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倚邦古镇亟待保护

近日,笔者陪上海国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预计投资200余万元拍摄《古道西风》作者到勐腊县易武乡和象明乡采点。摄制组到了象明倚邦古镇,看到古镇街道两旁拔地而起的钢混结构的平房,天蓝色的铁皮房,正在改变着古镇的原貌,记载着几百年岁月打磨的压茶石,有的拿来做建房的柱脚石,古镇周边青石板铺就还幸存的一小段古道,受到人为破坏。据说古道的石板下面因压着古代的铜币而被人翻起寻找,财神庙的古遗迹也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损坏,令人感到痛心和惋惜。方圆2000多平方公里的古六大茶山,曾有辉煌的过去,它们是中国普洱茶的摇篮,倚邦古镇则是引领茶山潮流,彰显民族文化的一块历史丰碑。但是,当我们踏着坑凹崎岖的林中公路来到倚邦古镇时,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残破的古道,陈旧的房宿,清冷的街景,眼前的倚邦古镇,除那条踏磨得光滑清亮的石板路,再难找出往日街市的形貌。为此,笔者呼吁:“倚邦古镇亟待保护!”笔者建议,倚邦古镇首要问题是先得到保护,应组织人员对辖区内的古庙、古碑、古桥、古井、古茶具及其它实物进行普查,对可移动,不可移动的文物进行登记造册,做出文物标签以免再度破坏;把古镇、文物古迹的保护写入村规民约,向群众宣传保护这些文物的历史价值、科研价值;邀请有关专家,关心倚邦古镇建设的学者,进行认真的考察论证后,请有资质的乡村规划设计院,做好古镇保护建设规划,对在古镇的核心区建钢混结构的房屋,政府要严格审批,少量与古镇传统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应对其进行整治,力求恢复古镇的原貌;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做好古村古镇、历史遗迹、民风民俗、历史典故、自然保护、沿途物产、旅游信息等文化收集整理工作,积极努力把倚邦古镇申报为全国“名村名镇”乃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倚邦古镇的保护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分时序、有步骤地来进行。但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做出规划,寻求合作,重振倚邦古镇雄风。

cy260.com小编推荐

宋茶陈思成统一冰红茶-倚邦古茶山历史


宋茶陈思成统一冰红茶-倚邦古茶山历史

倚邦古茶山历史

詹英佩:《倚邦》倚邦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的最北部,从普洱往南行沿着茶马古道经思茅、倚象、勐旺过补远江(小黑江)便进入倚邦茶山陈思成统一冰红茶,倚邦茶山面积约360平方公里,南连蛮砖茶山,西接革登茶山,东邻漫撒(易武)茶山,习崆、架布、曼拱、曼松等子茶山皆在其范围内。

据云南《明史》记载,倚邦茶山明代初期已茶园成片,有傣、哈尼、彝、布朗、基诺等少数民族在此居住种茶。

倚邦茶山的中心大镇是倚邦街,亦称倚邦,明代称磨腊倚邦,傣语意为有茶树有水井的地方。明朝隆庆四年(1570年)车里(景洪)宣慰划分十二版纳时六大茶山和整董合为一个版纳,称茶山版纳也称版纳整董,茶山版纳的韩城大红袍治所便设在倚邦。从明隆庆四年至光绪末年,倚邦一直是六大茶山的政治中心和行政主管地。清雍正六年以前,六大茶山是车里(景洪)宣慰使司的辖地,清雍正七年云贵总督鄂尔泰为了加强中央政权对边疆的控制,对西双版纳进行改土归流,置建了普洱府,六大茶山从车里宣慰使司的辖地中划出,归入普洱府,倚邦土弁曹当斋因在改土归流中协助清军平乱有军功,被清政府授封为倚邦土千总(土司中的武官职)。从曹当斋开始,曹氏家族世袭管理倚邦茶山、革登茶山、莽枝茶山、蛮砖茶山近二百年。

道光年间的《普洱府志》记载,从雍正十一年开始,普洱贡茶由倚邦土千总负责采办,易武土把总协助倚邦土千总办贡茶,倚邦的曼松茶被指定为皇帝的专用茶。

说普洱贡茶得说倚邦的曹氏家族。普洱府成立后清政府任命的第一位普洱贡茶采办官便是曹当斋。曹当斋祖籍四川,其祖父曹大洲清康熙初年从四川到倚邦一带经商运茶,被当时倚邦的本人族头人看中招为女婿,头人无儿子,去世后职位便由曹大洲承袭。曹大洲入赘本人族,得子曹国柱,曹国柱得子曹登云和曹当斋,曹登云未成年被祖父曹大洲送回四川,曹当斋则在茶山长大,娶了本人族姑娘叶氏为妻。

曹当斋受家庭的影响,对中原文化有认同感,对边疆少数民族也有关爱之心,1728年清政府对西双版纳进行改土归流时,曹当斋赞成和拥护改土归流,普洱府成立时,曹当斋被任命为倚邦土千总。

清政府实施的改土归流及成立正山小种是红茶吗普洱府遭到了傣族上层人士的抵制和反抗,从雍正七年(1729年)至雍正十一年(1733年)六大茶山一带战事不断,先是李阿先起义,后又刀兴国起义,清政府剿抚兼施进行弹压,曹当斋一直协助清军平乱,雍正十年年底刀兴国起义被弹压下去,茶山局势终于安宁下来。雍正十一年云贵总督下令,普洱贡茶由曹当斋负责采办。

少数民族的起义虽被平息下来,但清政府也深感改土归流的阻力,转而推行流官管土官、土官管土人的政策。雍正十三年清政府将攸乐同知撤至思茅,攸乐同知撤至思茅后,六大茶山的最高管理者便是白毫银针和安吉白茶曹当斋。

从雍正末年、乾隆初年开始,六大茶山动乱结束,社会秩序开始安宁,民族矛盾逐步平息,发展经济有了良好的环境。

茶山夷民以茶为生,茶叶也是清政府重要的税收来源,为了振兴茶叶,安民固边,曹当斋严格执行云南省府的茶山管理条例,打击奸商,维护茶农利益,整修道路以利茶叶运输,招募内地人进山垦荒建茶园。

乾隆二年,曹当斋受清政府褒奖,乾隆皇帝赐给曹当斋勃命一封,表彰其军政修明、治邦有方,同时还表彰了曹当斋的妻子叶氏,称赞叶氏为名门闺秀,有撷蒴采藻之品格。

为了茶山茶业的有序发展,乾隆十二年曹当斋将云贵总督亲署的茶叶管理条例刻在倚邦石碑上告示商民,引导茶商茶农们遵章守法。

在曹当斋任职期间,成千上万的四川人、江西人、云南石屏人、元江人涌进倚邦、易武,在倚邦、易武开新茶园建商号。到乾隆中期倚邦茶山的茶园至少已达2万亩以上,一片接一片的茶园从补远江(小黑江)边一直接到习崆山,曼拱、曼松、习崆、架布成为人茶村,茶园围村、街铺石板,根据倚邦茶山现在还能看到的古村寨遗址来分析,倚邦茶山在乾隆后期人口至少在二万以上。倚邦作为六大茶山的政治中心和贡茶主办地比其它茶山领先步入辉煌,乾隆二十年左右倚邦已建起关帝庙、川主庙、石屏会馆、江西会馆,各地的商旅羁客常驻倚邦,倚邦有三条石板街:正街、石屏街、曼松街,曹千总的府邸大门对着正街,正街约500公尺长,青石条铺成“龙脊背”状,街两旁全是商铺和住家(图片5)。曹千总的后人曹仲益先生生前撰文介绍过当时的倚邦茶山盛况,据他估算,倚帮最兴盛时住户达千户以上。

清政府对西双版纳进行改土归流,加强了中央政权对西双版纳的统治,增强了边疆对中央的向心力。然而缅甸国、暹罗国仍垂涎于西双版纳,不断侵扰西双版纳。

乾隆三十年,缅甸军队大举进犯车里、橄榄坝、勐养、茶山一带,年近七旬的曹当斋率子领兵协助清军作战,击退了缅军的侵扰。云贵总督上奏折给乾隆皇帝报捷,并给曹当斋请功。乾隆三十君山银针茶多少钱一斤一年曹当斋升为土守备(五品官),朝廷赏赐曹当斋大缎二匹、一等功牌一块。乾隆三十八年曹当斋带着诸多的荣耀走完一生。曹当斋去世后其子曹秀接任当倚邦土把总(图片6)。曹秀秉承父业,固守疆土,爱抚百姓,发展茶业,体恤商旅,在曹秀的管理下,六大茶山保持安宁太平、民族和睦、商民乐业,普洱茶接续着兴盛状况。

乾隆四十二年,乾隆皇帝又赠给曹秀勃命一封,表彰其尽心守职、骁勇奋战、守土有功,同时还表彰了曹秀之妻“宜室宜家,知书达理”。

曹氏家族在乾隆年间两次得到乾隆皇帝的敕命,这在云南是唯一的,曹当斋之妻和曹秀之妻皆为少数民族妇女,乾隆皇帝均给以表彰,足见乾隆皇帝对云南边疆的重视,对普洱茶的喜爱和对少数民族的关照和安抚之心。

曹秀死于何年不详,据勐腊李品光先生考证,曹秀死时年仅40来岁,曹家后人说,曹秀是带兵与缅军作战时身亡的。曹秀之妻陶氏为傣族,她为丈夫守寡近四十年。

曹当斋和曹秀这两位既效忠朝廷又爱抚百姓的地方官,是推动中国普洱茶古茶业兴旺、发展的领军人物,曹氏父子为边疆的稳固,为边地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曹氏家族深得朝廷信任,世袭管理贡茶及倚邦茶山、莽枝茶山、革登茶山、蛮砖茶山。曹氏父子在中国普洱茶发展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值得浓墨重书。

曹氏家族的兴衰和清王朝的兴衰是同步的,十九世纪末,随着清王朝的衰落,滇西发生了战乱,西双版纳的土地“两乌”又被法国人割占,普洱茶内外销路被阻,六大茶山开始衰落,倚邦随之而衰,曹氏家族也日趋走向败落。光绪十七年时任倚邦土把总的曹瞻云因“白旗下坝”(回民起义军攻进西双版纳)之事与六顺(思茅)土司结下冤仇,遭人暗害身亡,接着其子曹清民民国初年又与普洱道尹徐为光起矛盾、动干戈,曹清民受伤败走乌得,后病逝于整董。至此,荣耀、显赫了近二百年的曹氏家族结束了对六大茶山的统治。

民国初年,六大茶山的茶叶加工中心和交易中心已移向了易武,倚邦人口减半,但还有庆太号、元昌号、惠民号、宋云号、鸿昌号、杨聘号、升义祥、庆丰号等10来家茶号,1920年左右有部份广东商人到越南莱州开商号专收六大茶山的茶,倚邦茶叶这一时期大多销往莱州。

关于倚邦的老茶号最早创建于何时,目前大多没有详细的资料。2002年我见到惠民号茶庄的后人,当时已78岁的郑祖虞,老人珍藏有家谱,他家的家谱上记着乾隆四十年其祖上已到茶山做贸意。依据云南省图书馆馆藏资料分析,倚邦至少在乾隆末年已有茶号。英国人克拉克在光绪11年(1886年)写的《贵州省和云南省》一书中记载有:著名的普洱茶产自倚邦的茶山……,有许多江西人和湖南人在倚邦作买卖,每年有大量的货物从倚邦运往缅甸,有茶叶交易往来于仰光、掸邦、加尔各答、噶伦堡和锡金。从克拉克的记载来看,倚邦茶在道光年间已卖到印度和欧洲。另据现已78岁的倚邦老人徐祖寿介绍,1912年一1937年倚邦街有高鸿昌、郑惠民、向春林、杨幼楼、宋鼎杰、杨炳乾、向升平、李长林等人开过茶号,他们都去过越南或香港。1937年法国人在越南阻挠云南茶进入莱州,倚邦茶销路又断,随之又是抗日战争爆发,东南亚、西亚战火连绵,更使得整个六大茶山的茶业一落千丈,所有茶号全部停业。倚邦的茶商茶农逐渐迁秽歇业,热闹喧腾了二百多年的倚邦陷入冷寂萧条,以茶为生的倚邦人跌入了困境。郑家、向家、宋家等几家昔日的产茶大户也转而靠卖土特产、染布等小生意渡日。

1942年已经十分羸弱的倚邦再遭厄运,攸乐人起义攻进了倚邦,战火将倚邦烧了三天三夜,几百年筑就的古镇,无数精美的建筑全部化为灰烬。这场劫难使倚邦元气散尽无法再振,几百户人家迁移他乡,空凉的倚邦在大山深处渐渐被人们遗忘。几十年过去了,至今倚邦仍仅有30来户人家,大多为茶商的后裔,他们守护着祖宗的茶园不愿离去。

今天走进倚邦,还能闻到古茶的清香,还能看到茶号遗址、大庙基台、土司府的柱脚石、“龙脊背”石板街、普洱府的茶令碑,乾隆皇帝的敕命碑,这些遗物、古迹是凝固的历史,记载着倚邦的伤痛和他曾有的辉煌。

云南普洱茶茶种:倚邦“小叶种”


云南普洱茶:倚邦“小叶种”

邹家驹

我们来到了象明、倚邦。象明是个彝族乡,西面是海拔1788.2米高的孔明山。倚邦的茶出名,小叶种更因作为贡茶原料出名。小叶种的来历,众说纷纭,一直是个谜。但大部分传说同诸葛亮南征有关。清朝道光年间的《普洱府志•古迹》中有这样的记载:“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猪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镫于单登,置撤袋于曼撒,固以名其山。”蛮砖茶农说,诸葛亮班师回朝,当地濮人跟随,诸葛亮命他们睡觉头朝下,马向南栓,可他们方向搞反了,掉了队。诸葛亮回头见他们没有跟上,就撒下三把茶籽。攸乐的基诺族说他们是诸葛亮南征时遗留下来的。行进中,诸葛亮突然不见了,找了两天才找到。诸葛亮不再收留,赏给他们茶籽,让他们安居下来,以茶为生。以大叶种为主的曼撒(易武)茶山传说,易武汉朝就有茶,诸葛亮南征时教给采茶饮茶方法。当地茶农每年新茶开采前,都要置办祭品祭祀“茶王树”,源出树为武侯亲手种植。《思茅志稿》云:其治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树高大,土人当采茶叶时,先具酒醴礼祭于此。还有一种说法,明朝末年,大批四川茶农怀揣小叶种茶籽来到倚邦种植,于是小叶种茶在倚邦安家落户,成了清朝贡茶的当然原料。象明、倚邦小叶种的来源,众说纷纭,但归总一点,都不是云南原生的。清理小叶种的来历,关乎云南茶叶发展的历史。我特意安排安徽农学院茶叶专业毕业、省茶叶公司审检科工作了近二十年的罗明沿途收集小叶种的资料和样品。罗明是第一次户外暴走,新鞋不合脚,两天下来,脚上打了一串泡,但一听到哪儿有小叶种,他都不辞辛苦跑去收集样品。在倚邦的一片古茶园里,有几株叶片很小的老茶树,高三米左右,树姿直立,具小乔木特征,分枝部位较高,不像一般灌木型小叶种那样从根颈部分蘖。叶子是够小的了,叶面只有大叶茶的十分之一,叶脉少而不明显。数下来,大叶叶脉十一对,小叶叶脉只有九对。小叶背面的绒毛也比大叶少。

倚邦属象明乡,我问乡长诸葛亮南征是否亲自到过茶山。乡长笑笑,说他也不清楚,但孔明曾派人来过孔明山。沿着时断时续的石板路,遥望酷似武侯帽冠的孔明山,我们在寻找、探索1780年前一段与茶种有关的历史,犹如古道被杂草荆棘埋藏一样,孔明施种的传说隐迹潜踪,难于琢磨。清乾隆进士山西高平人檀萃在云南做官时,写了《滇海虞衡志》云:尝疑普洱茶不知显自何时。

孔明山是一座石灰岩山,坐落在象明乡内革登古茶山附近,方圆10平方公里。旧传山顶上有一块平石为孔明当年祭风的“祭峰台”。建兴三年(225)三月,诸葛亮军发成都,收复越?郡,斩杀高定元,五月渡过金沙江,七擒七纵孟获,秋天平定南中诸郡,十二月统军回到成都。诸葛亮南征用兵前后仅九个月,从时间上判断只能到达滇中地区。南中诸郡发难,并不包括西双版纳归属的永昌郡。由于灵关道中断和越?郡、益州郡及?柯郡相继叛乱,永昌郡同蜀汉失去联系时间长达10年之久。永昌郡地理位置特殊,上有澜沧江天险,下有哀牢山阻隔,区域包括现今的思茅、西双版纳、临沧、保山、德宏、怒江、缅甸伊洛瓦底江上游和大理的云龙县、永平县及巍山、南涧两县的西部地区,军事上易守难攻。益州郡大姓豪强雍?和滇东大姓孟获差人游说永昌郡大姓功曹吕凯,诈言蜀汉将向南中征收300只膺前尽黑的乌狗、3斗玛瑙、3000棵三丈高柞木。事实上,柞木只有两丈许。郡史吕凯和府丞王伉已知孙权遥授“为(诸葛)亮仇敌”的雍?为永昌郡太守,不相信流言蜚语,同仇敌忾,闭境封关,拒绝同叛郡合作。诸葛亮南征,自然不会对永昌郡用兵。史书记载得很清楚,诸葛亮十分倚重吕凯,战后上表刘禅,说:“永昌郡吏吕凯、府丞王伉等,执忠绝域,十有余年,雍?、高定逼其东北,而凯等守义不与交通。臣不意永昌风俗敦直乃尔!以凯为云南太守,封阳迁亭侯”。(见《三国志•吕凯传》)委任吕凯为新置云南郡太守。

南征前后的蜀汉,可谓是内外交困,荆州丢了,刘备又病死白帝城。诸葛亮里里外外一把手,既要南征,又要辅政阿斗刘禅,出征前忙于军国大事,迂回走雷波、昭觉一线,没有过雅安茶山正面攻击防备严密的大渡河,自然不会有心思再去蒙顶山收集茶籽。汉武帝时,由大理经永昌郡直达印度的博南山道打通了,但元江一线尚不通路,进西双版纳几乎要围着哀牢山脉转一个圈,沿哀牢山与无量山之间的李仙江走,一来一去骑马也得两个多月,诸葛亮没有必要,也不会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安排这一行程。

倚邦小叶种与大叶种你知道多少?


倚邦小叶种与大叶种你知道多少?

倚邦作为盛极一时的贡茶之乡,早已声名远播。尽管后来社会动荡、古镇辉煌散尽、历史尘封。但倚邦茶依然是众多普洱茶爱好者所追逐和喜爱的。说到倚邦,小叶种是避不开的。坊间至今广为流传:古六大茶山,唯倚邦茶山有小叶种,即所谓的“正山小叶”。

那么,此说法与“云南大叶种”矛盾不矛盾呢?倚邦小叶种既然是小叶种还会是普洱茶吗?可倚邦茶山小叶种不但是普洱,而且曾为贡茶!这是为什么呢?倚邦就只有小叶种吗?

我们接着看一下倚邦小叶种与大叶种之间的纠葛与渊源。什么,倚邦不是只有小叶种的吗?怎么突然冒出大叶种了。其实,倚邦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茶区,既有大叶种、也有小叶种。只是相对来说,它的小叶种更为典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就对它产生了一个片面的认识。

等等,普洱茶不是云南一定区域内的大叶种晒青毛茶吗?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就是小叶种也是普洱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那么,小叶种与大叶种之间究竟有些什么不同呢?当然这也只是针对大部分小叶种、大叶种而言,特殊地区的另当别论。

1、观其形

大叶种:叶形扁圆,叶尾大,主脉显然,分脉稠密而明晰,背面茸毛披覆,叶边锯显然。

小叶种:叶形扁圆,叶片较薄,两个齿之间间隔稠密,背面茸毛少而稀,小叶种叶片小而脆硬,叶面的革质层较厚。

2、称其重

大叶种芽叶重在0.4~0.5g,中小叶种芽叶重在0.2~0.25g,芽叶平均重量,取决于茶树的种性。一般400~500个1芽2~3叶混合芽就有500g;而中叶类型的苔茶品种则要2000个才达500g,小叶类型的要3000个以上才达500g。

3、品其味

小叶种的茶比起大叶种的香气更为高扬,更为甜润。

4、耐泡度

耐泡度上存在明显差异,大叶种优与小叶种,比小叶种经久耐泡。

小叶种普洱茶主要分布在哪里?

在普洱茶古茶园中有多个古茶园都是大叶种、小叶种并存,倚邦、莽枝、革登、那卡、困鹿山、黄草坝等。就中小叶种而言,倚邦,不愧是赫赫有名的小叶种普洱茶!不然如何在清朝,就被皇室看中,定为贡茶。以产小叶种为主的曼松茶更是成为了六大茶山中地位最尊,价格最高的茶。

古树普洱茶热销 稀缺资源亟待保护


古树普洱茶热销稀缺资源亟待保护

进入2013年以来,正在走出低谷的普洱茶市场持续回温,古树普洱茶的价格更是连年上涨,冰岛老寨的古树毛茶最高价则飙至每公斤4600元。

业内人士认为,除了资源稀缺、游资炒作等因素,这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重视,推动主打“有机”、“绿色”的普洱茶走红国内外市场。

日前在云南省普洱市举办的第八届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是业内规模最大的盛会。记者在交易会上看到,与往年相比,景迈山、冰岛、班章、昔归等地出产的普洱古树茶仍以稀缺性受到热捧,价位居高不下。

经营景迈山古茶基地的澜沧古茶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袁涵告诉记者,景迈山古茶园春茶毛茶收购价格连年上涨,“公司有两款采用景迈山树龄在150年以上古树茶制成的生茶和熟茶,每一年都在增值,这几年增值的幅度都在15%到20%。”

业内人士分析,古树茶持续升温的背后,除了其不可复制的稀缺性和大量游资运作外,还愈加凸显公众对茶叶安全的担忧以及古茶树资源保护难的现状。

尽管普洱茶有投资升值的特性,在日趋坚挺的古树普洱茶价格面前,一些业界人士依然担忧古茶树的保护及炒作泡沫再现,普遍希望真正进入品饮为主的大众理性消费阶段。

于翔说,古树茶价高导致过度开采,再而导致减产,产量的下降带来更高的市场价格,容易陷入古茶树保护的“死循环”。“古茶树遭损坏程度加剧,古茶园的生态环境也遭到破坏,亟待引起重视。”

曼撒、易武、倚邦三大茶山茶的品质特点


曼撒、易武、倚邦三大茶山茶的品质特点

云南地形气候环境特殊,高纬度、高海拔,低纬度、低海拔的一致性,加上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复杂,其主要特点表现是:区域性差异明显,垂直变化十分显著;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雨量充沛、旱雨季分明,降雨量北少南多,分布不均。这样的条件下,加上部分茶种与生长形态不同,各茶山茶叶茶质有着明显的不同特点。若以相同茶种、生长形态、制作过程等相同客观条件下,云南茶区出现“北苦南涩”、“东柔西刚”的特质。

曼撒位于西双版纳勐腊县中北部,古六大茶山茶区。清朝乾隆年间开始,曼撒茶山进入了最辉煌的时代,据史料记载,这里茶叶的年产量达到了万担以上。同治十三年至光绪十三年,曼撒遭遇了两次大火,使得昔日繁荣的小镇被无情的毁灭,而第三次大火伴随着瘟疫更是将曼撒变成了一座荒城。从此,离曼撒20公里处的易武迅速的取代了曼撒的位置,成为六大茶山中重要的茶山。以至于在民间,有不少的厂家和从业者把两个茶区所产的茶叶统归于易武。

品质特点

香气高扬、汤水柔和。在香甜茶系当中属于最具有特色的茶品。舌面与上颚中后段的香气感饱满,优质茶的甘韵能扩及到两颊。近年来因为过度采摘和季节的因素影响,汤质变薄。

易武

易武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

品质特点

易武茶属于曼撒茶区,香气和口感都类似于曼撒茶,属于香气高扬、汤水柔和、刺激性较低的茶品。与曼撒茶区的原因一样使得近年来汤质较薄。

倚邦

倚邦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中北部,古六大茶山茶区。倚邦在傣语中被称为“唐井”,即茶井的意思。在六大茶山中,倚邦茶山的海拔最高,360平方公里的面积几乎全是高山。与易武相比,倚邦茶山的海拔差异更大,海拔最高达到1950米,而最低的地方只有565米。倚邦茶区内有大叶种和中小叶种茶树。根据有关专家的审定,倚邦茶区内的中小叶种品质不但优于当地的大叶种,而且优于其它省份的中小叶种。

品质特点

中小叶种以特殊香型著称,上颚香甜微有蜜感,稍苦,舌后面中后段带苦有甘韵。

普洱茶马古道茶香浓


普洱茶马古道茶香浓

营盘山上的万亩茶园。

美味的豆汤米干。

茶马古道上重要的驿站那棵里。

那棵里的巨大碾子磨。

一杯色泽澄清、汤色红润的茶水,一股沁人心脾的温醇香气,品普洱茶就如同在品味一段散发着陈香的岁月,甘中有点涩,涩中有点甜,回味无穷。要探访普洱茶,怎么也绕不开的城市就是普洱市。这座小城,在历史上因是普洱茶集散地而闻名。它是普洱茶的核心原产地和集散地,茶马古道就是从这里起源走向世界。如今,在普洱茶的历久弥香中,普洱这座城市愈陈愈香。

宁洱古城:马蹄声声商贾往来

从昆明搭飞机到普洱,从机场到市区,一路上似乎都能嗅到空气中茶叶的清香。仔细一看,公路上的绿化带竟然都种植着修剪整齐的茶树。这真是一座长在茶叶中的城市,普洱,名不虚传!

真正的普洱古城是一个叫宁洱的县城,从思茅区出发,走思昆高速,约半小时就能到。宁洱就是当年普洱府的所在地。1729年普洱府设立,到了咸丰、同治年间,普洱府城已经成为一座有着20多万人口传奇般的大城。宁洱是普洱茶的原产地和集散地,勤劳的宁洱人铸就了“普洱茶”这一驰名中外的历史品牌。

而宁洱人以及世界各地的商贾也是从这里开拓了通向全国乃至世界的五条茶马古道。一时间,这座小城商号林立,其中的众多商会会馆显赫一时,数得出来的就有:江西会馆、徽州会馆、两湖会馆、秦晋会馆、两广会馆、四川会馆等数十家会馆。

2007年宁洱地震之后,宁洱县城全面重建,很多旧城墙不复存在。不过,在街头巷尾兜兜转转中,依然能找到老城的痕迹。在一个小巷中,江西会馆的招牌仍然很是醒目,很多宁洱当地的特产都能在会馆里买到,比如宁洱银器、玉石等等,价格很公道,店员也不跟顾客讨价还价,像极了20多年前的国营老商店。

营盘山:万亩茶园嗅茶香

普洱市作为普洱茶的原产地,有八大产茶区,离普洱市区最近的是营盘山,驱车半小时就可以到达。

营盘山上的茶园共有2.3万亩,大片大片的台地茶随着山势高低起伏,浩浩荡荡。很难想象,矮小的台地茶也能制造出如此强大的气场,成片的台地茶像翻滚着的巨浪排山倒海般地袭来,令人舍不得眨眼。

营盘山的最高处是问茶楼。登上问茶楼向远方眺望,轻薄的雾气与远方的连绵青山相拥,云雾缭绕处尽是茶园,层层叠叠的茶梯延至云海,如梦如幻。在营盘山上坐落着全国唯一的普洱茶主题公园——中华普洱茶博园,这里集中展示了普洱茶采摘、杀青、揉捻、发酵、干燥、加工制作等整个过程。在这里,游客们可以亲身体验普洱茶的采摘和制作,了解普洱茶的历史文化。走累了,来到茶园里喝上一壶普洱茶,一股清香沁人心脾。

那棵里:写满茶马古道往事

从宁洱县城出来,走国道10多分钟,在公路一侧就可以看到一个古色古香的村庄,这就是那棵里——茶马古道上一个重要的驿站,一条当年马帮上京城,出缅甸、老挝的必经之路。

据史料记载,直至上世纪40年代末,宁洱尚未通公路,只有驿马通行大道。商贾以锅头带领马帮驮运普洱茶等货物在驿马大道上穿行。出境驿道有东北路、南路、西北路、东南路、西南路5条。南路经思茅,过佛海,到打洛,入缅甸,全长311公里。那棵里是南路的重要驿站,客栈密布,马帮云集。如今,当时的驿道、风雨桥、驿栈等古迹犹存,风雨桥也恢复重建了。

走进那棵里,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那棵里的村民很少,游客更少,偶尔有一两个摄影爱好者端着长枪短炮在亭台楼阁里进进出出。一条清澈的小溪从村头流向村尾,碾子房里硕大的碾子在流水的带动下,不停歇地转动着,千百年来,那棵里村的村民就用这种碾米的方式为来往的客商提供食物。

如今,村庄里的房屋仍然保持着木质结构、泥巴外墙,而村里的小路都是清一色的青石板路,显得古朴、厚重。

TIPS

美食:普洱的早餐可谓一绝,尤其是宁洱豆汤米干,更是集美味和营养为一体。所谓米干,就是把米用石磨磨成浆,蒸而成米干。而豆汤是将黄豆泡水或花生泡水磨成浆过滤,煮熟后放在米干碗里。食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放佐料。

交通:昆明每天有约4个航班飞往思茅机场,航程约40分钟,思茅机场距离普洱市区很近,打的10多分钟就可以到达闹市区。也可以选择从昆明客运站乘巴士到普洱市,车程约5小时,全程高速。

特产:普洱的第一大特产当属普洱茶。普洱市区内有几个大的茶叶交易市场,不管你看上了什么茶,都可在店里抓上一把泡一泡试喝一番。另外,宁洱的银器和蛋糕也值得一买。尤其是宁洱蛋糕,主要有鸡蛋蛋糕、荞面蛋糕、枣蛋糕、茶叶蛋糕等不同口味,其中,茶叶蛋糕很有特点,甜而不腻,有股茶叶的清香,值得一试。

茶马古道:民族交流的纽带


茶马古道:民族交流的纽带

“茶马古道”这一概念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来的。现任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中心主任木霁弘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保亚等6人,于1990年经过3个多月的实地考察,撰写了《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一书。此书认为云南是世界茶的原产地,从云南开始的茶叶传播和贸易路线,首先在巴蜀一带得到明确记录,然后一直向北、向东、再向西、向南而形成了当今世界的茶叶布局。它贯穿了整个横断山脉,跨越中国西部多省区,连接着30多个民族、8000多万人口,向北连丝绸之路,向南连瓷器之路,波及到世界更远的民族和区域。作者提出中国向世界输送茶、瓷、丝这三大物质文明时,形成了南方茶马古道、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瓷器之路。

茶马古道是探险旅游者的乐园。为什么在中国西部到现在还会有茶马古道存在?为什么至今还有人靠古老的人背马驮来维持日常运输?原因有两个:一是特殊的自然地貌,二是众多的民族分布。

世界上海拔超过8000米以上的高峰共14座,其中有9座都在中国西部西藏。而世界上海拔超过5000米的高峰,仅在中国西部就有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大雪山、岷山等。从西北部青藏高原连接到西南部的云贵高原,海拔虽然降下了2000多米,但依旧是山脉连片,有哀牢山、苗岭、乌蒙山、大娄山、武陵山等。另一端,还连接着黄土高原秦岭等。青藏高原几乎是中国主要大河的发源地,如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

但是,没有人,就不能有道路的出现。在这些高山大河之间分布着众多的民族,有着各自的物质需要,他们之间的长期物质交换,才使茶马古道会成为可能。在这条道路行走,既是视觉大餐,又能体验到不同的民族风情。

行走茶马古道,从云南开始,可以体验生长上千年的雨林古茶园,感受生物的多样性以及流传几百年的制茶工艺。茶马古道上的虎跳峡,落差高达3000多米,而梅里雪山和白玛雪山之间的澜沧江,即使是在今天,通过时都必须借助于溜索。

美丽的雪山、纯净的树林和咆哮的江河塑造了我们对生命的最初信念,可是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人类前进的步伐,而正是茶的远征,创造出了人类历史上最了不起的贸易线路。贸易带来的城镇和集市的兴起,现在沙溪镇、鲁史古镇、丽江古城、独克宗古城、哈拉库图城、昌都、西昌等,都是茶马贸易创造的高原明珠。

行走茶马古道,还能体验到多民族的融合与和谐,它见证着中国乃至亚洲各民族间千百年来因茶而缔结的血肉情感。文成公主进藏带动藏区广泛饮茶,宋代在西北大兴茶马互市,明清两代以茶治番,从任何一个节点都可以找到茶叶于民族、经济、政治、民生的伟大价值。藏族民众说“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说:“汉地的货物运到藏区,是我们这里不产这些东西吗?不是的,不过是要把藏、汉两地人民的心连在一起罢了。”这是藏族人民对茶以及茶马古道最深刻的理解。

茶马古道是民族迁徙的走廊,它为人类寻找永恒的家园提供了许多实证。拿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小中甸村来说,村民平常都恪守藏族习俗,通用藏语交际,但现今老一辈的人还能说纳西语,而中甸县、德钦县等地的许多藏语词汇就来自西南官话。在某种层面上,正是茶马古道的开拓性,才使得那些世居在被高山大川所阻隔的区域的民族有了对外交流的机会。始于南诏国时期的罐罐茶,现在不仅流行于云南广大区域,还在四川、甘肃、湖南、陕西等大部分地区通行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称奇的事情。

当下,由于茶马古道区域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极为脆弱,加之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各类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与开发问题。好在国家层面上在2010年6月启动了茶马古道的保护计划,2011年3月茶马古道顺利通过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评审工作,包括易武古茶园、鲁史古镇在内的200多个地方都整体纳入茶马古道保护计划,这将是中国西部最大的线性文化遗产,无疑为下一步茶马古道申请世界遗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峰)

舞剧《茶马古道》:一条没有“马”的艰辛茶道


舞剧《茶马古道》:一条没有“马”的艰辛茶道

舞剧《茶马古道》排练现场

提起茶马古道,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云南的风和日丽、马铃摇晃、日子悠长。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有一条没有“马”的茶马古道——镶嵌的不是骡马蹄印,而是背夫沉重的脚印……

近日,笔者从四川省歌舞剧院获悉,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资助项目——民族舞剧《茶马古道》将于2020年1月10日19∶30在四川大剧院首演。作为四川省歌舞剧院2020年的开年大戏,这部戏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川藏茶马古道这条没有“马”的艰辛茶道,向观众讲述了抗日战争期间在这条古道上发生的一段慷慨激昂并鲜为人知的故事。

传递人民声音抒写家国情怀

比起话剧、歌剧,抽象的舞剧更难引起观众的共鸣,所以舞剧作品需要设定情境和内容,艺术化地表现生活、塑造形象。舞剧《茶马古道》是一部精彩的中国式舞剧,它通过舞剧的形式传递人民的声音,抒写国家的命运。

据史料记载,茶马古道是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三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构成的道路系统。其中,川藏茶马古道全长近4000公里,已有1300多年历史,属于茶马文明古道的中线,海拔落差极大,在这条线路中,有相当一部分区域是无人区。

“1000多年的历史呀,它见证了我们民族多少悲欢离合与家国情怀!”把川藏茶马古道搬上舞台,是总导演马东风五六年前就坚持的想法。作为国家一级编导,她经常到四川藏区采风,对茶马古道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在她看来,在绵绵数千里的川藏茶马古道上,雅安至康定这一段路上的茶叶运输全靠人力,最为艰难,运茶背夫最为艰辛。

采风期间,马东风曾在无数个云雾缭绕的清晨,与老背夫、锅庄的后代交流,一段段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最终,选择“背夫”作为作品切入点的原因有三:其一是几乎没有马匹运输是川藏茶马古道的客观事实;其二是选择马匹在舞台上呈现很困难,把背夫作为舞蹈艺术的载体来表现恰如其分;其三是作品通过展现背夫在路上登天般的艰辛,可以折射出四川人自古以来乐观、豁达、坚毅的精神。

“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最为艰苦之时,除了英勇善战的前方战士,还有这些不为人知的群体在为国家的明天默默付出。进一步讲,选择背夫作为剧作表现对象,也是因为他们保家卫国时展现出的顽强及非凡勇气让我感动、崇敬。”马东风说。

聚焦“小人物”茶马古道因“情”绵延

根据过往的创作经验,“高大全”式的人物会反噬作品自身的艺术性,让作品失去深度、厚度与温度。舞剧《茶马古道》在人物塑造上下足了功夫,剧中的小人物个个有血有肉,他们的离合与悲欢、辛酸与苦辣、苦恼与热血牵动着观众的心。

作为一部现实题材作品,舞剧《茶马古道》讲述了川藏茶马古道上,艰难行走的背夫队伍遭遇了突发泥石流,杨阿妈不幸遇难,留下两个年幼的儿子,哥哥山生被康定藏族锅庄主次仁收养,和庄主的女儿格桑梅朵一起生活在锅庄内;弟弟茶生带着哥哥留下的长命锁跟随背夫回到故乡学习炒制茶叶的手艺。10年后,抗日战争到了关键时刻,为了运送抗战物资,茶生代替受伤的掌拐踏上古道,在锅庄内与格桑梅朵相识、相恋,兄弟二人也在背夫精神的浸润下、在家国情仇的激荡中不断成长和蜕变,演绎了用生命守护古道的感人故事。

在舞剧《茶马古道》中,人物之小与主题之大总是相辅相成的,而架起这二者之间的桥梁则是“情”。从茶生代替掌拐踏上古道到他与格桑梅朵相识、相恋,再到他与失散多年的哥哥山生重逢,共同成长蜕变,作品通过吹树叶和长命锁等情感符号,架起了连接台上台下的桥梁。在舞剧不能说话,全靠肢体语言表达的情况下,让观众感受到茶马古道的行路难。

马东风善于用舞蹈讲故事,在大题材中突出小人物,同时强调细节,使得舞剧在舞台整体呈现上形成高度统一。大时代背景下的四川人在这条古道上生活的不易,但又充满乐观、积极、豁达及苦中作乐的人生态度,在舞剧《茶马古道》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展现民族风情将感动一以贯之

舞剧《茶马古道》由四川青年编剧吴瑜婷等担任编剧,青年作曲家顾磊担任作曲,青年舞美设计师吴宇担任舞美、道具设计,青年服装设计师沈龙担任服装、人物造型设计,再加上卿庆、苗怡、庄星3位青年编导,整个主创团队都来自四川,且平均年龄不足40岁。

“四川本土的艺术作品一定要四川人来做才有那个‘味道’。”据马东风介绍,舞剧《茶马古道》不仅展现了四川背夫的生活,也在舞台上最大限度地展现了四川特色和民族风情。剧中有大量藏族民众喝茶、捡拾牛粪等生活场景的呈现,其中一段极有韵味的舞蹈“熬茶”的创作灵感就取自康定一座寺庙的熬茶锅。采风期间,一位来自康定的茶马古道研究专家表示:“当年寺庙的规模有多大,就看它熬茶的锅有多大。”马东风听后,认为此说法很有意思,便采纳运用到舞剧当中。此外,还有背夫的一段“洗脚舞”是呈现背夫生活细节的桥段。

音乐方面,顾磊用7个月的时间为四川背夫写下赞歌。“创作中我一直在想是什么原因驱使着这群人背负着接近自己两倍体重的茶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穿行在这条茶马古道上。”在顾磊眼中,背夫瘦瘦的身体、压不弯的腿、笑嘻嘻的模样和额头上永远擦不完的汗,都成为他创作的支撑点。

值得一提的是,为让故事更加紧凑、主题更加集中,马东风将本来剧中与剧情联系不大的一些舞段忍痛删掉。“舞剧‘好看’是第二位的,第一位应该是‘感动’。”马东风如是说。

正如开篇所言,一条茶马古道,并不只有骡马蹄印,背后还有无数背夫沉重的脚印。身处和平年代的人们或许无法因年代而与他们产生共鸣,但当有一天人们有机会看到相关的文艺作品,或许一段舞蹈、一首音乐,就足以让观众感动。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茶马古道倚邦古镇亟待保护》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八马茶叶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