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黄茶,茶树中的珍稀品种,因遗传因素产生自然变异,其芽叶金黄透亮,泡制的茶,汤色鹅黄剔透,香气清新悠长,滋味鲜爽甘甜,叶底嫩黄鲜亮,呈现“三绿透三黄”的景象,极具饮用与欣赏价值。

1998年,该变异古茶树首次在天台县街头镇古寒岩寺被发现,得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专家的肯定,经10多年联合研究于2008年成功实现无性繁殖,2013年该品种通过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被命名为“中黄1号”。天台黄茶的成功发现和开发,迎合了现代茶优质、特色明显的消费需求趋势,快速的产业发展在地域文化和旅游资源的整合下展现出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极强的产业生命力,成为天台茶叶产业发展的亮点和新经济增长点。

1.一个美丽而动人的传说故事

天台黄茶,一身金色的美丽外衣,在阳光下闪耀着璀璨光芒,它的出生,它的独特,给人们留下了无数遐想。说起天台黄茶,人们会想起一个源自秦末年间的美丽传说。相传琼台仙谷中的黄帝祭坛,受日月之精华,天地之灵气,孕育出奇花异草,天台黄茶正是其中的神异之物。秦末乱世,谋士范增因避世隐居于天台九遮山,上天的一次偶然安排,让范增与这神奇仙草有了一次相遇。范增本为救世寻药登上琼台山顶,在黄帝祭坛前发现了一株茶树,通体金黄,枝干挺拔,叶片鲜嫩,这是范增一生从未见过的,范增相信这是上天给予的恩赐,他带着它移植到九遮山,这种来自帝苑之中的黄茶便在天台九遮山一带“流落民间”,当作药材救世济贫。此间有文人墨客品尝之余,大加赞叹,称之为“帝苑仙浆”。光阴流逝,世事蹉跎,千余年后的天台黄茶,竟然默默无闻,以至失传,直至今日终被发现,成为了茶中佳品。

2.神奇的东方土地养育出佳茗

自古名山出佳茗。有山水神秀、佛宗道源之称的天台山,产茶历史悠久,这里有文字记载最早人工植茶的“葛仙茗圃”,有“朝沐雨露英华,晚听佛道清音”的万亩高山云雾茶,这里是赫赫有名的“罗汉供茶”茶道的发源地,也是韩日茶叶栽培及茶道文化的源头。千百年来,天台山不仅孕育了内涵深厚的天台山茶文化,同时也孕育了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天台黄茶就是其中之一。早在唐宋时期,即有记载。

唐皓然有诗云:“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与金鼎。素瓷白雪缥沫香,何以诸仙琼蕊浆。”宋宋之瑞《石梁》诗则有:“金雀茗花时现灭,不妨游戏小神通。”而元李德载《赠茶肆》更有:“金芽嫩采枝头露,雪乳香浮塞上酥,我家奇品世间无”之句。

佳茗的产生也离不开自然环境的先决条件。唐代,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中记载了瀑布山丹丘子赠大茗的故事,此中的瀑布山就现在的紫凝山。又据唐张又新《煎茶水记》载:当年茶圣陆羽曾慕名来到天台山视茶品茗,最后评定:“以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紫凝瀑布)为天下第十七泉。”而今紫凝山就位于九遮东南角,海拔486米,据说这里常有紫气凝结汇聚,因而得名。古往今来,这珍稀茶树深隐山林汲取了天地精华,也正是这样仙境般的自然环境才能养育出这神奇佳茗。

3.默默无闻茶痴人含辛茹苦育好茶

天台黄茶的开发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天台黄茶的发现者,浙江天台九遮茶业有限公司法人,一名为茶痴迷几十年的茶人,他叫陈明。陈明自幼世居街头镇,幼年时就从长者口中得知,街头古寒山寺一带有古老茶树。1982年高中毕业的他从事过各种职业,但冥冥之中还是选择了茶,一干就是几十年。

多年来他对茶的酷爱和对事业的执着,让他明白寻找特异品种是茶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十多年来他遍及寒岩、紫凝诸山,常常是翻过这头又上那头,有时挖下的茶树被村民当柴砍掉他又上山去挖,终于1998年在古寒山寺后的山陬间发现了数丛古茶树,其中一株芽黄、叶黄的变异株,色彩出众,犹如鹤立鸡群,这一发现让他如获至宝,兴奋不已。为了能将这奇异茶种尽快得以繁衍,他开始尝试采用枝条剪切、压枝等方法进行无性繁殖,但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第一年的剪枝嫁接由于技术问题最终以失败告终。

性格倔强的他没有轻言放弃,他一边请教专家、查阅书籍,一边反复试验,枝条死了再接,接了又死,三年的时间他不知道反复了多少次尝试,凭借着自己的一股钻劲,在有效把控季节、枝条、管理方法等条件下,无性繁殖取得初步成功。2002年,天台黄茶珍稀品种得到了中茶所专家的高度关注,时任全国茶树鉴定委员会顾问的白堃元研究员专门牵头成立黄茶品种选育协作组,为该品种选育提供了技术支持,天台黄茶良种选育工作进入系统研究阶段。

为加快天台黄茶选育,陈明一门心思扑在茶苗培育上,先后在街头建立了30多亩种苗基地和300多亩种植基地,他经常是起早摸黑,翻山越岭,有时工作到天亮。十年的悉心栽培和倍加管护,天台黄茶经过单株选择、扦插繁育、无性系测定、品系比较试验等一系列选育程序,终于在2008年成功实现了无性繁殖大田栽培,并被赋予了“天台黄”之名。

4.独特品性引来国内专家高度肯定

时任全国茶树鉴定委员会顾问的白堃元是最早关注天台黄茶的国内茶叶专家。作为国内茶叶界的伯乐,白堃元赶到天台现场观察后,语重心长地告诉陈明:天台黄茶是个好东西,你要好好培养。在他的帮助下,天台黄茶选育工作步入正轨。2002年,国内首个黄茶品种选育协作小组也随后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多位专家加入协作队伍。

在天台黄茶长达10年的选育中,多位专家付出了辛勤汗水。中茶所的虞富莲老师,已经75岁高龄还是热情投身天台黄茶选育研究第一线,每年他都会在街头石柱村里住上一段时间,以便更好地观察和研究。他告诉我们,就是因为喜欢这茶,所以才这么投入。中茶所的另一位年轻副研究员王新超也是天台黄茶选育研究中的专家。39岁的王博士是天台县省科技特派员,这几年来他往返杭州天台不知多少次了,天台黄茶的所有检测他都亲自参与完成,天台黄茶对于他就好像自己的孩子。

2008年的成功繁育,天台黄茶名声鹊起。中茶所杨亚军所长多次到天台进行现场考察,并对天台黄茶品种给予了高度肯定。2012-2013年,中茶所鲁成银副所长数次带队考察天台黄茶,并在去年5月在天台县行政中心作了《茶叶品牌建设与转型升级》的专题讲座。2013年6月,中国茶叶界泰斗陈宗懋在了解天台黄茶产业后,毅然亲自挥笔写下了“天台黄茶”四字。

5.十年科学选育为其名茶之身正名

10多年的选育研究和数据对比,天台黄茶展现出了良种的诸多优势特性。其一,制茶品质优异。试验结果表明,天台黄茶原料所制茶叶具有“三绿透三黄”的独特品质,即外形细嫩绿润透金黄,汤色嫩绿清澈透黄,香气嫩香,滋味鲜醇,叶底嫩黄鲜艳,品质优异,无论在外形还是在内质上均超过普通绿茶。其二,适应性好。区域试验和生产性试种的结果表明,天台黄茶的当年移栽成活率可以达到85%以上;抗逆性好,能够抵御低温和干旱(高温)的胁迫;而且其栽培管理措施与常规品种区别不大,易于种植,适宜于在我省茶区和类似环境条件的省外茶区大面积推广。其三,氨基酸含量高。经农业部茶叶质量检验监督测试中心测定,天台黄茶氨基酸含量超过7.0%,高于普通茶树品种。其四,经济效益显著。天台黄茶产量和移栽成活率高,栽培管理措施简单,用天台黄茶原料所制茶叶因其独特的外形和优异的内质,深受高端消费者喜爱,春茶一季亩产值远超普通绿茶,产品供不应求,经济效益显著。

6.地方珍稀品种带动一方产业兴起

短短的数年发展,天台县已建立天台黄茶种植基地3000多亩,浙江天台九遮茶业有限公司、浙江紫凝黄茶有限公司等多家天台黄茶经营企业相继成立;在天台县街头镇,以天台黄茶为主题的“十里黄茶谷”茶旅游休闲路线项目已着手启动;在上海、南京,多家天台黄茶主题茶馆相继投入建设。快速发展的天台黄茶产业无疑成为天台茶产业发展的亮点和新经济增长点。中茶所副所长鲁成银说:“在目前,国内绿茶产能过剩的大环境下,天台黄茶的新、奇、特,可以开辟新的市场需求,结合文化旅游资源,迅速做大做强天台黄茶产业。”

为加大对天台黄茶产业的扶持引导,推进产业有序发展,县政府于2012年制定出台了《天台县推进茶产业跨越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将“加快天台黄茶地方优势品种的开发”确立为产业发展重要方向,并从财政中设立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天台黄茶及天台茶产业的发展建设。2013年县政府再次出台《天台县推进茶产业跨越发展若干意见的补充规定》,对黄茶特色产业发展问题提出了7项扶持举措,并计划用3—5年时间建成1万亩生态黄茶基地,以此带动和实现茶产业的转型升级。

CY260.com扩展阅读

“天台黄茶”走出天台


日前,天台九遮茶业有限公司(茶苗繁育基地)负责人陈明告诉记者,现在不仅仅在我县,在全国很多地方都种上“天台黄茶”。

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天台黄茶产业发展异常迅速,我县的很多乡镇都种上了天台黄茶,而且高品质、高收益的黄茶确实让茶农增收了。作为“天台黄茶”茶苗繁育基地,天台九遮茶业有限公司基本供应着全县的黄茶苗,这几年随着天台黄茶知名度越来越高,慕名前来购买茶苗的人也越来越多,不再局限在我县,周边县市区也有不少人慕名前来,现在公司跟四川、贵州等地也有合作。今年6月份,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县委书记带队来到天台九遮茶业有限公司考察“天台黄茶”,并且签订了三年的合作协议,由陈明提供茶苗和技术指导,当地百姓种植。

陈明说:“我希望通过多种方式的合作,把天台黄茶推向全国,也希望天台的黄茶成为天台的金名片。”

据了解,试验结果表明,天台黄茶原料所制茶叶具有“三绿透三黄”的独特品质,即外形细嫩绿润透金黄,汤色嫩绿清澈透黄,香气嫩香,滋味鲜醇,叶底嫩黄鲜艳,品质优异,无论在外形还是在内质上均超过普通绿茶。区域试验和生产性试种的结果表明,天台黄茶的当年移栽成活率可以达到85%以上,并且能够抵御低温和干旱,其栽培管理措施与常规品种区别不大,易于种植,适宜于在我省茶区和类似环境条件的省外茶区推广。

陈明说:“实际上,我们前几年就和贵州、江西等地都有合作,江西井冈山有一户就发展了800亩黄茶。”

现在,陈明不仅自己种植经营天台黄茶,也把茶苗供应到全国各地,在中国茶叶研究所的技术支持下,他也为这些各地的茶农提供技术指导,他希望天台黄茶不仅走出天台,也能走向世界。

君山银针的前世今生介绍


君山银针是汉族传统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湖南岳阳洞庭湖中的君山,形细如针,故名君山银针。属于黄茶。其成品茶芽头茁壮,长短大小均匀,茶芽内面呈金黄色,外层白毫显露完整,而且包裹坚实,茶芽外形很象一根根银针,雅称"金镶玉"。

君山银针产自湖南岳阳。属黄茶类。品质特征:外形芽头壮实笔直,色泽金黄光亮,内质香气高纯,汤色杏黄明澈,滋味甘爽。君山银针具有一般茶类索有的保健功效:兴奋解倦,益思少睡,消食祛痰,解毒止渴,利尿明目,增加营养。还有杀菌、抗氧化、抗衰老、预防癌症的功效。

清代,君山茶分为“尖茶”、“茸茶”两种。“尖茶”如茶剑,白毛茸然,纳为贡茶,素称“贡尖”。君山银针茶香气清高,味醇甘爽,汤黄澄高,芽壮多毫,条真匀齐,着淡黄色茸毫。冲泡后,芽竖悬汤中冲升水面,徐徐下沉,再升再沉,三起三落,蔚成趣观。

君山银针茶于清明前三四天开采,以春茶首轮嫩芽制作,且须选肥壮、多毫、长25~30毫米的嫩芽,经拣选后,以大小匀齐的壮芽制作银针。制作工序分杀青、摊凉、初烘、复摊凉、初包、复烘、再包、焙干等8道工序。

从贡茶沦为小众茶蒙顶黄芽的前世今生


蒙顶黄芽是什么茶?有茶友们能回答得出来吗?蒙顶黄芽属于黄茶,而且是黄茶中最高档的黄芽茶,但是现在的知名度并不算广。别看蒙顶黄芽现在没有多大的名气,但是在古代,蒙顶黄芽可是皇室专享的贡茶。为什么蒙顶黄芽会从贡茶沦为现在的小众茶呢?

我国有六大茶类,绿茶、花茶、白茶、黑茶、乌龙茶、铁观音和黄茶,在这些茶叶里,绿茶一直是受众非常广的一种茶,而铁观音、乌龙茶、花茶和白茶也都一度成为茶叶市场的消费热点。在过去,大众最常喝的是花茶,到后来是名优绿茶,接下来是铁观音,近些年普洱茶则大出风头,但是黄茶似乎还没有成为消费的热点。

蒙顶黄芽之所以沦为小众茶,就在于黄茶没有被普及,消费者还没有认识和了解到黄茶的品质特征。黄茶的制作工艺其实与绿茶大致相同,唯一也是最关键的不同之处就在于黄茶的“闷黄”工艺。这道工艺让黄茶形成了黄汤黄叶的特征,而且黄茶的口感会格外的嫩甜鲜爽,内含氨基酸、维生素等物质也是茶叶里最高的,因此常喝黄茶可以达到抗氧化、保健的功效。

蒙顶黄芽属于黄茶里的黄芽茶。黄茶总体分为三大类:黄大茶、黄小茶和黄芽茶。其中,黄芽茶是用茶芽制成的,最为鲜嫩,价格也最高,黄小茶次之,黄大茶属于大宗茶。原料和制作工艺决定了黄芽茶的品质高,而且价格也低不下来,高品质、较高的价格和低知名度,导致了蒙顶黄芽的尴尬处境,只有识货的黄茶爱好者才会选购蒙顶黄芽,导致昔日的贡茶成为了一款小众茶。

蒙顶黄芽的功效有很多,由于蒙顶黄芽属于一种轻度发酵的茶叶,所含的一种特殊活性酶,不仅让蒙顶黄芽的风味独特,还让蒙顶黄芽的刺激性变得很小,能调理肠胃,促进消化。所以,黄茶最适合女性、肠胃弱的老年人饮用。现在黄茶也在逐渐走入大众的视线之中,只要保持品质与制作工艺,相信蒙顶黄芽终有一日会重新走上茶叶市场的前端舞台。

普洱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普洱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普洱茶马古道是以普洱府驻地(今宁洱县城)为源头,以贩运普洱茶为主向国内外辐射出去的古代交通要道。2013年茶马古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是祖国西南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它对促进边疆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

云南普洱地处祖国西南边疆,高山大川纵横,不便使用车辆或舟楫作长途跋涉,需要人力肩挑、背负和骡马等畜力驮运,马帮成为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使普洱茶、磨黑盐等物资的大规模运输成为可能。茶叶的远征性和交通的独特性塑造了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成为最重要的文化传播通道。

普洱茶马古道宁洱段遗址,现存的有茶庵塘段、孔雀屏段、那柯里段、石膏井段、石丫坡段等。古道铺建于嘉庆十七年至道光三年(1812年—1824年),当时为方便向京城进贡普洱茶,由官方出资修建。古道上的石板条,全靠脚夫从几里甚至几十里外的山涧、河谷一块块地背上山,那些轻则几十斤,重则上百斤的板石、条石,是先民们用血汗的代价运来,任务之重、劳力之大,叹为观止。石镶古道沿着原始密林遮盖的山岗箐头,盘山而上,古木参天,林葱鸟语。石镶路的石面上,被众多骡马的铁蹄踏成大大小小深浅不一的马蹄窝。

普洱茶马古道虽仅存几段遗址,但它自唐代以来,伴随普洱茶的流通、马帮运输业的发展,为促进边疆与内地,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交流,特别是促进中国滇川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普洱茶马古道始于唐代以后,随着农业和蓄牧业的兴起,物资交换与对外交往的扩大,步驿道路已具雏形。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思茅辟为陆路商埠。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设立海关,商贾云集,马帮四至,被誉为“东南亚陆路码头”。普洱是连接祖国内地和边境贸易、商品交流的货运中转地。据《普洱府志》记载,以普洱府为源头出境的茶马古道有进京官马大道、普洱西藏茶马大道、普洱江城茶马道、普洱澜沧茶马道、普洱易武茶马道5条。民国8年(1919年)之后,思普地区“瘴气”(瘟疫)流行,边贸货运由兴盛转入衰落。民国22年(1933年)省政府下令将昆洛驿道沿途进行整修。抗日战争期间,普洱茶马古道成为中缅战区的军事运输线之一。1951年至1953年,在昆洛公路建设中,普洱茶马古道在后勤运输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自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随着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历经千年的普洱茶马古道因历史的变迁沉寂,逐渐被人遗忘。民间有山歌唱道:“林深苔滑茶庵坡,猴子打秋鸟唱歌。自从汽车通普洱,官道长满茅草棵。”

现代交通兴起后,虽然茶马古道和马帮逐渐被边缘化,但普洱茶马古道因表述普洱茶文化,传达普洱府沉淀历史,逐渐发展为文化符号,变成文化产业品牌,产生巨大的社会历史价值。

普洱茶马古道是普洱史上海拔最高、通行难度最大的文明古道。正因有普洱茶马古道的存在,边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最终才有了历史积淀和谐发展的基础,对中国的统一和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普洱茶马古道是汉藏民族团结的纽带,沟通了藏族与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带动了边疆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了边疆城镇的兴起和繁荣。普洱茶马古道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宁洱县地处祖国的西南边疆,普洱茶的故乡,普洱府所在地,普洱茶的原产地、加工和集散地,这就是普洱茶马古道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原因,普洱茶马古道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益凸显其意义和价值。

茶马古道上的古茶园、古茶树、古茶号、老茶厂、古城镇和集市、马店、古道、古桥等不可移动文物,以及马具、茶具、衡具、火器、乐器、服饰等可移动文物和丰富的马帮制度、艺术作品、历史记忆等诸多精神文化,都是值得珍视的遗产。进一步开发、挖掘和保护普洱茶马古道文化遗产,深刻理解其历史的、现在的、将来的价值意义,是我们儿孙后辈义不容辞的责任。

1993年建设磨思公路,普洱茶马古道遗址受到严重破坏。宁洱县高度重视茶马古道的保护和管理工作,积极将普洱茶马古道宁洱段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树立标志说明牌进行保护,全面完成茶马古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经过多年努力,宁洱县投资400多万元,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重新恢复了茶庵塘石牌坊和接官坊、接官厅,尽力按古道原貌对茶庵塘至磨黑段部分残缺的茶马古道进行了修复。新修复的茶庵塘茶马古道全长约12公里,道边植被保护良好,石板路上还保留着马帮长期踩踏出的几厘米深的马蹄印窝,可体会到“径仄愁回马,峰危畏如去”的意境以及千百年来马帮竞相争行的盛况。同时,宁洱县引进资金,投入约450万元,修复了那柯里至思茅坡脚段4.377公里的茶马古道,建成穿寨茶马古道、河道自然景观、古道陈列室、水车拉风箱、千锤大马掌、驿站广场、洗马台、碾子房、实心树、连心桥等近20个旅游景点和基础设施项目。

2005年5月1日,举办首届“马帮茶道·瑞贡京城——普洱茶文化北京行”活动,由11个民族43位赶马人和120匹骡马组成的云南进京大马帮,在宁洱举行了隆重的首发仪式,再现了贡茶进京的历史盛事。

2005年8月28日,云南省茶马古道研究会在普洱市宁洱县正式宣告成立。

2006年4月9日,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交通厅、云南省茶马古道研究会在宁洱县城茶源广场建立了“茶马古道零公里”碑,标志着古普洱府(今宁洱县)作为普洱茶的核心原产地和茶马古道源头的地位得到确立。

2007年3月19日,“百年贡茶回归普洱”主题活动在北京正式启动,将珍藏在故宫博物院的百年贡茶——“万寿龙团”贡迎出宫,于4月8日顺利将贡茶迎回宁洱。

2008年11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时任副主席)曾亲临踏访那柯里茶马古道遗址,对云南各级政府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2010年4月1日,由澳门民政总署主办,云南省文物局、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协办的“千年印记——茶马古道风情展”在澳门卢园茶文化馆揭幕,这是海内外首次以茶马古道文化为主题举办的展览。

2010年10月22至24日,首届中国普洱茶马古道节在宁洱县隆重举行,搭建起承载历史、弘扬文化、连接友谊、交流合作的平台,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民相聚宁洱,共同分享先辈们留下来的茶马古道文化盛宴。

综上所述,茶马古道是一条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体现着“团结、无畏、执着”的人文精神。从久远的唐代开始,茶马古道就像一条大走廊,连接着各个民族,进一步促进了各兄弟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增进了民族间的团结友谊。同时,马帮每次踏上征程,就是一次生与死的体验之旅。茶马古道的艰险超乎寻常,然而沿途壮丽的自然景观却可以激发人潜在的勇气、力量和忍耐,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从而衬托出人生的真义和伟大。如今,在古人开创的茶马古道上,留印在青石板上的先人足迹和马蹄烙印,以及对远古千丝万缕的记忆,幻化成华夏子孙崇高而执着的民族创业精神。这种生生不息的拼搏奋斗精神将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雕铸成一座座永恒丰碑,千秋万代闪烁着中华民族的荣耀与光辉。

立顿红茶的前世与今生


"立顿"是全球最大的茶叶品牌。它既代表茶叶的专家,又象征一种国际的、时尚的、都市化的生活。一百多年来,立顿始终保持着历代相传的优良品质和芳香美味。

1850年出生在英格兰格拉斯哥一个贫穷家庭的汤姆斯•立顿是这一品牌的创始人。有一回,出门旅游的立顿来到了著名的红茶产区锡兰。锡兰红茶是英国人非常钟情的饮料,但由于售价高昂,只有上流社会才能享用到。立顿敏感地意识到,如果能把红茶引入大众的日常生活,则必然能成为一门好生意。

1890年他正式在英国推出立顿红茶。他的广告词是“从茶园直接进入茶壶的好茶”(Directfromteagardentotheteapot)。

1892年,立顿开始了全球化运动,先是在美国设厂,接着又在印度开设分店,走进了远东市场。1898年,立顿被英国女王授予爵位,得到“世界红茶之王”的美名。

1972年,也就是老立顿开始向全球扩张立顿品牌的80年后,立顿的历史发生了转折性的改变,全球最著名的个人消费品集团联合利华收购了立顿的全线品牌。从此,立顿搭上了联合利华这个全球性的巨轮,开始了更为强势的扩张之路。

结合立顿和联合利华的营销经验,立顿茶叶类产品如今行销于全球110个国家和地区。无论是知名度还是销量,立顿均是全球第一大茶叶品牌,比第二大品牌的销售额高出至少一倍。同时,立顿现在也是全球消费者选用最多的第三大非酒精饮料,仅次于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

1992年,立顿进入了全球喝茶历史最悠久、饮茶人数最多的国家,中国。短短5年之后,立顿就在中国百家商城系列调查中获得茶包销售额第一、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成绩。

在红茶包深受消费者认同之余,立顿也在推出了全新的绿茶包和茉莉花茶包等符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的茶包。并在2004年推出了包括奶茶和柠檬茶在内的速溶茶系列。2005年又推出袋泡草本茶系列。

1、立顿黄牌精选红茶是一种“拼配茶”。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茶叶的香味、口味、随着土壤、气候的变化会有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地方的同一种红茶,每年味道都会有细微差别。为了保证所有的黄牌精选红茶的味道都能标准化,立顿雇用大批品茶师,采购全球红茶进行拼配,使得每一年的拼配比例都不一样,但是能保证口味相同。

手工采摘选取幼芽尖,确保上佳的品质和口味,含有丰富茶氨酸及其它有益成份,令您身心振奋,活力焕发。选用优质拼配红茶,卫生方便,可用于清饮或调制奶茶、柠檬茶与各种果味茶。

2、立顿温润红茶是立顿红茶的产品,红茶口味较立顿黄牌精选红茶较淡,红茶色泽不及黄牌精选红茶的颜色深。

3、立顿柠檬茶是立顿上等即溶红茶与天然柠檬口味的美妙结合,兼含柠檬的清新果香和红茶的甘爽口感,清新爽口,解渴怡神。更富含人体每天所需的维生素C,天然健康。立顿柠檬茶让您在清爽舒畅的感受中焕发神采,振作精神。

4、立顿苹果茶是立顿上等即溶红茶与天然苹果口味的美妙结合,兼含苹果的清新果香和红茶的甘爽口感,清新爽口,解渴怡神。更富含人体每天所需的维生素C,天然健康。立顿苹果茶让您在清爽舒畅的感受中焕发神采,振作精神。

5、立顿奶茶香浓原味,奶和茶的完美融合,香浓幼滑。源自精选手工采摘的立顿上等即溶红茶,配以优质奶粉,复含天然营养有益成分,让您自然怡神。

6、立顿金色红茶使用世界三大茗茶”乌瓦红茶”茶叶,来自斯里兰卡的优质红茶茶叶,是台湾唯一的正统红茶!

蒙顶黄芽有哪些历史蒙顶黄芽的前世今生


蒙顶黄芽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也是非常罕见的一种黄茶,黄茶的种类有很多,蒙顶黄芽为上等的极品,具有茶多酚、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能防止食道癌的出现,那么蒙顶黄芽有那些历史,下面带各位了解一下~~~~

蒙顶黄芽有哪些历史

采摘于春分时节,茶树上有10%的芽头鳞片展开,即可开园采摘。选圆肥单芽和一芽一叶初展的芽头,经复杂制作工艺,使成茶芽条匀整,扁平挺直,色泽黄润,金毫显露;汤色黄中透碧,甜香鲜嫩,甘醇鲜爽。为黄茶之极品。

蒙顶黄芽栽培始于西汉,距今已有二千年的历史了,古时为贡品供历代皇帝享用,新中国成立后曾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蒙顶茶自唐开始,直到明、清皆为贡品,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贡茶之一。蒙顶茶是蒙山所产名茶的总称。白居易诗有"蜀茶寄到但惊新"之句。当时进贡到长安的名茶,大部分为细嫩散茶,品名有雷鸣、雾钟、雀舌、鸟嘴、白毫等,以后又有凤饼、龙团等紧压茶。闵19有诗赞美龙团、凤饼茶,曰:"薄润犹含雨露鲜,离披散叶当纷然,请将一副和羹手,捏作龙团与凤饼。"新中国成立后曾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现在,一些传统品类的名茶都被保留下来,并加以改进提高。品名有甘露、石花、黄芽、米芽、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50年代初期以生产黄芽为主,称"蒙顶黄芽",近来以甘露等为多,但蒙顶黄芽仍有生产,为黄茶类名优茶中之珍品。

自然地理

天台黄茶有什么功效天台黄茶的特点


天台黄茶大家听说过吗?知道天台黄茶有什么功效与特点吗?天台山黄茶中国传统名茶,据说它早在上千年前就已经出现,只是后来没得到好的推广,直到最近几年天台黄茶才又走近人们的视线,成了市场上的热销茶叶。天台黄茶的功效与作用有很多,一会我就带大家去了解,同时也会告诉大家天台黄茶的特点有哪些。

天台黄茶的功效

1、天台黄茶能提神醒脑

天台黄茶是一种营养价值特别高的养生茶,这种茶叶中不但含有大量的咖啡碱还含有一些茶碱,这些物质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类的神经,能提高神经细胞活性,促进细胞再生与代谢,可以缓解疲劳,也能提神醒脑。

2、天台黄茶能预防食道癌

天台黄茶中氨基酸含量特别高,它还含有一些茶多酚和可溶糖以及维生素,这些物质进入人体以后可以提高人体细胞活性,也能加快身体内毒素排出,可以预防细胞癌变,特别是对人类高发的食道癌有很明显的预防作用。

天台黄茶的特点

天台黄茶不但是历史名茶,而且它自身特点十分明显,三绿透三黄是人们对天台黄茶特点的概括,这里的三绿透三黄也就是说它外形细嫩绿润中透着金黄,汤色嫩绿清澈中透着金黄,香气嫩香,滋味甘醇,叶底嫩黄鲜艳,口感特别好,这些都是其他茶叶所不具备的独有特点。

恩施玉露茶历史发展及前世今生


恩施玉露

品一杯新鲜、醇爽的恩施玉露茶,看着嫩绿明亮的汤色,闻到清鲜馥郁持久的茶香,仿佛听到了屋檐外的雨滴落到绿叶上的声音,春天忽然就在眼前。

就如同崇山峻岭包围着的土苗风情一样,恩施玉露也一直“犹抱琵琶半遮面”:无论是传说中康熙年间的发源,还是历经沧海桑田的风霜洗礼,到现今恩施市着力打造的“三张名片”之一,都充满着神秘的传奇色彩,只有探根究底,细细品读,方能体会她的味道。

恩施玉露,是我国传统名茶,发源于现恩施市芭蕉乡一带,自唐朝起便有“施南方茶”的记载,明代黄一正《事物绀珠》载:“茶类今茶名……崇阳茶、蒲圻茶、圻茶、荆州茶、施州茶、南木茶(出江陵)。”因恩施古时曾称施州。故根据历史资料的显示,早在3世纪,恩施茶叶生产、加工和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

据传清康熙年间,恩施芭蕉黄连溪有一兰姓茶商,垒灶研制,所制茶叶,外形紧圆、坚挺、色绿、毫白如玉,称之为“玉绿”。到晚清至民国初期,为茶叶发展兴盛时期,1936年湖北省民生公司管茶官杨润之,改锅炒杀青为蒸青,其茶不但茶之汤色、叶底绿亮、鲜香味爽,而且使外形色泽油润翠绿,毫白如玉,格外量露,故改名为“玉露”。因其品质优异,很快获得了发展,先后运销恩施、襄樊、光化、豫西等地,1945年外销日本,从此“恩施玉露”名扬于世,并逐步赢得海外市场。

拥有这个温润名称的恩施玉露茶渊源来自地名,恩施的全称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的西南端,安静的躺在巴蜀与江汉之间,北面有长江三峡为屏,南面与张家界相呼应,被誉为中国“硒都”。清同治年《恩施县志•地理志》里记载,恩施即雍正皇帝恩赐于施县之意。这里朝夕云雾缭绕,山上所载茶树代谢旺盛,内含叶绿素、蛋白质、氨基酸和芳香物质特别丰富,是制作玉露茶的上好原料。

陆羽《茶经》也说茶树的生长环境“其地,上者生乱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茶叶的味道会随着生长地的土壤、水、气候、光线等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恩施市的土壤尤其蕴藏着罕有的硒资源,它被科学家称之为人体微量元素中的“防癌之王”。

清人陆次云说:“茶真者,甘香兰,幽而不冽,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之后,觉有一股太和之气弥留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在大部分茶友的观念里认为绿茶最容易泡,其实在六大茶类中,绿茶的冲泡,看似简单,其实极为讲究。绿茶品种最丰富,每种茶,由于形状、紧结程度和鲜叶老嫩程度不同,冲泡的水温,时间和方法都有差异,此外,绿茶在色、香、味上,讲求嫩绿明亮、清香、醇爽。所以没有多次的实践,恐怕难以泡好一杯绿茶。

安溪浓香型铁观音的前世今生


安溪铁观音发现至今将近300年,最早只局限在安溪西坪一带生产,产量很低。在民不聊生的时代,国内的民众根本消费不起茶叶,生活极其艰苦的茶农就由华侨将铁观音卖到东南亚一带(称为侨销茶)。因为要经得起长时间运输和保管,只有再烘焙的浓香型铁观音才不容易变质,同时,浓香型铁观口味醇厚,迎合长期喝红茶的外国人,于是浓香型铁观音就流行在东南亚一带,直至现在。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人兴起了乌龙茶热,乌龙茶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美容茶。日本每年都要从中国进口2万吨左右的乌龙茶,为保证品质批量稳定和保质期要求,也必须将铁观音加工成浓香型。因此,从铁观音商品的历史来看,浓香型铁观音最为悠久。在近300年的时期,浓香型铁观音是东南亚、闽南和广东地区主要消费的香型。

“老茶客念念不忘的炒米香”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台茶进入大陆,在台茶影响下,轻发酵铁观音应运而生。茶农将鲜叶嫩度提高,发酵放轻,注重造型,甩掉碎茶,毛茶做成后直接剔梗和去除杂质,不再精制烘焙。于是,外形漂亮、颜色乌绿、汤色绿黄、滋味鲜纯的清香型铁观音出现了。清香型铁观音的出现,迅速得到乌龙茶消费新区的青睐,曾一度占据了铁观音消费主流市场。

诚然,清香型铁观音外形漂亮,汤色清亮,口感鲜爽,受到新茶客喜欢。但是,相对来说,清香型铁观音保质期较短,保鲜要求较高,需要冷藏,如果运输途中没有保鲜,则容易变质。

于是,浓香型铁观音那具有炒米香的香型、金黄透亮的汤色和醇厚含韵的口感更受到老茶客的挚爱,特别是只需常温保存和暖胃润肠的优点,让广大消费者觉得浓香型铁观音更加方便。于是,近几年来,浓香型铁观音在几个大品牌的引领下,迅速得到了回归,并自南而北得到飞速发展。

“铁观音:浓香、清香总相宜”

那么,什么是浓香型铁观音?按照国家标准,铁观音只有浓香型和清香型两种,没有市面上所谓的“韵香型”、“花香型”等香型。国家标准只有对浓香型铁观音的工艺进行规定,但对浓香型铁观音术语没有进行定义。笔者认为,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的清香型铁观音原料,再进行精制烘焙的铁观音,可称为浓香型铁观音。

有人认为浓香型铁观音是低档的铁观音或者旧的铁观音做成的,这是极大的误解。其实,不好的清香型铁观音和陈年铁观音是无法加工成浓香型铁观音的,高端浓香型铁观音对加工技艺的要求更高,必须掌握好原料、拼配、烘焙三大技术要领,只有经验丰富的制茶师傅才能做出浓香好茶。

铁观音究竟是清香型好还是浓香型好?争论不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林荣溪认为,只要按照标准工艺制作的铁观音,无论是清香型还是浓香型,都是好茶。

普洱茶包装纸“构皮纸”的前世今生


普洱茶包装纸“构皮纸”的前世今生

现在普洱茶越来越流行开来,那么大家知道普洱茶为神要用纸张包装吗?普洱茶包装纸的文明是什么呢?它们有什么特性呢?其实这纸和平时大家用的纸张是不一样的。这种绵纸来自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的一个傣族村寨——勐混镇曼召村。村民以构树皮为原料,以原始的造纸法造成。它有一个好听的傣语名,叫“嘎拉沙”,也叫“构皮纸”。

造纸所用的构树,是一种速生树种,头年砍伐,次年就会长起来,又可以砍。构树树皮纤维较多,树皮撕下来后一条一条的,是天生的造纸的优质原料。这种树分布较广,繁殖较快,西双版纳一带很常见。曼召村里就生长着多棵构树,它的树干不大,树冠高10多米,除了树皮能造纸,树叶、果实、树根等还有药用价值。傣族发明这个纸,主要是为了抄写经文。以前西双版纳的佛寺都要到曼召村买构皮纸,原来只做经书用纸,产量不大。现在,周边的佛寺写经书很少用构皮纸了,因为不好复印。但构皮纸在普洱茶领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整个造纸过程被曼召村民总结为“五步流程和十一道工序”。五步流程即:“浸泡、蒸煮、捣浆、浇纸、晒纸”;十一道工序即:采料、晒料、浸泡、拌灰、蒸煮、洗涤、捣浆、浇纸、晒纸、砑光、揭纸。

构皮纸的特性和一般的棉纸不同:

一、柔韧性极好,抗张力比一般的棉纸更强;

二、有降香味,这种香味没有会散失,悠久保存

三、有优良的漏气性,用嘴吹纸,能够觉得到能把气吹进来;

四、保存工夫很长,缅院里书写的经典,运用这种纸张,曾经保存了多少世纪,现正在还能运用。

用纸包装普洱茶,看下去是老了土了点,但懂的人都晓得她比正常的包装纸要好,它对于茶叶的陈化与销毁会起到预料没有到的益处。

它的漏气性和防虫性,对于茶叶的存储和陈化做作益处多多,纸张纤维丰盛,纸质厚实,韧性地道,防虫蛀,漏气性较好,绿色环保。

当然,现在普洱茶饼上的白棉纸多是机器制造,并且还开创了银丝棉纸、金丝棉纸等工艺美观棉纸。虽然没有数据支撑,但几乎所有尝试的茶友都表示——棉纸加笋壳储存状态下的普洱茶,口感真的会更好。也许就是这么接地气的包装,却得天下茶友之心的原因吧。

中茶普洱王者归来 与勐海共谱前世今生


中茶普洱王者归来与勐海共谱前世今生

茶生于天地之间,采天地之灵气,汲日月之精华,茶里藏河,茶中有山。古往今来,季节更迭,花开花落,唯有一缕茶香飘过,让繁花似梦最终回归平静。都说高山云雾出名茶,这就不得不提茶的福地“勐海”。

勐海是世界茶树的发祥地之一,是普洱茶的故乡。勐海种茶的历史距今已有1700多年,山山有树,村村有茶,连绵起伏,茶香四溢,地因茶而名。在唐代,勐海所产之茶已远销西藏;清代,普洱茶已成为贡茶,勐海所产茶叶一直在中国茶史,乃至世界茶史上书写着茶文化传奇,尽显茶的本真。追溯勐海的茶业发展,中茶与勐海茶在乱世之中,结下了很深的渊源。中茶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中央批准成立的全国性专业总公司,也是中国茶叶行业中的重要企业。在茶业发展的长河中,中茶和勐海茶彼此都留下了历史的痕迹。如今,中茶即将王者归来,与勐海茶再续辉煌,它们之间的这份茶缘得从中茶与勐海的前世故事讲起………

中茶与勐海的前世因缘

古勐海是云南的一个县,这里有成片的古茶林,1910年清政府平定了土司间的内讧后,由汉族商人在勐海开设了勐海历史上的第一个茶庄,在此期间,勐海的茶开始经缅甸、印度进入西藏,很多人也在这一期间来到勐海设立茶庄,将茶叶销售出境。

这一时期的中茶主要做的是内地产茶区的茶,当时主要以红茶为主,后来由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被迫开拓了西南五省的茶叶市场,为了开发出能出口的茶叶,1938年底中茶决定到云南建厂,并成立了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

1939年,刚成立不久的云南中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派范和钧、张石诚两位先生来到勐海(当时叫佛海),调查茶叶销售情况。由于自清末民初以来,勐海成为了普洱茶的最大集散加工中心,在此背景下,勐海也受到了中茶公司的关注,以此缘起,于次年,“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佛海实验茶厂”正式成立,范和钧任厂长,从这时候开始,世界第一座现代化茶厂在勐海诞生了。

范和钧和佛海茶厂

在当时那种战争一触即发的动荡年代,由于日军攻入缅甸,佛海茶叶出境通道被阻,同时佛海又遭到日军的轰炸,在此情况下,除了几个人留守佛海外,大部分员工都被撤退。这一期间,中茶主要在佛海的茶叶生产以高档白茶加工为主,历经几年,直至1951年,省茶司终于开始筹备恢复佛海茶叶的生产,并于1952年正式开工生产,并把公司名称定为“中国茶叶公司佛海茶厂”。1951年12月,中国茶叶总公司“中茶”牌商标注册成功,随后并要求全国国营茶厂统一使用此商标。1952年正式开工生产的佛海茶厂生产的产品除藏销茶品外,都使用中茶牌商标。1953年,茶厂又更名为“中国茶业公司西双版纳茶厂”,同年接管了主要生产红茶的南糯山茶厂。之后几十年间,中茶和勐海的茶厂又历经了几次厂名变更,生产的茶叶也由起初单一的茶品逐年增多。

在改革开放初期,茶叶属于国家管控,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勐海茶厂作为省茶司(今中茶云南前身)的下属单位,产品的生产一般都是由省茶司下达指令性生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勐海茶厂、昆明茶厂、凤庆茶厂都属于省公司下属茶厂,生产指令都是由省公司下达。

中茶携手勐海王者回归共创今生辉煌

从1940年茶厂的建成,以及一连串重要事件的迅速发展,让勐海茶在中茶公司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分量,时空的转换,历史的嬗变,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兴盛与沉浮,这种生命中的相遇相知,揭开了普洱茶千年制造的新篇章,勐海漫山遍野的古茶园就此幻变,如同勐海这个名字一样,随着茶厂的扬名而传播四海。

80年后的今天,中茶普洱将再次回归普洱茶圣地,在梦开始的地方,强势归来共创辉煌。如今的勐海已经建成了茶中有林、茶在林中的生态最优普洱茶原料基地,大大小小的茶企已遍布茶山,占据了中国普洱茶的半壁江山,如同古老的茶树一样,古老的历史将再次为新的蓬勃注入无穷的能量。中茶作为普洱茶最为悠久的品牌,当初为振兴中华茶产业与勐海茶结下不解之缘,现在为了进一步提升和巩固普洱茶的品牌地位,再次回归也是理所应当。如果没有中茶当年的措举,也许生长在这极边之地茶马古道上的普洱茶也不能这样名扬天下。

大益的前世和今生(勐海茶厂历史故事记录)


大益的前世和今生(勐海茶厂历史故事记录)

勐海是西双版纳州的一个县,著名的布朗山就在其境内,易武正山及古六大茶山则在版纳的勐腊区域。朋友经常问我,礼节性的送礼买什么普洱茶,答“大益”,普洱茶里耳熟能详的第一品牌,原因有二,普通送礼的茶,知不知道比好不好喝好像更重要,其二,大厂对安全品质的要求比例上比小厂要严格,原因很简单,大品牌出错的成本是很高的。我自己基本不喝96紫大益(7542)之后的产品,原因很个性,今后再聊,还是看勐海茶厂的简历吧!勐海是云南西南的一个县,这里原先是车里宣慰司(土司中级别较高的)的领地,这里有成片的古茶林。由于缺少文献的佐证,这些茶林的种植者和种植年代有些模糊。1910年,清政府帮助车里土司平定了勐海土司和勐遮土司之间的内讧,同年,汉族商人张堂阶在勐海开设了勐海历史上的第一个茶庄。当时,勐年产茶叶不足两千担(每担相当于50千克),全部运往思茅加工。1923年以后,由于经缅甸、印度进入西藏的茶路的发现,很多人到勐海设立茶庄,压制茶叶后直接出境。1938年初,刚成立的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决定派遣范和钧、张石城两先生赴勐海(当时叫佛海)调查茶叶产销情形,并筹建年产5000箱机制茶的实验茶厂。4月,由云南省财政厅投资的“云南思普区茶叶实验场南糯山(当时南糯山归车里县管理)制茶厂”成立。4月1日,范和钧、张石城由昆明出发,经大理、保山、腊戌、仰光、景栋等地,最终于5月26日到达佛海。8月1日,南峤(在今勐海县勐遮)农场场长李升(字茂堂)率本公司技工25名赴佛海工作,月底到达。同月,招收9名本地学生进入进厂。9月下旬,制茶十八日,计制成白茶一种,红茶三种,绿茶二种,砖茶二种,藏销紧茶一种,老青茶三种,合计得一千一百七十斤。10月14日,范和钧离开佛海,茶厂由张石城代为管理。1940年1月1日,“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佛海实验茶厂”(勐海茶厂前身)正式成立,范和钧任厂长。2月27日,第二批工人、学生、职员队伍四十余人抵达佛海。本年1月,由云南全省经济委员会认垫新滇币二十六万元,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及云南富滇新银行各认垫新币十二万元,成立云南全省经济委员会佛海服务社。范和钧暂任经理。本年,佛海实验茶厂生产红茶93担,绿茶39担,圆茶400担(委托同昌号和玉溪人陈玺加工)。另外,云南全省经济委员会佛海服务社生产紧茶1000担。1941年,佛海茶厂主要生产红末茶,同时,佛海茶厂和佛海服务社大量收购私商紧茶,从1941年秋到1942年春,收购紧茶超过一万两千担,部分运到葛伦堡销售,部分被炸,部分疏散在勐海各茶庄。1942年,由于日军攻入缅甸,佛海茶叶出境通道被阻,同时,日机轰炸佛海,佛海茶厂大多数员工撤退,茶厂进入保管期,厂方物资由佛海服务社李拂一负责接收,刀国栋、周光泽等留守。1943年,佛海茶厂生产高档白茶318市斤。1945年,李拂一将部分1942年存留的紧茶卖给马鼎臣的鼎兴号。1946年,佛海茶厂1942年所收购的紧茶数千担被售与思茅恒盛公,后者将这批茶全部销往西藏。1947年,佛海茶厂留守的职员周光泽,利用佛海茶厂的油印机开办《佛海旬刊》,共出版10期。1950年3月,佛海县临时人民政府接管佛海茶厂。茶厂共有:三层楼房一幢,二层楼房两幢,25千瓦发电机一台,18千瓦发电机一台,24千瓦发动机一台,2千瓦电动机一台,牛力发动机一台,烘茶机两台,切茶机一台,牛力揉茶机一台,平圆机一台,冲床、车床等多种。1951年,省茶司派王兴、杨秉葵、唐庆阳等筹备恢复佛海茶厂的生产,王全面负责,杨负责行政,唐负责业务。1952年正式开工生产,少量加工红茶;大量收购青毛茶,同时收购私商洪记、可以兴、云生祥等茶庄生产的紧茶交省公司销售。公司名称为:“中国茶叶公司佛海茶厂”。九月十四日,由中国茶叶总公司统一注册「中茶」牌商标,注册证号为第8071号,并要求全国国营茶厂统一使用此商标,佛海茶厂的产品除藏销茶品外,都使用中茶牌商标。1984年以前,勐海茶厂全部出口茶和大部内销精致茶均须调至昆明,由“省茶司”再行分配转调。1953年9月,茶厂更名为“中国茶业公司西双版纳茶厂”。同年接管了主要生产红茶的南糯山茶厂。由于公司业务、人事管理并不一致,因此,勐海茶厂很长时间没有正厂长,只有负责人,(副厂长中的一员),这些负责人中有:刘国栋、胡杰、严振儒、周培荣等。由于当时全国的国营茶厂统一使用“中茶”商标,勐海茶厂作为中国茶叶公司的业务下属单位,茶厂名称的更改并不一定反映在包装上,旧的包装和图章仍可以使用。1954年4月,佛海茶厂更名为“云南省茶业公司西双版纳茶厂”,茶厂开始加工紧压茶、绿茶。1956年2月,更名为思茅专区勐海茶厂。中国茶叶公司改为中国茶叶出口公司。云南侨销圆茶和青毛茶均调广东省茶叶公司出口或重新拼配。1957年,茶厂改隶云南省商业厅经济作物局。茶厂改革制茶机具,加工能力猛增。1958年,勐海茶厂为解决运输难等问题,开始将勐海县调运公司内部的毛茶原料经过蒸软压成大方块运输,昆明、下关茶厂收到原料后再复蒸解块。1959年,勐海茶厂开发出“勐海方茶”、“普洱方茶”、“勐海沱茶”、“勐海砖茶”等新产品。1961年1月,更名为“勐海县茶厂”。新茶路1号现址和老茶厂自由街和平路8号同时使用。同年,中国茶叶出口公司改名为中国茶叶土产进出口总公司。1963年1月,茶厂更名为“云南省勐海茶厂”。1964年,勐海茶厂副厂长周培荣参与了云南省在勐海进行的云南大叶种茶全面测定和用云南大叶种制做高品质红茶的技术研究。1966年,中国茶叶土产进出口公司云南茶叶分公司成立。1967年,将心脏形的紧茶改为长方砖形,使用中茶牌商标。1970年,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成立,专营茶叶出口业务。茶厂又更名为“勐海县茶厂”。1972年,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云南茶叶分公司成立。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云南七子饼茶”大多是这一时期以后的。1974年,生产普洱茶(熟茶)6担,以后逐年增加。当时,由于发酵技术的原因,勐海茶厂的高级别熟散茶(如三四级、五六级茶)因汤色、老味等指标达不到外商要求,因此,以“云南青”名义出口。1976年,云外茶业字第84/45号文件为勐海茶厂普洱茶规定了如下七个茶号:云南七子饼75727682云南普洱茶7409274102云南青(茶)743427456274782。昆明的7581砖,7663沱、7763砖等茶号也在这一文件中给以规定。这里,散茶第三、四位、紧压茶第三位代表原料等级;散茶第五位,紧压茶第四位代但表茶厂,昆明茶厂1,勐海茶厂2,下关茶厂3,普洱茶厂4。1978年,普洱茶(熟茶)的加工量跃居各精制茶之首。这一年,勐海全县共加工精制茶27797担,其中绿茶3675担,红茶7403担,紧压茶(普洱生茶)6936担,特种茶(普洱熟茶)9783担。1982年,更名为“勐海茶厂”。周培荣去世。如果以范和钧为第一任厂长,周培荣是文革后被任命的勐海茶厂的第二任厂长。1983年,云南七子饼茶获省优质产品、商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同年,唐庆阳被任命为第三任厂长,并于年底退休。1984年,邹炳良接任勐海茶厂厂长,为勐海茶厂的第四任正厂长。1985年,勐海茶厂应香港南天公司要求,创制出8582(生茶)、8592(熟茶)两种新茶号。1986年,普洱茶10级、8级分获省优称号。1988年,勐海茶厂在八达、布朗山开辟两个万亩茶园基地,为以后勐海茶厂的原料供应打下很好的基础。同年,勐海沱茶获全国营养食品“熊猫杯”银奖。1989年,“大益”商标注册成功,作为茶厂自主品牌开始了海外市场推广。勐海茶厂此举是对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要求属下各茶厂使用中茶牌商标时必须缴付使用费的一个对策。同年,普洱茶散茶79562、79092、79102获省优称号。1990年,勐海沱茶、普洱方茶等获得省优称号。1992年,“宫廷普洱”被授予云南名茶称号。1993年,勐海茶厂重新调整、规范了各茶号普洱茶的拼配比例。1993年以后,政府组织的茶叶评奖渐渐被各种协会、活动组委会等所组织的评奖所代替,勐海茶厂获得过众多的金、银、铜奖,不录。1996年1月,“勐海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挂牌成立,公司(茶厂)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独立核算的经营管理模式,开始多种经营,投资啤酒厂、玩具厂等领域。1996年~1998年,卢云任厂长1998年10月~2002年,阮殿蓉任厂长。1999年,勐海茶厂获绿色食品和有机(天然)食品双认证。2002年~2004年,郑跃任厂长。从2000年到2004年,勐海茶厂的产品丰富而多样,很多产品是经销商订制茶,部分还是来料加工茶,这使得大益茶的辨认成了一门复杂的学问。2004年10月,云南博闻投资有限公司全面接手勐海茶厂。2005年11月25日,勐海茶厂率先在西双版纳州取得食品生产质量安全(QS)许可证。2006年1月1日,勐海茶厂全面启用包装防伪系统。勐海茶厂巴达基地被列为国家级勐海县普洱茶种植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07年,云南大益茶业集团注册成立,《云南省普洱茶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勐海茶厂挂牌。2008年,勐海茶厂通过ISO9001HACCP认证;大益发起设立“中华爱茶日”,在勐海正式启动。在国家商务部、外交部要求和安排下,大益普洱茶作为国礼茶赠送给到访的俄罗斯新任总统梅德韦杰夫,成为中国茶行业普洱茶的代表;大益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大益茶专营店授权系统全面启动,针对渠道客户的认证、授权、监督的建立。2010年,大益茶业集团正式签约成为第16届亚运会茶产品供应商,大益茶道院正式注册成立;大益茶业集团新成员——东莞大益茶业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勐海茶厂喜迎七十周年华诞;十二月,大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揭牌仪式在勐海茶厂举行。2011年,大益集团投资开发的项目——“西双版纳茶禅世界旅游度假区”成功签约成为第十四届西双版纳边贸会引进的二十二个重点项目之一。勐海茶厂入选国家商务部评定的“中华老字号”名录。

在“普洱茶大观世界”速读普洱茶前世今生


在“普洱茶大观世界”速读普洱茶前世今生

问茶楼

远眺万亩茶园

中华普洱茶博览苑内拉祜族建筑

9月26日上午,“美丽思茅骑迹茶都”全国媒体思茅骑行活动正式拉开序幕,近百名记者和骑行爱好者在梅子湖公园发车,骑行24公里后顺利抵达位于营盘山的中华普洱茶博览苑。

记者和骑行爱好者在中华普洱茶博览苑中,通过观茶、采茶、制茶、吃茶、品茶等,深刻感受了普洱茶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中华普洱茶博览苑目前是中国最大的“普洱茶主题公园”,该园以2.3万亩茶园为背景,建有普洱茶博物馆、问茶楼、采茶制茶体验区等八个主要景观。游客可在普洱茶博物馆了解到普洱茶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品读普洱文化内涵,鉴赏普洱茶制作工艺等。而在采茶制茶体验区,可亲自参与采茶劳作,观摩茶饼的压制过程。问茶楼是中华普洱茶博览苑的制高点,登顶问茶楼可俯瞰万亩茶园全景,大幅墨绿色块在云遮雾罩中宛如一幅时时变幻的水墨画,壮美至极。

游览小贴士

中华普洱茶博览苑门票50元,每天上午有两趟客运专线从市区至该公园。公园内建有酒店,如需住宿需预定。

进入专题>>>

天台黄茶的传说因产于帝苑而能解百毒


天台黄茶是茶树中的珍稀品种,因为遗传因素产生自然变异,其芽叶金黄透亮,茶汤鹅黄剔透,香气清新悠长,滋味鲜爽甘甜,叶底嫩黄鲜亮,呈现出了“三绿透三黄”的景象,极具饮用和欣赏价值。

关于天台黄茶有这样一个美丽而又动人的传说。

相传在秦末年间,琼台仙谷中的黄帝祭坛,受日月之精华,天地之灵气,孕育出奇花异草,天台黄茶正是其中的神异之物。时逢秦末乱世,谋士范增因为避世隐居于天台九遮山,范增日日与花草为伍,经常与附近散步。一日,范增闲来无事,照常出门游玩,他登上琼台山顶,在黄帝祭坛前发现了一株茶树,通体金黄,枝干挺拔,叶片鲜嫩,这是范增一生从未见过的。大惊之下,范增认为这是上天所赐予的神树,于是将它移植到了九遮山。

因为附近的居民常常因为生病而无钱医治,范增认为此茶树既然是天帝所赠,必定是为救世间苍灵,于是将茶树所长的叶子泡成茶,让居民们每日饮用。之后,居民们发现了这株美丽的茶树居然能够解百病,纷纷称奇。所有人都将这株来自帝苑之中的黄茶当做了药材救世济贫。

此后虽然有文人墨客在品尝完天台黄茶之余,大加赞叹,称之为“帝苑仙浆”,但随着光阴流逝,世事蹉跎,千余年后的天台黄茶,竟然默默无闻,以至失传,直至今日终被发现,成为了茶中佳品。

茶虽然陪伴人们上千年,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但从天台黄茶的发展历程来看,正是因为人们渐渐地忘记了天台黄茶才致使其失传多年。而如今,还是有些年轻人将茶当做是一种老年人悠闲生活的象征,若长此以往,只怕会再现天台黄茶从繁华到落寞的情景。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天台黄茶的前世今生》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