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蜕变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普洱茶发酵变成普洱熟茶的过程。

普洱熟茶发酵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有检验水质,养地,洗地。

一、养地:新的发酵房不能马上拿来发酵用,需要进行养地,主要目的是为了除去新地面的异味,保证发酵茶的品质。

二、地面要求:水泥地面或者水冬瓜木地板。水泥地有吸水保温的作用,而水冬瓜木也有吸水保温的作用,国营时期的勐海厂用过,但使用周期只有二年左右,几乎所有厂都用水泥地面了。故在此只说水泥地面了。

三、养地要求:根据厂地的大小,准备数量不等的熟茶灰。按0.5-1cm平铺在地面上。然后浇水,要求浇透,但不能积水。每隔二至三天再复浇一次,复浇只是稍微洒少量的水,不让表层出现干的现象。养地以春,冬天7天为好,夏季3-5天为好,(因天热,时间久了会臭)。还要看地面吸收茶汁的情况来决定养地的时间。一看地面的颜色,新的水泥地面以变黑为好。二闻茶灰的味道,挑起茶灰闻一下要没有茶味,只有水泥沙浆的味道为好(表明茶叶已吸收了地面的异味)。

四、洗地:地养好后,清除茶灰,一定要用水把地面冲洗干净,以防养地的茶灰影响发酵茶叶的品质。等地面晾干透后就可下堆发酵了。

普洱茶砖的制作工艺

普洱茶砖简介

茶砖出现于光绪年间,很多产茶地开始制作砖茶。由于从前茶农交给晋商的散装品,体积大,重量轻,运输不便,且需将茶叶装入竹篓,踩压结实后,再行载运,颇有耗损。为了适应茶商的要求,而出现了砖茶生产。最早出现的茶砖,始自光绪初年,其压制法极为幼稚简单,一般都是人工压制。

从光绪四年(1878)以后,晋商们在砖茶的制作中逐渐采用了水力压机和蒸汽机加工砖茶。这种制造砖茶方法简单有效便于操作。可以说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最早在我国出现,就是因为茶叶贸易带来的,作为一段历史的纪录,茶砖真实的表现了清代我国对外贸易的历史面貌,以及近代科技在我国的发展演变过程。

了解到以上制作过程后,其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任何好的东西的形成都需要一个不是那么容易的过程。

cy260.COm小编推荐

新普洱茶时代如何藏好茶


“老茶一定要喝过才能品鉴,因为它们存放的年头都很长,光从外观上看还不够,要细细品味它的口感、浓度、茶气等。”

我们收藏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以后品饮。都说藏之有道,这里面的“道”究竟是什么?对于茶叶爱好者来说,收藏首先要选择好的品牌、产品,这能给他们持之以恒的信心。但现实中很多人对此很懵懂,总是道听途说,不知道哪个好,怎么办?我建议大家先做功课,跑到芳村茶叶市场来了解。如果谁的产品能够在芳村和昆明两大茶叶市场中流通,而不是在小范围的某品牌经销商手中倒腾,那说明产品最终进入了消费者家里,真正被人品饮了,说明它是有生命力的。

不了解品牌?没关系,先拿几个不同品牌的产品进行对比,注意要用同样的重量、通用的注水量,泡开以后,先从茶叶的浓度开始对比。其他的黏稠感、润感和厚感等并非不重要,只是对于初学者来说,浓度是最简单的区别特征,浓度高是普洱茶品质的最基本要求。因为普洱茶一般都要存放多年,如果它的浓度不够,那么在长时间摆放后,滋味就会变得寡淡,品质就有所下降,价值也很难保证。而“稠”则有点像我们广东老火靓汤、米汤的那种稠稠的口感,要做到这一点,茶叶原料必须是嫩度相对较高的春茶。科学地来看,所谓“浓”就是指茶品中含有的“水浸出物”,它含量越丰富,浓度也就越高,而树龄越大的茶树水浸出物含量就越丰富、平衡。“稠”指黏稠感,它取决于茶品水溶果胶含量的高低,与茶叶的嫩度及季节相关,明前春茶嫩度最高。“厚”是“浓”的补充,指每泡茶口腔表现的持久性以及耐泡程度。“润”即喉韵的深度,茶汤细腻不刺激。

经常有朋友问起什么样的茶才算好茶,我觉得老茶的话就一定要喝过才能品鉴,因为它们存放的年头都很长,光从外观上看还不够,要细细品味它的口感、浓度、茶气等。仓储的好坏也很关键,例如有些“红印”,放得好的就有滋有味,放得不好的就很淡,茶味几乎都散去了。无论市面上有多少名叫“班章王、易武后”的东西,一切最终都要“以口收货”——以口感论高下。一款茶光从外表来判断品质是不够的,像烟和酒等都很难用科学的仪器彻底评估它的口腔表现。因为这些产品的内含物的变化都很微妙。

迷上普洱茶


喝茶已经有些年头了,但还是对香茗茶道一直都没有太多的追求,也从来不考究茶品的类别和质量,这些都不能说明我不爱喝茶。绿茶、红茶,还有花茶,只要是随手捡到的,都会泡上一杯,只为了解渴舒疲。别人讲究的看茶色、闻茶香、品茶味,细啜名种的喝茶之道,在我这里一切从简了,只要是茶,泡到水杯中,就足矣。一切简单就好。

最早知道普洱茶,还是源于前些年的炒作,在一块黑乎乎的茶饼面前,黄金也只能甘拜下风的阵势,让我对普洱茶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于是就买了些普洱茶来泡了喝,不过是在朋友家里喝过后才买来泡。第一次喝上了普洱茶,是在朋友那里,据他声称这价值1000多元的茶饼泡制出来的,酱色的茶汤,平和的味道,让我丝毫体验不出它的价值所在,唉!估计我不会品茶吧。

一切也是要讲究机缘的,再次接触普洱茶,是因为它有减肥的功效,还有就是它的价格便宜得让人难以置信。渐渐地时间长了,喝多了,我也迷上这种与众不同的茶味道。

水是开的,茶是陈的,把茶放入杯中,倒入白开水,一股如红酒般的颜色在透明的水中蔓延,一缕一缕慢慢渗透整杯水。喝一口,一种陈润的味道在嘴中荡漾……此时,绿茶变得苦涩,红茶淡而无味,花茶让人腻烦,只剩下普洱茶了。

别的茶都是以新茶为最好,而普洱茶却是以陈茶为佳。青春的光阴逝去,这种茶的感觉完全合乎自己心的感觉。在那陈香琥珀色的普洱茶之中,享受那岁月沉淀般的心境,领悟人生岁月的那份感动。

现在我每天都会泡上一杯普洱茶,如同对待情人般,一点都不敢怠慢,世事无常,怕以后再也喝不到。过去粗犷型的饮茶方式,也随之一点点地发生着变化……先洗茶,再细细品味那不浓不淡、散发出普洱茶的醇厚芳香的茶汤,悄悄地感受着那种优雅娴静、内涵韵致的魅力。呵呵!品茶功夫在提升了,估计再些年就入茶道了。

喜欢上普洱茶,是因为它细腻有余,不显张扬,看似浓郁,饮则不腻的品质,还是人如其茶,茶如其人的感悟,我自己也说不清。但普洱茶的味道,却让我彻底地喜欢上了,再也无法与之分别。

《普洱茶记》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在《人民文学》、《诗刊》、《十月》、《大家》、《山花》等刊物发表大量诗歌、散文、小说作品。

出版有专着《普洱茶记》、散文集《风中的群山》、《云南黄昏的秩序》和《像袋鼠一样奔跑》、《我的云南血统》、《七个人的背叛》(与人合着)、《第二届华文青年诗人奖作品集》(与人合着)等。

曾获《诗刊》“华文青年诗人奖”、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昆明市茶花奖金奖、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人奖2005年度诗人提名等。是当下诗歌界倡导的“草根性和地域性写作”及“中间代”诗群的代表性诗人之一。

内容简介:

雷平阳先生的《普洱茶记》问世,有承接阮氏《普洱茶记》精神,而贯穿普洱茶继往开来的气势。雷氏有着敏锐的觉察能力和明辨的推理能力,以十万言之文字,珍贵图片篇幅,对现代普洱茶做出客观透澈的比较、分析、诠译及说明。往往以一位实事求是的学者态度,以正面对待一件事情、一次因果以及一个问题,提供了正确且富有建树性的结语,对普洱茶有着最深远的贡献。在雷氏《普洱茶记》着作中,提出了许多前所未知的资料,也匡正了许多本以为真实的错觉。

张顺高:普洱茶保健科学普洱茶讲座


张顺高:普洱茶保健科学普洱茶讲座

主讲人: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云南省农科院发展和演变,从明朝时期的"士庶所用,皆普洱茶也"到清朝时期被列为贡品,再到民国和抗战之后的逐渐衰败,为众多老科技工作者勾画出了一条普洱茶兴衰史的轨迹。演讲着重阐述了普洱茶的保健功效和功能成分,以及普洱茶的保健机理,通过介绍分析普洱茶微生物发酵变化产生的特殊成分,详细阐明了普洱茶保健的科学依据。除此之外,张顺高先生也普及了普洱茶的种植和制作的相关知识。

从事多年茶叶研究的张顺高老师总结道:"普洱茶是当今世界上最珍贵又最廉价的保健饮料,在各类茶中独占鳌头,也是今后世界上最具市场潜力的生活饮品,前途不可限量".他也希望,普洱茶能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并喜爱。

随后,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会长王树文先生现身说法,结合自身20来年喝普洱茶带来的诸多裨益,号召现场所有的老科技工作者"喝茶要喝普洱茶".在场的老科技工作者对此纷纷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许多老科技工作者积极提问,诸如怎么鉴别普洱茶的真伪,如何选购质量上乘的普洱茶,普洱茶的农药残留是否会对消费者身体健康造成危害等等,两位老专家耐心地一一做了解答。台上台下的互动讨论此起彼伏,讲座由此推向了高潮。

讲座持续了近两个小时,到场的老科技工作者们都觉得,这样的讲座让他们受益颇丰。据悉,云南省老年科技工作协会,还将在今后陆续开展一系列类似的科普讲座。

普洱茶情缘


从接触普洱茶,到从事普洱茶,再到教学普洱茶,我一直觉得,品普洱茶不仅是一种品味,也是一种福报。我常常讲,玩普洱茶的人,必须是文雅内敛,有修养风度之人,才能真正品味普洱茶的陈香,气韵的奥妙。虽然,我等非文雅之人,但在从事普洱茶的过程中,所接触到的人士却非等闲之辈,他们似普洱茶般内敛,有劲,却并不张扬,他们似普洱茶般厚重,如一本本古典文学,越翻越有味。。。

所以人与普洱茶的缘份,往往是"普洱茶找人",不是"人找普洱茶"。举凡被普洱茶找上的人皆是有福报之人。

早年我从事其他工作,与茶几乎不着边,99年接触普洱茶后,便与普洱茶结下了不解之缘。有趣的是,第一次接触陈年普洱茶,并不知普洱茶为国之重宝,乃可以喝的古董。那时,朋友送我—块半斤重的砖块型的黑亮的东西,让我用改刀将其撬开,用开水冲泡服用,可治疗或缓解父亲的胃肠疾病。(在博文《普洱茶情缘》里有详述)。普洱茶的魅力,父亲的毅力,家人的努力,它让我的家庭光茫重见。若说普洱茶是拯救父亲的灵魂之饮,实不为过。

陈年纯正普洱茶是一种高贵,典雅,内敛的纯天然,纯生态的保健养生佳品,更承载,融合了千百年沉积下来的厚重文化。老茶的形成,必须是好茶历经岁月的痕迹,有心人的呵护,给予其良好的环境让它在天地人的博爱下成长,变化。倘若某一个环节疏忽,都无法得到如今含在口中的玉露琼浆。

在无数人的眼里,普洱茶不外乎与其它茶类一样,今年没有了,明年还可以再生,再产。不然,每年皆可出茶,但却永远不可能复制出年份。这也就是普洱茶令人玩味不腻的其中的一个奥妙,贵在变化。它汇集天地之灵气融于一体,自毛茶紧压成团后,与大自然中的空气发生谋和,而那种无声胜有声的交易,唯有知它的人知道。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它无时不刻的产生着万千变化,凝聚且储备了天地人所赋予它的极其丰富的能量。老普洱茶是大自然的礼赞,其灵气磁场特别的强,在天气变化之时,它会散发出与平常截然不同的香气。而这种自然的茶香让人陶醉,这也是多少年来,存茶爱好者越来越多的原因。尝试过多少次,这种香不仅年少的人喜欢,老至上百岁,少至两三岁的孩童也欢喜的要命,即喜欢香也喜欢味。一片新茶要摆置上百年而不坏,那是需要三代人的精心保管,传承方可得啊!所以,在当今的茶海里,抑或是在拍卖市场有幸得见几十上百年的古董老茶,我们又应该以什么样的眼光,什么样的态度去读它呢?

老普洱茶的药用价值极高,它不仅可治身病,还可治心病,治身病,丰富的保健养生信息足可说明一切,而治心病,融厚重的历史长河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释家文化于一体的,足以让当今浮躁的人们透过一杯自然的茶汤,冲淡都市的烦恼,寻得内心原本应有的本心,从而过得更加祥和、圆满、自在。

老普洱茶除了日常的品饮养生之外,还可成为传世之收藏。佛门将普洱茶老茶作为礼佛待友的无上佳品,国家领导将国之重宝的普洱茶作为馈赠他国的衔接友谊的赠品。。。。。。数不胜数的普洱茶佳话,我却只有一句话:喝懂普洱茶之人乃大富大贵之人!

陈年老普洱茶越来越难得。这十几年下来,因为老茶的供不应求,知道它好处的人越来越多,导致作假的人也有机可乘,这更增加了玩茶之人的玩味性.

好的老普洱茶的几大标准:一味(味道)、而质(质地)、三价位。

好的老普洱茶

观外形:条索清晰,油润,有光泽,无霉斑;

闻干香:香气纯正,无霉味,无怪异味;

开其汤:汤色红浓明亮,不浑汤,无沉淀;

品其味:入口饱满,汤稠、厚滑,有喉韵,有茶气,且气流回荡。

好茶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要辨识茶香是否正确,品茶前先用白水洗口,品茶前饮酒或食辛辣之物,都会影响品茶的质量。老普洱茶消耗量日益增加,因此价格也日益高涨。但若买到加工或作假的“老普洱茶”,再便宜也不值得。因此提醒寻茶之友谨慎分辨。我本人在“老普洱茶”里缴了不少的学费,个中滋味自知。

老普洱茶有脾气,有灵气,它可以正念清神、修心养性,引人入境的特殊功效。尤其是上品紧压老普洱茶,若用于静心,打坐,更有助于提升修炼的境界。唯有您与这位充满智慧的智者交流方可见其间真理,个中奥妙。正如一些茶友说:点好香,喝好茶、赏古玩、交好友,此乃人生最大享受。

老乌山藤条茶:云茶古代产业的活见证(3)传统种植成就了普洱古茶树


导读:藤条茶让我痛彻心扉而奋勇直追,痛了懂了通了也就忘了。2014年与包总、白马非马先生聚后,才明白它仍是空白,同探,终完善了云茶产业链上的最后一环;老乌山是我论证之主,它的广博让我无尽推演。此系列文字贺2018年4月8日“老乌山开采节”而作,为“藤条茶研讨会”而抛砖引玉。拜茶农为师、得以再现,望众人再探、重现辉煌。

本文作者查看藤条大茶树

老乌山藤条茶:

云茶古代产业的活见证


第(3)章:传统种植成就了普洱古茶树

古树茶是普洱茶复兴的中流砥柱。很多书有此类介绍,开启了我对古树茶的探求之路。再制太和甜茶时常听老辈讲“人茶相通、闻香识茶、品茗知人”。我把茶比人,用人生来解读茶树。

云南大叶种茶属乔木型茶树,自然状态下树形高大粗壮、主杆突出分枝较少、树势伸展开张、叶大芽肥叶间距长,生命力强,千年之树依旧生机勃勃,为众人之所求。认识古树茶就得先认识古茶树。

古茶树并非云南独有,普洱独存,只是社会发展太快,人为的加快了它的消亡速度,人们发现其价值之时已所剩无几。寻之,云南还有,普洱独优。且多遗边、少、老的深山古寨;现存的古茶树大多分布于滇西南海拔1800米左右山区。这里温差虽大,但季节变化不明显,特别是空气湿度及土壤水分相对变化不大,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古茶得以大量存活。还有地偏路远难行人少之地、古道老渡旁,也有留存,如今之名茶昔归。

老乌山茶区

古树犹如而立之人,必有其优。探之,古茶犹如坚持不懈的有准备之人,其性为:根深能吸,体壮能存,蓄势待发;我将从这诠释古茶树。

一、根深能吸,探及本质

乔木型树种的一般原理,树有多高根有多深。根深能及其不及、吸其不及,自养份全面充足,根吸收土壤之中的水份、营养、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等。根植土壤不同,所获不同、所得不同。着重谈谈土壤与水分。

1.土壤

植物学一般范畴的土壤简单分表层土壤、深层土壤及土壤母质等。表层土壤经亿万年的理化作用,非常适合作物生长,不同成因下的表层土壤厚度不一。深层土壤通常指土壤母质分化形成的,埋于深层、少经理化作用的土壤。土壤母质是指形成土壤的岩石等各类物质。

不同的土壤母质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土壤特性不同,生长在不同土壤中的古茶也因此不同。有性繁殖,高大粗壮的古茶不但吸收表土壤中的各种养份物质,还深入土壤深层吸收丰富的矿物质,有的还穿透深层土壤,直接吸收母质中的各种微量元素。所以古茶大树吸收自比小茶要丰富得多,所得更多。种植年代不够的有性繁殖的茶树,树不够高不够大根不够深,自不能很好的吸收矿物质微量元素。现代茶园高密度无性系繁育种植的台地茶,无主根,穿透能力不强,很难触及深层土壤。即便是年久之后,部分支撑根能触及,效果也不甚理想。加之土壤供给相当有限,更是不佳。

土壤类型复杂,成因繁多,内涵丰富,与茶的关系远比所讲复杂得多,在此不展开。它好比人的主食,吃的不同长得不同结果不同。而矿物质、微量元素就好比各种各样的调料,成就了不同的风味特色。这种由于所处地域不同、根植不同、吸收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物质,所具有代表性的香,俗称为“地域香”;古人早注意到这一现象,并指出茶的生者、适者、上者之地。

老乌山藤条茶树

2.水分

水是生命之源,生命随水而动。水分不但参与物质的合成,养分的运输,还参与植物的蒸腾作用;空气中的水份及土壤含水量,保证了茶树存活成长,历经百年而不衰。古茶树多的滇西南山河交错,垂直气候特征明显,印度洋暖湿气流顺河而入,随山而升,河谷及迎风面水气充足,降雨丰富,而进入云贵高原印度洋气流多以含水少。

海拔1800米左右的山区,土壤水份及空气湿度相对稳定,年季节变化有规可循,多少代的茶树遗传生长已适应了它的变化,适应了环境,适应了水份变化,形成一套相应的生长规律。这些年全球气候的变暖、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促使气流更加紊乱,极端气候更加明显。改变原有的规律,影响到各类作物的生长。特别是09年开始云南连续几年的干旱,使土壤深层失水严重,又得不到补充,严重影响到古茶树的生长。一个生物连生命所需之水都不够,连命都保不住又何谈产出何谈品质。这也是这些年古树茶的品质下降的原因之一。

老乌山晨雾

二、体壮能存,肚大能容

通过树根吸收、制作、合成的各种营养物质被水运送到茶树各部储存待用,并在储存过程中又融合了茶树体的木质本味,形成了不同的香型,输送到各生长部分,而蓄势待发。

不同的茶种品种,由于遗传不同物质而产生的、与生俱来的香,被称为“品种香”。茶树由于年龄的成长、树体的壮大、木质化程度的增加、岁月的沉积,所含物质又融入木质本味,形成不同的带有木头味的香,俗称为“老树香”(老枞香)。樟香、檀香、枯木香等,都属这一类型。品种香、地域香、老枞香,进一步融合形成古树韵,让人一闻一品就知何为古茶。

不同茶树品种的木本味自有别。地域香的形成也与土壤、肥力、水分含量、微生物群落极其相关。不同母质所形成的土壤所含的营养物质极其不同,形成的地域香有所不同。树龄不同、木质化不同、树体不同而形成的老枞香也不同。不同地域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茶树风格不同,长势也不尽相同……这各种各样的物质,随着成长大量积存。又在树体内深度融合,随岁月沉淀,而更显风格。

05年认识广东茶人林老先生,他告诉我“砍头断树之古茶不能要”。我百思不得其解,经历之后才明白:“体大能容、肚大能容”。

老乌山层峦叠嶂

三、蓄势待发、顺势而为

植物都有自身的生长规律,茶也如此。它随着一年的四季转换完成了生命的一次繁衍,只是茶为叶用植物,人们刻意去弱化它春华秋实的现象,而寻求它四季枝繁叶茂。但它不可能逃离自然规律,在长期的生长中被驯化分为:春醒萌发、夏秋持续、冬眠蓄势三个阶段。

在现代茶园里,人们为追求产量,通过各种手段的积极主动补肥、补水、打药、用激素等使它萌发齐整,持续长久,而休眠减缩。但这是催出来的、是人为灌输的,并不是土地本身的承载能力,并非茶树的自身制造;茶树已轮为的工具,按人们的意志生长发展,完全背离了生命本质,失去生命的意义。

老乌山茶农

低海拔低纬度的茶生长环境好,阳光充足,水分充足微生物繁盛,生长所需的各种物质得到快速的补充,使它生长期特长,休眠期特短,千年之树也枝繁叶茂。它无需积累太多,自有供给,而且是富足的供给。加之蛋白质、氨基酸含量丰富,再加充足的光照,让它合成了众多的芳香型物质。但由于休眠期短,未能充分与茶树木本香融合或融合度不够高,未能产生沉香悠长的古茶,而是形成鲜爽为主的香,如兰香、梅香、百花香、苹果香等等。

高海拔高寒山区的茶树,由于自然条件限制,春醒晚、夏秋短、冬来早,休眠长、春发齐、秋收快,使体内物质积存丰富,融合度增加,随着春天气温的上升,茶树的苏醒,蒸腾作用的旺盛,而随春芽一起萌发,使得含有高蛋白多种氨基酸的新芽,融合地域香、老枞香、茶本香,而形成各具风格、更加悠长持久、提神醒脑、沁人心脾的古茶韵。海拔过高、环境过于恶劣,茶树所有的一切都用于生长,用于繁殖,用于保命,不会有好的产生,也不会有产量,所以高山云雾出好茶也并非是越高越好,而是一个相对范围。太高,适得其反。

本文作者与老乌山茶树王合影

百年之古茶历经风雨伤痕满身,少了青涩多了厚重,少了冲动多了醇和,没了张狂多了忍耐,兼蓄并举内敛持久,等待时机顺势而为。追求表现,不探本质,错判时局,误跟形势毁其一生;高山之茶最怕“倒春寒”,即将萌发突遇寒流,自芽而下周身被蔫,变色干枯伤及树本……小树、自难抵御。古茶、修枝弃叶,可待来春。

普洱古树茶成为当今之主流,此潮还将长存,但古茶树短期内不会倍增,如何持续开发利用、传承保护,如何逐步培养新生代古茶树就成了当务之急。

普洱茶制作者艾田神游普洱茶


2004年2月,曾被鲁迅、许广平收藏的一块清宫普洱茶砖(重3克)在5分钟之内,便拍出了12000元的天价;同段时期,珠三角的普洱茶销量增三成以上;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所推出的"普洱茶世纪珍藏版"500克一盒目前售价达320元;上海茶叶协会的调查显示,香港人最爱饮普洱茶,该区市场上最好卖的茶叶排名榜首的就是---普洱茶;目前,台湾、香港追逐三十年以上的普洱茶已成为一种最高境界;仅是云南就有1300万茶农依靠普洱茶生存……就在这些年,多少饮茶发烧友、商家竞相收藏普洱茶以待升值!

普洱茶制作者艾田:神游普洱茶

作为普洱茶的产地,云南,避无可避地被推上了这个火爆市场的最前沿试炼地;作为曾获中国茶叶学会"中华杯"全国名优茶一等奖"陈香牌"普洱茶制作者,艾田,毫无准备地在良莠难辩的诸多茶行中当上了普洱茶茶庄"百茶堂"堂主,他以积累了二十多年的事茶经验,将"陈香牌"普洱茶在堂中发扬光大,将"百茶堂"做成了海内外说到当代普洱茶都会提到的一个茶人会所。

这是个把爱好作成了品牌的人。从生存到热爱

云南普洱茶从商周起,到唐代已经成为主要商品,清代入贡朝廷,声名崛起。这种原产于云南澜沧江流域思茅、版纳、临沧等地的"历史宝物"因其独特的保健作用和收藏价值在20世纪90年代再次从台湾地区刮起"热"风,吹向全国乃至世界。

普洱茶制作者艾田:神游普洱茶

这股热风渐刮之初,艾田对"普洱茶"的概念是,生存。

"我一个学化工的人,为能到城里工作选择了临沧的茶厂,跟着同事全国到处跑,就觉得云南的茶很牛,广东、浙江、上海都争着要。后来参与普洱茶制作、品普洱茶……也就为生存,为工作而做。"艾田在选择做"自由人"之前,几乎是自觉地将普洱茶划到了私人生活享受以外。

而世间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不可能。就在艾田自认为对普洱茶的态度仅仅是"解决生存问题"时,他已经不自觉地成为了一个"茶人",一个性格都被浸染尽了普洱茶气息的茶人。

普洱茶制作者艾田:神游普洱茶

所谓普洱茶气息,其实就如品它的人---厚道、敦实、内敛。这是艾田开始意识到此生热爱是什么的缘因。那时,台湾人正在络绎不绝地一波波涌向云南,涌向这个传说中普洱茶的神奇产地。普洱茶,在人气极旺的推动下,其云南市场露出灿然的黄金一角。

一个人知道了自己会毕生挚爱什么,无论这个什么是她,还是他,是金钱,还是幻觉。只要知道,都是有福了。

艾田分明在30岁那年成了个有福之人。其后他凭自己悉心研究多年得出的对普洱茶茶色、茶形、茶味、茶气、茶性、茶理、茶义、茶境、茶情的准确理解,于1994年开设"百茶堂",摆开八仙桌,全凭一张嘴---品茶道、谱茶经。这个至今已经研究制作、销售普洱茶20多年的茶界"奇人"制作的"陈香牌"普洱茶曾获"中茶杯"一等奖。

一人得神、二人得趣

艾田在他的堂中闲闲地抽着老烟,玩着一把宜兴紫砂壶,和茶友们谈到最想过的生活。"不过是有好茶喝、有好书看,足矣。"还有呢?"还有,就是在这样过日子之前,先把我办个普洱茶博物馆的梦圆了。"

其实,艾田本人就像一个活着的普洱茶历史文物。他的普洱茶知识之详尽、专业,令中国台湾地区"普洱茶王"邓时海教授为之惊叹,专门带上韩国弟子亲自到百茶堂学习切磋。众所周知,中国云南尤其是西双版纳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发源地,它为世界茶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和坚实的基础,它是世界茶叶赖以繁衍、发展的母体,是世界茶文化发生、传播的摇篮,因而它在中国乃至世界茶叶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而普洱茶却是这一茶树发源地的传统正宗名茶。作为"可以喝的古董",很少有饮料或食品具备普洱茶这种"可饮、可藏"的双重特性,"人人皆可饮,越旧价越高",新普洱茶是人人可得的日常饮料,老普洱茶却又"价等兼金",可望不可及,如果在"普洱天平"的左端是"典藏价值",是只涨不跌的"耐久财";而右端则是"饮用价值",是喝一片少一片的"消费财",那"时间"就是游走在两者之间的"砝码",随着时间砝码往左推移,这饼茶的典藏价值就越高,反之亦然,远年普洱茶所具备的典藏性类似红酒,两者一样讲究年份、出身(酒庄、茶庄),注重稀有性与保存状况。艾田就对法国人之于红酒的痴迷执着、专业专注给了很高评价,"我要像法国人做红酒一样来做普洱茶。面对前辈留下的好茶和神秘未破知的做茶技术,我总是愿意挑战这样的好茶,希望自己做的茶可以一步一步更贴近前辈留下的文化遗产精髓。"

普洱茶的味道


初识普洱茶,始于儿时和父亲在茶楼饮早茶。那时只觉得它耐冲泡,亲眼目睹服务员十几次续水后,茶依然红亮甘醇。

再识普洱茶,是2002年的一次朋友聚会上,一位爱喝茶的朋友小心翼翼地从包里取出一小块普洱,自豪地说,这茶已有二十几年的历史了,价钱不菲。至于什么品牌,我已经不记得,但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很多人听完后都围了过来品尝,品过后,有人说好茶,很醇厚!有人说很香,太好了!我也喝了两杯,细细品味,感觉到有少许霉味,可碍于情面,也跟着点点头。当时那位朋友还与大家分享了很多关于普洱茶的品牌、功效等知识,以及关于它的收藏、投资方面的问题。晚上回家后,我查阅了一些关于普洱茶的书籍,还请教了在云南定居的父亲。父亲说茶好不好不要光看年份,口感是最重要的,更不要道听途说、盲目跟风。最后父亲又说,要真正了解普洱茶,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你还是亲自到西双版纳实地考察一下吧。

于是,我带着对普洱茶浓厚的兴趣走遍了西双版纳的各大茶山、基地和茶马古道遗址,系统深入地了解了普洱茶从种植、采摘、粗制到精制的整个生产过程,还尝试了云南多个民族丰富的饮茶方式。我询问山寨里世世代代种茶和做茶的茶人,到底怎样的普洱茶才是最好的?他们都一致认为,原生态的种植和安全卫生制作出来的普洱茶是最健康、最好的!正如唐朝陆龟蒙《茶人》诗中所言:“天赋识灵草,自然种野趣。”的确,喝茶,喝的不但是口感,更重要的是健康和怡然!至于年份,则显得没那么重要!有些商家为了牟取暴利,误导消费者一味追求茶的年份及升值空间,反而颠覆了普洱茶的本质。

这几年,随着普洱茶热,各种有关普洱茶的书籍早已琳琅满目,对普洱茶知识作了很好的普及。但也有一些消费者在喝普洱茶时总困身在“年份”当中,以致到了不能自拔的地步。我身边有许多普洱茶爱好者,他们同样很注重年份,一些朋友淘到了上了年份的陈年普洱,通常会约我等三五知己分享。每当这个时候,只要不是难以下咽的茶品,我通常都会顾及朋友的面子点头称是。然而,真正保存得好的普洱老茶,历经岁月的洗礼、自然的转化、人文的融合,的确弥足珍贵;但新制普洱和陈年普洱在祛热、清香、回甘上,也并无明显的区别。

《小窗幽记》有云:焚香煮茗,阅偈翻经;俗念都捐,尘心顿尽。茶性通人性,当您抛开一些诸如“升值”和“年份”的杂念,只根据自己的兴趣,轻松自如地品一壶普洱茶时,您会发现喝普洱茶真是一种优雅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享受!

古老的普洱茶可以让人感受到云南美妙的生态环境、多彩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及领悟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同时也怡情养性,让你收获一份清幽淡然的心态。(林凯旋)

孔子与普洱茶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普洱茶是中国茶中特殊的名牌品种。两者之间似乎联系不上。但仔细分析起来,它们之间却有着内在联系,值得论述一番。

一、孔子与茶文化

中华文化光辉灿烂,百花争妍。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最引人注目的、最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是每个中国人都熟知的孔夫子。孔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中华传统文化包括精神的、物质的各个方面。在物质文化中,自古以来百姓们“开门七件事:米、面、油、盐、酱、醋、茶”。在每日必备的七件事所包括的食物、佐料和饮料中,茶是饮料中唯一的一项。种茶、制茶、品茶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项大事,自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国茶的历史由来已久,陆羽《茶经》中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可知远在大约公元3000年前,中国人已发现茶。茶这种饮料一经发现,便显示出它特有的功能。《神农本草经》记“神农尝百草”的神话,搜集了自古以来劳动人民所积累的药物知识编辑而成一部药物学的书,(古时茶也叫茶,槚、茗、荈等)它说明我国利用茶叶治病的历史至少有4000年。其实在先秦古籍《诗》、《书》、《礼记》、《尔雅》等书中,已有多处记载有关茶的资料。如果这些记载还不太直接的话,笔者最近在古籍中找到更确切的记载。明版《兖州府志》记:“蒲园:在城东门外。季文子所树六槚(茶)处也。襄公十九年,享晋国六卿于蒲园,赐之王命之服。”依此查到《左传》襄公十九年记:“(鲁)公享晋六卿于蒲园,赐之三命之服,军尉、司马、司空、舆尉、侯奄,皆官一命之服。”

季文子是鲁国的当政大夫,多年来在鲁国专权,经济实力强大,他家中能有一座大花园(蒲园),很有可能这座大花园里不但能种下六棵大茶树(槚),还能在树下召开过一次大型的国际会议,会后依照不同地位给予各种赏赐。可知此树已长大成材,种植时间至少也要提前几十年或百余年。这一时间早于孔子几十年,又在孔子的故乡,这种茶树之叶可饮,由此可推知孔子曾饮过茶。再往后看,今日山东曲阜衍圣公府(孔府)后花园东北部有一棵树,多年来被人们称作“茶树”,每年将其叶采摘下来晒干后,府内上下饮用,可知孔子后裔多年来也有饮茶的习惯。

孔子饮过家乡的茶,他对中国各地,尤其少数民族地区的茶是什么态度呢?这可从他的民族观中看出端倪。

哲人孔子不但创立了一套学说,还提出过一套治世的方案和主张,其基本内容是用协凋、稳定的方式达到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治理一个国家如此,对待少数民族的态度及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也是如此。当时鲁国周围及全国各地散居着许多少数民族,孔子都主张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他主张“四海之内皆兄弟”,承认各族的存在;他认为“先进于礼乐”的人,即使是来自农村的、来自边远地区的“野人”,也要向人家学习;他推崇泰伯

的“至德”,认为少数民族中也有佼佼者;他要“乘桴浮于海”,主张各族之间加强联系,平等交流。当时中原称作华夏族,对四周少数民族的称呼也各自突出其特点,并无诬蔑之意。如东夷之“夷”,似一人背弓,说明古时东部人发现弓箭,开始狩猎经济,走在文明前列;西戎之“戎”,是一件兵器,体现西部人在向自然与人世间斗争中勇武的性格;北狄的“狄”字是指一种有力的鹿,亦示捕猎动物为北方的特点。至于南方的“蛮”字,采取自《诗经》。《诗·小雅·绵蛮》之序记“绵蛮,微臣刺乱也。大臣不用仁心,遗忘微贱,不肯饮食教载之,故作是诗也”。此诗是对那些不关心群众的大臣们的讽刺之作。用一种很可爱的小鸟飞到山丘上当作比喻来说明此事。《山海经》记“崇吾山有焉,其状如凫,一翼一目,名曰蛮蛮。”《周礼·夏官·大司马》疏:“蛮者縻也。縻系之以政教也。”可知蛮字系依一种小鸟的代称,并无诬蔑之意。公认为阐发孔子,儒家思想的《礼记》之《王制》篇,在记述东、西、南、北四方少数民族的特点后,又记“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很明确地提出各族的日常生活、日用器具、民间习俗各自不同,应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由于五方(中国及四方)之民居地各异,相互交往不多,“言语不通,嗜欲不同”,就要想方设法让他们之间达到互相交往、加强联络,以“达其志,通其俗”,共同发展。《王制》中的“和味”如果与云南的普洱茶联系起来,也应该有一种大时空文化的贯通。

综上所述,孔子与普洱茶不是没有关系,将两者联系起来论述,是有道理的。

二、普洱茶与的产地普洱县出发,经大理、丽江、迪庆、德钦到达昌都;一条是由雅安出发,经沪定、康定、巴塘,到达昌都。两条古都从昌都会合后,再抵波密和拉萨,然后辐射到藏南的泽当及后藏的江孜、亚东等地。今天,随着社会进步,交通发达,公路及航线均可由昆明到达西藏,但当年“铁杵之击地,青石道上犹有坑窝如阵;而重负之压肩,二郎山中风雨玄黄……”的说法,仍然留在历史记载中。茶马古道体现出藏族与汉族、白族等民族的团结。尤其在今雅安蒙顶山山脚的名山县新店镇中,还保留着当年的“茶马司”。这个自宋朝以来就管理茶马交易的机构,仍然铭记着当年茶马古道的辉煌,人们至此还能闻到普洱茶的余香。

三、孔子与普洱茶

茶与咖啡,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无酒精成份的饮料,但茶的功效却更大些。古时许多书上说到茶的功能。如《神农·食经》记:“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华佗《食论》中记:“苦茶久食益意思”。陶弘景《杂录》记:“苦茶,轻身换骨”。《本草》之《木部》记:“茗(苦茶),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渴热,令人少睡。秋采之苦,主下气消食。”《本草》之《茶部》记:“苦菜,一名荼……令人不眠(即可使神经兴奋)”。茶还可以治病。《枕中方》记:“疗积年瘘,苦荼、蜈蚣并炙,令香熟,等分,捣筛,煮干草汤洗,以敷之”。《孺子方》记:“疗小儿无故,惊蹶,以苦茶、葱须煮服之”。甚至宋人王安石论民不可一日无茶。他在《议茶法》中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而今官场所出,皆粗恶不可食。故民之所食,大率皆私贩者。夫奈民之所苦而使得食,则严刑竣法所不能止者,故鞭扑流徒之罪未尝少而私贩,私市者亦未尝绝于道路也。”王安石把整顿茶市场当作其推行新法的重要措施之一。今日学者文怀沙对茶又发高论,他说:“当今世界,有两种文化,一种是清醒的文化,一种是糊涂的文化。糊涂文化的代表是酒,清醒文化的代表是茶。郑板桥题过‘难得糊涂’,我说难得清醒。酒是糊涂的文化,如何能为大众所接受呢?因为人总是生活在矛盾之中,为了逃避矛盾的困扰,不得不有意使自己置身于糊涂的心态中来解脱痛苦。然而人总不能永远处于糊涂的状态,更多的时候需要清醒,这就需要借助于茶。……茶使人清醒,使人理智,使人文明……正是因为这个道理,生活在商品社会,人们生活、工作中的种种矛盾更多更复杂,更需要清醒。”

确实茶是人们强身健体、益智祛病的理想饮料,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枫曾撰文《倡导茶为国饮》。文中说:近年来人们评国花、国鸟,却未评“国饮”。“可能茶作为中国的代表饮料,太理所当然了,以至于无需评比。”“如果从茶发乎神农氏算起,那五千多年来,茶已深深地融入每个人的生活。开门七件事,米面油盐酱醋茶,你可能缺米少油,但你不可能没有茶。几千年的饮茶史,造就了茶为中国第一饮料的地位。……在新世纪,

茶的价值又得到新的发展。‘万药之本’随着科学的发展,得到新的印证。饮茶已成为世界公认的长寿之道。对茶的开发,已超出饮食本身的范畴,而与现代医学、生物学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更重要的是,饮茶,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种新世纪的健康社会主流方式。”

儒家思想的缔造者孔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而且是特殊的,在同类事物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一种,当然应该打上孔子牌。孔子主张“礼”,饮茶是一种礼仪行为,历代人们饮茶均按礼行事,依礼敬茶待客,茶道是一种礼仪行为。孔子主张“仁”,就是“爱人”、“敬人”,正确处理各个方面的人际关系。通过饮茶正好贯彻这种“泛爱众”“恭、宽、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的行为,一种博爱精神。孔子主张中庸,做事恰到好处,茶正是一种对人无刺激又使人兴奋的清醒饮料。孔子的思想的核心是“和”,通过饮茶更可使人身心得到和谐,人与人之间致和。总之,中国茶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从未离开过先哲的和、合之道。饮食专家王赛时曾说:“我们可以借用历史的光环,照耀传统文化的每一片园地。”茶文化这片悠久、庞大又极具中国特色的园地,当然需要先哲思想的光环照耀,孔子与茶,一个精神概念,一个物质概念,得以结合,相得益彰。饮茶不仅是一种味觉享受,也体现一种高尚的生活情趣,饮茶不仅是一般的家常日用必需,也是一种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特点的生活方式。同样,在经济全球化的新世纪,在市场化的今天,饮茶不仅是一值得提倡的良好时尚,也是一种体现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利用茶德来促进中西交流,都十分得体。普洱茶是茶中极品,不论从物品的质量上,还是从历史的传承上,都非一般茶品可比,它可以说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饮品,因而和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哲人孔子结合起来,打出孔子与普洱茶的优秀品牌不正是顺理成章吗?文/骆承烈

被方舟子打假的普洱茶最后结局如何了,现在普洱茶的销售是否大为减少?


老徐谈茶:

我在去年的两期视频节目中用了大量的事实和科研结论怼了肘子,赢得了许多茶友的支持。大家其实都知道,肘子是非常喜欢上热搜的,那是他维生所必需的,他需要有大量的粉丝群,保持一定的话语权,这样他才能从某些想要他代言某种产品、某种观点的利益方收取钱财,因此他必须介入一些比较热门的商品或者话题,并且要用看似科学实则很片面的说法来反对,并且言辞激烈,这就是他吸粉和上热搜的套路,这些套路其实已经很low了,可遗憾的是仍然有许多人被他利用,在网络上发起了一波一波的热议,被他利用,实在是无语。

自去年7月他表了对普洱茶攻击性的言论以来,普洱茶市场到底有没有受到影响呢?我作为一个行内人,以我的真实感受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在普洱茶的最上游端--茶农的收入并没有因此降低,反而有比较好的增长,其次,一些大型的普洱茶生产产家并没有因他的胡言乱语而出现产量下降或者销售受到影响,保持了比较正常的增长。第三.普洱茶的零售终端市场并没有因此而出现波动,一个浪花都没有掀起。

4.今年春节期间本来是各位与家人团聚的日子,可我从初一就开始接待全国各地来交流的茶友,他们有北京的、上海的、广东的、东北的、内蒙的、湖北的等等十多批,一直持续到初八,这是我从事这个行业二十年来最为繁忙的春节,这不就很好的回答了这个问题了。

四月桃花尽朝晖:

这是个看起来三言两句就可以回答清楚的问题,但是要让读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非得讲清楚来龙去脉不可。普洱茶是一个严肃的事物,今日头条是一个严肃的媒体,所以我应该用严肃的态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方舟子打假普洱茶事件。

方舟子,早年以打击学术造假名噪一时,据说现在又因自己的学术造假被困。本文为公平起见,不对他个人的行为作过多的评价。只对方舟子此次对普洱茶的攻击做一个就事论事的简概。

2017年,方舟子发表题为《喝茶能防癌还是致癌》的文章,矛头直指普洱茶。方舟子的文章结论是:市场上普洱茶普遍含有黄曲霉素和其他真菌毒素,有的含量还非常高,喝了容易致癌。

通过认真阅读其原文,可以发现,此文最大的漏洞就是以点概面,以偏概全。文中所引用的两份文献,是特定条件下的情况,不代表普洱茶的主流趋势。文中所引用的一个病例,是方舟子拿来碰瓷的。文中的一些逻辑也是似是而非的。这是我对他那篇微文的评价。从那篇文章中,也可以了解到方舟子完全不懂普洱茶。(有心的读者可以自己到网上搜那篇原文,认真阅读一下)。

第二当代普洱茶曾经的机密——渥堆

提到普洱茶,好像人人都知。但是现代普洱茶的经历,有两个重要的节点。这两个节点曾经作为行内的重要机密,令人讳莫如深。这两个节点,一个叫“渥堆”,一个叫“湿仓”;前者代表进步和成功,后者则演绎了一段现代版的拔苗助长故事。

1970年代以前,没有普洱茶这个正规名称,也没有普洱熟茶的称呼。

一直以来,云南的茶叶,作为重要的外贸物资,销往香港和澳门。人们使用人搬马驮的方式,经一年的时间,茶叶才能够从云南运到目的地。传统的“筑茶”工艺,加上茶叶在运输过程中日晒雨淋,由于自然的酶化作用和发酵作用,冲泡出来的茶汤是红色的,并且拥有独特的令人喜欢的滋味。聪明的香港茶商,有意再把这种茶存放6、7年之久,使得茶汤更红滋味更好。1950年代后,由于交通便利了,还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澳门和香港的茶客再也喝不到这种红汤的云南茶了。快速运过去的新鲜茶,非常不讨人喜欢。

1950年代到1970年代,香港,广州,云南的茶技人员,不约而同地在寻找一种能使云南茶快速发红汤的方法。广州茶厂捷足先登,云南的昆明茶厂,勐海茶厂,下关茶厂很快派员去学习。1970年代中,最终确立并规范了普洱茶渥堆技术。以这种方法所做成的成品茶,就是我们现在称呼的普洱熟茶。普洱茶的名称也正式确立起来。人们把没有渥堆自然后发酵的普洱茶,相对应地称为普洱生茶。

经过渥堆后的普洱茶汤色晶莹红润,味道醇厚甘甜。与普洱生茶相反的是,熟茶十分温和,对人体的刺激非常少,长期饮用还能起到养胃润肠的作用。

第三失败的机密——湿仓

本世纪初,普洱茶的世界里刮起了一股股疯狂的炒作风。炒茶者竞相购买并炒作老普洱茶。一些商人为了做假的老普洱茶,而将比较廉价的普洱生茶存放在地下室、地窖、仓库等高湿高温的环境里以加快其发酵速度。手段大胆而鲁莽。这种情况下,不只是普洱茶,几乎所有食品在高湿度高温度仓储环境下,都会发生霉变。霉变严重,味道恶劣的普洱茶,重新拿出来退湿散味,美其名曰“退仓”。素以开明著称的广东人氏,一时间竟然争相购买并品饮这种霉味烂茶。而市面上正常干醇的普洱茶,快无人问津了。真是一场悲催的闹剧!

这种湿仓烂茶,就是方舟子引用的两份文献提到的黄曲霉素、伏马毒素和呕吐毒素超标的普洱茶。或者这些大胆鲁莽的造假者,是想模仿前辈们的功绩也不得而知。但是这种恶劣行为,给了欣欣向荣的普洱茶市场一记响亮的耳光。普洱茶也给了连“湿仓”二字都不懂的茶外行方舟子打一记耳光的机会。

方舟子那篇文章虽然逻辑混乱,却也胡乱戳到了普洱茶的痛处。

笔者斗胆呼吁一句:快销毁那些烂湿仓普洱茶!

辨别湿仓普洱茶的方法:湿仓普洱茶的外包纸有水迹,湿仓普洱茶的条索松脱、颜色暗淡、粗糙黑绿,且茶叶表面或夹层留有绿霉或灰霉,茶底灰暗碎散。

第四总结

普洱茶是一种优秀的茶叶。普洱茶市场不会因为湿仓事件而衰落,也不会因为方舟子的文章而销量大减。

我们应用宽容的心态和发展的眼光对待曲折。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见证普洱茶如何蜕变成普洱熟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