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家驹普洱茶辨伪

据史书记载,1951年,中国茶业公司在上海解放日报、大公报刊登启示,征求商标图案。华东公司职工曹承煦设计的商标图案(八个红色“中”字组成圆圈,中间是绿色“茶”字)在众多送选图案中被选中,于12月15日经中央私营企业局核准,发给商标审定书,取得专用权。使用时间从1952年3月1日起到1972年2月28日。

既然20世纪40年代“八中茶”商标和“中国茶业公司云南省公司”子虚乌有,那1951年以前使用什么商标呢?老茶人李钧先生在大炼钢铁时期保留了两片印有“云南中国茶业贸易公司”商标的金属包装材料,我在重走茶马古道途中拍了照。商标呈盾牌型,繁体字,顺序从右至左。上述档案资料找到了铁证。李钧老人告诉我,云南中茶公司统一注册商标,安排顺宁茶厂和佛海茶厂使用。范和钧先生的任务同冯绍裘先生一样,发展云南红茶。他于1939年春,偕同张石城先生由昆明出发,经滇缅公路绕道缅甸到佛海,进行茶叶产制调查,工作半年多,冬天回昆明汇报并得到建厂指令。1940年春,他赶赴重庆,请中茶总公司支援技术力量。1941年秋天基本建成厂房,安装好制茶机具,生产了一批滇红,同时还生产了一些绿茶和紧茶圆茶。建厂期间,收购了私商加工的紧茶经缅甸、印度销往西藏(藏销紧茶为心脏型)。1942年4月景栋被炸,日军逼近缅、泰,茶叶出路受阻,7月省里通知停业疏散。这两年里,范和钧先生够辛苦的,他在昆明组织了90多人,包括泥水、竹木、打铁工人,浩浩荡荡、长途跋涉前往佛海筹备建厂。选定厂址,规划设计,从上海聘请电气工程师,动员在上海医院工作的妻子来云南,采购一批机器设备、医药器材、防疟药品、甚至日用百货,海运曼谷,经缅甸景栋转到佛海。他亲自跑曼谷购买制茶机器,去仰光采购水泥、钢筋,忙得不亦乐乎,不会有时间来替十年后的中国茶业公司构思和设计“八中字”商标,没有心情制作“贡品”,更臆想不出“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十年后会变为“中国茶业公司云南省公司”而提前印在“中茶牌圆茶”的外包装纸上。范和钧先生含泪于11月7日率20余职工撤回昆明。1944年,曾一度恢复生产红茶43担,收购当地私商紧茶3268驮。抗战胜利后又告停业,时间长达6年,直至1950年交军事接管。捉弄命运的日军战火,没让辛辛苦苦的范和钧先生同冯绍裘先生一道,成为中国茶叶史上的“滇红”之父。

尽管1951年底有了中茶牌商标,我问1953年奉调离开佛海茶厂(1954年改为西双版纳茶厂)到顺宁茶厂工作的黄方文老人商标使用情况。他告诉我当时没有生产,也没有定牌委托私商生产,商标之事无从谈起。他正在写文字材料来澄清事实真相。黄方文老人随谷应、唐庆阳从昆明乘火车到蒙自,在屏边住了一星期,等护卫的解放军一同赴勐海接收佛海茶厂。另一位汤仁良老人于1950年5月受思普边防军副司令余为民令,武装接收佛海茶厂(后移交唐庆阳)。汤仁良老人说:“国民党军队败走后,茶厂所有可搬动的东西荡然无存,一时无法全盘筹组生产。”那时茶厂的主要任务是组织恢复生产,收购和调运晒青毛茶。黄方文老人和汤仁良老人还健在。到60年代,勐海茶厂的包装都还在普洱县印红印云南沱茶也成了神话。40年代康藏茶厂使用的是“宝焰牌”商标。

《普洱茶》里唐庆阳亲口对作者说“打从范和钧时期开始,那种红色茶字的普洱圆茶,一直都是选用勐腊最好茶菁做的,而在勐海一带产的茶菁是作成绿色茶字的普洱圆茶。”这段有悖历史的话于1995年浮现,可惜唐庆阳老先生于1994年去世,有无亲口对作者说过,已死无对证。好在档案馆资料还在,浑浊尚可澄清。

邹家驹普洱茶辨伪系列之一双眼皮凤凰

我在三醉斋网站上贴了《云南普洱茶产区古茶树考察散记》后,有几个茶友发短信要来昆明与我结识。一天上午,上海的茶友清心居士竟然摸到我的办公室同我饮茶交流。他是从广州芳村过来的。他说,在芳村不敢买茶了。芳村茶市上,要什么标贴有什么标贴,要什么年代有什么年代,要什么茶品可以马上做。清心居士品普洱已有一定功底。我手边没有用来作对比的劣茶。他说不用了,市面上的冒牌货花了他不少冤枉钱,他也熟悉了那些味道。泡了三壶茶,不用我介绍,他和昆明的关燕小姐就认出了陈香味悠的那壶好茶。

我们品茶说茶。清心居士认为台湾普洱茶书的功利意识太强,出书人自己有什么存货就编造什么历史。说话间,公司参加广交会回来的同事送来芳村30元一张的普洱茶图谱。图上的凤凰沱茶,标明是20世纪70—80年代生产的。无独有偶,前些天看到的台湾2000年出版的《普洱茶谱》124页132项标明,早期凤凰沱茶产于20世纪70年代;133项标明后期凤凰沱茶产于20世纪80年代。我告诉清心居士,图谱离谱了。计划经济时代,南涧根本没有茶厂,更不可能生产沱茶。下关茶厂的技术员林兴云八十年代中因故离开了下关茶厂到南涧,1990年南涧县长带人到勐海学习办厂经验,勐海副厂长卢云负责接待。南涧办厂和生产凤凰沱茶应该是八十年代后期的事。下关茶厂原厂长李仕达到省公司告状,因省公司当时还具有行政管理职能,八十年代后期办精制茶厂还要经省计委批准。宋文庚经理在大会上发火制止了南涧的行为。大理州政府也对南涧生产沱茶一事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清心居士说凤凰沱茶图案上的凤凰都贵得分单眼皮双眼皮了。真好笑,印刷上出现的偶然性问题都有得文章做

晚上我同马来西亚茶人林福南先生和萧慧娟女士话别。聊到白天同上海清心居士的会面,林先生说,马来西亚有一个修自行车的,换对襟衣服后变成茶博士,用耳朵就能听出茶叶好坏。这些年,外行卖外行,热闹;内行卖外行,冷清;外行卖内行,无门;内行卖内行,无聊。看来普洱茶消费者,特别是普洱茶经营者,买茶时不能只靠耳风、诱人的标贴,还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嗅觉和味觉,用头脑和知识,品评出岁月,品评出历史.

邹家驹普洱茶辨伪系列之二银毫沱茶

1984年以前,茶叶属于特控计划商品,邮寄一斤以上茶叶,都要有“省茶司”的放行条。在规划上,临沧被列为红茶生产区,没有紧压茶和普洱茶生产计划,区内所产的晒青毛茶按计划调下关和昆明茶厂。芳村出售的那张普洱茶图谱,既不能反映云南沱茶的整体情况,又不介绍主流茶品——云南沱茶和下关沱茶。除凤凰沱茶外,图谱特意介绍了临沧茶厂的银毫沱茶。图标很清楚,“银毫”普洱沱茶,云南省临沧茶厂出品。文字介绍是“银毫沱210X210MM1973~1985”,标明产于1973~1985年。台湾出的《普洱茶谱》121页将银毫沱茶分为70年代中期的三分熟茶和70年代后期的半生熟茶。有史可查,云南1976年开始生产普洱沱茶,但只有下关茶厂可以生产。有文件为证,云南沱茶只分两类:用晒青茶压制的青沱和用人工发酵普洱茶压制的普沱。《普洱茶谱》是2000年12月31日由台湾盈记唐人出版社发行的,不知这些没有历史根据的荒谬说法源于何处?

邓时海先生于1995年12月通过台湾《壶中天地》杂志社出版发行了《普洱茶》一书。在190页里介绍的银毫沱茶,注明已存仓储藏了20年。按出书前一、两年收集资料时间推算,该产品出产时间为1973年前后。邓老不是云南人,书中的事发生的时候,信息还被海峡里的滔天大浪阻隔。最终的源头不该出在他老人家身上。他或许是找了不该找的人,或许是受资讯传递的限制,在无奈中出了错误。

不知道《普洱茶谱》和芳村图谱的作者去过几次临沧,我们可是几十次往返于无量山通往临沧的公路。记得有一次是从下关茶厂搭乘凤庆茶厂黄方文副厂长的昆明产吉普到凤庆,又从凤庆搭乘班车到临沧,在临沧两元一晚的小旅馆里发热找不到药,睁着眼睛熬到天亮。当时还不是厂长的董家顺来送我上的临沧班车。

临沧茶厂前老厂长董家顺于1990年退休。银毫沱茶的历史就开始于他在任时,时间是80年代中后期。1984年国内茶叶市场放开,但出口尚未开放。为避免发展势头正好的欧洲云南普洱沱茶市场受其它来货的冲击,省里对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普沱出口作出禁止转口欧洲的规定,条件谈不好就不签合同。省里同时规定除下关茶厂外,其它茶厂不得生产普沱。董家顺老人在电话里向我详细描述了当年的情形。当时临沧地委有一位领导,在台湾的亲戚要求他帮助购买普洱沱茶。临沧茶厂派人到勐海学习普洱沱茶制作工艺,并开始暗中试生产。后来任销售科长的高军回忆,1987年学生实习时,不让他们进车间看普沱试生产。

将银毫沱茶出产时间提前到1973年,目的是在年份上弄虚作假。认真一点的话,只要把云南的老茶人召集几位,不用几个小时就可理清银毫沱茶的来龙去脉。前面有文人编史造年,后面有商家亦步亦趋按图索骥,普洱茶市场不乱才怪。2004年,云南大友普洱茶博物院竟在云南茶叶界面前展示所谓的“73—77年临沧茶厂生产的银毫沱茶”,依据和胆量来自几本“权威”的普洱茶书。在台湾自己乱,倒也没什么,眼不见,心不烦。跑来云南乱,那些年代的老茶人都还在,这些书还“权威”得起来吗?

邹家驹普洱茶辨伪系列之三古玩

前些年我陪北京的朋友去逛昆明古玩城时,朋友看中一个小香炉。店主说,至少是汉代中期制造的,时间还可以往前走。店主开价是二万元,最后八千元成交。店主我认识,同意出售好像是因为熟识我的缘故,岂料鉴定结果出来,香炉竟是清代后期仿造的,市价两千多元。我当时很生气,要去找店主理论。北京朋友对我说,别人怎么吹怎么说是别人的事,买古玩是买自己的眼力,走眼了也是自己的事,这可是行规,没得讲的。

此事可隐喻普洱茶。

翠湖宾馆在水一方茶馆开业前夕,馆主章琴女士邀请我去讲讲普洱茶。章女士办事很认真,不懂就学,有这种精神,她开办的茶馆一定会兴旺的。一个昆明的朋友,酷爱摄影和普洱茶,听说在翠湖宾馆茶馆品评普洱,也跑来交流。他前些日子在昆明一家茶馆喝了一壶据说有50年历史的普洱砖茶,消费二千多元。问他味儿如何,他不知道如何回答,看他茫然的表情,知道他对普洱茶的认识还有限。他问我那家茶馆怎么样,我跟他说起在网上认识的一个毕业于云大外语系,做导游的叫做KITTY的女孩。我有她的姓名和电话。她在网上喜滋滋地告诉我,她带一个印度人到那家茶馆去买茶,三筒茶的价格三千多元。印度人前脚走,店主后脚跟上给了她一千多元的回扣。普洱茶是茶中古玩,买陈年普洱需要培养眼力。认识标牌,懂得香气滋味固然重要,但学习历史,了解时代背景知识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芳村卖的云南普洱茶图谱谬误太多,我准备写一系列的云南普洱茶史话来逐一澄清。图谱中的云南普洱茶砖内飞,标明是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分公司1957年生产的38X50MM枣香厚砖。在此我仅指出三点:一是1957年省公司的全称是“中国茶叶公司云南省公司”,名称中没有“进出口”,也没有“分公司”;二是1972年2月启用“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云南茶叶分公司”;三是1976年才增加普洱沱茶和普洱砖茶两项生产。1957年到1976年,时间出入达20年之久,生个小孩都成人了。至于价格上闹出多大差距,我就不得而知了。可以想象,有那么长的时间和空间,混水摸鱼者宰客会更加得心应手。标帖弄老弄旧,造假者办法多多,花几分钱的内飞成本,企图换得成千上万的历史价值。

而枣香厚砖的说法,也不知道是怎么“商文化”出来的。或许茶叶容易串味,不小心串出了大枣的味道?

邹家驹普洱茶辨伪系列之四班禅紧茶

文革时期的政治浮躁,特征是追求某种革命理想而不惜毁灭一切。而市场经济中的商业浮躁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彻底抛弃理想、信念以致信仰,完全忘了还有明天。

我同友人去一家针对旅游者开的云南普洱茶专卖店,货架玻璃柜里有两个心脏形紧茶,边上的文字说明是从云南藏区寺庙回购得来的班禅沱茶,数量有160多枚。

中国名茶网:2002年12月12日文章《普洱茶之名品》,表述班禅礼沱系云南下关茶厂专为班禅大师特制的礼品,压制时采用“牛心”外形,共生产了六件,当时送大师四件,现下关茶厂、我中心各存一件,实为茶中珍品。

在电脑里键入“班禅紧茶”四个字,查找出来的卖货的店家有几十个。龙泉茶庄(中山)最离奇,售卖的班禅紧茶存放期有35年。云南大友在昆明办了一个普洱茶博物馆,2004年8月8日开业时兜售包装上标明于1980年冬天生产的“班禅紧茶”,不知库存有多少,光货架上的数量就远远超过下关茶厂当时送班禅大师的总量。

表现商业浮躁的假货赝品充斥市场,人心变“牛心”,最终摧毁的将是消费者的信念。以史为鉴,看看历史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先说说概念。班禅紧茶不是沱茶,沱茶是“碗臼型”,而班禅紧茶是“心脏型”。“心脏型”紧茶源于唐代的团茶,清代在现今西双版纳的车、佛、南有较多生产。紧茶销往西藏有悠久的历史。藏民向喇嘛敬献哈达,可同时献上四个心脏型紧茶。紧茶带把,献哈达时才可以一只手握两个。滇西北进藏区的路冬天被大雪封闭,进藏的紧茶只得绕道缅甸、印度,因而40年代车、佛、南还保持藏销紧茶生产。藏商到云南收购紧茶,一元一个,贩到藏区,四元一个,茶马古道上的运输成本大大高于茶价。下关离藏区较近,在地理位置上有优势,所以紧茶的生产重心慢慢移到下关。1941年,蒙藏委员会派代表格桑泽仁同云南洽商,各出资15万元成立康藏茶厂,周东白为首任厂长,生产专供西藏(藏区)的“宝焰牌”心脏型紧茶。解放后,省公司指定下关茶厂为“心脏型”紧茶惟一的生产厂家。

1951年12月,“中茶牌”商标在北京注册,中茶公司通知全国国营茶厂使用统一商标。紧茶换商标,藏区却不接受。1953年,省公司通知下关茶厂紧急调运54吨“宝焰牌”紧茶到畹町,经缅甸、印度转运西藏。“宝焰牌”商标保留下来了,商标由红、黄、黑三色和三个部份组成。1.香炉采用宝鼎黑边,黄色金黄色金鼎。2.炉内四个桃形图象系元宝,象征贡茶。3.炉中火焰象征佛光,故为红色。金鼎中元宝的熊熊烈火燃烧正旺,象征着佛光普照,吉祥如意。1966年12月,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部份职工在“破四旧”运动中贴出大字报,批评“宝焰牌”商标带有封建主义色彩。迫于形势,省公司下文同意将“宝焰牌”改为“团结牌”。

解放后,一直有一股力量尝试终止“心脏型”紧茶的存在。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劳动者当家做了主,但“心脏型”紧茶不能机器生产,主人还没有被解放出来;二是创新开发的先驱,前进中总喜欢抛去传统的束缚;三是心脏型紧茶外形特殊,难于包装和运输。1952年3月16日,省公司通知下关茶厂加工200担方砖茶到西康省试销。

1955年4月6日,经省公司批准后,原料配方不变,紧茶规格由心脏型改为砖型,压制十吨到丽江等地区试销。1959年国庆十周年献礼活动中,引人注目的产品中多了方茶、小砖茶。1963年9月,厂领导李时达带着省公司批准试制的砖型紧茶,率领冯炎培、沙永康等人组成边茶工作组,到中甸、维西征求藏民意见。1966年底,工人“闹革命”去了,工厂请居委会的老太太帮助扎茶、打包,不能机器加工的“心脏型”紧茶自然被丢到一边,有限的劳力用来生产机压砖片型紧茶。“文革”之风愈吹愈烈,茶厂群众组织在上海“一月风暴”影响下抢班夺权,成立了“革命委员会”。1967年,“总公司”正式下文批准,将带把心脏型紧茶改成长方型砖块状。

70年代初,藏区传来饮用方型砖块状紧茶出现不适的消息。不知是拼配比例出了问题,还是销区不对路;是误采误收了“荒野茶”,还是充满了藏传佛教色彩的“宝焰牌”商标和心脏型紧茶消失的缘故,总之云南紧茶逐步退出西藏市场。计划经济时期,边销茶供不应求,人们尚未冥化,没有更多人关心藏民的要求。流年似水,二十年过去了,随着云南紧茶淡出藏区茶市,似乎没有人再记得这象征着“佛光普照、吉祥如意”的“宝焰牌”商标和心脏型紧茶了。1986年10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视察下关茶厂时指出:仍有部份藏族人民喜欢原有带把的心脏型紧茶,希望恢复和生产,以资供应。为迎接班禅大师的到来,下关茶厂选用云南上等原料精心制作100斤礼茶送班禅大师和同来的客人。班禅额尔德尼是藏传佛教中最高的活佛之一,被称为无量光佛的化身。这批经过大师点化重新生产的礼茶,后人亦称之为“班禅紧茶”。视察期间,大师订购了700件传统原料配方制作的“宝焰牌”心脏型紧茶,由下关茶厂加工后运交青海省政协收。从此,下关茶厂恢复生产“宝焰牌”心脏型紧茶,在藏区的销售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班禅紧茶用料极其特殊,与一般“宝焰牌”心脏型紧茶在茶质和外观上有很大的区别。正因为原料上乘、做工精细,没有丁点枯枝败叶,极易对照出赝品假货。

《普洱茶》123页:“左为第一批班禅紧茶内飞”,不符合事实。1967年到1986年都没有“宝焰牌”心脏型紧茶生产,这款内飞用的是50年代省公司名称,却又是简体字。而班禅大师86年到云南,礼茶上宝焰牌商标的落名是“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下关茶厂出品”。

在视察了下关茶厂二年半后,班禅大师圆寂,“宝焰牌”心脏型紧茶是他留给藏区人民的慈悲心。今天的商业浮躁远离了佛的慈悲,如果没有了精神上的信仰与追求,物欲横流的市场究竟能走多远?

邹家驹普洱茶辨伪系列之五丽江问茶

时逢国庆大假,又来丽江怀旧。观看四方街民族舞和逛街之余,也顺便走走茶铺。普洱茶雄风重振,在古城转前转后,都能见到新开的茶铺。

(一)四方街中部一条小巷里有一家专营台湾某茶商普洱茶的店铺,我们走了进去。包茶叶的纸张,没有印刷任何图案和字样,有散茶,还有沱茶,但都是清一色的熟茶。我刚拿起一个沱茶,还未打开包装,店主已经热情地换上一个去掉包装纸的样品让我闻。

“这是烘焙普洱茶。烘焙后不会有霉菌,常饮不会有害身体健康。烘焙后茶叶由内向外收敛,工艺特殊。”

闻起来有一股明显的烟焦味。“普洱茶是茶马古道上走出来的,过去自然陈化,没听说过烘焙的说法,现今的人工发酵,也没有烘焙这道工序......

“那只是你的看法,”店主打断我的话,脸色已由晴转阴。

我不想惹事,更不想再继续说下去,便招呼几个同伴离开。这个茶我喝过,是张国立先生送来品尝的。一小块长条砖,装在蜡染布袋里。烘焙后不再有后续陈化,凝固的苦涩味伴着烟焦味,辛辣地刺激味蕾和喉头。好友国立没有继续喝这个茶。大家知道,烘焙茶快要“流芳百世”了。

(二)又进一个茶铺。店主是福建人,但卖的不是乌龙茶。

他介绍了一个15年的普洱茶饼,开价是180元。包装是机制纸,印有“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省分公司”字样

“电脑字是95年以后的事,机制纸……”

不等我说完,他抢着说:“包装是新换的。在窑洞里存放了15年,旧包装不能用了。”

“放窑洞?”我们一副疑惑的表情往外走

福建人追到店外,“别走嘛,你们出个价。”

我们头都不回。

生活在云南高原和珠江流域的人真不知道窑洞是怎么挖出来的。

(三)店铺的醒目位置,展示着一块长方形的大块“建国茶砖”,生产时间1949年,用熟茶压制。

造假的人不知道试验生产小块边销砖茶是50年代后期的事,人工发酵普洱茶是1974年以后的事,当然更不会知道生产普洱砖茶是1976年以后的事.

我们没有进店,只摄了一张有趣的“建国茶砖”。

(四)在货架上发现两块白纸盒装“普洱方茶”。这家茶铺,半边卖古玩,半边卖陈年普洱茶。

80年代初安排生产普洱方茶时出了两个差错:一是包装上印的是“普洱方茶”,但茶体却是晒青方茶,名不副实;二是计量单位表述有误。广州交易会上,陆伟镇老先生和香港负责供应零售商店的中国国货有限公司的采购员都说,放到市场上会闹笑话。计划经济时期,生产与销售脱节,改动很难,业务员只好将“普洱方茶”销往日本或其它地区。而这些细节,造假者是不会知道的。

眼前的“普洱方茶”,茶体是地地道道的人工发酵茶,计量单位表述准确,原来光白的盒底还加上几排说明文字。名副其实了,然而却假了。

邹家驹普洱茶辨伪系列之六云南熟茶

众所周知,云南生产熟茶始于1974年。普洱茶历史上,何年何地开始生产熟茶,书本上没有较为明确的说法。最早的说法见于台湾出版的《普洱茶》一书,称为末代熟紧茶。作者在1993年4月4日于云南思茅举行的中国普洱茶国际研讨会上展示。末代,指的是清末民初。思茅当地报纸亦报道展示的末代熟紧茶生产于1927年。记得八十年代在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上香港茶人陆伟镇先生说过熟茶生产50年代初才在香港出现。为搞清熟茶的历史,我最近到香港走访了现年八十六岁高龄的陆伟镇老先生。

我同陆伟镇老先生于1982年在杭州茶叶出口洽谈会上相识,他16岁在广州当茶叶学徒,后移居香港,毕生做茶叶生意。我们多年不见,相见分外高兴。他虽然退了休,还在为元亨茶行顾问茶事。他生命中的70年,是同普洱茶连在一起的,他是普洱茶历史变迁的活见证。陆老先生提供了一份文字材料。1948年以前,云南只有紧压茶到港。50年代初云南货到港大部份改为散茶。老先生不知道的是,建国初期内地土改,茶行老板成分高,正在运动中,故而紧茶加工中断了。云南山高路险,旅途遥远,茶行雇佣马帮,一匹马只能驮运50公斤散茶,紧压茶却可以驮运70公斤。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运输方式,决定了紧压茶的身世。我查阅了与紧压茶生产有关地区大理、版纳和思茅的文史资料,1974年以前都没有熟茶生产的记录。没有熟散茶,自然不会有熟紧茶了,因为生紧茶不可能再人工发酵为熟紧茶。是时香港经济发生变化,地价高涨,散茶体积大,存放成本高,人们发明了发水便利快速生产普洱茶的方法。又一个历史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50~70年代香港人工发酵加工云南普洱散茶有如下数家:联兴隆、南记、生记、林记、宝泰、同安及长洲福华等。50年代,内地同香港几乎没有沟通,但香港人工发酵普洱茶的消息还是传了进来。1955年11月2日,省公司通知下关茶厂对出口紧压茶进行后发酵实验。由于缺少资信,试验不了了之。1973年4月3日,“省公司”召开茶叶加工座谈会,上午传达外贸部李强副部长讲话,下午讨论,下关茶厂的代表林兴云问李强副部长讲话中提到的“普洱茶”是指什么茶。事实上李强副部长讲话指的就是今天所说的人工发酵普洱茶。

许多普洱茶书对熟茶一贬再贬。当我写了云南普洱沱茶在法国大行其道后,有人专门问我,到法国的云南沱茶是生普还是熟普。回答是肯定的:熟普!云南普洱沱茶是用人工发酵普洱散茶压制的,法国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对云南沱茶进行的系列研究和药理实验,对象都是熟茶。法国人与我们不同,注重药理结果而不过分注重过程。话又说回来,等几十年的陈化期,法国佬可没有那么好的耐心。云南1974年开始试验人工发酵普洱茶,几十年来基本上出的是熟茶,生茶出口比重不大。尚未陈化的生茶,不是定义上的普洱茶,在外贸部的出口统计和海关的分类上都列入了绿茶类。人工发酵普洱茶是发明创造,与自然发酵异曲同工。当然,人工发酵做出的普洱茶并不等于陈年普洱,陈年是需要岁月洗礼的,只是人工发酵普洱茶的陈化时间大大少于自然发酵。人工发酵普洱茶品质的好坏,既决定于渥堆技术,又决定于存放时间。发酵时出现黑霉和温度过高时间过长就报废了。熟茶的优点是立竿见影,存放五年以上就能喝到一杯醇和的普洱茶,缺点是渥堆发酵茶身受损,不耐放。生茶的优点是自然底气足,在陈化过程中茶味变化多端,耐放,待醇和时,茶汤中还有一股活力;缺点是陈化周期长,老子存茶儿子喝,会渐渐脱离现代人的生活意识。市场上有人提倡喝尚未陈化的生饼,那不是喝普洱,是喝绿茶,一是浪费,二是喝不出普洱茶特有的滋味和陈香,喝不到历史、喝不到普洱茶奉献给人类有益健康的微生物创造的另一个奇妙世界。有一个茶友说得好,霸气大的新的生茶,现在喝一是口感不好,二来也是浪费;没霸气的新的生茶,尽管口感还行,但是达不到甘纯滑陈的口感;没霸气的新茶,存放也没用,不如现在喝。

云南大叶种茶苦涩味重,太霸气,对味觉的刺激太强,生产的滇青茶和滇绿茶口味不适合已适应小叶种绿茶口味的许多销区。二十多年来,我们邮寄大量云南绿茶样品到非洲绿茶销区,甚至组团到摩洛哥等国推销,但一点回应都没有,一斤茶也卖不出去。普洱茶的“醇”是由生涩对应来的,越生涩转化得越“醇”。小叶种“普洱茶”不耐放,不出“醇”,因为它不够苦涩。正如食用葡萄太甜,也不出“醇”,又如同酿酒葡萄,苦涩味极重,当水果吃,味则不对路。云南大叶种茶在自然演化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通过后发酵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独特价值。若要喝绿茶,有龙井,有碧螺春,小家碧玉,性柔味薄,没必要去会五大三粗、生涩刺喉、还不会温顺体贴的高原汉子。

邹家驹普洱茶辨伪系列之七“干仓”砸“湿仓”

云南省标准计量局2003年3月5日公布了普洱茶的定义: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茶。

这个定义,既包括了历史上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及制成品经自然发酵而来的普洱茶(存放也是一种加工方式),也包括现今人工发酵和自然发酵的普洱茶。烘青毛茶,130度以上的高温烘烤,使其丧失后发酵有利条件,最终加工成一至四级等滇绿茶系列产品。晒青毛茶,未经后发酵,传统上加工成云南人熟悉的属于绿茶范畴的滇青茶,系列产品有春蕊、春尖、春芽、春玉、滇配茶等。普洱茶之绝,在于她的后发酵。先人没有烘干机,只得依赖自然。柔和的阳光没有使青茶定格,不经意间留下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普洱茶区别于滇青茶,在于他的后发酵,滇青茶不能叫普洱茶,因为没有后发酵。如晒青毛茶及制成品未经后发酵(包括人工和自然)也纳入普洱茶概念,那可是天下乱弹琴了。

微生物的繁衍过程叫发酵。发酵的先决条件:一定的水分、一定的温度和一定的氧气。没有水,就不会有发酵,道理同星球上没有水就不会产生生命一样。同港九茶叶商会小聚时,说到几十年前有人用塑料纸密封生茶饼,后来打开,变化很小。我们平常说的“干仓”,是指茶品熟化后放置的相对干燥的周转仓。许多普洱茶书,把“干仓”捧上了天,殊不知没有一定的水分湿度,哪来微生物的生存和繁衍环境。

新认识的茶友作家吴合对请我同台湾来的江先生在他的《知轩斋》品茶,我们在干仓和湿仓问题上意见相左。他一味扬干贬湿,我却有不同认识。干仓水分越少,茶叶陈化速度越慢。发酵陈化的目的,是散除杂味涩味,引导出醇和平滑,陈香久驻,充盈饱满不锁喉的感觉。存放地点间歇保持一定的水分是必要的。香港南天贸易公司周琮先生应邀来云南交流普洱茶发酵工艺,他讲了普洱茶在加工和保管中需要一热一冷、一伸一缩的道理。云南是高原立体气候,有几个特点:白天和夜间温差大;室内和室外温差大;山顶和山脚温差大。晒青毛茶水分一般保持在12%以上,为防止破损,马帮捆扎运输前还要再撒清水回软茶包。走入干热河谷气温颇高,走上山顶空气凉爽,加上白天升温,夜里降温,茶胚在不停的一伸一缩。运输方式改变后,时间大大缩短,在存放中继续保持正确的发酵陈化尤为重要。江先生试验过,一块茶饼在干燥地点存放了十年,变化不大。片面强调干仓,结果是老子存茶,儿孙辈享受,意义有多大?因工作关系,我经常在昆明茶厂、下关茶厂和勐海茶厂的发酵车间观察。技术掌握得好,出正常的白毛,堆子温度高了,茶胚烧掉,温度低了,堆子表面出现黑毛。后两种情况茶叶都做坏了。对湿仓有争议,是因为部份货品有时会出现黑霉和绿霉,笔者认为还是技术掌握不当,或湿度过高,或温度不适。以此全盘否定,不让茶叶置放地点间歇保持一定的水分,甚至装上除湿机,在观念和做法上都是错误的。只要方法正确,控制好温湿度,适时通风透气,让货品在存放中有伸有缩,湿仓一定能够陈化出好茶品。最后,江先生和我统一了认识。江先生的湿仓概念是因为个别商人为了商业目的通过往成品普洱茶上大量泼水或施放其他变色物质,或直接摆放在潮湿之土地上,生长出其他种类的霉菌,以达到普洱茶所谓的陈化和年份。这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也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这样的茶自然就没了存放的韵味,也就没了普洱茶保健的效果,反而伤害人体。这很容易鉴别,人为的“湿沧”开汤后会有刺鼻的气味,汤色黑混,锁喉,干茶见红色霉斑,冲泡后叶底发粘稀烂,而自然的仓管置放不会有这样的感觉,此仓非彼“沧”。CY260.coM

邹家驹普洱茶辨伪系列之八 铁饼神话

传统加工圆茶的模具,原是石质的。加工时,布袋里装上茶叶,袋口打个结,置入木模或石模压制。袋口打的结,正好在底部留个坑。技术革新的热潮,一直在鼓励改进模具,试图用机器替代笨重的手工操作。50年代中,铁制模具出现了,但只试验,没有正式生产。70年代初,开始用机压模具生产饼茶,因未使用布袋,压出的饼茶底部无坑,边缘平直,与传统的泥鳅边大不相同,被称为“齐边”七子饼茶。机压同人压完全是两回事,紧结度比正常饼茶高了许多倍。机压铁饼难掰难陈化,入市后没有受到消费者青睐,生产没有继续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了铁饼的优点。这批前所未有的茶品,成了普洱茶历史上的一段奇闻逸事。同时,也有人出来编造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故事。

普洱铁饼的佳话成了普洱茶文化的一部份,以至于网上有多名茶友嘱我一定求证核实。我三进三出下关茶厂。应我的要求,罗厂长走访了退休老职工,原供销科长及技术员李鸿基、马俊堂等人,详细了解下关生产铁饼的时间、过程及加工模具情况。经回忆和查实历史资料,60年代前只有石头模具生产的饼茶,没有生产过铁饼。70年代改进模具后只生产过一批。我从厂里送来的十几箱历史样品里,找到了1972年的铁饼。装铁饼样品的纸袋上还有72年和机压字样。这款茶较特殊,内飞没有压进茶体,从外型、茶质、色泽、松紧和尺寸来看,正是香港新界茶博会展出的铁饼。《普洱茶》154页上那图茶,内飞压进茶体,不要说不是50年代初期的产品,连72年那批独一无二的铁饼也不是。圆茶是出口产品,不知为什么会在书里被立即运销西藏和新疆。下关茶厂志130页,圆茶“注册商标统一为‘中茶牌’,开始是红印中茶牌,就是中茶的‘茶’字是红色的,到了50年代末改为绿印。”邓先生照片里送给冯厂长的“铁饼”是绿印,文字说明又是50年代初从勐海调原料来压制的,前后矛盾。台湾另外一本书《普洱茶谱》(发行人黄键亮)69页也做了假。悬挂于各茶庄店铺上的百年普洱茶图谱又多了一个赝品。生产“最普通下关茶”的下关茶厂,沾了六大茶山原料的光,压制了空前绝后的茶品,殊不知香港茶客赞誉的铁饼,原料来自澜沧江两岸的勐库、博尚、凤庆和景谷。

有一次在广州芳村见到皱先生和邓先生,入到一条是叫云南一条街的云南茶叶区,居然见到有人冒充他老人家的茶叶照片挂在墙上,而云南籍店主居然连皱老先生都未能认出来,呜呼,后进到原广州本地人最早的真正芳村,受到老茶商的热情接待,真是什么才是爱茶人,洞企石茶叶市场是顶起云南茶叶的中坚呀。

看来藏送云南茶叶的未来不止是广东省某些地方的人,还有云南的本地人呀。

CY260.com扩展阅读

六堡茶专家:辨伪断代鉴“六堡”


如何判断六堡茶的年份呢?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其实说难也不难,说易却也不易。与这个问题可以类比的是当前人们常说的古董鉴别,也就是所谓的“鉴宝”。这类节目一直在各类媒体风行,很受观众欢迎。不过,即使是专家的鉴定结论,亦会受到一些民间人士的质疑。其实,这类鉴定其实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断代”,二是“辨伪”。专家们往往依据材质、器型、工艺及某些特征,判断这些物件属于何朝何代,因为他们研究过历史,深谙各类器物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加工工艺、器物细节、典型特征等等。懂得这些,是学会鉴别所必需的,但懂得这个是远远不够的。

历史上,古董的作伪很早就出现了,这些作伪的东西真留到现在,也真的成了文物。而陈年六堡茶的作伪,也有相当的历史了。据笔者考证,从消费群体逐步认可六堡茶有越陈越佳的时候开始,最早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香港的茶商就已经开始将六堡茶做旧做陈了。

就古董而言,要真正懂得鉴宝,还要懂得“辨伪”,而要懂得辨伪,必须对怎么“作伪”有深入研究,熟悉所有作伪的手法,知道作伪之后会是怎么样的,只有如此,才能够更好辨伪,更准确地“鉴宝”。

同样的道理,在如何判断陈年六堡茶的年份时,须从这两个方面判断——“断代”和“辨伪”。

了解一些六堡茶史

要懂得鉴识六堡茶,须了解一下六堡茶生产历史,以及在这个历史中,六堡茶的原料变化、工艺发展的情况。(抗战前情况详见本刊《漫谈农家六堡茶》之农家六堡茶的由来)

八年抗战以及后来的几年,是六堡茶发展停滞的几年。所产的六堡茶产量锐减,由几十家私人茶商进行简单精制压箩,由广州经香港再转出口海外。直到1949年之后,六堡茶开始逐步恢复生产和出口。1951年之后,轰轰烈烈的土改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当时很多农民重新开始种植茶树,茶树的种植面积逐步扩大。1951年公私合营的梧州土产运销公司成立,亦参与了梧州六堡茶的精制加工。1953年1月,中国茶业公司广州分公司在梧州设立办事处,主营广西茶叶,并选址在角嘴路“老虎冲”,设立小型手工生产的茶叶精制工场,这个就是后来的梧州茶厂。据资料介绍,梧州茶厂在1954年对筛分、除杂的工艺进行了改进、1955年对精制工艺流程进行改革。这个时期开始,梧州茶厂出产的六堡茶特征是条索更为匀整,发酵比较充分。

1954年开始,由于取缔私营茶商采购毛茶,广西大部分六堡茶毛茶由国家统一制定收购等级和收购价格,由供销部门统一收购,集中运到梧州茶厂精制加工。区域内茶叶统一集中加工,调供出口。从这个时间开始,毛茶原料开始出现变化。也在这个时候,国营横县茶厂成立。之后在1966年国营桂林茶厂成立,这几个区域内毛茶各自统一集中加工,调供出口。六堡茶的毛茶原料有了更大变化。

在1958年,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梧州茶厂开始工艺革新,试产现代工艺的六堡茶获得成功,同年进行量产,从这个时期起,采用现代工艺的六堡茶正式开始出现。

1976年,苍梧县六堡乡初精合一茶叶加工厂成立。在1976年至1979年5月该厂仍采用传统双蒸工艺生产,据苍梧县土产公司茶叶组的资料记载:从1979年5月下旬开始,到1982年10月底,苍梧六堡茶厂考虑到“目前六堡茶生产周期长,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同时制耗较大,因此,对六堡茶生产技术进行改革”,开始试产即所谓精制“冷发酵”工艺,进行“初精合一”的六堡茶加工生产。

当时,六堡镇原种六堡茶的种植也几起几落,除了农户自己饮用和留存防病治病用的少量之外,基本由供销社收购作精制厂加工。在后期,由于市场、产量及成本的考量,位于六堡镇中心不远的苍梧六堡茶厂,也拉来部分外地毛茶加工六堡茶,原料毛茶不再全是原种六堡茶。

辨伪犹为关键

熟悉了六堡茶工艺、原料在各个时期的使用情况,了解其特征,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判断老六堡茶年份的准确而客观依据。原料及工艺不同反映其在产品的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干茶、茶味、茶色以及叶底上。

判断一个老六堡的年份,首先,你必须喝到过真正的陈茶。喝到一些有据可考的老茶在心中作为“标杆”。不过,要喝到真正几十年的老茶还是要有一定的茶缘。退一步说,数十年的难找,起码,你应该喝过一些真正有十年八年的老茶,也喝过一些十多年的陈茶,细细体会一下真正老茶那种陈香,很平和、沉而稳的陈和醇,也感受一下五年、十年、十多年之间有时间跨度的六堡茶变化,了解不同原料工艺的茶其汤色、茶味、茶香和口感上的差异,感受其茶气、茶韵的变化,这点尤其重要,在下面“辨伪”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基于这个标准,综合这些原料工艺因素,来判断一个茶大致的年份,除了靠口感辨别之外,还可以借助于其他外观辨别来确认是否真正的老茶。但不可以单凭这些外观加以认定。毕竟,现在很多“做陈”的手法就是冲着外部感观而做的。单纯凭这些辨别,特别容易上当。

一、可以先从外包装分辨生产的年份,这种做法是最为常见,也最为易于做伪。很多做旧的茶就是通过做旧外包装或者仿冒以前的老包装来欺骗消费者。

厂家六堡茶的生产经过这么几十年,其外包装也历经了数十年的发展变化,一些很有时代特色的包装可以作为茶年份的参考。如黑盒六堡茶曾经有过写作“六保茶”的包装,但茶友们应该知道,这个“旧”的外包装并不说明里面的六堡茶就一定是“旧”的茶。

二、可以从干茶入手,看干茶的蓬松度。拿一些不同年份的六堡茶比较一下,十年以上的六堡茶,会感觉到随着时间的长短,会变得松、散,变“轻”,手上感觉明显轻于较新的茶。由于长期存放其自然陈化发酵,导致老茶会越陈越“泡”,干茶外观会有一层很自然的灰“霜”(注:湿仓存放也会有一层白霜,但湿仓做旧的茶会发黑,面上霜较“死”,没有活性。市面上可看到的做旧普洱“老砖”茶面一层白的痕迹可以借鉴。)干茶颜色会偏褐红,甚至棕色,干茶外观应该干净、无霉变的痕迹。

三、闻干茶的气味。一般有“哈气之后闻干茶”的做法,但这种做法很不卫生,建议不使用。而且,这样哈气后闻到那股“陈味”,很多时候容易被故意做伪,不太准确。而且,真正这样闻干茶都有所谓“陈味”的茶,就越要多加小心。相反,甚至有明显刺鼻的“陈味”的茶,更应该引起警惕,不喝为好。

四、看茶汤颜色。一般而言,六堡茶由于原料和工艺原因,某些茶新茶时候较浑浊,或者新茶一两年都比较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得澄亮明净,越老的汤色越红越透亮,越体现出六堡茶的“红”、“浓”特色。如果是后期储存湿度过大,或受潮或淋水,或者是做陈做旧,会使得汤色晦暗、发哑,甚至浑浊,一般茶友称之为“酱油汤”,碰到这样的“陈茶”,就要加倍小心了。

五、细品茶汤的陈味。一款真正陈年且非常好的六堡茶熟茶,应是没有丝毫杂味,没有“坑”味,带陈香,陈香不会太霸道,但会很持续,很沉稳,入口有软化感,口腔、舌面应无明显涩感,茶味醇厚,于醇厚中体现出一种沉稳的“茶气”。或会因六堡茶品种的不同,而感受到不同的陈香之韵,在口腔后部、在咽喉处隐隐回味,茶韵纯正,余韵悠长,这点对辨伪尤其重要。

而做旧的陈茶,肯定会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出现问题,现在的技术还没能够完美地“做”出辨别不出的陈茶。如有的做旧的陈茶闻之一股“陈味”,但几道茶汤后,涩味明显;有的是看干茶很陈,品茶汤也不涩,但茶汤色浊,叶底发黑、霉烂、无弹性,很明显是做旧做陈的茶。

这个茶汤的“陈味”是很容易被做伪的,而且某些不良茶商更喜欢“指鹿为马”,将“坑”味说成“陈味”,很多接触陈茶不多的茶友往往会受到误导,更以为陈年的六堡茶就是“坑”的。而做旧的陈茶,除了一股“坑”味外,往往就没有陈茶哪种醇厚和顺和的口感,而且,往往喝了之后,喉头会感觉有点紧,有点不舒服的感觉,茶友们称之为“锁喉”,这也是辨别假陈茶的一个手段。

六、看茶底。看茶底很重要,一个可以辨别这个茶的工艺和原料,不用说,就是年份造假了。如早期的老茶,出现机采或机械切叶的迹象这些跟年份明显矛盾之处,发酵工艺不对的或毛茶原料不对的,都应引起警惕。

做旧的六堡茶,常用的手法是人为加大湿度加速六堡茶的后发酵,以达到“陈”的效果。但这样的高湿度“陈化”后,无可避免地茶叶本身的纤维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茶底颜色会变死变黑,没有弹性,有些叶底会发粘、稀烂如泥。这种“陈茶”就需要格外小心了,一款存储良好的陈年六堡茶的茶底绝对不会是霉烂发黑的。

辨伪断代鉴“六堡” 六堡茶年份需善变真伪


辨伪断代鉴“六堡”六堡茶年份需善变真伪

年份是六堡茶很重要的一个指标

如何判断六堡茶的年份呢?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其实说难也不难,说易却也不易。与这个问题可以类比的是当前人们常说的古董鉴别,也就是所谓的“鉴宝”。这类节目一直在各类媒体风行,很受观众欢迎。不过,即使是专家的鉴定结论,亦会受到一些民间人士的质疑。其实,这类鉴定其实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断代”,二是“辨伪”。专家们往往依据材质、器型、工艺及某些特征,判断这些物件属于何朝何代,因为他们研究过历史,深谙各类器物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加工工艺、器物细节、典型特征等等。懂得这些,是学会鉴别所必需的,但懂得这个是远远不够的。

历史上,古董的作伪很早就出现了,这些作伪的东西真留到现在,也真的成了文物。而陈年六堡茶的作伪,也有相当的历史了。据笔者考证,从消费群体逐步认可六堡茶有越陈越佳的时候开始,最早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香港的茶商就已经开始将六堡茶做旧做陈了。

就古董而言,要真正懂得鉴宝,还要懂得“辨伪”,而要懂得辨伪,必须对怎么“作伪”有深入研究,熟悉所有作伪的手法,知道作伪之后会是怎么样的,只有如此,才能够更好辨伪,更准确地“鉴宝”。

同样的道理,在如何判断陈年六堡茶的年份时,须从这两个方面判断——“断代”和“辨伪”。

了解一些六堡茶史

要懂得鉴识六堡茶,须了解一下六堡茶生产历史,以及在这个历史中,六堡茶的原料变化、工艺发展的情况。(抗战前情况详见本刊《漫谈农家六堡茶》之农家六堡茶的由来)

八年抗战以及后来的几年,是六堡茶发展停滞的几年。所产的六堡茶产量锐减,由几十家私人茶商进行简单精制压箩,由广州经香港再转出口海外。直到1949年之后,六堡茶开始逐步恢复生产和出口。1951年之后,轰轰烈烈的土改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当时很多农民重新开始种植茶树,茶树的种植面积逐步扩大。1951年公私合营的梧州土产运销公司成立,亦参与了梧州六堡茶的精制加工。1953年1月,中国茶业公司广州分公司在梧州设立办事处,主营广西茶叶,并选址在角嘴路“老虎冲”,设立小型手工生产的茶叶精制工场,这个就是后来的梧州茶厂。据资料介绍,梧州茶厂在1954年对筛分、除杂的工艺进行了改进、1955年对精制工艺流程进行改革。这个时期开始,梧州茶厂出产的六堡茶特征是条索更为匀整,发酵比较充分。

1954年开始,由于取缔私营茶商采购毛茶,广西大部分六堡茶毛茶由国家统一制定收购等级和收购价格,由供销部门统一收购,集中运到梧州茶厂精制加工。区域内茶叶统一集中加工,调供出口。从这个时间开始,毛茶原料开始出现变化。也在这个时候,国营横县茶厂成立。之后在1966年国营桂林茶厂成立,这几个区域内毛茶各自统一集中加工,调供出口。六堡茶的毛茶原料有了更大变化。

在1958年,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梧州茶厂开始工艺革新,试产现代工艺的六堡茶获得成功,同年进行量产,从这个时期起,采用现代工艺的六堡茶正式开始出现。

1976年,苍梧县六堡乡初精合一茶叶加工厂成立。在1976年至1979年5月该厂仍采用传统双蒸工艺生产,据苍梧县土产公司茶叶组的资料记载:从1979年5月下旬开始,到1982年10月底,苍梧六堡茶厂考虑到“目前六堡茶生产周期长,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同时制耗较大,因此,对六堡茶生产技术进行改革”,开始试产即所谓精制“冷发酵”工艺,进行“初精合一”的六堡茶加工生产。

当时,六堡镇原种六堡茶的种植也几起几落,除了农户自己饮用和留存防病治病用的少量之外,基本由供销社收购作精制厂加工。在后期,由于市场、产量及成本的考量,位于六堡镇中心不远的苍梧六堡茶厂,也拉来部分外地毛茶加工六堡茶,原料毛茶不再全是原种六堡茶。

辨伪犹为关键

熟悉了六堡茶工艺、原料在各个时期的使用情况,了解其特征,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判断老六堡茶年份的准确而客观依据。原料及工艺不同反映其在产品的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干茶、茶味、茶色以及叶底上。

判断一个老六堡的年份,首先,你必须喝到过真正的陈茶。喝到一些有据可考的老茶在心中作为“标杆”。不过,要喝到真正几十年的老茶还是要有一定的茶缘。退一步说,数十年的难找,起码,你应该喝过一些真正有十年八年的老茶,也喝过一些十多年的陈茶,细细体会一下真正老茶那种陈香,很平和、沉而稳的陈和醇,也感受一下五年、十年、十多年之间有时间跨度的六堡茶变化,了解不同原料工艺的茶其汤色、茶味、茶香和口感上的差异,感受其茶气、茶韵的变化,这点尤其重要,在下面“辨伪”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基于这个标准,综合这些原料工艺因素,来判断一个茶大致的年份,除了靠口感辨别之外,还可以借助于其他外观辨别来确认是否真正的老茶。但不可以单凭这些外观加以认定。毕竟,现在很多“做陈”的手法就是冲着外部感观而做的。单纯凭这些辨别,特别容易上当。

一、可以先从外包装分辨生产的年份,这种做法是最为常见,也最为易于做伪。

很多做旧的茶就是通过做旧外包装或者仿冒以前的老包装来欺骗消费者。

厂家六堡茶的生产经过这么几十年,其外包装也历经了数十年的发展变化,一些很有时代特色的包装可以作为茶年份的参考。如黑盒六堡茶曾经有过写作“六保茶”的包装,但茶友们应该知道,这个“旧”的外包装并不说明里面的六堡茶就一定是“旧”的茶。

二、可以从干茶入手,看干茶的蓬松度。

拿一些不同年份的六堡茶比较一下,十年以上的六堡茶,会感觉到随着时间的长短,会变得松、散,变“轻”,手上感觉明显轻于较新的茶。由于长期存放其自然陈化发酵,导致老茶会越陈越“泡”,干茶外观会有一层很自然的灰“霜”(注:湿仓存放也会有一层白霜,但湿仓做旧的茶会发黑,面上霜较“死”,没有活性。市面上可看到的做旧普洱“老砖”茶面一层白的痕迹可以借鉴。)干茶颜色会偏褐红,甚至棕色,干茶外观应该干净、无霉变的痕迹。

三、闻干茶的气味。

一般有“哈气之后闻干茶”的做法,但这种做法很不卫生,建议不使用。而且,这样哈气后闻到那股“陈味”,很多时候容易被故意做伪,不太准确。而且,真正这样闻干茶都有所谓“陈味”的茶,就越要多加小心。相反,甚至有明显刺鼻的“陈味”的茶,更应该引起警惕,不喝为好。

四、看茶汤颜色。

一般而言,六堡茶由于原料和工艺原因,某些茶新茶时候较浑浊,或者新茶一两年都比较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得澄亮明净,越老的汤色越红越透亮,越体现出六堡茶的“红”、“浓”特色。如果是后期储存湿度过大,或受潮或淋水,或者是做陈做旧,会使得汤色晦暗、发哑,甚至浑浊,一般茶友称之为“酱油汤”,碰到这样的“陈茶”,就要加倍小心了。

五、细品茶汤的陈味。一款真正陈年且非常好的六堡茶熟茶,应是没有丝毫杂味,没有“坑”味,带陈香,陈香不会太霸道,但会很持续,很沉稳,入口有软化感,口腔、舌面应无明显涩感,茶味醇厚,于醇厚中体现出一种沉稳的“茶气”。或会因六堡茶品种的不同,而感受到不同的陈香之韵,在口腔后部、在咽喉处隐隐回味,茶韵纯正,余韵悠长,这点对辨伪尤其重要。

而做旧的陈茶,肯定会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出现问题,现在的技术还没能够完美地“做”出辨别不出的陈茶。如有的做旧的陈茶闻之一股“陈味”,但几道茶汤后,涩味明显;有的是看干茶很陈,品茶汤也不涩,但茶汤色浊,叶底发黑、霉烂、无弹性,很明显是做旧做陈的茶。

这个茶汤的“陈味”是很容易被做伪的,而且某些不良茶商更喜欢“指鹿为马”,将“坑”味说成“陈味”,很多接触陈茶不多的茶友往往会受到误导,更以为陈年的六堡茶就是“坑”的。而做旧的陈茶,除了一股“坑”味外,往往就没有陈茶哪种醇厚和顺和的口感,而且,往往喝了之后,喉头会感觉有点紧,有点不舒服的感觉,茶友们称之为“锁喉”,这也是辨别假陈茶的一个手段。

六、看茶底。

看茶底很重要,可以辨别这个茶的工艺和原料。如早期的老茶,出现机采或机械切叶的迹象这些跟年份明显矛盾之处,发酵工艺不对的或毛茶原料不对的,不用说,就是年份造假了。

做旧的六堡茶,常用的手法是人为加大湿度加速六堡茶的后发酵,以达到“陈”的效果。但这样的高湿度“陈化”后,无可避免地茶叶本身的纤维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茶底颜色会变死变黑,没有弹性,有些叶底会发粘、稀烂如泥。这种“陈茶”就需要格外小心了,一款存储良好的陈年六堡茶的茶底绝对不会是霉烂发黑的。

普洱茶加工:浅谈采用对冲法辨普洱茶优劣


普洱茶加工:浅谈采用对冲法辨普洱茶优劣

近日总有普洱茶友问起对茶质分辨的一些问题,特别是针对目前普洱茶部分爱好者采用对冲法选茶,是否简单有效,我想对这个对冲评茶法说一下个人的见解和分析一下利弊,供读者自己思考。

对冲法源于古代的斗茶,最早文字介绍是宋代蔡襄的《茶录》一书,就是专门讲斗茶艺术的著作。对冲,是一种实时斗法,茶的优劣在相同条件下可立马分出胜负,这类评比方法一直延用至今。

目前茶叶评审的办法多用传统法,对冲评审,是基于传统法的冲泡方式下,也即是两款以上的茶叶按相同条件进行泡出茶汤,通过评审人员轮流试喝,按五项因子评茶法从中分出优劣。

传统法:也即是五项因子评茶法,运用110毫升的钟形杯和审评碗,茶量为5g,茶与水之比例为1:22。审评次序: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叶底。一般会分冲泡3次,其中头泡2分钟,第二泡3分钟,第三泡5分钟,每次都在未沥出茶汤时,手持审评杯盖,闻其香气。在同一香味类型中,常以第3次冲泡中香气高、滋味浓的为好。

另外,有还有部分地区运用更简便的方法150毫升的审评杯和容量略大于杯的审评碗,冲泡用茶量为3g,茶与水之比为1:50,浸泡5分钟后,次序为:评汤色--闻香气--尝滋味--看叶底。

对冲评审一直有效用于绿茶、青茶、黄茶、红茶、白茶和黑茶(包括普洱茶熟茶),为何适用以上几种,简单地说,以上几类茶都是以即时品茗为目的而产出,成品即饮品,茶性稳定,风格稳定,只需对待进行比较的茶在相同的环境下按相同条件冲泡,然后按色、香、味、型等几个特点就可大致分出胜负,几款茶对冲法,还可以通过后一泡的滋味风韵如压过上一泡茶的滋味风韵,也即算为胜出,斗茶一直让爱茶者乐此不疲。

从以上可看出,茶性稳定、风格稳定的茶品方能进行对冲斗茶,但对于普洱茶的生茶,真的合适吗?

普洱茶的生茶,按目前的茶区区分,有勐海茶区、临沧茶区、思茅茶区、保山茶区、德宏州茶区;按茶树类别分,有野生、大树、小树、基地茶园茶;按茶滋风格分,有苦感重、涩感重、有香扬、有甜顺等等,云南各茶区的茶树因环境不同而茶性万千,无法一一言明。风格不同,茶性不同,每一位喝茶人都会有较主观的喜好,也即有风格偏好,如果待对冲的茶品风格不一样,那也就很难从中分出胜负。所以这是第一个不适合对冲的原因-----不同茶区不同类别的茶品风格不同,因口感主观性,对冲法不能客观辨别。

普洱茶生茶是后发酵茶,也即是动态茶,动态即在较长时期内茶性都不稳定,在存放过程中,因时间的作用下,茶叶进入一个后发酵阶段,时间的不同,存茶环境的不同,茶叶的转化效果也不同,所以茶品如果不是相同年份甚至不是相同季节出品的,或者地域气候及存茶环境有较大差异的,也不能进行有效的对冲评审。这是第二个不适合对冲评茶的因素----不同陈化时间的茶,不同的陈化环境条件下,后发酵效果状态不同,不具备茶性相同对冲条件。

众所周知,普洱茶生茶的优秀茶品,均具备了强烈持久的回甘生津、余韵悠长的特点,这也是普洱茶生茶的优点。通过几年与各地茶友交流经验,用一些方法可以测量出茶的作用力在身体的持久性达到几小时以上,优秀的老生茶更可达到十余小时,(这个结论可从数字评价体系的H图值得出,对此如有异议,有机会可以实践进行,这里不详述)。

如果大家都能理解到优秀的普洱茶生茶有着强烈持久的滋感和余韵悠长,那么,在同一时间段内,按五项因子评茶法斗茶,如何对以上优点进行比较,难道评审一款好的普洱茶,不需顾及普洱茶的最优胜的强烈持久的回甘生津和余韵悠长?只单纯地用色美、香浓、味重、型好来进行主观判断?如果不否认普洱茶的越陈越香,就应该认同普洱茶的茶质是其转化基础,再加上适当的陈化环境和时间才能有效转化成为一款优秀的普洱茶生茶。如果,对茶的评审只在新茶时的香气、滋味刺激、外型条索等,是否就能有效评选出优秀的普洱茶生茶?动态茶是指什么?普洱茶的后发酵过程可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如同有着生命力一般。每个爱好者都会观察到,普洱茶新生茶的香味是最容易变化的,几年后,再也找不到新茶时的香味,口感刺激性也一样,无论什么类的茶,在时间的作用下,所有新茶时的口腔刺激性都会减弱甚至消失。在老茶中,还能找到新茶时的香气和滋味吗?再也不能。这就是动态的特殊的普洱茶生茶。

如果在同一时间段内的对冲评审中,两款茶或几款茶同时开汤后,每一款茶的茶性持久力在身体会留存较长时间,不同的茶品的作用力在嘴腔和身体里交叠作用,互相影响下,感官自然会出现混淆,回甘的强度是现喝的还是之前的?持续的生津感是第一款还是第二款或者是第三款的?茶的余韵是哪一款的就更谈不上了,以上的感觉谁优谁劣能有效分出吗,不能,因为茶叶的浸出物在相近的时间内都在身体里。这就是普洱茶生茶第三种不能进行对冲辨别优劣的原因------优点因为同时交叠混淆一起,不能有效区分。

只有茶质差异较大的茶,可以有效地进行对冲辨别,通过对冲,把很好的茶和很差的茶立马区分,但是如果是比较好和好的进行实时对冲,这就是会产生很多漏失的地方,不能有效辨别。

假设老班章和易武麻黑这两款目前红火的古纯茶,茶质基础一致并具备相同转化能力,老班章的茶汤和易武麻黑的茶汤放在一起时,先喝老班章,那易武滋味就会淡薄无味,易武输;先喝易武再喝老班章,老班章茶味浓郁盖过易武,也是压倒性地胜出,在实时对冲中,茶力刺激性强的总是胜方。正确吗?如果它俩同条件下陈化了十年,它们的区别也只是风格区别而不是品质区别。

题外话:近十年来,云南及各地都有大量的对普洱茶生茶进行评比活动,特别是云南省,从各大茶厂,名优茶号里的抽选茶品进行现场评比,选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金奖、银奖、铜奖,几年后的今天,大家可以看看自己手里,有没有这类金奖银奖茶,这些茶转化了几年后,还有多少款能在品感上获得心目中的金奖和银奖,如果不能,为什么?当初的评比是否忽视了普洱茶的后转化能力。这里不是在批判一些评审专家和什么名人名嘴,这里只想提问一句:按绿茶的评审法进行对冲去辨别普洱茶优劣,是否正确?如果认同普洱茶的越陈越香,对冲法对茶的断定,是否能起到确定其为转化基础的作用,还有,这几年内,易武茶鲜见能在各茶区茶品中斗茶胜出,是否新茶时柔顺的易武茶在斗茶中,色、香、味、型总逊色于漂亮浓郁的勐库茶?茶友们看到这里,笑笑过了。

同台对冲辨普茶,是否存在问题,读者自己思考。究竟如何才是最有效的细辨茶质,这里不表,有缘共同探讨。

2011年4月24凌晨

云南普洱茶:浅谈采用对冲法辨普洱茶优劣


云南普洱茶:浅谈采用对冲法辨普洱茶优劣

原野

近日总有普洱茶友问起对茶质分辨的一些问题,特别是针对目前普洱茶部分爱好者采用对冲法选茶,是否简单有效,我想对这个对冲评茶法说一下个人的见解和分析一下利弊,供读者自己思考。

对冲法源于古代的斗茶,最早文字介绍是宋代蔡襄的《茶录》一书,就是专门讲斗茶艺术的著作。对冲,是一种实时斗法,茶的优劣在相同条件下可立马分出胜负,这类评比方法一直延用至今。

目前茶叶评审的办法多用传统法,对冲评审,是基于传统法的冲泡方式下,也即是两款以上的茶叶按相同条件进行泡出茶汤,通过评审人员轮流试喝,按五项因子评茶法从中分出优劣。

传统法:也即是五项因子评茶法,运用110毫升的钟形杯和审评碗,茶量为5g,茶与水之比例为1:22。审评次序: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叶底。一般会分冲泡3次,其中头泡2分钟,第二泡3分钟,第三泡5分钟,每次都在未沥出茶汤时,手持审评杯盖,闻其香气。在同一香味类型中,常以第3次冲泡中香气高、滋味浓的为好。

另外,有还有部分地区运用更简便的方法150毫升的审评杯和容量略大于杯的审评碗,冲泡用茶量为3g,茶与水之比为1:50,浸泡5分钟后,次序为:评汤色--闻香气--尝滋味--看叶底。

对冲评审一直有效用于绿茶、青茶、黄茶、红茶、白茶和黑茶(包括普洱茶熟茶),为何适用以上几种,简单地说,以上几类茶都是以即时品茗为目的而产出,成品即饮品,茶性稳定,风格稳定,只需对待进行比较的茶在相同的环境下按相同条件冲泡,然后按色、香、味、型等几个特点就可大致分出胜负,几款茶对冲法,还可以通过后一泡的滋味风韵如压过上一泡茶的滋味风韵,也即算为胜出,斗茶一直让爱茶者乐此不疲。

从以上可看出,茶性稳定、风格稳定的茶品方能进行对冲斗茶,但对于普洱茶的生茶,真的合适吗?

普洱茶的生茶,按目前的茶区区分,有勐海茶区、临沧茶区、思茅茶区、保山茶区、德宏州茶区;按茶树类别分,有野生、大树、小树、基地茶园茶;按茶滋风格分,有苦感重、涩感重、有香扬、有甜顺等等,云南各茶区的茶树因环境不同而茶性万千,无法一一言明。风格不同,茶性不同,每一位喝茶人都会有较主观的喜好,也即有风格偏好,如果待对冲的茶品风格不一样,那也就很难从中分出胜负。所以这是第一个不适合对冲的原因-----不同茶区不同类别的茶品风格不同,因口感主观性,对冲法不能客观辨别。

普洱茶生茶是后发酵茶,也即是动态茶,动态即在较长时期内茶性都不稳定,在存放过程中,因时间的作用下,茶叶进入一个后发酵阶段,时间的不同,存茶环境的不同,茶叶的转化效果也不同,所以茶品如果不是相同年份甚至不是相同季节出品的,或者地域气候及存茶环境有较大差异的,也不能进行有效的对冲评审。这是第二个不适合对冲评茶的因素----不同陈化时间的茶,不同的陈化环境条件下,后发酵效果状态不同,不具备茶性相同对冲条件。

众所周知,普洱茶生茶的优秀茶品,均具备了强烈持久的回甘生津、余韵悠长的特点,这也是普洱茶生茶的优点。通过几年与各地茶友交流经验,用一些方法可以测量出茶的作用力在身体的持久性达到几小时以上,优秀的老生茶更可达到十余小时,(这个结论可从数字评价体系的H图值得出,对此如有异议,有机会可以实践进行,这里不详述)。

如果大家都能理解到优秀的普洱茶生茶有着强烈持久的滋感和余韵悠长,那么,在同一时间段内,按五项因子评茶法斗茶,如何对以上优点进行比较,难道评审一款好的普洱茶,不需顾及普洱茶的最优胜的强烈持久的回甘生津和余韵悠长?只单纯地用色美、香浓、味重、型好来进行主观判断?如果不否认普洱茶的越陈越香,就应该认同普洱茶的茶质是其转化基础,再加上适当的陈化环境和时间才能有效转化成为一款优秀的普洱茶生茶。如果,对茶的评审只在新茶时的香气、滋味刺激、外型条索等,是否就能有效评选出优秀的普洱茶生茶?动态茶是指什么?普洱茶的后发酵过程可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如同有着生命力一般。每个爱好者都会观察到,普洱茶新生茶的香味是最容易变化的,几年后,再也找不到新茶时的香味,口感刺激性也一样,无论什么类的茶,在时间的作用下,所有新茶时的口腔刺激性都会减弱甚至消失。在老茶中,还能找到新茶时的香气和滋味吗?再也不能。这就是动态的特殊的普洱茶生茶。

如果在同一时间段内的对冲评审中,两款茶或几款茶同时开汤后,每一款茶的茶性持久力在身体会留存较长时间,不同的茶品的作用力在嘴腔和身体里交叠作用,互相影响下,感官自然会出现混淆,回甘的强度是现喝的还是之前的?持续的生津感是第一款还是第二款或者是第三款的?茶的余韵是哪一款的就更谈不上了,以上的感觉谁优谁劣能有效分出吗,不能,因为茶叶的浸出物在相近的时间内都在身体里。这就是普洱茶生茶第三种不能进行对冲辨别优劣的原因------优点因为同时交叠混淆一起,不能有效区分。

只有茶质差异较大的茶,可以有效地进行对冲辨别,通过对冲,把很好的茶和很差的茶立马区分,但是如果是比较好和好的进行实时对冲,这就是会产生很多漏失的地方,不能有效辨别。

假设老班章和易武麻黑这两款目前红火的古纯茶,茶质基础一致并具备相同转化能力,老班章的茶汤和易武麻黑的茶汤放在一起时,先喝老班章,那易武滋味就会淡薄无味,易武输;先喝易武再喝老班章,老班章茶味浓郁盖过易武,也是压倒性地胜出,在实时对冲中,茶力刺激性强的总是胜方。正确吗?如果它俩同条件下陈化了十年,它们的区别也只是风格区别而不是品质区别。

题外话:近十年来,云南及各地都有大量的对普洱茶生茶进行评比活动,特别是云南省,从各大茶厂,名优茶号里的抽选茶品进行现场评比,选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金奖、银奖、铜奖,几年后的今天,大家可以看看自己手里,有没有这类金奖银奖茶,这些茶转化了几年后,还有多少款能在品感上获得心目中的金奖和银奖,如果不能,为什么?当初的评比是否忽视了普洱茶的后转化能力。这里不是在批判一些评审专家和什么名人名嘴,这里只想提问一句:按绿茶的评审法进行对冲去辨别普洱茶优劣,是否正确?如果认同普洱茶的越陈越香,对冲法对茶的断定,是否能起到确定其为转化基础的作用,还有,这几年内,易武茶鲜见能在各茶区茶品中斗茶胜出,是否新茶时柔顺的易武茶在斗茶中,色、香、味、型总逊色于漂亮浓郁的勐库茶?茶友们看到这里,笑笑过了。

同台对冲辨普茶,是否存在问题,读者自己思考。究竟如何才是最有效的细辨茶质,这里不表,有缘共同探讨。

2011年4月24凌晨

普洱茶引起藏家关注:谨防被套


普洱茶引起藏家关注:谨防被套

普洱茶。资料图片

清明过后,春茶相继上市,茶叶市场开始升温。记者连日走访发现,茶叶收藏伴随着茶市的趋火而逐渐成为收藏界的热门话题。而茶叶收藏中的热门项目——普洱,吸引了不少藏友关注的目光。

春茶的相继上市,让很多茶叶收藏爱好者嗅出了其中的商机。记者了解到,从近年趋势看,高端普洱茶的年平均价格涨幅在20%以上。业内人士介绍说,从2006年开始,国内的普洱茶就开始被疯狂炒作,2007年,一些普洱茶的价格甚至超过了黄金。不过,自2007年达到峰顶之后,茶叶收藏开始跌入谷底。

“目前,市场上比较常见的是3年至10年的茶品。”某茶庄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普洱茶收藏投资热再起,主要用于收藏的生普洱茶价格从去年下半年至今已翻番。但近一两年,陈年普洱茶价格飞涨,主要是商家炒作的结果,如50克重的陈年普洱茶王竟拍出13.8万元的天价。

业内专家提醒藏家,茶叶收藏不仅面临保管、市场波动等风险,像之前的普洱茶崩盘事件,就让不少商家亏得血本无归。因此,茶叶收藏最好从兴趣出发,量力而行,不可盲目跟风,否则很可能被“套牢”。

普洱茶膏品质怎么看 教您慧眼辨优劣


普洱茶膏品质怎么看教您慧眼辨优劣

如今,普洱茶膏作为近几年涌现出的的普洱茶新产品已经逐渐被消费者认知和熟悉,在北京、上海、大连等地更是引发了普洱茶膏热。但是,普洱茶膏没有较为简易的评判方法,作为一名普通的消费者,仅靠“一看二闻三品四回味”的品茶方法能否判断普洱茶膏的品质优劣呢?当然,这是不够的。那么,又该如何鉴别普洱茶膏的品质好坏呢?记者就这一问题走访了行业专家和业内人士,为大家揭晓答案。

据了解,在历史上,清朝是普洱茶膏的真正开始繁盛的时期,雍正年间,皇帝命御茶房专门制作普洱茶膏供皇室享用。因此,“皇家普洱茶膏”的制作工艺和产品品质都达到了当时最高的制茶水准。如今,许多品牌的普洱茶膏为了提高知名度,都声称自家产品是皇家工艺和皇家品质的传承,令消费者雾里看花,真假难辨。中国著名植物学家、云南大学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名誉教授——虞泓先生为我们解读了何为皇家普洱茶膏。

虞教授指出,所谓皇家普洱茶膏,主要是看制作工艺是否是基于清代宫廷制作工艺,例如云南贡润茶叶有限公司目前所采用的常温仿生浸提工艺,模拟了清代宫廷普洱茶膏制作的气候、温度、环境,将普洱茶汤进行提取和浓缩,并且控制在常温40摄氏度左右。通过这种工艺制作出来的普洱茶膏,较好地保存了普洱茶膏中的香源物质不会在制作过程中挥发流失,普洱茶膏中的茶多酚等有益物质也能完好保留。更为神奇的是,在常温状态下,形成普洱茶陈化的有益酶仍然具有较强的活性,使得普洱茶膏在制成之后,仍可以继续陈化,成为“可以喝的古董”,而且普洱茶膏中的有益成分纯粹醇和,性质天然,更容易被人体所吸收和利用。消费者品饮的直接感受就是汤清亮、色泽佳、香气正、口感纯。

图为贡润祥君道·乾合(原君道·极品)

同时,专家提醒大家,目前市场上还有商户通过“大锅熬制法”等土法自己加工制作的普洱茶膏,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卫生情况都无法得到保障,建议消费者不要盲目选购。为了喝到最具品饮价值的普洱茶膏,推荐消费者选择大企业的产。

记者随之走访了普洱茶膏行业领军企业——云南贡润茶叶有限公司,继续为大家寻找皇家普洱茶膏的标准。公司旗下贡润祥普洱茶膏于2012、2013年连续荣膺博鳌亚洲论坛唯一指定茶礼,“国礼”身份自然是品质的最好代言。公司于今年5月针对都市精英群体推出了御香君普洱茶膏,已经成为了都市白领的养生新宠。

据了解,2009年,贡润祥普洱茶膏的生产标准被中国质监部门批准作为普洱茶膏的标准规范,生产过程严格遵循SGS、QS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贡润祥也因此成为云南首家通过茶膏QS认证企业。他们采用美国FDA标准进行抽样检测,也可以确保贡润祥普洱茶膏的优良品率高于国家标准。

云南贡润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光辉先生告诉记者,为了保证产品品质,公司从产业链源头上就进行了严格把控,普洱茶膏原料选自云南西双版纳、普洱两大茶区古茶山的万余亩有机茶园的纯天然明前古乔木春茶,该产地的高度、湿度、温度、经度、纬度,十分有利于普洱茶的生长和茶叶多酚类物质的积累。历经186道工序和72天,以“千克原茶仅可制得五克茶膏”的直观数据,更是让消费者感受到了皇家普洱茶膏的珍贵。张光辉董事长介绍说:“在贡润祥和御香君普洱茶膏的制作中,都剔除了可能存在的农残与过高的氟化物,使消费者安心享用无添加剂、无防腐剂的皇家养生佳品。”

图为贡润祥君道·珍品普洱茶膏生、熟对比

作为专注于普洱茶膏的企业,如何通过普洱茶膏的汤色、香气来鉴别普洱茶膏的优劣呢?张光辉董事长拿起了一杯冲泡好的贡润祥普洱茶膏向记者展示,“首先我们说汤色,大家在品饮普洱茶膏时,如果看到汤色是通透清亮的,就像这杯贡润祥,如同琥珀一般有高穿透性,这说明普洱茶膏的品质优秀。但这只是一方面,如果汤色不错,但却有大量的肉眼可见的沉淀,这说明普洱茶膏中有添加物质,因为皇家普洱茶膏的茶汤提取工艺,是几乎没有可见沉淀的。”记者得知目前一些企业为了提升普洱茶膏的口感,在制作茶膏时添加了香料、香精等做添加剂。张光辉董事长表示对这种做法不赞同,因为“皇家普洱茶膏的制作工艺决定了普洱茶膏所析出的芳香物质最多,所以好的普洱茶膏自然会散发出淡雅的普洱茶香。如果因为制作过程中的原料品质或加工工艺的欠缺而添加香料,那么肯定会影响普洱茶膏的品质与口感。”

说到消费者最为关注的口感,张光辉董事长说,无论是贡润祥还是御香君,其口感都是自然、柔和的,仔细品尝,会有普洱茶经过陈化后的“陈香”。不过要提醒您的是,有些不良商家为了使普洱茶膏味道浓厚,使用制作中药的设备提取茶汤,将中药味道与普洱茶味道混合并宣称是普洱茶陈化的味道,但优质的皇家普洱茶膏中是不会添加任何中药成分的。

普洱茶膏的降三高、清理人体毒素、养颜抗衰老等功效深受当今消费者的喜爱,因为皇家普洱茶膏的养生价值、品饮价值、以及身份价值,令许多商家看到了商机,导致了普洱茶膏市场上良莠不齐的局面。据悉,云南贡润的普洱茶膏生产标准,经国家管理部门批准为普洱茶膏的国家标准,同时我们呼唤更加详尽的行业标准尽快出台,来规范商家的制作经营,促进普洱茶膏品牌化发展,也希望有更多如云南贡润茶叶有限公司这样的有责任感的企业,为消费者带来优质、有保障的普洱茶膏产品。

普洱茶市场乱象多 眼看手动辨真假


普洱茶市场乱象多眼看手动辨真假

近期,高价普洱造假事件引发了不少人的关注。记者走访桂林茶叶市场发现,普洱茶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现象时有发生。

老手也被“摆了一道”

7月19日,记者来到桂林兴元行茶行,老板盛松林告诉记者,即使是像他这样有着几十年普洱茶销售经验的老手,也难免收到以假乱真的普洱茶。说话间,盛松林找出前段时间进的一批普洱砖茶。“这款普洱砖茶的外包装上写着‘下关茶厂革命委员会出品’。收购这款茶的时候,我就是冲着它是罕见的文革砖茶,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云南茶叶公司统一出品,包装统一、出品名称统一的砖茶。”

光从外表上看,这款茶叶的定制标记已经破烂不堪,除了“下关茶厂革命委员会出品”几个字清晰可见外,其他地方均有破损。盛松林介绍到,这款砖茶品质极高,存量极少,如果是正品,价格将高得惊人。

“如果是正品?也就是说,这款茶不是正品?”面对记者的提问,盛松林无奈地笑了笑,他告诉记者,这款茶叶条索模糊不清,粗细不一,捏在手里十分紧实,从外形上看,这款茶已经转化得差不多了,而色泽却暗淡无光。随后,盛松林拿出自己收藏的另一款有20多年时间的普洱砖茶进行了对比。他收藏的普洱砖茶条索条纹清晰可见,粗细均匀,光泽度好,由于存放的时间长,被氧化已久,捏在手里有些松动。

盛松林表示,如果真是“下关茶厂革命委员会出品”的普洱茶,品质远胜于自己收藏的茶叶。这回老手也被“摆了一道”。

普洱茶市场乱象多

茶叶生产厂家“傍名牌”,甚至是冒牌,为的就是获取更高的利益。

桂林茶叶协会副会长黄荣雄表示,近年来,茶叶市场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以旧掺新等乱象频频出现。以云南普洱茶为例,现在不少普洱饼茶仅由一张棉纸包装,生产日期、生产地皆印在上面,除了大品牌的饼茶有防伪贴标外,普通厂家生产的饼茶均无防伪标识,而这样的棉纸是非常好生产的,这就为不法分子造假提供了便利条件。

黄荣雄介绍,普洱茶以勐海茶厂、下关茶厂生产出来的茶叶品质最佳,但是云南除了这两地以外,还有许多地方的小厂家大量收茶制茶,这些厂家生产出来的普洱茶只能卖几十元一斤,但如果是有了大牌的“外衣”,每斤的售价便可提升到几百元。

另一位茶商周先生也表示,虽然消费者购买茶叶时会开

包验茶,但现在的模仿技术高,即使验了也很难判断品质是否相符。尤其是近两年的普洱茶,模仿程度连行家都难以辨别。而小厂家为了混淆视听,在制茶时特意挑选与名茶相近的茶叶,普通消费者光靠肉眼根本无法辨别。

“在‘傍名牌’的时候,如果只是以次充好,行为还不算恶劣,就怕有人以假乱真。”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以次充好的普洱茶只是口味欠佳,如果是以假乱真的普洱茶,那是真不能喝。“假普洱从表面上看不出问题,但掰开茶叶后,茶叶劣质,甚至掺杂有编织袋、木屑、头发、绳子等异物,冲泡过后茶汤浑浊,根本不能喝。”

眼看手动辨真假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茶叶行业并没有统一的认定标准。那么,消费者如何才能购买到放心的普洱茶呢?

桂林茶叶协会副会长黄荣雄表示,虽然行业没有统一的认定标准,但通常大企业生产的茶叶都有固定的口感与香气,这是其他茶叶很难模仿的,这就是大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喝惯了该企业生产的茶叶,一换茶便能识别出真假。

而对于没有品牌辨识经验的消费者来说,最直观的就是通过观察茶叶的条索、茶型、颜色、光泽、茶汤以及品尝茶叶的味道来进行判断。一般来说,好的普洱茶条索肥壮,显毫,线条感柔和自然,光泽度好,茶汤浓醇。

普洱知道·观色辨茶质——生茶篇


普洱知道·观色辨茶质——生茶篇

每次出去喝茶,总会遇见或熟或生的一些老茶人或茶客。大家伙儿最喜欢扎这种堆,选一把大号的紫砂壶,将各自心仪的茶品排好队,然后一样一样的来泡。在等待泡茶的过程中,话题是很多的,除了天涯海角的足迹见闻,更壮观的就是一开汤后的众生相,看着他们嘁嘁喳喳对口感,议论纷纷对汤色的内行样子,俺不禁掩口而笑。喝茶这件小事,有时候真的不是简单事,这些人中总是会有那么几个资深茶家,直接就能从汤色中判断出茶品的好坏。这得喝多少茶才能做到啊。久而久之,各种偷师的我也终于收集出一套经验,从观普洱茶汤色,就能看出茶品质的,借此机会与各位略作分享。

何为汤色

汤色,又称水色、汤门或水碗。易受光线强弱、茶碗规格、容量多少、排列位置、沉淀物多少、冲泡时间长短等因素影响。主要审评茶汤的色泽、亮度。茶汤的色泽变化很快,特别是在冬天,随着汤温的下降,汤色会明显变深,因此,在10分钟内观察汤色,较能代表茶的原有汤色。看汤色还考虑不同季节的气温、光线等因子。此外,应说明,叶绿素与茶汤色泽无关,它是脂溶性的。决定茶汤色泽的主体是茶多酚。

常见的普洱生茶汤色

普洱生茶汤色通常与加工过程中杀青、晒青、揉捻和干燥等因素结合而成。

绿艳:清澈鲜艳,浅绿鲜亮。

属于优质晒青毛茶的汤色。早春茶常见此汤色。随着不断的陈化,绿艳色会慢慢消失,演变为杏黄明亮的汤色。

黄绿:绿中微黄,似半成熟的橙子色泽,故又称橙绿。

是中高档晒青毛茶的汤色。也是早春常见的的颜色,必须经过及时的揉捻与干燥方可有此汤色出现。

绿黄:绿中黄多的汤色。

清明至谷雨期间的晒青毛茶,是加工时杀青温度偏低,揉捻与干燥不及时的表现。

浅黄:汤色黄而浅,亦称淡黄色。

是物质欠丰富的低档晒青毛茶的汤色。如果原料细嫩的茶品也表现出这类汤色,多半因为鲜茶叶受沤或摊晾干燥不及时造成的。

橙黄:汤色黄中微带红,似橙色或桔黄色。

一般是藏期3—5年的老生茶才显此汤色,但是亮度很高。若新茶就多是茶叶裂变、杀青温度偏低的表现。

深黄:暗黄,汤黄而深无光泽。

新茶有此汤色多为几天的茶菁合并加工或揉捻茶叶长时间得不到干燥所致。老生茶也会有此汤色,但亮度很好。

青暗:汤色泛青,无光泽。

多为花青素较高的“紫芽茶”或“高锰”土壤环境下生产的晒青茶,也可能是受“新铁”污染的茶叶,此类茶叶汤面常有类似“油膜”的漂浮层。

混暗:汤色混而暗,与“混浊”同义,汤中沉淀物多,混而不清,难见碗底。

这是加工中晒青毛茶没有完全晒干,还有湿度的茶就袋装或者“闷干”的表现。这类茶品的档次就无形中被降低了。

红汤:汤褐色变红。

这是茶叶严重变质的表现。常伴有馊味,是不良晒青茶的表现。如果老茶显现红汤,必须是晶莹剔透方算不可多得的好茶。

无锡藏家提前囤货应对普洱茶涨价


无锡藏家提前囤货应对普洱茶涨价

在各地纷纷爆出天价春茶的当口,最近市民杜先生却在慌慌张张囤进了10万元钱的普洱新茶,因为他听说今年云南普洱新茶高端品种如老班章猛涨了50—60%,卖到了每公斤2000元,这个价格甚至超过2007年普洱茶泡沫最大的时期。但是记者走访普洱茶本地经销商,却得到库存充足,价格纹丝未动的答案。这轮涨价效应很有可能要拖延到年底才略有体现。

老班章暴涨50%—60%

今年的普洱新茶上市要比往年晚了一些,原本2月里就该陆续面市的,今年却足足拖到了3月底。但这并不是远赴云南收茶的普洱茶无锡总经销商秦女士忐忑的原因。“今年价格高得离奇,不敢收!”普通的普洱茶普遍上涨了30%以上,而其中像老班章这种高端品种更是上浮了50%—60%,涨到了每公斤2000元以上。而去年秦女士亲身前往收购,拿下的价格也不过是每公斤1300—1400元,即使是普洱茶泡沫最高峰的2007年,老班章的价格也没有超过每公斤1500元。而据秦女士了解,一些普洱茶经销公司3月份早早出手,收购价也仅为每公斤1400元。换而言之,以老班章为代表的暴涨也就是3月份一个月之间的事情。价格如此高昂,难免有人鱼目混珠,当地一些号称每公斤2000元级别的老班章普洱,里面也不免掺杂一些每公斤30—40元的便宜小树茶。

无锡人指名要顶级茶叶

“当地一家农户家里就住了七八档人。”让秦女士觉得邪门的是在当地遇到的收茶人,多了很多生面孔,其中甚至也有无锡人。“看着就不像茶商,估计是玩茶的人,但是一开口要的都是最好的茶。”秦女士在当地就碰到一位无锡老乡,一口气就订了100个普洱茶饼,每个200克,指名要的就是每公斤2000元等级的茶叶。而据秦女士估算,经过筛选、压模、压饼等加工和物流费用,茶叶价格又得翻一番,每公斤达到4000元以上。

本地茶客囤新茶10万元

云南普洱收购价涨价的恐慌也迅速传导到了无锡,在一些玩茶人的圈子里引起了震荡。老茶客杜先生是个很讲究的人,春夏喝绿茶,秋冬喝红茶,原本每年到年底的时节才会照例囤上一批普洱熟茶,送礼自饮两相宜,现在却慌慌张张赶紧下手订了价值10万元的普洱新茶,怕的就是年底要涨。但是虽然杜先生已下订金,但是也没有那么快拿到货,订制的普洱新茶茶饼最快也要6月份才能到无锡。而最近不少本地普洱茶经销商纷纷接到老顾客紧急追加的普洱新茶订单,价值都不小,大多在10万元以上。

普洱老茶越囤越值钱

“要囤还是囤老茶。”今年秦女士补仓的100多万元普洱茶囤货,新茶只是囤了一部分。她还是更倾向于囤老价钱的老茶。尤其在今年猛涨的背景下,有些老茶的价格甚至低于新茶。而对于普洱茶来说,如同美酒,愈陈愈香。普洱茶的升值分界点在10年左右,10年以下的普洱茶,三五年才涨一涨,而10年以上的普洱茶,每年都能固定升值10—25%。因此对于本地茶商来说,囤上一些品质优良的普洱茶,加以妥善地保存,收益率胜过炒股。事实上在很多无锡普洱茶茶商的店里,就有着现成囤货。比如普洱茶的“宝塔树”,已经放了5年,当初的价格为300元/公斤,总重量是360公斤。

秦女士收藏多年的一块普洱茶饼,产自上个世纪80年代,原本是生茶,但是经历岁月沉淀,已经自行呈现出熟茶的醇厚颜色,价值目前无法估量。而在近年来一些普洱老茶的拍卖会上,年份相当的普洱老茶最高曾拍出每饼26.5万元的高价。

年底或普涨10%

今年的普洱茶价难道就是这些玩茶人抬上去的?秦女士觉得今年邪门的是,虽然去年云南大旱,但是并没有影响到普洱茶的产量,产量不少,价格却猛涨,让她不敢下手。“昆明三大茶市,茶价全涨。”秦女士目前却不敢跟风涨价,因为产地的高价与本地茶价的平稳,又是一个批零倒挂的古怪格局。秦女士透露,她的库存很充足,基本上都是2006—2010年的货。最近又从一些公司的内部展销会上拿下一批2006年的茶饼,这些茶饼每次都限量出售,仅有几十件,每件15公斤。因此就算是要涨价,起码也得到年底普洱茶旺销的时节,届时的涨幅估计在10%左右。

炒作名山名寨茶

难道又将重演2007年炒茶的疯狂?当年那场炒茶在茶商们地眼中,同样也是相当疯狂的灾难,令人后怕。“普洱茶毕竟还是专业的东西,当年不少人见钱眼红,疯狂购进的很多都是假茶。”很多人因此倾家荡产,据他们所知,最多有人因此亏了上千万元。而今年与2007年普洱茶疯狂还是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无论茶商还是玩茶人,都把目光集中到了名山名寨茶上,显然这样更有炒作的概念。记者就从不少本地普洱茶经销商那里了解到,今年主推出的新茶品种,更为讲究出自哪片山头,正本正源的古树料;而另一个与当年迥异的地方在于,无论是茶商还是茶农,目前手头库存都相对充裕。因此虽然在产地收购价飙升,但是要真正传导到终端领域还尚待时日。

辨普洱:野生茶、台地茶、乔木茶、古树茶


辨普洱:野生茶、台地茶、乔木茶、古树茶

台地茶

指那些成片种植、人工矮化、精工管理的现代茶园茶。

首先野生茶大多较原始,嫰叶无毛或少毛;其次,野生茶毛茶大多为墨绿色;第三,野生茶大多带有浓重的野生茶特有的腥味。这三点是它的主要特点,也是它和栽培型茶最重要的区别。但也可能因密植而虫害略多。

台地茶苦涩味比较重,香气高锐,口感刺激性强。

乔木茶

是指原料采用树形高大、乔木形状的大叶种茶树产的鲜叶制作的普洱茶。乔木型茶树要么是古茶树,要么是野生茶,茶农要攀爬上树去采摘。

乔木古树茶苦涩味较低,汤色醇厚,回甘好,耐储存,口感协调,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好的滋味。

古茶树

指那些由古人栽培的前人人工优化或选育的茶树,现在往往指那些不打药、不施肥、不锄草、不修剪的野放茶树。

古茶园里的古茶树因为不施化肥农药,所处深山老林又没有工业污染,因而鲜叶制作的普洱茶备受推崇。

而历史上,因为古茶园产量偏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些曾被荒芜遗弃,现在人们认识到它的宝贵价值,这些曾被荒芜的茶园已经身价倍增。

野生茶

大自然中物种自然演化生成的茶树品种,它是人工品种的始祖,也是我们对茶树进行分类的基础和样本。

云南野生茶品种极其丰富,全世界现已发现的茶组植物共有47个种、3个变种,云南就有35个种、3个变种。这35个种、3个变种里既有大叶种茶,也有中小叶种茶,包括野生型和过渡型。

未经驯化的野生茶树有一些并不适合人类饮用,可能会有中毒风险。一些不明白的厂商,对野生茶和古树茶的认识混淆,既坑蒙了消费者,也损害了行业环境。

邹炳良:53年不间断用心制普洱茶的老同志


邹炳良:53年不间断用心制普洱茶的老同志

邹炳良,男,汉族,生于1939年,云南省祥云县人,中国采用渥堆方法生产普洱茶最早探索、研究、重要的实践者之一。1957年到勐海茶厂,1984年至1996年任勐海茶厂厂长、总工程师,大益品牌创始人之一。勐海县第七届、第八届、西双版纳州第七届、第八届,云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原勐海茶厂厂长、总工程师

大益品牌创始人之一

中国普洱茶终身成就大师

海湾茶业创始人、厂长

云南海湾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云南省著名茶叶审评专家

全国优秀企业家

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顾问

云南普洱茶认证中心首席专家顾问

中国茶文化国际交流协会顾问

53年不间断用心制普洱茶的老同志—邹炳良、卢国龄 邹炳良,中国采用渥堆方法生产普洱茶最早探索、研究、重要的实践者之一。1957年到勐海茶厂,1984年至1996年任勐海茶厂厂长、总工程师,大益品牌创始人之一,云南省著名茶叶审评专家,全国优秀企业家,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顾问,1999年与卢国龄女士等共同创办『海湾茶业有限公司』,现任海湾茶业董事长,云南普洱茶认证中心首席专家顾问,中国普洱茶终身成就大师。

邹炳良先生和卢国龄女士在1984年至1996年勐海茶厂工作期间配制出来的优良普洱茶产品有7542七子饼、7572七子饼、7532七子饼、8582七子饼、7262七子饼等,都是普洱茶爱好者捧追茶品。

2006年,二位专家集四十多年制茶经验,精心配制的老同志绿色方圆系列产品是中国普洱茶历史的传承,是值得珍藏的佳品。

2006年9月,在云南首届普洱茶国际博览会茶王评比中荣获“两个茶王、一个金奖、一个银奖”的佳绩。

2006年9月,海湾茶业走进中南海,选为“国茶普洱”。

邹炳良中学毕业后于1957年来到茶乡勐海,从此他在勐海茶厂一直工作至1996年。40多年间,他先后当过工人、一般干部、股所长,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成长,1984年当选为勐海茶厂厂长至1996年退休,是勐海茶厂历届厂长中任职时间最长者之一。任职期间,勐海茶厂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工业产值、利润、上交利税、职工收入连续11年同步增长,成为勐海县的纳税大户。

踏遍青山人未老——为了振兴勐海茶业,让更多农户依靠茶叶脱贫致富,茶厂扶持当地少数民族群众改造低产老茶园、发展密植速成高产优质新茶园,几年间,先后改造恢复老茶园1万多亩,发展新茶园10万余亩;

在布朗山、巴达两个布朗族、哈尼族聚居的山区创建了两个万亩茶叶原料生产基地,在扩大本厂原料来源的同时,为当地创造了大批就业机会,也为勐海茶厂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意义深远的基础;

主持或参与了许多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先后创国优产品一个、部优产品二个、省优产品六个,勐海茶厂连续六年被评为云南省茶叶出口创汇先进单位,并于1991年10月晋升为云南省一级先进企业,还获得了全国第二次工业普查先进单位称号和云南省首届企业管理优秀奖。

最重要的,他是熟茶之父,大益牌创始人,是用渥堆方法生产普洱茶最早的探索者、实验者、研究者之一。他年轻时曾在西南茶检班、西南商检局、昆明商检局学习、进修茶叶含铅量检验、茶叶生化分析,于1963年3月至1965年10月参加了国家外贸部、商业部、农业部联合开展的分级红茶研制工作。1973年邹炳良作为勐海茶厂的技术骨干,自然是“渥堆方法制造普洱茶”工艺技术的探索者、研究和实验者,他根据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并亲手研制、开发的实践经验,与昆明茶厂原厂长吴启英共同撰写了各地不同气候、不同季节的温湿度条件下制造普洱茶的工艺——“速成后发酵法”和“普洱茶生产操作规程”。这以后,云南许多茶厂都采用“速成后发酵法”生产普洱茶,并开发创造了大益牌普洱茶,成为出口创汇的重要品牌。

毫不保留,金针度人,他重视学习,不耻下问,到云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进修经济管理专业,1985年11月参加过全国大中型企业厂长、经理国家统考,以优异成绩取得合格证书。一直以来,把自己的知识、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人,积极培养人才。曾几何时,普洱茶的发酵技术被业界视为极其重要的商业机密,而邹炳良毫不保留地传授他人。譬如,大渡岗李正行向他问技,他不仅提供了别人视为不传之秘的数据,还送了他一些茶袋——这些细节对做好茶不可忽略;湖南农业大学的一位在读博士,向他请教熟茶发酵的翻堆和温度问题,两个小时的耐心讲解,使这位博士生非常激动:邹炳良先生为我节省了一年的时间!

过去的太多荣誉,并未影响他再造辉煌的气度。从事茶叶生产、科研40余年,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为茶乡勐海乃至西双版纳州茶叶生产发展付出了汗马功劳,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广大人民的信赖和各种荣誉:他曾被云南省经贸委、省农业厅、省茶叶学会聘为茶叶审评专家,参与云南省名优茶的评审。

家藏普洱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家藏普洱,要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01场所

普洱茶陈化场所十分讲究,室内避免阳光直射,避免雨淋,温度应保持在25℃左右为宜,湿度控制在75%左右。

室内要通风,透气、干燥、无污染、无异味、清洁卫生,切忌与其它有异味的物品摆放在一起。陈化室周围应无异味气体污染。

02分类

就目前来说,业界有人建议新茶老茶、生茶熟茶间杂堆放,也有人建议要分开来存放;但都没有一个定论。

其实倒不必那么复杂,家庭藏茶的体量小,本身也是以完整单位藏茶的,比如一筒、一件。这些茶之间本身就有一定的隔绝性,互相干扰不强,所以只要保证大环境下的温度和湿度就好了。

03水分

水分:普洱茶陈化的条件最主要的是水分,水分会直接影响普洱茶品质。

(1)茶叶含水量:是影响品质变化的首要因子,含水量越高,对品质不利的变化速率越大。所以,应保持10%左右的水分。但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测量茶饼的含水量比较难以实现。

(2)空气湿度:是普洱茶品质形成的重要因子。良好普洱茶品质的形成需年平均湿度控制在75%以下。所以普洱茶的陈化更应注意及时开窗通风,散发水份。

04温度

温度:普洱茶的陈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故温度不可太高或太低,最好保持在25℃—30℃之间。

太高的温度会使茶叶氧化加速,有效物质减少,影响普洱茶的品质。

05光照

光照:光照能使茶叶内部的某些化学成分发生变化。

因光线中的红外线会使茶叶升温,紫外线会引起光化作用,当茶叶受日光照射后,其色泽、滋味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失去其原有风味和鲜度。所以,普洱茶陈化必须避免光线直接照射。

06空气

空气:清洁的空气有利于普洱茶品质的形成和保持。

普洱茶陈化的条件最忌的是与异味物质一起存放,因为茶叶有吸收异味的功效。因此,在普洱茶陈化室内不能存放其他有异味的物质,诸如香皂、棒脑、油漆、香烟等。

普洱21家企业亮相南博会


普洱21家企业亮相南博会

6月6日,首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暨第21届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在昆明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由市委副书记、市长钱德伟为团长,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杨林为副团长,市委办、市政府办、市委宣传部、市驻昆办、市商务局、市招商局、市外侨办、市贸促支会及部分县(区)政府和21家龙头企业组成的普洱代表团亮相首届南博会暨第21届昆交会。

首届南博会暨第21届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是一个集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合作、旅游合作和文化交流等为一体的高水平综合性展会,是中国与南亚国家互利合作的重要桥梁,中国和南亚国家扩大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经贸交流的重要平台。普洱市把首届南博会暨第21届昆交会作为普洱产品走向世界、普洱经济融入世界最直接、最现实、最便捷的平台,通过昆交会来检验工作措施、完善招商引资政策、优化服务经济的软环境。本届展会上,普洱代表团将重点参加首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暨第21届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侨商投资贸易促进会、中国—南亚商务论坛、第5届GMS经济走廊活动周、商品采购大会、第11届东盟华商会投资西南项目推介会暨亚太华商论坛、贸易投资签约仪式等主体活动。展会期间,普洱代表团将全面做好特色产品参展、优势产业宣传、招商引资推介、综合信息收集、经济技术合作和市场渠道拓展等工作。

本届南博会暨昆交会上,普洱代表团组织了云南天士力科技有限公司、普洱祖祥高山茶园有限公司、云南海王水产有限公司、普洱市昌云茶业有限公司、普洱德福茶业有限公司、云南普洱茶厂有限公司、云南佳浩茧丝绸集团有限公司、普洱健源油脂有限公司、景谷江山茶业有限公司、普洱市天下普洱茶国有限公司、云南龙生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普洱茶王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景东力奥林产集团天然饮品有限公司、宁洱县黎明乡益民小雀辣加工厂、镇沅县古茶坊销售有限公司、镇沅鹿鼎茶叶专业合作社、镇沅县源九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镇沅金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普洱漫崖咖啡实业有限公司、普洱市东方生物有限公司、云南万润利商贸有限公司等21家企业,在昆明国际会展中心六号馆组织180平方米(比上届增加45平方米、增加了5个展位)特装布展,集中进行普洱市特色产品展示、招商引资宣传和企业产品推介。参展产品主要有茶叶、咖啡、石斛、水产品加工、丝绸制品、茶籽油、核桃乳、生态食品、坚果、生物制品、野生菌等极具普洱地方特色和优势的产品。 日报讯(记者:李毓珊文/图)

△6月6日上午,在参加完首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暨第21届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开幕式后,市委副书记、市长钱德伟,市政府副市长杨林到普洱展馆巡视。钱德伟一行先后巡视了每一家企业的展区,认真听取企业发展情况介绍、产品介绍。

读懂这4家茶厂 普洱茶你算入门一半


读懂这4家茶厂普洱茶你算入门一半

普洱茶在改革开放之前,都是由国家统一经营,属于国营企业,用于换外汇。后由国营茶厂改制为现在的普洱茶四大茶厂。中国普洱茶的历史主要是由云南省的国营茶厂书写的。茶友们囗熟能详的印级茶、文革砖、七三厚砖、八八青饼、九九绿大树、红丝带等等经典普洱老茶,都是老国营茶厂的杰作。

1975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茶叶总公司给四家最好的大厂设定了编号:昆明茶厂为1(现名:云南中茶茶业),勐海茶厂为2(现名:大益茶业集团),下关茶厂为3(现名:下关沱茶集团),普洱茶厂为4(现名:云南普洱茶集团)。分别经营的品牌:云南中茶公司——中茶牌,下关沱茶集团——松鹤派、宝焰牌、南诏牌,大益茶业有限公司——大益牌,云南普洱茶集团——普秀。

一、昆明茶厂

1.历史

1944年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

1950年云南中国茶叶贸易公司;

1950年中国茶业公司云南省公司,政府接管后,改为昆明茶叶加工厂。

1951年中国茶叶总公司注册“中茶牌”;

1960年茶厂正式命名为云南省昆明茶厂;

1964年中国茶叶土产进出口公司云南分公司;

1966年中国茶叶土产进出口公司云南茶叶分公司;

1971年中国土产进出口公司中国粮油食品茶叶进出口公司云南分公司;

1972年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合并省土畜产进出口公司,成立——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茶叶分公司;

1973年以云茶公司及其下属昆明茶厂为主体,在吸收、借鉴粤港茶叶加工工艺基础上,首次在昆明研制成功普洱茶“熟茶”人工渥堆发酵工艺,实现了普洱茶产业的革命性创新;

1978年昆明茶厂组织制订普洱熟茶加工工艺并推广全省,再次推动了中国普洱茶产业的发展。“中茶”普洱已经成为经典普洱茶的代名词,成为中国普洱传世经典的里程碑;

1988年外贸体制改革——中国土产畜产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

1992年该公司经省工商局的批准完成了企业名称的变更,“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云南省茶叶分公司”,名称早已不存在;因成本考量、茶菁调拨等因素,昆明茶厂结束营业,宣布破产。昆明茶厂结束营业后,厂里面的员工为了维持生计,于是依循着“员工自行接单生产”的模式,由厂里的职工接掌茶厂,自行出货,一直维持着倒而不闭的尴尬状态;

2003年后,省公司停用中茶牌,出品的茶都为吉幸牌,并标明中国土产畜产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

2006年省公司重获中茶牌商标——中国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中粮集团。昆明茶厂顺势开张,在目前的新址重建昆明茶厂。

2.经典产品

云南中茶成立以来,开发了包括“7581砖”、“7541”、“7571”、“中茶红印”等经典系列产品。

3.品牌释义:

绿色“茶”字,表达“对自然与健康的向往和追求”;红色“中”字象征生机勃勃的中华大地及“金色中华,精品中茶”的产品定位和追求,蕴含了中茶“根植中华大地,奉献自然与健康”的理念。“茶”字笔划平直,“中”圆润有流动感,“茶”居中而“中”在外,寓意“刚正平直,流转自如”的人文传统;“中”字互相连接成齿轮状,意指传统茶叶的现代化,并蕴意“中华茶文化,饮誉世界、弘扬八方”。

二、勐海茶厂

1.历史

1938年,为振兴中华茶产业,受当时中国茶叶总公司委派,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的范和钧先生与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张石城先生带领90多位茶叶技术工作者赴勐海县筹建茶厂;

1940年“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佛海实验茶厂”(勐海茶厂前身)正式成立,范和钧任厂长;

1951年省茶司派王兴、杨秉葵、唐庆阳等筹备恢复佛海茶厂的生产;

1952年正式开工生产,公司名称为:“中国茶叶公司佛海茶厂”。当时由中国茶叶总公司统一注册「中茶」牌商标,并要求全国国营茶厂统一使用此商标,佛海茶厂的产品除藏销茶品外,都使用中茶牌商标;

1953年茶厂更名为“中国茶业公司西双版纳茶厂”,同年接管了主要生产红茶的南糯山茶厂;

1954年佛海茶厂更名为“云南省茶业公司西双版纳茶厂”,茶厂开始加工紧压茶、绿茶;

1956年更名为思茅专区勐海茶厂,中国茶叶公司改为中国茶叶出口公司;

1961年更名为“勐海县茶厂”,同年中国茶叶出口公司改名为中国茶叶土产进出口总公司;

1963年茶厂更名为“云南省勐海茶厂”;

1972年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云南茶叶分公司成立,茶厂又更名为“勐海县茶厂”。所见到的“云南七子饼茶”大多是这一时期以后出品的;

1982年更名为“勐海茶厂”。周培荣去世。如果以范和钧为第一任厂长,周培荣是文革后被任命的勐海茶厂的第二任厂长;

1983年云南七子饼茶获省优质产品、商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同年唐庆阳被任命为第三任厂长,并于年底退休;

1984年邹炳良接任勐海茶厂厂长,为勐海茶厂的第四任正厂长;

1985年勐海茶厂应香港南天公司要求,创制出8582、8592两种新茶号;

1989年“大益”商标注册成功,作为茶厂自主品牌开始了海外市场推广。勐海茶厂此举是对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要求属下各茶厂使用中茶牌商标时必须缴付使用费的一个对策;

1996年“勐海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挂牌成立,公司(茶厂)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独立核算的经营管理模式,开始多种经营,投资啤酒厂、玩具厂等领域;

2004年云南博闻投资有限公司全面接手勐海茶厂,企业转制。勐海茶厂现隶属于云南大益茶业集团;

2007年云南大益茶业集团注册成立,《云南省普洱茶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勐海茶厂挂牌;

2010年大益茶业集团正式签约成为第16届亚运会茶产品供应商,大益茶道院正式注册成立;大益茶业集团新成员——东莞大益茶业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云南大益茶业集团是中国首屈一指的现代化大型茶业集团,旗下包括勐海茶厂(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云南大益茶业有限公司、北京大益茶文化交流中心、北京皇茶茶文化会所有限公司和云南大益快乐品茗在线服务有限公司等。

2.经典茶品

红丝带青饼、7572、7562、7542、8592、大蓝印、黄印等。

3.品牌释义

茶为健康之饮,以其绿色生态、及富含对人体多种有益物质。此为身体之“益”;

茶为文明之饮,是修心养性、启迪智慧的媒介。此为精神之“益”;

茶为和谐之饮,雅俗共赏,是人与人之间友好、文明交往的桥梁。此为沟通之“益”。

三、下关茶厂

1.历史:

1941年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与蒙藏委员会在下关共同筹建康藏茶厂,即后期的云南省下关茶厂。主要加工紧茶、饼茶销西藏地区,加工沱茶销四川。至目前为止,紧茶与沱茶仍然是下关茶厂主要的特色产品;

1942年加工的紧茶销往西藏、四川,及云南省当地少数民族地区,注册商标为「宝焰牌」;

1950年康藏茶厂改名为中国茶叶公司下关茶厂;

1955年永昌祥、复春和、茂恒等各在商号的茶叶加工厂并入下关茶厂;

1959年恢复为云南省下关茶厂;

1960年批准量产250g普洱方茶;

1962年开始生产125g沱茶;

1968年为配合茶厂定量供应的原因,沱茶重量从原来的125g改为100g;

1972年经省茶叶公司批准,恢复七子饼茶的生产。同年六月,省茶叶进退场门公司合并省土畜产进退场门公司,才正式成立中国土产畜产进退场门公司云南茶叶分公司。经省公司批准恢复七子饼茶生产;

1973年昆明茶厂吸取下关茶厂紧茶渥堆发酵的原理,再经高温高湿人工速成的后发酵处理,制程现今的云南普洱茶(熟茶);

1976年省公司召开全省普洱茶生产会议,要求昆明、猛海、下关三个厂加大生产普洱茶(渥堆熟茶),并决定茶品标号。下关厂为76开头,末尾为3;

1990年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宝焰牌(紧茶、饼茶、方茶)注册商标正式启用;

1992年松鹤牌沱茶(内销)注册商标正式启用;

1994年云南下关茶厂,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重庆茶叶公司等五家共同发起,依托云南下关茶厂,成立云南下关沱茶股份有限公司;

1987年1988年,由于普洱茶市场滞销,厂家暂停生产;

1989年厂家的库存逐步清空后,恢复生产;

1996年茶厂决定将厂徽图形做为产品标志,压制在甲级沱茶上,以取代原来压制在甲级沱茶上的「甲」字;

2000年由云南下关沱茶股份有限公司改制为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04年通过国企改制成为股权多元化的股份制企业“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经典产品

有甲沱、下关铁饼等

主要代表有T8603、T8613、T8633、等。T代表铁饼,前面2个数字代表研制配方的年份,第三个数字代表茶青的级别,第四位数「3」是生产厂家的代码,T8653即:铁饼,86年研制的配方,五级茶青制作,云南省下关茶厂出品。

四、普洱茶厂

1.历史

1975年国营“普洱茶厂”成立;

1977年开始专供云南省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

1994年普秀牌商标注册成功;

2004年香港长泰实业(深圳)有限公司收购宁洱县(原普洱县)普洱茶厂,企业完成整体改制,成立了云南普洱茶(集团)有限公司,续展使用普秀牌商标;

2005年集团公司更改了“普秀”商标LOGO;

2005年公司投资重组,先后成立普洱市永年茶业有限公司和深圳永年太和茶业有限公司负责集团旗下品牌濮女、永年、普克及永年太和的运营。公司更名为“云南普洱茶(集团)有限公司”,下面分设四个子公司:普洱县普基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普洱县贡茶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普洱普泰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昆明普秀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并成立了北京销售分公司(北京马莲道茶城);

2008年成立四大区域市场营销部门:南方市场部、北方市场部、西南市场部、国际市场部,进一步细化集团公司国际和国内的销售市场,并设立了东莞和济南分转仓库;

2009年组建重庆办事处、长春办事处、济南分公司、深圳分公司、兰州分公司;

2013年集团战略布局高端普洱茶市场,成立云南普洱茶(集团)有限公司-易武普洱茶厂,专注古六大茶山及易武小产区茶市场。

2.经典产品

3.品牌释义

正式启用以“大叶种茶叶”及“马”为主要表现元素,马帮精神渗透其中的“普秀”牌新商标,旨在有效推动树立“正宗、传统、专业、领先”的企业形象。云南普洱茶(集团)有限公司秉着“冒险、创新、亲和、诚信”的茶马古道马帮精神,力求实现“自发向上、务实客观,创一流普洱茶专业企业的自我价值。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邹家驹普洱茶辨伪》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普洱茶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