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茶广州茶六堡茶广州茶博展茶韵:培养茶艺师从娃娃做起

茶船古道新丝路,六堡茶香满羊城。

广州茶博展茶韵,人人赞叹六堡茶。

人们说“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为生活必需品。中国自古就有饮茶、爱茶、颂茶的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中——茶文化,所占据的地位之高几乎不可撼动。

弘扬茶文化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然传承茶文化礼仪也非朝夕之事,所以培养饮茶、爱茶的良好习惯必须从娃娃抓起。

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弘扬茶文化,恰逢2017年中国博展茶韵:培养茶艺师从娃娃做起

延伸阅读

探究六堡茶之茶气和茶韵


探究六堡茶之茶气和茶韵

喝茶,简单而言,解渴而已,能愉悦地喝下去,给人以解渴、满足人需要的即是好茶。

但如细究起来,就一个“听着音乐边品茶边与茶友聊天交流”的简单行为,已经调动我们人类的视觉、味觉、嗅觉、触觉、温度感、听觉、表象语言感、理解意义感、自我意识感、平衡感、生命意识感、自身身体的动作感所有共12类人体的感官感觉。

从12种感觉去认识品鉴

这12种人类的感觉是奥地利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鲁道夫?史代纳(RudolfSteiner)在其演讲《Die12SinnedesMen-schen》提出的人的12种知觉感觉。这12种感觉可以分作三大类,第一类是人体直接对外感知的,由外界讯息或物体直接刺激而产生的,有视觉、嗅觉、味觉、听觉、温度感、触觉。

第二类是主观的,具有认识和意识、依据于思维的感觉,有表象语言感、理解意义感、自我意识感。

第三类是无意识的意志、以身体本能作出反应的感觉,有平衡感、生命意识感、自身身体的动作感。

笔者认为,了解这些感觉分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品茶所感受的几个层次,把一些诸如“茶气”、“茶韵”的概念说清楚,而避免陷入玄虚的范畴。

12种人类的感官感觉中,与品茶之道不直接相关的是听觉、表象言语感、理解意义感这三种感觉,其他如视觉、味觉、嗅觉、触觉、温度感、自我意识感、平衡感、生命意识感、自身身体的动作感这些感觉都和品茶直接相关。

就我们品茶而言,看茶汤之“色”、闻茶汤之“香”,品茶汤之“味”,调用了我们视觉、嗅觉、味觉三个最重要的感官。除此之外,易于被我们理解的还有温度感、舌头的触觉。而一泡茶,一杯茶汤的色香味这些都很容易理解,这里我们着重想说说茶气茶韵。

其实,要说到我们平时所说的茶气、茶韵,就涉及到我们品茶所动用的其他感觉:包括人体的自我意识感、平衡感、生命意识感、自身身体的动作感这4大类感觉。

而说到茶气、茶韵,更需凭借品茶者的经验和素养,也存在一些故弄玄虚的迷雾,笔者仅就个人理解与诸君探讨。要理解茶气和茶韵,我们应该改变以往描述品茶的静态思维,加入时间为轴的概念,在一个品饮过程中理解茶气茶韵。

何谓茶气

关于茶气,众说纷纭,有些人往往将其与“茶香”混为一谈;也有很多人觉得非常神秘,归入气功经脉之类,说得如真气游走、神乎其神;更有人归入玄学一类,误人误已;事实上,也有很多资深茶人,是能够体会、能够感悟到茶气,却一直没有系统的论述,也无法以言语讲清,因此也让很多茶友,特别是新茶友无法理解。

笔者认为:茶气,就是在品饮过程中,从端着茶汤靠近口、鼻,到品尝到茶汤、到人体口腔及全身心充分感受到这款茶汤所内含的物质、茶汤所表现的所有因素,包括茶汤感,温度、茶香、茶味等诸因素一下子给人的综合感觉。

茶气可以理解为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品尝茶汤给你感觉器官刺激的综合表现。尝到茶气足的茶时,有经验的茶友往往会有为之一“振”、为之一“麻”、为之一“震”或头脑“发汗”的感觉,“茶气”之奇妙可见一斑。之所以一直被众人描述得扑朔迷离,是因为感受这个茶气,除了用到我们常常说的视觉、味觉、嗅觉、触觉、温度感等感官外,往往还用到自我意识感、平衡感、自身身体的动作感等几种感受。

茶气的描述语言,往往是“足”、“劲”、“霸”、“弱”、“强”、“柔”、“顺”、“柔和”、“凸显”、“隐约”、“单薄”、“平淡”等。

一喝到一款茶气“足”、“强”的茶,往往除了给人味觉的冲击外,会在人类其他的几大类感受中有所体现:或会在自我意识感有所反应,让人感到一种真实的存在,或直冲脑门,如醍醐灌顶,或让人猛醒顿悟,似有所得。又或让人感觉平衡感一下子改变,飘飘然而脚下发虚,茫茫然不知所处。又或在自身身体的动作感上有所反应,或手足似有热流、或大脑变得通明、胸腹涌入气流。凡此种种感觉,因人而异,因茶而异,多喝便逐步有所体会。

茶气,是衡量一个六堡茶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

茶气,体现出一个茶内含物的成分及各自的比例、浓度、适口性,因茶的原料品种、种植气候、管理、土壤、采摘季节、茶叶嫩度、制茶工艺不同而异。

何谓茶韵

而“茶韵”呢,是指一口茶汤在口中“品”的过程的后半部分(包括口中停留阶段、咽下阶段和咽后阶段),茶汤对口腔的刺激产生各种感受,并综合其他品茶因素(甚至会结合环境因素,如光影、音乐等)给人的大脑形成的复合感受,包括由此产生精神上的愉悦和由之产生的更为高层次的精神享受,称之为茶韵。

茶韵往往跟一个人的品茶经验、学识修养、精神境界等有关联。

有的茶友甘、甜不分,其实这两者差别还是很大的,从“甘”的感受,我们也很容易理解茶韵在品味过程的后半段过程是如何出现的。

茶韵中最易于被理解的其中一种,是“甘”,品茶意义上的“甘”与中医和纯味觉上的甜不同。古人云“苦尽甘来”,可见甘是一种滞后的反映在咽喉的感觉。甘,其实是苦涩(特别是涩)所引起的收敛感刺激人的舌头、口腔粘膜及咽喉,并分泌出唾液,人所感受到的苦涩之后得到弥补的甜润感受,特别显著表现在咽喉部位。这种感觉尽管出现很快,但毕竟是受刺激后,出现在“品”过程的后半段,因而也称作“回甘”。陆游的诗有“舌本常留甘尽日”一句,说的就是这个回甘。

好的茶味,在口腔也有一定的留存度。习惯上,称作回味。

茶韵的常见感官感受部分,包括回味、齿颊留芳(香气留存度)、醇厚绵长(醇厚感留存时间)、清爽度(鲜味在口腔留存速度)、润泽度(受刺激后唾液涌出时间)、苦涩回甘(喉韵回甘的持久度)等等。

所有的这些感受,在品茶的时候,同时体现在人的感受器官上,诸多感受互相间融合无间、配合巧妙、呼应得当、相得益彰的境界,称之为“和”,是茶韵的最高境界。

除了这些常见感官部分的感受,体现茶韵的还包括一些前面提到的如自我意识感、平衡感、生命意识感、自身身体的动作感等这些感受及其通感。

通感指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相通,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体感等等各种官能可以互通,不分界限。通感是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各自的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以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而言,这些都属于通感。

同陆羽《茶经》齐名的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即七碗茶歌)最为典型,“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首诗描述到的喝茶后的感觉,如“搜枯肠”“发轻汗”“尽向毛孔散”“肌骨清”“通仙灵”“两腋习习清风生”看似离奇的感受,其实这里面就包含喝茶余韵中的自我意识感、平衡感、生命意识感、身体动作感这些感官的感知。

如“搜枯肠”、“发轻汗”、“尽向毛孔散”、“肌骨清”等明显看到是自我意识感和生命意识感的综合,这种感觉一些资深茶友会或曾有所感受。

而“通仙灵”的感受与生命意识感、自身身体动作感等密切相关,其与后面“两腋习习清风生”的飘飘欲仙感觉,更综合了人体平衡感等感受及通感。

对茶韵感受之准确描述,卢仝的这首诗可谓神来之笔。

茶韵基于茶质、水以及影响到茶汤质量的各种因素,并综合环境、经验与修养等等所有的一切,让人因品茶而得到的精神享受,因此,也可综合判断一杯六堡茶的总体品质。

六堡茶的独特茶气与茶韵


六堡茶的独特茶气与茶韵

和朋友吃完晚饭,信步来到一家茶庄,朋友是茶叶发烧友,见了茶叶就心痒痒了,马上提议进去喝杯茶消化消化肚子里的酒肉。最近看报道说六堡茶最能助消化清肠胃,因此专门问茶庄姑娘有没有六堡茶,姑娘笑答:“我们刚进有中茶牌六堡茶,你来的正好。”

入座后,姑娘奉上六堡茶,熟练地开始展示那吸引人的泡茶技艺。香茗在前,看茶色、闻茶香,品茶味,是品茶者对茶的初步认识和了解,而在我身旁这位“资深茶友”眼中,茶的色香味俱全固然重要,“茶气”与“茶韵”更是评判一盏茶是否优质的“金科玉律”——唐代诗人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的一段恰到好处地注解了饮茶时茶气与茶韵给人的感觉——“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看似离奇的感受,其实包含着茶气与茶韵中自我意识感、平衡感、生命意识感、身体动作感这些感官的感知。

茶气与茶香不同,一般所谓茶气主要是指一款茶的浓度较明显的茶,是衡量一款六堡茶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而茶韵则指一口茶汤在口中“品”的过程的后半部分(包括口中停留阶段、咽下阶段和咽后阶段),茶汤对口腔的刺激产生各种感受,并综合其他品茶因素给人的大脑形成的复合感受,包括由此产生精神上的愉悦和由之产生的更为高层次的精神享受,称之为茶韵。茶韵基于茶质、水以及影响到茶汤质量的各种因素,并综合环境、经验与修养等等所有的一切,让人因品茶而得到的精神享受,因此,也可综合判断一杯六堡茶的总体品质。

听了老友的介绍,我捧起杯中的六堡茶,细细品味起来,真的感觉到有一种独特的韵味,浓而不涩,香而不腻,喉咙间有股清凉回甘的感受,与以前喝过的其他茶叶真不一样。

圣源六堡茶飘香园博园


圣源六堡茶飘香园博园

12月11日上午,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的园林园艺博览盛会——第七届广西园林园艺博览会(园博园)在“中越边城”崇左市开幕。

本届园博园以“八桂风情·人文山水”为主题,梧州园是人文风情区内七个城市展园的其中之一,广西梧州圣源茶业有限公司作为崇左园博园梧州园的代表,紧紧围绕梧州园“六堡茶醇、醉美梧州”的主题,在园区内向游客们多层次地展示了六堡茶的历史、文化以及特色。

在梧州园的主入口,一面“茶船古道”的照壁上,雕刻着反映梧州六堡茶历史的“茶船古道”地图以及六堡茶的历史沿革,让游人从中了解到当年地处偏远地区的六堡茶,靠着这一条古道,走出深山、香飘世界。在梧州园茶艺廊,还可以看到圣源茶艺师精湛的茶艺表演,以及各种方式展示的梧州六堡茶,让游客在怡情游园的同时品尝到六堡茶的醇香,了解到六堡茶的远久历史文化。

园博园期间,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黄武海,自治区住建厅副厅长封宁,自治区住建厅总工程师杨栋,崇左市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谭燕玲,梧州市副市长赵越等领导出席完梧州园开园仪式后,就来到梧州六堡茶文化主题馆。圣源公司总经理韦燕娟向前来参观指导的各位领导热情介绍了圣源六堡茶产品以及相关情况。黄武海副秘书长等领导了解六堡茶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六堡茶的养生效果后,便细细地品尝起圣源六堡茶,连连称赞六堡茶味道不错。现场的一位领导还笑称,难怪远远就闻到了茶香啊。品饮聊天过程对圣源六堡茶予以高度评价。

自2011年至今,广西园博园已先后在六个不同的城市成功举办。广西梧州圣源茶业有限公司充分利用这次博览会的有利平台,与广西各界加强文化交流,不断开拓创新,积极推介梧州六堡茶的品牌,充分展示梧州六堡茶的优势,为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陈韵】(三)穿越时光的六堡茶


【陈韵】(三)穿越时光的六堡茶

六堡茶让茶客着迷的地方在于,满眼的“中国红”,“浓”郁悠长的香,气息高爽的“陈”,滋味甘“醇”的柔,还有标志性的代表“窖藏”,每一款茶都带着能喝“古董”的意味,穿越时光隧道的“妖娆”丰姿,正如中茶六堡陈韵9年,让我们从回味绵长香味中,感受千余个日月荡涤凡尘的变化,那么醇滑甘爽。

六堡茶与任何一种茶迥异,独特的槟榔香把它与其他茶区分开来,六堡陈韵9年,没有辜负自己的名字,质感古朴工艺箩筐里,承载着3285天积淀,品质甘醇,条索粗壮重实。茶样拿在手里,都像是一段岁月回味文字,它是一款被繁忙的工作节奏而短暂遗忘的六堡茶,茶料取自中茶2005年外贸出口所用的珍稀原料,窖藏九年,历经“窖藏茶生”,在时间中得到升华,陈韵沁人心脾。

六堡陈韵,沐过风雨云雾,听过鸟语虫鸣,从鲜活嫩叶到精湛纯熟的渥堆工艺,就是将生产的茶叶,存放于一个天然的茶窖里,天然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和窖藏独特的恒温恒湿环境,在窖藏的过程中茶叶里的物质发生自然转化,这个过程,历经3285天,我们无从知晓它们在转变过程中“容颜”变化,我们只看到了它沉稳的容貌与醇厚的味道。

温润茶具,山泉水相伴,沸水浸润茶样,当茶经历涤尘,茶性开始释放,茶汤红褐透切,陈香的气息逐渐苏醒,入口时带有木香的馨香,醇厚饱满,顺滑甜润;9年老茶,在水的温润中复苏,汤色红浓,色泽明亮陈香木香绵延不绝。陈香浓郁清爽的,传统槟榔香在六堡陈韵,在泡起的茶汤中的表现的淋漓尽。

此时,人生雅事,不管你是充满朝气的萝莉还是成熟内敛的御姐,一缕六堡陈韵茶香袭来,唯有一颗事茶之心,杯中沉浮......

中茶六堡:九年窖藏“陈韵”独特


中茶六堡:九年窖藏“陈韵”独特

熟悉六堡茶的人都知道,上好的六堡茶都要经过长时间陈化发酵过程。如果你对陈年六堡茶有兴趣,那么中茶六堡近期新上市的“陈韵”,是一款不得不关注的产品。

2005年是中国加入WTO的第五年。由于对外贸易态势良好,六堡茶于东南亚市场的需求增加,梧州中茶的前身“梧州茶叶进出口公司”2005年应邀参加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茶叶博览会。由于代表中国六堡茶行业出席国际盛会,公司以最佳状态“备料”参会。“陈韵”取自该公司2005年外贸出口所用的珍稀原料,这批原料历经九年窖藏陈化,品质转化完美。近十年的老茶,条索粗壮重实,陈香浓郁,滋味醇厚,韵味悠长,重现老外贸六堡茶的风姿。

这是一款被繁忙的工作节奏而短暂遗忘的六堡茶,历经3285天窖藏,在时间中得到升华,“陈韵”沁人心脾。九年的光阴,对人而言意味着从襁褓到孩童时代的一段懵懂纯真;对于六堡茶而言意味着从一款新茶到陈茶的潜移默化;对于中茶六堡而言,是从外贸传奇运销到内陆黑茶瑰宝的华丽转变。

岭南瑰宝,中茶六堡。精湛纯熟的渥堆工艺、天然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和窖藏独特的恒温恒湿环境,形成了中茶六堡良好的品质特征。经历九年时间的天然窖藏的“陈韵”,陈香氤氲,甘醇如怡,韵味无穷,是大自然阳光、清风、雨露的馈赠。

梧州学院将申办茶学专业 培养六堡茶研究专业人才


梧州学院将申办茶学专业培养六堡茶研究专业人才

日前,记者从梧州学院获悉,该校六堡茶茶园前段时间种下的6500棵六堡茶树苗长势良好,下一步学校方面将继续加大投入,扩大种植面积增加景观设施。

据了解,该六堡茶茶园位于梧州学院田径场环山公路拐角山坳处,占地三亩左右。栽种六堡茶树苗主要目的在于学校进行六堡茶文化推广和科学研究,同时也为梧州学院茶学专业的顺利申办奠定基础。

去年,梧州学院中国广西六堡茶研究院成立,相关负责人通过实地考察研究,发现梧州学院校园内气候湿润,适合茶树的生长,同时一些山坳、边坡可以通过种植茶树重新进行美化、绿化,因此在校内开辟了六堡茶茶园。茶园内的六堡茶树苗由专业人士提供,同时还提供种植技术指导,为茶树成活、成景提供保障。

目前,梧州学院正向广西科技厅申报组建“广西黑茶(六堡茶)质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为六堡茶良种选育和品种优化、六堡茶污染物防控技术及发酵关键技术研究、六堡茶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及六堡茶质量安全标准研究。

“六堡茶茶园的建设将为六堡茶科学研究提供基地。”梧州学院中国广西六堡茶研究院负责人表示。同时,梧州学院将在今年申办茶学专业,并于2017年开始招生,该专业将从茶的基础知识、茶叶的种植、茶叶的制作、茶叶的销售、茶艺等方面开设课程,而六堡茶茶园将成为该专业学生的校内实训基地。(记者万立平通讯员郑文锋)

中茶野韵金砖 六堡茶中的“土豪金”


中茶野韵金砖,六堡茶中的“土豪金”春节刚过,中茶六堡就争先发布了羊年第一款新品——野韵金砖。延续了高山大树六堡的风格,继续壮大野韵系列的明星阵容,毫无疑问它也有着过人之处。有幸先品过野韵金砖的茶友就将其称为六堡茶中的“土豪金”,你一定想不到吧?

“土”——来自高山深处,野放老茶树的原料,你说它能不土么?级别4级,这意味着它的叶张肥厚,还会带有些许茶梗。所以当这块重1公斤,外形平整,松紧适度的茶砖放在眼前时,仔细看是能看出粗大的叶张,色泽黑褐泛金,一些细梗参差其中。“外形质朴,貌不惊人,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它的用料,而对于我来说,三四级茶更适合我的口感,口感更醇厚,嫩梗还可以提高香气以及回甘度。”一位资深六堡茶友点评道。

“豪”——一泡“金砖”用盖碗可以泡30多道,汤色、滋味、香气不变,你说豪不豪气?如此豪气当然也是因为有底气。经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将野韵金砖的茶样送到有关质检部门检测,身为4级茶,它的水浸出物(干态)可达到35.7%。而按照广西区标准《地理标志产品六堡茶》关于水浸出物的指标,特级、一级茶是大于33.5%,显然“金砖”的指标已大大高于特级与一级茶的标准。

水浸出物含量越高,表示茶叶内含物质越多,也意味着野韵金砖的香气、滋味、口感的全方位提升,以及后期存放时,自然转化的潜力更高。

“金”——上一项已经体现出了野韵金砖的“黄金品质”,其实它更是由里到外都“金光闪耀”。金色纸盒包装茶砖,外套金色礼袋,送礼自用皆大方得体,这是其一;用沸水冲泡,杯中茶汤金黄油亮,干净透彻,众人仿若品饮金汤,倍感尊贵,这是其二;虽是轻发酵,但配合了老窖窖藏与特殊醇化工艺,释放了高山乔木的野性,入嘴醇厚爽口,收敛感强,回甘生津持久浓烈,挂杯凝香,蜜香明显,体现了黄金般的品饮价值,这是第三;而最后,如此优秀的原料,定价却十分亲民,体现了高性价比,这也十分难能可贵。

羊年茶生活,就从拥有六堡茶中的“土豪金”——野韵金砖开始吧。

不是所有的六堡茶都叫“野韵天成”


不是所有的六堡茶都叫“野韵天成”

传统的灌木型茶树六堡茶,或许大家都喝了不少,而市面上存量稀少、罕见的高山大树乔木型六堡茶,你是否尝过?近日,一款名为“野韵天成”的窖藏六堡茶,惊艳了这个夏天。

“野韵天成”取料于高山茶树,这些大树生活在苍梧的高山谷深、森林茂密的自然环境中,湿润的水汽化为层层云雾,缭绕徘徊于群山之间,增强了高山茶树光照的漫射效应。在漫射光的作用下,高山茶树叶片无折卷或折卷少,枝条向外展开的同时,叶面幅度加大而隆起,叶色变深而更具光泽,芽叶中芳香物质及含氮类鲜爽物质增加,粗纤维的含量相对减少,使茶叶的嫩度更持久,因此,用此茶叶冲泡出来的茶汤饱满度较好,茶味较均衡。

高山茶树又以大树乔木为佳,相对于灌木茶树而言,大茶树的叶子更大、更厚,叶绿素含量更高,光合作用更强,生成的有机物(糖)更多,茶汤口感更醇、更甜。撬开茶砖醒茶后可见,“野韵天成”外形壮硕,手感重实,叶底的柔韧性好,茶汤香气高扬,口感清甜、绵柔、充实,生津回甘柔和,如汩汩细泉,绵绵不绝,滋味前后变化不剧烈,耐泡度好,韵味悠长。

将苍梧高山茶树绿意盎然的山野气质,与中茶梧州六十年的传统窖藏工艺来一次“联姻”,那便是“野韵天成”的意境。故云,“苍梧之巅,有茗六堡;红浓陈醇,野韵天成。”

六堡茶韵:探访辽阔山水间的隐秘茶乡


六堡茶韵:探访辽阔山水间的隐秘茶乡

8月的苍梧大地似乎还没有逃出中伏溽热的淫威,依旧酷暑难熬。一排青砖墙体、青瓦屋面砖石木混合结构的车间里,四五个摊青、杀青的男人低头忙碌着,弥漫的茶叶清香稍稍缓解了潮湿带来的不适。蒸汽从茶壶里冒起,我抬头看着那些竹筐里,除了认识的六堡茶,还有一团团黑叶子、一块块茶果、一串串茶梗和干花萼……这些都能当茶喝吗?位于大山深处的六堡镇,生长着世界上最好的原种老树六堡茶叶(黄六淮/摄)

“好喝哦!”穿白色短袖衬衫的男人神秘兮兮地对我说道。他随手抓了一泡茶,沏上待客。滚烫的山泉水裹挟着灼人的水汽缓缓沏入盖碗,一缕馨香渐渐地飘荡在茶室内。我嗅到了一种至今还没有遇到过的熟谷子的香气。他告诉我,他手上的这泡茶在六堡当地有“咬碎铜钱”的说法。春祀秋祭,社日是六堡民间祭祀土地神的重要节日,一般都在阳历的3月18日前后。社前茶喝起来茶味醇厚,茶气刚猛,回甘悠长。它的制作也许不如熟茶那样精良,可是这泡茶不仅有历史,还更有别样的韵致。它生长于六堡沟壑幽深处,鲜叶经过摇青、杀青、揉捻、烘干、堆闷等传统工艺后,散发出似是而非的松烟味。当滚热的水注入茶壶中,那些封存的浓郁松烟香被再度唤醒,喷薄而出。

“不错,是社前茶。你没喝出来?”

我也品了一小口,郑重其事地点了点头,心想:是挺好的,不过再好也就是茶嘛。但退一步说,它的确是好茶,这是早春的第一批茶叶,也就是社前茶,当然比明前茶更加稀有了。

1976年建厂的六堡茶厂(黄利华/摄)

“只有紫芽茶的条索才会如此卷曲紧致!你看这茶比炒青略暗,除了绿茶的鲜香,还有一股熟谷子的香气。喝在嘴里,香气开阔,回甘明显,苦涩度极低……起码10年以上哦——好东西!”

他用杯子咕嘟咕嘟大声喝着茶,蹙眉沉思片刻,把杯子里的残渣倒进茶具里,顿时爆发出一阵滔滔不绝的赞美。

我们身在20世纪70年代建厂的青砖土瓦的老厂房,这里距离六堡镇不到2公里,在这个北回归线北侧,年平均气温21.2℃的地方,生长着世界上最好的原种老树六堡茶叶。

午后的寂静犹如蜘蛛网般蔓延于明亮、挺立的四壁间。一道笔直的阳光直射数口杀青炉的灶台。只见点点亮闪闪的尘埃飞舞于光柱之中。周围全是塞满茶叶的大包,这些茶叶都是在工厂外的茶园种植的。穿白色短袖衬衫的这位名叫覃善航,他是这个茶厂负责抓生产的厂长,广西百色人。他给我介绍完古法六堡茶的传统制作工艺后,就强调老茶婆才是茶味最正宗的六堡茶。老茶婆虽然被划为粗茶,但釆摘也有讲究。一般只在霜降前后三天采摘茶树老叶子。而这些茶叶经过蒸汽、水捞、杀青、烘干等制作工序后,便会被置于箩筐里存放起来。当然,也有人将茶叶一片一片整理好后串起来挂在墙头,或者灶台上晾干,就像北方人在屋檐下晾挂玉米串一样。如此放置多年后,你很难将它与渥堆发酵后的熟茶混为一谈。刚入口的刹那间,你还以为是一芽三四叶的厂茶,其实是带有烟熏味的老茶婆。这种茶与史传明朝江南的岕茶制作方法一致,不过岕茶无论陈化多年,尝起来还是新茶的味道,很可惜它现在已经失传了!而老茶婆仍在喝,并且总有一股独特的、甘甜的药香或花香,最后,覃善航兴高采烈地告诉我,这种生产工艺,他们至今还保留着。

在六堡这样闷热潮湿的地方,得有足够的年份才能让茶自然转化,喝到这样的茶,就像是到手的一块老玉,它不一定有精细的工艺,甚至看上去也很笨拙,但都是时间带来的气息,有味且温润——不管怎样,我坦白告诉他,我更喜欢的是另一种饮料。

“是咖啡吗?”这位茶园主嘲笑问道,“咖啡几乎没什么医学价值——但是每天喝四杯茶却能预防消化不良、心脏病和身体综合机能失调。”

我问覃善航他自己一天喝多少杯。

“五六杯吧,”他乐呵呵地回答。

“一般生茶要多少年才能达到这样的陈化境界?”

“至少20年,”他傲然说道,“六堡茶越陈越香,像这类的日常品饮,时间成本确实有点高。”

谁曾想到阳光明媚的六堡镇曾经是一个伤心之地,这个盛产黑茶的岭南古镇,自鸦片战争之后的上百年间,兵灾频仍,一直饱受战争和劫匪的困扰。史料上记载,“自道光末年至咸丰七年城陷,近两百年来未有之变……招募壮勇,散而为盗。始则沿江劫掠,继则横行乡间……道光二十九年,土贼钟敏和、邓立奇各聚数百人窜扰思德、安平、平政、多贤各乡。咸丰五年五月,贺县匪首万余,由浔阳出甘村沿府江掳掠,多贤二、五堡尤被其害。”(同治版《苍梧县志》)当然,游客如果幸运地对此一无所知,也同样可以畅游位于六堡镇区南2公里处的八集山庄茶园,抑或在茶船古道码头和六堡河沿岸的山坪村梯级瀑布群之间流连忘返,把历史的伤痕丢在脑后。

相形之下,合口码头的沉寂,和树干枯苍、樟叶森青,依然沉静地伫立在江边的老樟树,以及悬挂在木楼横梁上油光锃亮的老葫芦茶罐,才呈现出六堡镇的真正面目,访客很难不感受到“茶亭时代”一去不返所带来的阵阵愧疚的刺痛——置身于此,人们真该好好去观察与思忖。

六堡镇合口茶亭(苍梧县委宣传部/提供)

与此同时,这一带又和汉朝降服赵陀的南越国之后,向岭南施洒甘霖的苍梧郡治广信据点别无二致。同其他地方相比,这里山水相连,沃土成片,气候格外温湿滋润,植被也特别苍翠,到处都是种满茶树的梯田,按照特有的美学与经济原则修剪成齐腰高度。如今,六堡镇已是华南较大的产茶区之一,大部分黑茶都产自这片丘陵地带,此外,这里还出产独特的玉桂。

从这张留存至今的清朝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的手绘苍梧县地图上,可以看出六堡镇所在的区域被标为“茶亭”。据考,“茶亭”在六堡当地是一种类似于亭子的建筑物,主要用于茶商和茶农在采茶季节时收购、交易和储存茶叶。而同治年间修编的《苍梧县志》所附的苍梧县地图里,相同的位置则标注为“茶亭岭”。

清朝同治年间编修的《苍梧县志》所附地图上山心西北(即六堡方向)为“茶亭岭”,同时,也记载了六堡当地的六堡茶实现了茶味“醇厚”的定型。

上述两图互为印证,六堡镇在清代已是一个闻名遐迩的茶叶产销区,以至“茶亭”取代了“多贤”和“六堡”,成为当地的“地理标志”。

六堡茶产区主要分布在恭州、黑石、罗荻等地,由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是以丘陵、低山、银川地形为主,耕地稀少,且土质为砂页岩和花岗岩混合发育成的黄红壤,很适合水源林、松树、篙竹、茶叶、玉桂等植物的生长。每当雨季来临,雨水浇灌着这里醒目的红色砂页岩峡谷和连绵的山岭,山间溪流奔腾,瀑布翻滚,富含矿物质的水质给这里的茶叶带来独特的味道。六堡镇遍地茶山,各式古老的与茶相关的工具也随处可见。我们此行除了探访六堡茶的传统产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祖先是如何开始种植和制作六堡茶的,这些问题也始终让我好奇。

六堡采茶制茶虽也按节气,但春茶开采的日子却不在“明前”,而在“社前”。我们随着覃善航上山去看六堡老茶园。60年前,这里茶园面积曾经达到8000亩,到2006年只剩下了100亩。而正是这100亩老茶园,现在成了梧州唯一的六堡原种保护园。沿路我们可以看见好些稀疏茶树,覃善航手指拂过一丛茶叶,示意道:“红芽,味最佳。”

覃善航嘴里的“红芽”正是陆羽在《茶经》里所说的“紫为上,绿为次”的紫芽。

一直以来,六堡茶农都采用棋盘式丛栽,用茶果直播有性繁殖的方式种植茶树。他们不修筑梯地,甚至在幼龄茶园间还种上木薯。经过几百年的品种变异分化,形成了四五个小品种组成的群体原种。这些原种绝大多数是青芽,有少量红芽、紫芽(颜色深浅有差异,品质区别不大)。

紫芽的茶叶有更丰富的茶多酚和花青素,在缓慢发酵的过程中可以更多地转化出滋味物质、香气物质,花青素的苦涩却在这漫长的发酵过程中减弱了。而一般的茶叶经过这样的存放,滋味物质不断释放,待真正品饮的时候,滋味早已大不如前。紫芽茶虽在刚制好时,苦涩重口,但是经过六堡茶的陈化工艺,会变得醇厚、香甜。六堡茶农一直将紫芽与青芽混采同制,并不挑拣,他们认为这样才能转化出品质好的六堡茶。

中午,苍梧县人大主任黄海平、六堡镇书记张浚铭和我们一起吃午饭。他向我们介绍六堡镇主产区茶园的情况,除了双贵、八集山庄、黑石顶、芊河、四柳上群等这样的大茶园外,像沁怡、和顺、秀旺、大中等新兴茶园也逐步建成,这必将为六堡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繁荣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他推荐我们去八集山庄茶园看看,到那里去享受一番自然生态之美。此时天空正在下着雨,在镇政府领导的陪同下,我们驱车来到一片荒郊野地。这里离六堡镇区不到2公里,我们把汽车泊在半山腰后,又开始沿着山道一路登顶。烟雨霏霏,一处小型茶园美丽的容颜如画轴徐徐展开。从谷底到山顶,绿展翠叠,绵绵延延,一望无际。这里的茶园既无土石裸露的“斑秃”,也无草荒树绝的断层。再抬头眺望远处,那些散落的村寨就像是一个个孤岛,深藏在大山深处。

“这个茶园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是六堡镇境内仅有的保存完好的百年古茶园。”陪同我们参观的易章奇说道,“当然,茶园的发展还是十分曲折!”

20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多数给国有茶厂供应毛茶的茶叶初制厂解散,茶农种茶的经济收入远远比不上八角、松脂,积极性受挫。更加致命的一击来自1985年国际锡价暴跌,新中国成立之后全部出口的六堡茶几乎一夜之间失去了马来西亚这个最大的市场。随着马来西亚华人锡矿的纷纷倒闭,六堡的茶农也砍掉了他们的茶树……30多年来,八集山庄茶园就一直这样荒废了——现在,该茶园由易章奇和另外一名党员干部承包,他们与梧州茂圣茶业公司合作,将荒废的茶园复垦建成一个面积300多亩的生态观光茶园。

眺望远处,那些散落的村寨就像是一个个孤岛,深藏在大山深处(莫文英/摄)

“我们都是生态种茶哦,”易章奇得意地说:“茶园和树林混在一起,不喷洒农药,不施化肥,就是新茶园也这样。”

他所说的前面一处新茶园大概也就10年,茶树明显长势旺盛,枝叶紧凑密集。拥挤热闹的六堡镇在我们身后渐行渐远。从梧桐到理冲,从塘平到不倚,从四柳到高枧,除了峰峦叠嶂、溪涧纵横的山势地貌之外,我看到了六堡的另一面:静谧的田园,古木参天、溪流潺潺,四处散落着土坯墙的木阁楼和几棵稀疏的茶树;运茶古码头、石桥、拱门、茶磨、牛群、飞鸟、狗和鸡等,展现出一幅风貌斑驳的乡村图景。尤其当我们深入茶园之乡的腹地时,这种景象随处可见。那里让人想起茶乡的气韵与贫穷,想起那个远遁山林深处、闭关读史著书的陆羽,他高蹈出世,他侧耳松风——即使有先人栽种下的乔木精华作为弥补——摆满了香蕉和木瓜的水果摊上萦绕着人们的说笑声……

一次路边歇脚,我喝了一大杯易丽芳家里的古法六堡茶。易丽芳是一个大美女,家住宝平村,她向我递来茶杯之前,我看见她正在绾起发髻,几朵素雅珠花点缀其间,样子显得格外端庄高贵。

圣源六堡茶助力广西特产行销全国展


圣源六堡茶助力广西特产行销全国展

8月5日至8月7日圣源茶业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参加广西特产行销全国展。该展会由广西商务厅组织广西特优企业抱团参加,为了更好地宣传广西名优特产。这些特色产品吸引了大量采购商和众多消费者,特别是他们对广西天然绿色、健康养生的圣源六堡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展会期间江苏广西商会秘书长----侍根长带领江苏广西商会一行人到圣源茶业展位品饮六堡茶,并对圣源六堡茶的品质和口感表示十分肯定。一杯六堡让身在异乡的他们,感受到浓浓的故乡情。在本次展会上,一行人采购多份六堡茶,为的是可以在思乡之时喝一杯来自故乡的六堡茶。他们表示六堡茶的养胃祛湿功效显著,在南京这个湿气颇重的地方品饮是再适合不过的了。

圣源六堡茶展引来不少茶商驻足,其中有一位茶商表示以前喝过一些六堡茶,一直想经营六堡茶,却没有找到让自己满意的六堡茶。在这次展会上,品饮了圣源六堡茶后,感觉口感十分纯正,是他们一直苦苦寻找的六堡茶。这位茶商希望可以和圣源茶业长期合作,并在南京市场推广圣源六堡茶,让更多人享受到圣源六堡茶的美味及其所带来的养胃祛湿功效。

在展会上接待了不少资深茶人,其中一位茶人在机缘巧合下经过圣源六堡茶展位,并对圣源六堡茶深入的了解后,感叹到:“不虚此行,因为不仅喝到了纯正滋味的六堡茶,更了解到了六堡茶的前世今生,希望以后有机会一定亲自去梧州圣源茶厂亲身感受六堡茶的生长环境及制作工艺。”

六堡茶历史:六堡茶渊源


六堡茶历史:六堡茶渊源

谈到六堡茶的渊源,当今报刊、网文、南北方的茶业专家们均说始自唐代,有1500年的历史,依据是权威经典唐人陆羽《茶经》,似是定论了。

笔者有疑,以苍梧悠久的历史、岭南文化之灵气,这不太蠢看岭南人了吗?于是就查这本中国第一位茶叶专家、人称“茶神”陆羽的《茶经》。

成书于公元780年(唐中叶)的《茶经》开篇第一句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榈,叶如丁香,根如胡桃”。请注意这一句:“其树如瓜芦”。

那么岭南的茶的来历呢?陆羽引用了在他之前问世的《桐君录》(东汉人著,一说南朝刘宋人著,全名《桐君采药录》,已佚)一书的记载:

“又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

饮亦可通夜不眠。煮盐人但资此饮,而交广最重,

客来先设,乃加以香?辈”。

此《桐君录》说得很分明,瓜芦木,高大的茶树。显然,南方种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了,茶都长成高大的乔木了,长成乔木的茶树,人称老茶婆,百龄以上了;“交广最重”,重,即看重、重视。文中的“?”,此字有三解:1、菜;2、择取;3、通“茅”字用。显然是茅之意,且是香茅、桂、姜一类(辈)的香料之属。

整段《桐君录》传递了历史深处的信息:南方有“老茶婆”,树龄上百年了,叶芽也似通常的茶叶,但味很苦涩,只制作成细碎的屑茶,饮用可提神,通夜不眠。煮盐人常买它饮用,而岭南两粤的居民十分看重此茶,视为珍品,有贵客来预先备设此茶,并在茶中加上香料一类的东西用以去其苦涩。

“交广”呢?“交广”二字的“交”字大有玄机!关键就在这个字!

就是:交、广二州。读不懂这“交”字,便只能在唐代止步了。

交州和广州的行政建置,是唐以前、隋以前、两晋南北朝以前东汉未年三国的吴国孙权(于黄初七年,公元226年)设立的。在这之前,汉献帝在岭南只设一个交州管辖(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州府设在苍梧郡之广信县,即今梧州市。交州一分为二后,梧州划入广州辖内,原交州治所迁至交趾(今越南国之北方)。

弄清“交广”的历史沿革,才能揭开岭南茶文化的历史真面目,

这一厘正,可以改写岭南茶文化历史传统的说法(自唐朝始,仅1500年),而应往前推500年,足有2000年的沧桑岁月了!

《桐君录》这段史实,交代了梧广两地人茶文化之精彩和艺术品格。你看:以茶待客,“客来先设”,隆而重之,敬而待之;诚诚兮、恭恭兮、虔虔兮,酽茶一盏,加上香片,请君先尝;涩中有甘,甘中闻香,这远远不是云南、四川煮井盐人那种低水平的牛饮了,而是由饮而品,升格成粤人待客品茗之道,升华、精致为“茶道”了;茶,已从饮、满足解渴的生理需求,雅化为一种高级文化精神享受了。《桐君录》记述的,仅是粤人对百年老茶婆的饮法,“至苦涩”吗、?就“取为屑茶”,就“加以香?辈(香片之类)”;如此泡制、如此品茗、如此茶道、如此茶艺,大异于他地的饮法与做法,洋溢着岭南文化活色生香的独特韵致和异趣奇巧,《桐君录》能不记上一笔吗?陆羽先生能不将其载入经典吗?

老茶婆有老茶的制法、饮法,百龄老茶婆年轻时就没有通常新茶的制法和饮法吗?当然有,但并无特别之处吧,《茶经》不载了。

如上所述,汉代梧州就产茶,饮茶已成习俗。饮的什么茶?梧州向来只产六堡茶,这六堡茶有二千多年历史,似无疑问,并非虚言了。一个“交”字之考,考证出个交州来,把汉未的苍梧六堡茶摆上了桌面,意外之得也。

陆羽在《茶经》还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氏,存世在黄帝之后舜帝之前,是华夏农耕文化的鼻祖,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百草经》),是华夏饮茶的第一人,中国人饮茶始自神农氏之传。《史记》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虞舜大帝曾南巡狩苍梧之野,给岭南带来华夏农耕文明和生活方式,使苍梧蛮族“明德”。这位岭南文化开拓者,南巡苍梧之野之时,其明德、教化的“菜篮子”是否也有“茶文化”的项目呢,这当是在不言中吧。

六堡茶介绍:广西六堡茶


六堡茶介绍:广西六堡茶

茂圣六堡茶之“本”

产之于“六堡”——产地正宗

六堡茶为历史名茶,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属黑茶类。因原产于梧州市苍梧县六堡乡而得名,是由地名命名而发展为专门茶类的一种茶叶。其产制历史可追溯到一千五百多年前,清嘉庆年间就列为全国名茶。

苍梧县的六堡乡位于北回归线北侧,年平均气温21.2℃,年降雨1500毫米,无霜期33天。六堡乡属桂东大桂山脉的延伸地带,在境内从塘平到不倚,从四柳到高枧,从梧垌到合口这些村镇,峰峦耸立,海拔1000-1500米,坡度较大。茶叶多种植在山腰或峡谷,距村庄远达3-10公里。那里是个林区,溪流纵横,山清水秀,日照短,终年云雾缭绕。历史上,六堡茶产区有恭州村茶、黑石村茶、罗笛村茶、蚕村茶等,以恭州村茶及黑石村茶品质最佳。据记载:恭州村所产的茶,因其地处崇山峻岭,树木翳天,所植茶树得水分已足,且高山得雾独多,每天午后,太阳不能照射,则蒸发少,故其茶叶厚而大,味浓而香,往往价格昂贵。其次为黑石村所产之茶,其山为黑石与坭所造成,溪涧之水长流,故茶树得水足,茶叶大而厚。

茂圣六堡茶就是以六堡镇茶农种植的茶为根本,这是“茂圣六堡茶”之所以保证其品质纯正的原因,也是茂圣六堡茶之所以获得诸多荣誉以及产销两旺之所在。

源之于“六堡”——树种正宗

六堡茶为灌木型叶种,茶树鲜叶为大叶种茶树的鲜叶,树势开展,分枝密,从芽色分有四种。即青苗茶占60%,紫芽茶占20%,大白叶茶占5%,米碎茶占15%。以青苗茶产量最高,品质也最好。

《广西特产志略》(1937年)载:“在苍梧之最大出品,且为特产者,首推六堡茶,就其六堡一区而言俱有出茶(如五堡,四堡),但不及六堡之多”。

《广西农业通讯》(1945年)载:“苍梧茶尚多,尤以六堡乡为最。六堡茶(又名垌茶),颇负盛名”。

茂圣六堡茶以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特定的茶树品种为主要原材料,树种正宗,是其它茶树品种所不能取代的。

据当地茶农反映,曾经有一段时间,有的茶农为了扩大种植面积,而茶苗不够,便从外地引进了其他品种,但后因其质量影响,损害了“六堡茶”的声誉,不得不放弃外地茶苗品种。

植之于“基地”——产量保证

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从2007年起就开始实施了“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建设茶叶种植基地,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紧密连结的产业链。以六堡镇为中心,并在邻近宜茶区域建立茶叶生产基地。目前,公司茶叶种植基地面积达到3000多亩,为公司在获得稳定、可靠的原料打下坚实的基础。今年还计划申报1500亩有机茶园。

“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中,通过与农户签订经济合同,确定各种规格茶叶的价格,明确公司与农户的权利和义务,建立起了利益联结机制,运行方式的全过程体现了合作双方的利益关系。同时,公司还在茶苗、运输及有机肥补贴等方面提供给农户更多的便利,提高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公司则依靠农民在基地上生产的在产品规格、产品质量、产品数量等方面都符合自己要求的茶叶作为加工生产的原材料。

有了茶叶原料生产基地,茂圣公司生产的茶叶产量也有了可靠的保证。

制之以“传统”工艺——质量保证

六堡茶的品质特征是:条索粗壮,长整不碎,叶条粘结成块,间有黄花又称“金花”(即生有黄色菌类孢子);色泽黑润光泽;内质香气陈醇,汤色红浓,如琥珀色,滋味甘醇爽口;有槟榔味,香气持久,特耐冲泡,茶汤隔夜色、香、味不变。以“红、浓、陈、醇”四绝著称。

茂圣六堡茶为保证“六堡茶”的品质,保留传统的制作工艺。

传统工艺是以六堡毛茶为原料,其加工制作方法为杀青、揉捻、渥堆、用松柴明火烘焙。

初制工艺:杀青-揉捻-沤堆-复揉-干燥。

复制工艺:过筛整形-拣梗拣片-拼堆-冷发酵-烘干-上蒸-踩篓-凉置陈化。

初制阶段:白天采摘一芽二三叶或一芽三四叶新梢,晚上制作。经杀青、揉捻、沤堆、复揉、干燥五道工序。

杀青——六堡茶杀青锅温160℃,每锅投叶2-2.5千克,杀青机每次投叶7.5千克,下锅后先闷炒后扬炒,然后闷扬结合,嫩叶多扬少闷,老叶多闷少扬。一般杀青5-6分钟,到芽叶柔软,茶梗折而不断,叶色转为暗绿为适度。

揉捻——摊凉后进行揉捻,有手揉和机揉两种,手揉一次可揉l~1.5千克,机揉依揉捻机的大小而定。

揉捻以整形为主,细胞破损为辅,叶破损率在40%即可,揉时加压要适度,其过程大体如下:轻揉-轻压-稍重压-轻压-轻揉,揉后解块。一般1-2级茶揉40分钟,3级以下的茶揉45-50分钟。

沤堆——揉好之后,进行沤堆,即将揉好的茶坯放入箩内或堆放在竹笪上进行沤堆发酵。这是决定六堡茶色、香、味的关键工序。

堆高3-5厘米,每箩装湿茶坯15千克左右,堆沤时间在15小时以上,茶堆温度一般在40℃左右为宜。如温度高过50℃,则会烧堆,因此在沤堆过程中要注意翻堆散热。沤堆时温度低,即用60℃左右的火温将茶坯烘至五至六成干再沤堆。

复揉——经过沤堆发酵之后,茶条会轻散一些,因此要进行复揉5-6分钟。

干燥——烘干也分毛火和足火两次进行。传统的方法是用烘笼,摊叶3.3厘米左右,最好是用松明火烘,烘温80-90℃,每隔5-6分钟翻拌一次,烘到六至七成干下焙摊凉半小时,即进行打足火,足火温度50-60℃,摊叶厚度6.6厘米,烘2-3小时,茶梗一折即断即可。

精制阶段:先进行冷发酵,将毛茶增湿,含水量达12%。堆沤7-10天,当茶叶水份干到10%左右,即上蒸半小时,至叶全软为度,叶含水达到15%-16%。通过沤堆的湿热作用,进一步促使茶叶内含物的变化。由于茶多酚非酶性氧化作用,继续使茶黄素、茶红素等有色物质增加,使其色、香、味加厚,达到六堡茶的特有品质风格。

六堡茶的品质要陈,凉置陈化,是制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不可欠缺。一般以篓装堆,贮于阴凉的泥土库房,至形成六堡茶的特殊风格后运销。因此,复蒸加工后的成品六堡茶,必须经散发水分,降低叶温后,踩篓堆放在阴凉湿润的地方进行陈化,使汤色变得更红浓,滋味有清凉爽口感,且产生陈味,形成六堡茶红、浓、陈、醇的品质特点。

茶品历史

从陆羽《茶经》讲到的制法来判断,采下鲜叶先制成团状、饼状或方块状的紧压茶较为可能;宋朝实行“茶马交易”,用砖茶运往西北换马,当时湖南就有黑茶制造,黑茶压成砖,运往西北,其中即以“茯砖茶”制法为先。

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六堡茶就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而入选中国名茶之列,产品远销香港、澳门、日本及东南亚等地,是广西传统的出口产品之一。

古时茶商收购六堡茶分为细茶、元度、粗茶、行茶四个级。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茶庄常用大字标榜“正宗苍梧六堡茶”以广招来客。

《广西农业通讯》(1945年)载:“苍梧茶尚多,尤以六堡乡为最。六堡茶(又名垌茶),颇负盛名,其余所产品质亦佳,战前(抗日战争前)交通便利,所产茶除本县饮用外,全部销售港澳等地,自抗战后,交通阻塞,销售范围日形缩小,一般茶农生活无法维持。多弃茶而经营其他,于是茶叶衰落矣。六堡乡占全县面积之半,全县面积11455亩,年产茶5450担,抗日时外销日减,估计每年平均产茶1500担左右。现有面积7500亩。”

据苏海文在《中国茶讯》1951年第二卷第7期介绍:“旧时粤南在广西六堡乡合口街设庄收茶叶,计有‘广元茶’、‘广福泰’、‘新记’、‘三纪’、‘永组’、‘公盛’等茶庄六个,以后将六堡茶炊蒸在箩,由合口街用小铲装运至梨埠,在春夏水大时每铲装运四十担。秋冬水小时每铲只能装运二十担。由梨埠换大木船运至封开,再用电船装运广州,再出口港、澳。除在穗港销售一部分外,其余大部分销南洋怡保及吉隆坡一带。五堡茶多销南洋大埠,价值平均要比六堡茶低10%-20%。它的消费对象,大部分为工人阶级,尤其是南洋一带的矿工,酷爱饮用六堡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60年代初期,六堡公社成立了初精合一的六堡茶厂,既收购鲜叶加工毛茶,又收购毛茶加工精茶,按国家规定:六堡茶毛茶分为1、2、3、4、5、6(级外)、7级(粗茶),每级又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

六堡茶以六堡这个小地方而命名,说明了这种茶一定非常的具有特色,并且离开六堡就不具备六堡茶的特色,所以只能叫做六堡茶,而不是叫“苍梧茶”或“梧州茶”。

六堡茶独特的品质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知道,普洱茶以北方为主,又因其以马为交通工具,且常与北方的马匹作商品相互交换,故其往来之路被称为“茶马古道”。而六堡茶呢,见上述史书记载,多销往东南亚为主,东南亚以水路著称,且六堡茶深居山内,因此,六堡茶要外运,首先是通过竹排从溪、河运至水深、水面宽阔的河、江码头,再转用大木船运输。在漫长的水面运输过程中,大量的水汽渗入成茶中,甚至江河中溅起的水花经过茶箩等装载工具再渗入茶内,再度发酵,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而有益的品质——黄霉菌,又称“黄花”、“金花”,这种“黄花”在1987年国家标准中被命名为“冠突散囊菌”。这也许就是“槟榔香味”形成的过程。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六堡茶就以这种特殊的槟榔香味而进入中国名茶之列。

后来的六堡茶因交通发达不再需要走漫长的水路,为了使这种独特的品味保存下来,便把这个过程巧妙地运用于制作上。

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精神享受日益膨胀,苏淑梅女士经过周密的市场分析和准备,于2004年12月,成立了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梧州第一家专营六堡茶的民营企业。公司成立后,以“标准严、品质高、服务好”为宗旨,以“传承百年精髓,追求卓越品质”为经营理念,以“纯雅礼和,用茶道精神缔造事业;红浓陈醇,以茶经品质练达人生”作为公司格言,推行“纯为其本,雅为其韵,礼为其德,和为其道”(陈秀冬《茶赋》)的茶道精神,奉献六堡茶“红、浓、陈、醇”的独特品质。公司于2007年已通过QS认证和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同时,经CHC全国高科技质量监督促进委员会核准评为:全国首届产品质量保证示范单位。

至今,公司共获得了十个国际茶博会金奖,成为六堡茶行业的领航企业。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六堡茶广州茶博展茶韵:培养茶艺师从娃娃做起》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六堡茶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