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地处边疆,与越、老、缅三国接壤,少数民族众多,民风民情与内地显著不同,但这里却和内地一样,要过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闻艾香、挂昌莆。在少数民族兄弟心目中,中原文化同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相同之中又有不同。普洱的端午节与内地的不同之处,那就是吃百草根,俗称药缮。因自然条件优越,植被茂盛,端午时节,阳光充足,雨水丰沛,普洱各地野生中草药遍地都是,而且种类繁多,如牛膀子、红参、当归等,成百上千种。我的朋友、昆明医学院的孙教授去年的这个时节来看我,走的时候告诉我,如果懂中草药,这个季节可以天天吃草根,一顿一个样,用食疗的方法,把身体的种种病灶祛除,可以把身体调理到最佳状态。

在端午节吃百草根,在普洱还有它特别的来历。大家知道,普洱地处热带、亚热带,炎热、潮湿,万物生长迅速。这里的思茅松一年要长两个年轮,这在植物界也是一个特例。长的快,生物死的也快。腐烂物分解后重归大地,但也造成了浓郁的空气污染。这种含病菌的空气聚集,就形成了各种小说中杀人无数的瘴气。现在医疗条件好了,瘴气难成大的气候,但仍会影响人的健康。到了端午节前后,人茶饭不思,浑身无力,但又检查不出什么毛病,吃西药是没用的。这种症状,要用中医的方法来解决。这就是普洱吃百草根的来历。在普洱生活,绝大部分人在端午节前后都会有这种症状,所以,吃百草根,就成了普洱各地端午节最大的民俗。

Cy260.com精选阅读

普洱茶与佤族民俗


思茅地区的佤族主要分布在西盟、澜沧和孟连,其他县市和西双版纳有少量分布,全区1990年有人口13.7万人。

佤族人喜欢嚼槟榔、抽草烟、喝浓茶。佤族盖新房,要举行贺新房仪式,贺新房的由家长带队,领着一群老人和小孩每人带上礼品从外面进入房内,礼品有水酒一缸、糯米饭一锅、茶叶一包、盐巴一块等。喝浓茶是佤族的一种嗜好,冲茶方式也很特别,要先把茶叶放进小铁锅里炒至焦糊,再放入水煮十多分钟,然后倒在土碗中饮用。初饮者,感到苦涩难咽,过几分钟,一股甜味又回荡口舌。喝一杯浓茶,便可长时期解渴。佤族外出劳动或远行而归,都要煮浓茶喝。澜沧文东佤族在订婚进行到第三天,抢姑娘杀鸡看卦的“地亚”时,未婚夫和媒人,要请上一个“招拉姆”帮忙的人,带上一束芭蕉、一包茶叶、一包烟和一瓶酒把姑娘送回家,同时正式向姑娘的父母求婚。送订婚礼“都帕”时,礼品中也必须送有茶叶。送结婚礼“结拉”时,礼品中也要有一斤茶叶。举行婚礼“汝戛包”时,请来吃酒祝贺的人要送礼物,礼物中一定要有一碗米、一包茶叶、一块盐巴,礼物只能是单数。澜沧文东芒堆佤族特别重视茶礼“结拉”,他们有喝茶种茶的传统,在田边地头和寨子的水源头都有古老茶园,芒堆人的格言说:“野茶是奶,家茶是母,”他们认为没有“结拉”茶礼就不能结婚。佤族丧葬实行土葬,老人死后,用麻布裹尸后停放在主火塘左边,晚上在“魔巴”带领下,众人围火塘跳“布朗隆归”舞,亲友带一瓶酒、一包茶作为丧礼。在佤族文化的各种歌谣中,常常用拟人和比喻、隐喻手法来抒发人的喜怒衰乐和悲欢离合情杯。其中,茶叶、甘蔗、槟榔、芭蕉、葫芦、田地房屋、山川竹树等都是歌谣比兴的对象,茶叶就是常用的比喻、隐喻物种。

茶树民俗谚语


三月三,茶出山;九月九,茶盖土。(湖南)

惊蛰过,茶脱裤。(茶脱裤指萌发。湖南)

雨前宝,雨后草。(谷雨节前的茶叶柔嫩度比谷雨节后的高。湖南)

秧到小满禾到秋,茶过立夏一夜粗。(湖南)

高山茶,叶子包干子;低山茶,干子竖叶子。(高山茶比低山茶要好。湖南)

五盖山七十二峰,峰峰有宝;一峰无宝,也有黄连甘草。(湖南南郴县)

春茶前要晴,夜夜老,小满过后茶是草,拿回只有当肥料。(湖北五峰县)

茶怕干凌。

不当东风不起虫,不当北风不受冻。

春雨多,茶挨蔸;夏雨少,发不了。要想茶叶发得好,三晴四雨最为高。

烂泥发黄,种茶兴旺。(浙江)

泥坞油油,茶树包出玩。(浙江)

高山出好茶。

岩缝里的土,骨头上的肉。山岩石缝间土壤,一般肥沃而宜茶。(湖南)

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安徽大别山茶区)

“四九”中心腊,河里冻死老母鸭。(安徽大别山茶区)

“印象大红袍”里的草根明星


“不看“印象大红袍”山水实景演出等于没来武夷山”。但很少有人知道,在这个大王峰下360度旋转舞台上演出的,有90%是武夷山当地人。福建武夷山于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中国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

“财叔”圆梦

44岁的李文财被艺术团团员称为“财叔”,他是武夷山市兴田镇南岸村农民,在家种田、种茶,却是村里活跃的“文艺分子”。

在村里,李文财对唱歌、跳舞的喜欢可说是到了痴迷的程度,哪里有活动他都去参加。他说自己从小就有当演员的梦,听说有这个平台就来报名了。

李文财是团中年龄最大的演员,他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每天和年轻人一起训练彩排,一起受累,一起快乐。

“财叔”现在每天骑着摩托车往返25公里,为的是保证每天晚上风雨无阻的演出。他说:“保证演出是首要任务,白天我还能做点茶、卖点茶,辛苦倒还好,就是苦了老婆,家务活只能她全包了!”

快乐“茶老板”

“印象茶楼老板”是“印象大红袍”最先亮相的人物,极具幽默感的台词搭配演员胖胖的身材,总能让观众忍俊不禁。这位看似成熟稳重的“茶老板”却是20岁出头的小伙子。

饰演该角色的高凡,毕业于福建艺术职业学院。为参加“印象大红袍”的演出,他放弃了更好的工作机会。当时和他一起演出的同学都因为各种原因陆续离开,现在只剩下两个。

高凡说,排练的那段日子真的很辛苦,他也曾想过放弃,但是和导演、老师、伙伴们在排练中结下的深厚情谊还是让他坚持了下来。

“我现在是武夷山每天都收获幸福与快乐的‘茶老板’!”他笑着说。

女承父“业”

70分钟的演出中,有15秒左右的时间所有的聚光灯都聚集在一个女孩的身上,她红衣飘飘,拿着红色的竹竿,用力“撑”起360度的旋转舞台。

张晶的父亲就是一名竹排工人,从小耳濡目染,她对竹排的理解和感受自然就比其他人要好。

在演出中,当茶馆老板喊“妹妹,带大家去茶馆看看”时,她用竹竿对着舞台一点,舞台便同时转动起来。要做到点竹竿和转舞台的时间严丝合缝,而自己的动作也能展现竹筏工人的精神面貌,张晶付出了很多努力。

她说:“虽然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女承父业’,但是我相信我爸看了肯定会很高兴。”

松阳的“端午茶”习俗


端午又称“端阳、重午、重五”。中国的人们在端午节都有吃粽子、插艾蒿、赛龙舟等习俗,然而,有很多地方除了吃端午粽外,还有一个非常独特有趣的喝端午茶习俗,尤其是在千年古县松阳,自古就有“喝了端午茶、百病都走远”的说法;端午茶是一种民间传统保健饮料,而且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同时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松阳端午茶的产生,也与当地的历史、人文、资源条件密切相关,且松阳端午茶的形成,有一个不断探索、逐渐完善的过程。从初期偏重于辟邪驱魔走向防病养生,从比较单调的草药配方,走向多功能、多药物的系统配伍,松阳端午茶功效其一是辟邪解毒;其二是防治中暑,其三是祛湿散风,其四是清热消炎,其五是解渴提神,其六是祛积消食。

采集端午茶,松阳人十分讲究,因为端午茶是家庭日常不可缺少的保健饮料,在采集过程中,人们都习惯性地搭配一些既有药用功能,又甘醇清香的草药,使配制出的端午茶更清香可口。端午茶是由石菖蒲、山苍柴、坚七柴、山木通、食凉撑、倒妞刺、鱼腥草、大发散、金锁匙、鸭掌柴、黄生芩、马蓼晓、樟树叶、插田妞、六月雪、地匣儿、金珠莲、水桐子、黄栀根、地风蓬、牛舌草、墙络、陈骨皮、铁火叉、野棉花、桂皮、艾叶、麦冬等中草药配制而成。而端午茶的制作从草药清洗开始,对采集的草药先进行分类净洗,还规定要利用端午正午时洁净的山坑水或饮用水,因为千百年来,百姓一直把午时水当作“神水”看待,传说以午时水洗过的草药制成端午茶,对防治百病更具神效;然后将洗净处理后的草药稍晾干,用柴刀剁成1~2厘米长的小段,在锅里略经炒制,再晒干或者切后直接晒干就成为松阳端午茶。

民俗文化:采茶戏


采茶戏是中国民间歌舞体裁的一种。流传于中国南方产茶区,如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等省的汉族地区。亦称“茶歌”、“采茶歌”、“唱采茶”、“灯歌”、“采茶灯”、“茶篮灯”等。

关于采茶戏的最早记载见于明王骥德《曲律》(1624年):“至北之滥,流而为《粉红莲》、《银纽丝》、《打枣杆》;南之滥,流而为吴之《山歌》,越之《采茶》诸小曲,不啻郑声,然各有其致。”

至清代,采茶戏的发展更趋完整、丰富。李调元《粤东笔记》中记载:“粤俗,岁之正月,饰儿童为彩女,每队十二人,人持花篮,篮中燃一宝灯,罩以绛纱,明□为大圈,缘之踏歌,歌十二月采茶。”这说明采茶早在17世纪时已盛行于南方诸省。

新中国成立后,这一为茶乡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农村中广为流传,并经加工整理提高,搬上了舞台,如福建龙岩的《采茶灯》、云南的《十大姐》等。

采茶戏的表演通常为1男1女,或1男2女,后发展为数人至十数人的集体歌舞。表演者身着彩服,腰系彩带,男的手拿钱尺(鞭)以做扁担、锄头、撑船杆等道具,女的手拿花扇,以做竹篮、雨伞或盛茶器具,或纸糊的各种灯具,载歌载舞。表演内容多为种茶、制茶的劳动过程。采茶戏的舞蹈动作一般是以模拟采茶劳动中的动作为主,也有模仿生活中的动作,如梳妆、表示青年男女爱慕之情的等。有的地区在表演过程中,穿插演唱与茶无关的小调,所唱的曲调和数量,视采茶表演的时间和内容而定,一般为2~4首;亦有加入民间传说故事。

采茶戏的伴奏乐器有二胡、笛子、唢呐和大锣、大钹等,过门或过场音乐以唢呐为主。

采茶戏的音乐曲调有三类:①单纯的“茶歌”,为茶农劳动时唱的歌。茶歌的体裁,有山歌、劳动号子、民间小调等,音乐结构比较简单。②载歌载舞的“茶灯”,即茶农将劳动动作稍做加工,伴之以茶歌,边歌边舞。其音乐南方诸省各有特色,但骨架音基本相同,与当地流行的民歌、歌舞相结合,形成各省的独特风格。采茶歌舞中插入的小调很多,采茶音乐受小调影响很大,有些曲调甚至被小调所代替。③有简单情节的小戏。如赣南采茶戏,就是在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板腔体音乐。它以富有茶歌特点的“茶腔”、“灯腔”为主,保留了大量采茶山歌、茶灯的曲调,并吸收了湖南花鼓戏、广西彩调的曲牌,形成乡土气息浓郁的地方小戏。这三类曲调一般也认为是采茶戏曲调历史发展的大致。

以茶待客莆仙民俗趣谈


中国有风靡世界茶的故乡。利用茶叶的历史,已有四千多年了,几乎同埃及的金字塔一样悠久。饮茶风俗源于四川,饮茶的历史与药用植物一样古老。茶,在莆仙有悠久的历史。仙游县茶叶始植于隋代,唐代成片种植。唐宋间,郑宅(赖店圣泉)茶叶已为贡品,名闻京都。壶公山“仙公茶”,系汉代胡真人所植,品茶已千年,驰名中外。唐时,僧无了在龟山开辟茶园。史载“莆诸山产茶,龟山第一,柯山第二”。明代龟山茶园所产“月中香”驰名远近,成为贡品,如今是莆田的名茶之一。

莆仙不久有盛产茶的历史,而且有喝茶的习惯。唐代,莆人饮茶不大讲究器具的精美,烹茶器皿以碗、瓯。宋代饮茶用盏,所谓盏,口敞底小,涂釉。有的用壶啜茶,曰之“壶小如香橼。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清香扑鼻,舌有余甘。在宋代,蔡襄撰写了农艺名著《茶录》,在清代,莆田人朱粲如先生为好友陈兰士而创作了《饮茶歌》,其歌曰:“摭下诗债心情清,秋风吹我城南行。书仓巷口忽停足,我有好友能弹琴。主人抱膝坐修行,凤尾拂云寒萧森。入门不作寒喧语,呼童汲水将茶烹。竹炉汤沸蟹眼活,瓶笙吹作水龙吟。龙团雀舌试奇品,种种为我开金罂。瓷瓯浅小名若深,涓涓滴滴润枯肠。兴奋养神喜不胜,覆鼻余沥闻芬音。贱予正渴思吞海,饮酒口去嗡如长鲸。千杯万杯不辞醉,一斗一石还自倾。似此咀嚼耐寻味,何以能解我醉醒。安得庐同六七碗,顿使两腋清风生。”

上千年的饮茶史熏陶了莆仙以茶待客的礼俗,有朋自远方来,不能让朋友干坐着。一个精致小巧的茶壶,配几个玲珑别致的茶杯,打开壶盖,轻轻地撮一把茶叶,小心地放进去,冲上开水细细地盖好,放在桌上或茶几上闷一会儿,于平静中透露出闲适,一种难得的平心静气。而后再缓缓地斟出来,也颇有“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音。慢慢地细细地品尝,边聊边饮,客人杯里茶喝完了,要由主人来斟茶。主人添茶时,客人无须站立,也无须双手托茶杯,只须手指轻轻敲打桌面即表示谢意了。若与人谈话,不必停下,只要转眼望着斟茶人就算行了注目礼。若是处于站立中且拿着杯,可用手指轻轻敲打茶杯,这也是表达谢意的一种方式。俗话说“茶七饭八酒满杯”。即为客人倒茶,水量宜控制在七成,以示尊敬。若是茶斟得太满是对客人的不敬,甚至是骂人之意。民谚云:“酒要满,茶要浅”。因此,茶水适量是衡量主人敬意的一个重要方面。

仙公茶的泡饮方法别具一格:首先是烫热茶具,称“白鹤沐浴”;其次是“落泡”,称“乌龙入宫”;其三是冲水,称“悬壶高冲”;其四是落盖,称“春风拂面”;其五是品味,称“梦里寻芳”;其六是出茶称“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其七是饮尝,称“咀文嚼字”。

唐代前,为制茶起源时期,饮茶方法变化不大,各地所用茶具相差无几,包括贮茶、碎茶、煮茶和饮四个方面的茶具。唐代,茶具开始受到重视。唐初,茶具较为杂乱。中唐时,有二十多种茶具。宋代,茶具逐渐简化。如今,茶具通常为茶杯、茶盏、茶壶、茶盘等,尤其是瓷器茶具,胎质细腻坚致,色调各异,色彩缤纷,绚丽多姿,往往诗词、书法、绘画浑然一体,用来泡茶,妙趣横生。搪瓷茶具,经久耐用,玻璃制品,美观大方。塑料茶具,不易破损,便于携带,深受人们的欢迎。一般说来,敬茶以玻璃杯为器皿,这样可以让客人观尝到茶叶形态的美妙。有如:“生盛盏里水丹青,巧合天工学不成。却笑当时胡仙公,煎茶赢得好名声。”

独特的松阳“端午茶”习俗


端午又称“端阳、重午、重五”。我国的人们在端午节都有吃粽子、插艾蒿、赛龙舟等习俗,然而,有很多地方除了吃端午粽外,还有一个非常独特有趣的喝端午茶习俗,尤其是在千年古县松阳,自古就有“喝了端午茶、百病都走远”的说法;端午茶是一种民间传统保健饮料,而且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同时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茶既可以当做日常饮料,也可防病治病,因此,还被当地人称为“百病茶”、“万能茶”,端午茶芳香自然,其性平和,有益思提神、强身健肾、芳香化湿、清热解暑、生津止渴、解表和中、御防感冒等奇特功效。

端午茶与端午节密不可分,端午茶是随着端午节的产生而应运而生的,端午节的由来,在民间有很多充满神秘色彩的奇幻传说,有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或助吴伐越名士伍子胥的;有说是为纪念孝女曹娥的;还有说是源于古代的祭祖节等等,尽管众所纷纭、对象各异,但是节日所表达的本意、内容、形式则大抵相似。

据大量考古研究资料证实,在我国新石器时期,有一个史称百越族人,为了永久祭祀他们的祖先,并求助于龙的神威驱病消灾、除灭邪恶,于是创立了祭龙节日,即端午节。在《风土记》记载:“端者,始也,正也;五日午时为正中节,故作种种物避邪恶”。因此,在传统的端午节里不仅有吃粽子、包薄饼、赛龙舟等习俗,而且还有取午时水,饮午时茶、上山采集草药等风俗。从这种意义上讲,古人创立的端午节是一个全民族自我保健、去病防疫、避邪消灾的盛节;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利用端午节采集各种草药,制作端午茶也不足为怪,是一种反映农业社会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现象。

松阳端午茶的产生,也与当地的历史、人文、资源条件密切相关,且松阳端午茶的形成,有一个不断探索、逐渐完善的过程。从初期偏重于辟邪驱魔走向防病养生,从比较单调的草药配方,走向多功能、多药物的系统配伍,松阳端午茶功效其一是辟邪解毒;其二是防治中暑,其三是祛湿散风,其四是清热消炎,其五是解渴提神,其六是祛积消食。

采集端午茶,松阳人十分讲究,因为端午茶是家庭日常不可缺少的保健饮料,在采集过程中,人们都习惯性地搭配一些既有药用功能,又甘醇清香的草药,使配制出的端午茶更清香可口。端午茶是由石菖蒲、山苍柴、坚七柴、山木通、食凉撑、倒妞刺、鱼腥草、大发散、金锁匙、鸭掌柴、黄生芩、马蓼晓、樟树叶、插田妞、六月雪、地匣儿、金珠莲、水桐子、黄栀根、地风蓬、牛舌草、墙络、陈骨皮、铁火叉、野棉花、桂皮、艾叶、麦冬等中草药配制而成。而端午茶的制作从草药清洗开始,对采集的草药先进行分类净洗,还规定要利用端午正午时洁净的山坑水或饮用水,因为千百年来,百姓一直把午时水当作“神水”看待,传说以午时水洗过的草药制成端午茶,对防治百病更具神效;然后将洗净处理后的草药稍晾干,用柴刀剁成1~2厘米长的小段,在锅里略经炒制,再晒干或者切后直接晒干就成为松阳端午茶。

现在,随着绿色消费的日益兴起,端午茶已不再是松阳普通百姓的家常饮料,开始从传统消费方式走出来,转化成一种地方特色的商品,汇入雅俗共赏的市场,成为地方经济产物的一个新品种。松阳端午茶,以其质朴和实用,从古代神话般的端午节中走来,伴随着千年历史,至今仍然是护佑松阳这方水土上百姓身体健康的“神茶”;松阳端午茶即便在现代医药技术日臻完善的情况下,也仍有它独特的魅力,同时,也会随着不受地域限制的市场浪潮,它将会永久的流传下来,成为独特的茶文化习俗。

“端午茶”的历史与传说


端午茶是一种民间传统保健饮料,而且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同时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茶既可以当做日常饮料,也可防病治病,因此,还被当地人称为“百病茶”、“万能茶”,端午茶芳香自然,其性平和,有益思提神、强身健肾、芳香化湿、清热解暑、生津止渴、解表和中、御防感冒等奇特功效。

端午茶与端午节密不可分,端午茶是随着端午节的产生而应运而生的,端午茶的由来,在民间有很多充满神秘色彩的奇幻传说,有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或助吴伐越名士伍子胥的;有说是为纪念孝女曹娥的;还有说是源于古代的祭祖节等等,尽管众所纷纭、对象各异,但是节日所表达的本意、内容、形式则大抵相似。

据大量考古研究资料证实,在我国新石器时期,有一个史称百越族人,为了永久祭祀他们的祖先,并求助于龙的神威驱病消灾、除灭邪恶,于是创立了祭龙节日,即端午节。在《风土记》记载:“端者,始也,正也;五日午时为正中节,故作种种物避邪恶”。因此,在传统的端午节里不仅有吃粽子、包薄饼、赛龙舟等习俗,而且还有取午时水,饮午时茶、上山采集草药等风俗。从这种意义上讲,古人创立的端午节是一个全民族自我保健、去病防疫、避邪消灾的盛节;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利用端午节采集各种草药,制作端午茶也不足为怪,是一种反映农业社会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现象。

紫砂纪念壶上的民风和民俗


以紫砂壶为代表的陶瓷文化,承载了许许多多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和习俗,同时又体现时代的发展和具有当代意义的创造。在紫砂壶艺领域中有一大类属于纪念意义的壶体造型,业内称之为“纪念壶”。它既融入了鲜明的民风民俗,又不停留于传统的层面,而是不断地将文化修养、社会活动、人生阅历充实到壶艺创作中,形成开放的心境、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情感,用紫砂壶传递纪念的主题。

中华民族历来对佳节、寿喜、婚嫁和重大庆典活动等都有欢庆、志喜、祝贺的优良传统。从诗赋文章到书法绘画可谓根繁叶茂。而宜兴紫砂也同样如此,数百年来用喜庆文化元素创制的紫砂纪念壶就不胜枚举。如民间的“五蝠蟠桃壶”、“子孙满堂壶”、“高寿梅桩茶具”、“福泉壶”、“大吉壶”、“鸳鸯归春壶”、“龙凤吉祥壶”等,都是对福寿吉祥的祈愿。资料显示,清朝皇宫也同样喜欢这类的紫砂壶,例如为乾隆寿庆而定制的“荷莲寿字壶”、“紫砂黑漆描金吉庆有余壶”、清嘉庆的“飞鸿延年壶”、“粉彩百果壶”等。可见喜庆元素在宫廷也深受欢迎。

2008年北京奥运会、今年的上海世博会,紫砂技艺人员为此创制了许多款式的“奥运壶”、“世博壶”以示庆贺,以紫砂的特质,铭记这重大喜庆带来的哲思和遐想。

在中国的传统风俗中,有好多东西可以纳入紫砂壶的创作范畴。俗话说:“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许多带有企盼吉兆的象征语境和新年贺岁的十二生肖都可以创制紫砂壶的血肉之躯和鲜活灵魂,脉动着纪念意义。

紫砂壶的上乘境界是现实的提升、精神的载体。十二生肖是紫砂壶的不朽题材。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紫砂陶艺家总是用紫砂泥捏制出每个生肖的可视的形象、造化的产物和无穷的韵致。从古至今,许多贺岁的生肖纪念壶,都是把生活中的情趣变化为手下的壶艺,流露出生活景象的信息,而成为心灵与生命律动际遇的产物。今年是农历庚寅年,纪念虎年的紫砂壶可谓千姿百态,精彩纷呈,以虎虎生威、福运多多的寓意而特别受到属虎人的追捧。高级工艺美术师葛军的新品“五福临门茶具”,一壶四杯组成,壶、杯用紫泥和段泥制作,圆润浑厚、饱满丰泽,呈现两色,对比和谐,并装饰有如意和祥云纹样。壶体和杯子里都彩绘虎的图案,或卧、或坐、或走,无不生动威武,形象逼真,犹如“四野传高啸,苍茫落照中,疾风思劲草,盛世待英雄”。这5只福虎出自“东北虎王”马彩华先生之手,而“五福临门”四字则由著名书法家都本基先生题写。“虎”、“福”谐音,故将紫砂茶具取名“五福临门”,以祈金虎之年,福进祥门。这是用紫砂塑成的雄健与祥和的祝福。

中国是礼仪之邦,讲究礼尚往来。紫砂壶彰显了厚重的民间工艺元素,蕴蓄着古老的民族文化精髓,是具有东方色彩和文化气息的张扬艺术神韵的高雅艺术品,因此经常被选做馈赠新朋好友的礼品,甚至是国礼。

2007年“第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隆重举行,宜兴范家壶庄受博览会组委会之托,制作了11把紫砂壶,作为国家礼品赠与与会的11个国家领导人,成为一个亮点。这11把国礼紫砂壶,并分别取名为“和平”、“团结”、“平等”、“合作”、“共进”、“和谐”、“和顺”、“繁荣”、“丰硕”、“共享”和“持续”,造型柔顺优雅,设计灵秀精妙,而且蕴含了“中国——东盟博览会”团结共进、平等合作、和谐发展的主题精神。

“和平壶”以圆润为基调,用段泥制作,呈梨皮色,绿色的橄榄枝贴在壶身,可爱的和平鸽塑在壶盖上,展翅欲飞,神态可掬,寓意着安逸祥和的景象。“共享壶”展示了天地方圆的大千世界中,我们共有同一个地球,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尤其是“合作壶”,壶体圆中有方,呈12个面,分别刻有包括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内及其东盟10个国家元首的签名,如菲律宾总统阿罗约、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缅甸总理梭温、老挝总理波松等。壶上还镌有博览会的标志性图案,讴歌“东盟10+1”的国家团聚在一起,山水相依,携手共进。而壶盖上雕塑的一双紧握之手,分明是友谊合作、互惠共赢的象征。

千年古县的端午茶俗


端午又称“端阳、重午、重五”。我国的人们在端午节都有吃粽子、插艾蒿、赛龙舟等习俗,然而,有很多地方除了吃端午粽外,还有一个非常独特有趣的喝端午茶习俗,尤其是在千年古县松阳,自古就有“喝了端午茶、百病都走远”的说法。

①什么是端午茶?

端午茶是一种民间传统保健饮料,而且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同时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②端午节的传说

端午茶与端午节密不可分,端午茶是随着端午节的产生而应运而生的,端午节的由来,在民间有很多充满神秘色彩的奇幻传说,有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或助吴伐越名士伍子胥的;有说是为纪念孝女曹娥的;还有说是源于古代的祭祖节等等,尽管众所纷纭、对象各异,但是节日所表达的本意、内容、形式则大抵相似。

③端午节的历史

据大量考古研究资料证实,在新石器时期,我国有一个史称百越族人的部落,为了永久祭祀他们的祖先,并求助于龙的神威驱病消灾、除灭邪恶,于是创立了祭龙节日,即端午节。在《风土记》记载:“端者,始也,正也;五日午时为正中节,故作种种物避邪恶。”因此,在传统的端午节里不仅有吃粽子、包薄饼、赛龙舟等习俗,而且还有取午时水、饮午时茶、上山采集草药等风俗。从这种意义上讲,古人创立的端午节是一个全民族自我保健、去病防疫、避邪消灾的盛节;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利用端午节采集各种草药,制作端午茶也不足为怪,是一种反映农业社会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现象。

④端午茶的采制

采集端午茶,松阳人十分讲究,因为端午茶是家庭日常不可缺少的保健饮料。在采集过程中,人们都习惯性地搭配一些既有药用功能,又甘醇清香的草药,使配制出的端午茶更清香可口。端午茶是由石菖蒲、山苍柴、坚七柴、山木通、食凉撑、倒妞刺、鱼腥草、大发散、金锁匙、鸭掌柴、黄生芩、马蓼晓、樟树叶、插田妞、六月雪、地匣儿、金珠莲、水桐子、黄栀根、地风蓬、牛舌草、墙络、陈骨皮、铁火叉、野棉花、桂皮、艾叶、麦冬等中草药配制而成。而端午茶的制作从草药清洗开始,对采集的草药先进行分类净洗,还规定要利用端午正午时洁净的山坑水或饮用水,因为千百年来,百姓一直把午时水当作“神水”看待。传说以午时水洗过的草药制成端午茶,对防治百病更具神效;然后将洗净处理后的草药稍晾干,用柴刀剁成1~2厘米长的小段,在锅里略经炒制,再晒干或者切后直接晒干就成为松阳端午茶。

松阳端午茶,以其质朴和实用,从古代神话般的端午节中走来,伴随着千年历史,至今仍然是护佑松阳这方水土上百姓身体健康的“神茶”。松阳端午茶即便在现代医药技术日臻完善的情况下,也仍有它独特的魅力;同时,也会随着不受地域限制的市场浪潮,永久地流传下来,成为独特的茶文化习俗。

民俗文化:茶山情歌,茶俗歌谣


《送茶歌》:“大田栽秧排对排,望见幺姑送茶来。只要幺姑心肠好,二天送你大花鞋”。“青青桑叶采一篮,竹心芦根配齐全。还有大娘心一片,熬成香茶送下田”。

《薅秧歌》:“太阳斜挂照胸怀,主家幺姑送茶来。又送茶来以又送酒,这些主人哪里有”。四川农村薅秧有送茶送酒送盐蛋的习俗,农民边薅边唱歌是川西坝子“吼山歌”的重要形式。

《茶堂馆》:“日行千里未出门,虽然为官未管民。白天银钱包包满,晚来腰间无半文”。《掺茶师》:“从早忙到晚,两腿多跑酸。这边应声喊,那边把茶掺。忙得团团转,挣不到升米钱”。两首茶俗歌谣唱出了他们艰辛和苦情。在反映家庭情感的茶歌《我要去看我的妈》:“巴山子,叶叶塔,巴心巴肝惦爹娘。圆茶盘,端茶来,方茶盘,端花来。不吃你的茶,不戴你的花,我要去看我的妈。”

《太阳出来照红岩》:“太阳出来照红岩,情妹给我送茶来。红茶绿茶都不受,只爱情妹好人才。喝口香拉妹手!巴心巴肝难分开。在生之时同路耍,死了也要同棺材”。

《高山顶上一棵茶》:“高山顶上一棵茶,不等春来早发芽。两边发的绿叶叶,中间开的白花花。大姐讨来头上戴,二姐讨来诓娃娃。唯有三姐不去讨,手摇棉车心想他。”《望郎歌》:“八月望郎八月八,八月十五望月华。我手拿月饼来坐下,倒一杯茶香陪月华。我咬口月饼喝口茶,想起我情哥乱如麻”。“四月望郎正栽秧,小妹田间送茶汤。送茶不见情哥面,不知我郎在何方”。《渣渣落在眼睛头》:“红丝带子绿丝绸,默念情哥在心头。吃茶吃水都想你,眼泪落在茶碗头。娘问女儿哭啥子,渣渣落在眼睛头。”哥唱:“妹儿采茶在山腰,青苔闪了妹儿腰;有心栏腰扶一把,怎奈隔着河一条”。妹唱:“这山采茶望那山,讨得嫩叶做毛尖。哥哥不嫌味道苦,卖茶买来油盐米,娃儿大小笑哈哈。高高山上一棵茶,一对麻雀往上爬。问你麻雀爬啥子,口干舌燥想喝茶?岩上绿了枇杷茶,郎在崖下放木漂。滩陡水急穿云过差点闪断妹的腰”。枇杷茶为四川省崇州市的文井江西岸山区所产,树干高十余米,树围数十厘米,史称“尤门贡茶”。这是姑娘们嬉戏唱给小伙们听的山歌情歌。

《王婆婆,在卖茶》是一首儿童做游戏所唱的茶俗歌,“王婆婆,在卖茶,三个观音来吃茶。后花园,三匹马,两个童儿打一打。王婆婆,骂一骂,隔壁子幺姑说闲话”。这是一首用指头做游戏时唱的儿童茶俗歌。先将双手的大拇指中指、无名指撮在一起,各形成一个圈,然后将右手食指穿入左手圈内,将左手小指穿入右手圈内,左的食指与右手小指迭在一起,右手食指代表王婆婆,左手大拇指、中指、无名指代表三个观音,右手大指、中指、无名指代表三匹马,左手食指和右手小指代表两个童儿,左手小指代表幺姑。游戏时,边唱歌边扣相关的指头。这首茶俗儿歌,形式活泼,易唱易记,老少皆宜。

奉茶之道“客来敬茶”的民俗


我国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民俗。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历来深谙待客之道。正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招待宾客到访之时的礼仪方面,讲究与学问可谓是博大纷繁。这其中,奉茶当是公认为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韦应物、温庭筠、陆游、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

最基本的奉茶之道,就是客户来访时马上奉茶。奉茶前应先请教客人的喜好,如有点心招待,应先将点心端出,再奉茶。

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同时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配合茶盘端出,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将点心放在客人的右前方,将茶杯摆在点心右边。上茶时应向在座的人说声“对不起”,再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并说:“这是您的茶,请慢用!”

奉茶时应依职位的高低顺序先端给职位高的客人,再依职位高低端给自己公司的同仁。

以咖啡或红茶待客时,杯耳和茶匙的握柄要朝着客人的右边,此外要替每位客人准备一包砂糖和奶精,将其放在杯子旁(碟子上),方便客人自行取用。

吕建锋:草根垒出B2C茶叶销售王国51普洱网


51普洱网总经理吕建锋。曾高新/摄

7月初,在大型专业茶叶交易中心康乐茶文化城,51普洱网总经理吕建锋带领记者参观了实体店,一身休闲装扮的他并没有想像中严肃,他亲自泡制红茶给记者品尝,大谈创业往事。五年前只身一人来昆明的他没背景没人脉,靠着一个萝卜一个坑白手起家,凭坚持和专注走到现在。整整两个小时,他被业务电话打断几次,但并不妨碍我们就51普洱网和云南互联网行业发展前景进行轻松愉快的交流畅谈。

在普洱茶最低迷的时候开始做茶,淘宝大热的时候开创自主品牌、做独立商城,吕建锋从不按常规出牌。他称没从事这行时很显年轻,现在头发花白不少,也许这正是吕建锋艰苦创业的具体体现。他语速很快,坚定朴实的话语中带着执著和自信,随和大方的举止体现出十足的亲和力,时而像朋友一样聊生活,时而像过来人一样聊经验,一边感慨创业之路坎坷一边对未来充满信心,抱着永不言弃的信念,吕建锋成为云南茶行业电子商务的成功标杆。这位曾经完全不懂普洱的江西人,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成绩的,对云茶电子商务的发展能带来哪些启示?

就算逆境环绕我面对也要带着笑

记者:很多人从事某个行业都有一定的巧合和原因,请问您是哪一年做普洱茶生意,之前从事过什么,有互联网经验吗?

吕建锋:2008年12月1日我建了51普洱网,也就是那个时候接触普洱茶。2003年我在北京开的公司倒闭,当时我卖数据库,对此有一定了解,于是做了个网站,做这些都是在非典前后。前期汇总娱乐类信息,后期定位为资讯类网站,当时有人出1000多的广告费使我尝到做网站的甜头,从而打消去上班给人打工的念头。当然也有朋友质疑为什么不做淘宝要做独立网站,经过深思熟虑,我认为创建个人平台做生意要更踏实。

记者:在创业过程中,一定有令你难忘、感动的事,遇到拦路虎在所难免。当时没做淘宝做了独立网站,有没有人反对,不怕再一次亏本吗?

吕建锋:其实选择这条路很难,少有人能坚持下来。淘宝上每天4、5万人等数十个著名品牌的茶产品,涵盖散茶、沱茶、砖茶,生饼,熟饼等所有茶种类。所以只要是普洱茶,都可以一站式购齐。淘宝、拍拍等只是普洱网的辅助平台,很多客户是被51普洱网带着去的,对于第一次打交道的客户,他们更信赖淘宝这个平台。但主要的销售额还是靠我们的网站。

徽州“吃三茶”习俗


今天小编想给大家聊聊著名的安徽吃茶习俗--“吃三茶”。

安徽的徽州是指如今的绩溪、休宁、祁门、黄山一带。这里自古就是茶乡,出产的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太平猴魁等茶叶闻名于世。基于茶乡的陶冶,徽州人自古就嗜好饮茶,而且形成了一些饮茶风俗。

徽州人喜欢饮茶,当地流传的“吃三茶”,它具有两种含义:一是每天早、午、晚三次必须饮茶;二是接待贵客的“吃三茶”。

徽州人每天都离不开茶,每天按早、午、晚三次饮茶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早晨起来洗漱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饮上一杯热茶,这杯热茶会使人觉得浑身血脉通畅,茶香盈口,精神爽快。到了中午饭后,更是离不了茶。他们在中午饮的茶多为酽茶,这样的茶有助于消化、健胃和去油腻。晚饭后,在庭院里歇凉时,品着香茶,觉得十分惬意和舒适。在劳碌了一天之后,饮杯香茶有助于消除疲时,品着香茶,觉得十分惬意和舒适。在劳碌了一天之后,饮杯香茶有助于消除疲劳。在冬日,全家人围着火盆,饮茶品茗,畅谈聊天,更是觉得畅快和喜悦。正是由于他们每日不离饮茶,所以当地有“饭可不食,茶不可少”的说法。

至于接待贵客的“吃三茶”,则是指枣栗茶、鸡蛋茶和清茶。徽州人受传统影响较深,待人接物很讲究礼节。即使是平日有客人来,第一件事就是给客人敬茶。如果是贵客造访,就要上三种茶。第一道是枣栗茶。这种茶不是用枣和板栗泡的茶,而是就着蜜枣和糖炒板栗吃茶。第二道是鸡蛋茶,就是用五香煮鸡蛋佐茶。第三道是清茶。这种“吃三茶”不仅款待贵客时饮用,就是全家人过春节或春节期间亲戚来家拜年时也吃。

吃三茶”不同于待客的就餐和饮茶解渴,吃的时候重在品茶,要在很闲适的环境里优哉游哉地品茶。如今人们生活节奏快,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品茶,因而传统的“吃三茶”也只有在部分老年人中流行。

徽州人饮茶很讲究。首先,是讲究水的质量,徽州地区多山,山上多泉水,平时用山泉水泡茶是他们的首选。其次,是经过沉淀、净化的河水,井水居于末尾。当然与自来水相比,他们更喜欢用井水泡茶。茶壶里一般都有个网筛,以便滤出茶渣。

在徽州地区还流行一种本地的“茶道”。这种本地流行的泡茶、品茶的程序,较为细致,大体分为以下十几个过程。如静气(思想专一无杂念)、焚香(给茶神陆羽敬香)、涤器(洗净茶具)、烫盏(用沸水消毒)、赏茶(给大家看茶色、茶形,闻茶香)、投茶、洗茶(用鱼眼泡沸水清洗茶叶)、注汤(注入沸水)、敬茶(饮者闻茶香、观茶色)、品茶、上食(奉上豆千丝、水果等食品,以佐品茶)、论茶(议论茶的品位、优劣)。这种茶道注重环境氛围,追求汤清、气清、心清和境雅、器雅、人雅。基于此,才能达到以茶立德,以茶陶情,以茶会友,以茶敬宾的目的。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普洱端午节民俗:吃百草根》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