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濡菲:指尖上的六堡茶传承

站在高温的炒锅前,石濡菲赤手在炒茶锅中不停翻炒着茶叶,滚烫的茶叶在她的掌心中不停旋转——

【劳模故事】指尖上的六堡茶传承

历经兴盛与衰落,清朝年间从茶船古道走俏海外的梧州六堡茶,近些年重回人们视野。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六堡茶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石濡菲告诉记者:“种茶、制茶、品茶,成了梧州六堡镇最鲜亮的名片。”

从学习制茶到打造一家集茶叶种植、研发、生产、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80后石濡菲在这一行业浸染11年。记者见到石濡菲时,她穿着一身清雅的旗袍。这身旗袍,就像是她在为六堡茶打拼的“战袍”,成为她向外推广六堡茶文化和带领乡亲致富的必备之物。

3代做茶人

回到茶厂后,石濡菲换下旗袍,穿上最朴素的制茶服,挽起一头长发。站在高温的炒锅前,赤手在炒茶锅中不停翻炒着茶叶,滚烫的茶叶在她的掌心中不停旋转。

“我外公外婆在茶厂工作,母亲17岁就在茶厂里制茶。”打记事起,母亲韦洁群每天都在制作六堡茶,石濡菲就是在六堡茶香中长大的。小时候,喝六堡茶是每天早上洗漱后的第一件事,而每天结束前一定要做的家务,就是要为第二天闷上几壶六堡茶。

在六堡镇塘平村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茶园,都种茶制茶,六堡镇公社茶厂曾经是当地最大的茶叶收购点,1976年至1986年的10年间,石濡菲的父亲作为厂长负责管理六堡镇公社茶厂。

为了改进生产技术,在一次研制中,茶厂18吨茶叶一夜之间全部发酵失败,烧成了炭,遭此重创,虽几经努力,茶厂的亏损依旧无法挽救,1986年六堡镇公社茶厂倒闭。茶厂的倒闭,导致越来越多的村民不再制作“没有销路”的六堡茶,他们纷纷挖掉老茶树,改种起松树、八角等谋生。

2006年,石濡菲的父亲去世,为了帮助母亲照顾家中的生意,高中毕业的石濡菲回了家,进入苍梧县六堡镇黑石山茶厂工作,学习制茶。回忆起刚学制茶的日子,石濡菲坦言,“一开始也只是当做一份普通的工作来做。”

两年后,一位从广东前来寻找六堡茶的商人,彻底改变了她的想法。当时,通往六堡镇塘平村的路还未修缮完毕,泥泞的山路和上百个险急弯道都没能浇灭广东商人对茶的热情。走了数小时山路后,广东老板找到了石濡菲,指定就要当地原产的六堡茶。品尝过留存近20年的老茶后,广东商人兴奋地表示,高价收购石濡菲家中所有的六堡茶。

石濡菲把家中角落里无人问津的老茶都翻找出来,一称重才发现仅有不到2公斤。“以前我们觉得这些茶太老了,没有市场还占地方,就把很多老茶扔了。”广东商人带着遗憾返程。

“这件事给了我一个启发,不重振六堡茶的名声实在是太可惜了!”

技艺传承

下定决心后,石濡菲利用业余时间跟随老师傅学习制茶工艺,她走遍了六堡镇的每座茶山、每个村寨,了解土质特点,掌握各个节气的气温、湿度规律以及各村寨的制茶技艺。

采茶时节她跟随茶农一起上山,回家共同炒茶、揉茶,日复一日重复着最简单的劳作。她逐渐积累了一套种植、管理、采摘、制作、鉴评、包装、储存六堡茶的秘诀。但这仅是开始,好学的她总喜欢与乡亲们相互切磋、交流经验,经常就不懂的制茶工艺向老师傅们请教,并一遍遍练习。

渐渐地,她形成了一整套六堡茶制作生产的独特见解,并由此自主研发了符合大众口味的紫芽茶、七月七茶。两味新品一上市就广受欢迎,当年即为企业创造了丰厚利润,茶厂也因此破格提拔她为研发部主任,并以她的名字注册了“濡菲”六堡茶。每每听说外地有茶展会,她就会奔赴“前线”推广六堡茶。

泡茶、送货、接单都亲力亲为,在石濡菲的带领下,黑石山茶厂在梧州的销售店铺,从1家开到了3家,店铺面积由30平方米拓展成500平方米,茶厂的年营业额也上升到600万元。渐渐地,六堡茶从一份工作,变成了石濡菲的一份事业。

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她还向企业建议:扩大企业规模,从旅游和丰富特色文化等方面着手,扩建一间集纯手工作坊与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厂房——六堡茶文化展示馆,供游客参观体验;建议在原有生产车间内,增加传统工艺生产线,增加成品茶产量的同时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采纳她的建议,企业投资400多万元,建起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作坊和展示厅。

反哺家乡

六堡茶再次走回了辉煌,石濡菲也获得六堡茶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对石濡菲而言,“传承”二字带来的责任更重了。

“我叔叔曾经跟我说‘你要培养年轻人,让他们把家乡的好东西传播出去’,我一直记在心里。”为了让更多的乡亲学到六堡茶传统制作技艺,石濡菲每年都开设两期培训班,从种植、采茶、茶园管理、做茶技艺等方面将六堡茶的制作技艺一一传授给村民们。

未培训前,大多数村民做的六堡茶没有统一的标准,有时做得又苦又涩,卖不出好价钱。培训后,村民们原本最多只能卖80元1公斤的茶叶,卖到了200元1公斤。据了解,8年来培训班累计培训人数超过150多人次,以公司+农户的模式扶持手工制茶的农户25户,以合作社的形式培训23户农户成为传统制茶能手。

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再次拾起了六堡茶,来自塘平村的覃秀莲就是培训班的受益者之一,学习制茶之前,覃秀莲在梧州市打工,每月有1000元左右的收入。看准了六堡茶的发展前景,30岁的覃秀莲回到家乡参加石濡菲的培训班学习制茶。原本家中丢荒的茶园,在覃秀莲的打理下又种起了茶树,茶园也渐渐扩大至11亩,产量近450公斤。

在六堡镇工会的帮助下,2015年,石濡菲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除了对六堡茶的品种、口感创新外,工作室还开展经营模式创新、包装推广创新等。“以前觉得茶厂每年能挣三四百万元就很厉害了。有了创新工作室后,拓宽了线上销售渠道,现在完成100万元的订单是很轻松的事情。”每年,创新工作室都有不一样的课题,创新工作室的人员也越来越多。

今年是石濡菲从事六堡茶行业的第11年,她告诉《工人日报》记者,对于未来,她希望能将六堡茶一代一代做下去,给乡亲带来实惠。

今年,石濡菲计划要与母亲一起研制新茶——女儿红。

cY260.com编辑推荐

六堡茶的发展传承


发展传承

文化定位,提升六堡茶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2012年,中国当代著名文化学者肖健为六堡茶作文化定位,指出梧州六堡茶与云南普洱茶同为千年中国名茶,六堡茶体现梧州春节节庆文化寓意,关键在于“红”的特色!中国红,是中华民族节庆的主题色彩、文化崇拜和精神皈依,寓意着平安喜庆、和谐团圆、兴旺发达!六堡茶的“红”,既体现梧州春节节庆文化寓意,更体现中华传统文化折中、自然、和谐之美!自此,六堡茶获得了国内文化界、茶叶界和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认同,社会影响力大大增强。肖健,是中国当代文化界享负盛名的人物,学术观点和理论成果赢得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同,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等主流媒体高度关注、持续聚焦其学术活动,对提升中国岭南文化、珠江文化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成立六堡茶国际交流促进会

2010年11月,梧州市社科联在广西梧州组织成立六堡茶国际交流促进会。希望通过地方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努力,宣传六堡茶,研究六堡茶文化,让更多的地区及人群,了解并喜欢六堡茶,通过发展六堡茶文化产业,繁荣茶乡经济,繁荣梧州乃至广西经济。[8]陈伯昌,男,汉族,1961年07月生,广西苍梧六堡人。梧州传统六堡农家茶文化和工艺的传承者,梧州六堡茶文化产业发展的倡导者之一,六堡茶国际交流促进会会长,致力于梧州六堡茶与国际茶业界的学术交流。2010年11月,六堡茶国际交流促进会在广西梧州成立,陈伯昌担任会长。他提出,六堡茶国际交流促进会成立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地方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努力,进一步重视对六堡茶传统文化的发掘研究,引领六堡茶产业跨越式发展。[9]2010年06月,由国家农业部、文化部、中国文联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在北京开幕,梧州六堡茶作为广西唯一一家参加该届农民艺术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全国性的大型文化交流平台上展演,陈伯昌作为传统六堡茶文化的传承人,他把古老的葫芦、茶竹筒、茶箩和制茶工具带往首都北京,在现场表演传统六堡茶杀青、揉捻、渥堆、烘干等手工制茶传统工艺,为家乡六堡茶文化的推广作出了努力。[10]2012年03月,反映广西梧州本土六堡茶的文化微电影《春茶姑娘》开拍,陈伯昌接受微电影《春茶姑娘》项目组聘请为茶文化顾问,再次为梧州六堡茶文化的继承、推广与传播作出了努力。[11]彭庆中编著《中国六堡茶》,对六堡茶的加工工艺,六堡茶的历史、传承和发展进行了论述,为梧州六堡茶的传承、发展和弘扬作出了努力。彭庆中,男,广西苍梧人,六堡茶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六堡茶文化研究会理事,梧州日报社主任编辑。

六堡茶传承:六堡茶文化亟待深挖


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六堡茶文化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同样涵盖了历史掌故、民俗文化、种植加工工艺、品种研究、茶食茶疗、保健养生、茶文茶艺、冲泡品鉴等多方面的内容;广义而言,六堡茶文化更涉及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等几大领域。

作为梧州人,笔者一直以来都很关注作为梧州历史名茶的六堡茶,也一直致力于六堡茶文化的发掘整理研究工作。从整个茶市场横向来看,这些年,许多外地名茶诸如安化黑茶、金骏眉等通过打好“茶文化”这张牌,引领、推动产业异军突起,获得跨越式发展的例子,很值得我们借鉴。

各地名茶成名有妙招

名茶成名最著名的例子是传统名茶龙井茶,当地营销商结合闻名天下的西湖风景区,以狮峰山下胡公庙前十八棵被封为“御茶”的茶树作为亮点,然后按五个产地的不同品质给龙井茶排名,分别是狮、龙、云、虎、梅(即狮峰、龙井、云栖、虎跑、梅家坞),推出各个产区的龙井茶。在品茶用水上,有龙井茶与虎跑泉的“双绝”搭配;在旅游上,结合打造“龙井茶乡第一村”,开发龙井茶旅游产品,并利用龙井茶这个品牌做出更多诸如杭州龙井、浙江龙井的系列品牌。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得龙井茶这一历史名茶从种植研究、品牌打造、推广营销、旅游文化到衍生品配套产业等等,都发展到一个历史上的空前水平。以茶文化来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这个可以说是最成功的例子。

中国历史上的名茶很多,能够利用自身优势,以特色茶文化将产业做大做强的,还可以找出很多例子。如福建武夷山的“大红袍”,以神奇的传说结合武夷山旅游,让人印象深刻。而闽南安溪铁观音,不仅结合当地的“茶王赛”吸引了天下茶客的目光,更利用福建人开茶庄“遍地开花”的推广模式,将闽南乌龙以及闽南功夫茶的茶文化推广开来,使得几乎整个中国知道铁观音,都在采用闽南功夫茶的泡饮方式。

普洱茶更是另辟蹊径,以“能喝的古董”和“越陈越香”作为两大亮点,策划出鲁迅所存“宫廷茶”天价拍卖、茶马古道马帮千里运茶等商业宣传活动。此外,还发掘出贡茶女儿茶、故宫藏茶等历史文化资源,将普洱茶产业做得炙手可热,让人“瞠目结舌”。这其中,固然存在市场资金恶性炒作的问题,不过,以推广茶文化来推动整个茶产业发展的做法,依然值得我们借鉴。

梧州六堡茶需要文化作为支撑

梧州历史名茶六堡茶,是驰名两广、港澳、日韩以及东南亚的传统名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作为中国出口量最大的黑茶销往海外。在东南亚,特别是在马来西亚,深受华人华侨和当地居民的喜爱,至今仍拥有相当大的消费群体。当年,甚至出现过因供不应求,马来西亚茶商用普洱茶充当六堡茶出售的情况。茶乡六堡的茶叶产制史是非常悠久的,其古老的制茶方法、冲泡茶艺、茶叶保健养生的传承、茶叶的存储工艺等,都与中国茶业的发展历史一脉相承。因为当时六堡交通闭塞,直至今天当地仍保留有大量中国古代制茶的痕迹和线索。这些都是古老的六堡茶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有待我们去发掘、研究、整理。

 由于地处西江流域,先辈们开创了一条完全可以媲美普洱茶茶马古道的茶船古道。六堡茶的茶叶运输过程非常独特,漫长的水路重重的险滩、特有的茶排茶船,以及香港转口远洋运输的模式,在中国茶史上绝无仅有且富于传奇色彩。以上都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资源,我们完全可以将之写成传奇小说拍成电视片,可惜,它们也一直没能得到很好的挖掘和利用。

 据史料记载,古老六堡茶的渥堆工艺远远早于普洱茶,甚至有六堡茶是普洱茶后发酵工艺“师傅”的说法。无论现在写普洱茶书籍的专家认可与否,六堡茶堆放发酵的工艺在文字记载和茶工口口相传中,都无可置疑地早于普洱茶。六堡茶早已定型的堆放工艺以及后来被香港茶商采用湿发工艺大量制作陈化的经验,无疑是1973年普洱茶渥堆工艺在昆明茶厂研制成功的借鉴。

 而六堡茶深厚的茶文化还远远不止这些,以六堡茶为主线串起来的古老煮茶品茶文化、民俗文化、古法工艺传承文化、茶食文化、保健养生文化、诗词文学文化等等,如同一条精美的珠链,上面每一颗珍珠都是那么的璀璨夺目。

 近年来,随着饮茶之风悄然兴起,特别是同是黑茶的普洱茶迅速被市场关注、推高,梧州六堡茶也同样得到消费者的关注,六堡茶产业遇上了一个重振雄风、加速发展的机遇。但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中,六堡茶面对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因为普洱茶、湖南安化黑茶、四川边茶、湖北青砖等都在争夺这个黑茶市场。普洱茶、湖南黑茶已经看准时机脱颖而出,在市场上的占有率逐步扩大,六堡茶如何在稳固现有市场的同时抓住机遇提速发展,是摆在业界面前的一个重大任务。

 这些年来,我们在发掘六堡茶历史文化方面的确也做了一些工作,但就当前六堡茶产业发展的势头和规模而言,我们在六堡茶文化的整理发掘和研究利用方面还是相对滞后的。在台湾的一本茶专业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说到,作者想要了解六堡茶和六堡茶历史文化,第一时间不是打算到广西梧州、到六堡去,而是到马来西亚去。看到这里,我汗颜。

 那本台湾茶专业杂志上说的有其道理,作为六堡茶的原产地,梧州至今没有一本全面而深入介绍六堡茶的历史文化、工艺品种、品鉴技巧、选购存储等方面的权威书籍,实为憾事。如果有了这么一本书,茶商、茶人可当作六堡茶的资料工具书,茶友则可当作了解六堡茶、交流品鉴心得的辅助读物。另一方面,我们对六堡茶茶船古道以及六堡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也缺乏合理规划,对如何利用梧州六堡茶文化带动相关产业经济的发展,也缺乏一个总体的思路。

 有感于此,笔者正打算将近十年来遍走六堡茶乡各大茶区时收集到的资料,包括六堡茶历史文化、古法工艺传承、茶艺茶道、品鉴收藏、保健养生等方面的一些心得,整理撰写成一部比较系统介绍六堡茶的资料书籍,也算是为六堡茶文化的研究工作尽自己一份绵力吧。

 历经百年兴衰的六堡茶正面临一个重振昔日雄风、加速发展的良机,如何加强对六堡茶文化的发掘研究,弘扬六堡茶文化,并以茶文化来引领、推动整个六堡茶产业的加速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六堡茶制作技艺传承人


六堡茶制作技艺传承人

“杀青时一定要掌握火候,茶青下锅后,要先闷炒,再扬炒”、“揉捻时要以整形为主,加压不宜过久,一般是轻揉”……近日,在六堡茶原产地—苍梧县六堡镇的塘平村,现年57岁的韦洁群一边熟练地揉捻着茶叶,一边耐心地向女儿石濡菲传授六堡茶传统制作工艺。

“她制茶一直坚持用最传统的工艺来制作,所制作出来的茶叶精细,品质高,群众非常认可。”提起韦洁群,当地群众几乎无人不识。2009年,她被评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六堡茶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不久前,她又获得国家级“非遗”项目六堡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光荣称号。这些成就的背后,正是韦洁群一直以来对传统六堡茶制作工艺的坚持……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时年18岁的韦洁群是原六堡公社茶厂的一名普通的采茶姑娘,由于她的勤劳好学,采摘茶叶又快又好,不久,她与另外三名采茶姑娘一起被送到茶厂的技艺部门,跟随老师傅学习六堡茶传统制作工艺。她很快就掌握了制茶技艺:杀青、揉捻、沤堆、发酵、烘焙、略置、加压、陈化……每一个环节她都熟记于心。

不久后,原六堡公社茶厂解散,出于对原生态六堡茶的钟爱,韦洁群一直坚守在六堡镇,用她的制茶技艺,为当地及周边群众带来高品质的好茶,与此同时,她的传统制茶手艺也日臻成熟。

韦洁群所在的六堡镇塘平村,所处的地理环境以丘陵地形为主,山脉延绵、峰峦耸立,气候温和,溪流纵横,泥土疏松肥沃,是种养茶树的最佳之地。2003年,韦洁群充分利用好当地气候,在村里办起了茶厂,并坚持用传统的制茶工艺制作六堡茶,所制作出来的产品由于质量上乘,经常被抢购一空。

由于韦洁群所制作的六堡茶品质上乘,再加上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身份,很多外地商人一直想跟她合作,甚至有人想“买断”她的传统工艺。更有甚者,在意识到韦洁群的名气能带来的影响后,有商家竟直接盗用“韦洁群”的名字来注册商标……

考虑到传统制茶工艺的重要,再加上近年来现代制茶工艺对传统的制茶手艺的冲击。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的制茶工艺,韦洁群一直视之为己任。

韦洁群的女儿石濡菲从小对六堡茶传统的种植和制作耳濡目染,有着坚实制茶基础,韦洁群有意让她接过自己的“衣钵”,便经常对她讲授制茶技巧。在母亲手把手教导下,石濡菲所制作出来的茶叶也达到很高水准。

只有坚持,才有生命力。虽道传统茶艺后继有人,但韦洁群还是说出她的想法。她希望政府能够更加重视传统的制茶工艺,出台政策、加大投入,鼓励并支持传统的工艺,让六堡茶制作技艺能够一直传承下去……

广西六堡茶产业现状分析(上)


广西六堡茶产业现状分析(上)

摘要:广西六堡茶有着悠久的历史,六堡茶产业也攸关数万茶农的切身利益,基于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分别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机会和政府角色几个方面对广西六堡茶产业进行了分析,并对六堡茶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产业;钻石模型;六堡茶1背景和意义六堡茶产于广西,而以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所产的最为有名,故称六堡茶。六堡茶属我国六大茶类之一的黑茶类。六堡茶产业被作为梧州乃至整个广西的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因此研究六堡茶产业不仅关系到广西历史文化之一六堡茶的繁荣大业,也关系到数万茶农的切身利益。 2对广西六堡茶产业分析的框架对一个区域的某个具体的产业的分析,需要从竞争的角度来审视才能更清楚的了解这个产业的状态。从理论上看,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其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产业竞争力受其内外环境中的四个关键要素和两个辅助要素的影响,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机会和政府角色。而且,这四个关键要素相互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机会和政府则对它们产生影响。这就是其著名的“钻石模型”理论。3广西六堡茶产业现状分析3.1生产要素分析波特把生产要素分为自然禀赋的初级生产要素和人力、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并认为,在现代社会,初级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已经变得越来越小,而高级生产要素则日益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六堡茶发源于梧州辖区的桂江两岸,山水相连,沃土成片,山岚雾嶂,温湿滋润非常适应种茶。其特有的地理气候环境生长出我国特有的黑茶。六堡茶受初级生产要素的支撑较强。另外,广西农业的科研力量一直比较强,在茶叶的科研上就有广西农垦茶叶研究所等专门研究机构。各个六堡茶生产企业也非常重视六堡茶的的生产技术水平,在技术和管理上聘用高级人才。使得六堡茶的发展有了相当的高级生产要素的支撑。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六堡茶乡老茶园稀少、茶产量不多、传统六堡茶制作出现断层的现象,需要较长时间的恢复。由于六堡镇的茶叶产量不够,需要调动周边地区的茶叶来补充,致使茶品外相、内质不一,市场较混乱,直接影响到六堡茶的销售,不良的销售又导致市场份额的缩小,最终的结果是六堡茶没法产生全国知名的大品牌和大商家。3.2需求条件分析在钻石模型中,需求条件主要是指国内市场的需求,主要包括需求的结构、需求的规模和需求的成长和预期需求。作为一个历史名茶,六堡茶的需求历来比较旺盛。早在清嘉庆年前后,马来西亚等地的侨胞中,就已普遍用六堡茶作治病驱痢和解暑的生活饮品,并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而入选中国名茶之列,“畅销于穗、港、澳等埠”,其品质素以“红、浓、醇、陈”四绝而著称。六堡茶需求的另外一个方面是其收藏价值。六堡茶是属于类似普洱茶的一种黑茶,耐于久藏,越陈越醇的特点。但是,由于宣传的力度还是不够,六堡茶在全国很多其他的地方还是很陌生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六堡茶市场的扩展。3.3相关支持性产业分析波特认为,单独的一个企业以至单独一个产业,都很难保持竞争优势,只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上下游产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才能使产业竞争优势持久发展。广西的六堡茶产业,走的就是产业集群发展之路。梧州市政府通过申请六堡茶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聚集一批深加工企业,良性竞争,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通过地理标志共有品牌的引导运作,梧州市目前六堡茶加工企业已上升到l1家,已经形成事实上的六堡茶产业群。六堡茶产业群的形成,促进了原料基地、包装供应商、服务业以及基础建设的提供者的发展。此外,苍梧县启动了六堡茶文化旅游区建设,将六堡茶文化旅游区建设列入休闲旅游业发展重要项目,努力延长六堡茶产业链。(未完待续)

六堡茶大观 :何为“宜茶之水”(上)


六堡茶大观:何为“宜茶之水”(上)

水与泡茶

对于六堡茶的冲泡和品饮,很多品饮者都会有一个感觉:使用同样的六堡茶,在不同地方或场所所冲泡的时候,居然会品出不同的口感和香气,有的时候甚至感觉开出来的茶汤汤色也不尽相同。

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除了环境、温度、心境等因素外,很大成都上还可能是由于择水。冲泡之水的选择与使用,也是泡好一杯六堡茶的关键。

可能有些六堡茶爱好者认为,用于冲泡六堡茶的水干净卫生就行了,还需要分什么好坏?其实,这就是一个泡茶选水的误区。

所谓“烹茶,水之功居大”,皆因古人对宜茶之水十分讲究,虽然当时所使用者均为自然界水质,然则烹茶用水尤应“澄沏无垢,清明不淆”。按此要求,历代入茶论水的主要标准多集中于两个方面:水质和水味。水质要求清、活、轻,而水味则要求甘于冽(清冷)。故而在传统的茶叶冲泡用水标准中,“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1、山泉溪流之水

​2、江心之水

​3、井水

在目为上品的两道水质中虽然泉水为先,然则“泉不难于清,而难于寒”。故烹茶之水,先讲究甘冽,“凡水泉不甘,能损茶味”。泉水甘冽,证明该泉自地表之深层沁出,因此水质优良。如此冽泉,又与“岩奥阴积而寒者”有着本质不同。后者多为潴留于阴暗山潭中之“死水”,常饮对人体不利。

而被称为“天泉”的雪水,则更宜于烹茶。清代小说家曹雪芹于《红楼梦》中描写妙玉以珍藏五年、从梅花瓣上扫下之雪水煮茶,茶味之妙,妙不可言。此虽小说家之言,却并非出于想象。经现代科学检测,雪水中的重水含量比普通水质要少得多,而重水对所有生物的生长过程都有抑制作用。但此处应注意的是,“雪水虽清,性感重阴,寒人脾胃,不宜多积”。

六堡茶:茶船古道上的“黑宝石”(上)


六堡茶:茶船古道上的“黑宝石”(上)

百岁老人徐爱梅珍藏的六堡茶已有80年。

本报记者唐建富文/图

六堡茶,原产于梧州市苍梧县六堡乡(今六堡镇)的黑茶,后发展到广西20余县。它有特殊的槟榔香气,存放越久,品质越佳。几百年来,六堡茶主销两广、港澳地区,出口东南亚国家

1

探茶史六堡产茶千余年

六堡茶属黑茶类,黝黑发亮,在当地被称为茶叶中的“黑宝石”。六堡茶的历史可追溯到1500多年前,到唐代已经盛产。清朝嘉庆年间,六堡茶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而列为全国二十四名茶之一。原来一堡、二堡、三堡、四堡、五堡、六堡(均为地名)都有产茶,其中以五堡、六堡的茶做得最好,后得名六堡茶。六堡茶的做法正如陆羽《茶经》所云,“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穿之,封之,培之,茶之干矣”。鲜叶经过蒸饼捣揉出汁,用手拍紧成形,烘干后成为饼茶、团茶备用。六堡茶的制法正是源于这种方法。经过不断演变,六堡茶形成了今天的制作方法和品质。

2

寻茶路“茶船古道”下广州

从梧州出发,往贺州方向前行,然后转入山林小道,汽车便开始爬坡“绕圈圈”。这里的山路蜿蜒,弯道很急。进入六堡镇地界,峰峦叠嶂,冲沟纵横。六堡镇位于北回归线北侧,这里所产的茶,因其地处崇山峻岭,树木翳天,所植茶树得水分很足,且高山雾多,每天午后,太阳不能照射,水分蒸发少,所生茶叶厚大,味浓香,价格昂贵。附近的黑石村所产的茶也不错。

云南普洱茶通过茶马古道飘香世界,苍梧六堡茶也有鲜为人知的“茶船古道”。《广西通志》记载:“六堡茶在苍梧,茶叶出产之盛,以多贤乡之六堡及五堡为最,六堡尤为著名,畅销于穗、佛、港、澳等埠。”重山“封锁”之下,六堡茶如何走出山来?请往下看——

六堡镇北坡脚下,百岁老人徐爱梅手脚依然利索,可以打扫卫生。徐爱梅所住的土墙青瓦老房子记录了百年茶事。90多年前,10岁的徐爱梅开始上山采茶。后来,聪明伶俐的她开始“走船”,即通过船运卖茶。接到广东茶商的订单后,徐爱梅带着六堡茶要送到广州。以前没有道路,从六堡前往梧州,沿途的崇山峻岭连马匹都难以翻越,走完这40里山路必须带上干粮走一昼夜。山路难行,六堡人想到了水路,但由于六堡河河面窄,河道浅,只有每年的七八月份可以行船。贯穿的六堡河河水从镇上的河口街为起点,汇入东安河,达到梧州。一人、一竹排、数担茶,飘浮在六堡河的水雾中,这一画面在老人脑中是无法抹去的印记。竹排到梧州后,茶叶被装上木船,由西江进入珠江,直至到达目的地。

中茶六堡2017优秀征文连载:印象六堡 舌尖上的窖藏好味道


中茶六堡2017优秀征文连载:印象六堡舌尖上的窖藏好味道

日升日落,月圆月缺,六堡有茶,一饮千年。

追溯百年前兴盛的六堡茶事,却是从南洋的故事开始,那些离开故土的中国劳工们,就是靠着这一碗六堡茶祛湿、防病、养命。南洋那段苦难的日子已经不堪回首,六堡茶的滋味却已经在异国他乡扎根长留。对我来说,六堡茶最初的味道,是从友人沏泡的一杯中茶牌六堡茶开始的。多年过去,依然清晰记得那丝丝缕缕清远幽长的槟榔香,在口齿间弥漫回荡的感觉。正是这一场与六堡茶的偶遇,从此就喜欢上了六堡茶那种醇和甘香的味道,开始了一段闲暇时寻茶、品茶的历程,为自己在步履匆匆的岁月里留下那点点滴滴的美好时光。

追寻的脚步一旦迈出,沿途的风景就成了一直走下去的动力。我沿着城市茶行的小巷追寻着六堡茶的踪迹,享受着找到好茶的欢喜。这一路上,我逐渐体会到了中茶六堡作为知名老品牌那多年所累积的制茶底蕴是多么地深厚,也明白了为什么喝过的每一款中茶六堡都让我感觉到愉悦的缘由。在寻寻觅觅中,我渴望着一次凌绝顶而俯览天下的品饮巅峰之遇,期待着一次舌尖上味蕾舞动的欣然之喜。

或许喝茶时容易让人的心情放松,茶席之间的相互交流也就简单了许多。茶店里喝茶多了,便也认识了几位资深的茶友。某日品茶闲聊间,无意谈起我所渴望与六堡茶的那一场巅峰之遇,席中一位熟识的茶友笑而允诺改日约我品款高端窖藏六堡茶。在约定好的日子,我按时奔赴到茶店。友人说,品饮好茶不可以轻突,先冲泡一款中茶六堡茶砖3310润喉热身才好。虽说是热身之茶,茶汤滋味却也是醇香甘滑,细细品饮后,便为其所淋漓尽致呈现出六堡茶那“红、浓、陈、醇”的特点而赞叹不已。正觉意犹未足的时候,友人拿出一款茶,说是中茶窖藏六堡32106,这个茶在市面流通少却名声大。刚泡好茶,看到茶汤的红艳透亮,闻到杯中的浓郁陈香,我便心知茶不寻常。端杯细啜,醇浓香滑的茶汤如一滴滴温润的春雨,刚沾到舌尖,便催发了那些惫懒的味蕾,把这口中的小小世界化作了一片生趣盎然的春天。我感受到了那清甜的山泉在汩汩地奔涌,感受到了那清新的木参和槟榔香气在淡淡地萦绕,感受到了那清幽的香甜韵味在喉间轻轻地徘徊。这舌尖上如此雀跃般欣喜舞动的味蕾,让我恍然明白,这正是我渴望的那一次俯览天下的巅峰之遇。

听说,巅峰之上更有云山,还有一款中茶窖藏六堡22301比32106的滋味更为高远,不知那又是何等让人惊叹的一种境界,或许这将会是今生另一次云深不知处的奇妙之遇,我期待着未来那蓦然回首却相见的更大一场惊喜。

中国六堡茶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


2014年11月19日,以“榜样的力量”为主题的2014第七届“金芽奖·陆羽奖”中国茶品牌与杰出茶人颁奖典礼在广州隆重举行,梧州茶厂“三鹤”摘取了中国最具影响力品牌“金芽奖”年度唯一六堡茶大奖:“2014中国六堡茶标志性品牌”。这是该厂继2011年荣获“中华老字号”、2012年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的又殊荣。

梧州茶厂创建于1953年1月,有“中国六堡茶工业的摇篮”之誉,坐落在梧州市风景秀丽的鸳鸯江畔,三面环山,占地面积40亩,拥有4000多平方米恒温陈化茶窖和600多平方米独具特色的木板房干仓;产品“三鹤”牌六堡茶长期供应出口,素以“红、浓、陈、醇”四绝著称。2005年8月,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主编之一王广智教授莅临梧州茶厂,深情地写下以下文字:“一九六三年秋,在陈椽教授领导下,来到贵厂参观与实习,受益匪浅,今有机会重游故里,倍感亲切,如同回到家里一样。现特赠>一部并祝贵厂兴旺发达!”。近年来,梧州茶厂抓住六堡茶兴起的历史机遇,发扬“团结、拼搏、求实、开拓”的企业精神,一手抓生产经营,扩大产能,提升品质;一手抓文化建设,塑造品牌,提升“三鹤”牌六堡茶的文化品位和影响力,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用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提升产品质量

建厂62年来,在总结吸收传统六堡茶制法精髓的基础上,梧州茶厂通过技术创新,创造出大批量生产六堡茶的精制工艺流程,传承了六堡茶品质特色,形成了一支具有较强开拓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企业连续十九年荣获自治区工商局授予“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称号。在质量管理中,梧州茶厂坚持质量制度和质量文化一起抓,重视培育和提升员工的人品,包括对质量的认识和态度。广大员工能将自己的工作质量视为自己人品的体现,并在不断追求完善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先后有4位管理人员荣获“中国生态原产地品牌创新人物”、“全国优秀茶叶科技创新企业家”、“广西优秀质量管理工作者”、“市优秀企业家”、“市优秀质量管理工作者”、“市劳动模范”、“市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2011年以来,梧州茶厂重视用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提升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通过了ISO22000:2005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六堡茶车间荣获“市工人先锋号”;“三鹤”牌六堡茶获认定为“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广西名牌产品”、“梧州特色产品”称号;企业先后荣获“广西工业产品质量信誉良好企业”、“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先进集体”、“市五一劳动奖状”、“市企业管理优秀单位”、“全区用户满意企业”、“CCTV中国影响力品牌企业”“广西创新型试点企业”、“中国茶叶学会茶叶科技示范基地”等称号;企业成果《六堡茶发金花形成机理及关键控制技术研究》获2013年度梧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六堡茶发酵工艺自动控制技术研究》获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

二.用底蕴深厚的老字号文化提升品牌影响力

中华老字号是民族品牌的杰出代表,具有独特性、难模仿性,是企业核心专长与技能的源泉。2011年荣获“中华老字号”以来,梧州茶厂内抓管理,外塑形象,多方诠释“三鹤”品牌文化内涵,用底蕴深厚的老字号文化提升品牌影响力。2014年,梧州茶厂“三鹤”品牌价值达到2.43亿元,位列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第29位,稳居广西茶叶企业产品品牌首位。在文化建设上,梧州茶厂重点抓了下列几项工作:

1、加强对企业文化发掘、提炼和拓展,不断丰富老字号企业的文化内涵。一是加强对有“中国六堡茶第一仓”美誉的陈化茶窖、木板房干仓等工业文物的保护和研究,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丰富“三鹤”品牌文化内涵;二是提炼出“国家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历史悠久的侨销名茶厂家、天然恒温茶窖的陈化环境、首创六堡茶加工的独特工艺、来自绿色生态的优质原料、多项国际金奖的特优产品”等品牌宣传语,更加鲜明地树立“三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石濡菲:指尖上的六堡茶传承》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六堡茶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