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4月,六安市椿树乡椿红村一农民在屋后挖菜地排水沟时,发现地下有似墙基的灰砖,同时挖出一些瓷器及一块刻有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的墓志,遂向政府报告。后来文物工作者前往收回文物,其中就有这件非常珍贵的唐三鱼纹茶臼。

该茶臼为唐代北方白瓷产品,口径13.4厘米,底径5.5厘米,高4厘米。圆唇稍内敛,有一缺口,斜腹内收,壁底微露圈足,口沿和外壁施乳白釉,下部露胎,胎质细腻粉白。内壁有清晰网纹,用手触摸有摩擦感。网纹中间用三道弧线勾画出三个鱼身,全身布满鳞片,且鳞片翘起;三个鱼身共享一个鱼头,眼尾均涂着酱黄色釉。整个画面构图巧妙,臼与鱼浑然一体,彩釉的鱼儿栩栩如生,既有整体构图的艺术效果,也有单个鱼纹的活泼可爱,充满灵动之感。这件茶臼造型朴素大方,线条饱满酣畅,制作规整精细,釉色银白恬静,古色古香,堪称同类器物中的翘楚,目前收藏于皖西博物馆。

第一次看到这件文物的人们,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个瓷碗,还是一个破瓷碗,实际上它是一种碾磨器——茶臼。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唐朝时期,全国各地都流行饮茶,茶文化空前繁荣,带动茶具的兴盛和发展。现代人饮茶是冲泡,而唐代盛行煮茶(类似于现在煎中药)。对此,《茶经》里有详细记载:先是将茶饼放在炭火上烘炙,等茶饼冷却后将它碾磨成茶末,再把茶末筛成茶粉,并添加盐姜和坚果肉等,按照一定的步骤像煮中药一样煮茶。这样煮出来的茶,唐人评价其“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做个实验,找齐材料,自己煮一锅茶,回味一下唐朝的茶味。茶臼,就是用来将茶饼碾磨成茶末的工具。

据考证,茶臼相对准确的使用方法是:把制好的茶饼用纸包好,捣碎,再放入茶臼中,然后用木杵或瓷杵在碗底仔细研磨,直到把碎茶叶完全碾碎成粉末状,再把茶末倒出备用。不仅是茶叶需要碾成末,放进茶里的生姜很有可能也需要用茶臼研磨出姜汁水。这件唐三鱼纹茶臼,茶臼口沿稍内敛,可能是防止碾茶时茶叶从碗里滑出,但这同时也造成茶叶末不能倒干净,这时看似破了一块的口沿,其实是独具匠心的流口,功能大显。内壁划出的网纹增加了臼与杵的摩擦力,省时省力。鱼鳞片的存在应该不单是鱼本身所具有的特点,鳞片翘起的高度要明显大于网纹。茶叶刚倒进去研磨时就用鱼鳞处,等到茶叶磨制的稍小一些,才改用网纹致密处。仅从此一点不难看出,唐人在制作这件茶臼时的精妙构思。

唐宋之后,人们的饮茶习惯发生了变化,茶臼渐渐失去了存在的价值,逐渐成为那一段历史的见证。唐三鱼纹茶臼。刘春摄

Cy260.com精选阅读

《茶经》唐陆羽


《茶经》唐陆羽撰。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桑苎翁,复州竟陵人。上元初,隐于苕溪。徵拜太子文学,又徙太常寺太祝,并不就职。贞元初卒。事迹具《唐书·隐逸传》。称羽嗜茶,着经三篇。《艺文志》载之小说家,作三卷,与今本同。陈师道《後山集》有《茶经》序曰:陆羽《茶经》,《家书》一卷,毕氏、王氏书三卷,张氏书四卷,内、外书十有一卷,其文繁简不同。王、毕氏书繁杂,意其旧本。张书简明,与家书合,而多脱误。家书近古,可考正。曰七之事以下,其文乃合三书以成之,录为二篇,藏于家。此本三卷,其王氏、毕氏之书欤?抑《後山集》传写多讹,误三篇为二篇也。其书分十类,曰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其曰具者,皆采制之用;其曰器者,皆煎饮之用,故二者异部。其曰图者,乃谓统上九类,写以绢素张之,非别有图。其类十,其文实九也。言茶者莫精于羽,其文亦朴雅有古意。七之事所引多古书,如司马相如凡将篇一条三十八字,为他书所无,亦旁资考辨之一端矣。

唐怀廷:“把西莲茶产业做得更好”


“我们要感谢怀廷,是他让我们的茶叶有了出路!”初夏时节,正在地头采摘茶叶的桑植县西莲云雾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郑银仙说道。

1990年,身在山东的唐怀廷,为了发展家乡茶叶产业,毅然放弃不错的工作和机会,带着妻儿回到桑植县创业。

西莲茶叶品质很好,但是如果没有过硬的技术加工,没有合适的经营模式,也不会产生经济效益。为此,唐怀廷先后来到上海、浙江、山东、四川、福建等十多个省份,拜师学艺,向专家们学习茶叶种植和制作工艺。同时,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协会”的运作模式,创办200亩茶叶样板基地,带动西莲乡玉京、月岩、丰鹤、骡子岭、石门垭、双鹤等6个村700多农户,开发5000多亩有机茶园。为了帮助茶农走出茶叶难卖的困境,他先后投资200多万元,添置加工设备,新建加工厂房,以高于市场价5元的价格收购茶叶,仅此一项,就为茶农们累计增收100多万元。到2014年,公司营业总收入已经达到1100多万元,盈利150多万元,助农增收500多万元。

唐怀廷一步一个脚印,把家乡的茶产业做得有声有色。2006年,桑植县西莲茶叶有限公司成立;2012年,“西莲云雾”“西莲红”茶叶分别获中国(上海)国际茶业博览金奖:2014年,“西莲红”获湖南省湘茶大赛金奖。公司也已被评为张家界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公司产品被评为“张家界市名牌产品”。他2012年当选为桑植县人大代表,今年4月被评为“张家界市劳动模范”。

“我将与乡亲们一起再接再厉,把西莲茶产业做得更好。”唐怀廷说。

紫砂壶鉴藏之筋纹器


《宜兴陶器图谱》所录《砂壶考》云:“邓秋板砂壶全形拓本,刻大彬菱花式壶,工巧有致。大彬二字楷书款。”《菱花式壶》以对称菱花瓣为造型特征,阴阳交间,凹凸分明,十二瓤纹清晰端正,制工亦十分严谨,可谓是明代时大彬所创制的筋纹器代表作。

陶瓷成型和装饰中,筋纹效果的出现,可以追溯至唐代,甚至更远。人们取法于梅、莲、海棠、菱花、蔬果等自然物态和青铜、玉器的造型来仿制陶瓷器皿,这种源于自然的优美的“点、线结合”,“面体切割”在紫砂创始阶段,就得到人们的青睐和赞赏。数百年来,对它的追求和推崇,引起了艺人和壶友间强烈的共鸣,制作者刻意求新,欣赏者推敲玩味,促进了筋纹效果与制作技巧的日臻完美。纵观紫砂艺术的古秀新葩,筋纹效果确以那壁立千仞的整肃;行云流水的从容;花枝摇的和顺;恰如其分的均等和吞吐自如的变化为紫砂艺术的发展和开拓起到了承上启下,推波助澜的作用。

筋瓤货的主要特点是规则的纹理组织,等分匀衡,筋纹线清晰柔和,齐整协调,线条顺畅,自然明快,具有强烈的节奏韵律美。紫砂筋瓤货成型难度比“光货”与“花货”高,要做好一把筋瓤货必须从材质,工具,器形神韵入手,对紫砂艺人的做壶功底要求较高。

筋瓤货器形态多姿优雅,讲求淳朴逸秀的艺术风格。所以优雅造型必须采用精细之泥,才能相得益彰,展现出筋瓤货的独特神韵。其次,筋瓤货由泥片镶接、压筋纹、依据样校准、拼接而成。工具是制作筋瓤货的前提,制成各种工具,如压筋纹的线梗、理筋纹的内外铁皮刀、清线的明针等等,工艺品制作切忌马虎,务必精到,方可出精品。紫砂制作工具,包含诸多的审美理念,是技艺相结合产物。

再次,对筋瓤货线型的把握,筋瓤货线型一致,分直线型、对称型,以圆心均等加旋转型等三大类。直线型宜由小渐大,节奏鲜明,棱线虽多,但无琐碎之感,要集秀丽、华美、大方于一体。中者宜简不宜繁,对称凹凸变化,收放自如,衬托主体,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后者在平面上分成若干等分,以中轴线为基准,构成旋转的弧形曲线,富有张力,动感十足。

最后,筋瓤货的造型设计。筋瓤货设计上要求线条宽容得体,线面转折明确,体态形象生动,流畅自然,委婉曲折,方可体现紫砂艺术的神韵。千变万化的造型,离不开视觉上的平衡和功能上的稳定,简练而又不失完美,通过严谨的比例美学及精湛的技艺,创造出赋于艺术灵感的完美作品。

辨认真假紫砂壶 首看有无旋纹


方器

随着茶壶收藏的兴起,紫砂壶在收藏市场也愈受藏家青睐。在拍卖方面,由顾景舟制、吴湖帆书画的“相明石瓢壶”2010年在中国嘉德春拍上,以1232万元创出紫砂壶拍卖世界纪录。其他名家壶在拍卖市场上也是屡屡拍出高价,证实了紫砂壶的火热状态。

在之前《老紫砂壶收藏,是收藏历史》中,我们邀请到了广东省收藏家协会会员、广州市老紫砂壶研究会会长李海与读者分享他收藏老紫砂壶的经历及如何分辨老紫砂壶的经验。这次我们继续邀请李海先生与读者分享如何辨别新紫砂壶的真伪,如何挑选新紫砂壶等收藏要点。

采写/摄影信息时报记者陈宇强

老壶市场假货多,新壶适合入手

老壶,一般被认为是1949年之前创作的紫砂壶。在1949年之后创作的紫砂壶,被称为新壶。

李海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收藏紫砂壶,到如今将近三十年。李海紫砂壶收藏当中大部分是老壶,对他而言,老壶具有厚重的历史感。收藏老壶的过程,也是不断与历史碰触的过程。在他的收藏中,名家所作的老壶基本都有。明代的时大彬,清代的陈鸣远、陈曼生、杨彭年、杨凤年,晚清的邵大亨、黄玉麟,民国的程寿珍、俞国良、冯桂林、汪宝根、李宝珍等都被李海纳入囊中。

但是随着紫砂壶收藏热的兴起,老壶的收藏反而落后于新壶,而市场价格上新壶更是远远高于老壶。

李海说:“这个很正常,在我们开始收藏紫砂壶的时候,基本还没有假货出现,考的还是藏家的眼力:你能不能辨认出是哪位名家的作品。当然,我也交了很多学费。但是,如今老紫砂壶市场上,假货太多,造假手段层出不穷,稍不留神就买到假货。别说刚入行的新藏家,即便是我带的学生,也经常看不准,邀我去把关。”

与老壶相比,新壶具有一定的优势。李海认为这个优势就是新壶的创作者基本在世,能从创作者处得到真伪辨认。“新壶的优势在于流传有序,你从哪里买的,谁创作的都能查得到。但是老壶就不一样,别人说这是杨彭年作的,你无法辨认,也不知道谁藏过它。如果两者价格都是两万块,你买新壶基本就属真品。但如果你眼力不够,两万块买下来的老壶,可能也就值几百块。”

新壶砂质并非不如老壶

有的观点认为随着紫砂矿的不断开采,紫砂矿所开采的矿质会越来越差,新壶所用的砂不如老壶。李海认为这种观点并不正确:“其实宜兴所含的紫砂矿资源很丰富,足够用作紫砂壶的生产。可以说我们现在用的紫砂矿并不是以前用剩下的,而是不断探测新的矿源。而且与前人粗放式的开采相比,当下的开采方式科技含量更高,能采到的资源实质上会比前人优良一点。”

但是紫砂的质量上确实有高有低,李海说在开采出来后,开采方会进行评判,质量好的价格高,质量没那么好的价格会低一点。“但是质量好坏不是说砂的粗细。其实砂的粗细是通过筛子目数的多少控制的,想要粗一点的筛子目数少一点,想要细一点,筛子的目数用一百多的来筛选就可以了。”李海说,“质量好坏要看砂质,即看含砂量。紫砂刚开采的时候跟泥巴一样,随着风化会慢慢显示出砂粒。好的紫砂里面含砂多,在放大镜下可以看到是颗粒状的,含砂少而泥多的在放大镜下呈现出绒状。”

新壶的分类和壶型

据李海介绍,在藏家中一般将新壶分为四类:即名家壶、潜力股、纪念壶和主题壶。这个分类从创作者主体和作品创作原因划分,当中偶有交集。“所谓名家壶,就是由名家制作的新紫砂壶。当中又可以分国大师、省大师和省高工,他们名气大,工艺精湛,创作壶的价格一般都比较高。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的作品,一般都卖到几百万一把。而省大师、省高工的作品基本也达到十万块以上一把。”

潜力股则是技术工艺都不错,名气还不大的创作者,他们的作品价格并不高,一千多一把都有。李海认为藏家收这些潜力股作品比较合适,价格比较亲民,造型也有特色。无论是收藏把玩,还是拿来喝茶,都十分适宜。“对于紫砂壶市场动辄十万一百万的价位,我认为有点虚高,不是很正常的情况。”

纪念壶是创作者为了纪念而创作的,比如亚运壶、奥运壶这样的设计。主题壶则是创作者围绕某一类主题进行创作的作品,比如生肖系列、四大美人系列。李海说:“纪念壶和主题壶都属于一个特别目的而创作的,在数量上有限,也比较独特。比如为了北京奥运会创作的奥运壶,在此之前不可能有,此后也是独特的。”

从壶型上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或四类。即分为光器、花器和筋纹器,其中光器又可以分为圆器和方器。李海说:“光器,就是壶的表面是光滑的,没有花纹,即便有题字也算是光器。光器中圆型造型的称为圆器,方型造型的称为方器。花器则是以某一独特造型为壶,比如南瓜壶、松树壶等。筋纹器则指的是紫砂壶上有类似南瓜棱、菊花瓣等曲面形的紫砂壶。”

辨认真假紫砂壶,首先看有无旋纹

紫砂壶在市场的火热,在吸引藏家进场的同时,也引发了大量的假货。那么学会辨认真伪,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对于藏家来说是减少损失需要学会的技巧。

李海说,老壶的造假比较难以辨认,而新壶相对简单一点。“目前出现很多的假货,都是用泥壶来冒充紫砂壶。广东潮州壶、广西钦州壶和云南建水壶,本身是做得不错的泥壶,但是也有不法商贩拿来冒充紫砂壶。辨认紫砂壶和泥壶,最主要的一点是看有没有旋纹,有一圈圈的旋纹,即是泥壶。呈现放射性纹路的,则是紫砂壶。”

李海指出,这种分辨方式简单实用,很容易分辨是否紫砂壶。这种鉴定方式由材质决定,泥比紫砂要软。泥壶是用转盘转动,用手去塑型,所以壶底和壶口,有一圈圈的螺旋纹。而紫砂壶的成型依靠打身筒和镶身筒的手法,即把紫砂打成一片片,然后缝合起来,接口处用紫砂镶上。遇到不平整的地方,则用工具一点点修正,所以会形成放射性的纹路。

“有人问,如果造假者用工具把泥壶的旋纹剔掉,修出放射性纹路,这个鉴定方式是不是就不合用了。但实际上,由于泥巴很软,硬度不及紫砂,一用工具去碰,就会破、塌。所以,只有紫砂壶才能经得起工具修正,形成独特的纹路。”李海说。

好的紫砂壶硬朗挺拔,讲究精气神

除了分辨紫砂壶的真伪,懂得如何去欣赏紫砂壶,判断好坏也是必须要Get的一项技能。李海介绍说,判断一个紫砂壶好与不好,可以从两方面去判断:外形和神韵。

外形是比较容易把握的,李海总结了四条。第一,圆器要圆润,这是说圆型光滑的紫砂壶的外形整体风格要统一。第二,方器要平劲,造型要平整,线条有力刚劲。第三,花器要象型,即南瓜器要像南瓜。第四,筋纹器吻合,壶身的筋纹和壶盖的筋纹要吻合。

在神韵方面,李海觉得这是体现创作者水准的真正把握。“一把壶放在你面前,一看它的神韵,你就知道壶的创作者是什么样的人。但是,这个是比较难以把握的,需要不断去学习。”具体而言,首先审视壶的点线面,“点要劲挺,线条要刚劲,面要平圆。”点,就是壶嘴、壶把、壶盖上面有三点,这三点要对齐。线条,直线要挺拔,圆线要圆润飘逸。方壶的面,要平、整齐,真正的好壶,面是平的,像玻璃一样。圆壶的面,要圆滑自然。

点线面之外,壶的整体要有精气神。“这就是说,壶的造型要精到,搭配上有气质,整体有神韵。”李海说,名家壶一看就很有精气神,这是创作者赋予的气质,这一点需要藏家不断体会。

藏家简介

李海,字百川,号煮石斋主,壶图居士。上世纪50年代末就读于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诗、书、画、印皆擅长。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中国文物鉴藏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收藏家协会会员,广州市老紫砂壶研究会会长。广东省工艺美协常务理事,高级工艺师。

湖南茶农唐怀挺:打造西莲茶叶品牌 做大茶叶产业规模


为了发展茶叶产业,西莲乡的农民唐怀挺放弃了在外地经营红火的生意,回到家乡带领村民发展茶叶种植。近几年来,该乡茶园面积每年增加20%,每年解决茶农短期就业岗位1000余个,新增茶农100余名,茶农平均收益增加2000余元,规模越做越大,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西莲乡地处偏远山区,交通闭塞,人民生活水平条件差,但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天气,却非常适宜茶叶生长。2006年初,在山东从事云雾贡茶市场推广的唐怀挺嗅出了茶行业市场的巨大商机,他果断放弃了在山东经营正红火的门市,带着妻儿回到了西莲。

回到家乡后,唐怀挺发现西莲的茶叶却因生产加工技术的原因,销路狭窄,农民对种植茶叶已经失去了信心。为了让茶园重飘茶香,2006年7月,唐怀挺成立了张家界西莲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公司要发展,必须要有种植规模,唐怀挺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说服村民再次种茶。

为了呼吁老百姓种茶,唐怀挺带领大家去保靖县和古丈县去实地参观。回来后,鼓励大家并结合西莲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地种植茶叶。

随着村民种植茶叶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唐怀挺凭借自己的丰富的经验和对市场的考察,先后研制出了西莲云雾“毛尖”、“红茶”等品牌系列,订单源源不断。同时,唐怀挺只要有时间就指导茶农进行茶园建设,用自己所学的的种植技术帮助他们提高茶叶产量;写报告、打申请,为茶农寻求优惠政策。

2012年,唐怀挺当选为桑植县人大代表。有了新的身份,唐怀挺更加积极思考如何推动全县茶叶产业,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

通过这几年的不懈努力,唐怀挺建立了西莲乡“三鹤园”贡茶基地,茶园面积每年增加20%,每年解决茶农短期就业岗位1000多个,新增茶农100多个,茶农平均收益增加2000多元,规模越做越大,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唐怀挺表示,作为人大代表,将更好地起到带头作用,带东该乡及全县茶叶拓市场、走出去。

大理“三道茶”


早在南诏时期就有饮用三道茶的习俗,茶具和制作方法在当时就很考究。托盘用黑漆木制作,烤茶用拳头大的黑色土陶罐,使用白瓷蓝釉花的无耳茶盅。茶盅有小、中、大三种,按顺序分别在每道茶使用。茶叶一般是大理感通寺出的感通茶或下关沱茶,水以苍山溪水或龙潭水为上。

事实上,白族三道茶也是烤茶的一个变种。第一道是“苦茶”,即在火盆上支三角架,将小土陶罐底部预热,待发白时投入茶叶,抖动陶罐使茶叶均匀受热,待茶叶烤至焦黄发香时,冲入少量开水,煮沸后倒入牛眼盅内;第二道“甜茶”是在烤的基础上,加上切细的乳扇、核桃仁、芝麻、红糖等,寓意人生在世历尽沧桑,苦尽甘来。第二道茶的关键是乳扇不能炸,只能烤;第三道“回味茶”是在茶杯中放入花椒数粒、生姜几片、肉桂、蜂蜜和红糖少许,寓意着岁月漫长、酸甜苦辣、回味无穷。讲究的还要用松籽仁和核桃片做成一只欲飞“蝴蝶”漂在茶水中。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白族三道茶被赋予了更深厚的旅游文化内涵,每道茶之间都伴有歌舞,参与者一边看赏心悦目的歌舞,一边喝三道茶,回味“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境界。

茶联欣赏(三)


茶联作为诗词形式的一种变体﹐以对联为形式﹐对偶工整﹐平仄谐调﹐往往悬挂于门庭上或室内﹐以茶事生活为内容﹐不但古朴高雅且能陶冶人的情操﹐为古代文人所擅长和推崇。

(1)

若能杯酒比名淡﹔

应信村茶比酒香。

(2)

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你我﹔

两头是道﹐吃一盏莫问东西。

(3)

汲来江水烹新茗﹔

买尽青山当画屏。

(4)

美酒千杯难成知己﹔

清茶一盏也能醉人。

(5)

欲把西湖比西子﹔

从来佳茗似佳人。

(6)

茗外风清移月影﹔

壶过夜静听松涛。

(7)

泉香好解相如渴﹔

火候闲评东坡诗。

(8)

陶潜善饮﹐易善烹﹐饮烹有度﹔

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

(9)

采向雨前﹐烹宜竹里﹔

经翻陆羽﹐歌记卢仝。

(10)

香分花上露﹔

水吸石中泉。

茶三酒四


茶三酒四,其表示的意思是品茶时,人不宜多,以二三人为宜;而喝酒则不然,与品茶相比,人可以多一些。这是因为品茶追求的是幽雅清静,注重细细品啜,慢慢体会;而喝酒追求的是豪放热烈的气氛,提倡大口吞下,一醉方休。这也是茶文化与酒文化的重要区别之一。

明代屠本畯在《茗笈》中称:“饮茶以客少为贵。”明人陈继儒也在《岩栖幽事》中提出:“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七八个人在一起饮茶,环境繁杂,人心涣散,要做到静心品味,谈何容易,仅仅是喝茶解渴而已,这就是施茶。而喝酒就不一样,人多,气氛显得比较热烈。猜拳行令,把壶劝酒,使喝酒的场面显得更加热烈。

其次,茶与酒的属性不一样,因为茶性不宜广,能溶解于水的浸出物有限,即使按茶与水正常比例冲泡的茶水,通常续水6~8次,茶味就淡了。如果人多,一壶之茶,后饮者只能喝到既单薄,又无味的茶汤了。而酒则不然,只要酒缸中存有足量的酒,是不怕人多的。

由此可见,茶三酒四,其实它表达的是一样意思,说品茶,人不宜多;而相对品酒而言,喝酒的人,或许多一些,反而更有气氛。

徽州“吃三茶”习俗


今天小编想给大家聊聊著名的安徽吃茶习俗--“吃三茶”。

安徽的徽州是指如今的绩溪、休宁、祁门、黄山一带。这里自古就是茶乡,出产的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太平猴魁等茶叶闻名于世。基于茶乡的陶冶,徽州人自古就嗜好饮茶,而且形成了一些饮茶风俗。

徽州人喜欢饮茶,当地流传的“吃三茶”,它具有两种含义:一是每天早、午、晚三次必须饮茶;二是接待贵客的“吃三茶”。

徽州人每天都离不开茶,每天按早、午、晚三次饮茶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早晨起来洗漱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饮上一杯热茶,这杯热茶会使人觉得浑身血脉通畅,茶香盈口,精神爽快。到了中午饭后,更是离不了茶。他们在中午饮的茶多为酽茶,这样的茶有助于消化、健胃和去油腻。晚饭后,在庭院里歇凉时,品着香茶,觉得十分惬意和舒适。在劳碌了一天之后,饮杯香茶有助于消除疲时,品着香茶,觉得十分惬意和舒适。在劳碌了一天之后,饮杯香茶有助于消除疲劳。在冬日,全家人围着火盆,饮茶品茗,畅谈聊天,更是觉得畅快和喜悦。正是由于他们每日不离饮茶,所以当地有“饭可不食,茶不可少”的说法。

至于接待贵客的“吃三茶”,则是指枣栗茶、鸡蛋茶和清茶。徽州人受传统影响较深,待人接物很讲究礼节。即使是平日有客人来,第一件事就是给客人敬茶。如果是贵客造访,就要上三种茶。第一道是枣栗茶。这种茶不是用枣和板栗泡的茶,而是就着蜜枣和糖炒板栗吃茶。第二道是鸡蛋茶,就是用五香煮鸡蛋佐茶。第三道是清茶。这种“吃三茶”不仅款待贵客时饮用,就是全家人过春节或春节期间亲戚来家拜年时也吃。

吃三茶”不同于待客的就餐和饮茶解渴,吃的时候重在品茶,要在很闲适的环境里优哉游哉地品茶。如今人们生活节奏快,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品茶,因而传统的“吃三茶”也只有在部分老年人中流行。

徽州人饮茶很讲究。首先,是讲究水的质量,徽州地区多山,山上多泉水,平时用山泉水泡茶是他们的首选。其次,是经过沉淀、净化的河水,井水居于末尾。当然与自来水相比,他们更喜欢用井水泡茶。茶壶里一般都有个网筛,以便滤出茶渣。

在徽州地区还流行一种本地的“茶道”。这种本地流行的泡茶、品茶的程序,较为细致,大体分为以下十几个过程。如静气(思想专一无杂念)、焚香(给茶神陆羽敬香)、涤器(洗净茶具)、烫盏(用沸水消毒)、赏茶(给大家看茶色、茶形,闻茶香)、投茶、洗茶(用鱼眼泡沸水清洗茶叶)、注汤(注入沸水)、敬茶(饮者闻茶香、观茶色)、品茶、上食(奉上豆千丝、水果等食品,以佐品茶)、论茶(议论茶的品位、优劣)。这种茶道注重环境氛围,追求汤清、气清、心清和境雅、器雅、人雅。基于此,才能达到以茶立德,以茶陶情,以茶会友,以茶敬宾的目的。

解密白族三道茶


去云南旅游的朋友很多都会去到一个叫做喜洲的地方,那个聚居着很多白族。那里的白族居民会用一道很具特色的茶,欢迎所有去那参观的游客朋友,那道茶就叫做——白族三道茶。

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饮茶方式,属茶文化范畴。驰名中外的白族三道茶,以其独特的“一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早在明代时就已成了白家待客交友的一种礼仪。

白族三道茶,白族称它为“绍道兆”。这是一种宾主抒发感情,祝愿美好,并富于戏剧色彩的饮茶方式。喝三道茶,当初只是白族用来作为求学、学艺、经商、婚嫁时,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祝愿。应用范围已日益扩大,成了白族人民喜庆迎宾时的饮茶习俗。

有关白族三道茶,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很久以前,在大理苍山脚下,住着一位手艺高超的老木匠。他带有一个徒弟,学了多年还不让出师。一天,他对徒弟说:“你作为一个木匠,会雕会刻,还只学到一半功夫。要是跟我上山,你能把大树锯倒,锯下板子,扛得回家,才算出师。”徒弟不服气,就跟着师父上山,找到一棵大麻栗树,立即锯起树来。但还未等徒弟将树锯成板子,已觉口干舌燥,只好恳求师父让他下山取水解渴,但师父不依。到傍晚时分,还未锯完板子,徒弟再也忍受不住了,只好随手抓了一把树叶,放进口里咀嚼,想用来解渴。师父看了徒弟又皱眉头,又咂舌的样子,笑着问徒弟:“味道如何?”徒弟只好实说:“好苦啊!”师父这时才语重心长地说:“你要学好手艺,不先吃点苦头怎行啊?”这样一直到日落西山,板子虽然锯好,但徒弟已筋疲力尽,累倒了。这时,师父从怀里取出一块红糖递给徒弟,郑重地说:“这叫先苦后甜!”徒弟吃了这块糖后,觉得口不渴了,精神也振作了。于是赶快起身,把板子扛回家。从此以后,师父就让徒弟出师了。分别时,师父舀了一碗茶,放上些蜂蜜和花椒叶,让徒弟喝下去后,问道:“此茶是苦是甜?”徒弟答曰:“甜、苦、麻、辣,什么味都有。”师父听了,哈哈大笑,说道:“这茶中情由,跟学手艺、做人的道理差不多,要先苦后甜,还得好好回味。”自此开始,白族的三道茶就成了晚辈学艺、求学时的一套礼俗。以后,应用范围日益扩大,成了白族人民喜庆迎客,特别是在新女婿上门、子女成家立业时,长辈谆谆告诫晚辈的一种形式。

白族三道茶,以前,一般由家中或族中长辈亲自司茶。现今,也有小辈向长辈敬茶的。制作三道茶时,每道茶的制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是不一样的。

第一道茶,称之为“清苦之茶”。制作时,先将水烧开。再由司茶者将一只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热后,随即取适量茶叶放入罐内,并不停地转动砂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待罐内茶叶"啪啪"作响,叶色转黄,发出焦糖香时,立即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少倾,主人将沸腾的茶水倾入茶盅,再用双手举盅献给客人。由于这种茶经烘烤、煮沸而成,因此,看上去色如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下去滋味苦涩,故而谓之苦茶,通常只有半杯,一饮而尽。

第一道茶告诫人们人生之苦,创业之苦。人生之路,凡事苦先行,人们常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面对苦境、困境,我们唯有学会忍耐,在岁月的侵蚀中苦涩的成长,慢慢才能品出茶的芳香清甜,体会出人生的多汁多味。

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与此同时,还得在茶盅内放入少许红糖、乳扇、桂皮等,待煮好的茶汤倾入八分满为止。

第二道茶寓意人生的甘境。风雨过后总会见彩虹,经历过人生无数的风吹雨打,饱经困苦的煎熬,岁月的侵蚀后,才能真正体会这甘甜的滋味,才能真正收获人生的美好。这份甜,是对勤劳的肯定,对付出的回报,也是对自己最好的交代,给自己最好的礼物。

第三道茶,称之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虽然相同,只是茶盅中饮第三道茶时,一般是一边晃动茶盅,使茶汤和佐料均匀混合;一边口中“呼呼”作响,趁热饮下。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它告诫人们,凡事要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哲理。这道茶代表的是人生的淡境。一个人的一生,要经历的事太多太多,有高低,有曲折,有平坦,有甘苦,也有诸如名利、权势、富贵荣华等等的诱惑。要做到“顺境不足喜,逆境不足忧”,需要淡泊的心胸和恢宏的气度。如果一味沉湎于成功或失败之中,把身外之物看得太重,太过执着,就会作茧自缚,陷入生活的泥潭不能自拔,丧失了许多人生乐趣。所以,这道茶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我们不妨看得轻些淡些,不要让生命承受那些完全可以抛弃的重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人生境界。

白族茶礼“三道茶”


云南大理白族有喝"三道茶"的习俗。它的独特风味是:一苦、二甜、三淡。有好联想和善思考者,把这三味用来比喻人生的"三重境界".比喻,含有哲理,我以为然。

所谓"三重境界",指青春、中年、老年三个时期。平日常说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都是劝规年轻人要吃苦耐劳。把青春喻为喝苦茶,犹如农民必须在春天辛苦地播种、插秧、耕耘一样,苦中孕育着希望。有首《七苦诗》说得好:"苦苦苦无限,不苦苦无穷。苦尽甘来日,方知苦是功。"青春期喝过苦茶,中年期便能喝上甜茶,恰如农民春天苦苦劳作,到秋季可尝丰收的甜头。这种先苦后甜的经历,老年人该有深切的感受吧。

那么,为什么把老年人喻为一道淡茶呢?这比喻,意味深长,道出老年人生的轨迹(归结)和情操。

大家知道,作画讲究浓淡。浓,工笔重彩,如富贵牡丹;淡,意笔水墨,如出水芙蓉。浓其所浓,是一种美;淡其所淡,也是一种美。作文也讲究浓淡,有人,尤其是年轻人,喜欢词藻艳丽,意象灿烂;有人,特别是年长者,追求理明字顺,冲淡自然。艳丽,不失一种美;冲淡,则是另一番美。清代许印芳说:"功候深时,精义内容,淡语亦浓;宝光外溢,朴语亦华。"(《与李先生论诗书跋》)可见,浓与淡,并非绝对排斥。喻老年人喝淡茶,其所寓深意在于:一是老年人多世事洞明,看透人生,故与世无争,淡泊于名利;二是老年人多机体渐衰,安于清闲,故不求奢欲,满足于饮食的清淡素净;三是老年人多宽宏大度,偶遇磨擦,冷静自若,故不急不躁,能够恬淡处之。这种淡泊、清淡、恬淡的待人接物,是涵养功夫到家的表现,是德行渐趋炉火纯青的标志,是渴望返朴归真的象征。因此,老年人的淡化心态,不是消极颓唐,自惭形秽;而是胸襟坦荡,自知之明;老年人的淡化处世,是安祥神韵的风采,是洁白纯清的心灵美,是可自我欣慰而心安理得也。

通透人生三道茶


通透人生三道茶

在云南大理古城漫游,听当地人推荐,这里是白族聚居区,其民俗民居颇有特色,于是欣然前往。当我们酒足饭饱、悠闲品茗之时,不妨让饱含智慧的茶香浸淫于我们生命之中,感悟人生如茶的真谛,神往宜人的茶香妙谛!

一方精致小巧的木漆托盘,并排盛放着三小杯或清冽或浓酽的茶汤,雪白的瓷杯、馨香的茶味,氤氲着浓浓的茶文化气息。根据指点,客人从右至左依次捧起茶杯,小口地啜饮,感觉茶味各不相同。第一杯,茶水色泽酽酽的,香气扑鼻,只有小半杯,入口清苦,在舌尖可以领略茶水苦凉清香的况味;第二杯,茶汤倾入八分满,除了茶叶,还添加了少许红糖、乳扇、核桃仁等,因此分外甘甜,但又甜而不腻,教人不由得一饮而尽;第三杯,茶约六七分满,茶汤中内容更丰富,有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桂皮、姜片等,我们学着主人样,一边晃动茶盅,使茶汤与佐料均匀调合,一边口中吹气,趁热饮下,领略到甜、酸、苦、辣多种滋味……

品完“三道茶”,口齿噙香,再听主人详尽介绍,原来其原料、烹制、寓意都大有讲究。第一道叫“苦茶”,系烧烤大理特产沱茶至黄而不焦、香气弥漫时冲入滚水制成,寓“清苦”之意;第二道称为“甜茶”,选用大理名茶“感通茶”煎制而成,再加上佐料,甜香难抑,暗喻“苦尽甘来”;第三道则是“回味茶”,系冲大理苍山雪绿茶煎成,花椒、桂皮、姜片性辣,蜂蜜味甘,绿茶则味苦,可谓五味杂陈,融于一体,似乎告诉人们,凡事要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人生哲理。

“头苦、二甜、三回味”的白族“三道茶”,系招待贵宾时的一种饮茶方式。细品“三道茶”,假如你具有一定的人生阅历,经历过离合悲欢、起起落落的境遇,相信一定会拍案叫绝。人生苦短,举步维艰,尤其是起步之始、创业之初,往往渗透着苦涩与困窘;然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惟有忍耐坚持,一任岁月浸淫于苦涩之中,久之才能渐渐品出茶中清香,感悟生活的原味。可人生尚有苦尽甘来的畅美之时,那是经过困苦的磨砺、苦水的浸泡之后,上天给予的最好回报。此时硕果累累,成就斐然,可在鸟语花香之间流连,可在明月清辉之下徜徉,尽情享受生活的甜蜜与快意。“三道茶”至此已去其二,分别代表人生的“苦境”与“甘境”。可是,如果以为这就是人生的全部,还未能臻于至善至高的境界。第三道茶名为“回味”,隐喻着人生的淡境。人生终究会归于平淡,苦的不觉其苦,甜也不再甜,这只有千帆过尽、历尽沧桑后,才能淡然视之。人生的高低起伏、顺境逆境、悲喜苦乐要看得透,名利、权势、富贵要放得下,成败利钝要抛得开,一切看淡些,再看淡些,或许才能摆脱名缰利索的束缚,解开大喜大悲的桎梏,避免陷入作茧自缚、庸人自扰、杞人忧天的迷局中不能自拔。

茶道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人生的艺术,“三道茶”即是最好的证明。当我们酒足饭饱、悠闲品茗之时,不妨让饱含智慧的茶香浸淫于我们生命之中,感悟人生如茶的真谛,神往宜人的茶香妙谛!

一方精致小巧的木漆托盘,并排盛放着三小杯或清冽或浓酽的茶汤,雪白的瓷杯、馨香的茶味,氤氲着浓浓的茶文化气息。根据指点,客人从右至左依次捧起茶杯,小口地啜饮,感觉茶味各不相同。第一杯,茶水色泽酽酽的,香气扑鼻,只有小半杯,入口清苦,在舌尖可以领略茶水苦凉清香的况味;第二杯,茶汤倾入八分满,除了茶叶,还添加了少许红糖、乳扇、核桃仁等,因此分外甘甜,但又甜而不腻,教人不由得一饮而尽;第三杯,茶约六七分满,茶汤中内容更丰富,有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桂皮、姜片等,我们学着主人样,一边晃动茶盅,使茶汤与佐料均匀调合,一边口中吹气,趁热饮下,领略到甜、酸、苦、辣多种滋味……

品完“三道茶”,口齿噙香,再听主人详尽介绍,原来其原料、烹制、寓意都大有讲究。第一道叫“苦茶”,系烧烤大理特产沱茶至黄而不焦、香气弥漫时冲入滚水制成,寓“清苦”之意;第二道称为“甜茶”,选用大理名茶“感通茶”煎制而成,再加上佐料,甜香难抑,暗喻“苦尽甘来”;第三道则是“回味茶”,系冲大理苍山雪绿茶煎成,花椒、桂皮、姜片性辣,蜂蜜味甘,绿茶则味苦,可谓五味杂陈,融于一体,似乎告诉人们,凡事要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人生哲理。

“头苦、二甜、三回味”的白族“三道茶”,系招待贵宾时的一种饮茶方式。细品“三道茶”,假如你具有一定的人生阅历,经历过离合悲欢、起起落落的境遇,相信一定会拍案叫绝。人生苦短,举步维艰,尤其是起步之始、创业之初,往往渗透着苦涩与困窘;然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惟有忍耐坚持,一任岁月浸淫于苦涩之中,久之才能渐渐品出茶中清香,感悟生活的原味。可人生尚有苦尽甘来的畅美之时,那是经过困苦的磨砺、苦水的浸泡之后,上天给予的最好回报。此时硕果累累,成就斐然,可在鸟语花香之间流连,可在明月清辉之下徜徉,尽情享受生活的甜蜜与快意。“三道茶”至此已去其二,分别代表人生的“苦境”与“甘境”。可是,如果以为这就是人生的全部,还未能臻于至善至高的境界。第三道茶名为“回味”,隐喻着人生的淡境。人生终究会归于平淡,苦的不觉其苦,甜也不再甜,这只有千帆过尽、历尽沧桑后,才能淡然视之。人生的高低起伏、顺境逆境、悲喜苦乐要看得透,名利、权势、富贵要放得下,成败利钝要抛得开,一切看淡些,再看淡些,或许才能摆脱名缰利索的束缚,解开大喜大悲的桎梏,避免陷入作茧自缚、庸人自扰、杞人忧天的迷局中不能自拔。

禅茶之三味


禅茶一味,是近年来茶禅两界乐议的话题,那么此“一味”究竟味在何处呢?在我看来,涵盖于三点:功夫一味,恭敬一味,载体一味。

功夫一味,是指茶与禅都讲落实,熬工夫。由禅达悟,论的是根器与修行,自古至今,哪一间禅堂没有蒲团坐烂?而茶如白琳者,一看产地,二看火候——非生于峻险之地,非老火慢焙者不为上品。这是茶与禅共通的第一点:考功夫。

恭敬一味,讲的是态度。这需要从内心树立起对佛陀、佛教独立正确的认识,进而抽发出自然的尊敬。佛教的仪式中常常用茶礼、茶仪、茶供等方式来表达对“佛”,即“觉者”的尊崇,清雅庄重的仪式,正是寄托了信众们清净无染的恭敬之心,这是茶与禅共通的第二点:起恭敬。

载体一味,是说茶与禅都需要表达和衍演,古来祖师唱和酬答,历代茶人烹茶尽具,都是通过形式来表达一个内涵物的核心。在中国历史上,茶与禅的兴起、发展趋势相近,同根同源,这使茶之一事成为表“禅”的一个很好的载体,使“禅”之一境,成为茶人们修行的最高追求。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唐三鱼纹茶臼》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