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固族人还有一种特殊的饮""甩头茶""的习俗。裕固族人的甩头茶是在熬制好的砖茶汁中,加入鲜奶、炒面、酥油、食盐等佐料和茴香、姜粉等香料。用开水冲入后,化开的酥油如同盖子,呈金黄色盖住碗面,喝时须用筷子搅成糊状,盛入碗中趁热饮。因太烫,喝茶时,茶碗要从左至右不断转动,同时要用嘴往茶碗中有节奏地用力吹风,从吹几次喝一口到吹一次喝一口,每吹一次需甩头或摆头,故称饮""甩头茶""或""摆头茶""。

在裕固族人的婚俗里,婚礼的第二天天亮之前,由新娘首次在婆家灶房里点燃灶火,称为""生新火""。接着要用新锅熬煮第一锅新茶,日""烧新茶""。茶烧好后,新郎即请来全家老小,按辈份-一向新娘介绍称谓。新娘则为全家每人舀一碗""新茶""(酥油奶茶)献上。

裕固族人生性豪爽豁达、热情好客,在交友待客方面非常注意礼节。客人来了,主客居首位,然后按辈分、年龄依次就座。先用奶茶招待,在碗里放酥油、炒面、曲拉、奶酪皮,茶后用手抓羊肉、青稞酒招待。在招待大头目、活佛等人时,不仅献羊背子,还要献全羊,以示尊敬。

裕固族对年长者比较尊重,晚辈不能直呼长辈的名字,晚辈骑马在路上遇到长辈,必须早早下马站在路旁恭立问候。

聚居于云南裕固族的同胞,凡家中来客时,即献上酥油茶为来客洗尘。且必先敬茶后敬酒,再吃饭。向客人敬茶时,先由男主人敬,再由女主人敬,并家中所有人按长幼次序轮流为客人敬茶。每次敬茶都必须为双杯,如客人不知当地习俗,只肯喝一杯,主人即会说:""好事成双,您是用双脚进来的,而不是单脚进来的。喝了双杯,才能万事如意。

纳西族的""龙虎斗""是将""茶""与""酒""同饮的一种特殊饮茶方式,故称""龙虎斗""。饮龙虎斗茶酒时,先将茶置小陶罐中烘烤,待茶焦黄后,冲入开水熬煮。像熬煎中药一样,将茶熬煮浓。然后将煮好的茶水冲入预先盛入半杯白酒的茶盅。有的还加入辣椒一只。这时杯中会发出悦耳的响声。过后由家中的少女端茶敬客,以示对客人的敬意。

饮龙虎斗茶也是治疗感冒的良方。人患感冒后喝一杯,即浑身出汗,睡一觉后头不昏,人也感到精神有力。居住在深山老林的云南傈僳同胞也有此饮茶法。

cy260.COm小编推荐

你听说过“离婚茶”吗?


离婚茶,也叫好说好散茶,是云南滇西的民俗,从三杯不同味道的茶里面品味婚姻。

一旦男女双方再也不能在一起生活,爱情的冰块只剩下一滩水迹之后,分手是最好的选择。有的人把离婚看作是与敌人拼命,用尽种种手段使对方受到伤害;有的人把离婚看作是“死期”,万念俱灰。尽管存在着一日夫妻百日恩的说法,却也分手得两败俱伤。

在滇西(指云南西部)一个叫诗礼的“穷乡僻壤”,这里生活着祖祖辈辈与泥土打交道的人们。他们在红土地上生生不息,爱情结婚生儿育女,过着苦荞巴巴和面糊的清贫日子。苦日子过不下去了,他们之中的每一个家庭都面临着婚姻解体的一千种可能。

可是,面对离婚,滇西人没有城里人的小气,他们虽没有多少文化,可是一旦爱情之舟搁浅在现实的沙滩,他们既不会大吵大闹,也不会痛不欲生,更不会出口伤人。他们会选择一个吉日,用喝茶的方式解决自己感情问题,顺其自然地走向各自的生活目标里。

选择一个吉日,离婚的双方在村中长辈面前坐定,男女双方谁先提出离的由谁负责摆茶席,请亲朋好友围坐,主持人一样的长辈会亲自泡好一壶“春尖”茶,递给即将离婚的男女,让他们在众亲人面前喝下。

这三杯茶分别是:

第一杯是甜茶,也称为回忆茶,或回味茶,尽管走到离婚的地步,每一对婚姻男女都有过爱的甜蜜,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彼此心生疲惫,再甜的生活也会被时光泡淡,这时喝甜茶,就会怀念过去那些美好的时日;

第二杯是苦茶,是苦得张不开嘴的那种,既然有心再度团圆,苦不吃恐怕不行,人生之旅充满坎坷,没有一马平川,只有无穷苦难,要白头到老,不准备吃些苦绝对不行;

第三杯虽叫茶,却只是用茶杯斟着的白开水,告诫第二次握手的男女,生活其实不苦不甜,就像白开水一杯,相爱相敬的夫妻,白水也有甜味。

这三杯茶的寓意很清楚,从今以后,离婚了的双方各奔前程,说不上是会苦还是甜。因为离婚没有赢家,先提出离的一方不一定会好过,被人背弃的一方说不定因此找到真正的知音。

现代物质社会,把人的情感染得俗味十足,别说喝离婚茶,就是讲几句好听的话也变得吝啬了。滇西的离婚茶席虽然朴素,既送别过无数终是分离的男女,也挽留过不少裂痕不深的婚姻。虽然好喝,也有无尽的诗意,但是最好别让你遇上。

你喝过的宋聘同庆可能出自他手,他还发明了普洱熟茶!


云南的教父

1960年,西藏封锁,不与外商贸易,一些茶厂也开始停业。当时卢铸勋只有帮别人去发酵茶业换取微薄工资。也是这一年,卢铸勋开始新的一批茶生产,这次他用的是云南茶青,在经过60天的试验工艺后,发酵出来的茶汤色深褐明净,口感不错,鸿华公司愿意以每司担320元收购,因为第一次有普洱发酵旧茶在市场上出现,卖得异常好。

后来曾鉴问卢铸勋发酵的秘方是什么,他说,“每担茶加水20斤发热至75度,反堆数次茶约七成干,装包入仓即可。”后来曾鉴的弟弟曾启到广州加入中茶分公司做茶业发酵师傅,从此开始了在广州中茶分公司的普洱茶发酵之路。后来香港祥发咸蛋庄老板张旺燊笑卢铸勋是傻子,怎么会轻易把技术外传,还扬言,未来10年香港茶业的局面会因为此技术而改变。后来居然变成现实,以后10多年内,居然没有茶青运往香港。

1962年,卢铸勋与南天贸易公司(香港著名的茶业公司,很长一段时间里,垄断大陆到香港的所有茶业贸易,与当时的香港港九茶商自由贸易思想有矛盾冲突)的周琮到泰国了解茶业情况。在周琮引荐下,他认识了曼谷茗茶厂的杨大甲,并协助卢铸勲通过与当局交涉后,多留了一周在曼谷,向当地茶厂传授普洱茶的发酵技术。自此,泰国也开始了普洱茶的发酵技术。今天,泰国依旧在卢铸勋教授的技术下生产普洱茶。

1975年,原本要和周琮一起成立南泰昌有限公司的卢铸勲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参加。而是另外成立了裕泰贸易公司,经营茶叶茗茶厂所制的发酵普洱茶。1976年,周琮邀请卢铸勋前往云南,他没有去,而是让周琮带去发酵普洱茶的方法,之后,发酵普洱茶传到云南,云南也开始普洱茶的发酵之路。

1975年,卢铸勋制作出第一批100支同庆号茶饼,1976年运到香港,开始在三个茶庄卖。1979年前往长沙益阳茶厂指导制作发酵茶。1989年5月7日,开始做“福华号宋聘唛”共420支。1992年前往越南胡志明市指导制作发酵普洱茶。1996年转让制作同庆号技术给越南胡志明市竹桥国营企业公司林思光。

2000年,卢铸勋宣布退出江湖。

卢铸勋说,我是潮州人,为何不只推潮州茶?我终其一生,都是为世人寻找适合的茶而奔走。他对自己的这一生的总结是,“一个生长在乱世的小子”。人生格言:人生不怕苦,努力向前看,面对逆境,积极乐观。

“茶,你们聊。”卢铸勋说完,拄着拐杖就下楼去了。有人约了他周末下午打麻将。

维吾尔族茶俗


茶也是维吾尔族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饮料,可以说是“不可一日无茶”。

若至维吾尔族人家作客,一般由女主人用托盘向客人敬第一碗茶。第二碗开始,则由男主人敬。倒茶时要缓缓倒入茶碗内,茶不能满碗。客人如不想再喝,可用手将碗口捂一下,即是向主人示意:已喝好。

喝完茶后,还要由长者作“都瓦”(默祷)。作都瓦时,要将两手伸开合并,手心朝脸默祷几秒钟后轻轻从上到下摸一下脸,“都瓦”即告完毕。主人作都瓦时,客人不能东张西望,嘻笑起立,需待主人收拾完茶具后,客人才能离席,否则视为失礼。

维吾尔族人分居于新疆天山南北,饮茶习俗也因地域不同而有差别。北疆人常喝奶茶,一般每日需“二茶一饭”。喝奶茶时,常以一种用小麦面制成的圆形面饼“馕”(为民族传统面食)佐食。北疆伊犁地区的妇女还有在喝完奶茶的液体后,再将沉于壶底的茶渣和奶皮一起放在口中嚼食的“吃茶”习惯。南疆人则常喝清茶或香茶。

维吾尔族人的饮茶方式仍是沿袭我国唐宋时的煎茶或煮茶法。煮茶用具,北疆大多使用铝锅,而南疆喜用铜质长颈茶壶或陶瓷、搪瓷的长颈茶壶。喝茶时均用茶碗,一般用小碗喝清茶或香茶,而用大碗喝奶茶或奶皮茶。此外,还有人喜食将糖放进茶水煎煮的“甜茶”和用植物油或羊油将面炒熟后,再加人刚煮好的茶水和少量盐的“炒面茶”。

陕西茶马古道你了解吗


茶马古道,一个像“丝绸之路”一样古老的名字,一种令人心神迷离的情结。

当电视报刊的广告充斥着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以及麦氏速溶咖啡等等最入时的各种各样饮料,我们也许无法去想像那些随着茶叶一起走过万水千山的“叮当,叮当”的铜铃声。然而,当我们再次驻足在一条古老的茶马古道上,随意将注视的眼光投向某个点,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观;无论是做深入的调查研究,还是为经历一次简单的精神洗礼,都会让人梦绕魂牵。

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至清代止,历经岁月沧桑近千年。因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因此,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明太祖洪武年间,上等马一匹最多换茶叶60公斤。明万历年间,则定上等马一匹换茶三十篦,中等二十,下等十五。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这样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

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目前公认的茶马古道有两条线路,一条是从云南茶叶主产区思茅、普洱,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地区、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再到尼泊尔和印度。一条从四川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到西藏拉萨,再到尼泊尔、印度。茶马古道虽然最早起源于南北朝时,但是在隋唐时才进入鼎盛期,北宋时代,茶马交易主要在陕甘地区,易马的茶叶就地取于川蜀,并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和买马司。

成千上万辛勤的马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风餐露宿的艰难行程中,用清悠的铃声和奔波的马蹄声打破了千百年山林深谷的宁静,开辟了一条通往域外的经贸之路。在茶马市场交易的漫长岁月里,陕西商人在西北、西南边陲,用自己的双脚,踏出了一条崎岖绵延的茶马古道。

隐形的路标

古诗云“自昔关南春独早,清明已饮紫阳茶”。陕南的绿茶和清茶早在唐宋年间就已经成为了极品贡茶,为皇室所钟爱。早在从隋唐时期开始的以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中,就已经饱含着采自川康地区的茶叶,而陕南现在名动天下的紫阳富硒茶据考证远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开始种植和生产了。陕南的茶马古道缘于丝绸之路带来的贸易大繁荣,这条道路经陕南的安康汉中而至四川的雅安经过康定而到达西藏。这一条线路即使在现在也孕含着十分秀丽而旖旎的自然风光和古朴幽静的人文环境。

许多陕西的茶商就是沿着这样一条崎岖陡峭的山路,开始了一生的漂泊。入川的陕西商人不仅开盐井,办烧坊,同时在四川南部贩茶,西南边茶贸易从明到清500年几乎被陕商垄断。康定“德泰合”茶号就是由户县牛东宋家、张家各出9000两银子办的历史最久远的茶号,有600年的历史。他们从1000两银子起家,在康定经营茶叶,后来发展到100多万两银子的资产,成百个伙计、分店遍布川北各地的大茶号。金牛道就是通往四川的主道。金牛道泛指古中原通蜀的茶马古道,据传蜀道行路艰难,开道不易,有“石牛屙金”之说,引众百姓争相开道。今陕西省宁强县仍有“石屙金”村、五丁关等地名。“金牛道”实指陕南汉中褒河古栈道至四川剑门关这段茶马古道,在这条茶马古道上留下了凝重而深厚的茶文化、茶古迹。

当我们再次走在这一条昔日古道时,显然古道经过了一番修整,较之前肯定是宽阔了许多,坡度也少了很多。但越往前走,路也越来越狭窄,渐次露出“原生态”来。那些仍然留在路面的“拐子窝”,似乎昭示着这条路就是真正的茶马古道。对于每一个马帮来说,他们能想到的只是一个“走”字,而从来不敢想哪里是终点,只有“拐子窝”是隐形的路标,指引着他们一直走进历史的沧桑,让我们这些后人多了一些凭吊和怀念。

漫漫驮茶路

当满天的星光慢慢淡去,天与山的界限渐渐清晰起来,林中银铃般的鸟声就伴随着山脊上一队队马群和人群疲惫的身影。这些就是驮茶和赶马的队伍,他们日久天长地走着,山道上留下了铁杵的痕迹,密布的石窝窝,至今仍在因荒弃而覆满青苔的石板道上隐现。

从陕南到四川要翻越高过连绵不绝的山峰,路途十分艰险。那些身背一两百斤茶包的人们,要徒步走到泸定、康定,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民国时期入藏考察的刘曼卿这样描述过:“自雅至炉则万山丛脞,行旅甚难,沿途负茶包者络绎不绝,茶一包重约二十斤,壮者可负十三四包,老弱则仅四五包已足。肩荷者甚吃苦,行数武必一歇,尽日仅得二三十里。”就这样日行三四十里路,中午简单地吃点玉米粑,晚间住旅店,可以吃上一碗豆腐或豆花,便是背夫们最好的享受了。说是住店,只不过一个避风雨的栖身之所,草垫下的臭虫跳蚤是唱进民谣了的。

茶马古道历来有大路、小路之分。大路主要是骡马驮运大宗货物的通道,运输的物资除油米布糖酒外,主要是产自陕南一带的茶叶,称大路茶。即使号称大路,也十分狭窄、艰险。俗语说:“跳蚤也可以把人蹬下崖子去。”至今这些道路的残迹看来仍不免触目惊心。小路完全是用人力背运货物所走的险而近的道路。小路路面窄,不通行骡马,最初茶包只能竖着背,经整修后才能横着背。背之前将茶包一层一层重叠,用竹签贯穿,再用细篾编成背带,套在两肩上。其实直到解放前,不管大路小路都有人背茶,人称背子或背二哥。大路上骡马歇的店叫脚店,背子们住的店叫客店。数百年来,不知道有多少马帮来来往往,由北到南运进丝绸、运进百货、运进中原文化,又从南到北运出茶叶、运出药材、运出山风野俗;也不知道有多少商人、官员、墨客骚人与马帮结伴而行感受古道艰难,或在此驻足留恋,留下多少璀璨诗篇。

如今的茶马古道已经成为一条悠然轻松的旅游路线,一条充满浓郁浪漫风情的诗路。在一千多年前的茶马古道上,它的开拓与存在,无疑是穿越横断山脉的神经与血脉,是以无数双穿单鞋的脚丈量出来的绵延不绝的历程,每一个蹄印都藏着血汗交揉的沉重和希望。如今,当你看到那一块块悬崖峭壁和一幅幅图片时,那高出人头的沉重茶包,那难胜其荷的凄楚愁容与艰难步履,那途中稍歇却不能卸下重载只能勉强支撑的姿势……那种种至今难以想象的苦情,便知道这曲折蜿蜒、悠长无尽的茶马古道,完全是泪水甚至血滴在没有路的山壁上开凿出来的。

重塑茶马文化

如今,在几千年前古人开创的茶马古道上,成群结队的马帮身影不见了,清脆悠扬的驼铃声远去了,远古飘来的茶草香气也消散了,只有留印在茶马古道上的先人足迹和马蹄烙印,以及对远古千丝万缕的记忆。

然而今天,陕南仍然保存着茶叶产销良好的资源存量,陕南的紫阳、汉阴、平利、石泉、西乡、勉县、镇巴等县已形成有一定规模的茶叶生产基地。紫阳是全国第一个获得“富硒茶原产地保护称号”的茶产地,紫阳的“宦镇紫茶”,即“陕青”或“紫阳毛尖”、平利的“八仙云雾”、西乡的“午子仙豪”、勉县的“定军茶”都是在全国叫得响的名茶品牌。陕南茶叶贸易的繁兴催生了陕南以茶叶贸易为特色的市场主题文化的形成。陕南自明清以来就形成“茶马文化”的历史遗风,紫阳的“采茶节”、“对歌台”,西乡茶镇的古朴幽闲风貌,西乡的“茶文化艺术节”,汉中的铺镇古朴风貌,勉县的“定军茶风景区”,凤县的茶街风景、骆驼客饭,略阳的嘉陵晚照、栈坝遗风,都是极富历史人文价值的文化资源。如今,陕南试图以“茶马古道”为主线,将这些文化遗产整合在一起,形成珠串般富有陕南文化特色的“茶马主题市场文化”,给陕南的青山绿水赋予更加浓郁的人文色彩,使秦岭巴山的苍山滴翠与汉江嘉陵的渔舟晚唱交相辉映,使汉江夕照的自然景色与茶歌飞扬的人文景观交相唱和,烘托出一副极具吸引力的秦巴文化场景,促进陕南经济的发展。

一个地方的显赫或者一个人群的光荣,可以发表在白纸黑字之中,不过一段历史和一种记忆的生长却是记录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陕南的茶马古道文化是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是陕南茶文化灵动的一颗魂灵。但愿陕南重建的茶马古道文化,能让我们回到旧小说中描写的那种歌声喧闹茶肆林立的中古情景,听着那些茶马古道上清脆悦耳的蹄声,讲一些依然鲜活在我们生活中的传奇。

蒙古族奶茶


真正的奶茶源自蒙古族奶茶种用青砖茶与牛奶而制成的纯天然奶茶。而人们的潜意识里认为奶茶就是奶与茶的组合,如英式奶茶、台湾奶茶、港式奶茶等风味的奶茶,其实组合方法加上不同的配料,就可变幻出不同风格、不同味道的奶茶来了。那么如何煮出纯天然的蒙古族奶茶呢。

蒙古民族喜好砖茶之习俗,究竟源于何时,无法考证。但是,在历史上砖茶得宠于蒙古族人民,据记载,清朝康熙时代,内地一些商人携带砖茶、米面、布帛杂物等到蒙古腹地,易去蒙地各种物产。其中除以米面、布帛直接易皮毛外,其余杂物均以砖茶定其价值。砖茶有“二四”、“二七”、“三九”之别。所谓“二四”者,即每箱可装二十四块砖茶,价值约三十三元(银元),每块砖茶重五斤半,价值一元二角左右。“三九”茶则每块约价值六角左右,亦当做一元币通行。有时,砖茶价值急剧提高,一些商人深入偏辟地区以较少的茶,换取较多的畜产品,以一块砖茶换一只羊或一头牛。从那时起,草原上就产生了以砖茶代替全羊馈赠亲戚朋友的习俗。后来砖茶取代货币的资格才渐渐消失了,恢复其饮料的本来面目。

蒙古奶茶被蒙古族人民称为“仙草灵丹”。这是由于茶叶中包含着丹宁、氨基酸、精油、咖啡因和维生素C、D、B等丰富的营养成分,有强心、利尿、健脾、造血、造骨、提神醒脑和强化血管壁等药用功能,还有溶解脂肪,促进消化等作用。因此,茶叶尤其是砖茶逐渐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一日无茶饮,心虚头晕,饮食不香,夜不能寐。传说,成吉思汗时期,蒙古兵出征无须带更多的粮草,有了砖茶,便等于有了粮草。人饮砖茶水,耐渴、耐钒、精神爽快;马食砖茶渣子,胜过草料之功能,日行百里,无疲倦之样。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他们还摸索出丰富的熬茶技术。如熬红茶是将无杂质的水,用铜质家具煮沸,然后把捣成粉状的茶放入,再放入少许食盐即可饮用。这样的茶,清香扑鼻,维生素不受破坏,有很强的消化作用。煮奶茶是将在已经熬成的红茶里,放入适量的牛、羊鲜奶,使茶的红变为乳白色即可。奶茶有浓郁的奶香味,可口绵甜,增加食欲。

蒙古民族特别喜欢喝青砖茶和花砖茶,视砖茶为饮食之上品,一日三餐均不能没有茶。若要有客人至家中,热情好客的主人首先斟上香喷喷的奶茶,表示对客人的真诚欢迎。客人光临家中而不斟茶,视此事为草原上最不礼之行为,并且将这事迅速传遍每家每户,从此不斟茶之户的名声衰落,各路客人绕道而行,不屑一顾。如若去亲戚朋友家中作客或赴重大的喜庆活动,要是带去一块或几块砖茶,那将是认为上等礼物,等于奉献“全羊”之礼,不仅大方、体面、庄重、丰厚,而且可以赢得主人的赞誉。

给客人斟茶时,茶碗不能有裂纹,一定要完整无缺,有了豁子也不吉利。往碗里倒茶的时候,一定要把铜壶或勺子拿在右手里,从里首倒在茶碗里。茶不可倒得太满,也不能只倒一半。用手献茶的时候,手指不能蘸进茶里。可以多少晃荡一下,但不能把茶撒出来。倒茶的时候,壶嘴或勺头要向北向里,不能向南(朝门)向外、因为向里福从里来,向外福朝外流。给老人或贵客添茶的时候,要把茶碗接过来再添茶,不能让客人把碗拿在手里,由主人来添茶。新熬的茶在未喝之前,不管什么时候,都要首先向天帝、山水土地、火神等分别作为德吉泼洒,之后才能开始倒茶。主客的座位要按男左女右排列,贵客、长辈要按主人的指点,在主位上就座。每次倒茶,都要按照年龄的大小,从长者开始依次敬茶。茶喝到半碗以后,就要给客人添茶。锡林郭勒等地,主人先给客人敬一碗茶,然后把茶壶放到客人面前,让客人随意自倒自饮。但是第一碗茶一定要敬。客人喝完茶以后,其中一个最长者要端着茶碗,说唱《茶的祝词》。主人和其他客人要一起接着长者的尾音说道:“扎,愿祝福应验。”把碗里的茶喝完,把勺子从锅里拿出来,就可以上路了。在牧民家作客要大方,实在,无拘无束,这样主人就会更加接近,更加热情,认为是最真诚的客人光临。反之,主人不但不产生好感,而且认为客人大虚伪,不好交往。如果你少要茶或不想喝茶,可用碗边轻轻地碰一下勺子或壶嘴,主人就会明白你的用意。

在牧民家里喝茶,方法要得当,这样才能真正品尝出味道来。先将炒米按需要放入碗里,再放少许奶酪后倒入奶茶。一边谈话,一边慢慢喝,等把第二碗茶唱完,在浸泡过的炒米上放一点酥油、白糖,再放一些干炒米然后拌匀,尝一尝,香、甜、酥、脆一口嚼,绝妙的滋味,使人真正体会到草原牧民生活的甜蜜。再次到草原作客的心愿油然而生。

布依族“姑娘茶”


饮茶,以茶水待客,也是布依族人的习俗。一有客人来到布依族人的家中,主人往往先递上烟,然后敬茶。

布依族人用的茶叶都是自采自制,有时也上山去采些和茶叶一样能泡开水饮用的其他植物的嫩叶,然后和茶叶一起进行加工,再加入金银花制成混合茶叶。这种混合茶叶的味道特殊,芬芳醇美,还具有清热提神的作用,泡出来的茶水是很好的饮料。在贵州北盘江畔布依人居住的地区,出产一种坡柳茶,以前曾作为地方名产进贡给皇帝。坡柳茶加工精细,成色均匀,质地优良,茶味醇正,是茶叶中的上品。现在的坡柳一带,家家户户都善于加工茶叶,饮品也很讲究。

布依人制作的茶叶中,另有一种茶叶很有特色,相当名贵,而且味道别具一格,这就是“姑娘茶”。姑娘茶是布依族未出嫁的姑娘精心制作的茶叶,每当清明节前,她们就上茶山去采茶树枝上刚冒出来的嫩尖叶,采回来的通过热炒,使之保持一定的温度后,就把一片一片的茶叶叠成圆锥体,然后拿出去晒干,再经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后,就制成一卷一卷圆锥体的“姑娘茶”了。这种圆锥形的“姑娘茶”,每卷约50~100g重,形状整齐优美,质量也格外优良,是布依地区茶叶中的精品。平时,布依人家制好了这种茶叶都不拿出来出售,只作为礼品赠送给亲朋好友,或在谈恋爱、订亲时,由姑娘家作为信物赠送给情人。意思是用纯真精致的名茶来象征姑娘的贞操和纯洁的爱情。

德昂族茶俗


跨入德昂山寨人们可以处处感受到这个古老民族与茶的特殊感情。首先是家家户户都在房前屋后栽满了茶树,接下来是无论客人进入谁家都会受到以茶为礼的热情接待。客人光临,不是递酒,而是敬茶,有“说一句话,喝一盅茶”的习俗人。这茶水,是主人事先准备好的,一般均用大土罐炖在火塘边,随喝随沏,这叫“迎客茶”。遇上亲戚或好友来访,则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敬茶。这茶是主人临时现采摘的新茶,主人先将锅盖置于火塘的三角架上然后三番五次地烘烤、揉搓,直到发出香味。稍凉片刻,又用手抓一小撮放进小土茶罐里,继续烘烤到茶叶发黄,即用滚烫的开水冲入罐里,待水泡全消,稍作烘烤,尔后,再倒给客人喝,直到喝完。主人只能喝第二道,表示以诚相待,友情长存。这叫“敬客茶”。客人告辞,德昂人仍然以喝茶相送。如送一般客人,便将自家常饮的茶抓一大把置于大土茶罐里,稍烘片刻,待喷出香味,即冲水继续烧开,然后,按人头每人喝一碗。边碰碗边喝,边喝边说道别的话,如送贵客,则要喝竹筒茶。竹筒是现砍的嫩竹,竹筒砍好后,即取精心保存的春茶放入竹筒里,灌上清凉的水,便在火上烘烤。直烤到竹皮发黄,飘出醇香的茶味,然后轮流喝一口,直到喝完为止,意即让友谊像竹子一样,一节更比一节高。

德昂族的未婚男子,有自行择偶的自由。双方经过相互了解,建立感情并愿意缔结婚约时,男女即告之父母。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是,这种“告”不是以言语表述,而是以茶相告。即小伙子趁父母熟睡之际,将事先备好的“择偶茶”置于母亲的常用筒帕里。母亲一旦发现筒帕里的茶叶,便知道要为儿子提亲了。这时,做母亲的便与父亲商量,并委托同氏族和异氏族的亲戚各一人,作为提亲人。提亲人去女方家提亲时,不必带别的礼物,只要在筒帕里装上一包茶(半市斤左右)。到了女方家后,亦不必先以言语表述,只需将茶放到供盘上,双手递到主人手面前,主人即知道提亲人的来意。女方父母经过媒人三次说合,认为男方确有诚意,即收下茶叶,表示同意。否则,即表示拒绝。男方父母知道女方家长应允儿女婚事之后,便请媒人再次携带茶叶一斤,另加酒肉若干斤,赴女方家宴请女方父母和老人、舅舅等。席前,先由男方叔叔、伯父、姐姐向女方父母赠送茶叶一包,接着再由他们陪同男方以茶认亲,最后由双方亲戚以茶议定订婚礼物。

布依族茶俗姑娘茶


饮茶,以茶水待客,也是布依族人的习俗。一有客人来到布依族人的家中,主人往往先递上烟,然后敬茶。

布依族人用的茶叶都是自采自制,有时也上山去采些和茶叶一样能泡开水饮用的其他植物的嫩叶,然后和茶叶一起进行加工,再加入金银花制成混合茶叶。这种混合茶叶的味道特殊,芬芳醇美,还具有清热提神的作用,泡出来的茶水是很好的饮料。在贵州北盘江畔布依人居住的地区,出产一种坡柳茶,以前曾作为地方名产进贡给皇帝。坡柳茶加工精细,成色均匀,质地优良,茶味醇正,是茶叶中的上品。现在的坡柳一带,家家户户都善于加工茶叶,饮品也很讲究。

布依人制作的茶叶中,另有一种茶叶很有特色,相当名贵,而且味道别具一格,这就是“姑娘茶”。姑娘茶是布依族未出嫁的姑娘精心制作的茶叶,每当清明节前,她们就上茶山去采茶树枝上刚冒出来的嫩尖叶,采回来的通过热炒,使之保持一定的温度后,就把一片一片的茶叶叠成圆锥体,然后拿出去晒干,再经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后,就制成一卷一卷圆锥体的“姑娘茶”了。这种圆锥形的“姑娘茶”,每卷约50~100g重,形状整齐优美,质量也格外优良,是布依地区茶叶中的精品。

平时,布依人家制好了这种茶叶都不拿出来出售,只作为礼品赠送给亲朋好友,或在谈恋爱、订亲时,由姑娘家作为信物赠送给情人。意思是用纯真精致的名茶来象征姑娘的贞操和纯洁的爱情。

中国“两大奇茶”你知道吗?


一、蒙顶山茶

众所周知茶叶都是凉性的食品,医生也时常交代胃寒凉的人要少喝茶,特别是不要喝绿茶。而在我国20个产茶的省份中,还真有一个地方所产的茶叶不是凉性的,而是温性的!那就是地处我国西南方的四川蒙顶山茶。

“蒙顶山茶”最近刚被国家商标总局授予驰名商标,蒙顶山茶生长于号称中国天漏之地的四川雅安蒙顶山。蒙顶山茶的奇特之处似乎是个难解之谜,据明代着名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介绍,茶叶属于性寒植物,而唯独蒙顶山所产的茶叶味温性茶,到底是茶叶品种的特殊还是蒙顶山土壤的特殊,至今没有研究机构给出答案,人们只知道蒙顶山茶是中国20个产茶省份中唯一的温性茶,而不知道它的温性特征是如何形成的。温性茶具有其他茶叶所不能匹敌的养生保健功效,古代医学家认为蒙顶山温性茶“主却疾”,即为”可治疗小疾病”的的意思,而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蒙顶山温性茶对防癌抗癌还有着独特的功效。因而在养生大潮下,人们对蒙顶山茶珍爱有加,蒙顶山的温性茶成为讲究养生人士的挚爱珍品,蒙顶山茶的神奇也逐渐被更多人所熟知。

二、碎铜茶

产于福建省北部山区邵武市境内的一种茶叶——碎铜茶,碎铜茶又名"观星茶"也叫"神仙茶",该茶茶树植株呈灌木型,中叶类,分枝部位低,稀蔬不齐,叶片长,椭园形,叶脉明显,叶缘锯齿细而密,叶色暗绿,芽叶较肥壮,持嫩性强。发芽偏迟,一般在3月下旬到4月上旬开始采摘,9月上、中旬停止生长,整个生长期不到7个月。耕作管理粗放,一般只在春茶前稍作耕锄,不施肥也无修剪与喷药。由于种植稀蔬,管理粗放,采摘期又短,产量甚低,但绿毛茶毫显、味浓、耐泡、质佳,除了具有碎铜功效外,沏上一杯,满屋飘香,品茗一口,更是沁人心肺,颊齿留香。省农业厅提出把“碎铜茶”列入2009年野生茶保护盘子,农林大茶学系也有意将“碎铜茶”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工商部门已决定把“碎铜茶”作为省知名品牌进行申报。

“碎铜茶”的名称由来已久,因该茶叶具有“碎铜钱”的功能,只要将一小撮茶叶放入嘴里咀嚼片刻,再取一枚洁净的铜钱放入嘴中与茶混嚼一分钟,在吐出的茶渣中便能看到闪闪发光的碎铜,故当地流传着“碎铜茶好众人夸,能把铜钱碎成渣”的民谣.经福建省有关部门检测,“碎铜茶”中的氨基酸含量为2.9,而当地普通茶叶为1;茶多酚含量为46.5,当地普通茶叶仅为15,其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含量明显高于当地普通茶叶。

相传从前有个小孩不慎吞下了一枚铜钱,危在旦夕。这时张三丰恰巧路过,为了救这个孩子,他随手抓了一把路边的茶树上的茶叶放在口中嚼烂,然后喂给吃了铜钱的孩子。没过多久,那枚铜钱就从孩子的身体里排出来了,孩子也因此得救。从此,这种茶叶就有了可以嚼碎铜钱的功能,后人称之为“碎铜茶”。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你喝过裕固族甩头茶吗?》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