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黄芽黄茶历史悠久,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文化底蕴深厚,在其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以其独特的风韵享誉海内外,下面就带您追溯历史,了解霍山黄芽的发展历程。

源于唐朝

据史料记载,霍山黄芽源于唐朝之前。唐李肇《国史补》把寿州霍山黄芽列为十四品目贡品名茶之一。霍山黄芽唐时为饼茶,唐“膳夫经手金录”载:“有寿州霍山小团,此可能仿造小片龙芽作为贡品,其数甚微,古称霍山黄芽乃取一旗一枪,古人描述其状如甲片,叶软如蝉翼是未经压制之散茶也。”

明列贡茶

霍山黄芽自明代列为贡品。六安州志载:明时六安贡茶制定于未分霍山县之前原额茶二百袋,霍山办茶一百七十五袋。霍山县志载明人曹琥“注黄芽茶疏”中说:臣查得本府额贡茶岁不过二十斤,祖宗以来圣贤相承不闻以为不足……宁府正德十年之贡(1515年)取去芽茶一千二百斤,细茶六千斤,不知实贡朝廷几何……芽茶一斤,卖银一两,犹恐不得。

清代盛产cy260.Com

《霍山县志》贡茶产地载:“六安茶六安与霍山所并产也其以六安名者当霍未建县已有贡额从其朔也。《天启志》谓以六安寨得名以似凿。顾霍邑山多绕确六地既广且饶……产茶之地惟东山最早,而东山皆属州境,每年大府荐新及本县贡品,率皆州民于雨前,赴县售卖;霍产悉出西南,迟在雨后,帮不及入贡,则茶之专名六安,亦纪实也。今为详著其地此霍被六大较可睹矣。东山……贡茶岁居其八九。又据《霍山县志》载:"光绪年间,以南乡雾迷尖,挂龙尖二山所产为一邑最采制既精,价亦倍于各乡。”

失而复得

霍山黄芽曾一度失传。1971年以来开始挖掘、研制、恢复生产。1972年4月27日至4月30日,县茶办室选派农业局茶厂、坝上茶站三位茶叶技干,在乌米尖同三位七、八十岁高龄的茶农共同炒制黄芽茶,共计14斤茶样,当即用白铁桶封装六斤上报国务院进行鉴评。

翌年县土产公司又布点三处,正式生产黄芽,金字山为重点,数年来,由审评室老茶师负责技术辅导。其余两处为乌米尖和金竹坪。此后,经过大化坪区农技站、茶站的技术人员反复切搓,试验改进,黄芽茶采制技术有所提高,品质规格趋于固定。黄芽茶收购量1973年178公斤,1980年644公斤,1985年多渠道收购量猛增至3700公斤,每斤茶价8.50元。

名冠三黄

霍山黄芽现与黄山、黄梅戏齐名并著,并称“安徽三黄”。七十年代以来,“霍山黄芽”每年都特贡中央国家机关为办公用茶。90年获商业部农副产品优质奖、93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四等奖。霍山黄芽1999年获第三届“中茶杯”全国名成茶评比一等腰三角形奖,2000年获中国国际茶博览交易会名茶评比金奖,同年500克极品霍山黄芽在安徽省博物馆以11800元高价成功拍卖,霍山黄芽是1001——2002年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唯一推荐产品。

cy260.com小编推荐

霍山黄芽生产历史 关于霍山黄芽生产历史


霍山黄芽自明代列为贡品。六安州志载:明时六安贡茶制定于未分霍山县之前原额茶二百袋,霍山办茶一百七十五袋。霍山县志载明人曹琥注黄芽茶疏中说:臣查得本府额贡茶岁不过二十斤,祖宗以来圣贤相承不闻以为不足……宁府正德十年之贡(1515年)取去芽茶一千二百斤,细茶六千斤,不知实贡朝廷几何……芽茶一斤,卖银一两,犹恐不得。

清乾隆四十一本(6-2)《霍山县志》贡茶产地载:六安茶六安与霍山所并产也其以六安名者当霍未建县已有贡额从其朔也。《天启志》谓以六安寨得名以似凿(寨本名六万,讹称六安)。顾霍邑山多绕确六地既广且饶(产茶实浮于霍而贡额州不县之什二)……产茶之地惟东山最早,而东山皆属州境,每年大府荐新及本县贡品,率皆州民于雨前,赴县售卖;霍产悉出西南,迟在雨后,帮不及入贡,则茶之专名六安,亦纪实也。今为详着其地此霍被六大较可睹矣。东山……贡茶岁居其八九(东山25处属县境的有磨子潭、与儿街、但家庙、单龙寺、东西溪等21处)。又据《霍山县志》载:“光绪年间,以南乡雾迷尖(即乌米尖),挂龙尖二山所产为一邑最采制既精,价亦倍于各乡。”

霍山黄芽曾一度失传。1971年以来开始挖掘、研制,恢复生产。1972年4月27日至4月30日,县茶办室选派农业局茶厂、坝上茶站三位茶叶技干,在乌米尖同三位七、八十岁高龄的茶农共同炒制黄芽茶,共计14斤茶样,当即用白铁桶封装六斤上报国务院进行鉴评。翌年县土产公司又布点三处,正式生产黄芽,金字山为重点,数年来,由审评室老茶师负责技术辅导。其余两处为乌米尖和金竹坪。此后,经过大化坪区农技站、茶站的技术人员反复切搓,试验改进,黄芽茶采制技术有所提高,品质规格趋于固定。黄芽茶收购量1973年178公斤,1980年644公斤,1985年多渠道收购量猛增至3700公斤,每斤茶价8.50元。

霍山黄芽历史产量 关于霍山黄芽历史产量


霍山黄芽源于唐朝之前。唐中李肇《唐国史补》把寿州霍山黄芽列为十四品目贡品名茶之一。霍山黄芽唐时为饼茶,唐杨晔《膳夫经手金录》载:“有寿州霍山小团,此可能仿造小片龙芽作为贡品,其数甚微,古称霍山黄芽乃取一旗一枪,古人描述其状如甲片,叶软如蝉翼是未经压制之散茶也。”

《史记》称:寿春之山有黄芽焉,可煮而饮,久服得仙。六霍旧寿春故也。一曰仙芽,又称寿州霍山黄芽。六安州小岘春,皆茶之极品,明朝始入贡。自弘治七年分设霍山县,州县县贡。县户采办者例应汇州总进。

六安州岁贡芽茶二百袋,每袋重一斤十二两。自明弘治七年分设霍山县后,随定额分办,州办茶二十五袋,县办茶一百七十五袋。

国朝因之,至康熙二十三年奉文增办一百袋,州承办三十七袋,计六十四斤十二两,县承办二百六十三袋,计四百六十斤四两。每年州备价发县代买一色芽茶。

今天下产茶处不下数百,致贡者仅十余处,而明朝上供专用六安,其余悉以市焉。每岁上供,霍多至三百六十封,又有副封以补其乏。州额不及什二,是霍倍其力,而六享其成。——清顺治十七年《霍山县志·贡茶》。

霍山黄芽的发展


1971年,霍山黄芽开始挖掘、研制,恢复生产。

1972年4月27日-30日,县农业局茶叶生产办公室派茶叶技干胡翠成、李胜修、谢家琪在乌米尖同近八十高龄的詹绪纯等3位茶农共同炒制黄芽14斤,用白铁桶封装6斤上报国务院鉴评,作为国家招待贵宾之用。

1973年,县土产公司又布点金鸡山、金竹坪、乌米尖三处制作霍山黄芽。此后,经反复切磋、试验,改进制作技术,新制黄芽178公斤。经安徽农学院、省农业厅、省供销社审评,投放市场后颇受青睐。后安徽农学院教授、着名茶叶专家、世界农业科技名人陈椽教授亲临现场教制“霍山黄芽”技术。霍山黄芽形、色、香、味进一步提高,从此声名远扬。

1985年,霍山黄芽送广交会试销,深得国内外客户好评,远销香港等地。

1986年,霍山黄芽被省商品局评为安徽省优质食品。

1990年,霍山黄芽荣获中国商业部优质产品称号,一举成为中国名茶。这年,霍山黄芽经安徽省茶叶公司出口销往欧洲、香港、东南亚1000余公斤。

1990年5月,国家科委在霍山南岳山庄召开了大别山地区茶叶产业研讨会。会上,着名茶叶专家、安徽农大教授王泽农到会题词。

1990年,霍山翠芽(在霍山黄芽基础上新创名茶)获国家农业部优质产品奖。

1990年9月,霍山县在全省第一个成立了茶叶产业协会,国家科委体改司副司长,国家科委驻皖开发团团长高级工程师朱传柏、省科委大别山开发办主任、省茶叶学会常务理事副研究员王兢、王汉权、农学院农业系统工程系主任副教授竺开华等为顾问。安农茶学系副教授叶银芳(当时任霍山县副县长)任理事长。1991年6月2日—5日,国家科委在霍山南岳山庄召开了由湖北、安徽、河南三省为主,江西、湖南等部分省派代表参加的“大别山茶叶产业开发研讨会”。国家科技部副主任马颜明,部长级顾问谢绍明,农业部司级巡视员黄继仁,安徽省科委主任常本英、省科委副主任丁俊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俞礼明,省科委大别山办公室主任研究员王竞,着名茶叶专家、安徽农业大学茶学系教授王泽农等参加了会议,国家外贸部,中国农科院茶科所也派领导和专家参加了会议。参会代表130余人,安徽省副省长张润霞到会讲了话。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参观了霍山诸佛庵茶山和茶厂。还举办了安徽省大别山名优茶产品展览。

1994年10月,原林业部副部长徐有芳来霍山并题词说:“中国黄芽,精品之最”。1996年,霍山县举办首届黄芽茶文化节。安徽黄梅戏着名演员韩再芬率团来霍演出《女附马》。

1998年,霍山举办第二届黄芽文化节,霍山中(国)荷(荷兰王国)扶贫项目办莫雷先生在会上讲话,着名黄梅戏演员马兰率团演出《红丝错》,主演黄新德、吴亚玲、马兰演折子戏。

霍山黄芽的生产历史 关于霍山黄芽的生产历史


霍山黄芽自明代列为贡品。六安州志载:明时六安贡茶制定于未分霍山县之前原额茶二百袋,霍山办茶一百七十五袋。霍山县志载明人曹琥"注黄芽茶疏"中说:臣查得本府额贡茶岁不过二十斤,祖宗以来圣贤相承不闻以为不足宁府正德十年之贡(1515年)取去芽茶一千二百斤,细茶六千斤,不知实贡朝廷几何芽茶一斤,卖银一两,犹恐不得。

清乾隆四十一本(6-2)《霍山县志》贡茶产地载:六安茶六安与霍山所并产也其以六安名者当霍未建县已有贡额从其朔也。《天启志》谓以六安寨得名以似凿(寨本名六万,讹称六安)。顾霍邑山多绕确六地既广且饶(产茶实浮于霍而贡额州不县之什二)产茶之地惟东山最早,而东山皆属州境,每年大府荐新及本县贡品,率皆州民于雨前,赴县售卖;霍产悉出西南,迟在雨后,帮不及入贡,则茶之专名六安,亦纪实也。今为详著其地此霍被六大较可睹矣。东山贡茶岁居其八九(东山25处属县境的有磨子潭、与儿街、但家庙、单龙寺、东西溪等21处)。又据《霍山县志》载:“光绪年间,以南乡雾迷尖(即乌米尖),挂龙尖二山所产为一邑最采制既精,价亦倍于各乡。”

霍山黄芽曾一度失传。1971年以来开始挖掘、研制,恢复生产。1972年4月27日至4月30日,县茶办室选派农业局茶厂、坝上茶站三位茶叶技干,在乌米尖同三位七、八十岁高龄的茶农共同炒制黄芽茶,共计14斤茶样,当即用白铁桶封装六斤上报国务院进行鉴评。翌年县土产公司又布点三处,正式生产黄芽,金字山为重点,数年来,由审评室老茶师负责技术辅导。其余两处为乌米尖和金竹坪。此后,经过大化坪区农技站、茶站的技术人员反复切搓,试验改进,黄芽茶采制技术有所提高,品质规格趋于固定。黄芽茶收购量1973年178公斤,1980年644公斤,1985年多渠道收购量猛增至3700公斤,每斤茶价8.50元。

霍山黄芽生产历史


霍山黄芽自明代列为贡品。六安州志载:明时六安贡茶制定于未分霍山县之前原额茶二百袋,霍山办茶一百七十五袋。霍山县志载明人曹琥"注黄芽茶疏"中说:臣查得本府额贡茶岁不过二十斤,祖宗以来圣贤相承不闻以为不足……宁府正德十年之贡(1515年)取去芽茶一千二百斤,细茶六千斤,不知实贡朝廷几何……芽茶一斤,卖银一两,犹恐不得。

清乾隆四十一本(6-2)《霍山县志》贡茶产地载:六安茶六安与霍山所并产也其以六安名者当霍未建县已有贡额从其朔也。《天启志》谓以六安寨得名以似凿(寨本名六万,讹称六安)。顾霍邑山多绕确六地既广且饶(产茶实浮于霍而贡额州不县之什二)……产茶之地惟东山最早,而东山皆属州境,每年大府荐新及本县贡品,率皆州民于雨前,赴县售卖;霍产悉出西南,迟在雨后,帮不及入贡,则茶之专名六安,亦纪实也。今为详著其地此霍被六大较可睹矣。东山……贡茶岁居其八九(东山25处属县境的有磨子潭、与儿街、但家庙、单龙寺、东西溪等21处)。又据《霍山县志》载:“光绪年间,以南乡雾迷尖(即乌米尖),挂龙尖二山所产为一邑最采制既精,价亦倍于各乡。”

霍山黄芽曾一度失传。1971年以来开始挖掘、研制,恢复生产。1972年4月27日至4月30日,县茶办室选派农业局茶厂、坝上茶站三位茶叶技干,在乌米尖同三位七、八十岁高龄的茶农共同炒制黄芽茶,共计14斤茶样,当即用白铁桶封装六斤上报国务院进行鉴评。翌年县土产公司又布点三处,正式生产黄芽,金字山为重点,数年来,由审评室老茶师负责技术辅导。其余两处为乌米尖和金竹坪。此后,经过大化坪区农技站、茶站的技术人员反复切搓,试验改进,黄芽茶采制技术有所提高,品质规格趋于固定。黄芽茶收购量1973年178公斤,1980年644公斤,1985年多渠道收购量猛增至3700公斤,每斤茶价8.50元。

唐朝霍山黄芽的发展


霍山黄芽在唐朝即负盛名,明代被列为贡品,清朝更定为内用,清末民初作为贡茶忽然绝迹。霍山产茶历史悠久、据古籍测之当始于秦汉,如华佗《食论》中有:“苦荼久食、益思意”。“华佗,三国谯人,谯即今亳县、距霍山不远、可证。但尚未见到确切的文字记载,最早见诸文字的当推陆羽《茶经八之出》(书成于758年左右):“淮南以光州上,义阳郡,舒州次(原注盛唐县生霍山者与衡山同也)稍后李肇《唐国史补》(书成于806~858年为翰林学士时作):“风俗贵茶,茶之名品亦众……寿州有霍山黄芽。”此时方见霍山黄芽的名号。盖霍山初曰盛唐县属寿州,后改霍山、划归六安,故所谓寿州黄芽实乃产自霍山。又据《册府元龟》(宋王钦若、杨亿等撰、书成于1005年)“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二月诏寿州以兵三千保其境内之茶园。”可见当时霍山茶园之多、地位之重。

唐时茶叶虽然饼茶、散茶与末茶并存,甚至还有炒青的出现,如刘禹锡(772—843年)的《西山兰若试茶歌》:“自傍芳丛摘鹰咀,斯须炒来满室香。”但这仅是极少数或偶尔为之,仍是以饼茶为主的。霍山黄芽当亦系此种蒸青饼茶。杨华的《膳夫经手录》(书成于858年)中有:“寿州霍山小团”之语可证。饼茶又叫团茶、片茶。据唐《食货志》:“贞元(785—804年)江淮茶为大模一斤到五十两”,所谓“霍山小团”当系指此斤把重的小饼茶。饼茶制法、陆羽《茶经》记述是:“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乾矣。”霍山黄芽之制法当亦如是。

霍山黄芽茶历史发展


霍山黄芽起源于唐朝,明代列为贡品,清朝列为皇家御用,是霍山县久负盛名的历史名茶。唐代李肇《国史补》记曰:“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然六安乃其郡名,其实产霍山县大蜀山也。”史书记述:寿州之山有黄芽焉,可煮而饮,久肫得仙。

1、源于唐朝

据史料记载,霍山黄芽源于唐朝之前。唐李肇《国史补》把寿州霍山黄芽列为十四品目贡品名茶之一。

霍山黄芽唐时为饼茶,唐"膳夫经手金录"载:"有寿州霍山小团,此可能仿造小片龙芽作为贡品,其数甚微,古称霍山黄芽乃取一旗一枪,古人描述其状如甲片,叶软如蝉翼是未经压制之散茶也。"

2、明列贡茶

霍山黄芽自明代列为贡品。六安州志载:明时六安贡茶制定于未分霍山县之前原额茶二百袋,霍山办茶一百七十五袋。霍山县志载明人曹琥"注黄芽茶疏"中说:臣查得本府额贡茶岁不过二十斤,祖宗以来圣贤相承不闻以为不足宁府正德十年之贡取去芽茶一千二百斤,细茶六千斤,不知实贡朝廷几何芽茶一斤,卖银一两,犹恐不得。

3、清代盛产

清乾隆四十一本《霍山县志》贡茶产地载:"六安茶六安与霍山所并产也其以六安名者当霍未建县已有贡额从其朔也。《天启志》谓以六安寨得名以似凿。顾霍邑山多绕确六地既广且饶产茶之地惟东山最早,而东山皆属州境,每年大府荐新及本县贡品,率皆州民于雨前,赴县售卖;霍产悉出西南,迟在雨后,帮不及入贡,则茶之专名六安,亦纪实也。今为详著其地此霍被六大较可睹矣。东山贡茶岁居其八九(东山25处属县境的有与儿街、但家庙、单龙寺、东西溪等21处)。又据《霍山县志》载:"光绪年间,以南乡雾迷尖,挂龙尖二山所产为一邑最采制既精,价亦倍于各乡。"

4、失而复得

霍山黄芽曾一度失传。1971年以来开始挖掘、研制、恢复生产。1972年4月27日至4月30日,县茶办室选派农业局茶厂、坝上茶站三位茶叶技干,在乌米尖同三位七、八十岁高龄的茶农共同炒制黄芽茶,共计14斤茶样,当即用白铁桶封装六斤上报国务院进行鉴评。翌年县土产公司又布点三处,正式生产黄芽,金字山为重点,数年来,由审评室老茶师负责技术辅导。其余两处为乌米尖和金竹坪。此后,经过大化坪区农技站、茶站的技术人员反复切搓,试验改进,黄芽茶采制技术有所提高,品质规格趋于固定。黄芽茶收购量1973年178公斤,1980年644公斤,1985年多渠道收购量猛增至3700公斤,每斤茶价8.50元。

5、名冠三黄

霍山黄芽现与黄山、黄梅戏齐名并著,并称“安徽三黄”。

现今的霍山黄芽系散茶又称芽茶。开采期一般在谷雨前后二、三日采摘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初展。其炒制技术分为炒茶(杀青和做形)、初烘(摊放)、足火(摊放)和复火踩筒等过程。七十年代以来,"霍山黄芽"每年都特贡中央国家机关为办公用茶。90年获商业部农副产品优质奖、93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四等奖。霍山黄芽1999年获第三届“中茶杯”全国名成茶评比一等腰三角形奖,2000年获中国国际茶博览交易会名茶评比金奖,同年500克极品霍山黄芽在安徽省博物馆以11800元高价成功拍卖,霍山黄芽是1001——2002年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唯一推荐产品。

关于霍山黄芽茶历史发展


霍山黄芽起源于唐朝,明代列为贡品,清朝列为皇家御用,是霍山县久负盛名的历史名茶。唐代李肇《国史补》记曰:“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然六安乃其郡名,其实产霍山县大蜀山也。”史书记述:寿州之山有黄芽焉,可煮而饮,久肫得仙。

1、源于唐朝

据史料记载,霍山黄芽源于唐朝之前。唐李肇《国史补》把寿州霍山黄芽列为十四品目贡品名茶之一。

霍山黄芽唐时为饼茶,唐"膳夫经手金录"载:"有寿州霍山小团,此可能仿造小片龙芽作为贡品,其数甚微,古称霍山黄芽乃取一旗一枪,古人描述其状如甲片,叶软如蝉翼是未经压制之散茶也。"

2、明列贡茶

霍山黄芽自明代列为贡品。六安州志载:明时六安贡茶制定于未分霍山县之前原额茶二百袋,霍山办茶一百七十五袋。霍山县志载明人曹琥"注黄芽茶疏"中说:臣查得本府额贡茶岁不过二十斤,祖宗以来圣贤相承不闻以为不足宁府正德十年之贡取去芽茶一千二百斤,细茶六千斤,不知实贡朝廷几何芽茶一斤,卖银一两,犹恐不得。

3、清代盛产

清乾隆四十一本《霍山县志》贡茶产地载:"六安茶六安与霍山所并产也其以六安名者当霍未建县已有贡额从其朔也。《天启志》谓以六安寨得名以似凿。顾霍邑山多绕确六地既广且饶产茶之地惟东山最早,而东山皆属州境,每年大府荐新及本县贡品,率皆州民于雨前,赴县售卖;霍产悉出西南,迟在雨后,帮不及入贡,则茶之专名六安,亦纪实也。今为详著其地此霍被六大较可睹矣。东山贡茶岁居其八九(东山25处属县境的有与儿街、但家庙、单龙寺、东西溪等21处)。又据《霍山县志》载:"光绪年间,以南乡雾迷尖,挂龙尖二山所产为一邑最采制既精,价亦倍于各乡。"

4、失而复得

霍山黄芽曾一度失传。1971年以来开始挖掘、研制、恢复生产。1972年4月27日至4月30日,县茶办室选派农业局茶厂、坝上茶站三位茶叶技干,在乌米尖同三位七、八十岁高龄的茶农共同炒制黄芽茶,共计14斤茶样,当即用白铁桶封装六斤上报国务院进行鉴评。翌年县土产公司又布点三处,正式生产黄芽,金字山为重点,数年来,由审评室老茶师负责技术辅导。其余两处为乌米尖和金竹坪。此后,经过大化坪区农技站、茶站的技术人员反复切搓,试验改进,黄芽茶采制技术有所提高,品质规格趋于固定。黄芽茶收购量1973年178公斤,1980年644公斤,1985年多渠道收购量猛增至3700公斤,每斤茶价8.50元。

5、名冠三黄

霍山黄芽现与黄山、黄梅戏齐名并著,并称“安徽三黄”。

现今的霍山黄芽系散茶又称芽茶。开采期一般在谷雨前后二、三日采摘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初展。其炒制技术分为炒茶(杀青和做形)、初烘(摊放)、足火(摊放)和复火踩筒等过程。七十年代以来,"霍山黄芽"每年都特贡中央国家机关为办公用茶。90年获商业部农副产品优质奖、93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四等奖。霍山黄芽1999年获第三届“中茶杯”全国名成茶评比一等腰三角形奖,2000年获中国国际茶博览交易会名茶评比金奖,同年500克极品霍山黄芽在安徽省博物馆以11800元高价成功拍卖,霍山黄芽是1001——2002年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唯一推荐产品。

关于霍山黄芽辉煌的历史


中国名茶霍山黄芽,主要产于安徽霍山的大花坪金子山、漫水河金竹坪、上土市九宫山等地。其历史悠久,唐代即有“寿州霍山之黄芽”的记载,明代王象亚的《群芳谱》亦称“寿州霍山黄芽之佳品也”。

霍山黄芽是茶中精品,久负盛名。司马迁《史记》记述:“寿春之山(霍山曾隶属寿州,故称寿春之山)有黄芽焉,可煮而饮,久服得仙。”唐朝李肇《国史补》把黄芽列为14品目贡品名茶之一。

自唐至清,霍山黄芽历代都被列为贡茶。宋代开设霍山茶场,茶叶主要运销苏州、扬州、山西、山东、河南、东北等地。明朝万历年间,霍山县令王毗翁《黄芽焙茗诗》云:“露蕊纤纤才吐碧,即防叶老采须忙。家家篝火山窗下,每到春来一县香。”

1915年,霍山黄芽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1999年,霍山黄芽再获全国“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一等奖。目前,霍山黄芽已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金叶黄芽”与黄山、黄梅戏并称为“安徽三黄”。

霍山黄芽的产地环境霍山黄芽怎么种植


霍山黄芽产于安徽省霍山县,为中国名茶之一。该茶外形条直微展,匀齐成朵、形似雀舌、嫩绿披毫,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鲜醇浓厚回甘,汤色黄绿清澈明亮,叶底嫩黄明亮。

唐朝李肇《国史补》把黄芽列为14品目贡品名茶之一。自唐至清,霍山黄芽历代都被列为贡茶。据农业部茶叶质量检测中心检测显示,霍山黄芽的香气成分共有46种之多,同时还富含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等生化成分,具有降脂减肥、护齿明目、改善肠胃、增强免疫力等功效。2006年4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霍山黄芽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霍山弧”沿霍山县西北、西、南、东南部边境构成了山岭相连的一道道屏障,形成外围比中部腹地高,仅佛子岭水库大坝一带为一狭长的峡谷水口。“霍山弧”内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区,山高、坡陡、谷深,冬季寒冷,茶树稀少。海拔400一800米的支脉、山肩,生态环境宜茶,高档霍山黄芽多出产在这一带。东淠河上游低山河谷盆地,坡积、残积物较厚,土地肥沃,又有佛子岭、磨子潭水库调节气候,是霍山黄芽(也是霍山茶叶)重要产区。霍山县地跨北纬31度—31度31分,东经115度55分-116度43分。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区,四季分明,冷热适中,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大。

湿度 常年相对湿度80%,全年≧80%的日数200天左右,低湿干燥天气较少。

光照 年辐射总量平均488.18千焦/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达2000一2200小时,年日照率47%(历史上最多53%,最少40%)。

降水 常年降水量1100-1600毫米,一般海拔升高100米,平均降水量增加60一70毫米,山里降水比山外多。春夏季降水约占全年的70%,秋冬季较少。

雾日 全年累计24-33天左右,里山比外山多。据县气象局观测,海拔500米的大化坪镇百家山(正宗黄芽产地)年降水量1818毫米,年平均雾日达181天。

土壤 广泛分布在中、低山区和高丘陵地带的是黄棕壤,多呈酸性、弱酸性反应(pH5一6.5),粗骨性黄棕壤占96.84%。成土母质为多种岩石风化的残积、坡积物,土壤处于幼年发育阶段,具有“粗骨”和“薄层”性特点(属砾质土大类型,土层多小于30厘米),通透性良好,保肥性差,适种性广。据1984年县土壤普查测定,各种养分平均含量:有机质2.5%,全氮0.12%,速效磷11毫克/千克,速效钾86毫克/千克。

气温年平均气温15.1℃,7月份平均气温27.87℃,1月份平均气温2摄氏度,酷暑和严寒较少,持续时间也不长。≧0℃的持续天数336天,年积温4700℃。最高气温随海拔升高递减率比通常要大,尤其是夏季可达0.7一0.8℃/100米,山区夏季温凉。山地800米以下常有显著逆温。≧35℃的高温天气,城关有23天,但垂直递减率大,500米以上山地几乎没有高温天气出现。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霍山黄芽的历史发展》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