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区域

我县位于湘中偏北,雪峰山脉北部,资水中游,是一个山区,东与桃江、宁乡接壤,南与涟源、新化毗邻,西与溆浦、沅陵交界,北与桃源、常德相连。其地理坐标界于东经100°43′07″至111°58′51″、北纬27°58′54″至28°38′37″之间。东西长123.764公里,南北宽73.461公里,总面积4950.25平方公里,是湖南省第三大县。

地理环境

地域东西长而南北短,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南北形成“V”型,东西形成“W”。境内群山连片,丘、岗、平地分布零散,山体切割强烈,溪谷发育,水系密度大。这种高山坡地,可开辟成熟土,栽种茶树,建成茶园。县内土壤以板页岩风化发育的土地面积最广,约占总面积的71.1%。茶园土质较好,酸碱度适宜,养分含量较高。茶园土壤以酸性和弱性为主,氮、钾等有机质含量丰富。

气候

县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严寒期短。年平均气温为16.2℃,≥10℃的年活动积温为5016℃,初终间隔日数为241天,茶树的生长期长达7个多月。降雨量年平均为1687.7mm,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1%,足以满足茶树生长发育的要求。资江横贯县境中部,流程120.85公里,支流48条,流域面积占全县土地面积的98%。在柘溪库区,由于大水体效应的影响,无霜期平均长达300天,冬暖夏凉,更适宜于茶树的生长。

安化黑茶工艺主要分布在县内的小部分地区,即沿资江流向的马路、东坪、黄沙坪、酉州、江南、陈王、洞市、小淹等区域。这些地方的传统工艺制作,其流程及质量标准是相同的,大都为作坊式,只是生产规模有大小之分而以。

CY260.com扩展阅读

安化黑茶的整体环境


1、所在区域

我县位于湘中偏北,雪峰山脉北部,资水中游,是一个山区,东与桃江、宁乡接壤,南与涟源、新化毗邻,西与溆浦、沅陵交界,北与桃源、常德相连。其地理座标界于东经100°43′07″至111°58′51″、北纬27°58′54″至28°38′37″之间。东西长123.764公里,南北宽73.461公里,总面积4950.25平方公里,是湖南省第三大县。

2、地理环境

地域东西长而南北短,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南北形成“V”型,东西形成“W”。境内群山连片,丘、岗、平地分布零散,山体切割强烈,溪谷发育,水系密度大。这种高山坡地,可开辟成熟土,栽种茶树,建成茶园。县内土壤以板页岩风化发育的土地面积最广,约占总面积的71.1%。茶园土质较好,酸碱度适宜,养分含量较高。茶园土壤以酸性和弱性为主,氮、钾等有机质含量丰富。

3、气候

县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严寒期短。年平均气温为16.2℃,≥10℃的年活动积温为5016℃,初终间隔日数为241天,茶树的生长期长达7个多月。降雨量年平均为1687.7mm,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1%,足以满足茶树生长发育的要求。资江横贯县境中部,流程120.85公里,支流48条,流域面积占全县土地面积的98%。在柘溪库区,由于大水体效应的影响,无霜期平均长达300天,冬暖夏凉,更适宜于茶树的生长。

安化黑茶工艺主要分布在县内的小部分地区,即沿资江流向的马路、东坪、黄沙坪、酉州、江南、陈王、洞市、小淹等区域。这些地方的传统工艺制作,其流程及质量标准是相同的,大都为作坊式,只是生产规模有大小之分而以。

什么环境适合存放安化黑茶


与其他茶叶不同的是黑茶的外形特征无法简单辨别茶叶是否变质,亦因此贮存安化黑茶时应讲究细节,以下介绍存放安化黑茶之注意事项。

1、通风透气的环境

空气流动有利于茶品的自然醇化,黑茶中的微生物益生菌的代谢需要氧气和水分,但水分不能过高,否则容易霉变,切忌放入冰厢保鲜及用塑料袋、铝箔袋等密封,用皮纸、牛皮纸等透气性能较好的包装材料包装储存为佳。

2、阴凉忌日晒

日晒会使茶品产生一些不愉快的化学成份,产生日晒味,所以不提倡在烈日下直晒成品黑茶。

3、防止污染忌异味

安化黑茶具有很强的吸附性,不能与有异味的物质混放在一起,新装修的房间、家具不宜存放黑茶。

4、黑茶中“金花”在储存过程中的变化

黑茶随着存放年代的延长及存放条件的变化,“金花”菌体的呈现形态和颜色也随着变化,有的萎缩甚至变白,有些年代久远的黑茶已看不到金花,只有隐约可见的白色斑点,但其药效已融入茶中。

关于安化黑茶的历史


安化黑茶,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上,运茶的马帮经常遇到下雨,把茶搞湿了,茶商心里很难过,扔掉,又可惜。他们到了一个痢疾横行的村子,死了很多人。村民们没吃没喝。茶商想自己带的茶长霉了,不值钱了,就送给这些可怜的家庭吧。结果奇迹发生,村子里的人们痢疾全好了。事实上,安化黑茶的产生,比传说中的要早得多。

据《明史·食货志》记载:“神宗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中茶易马,惟汉中保宁,而湖南产茶,其直贱,商人率越境私贩私茶。”

安化黑茶是20世纪50年代绝产的传统工艺商品,主要由于海外市场的征购,这一原产地在安化山区的奇珍才得以在21世纪之初璧现,并风靡广东及东南亚市场。其声誉之盛,已不亚于当今大行其道的普洱,被权威的台湾茶书誉为“茶文化的经典,茶叶历史的浓缩,茶中的极品”。

安化在明代前期(15世纪)参照四川乌茶的制造方法,加以改进,制成黑茶。乌茶是蒸青(水煮)茶,黑茶是杀青(锅炒)茶,相比之下,黑茶除掉了青叶气,滋味醇和,有松烟香,更受西北各少数民族的欢迎。当时,西藏喇嘛常至京师礼佛朝贡,邀请赏赐。回藏时,明朝廷赏给许多礼物,其中茶叶是大宗,指定由四川官仓拨给,但喇嘛们却绕道湖广收卖私茶。湖广黑茶最合他们的口味,而黑茶主产于安化一带。

安化黑茶至晚产于15世纪后期,通常经由湖北运销北方和西北。由于安化茶滋味浓厚醇和,且量多价廉,西北那些领取官茶引票的茶商,都越境至湖南采购私贩。从明至清,茶叶都属于朝廷的“计划供应商品”,而四川茶、汉中茶在有明一代是朝廷的“定点生产商品”,利厚畅销的安化黑茶很快让汉茶和川茶市场冷落,产销萧条。明朝万历23年(1595年),御史李楠和徐侨为湖南茶叶在奏本中打架,一个要求朝廷颁令禁运,免妨茶法马政;另一个认为湖南茶对西北游牧民族有利,不宜禁止。后经户部裁定,报请皇帝批准:自后销西北的引茶,以汉、川茶为主,湖南茶为辅。至此,安化黑茶才算成了官茶。

经过茶商和市场的长期甄选,安化黑茶逐渐兴盛起来。晋、陕、甘、鄂、湘等省籍商人,各成一行帮,来安化采购和制作黑茶。资本雄厚的晋、陕、甘茶商,还在安化建有楼阁,设立行帮组织和商业铺面。资江沿岸各处,都有因此而人丁旺盛商业繁荣的市井,如黄沙坪、酉州、苞芷园、小淹、边江、唐家观、雅雀坪、东坪、桥口等地。

道光元年(1820年)以前,陕西商人驻益阳委托行栈汇款到安化定购黑茶,或以羊毛、皮袄换购,因资金较少进货不多,人称“滚包商”。受托栈行雇人下乡采买茶叶原料,踩捆成包,以利运输。最初大小形状和重量不一,后来逐渐统一为小圆柱形,重约老秤10斤,称为“百两茶”。清同治年间,晋商“三和公”茶号在“百两茶”的基础上选用较佳原料,增加重量,用棕与篾捆压成圆柱形,每支净重1000两(16两老秤合37.27公斤),称为“千两茶”,圆柱长约5尺(166.5公分),圆周1.7尺(56公分)。这种茶主要是晋商经营,又以籍贯不同分为“祁州卷”和“绛州卷”。祁州卷系山西祁县、榆次等地茶商经营,每支重1000两,产量较多;“绛州卷”为绛州茶商经营,每支重1100两,数量较少。

把茶叶制作成立柱的形状,经过炒、渥、蒸、踩等数道工序,一方面增加了有限体积内茶叶的重量;另一方面是黑茶品质形成之必需。“百两茶”、“千两茶”系列有一个总的称呼——花卷。有三重含义:一是用竹篾捆束成花格篓包装;二是黑茶原料含花白梗,特征明显;三是成茶身上有经捆压形成的花纹。茶呈圆柱,像一本卷起来的书,故称“花卷”。另外,在“祁州卷”和“绛州卷”之外,有老牌本号加料绛州卷,品质最高,号称“卷王”,历史上产量极少。

关于安化黑茶的发展


近年来,安化黑茶产业在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茶农积极性高涨,茶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2007年全县新建、改造的茶园达1.825万亩,现有茶园总面积达10.9万亩,产量达到10225吨,产值14480万元,其中黑茶产量8825吨,产值12590万元。同时引进外资近2亿元开发茶叶产业,其中中粮集团投资1亿元,湖南怡清源茶业公司投资4500万元,湖南可耐尔农业发展公司投资4000万元。

该县黑茶产业发展思路是,通过统筹规划,大力整合资源,形成整体优势;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茶农发展生产;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拓宽市场;在开放的基础上,加快企业改制步伐;积极推介宣传安化黑茶产业和安化黑茶品牌,不断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充分利用安化黑茶资源优势,力争在10年内将安化建设成为拥有茶园30万亩、年产茶3万吨、年产值达5亿元的中国黑茶之乡。

2008年,益阳全市茶叶总产量达2.1万吨,总产值达8亿多元。其中黑茶总产量达到1.8万吨,黑茶创产值6亿多元,比2006年增长4倍多。益阳已成为中国较大的黑茶生产基地,也是目前较为活跃的黑茶文化发展基地。

2009年10月,首届中国·湖南(益阳)黑茶文化节暨安化黑茶博览会在益阳茶业市场隆重举行,“中国黑茶之乡”称号正式花落益阳。

关于安化黑茶品种介绍


1、三尖

天尖:是用一级黑毛茶压制而成,外形色泽乌润,内质香气清香,滋味浓厚,汤色橙黄,叶底黄褐。

贡尖:是用二级黑毛茶压制而成,外形色泽黑带褐,香气纯正,滋味醇和,汤色稍橙黄,叶底黄褐带暗。

生尖:是用三级黑毛茶压制而成。外形色泽黑褐,香气平淡,稍带焦香,滋味尚浓微涩,汤色暗褐,叶底黑褐粗老。

2、花砖

“花砖”历史上叫“花卷”,因一卷茶净重合老秤1000两,故又称“千两茶”。过去,花卷的加工方法是用安化高家溪和马家溪的优质黑毛茶作原料,用棍锤筑制在长形筒的篾篓中,筑造成圆柱形,高147厘米,直径20厘米,做工精细,品质优良。1958年安化沙溪茶厂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将“花卷”改制成为长方形砖茶。规格为35×18×3.5厘米。正面边有花纹,砖面色泽黑褐,内质香气纯正,滋味浓厚微涩,汤色红黄,叶底老嫩匀称,每片花砖净重2公斤。

花砖形状虽然与花卷不同,但内质基本接近,成为黑茶类的新品种,代替了历史上的花茶,受到了销区的赞赏与欢迎。“花砖”的名称来由,一是由卷改砖形,二是砖面四边有花纹,以示与其他砖茶的区别,故名“花砖”。花砖茶的制造工艺与黑砖茶基本相同。压制花砖的原料成份,大部分三级黑毛茶及少量降档的二级黑毛茶。总含梗量不超过15%。毛茶进厂后,要经筛分、破碎、拼堆等工序,制成合格的半成品,以后进行蒸压、烘焙、包装等,工艺与黑砖茶相同。

3、茯砖

茯砖茶压制要经过原料处理、蒸气沤堆、压制定型、发花干燥、成品包装等工序。其压制程序与黑、花两砖基本相同,其不同之点是在砖形的厚度上。因为茯砖特有“发花”工序,除需要很多条件外,一个重要的条件是要求砖体松紧适度,便于微生物的繁殖活动。茯砖与黑、花两砖另一个不同之点,是砖从砖模退出后,不直接送进烘房烘干,而是为促使“发花”,先包好商标纸,再送进烘房烘干。烘干的速度不要求快干,整个烘期双黑、花两焙长一倍以上,以求缓慢“发花”。

茯砖茶外形为长方砖形,规格为35×18.5×5厘米。特制茯砖砖面色泽黑褐,内质香气纯正,滋味醇厚,汤色红黄明亮,叶底黑褐尚匀。普通茯砖砖面色泽黄褐,内质香气纯正,滋味醇和尚浓,汤色红黄尚明,叶底黑褐粗老。每片砖净重均为2公斤。

茯砖由于其独特的工艺和特殊的品质,使其具有良好的营养保健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降脂解腻并有良好的解酒作用,,食油腻肉食饮之特别消食解腻,这也是肉食民族特别喜欢这种茶的原因。常在酒肉饱餐这后饮一杯茯砖茶,或以茶佐食,令人有一种极为舒坦的感觉;二是养胃、健胃、通三焦,能利尿、解置,在产地,居民有保存几片茯砖的习惯,遇有腹痛或拉痢,老人习惯以茯砖代药,极为灵验。

关于安化黑茶的冲泡


1、茶具的搭配:冲泡黑茶宜选择粗犷、大气的茶具。一般用厚壁紫砂壶、陶壶或如意杯冲泡;公道杯和品茗杯则以透明玻璃器皿为佳,便于观赏汤色。

2、用水选择水质:泡茶用水一般以泉水、井水、矿泉水、纯净水为佳。水温:水温要高,一般用100度沸水冲泡;也可用沸水润茶后,再用冷水煮沸其滋味更佳。茶水比例:高档砖茶及三尖茶茶水比为1:30左右,粗老砖茶为1:20左右。

3、冲泡方法:冲泡黑茶时,较嫩的茶多透少闷,粗老茶则多闷少透。粗老茶也可煮饮,每个茶都有各自的特点,只有真品黑茶才有其特定功效。

第一步:投茶将黑茶大约15g投入如意杯中。如意杯是泡黑茶的专用杯,它可以实现茶水分离,更好的泡出黑茶。如意杯是湖南省怡清源茶业有限公司的专利产品,它的最大特点是方便、快捷。

第二步:冲泡按1:40左右的茶水比例沸水冲泡。由于黑茶比较老,所以泡茶时一定要用100摄氏度以上的沸水,才能将黑茶的茶味完全泡出。

第三步:茶水分离如果用如意杯冲泡黑茶,直接按杯口按钮,便可实现茶水分离。再将如意杯中的茶水带入茶杯用直接饮用即可,也可直接用如意杯饮用。

关于安化黑茶的发展道路


在市场经济的开放,国有茶厂的改制解散,私营茶厂各行其道的大背景下,安化黑茶的技术和规模严重滑坡,由此带来茶叶质量和销路的混乱,曾经的支柱产业成为政府的就业包袱。虽此后又在绿茶中出过“松针”、“银币”、“银毫”、“春芽”等不俗品种,但因规模、制作水平和市场影响力等因素,或昙花一现,或根本未成气候。

如今安化人主要饮绿茶,以龙井碧螺春信阳毛尖之类为上,好茗者喝铁观音,本地名茶只当礼物往外送,自饮着总嫌不经泡。对于早已淡出记忆的黑茶,因近年来台韩茶商的往来穿梭和市场的恶炒,少数人如重拾旧梦,开始琢磨这些圆圆方方的黑疙瘩,但多是凑热闹,真正自饮的极少。而遍布大街小巷的茶馆里,随便找家走进去点黑茶,都会叫老板莫明其妙。事实上安化人只把黑茶的作用定位在两个方面,一是消腻脂,二是和肠胃,是当减肥剂和药物用的,至于那些延年益寿抗癌的功效。

据记载,明末清初,“茶市斯为盛,人烟两岸稠”的黄沙坪,是最大的花卷茶集散地,几乎全国所有大茶号都设有分号在此,而对岸的唐家观,仅近年来挖出来的禁茶碑就有十数块,现存最早的一块刻于康熙年间。茶碑内容大多为称量标准、茶叶真假等,有“不得掺和外来野茶蒙混”字样,可见安化茶质明显优于周边地区,而安化境内又以田庄乡高家溪、马家溪两地茶叶为最好。

唐家观短短500米街道,鼎盛时期超过1万人在此设庄经营,据当地老人回忆,当年从北京写信,直接写“湖南省唐家观“就可收到。如今唐家观仍然完整地保存着“十家店”、吉家码头、邵阳公馆等千年遗迹,成为资江流域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镇,正被作为旅游资源开发。

安化黑茶以花卷为上品,全球独安化有,近几年来湖南岳阳临湘茶厂也开始少量制作,但都取自安化的工艺。花卷亦称“千两茶”,为其净重老秤千两为一卷,合37.27公斤,现已有“世界茶王”之称号。明清时期,安化事实上只产黑毛茶,加工成后再运到陕西泾阳压制成砖,称“泾砖”。至1939年,抗日断绝交通,才由时任湖南省茶叶管理处副处长的安化人彭先泽创办了白沙溪茶厂,于次年研制出“黑砖”,成为安化独立生产黑茶的开始。

清同治年间,晋商“三和公”茶号为便运输,在当时统一了小圆柱成捆包装的基础上,将第捆重量固定在老秤千两左右,此后便成“千两茶”。花卷的制作工艺与砖茶相比,只在压制成形及包装上不同,茶叶经蒸煮后,即以青缪叶包裹,外裹棕片,再用篾片捆紧,外成花纹,故名“花卷”。因层层紧压,能抵日晒雨淋,经年不腐。曾有人将花卷浸泡池塘,七年后取出,仍色质如初。又因其捆制时略留微温,茶叶在卷内慢性发酵,时间越长越甘醇浓厚,得为珍品。

关于安化黑茶的兴盛时期


安化黑茶是黑茶中具代表性的茶种,最早产于晚唐五代时期,千年的安化黑茶在史上的辉煌并不逊色于今日。从古至今,安化黑茶在湖南及周边地区,通过水上交通在当时发展极其迅速。

历史发展的辉煌记录

安化黑茶自明代万历二十三年定为官茶后,成为茶马交易主体,成为了封建王朝“茶马易市”政策的主要茶叶生产基地,安化黑茶取代汉川茶畅销西北,四川边茶主销西藏。

安化黑茶兴盛时,沿资水集镇有茶行、茶庄达300余家。黑茶集散地的江南就有茶行32家,有黑茶商号魁泰和、通天泰运、合盛西、裕盛西、裕兴福、合盛引等达59家。众多茶行、茶商号收购、加工、运销茶叶,促进了安化茶叶原利基地生产发展。

据资料记载,明·清540多年,安化成为了中国黑茶中心。其问,中国五个黑茶产地省,平均产量比例是:湖南(黑茶)占40%,四川(乌茶)20%,广西(六堡茶)15%,云南(普洱茶)15%,湖北(老青茶)10%。安化在清朝时,最盛年产黑茶达14~15万担,红茶70万箱。湖南省的茶,80%产在安化。

鹿苑毛尖生长环境 关于鹿苑毛尖生长环境


鹿苑毛尖品质优异,与其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有关。鹿苑寺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有古传的青狮、白象两山为该寺天然卫士,又有云门山麓的锦屏一峰巍巍矗立,颇为壮观,为古刹之天然屏障。登上云门山麓,俯瞰群峰,潺潺龙泉河,犹如玉带回转七曲,逶迤寺前。

两岸傍山,茶园分布在山脚山腰一带,满山峡谷中的兰草、山花和四季常青的百年楠树,伴随茶树生长。这里终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红砂岩风化的土壤,肥沃疏松,良好的生态环境,对茶树生长十分有利。鹿苑寺,位于远安县城西北七公里处的鹿溪山中。据清同治县志记载:鹿苑寺始建于南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迄今已有770多年历史。相传,古时此地山林中常有鹿群出没,嗷嗷而歌,后有人围苑驯养,久之山名故称为鹿苑山,又名鹿苑寺。寺庙在“文革”期间虽多遭破坏,但其神殿僧舍尚存,至今寺院里仍存有多块历代文人墨客、云游高僧题咏镌刻的诗词歌赋碑文。

鹿苑寺山岩地质属典型的丹霞地貌,山峦险峻,鸟鸣空山,兰香幽谷,苦竹婆娑,溪曲秀美,风光十分迷人。鹿苑寺奇山、异水、珍木、仙竹、花草组构成“玉带七曲”、“锦屏一峰”、“苦竹幽溪”、“松亭呼风”、“石柱冲宵”、“法华古台”、“罗汉点头”、“危岩招仙”自然绝妙八景。有诗曰:“玉带潆回绕碧流,天开一幅锦屏幽;溪边竹叶云垂幕,亭畔松萝月挂钩。石柱果然千气象,华台哪复记春秋;峰前座拥阿罗汉,笑向招仙日点头。”

鹿苑寺除自然绝妙“八景”外,另还有“青狮白象”、“观音岩”、“象尿泉”、“牛鼻洞”、“袈裟堰”、“银子窝”等众多景点点缀其间。鹿苑寺一步一景,景景别致新颖,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鹿苑寺一景一图,景景都有一个美妙的传说,或文人墨客、或云游高僧配以诗词歌赋,令人回味悠长,遐想不已,流连忘返。

就先从鹿苑寺东面谷口“袈裟堰”说起吧。现今,一道混凝土浇铸的堤坝锁住鹿溪河水,蓄积的碧绿潭水通过南北岸两条渠道流入下游农田浇灌稻梁。可在古代,农人筑坝没有水泥,只能用石头、沙土构筑。相传清嘉庆年间,有几年连遇大旱,稻田无收,鹿溪河下游的农人们自发组织到此谷口筑坝,由于劳动方式、生产资料原始落后,加至水流较急,累筑不成。就在农人们万般无奈、沮丧之时,鹿苑寺了机和尚来到这里,要农人们停工歇息一会儿,陪他说说话,待会儿他来帮忙筑坝。农人们心想,一个十指泥土不沾的和尚,除了念经还能劳动?况这筑坝不同一般!因此,没有人理他。见此,了机和尚再不言语,自顾好笑。农人们再筑不成,只得停歇下来,与了机和尚闲聊。聊过一阵,看天色不早,了机和尚起身用袈裟兜来一些泥土,顺坝基慢慢散落开去。说来奇妙,了机和尚所过之处,堤坝相应而成。正在农人们惊奇不已之时,了机和尚又将其袈裟脱下,向南岸石壁盖去。偌大的石壁顿时光芒四射,袈裟嵌镶其间,堤坝更固,潭水蓄起,农人欢呼。古人有《袈裟堰》诗一首为证:“中流砥柱孰能支,惟有了机道法奇。乱石横潭拦不住,袈裟捧土筑成基。一村人户无荒岁,两岸田园少旱期。始信禅功同宇宙,名垂万古莫狐疑”。人们为了纪念了机和尚,将该堰取名为“袈裟堰””。而今,来到鹿苑寺谷口,你第一眼就会发现,在南岸偌大的石壁上,了机和尚的袈裟还清晰了目呢。

还有趣的是,在“袈裟堰”的潭面上,生有酷似一对牛鼻的石洞,据说是神牛在此饮水。与“袈裟堰”望对的是云门山,因山上经常白云盘绕,此山又是鹿苑寺的门户,故曰“云门”。古时,云门山古木参天,人迹罕至,野鹿成群,故又曰鹿苑山。云门山悬崖峭壁,巍然矗立,为鹿苑寺天然屏障,称其“锦屏一峰”。有诗赞曰:“翠岩高插锦屏峰,特为云门树正宗;料得红尘飞不到,安禅入定自从容。”云门山顺山势看去,在转咀处定格,恰似一头罕然无比的大象,整个山体故又称为“白象山”。奇巧的是,在这头白象的肚脐眼有一常年汩汩而出的清泉,曰“象尿泉”。据说,喝了这“象尿水”能驱病防灾,强筋健骨,还能够得到福荫,并传遗子孙。

白象山的鼻梁上生长有一株罕见的百年楠树,树杆虽被雷击半边,但仍枝叶繁茂。据考,楠树一般只在四川、云南等地才适应生长,而鹿苑寺这株珍贵楠树,也许是得享天赐山精石液的滋润,才这般葱郁。

白象山的头顶,古时建有“观景台”。山顶二余方丈地盘,四周全用丹岩条石砌围。站在台上环视观望,鹿苑寺全景尽收眼底。四周山体的奇特组构,动感中的幻化演绎,启智者思想彻悟,令乐者心旷神怡。

与白象山仅一水之隔而雄峙的是另一巨兽——青狮山。站在白象山嘴观看这头“青狮”,它威风凛凛,似在很远之处奔猎而来,奔猎中倏地发现了道旁白色巨象,本来狂驰而东的身躯骤然打住,鬃毛齐竖,扭头昂首怒峙。“白象”毫不示弱,卷动长鼻迎战,定格成一幅“青狮白象”天然对峙图。

令人遗憾的是,在清咸丰年间,“青狮”的口被人为钻凿而破坏了。而今尚存的是一个丈余长,宽深约一米的大洞口。相传事情的起因是,当时鹿苑寺院里共有百名和尚,佛事很甚,终年香客朝拜,香火不绝,百名和尚及远来香客的食粮全在“青狮”的口里而出。一日三餐,有多少和尚及香客,狮口里就流出多少米,但从不多流。而就在其间,四川长江一带运送大米的船只经常无故翻沉。一阴阳先生不辞劳苦,千里循迹来到鹿苑寺,认准四川江中的米船翻沉系这头“青狮”所为,遂暗下决心,要将其狮口凿破,铲除祸患。一日,这一阴阳先生来到寺院,诓骗众僧说,你们日日餐餐要涉河去拿米,酷冬水寒,如此烦苦,何不让我来帮你们凿开这畜生的口,让其畅流,屯仓积米,免此辛苦呢。僧人们一听也是,就众口答应了。这阴阳先生请人搭起台架,弄来锤凿,急急地就凿钻起来,他边凿边念道:“对准狮子的口,畜生乖乖服贴首;钻破狮子的口,九十九个和尚往外走。”只几天功夫,就将狮口凿钻成了现今这般模样。至此,狮口里再也流不出一粒米来,阴阳先生也悄然不知去向。寺院里的众僧方知受骗,大呼上当。可惜晚矣,由于断了食粮,百名和尚除留一人看守寺院外,九十九名只好走出鹿苑寺另投他处去了。从此,寺院冷落,香火断绝。

沿“青狮”临水的一溜溪岸系八景之一“苦竹幽溪”处。可惜的是,此景以及“松亭呼风”遭到人为破坏而现已无存。先说“松亭呼风”。原来,在寺院屋后的山嘴上,有一株虬龙古松,松旁还建有一凉亭。由于迎风,这株古松日夜涛声阵阵,尤其在月明风清的夜晚,更是酣畅淋漓。有诗喻曰:“松亭影罩梵王宫,千古不凋伴大雄;常会清风明月客,难逢衲子手摩东。”这日夜涛声使居住在寺舍里的茶场职工日不能静,夜晚难眠,而嫌扰人被伐掉做了脱粒稻子的板仓,随后凉亭也被拆掉了。至于“苦竹幽溪”,原沿山脚一条溪边生长有密密麻麻、层层叠叠杆形棱状的茂竹,由于其笋食之略有苦味,谓曰“苦竹”。清溪转脚,游鱼可数,清风微拂,苦竹婆娑,景色迷人。尤其是在天晴,晨雾氲氤升腾,若静若动,似明似幻,更添几分神秘,置身此景,有飘飘欲仙之感。也有诗喻曰:“苦竹无殊紫竹林,何须海岛拜观音;幽溪更胜普佗岸,了却凡心见佛心。”偌大一片茂密仙竹,由于没有人管护,被周围几村的农民逐渐砍割去做了竹具、扫把之类。索取大于生长,导致苗尽根竭,目前仅剩半山坳几丛摇曳的苦竹了。痛哉,惜哉。

"青狮”临寺的身面是绝壁危岩,半岩上有一月牙形门洞,曰“招仙洞”,八景之一“危岩招仙”是也。“招仙洞”右侧下有一段山岩皱褶直通溪底,皱褶里积储的泥土上长满荆棵杂草。顺皱褶攀爬至顶,你会发现有一斜上窄窄的人凿栈道可通“招仙洞”。“招仙洞”人是可以上去的,但也相当危险,若稍有不慎,就会跌落悬崖,粉身碎骨,据鹿苑寺茶场一青年职工讲,每年暑天他都要上去一回。进得洞里,除外间大厅外,里面还有人工凿出的四间石屋,每间可容摆一张桌宴,大厅还可摆两张桌宴。令人惊奇的是洞里还有一常年不竭的清泉,其清澈甘凉无比。茶场这一青年职工每年上去都要灌上几壶,拿回家里人享用。据说长饮此水,有病者能够得到康复,健康者更是百病不生,故又曰“神来之水”。古人有诗曰:“危岩洞口吐云烟,招得了机成道仙;昔日家风今尚在,后生有志续前缘。”

“招仙洞”的对面是与云门山毗邻的罗汉山。罗汉山的迎面系“观音岩”,正对寺院大门而雄峙矗立。据说没有生育和望子盼女的人,面对“观音岩”跪拜焚香祈祷,可得到子女和获得赐福。紧邻“观音岩”的右侧有两处胜景,即“八景”中的“罗汉点头”和“石柱冲宵”。

“罗汉点头”系一直立在溪边的十余丈高的石佛。那圆圆的硕大微倾的脑袋,光秃秃的脑顶,说他似是“罗汉点头”,我看“似是”不够,应借用现今流行语言形容:酷毙了!这才恰如其分。传说这位点头罗汉本是天台五百罗汉之一,性情懒散,厌烦频赴例行的斋会,因此偷闲来到这里,观看远近而来寺院的万千香客、芸芸众生跪拜焚香、许愿、忏悔、祈祷……觉得煞是好笑,乐得频点头。有诗云:“懒入天台五百流,闲依鹿苑度春秋。赶斋应供无心去,识透禅机暗点头。”此诗正是对这位点头罗汉的来路和性情的真实写照。

“石柱冲宵”系一根拔地而起的巨型冲天石柱,白云缠绕,直指蓝天。据说这根冲天石柱与天庭相连,天庭的神仙可沿石柱往返人间。鹿苑寺的僧人若潜心修炼,获得正果圆寂,灵魂经石柱可到天庭,册封为神仙。因此,石柱又曰“升仙桥”。有诗为证:“石柱光芒冲汉宵,玄门号曰升仙桥。释迦也赴蟠桃会,免得往来向别邀。”

鹿苑寺里的僧人圆寂后,尸体皆要运到“法华古台”焚烧。“法华古台”是一个独立的馒头形的小山包,位于寺院左侧,并构成寺院的自然屏障。山顶我未上去过,但听现今居住在寺院的茶场职工介绍,山顶面积有半个篮球场大,地势平坦。但叫人奇怪的是,山顶四周都是红色岩石,唯独中间是深厚的土层。寺院的和尚、尼姑圆寂后,尸体坐用一把圈椅,被抬上山顶,放至中央,架上柴火,在众僧齐声诵经中,烧焚超度灵魂西去。从寺院至山顶很有一段距离,抬运尸体中途还要打歇一次。打歇处的岩壁上,至今还嵌有一块四字碑刻,曰:“井堂遗爱”。现存有描绘僧人圆寂后法坛佛事的诗一首为证:“梁世法和避乱来,委身此地脱尘埃;大乘讲罢归西去,空把芳名寄古台。”

越过“法华古台”山脚边的溪水,向前西去百米,有一道山垭,再沿道道石梯上行百步,就到了垭顶。这道两山突兀夹峙的山垭,名“银子岗”。在岗顶左侧斜坡石壁上,有一草帽大的圆窝,曰“银子窝”。据传说,这“银子窝”为一乐济好施穷人的财神掌管,心地善良的穷苦人爬上坡壁可在窝里拿到银子,盘剥穷人的富人则拿不到,而心存不良的歹人不仅拿不到,而且会从岩壁上滚下来,摔得他头破血流。还传说,不管穷人亦或富人,只要心地善良,未做过伤天害理之事,上去摸一把“银子窝”,就会交上财运,日后必发。可是,通往“银子窝”那坡壁上几个浅浅的脚蹬,也是不好上去的哟,即使你上去了,而下来却比上去更难哩。“银子岗”系鹿苑寺西边的门户。站在岗顶,俯视脚下从深远崇山处一路奔流而来的清澈碧绿的鹿溪河,左绕右旋,连续七个回折,恰似一条抖动而变化的玉带,飘出云门山,向南远去。这里也遗有古人一首《玉带七曲》为其壮色:“七曲环流涤垢污,淘开慧性见真吾;不须苏子留形迹,也与云门作画图。”

鹿苑寺,地理得天独厚,占据两大宝地,即佛教圣地及绝品黄茶生产地。山因鹿名,寺随山名,茶随寺名,名山名寺名茶,天设地造,一脉相承。鹿苑茶的种植起源,相传在建寺之初有一僧在寺边发现一株茶树,采后品尝,馨香浓郁,回味无穷,惊呼神茶!顿时寺院传开,僧徒纷纷种植,当地群众也竞相引种。后来,又在寺后的岩坡上发现三株罕见的白茶树,色白芽壮,品质超群,因此又有“白茶鹿苑寺”之称。据清同治县志记载:“安邑侯憩此,问及茶艾,僧言:土人采伐,鲜有存者。”至清乾隆年间,鹿苑茶被选为“贡品”,乾隆皇帝饮后,顿觉清香满口,精神倍增,夜寝难眠,龙颜大悦,御名鹿苑茶为“好淫茶”。清光绪九年,临济正宗四十五世僧人金田云游此寺讲经,品饮鹿苑茶赋诗云:“山精石液品超群,一种馨香满面熏。不但清心明目好,参禅能伏睡魔军。”鹿苑茶系中国黄茶之珍品,色泽谷黄,白毫满披,条索环状,兰草香味持久,滋味醇厚甘凉,叶底嫩黄匀整、纯净,在全国33种名茶中,鹿苑茶占据第30位。

鹿苑寺,是大自然的造化与赐予,是鬼斧神工的集成与展示。人们期待着鹿苑寺景区能够早日开发,到那时,尽情游览鹿苑风光,品尝绝品“贡茶”,领略佛教文化的神秘魅力。

安化县茶业协会下发《关于“安化黑茶”证明商


为统一打造“安化黑茶”品牌,做好“安化黑茶”证明商标的授权使用工作,安化县茶业协会12月23日下发《关于“安化黑茶”证明商标授权使用的通知》(安茶协[2011]15号),称该县茶叶协会聘请市县政府职能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领导、茶叶专家成立了安化县茶叶公共品牌商标授权使用评审委员会,并于2011年9月30日和11月23日分两批对申请授权使用“安化黑茶”证明商标的企业进行了评审,湖南省白沙溪茶厂有限责任公司等36家企业通过评审获准使用“安化黑茶”证明商标(企业名单附后),授权使用期限为两年(至2013年12月31日止)。

安化县茶业协会希望相关企业认真履行《“安化黑茶”证明商标授权使用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切实加强管理,保证产品质量,保障消费者权益,全力维护“安化黑茶”公共品牌的良好声誉。

附:授权使用“安化黑茶”证明商标企业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湖南省白沙溪茶厂有限责任公司

湖南省安化茶厂

安化怡清源茶业有限公司

湖南久扬茶业有限公司

湖南华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湖南安化国津茶业有限公司

湖南省安化县茶叶公司茶厂

安化县高马二溪茶业有限公司

湖南高家山茶业有限公司

湖南安化利源隆茶厂

安化县永泰福茶号

安化县晋丰厚茶行有限公司

安化濂溪茶业有限公司

安化县实验茶场有限公司

安化县马路茶厂

安化云台八角茶业有限公司

安化县千秋界茶厂

安化县富华茶厂

安化县利亿茶业有限公司

安化县云天阁茶业有限公司

安化县黑茗源茶业有限公司

湖南梅山黑茶有限公司

湖南黑美人茶业有限公司

安化三和茶业有限公司

安化县金叶儿茶厂

湖南益阳香炉山茶业有限公司

安化县德和缘茶厂

安化县信奕福茶号

安化县芙蓉山黑茶厂

安化鸟儿尖茶业有限公司

安化县四方坪茶厂

安化县德兴泰茶行

安化县胜源茶业有限公司

安化友信茶厂

安化县正安黑茶厂

益阳冠隆誉黑茶发展有限公司

鹿苑毛尖茶生长环境 关于鹿苑毛尖茶生长环境


鹿苑毛尖品质优异,与其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有关。鹿苑寺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有古传的青狮、白象两山为该寺天然卫士,又有云门山麓的锦屏一峰巍巍矗立,颇为壮观,为古刹之天然屏障。登上云门山麓,俯瞰群峰,潺潺龙泉河,犹如玉带回转七曲,逶迤寺前。

鹿苑寺

两岸傍山,茶园分布在山脚山腰一带,满山峡谷中的兰草、山花和四季常青的百年楠树,伴随茶树生长。这里终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红砂岩风化的土壤,肥沃疏松,良好的生态环境,对茶树生长十分有利。鹿苑寺,位于远安县城西北七公里处的鹿溪山中。据清同治县志记载:鹿苑寺始建于南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迄今已有770多年历史。相传,古时此地山林中常有鹿群出没,嗷嗷而歌,后有人围苑驯养,久之山名故称为鹿苑山,又名鹿苑寺。寺庙在“文革”期间虽多遭破坏,但其神殿僧舍尚存,至今寺院里仍存有多块历代文人墨客、云游高僧题咏镌刻的诗词歌赋碑文。

鹿苑寺山岩地质属典型的丹霞地貌,山峦险峻,鸟鸣空山,兰香幽谷,苦竹婆娑,溪曲秀美,风光十分迷人。鹿苑寺奇山、异水、珍木、仙竹、花草组构成“玉带七曲”、“锦屏一峰”、“苦竹幽溪”、“松亭呼风”、“石柱冲宵”、“法华古台”、“罗汉点头”、“危岩招仙”自然绝妙八景。有诗曰:“玉带潆回绕碧流,天开一幅锦屏幽;溪边竹叶云垂幕,亭畔松萝月挂钩。石柱果然千气象,华台哪复记春秋;峰前座拥阿罗汉,笑向招仙日点头。”

鹿苑寺除自然绝妙“八景”外,另还有“青狮白象”、“观音岩”、“象尿泉”、“牛鼻洞”、“袈裟堰”、“银子窝”等众多景点点缀其间。鹿苑寺一步一景,景景别致新颖,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鹿苑寺一景一图,景景都有一个美妙的传说,或文人墨客、或云游高僧配以诗词歌赋,令人回味悠长,遐想不已,流连忘返。

就先从鹿苑寺东面谷口“袈裟堰”说起吧。现今,一道混凝土浇铸的堤坝锁住鹿溪河水,蓄积的碧绿潭水通过南北岸两条渠道流入下游农田浇灌稻梁。可在古代,农人筑坝没有水泥,只能用石头、沙土构筑。相传清嘉庆年间,有几年连遇大旱,稻田无收,鹿溪河下游的农人们自发组织到此谷口筑坝,由于劳动方式、生产资料原始落后,加至水流较急,累筑不成。就在农人们万般无奈、沮丧之时,鹿苑寺了机和尚来到这里,要农人们停工歇息一会儿,陪他说说话,待会儿他来帮忙筑坝。农人们心想,一个十指泥土不沾的和尚,除了念经还能劳动?况这筑坝不同一般!因此,没有人理他。见此,了机和尚再不言语,自顾好笑。农人们再筑不成,只得停歇下来,与了机和尚闲聊。聊过一阵,看天色不早,了机和尚起身用袈裟兜来一些泥土,顺坝基慢慢散落开去。说来奇妙,了机和尚所过之处,堤坝相应而成。正在农人们惊奇不已之时,了机和尚又将其袈裟脱下,向南岸石壁盖去。偌大的石壁顿时光芒四射,袈裟嵌镶其间,堤坝更固,潭水蓄起,农人欢呼。古人有《袈裟堰》诗一首为证:“中流砥柱孰能支,惟有了机道法奇。乱石横潭拦不住,袈裟捧土筑成基。一村人户无荒岁,两岸田园少旱期。始信禅功同宇宙,名垂万古莫狐疑”。人们为了纪念了机和尚,将该堰取名为“袈裟堰””。而今,来到鹿苑寺谷口,你第一眼就会发现,在南岸偌大的石壁上,了机和尚的袈裟还清晰了目呢。

还有趣的是,在“袈裟堰”的潭面上,生有酷似一对牛鼻的石洞,据说是神牛在此饮水。与“袈裟堰”望对的是云门山,因山上经常白云盘绕,此山又是鹿苑寺的门户,故曰“云门”。古时,云门山古木参天,人迹罕至,野鹿成群,故又曰鹿苑山。云门山悬崖峭壁,巍然矗立,为鹿苑寺天然屏障,称其“锦屏一峰”。有诗赞曰:“翠岩高插锦屏峰,特为云门树正宗;料得红尘飞不到,安禅入定自从容。”云门山顺山势看去,在转咀处定格,恰似一头罕然无比的大象,整个山体故又称为“白象山”。奇巧的是,在这头白象的肚脐眼有一常年汩汩而出的清泉,曰“象尿泉”。据说,喝了这“象尿水”能驱病防灾,强筋健骨,还能够得到福荫,并传遗子孙。

白象山的鼻梁上生长有一株罕见的百年楠树,树杆虽被雷击半边,但仍枝叶繁茂。据考,楠树一般只在四川、云南等地才适应生长,而鹿苑寺这株珍贵楠树,也许是得享天赐山。

鹿苑寺金阁

精石液的滋润,才这般葱郁。白象山的头顶,古时建有“观景台”。山顶二余方丈地盘,四周全用丹岩条石砌围。站在台上环视观望,鹿苑寺全景尽收眼底。四周山体的奇特组构,动感中的幻化演绎,启智者思想彻悟,令乐者心旷神怡。

与白象山仅一水之隔而雄峙的是另一巨兽——青狮山。站在白象山嘴观看这头“青狮”,它威风凛凛,似在很远之处奔猎而来,奔猎中倏地发现了道旁白色巨象,本来狂驰而东的身躯骤然打住,鬃毛齐竖,扭头昂首怒峙。“白象”毫不示弱,卷动长鼻迎战,定格成一幅“青狮白象”天然对峙图。

令人遗憾的是,在清咸丰年间,“青狮”的口被人为钻凿而破坏了。而今尚存的是一个丈余长,宽深约一米的大洞口。相传事情的起因是,当时鹿苑寺院里共有百名和尚,佛事很甚,终年香客朝拜,香火不绝,百名和尚及远来香客的食粮全在“青狮”的口里而出。一日三餐,有多少和尚及香客,狮口里就流出多少米,但从不多流。而就在其间,四川长江一带运送大米的船只经常无故翻沉。一阴阳先生不辞劳苦,千里循迹来到鹿苑寺,认准四川江中的米船翻沉系这头“青狮”所为,遂暗下决心,要将其狮口凿破,铲除祸患。一日,这一阴阳先生来到寺院,诓骗众僧说,你们日日餐餐要涉河去拿米,酷冬水寒,如此烦苦,何不让我来帮你们凿开这畜生的口,让其畅流,屯仓积米,免此辛苦呢。僧人们一听也是,就众口答应了。这阴阳先生请人搭起台架,弄来锤凿,急急地就凿钻起来,他边凿边念道:“对准狮子的口,畜生乖乖服贴首;钻破狮子的口,九十九个和尚往外走。”只几天功夫,就将狮口凿钻成了现今这般模样。至此,狮口里再也流不出一粒米来,阴阳先生也悄然不知去向。寺院里的众僧方知受骗,大呼上当。可惜晚矣,由于断了食粮,百名和尚除留一人看守寺院外,九十九名只好走出鹿苑寺另投他处去了。从此,寺院冷落,香火断绝。

沿“青狮”临水的一溜溪岸系八景之一“苦竹幽溪”处。可惜的是,此景以及“松亭呼风”遭到人为破坏而现已无存。先说“松亭呼风”。原来,在寺院屋后的山嘴上,有一株虬龙古松,松旁还建有一凉亭。由于迎风,这株古松日夜涛声阵阵,尤其在月明风清的夜晚,更是酣畅淋漓。有诗喻曰:“松亭影罩梵王宫,千古不凋伴大雄;常会清风明月客,难逢衲子手摩东。”这日夜涛声使居住在寺舍里的茶场职工日不能静,夜晚难眠,而嫌扰人被伐掉做了脱粒稻子的板仓,随后凉亭也被拆掉了。至于“苦竹幽溪”,原沿山脚一条溪边生长有密密麻麻、层层叠叠杆形棱状的茂竹。

鹿苑毛尖

其笋食之略有苦味,谓曰“苦竹”。清溪转脚,游鱼可数,清风微拂,苦竹婆娑,景色迷人。尤其是在天晴,晨雾氲氤升腾,若静若动,似明似幻,更添几分神秘,置身此景,有飘飘欲仙之感。也有诗喻曰:“苦竹无殊紫竹林,何须海岛拜观音;幽溪更胜普佗岸,了却凡心见佛心。”偌大一片茂密仙竹,由于没有人管护,被周围几村的农民逐渐砍割去做了竹具、扫把之类。索取大于生长,导致苗尽根竭,目前仅剩半山坳几丛摇曳的苦竹了。痛哉,惜哉!

“青狮”临寺的身面是绝壁危岩,半岩上有一月牙形门洞,曰“招仙洞”,八景之一“危岩招仙”是也。“招仙洞”右侧下有一段山岩皱褶直通溪底,皱褶里积储的泥土上长满荆棵杂草。顺皱褶攀爬至顶,你会发现有一斜上窄窄的人凿栈道可通“招仙洞”。“招仙洞”人是可以上去的,但也相当危险,若稍有不慎,就会跌落悬崖,粉身碎骨,据鹿苑寺茶场一青年职工讲,每年暑天他都要上去一回。进得洞里,除外间大厅外,里面还有人工凿出的四间石屋,每间可容摆一张桌宴,大厅还可摆两张桌宴。令人惊奇的是洞里还有一常年不竭的清泉,其清澈甘凉无比。茶场这一青年职工每年上去都要灌上几壶,拿回家里人享用。据说长饮此水,有病者能够得到康复,健康者更是百病不生,故又曰“神来之水”。古人有诗曰:“危岩洞口吐云烟,招得了机成道仙;昔日家风今尚在,后生有志续前缘。”

“招仙洞”的对面是与云门山毗邻的罗汉山。罗汉山的迎面系“观音岩”,正对寺院大门而雄峙矗立。据说没有生育和望子盼女的人,面对“观音岩”跪拜焚香祈祷,可得到子女和获得赐福。紧邻“观音岩”的右侧有两处胜景,即“八景”中的“罗汉点头”和“石柱冲宵”。

“罗汉点头”系一直立在溪边的十余丈高的石佛。那圆圆的硕大微倾的脑袋,光秃秃的脑顶,说他似是“罗汉点头”,我看“似是”不够,应借用现今流行语言形容:酷毙了!这才恰如其分。传说这位点头罗汉本是天台五百罗汉之一,性情懒散,厌烦频赴例行的斋会,因此偷闲来到这里,观看远近而来寺院的万千香客、芸芸众生跪拜焚香、许愿、忏悔、祈祷……觉得煞是好笑,乐得频点头。有诗云:“懒入天台五百流,闲依鹿苑度春秋。赶斋应供无心去,识透禅机暗点头。”此诗正是对这位点头罗汉的来路和性情的真实写照。

“石柱冲宵”系一根拔地而起的巨型冲天石柱,白云缠绕,直指蓝天。据说这根冲天石柱与天庭相连,天庭的神仙可沿石柱往返人间。鹿苑寺的僧人若潜心修炼,获得正果圆寂,灵魂经石柱可到天庭,册封为神仙。因此,石柱又曰“升仙桥”。有诗为证:“石柱光芒冲汉宵,玄门号曰升仙桥。释迦也赴蟠桃会,免得往来向别邀。”鹿苑寺里的僧人圆寂后,尸体皆要运到“法华古台”焚烧。

鹿苑寺

“法华古台”是一个独立的馒头形的小山包,位于寺院左侧,并构成寺院的自然屏障。山顶我未上去过,但听现今居住在寺院的茶场职工介绍,山顶面积有半个篮球场大,地势平坦。但叫人奇怪的是,山顶四周都是红色岩石,唯独中间是深厚的土层。寺院的和尚、尼姑圆寂后,尸体坐用一把圈椅,被抬上山顶,放至中央,架上柴火,在众僧齐声诵经中,烧焚超度灵魂西去。从寺院至山顶很有一段距离,抬运尸体中途还要打歇一次。打歇处的岩壁上,至今还嵌有一块四字碑刻,曰:“井堂遗爱”。现存有描绘僧人圆寂后法坛佛事的诗一首为证:“梁世法和避乱来,委身此地脱尘埃;大乘讲罢归西去,空把芳名寄古台。”

越过“法华古台”山脚边的溪水,向前西去百米,有一道山垭,再沿道道石梯上行百步,就到了垭顶。这道两山突兀夹峙的山垭,名“银子岗”。在岗顶左侧斜坡石壁上,有一草帽大的圆窝,曰“银子窝”。据传说,这“银子窝”为一乐济好施穷人的财神掌管,心地善良的穷苦人爬上坡壁可在窝里拿到银子,盘剥穷人的富人则拿不到,而心存不良的歹人不仅拿不到,而且会从岩壁上滚下来,摔得他头破血流。还传说,不管穷人亦或富人,只要心地善良,未做过伤天害理之事,上去摸一把“银子窝”,就会交上财运,日后必发。可是,通往“银子窝”那坡壁上几个浅浅的脚蹬,也是不好上去的哟,即使你上去了,而下来却比上去更难哩。“银子岗”系鹿苑寺西边的门户。站在岗顶,俯视脚下从深远崇山处一路奔流而来的清澈碧绿的鹿溪河,左绕右旋,连续七个回折,恰似一条抖动而变化的玉带,飘出云门山,向南远去。这里也遗有古人一首《玉带七曲》为其壮色:“七曲环流涤垢污,淘开慧性见真吾;不须苏子留形迹,也与云门作画图。”

鹿苑寺,地理得天独厚,占据两大宝地,即佛教圣地及绝品黄茶生产地。山因鹿名,寺随山名,茶随寺名,名山名寺名茶,天设地造,一脉相承。鹿苑茶的种植起源,相传在建寺之初有一僧在寺边发现一株茶树,采后品尝,馨香浓郁,回味无穷,惊呼神茶!顿时寺院传开,僧徒纷纷种植,当地群众也竞相引种。后来,又在寺后的岩坡上发现三株罕见的白茶树,色白芽壮,品质超群,因此又有“白茶鹿苑寺”之称。据清同治县志记载:“安邑侯憩此,问及茶艾,僧言:土人采伐,鲜有存者。”至清乾隆年间,鹿苑茶被选为“贡品”,乾隆皇帝饮后,顿觉清香满口,精神倍增,夜寝难眠,龙颜大悦,御名鹿苑茶为“好淫茶”。清光绪九年,临济正宗四十五世僧人金田云游此寺讲经,品饮鹿苑茶赋诗云:“山精石液品超群,一种馨香满面熏。不但清心明目好,参禅能伏睡魔军。”鹿苑茶系我国黄茶之珍品,色泽谷黄,白毫满披,条索环状,兰草香味持久,滋味醇厚甘凉,叶底嫩黄匀整、纯净,在全国33种名茶中,鹿苑茶占据第30位。

鹿苑寺,是大自然的造化与赐予,是鬼斧神工的集成与展示。人们期待着鹿苑寺景区能够早日开发,到那时,尽情游览鹿苑风光,品尝绝品“贡茶”,领略佛教文化的神秘魅力。

鹿苑毛尖的生长环境 关于鹿苑毛尖的生长环境


鹿苑毛尖品质优异,与其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有关。鹿苑寺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有古传的青狮、白象两山为该寺天然卫士,又有云门山麓的锦屏一峰巍巍矗立,颇为壮观,为古刹之天然屏障。登上云门山麓,俯瞰群峰,潺潺龙泉河,犹如玉带回转七曲,逶迤寺前。

两岸傍山,茶园分布在山脚山腰一带,满山峡谷中的兰草、山花和四季常青的百年楠树,伴随茶树生长。这里终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红砂岩风化的土壤,肥沃疏松,良好的生态环境,对茶树生长十分有利。鹿苑寺,位于远安县城西北七公里处的鹿溪山中。据清同治县志记载:鹿苑寺始建于南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迄今已有770多年历史。相传,古时此地山林中常有鹿群出没,嗷嗷而歌,后有人围苑驯养,久之山名故称为鹿苑山,又名鹿苑寺。寺庙在“文革”期间虽多遭破坏,但其神殿僧舍尚存,至今寺院里仍存有多块历代文人墨客、云游高僧题咏镌刻的诗词歌赋碑文。

鹿苑寺山岩地质属典型的丹霞地貌,山峦险峻,鸟鸣空山,兰香幽谷,苦竹婆娑,溪曲秀美,风光十分迷人。鹿苑寺奇山、异水、珍木、仙竹、花草组构成“玉带七曲”、“锦屏一峰”、“苦竹幽溪”、“松亭呼风”、“石柱冲宵”、“法华古台”、“罗汉点头”、“危岩招仙”自然绝妙八景。有诗曰:“玉带潆回绕碧流,天开一幅锦屏幽;溪边竹叶云垂幕,亭畔松萝月挂钩。石柱果然千气象,华台哪复记春秋;峰前座拥阿罗汉,笑向招仙日点头。”

鹿苑寺除自然绝妙“八景”外,另还有“青狮白象”、“观音岩”、“象尿泉”、“牛鼻洞”、“袈裟堰”、“银子窝”等众多景点点缀其间。鹿苑寺一步一景,景景别致新颖,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鹿苑寺一景一图,景景都有一个美妙的传说,或文人墨客、或云游高僧配以诗词歌赋,令人回味悠长,遐想不已,流连忘返。

就先从鹿苑寺东面谷口“袈裟堰”说起吧。现今,一道混凝土浇铸的堤坝锁住鹿溪河水,蓄积的碧绿潭水通过南北岸两条渠道流入下游农田浇灌稻梁。可在古代,农人筑坝没有水泥,只能用石头、沙土构筑。相传清嘉庆年间,有几年连遇大旱,稻田无收,鹿溪河下游的农人们自发组织到此谷口筑坝,由于劳动方式、生产资料原始落后,加至水流较急,累筑不成。就在农人们万般无奈、沮丧之时,鹿苑寺了机和尚来到这里,要农人们停工歇息一会儿,陪他说说话,待会儿他来帮忙筑坝。农人们心想,一个十指泥土不沾的和尚,除了念经还能劳动?况这筑坝不同一般!因此,没有人理他。见此,了机和尚再不言语,自顾好笑。农人们再筑不成,只得停歇下来,与了机和尚闲聊。聊过一阵,看天色不早,了机和尚起身用袈裟兜来一些泥土,顺坝基慢慢散落开去。说来奇妙,了机和尚所过之处,堤坝相应而成。正在农人们惊奇不已之时,了机和尚又将其袈裟脱下,向南岸石壁盖去。偌大的石壁顿时光芒四射,袈裟嵌镶其间,堤坝更固,潭水蓄起,农人欢呼。古人有《袈裟堰》诗一首为证:“中流砥柱孰能支,惟有了机道法奇。乱石横潭拦不住,袈裟捧土筑成基。一村人户无荒岁,两岸田园少旱期。始信禅功同宇宙,名垂万古莫狐疑”。人们为了纪念了机和尚,将该堰取名为“袈裟堰””。而今,来到鹿苑寺谷口,你第一眼就会发现,在南岸偌大的石壁上,了机和尚的袈裟还清晰了目呢。

还有趣的是,在“袈裟堰”的潭面上,生有酷似一对牛鼻的石洞,据说是神牛在此饮水。与“袈裟堰”望对的是云门山,因山上经常白云盘绕,此山又是鹿苑寺的门户,故曰“云门”。古时,云门山古木参天,人迹罕至,野鹿成群,故又曰鹿苑山。云门山悬崖峭壁,巍然矗立,为鹿苑寺天然屏障,称其“锦屏一峰”。有诗赞曰:“翠岩高插锦屏峰,特为云门树正宗;料得红尘飞不到,安禅入定自从容。”云门山顺山势看去,在转咀处定格,恰似一头罕然无比的大象,整个山体故又称为“白象山”。奇巧的是,在这头白象的肚脐眼有一常年汩汩而出的清泉,曰“象尿泉”。据说,喝了这“象尿水”能驱病防灾,强筋健骨,还能够得到福荫,并传遗子孙。

白象山的鼻梁上生长有一株罕见的百年楠树,树杆虽被雷击半边,但仍枝叶繁茂。据考,楠树一般只在四川、云南等地才适应生长,而鹿苑寺这株珍贵楠树,也许是得享天赐山精石液的滋润,才这般葱郁。

白象山的头顶,古时建有“观景台”。山顶二余方丈地盘,四周全用丹岩条石砌围。站在台上环视观望,鹿苑寺全景尽收眼底。四周山体的奇特组构,动感中的幻化演绎,启智者思想彻悟,令乐者心旷神怡。

与白象山仅一水之隔而雄峙的是另一巨兽——青狮山。站在白象山嘴观看这头“青狮”,它威风凛凛,似在很远之处奔猎而来,奔猎中倏地发现了道旁白色巨象,本来狂驰而东的身躯骤然打住,鬃毛齐竖,扭头昂首怒峙。“白象”毫不示弱,卷动长鼻迎战,定格成一幅“青狮白象”天然对峙图。

令人遗憾的是,在清咸丰年间,“青狮”的口被人为钻凿而破坏了。而今尚存的是一个丈余长,宽深约一米的大洞口。相传事情的起因是,当时鹿苑寺院里共有百名和尚,佛事很甚,终年香客朝拜,香火不绝,百名和尚及远来香客的食粮全在“青狮”的口里而出。一日三餐,有多少和尚及香客,狮口里就流出多少米,但从不多流。而就在其间,四川长江一带运送大米的船只经常无故翻沉。一阴阳先生不辞劳苦,千里循迹来到鹿苑寺,认准四川江中的米船翻沉系这头“青狮”所为,遂暗下决心,要将其狮口凿破,铲除祸患。一日,这一阴阳先生来到寺院,诓骗众僧说,你们日日餐餐要涉河去拿米,酷冬水寒,如此烦苦,何不让我来帮你们凿开这畜生的口,让其畅流,屯仓积米,免此辛苦呢。僧人们一听也是,就众口答应了。这阴阳先生请人搭起台架,弄来锤凿,急急地就凿钻起来,他边凿边念道:“对准狮子的口,畜生乖乖服贴首;钻破狮子的口,九十九个和尚往外走。”只几天功夫,就将狮口凿钻成了现今这般模样。至此,狮口里再也流不出一粒米来,阴阳先生也悄然不知去向。寺院里的众僧方知受骗,大呼上当。可惜晚矣,由于断了食粮,百名和尚除留一人看守寺院外,九十九名只好走出鹿苑寺另投他处去了。从此,寺院冷落,香火断绝。

沿“青狮”临水的一溜溪岸系八景之一“苦竹幽溪”处。可惜的是,此景以及“松亭呼风”遭到人为破坏而现已无存。先说“松亭呼风”。原来,在寺院屋后的山嘴上,有一株虬龙古松,松旁还建有一凉亭。由于迎风,这株古松日夜涛声阵阵,尤其在月明风清的夜晚,更是酣畅淋漓。有诗喻曰:“松亭影罩梵王宫,千古不凋伴大雄;常会清风明月客,难逢衲子手摩东。”这日夜涛声使居住在寺舍里的茶场职工日不能静,夜晚难眠,而嫌扰人被伐掉做了脱粒稻子的板仓,随后凉亭也被拆掉了。至于“苦竹幽溪”,原沿山脚一条溪边生长有密密麻麻、层层叠叠杆形棱状的茂竹,由于其笋食之略有苦味,谓曰“苦竹”。清溪转脚,游鱼可数,清风微拂,苦竹婆娑,景色迷人。尤其是在天晴,晨雾氲氤升腾,若静若动,似明似幻,更添几分神秘,置身此景,有飘飘欲仙之感。也有诗喻曰:“苦竹无殊紫竹林,何须海岛拜观音;幽溪更胜普佗岸,了却凡心见佛心。”偌大一片茂密仙竹,由于没有人管护,被周围几村的农民逐渐砍割去做了竹具、扫把之类。索取大于生长,导致苗尽根竭,目前仅剩半山坳几丛摇曳的苦竹了。痛哉,惜哉!

“青狮”临寺的身面是绝壁危岩,半岩上有一月牙形门洞,曰“招仙洞”,八景之一“危岩招仙”是也。“招仙洞”右侧下有一段山岩皱褶直通溪底,皱褶里积储的泥土上长满荆棵杂草。顺皱褶攀爬至顶,你会发现有一斜上窄窄的人凿栈道可通“招仙洞”。“招仙洞”人是可以上去的,但也相当危险,若稍有不慎,就会跌落悬崖,粉身碎骨,据鹿苑寺茶场一青年职工讲,每年暑天他都要上去一回。进得洞里,除外间大厅外,里面还有人工凿出的四间石屋,每间可容摆一张桌宴,大厅还可摆两张桌宴。令人惊奇的是洞里还有一常年不竭的清泉,其清澈甘凉无比。茶场这一青年职工每年上去都要灌上几壶,拿回家里人享用。据说长饮此水,有病者能够得到康复,健康者更是百病不生,故又曰“神来之水”。古人有诗曰:“危岩洞口吐云烟,招得了机成道仙;昔日家风今尚在,后生有志续前缘。”

“招仙洞”的对面是与云门山毗邻的罗汉山。罗汉山的迎面系“观音岩”,正对寺院大门而雄峙矗立。据说没有生育和望子盼女的人,面对“观音岩”跪拜焚香祈祷,可得到子女和获得赐福。紧邻“观音岩”的右侧有两处胜景,即“八景”中的“罗汉点头”和“石柱冲宵”。

“罗汉点头”系一直立在溪边的十余丈高的石佛。那圆圆的硕大微倾的脑袋,光秃秃的脑顶,说他似是“罗汉点头”,“似是”不够,应借用现今流行语言形容:酷毙了!这才恰如其分。传说这位点头罗汉本是天台五百罗汉之一,性情懒散,厌烦频赴例行的斋会,因此偷闲来到这里,观看远近而来寺院的万千香客、芸芸众生跪拜焚香、许愿、忏悔、祈祷……觉得煞是好笑,乐得频点头。有诗云:“懒入天台五百流,闲依鹿苑度春秋。赶斋应供无心去,识透禅机暗点头。”此诗正是对这位点头罗汉的来路和性情的真实写照。

“石柱冲宵”系一根拔地而起的巨型冲天石柱,白云缠绕,直指蓝天。据说这根冲天石柱与天庭相连,天庭的神仙可沿石柱往返人间。鹿苑寺的僧人若潜心修炼,获得正果圆寂,灵魂经石柱可到天庭,册封为神仙。因此,石柱又曰“升仙桥”。有诗为证:“石柱光芒冲汉宵,玄门号曰升仙桥。释迦也赴蟠桃会,免得往来向别邀。”

鹿苑寺里的僧人圆寂后,尸体皆要运到“法华古台”焚烧。“法华古台”是一个独立的馒头形的小山包,位于寺院左侧,并构成寺院的自然屏障。山顶未上去过,但听现今居住在寺院的茶场职工介绍,山顶面积有半个篮球场大,地势平坦。但叫人奇怪的是,山顶四周都是红色岩石,唯独中间是深厚的土层。寺院的和尚、尼姑圆寂后,尸体坐用一把圈椅,被抬上山顶,放至中央,架上柴火,在众僧齐声诵经中,烧焚超度灵魂西去。从寺院至山顶很有一段距离,抬运尸体中途还要打歇一次。打歇处的岩壁上,至今还嵌有一块四字碑刻,曰:“井堂遗爱”。现存有描绘僧人圆寂后法坛佛事的诗一首为证:“梁世法和避乱来,委身此地脱尘埃;大乘讲罢归西去,空把芳名寄古台。”

越过“法华古台”山脚边的溪水,向前西去百米,有一道山垭,再沿道道石梯上行百步,就到了垭顶。这道两山突兀夹峙的山垭,名“银子岗”。在岗顶左侧斜坡石壁上,有一草帽大的圆窝,曰“银子窝”。据传说,这“银子窝”为一乐济好施穷人的财神掌管,心地善良的穷苦人爬上坡壁可在窝里拿到银子,盘剥穷人的富人则拿不到,而心存不良的歹人不仅拿不到,而且会从岩壁上滚下来,摔得他头破血流。还传说,不管穷人亦或富人,只要心地善良,未做过伤天害理之事,上去摸一把“银子窝”,就会交上财运,日后必发。可是,通往“银子窝”那坡壁上几个浅浅的脚蹬,也是不好上去的哟,即使你上去了,而下来却比上去更难哩。“银子岗”系鹿苑寺西边的门户。站在岗顶,俯视脚下从深远崇山处一路奔流而来的清澈碧绿的鹿溪河,左绕右旋,连续七个回折,恰似一条抖动而变化的玉带,飘出云门山,向南远去。这里也遗有古人一首《玉带七曲》为其壮色:“七曲环流涤垢污,淘开慧性见真吾;不须苏子留形迹,也与云门作画图。”

鹿苑寺,地理得天独厚,占据两大宝地,即佛教圣地及绝品黄茶生产地。山因鹿名,寺随山名,茶随寺名,名山名寺名茶,天设地造,一脉相承。鹿苑茶的种植起源,相传在建寺之初有一僧在寺边发现一株茶树,采后品尝,馨香浓郁,回味无穷,惊呼神茶!顿时寺院传开,僧徒纷纷种植,当地群众也竞相引种。后来,又在寺后的岩坡上发现三株罕见的白茶树,色白芽壮,品质超群,因此又有“白茶鹿苑寺”之称。据清同治县志记载:“安邑侯憩此,问及茶艾,僧言:土人采伐,鲜有存者。”至清乾隆年间,鹿苑茶被选为“贡品”,乾隆皇帝饮后,顿觉清香满口,精神倍增,夜寝难眠,龙颜大悦,御名鹿苑茶为“好淫茶”。清光绪九年,临济正宗四十五世僧人金田云游此寺讲经,品饮鹿苑茶赋诗云:“山精石液品超群,一种馨香满面熏。不但清心明目好,参禅能伏睡魔军。”鹿苑茶系中国黄茶之珍品,色泽谷黄,白毫满披,条索环状,兰草香味持久,滋味醇厚甘凉,叶底嫩黄匀整、纯净,在全国33种名茶中,鹿苑茶占据第30位。

鹿苑寺,是大自然的造化与赐予,是鬼斧神工的集成与展示。人们期待着鹿苑寺景区能够早日开发,到那时,尽情游览鹿苑风光,品尝绝品“贡茶”,领略佛教文化的神秘魅力。

安化黑茶黑砖茶价格


历史上。黑砖茶的原料分为洒面茶和包心茶两种。洒面茶品质好。包心茶品质差。压制时把差的茶叶压在里面。较好的茶叶压在外面;这样做。内外品质不一。压制也较麻烦。1968年前后。湖南安化白沙溪茶厂进行工艺改革。在提高面茶和包心茶质量的基础上将面茶和包心茶进行混合压制。不分面茶和里茶。做到了品质表里如一。同时又简化了手续。提高了工效。现在压制黑砖茶的原料成份为80%的三级黑毛茶和15%的四级黑毛茶。以及5%的其他茶。总含梗量不超过18%。改进后的黑茶砖每块重2公斤。呈长方砖块形。规格为35×18×3.5厘米。砖面平整光滑。棱角分明;茶叶香气纯正。汤色黄红稍褐。滋味较浓醇。不过。为了适应现代人的饮茶需求。白沙溪茶厂又在此基础上研制了小规格的精品黑砖条茶。制作工艺更为巧妙。使茶品极具人性化。该品为半发酵茶。去除鲜叶中的青草气。加以砖身紧实。不易受潮霉变。收藏数年仍不变味。且越陈越好。适于烹煮饮用。亦可加入乳品和食糖调饮。

接下来将根据目前市场上黑砖茶的净重情况来分享下黑砖茶价格:黑砖茶传统2kg装价格在320元到1100元不等。黑砖茶1kg装价格在110元到400元不等;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小规格的精品黑砖茶。粗略按重量及价格换算。简单而言。黑砖茶价格在一斤50元至1050元不等。视所采用的黑毛茶原料品级、陈化年份、包装等诸多因素综合衡量。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关于安化黑茶环境》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