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崛起的普洱茶圣地——勐海

勐海发展普洱茶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历史、生态、科技、民族茶文化等5大优势,既是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又是极具开发利用资源的旅游资源。普洱茶圣地勐海正在崛起!在神奇美丽的西双版纳,有一个春意盎然的“春城”——勐海。勐海县山山有树,沟沟有水,座座茶山点缀其间,生机盎然,是个充满绿色的家园,曾一度被誉为“最适宜居住的春城”。勐海,傣语为“英雄居住的地方”,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素有“世界茶树王之乡”“世界茶王之乡”“普洱茶圣地”“中国茶都”“茶乡梦海”的美誉,是国际茶界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带和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发祥地之一,是滇藏茶马古道的源头和滇缅通关的重要驿站。这里天地壮美、山林苍翠,高山云雾之中绵延着片片古生茶园,4.6万亩百年以上的古老茶林中,古茶根深,盘根错节,犹如时光老人,向人们讲述着古茶山和人类种茶、用茶的沧桑岁月。这里是大叶种茶的原产地,是国际茶界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带和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发祥地之一,是世界茶树王之乡、世界茶王之乡。这里是茶马古道的起点,芳草野径之上上演着古老马帮的足迹,石头、蹄印,在苍茫的岁月中渐渐湮没,只有深入探寻久远的历史,才能读懂这无尽的古道。这里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纯朴的民风民俗,千百年来,各族人民世居茶山,与茶为伴,种茶为生,生生不息;这里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种茶民族,有最古老的茶树王、最古老的古茶园、最古老种茶山寨、最醇厚的普洱茶,还有国内国际茶叶市场最响亮的普洱茶品牌。勐海茶叶品质优渥,滋味纯美,有着天赋灵韵的美誉,天地自然的神奇力量孕出了这哥独具茶中“王者风范”的地方,这就是中国普洱茶第一县、西双版纳春城——勐海。这里是——茶的“圣地”人的福地因为这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地势地貌为茶树的起源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热充足,雨量充沛”的气候特点,以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地势地貌为茶树的起源和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一个充满绿色的“生态家园”,群山绿茵覆盖,山间泉水奔流,蜿蜒起伏之间,茶树错落有致。清纯的水,给予茶圣洁的“营养液”。无污染,形成了天然的“净化池”。勐海大叶茶,集天地之灵气,汲日月之精华,毫无雕琢,尽显茶的本真。步入古茶园,人人都会为那些饱经沧桑的古茶树所具有的生命力而感到震撼。在这里,仿佛可以听到来自大地深处的声音;在这里,每一寸泥土里都有世居民族祖先浸润过的汗水,每一片茶叶里都有他们温热的脉息;在这里,白色的云雾游荡在风中,送来茶叶的清香,晶莹透亮的泉水沿着深山小径流出,森林、土地、天空里荡漾着使人眷念的宁静和温馨。由于勐海有适合高品质茶叶生存的良好生态环境,种茶、制茶、饮茶和茶叶贸易的历史悠久,古茶树资源丰富、优质品种多,它与世居民族的历史渊源、生活习俗、宗教图腾信仰相依相伴,源远流长。县内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种茶、制茶、饮茶的民族——布朗族;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种茶的布朗山寨——布朗山布朗族乡班章村委会老曼峨村;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树龄达1800多年的巴达野生茶树王;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树龄900多年的南糯山栽培型古茶树王;有世界上最早成立和最专业的普洱茶研究机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勐海茶厂普洱茶加工工程研究室、勐海茶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就坐落于县内;有世界上最大的4.8万亩百年以上栽培型古茶园;有世界上最大的连片百年以上的1.6万多亩的贺开古茶园;有世界上最大的茶树基因保存圃——国家种质勐海茶树分圃;有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普洱茶厂——勐海茶厂。县内以老班章茶为代表的普洱茶,受到了国内外茶专家和普洱茶发烧友的青睐,而驰名中外勐海茶厂“大益茶制作技艺”被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益牌”商标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确立了“大益”在国际普洱茶界的王牌地位。这里有——高品质茶叶生态环境勐海县属亚热带高原气候,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8.7℃,年平均相对湿度78%,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多雾日,光热充足,雨量充沛”的特点,为喜散光的茶树等耐阴作物提供了优越的气候生态环境,造就了优良的茶叶品质。“高山云雾出名茶”。雾多是勐海的特点,年平均雾日107-160天。浓雾的滋润,使普洱茶的原料大叶茶得以枝繁叶茂,茶味独特、富含多种营养素。勐海县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丰富,土质肥沃,极宜茶树生长,茶叶原料兼备良好的生态环保、品质醇厚、营养富集诸多特色。这里是——茶树良种种质基因库遍植于各生态系统中的茶树,通过自然杂交、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形成许多具有独特的植物学特征的地方品种,既可从中选出良种推广,又可作进一步选育良种的种质资源。这一优势,为全国其他茶区所望尘莫及。经审定,勐海大叶茶、云抗10号、云抗14号3个品种为国家级茶树良种;长叶白毫、云选9号等11个品种为省级茶树良种。这里是——佛海,千年的历史造就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勐海县县内世居的傣族、布朗族、哈尼族、拉祜族等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共同开创了勐海悠久的种茶、制茶、饮茶、贸茶历史。它与世界民族的历史渊源、生活习俗、宗教图腾信仰相依相伴,源远流长。茶学界、史学界公认,汉书中称其为“濮人、扑子蛮、浦蛮”的布朗族是云南种茶的祖先。他们集中居住在勐海,有着悠久的种茶、制茶、贸茶和用茶的历史,并保存着竹筒蜂蜜茶、酸茶、腌茶、青竹茶、土锅茶等独具特色的饮茶习俗。晚清至民国时期,为开发边地茶树资源,发展茶叶贸易,一些手工业制茶商云集佛海,鼎盛时期全县23个茶庄年产紧压茶外销达到4万担。1938年,云南个旧人白孟愚创办南糯山制茶厂,开创了佛海茶区办茶厂和用机器加工茶叶的先河。1940年,茶叶专家范和钧建成佛海茶厂,这是勐海茶厂的前身,是云南较早的规模化机器制茶企业。据解放初勐海茶叶调查组的相关资料显示,尽管自1943年之后勐海茶业落入低潮,但到1950年,勐海县各乡(镇)、各村寨都还拥有茶园,总面积达8万亩,仍位居云南各产茶县之首。1951年,云南省农科院在勐海县南糯山茶叶实验场的基础上建立了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开展茶树种质理论研究,选育推广优良品种,推行“土肥、修剪、采摘、养蓬”关键技术和“密植、速成、高产、稳产”栽培法,实现了云南大叶茶由“乔木”向“矮树”的革命性跃进,为滇南茶区茶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勐海县政府于1958年成立“茶叶办公室”,是云南省设立时间最早的茶叶技术推广机构,至今仍然在全县茶叶种植、低改和技术推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勐海县历届县委、县政府肩负兴边富民的历史责任,始终大力培育发展茶叶这一传统骨干产业。计划经济时期,高度重视勐海茶厂生产,推行制茶技术革新和生产机具改革,研发各种名优茶品,垦复并改造老茶园,开发新茶园,推广改制红茶,增加茶叶出口量,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建立茶叶种植管理技术辅导、鲜叶收购、毛茶初制和精制加工网络体系,为茶产业的大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物质文化基础。改革开放——战略创新促茶产业快速发展1989年,勐海茶厂注册“大益”茶叶商标,后来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的茶叶品牌。1991年,勐海茶厂建成巴达、布朗山两个万亩茶园基地。1992年,勐海茶厂率先在同行业中制定了普洱茶产品标准并发展为行业标准。同年,勐海茶厂“八五技术改造项目”完成,年生产制茶能力达到7500吨,成为能生产绿茶、红茶、普洱茶、紧压茶、保健茶等系列112个花色品种的省内大茶厂。自80年代以来,勐海茶厂生产的60多个产品获得国家省部级奖项。2004年,勐海茶厂由云南省博闻投资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成民营企业,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勐海茶厂是已有70多年历史的普洱茶知名企业。先后有“勐海之星”“0562”“宫廷普洱”“高山韵象”“国韵60”“红韵圆茶”等34个产品在国家、省、市及各类茶博会上获奖,“大益”品牌先后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云南省著名商标”“中国名牌农产品”“云南名牌产品”。“大益茶制作技艺”于2008年6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6月,大益集团勐海茶厂(注册商标“大益牌”)获得国家商务部正式认定,上榜第二批“中华老字号”。勐海茶厂先后65次还被国家、省、州、县及相关行业协会授予“示范单位”“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改制后的勐海茶厂充满生机与活力、产品产量、质量、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对全县茶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明显增强。目前,云南大益茶业集团已是当前中国首屈一指的现代化大型茶业集团,生产的“大益”牌普洱茶饮誉海内外,2013年生产成品茶已达7500吨,实现产值15亿元。勐海县委、县政府确立了把勐海建成全国最大、最优、最安全的普洱茶生产加工基地县的目标,大力改善投资环境,扶优扶强普洱茶龙头企业,扶持优质茶叶原料建设,打造普洱茶品牌,全力提升茶叶产业。目前,已形成了“大益”、陈升茶业有限公司、勐海七彩云南等为龙头的普洱茶精加工企业群,成功打造出了大益、八角亭、七彩云南、庆沣祥、陈升号、兴海、福海、朗河等普洱茶著名品牌,蜚声海内外。勐海“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多雾日、光热充足、雨量充沛”的气候和地理等自然条件蕴育出的普洱茶,以其独特的“勐海味”倍受世人推崇,风靡海内外茶叶市场,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2013年,全县茶园面积45.06万亩,其中古茶园4.8万亩;干毛茶产量2.02万吨,精制茶产量2.14万吨;茶叶的工农业总产值达34亿元;创造税收收入2.1亿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7亿元的30%。在工商局注册的茶叶生产、销售企业共1460户,其中,初制所653户、精制厂229户、茶叶销售企业388户、茶叶专业合作社190户、涉茶商标535件,均为云南省县级第一。勐海茶厂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获云南省著名商标8件,分别为大益、郎河、勐子、吉益、陈升号、八角亭、老曼娥、茶树王。获“云南省名牌产品”4件,分别是勐海茶厂、勐海七彩云南茶厂、黎明茶厂和陈升茶厂;“大益茶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县33万多人口中有茶农近20万人,茶农人均来自茶叶纯收入达3000元左右,茶业跃居为全县第一大产业,成为了全国普洱茶生产的强县和第一大县。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按照“旅居城镇圈”和“1266”的构想,把勐海县建成西双版纳的“春城”,列为全州“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点工程目标。按照州委州政府把西双版纳建设成为“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国际生态旅游州的整体要求,勐海县委、县政府着力把勐海县建成全省乃至全国投资环境、创业环境、旅游环境、人居环境和人才宜聚环境最佳的县市之一,使勐海成为面向东南亚“走出去”与“引进来”的重要地区之一,紧紧抓住桥头堡建设这一历史性机遇,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投资环境,做好功能定位和总体规划,把勐海建成全省乃至全国最适宜人居住的春城。勐海发展普洱茶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历史、生态、科技、民族茶文化等5大优势,既是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又是极具开发利用资源的旅游资源。跨入新世纪,随着普洱茶的再度复兴,勐海县委、县政府将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按照“农业强县、工业富县,科技兴县,依法治县”的发展战略,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提升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兴产业相结合,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推进市场化进程,提高产业化水平,科学统领全县茶农、茶企、茶商,以提高茶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重点,促进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将勐海建成全国最大、最优、最安全的普洱茶第一县。

cy260.com小编推荐

揭秘普洱茶勐海味


揭秘普洱茶勐海味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是国际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和普洱茶发祥地,也是茶树良种的种质基因库,素有“世界茶王之乡”“普洱茶圣地”之称,它是滇藏茶马古道的源头和滇缅通关的重要驿站。勐海种茶、制茶、用茶、贸茶的历史悠久,是我国最早的普洱茶出口基地县。

酽酽地沏上一壶勐海普洱,氤氲香气中,那鲜艳透亮的汤色,总令人感到自然和岁月的温暖,带着它醇香的回甘,我们一起去揭秘勐海茶、勐海味。

勐海,傣语意为勇敢者居住的地方,位于云南最南端,总面积5511平方公里,总人口33.72万人,世居着傣、哈尼、拉祜、布朗等少数民族。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四周高峻,中部平缓,山峰、丘陵、平坝相互交错,沟谷纵横,崇山峻岭延绵不断,座座茶山点辍其间。

勐海,傣语地名,意为勇敢者居住的地方,位于云南省最南端,隶属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总面积5511平方公里,总人口33.72万人。世居着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这里四季如春,风景秀美,物种丰富,生态环境堪称完美。

据查,勐海种茶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距今已有1700多年。民间有“武侯遗种”之说。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公元225年)到勐海县境内的南糯山,许多士卒无缘无故昏睡不起,百治无效。诸葛亮探视后,即将一手杖植于土中,手杖随之发芽长叶,蔚然成树,诸葛亮取其叶煨水煮汤,令人给病人服用,昏睡士卒即刻清醒恢复正常。据说,这些树木就是茶树。后来,每到清明节、鬼神节、泼水节,当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纪念诸葛亮。

勐海境内树龄1800余年的野生型茶王树和树龄800余年的栽培型茶王树,是研究茶树种源、茶叶生产历史状况的活化石,茶学界将这两株茶树和澜沧县发现的邦崴千年过渡型大茶树同称“三大古茶树王”。值得一提的是,树龄1800余年的巴达野生型茶王树与“武侯遗种”历史时间恰好吻合——这充分说明,勐海早在1800多年前就已种茶,勐海是世界茶树的发祥地之一,是普洱茶的故乡。

“高山云雾出名茶”,茶乃娇贵之物,茶树的生长对自然环境亦极为挑剔,勐海在茶叶历史与茶叶贸易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并非诸葛孔明先生一根手杖便可成就的,更重要的是,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条件。

勐海县地处横断山系纵谷区南段、澜沧江西海岸,属于怒山山脉向南延伸的雨脉部,山脉、丘陵、平坝相互交错,沟谷纵横,崇山独特的地貌系统培养孕育出了座座茶山。此外,勐海境内土壤主要有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壤等类型,这些类型的土壤极宜茶树生长,具有良好的发展茶树种植的土壤条件。

勐海属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夏秋季多阴雨天气,冬春季多晴朗天气,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热量充足,雨量充沛。从光辐射的季节分布看,春多于夏,夏多于秋,秋多于冬,这既有利于茶树越冬的养分积累,也有利于夏秋季茶树的生长发育和品质的提高;从降雨的时间分布看,5~10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5.81%,雨热同期,降雨有效性高,完美配合茶树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要。

“多雾”是勐海气候的显著特点,也是成就勐海茶味的重要因素。每日,自午夜起,水雾便悄然而生,从平坝、山谷间生腾出万缕云烟,茫茫雾海笼罩了整个勐海;而到正午时分,随着阳光的照射,茫茫浓雾又慢慢地消失无踪。“多情”的雾气不但减少了茶树蒸腾作用对水分的消耗,还能够以0.2~0.4毫米的雾露水增加地表水,提高空气的湿度。正因有了浓雾的滋润,普洱茶的原料大叶茶得以枝繁叶茂,勐海的茶叶才具有了独特而神秘的茶味。

勐海的生态环境良好,群山绿茵覆盖,山间泉水奔流,水源纯净,空气清洁,为大叶茶种植天堂般的“净土”,因此勐海茶正可谓“集天地之灵气,汲日月之精华”,冰清玉洁,毫无铅华,尽显茶的本真。

在历史上,勐海就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是滇藏茶马古道的源头。

茶马古道是我国古代可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的商路网络,它处于中国西南部的横断山区与青藏高原之间,为我国西南地区各民族之间以及我国与邻国之间互通有无提供了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而那些行走在茶马古道之上,风餐露宿穿梭于峡谷河流之间、带着神秘色彩的马帮,则成为了我国西南地区历史上一道别致的风景线。

勐海居住着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等25个民族,勐海的“茶文化”也因此呈现出多彩的民族文化交织辉映的特征。从发现野生茶到驯化种植,乃至到日常祭祀、家居生活,世代居住于勐海的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已在岁月恒久中与普洱茶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布朗族一生中离不开茶,一位精通土罐茶泡制且深谙茶艺、茶礼的布朗族老人岩刀说:“我们布朗族走亲串戚少不了茶;看望病人要带上茶;青年男女求婚要用茶,定婚不得少于两包茶;婚礼更是不能没有茶;不管穷富人家,在给女儿的嫁妆中,茶树是必不能少的;建盖房屋、立生基定四柱不能缺茶。家家火塘边除了长烟锅、土烟筒,就是土茶罐。

普洱茶知识:勐海茶的特征


普洱茶知识:勐海茶的特征

勐海茶,滋味浓醇,苦涩皆厚重。特别是有收藏家魂牵梦萦的,最具风格的“勐海韵味”,许多人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实际上,这种韵味可以用最简单的词汇描述:协调性,苦涩味的协调性。

勐海茶,苦涩味的协调性是好的。滋味浓,苦涩俱佳,但苦味稍占上风,在口腔里的余味是苦味为主,即通俗说的勐海茶是‘苦底茶’。

苦为余味,往往带来清凉的感觉,回甘的感觉。涩为余味,由于收敛性的刺激作用,口腔会有失水的感觉,带来燥感,及其不舒服。

有些地域的茶,滋味也浓,耐泡。但许多茶友喝了,总觉得有什么不对,好像没有‘韵味’,为什么?

实则,这种茶的‘协调性’不够好罢了。

往往这些茶,有的苦味不够,偏甜,而涩味又来得太长,没有韵味由此而生。有的只有苦,没有涩,没有生津,显得空荡,给人与寡水般的感觉.还有的苦涩皆薄,微甜,没有力道,自然其韵味只能是无味之韵味了。

从茶品的内含物质来说,主要是三大类物质,茶多酚(显涩,见有一定的苦味),生物碱(咖啡碱为主,显苦),以及氨基酸类物质(鲜爽度的来源)的配比,决定茶品的‘协调性’,即韵味。配比合理,独具韵味。

这里说配比,好像说的是人为似的,实际上,是茶区,茶种,天时,地利,人和诸般条件综合使然。

当然,通过合理的拼配技术,解决普洱茶的韵味问题,这是普洱茶精制加工厂的使命。有优秀韵味配方的普洱茶,受到茶友的青睐,这是普洱茶的魅力所在。(作者:李文华,资料来源:新浪博客)

普洱茶精发酵工艺创勐海“金刚”


普洱茶精发酵工艺创勐海“金刚”

2008年,勐海茶厂经过多年精心研发的一款极有意义的新产品“金刚”问世,标志着普洱茶精发酵时代的来临。普洱茶精发酵工艺创勐海“金刚”那么,何谓普洱茶“精发酵”呢?要了解“精发酵”工艺,首先要了解普洱茶的熟茶发酵技术的产生。人们在长期的品饮实践中,发现陈年普洱茶更加适口,且更加适合那些有胃病、饮茶后失眠或身体偏胖等人士饮用,同时随着茶人对“普洱茶后熟陈化促使品质转变”这一认识的逐步加深,喜欢喝陈年的普洱茶的消费群体越来越大,对陈年普洱茶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在这一社会需求的带动下,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以勐海茶厂为代表的茶叶精加工企业,在总结民间对传统普洱茶生产工艺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分析研究,并借鉴黑茶生产工艺,进行了多次的实验。1973年,“普洱茶熟成发酵技术”终于在勐海茶厂试验成功,从此为普洱茶的发展开启了全新的篇章。经过熟成发酵后的普洱茶(俗称熟茶)一经推出即受到了香港、台湾、广东和日本、东南亚等地消费者的欢迎,产销量逐年扩大,促进了加工技术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也越来越稳定,其保健功能也同时被社会各界证实。“普洱茶熟成发酵技术”在勐海茶厂研制的成功标志着现代普洱茶的正式形成。而普洱茶的精发酵工艺,则是指在茶叶发酵之前,先对毛茶进行筛分处理,把不同大小、长短和老嫩的芽叶分开,在进行熟成发酵时,对大小、长短和老嫩不一的茶叶分别渥堆发酵。该工艺使发酵出来的茶叶外型更加匀整,成熟度更加一致,而且碎茶率更低,这就有效地解决了以前成熟度不一致,发酵后茶叶外形“花杂”的问题,同时还提高了经济效益。“普洱茶精发酵”工艺,是敢为天下先的中国茶人不断完善普洱茶的加工技术的又一次大胆的创新。“大益金刚普洱茶”正是采用“精发酵”工艺后,推出的首款产品。取名“金刚”寓意该茶品滋味浓烈,陈香高扬,余味持久,为熟茶之典范。金刚中的“金”为永久、持久之意,象征经典,值得拥有,表达茶品特征内含丰富,陈香显著、回味绵长;“刚”则为坚硬,刚烈之间,表述茶品特征:滋味浓烈。勐海茶厂2008年首次推出的“金刚普洱”,每饼重为357克,根据品质等级分为三星和五星。其芽叶紧结匀整,条索清晰舒展,显金毫;汤色红浓透亮;滋味浓厚甘滑,余味绵长;陈香馥郁。勐海茶厂“金刚”普洱茶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普洱茶发酵技术又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精发酵”工艺对现代普洱茶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普洱茶行业正式进入“精发酵”时代。

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勐海


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勐海

勐海,傣语为“勇敢者居住的地方”,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素有“世界茶王之乡”、“普洱茶圣地”的美誉,是国际茶界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带和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发祥地之一,是滇藏茶马古道的源头和滇缅通关的重要驿站。

由于勐海有适合高品质茶叶生存的良好生态环境,种茶、制茶、饮茶和茶叶贸易的历史悠久,古茶树资源丰富、优质品种多,它与世界民族的历史渊源、生活习俗、宗教图腾相依相伴,源远流长。县内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种茶、制茶、饮茶的民族——布朗族;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种茶的布朗山寨——布朗山布朗族乡班章村委会老曼峨村;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树龄达1800多年的巴达野生茶树王;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树龄900多年的南糯山栽培型古茶树王;有世界上最早成立和最专业的普洱茶研究机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勐海茶厂普洱茶加工工程研究室、勐海茶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就坐落于县内;有世界上最大的4.6万亩百年以上栽培型古茶园;有世界上最大的连片百年以上的1.3万多亩的贺开古茶园;有世界上最大的茶树基因保存圃­——国家种质勐海茶树分圃;有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普洱茶厂——勐海茶厂。县内以老班章茶为代表的普洱茶,受到了国内外茶专家和普洱茶发烧友的青睐,而驰名中外勐海茶厂“大益茶制作技艺”被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益牌”商标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确立了“大益”在国际普洱茶界的王牌地位。

勐海拥有适合高品质茶叶生存的良好生态环境。勐海县属亚热带高原气候,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8.7℃,年平均相对湿度78%,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多雾日,光热充足,雨量充沛”的特点,为喜散光的茶树等耐阴作物提供了优越的气候生态环境,造就了优良的茶叶品质。

“高山云雾出名茶”。雾多是勐海的特点,年平均雾日107-160天。浓雾的滋润,使普洱茶的原料大叶茶得以枝繁叶茂,茶味独特、富含多种营养素。勐海县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丰富,土质肥沃,极宜茶树生长,茶叶原料兼备良好的生态环保、品质醇厚、营养富集诸多特色。

勐海是茶树良种的种质基因库。遍植于各生态系统中的茶树,通过自然杂交、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形成许多具有独特的植物学特征的地方品种,既可从中选出良种推广,又可作进一步选育良种的种质资源。这一优势,为全国其他茶区所望尘莫及。经审定,勐海大叶茶、云抗10号、云抗14号3个品种为国家级茶树良种;长叶白毫、云选9号等11个品种为省级茶树良种。

勐海县,旧称佛海,它千年的历史成就了丰富的茶文化底蕴。县内世居的傣族、布朗族、哈尼族、拉祜族等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共同开创了勐海悠久的种茶、制茶、饮茶、贸茶历史。它与世界民族的历史渊源、生活习俗、宗教图腾相依相伴,源远流长。

茶学界、史学界公认,汉书中称其为“濮人、扑子蛮、浦蛮”的布朗族是云南种茶的祖先。他们集中居住在勐海,有着悠久的种茶、制茶、贸茶和用茶的历史,并保存着竹筒蜂蜜茶、酸茶、腌茶、青竹茶、土锅茶等独具特色的饮茶习俗。

晚清至民国时期,为开发边地茶树资源,发展茶叶贸易,一些手工业制茶商云集佛海,鼎盛时期全县23个茶庄年产紧压茶外销达到4万担。1938年,云南个旧人白孟愚创办南糯山制茶厂,开创了佛海茶区办茶厂和用机器加工茶叶的先河。1940年,茶叶专家范和钧建成佛海茶厂,这是勐海茶厂的前身,是云南较早的规模化机器制茶企业。据解放初勐海茶叶调查组的相关资料显示,尽管自1943年之后勐海茶业落入低潮,但到1950年,勐海县各乡(镇)、各村寨都还或多或少地拥有茶园,总面积达8万亩,仍位居云南各产茶县之首。1951年,云南省农科院在勐海县南糯山茶叶实验场的基础上建立了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开展茶树种质理论研究,选育推广优良品种,推行“土肥、修剪、采摘、养蓬”关键技术和“密植、速成、高产、稳产”栽培法,实现了云南大叶茶由“乔木”向“矮树”的革命性跃进,为滇南茶区茶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勐海县政府于1958年成立“茶叶办公室”,是云南省设立时间最早的茶叶技术推广机构,至今仍然在全县茶叶种植、低改和技术推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勐海县历届县委、县政府肩负兴边富民的历史责任,始终大力培育发展茶叶这一传统骨干产业。计划经济时期,高度重视勐海茶厂生产,推行制茶技术革新和生产机具改革,研发各种名优茶品,垦复并改造老茶园,开发新茶园,推广改制红茶,增加茶叶出口量,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建立茶叶种植管理技术辅导、鲜叶收购、毛茶初制和精制加工网络体系,为茶产业的大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物质文化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关系的调整和体制机制的创新促进了全县茶产业的加快发展。1989年,勐海茶厂注册“大益”茶叶商标,后来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的茶叶品牌。1991年,勐海茶厂建成巴达、布朗山两个万亩茶园基地。1992年,勐海茶厂率先在同行业中制定了普洱茶产品标准并发展为行业标准。同年,勐海茶厂“八五技术改造项目”完成,年生产制茶能力达到7500吨,成为能生产绿茶、红茶、普洱茶、紧压茶、保健茶等系列112个花色品种的省内大茶厂。自80年代以来,勐海茶厂生产的60多个产品获得国家省部级奖项。2004年,勐海茶厂由云南省博闻投资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成民营企业,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勐海茶厂是已有七十多年历史的普洱茶知名企业。先后有“勐海之星”、“0562”、“宫廷普洱”、“高山韵象”、“国韵60”、“红韵圆茶”等34个产品在国家、省、市及各类茶博会上获奖,“大益”品牌先后被评为“云南省著名商标”、“中国名牌农产品”、“云南名牌产品”。“大益茶制作技艺”于2008年6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6月,大益集团勐海茶厂(注册商标“大益牌”)获得国家商务部正式认定,上榜第二批“中华老字号”。勐海茶厂先后65次还被国家、省、州、县及相关行业协会授予“示范单位”、“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改制后的勐海茶厂充满生机与活力、产品产量、质量、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对全县茶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明显增强。目前,云南大益茶业集团已是当前中国首屈一指的现代化大型茶业集团,生产的“大益”牌普洱茶饮誉海内外,2010年生产成品茶已达6036吨,实现产值5.6亿元。

勐海县委、县政府确立了把勐海建成全国最大、最优、最安全的普洱茶生产加工基地县的目标,大力改善投资环境,扶优扶强普洱茶龙头企业,扶持优质茶叶原料建设,打造普洱茶品牌,全力提升茶叶产业。目前,已形成了“大益”、陈升茶业有限公司、勐海七彩云南等为龙头的普洱茶精加工企业群,成功打造出了大益、八角亭、七彩云南、庆沣祥、陈升号、兴海、福海、朗河等普洱茶著名品牌,蜚声海内外。

勐海“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多雾日、光热充足、雨量充沛”的气候和地理等自然条件蕴育出的普洱茶,以其独特的“勐海味”倍受世人推崇,风靡海内外茶叶市场,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2010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已达35.9万亩,干毛茶产量12200吨,目前,全县在工商注册的茶叶精制茶企业达118户,获“QS”认证的精制茶企业有105户,初制所(厂)523个(其中初制达标100家),精制茶产量21587吨,实现工业总产值(现价)11.54亿元,实现工业销售产值(现价)7.84亿元,实现茶产业税收10466.6万元。茶业跃居为全县第一大产业,勐海成为我国普洱茶生产第一大县。

勐海发展普洱茶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历史、生态、科技、民族茶文化等5大优势,既是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又是极具开发利用资源的旅游资源。

跨入新世纪,随着普洱茶的再度复兴,勐海县委、县政府将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按照“农业强县、工业富县,科技兴县,依法治县”的发展战略,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提升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兴产业相结合,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推进市场化进程,提高产业化水平,科学统领全县茶农、茶企、茶商,以提高茶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重点,促进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将勐海建成全国最大、最优、最安全的普洱茶第一县。

云南普洱茶:勐海普洱茶新六大茶山


勐海普洱茶新六大茶山

众多中外普洱茶爱好者只知道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易武(曼撒),对勐海新六大茶山——南糯、南桥、勐宋、布朗、巴达和景迈的茶却所知不多。

勐海新六大茶山的前五座全部集中在勐海县境内,只有景迈茶山位于澜沧县,与勐海紧紧相连之处。新六大茶山年平均气温在18℃左右,降水量为1200—1400毫米之间,年雾日达到128天,茶园分布在海拔1200—1800米的山坡丘陵地带,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茶树生长季节终日云雾缭绕,造就了大叶种茶树最佳的生长环境,所产的茶品质极佳。

新六大茶山因为所处的地理位置、海拔及其气候不同,各茶区茶叶形状、色泽、气味和滋味方面都有区别。

1、南糯山茶山:

坐落于勐海县东北侧,屹立在流沙河东岸,茶品特点:属乔木大叶种,微苦涩、回甘、生津好,汤色桔黄透亮,具有花香、兰香和蜜香。

2、南桥茶山:

位于勐海县勐遮最大的坝子,茶品特点:属乔木中叶种,乔木茶树不成林(片),灌木居多,口感苦涩,微回甘,生津一般,汤色深黄,条索墨黑,香气花蜜香。

3、勐宋茶山:

位于勐海县东部,东与景洪市接壤,南接格朗和乡,西南接勐海镇,北与勐阿镇交界。茶品特点:属乔木中叶种,乔木茶树成片,灌木居多,口感苦涩,微回甘、生津一般,汤色深黄,条索墨黑,香气一般花香。

4、景迈茶山:

位于澜沧县惠明乡与勐海县勐满乡紧紧相连,茶品质特点:属乔木大叶种,苦涩重、回甘生津强,汤色桔黄剔透,香气花蜜香。

5、布朗茶山:

位于勐海县南80公里处,南部与缅甸山水相连,主要聚居布朗族为主,总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茶品特点:属乔木大叶种,较苦涩,回甘快,生津强,汤色桔黄透亮。香气独特,有梅子香、花蜜香、兰香,特别是以老班章茶为代表,是中外客商和普洱茶爱好者梦寐以求的收藏佳品。

6、巴达茶山:

位于勐海县城西58公里,这里生长着成片的栽培型茶树和野生茶树林。贺松村大黑山上就生长着一株1800年的野生型茶树王。巴达山茶品特点:属乔木大叶种,茶叶味苦涩,回甘、生津快,汤色桔黄晶莹、透亮,条索墨绿油亮,香气好,有梅子香、蜜香等。

勐海茶厂与大益普洱茶“探秘”


勐海茶厂与大益普洱茶“探秘”

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澜沧江西部地区的勐海,是国际茶界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之一和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发祥地之一,是滇藏茶马古道的源头和滇缅通关的重要驿站。

这里的勐海茶厂在现代普洱茶发展历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于1938年筹建之际就开始推动普洱茶的生产与贸易,在随后几十年的历程中对于现代普洱茶的中兴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作为普洱茶人工后发酵陈化技术的研制者之一,以及该技术的最早应用者,勐海茶厂长期来以其先进的制茶技术与工艺引领着普洱茶产业发展。作为目前绝大部分存世陈年普洱茶的制造商,勐海茶厂以其专业传承所生产的“大益”牌普洱茶作为一线品牌产品,长期以来深受海内外消费者喜爱。可以说,勐海茶厂的创立和发展史,就是现代普洱茶的起源和发展史。

改制后的勐海茶厂获得了多项荣誉和资格,如率先在云南省茶行业通过了食品质量安全(QS)生产许可证;成为该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大益”商标被认定为云南省著名商标,该品牌普洱茶荣获农业部颁发的“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是目前云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巴达、布朗山基地被列为国家级普洱茶原料标准化示范区;云南省普洱茶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在勐海茶厂等。(益闻)

云南普洱茶:勐海茶何以能称王?


云南普洱茶:勐海茶何以能称王?

据第三届勐海茶王节组委会4月8日发布的最新资料显示,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是国际茶界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带和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发祥地之一,而勐海茶更是享有“茶王”的美誉。勐海茶何以能称王呢?记者在第三届勐海茶王节上专访了勐海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县茶业产业办主任于云平。

勐海县有五个“茶王”

“勐海县的“茶王”一共有五个。”于云平说。第一是树龄达1700多年的巴达野生茶树王;第二是格朗和乡竹林村的中国最早人工栽培的800多年茶龄的茶树王;第三是勐海“大益茶制作技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是全县古茶园面积已达4.6万亩,这在世界上也是稀有的;第五是老班章茶独特的口味和品质,受到了国内外茶专家和普洱茶发烧友的青睐,在国际茶界享有“班章王”的美誉。

最大的中国普洱茶加工基地

在五大“茶王”的基础上,勐海县委、县政府更是按照“招商、安商、稳商、富商”的宗旨,在勐海县特色工业园区规划出了1200亩土地,逐步的引导制茶厂进入园区。“制茶厂进入园区后,政府职能部门实施综合管理和服务、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增效益、达到统一利用资源、统一规范生产、统一管理的目的。”于云平说。

勐海县工业园区已有33户企业进入园区办厂。目前,全县共有茶叶初制所645个,茶叶精制厂100多个。“除了五个‘茶王’,我们勐海也已成为了中国普洱茶最大的加工基地。”于云平说。

二次创业再创辉煌

勐海县丰富的古茶树资源和多彩的茶文化资源,既是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又是极具开发利用资源的旅游资源。

“将古茶树资源、茶文化资源和旅游有机结合,是勐海县委、县政府接下来将重点打造的项目。”于云平说,“我们的目的是将勐海打造成为茶文化浓郁的旅游精品城镇,将勐海茶王的美誉推向全国、推向世界,进一步展现勐海普洱茶的‘王者风范’。”

勐海普洱茶——世界野生古茶谷


云南省茶叶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而临沧则处在云南茶叶集中区的中心地带。临茶品质优良主要是有着良好的天然种质资源。特别是勐库大叶种茶,被誉为"大叶茶品种的英豪",是国家级认定的优良品种。经过专家考证这是目前国内外海拔最高、分布最广、密度最大、原始植被保存最完整的世界第一野生古茶群落。勐库大雪山古茶群落的发现,证实了双江是世界茶树起源地之一,当地出产的普洱茶以品质好、口感纯、回甘快、滋味正、汤色亮而着称。

勐库位于云南临沧地区双江县,这里山峦纵横、气候独特、物产富饶。有着名的"世界野生古茶谷".位于临沧的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是目前全世界发现的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大叶茶种群落。生长群落地处双江县大雪山中上部,分布面积约12000多亩,海拔高度为2200-2750米。勐库野生古茶树属于野生型野生茶,在进化形态上,比普洱茶种还原始。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于1997年被当地村民发现,位于双江县勐库镇五家村邦骂雪山的原始森林中,集中分布面积1.2万亩,每隔5-10米,就有株高15米以上的野生古茶树生长,株高3米以下的茶树随处可见。据专家评述,该茶树种具有茶树一切形态特征和茶树功能性成分(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等),可以制茶饮用;由于基因原始,产于高海拔寒冷地区,该茶种特具抗逆性强、抗寒性尤强等特点,是抗性育种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宝贵资源。而勐库特有种,是距今三百多年前由西双版纳引种至勐库后变种,遂有现今勐库大叶种。以致勐库种栽培野生茶口感香型与易武茶区类似,因气候地理上的差异,汤质较为刚强。普洱茶原料全部来自世界大叶种茶的故乡--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海拔1800~2750米的勐库、四排山两地,这里多为野放型勐库大业种乔木古茶树,树龄均在300~800年之间。该地区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常年云雾缭绕,雨水充足,属亚热带气候,最适合茶叶的生长。公司拥有6万亩有机茶园基地,作为公司茶品的基础原材料基地,并在冰岛有千年人工栽培享誉茶界的冰岛茶树的独特资源,在勐库大雪山还有12000亩古茶群落。

传承与颠覆:普洱茶膏带动第七类茶崛起?


传承与颠覆:普洱茶膏带动第七类茶崛起?茶膏并非今人始为,早在唐代就有关于它的记载,而这一曾经成为皇家御用和国礼的茶道珍品,却无奈命运多舛,在历史中几度销声匿迹,最近一次随着清王朝覆灭而...中国普洱茶网讯:茶膏并非今人始为,早在唐代就有关于它的记载,而这一曾经成为皇家御用和国礼的茶道珍品,却无奈命运多舛,在历史中几度销声匿迹,最近一次随着清王朝覆灭而失落。没有可口可乐,世界上有数亿人还在喝无味的水;没有雀巢,中国人没有喝咖啡的习惯;没有电子商务,传统零售还可以高枕无忧……消费文化的变迁,很大程度上也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变迁。就拿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来说,汉代以前茶是作为药来使用的;汉代以后,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的饮品;日后又逐渐通过文人、宗教被赋予了更多精神内涵,形成各具特色的茶道文化。传统的中国茶是指绿茶,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因许多无心插柳的美丽错误,更成就出不同的茶品……今天,绿茶、红茶、乌龙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已成为人们所熟知的六大茶类;而随着科技、工艺的发展,第七类茶的轮廓也逐渐清晰,那就是再加工茶。于是,第七类茶代表的现代茶文化出现这样两个特征:一方面,人们通过更加便捷的方式,回归到茶饮的本质上来——喝滋味、喝健康、喝一种随性。另一方面,随着食品安全的焦点化,茶饮的安全性也成为茶客们消费过程中考虑的一大因素。尽管茶界对第七类茶内涵和外延的定义还未形成共识,但再加工茶已然成为不可忽视的一支生力军。而这支生力军中又有一个分支,那就是茶膏。普洱茶膏的传奇“赋活”茶膏并非今人始为,早在唐代就有关于它的记载,而这一曾经成为皇家御用和国礼的茶道珍品,却无奈命运多舛,在历史中几度销声匿迹,最近一次随着清王朝覆灭而失落。近一百年后,因为一家企业,茶膏及其养生文化开始复兴,并迅速成为第七类茶中的重量级明星。而这家企业,也凭借其独创的“低温萃取制膏”工艺,颠覆了传统工艺,续写了茶膏历史,更一跃成为“现代普洱茶膏”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这家企业就是蒙顿,一家历时八年专注于普洱茶膏研发及推广的企业。蒙顿的初始团队由一支具有生物医药背景的专家构成,他们曾经采用不同品类的茶试制茶膏,而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了普洱茶上。由于普洱茶有着独特的活性基因及陈化价值,可以说是发酵食品的又一个巅峰,制茶成膏的价值更大,因此我们今天说“茶膏”,即是指“普洱茶膏”;而通过蒙顿的“低温萃取制膏”还能很好地延续普洱茶的陈化机理,所制普洱茶膏是当之无愧的“活茶膏”。“现代普洱茶膏”的三大优势普洱茶膏以其先进的加工工艺,能有效降低甚至去除有害物质。笔者看到的一份蒙顿检测报告显示,其产品各项有害物质检测结果均大大优于国家安全标准。因此,普洱茶膏是一种“更安全的茶”!其次,普洱茶膏本身即是茶叶的精华,高度浓缩了茶叶中的各类有益成分;再加上蒙顿茶膏特殊工艺缔造的“活性”特征,这些有益成分能够最大限度地释放其效能。因此,普洱茶膏还是一种“更养生的茶”!此外,相对于沏茶的繁复过程,普洱茶膏的饮用方式更为便捷,这极大地拓展了茶饮的享受乐趣;由此,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由茶膏引领的第七类茶正在改变些什么?近几年,一款名为“极草”的产品,以“含着吃的虫草”为概念,彻底颠覆了以往虫草熬汤、泡水、小钢磨打粉的食用方式,迅速轰动了市场,更掀起了新的养生风尚。反观茶膏,在新的茶饮消费趋势下进入我们的视线,既满足了现代人的饮茶需求,也正引领着第七类茶悄然崛起,从更深远的意义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以及对茶道文化的理解。享受茗饮,我们不必再端坐于茶台前。办公室里,一颗茶膏或是一袋全溶茶,就能带来一下午的神清气爽;自驾途中,一个便携水杯就能盛下茶叶中神奇的精华……饮茶的方式逐渐自在,随性。从前逢年过节,我们习惯为爱茶的长辈、老师送上一饼老班章,而现在我们还能选择送上一盒蒙顿的班章贺岁或是红运当头。送的是健康,更是新意。茶,一直象征着一种淡泊明志的精神;而今天,茶膏以一种更高的姿态,贮存着茶叶的灵魂,诠释着茶饮最纯粹的本真——茶叶精华养生。由此,在脱去所有杂质后,我们在纯净的汤色中品味通透,在“活性”的滋养下悟得游刃有余的境界。每品一口,都能在极致中沉淀;每往上走,人生的智慧逐渐拼成一个满圆。这是生活的新风尚,更是对茶所承载的生活品位的重新理解。尽管第七类茶的定义至今仍无定论,但现代普洱茶膏已作为一个全新的品类而存在,像那些曾经闻之未闻,但后来却改变我们生活的新行业、新产品一样,逐渐推动消费文化的变迁,而普洱茶膏也必将走向其历史发展中的一个新高峰。

云南普洱茶知识:勐海茶厂有自己的原料基地吗?


云南普洱茶知识:勐海茶厂有自己的原料基地吗?

勐海茶厂自有产权的原料基地分别处于勐海布朗山乡和巴达乡,总共20894亩。

巴达基地坐落于西双版纳州府景洪西南110公里,比邻1700龄野生茶树王--巴达大茶树。该场平均海拔皆在1700以上,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茶树生长季节终日云雾缭绕,所产之茶皆具高山品质,“色、香、味”均属上乘,是“大益”普洱系列产品独特原料的主要产地之一。

布朗山茶场建于勐海最大的用材林场--布朗山林场内,西邻著名旅游景区打洛。茶园周围数十公里均为材林以及阔叶林区,属典型的生态茶园。场内林茶交错,溪流竞语,可与桃源相媲美。现有丰产茶园万余亩,所产之茶毫多体壮且无污染,是“大益”普洱茶品质的强力保证。

除了上述两个自有产权的原料基地外,遍布各茶区的紧密合作型基地以及密布各乡镇和村寨茶叶粗制所和收购站,也是勐海茶厂优质原料来源的重要保证。

茶城勐海:打造普洱茶第一县


茶城勐海:打造普洱茶第一县

在这里的县城和乡村,记者发现,随处可见茶农、茶树、茶山、茶厂、茶店,这里是一座真正的茶城--勐海。勐海县出产的普洱茶品质优良,口感上乘,远销海内外。近年来,勐海县提出,把勐海打造成“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全国最大、最优、最安全的普洱茶生产加工基地。

先天条件优越普洱茶规模、产值居全国前列

勐海气候条件十分优越,土壤肥沃,雨量充沛,生态系统良好,具有得天独厚发展茶叶生产的天然优势,是茶树良种的种质基因库,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和普洱茶的故乡,素有“世界茶王之乡”、“普洱茶圣地”之称。境内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树龄达1700多年的巴达野生茶树群落和世界上最古老的树龄800多年的栽培型古茶树王,拥有国家级优良品种大叶茶14个。勐海有4.6万亩百年以上的古茶园,全县茶叶种植面积35.9万亩,有机生态无公害茶园22.92万亩,茶园面积位于全国县级第一。近年来,勐海县茶叶产量增长势头良好。2009年,全县精制普洱茶总产量达到14398吨,实现茶业总产值10多亿元。2010年,产量突破2万吨,平均每公斤单价超过60元,实现工业总产值(现价)11.54亿元,工业销售产值(现价)7.84亿元,实现税收1.04亿元,茶产业跃居为全县第一大产业,成为中国普洱茶生产大县。

目前,勐海所产的130多个茶色品种已推向国内100多个大中城市及37个国家和地区,并且在全国基本形成了各省区的营销网络。世界第一个现代普洱茶厂诞生地成为中国普洱茶的最大加工基地勐海在普洱茶的制茶、研发和推广方面很早就迈开步伐。

1938年,个旧人白孟愚创办南糯山制茶厂,开创了用机器加工茶叶的先河。1940年,世界第一个现代普洱茶厂在勐海诞生,茶叶专家范和钧创建佛海茶厂(勐海茶厂前身),并在云南较早实现规模化机器制茶。普洱茶发展史上两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云南七子饼茶的生产推广和普洱茶人工后发酵的陈化工艺,也主要在勐海茶厂完成。1951年,云南省农科院在勐海县建立了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开展茶树种质理论研究,选育推广优良品种,推行“土肥、修剪、采摘、养蓬”关键技术和“密植、速成、高产、稳产”栽培法,实现了云南大叶茶由“乔木”向“矮树”的革命性跃进。

1958年,勐海县政府成立“茶叶办公室”,为云南省设立时间最早的茶叶技术推广机构,现如今它在茶叶种植、低改和技术推广上仍然发挥着作用。勐海茶厂建立了普洱茶加工工程研究室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普洱茶的茶种研究和产品开发提供科学支撑。在茶园建设方面,勐海加快良种茶园和无公害茶园的建设。2010年,全县良种茶园面积2.75万亩,良种率达7.66%。通过无公害以上认证的茶园21.26万亩,其中已获有机茶认证面积1万亩,无公害认证茶园20.26万亩,全县共有4家企业20个产品通过中国有机茶认证中心认证。勐海县坚决实行普洱茶市场准入制度,从生产源头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的监管,严禁未取得“QS”认证的企业生产普洱茶,从而保证普洱茶的品质。目前,全县在工商注册的茶叶精制茶企业达118户,获“QS”认证的精制茶企业有105户,初制所(厂)523个(其中初制达标100家)。

近几年,随着普洱茶的复兴,除了勐海茶厂、勐海七彩云南茶厂、陈升茶厂等传统龙头企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国各地投资商都把目光投注到勐海,先后有英茂公司、博闻集团、阳光房地产等一批实力企业前来投资。截止目前,全县共有茶叶初制所645个,茶叶精制厂100多个,勐海已成为中国普洱茶的最大加工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勐海已形成“大益”、“陈升号”、“老班章”、“七彩云南”等着名品牌,“大益”还被列入“中华老字号”。

2010年,大益集团成为广州第16届亚运会茶产品供应商、“七彩云南”普洱茶成功申报成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特许生产商”。勐海品牌茶走上世界级的舞台,品牌知名度得到更大提升。茶业成为勐海县支柱性产业据统计,勐海全县95%以上的人口涉茶,茶企业上交税额占全县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半多。茶业已成为勐海县的支柱性产业,成为全县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和带动周边产业发展的推动力。2010年,勐海县格郎和乡南糯山等古茶村寨茶农人均茶叶纯收入6000元以上,布朗山老班章村茶农人均茶叶纯收入达万元。

茶产业的触角已延伸到民族文化、茶园旅游等多个方面,在发展茶文化与民族文化旅游方面,勐海县委、县政府表示,计划把南糯山建设成为哈尼古茶文化园,把贺开古茶山建设成为拉祜古茶文化园,把布朗山建设成为布朗古茶文化园,把云茶源建设成为茶马古道文化园,形成勐海古茶山旅游环线。

西南边陲小县城勐海,正以茶为驱动力,焕发出经济的活力。

勐海杨聘号推出殿堂级系列普洱茶


勐海杨聘号推出殿堂级系列普洱茶

预计今年6月份,杨聘号将推出殿堂级系列班章、武易、曼松三大茶山的普洱茶,与市民分享和品尝名山普洱茶的珍贵之处。“追求名山普洱茶是市场细分化的需求,杨聘号推出这一系列如此举足轻重殿堂级的普洱茶也是同行中的创举,让茶爱好者品尝到何为真品普洱茶。”林先生表示,这一系列殿堂级普洱茶是今年杨聘号的重头戏。

近几年来普洱茶因其易于存放、口感适中、保健作用强大而深受市民喜爱。但初时普洱茶市场较为混乱,消费者选购普洱茶经历从早几年前的选择出名茶厂到有名茶山,名茶山的独特口感越来越受到茶友们的关注。

为什么选购名山的茶叶呢?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现任勐海县杨聘号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君励表示:“当初因为普洱茶市场品质参差不齐,消费者认为选择大型的茶厂才能感觉到品质的保证。但当市民逐渐认识普洱茶后,懂得真正好品质的普洱茶是出之名山。”林先生还分析道,选购名山茶叶因其纯天然无添加、无污染和无肥料种植,更能原汁原味品尝到原生态的普洱茶。

哪几座名山的普洱茶最出名呢?林先生介绍到:“普洱茶界中有‘班章为王、武易为后、曼松王子’这说法,班章、武易和曼松这三个普洱茶山头产区的产品为最名贵。三个产区的普洱茶独具特色,班章浓郁霸气更有茶王之称,武易温润柔雅蜜香回甘著称,两者有一阳一阴之说。而曼松其味甘香可口,曾为贡茶。三大名山普洱茶可谓殿堂级之极品。”

为什么喝普洱茶都喜欢寻求勐海味?


为什么喝普洱茶都喜欢寻求勐海味?

很多时候大家聚在一起喝普洱茶时,总是会互相询问,“这茶你喝出什么味来?”,其实这个味问得很笼统,回答起来也很笼统。喝茶“味”可以指滋味,口感,香气等,还可以指区域性且具有代表性的茶品味道。你比如说,下关茶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制作工艺,具有下关味;又如勐海茶厂生产的大益7542、7572为经典的勐海味。

那么,为什么喝普洱茶的人都喜欢寻求勐海味?那是因为具有代表性茶区茶厂生产的茶对普洱受众影响深刻,人们习惯了勐海味那种滋味醇、陈,香气协调的独特韵味。尤其勐海茶厂(原来的佛海茶厂)生产的茶,是出“勐海味”最早、最有代表的茶厂。

探寻“勐海味”对茶叶本身和市场的影响,据有关茶叶专家从微生物科学的角度研究表明,之所以只有在勐海生产的茶能出“勐海味”是源于“菌群”。在勐海茶厂里,几十年来的制作和发酵都在同一车间进行,又在同一地方存放,茶叶里面的物质会随空气散发出一部分来,常此以往就会越堆越多,形成了最原始的菌群落,勐海味,换言之,“优选微生物菌群环境,包括空气里都有菌群优化和生长繁殖环境群体才是‘勐海味的本质’”。反过来这种菌群又会对新生产的茶产生作用,使新茶也具有此味。

为了印证勐海味来源的真实性、科学性和合理性,曾有人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同一茶叶原料,同一制作工艺下,两个不同的地方(其中一个是勐海)分别进行制茶。实验最终结果证明在其它地区生产普洱茶不具备勐海味,只有在勐海茶区及勐海茶厂生产的茶才真正具备。比如广东,乃至昆明都不具备出勐海味的原始条件。可能有人会跳出来说,在昆明生产的普洱茶味道也喝得出勐海味来,很相似呀!不错,昆明生产的茶味道的确很接近勐海味,但是不正宗。尤其是在熟茶发酵的技术下难以形成和达到原始菌群与原始工艺条件,只有在勐海才能实现。像原勐海茶厂的邹炳良、阮殿蓉两位老厂长以前在昆明建厂,可是后来又搬回勐海去做茶(熟茶),原因是昆明的条件是做不出和勐海茶厂一样味道的茶来。这就说明要出勐海味必须具备原生态菌种群体、原生态工艺才能得到。”因此,勐海茶厂乃至勐海茶区生产茶叶几十年的环境及微生物菌群是其它地方难以复制的,自然也就做不出勐海味来。

云南勐海着力打造“中国普洱茶第一县”


云南勐海着力打造“中国普洱茶第一县”

建议建设“普洱茶批发市场”

普洱茶早已成为西双版纳的一张名片。在州第七次党代会代表审议六届州委工作报告期间,如何把勐海县打造成“中国普洱茶第一县”,成为勐海县代表团代表讨论的热点之一。

近年来,勐海县委、县政府积极发展茶产业,加强原料基地建设,积极改造低产茶园,发展无公害茶园,对种苗、茶园、初制加工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引导茶农正确使用化肥、农药,不断提升全县茶产量和茶叶品质,加强对古茶树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规范全县普洱茶生产秩序,严格质量和市场监管,促进了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勐海县还将古茶树资源、茶文化资源和旅游有机结合,大力倡导低碳、生态的旅游方式。

代表们认为,州委工作报告中提出,“生态食品要加快提升茶叶产业”,又是勐海县的一次机遇。勐海县要抓住机遇,采取措施,依托载体,着力打造“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围绕全县的茶产业发展,杨文新代表建议,在勐海县建设专业的普洱茶批发市场,使勐海县成为普洱茶的销售中心。(苏云华)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正在崛起的普洱茶圣地:勐海》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普洱茶的茶叶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