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伺候皇帝喝茶的人超过120名,外加宦官150余人。这样的班底,放在今天可以开上十家茶馆了。清朝皇帝单喝茶一项,就为社会解决了众多的就业问题。《延禧攻略》剧中女主魏璎珞不再像以前剧里的善良小白,她一上来就是个狠角色,对欺负自己和朋友的坏人绝不手软,分分钟让对方领盒饭。

看着让人着实过瘾,然而最吸引笔者的还是出现在剧中的名茶。剧中除了“君不可一日无茶”的乾隆皇帝外,后宫一众嫔妃也不甘示弱

播放至今剧中就出现了七种茶,而这些线索都是出自女主璎珞之口。璎珞对哪个人物喜欢喝什么茶都了然于心,咱们看看剧中人物都爱哪些茶。

一、皇上偏爱西湖龙井

剧中皇帝喜欢喝西湖龙井茶的还原度还是很高的。

西湖龙井属绿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清乾隆游览杭州西湖时,盛赞西湖龙井茶,把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

二、皇后爱喝普洱

皇后喜欢喝普洱,还得是云南上供的金瓜贡茶。不得不说,皇后是一个很有品位的人。

普洱茶主要产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临沧、普洱等地区。此茶讲究冲泡技巧和品饮艺术,其饮用方法丰富,既可清饮,也可混饮。

普洱茶茶汤橙黄浓厚,香气高锐持久,香型独特,滋味浓醇,经久耐泡。

三、富察侍卫喜欢铁观音

富察侍卫是一众宫女深深惦记的小鲜肉。尽管有众多迷妹追随,但他眼里只有女主魏璎珞。这样引人注目又不为所动的气质像极了铁观音被万千人宠爱的情形。

福建安溪的铁观音是中国传统名茶,属青茶类,也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铁观音茶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属于半发酵茶类。

铁观音独具"观音韵",清香雅韵,冲泡后有天然的兰花香,滋味纯浓,香气馥郁持久,有"七泡有余香之誉"。

四、纯妃喜欢茉莉花茶

前半部纯妃无意与红宫佳丽争宠,只想静静享受自己的生活。这样的性格像茉莉花茶,即使再低调,依旧香气鲜灵,惹人喜爱。

茉莉花茶又叫茉莉香片,属于花茶,已有1000多年历史。茉莉花茶是将茶叶和茉莉鲜花进行拼和、窨制,使茶叶吸收花香而成的茶叶。

其香气鲜灵持久、滋味醇厚鲜爽、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匀柔软。

五、娴妃喜欢恩施玉露

前半部的娴妃和纯妃相似,无意争宠。就连亲娘苦苦哀求她,要她向皇上求情为她父亲升值加禄都不肯。这样的性格很像恩施玉露茶,在一个安静的区域独守自己的芳华。

恩施玉露属于绿茶,产于湖北恩施市南部的芭蕉高拱桥及东郊五峰山,曾称"玉绿",因其香鲜爽口,外形条索紧圆光滑,色泽苍翠绿润,毫白如玉,故改名"玉露"。

六、纯妃和娴妃偏爱碧螺春

剧中的纯妃和娴妃原来各有喜好的茶,但后来两人都比较偏爱碧螺春。娴妃和纯妃黑化之后的所作所为还真有点“吓煞人”。

碧螺春民间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吓煞人香”。康熙皇帝巡幸太湖时亲赐“碧螺春”。唐朝时就被列为贡品,古人们又称碧螺春为"功夫茶"、"新血茶"。

话说回来,《延禧攻略》中两个人性格的转变与饮茶方式的转变是不是导演有意为之呢?这个答案老吴不得而知,就靠各位茶友的脑洞去揭晓了。

CY260.com编辑推荐

浅谈七种原矿紫砂泥料的特性


紫砂成矿年代为古生代泥盆系,距今约三亿五千万年,所以说所有的紫砂泥都是老泥。这里所说的老紫泥是黄龙山80年代出产的紫泥炼制陈腐至今,存世量有限。烧成后外略紫、内微红,特点是颗粒大,结构疏松,而且有明显的双气孔结构,制成紫砂,透气性非常好,养壶前后变化最为明显,是喜爱纯朴无华的壶友之首选。

第二种黄龙山原矿本山绿泥

本山绿泥,古名“梨皮泥“。矿土呈淡绿色层片状,烧成陶后现梨皮冻色,产于黄龙山岩层与紫泥共生矿层中,仅数厘米厚,位紫泥上层与岩板间,俗称“龙筋”。这种泥所制壶品质感朴拙,砂质细腻而富有颗粒美感。

第三种优质黄龙山原矿天青泥

这种泥料为清朝常用之泥料,现在开采非常困难,加之泥料较少,所以在市场上也比较少见,此泥光彩呈青灰色,内含多种矿石颗粒,包浆温润、质感特殊,俗称“鲨鱼皮”,长短常难得的泥矿。做成紫砂,造型古朴,传温快、保温性強,利于泡茶时保持水的温度,也是养壶的佳品。

第四种优质黄龙山原矿黑料

此泥为最早的几种泥料之一,其中含铁量较高,初用砂土气重,茶汤略现砂气,但是时间一长,就会壶身就会发生变化,并且随着泡茶次数增多,颜色也会变得越来越黑。有一批忠实粉丝。

第五种优质黄龙山原矿底槽青

最早产于黄龙山四号井,后来是黄龙山五号井和台西矿。因为产于紫砂最底层,质地特纯,泥质细腻、成色稳重,呈棕色,在近代制壶名家广泛使用。

第六种优质黄龙山原矿段泥

段泥原矿称之“老团泥”原矿外观近白色,夹深绿斑点;除可当泥胚製陶外,亦可磨筛成细颗粒,作为调砂效果之用;烧成后呈次鹅黄色,略含极少数红色斑点。

第七种黄龙山优质原矿红皮龙

属于紫泥系,最初叫野山红泥,产量比较稀少。主要分布在黄石层的下面,其泥色红褐色,烧成紫砂后为红色。这种泥石英含量较高,云母杂质也比较多,透气机能好,泡茶比较容易上手,温度简朴易把握,使用愈久愈发红润,非常漂亮。

现代人要品茶的七种理由


近来,因科学论证茶叶的多种效能,茶叶消费剧增。我国年人均用茶32克左右,与爱尔兰的3230克、英国的2460克、日本的1080克和中国的350克相比,还是很少的。茶水已不单纯是一种好饮料,它已作为一种健康饮料,经过长久历史创造了灿烂的茶文化。

了解艰难营生的现代人需要喝茶的七种理由

首先,茶山丁若镛先生说:“好酒之国必亡,好茶之国必兴”。不是爱酒而是酗酒的我国酒文化,酿成了世界肝病之最的耻辱、巨额保险金的流失以及工作低效等弊端。

第二,是我国人的“急性子”问题。统一日本的丰臣,为安定长期受战争折磨的国民,用系统的茶道劝人们喝茶。据说茶中的氨基酸有定心作用。

第三,因因特网或信息化而使家庭成员之间难得对话,许多家庭出现青少年自杀、犯罪以及家庭破裂的现象。哪怕一周仅一次也可以,早点回家,端上茶杯,边喝茶边唠家常,就会有助于解决家庭问题。

第四,因饮食习惯逐渐转向肉食或快餐型以及运动不足,成人病正在剧增。临床观察证明,若日均喝1杯绿茶就对胃癌、肝癌、肺癌分别有20%、45%、54%的抑制效果。

第五,因现代人生活压力沉重,所以,导致许多因压力过重而发病或猝死的现象。试验结果表明,绿茶具有转变气氛、增强因压力而导致的低免疫力的效果。

第六,自古以来,茶被认为是益寿的好饮料。日本绿茶产地的居民,癌症发病率只占全国平均值的20%,痴呆症发病率也很低。

第七,茶叶是嗜好饮料,同时又是我国的文化饮料。因为饮茶,才有过高丽青瓷等陶瓷文化。但从排斥茶的朝鲜时代以后,没有多大进步。相比之下,日本和英国则为了饮茶开发了陶瓷,如今成了世界性的陶瓷输出国。

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应该饮用清澈幽雅的绿茶或具有多种色香的乌龙茶,还有鲜红香浓的红茶等,借助充溢自然的味道喝芳香的茶水,寻觅生活的自信和健康的乐趣。

中国的酒文化和茶文化


酒文化和茶文化,都是休闲文化,有着许多相同点和不同点。茶文化和酒文化的相同点,都是一种休闲文化,都是一种交际的文化。酒与茶的不同之处:酒奔放,茶内敛;酒令人血活性起,茶使人心平气和;酒就好比燕赵之士,慷慨激昂,茶却有如江南女子,优柔婉约。酒与茶就如两泉涓涓细流,泾渭分明地顺着历史汨汨而下。

酒文化

不敢设想,如果没有了酒,中华文化走过五千年的历程会演变成什么模样,是归于白开水一般的平淡,还是有如舶来的咖啡般的苦涩?中华有幸,酒亦甚幸,正是有了曹孟德的对酒当歌、李太白的月下独酌、李清照的黄昏东篱把酒、辛稼轩的醉里挑灯看剑,中华文化才如酒一般越是沉淀越显醇厚,愈陈愈香。酒自身当然也在醉眼唱和之中美名千古传扬。

高兴时饮杯酒罢,“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嘛;忧愁时亦当有酒,“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离别时要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了,到哪再饮故乡酒?相聚更不能没酒,“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得意时,“白日放歌须纵酒”,失意时呢?“潦倒新停浊酒杯”……酒真是个好东西,不论你精神状态如何,也不管你在何时何地,它都伴随着你,它能与你交流,能听你倾诉。你站着、坐着、走着、躺着都没关系,就这么一仰头,你就物我两忘了,剩下的是十分豪气,哈哈,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中国的文人历来性情比较温和,正是有了酒,他们终于发现在埋头故纸堆之外还有生活的另外一种方式,生活中本来就需要淋漓尽致的宣泄,更何况文人们又都是性情中人。有了文人的撑腰,酒就变雅了,“琴棋书画诗酒花”,酒不能静心更不能养性,可它却是雅的催化剂。鼓琴时先沾点酒,琴声会更为激越;挥毫时畅饮几杯,酩酊之间笔走龙蛇。无酒哪来诗兴,醉里看花更怡人。酒更多的时候当然还是成为了贩夫走卒的怀中之物,俗人喝酒更来得痛快,似醉非醉时分,三分流气三分豪气和四分牛气会交织一起,前朝野史、今日世事和女人便成为三大永恒话题。酒就这样以它的率真和张扬在雅与俗之间来回行走,并热情地告诉世人:大俗即是大雅!

茶文化

茶呢?此时它静静地躲在文化的角落,将它的性情存乎于高山流水,虽然,人们在酒余饭后也会想起它的含蓄、恬静,也会发出诸如“入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的赞美,但那毕竟只是桌前案后的一丝点缀了。或许,茶生来就只是聊以解渴,或者让人在酒醉神迷之际找回几分清醒罢了。茶知道自己永远无法与酒一道并肩登上大雅之堂,于是坚定地沿着俗的道路走下去,忽然一日,它成了道学家思禅入定必饮的“玄酒”,一不小心,茶成了道,姗姗步入了宗教。

一二知己,久违重逢,一边饮茶,一边谈心,足可以慰籍平生。杨万里有诗云:“不待清风生两腋,清风先向舌端生。”宋代葛长庚诗有:“绿云入口生香风,满口兰芷香无穷。”这都是以茶待客的极高境界。

今日的酒与茶,已然没有纷争。酒楼和茶室矗立在街的两旁,成为享受和消费的不同方式。在灯红酒绿的喧嚣中,茶枯守着自己的一方净土,偶尔会有一双双的情侣或一帮呼朋引伴的来到这里,于是在昏暗的灯光下,在隐隐的茶光里,映出了一份尘世间难得的安憩,氤氲的烟气裹起了一份淡淡的情缘。

可惜,酒却被日益商化,在精美绝伦的包装里充盈着勾兑的市侩味。越来越多的人终于忆起古人的忠告:“莫笑农家腊酒浑”。一时水酒成为时尚,在酩酊大醉之后,完成对农家情怀的皈依。或许,某个黄昏,有灯花散落的时候,你轻轻推开竹门,便发现放翁拄杖、刘伶提壶、太白举觞、东坡捧杯不期而至,于是觥筹交错。杯盘狼籍之时,有雄鸡高唱,须臾东方既白。

茶文化和酒文化的异同点

迎客以茶,送别以酒,这是说茶酒待客的两种场合。其茶酒待客的气氛也不相同。酒是喧嚣的,茶是静雅的;酒是发泄的,茶是内省的。

能在一起品茶的必定是好知交,聚在一起喝酒的未必是真朋友。俗语不是有酒肉朋友吗?宋代谢莲有《菩萨蛮》词一首道个正中:

相逢无处不尊酒,尊前未必皆朋友。酒到任教倾,莫思今夜醒。

明朝相别后,江上空回首。欲去不胜情,为君歌数声。

品茶和饮酒虽然是休闲的两种方式,但于人的身心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茶使人清醒,酒使人沉醉。

客家山歌中的茶文化


客家人喜欢饮茶,来了客人都是以茶款待,有时还拿出糕点供客人品茶享用。

茶常入客家山歌,搭郎搭妹情味极浓。常常以茶逗情,以情品茶。据某君收集的歌集有句云:"阿妹村中一枝花,好比高山嫩细茶。阿哥好比石崖水,好水专泡嫩细茶。"石崖水清冽香甜,是冲茶的理想泉水。把水烧开以后稍待片刻,冲入有茶叶的壶内,香气四溢沁人鼻尖,一饮提神醒脑,为工作助兴添劲。

饮茶也是一种乡俗,礼尚往来拿烟斟茶,是客家人好客讲礼的传统。无茶敬奉就是不礼貌,奉上热茶不领情也是失礼。茶杯放在客人面前的茶几上,双手捧着茶壶斟茶给客人,客人会用食指频频叩桌以示谢意。如果不理不睬也是怠慢失礼,山歌有句云:"饮君细茶领君情,杯中照影影照人。连杯带茶吞落肚,永生永世不忘情。"

有茶相伴自风流,茶若情人,触景生情容易春情荡漾。客家山歌有句云:"阿妹好比嫩细茶,滚水一冲沉底下。阿哥盖子盖呀等,此刻正来开心花。"以茶喻人,以人抒情,雅中有俗,俗中有雅,情景交融是客家山歌的特色,难怪客家山歌名扬海内外。

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文化的发展方


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文化的不同发展方向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方向是沿着茶艺轨道而与时俱进的。对茶叶的色、香、味及艺术意境的追求一直是中国茶艺的重点。

从唐代以前的夹杂他物的混煮法到唐代的煮茶法、宋代的点茶法和明清时期的瀹茶法,泡茶方式是朝着自然、简约、生活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茶叶的制造方法也从蒸青、压汁、制饼发展为烘青、炒青以至摇青等方法,制造出能显示茶叶自然形态、色泽、香味的绿茶、黄茶、白茶和青茶等产品,形成了千奇百态、异彩纷呈的茶世界。这一切随着时代的更替、社会的发展、人们品茶口味的变化而向前演进。这种变化的终极目标是越来越追求茶叶本身天然的色香味形,赋予品茶以丰富的审美情趣,无疑,这是一种人性化的追求,它符合中国文人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本性。应该说,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反观日本,他们将中国宋代的点茶法引进本国后,发展为宗教色彩极浓的日本抹茶道。直到今天,他们饮用的是从宋代以来一成不变的蒸青绿茶粉,使用的也是宋代点茶法那一套点茶器具和方式,历千年而不变。这是因为,引进中国饮茶方法的都是日本高僧,他们是在中国寺庙中将佛门茶事学回去,并将它们作为佛门清规的组成部分,一直在佛门中被严格地传承下来。比如,最早将中国宋代寺庙中的饮茶礼仪引进日本的,是对日本茶道的创立产生重大影响的南浦绍明(1235―1309).南宋开庆元年(1259),南浦绍明师从杭州净慈寺虚堂智愚禅师。咸淳元年(1265)秋,虚堂智愚奉旨为余杭径山寺万寿禅寺住持,南浦绍明也跟着上山,一边参禅,一边学习径山等寺院的茶礼。咸淳三年,南浦绍明回国,临行前得到一套茶台子。他将茶台子连同七部中国茶典带回了日本,一边传禅,一边传授禅院茶礼。南浦绍明回国后曾任崇福寺住持33年。其茶礼被弟子大德寺开山宗峰妙超所继承,带回的茶台子等茶道器具也转移到大德寺。大德寺的茶礼后来就传至对日本茶道的创立有很大贡献的一休宗纯和村田珠光。由此可见,日本所传去的茶道实际上就是佛教茶道。

不仅如此,连赫赫有名的日本茶道精神――茶道四规,"和、静、清、寂"也是从中国佛门典籍中学去的。据日本学者西部文净在《禅与茶》一书中的考证,南浦绍明带回日本的七部茶典中,有一部是刘元甫所作的《茶堂清规》,其中的"茶道规章"和"四谛义章"两部分被后世抄录为《茶道经》。从《茶道经》中可知,刘元甫乃中国禅宗杨岐派二祖白云守端的弟子,与湖北黄梅五祖山法演(杨岐派三祖)为同门。刘元甫以成都大慈寺的茶礼为基础,在五祖山开设茶禅道场,名为松涛庵,并确立了"和、敬、清、寂"的茶道宗旨。可见,日本的茶道四规本是来自中国五祖山的松涛庵,一直传到千利休的手里,再次被发扬光大,成为日本茶道信徒们顶礼膜拜的最高宗旨,名扬世界。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1、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2、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3、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着《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4、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5、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6、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份份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茶文化中"喝茶"还是"吃茶"的说法


我们平常总是说喝茶,但是在中国古代,吃茶却是比较流行的。如《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中,凤姐儿送给林黛玉两瓯茶叶,并打趣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儿?”那么究竟是“喝茶”还是“吃茶”呢?

唐代饮茶时,先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后,用茶碾将茶饼碾碎成为粉末,放到水中去煮。所谓“吃茶”是将茶与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熬成粥吃,在唐代已经非常流行。陆羽在《茶经》中就记载了这种吃法。

在南宋都城临安,终究吃茶者多,喝茶者少,遗风不灭,杭州人至今都要讲“去梅家坞吃茶去!”偶说“喝茶”,味道就变了。《梦粱录》里的临安,“四时卖奇茶异汤”,冬天卖的七宝擂茶,据说是用花生、芝麻、核桃、姜、杏仁、龙眼、香菜和茶擂碎煮成茶粥单卖,这般吃法,操作起来好比捣年糕,吃者好比吃八宝粥,要紧的是吃,不是喝茶汤了。宋人还喜欢弄些香料,把龙脑珍菜、菊花之类与茶在一道,茶香吃进花香,花香吃进茶香,吃进口里,吃出了一股香气,一种味道。

南宋咸淳年间,日本高僧大应禅师到了余杭径山寺,深研佛学之余,把当时流行的抹茶做法、吃法一并学会,带回了日本,慢慢发展为“茶道”。看日本人行茶道,便知抹茶是研成细末的,放入茶盏,注入沸水,茶汤浓如豆羹,小筅帚一搅,卷起千堆,待冷却后,一吃而光。南宋时虽有撮泡茶的套路,但是大家都不买账。

还有个说法,杭州早年有酒馆无茶坊,只不过富人有了聚会宴饮,会招些茶博士来来往往,热闹煞也。后来宋室南迁,汴京开茶坊的习俗南渐,茶馆在临安一家接一家地开起来,且在茶汤巷一带成了气候,成为茶馆一条街。茶馆虽然吃茶,但是点心也是重头,你看今天在杭州坐茶馆,无论青藤或门耳,那些各色吃食消闲果儿的消耗,分量不会少于茶汤。南宋的擂茶,现在无处可买,但在保留擂茶习俗的湖南乡下,待客吃一顿擂茶,是要摆上十数个碟子的,炒米、炒黄豆、炒绿豆、炒包谷……一路吃下去,好比是在吃饭了。

至于文人雅士,骚人墨客说到茶,可吃,可咏,可品,可分,就是不提“可喝”。分茶这一活计,知识分子很喜欢,说白了就是闲来无事,弄把小筅帚筅筅茶汤,由泡沫形状,茶末游移,想象出金戈铁马、杏花春雨、生离死别、聚散无常。只要胸有点墨,胡思乱想,就能成全分茶好事。

还有斗茶一节,是茶农做了新茶后的一项趣味赛,比比看,谁的茶神完气足,做得好,以便卖个好价钱。斗时一是要观汤色,色纯白表示茶质鲜嫩,颜色青、黄、灰、红,均不足取。二是要汤花匀细,紧咬盏沿,倘若咬不住,粘不牢,汤花飘零,便稍逊风骚。斗茶三局两胜,可是,茶汤入口的那股子鲜味,居然完全避而不谈。这些南宋人士呵,他们的想法,真有些怪呢,有了他们的积习与遗风,杭州人喜说吃茶,不说喝茶,也就不足为怪了。

中国的茶文化内涵和礼仪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与中国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

中国主要有四大产茶区:西南茶区(包括贵州、四川等地)、华南茶区(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台湾等地)、江南茶区(浙江、湖南、江西等地)及江北茶区(陇南、狭南、鄂北、豫南等地)。根据生态条件、产茶歷史、茶树类型、品种分布、茶类结构等,不同产茶区出产不同品种(西南:绿茶、普洱茶、红碎茶;华南:乌龍茶、白茶、花茶;江南:绿茶、乌龍茶、黄茶、黑茶;江北:绿茶)。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

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茶在多年以前也早已成为全世界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茶融天地人于一体,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的文化精神!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和中国文化而论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与中国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

西双版纳茶叶历史始于东汉。是普洱茶发祥地和茶马古道源头,也是国际茶界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带。西双版纳傣语直译为“十二千块田”,意为下属十二个行政区域。西双版纳州内著名的古六大茶山和新六大茶山,同样代表十二块好茶田。十二块田,不仅是好田、好茶的代表,更喻示圆满美好,一切俱足,安定祥和。

现代茶文化的讲究和表现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夫,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已深入人民各阶层。同样少数民族也好茶,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奶茶。

现代茶文化的讲究

1、礼节:礼仪节度。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示致意、问候、祝愿等惯用形式。

2、礼貌: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表示敬重、友好的行为规范。

3、仪式:具有专门程序、规范化的活动。

4、仪表:外表。包括容貌、服饰、姿态、举止等。

现代社交茶文化礼仪的表现就礼仪使用的媒介把礼仪表现分为语言类礼仪、身体语言类礼仪、饰物类礼仪、酒宴类礼仪。

1、语言类礼仪:语音类、口语类和书面类。

2、饰物类礼仪:由服饰、化装美容等代表的礼仪;通过各种物品代表的礼仪。

3、酒宴类礼仪:通过设宴喝酒吃饭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和欢迎的礼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现代茶文化和茶叶市场的发展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茶叶产量呈现突飞猛进的增长趋势,从1949年的年产7500吨增长到1998年的60余万吨,为我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因为茶文化建立在雄厚的经济基础之上,所以其发展前景更为广阔。

中国茶叶市场的发展

按照中国六大茶类及就近批发原则,中国十大茶叶批发市场主要有南方的广东省芳村茶叶批发市场、深圳市的东方国际茶叶批发市场、江南茶博园茶叶批发市场、福建泉州安溪茶叶批发市场、福州五里亭茶叶批发市场、广西西南茶叶批发市场、浙江省的浙东茗茶批发市场、云南省茶叶批发市场,北方的茶叶批发市场主要有:北京马连道茶叶批发市场、上海大统路茶叶批发市场、山东省济南市茶叶批发市场。当然,内陆城市中安徽黄山茶城、峨桥茶叶批发市场以及河南省郑州市茶叶批发市场也都是比较知名的。

如今,茶文化风靡全国乃至全世界。大街小巷上,茶艺馆与日俱增,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成功举办至第十届,日、韩、美等国家与港台地区踊跃参加,并积极进行交流和讨论。

李中顺:带你品味舌尖上的茶文化


李中顺展示茶文化

茶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茶的爱好者遍布大江南北,“可十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就是人们爱茶的最直观的写照。49岁的铁桥人李中顺就是一位爱茶之人,不但自己爱喝茶,还是一位传播茶文化的使者,让周围的朋友从酒文化过渡到茶文化。

返乡开办茶业经营部

1989年,李中顺踏上外出打工之路。经过20年的拼搏,他在东莞有了一份令人羡慕的事业,还加入了党组织,成了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但他的乡音没有改变,血液里始终流淌着开县儿女的热血。

2009年,李中顺了解到,开县正在开展返乡创业行动,为返乡创业的游子提供各种优惠政策。落叶要归根,游子要归乡,他开始思索着回乡创业。

回去创业做什么项目好呢?李中顺通过考察对比开县和广东的生活习惯,发现了里面有很大的商机。“广东人喜欢喝茶,有喝早茶的习惯;开县人喜欢喝酒,酒文化比较盛行,目前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何不发展茶文化呢!”李中顺说,以茶代酒不但能迎合市场的需求,还能为“健康开县”添砖加瓦,何乐而不为呢?说服了妻子后,一家人就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

2011年,李中顺投资70余万元,在月潭街26号注册开办了“源生态”茶业经营部,经营面积300余平方米,主营毛茶、茶具、根雕艺品等,品种达数百个。

繁忙中享受慢生活

“喝茶,是一种文化。”记者采访李中顺时,正遇上他跟几个好友细品香茗,“人生遇几杯好茶便欢喜,人生有一两个知己便足矣。”他常常在这样的午后,约上两三位好友,或畅谈、或叙旧,在品茗听曲的过程中品味人生沉浮,享受那份难得的闲情逸致。

记者注意到,茶庄的装修非常别致,一走进来就感觉进入了艺术的世界。茶桌由古色古香的实木根雕做成,各种样式的茶具、大幅的油画、舒缓的音乐、安宁静谧的环境、古典幽雅的气息,没有喧嚣和浮躁的人群,只有难以磨灭的文化印记。

李中顺跟传统文化有很深的渊源,上世纪80年代曾在万州学习美术,后来在广东从事装修、服装和根雕等行业,如今他回到开县又重拾画笔,潜心研究油画和书法。

“我要让人们在这儿一边购叶,一边感受到艺术的熏陶,这也是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李中顺说。

做茶文化推广者

李中顺说,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

“目前开县盛行酒文化,要一下子改变开县人的观念比较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首先就从自身做起,然后向身边的朋友介绍喝茶的好处:可以美容养颜、防癌、通肠胃、抗‘三高’等,通过几年来的发展和推广,喝茶的人越来越多,我的生意也越来越好。”李中顺说。

茶,本来就是我们生活中可浓可淡的一笔,繁忙的生活中可以是一盏清新,沉重的压力下可以是一刻闲暇;炎热的夏日可以是一丝清凉,严寒的冬日可以是一炉温暖。一壶清茶,几缕茶香,抬手品茗,意蕴无穷。静静地品茶,犹如与一直相伴的好友亲密地交谈。

李中顺说,目前店里的十大名茶品种齐全,但都是从各地运过来代销的,他希望能在开县种茶,开发本地茶叶,让更多人了解茶文化、喜欢茶文化,把喝茶的习惯带进生活的每一天,感受生活的美好。

中国茶文化中的瑰宝大红袍


中华茶史之大红袍

茶乃国之饮品,所以开门七件事里茶的地位举足轻重。南北方人普遍好饮茶,然而在饮茶方面北方人是比不过南方人的,就如同南方人喝酒比不过北方人一样,南北差异各有千秋。饮茶与饮酒的习俗或是习惯或是有地域性的,如同南方人清秀婉约和北方人粗犷豁达一样,这与生活的大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行走在江南的大地上,每走一步都是茶的世界,杭州龙井、黄山毛峰、武夷山大红袍、安溪铁观音、太湖碧螺春、君山银针、六安瓜片、祁门红茶、彩云之南的普洱等,长江南北没有不产茶的地方,抑或是名满天下抑或是默默无闻,但是茶文化却无处不在。饮茶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也是一种自我的文化提升。每品一种茶都会有一丝禅机去领悟。

到福建武夷山你不得不去领略一下大红袍的神韵。大红袍是中华大地上名副其实的头牌名茶,说它是名茶是因为能真正称得上大红袍的茶几乎已经绝迹,几棵千年古老的茶树已经作为重点文物予以保护,并被永久性的禁止采摘,政府派有专人把守,据说解放前有一个排的兵力守护着这几棵茶树,可见其珍贵的程度。有一则轶事讲到当年中美建交,尼克松总统来华访问,毛泽东做为国礼赠送给尼克松四两大红袍,不知就里的尼克松嫌茶轻量少而表情不悦,周恩来看出了尼克松的心思,赶忙上前解释说:总统先生,我们把半边江山都送给你了。尼克松不解,周恩来进一步解释说,大红袍产量有限,地道的大红袍年产量只有八两,今天就送给你四两,这不是半壁江山吗?闻听此言,尼克松顿时满心欢喜。就凭这一点大红袍就能担当起名茶中的魁首,不久前几十克的大红袍被以天价拍出,最后一次采摘的大红袍也被隆重地送进了故宫博物院永久珍藏起来。凡人是无福品味大红袍的真味了,对这个品牌我们只能作为回忆深深地留在我们的心里。

作为茶的一种,大红袍做到了极致,它把历史、文化甚至外交都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它有前世的荣耀也有后世的殊荣,这或许就是中国茶文化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茶文化


16世纪,中国饮茶法开始传入东欧各国及俄罗斯,到17世纪后期,饮茶之风普及到了各个阶层。19世纪,东欧各国及俄罗斯也渐渐形成本国特色的茶俗、茶礼和茶会的文学作品。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一些茶文化。

著名作家普希金就曾记叙了俄国“乡间茶会”的情形,还有很多俄国作家记载了贵族的茶仪。从记载上看,俄罗斯的上流饮茶是很考究的,他们拥有很精致的茶具,茶炊是一种叫着“沙玛瓦特”的精致银制品,茶碟也很别致,俄罗斯的人的习惯是把茶倒入别致的茶碟再饮用,还有很多漂亮的玻璃杯,并且很多人家尤其喜欢我们中国的陶瓷茶具。茶具的式样和我们的茶壶相仿,花色亦为中国传统画中的花草树木、人物,但是它的壶身颇有欧洲特色,高身、瘦颈,这就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俄罗斯人民向来就是礼仪之邦,但是俄罗斯上流社会的茶礼并没有普希金笔下“乡间茶会”那样来得悠闲自得,而是非常拘谨,其中包含了很多浮华做作的礼仪。不过这对于俄罗斯茶文化的发展并非坏事,因为他们学习了欧洲贵族们的派头和中国的传统的茶礼茶俗,使得茶文化在俄罗斯迅速发展起来。 

此外,俄罗斯的高加索地区的人们酷爱饮茶,格鲁吉亚南部还是俄罗斯着名的茶区之一,格鲁吉亚的饮茶方式为清饮,类似于中国云南的烤茶,烤茶的泡法就是用金属壶开火烤至100摄氏度以上,然后按每杯水一匙半左右的用量将茶叶先投放炙热的壶底,随后倒温开水冲泡几分钟,一壶香茶便冲好了。这种泡法要求色、香、味俱全,不但要看着红艳可爱,而且在烹调时闻得幽香,还要在到水冲茶时发出噼啪的爆响。所以,要求在炙壶的火候,操作的方法上都十分精巧熟练方能取得最佳效果。这在俄罗斯亚洲地区一些民族中很流行。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东欧国家的茶文化,东欧国家,从地理位置上看主要指的是包括前苏联的一些国家外,还包括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德国、保加利亚等国。东欧国家的人们习惯以饮红茶为主,并且多崇尚牛奶红茶和柠檬红茶,饮茶方式则分为西方式、民族式和清饮。西方式,即以红茶为主料,用沸水冲泡或加入糖、牛奶或柠檬烹煮。民族式饮的是砖茶,它类似中国少数民族饮用砖茶风俗。烹煮时,先将砖茶打碎,投入壶中加热煮沸,再兑入牛奶、香料、盐、糖等作料,旋即续煮,重新煮沸,待茶香中溢,即滤去茶渣,入杯饮用。另有一种清饮法,主要在饮绿茶时应用,介于西方式和民族式之间,多用茶壶冲泡,少数也有酌情加糖后再饮的。近年来,东欧国家对乌龙茶和绿茶的消费也开始上升了,人们开始认识到绿茶在营养和保健方面优胜于红茶,所以绿茶在东欧市场上备受关注,特别是乌龙茶东欧国家非常盛行。

台湾茶的茶文化


台湾制茶的种类花色繁多,其中文山包种茶、冻顶乌龙茶、木栅铁观音、白毫乌龙(椪风茶)及高山乌龙茶是为台湾主要特色茶。这些茶的发展足以够成台湾茶的茶文化,下面小编向大家介绍一下台湾茶的茶文化。

台湾茶的茶文化丰富多彩,台湾现今供制造包种茶、乌龙茶等优良地方品种,是先民由福建带来的闽茶品种,早期制茶技术亦由福建制茶师父来台传授,因此台湾产制包种茶、乌龙茶之技术乃源自福建。

清嘉庆年间(1810年)柯朝自福建武夷山引入茶籽,植于桀鱼坑(今台北县瑞芳地区)是现有文献中最早提及闽茶引入台湾的记事,为台湾北部植茶之始。

台茶另一重要发祥地为南投县鹿谷乡冻顶山所产制之冻顶乌龙茶,其技艺源自闽南乌龙,有别于闽北之武夷岩茶,在制造过程中有一独特之布球揉捻(或称包布揉、揉布球、团揉),使冻顶乌龙茶具有独特之香味及形状呈半球形(似龙舞、似抱虾);邻近之竹山、名间、林内,以及新兴之高山乌龙茶皆源自此制茶技艺。

先民由大陆引入茶种及技术发展台茶至少有四个据点,除上述淡水河系及鹿谷冻顶山为重要且对台茶发展有深远影响外,其它二处分别为:

起源于台北木栅樟湖山的木栅铁观音及屏东县满洲乡的港口茶。

木栅铁观音系源自福建安溪铁观音,约于清末民初(日据时期)传入,无论其茶苗引入或制茶技艺传承皆赖于张乃妙茶师的苦心、毅力及热心。其后人在其祖厝设立乃妙茶师纪念馆,纪念其对木栅铁观音茶发展之贡献,已成为木栅观光茶园著名的歇脚处及旅游点。

屏东满洲乡港口茶。

民国六十二年(一九七三年)初见其传统制造方法系于同一炒锅内完成炒、揉及干燥,且纯粹由手工制造,其炒、揉过程有一特殊之技巧,致使茶叶色泽灰绿光润,外形条索紧结弯曲似眉,类似大陆之眉茶,推测其技艺系源自大陆浙江、安徽一带之眉茶制造方法。

以上就是对台湾茶的茶文化,进行相关的介绍,希望对大家对台湾茶的茶文化有所帮助。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延禧攻略》中的茶文化,魏璎珞和七种茶的故事》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