碗、碗盖、托碟三部份,置茶三公克于碗内,冲水,加盖五~六分钟后饮用。以此法泡茶,通常喝上一泡已足,至多再加冲一次。

四、茶盘:

用以承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盘子,以盛接泡茶过程中流出或倒掉之茶水。也可以用作摆放茶杯的盘子,茶盘有塑料制品、不锈钢制品,形状有圆形、长方形等多种。

五、茶则:

茶则为盛茶入壶之用具,一般为竹制。

六、茶挟:

又称茶筷,茶挟功用与茶匙相同,可将茶渣从壶中挟出。也常有人拿它来挟着茶杯洗杯,防烫又卫生。

七、茶巾:

茶巾又称为茶布,茶巾的主要功用是干壶,于酌茶之前将茶壶或茶海底部衔留的杂水擦干,亦可擦拭滴落桌面之茶水。

八、茶针:

茶针的功用是疏通茶壶的内网(蜂巢),以保持水流畅通。

九、煮水器:

泡茶的煮水器在古代用风炉,目前较常见者为酒精灯及电壶,此外尚有用瓦斯炉及电子开水机,我用自动电炉。

十、茶叶罐:

储存茶叶的罐子,必须无杂味、能密封且不透光,其材料有马口铁、不锈钢、锡合金及陶瓷。

十一、茶船:

用来放置茶壶的容器,茶壶里塞入茶叶,冲入沸开水,倒入茶船后,再由茶壶上方淋沸水以温壶。淋浇的沸水也可以用来洗茶杯。又称茶池或壶壶承,其常用的功能大致为:盛热水烫杯、盛接壶中溢出的茶水、保温。

十二、茶海:

茶海又称茶盅或公道杯。茶壶内之茶汤浸泡至适当浓度后,茶汤倒至茶海,再分倒于各小茶杯内,以求茶汤浓度之均匀。亦可于茶海上覆一滤网,以滤去茶渣、茶末。没有专用的茶海时,也可以用茶壶充当。其大致功用为:盛放泡好之茶汤,再分倒各杯,使各杯茶汤浓度相若,沉淀茶渣。

十三、茶匙:

茶匙又称茶扒,形状像汤匙所以称茶匙,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过的茶壶内茶叶,茶叶冲泡过后,往往会会紧紧塞满茶壶,加上一般茶壶的口都不大,用手挖出茶叶既不方便也不卫生,故皆使用茶匙。

茶具的种类多,他们的功效都是不同的。

建水紫陶的历史


建水紫陶产生于清代,始于道光年间。在建水陶瓷发展史上,曾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说。2008年6月,建水紫陶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此,建水紫陶开始蓬勃发展,短短三年时间,就吸引了无数人的眼光投向了这个西南的边陲县城,投向了古老传统的紫陶工艺品。

建水紫陶将文人的字画移于紫陶之上,是建水紫陶的特有之处,以陶为纸,装饰上融入书画家强烈的个人风格,既有粗犷豪放、大笔、大块的书法,又有写意国画和民族图案。落墨后,再由熟练的雕刻工人采用阴刻阳填的方法将文人字画保留下来,无论飞禽走兽,花草鱼虫,还是琼楼玉宇,均栩栩如生,给人以古色古香、高雅而不俗之感。

欣赏建水紫陶,首先需要观其形察其色,看一件紫陶作品,首先需要看它的外形是否准确,装饰是否到位,然后看成色,通俗来讲,紫陶的成色基本可分为五种:羊肝色(传统的紫陶颜色),花色(也可称为杂色,一般是黑红相杂)咖啡色(也可称为板栗色,),黑色(净黑色的紫陶成品不常见),窑变(最为难得的成色)。

建水紫陶品种繁多,有煮器具、茶具、花盆及案头陈列装饰用品等。造型大多古朴典雅,别具一格,用作蒸具,可蒸鸡、鸽等肉食品,鲜美异常。建水紫陶采用当地得天独厚且蕴藏量丰富的红、黄、紫、青、白五色土配制。色调为红底白花和黑底白花或白底红、黄、蓝花等。装饰上采用刻划雕填,既有粗犷豪放、大笔、大块的书法,又有写意国画和民族图案。画面用笔潇洒,刀法流畅,无论刻划飞禽走兽,还是花草鱼虫,均栩栩如生,给人以古色古香、高雅而不俗之感。生产工艺上采用无釉磨光,即坯体不上釉,烧成后只需打磨、抛光、产品就可清新光洁。一旦敲击铿锵有声,真可谓“体如铁、色如铜、音如磐、亮如镜、光照鉴人”,形成了有别于陶器的独特之处,实为“陶坛一秀”。

一壶甘甜之水,至明月春秋。一盏铁韵佳茗,感岁月芳华。

四点教你养护紫砂壶


现在许多紫砂壶爱好者都喜欢在用茶壶的同时养好茶壶,但有些却并没有抓住紫砂壶保养的精髓,紫砂壶作为实用器皿其实多用其泡茶就是尽了它的本分。下面我们就介绍几招保养紫砂壶的具体方法。

简单的开壶是用开水把新买来的壶身烫一下,去除掉壶身上的浮土、蜡膜等,之后,用一些低档的茶叶把壶冲泡几次即可。正常情况下,经过2-3次处理,宜兴紫砂壶的土腥味就能去除干净,如果还是很明显,说明壶烧制温度不够。

不过,也有讲究点的人,会把紫砂壶放在开水中煮,不过在器具的选择上最好用干净、无味的砂锅,而且一定要用纯净水,煮的时候尽量选择小火,时间上半个小时即可。

很多以前老泥做的紫砂壶,刚拿出来的时候颜色特别不起眼,但用过之后颜色会变深、变润、变得有风采,这个过程其实是非常可人的。姚松涛强调,养护紫砂壶,关键要做到勤泡、勤洗、通风、阴干八个字,只有经过了使用者的悉心养护,紫砂茶具特有的“润玉”光泽才能显现,但养壶需要有足够的耐心。

每天用紫砂壶泡茶,泡完之后用清水把壶洗净,再用软布把表面的水渍擦干,如果不及时擦除,时间久了壶身就会结水斑。擦完之后的紫砂壶可以放在空隙率较大的竹帘上面,阴凉、通风处晾干。

但是,养壶的过程中很多人存在一些误区。紫砂壶自古就有“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宜馊”的特点,有人因此便不及时清除壶内残存的茶叶和茶水,希望以此来养壶,这其实并不对。因为现在紫砂壶泥料颗粒更细腻,气密度更高,如果室内气温高,茶水还是有变质的可能,而变质的茶水是会影响养壶效果的。所以,泡过茶以后的紫砂壶一定要及时清洗。还有一些人喜欢把喝剩下的茶汤茶渣都泼在壶身上,认为这也是一种养壶方式,其实茶油或芳香类物质通过这种方式是不能进入茶壶内的,而且长时间还会在茶壶表面留下茶垢,适得其反。

很多人愿意采用快速养壶法,但养壶实际上是茶叶中的芳香类物质和茶油类物质从内到外慢慢渗透的过程,是紫砂壶由生涩变温润的过程,养壶其实是一种过程之美,如果太急功近利,反而失去了其中的乐趣。

如果大家对茶的冲泡水平掌握不高,像紫砂壶这种保温性好导热性差的茶具,用来泡红茶、泡乌龙茶和普洱茶都可以,如果技术很好,用来泡碧螺春龙井也都是可以的,当然这需要泡茶者对结合水温、时间等因素的良好控制。

茶道要慢慢练,泡茶的技术、对茶具的熟悉度也都不是一日而蹴的,日积月累,相信茶友们也可以变成茶叶的专家!

铁壶:不断发展的历史


唐宋时期,经茶圣陆羽的推广介绍,煮茶式开始流行,铁釜(时名为汤釜)正是当时中国茶道里十分流行的一种煮水器具,也就是在这时日本僧人将制釜工艺及绿茶树种、制茶方法、茶道带回本国。并且结合本地的特色加以改造,发展,这才成了今天日本铁壶的模样。

唐宋文化的铁器在东瀛土地上的转化

大约在五百年前,日本茶圣千利休确立日本茶道,铁釜(汤釜)成为日本茶道必备器具。日本茶道的影响是自上而下的,首先在各藩主大名之间流行,再到武士阶层,再传播到平民。大约四百年前,日本盛冈南部藩主在其南部辖区内大量聘任制釜师,最初目的是为促进当地制造工业,但因各代南部藩主对茶道的热衷,不断推动铁釜制作的创新,市场需求也由此增加。尤其第八代藩主利雄公,更是拜师在第三代御釜师——小泉仁左卫门的门下,尝试自己制作茶具。一种新的煮水工具——铁壶即在此时产生,即按茶道用的铁汤釜尺寸大小缩小,并加上壶嘴和把手。

铁壶一经问世就广受欢迎,因南部盛冈地区在日本东北部,此地自古以来便以出产砂铁、岩铁等良质铁矿闻名,铁壶作为比当时民众家中的陶壶更耐用也更实用的器具,逐渐在民间流行开来。此风后来也传到京都。京都地区素来更为讲究器物之精美细致,因此京都的铁壶在壶身与盖子方面跟南部铁壶有着鲜明的区别。京都的铁壶是铜盖,不易生锈,壶身上则经常出现富士山、琵琶湖的近江八景、树木、樱花等日本特色的装饰图案,典雅华丽;而且在二百多年前便出现如龙文堂、龟文堂、金寿堂等著名堂号,为后来铁壶的制作从实用器物逐渐上升到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机遇。

日本铁壶制造现状

二战期间,由于制造武器所需的相关资源铁、铜等金属,都受到了严格控制;与此同时,政府征召了大批铸物师、釜师等从事武器的生产,日本铁器的制造开始衰败。战后,铝等轻金属制品使用上更为轻便,而且价格也比铁制品更低廉,民众对铁器的需求大减。原本从事铁制品制造的店家,纷纷关门大吉。政府为了挽救逐渐消逝的日本传统工艺,于昭和50年制订了《传统工艺产业振兴法》,对传统工艺品的范围作出以下界定:1.主要以日常生活中所需使用2.制作过程的主要部分以手工为主 3.用传统技术所生产(现存并拥有一百年以上的生产历史)4.使用传统原材料5.特定的地区及产地(十家生产者或30人以上的从业者)符合以上5项条件者,以通商产业大臣指定传统的工艺表示,其中为了和一般普及品区别起见,以[传统标章]的证纸来区隔。南部铁器被国家指定授予传统工艺品的称号,在政府的扶持下开始复苏起来。其主要制作产地以岩手县盛冈市与水泽市为主,当时共有八十家企业及980位从业者。主要制品有铁壶、茶道用汤釜、铁锅、等食器,风铃、文镇等日常用品。但京都地区的铁壶制造却没能延续,一些著名的堂号也难以传承下来。据笔者所知,龙文堂、金寿堂已无制造,而龟文堂有制造,但元气未恢复;藏六一系当时属皇室御用釜师,现有传人在世,近日与台湾铁壶爱好者,共同出版了一本铁壶指导集。虽然京都铁壶已经没落,但是也正是因为此,京都系铁壶在市场上反而因为稀缺而备受追捧。

日本老铁壶热潮的走向

在2000年左右,日本老铁壶进入台湾市场。由于台湾地区以台湾高山乌龙茶和云南陈年普洱此二种茶品为主,对水的温度和质量要求较高;而老铁壶的提温和保温效果明显,煮出来的水相较一般的煮水器较柔甜,因此特别受台湾茶友的追捧。老铁壶热潮走进台湾,成为台湾市场在宜兴紫砂壶热度消退后的一个新热点国内对日本老铁壶的关注,笔者认为应始于2007年起,国内的普洱热潮带动了对品茗器具的关注。虽然国人对老铁壶关注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对老铁壶的钟爱是很强烈的。主要是因为老铁壶的壶身浮雕技艺,具有唯一性,如京都龙文堂系统,龟文堂系统,金寿堂系统等的蜡铸法的失传,更使老铁壶有不可复制的特性。现在国内的老铁壶收藏主要集中在京沪这两个地方。北京地区文化沉淀深厚,对老铁壶此一类工艺品更具有欣赏能力,因此北京精品老铁壶较多。上海地区是中国金融中心,与国外文化往来较多,更易接受外来文化,此地区日本老铁壶的普壶较多,指素壶;本地人也喜欢收集一些舶来品,区域的市场热潮更能辐射整个华东地区。而东北地区如辽宁吉林二省也有分布部分老铁壶。华南地区的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品茗氛围较好,这些地方也有老铁壶的爱好者。

中国各地制铁壶的发展现况

台湾地区在日据时期受到的日本文化的影响,在早些时期就一直有制造铁器的工坊存在,其工艺技术在中日台三个产地中,仅次于日本。而国内的铁壶制造业,近二年正刚刚起步,主要产地集中在浙江地区,工艺外形有日系风格,只是内部壶内部处理较其他二地为落后,更讲究量化,规模化,所以铁壶的耐久性也更短。据笔者了解,国内天津与广州二地各有一家制壶企业,均请日本技师到国内传授技艺,壶品相对浙江铁壶有令人惊喜的表现,希望在未来能成长为中国铁壶的中流砥柱。展望铁壶的未来铁壶如同茶,有新有老;市场有许多新铁壶,新铁壶的生产是一个产品市场的持续发展和稳健成长所必要的。但老铁壶还是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特别是对于收藏而言,老铁壶在艺术上、工艺上和文化上都有着新壶难以企及的优势。铁壶源于中国,转化于日本,最后又回到中国。日本产制的铁壶仍是目前市场主流,而台产和国产仍有很大成长的空间,愿在未来国家能为这个新兴的产业制定相关的产业规则来引导和规范企业,而不是目前这种追求量化和规模化混战状态。同时,更希望企业能对自己产品有一个长远的计划,从工艺性、实用性和艺术性方面来满足客户的需求,这无论是对于市场的培育或者企业的成长都是很有帮助的。

希望在将来能够看见国产铁壶的崛起,毕竟铁壶这门工艺中国人才是真正的老祖宗,只不过是因为某些原因中间断了传承发展,只要今日我中华好儿女开动脑筋,日后铁壶当以中国制作最为珍贵。

如何去除银壶壶壁内的锈点?


有些银壶内壁会出现锈点,很多爱好银壶的壶友都以为是银纯度不够。

其实不然。

真正的原因在于水质问题,以及在手工敲打银壶过程中,工具在银壶内壁表面留下的铁质。

那出现了锈点应该怎么去清洗呢?怎么去除呢?

这里教大家2个简单实用的方法。

首先将醋加热,然后倒入少量的热醋到壶中,用抹布擦拭锈点,反复几次,锈点很快就会消失,最后用清水清洗干净即可。

不宜用坚硬的东西去强制刮洗银壶内壁,因一般银壶的纯度为99%以上,质软,很容易被刮出划痕,难看!

淘米水去污的功效很强,很多有洗过铁锅的朋友,也许就用过这种办法清洗过家中生锈的锅。

方法很简单,首先将浓度较大的淘米水倒入银壶内,浸泡1-2小时左右,然后再将倒有淘米水的银壶烧开,等稍微凉些(40度左右),温度为人体可接受温度,用抹布擦洗,锈点也很快会消失。

锈点较多的朋友反复几次也可去除。

以上两种方法较为简单,工具也常用,适合家中用壶的朋友。

银壶出现锈点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每次用完银壶后,我们一定要记住:煮完水后,把壶中水迅速倒空,把壶置于桌子上,把壶盖拿开,用壶身的余温烘干壶,保持壶内壁的干燥;不建议用炉子直接烘干壶里面的水,操作不当会烧坏银壶,破坏银壶底部的结构。

一般新壶开始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白色的水垢。这层水垢是壶的保护层,和汽车过了磨合期更好开一个道理,有了这层精心养成的水垢保护层,壶会更加好用,煮出的水也更稳定,水质更加清甜,不建议去除。

有些朋友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发现内部会慢慢出现一些锈点,其实发生这种情况不外乎以下两种原因:

制作银壶的匠人在制作银壶的过程中用的錾子或者敲打工具是铁制品,一把纯手工的银壶,经过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次的捶打,多多少少会残留下部分铁质,如果在敲打后,没有处理干净,直接上架销售,就会出现铁锈这种情况。咱们家的银壶上架之前有严格的清洁和质检流程,一般不会残留铁质。

烧水的水质问题,一些朋友,用的是自来水烧水,很有可能会出现锈点,因为自来水中有大量的矿物质和铁离子,再加上很多自来水管道也是铁的,烧水时高温加热,很容易产生锈点。

不过,如果发现锈点,大家也不用着急,我可以告诉你两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1、醋酸清洗。首先将醋加热,然后倒入少量的热醋到壶中,用抹布擦拭锈点,反复几次,锈点很快就会消失,最后用清水清洗干净即可。(不宜用坚硬的东西去强制刮洗银壶内壁,因一般银壶”银“的纯度为99%以上,质软,很容易被刮出划痕)

2、淘米水清洗。淘米水去污的功效很强,我想很多有洗过铁锅的朋友,就用过这种办法清洗过家中生锈的锅。方法很简单,首先将浓度较大的淘米水倒入银壶内,浸泡1-2小时左右,然后再将倒有淘米水的银壶烧开,等稍微凉些(40度左右),温度为人体可接受温度,用抹布擦洗,锈点也很快会消失。

“公道杯”的由来及历史


习以为常的茶具背后隐藏着有趣的故事和典故。有的传承于古代。有的却是近代所创。

公道杯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茶具。而且它并不存在于所有茶艺、茶术当中。像潮州工夫茶当中并没有公道杯这一物件。

先说公道杯这三个字的由来。起先不是茶具的名称。而是酒具。

明朝朱元璋有次宴请大臣。拿出酒具对大家说:“卿等与朕南征北战。纵横沙场。功绩大小。尔等自知。朕今日亲自斟酒赐饮。尔等可视自己功劳多寡。定斟酒长短。是时。有人斟得满溢。有人自谦只是浅平。却发现满溢的竟然漏完。浅平的尽饮甘醇。众人百思不得其解。

朱元璋笑说:“此乃景德镇御器厂奉朕之命所造的九龙公道杯。圣人曰:谦受益。满招损。众爱卿今日一试其公道。以为如何?公道杯的名称由此而来。告诫人们公道秤心。需谦虚。切忌自满、贪心。

注:酒具的公道杯其中间立着老寿星或龙型饰物。内部结构由两个圆柱体构成。外面圆柱体与杯衔接处有一暗孔。当杯中的水超过某一个位置。水就会从小孔中流出。直到杯中水流尽为止。是运用虹吸原理制造而成。

真正将公道杯用于茶具的是在70年代。当时百艺待兴。将台湾保存较为完整的茶艺复制过来。发现在传统茶具配件外多了一个用于盛放茶汤的器具。亦称茶盅、茶海。以均匀茶汤。使得茶汤浓淡滋味一致。再分到杯中品饮。以保证每个人喝到茶的滋味是一样。最为公道。

与台湾的茶人有过交流。最早的公道杯其实是没有“嘴的。后面为了出汤方便。不会出现横水滑水。让更多人使用。才有了“鱼嘴。

万物都是在不断进化。茶具也是在使用过程中完善。增补。以让我们喝到一杯最佳好茶。公道杯使用好处有三:一是有利于茶师把握出汤时机;二是前后茶汤浓淡合一。令众人喝到的茶汤滋味最佳;三是人多时便于分茶均匀。一视同仁。最为公道。

公道杯的材质包罗万象。有陶、瓷、玻璃、竹木、金银铜器等。有的为茶师风格之呈现。有的为茶汤加分。视个人喜好而选。你想选一个什么样的公道杯呢?(作者:谈先生。来源:景素。

千余个茶罐 诉说茶历史


德化一家陶瓷厂的老板郑国明,家里收藏了1000多个明清时期的古茶罐,其中的800多个还装着老茶。这些明清古茶罐和老茶对研究闽南茶史有很大的意义。”在看到这些古茶罐时,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如是说。近日,记者和陈馆长走近这些古茶罐,了解它们的历史。

进入郑老板收藏古茶罐的屋子时,环顾四周,靠墙的架子上放着数以千计的各式各样的古茶罐。我喜欢茶罐,只要遇到,就尽量收藏。”十年前,郑国明开始走上了收藏古茶罐的道路。他说,山村里的老房子一般都有老茶罐,他们通常被一根绳子从房梁自上往下垂挂在通风的地方。所以,一得空,他就往山村里跑。据悉,大多数村民很乐意出售古茶罐。但有些人,不管郑国明出多少价,对方都不愿意卖。这时,我就和他们打感情牌,拿好东西去换。”他说。

陈建中介绍,这1000多个茶罐中,其中清朝茶罐居多,而且大多数都是民间使用的陶罐,它们的特点是撇口、短颈、丰肩、鼓腹、凹底,手拉坯,有悬纹,酱釉色。

在众多古茶罐中,其中一个明末清初郑成功时期的安平青瓷小茶罐,特别引人注意。直口、束颈、丰肩、直腹、束足、凹底,因为它比较小巧,这种类型多是文人墨客等富裕人家使用的高雅茶叶罐,量比较少。”陈馆长说。

我市考古发现了一些与饮茶相关的器具,有的年代非常久远。这些古茶罐多少可以见证一段历史。”陈馆长说,新石器时代,泉州就有茶具,不过当时饮食用具和茶具的区分不是太明显。之后,泉州墓葬里出现了汉代和晋代时的托盏;南朝前,活人使用的器具多大,陪葬品是同样大小的。”但到唐代时,由于冥器变小,墓葬里就出现了让亡灵使用的托杯的缩小版——五盅盘茶具;宋代时,茶具等生活用品的陪葬品很少见,但是在窑址考古中发现与茶相关的执壶和茶盏;明清时期,茶具就变得更为精致了,装饰也更精美了,出现了茶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普遍不重视饮茶文化,也不讲究茶叶制作,在田头干活时就带个铝锅和几个碗过去。不过这些年来,品茶文化又开始被人们所重视,功夫茶杯就又出现了。”

 

紫砂壶养壶注意这五点


中国自古是个茶文化大国,中国人爱喝茶,也喜欢泡茶,更是对泡茶的壶具有着独到的讲究,正是因此,紫砂壶因为沏茶不失原味,且香不涣散,而成为了最优质的泡茶壶具,而备受青睐。明人周高起说过:“壶经用久,涤拭日加,自发黯然之光,入手可鉴。”这句话,实际上是用壶,养壶的根本之法。具体做法,步骤大致如下:

一、新壶购置回来后,可用细砂布稍加磨擦,千万不要用粗砂布打磨,以伤表皮(有的壶作者在出手时已作处理),先用水用或布洗擦去处表面的尘灰和内里的陶屑,然后放较溶的茶叶水锅里,或中连同茶叶,小火煮沸,沸后不久即可熄火,用余热焖壶直到茶水稍凉再点火煮沸,如此再三,可使新壶土味尽去,也使新壶初次受到滋养。待完成此工序后,取出新壶自然晾干便可沏茶使用。这并不是必要的程序,其实新壶到手,洗净后用开水泡上二次,即可沏茶。

二、茶壶长期不用,或因疏忽未及时将茶渣倾出,发生霉变或产生异味,可在消除霉味变异味茶渣后,注满开水,稍晃数下倾出,旋即没入凉水中,异味可处,若一次不行,可反复2-3次,总会有满意效果,且不用担心茶壶会因热凉急变而发生暴裂。这就是古人所说:“壶宿杂气,满贮沸汤,倾即没冷水中,亦急出水泻之,元气复矣。”

三、不论新壶,旧壶,用开水切茶后,壶体表面温度较高,此时可用湿毛布,或干净湿布,擦抹壶提,水印旋擦旋干,反复多次,壶温稍降后,亦可用手摩挲,因手掌有油汗,有利于壶体光润。如此坚持三四月后,新壶大体可发“黯然之光”。

四、茶壶最怕沾上油污搞得脏兮兮的。明人周高起就指出:“若腻滓烂斑,油光烁烁,是曰和尚光,最为贱相,”如果这,就如同让西施蓬头垢面一样。壶体若沾上油污,可用手摩挲擦去,若油污过重,亦可用细布稍沾洗涤剂轻轻擦拭,然后再用手摩挲,让壶体发光,出现本质美感。但古壶古物就没有必要去该头换面,留下古美感也是体现年龄的具证。总之要对具体对象具体正确处理,不能作一法律。

五、不要将茶渣长期存放在壶内的方法来养壶,虽然紫砂茶壶有越宿不馊之说,但时间稍长,仍然会发生异味,特别是夏天茶叶更易发酸发馊,这样会影响壶内茶山的形成和积累。把茶汤留在壶内阴干,日久累积茶山,也要注意适时适度分寸掌握,以茶汤不变质为宜。

养壶就如同培养树苗般,养壶也不必急于一时,只有要平常多加使用并维护得法,就能如同接受天地自然滋养的幼苗,不必人为附加补养也可成器,而且更加珍贵。对它倾注的感情越多,常加摩挲宝爱,它对你的回报也越深沉,越发可爱,光润古雅,故最好的茶壶不要束之高阁,而应该经常使用把玩。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点茶工具茶筅的历史》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具资讯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具资讯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