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地处皖南山区,山灵水秀,土质肥沃,茶树遍布。茶区云雾弥漫、空气清新、茶质优良,属高山茶类,是国内重点茶区之一。“祁红”、“屯绿”历史悠久,驰名中外;“黄山毛峰”、“太平猴魁”、“顶谷大方”名列全国十大名茶之中;“白岳黄芽”、“黄山绿牡丹”、“黄山银钩”、“金山时雨”、“歙县花茶”、“休宁松萝”、“太平奎尖”、“竹铺大方”、“紫霞莲蕊”、“石墨茶”、“香风茶”、“茗洲茶”……都为茶中珍品。

徽州茶文化涉及茶道、茶文艺、茶礼俗、茶饮习、茶建筑等与茶有关的文化活动,是融诗文、书画、歌舞等艺术于一体,集经济、宗教、思想、民俗、医学、旅游、园艺、食品、陶瓷工艺于一堂的文化现象。徽州植茶始于南朝,茶文化源远流长,成为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徽州茶道讲究以茶立德、以茶陶情、以茶会友、以茶敬宾,注重环境、气氛,场地一般选择在园林庭院、竹坞流泉边上,追求的是汤清、气清、心清、境雅、器雅、人雅。茶道器具有风炉、石鼎、瓷瓶、盛炭篮、涤器桶、铜火箸、竹洗、竹杓、茶秆、竹筅帚、竹茶匙、茶壶、茶盏等。水以泉水为上,河水中,井水次。茶道程序主要有:1、静气。排除杂念。2、烹汤。烹器须无异味,一般用瓦器、锡壶;火须旺炽无烟,文武相宜;汤分三沸,鱼目为一沸,缘边泉涌为二沸,奔涛溅沫为三沸。3、焚香。敬茶神陆羽。4、涤器。茶盏用白瓷,盏不洁则损茶味,洗涤后用干净布擦干备用。5、烫盏。祛荡寒气,盏热茶面聚乳,盏冷茶色不浮。6、赏茶。察茶色,观茶形,闻茶香。7、投茶。先茶后汤曰下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曰中投;先汤后茶曰上投。茶以三至五克为宜。8、洗茶。用沸水少许,浸润茶叶,后将汤汁弃去,去尘祛冷,浸润张发。9、注汤。用三沸水,壶高水急,茶汤均匀,水至七分,盖少顷。10、敬茶。举案齐眉,以茶敬客,以茶为礼。11、闻香。约3分钟,盖揭一缝,香气溢出,沁人肺腑,茶以真香为上。12、观色。绿茶以青翠为胜,汤清叶绿,浑黄者次之。13、品味。轻啜一口于齿颊间灌漱,再徐饮慢品,俟甘津潮舌,才得茶之真味。茶品有活、甘、清、香之分,香而清、甘而活,方为名品。14、上食。奉上水果、干丝等食品,以佐品茶。15、论茶。或谈论,或吟诗,或泼墨作画以助茶兴。

文士茶以儒雅风流为特征;富士茶讲求高堂花厅、茶具华贵、茶形精美、气度豪华,注重气派、享受,因为徽州多徽商,拥资千万、老归乡里者比比皆是;农家茶注重内美不重外形,讲求真诚,乡土气息浓郁;道家茶以齐云山为本土,敬天祈地是道家茶的思想特征,寄情返朴归真。每种茶道都有几道乃至数十道讲究的表演程序。宋代史志学家罗愿有一首《茶岩》诗,是宋代徽州茶道的真实写照:“岩下才经昨夜雨,风炉与鼎一时来。便将槐火煎岩溜,听作松风万壑回。”

在徽州人生礼仪中,尚有“三茶六礼”的婚俗,“三茶”即接待宾客时必备的清茶、枣栗茶、鸡子茶。在徽州民间,采茶歌、采茶戏、采茶舞、茶民谣、茶传说故事广为流传。黔太古道羊栈岭茶亭上曾有一副清代汪谦予撰写的楹联:“南南北北,总须历此关头,且坐断铁门槛,办夏水冬汤,接应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上天下地;东东西西,阿谁瞒了脚跟,试竖起金刚拳,敲晨钟暮鼓,唤醒眼耳鼻舌身意,六道众生吃饭穿衣。”楹联74字,将佛像、禅理、人生、茶亭融为一体,深入浅出,如叙家常,如参禅偈。

说徽州文化必谈徽商,徽商曾驰骋中国商界长达三四百年,而茶商又是徽商中的一支劲旅。862年,歙州司马张途在《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一文中记载,当时祁门县山上遍植茶叶,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靠业茶为生,每年二三月新茶上市,茶商云集。明清是徽州茶商的鼎盛时期,清乾隆年间,徽商在北京设有茶行七家、茶庄百家以上,在津、沪开茶庄也不下百家,著名的茶商有汪晋和、王云翔、吴荣寿等。在歙县古村昌溪,“吴茶周漆”曾名扬天下。

“祁红”,条素清秀,色泽乌润,泡在杯中汤色红艳明亮,入口醇厚甜润。“屯绿”外形匀称,结构严谨,冲泡时色泽灰绿淡润,汤色清郁,味浓醇爽。“黄山毛峰”更是茶中之极品,形似雀舌,峰显毫秀,色如象牙,片片金黄,香味清雅,汤色明亮,冠压群芳。相比较起来,“太平猴魁”则既不先声夺人,也不标新立异,以一种含蓄的内在的力量,品质拔萃,色香味超群而“夺魁。”其外形两叶包一芽,平扁挺直,宛如橄榄枝,叶面苍绿匀润,背显脉藏,又如云追月。入得杯中冲泡,忽然间“刀枪云集”、“龙飞凤舞”,芽叶成朵,香气袭人。经久耐泡,余味无穷。据《徽州府志》载,徽州种茶,“始于宋之嘉祐,兴于明之隆庆”。许次杼的《茶疏》说:“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徽州茶历史悠久,传世的文字记载就有一千二百多年;徽州茶品种繁多,在中国十大名茶的行列中,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均榜上有名;徽州茶品质优良,香高味醇,营养丰富;徽州茶殊荣也多,仅祁门红茶就荣获过两次国际金奖。徽州茶文化更是积淀丰厚,历朝历代的茶诗、茶画、茶著举不胜举,茶人茶商更是成绩斐然、有口皆碑;吴裕泰、张一元等老字号至今仍然熠熠生辉,胡适、陶行知等也是爱茶之人,徽州茶风茶俗更是独树一帜……。在当今中国,一个地区拥有如此丰富的茶资源可以说是独一无二,凤毛麟角。

延伸阅读

徽州“吃三茶”习俗


今天小编想给大家聊聊著名的安徽吃茶习俗--“吃三茶”。

安徽的徽州是指如今的绩溪、休宁、祁门、黄山一带。这里自古就是茶乡,出产的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太平猴魁等茶叶闻名于世。基于茶乡的陶冶,徽州人自古就嗜好饮茶,而且形成了一些饮茶风俗。

徽州人喜欢饮茶,当地流传的“吃三茶”,它具有两种含义:一是每天早、午、晚三次必须饮茶;二是接待贵客的“吃三茶”。

徽州人每天都离不开茶,每天按早、午、晚三次饮茶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早晨起来洗漱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饮上一杯热茶,这杯热茶会使人觉得浑身血脉通畅,茶香盈口,精神爽快。到了中午饭后,更是离不了茶。他们在中午饮的茶多为酽茶,这样的茶有助于消化、健胃和去油腻。晚饭后,在庭院里歇凉时,品着香茶,觉得十分惬意和舒适。在劳碌了一天之后,饮杯香茶有助于消除疲时,品着香茶,觉得十分惬意和舒适。在劳碌了一天之后,饮杯香茶有助于消除疲劳。在冬日,全家人围着火盆,饮茶品茗,畅谈聊天,更是觉得畅快和喜悦。正是由于他们每日不离饮茶,所以当地有“饭可不食,茶不可少”的说法。

至于接待贵客的“吃三茶”,则是指枣栗茶、鸡蛋茶和清茶。徽州人受传统影响较深,待人接物很讲究礼节。即使是平日有客人来,第一件事就是给客人敬茶。如果是贵客造访,就要上三种茶。第一道是枣栗茶。这种茶不是用枣和板栗泡的茶,而是就着蜜枣和糖炒板栗吃茶。第二道是鸡蛋茶,就是用五香煮鸡蛋佐茶。第三道是清茶。这种“吃三茶”不仅款待贵客时饮用,就是全家人过春节或春节期间亲戚来家拜年时也吃。

吃三茶”不同于待客的就餐和饮茶解渴,吃的时候重在品茶,要在很闲适的环境里优哉游哉地品茶。如今人们生活节奏快,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品茶,因而传统的“吃三茶”也只有在部分老年人中流行。

徽州人饮茶很讲究。首先,是讲究水的质量,徽州地区多山,山上多泉水,平时用山泉水泡茶是他们的首选。其次,是经过沉淀、净化的河水,井水居于末尾。当然与自来水相比,他们更喜欢用井水泡茶。茶壶里一般都有个网筛,以便滤出茶渣。

在徽州地区还流行一种本地的“茶道”。这种本地流行的泡茶、品茶的程序,较为细致,大体分为以下十几个过程。如静气(思想专一无杂念)、焚香(给茶神陆羽敬香)、涤器(洗净茶具)、烫盏(用沸水消毒)、赏茶(给大家看茶色、茶形,闻茶香)、投茶、洗茶(用鱼眼泡沸水清洗茶叶)、注汤(注入沸水)、敬茶(饮者闻茶香、观茶色)、品茶、上食(奉上豆千丝、水果等食品,以佐品茶)、论茶(议论茶的品位、优劣)。这种茶道注重环境氛围,追求汤清、气清、心清和境雅、器雅、人雅。基于此,才能达到以茶立德,以茶陶情,以茶会友,以茶敬宾的目的。

西藏的茶文化与茶俗


西藏有“世界屋脊”之称,茶叶是当地人民补充营养的主要来源,因此成了西藏人民不可缺少的生活食品。目前,西藏的年人均茶叶消费量达15公斤左右,为全国各省、区之首。

藏族饮茶,有喝清茶的,有喝奶茶的,也有喝酥油茶的,名目较多,喝得最普遍的还是酥油茶。所谓酥油,就是把牛奶或羊奶煮沸,用勺搅拌,倒入竹桶内,冷却后凝结在溶液表面的一层脂肪。至于茶叶,一般选用的是紧压茶类中的普洱茶、金尖等。酥油茶的加工方法比较讲究,一般先用锅子烧水,待水煮沸后,再用刀子把紧压茶捣碎,放入沸水中煮,约半小时左右,待茶汁浸出后,滤去茶叶,把茶汁装进长圆柱形的打茶桶内。与此同时,有另一口锅煮牛奶,一直煮到表面凝结一层酥油时,把它倒入盛有茶汤的打茶筒内,再放上适量的盐和糖。这时,盖住打茶筒,用手把住直立茶筒并上下移动的长棒,不断催打。直到筒内声音从“咣铛、咣铛”变成“嚓咿、嚓咿”时茶、酥油、盐、糖等即混为一体,酥油茶就打好了。

打酥油茶用的茶筒,多为铜质,甚至有用银制的。而盛酥油茶用的茶具,多为银质,甚至还有用黄金加工而成的。茶碗虽以木碗为多,但常常是用金、银或铜镶嵌而成。更有甚者,有用翡翠制成的,这种华丽而又昂贵的茶具,常被看作是传家之宝。而这些不同等级的茶具,又是人们财产拥有程度的标志。

徽州茶人小传:方 回


方回(1227~1307),字万里,号虚谷,又号紫阳,徽州歙县人。方回是宋元之际的诗人兼诗论家,他著述丰赡,尤以《瀛奎律髓》知名。《瀛奎律髓》是中国诗史上最早出现的唐宋五、七言律诗总集,融选、注、评于一体,所作评语颇具识见;在诗学批评样式上具有开创意义,在清代即“海内传布,奉为典型”,对后世诗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方回的《瀛奎律髓》诗集中收录了21首多于唐代,是因为有更多的诗人、文学家参与吟作茶诗;如梅尧臣写了25首茶诗词;苏东坡也有70余篇茶诗词,陆游则是写了300多首茶诗词;而方回竟然是撰写了近百首与“茶”有关的茶诗;这不仅在留存于世的宋元茶诗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在徽州的茶史上也是罕见的。方回的近百首茶诗,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然却没有得到茶界的关注、重视和解读,这无疑是令人遗憾的……。

方回解任休官后,往来于杭州、建德、歙县之间,探亲访友、读书作文、品茶赋诗、游山玩水;而这样的闲散生活竟达二十余年之久。“雪炉称夜坐,花墅接春邀。何日成三老,茶瓯瀹碧涛。”饮茶则成为他了晚年生活中的一件乐事。所以,他在茶诗中称自己是“有水吾能自煮茶”、“煎水烹茶聊一酌”、“逐时温酒又煎茶”。而这些“煮茶”、“烹茶”及“煎茶”的茗事活动,对于曾经任职“提领池阳茶盐”的方回来说,应该是随心所欲、信手拈来的品饮之乐。同时,方回所品尝过的茶叶种类也是很多的;如“雨前茶”、“壑源茶”、“建溪茶”以及徽州的“先春茶”和“草茶”、“苦茶”、“野茶”等等。

方回对故乡的山水有情,对故乡的茶更是情有独钟;“山水吾州称绝奇,间生杰出当如之。不行天上五岭路,焉识人间二程诗。”诗中的“天上五岭路”是指徽州塔岭的古茶驿道。而在《舟行青溪道中入歙十二首》及《送徐如心如婺源三十韵》诗中,都有茶的记载和饮茶的记述。总之,方回的近百首“茶”诗,不仅仅是他饮茶的经历和情感,也是研究宋、元时期徽茶文化的重要史料。

方回,是一个被湮没的宋、元代诗人,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古代茶人;他的诗歌理应得到重视且值得研究,而他的茶诗也值得关注和品读……

徽州茶道:以茶立德会友人


徽州茶道讲究以茶立德,以茶陶情,以茶会友,以茶敬宾。注重环境、气氛,以求汤清、气清、心清,境雅、人雅、器雅。

近年来黄山有关部门把古代饮茶的礼规编成一套程序,进行“茶道表演”,深得游客的青睐。这种表演有四个或八个姑娘进行,大致分以下几道程序:

1、静气,即排除杂念,静下心来,营造一种安详的气氛。

2、烹汤,即取泉水(或河水)烧沸烹气一般用瓦器、锡壶,要洁净无异味,火须旺炽无烟,文武相宜。

3、焚香,敬茶圣陆羽。

4、涤器,洗涤茶盏,茶盏要用白瓷,洁净无瑕,洗后用干布擦干。

5、烫盏,用开水汤一遍盏,以荡祛寒气。

6、赏茶,察茶色,观察形,闻茶香。

7、投茶,用三指在茶筒中取茶,投入盏中,一般每盏以3-5克为宜。

8、洗茶,用一沸水少许浸润茶叶,而后将头汤倒去,使茶叶湿润涨发。

9、注汤,用三沸水,提壶急水下冲,但茶汤要均匀,水至七分,加盖少顷。

10、敬茶,举案齐眉,以茶敬客,以茶会友。

11、闻香,约三分钟,将茶盖轻轻揭开一缝,使香气溢出,沁人心脾。

12、观色,绿茶已青翠为胜,观之汤清叶绿为上品,浑黄者次之。

13、品味,轻啜一口于齿颊间灌漱,再徐饮慢品,俟甘津潮舌,始得茶之真味。以上"茶道"即可配乐表演,亦可亲身试验,必定会从中得到乐趣,以益身心健康。

傣族的茶文化与茶俗 傣家三味茶


竹筒茶是傣族居家茶,过去一直是傣家人招待进入家门的客车人用的,物质时代,什么都可能成为商品,就是竹筒茶也不例外。在一些餐厅,一些茶楼,都有美丽的少女给你泡制竹筒茶,只是每一次端给你香味袭人的竹筒茶,都得付不少的小费。

花茶是傣族同胞又一味茶,也是到西双版纳的游人心醉的一个饮品。傣族同胞制造花茶的桂花主要有金桂、丹桂、银桂。桂花香气淡雅,常常能随风飘荡,往往有一树桂花一村香的说法。桂花香味浓厚而高雅、持久,无论制绿茶、红茶、乌龙茶均能取得较好的窨花效果,是一种多适性茶用香花。傣族同胞爱花,小卜肖的名字大多与花相联,节日里的头饰不是金银玉器,而是一束精当的鲜花。就是在喝茶上,男人也把花置入其间,让花香醉到心上,把花的容颜留在心间。于是随着桂花的入驻,茉莉、玫瑰等花也被人纳入茶叶,在民间的杯里,还是高雅的席宴,都会看到花在香茗里的芳踪,都能闻到春天在水里的味道。

傣族同胞喝花茶,很有讲究,老人喝的是桂花茶,年轻人喝的是茉莉花茶,谈恋爱的人喝玫瑰茶,而桂花茶又都分了级别,金桂是上等品,只能年纪大的人喝,银桂是次品,一定岁数的人就可以喝,丹桂更差一砦些,只要结了婚都可以喝。茉莉是结过婚的女人喝的份,玫瑰茶就只有年轻人用了,不论小卜肖还是小卜冒,初约的地方一定要用玫瑰茶,就是谈不到一块,也要在玫瑰茶与玫瑰茶的交杯里分手。

柠檬茶,其实是爱情茶,是傣家“三味茶”里最烂漫的一味,也是最让游客难忘的一味。有一篇小说是写西双版纳爱情故事的,名字叫做《伤心柠檬茶》。故事讲的是一个上海知青,在喝傣家小卜肖泡制的柠檬茶后爱上了泡茶给他喝的小卜肖,后来结婚,再后来却随着许多上海知青回到了上海,把当年那个给他泡制柠檬茶的小卜哨丢在版纳。日子象澜沧江水,一刻不停地向东流去,流走了他们的爱,也冲散了一个家庭,当某一天的黄昏,这位已是某公司经理的上海知青来到一家茶楼,喝了一杯柠檬茶之后,竟然哭了,他回到西双版纳,人回来了,最后他竟把他的公司也搬来了,在澜沧江一步一回头的地方,他的事业得到发展,他的爱情重又蓬勃生机。

美丽的西双版纳种植着许多柠檬树,每一个果子都能泡出一对恋人。柠檬茶一般是招待游客的,一杯柠檬茶想留住那些热爱象脚鼓的客人。

柠檬茶讲究柠檬要鲜,茶叶要精,最好以红茶为主。茶汁出来时用杯盏盛之,然后再添加时鲜柠檬汁,最好加点糖,这样喝起来酸甜可口,解渴解谗。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这是一味最上等的饮品,如果茶馆里专项经营柠檬茶,那里决对是一个情人相会的场所,因为,柠檬的味道酸涩而泛甜,正好与情人的味道一样。

茶文化:茶俗、婚俗、温汤浴


旧志载:“武宁为县,僻在万山中……其俗淳朴,其民力本。”乡风纯正,民俗淳厚,凡待人接物、婚嫁寿丧、节日喜庆,都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规矩。

茶俗:香茶一杯迎客来

凡是到过武宁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只要你进了门,主人必先奉茶一杯。茶有菊花茶、芝麻豆子茶、炒米茶、玉芦茶、薯砣茶等等。

泡茶用的菊花既非供观赏的盆菊,也非药用杭菊,而是植于田边地畔茶园篱下的“茶菊”。寒露或霜降期间,菊花盛开,农人将菊花采至家中,掐去花蒂,揉碎花瓣,洗净晾干,以盐渍之,装入罐中压紧封口,数日后便可用泡茶,储藏经年不坏。菊花茶有以单一的菊花入茶的,也有拌有多种佐料,较为普遍的是以桔皮冼净晾干,剪成细粒,再以芝麻相杂,与菊花一同盐渍储存,冲泡后杯中橙红与青白相间,色味俱全。

炒米茶俗称“米炮茶”,以糯米浸泡晾干,放入大锅内爆炒,加熟黄豆拌和,饮时用温开水冲泡,放糖或放盐,既能充饥又能解渴。行旅客商或外出求学多以此作干粮。平时家中也多有储备,尤以春节前后为最,多以此茶待客。

薯砣茶为武宁特有。秋冬时节,山背人把地里红薯收回家,洗净切成小小四方块,或是鲜薯砣,或是晒干蒸熟又晒干储藏的干薯砣。煮熟后撒上熟芝麻、花生米,碗面上飘着几片茶叶,味道特别,乡风独醇,是山背人待客的头道茶。

婚俗:大红花轿娶新娘

俗称结婚为红喜事,除大操大办外,整个过程如纳采行聘、择吉迎娶、拜堂成礼,均须按祖传的规矩办事。男女双方经月下红媒牵线,男方将议定聘礼择日送至女方,互换生庚八字,称行聘、纳聘,一经行聘,终身已定,不能改变。行聘后,由男方选择迎娶日期,附礼送至女家,女家回贴应允。届期,新郎伴随花轿到女家迎亲,富裕之家请人出一上联贴于轿门,由女方对出下联。新娘上轿由其兄背上轿,不能踩娘家土地,并由其兄弟伴送。上轿前娘家女客集于房中,与新娘一道边劝边哭,谓之哭嫁。吉时一到,举行拜堂,先跪拜天地祖先,继拜父母亲戚长辈,受拜者赐与红包,夫妻交拜后酒筵正式开席。

三日回门,必备礼物。在娘家夫妻不能同床,分开就寝。感情深者或农村正值农忙季节,住宿一晚即归。

汤池浴:温泉水滑别样情

九宫山下有一处温泉,水汽蒸腾,热浪翻滚,清人傅燮鼎曾赞曰:“乾坤造化炉,水火神仙气;丹灶冷陶姚,山阳泉自沸。”该温泉主要分为两处,相距300余米,上面的泉池叫上汤,下面的泉池叫下汤。当地人不论季节时令,均以洗温泉浴为赏心乐事,流传下种种风情乡俗。

上汤大汤池,有四五十平方米,水质清滢,水温适宜,特别适合洗浴。每日傍晚,山里人吃过晚饭,男人手拎一条大浴巾,慢悠悠踱至汤边。女人则携子扶幼,挎篮衣裳,紧随其后。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满汤的人头,满屋的喧哗。捣衣声,笑骂声,混成一片。

我国少数民族的茶文化茶俗


壮族“甜茶”是壮族人民的传统饮品,有很多讲究的茶礼。壮族男青年第一次到姑娘家相亲时,姑娘就给他敬一杯茶。如果茶中放有糖,男青年饮“甜茶”,就表明姑娘同意了;如果没放糖,则表示不同意。这种表达的方式,既特别又含蓄。

佤旗“苦茶”其煮法是在大砂罐中一次放500克茶叶,一直煮到罐中剩下三五口茶水为止。然后等茶凉到一定温度,一口气喝下。茶水苦涩难忍,但喝后顿觉清凉爽口,回味无穷。

苗族“花茶”苗族同胞用冬瓜片、橙子皮切成小薄片,在上面刻出各种图案,再同桂花、白糖一起制成待客的“花茶”。为表达对贵客的敬意,茶杯里常有“吉祥”、“祝福”之类的花茶片。花茶还是苗家青年恋爱中的传情物。小伙子来到姑娘家求婚,如果姑娘敬给小伙子的花茶里,有两片“并蒂荷花”和两片“喜鹊对鸣”,表示姑娘同意;如果茶杯中只有三片花茶,则表示不同意。

回族“八宝茶”回族同胞常用此茶招待临门的贵宾。这种茶掺有杏干、桂圆、荔枝、葡萄干等,喝起来香甜可口,有滋阴润肺,清咽利喉之奇效。

东乡族“盖碗黄茶”东乡族同胞用“盖碗黄茶”待客。其做法是用铜壶(或瓦壶)将茶煮沸后,在盖碗里放一小块糖和一点具有松香味的黄茶,在客人吃饭或坐在炕上谈天时,即献上盖碗黄茶。

白族“烤茶”云南大理白族人常以“烤茶”招待贵宾。有宾朋来访时,主人就把从山上采回的鲜茶放在砂罐里,边烤边摇,待茶叶烤到发出清香并泛黄时,便用沸水冲入砂罐里,再稍煮片刻。茶煮成后便倒入瓷盅,双手举杯,敬给客人。

藏族“酥油茶”其做法:把茶砖切开捣碎,加适量的水煮沸后滤出茶渣,调入食用酥油,茶汁和酥油就混合成乳白色的“酥油茶”。每有宾客来访,全家在帐蓬外恭候,待客人进帐坐定后,女主人即双手缓缓捧上酥油茶敬给来宾,使客人有宾至如归之感。

彝族“腌茶”这是云南山区的部分彝族同胞喜爱的一种“茶”。将采下的鲜茶放入灰泥缸中,边放边压,直到压满,最后用重盖子压紧,数月后,即制成味道独特的“腌茶”。

蒙古旗“奶茶”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净水,烧开后,冲入放有茶末的净壶或锅,慢火煮2—3分钟,再将鲜奶和盐对入,烧开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时还要加黄油、奶皮子、炒米等,其味芳香、成爽可口,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他们甚至认为,三天不吃饭菜可以,但一天不饮奶茶不行。蒙古族还喜欢将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实、叶子、花都用于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风味各异,有的还能防病治病。

西藏茶俗文化


西藏有“世界屋脊”之称,茶叶是当地人民补充营养的主要来源,因此成了西藏人民不可缺少的生活食品。

藏族饮茶,有喝清茶的,有喝奶茶的,也有喝酥油茶的,名目较多,喝得最普遍的还是酥油茶。所谓酥油,就是把牛奶或羊奶煮沸,用勺搅拌,倒入竹桶内,冷却后凝结在溶液表面的一层脂肪。

至于茶叶,一般选用的是紧压茶类中的普洱茶、金尖等。酥油茶的加工方法比较讲究,一般先用锅子烧水,待水煮沸后,再用刀子把紧压茶捣碎,放入沸水中煮,约半小时左右,待茶汁浸出后,滤去茶叶,把茶汁装进长圆柱形的打茶桶内。与此同时,有另一口锅煮牛奶,一直煮到表面凝结一层酥油时,把它倒入盛有茶汤的打茶筒内,再放上适量的盐和糖。这时,盖住打茶筒,用手把住直立茶筒并上下移动的长棒,不断催打。直到筒内声音从"咣铛、咣铛"变成"嚓咿、嚓咿"时茶、酥油、盐、糖等即混为一体,酥油茶就打好了。

打酥油茶用的茶筒,多为铜质,甚至有用银制的。而盛酥油茶用的茶具,多为银质,甚至还有用黄金加工而成的。茶碗虽以木碗为多,但常常是用金、银或铜镶嵌而成。更有甚者,有用翡翠制成的,这种华丽而又昂贵的茶具,常被看作是传家之宝。而这些不同等级的茶具,又是人们财产拥有程度的标志。

喝酥油茶是很讲究礼节的,大凡宾客上门入座后,主妇立即会奉上糌粑,这是一种炒熟的青稞粉和茶汁调制成的粉糊,也是捏成团子状的。随后,再分别递上一只茶碗,主妇很有礼貌的按辈份大小,先长后幼,向众宾客一一倒上酥油茶,再热情地邀请大家用茶。这时,主客一边喝酥油茶,一边吃糌粑,这种不可多见的饮茶风俗,对多数人而言,真有另开生面之感。不过,按当地的习惯,客人喝酥油茶时,不能端碗一喝而光,这种狼吞虎咽的喝茶方式,被认为是不礼貌、不文明的。一般每喝一口茶,都要留下少许,这被看作是对主妇打茶手艺不凡的一种赞许,这时,主妇早已心领神会,又来斟满。如此二三巡后,客人觉得不想再喝了,就把剩下的少许的茶汤有礼貌地泼在地上,表示酥油茶已喝饱了,当然主妇也不再劝喝了。

由于藏族喝酥油茶有着比其他民族喝茶更为重要的作用,所以,不论男女老少,达到人人皆饮的程度,每天喝茶多达20碗左右,很多人家把茶壶放在炉上,终日熬煮,以便随取随喝。当地有一种风俗,当喇嘛祭祀时,虔诚的教徒要敬茶,有钱的富庶要施茶。他们认为,这是"积德"、"行善"。所以,在西藏一些大的喇嘛寺里,往往备有一个特大的茶锅,锅口直径达1.5米以上,可容茶水数担,在朝拜时煮水熬茶,供香客取喝,算是佛门的一种施舍。在男婚女嫁时,藏族兄弟视茶为珍贵礼品,它象征婚姻美满和幸福。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徽州茶文化与徽州茶俗》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