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或者浓烈或者清淡,每个人须亲自承受。

人生在世,总争个高低之分、成败得失,殊不知高与低,成与败,都是人生的滋味。功名利禄来来往往,炎凉荣辱沉沉浮浮,一分淡泊,一分宁静。深入细致地品茶,亦同品味漫漫人生。

用感恩的心态品茶,这杯茶就不仅仅是一碗茶汤,而在其中充满人文精神,充满了天地万物和谐相处,同体不二的精神,而化解戾气,成就和气。

用包容的心态品茶,人间的恩恩怨怨都会像片片茶叶一样,把芳香甘美溶化到洁净的淡水中,变成有益于优化彼此身心气质的甘露。

用分享的心态品茶,培养我们推己及人的仁爱胸怀,每个人都有责任把爱奉献给他人,少一点私欲,少一点冷漠,多一份关爱。

用结缘的心态品茶,以茶汤的至味同所有人结茶缘,结善缘,让茶的洁净,善的和谐,净化人生,祥和社会,让人间的正气与和气在把盏相敬中得到落实。

“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品茶之味,悟茶之道,就是要用雅性去品,要用心灵去悟,各人心中就自有感受,可道可名亦可悟也。

cy260.COm小编推荐

品茗论琴,琴茶同韵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现存弹拨乐器,也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三千余年不曾中断,因其古老而有七根弦,亦称七弦琴,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古琴,不单单是一样乐器,更是一样起到教化作用的道器,体现了文人士大夫的精神。

战国时期的伯牙和子期的“《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

古琴,也是“琴棋书画”中的“琴”,历来被文人、士大夫视为必习之物。

通过茶道来修心,摒除外间纷扰,唯一心向茶,借此体悟茶道的清净平和的思想境界。琴馆以专业的知识培训,规范的冲茶技法,精心的课程设置,传递一种时尚、品位、健康、与优质的生活理念,是现代都市人更高精神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的一种体现。

调琴、品茶,多么美好的琴韵茶会!

古琴声音小,比较内向。只有在某些特殊的环境下(尤其是茶会)会特别感动人,而往往感动的也只是弹琴人自己。一些大师也曾弹出过加持力很强的曲子,让人觉得如听万壑松,陶醉得不得了。但从古琴的结构和发展历史来看,古琴真正的意义不在于技巧和感人,而在于心境和自然。天人合一是一个弹琴者最终的归宿。

与古筝倾向于弹给别人听相比较,古琴则更倾向于弹给自己听。

古筝比较通俗化,雅俗共赏,她通过清脆委婉的音色与韵味以更直接的形式把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了人们,为人所喜爱。古琴的知音总是可遇而不可求。古琴是集中华传统文学、美学、哲学、音乐精华之大成者,但因其深邃的思想意境不易为人理解,故而知音难觅。甚至不同的琴家之间也未必能形成共鸣。

听琴,让人想到了孤崖上的傲梅,空谷中的幽兰,浮云下的竹海,清溪旁的水仙……

听琴,至则物我两忘,至则清静无心。

品茗论琴,琴茶同韵。便是琴与茶通过大自然与人性相通之道。

禅心无凡圣茶味古今同


冬至居士译日本伊藤古鉴《茶和禅》一书,嘱余序之。禅宗例来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不依文字,禅是不可说的。在佛教而为禅,在百木而为茶。禅心茶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同样不可说。古德言:水月道场,空花佛事。为方便故,我不惜拖泥带水,牵扯葛藤。

茶与禅,其源皆在中国。以茶喻禅,更是古代中国禅师的创举。

唐代,赵州禅师驻锡观音院(今河北赵县柏林禅寺)。一日,有二位云水僧参访赵州,请教佛道。赵州禅师问:你们以前来过吗?一僧答道:“不曾到”。师说:“吃茶去!”一僧答道:“曾到”。师说:“吃茶去!”见此,立在一旁的监院不免满腹狐疑,问:“师父,怎么来过的、没来过的,都要去吃茶呢?”师叫监院的名字,监院应诺,师说:“吃茶去!”

曾到、未曾到、监院,为什么都要吃茶去?这到底是一杯什么样的茶?

这杯茶,禅林名为“赵州茶”。千载以来,于此言下,无数禅人顿见嫡旨,歇下狂心,打破漆桶,彻见光明。

一句“吃茶去”,一碗“赵州茶”,代表着赵州禅师的禅心。

何谓禅心?平常心是。是心平等,无凡无圣;是心无住,无执无著;是心慈悲,无亲无疏;是心智慧,无辩无别。

万语与千言,不外吃茶去!不容思量,不容分别,解粘去缚,断惑截妄,当下即是。所以,曾到也好,未到也好,监院也好,“我法无分别”。

由此可见,禅门宗匠,以平常心,行本分事,扬眉瞬目,无非是道。

佛法是因缘法。茶之为茶,也是一大事因缘。

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行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

佛法在茶汤中。茶心与佛心,何异又何殊?

冬至居士的译本,文畅词达,言简意丰。其中系统地介绍了茶道在日本的发展衍流,茶人茶事,星河灿烂,禅心茶味,盎然其中。翻检之,多有会心微笑之处。

这本《茶和禅》,犹如以手指月,茶是指,禅是月。于此须知,禅心茶味,非关文字。若能会得此,则能于当下这一碗茶中,与祖师心意款通,明白为何禅心无凡圣,茶味古今同了。

春茶虽好 一味求鲜也盲目


春日百花艳,茶香最风华。自古以来,春茶就以其绝佳的色香味让爱茶之人为之着迷。清明过后,各家品牌的春茶纷纷上市,进入了销售旺季,部分店铺前甚至排起了长队。春茶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它和其他季节的茶有什么不同?是不是春茶越早越嫩品质就越好?市民在购买春茶时又该如何挑选呢?北京晨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营养丰富口感好使得春茶受追捧

春茶一直是被茶友们喜爱的对象,那么严格来讲,到底什么是春茶呢?有文献记载:春茶一般是指当年3月下旬到5月底之前采制,由越冬后茶树第一次萌发的芽叶采制而成的茶叶,人们普遍认为的春茶好,一般是指绿茶。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冉伟博士表示,春茶受追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营养丰富。茶树一般地上部分从上一年十月份开始停止生长,而茶树根部却生长旺盛,并吸收营养,以茶氨酸的形式储存在茶树根部,来年春天,被运送到新梢,从而使春茶新梢中氨基酸和芳香物质丰富,是制作名优绿茶良好的原料;其次是口感好、香味浓。经过一冬天的修养,到了春天茶树芽叶肥硕,因为芳香物质含量丰富而使得制成的茶叶香气好,滋味鲜爽;最后是形美。春天茶树持嫩性好,果胶含量较高,茶树芽头紧结,益于茶叶做形。而夏秋茶茶多酚含量高,氨基酸含量低,制作的绿茶滋味苦涩;而且持嫩性差,纤维素含量高,不易做形。

春茶并非越早越鲜

品质就越好

俗话说“明前春茶贵如油”,很多爱茶的市民将清明、谷雨这两个节气当做区分春茶优劣的节点。市场上的“明前茶”“雨前茶”的售价更是居高不下。那么春茶是否真的摘的越早,品质就越好呢?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冉伟博士表示,现在市场上大家都觉得春茶越早越好,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从口感上来说,由头茶制作而成的茶叶,口感没有开采后一个星期左右的茶叶好喝。刚炒制不久的茶叶由于没有经过较长时间的放置,火气较重,如果太“赶”,不仅口感无法保证,还有可能导致饮用者出现肠胃不适、腹泻、腹胀等不良反应。因此新鲜炒制的春茶应存放半个月左右,等茶中的多种物质自动氧化后再喝,也就是说,清明采摘制作好的茶叶,要到谷雨后再喝最合适。

同时,市民对明前茶的追捧其实是没有把茶产地的纬度及茶山的高度考虑进去。有的南方地区在清明前确实已经可以生产茶叶,而有的地方清明时节茶树才开始发芽。正如古人说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在有些高山地区,真正的春茶可能比南方要晚上十天半月。

此外,许多爱茶市民还有喝芽头的偏好,因为大家都觉得芽头嫩度最好,是茶叶里级别最高的。冉伟博士表示,茶叶中的各个营养成分在茶树的不同部位含量不一,芽头中茶多酚含量高,氨基酸含量低,制作的茶叶相对来说,苦涩味重一点,花香较弱。所以芽头固然鲜嫩,但是口感的醇厚度还是需要氨基酸等物质作为支撑,同时也取决于市民个人的口味。

观外形品茶香远离“染色茶”

春茶尤其是明前茶以其较高的品质受到市民追捧,其较高的价格也使得一些不法商家打起了春茶的主意,“翻新茶”、“染色茶”等不法行为不绝于耳,给市民购买春茶带来了很大的困扰。那么,市民应该如何识别真正的春茶呢?

冉伟博士表示,辨别春茶主要从色泽和香气两方面来判断,新茶色泽一般嫩绿,油润有光泽,而陈茶色泽暗淡干枯;新茶滋味鲜爽,多有清香和花香,陈茶香气低沉,滋味平淡。

同时,为了防止损害,市民也应该对一些“翻新茶”“染色茶”的招数加以了解。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食品安全博士钟凯表示,每年新茶采摘季节,都会出现许多旧茶翻新的办法,其中用绿色色素翻新陈茶是最常见的违法添加行为之一,而最常见的是添加铅铬绿,铅铬绿是一种化学颜料,可以使茶叶颜色鲜亮翠绿,不易褪色。因此,市民在购买春茶时应当注意识别。由于铅铬绿不溶于水,用铅铬绿做过美容的陈茶,泡出来的茶汤偏黄,不太清亮;对于一些表面有白毛的茶叶,如碧螺春、毛尖等,如果用了铅铬绿,连毛都是绿的,仔细分辨就能看出来,如果加铅铬绿较多,翻炒又不均匀,有时还会在叶片上留下明显的绿点;此外,正常的茶叶经过炒制,颜色应该是黄色或黄绿色,如果绿得很明显,反而容易有假。

小贴士

如何挑选好的春茶:

一、观外形:春茶的叶子一般裹得较紧,显得肥壮厚实,有的还有较多毫毛,色泽鲜润,香气浓郁而新鲜。夏茶和秋茶则叶子松散,颜色暗,香气平和,与春茶有很大区别。

二、查汤色:茶叶在贮藏过程中,构成茶叶色泽的一些物质,会被缓慢分解或氧化,使绿茶的色泽变得枯灰无光。而隔年茶茶褐素的增加,则会使绿茶汤色变得黄褐不清,失去原有的新鲜色泽;春茶冲泡时茶叶下沉较快,香气浓烈持久,滋味醇厚;夏茶和秋茶在冲泡时茶叶下沉较慢,香气不高。

三、品茶香:在贮藏过程中,茶中的各类构成味道的物质,有的分解挥发,有的缩成不溶于水的物质,因此不管何种茶类,新茶的味道都醇厚、鲜爽,而陈茶喝起来淡而不爽口。

四、看茶底:茶叶泡完后,新茶茶底绿中带黄,显鲜嫩,而隔年茶茶底偏黄,没有鲜嫩感。

茶的好味道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记忆大多是父亲坐在窗前,手里拿着一个茶壶,和我一起看书。小小的蓝色杯壁,浅棕色的茶,镶嵌着细丝片,似乎是整个小学的时光!

后来到了春天,全家去了江宁的黄龙涧,那是一个以茶山闻名的地方。在那里,我看到了茶叶从采摘、烘焙到成品的全过程。看着用柴火作底料的泥土炉上烘干的嫩绿芽,善良的长辈们用手掌一次又一次地翻炒,然后叶子在细细的摩擦中渐渐褪去,翡翠绿的耀眼,变得越来越湿润和柔和。我哀叹创造的魔力,但我认为它是笨重的,那应该是上一代的爱;对我来说,还有更好的选择。

父母都是医生。生意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是每个周末,一家人三人聚在一起,爸爸会做一壶茶,暖暖的杯子,洗茶,注水,泡茶,做一套茶,跑云和跑水,平淡而平静,就像爸爸的样子。

六个月前,我母亲病得很重,家里有一群士兵乱成一团。父亲晚上以家庭成员的身份去医院陪他。只有奶奶陪着他回家,每天晚上我回家的时候,还是暗淡的灯光,熟悉的家具,我的心很难过。我父亲的一套汝窑茶具还在那里,但似乎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温暖。也许是为了平息恐慌,我开始学着慢慢地泡茶。90摄氏度的开水,温热的锅碗瓢盆,放进普洱,第一次洗茶,然后泡茶。当他在高处掉到水里时,坚持三个点头。从凤凰城和韩信命令部队,使树叶可以充分展示。茶黑了,伸了伸懒腰,是品茶的时候了。与此同时,父亲在我身边,微笑着,热情地交谈着。夏天的焦躁不安越来越远,看着茶渐渐消失,我慢慢地安静下来……

幸运的是,最糟糕的事情没有发生。一个月后,家里恢复了原来的宁静。在城里桂花飘香的那天,妈妈在院子里摘了桂花,说她要泡茶。我父亲一边鄙视她,一边喝茶,一边微笑着向全家人问好,想尝试新产品。

茶是为绅士们准备的。在我年轻的时候,我用父亲的眼光,读了这位谦虚的绅士,温柔如玉,懂得用一只眉毛提起一个案子,互相学习,生活也如此宽广……

茶禅一味佛俗同天


“茶禅一味,佛俗同天”。这是内江市诗词楹联学会杨方德老师的诗庙观庵联,读来清风满袖,清香满怀。茶香与禅思就如庄周之于蝴蝶、蝴蝶之于庄周,悠悠晃晃地扑扇而来,如影随形,令人交缠莫辩。

入座半瓯轻泛绿,闲缄数片浅含香。茶有许多种,禅也有许多种,但都是慢歌款曲的清性、雅性之物。再浓烈的茶,也不像咖啡和烈酒那样使人焕发冲动的激情。在落霞的黄昏、喜雨敲窗的春季或伴着篱笆瘦菊的朗日,洁净的杯中蒸蒸弥漫,茶香涤心荡肺,沁心润脾。茶叶入杯后在沸水中犹如仙子甩着水袖,舒展着翩翩的舞姿,沉沉浮浮的青叶荡漾在青碧透亮的茶汤中,鲜醇高爽,使人心旷神怡。“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禅定入静的神来之物,清雅美境牵动了无限的幽思心境。诗情奇韵便从飘浮无迹的茶香泌入心脾,挥之不去,回味无穷。一个人面对一杯茶,在时光中独坐,看茶叶在冲泡时上下翻腾舒展,那些嫩叶舒展着,打着转儿慢慢地沉进杯底,仿佛活过来一般。汤花在转瞬即灭的霎那间,显示出瑰丽多变的景象。每一片叶子都在高山深谷里浴过风雨云雾,每一瓣茶朵都是一个动人的传说,如同每个人丰富的人生历程。那些纷繁而至的人与事,一如杯中那些叶子载浮载沉。红尘滚滚中有遮天嘉荫,更有离愁飘挂。《法句经》上说,蛇饮水化毒,牛饮水化乳。是毒是乳,关键在于是否有一颗观照的心。彼时彼刻,茶香与禅韵汇成一股款款的清芬,萦绕于心脑之间,天上云舒云卷、窗外黄叶飞花,直启性灵妙处。这就是茶之品,禅之性。

茶能够积淀馥郁的心事,禅则涵盖了所有的春夏秋冬。一缕清风,一片清兴,暖暖的禅意万万全全泡开了它。在深棕色浓香中举起杯子,高冲低斟、细啜慢品,茶汤又涩又苦,同时微甜的味道在舌上的每个胃蕾上跳跃起来,满嘴清香,含有南北风雨的浮尘,有四季风霜的味道,有风雨过后的平静与淡泊。我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居士有句诗偈说: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真是宁静淡泊,融润通达,雅俗共鉴。禅思中会意超然,浇去胸中无数块垒,感悟悠然恬静,于人间百态中来一个“静处闲看”,在超越时空界线的广阔世界,与古今同道神会。让千年的记忆,如潮般在脑海里流过,尽品生命如花。历史把世态百相风干成了一捏儿茶,分不清哪是茶叶,那是茶花。有的人生像陈年佳酿,百读不厌;有的人生如倒啖甘蔗,渐入佳境;有的人生却像一枚青青的檄榄,品尽苦涩而后渐现清香……此时,茶香凝固成温馨的游丝,使我们脱离俗世的烦恼;禅意成为智慧、澄明、清凉的主题,补中益气,清心寡欲、养气颐神,如同时光的翅膀交错地让人沉醉、回味。

一盏香茗,绿尘起,碧波翻,在淡淡漂浮的几片青瘦的茶叶享受着古老的禅意的拥抱,将满捧的氤氲盛入清澈的茶汤,盛入别人的生活和日子。清茶数盏,文静雅观,品茗蕴酿着禅意。《文心雕龙·养气》说:“清和其心,调畅其气,烦而即舍,勿使壅滞。”品茗参禅,心中有的是建盏争辉的外观和茶叶的芳香,以及随茶汤注入心扉的内在感受,仿佛置身于高山大谷之中,独坐幽篁,领略那“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的意境。这如许的风景,使心中很多沸腾的东西,走过寂寞和热烈,逐渐沉淀。人生从容的韵味尽在其中。此间心无旁骛,还有何等琐事不变得简单超然?一味的欢乐是一种残缺,正如同一味的悲绝。人生如果像乏茶是无法使人振作的,拒绝隔夜茶才不会把人的肉体与精神搅和浑浊,目光才会保持明澈和靓丽。沉浸在茶禅淡若清风的魅力和空间,淘洗了面上的颜色,也洁净了心上的浮尘。惟有一份朴素安雅在心间荡漾,在衣鬟鬓影间顾盼自若。

在充实生活、安顿心灵之际,我不知,冥冥之中茶与禅是否真的是注定成缘。你看,禅(chan)可不正是由“n”个茶(cha)修成的吗?

普洱茶的味道


初识普洱茶,始于儿时和父亲在茶楼饮早茶。那时只觉得它耐冲泡,亲眼目睹服务员十几次续水后,茶依然红亮甘醇。

再识普洱茶,是2002年的一次朋友聚会上,一位爱喝茶的朋友小心翼翼地从包里取出一小块普洱,自豪地说,这茶已有二十几年的历史了,价钱不菲。至于什么品牌,我已经不记得,但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很多人听完后都围了过来品尝,品过后,有人说好茶,很醇厚!有人说很香,太好了!我也喝了两杯,细细品味,感觉到有少许霉味,可碍于情面,也跟着点点头。当时那位朋友还与大家分享了很多关于普洱茶的品牌、功效等知识,以及关于它的收藏、投资方面的问题。晚上回家后,我查阅了一些关于普洱茶的书籍,还请教了在云南定居的父亲。父亲说茶好不好不要光看年份,口感是最重要的,更不要道听途说、盲目跟风。最后父亲又说,要真正了解普洱茶,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你还是亲自到西双版纳实地考察一下吧。

于是,我带着对普洱茶浓厚的兴趣走遍了西双版纳的各大茶山、基地和茶马古道遗址,系统深入地了解了普洱茶从种植、采摘、粗制到精制的整个生产过程,还尝试了云南多个民族丰富的饮茶方式。我询问山寨里世世代代种茶和做茶的茶人,到底怎样的普洱茶才是最好的?他们都一致认为,原生态的种植和安全卫生制作出来的普洱茶是最健康、最好的!正如唐朝陆龟蒙《茶人》诗中所言:“天赋识灵草,自然种野趣。”的确,喝茶,喝的不但是口感,更重要的是健康和怡然!至于年份,则显得没那么重要!有些商家为了牟取暴利,误导消费者一味追求茶的年份及升值空间,反而颠覆了普洱茶的本质。

这几年,随着普洱茶热,各种有关普洱茶的书籍早已琳琅满目,对普洱茶知识作了很好的普及。但也有一些消费者在喝普洱茶时总困身在“年份”当中,以致到了不能自拔的地步。我身边有许多普洱茶爱好者,他们同样很注重年份,一些朋友淘到了上了年份的陈年普洱,通常会约我等三五知己分享。每当这个时候,只要不是难以下咽的茶品,我通常都会顾及朋友的面子点头称是。然而,真正保存得好的普洱老茶,历经岁月的洗礼、自然的转化、人文的融合,的确弥足珍贵;但新制普洱和陈年普洱在祛热、清香、回甘上,也并无明显的区别。

《小窗幽记》有云:焚香煮茗,阅偈翻经;俗念都捐,尘心顿尽。茶性通人性,当您抛开一些诸如“升值”和“年份”的杂念,只根据自己的兴趣,轻松自如地品一壶普洱茶时,您会发现喝普洱茶真是一种优雅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享受!

古老的普洱茶可以让人感受到云南美妙的生态环境、多彩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及领悟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同时也怡情养性,让你收获一份清幽淡然的心态。(林凯旋)

生活中的茶味道


我们都是凡夫俗子,永远达不到希望中的完美。就像沏的这一杯茶一样有着不够完美的真实和美好。有时候,我们会失去我们努力奋斗过的事业;有时候,我们又会失去我们最在乎的人;有时候,生活中的繁琐小事会让我们心烦意乱;有时候,我们会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与身边的人产生矛盾。那有什么关系?放下。像喝完一口茶以后,我们就会放下手中的茶杯,摇摇手中的折扇或者翻翻手边的小说。

我们只有一双手和一颗心,品茶的时候专注品茶,做事的时候专注做事。像面对一杯清茶一样,适时地拿起放下,才能更好的品味,冥想,更好地做好每一件事。放下,是一种洒脱,是不背负太多包袱轻装上阵的生活态度,从我们对待一杯茶时的心境和态度,可以看到我们内心对生活的一种态度。

生活就是一种幸福的茶味道。我们时常说幸福总是在别人的故事里。其实幸福就是手中这一杯茶和品饮后的茶味道里。如果你一直羡慕别人手中的茶,羡慕别人对茶味道的敏感,羡慕别人对茶味道的感悟,羡慕别人茶文化、茶历史、茶知识的渊博,忽略了自己在这一杯茶味道里体悟到的生活中的幸福感,那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情啊!

其实,一个人生活中的茶味道,就是自己的感悟幸福,体会幸福的过程。别人的生活即使给你再多的幸福感,也毕竟是别人的生活。与其在想象中羡慕别人的生活,不如在现实中感悟自己的生活。生活是要时常品味和感悟的,这样才能在生活的酸甜苦辣中体会幸福的真谛、生命的真谛和生存的意义。

生活中的茶味道就是一种慢生活中包含的禅意。我们需要向生活致敬,因为生活带给了我们清茶一样苦涩的体验,生活带给我的清茶一般温馨的感觉和清茶一般萦绕的清香,我们应该学会体悟生活中充满韵味的茶味道。

不同民族饮茶习俗有什么不同


我国有56个民族,人多地广,却有个共同点就是都喜欢喝茶。不过地区各名族之间,茶俗又有许多不同,朋友们都知道不同民族饮茶习俗有什么不同吗?茶俗是以茶事活动为中心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中,并且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演变,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内容丰富,各呈风采。

1、工夫茶

工夫茶是广东潮州和汕头地域的传统茶叶文化,以三人工夫茶著称,工夫很是考究伎俩,茶具方面最好选用宜兴产的小陶壶和白瓷上釉茶杯,茶泡好后,将三个茶杯摆制品字形,斟茶时要以圆周行为,俗称“关公巡城”,不能一杯斟满再斟一杯,而要按杯的几多往返轮番次序斟,以示对客人划一看待。

2、擂茶

擂茶是把茶和一些配料放进擂钵里擂碎冲滚水而成擂茶,以广东的揭阳、普宁等地的客家擂茶著称,起首把茶叶放进牙钵中擂成粉未后,加上捣碎的熟花主、芝麻、盐和香菜,之后用开水冲泡即可,品茗时一要趁热,二要慢咽,只有这样才会有“九曲回肠,赏心悦目”之感。

3、竹筒茶

竹筒茶以傣族竹筒茶著称,是将清毛茶放进竹筒里,边烤边捣压,把竹筒装满,茶叶烤干,之后剖开竹筒将茶叶取出冲泡饮用。

4、锅帽茶

锅帽茶是布朗族传茶叶文化,在锣锅内放入茶叶和几块燃着的木炭,用双手发抖,使茶叶和木炭打仗,直到有浓烈的茶香味散出时,就可以倒出,去掉木炭,再把茶叶倒回锣锅内加水煮几分钟即可。

5、盖碗茶

盖碗茶是回族的传统茶叶文化,起首在有盖的碗里同时放入茶叶、碎核桃仁、桂圆肉、红枣、冰糖等插手开水盖好盖子即可,盖碗茶要在用饭之前喝,倒茶时要扑面将碗盖揭开,并用双手托碗捧送客人,以暗示对客人的尊敬。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众多,其饮茶习俗千姿百态,各呈风采。就武夷山饮茶习俗而言,自古以来就有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等形式。由古代沿袭下来的饮茶习俗至今在有的农村或茶艺馆还依然可见。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醉人的茶,饮不尽的味道


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饮完之后解腻的普洱茶,雍容华贵的大红袍,清新怡神的铁观音,养心安体的白茶,健胃养颜的滇红……各种茶饮,各色味道,品不尽的滋味,言不尽的道理。

悠悠茶香浓浓茶韵

家喻户晓,林语堂的闲适和学问一样出名。他在《生活的艺术》中写道,茶在国民生活中的作用超过了任何一项同类型的人类发明。茶是国人生活的必需品,以至于“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林语堂语带双关,认为茶性清静,使人心平气和,和中国的国民性格十分协调,自是“捧着一把茶壶,中国人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质的精髓”。

毋庸置疑,茶是中国文化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而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与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

茶从采摘、烘焙、储藏,一直到最后的冲泡和饮喝,茶都需要最清洁的手法,油腻的手或油腻的杯。因此,茶也象征着尘世的纯洁。喝茶的享受,最宜在清雅、高洁的环境,没有欲望的作用下。“品茗不分高低贵贱,重要的是在与茶的对话中,思考、领悟一些东西。”在孙总看来,哪怕是让你心情愉悦了,也是沏茶、品茶带来的收获。而在新春佳节,无论是招待亲朋,还是茶余饭后与家人品茗畅谈,都是人生一番美事。古人诗云:“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这种情味,或许只到了亲自尝到时,才深深地觉得它的妙处呢。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茶虽同,味道却不同》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