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风炉釜

急须

盖置

汤冷

茶之道,不仅仅在乎茶。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日本茶道深深打动了收藏家梅林,让他忘我地置身于日本茶道具的研究中。初春的一个上午,笔者如约来到他的私家工作室普茗轩,从了解日本茶道具入手,试图去领略几分此中奥妙。

“我第一次应邀参加一位定居日本三十余年、潜心研究日本茶道的西班牙学者的茶道会至今记忆犹新。”梅林详细介绍了他所亲历的日本茶道会的全过程:客人陆续到来,在客厅寒暄,主人备茶煲水。这个过程非常讲究,精选上好的山泉水在炭火炉上慢慢煲上一个多小时,水烧开了,客人们才被邀请到专用的茶室去。

茶室不大,布置简洁雅致,其中插花、挂画、焚香都一应俱全。祭拜之后,宾客们依次打坐于主人(茶师)周围。简单介绍完,主人开始点茶。大家边品茶边把玩欣赏相关的茶道具,了解其中典故、制作年代、作者等。在品茶之余重要的一环就是逐一介绍这些物件,请客人欣赏。“因为我们来自中国,这次主人选取了两只来自中国的陶瓷茶碗,一只唐代的和一只元代的。”

“上升到‘道’这个境界,就不是随随便便泡茶喝了,它体现了一种修行。把喝茶‘神化’、‘仪式化’了。”梅林请来研究日本茶道多年的学者栗强介绍了日本茶道的渊源。他说:“自唐宋时期茶被引入日本,从明朝开始,中国饮茶的主流就已经开始是散茶了,但到了清朝,日本人的饮茶才转变为煎茶(泡茶),而不是抹茶(茶粉)。当时,一休禅师的弟子村田珠光发现,禅宗在日本已经没有办法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因而他改变了其存在形态,以茶道的修炼形式沿袭下来,其核心是以之完成自我提升的过程。二十世纪初游历英美的日本学者冈仓天心发现西方世界对日本文明充满了谬解,于是他写作了著名的《茶之书》告诉人们,‘武士道代表了日本昨日的落后,茶道才是日本今日的文明’。”日本茶道对“唐物”(中国茶器)的崇拜甚至是让人难以想象的,“那个时候,如果手里没有几件‘唐物’,这个人不能称为第一流的茶人。没有一批‘高丽物’,那么连第二流的茶人都谈不上。没有一批‘和物’,那样的茶人是要被耻笑的。”

那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日本茶道所使用的繁复工具吧。日本茶道主要分两大派别,煎茶道和抹茶道,具体细分,门类是非常多的。其中,最传统的是抹茶道,它和煎茶道有很大区别,主要是它的冲泡方式不一样,由此带来的使用器具也存在一些差异。比如说,日本抹茶道最典型的器具是“茶釜”,一直到现在日本茶道还极重视“茶釜”,就是对铁瓶(铁壶)收藏的重视程度也不如“茶釜”。虽然作为煎茶道用具典型的铁壶用起来比较顺手、方便,但在日本的茶道界,乃至收藏界、博物馆,收藏煎茶道的用具少之又少。值得一提的是,与之相反,在中国收藏界,人们是比较偏好煎茶道具的。

“茶釜”实际上起的是煮水的作用。釜是没有提手和壶嘴的,所以需要用水舀来取水。用“茶勺”将茶从“茶入”取出,放在茶碗内,加水用“茶筅”均匀搅拌成沫状,直接品饮,而没有煎茶冲泡后再分茶的程序。梅林带着笔者欣赏他收藏的一套“凤凰风炉釜”。这是日本明治末期大正初里千家十三世掌门人“万全”制作的风炉釜。它是采用红铜铸造,正反两边采用浮雕刻画出一凤一凰,惟妙惟肖。而富士山形釜则是纯银手工打造,纹样秀丽雅致,特别是釜盖摘钮,仿佛一棵真的松果落入盖中。

煎茶茶具较抹茶茶具稍多些,其中有相交叉的部分。除了可以用釜煮水外,又产生了更为方便使用的铁壶(亦称为手取釜)、银壶。冲泡煎茶用的小壶叫“急须”,有紫砂、陶瓷、铁制、银制、锡制、金制的,其中金属器居多。“急须”分为三种形制,弯把、提梁把、侧把。“茶煎煮过之后是放入‘汤冷’,再分给大家喝。”“汤冷”也叫“冷汤”,功能相当于我们的功道杯,形制各异,多绘有精美细腻的纹饰图案。

“储茶器具是一个独立门类,各种材质都有。瓷的、木质的、锡的、银的、金的,尤其日本的金工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都有专门的金工师设计制作。”储茶器在日本分三种,“茶壶”、“茶入”、“茶枣”。最大的叫“茶壶”,多用于大量茶叶的储藏。最小的叫“茶枣”,都是用做平时盛茶。“茶壶”要求密封性好,由于锡材质具有密封防潮、保鲜去味的功能,所以日本流传下来很多锡制“茶壶”。

“盖置”,是用来放茶壶壶盖的。同样由多种材料制成,但以银、铜等金属制的最为精致。梅林随手拿出一件“盖置”——“一片叶”。这个“盖置”整个形体就是一片树叶造型,由纯银打造,恰似一片惟妙惟肖、半张半卷的叶子,形状大小却刚好用来放置壶盖,可谓妙手匠心。“从这件‘盖置’你可以看出日本人对自然的崇拜之情。在日本,我见过的‘盖置’数不胜数。有青花瓷的、木制的、陶的、石雕的、金属的,我甚至见过藤包银的、镶金嵌银的,精致非常。不同形制的‘盖置’放不同轻重的盖子,很多日本著名的金工师都会制作‘盖置’,并且签上自己的大名。”至今,大师明真所做的一只铸铁驿铃形“盖置”仍被日本像国宝一样保存着。每一个小小的“盖置”上你都能看出它的工艺性、设计性、文化性和文献性。

“杨枝”,名字曼妙,实际上是置物摆件,摆放“茶勺”等小茶器的。“茶勺”则是用来从“茶壶”中取茶的小茶具,有木制、竹制、象牙制等,以竹制最为常见。梅林拿出一套盒上题有“表千家历代宗匠好茶勺”。这套“茶勺”每根竹子的竹节高低都各不相同,“茶勺”顶部的角度也都不一样。“这是因为‘茶壶’小口大肚子,从‘茶壶’里取茶时便可根据茶叶多少,选择不同角度的‘茶勺’。”

“茶量”也叫“茶则”、“茶合”,都是用来置放、称量茶叶的。梅林拿出了铜质像片树叶的“茶量”,纤弱的枝蔓上趴着一只小小的蜘蛛,做工非常细腻,眼睛上点了金,看上去生机盎然。叶片上叶脉清晰可见,连虫子咬过的小洞都历历可数,真是生动可爱。这件“茶量”制成于日本明治年间,是件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器了。栗强解释说:“每一个小东西上,其实都寄托了作者本人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观。你看这小小一片竹叶,它的形状不是规则的,叶面上还有虫洞,这要体现的是一种对完美与不完美的追求。形制上的不完美与精神上的完美的统一。东西本身线条柔和、美好,但相对完美中又存在着绝对的不完美,这是一种精神取向。”

“杯托”顾名思义是放置杯盏的。形制上方形、圆形、不规则形的都有。“‘杯托’放置茶杯,所以一定要比杯子重,然后再在造型、做工上讲究。”眼前这件“荷叶杯托”确实是讲究非常。双面工制作,细细密密的眼洞都是手工一个个捶制出来的,而上面却是平滑的。这就要求制作时必须要在捶制完成之后,将另一面刨平,再镶嵌雕绘,难度很大。另有一个“牡丹型杯托”格外美丽,引人注目。这件“杯托”是纯银制的,花瓣成放射状,每一瓣的边缘都是古典又浪漫的浅紫色。梅林介绍说,这曼妙的颜色是特殊熏制上去的。“杯托”底部落有“一鹤斋”的堂名,大概流行于大正年间。

“建水”各种材质都有,但以铜质为多,相当于中国的水盂、水洗。“日本泡茶以干泡为主,在泡茶的过程中茶底难免会有些茶渣落在里面,就把它倒入‘建水’里。‘建水’是在茶道中放在旁边作为辅助器具用的。”别看这只是个小小的水盂,日本匠人们在做工时可是一丝不苟,毫不马虎。每个“建水”上面都雕绘着繁复细巧的梅兰竹菊、山水花鸟。梅林手上的这只“建水”就巧妙地以灵芝造型作为提钮:“在日本,就是再大的名工也会做这种东西,那是因为茶道的地位在那里很高。”栗强介绍:“这件‘建水’是‘藏六’制作的,手工精细。藏六的制器也覆盖到了茶道具的方方面面,这与早期茶道具制作有了明显不同。早期茶道具完全是为宗教服务的,而到了后期则是为文化生活服务的,因而它覆盖了人们的整个文化生活。”

“日本茶道具多装饰有中国上古时期的纹饰,然而它所追逐的却并不是夏商周的精神”。栗强说:“它们所追寻的是中国宋代文化的精神,中国宋代人所追寻的才是夏商周的精神。三者对比,我们会发现日本茶道具上的纹饰与宋代仿上古纹饰很接近,这种现象产生于明治之后,甚至大正之后,思想根源却是来自江户时期引进的宋学。”

栗强告诉我们,对于一件茶道具价值的考量,主要依据四个标准:第一个是文物属性,也称为时间属性。“时间越久的东西,越显得珍贵。这是因为在它的身上有着古老年代的气息、味道,打着时代的特征、烙印。把玩时,会想起前人对它的喜爱和使用,这是一种厚重的历史感。”第二个是文献属性。“文献属性包括这件茶道具的出身、来历、背景。收藏到有故事、讲道理的茶道具,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第三个是设计属性。“使用起来合不合理、好不好用,这是一件茶道具功能完整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个是工艺属性。

梅林说,日本的茶道具是体现着日本独特的文化理念的。比如,饮茶时,器具上图案的选择是很有讲究的。“因为知道我姓‘梅’,日本友人在邀我品茶时会特意拿出带有梅花图案的茶碗、茶盏等器具。有一回,在高冈一家有近三百多年的老茶馆品茶,主人就特意为我挑选了一间挂着‘梅轩’牌匾的茶室,非常独特和庄重。茶会也可称为‘一期一会’。即便主客多次相会,但也许再无相会之时。为此作为主人应尽心招待客人而不可有半点马虎,而作为客人也要理会主人之心意,并应将主人的一片心意铭记于心中,因此主客皆应以诚相待。中国有茶,有茶文化,但要称之为茶道还为时过早。所谓‘道’,是一种程式化的修行。中国茶道,尤其在茶道用具设计上如何借鉴日本茶道之精华,续传中国博大之文化,还有赖于我们不懈努力。”

CY260.com编辑推荐

茶器与茶席


“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泡茶喝茶,除了要有好茶、好水,同样不可或缺的还要有合适的器具。好茶加好茶器,会让人赏心悦目,因此茶器的选择尤为重要。结合了茶器的茶席,也是品茶环节的重要角色,可以说只要有事茶活动,就必然有形式各异、品质不一的茶席。

本期“老山茶说”,公泰名茶掌门人孙康荣(老山)就将为我们讲一讲茶器与茶席。

好茶也要配对器

在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中,有“茶之具”与“茶之器”二篇,前者为制茶的器具,后者才是用于烹煮品饮的“茶器”。

入宋以后,“斗茶”风气渐盛,催生出许多茶器,比如“建盏”。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罢造龙团凤饼,改制“散形茶”,茶器也随之简化。泡饮茶的壶碗更加精美、别致,花色、质地、釉彩、窑品高下也更为讲究。茶壶的造型也千姿百态,有提梁式、把手式、长身、扁身等各种形状。明清以后,茶具不仅更为实用,而且成为十分典雅的工艺品。

由于每款茶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性格和风味,泡不同款的茶需要正确选用相应的合适茶具,才更能泡出茶本身所隐含的纯正味道。以武夷岩茶为例,以白瓷盖碗和紫砂壶冲泡均可。但若是品尝一泡焙火足的陈年老茶,紫砂壶尤佳,因老茶芳香物质比较收敛,内在转变形成的物质,需要用热度高保温好而且本身就具备转换茶汤功能的紫砂壶逼出来,这样茶汤的润滑度更好,内容物的呈现会更加丰富而细腻。

茶席要符合泡茶逻辑

何为茶席?简单地说,茶席就是广义上的茶器,是事茶时“此处、此物、此景”的合理组合。

因此,茶席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须符合泡茶逻辑,这个逻辑包含了对茶的解读,还有对空间深度的把握,能够以“席”与“茶”和“人”之间进行默契的交流,从而进入对茶更全面的感受。

显而易见的是,茶席首先必须具备很强的实用性,同时却又要富有艺术形态,由茶品、茶具组合、铺垫、插花、焚香、挂画、相关工艺品、茶点茶果、背景等物态形式构成其基本的要素,极大地为茶席的内容表达提供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茶席的布置一般由茶具组合、席面设计、配饰选择、茶点搭配、空间设计五大元素组成。茶具是不可或缺的主角,其余辅助元素对整个茶席的主题风格具有渲染、点缀和加强的作用,在设计时可以根据主题要求,选择全部或部分辅助元素与茶具组合配伍。此外,进一步还可以添加音乐、表演者服饰设计、表演流程设计等活动因素,使静止的茶席动起来。

《茶录》论茶器


茶焙:茶焙编竹为之裹以箬叶,盖其上,以收火也。隔其中,以有容也。纳火其下去茶尺许,常温温然,所以养茶色香味也。

茶笼:茶不入焙者,宜密封裹,以箬笼盛之,置高处,不近湿气。

砧椎:砧椎盖以砧茶;砧以木为之;椎或金或铁,取于便用。

茶钤:茶钤屈金铁为之,用以炙茶。

茶碾:茶碾以银或铁为之。黄金性柔,铜及喻石皆能生(钅生),不入用。

茶罗:茶罗以绝细为佳。罗底用蜀东川鹅溪画绢之密者,投汤中揉洗以幂之。

茶盏: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茶匙:茶匙要重,击拂有力。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之。竹者轻,建茶不取。

汤瓶: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或瓷石为之。

紫砂节:听听茶器的声音


紫砂的拙朴泡出一壶氤氲茶香,青花的灵动衬出叶片悠扬的律动,而石器与木器更追求大自然的本真,或山川悠远或静水流深······

今年的紫砂艺术节,不仅有紫砂壶“坐镇”,还加入了青花、木、石、陶等品类的茶器。茶器无需精美,重在灵气。灵气可唤醒一叶茶的记忆,可提升小茶桌的品位和格调。

关于紫砂

阳羡溪头一丸土

人间万金不足贵

曾听人说,人间万金不足贵,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见到大师手中的紫砂壶时,相信了这句话。

在本次紫砂艺术节上,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与当下时尚完美结合的创新壶,还能看到不少表面暗淡却含而不露、令人销魂的老紫砂壶,孤苦内敛的造型、沉稳凝重的色泽,都在告诉我们,这是一把上了年纪的壶,它的寿命岂是你我可以轻问的?

如果你淘到了心仪的紫砂壶,带回家后要先用茶水煮煮,待茶叶的内含物质将壶充分滋养,再给它洗个美美的热水澡。然后在每一次茶事活动中,用茶水浸润紫砂壶养它的性格,饮毕,用干毛巾将它擦拭干净。有时候,你还可用手在壶身上温柔抚摸,焕发出壶的莹润光泽。

关于青花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周杰伦演绎这首青花之歌时,心里在想什么呢?我想一定是关于美、关于艺术的东西。

青花之美,是山水间一朵活脱的爱莲,是水墨画里的一抹烟云,是林中的青霞,是碗中的倒影。

在国际上,青花瓷代表中国,它特有的蓝色也被称之为“中国蓝”。

紫砂艺术节上,鲲鹏茶器(正心堂)将为您展示青花瓷、斗彩、粉彩、青花釉里红的清秀雅致。

如果青花是偶尔下界的仙子,那么粉彩是生在凡间长在凡间的女子。粉瓷最经典的图案是花鸟虫鱼、山水田园、侍女儿童,以牡丹如意、三娘教子、百蝶富贵、松鹤灵芝、白子图之类最为出名。

斗彩和青花釉里红是什么样子,有着怎样的工艺,在这儿卖个关子,艺术节开幕就来看吧。

关于石、木茶器与香器

简中见雅,禅境悠远

石器和木器缺少红绿黄蓝一团热闹的色彩,它们热衷于黑、白和实木的颜色,透着原始的古朴和拙气。

也有人觉得,用石器和木器,必须得有高山流水、知音在侧的意境才行。因为石器和木器是严肃的,不要玩味它,只需懂它。

国香茶城弘道茶具将在紫砂艺术节上为大家展示—时尚茶器品牌“石至茗归”的作品。这些茶器以天然矿石、名贵木材为原材料,经过纯手工打造而成,工艺师认为,他们手中捧着的不是产品而是艺术品,他们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讲究灵性与时尚的碰撞,更善于运用后东方及现代美学指导他们的创作。

热爱香道的朋友则万万不能错过弘道茶具带来的“不觉堂香器”。它们往往小而有趣、简中见雅。据介绍,不觉堂善于运用陶、石、荷、沙弥等艺术元素,在小空间里创设雅致的情景空间,作品禅境悠远、妙趣横生,备受参禅悟道之人喜爱。

宋代抹茶器具有“官职”


前几天适逢深圳茶博会,有位朋友同我大聊抹茶,并数典忘祖地说,抹茶的发明体现了日本文化的精致。我只好绕着弯子告诉她,咱大宋朝有个“抹茶发烧友”曾把抹茶的十二种器具拟人化(这更是日本漫画家的特长),而且给每一位“茶具君”安排了一个官名呢,他是不是很穿越呀?

严肃地说,抹茶亦称点茶,它不仅是中华茶文化的一朵奇葩,还曾在历史上风靡一时。汉人研磨茶叶,相传是受神农尝百草时咀嚼草药的动作所启发,但一开始,人们主要的用茶方式还是嚼茶和煎煮茶块儿。到了隋唐时期,抹茶粉的前身——用蒸青碾成的散茶渐渐流行开来。随即,抹茶在文化高度发达的宋朝被开发完成,并成为了最热门的日常饮料。从皇宫到民间,各种茶会盛行于世。人们品鉴茶叶、对比茶具、竞赛制作抹茶的手法,一时热闹非凡。

南宋末年的《茶具图赞》便是这“抹茶盛世”里的一个文化结晶。其作者“审安老人”的真实身份已不可考,但书里富于创意的“十二先生”确属中国茶道、儒家文化、宋代士人阶层娱乐的经典结合——十二种抹茶器具被取上了姓、名、字、号,并依据宋朝官制被加封了各自不同的官职。本文取其精要,依使用次序和分工(烤茶、磨粉、筛集、备汤、入盏、打拂)将每位“先生”的姓氏和头衔罗列于下:

首先,您的茶饼要交给“韦鸿胪”去加热、烘干,使其变得松脆。“鸿胪”,朝廷上负责传话的大嗓门儿官员,谐音“烘炉”;“韦”代指“芦苇”,形似编织烘炉的竹篾。用竹篓子罩住火源,能防止茶叶被火苗烧坏。

这时,“木待制”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待制”是皇帝的值班顾问,此处指木制茶臼,用于将茶饼捣成碎块儿,并转交给“金法曹”碾成末子。“法曹”原掌邮局驿站,后为司法官员,这里用“曹”代指金属茶碾的凹槽。随后,小粒的茶末还需“抹”一道才能成为足够细密的茶粉,这就要请出“石转运”来研磨。本为管理运输、税赋的地方官,“转运”生动地形容了石制茶磨的使用方式。

磨好了先别急着点茶,还请“罗枢密”筛出符合标准的茶粉。“枢密”是高级军事长官,他心思缜密,就如同茶罗上的小孔一样。另外,散溢在桌上的茶渣不能浪费,要靠“宗从事”扫集起来。“宗”指代制作茶帚的棕丝,而“从事”正好显示了小刷子“辅佐州官”的地位。

茶磨好了就该烧水了。茶人讲究“三沸”,由“胡员外”控制热水的滚沸程度。“员外”本指编制之外的郎官,这里用来形容圆形的茶瓢。因其为葫芦剖半制成,故姓“胡”。古人称热水为“汤”,烧好的水要盛入汤瓶“汤提点”之中。“提点”是刑官,借表“提瓶点水”之意。

最终接受热水的自然是茶盏“陶宝文”了。“宝文”本是皇家档案馆分馆长,用来形容陶艺茶碗的美丽纹路再合适不过了。用碗之前要先擦拭,由“司职方”负责。“司”代“丝绸”,“职方”为“方巾”,原指执掌一方军事防御的官员。注了水的茶盏烫手,需要“漆雕密阁”来帮忙。“密阁”为皇帝的图书管理员,音拟“搁”,即指搁茶碗的盏托,或为漆雕制品。

最后隆重登场的是“竺副帅”茶筅。“副帅”即以竹制的茶筅“拂甩”,抹茶最见功夫的步骤便是将热水与茶分混合。技艺高超的茶人能迅速打出绵密持久的“乳沫”,并通过二次注水或茶匙刻画的方式做出类似“咖啡拉花”的效果,被称为“茶百戏”。

见教了“十二先生”的抹茶本领,你是否也想亲自动手和他们切磋切磋呢?明人有言:“愿与十二先生周旋,尝山泉极品,以终身此闲富贵也。”不知什么原因,抹茶的风俗渐渐被泡茶取代了,这十二种茶具也让位于茶壶、茶杯等“传统”器皿。当抹茶作为一种雅致的“日本文化”风靡世界、并重新进入中国大众的视野时,我感到有些对不住“竺副帅”们。抹茶不是“遗产”,我们要让它活着。

品茶如人生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

我喜欢喝茶,但是,我不能随便喝茶;因为我属寒性体质人,所以,很多的茶不适合我喝。

茶叶,经开水一冲,茶叶在开水冲泡的作用下,上下翻滚,起起落落,一起一伏,散出的香气,沁人心扉。

俗语说:头道茶苦,二道茶香,慢慢品饮,没有了茶香,也没有茶色了,茶水就趋于平淡了。

人生如泡茶,人的一生,上上下下,起起落落;坎坎坷坷,最终都趋于平淡,了却一生,走完一生·······

喝茶能增进人们的感情,我和先生,每每泡一壶茶,慢慢品。随饮随冲,边品边聊;大到国家世界事,小到私家邻里曲;无所不谈,无所不说,悠哉悠哉。

年轻时,各忙各的,长时间静不下心来交流交流,两人有点小摩擦,就会起口舌之战。偶然发现,抽点时间,泡一壶茶,坐下来慢慢品饮,茶香四溢;喝茶的同时聊聊天,也是不错的选择;再忙,我们尽也要抽出点时间来,品茶聊天,慢慢地误会少了,笑声多了;两个人的心情也好了。

好的不是茶,是人;香的不是茶,香的人心;品的不是茶,是生活!

捧着一杯茶,还未放在嘴边,一股清香之气悠然飘起;令人心旷神怡,如此生活,好生惬意!

常喝茶,对人体有好处:

红茶,性温和,适合体质虚弱的人喝,每天喝几杯能温暖四肢寒凉。

绿茶,适合年轻人喝,防辐射;用电脑多的,可以喝绿茶;能使人精神饱满,头脑清醒,还能提高记忆力。

乌龙茶,适合肥胖人喝,有减肥的作用;还有抑制胆固醇上升的作用,还能燃烧脂肪,所以又减肥又抑制胆固醇。

玫瑰茶,我的最爱,玫瑰花调经理气、活血化瘀、疏肝解郁、调理脏腑,最适合女性的一道好茶;还能美容养颜呢!

女士们记得:春天喝玫瑰茶是最最适宜的时间哦!

因为,一冬天的进补和敛收,使得身体产生许多邪气。到了春季,春天是个生发的季节,花儿草儿开始露芽,整个大地蠢蠢欲动,所以,人的身体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也要往外散发邪气。这时,来杯玫瑰茶,既赏心悦目,又能推动驱除邪气,对身体大大滴好,何乐而不为呢,女士们赶紧行动起来吧!

男士们,也能喝玫瑰茶,一样起到疏肝理气的作用。

还有薄荷茶,菊花茶,金银花茶······因人而异,因季节而异······

也有不适合喝茶的人,比如:缺铁性贫血,胃溃疡,神经衰弱,孕妇,哺乳期妇女,心脏病······任何东西,都有它的两面性;有利也有弊。

有人喜欢,三五知己,围坐一起,高谈阔论,大碗喝茶,喝茶侃大山;他们属于梁山好汉型的。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哥们义气!

我是属于爱静的人,闲暇时,沏一杯玫瑰茶,捧在手中,放几首舒缓的音乐;听着小曲上着网,悠闲自在,慢慢品饮;诗意生活,自娱自乐。在品茶中,享受悠闲、舒畅的感觉。

有时,也和邻家的几个少妇们喝喝茶,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聊,你问我答,你说我接,好不热闹,生怕话儿掉在地上;你谈我侃,嘻嘻哈哈,笑声四起;也别有一番情调!

我在品茶中体会到的感受就是一杯清茶,那种淡淡的滋味;初尝苦涩,醒脑提神;再尝甘美;香甜生津。茶养生气,除病气;散郁气,驱睡气。一个人在茶中有品味,自然在生活中有感悟。对生活有感悟的人,自然对情感真诚;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品茶使我宁静、淡泊,坦然面对一切。茶在中国已经不单纯像可口可乐那样是一种饮料,它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价值取向,表达了对情感、对生命的态度,有着更深层次的精神境界。一个人若能品出茶味,自然对生活、对情感、对生命会热爱。这就是在品茶中,悟出来的道理!正是如此,我们中国才有如此深厚的茶文化吧!人生如茶,品茶如人生。

一杯清茶在手,享受到的芬芳与风雅之时,又慢慢地从中感悟到许多。一片茶叶,看起来是那细小纤弱,那样的无足轻重,却又是那样的微妙。当它放进杯中,一旦与水融合,便释放出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贡献出全部精华。虽说没有茶叶便不会有诱人的清香,但此时此刻,人们所欣赏,所关注,所品位的已经不再是那片片茶叶,而是这杯中之水了。这一切又何尝不像人的一生!在茫茫人海之中,每个人都宛如一片茶叶,或早或晚要溶入这变化纷纭的大千世界。在融合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从生到死,贡献出自己的一生,走完自己人生的历程。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品茶如人生······

品茶得趣


旅游中,当人们跋山涉水到口渴汗流的时候,手头若有一罐茶饮料,开而啜之,顿令人浑身舒爽。如果家里来了不速之客,来者准备谈几句话急着要走,那么临时冲泡烫茶敬客,没有必要,而取易拉罐待之,既方便又礼貌。不过一般人公休假日,亲朋好友小叙,“晤言一室之内,放浪形骸之外”(《兰亭序》)互无戒心,牢骚全无顾忌,议论海阔天空。在这种情况下,人手一只易拉罐,未免太扫兴。俗话说:“手拿罐头,呒啥话头。”所以,传统的泡茶实在不可少,边品茶边聊夭,茶助文思,茶提诗兴。因此,自古以来,茶的瘾君子一般精行俭德。但是,有一个时期,朋友与运动并不并存,清茶小叙,也可能半句牢骚惹来一身祸水。现在这种品茶聊天的清福又回来了。二三其人,清茶相叙,谈笑一阵,口中无辫子,莫怕挨棍子,乘兴相会,坐久而散。这真是“尘心洗尽兴难尽”,笑口常开可延年。

在《岩栖幽事》中有这样一段话:“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所以,即使到茶馆“吃茶去”,也是二三人相约为佳。不过到茶馆吃茶也是有意义的。

何时开始有茶馆,这是无法确定的。古代民间卖茶水的事早有记载。当初在漫长的驿道旁,荒村野渡边,半路亭中,分径岭上,古人为了照顾旅客,设摊卖茶,放桌放凳供休息,这种茶寮在前几年公路不通的边远山区还能见到。他们烧开水的风炉是三眼长火弄,40度向上接连烟囱,每只灶眼上放一只“来烧罐”,客来一把柴火,半支烟功夫,水就沸腾了,原来这种“来烧罐”是用做砖瓦的陶土制造的,壶高20厘米左右,壶腰直径不过22厘米,腰以下渐小,底直径10厘米,底部有锥状“漏斗”突入壶腹,从而增大了受热面积,所以,水容易烧开。三把罐子交替受热,供应开水神速。在村镇集市的形成中,茶馆也应运而生,为农民销售产品有个落脚点。而在城市,茶馆进一步发展,馆内陈式也不断变化,从长条桌到八仙桌,从大堂到内设雅座。以清初北京馆为例,当初店堂内设长案,茶叶与开水分别计资,有自备茶壶和茶叶者,可只买开水。茶客以旗人为主,虽官至三四品者,亦携鸟笼入坐茗憩,与马夫走卒杂坐攀谈,而一般显要则不入茶馆。

据古文记载,江宁(今南京)乾隆未叶始有茶馆,从“日色亭午,座客常满,或人凭阑而观水,或促膝以品泉”的记述,这种茶馆是相当文雅的。而同治初年,上海的茶馆,有的可供鸦片,有的茶馆在“每日未申之时,妓女联袂而至”,可见相当混乱。旧社会,湖州城内有十多家茶馆茶楼,友会聊天的,谈论诗文的去处都有,而大多数茶馆是生意人交流信息的场所。解放后,茶馆一度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普及科技知识,破除迷信的阵地。后来,茶馆一度衰落了,因为运动中无知己,人心隔肚皮,何必品茶聊天自掏晦气。改革开放后,茶馆又兴旺发达了,但是似乎只适应市侩们的需要,一般退休职工可望不可进,只好自备茶瓶,三三两两相叙公园边沿阶石,排排坐消磨个把小时,茶水虽凉,阳光温暖,要想说的话吐出为快,心中一乐,真是清福。

唐宋时期的茶器绚丽多姿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作为古老东方文明的一个象征,茶及其茶文化随着丝绸之路,不断地影响和推动着世界各国茶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唐宋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饮茶之风盛行,大大促进了陶瓷器制造业的发展,形成了各种不同风格、不同特色的茶器。唐时,借助丝绸之路的繁荣,中国的茶叶经回纥及西域各国向西亚和阿拉伯地区传播;公元6世纪下半叶,茶传到了朝鲜半岛;公元806年,日本僧人将茶和制茶工艺带到了日本;两宋时期,中国茶传入南亚诸国,并经由这里传往西方……

在著名的“黑石号”沉船上,考古学家打捞出了大量的唐代瓷器,其中不乏工艺精美的茶器;在“南海一号”沉船上,考古学家也发现了大量的精美茶器。唐代和宋代陶瓷茶器大量向海外输送,也进一步证明了丝绸之路其实也是茶叶和陶瓷之路。同时,通过“丝绸之路”传入的外域文化,也给中国传统茶器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得唐宋茶器更加丰富绚丽。

吸收了外来风格的唐宋茶器,体现出高度发达的唐宋社会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博大胸襟。陶瓷匠人们在不断的借鉴和模仿中,逐渐将富于变化的优美形态变成适合中国人审美观赏的新形制。

品茶与茶道


古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生活在现今社会的人们,工作繁忙,很少有古人的闲情逸致,然而,品茶也并非全不可能,有人能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

“茶道”一词可简单地解释为茶之道,是指沏茶、品茶的一定程序。提起茶道,普遍认为它是日本的传统艺术形式,其实茶道源于中国,唐宋时期,由日本的留学生从中国传人日本,就连茶道一词最早也见于唐代的《封氏见闻记》一书。南宋时期(1191年),被日本人尊为“茶祖”的禅师荣西,曾二度来到中国学佛,回国时带回了茶籽和种茶技术,后由高僧千利休把茶道推广到民间,成为颇具特色的日本传统饮茶习俗。

日本茶道是一种综合文化艺术形式,是一种以饮茶为手段的礼仪规范,程序完善复杂。茶道涉及的学科很多,如哲学、宗教,历史、文化、艺术、礼仪等,日本茶道的核心是“和、敬、清、寂”。“和”指和平、祥和:“敬”指尊敬、互敬;“清”指清洁、清爽;“寂”指幽寂、苦寂。这种茶道精神一直是茶人追求的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茶道的日益普及,茶道已走出日本狭窄的天地。在世界许多国家扎根,其精神含义则更深更广,茶道的追求目标上升为——争取世界和平。茶这种植物除了其物质属性之外,它的精神属性应为“和”。朋友相聚要喝茶,喝茶时总有一种祥和、谦让的心境,如果大家都用这种心情待人接物,社会就会安定,战争就会远离生活。这便是茶道的精神所在。

吴疆:普洱茶的品饮时代现在才开始


2008年之前,甚至是现在,大多数茶厂采用农产品的方式来卖茶,并没有完整的切换为工业化的消费品模式来推广,甚至很多茶厂至今仍然是前店后厂的作坊式思维。

这带来一个结果,产区的特征明显,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现在流行的山头纯料茶,就是这种思维导向的结果。

计划经济的时候,云南茶区的毛茶价格思茅第一,临沧第二,版纳第三,这是因为之前做红条茶,做烘青绿茶,得讲究条索细嫩好看,现在颠倒过来,大家讲茶区,首先说易武薄荷塘、勐海老班章、临沧冰岛茶,这是因为讲口感,条索则次之,甚至现在流行古树茶,条索粗壮的更好看,与绿茶讲究细嫩芽尖的审评方式完全不同。

结果是,工业化大拼配的手段丢失,一个原因是大多数茶厂无实力做拼配,一个原因就是山头茶的流行,市场流行的并非是完整后发酵的茶品。“山头味”的纯正与否就很重要。

这与绿茶占据国内市场主要份额,形成绿茶品鉴体系、消费习惯相关。

消费习惯的形成有一个阶段,需要时间,兴起也好,灭失也罢,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08年的市场是集中式爆发的,并没有完整的消费市场配合,甚至还谈不上品鉴普洱茶,那时候把加工熟茶的渥堆称为“造假老茶”就是一个明证。

市场的推动需要资本,资本显然更青睐青饼、青砖,因为耐存储,变现增值的空间大,社会潮流向个性化方向发展,也是一个因素。

种种因素相加,导致地域化的现象更大,普洱茶这个名词是,老班章这个名词是,薄荷塘这个名词亦然。

一个好的方向是,大家现在开始接受普洱茶,无论是生茶还是熟茶,无论是未发酵还是后发酵,至少,现在总体讨论的方向是如此。

08年之前,大家把普洱茶都作为一种收藏品,而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发烧友是作为一种茶品来品鉴,有了品鉴就有了鉴别能力。无论老茶、新茶,现在市场上会喝茶的群体都在逐渐庞大。

没有鉴别能力的时候,茶品是无所谓好坏的,价格是最重要的鉴别手段,卖一万的,大家就觉得好,卖50的,大家就觉得差。

对于外行而言,谈不上茶品的鉴别力,也不需要谈。价格定位更重要,这一点,线上喝线下的区别就非常明显。

这其实就是茶厂的定位,你定位是发烧友还是普通茶客。任何市场,发烧友是中心,然而这种中心的市场是最小的,其边缘的才是最大的。

发烧友的好处是有自己的鉴别力,好茶烂茶入口既知。缺点也很明显,做发烧友的生意,就非常专业,你辛辛苦苦培养一年,估计一片茶都不会卖,第二年,他懂茶了,上山了。

这个问题还是出在茶饼上,现在的茶饼都是千篇一律,无论高端低端,换个包装纸,大家都分不出,形成事实上的品牌控制力非常弱。

然而,市场又需要品牌,因为茶饼不仅仅是喝,还得存,存多了得变现,变现就需要品牌,所以,现在市场资金又集中到大益的身上。流向茶市的资金并不少,但是,今年大家都感到山头茶衰落了,茶厂的销售打了对折,从市场来分析,还是品牌力太弱。

要培养新的消费群体,实际又与氛围、又与文化导向有关。然而,市场文化的流行都是一窝蜂,都是非左必右的思路,都是大一统的思路,一会生茶,一会熟茶,一会纯料,一会拼配。究其原因,都是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来说话。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语言,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目标,人也好,企业也好,都是如此。

君山银针的品茶


君山银针是一种较为特殊的黄茶,它有幽香、有醇味,具有茶的所有特性,但它更注重观赏性,因此其中冲泡技术和程序十分关键。

冲泡君山银针用的水以清澈的山泉为佳,茶具最好用透明的玻璃杯,并用玻璃片作盖。杯子高度10-15厘米,杯口直径4-6厘米,每杯用茶量为3克,其具体的冲泡程序如下。

用开水预热茶杯,清洁茶具,并擦干杯,以避免茶芽吸水而不宜竖立。用茶匙轻轻从共罐中取出君山银针约3克,放入茶杯待泡。用水壶将70度左右的开水,先快后慢冲入盛茶的杯子,至1/2处,使茶芽湿透。稍后,再冲至七八分满为止。约5分钟后,去掉玻璃盖片。君山银针经冲泡后,可看见茶芽渐次直立,上下沉浮,并且在芽尖上有晶莹的气泡。君山银针是一种以赏景为主的特种茶,讲究在欣赏中饮茶,在饮茶中欣赏。刚冲泡的君山银针是横卧水面的,加上玻璃片盖后,茶芽吸水下沉,芽尖产生气泡,犹如雀舌含珠,似春笋出土。接着,沉入杯底的直立茶芽在气泡的浮力作用下,再次浮升,如此上下沉浮,真是妙不可言。当启开玻璃盖片时,会有一缕白雾从杯中冉冉升起,然后缓缓消失。赏茶之后,可端杯闻香,闻香之后就可以品饮了。

君山产茶历史悠久,唐代就已生产、出名,因茶叶满披茸毛,底色金黄,冲泡后如黄色羽毛一样根根竖立而一度被称为“黄翎毛”。相传文成公主出嫁西藏时就曾选带了君山茶。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品尝到君山银针,十分赞许,将其列为贡茶。

君山银针属黄茶类,以色、香、味、形俱佳而著称。银针茶在茶树刚冒出一个芽头时采摘,经十几道工序制成。其成品茶芽头茁壮,长短大小均匀,内呈橙黄色,外裹一层白毫,故得雅号“金镶玉”,又因茶芽外形很像一根根银针,故名君山银针。冲泡后,开始茶叶全部冲向上面,继而徐徐下沉,三起三落,浑然一体,确为茶中奇观,入口则清香沁人,齿颊留芳。

品茶与品人


不抽烟,不喝酒,工作之余泡上一壶好茶,邀二三知已,品品茶聊聊天。不失为一种好的生活和休闲方式。

品茶一般来说要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是品茶的地方。要选择清静淡雅之处,最好是荫萠之下、花园之中、书房之内等等。二是要有清心寡欲的人。所谓清心寡欲就是性情随和心地善良,不用心机,清淡处世的人。二者缺一不可。因为只有在这种环境中,配上这样的人,品茶才能品出味来,才能于品茶中得到乐趣。每每是一杯香茗在手,清香悦鼻,顿觉神清气爽。细啜慢饮,回味无穷。博古论今,谈天说地,忧烦尽去。吟诗作画,听琴对弈,雅趣横生。

可以肯定的说内心趋于浮燥的人是不会去品茶的。他们受不了这种寂寞,也没有这份耐心和细心,便无法领略这清雅的乐趣。他们喜欢的是酒桌上的喧嚣和牌桌上的争斗。如果他们去品茶了,十之八九也是迫于无奈的应酬。较之于茶,他们比较喜欢的是烟和酒。那些玩意有较强的刺激感,符合他们的心里需求。当然他们也需要茶,但那是用来解渴、用来“牛饮”的,而绝不是用来品的。花上几百元买条烟,上千元买瓶酒,眼都不眨。要花钱买茶,他们是舍不得的。话又说回来,即使好茶到了他们的手上,也只是体现了茶的商品价值,却难以体现其使用价值。

品茶对泡茶的器皿和水质的要求也比较严格。《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妙玉用贮存了五年的梅花上的雪水来泡茶,招待贵客黛玉、宝钗和宝玉。她所用的茶杯也是玉质的古玩珍宝。茶圣陆羽的《茶经》上说到泡茶用水时,也有山水上(泉水),江水中,井水下之说。泡茶的器皿似乎有陶器上,瓷器次,其它下之论。水和器是茶的帮衬,没有这种帮衬,再好的茶也难品出什么好味来。

想想人亦如此。光有自身条件是不行的,还要有相应的外部环境,才能如鱼得水,发挥自如。就我们的国情而言,一个人要想成功以下条件好像必不可少,即:才貌、机遇、位置、人缘。这里面,人缘似乎还要摆在首位。为什么?不必细说,大家一定都知道的。

茶有六大类,即绿茶、红茶、黄茶、青茶、白茶、黑茶。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品质特点。绿茶香醇,红茶鲜爽、黄茶醇厚、青茶馥郁、白茶清亮、黑茶爽口。各具特色。但不管是什么茶,品茶一般要从色泽、香气、滋味和形状四个方面来品。比如绿茶,一般来说要求色绿、香郁、味醇、形美。看起来才养眼,喝起来才上口。有一个方面欠缺就不能算好茶,其档次就要大打折扣。

人也是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有经验的人,能从一个人的气质、谈吐,爱好和行为上分辨出这个人的“档次”。比如说出口恶言恶语的人,至少说明他缺少修养。就像做红茶发酵没有发好一样,做出的茶必然是红不红,绿不绿的。或者发黑发臭的也有。

茶有优劣。喝好的茶是一种享受,喝不好的茶简直是受罪。有时去别人家做客,主人热情的泡上一杯茶来。不经意间喝上一口,一股陈味、轻微的霉味、其它东西的串味直扑肺腑,真是难受。含在口里,进不得,出不得甚是尴尬。

与人相交也有类似的感觉。交上一个好朋友,一个知已,总是人生的一大快事。就是与正直的人打交道,心里也很受用。尚或不慎结识了一个不好的人,那也是件烦人的事。对于那些奸恶之人,人们往往是要避而远之的。

像爱抽烟、爱喝酒一样,爱茶的人也有不少。其爱法和喝法也各不相同,大可不必强求一致。但是学学品茶,于品茶中品出知识,品出韵味,品出快乐。最好是于品茶中交上几个豁达大度,性情平和的朋友。对人的身心健康是大有好处的。

英国下午茶器具文化


瓷器茶壶(两人壶、四人壶或六人壶等等视招待客人的数量而定);滤匙及放筛检程式的小碟子;杯具组;糖罐;奶盅瓶;三层点心盘;茶匙(茶匙正确的摆法是与杯子成45度角);七寸个人点心盘;茶刀(涂奶油及果酱用);吃蛋糕的叉子;放茶渣的碗;餐巾;一盆鲜花;保温罩;木头拖盘(端茶品用)。另蕾丝手工刺绣桌巾或托盘垫是维多利亚下午茶很重要的的配备,因为象征着维多利亚时代贵族生活的重要家饰物。

喝茶的摆设要优雅,正统英式下午茶,所使用的茶以“红茶中的香槟”大吉岭红茶为首选,或伯爵茶,不过演变至今连加味茶都有。就英国正式的下午茶来说,对于茶桌的摆饰、食具、茶具、点心盘等都非常讲究,道具包括茶杯、茶匙、茶刀、茶碟、茶盘﹝装点心﹞、叉子、糖罐、奶盅瓶、餐巾等,及茶壶、漏杓、三明治盘共用,将这些食具摆在圆桌上,桌巾亦可选择刺绣或蕾丝花边,再放首优美的音乐,此时下午茶的气氛便营造出来了。有了这些气氛更要有优美的装饰来点缀,在摆设时可利用花、漏斗、蜡烛、照片或在餐巾纸上绑上缎花等等,都是很好的装饰方式,不过,下午茶用具已经简化不少,很多繁冗的细节就不再那么注重了。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品茶从赏茶器开始》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