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检验检疫局助力六堡茶产业规范发展

4月18日,广西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布2017年第二批广西地方标准制定(修订)项目计划共75项,包括制定《六堡茶产品批号编码规范》标准,该标准由梧州检验检疫局牵头起草,将为六堡茶产品批号编码制定规则,将促使六堡茶标准化体系进一步完善,有助于促进六堡茶产业规范发展。

近年来,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迅速,截止至2016年底共有50家生产企业获食品生产许可(QS/SC)证,六堡茶产量为1.12万元吨、产值超12.8亿元,2016年六堡茶区域品牌价值达15.79亿元,居全国茶叶区域品牌排行榜第28位、黑茶类第3位、广西第一位。随着六堡茶发展成为梧州市重要产业,六堡茶产品批号的编码规则不统一的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由于目前正在实施的六堡茶相关标准,如《地理标产品六堡茶》、《黑茶第4部分:六堡茶》等标准中,均没有涉及六堡茶产品批号编码规则的内容,且目前六堡茶行业内尚无统一的产品批号编码规则,甚至各企业内的编码规则也不统一、不稳定,产品批号编码相当混乱,消费者难以从生产批号编码中解读出生产年份、质量等级等的信息。此外一些知名厂家的批号编码规则被其它厂家随意挪用,原创厂家的权益受到伤害。六堡茶产品批号编码混乱的现象由来已久,不利于影响到六堡茶产品的推广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梧州检验检疫局吴平科长负责起草《六堡茶产品批号编码规范》标准,对六堡茶编码规则进行深入调查研究,2012年发表了《六堡茶产品批号编码规则探讨》,该标准拟在原研究基础上起草完善,并将进行广泛征求意见,以达成各部门最大共识,共同推动六堡茶产业规范发展。

cy260.com小编推荐

梧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助推六堡茶产业加快发展


梧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助推六堡茶产业加快发展

“成功申请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以来,公司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近两年产品销量的增幅都保持在50%以上,仅今年上半年企业销售额就达到4000多万元。”梧州茶厂党支部书记、副厂长何志强高兴地说。梧州六堡茶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对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提高企业的规范化生产水平和茶产品质量均起到重要作用。

“在六堡茶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过程中,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何志强说,“当时有不少单位提出异议,但吴科长积极寻找证据,提出‘离开梧州就生产不出纯正六堡茶’理论,最终获得评审专家的认可,使六堡茶这种历史名茶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他所指的吴科长,正是在六堡茶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过程中全程服务的梧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食品科科长吴平。

记者见到吴平时,他正在食品检验室里检验六堡茶样品。他仔细地从各个样品袋中取出各种型号的六堡茶,小心地摊放在检测器皿里,认真地观色、闻味,拾起一小撮茶叶拿捏手感,每个步骤都一丝不苟。“近期我们检测的数十个六堡茶品种,在农药残留、稀土和重金属污染方面均无超标现象。这是因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对企业生产提出了更严格的质量控制要求,使六堡茶产品的质量得到保证。”吴平边检测边说,“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是通过法律手段对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进行保护,这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有利于提高六堡茶产品的知名度和六堡茶产业的做大做强。”

提起六堡茶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过程,吴平用“一波三折”来形容。早在2003年3月,在梧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宣传发动下,当时我市生产六堡茶的两家企业梧州茶厂和梧州茶叶进出口公司联合提出申报产品保护,但由于欠缺相关保护范围的文件,申报工作被迫于2005年初暂时搁置。然而,在吴平等检验检疫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申报工作并没有因此停滞不前。

2006年,梧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联合市农业局,以及梧州茶厂、梧州茶叶进出口公司等茶叶企业,向国家质检总局递交了申报材料。就在质检总局发布公告期间,我市的申请遭到广西茶叶协会等单位提出的书面异议,要求对申报名称、申报主体作出更改,把六堡茶生产、保护范围由梧州扩大到全区二十多个县市。这意味着,梧州很有可能丧失六堡茶的地理标志保护。

“必须从科学理论上将六堡茶产品保护范围扩大的理由彻底驳倒!”申报工作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吴平深知,要扭转被动局面必须拿出更有力的证据。于是,他立即着手查找有关科学文献,在短短三天半时间内,查阅相关文章40多篇,并撰写12000多字的申辩材料《微生物种群在形成“六堡茶”品质中的作用研究兼论离开梧州生产不出纯正“六堡茶”》。材料提出,微生物因素对六堡茶色、香、味的形成至关重要,离开梧州特定地理环境,微生物条件改变有可能影响六堡茶产品的质量。这一理论依据对解决异议起到了关键作用。该篇材料经过整理在茶叶科技刊物上正式发表,并获得茶叶类相关机构专家的认可。申报工作迎来新的转机,对异议的协调终于在2010年7月的协调会上达成一致。2010年10月,在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家审查会上,吴平代表我市申报小组回答质询,出色的答辩赢得专家一致认可。2011年3月,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明确六堡茶产品的保护范围为梧州市行政区域12500多平方公里。

据统计,2003年至2011年间,我市六堡茶生产企业从2家发展到18家;六堡茶产业规模从2003年产量不足800吨,到2011年产量8500多吨,产值超8.5亿元;2012年六堡茶区域品牌价值评估为8.79亿元,位列黑茶类第二位……正因为有广大检验检疫人员的无私奉献,我市六堡茶产业近年来得以迅猛发展。

历时八年,几经周折,六堡茶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过程充满辛酸与感动。“尽管过程很艰辛,但看到梧州六堡茶产业的蓬勃发展,我的付出是值得的、有意义的!”吴平感慨地说。

云南检验检疫局助力全省茶叶出口再创历史新高


云南检验检疫局助力全省茶叶出口再创历史新高

云南的茶叶除了在国内受欢迎,很多老外也非常青睐云南的茶叶。日前,从云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了解到,今年1至11月,云南省出口茶叶共7500吨,创汇6000万美元,出口创汇同比增加29.6%。茶叶是云南历史上的传统出口商品之一,多年来畅销欧美、中东、日本、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在国外久负盛誉。但随着国际上对食品安全要求的不断提升,日本、欧盟对我国出口茶叶中的农残关注度持续增高,农残限量标准不断提高,为避免因农残超标问题影响云南省茶叶出口,云南检验检疫局结合云南茶叶种植、生产、出口实际情况,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管理与服务相结合,有效避免了出口茶叶遭受农残影响,确保了云南出口茶叶稳中有增。从今年6月份开始,云南检验检疫局结合2013年云南省政府在全省范围内继续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要求,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出口茶叶备案基地清查行动,重点清查出口茶叶备案基地地址、面积、种植品种、所有者、备案号等情况是否与实际相符,基地管理、农药化学品使用制度是否健全、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对不符合要求的,取消出口茶叶基地备案资格。同时,从今年4月1日起调整云南出口日本、欧盟茶叶农残检测项目。将出口日本茶叶农残检验项目由原来的10项调整为7项,出口欧盟农残检验项目由原来的16项调整为10项。检测项目的调整不仅减轻了出口茶叶企业负担,也提高了农残检验的针对性,自项目调整后,云南检验检疫局共检出农残超标茶叶12批,从而避免了云南省出口茶叶遭到国外通报,维护了云南茶叶在国际上的声誉。(原题《云南省茶叶出口再创新高》)

广西梧州检验检疫局获得省级科技成果登记证书


广西梧州检验检疫局获得省级科技成果登记证书

近日,梧州检验检疫局承担的应用技术类成果《地理标志产品六堡茶》通过广西自治区科学技术厅的鉴定,这是该局获得的第一个省级科技成果登记证书。

《地理标志产品六堡茶》作为广西地方标准,于2014年底发布实施。该标准由梧州局吴平等3人牵头起草,共14家单位、研究机构及企业共同参与起草工作。该标准实施以来,较好地保证了六堡茶地理标志认证特色,提升了六堡茶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推动了六堡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其价值获得了市场的体现和社会的承认。

此外,由梧州检验检疫局、梧州市农业局、梧州市质监局等11家单位共同起草的《六堡茶加工与感官审评术语》标准由广西自治区质监局批准发布,并于2016年5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是六堡茶第一个专用术语标准,也是全国第二个茶叶术语类省级地方标准。

《六堡茶加工与感官审评术语》规定了六堡茶的通用、加工、干茶形状、干茶色泽、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等8类术语的名称和定义,共有37个术语;其中,苍梧县群体种、广西大中叶种、发酵罐(箱)、初揉、复揉、焗堆、发酵气、发酵味、六堡韵等9个术语均为首次规定其定义,根据六堡茶的工艺特点、品质特征而确定。

《六堡茶加工与感官审评术语》标准与此前已经发布实施的4个六堡茶广西地方标准相互匹配、协调,形成体系,这对推广六堡茶、提高六堡茶品鉴水平、推动六堡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梧州供电局优化服务助力六堡茶企业发展壮大


梧州供电局优化服务助力六堡茶企业发展壮大“适当增加我们的用电负荷,以满足蒸压车间和办公场所的用电需求。”“加大对我们供电设施维护工人的培训力度,增强企业自身安全用电的保障。”“强化对企业持续用电的保障,促进产品的顺利包装”……4月8日上午,梧州茶厂负责人在感谢供电部门长期以来对企业用电的关心基础上,也不回避问题,直接向梧州供电局万秀供电分局供电服务人员反映当前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用电问题,希望供电企业最大限度帮助企业解决相关问题,为企业夏季生产工作提供稳定的用电保障。

梧州茶厂是我市为数不多的中华老字号企业。近年来,该企业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帮助下,呈现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目前,企业年生产销售各类六堡茶3000多吨。

作为传统的制茶企业,梧州茶厂对用电需求并不是很大,但对电源的稳定性要求较高。“以每天工作16小时计算,两个蒸压车间每天约需电量3200千瓦时,而现有的供电设施仅能维持企业的正常生产。”梧州茶厂生产科副科长黄进达说,随着夏季生产季节即将到来,企业内各种办公设施正常使用后,上述两个车间只能轮流作业,否则将影响设备正常运行。

“我们公司持续多年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对用电负荷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已由十年前几十千瓦增加到目前的180千瓦,产能由十年前的300吨发展到目前的3000吨。同时,随着企业办公条件的改善和六堡茶陈列馆的相继开放,原有的供电负荷已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壮大。”梧州茶厂副厂长何志强补充说。

“我们将按照增加客户用电负荷的程序,认真核实你们的用电需求,适时申报增加用电负荷,满足你们的生产需求。”服务队技术员李文伟说,企业也应从自身安全生产方面强化对厂区供电设施的维护,严格按照有关规程安全用电,避免发生安全生产事故。

针对企业客户用电量大、设备维护要求高、故障频发等情况,梧州供电局进一步细化责任,在各分局推行客户经理联系制度和客户回访制度,组织服务人员走进企业,及时了解企业的用电需求,引导企业加强内部安全用电的管控,努力提升安全用电的水平,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近年来,梧州供电局围绕市委、市政府开展“三年一工程”活动的要求,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深入走访企业客户,尤其是具有梧州特色的六堡茶加工企业,了解企业的用电需求和在安全用电方面需要供电部门协调解决的问题,并改进相关措施,帮助企业客户克服各种困难,促进六堡茶企业发展壮大。同时,在六堡茶企业电力配套项目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维护等方面为六堡茶加工企业把好关,避免因设计不合理、建设和管理跟不上等因素,给企业带来发展难题。

据有关统计,截至目前,梧州供电局共为我市14家六堡茶加工企业提供供电配套设施规划,指导企业安全用电,有效促进了六堡茶产业的发展壮大。

广西检验检疫局大力推进生态茶叶原产地保护


广西检验检疫局大力推进生态茶叶原产地保护

随着国家质检总局发布2014年第104号公告,宣布批准梧州三鹤六堡茶、金秀红茶等13个产品为中国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准予使用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标志。至此,广西获得生态原产地保护的产品已达6个,受保护的品种和总数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据广西检验检疫局地理标志保护科科长孔祥军介绍,为帮助企业通过评审,广西局配合国家质检总局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专家组深入企业现场评审,对其生产加工环境、原材料种植和采购环节、产品生产使用环节、废弃/再利用环节等全生命周期进行严格审查和评定,要求企业产品符合在全生命周期中符合绿色环保、低碳节能、资源节约、生态健康等生态要素要求;自然特征、人文特征的证明材料须特殊、独到、有效、充分,符合原产地特征;在科技创新、品牌建设等方面居行业领先地位或先进行列,符合《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评定技术规范》的有关要求。在申报和评定过程中,广西局充分发挥政策、信息、人才和技术优势,积极帮助和指导企业做好申报材料编撰、生态调研、品牌管理、诚信建设、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等工作,从而推动辖区首批具有科技创新的绿色环保、低碳节能、资源节约、营养健康的龙头企业生态型产品受到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促进企业产品向生态化发展,进一步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2014年,广西局组织梧州局、梧州市农业局、科技局、质监局、工商局、工信委、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有关专家组成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评审组,先后两次对梧州市天誉茶业有限公司、梧州市苍梧六堡茶业有限公司、广西芊河茶业发展有限公司申请使用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进行现场评审。2014年12月24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2014年第140号公告,宣布自即日起对苍梧六堡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苍松牌六堡茶、广西芊河茶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芊河牌六堡茶给予注册登记,并准予使用六堡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这是梧州市第四批、第五和第六家获得使用此“专用标志”的企业。至此,获得使用“专用标志”的企业品牌达8个,这6家企业的六堡茶产量已占全市总产量的70%。目前,梧州六堡茶生产已形成产业规模,六堡茶于2011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使六堡茶区域品牌价值跃升至12.39亿多元人民币,列黑茶第二位。2014年,梧州市3家企业通过六堡茶地理标志评审后,梧州市获准使用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企业达到了6家,占六堡茶产量的80%以上。通过对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的严格控制,使六堡茶产业健康发展。

六堡茶还成功入选第二轮中欧谈判清单。商务部从国家质检总局已保护的1660个地理标志中筛选出33个作为中欧地理标志互认谈判产品,广西局推荐的六堡茶成功入选本轮中欧谈判清单。目前,中欧地理标志互认谈判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据悉,本轮谈判入选的地理标志产品,要求知名度大,对欧盟有出口业务。为配合六堡茶进入欧盟,广西局重新组织专家,修订并发布了六堡茶标准。2014年12月10日,广西局派专家赴京参加国家质检总局与中欧知识产权项目(IPKey)联合举办“中欧地理标志保护研讨会”。

广西生态茶叶在“生态原产地与国际贸易”论坛上大放异彩。2014年7月10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生态原产地与国际贸易”论坛在贵阳举办,广西六堡茶、金秀红茶两个生态原产地产品的生态产业化模式作为本次论坛重点推介内容,同时受到CCTV、香港电视台等媒体的关注。广西局副局长莫伟媛就生态原产地保护的“广西模式”作了经验交流,广西其他代表作了《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制度设计》的主题发言。与会的中外嘉宾对广西提供会议用的生态金秀红茶、生态六堡茶赞不绝口,广西局和企业的代表还接受了CCTV等多家媒体专访。

在广西局的推荐下,2014年9月9日,由亚洲品牌协会主办,在香港举行的“第九届亚洲品牌盛典”上,2014“中国生态原产地知名品牌”榜揭晓,马骏红茶叶、梧州茶厂成为2014“中国生态原产地知名品牌”上榜企业,该局科技处地理标志保护科科长孔祥军还荣膺2014中国生态原产地知名品牌创新人物奖。

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良好


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良好

近年来,通过政府的培育,企业的积极参与,六堡茶市场流通体系初露端倪。一是全国首家六堡茶专业零售市场在梧州鸳江丽港开业,梧州茶厂、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等,十几家梧州六堡茶企业相继开张营业;二是梧州茶网建成,通过梧州茶网宣传六堡茶产业和六堡茶文化,宣传和推介六堡茶产品等。

而六堡茶最终获得地理标志保护,也为六堡茶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堡垒。"地理标志为梧州六堡茶产业做大做强,防止假冒产品充斥市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一鸣,在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2007年之前,由于销售渠道不畅、市场开拓不好,梧州茶厂都是根据客户的订单生产六堡茶,一年也就300吨的产量。"梧州茶厂党支部书记、副厂长何志强向记者介绍说。2007年以后,由于梧州各六堡茶生产企业开始注重宣传,积极参加区内外茶业博览会,注意改进产品包装,增加产品的美观度,提升产品质量,品牌形象逐步建立。

何志强说,随着茶企给予经销商的各种优惠激励制度的建立,销售渠道不断拓宽,国内市场需求渐大。2007年,梧州生产的六堡茶产品,几乎都是没有生产出来就已经定购一空,国内市场已从以前广西及粤港澳市场,逐步拓展到北京、上海、南京、西安等大市场,且产品的知名度不断提高。

外销渠道方面,数十年来六堡茶每年都保持着数百吨以上的出口,近几年来梧州市每年的六堡茶出口量都在千吨以上,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显示了六堡茶产业强劲的发展态势。

何志强向记者陈述了自己关于六堡茶市场发展前景的一些看法。他说:"六堡茶产业的发展有很多制约,犹如泡茶,讲究时间和技巧,掌握不好容易发苦。"

何志强说,随着六堡茶市场需求的逐年扩大,原料短缺成了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梧州茶厂在加强原料采购和改良现有基地的基础上,在昭平、蒙山等地培植和扶持种植基地,这些基地进入盛产期时,年产干茶可达3000吨至4000吨,将逐步满足其年产量1万吨的发展需要。

然而,近年来,六堡茶生产与经营作坊式企业数量急剧增加,部分企业租用旧厂房、旧仓库作为车间进行六堡茶加工,生产设施简陋,存在加工技术不成熟,经营管理无序等问题。何志强认为,原料优良、生产过程规范直接影响六堡茶的品质。品质不好的六堡茶含有超标的农药残留物、重金属物质,长期饮用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此外,口感不好的六堡茶其营养成分也大打折扣。

记者注意到,自己正在冲泡的六堡茶编号为"0855",其参评广西第一届春茶节,获得"桂茶杯"特等奖,代表梧州茶厂制茶水平,具有价格适中、质量中上性价比较高的特点,汤色红浓明亮。据介绍,"0"为茶叶等级,即特级;"8"为年份,即2008年获得"桂茶杯"特等奖;"55"为批次,即第55批次。然而,另一款编号为"07123"则意为2007年4月份在第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获得金奖。同一厂的茶叶编号并不一致。

此前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梧州六堡茶生产企业,其每批次茶叶编码所代表的意义也不一致。如本地某知名厂家生产的"5612"六堡茶同样荣获2007年第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但编码完全不同。各生产厂家、各批次六堡茶的编号为何不一致?编码的依据是什么?

何志强等一些梧州茶人还指出,目前,六堡茶的历史文化、保健功效等还缺乏系统全面的宣传推介;六堡茶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六堡茶发酵机理、品质形成机理以及内含物质成分、特征性物质、健康营养价值以及六堡茶茶树品种选育等,由于没有专门的科研机构,缺乏系统和科学的研究,相关定量、定性指标有待完善等因素也制约着六堡茶产业的发展。

何志强告诉记者,六堡茶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但与同为黑茶类的云南普洱相比,其知名度在全国来说仍远远不及。六堡茶如何健康、快速地发展,已经成为梧州六堡茶企业及政府部门关注的的问题。

在此前的采访中,梧州市几位知名六堡茶企业的负责人,也与记者探讨了关于打造六堡茶品牌的途径和方法。他们认为,在宣传方面,政府应该起主导作用,打造梧州六堡茶在全国的知名度。而作为企业自身,宣传时则提炼出各自鲜明的特色,如"中华老字号"、绿色生态、多项国际金奖的特优产品等宣传口号。

六堡茶文化的挖掘和传播,直接影响六堡茶产业今后的发展,因此搜集六堡茶资料,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六堡茶文化的特点,整理出版六堡茶专着,成了当务之急的事情。在充分完善六堡茶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利用现代化媒体手段,通过书、报、刊、影视等形式,传播弘扬六堡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民间风俗。

同时,六堡茶的编号絮乱难记,不仅消费者容易混淆,在管理上也容易出现漏洞。业内人士指出,六堡茶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借鉴普洱茶的经验,设立规范的品质标准。使消费者通过有规律的编号,理解茶叶生产的厂家、年份及品质。

另外,以梧州的两个中国六堡茶名茶城为龙头,建设以各主产区乡镇批发市场和各零售商店为支撑的本地市场网络。创造条件在区内外各大城市设立六堡茶连锁专卖店网络,在广州南方茶叶市场、深圳东方国际茶都等一些大城市的专业茶叶市场开拓一块六堡茶销售专区,以成为六堡茶企业在各大城市的基地,以便于向各大城市的茶叶零售店分销茶叶,拓宽销售渠道。

此外,梧州交通网络发展迅速,因此与旅游业的结合必定能使六堡茶产业得到更快捷有效的发展。政府可打造一个六堡茶文化博览园,以六堡茶文化博览园建设为主,挖掘和开发民族茶文化,打造融茶文化体验、溯源、休闲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茶文化旅游区(长廊);加快生态旅游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延伸六堡茶产业链,促进茶健康消费和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做大做强六堡茶产业 梧州召开六堡茶产业发展大会


做大做强六堡茶产业梧州召开六堡茶产业发展大会

2月9日下午,市委、市政府召开六堡茶产业发展大会,总结分析六堡茶产业发展形势,进一步理清产业发展思路、明确目标任务,加快做大做强六堡茶产业。市长朱学庆强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握机遇、乘势而上,把发展壮大六堡茶产业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朱学庆指出,去年是六堡茶产业发展的丰收年,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加快打造百亿元茶产业,保持了六堡茶产业发展的好态势,六堡茶产业规模、品牌效应和产品价值稳步上升,工作成绩值得肯定。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差距与不足,采取措施提高茶叶企业实力市场占有率、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补齐产业发展短板。

朱学庆强调,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自治区“双核驱动”战略的实施,六堡茶作为横跨一二三产的特色优势产业,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各级各部门要把握机遇、乘势而上,把发展壮大六堡茶产业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继续加大六堡茶产业培育和扶持力度,加快打造百亿元茶产业,努力实现茶农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全面提高六堡茶产业化发展水平。要重点抓好七个方面工作:一要做优产业规划明晰茶产业发展的思路、方向、目标和具体措施,为促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遵循。二要做实扶持政策,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确保扶持政策落到实处。三要做大产业规模,一方面突出抓好六堡茶原料基地及六堡茶加工基地建设,另一方面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实现六堡茶产业集聚发展和转型升级。四要做响品牌和影响力,加快申报注册“梧州六堡茶”地理标志商标,加大公共品牌宣传力度,提高六堡茶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五要做大销售市场,完善“线下”流通网络,打通“线上”营销渠道,扩大六堡茶市场占有率。六要做好产业融合发展文章,一方面做好与旅游业发展的结合文章,另一方面做好与健康养生产业的结合文章,推动茶叶、旅游、养生等元素深度融合。七要做强科技和人才支撑,提高六堡茶科技含量,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六堡茶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保障。

据悉,目前全市六堡茶生产企业达50家(获QS或SC认证),从业人员4500多人;2016年六堡茶产量超1.2万吨,产值达12.8亿元以上,创税超2700万元。

梧州市委副书记蒋海东主持会议,市领导叶剑强、黄恩、黄荣森参加会议。(祝琳梧州日报)

梧州举行六堡茶产业发展研讨会


梧州举行六堡茶产业发展研讨会

《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研讨会暨梧州市茶业商会年会》在梧州市江滨国际大酒店举行3月20日,由梧州市工商业联合会、梧州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梧州市茶业商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研讨会暨梧州市茶业商会年会》在梧州市江滨国际大酒店成功举行;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仲华教授,华南农业大学茶业学科带头人、茶业研究所所长王登良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国家一级评茶师刘栩,广西茶叶学会理事长、会长麦楚均等专家应邀出席研讨,梧州市政府相关领导和管理部门、梧州市六堡茶生产及经营企业等共180多人出席研讨会。

梧州市茶业商会对2014年的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进行颁奖表彰在茶业商会年会上,会长苏淑梅女土作了题为《凝聚各方力量,推动六堡茶品牌建设》的发言,对商会去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2015年的努力方向和目标。随后对茶业商会2014年“先进会员单位”、“先进个人”进行颁奖表彰。

在六堡茶产业发展讨会上,专家就六堡茶产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刘仲华教授作了题为《中国黑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六堡茶的市场前景》的演讲,王登良教授作了题为《六堡茶体内抗氧化作用的研究》的演讲,刘栩研究员作了题为《以质量为本,兴六堡茶产业》的演讲,专家们围绕六堡茶行业团队意识培养、标准化生产、公共品牌建设、保健功效研究、茶文化建设、特色产业开发等进行深入阐述,受到与会各界人士欢迎。

据悉,至2014年底,梧州市获得生产许可(QS)证的六堡茶企业增至39家,其中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企业达6家,获得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的企业2家,六堡茶总产量达10050吨,全行业呈现产销两旺态势。

梧州市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钟碧珍,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竺坤松、副市长姜云飞、市政协副主席梁华等参加了研讨会。

台湾媒体聚焦广西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


台湾媒体聚焦广西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

12月2-3日,台湾TVBS电视台、旺报记者走进广西梧州,了解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及规划,实地了解六堡茶产业在梧州的发展状况,重点采访梧州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下“茶船古道再扬帆”的做法。

在梧州茂圣六堡茶业公司、梧州茶厂、梧州中茶公司、六堡镇八集茶园、六堡镇黑石山茶厂,台湾记者实地拍摄六堡茶制作工艺,从茶叶的采摘、陈化、工艺和包装等环节,记录工人的日常生产场景和六堡茶现代化生产流程,全方位采访报道梧州六堡茶“茶船古道”的历史、加工技术等,突出反映六堡茶生产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讲述梧州人与六堡茶密不可分的关联。在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台湾记者还兴致勃勃地拍摄了该公司特色六堡茶全茶宴,以六堡茶为原料,创新烹饪手法,无论是蒸煮,还是焖炖,都用简单的六堡茶,配以或荤或素的食材,菜式创意层出不穷,令人耳目一新,让人不得不惊叹于茶与食材相互搭配的神奇效果。

台湾TVBS电视台记者高嘉甫说:“这次以六堡茶为线索的拍摄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觉得梧州市民很懂得享受生活,这是让我印象很深刻的一个地方。”台湾旺报记者许昌平说:“对于梧州的美食,在来之前就听说跟粤菜的风格很相似,毕竟受岭南文化的影响。来了之后,发现茶叶不仅仅是用来喝,还可以用来做菜,变成食物的一部分,比如有一个用六堡茶茶叶做的一道鸡汤,非常的鲜美,还有用茶叶炒制的河虾,吃起来的感觉也是非常的好。”

梧州市茶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唐云凯在接受台湾媒体采访时表示,六堡茶是中国历史名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因其原产于广西苍梧县六堡乡而得名。清朝嘉庆年间,六堡茶就以“红、浓、陈、醇”四绝及独具槟榔香味而位列全国24种名茶之一。近年来,梧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扶持和发展六堡茶产业,使六堡茶产业发展迅速,至2016年,全市六堡茶年产量已超过1万吨,六堡茶的品牌价值已经达到15.79亿元。(中国台湾网广西梧州市台办通讯员吴洁)

科技助力发展 六堡茶在路上!


科技助力发展六堡茶在路上!

科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六堡茶产业发展亦同样离不开六堡茶科技的进步和发展。However,六堡茶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与科技的发展进步也密不可分。今天,就让咱们来盘点一下近年来六堡茶有关项目所获得的梧州市科技进步奖吧=( ̄▽ ̄*)=

首先,按照时间顺序先来了解(2010年-2016年)的关于六堡茶获梧州市科技进步奖的概况。

以下是获奖详情:

2010年

【一等奖】

项目名称:六堡茶产业化开发研究与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梧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梧州市六堡茶协会、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茶厂、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广西苍梧县银泰六堡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苍梧六堡茶业有限公司、苍梧县联兴六堡茶专业合作社

主要完成人员:覃柱材、覃秀菊、邱卫华、徐波、徐伟宏、黄保绪、苏淑梅、刘泽森、吴平、张均伟

2013年

【一等奖】

项目名称:六堡茶发金花形成机理及关键控制技术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茶厂

主要完成人员:邓庆森、何梅珍、黄达勤、石荣强、黄进达、林家威、刘泽森、何志强、庾艳玲、曾玉凤

此项目同时还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哟~

【三等奖】

项目名称:六堡茶发酵工艺自动控制技术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梧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茶厂

主要完成人员:江月明、刘泽森、何志强、邓庆森、冯恺

2014年

【二等奖】

项目名称:塔式连续振动蒸茶装置生产六堡茶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梧州市天誉茶业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员:吴燕、吴伟维、骆刚、吴雄、宋妤、崔少霞

【三等奖】

项目名称:六堡速溶茶

主要完成单位: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员:苏淑梅、刘仲华、郭维深、苏绍仁、张兴勇

2015年

【二等奖】

项目名称:茶叶自动化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六堡茶信息化联机生产线研发与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员:苏淑梅、蒋文峰、蒋健轩、万翰轩、郭维深、苏绍仁、张兴勇

【三等奖】

项目名称:梧州市六堡茶种质资源普查、保护与利用

主要完成单位:梧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苍梧六堡茶业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员:邱卫华、邱瑞瑾、马士成、龙志荣、陈颖慧

项目名称:DB45/T1114-2014《地理标志产品六堡茶》

主要完成单位:梧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梧州市农业局、梧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梧州食品药品检验所、广西黑茶(六堡茶)产品监督检验中心

主要完成人员:吴平、韦宇宁、黄蘅、杨柳、温志杰

2016年

【三等奖】

项目名称:六堡茶智能温控发酵技术及产业化生产

主要完成单位:梧州市天誉茶业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员:吴燕、吴伟雄、骆刚、吴雄、宋妤

项目名称:金花六堡茶的制备方法

主要完成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茶厂

主要完成人员:刘泽森、何梅珍、邓庆森、何志强、林家威

项目名称:六堡茶标准化茶园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主要完成单位:梧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员:马士成、龙志荣、邱瑞瑾、曹中环、吴文亮

近年来梧州市科技进步奖六堡茶有关项目的获奖情况详情就是酱紫啦!根据上述数据显示,近年的科技发展进步速度呈逐年上升趋势,希望各位茶产业科技人员再接再厉,创造更多六堡茶的科技成果,为六堡茶产业发展再添新动力!

梧州市工商局:多举措施助力六堡茶企业做强做大


梧州市工商局:多举措施助力六堡茶企业做强做大

六堡茶是历史名茶,是广西黑茶的杰出代表。为使梧州市的茶产业资源有效整合并向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梧州市工商局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以“四个全力”服务梧州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一是深化改革成果,全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全面实施企业“六证合一、一照一码”和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登记注册制度,加强工商窗口服务等各项注册登记便利化措施,大大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真正实现“数据网上行”、“企业少跑路”。同时,该局主动对接市政府产业发展规划,大力扶持六堡茶战略和产业发展,积极做好全市六堡茶企业的调查摸底工作,并为政府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有关数据,为培育一批产业龙头企业保驾护航。

二是全力服务国企国资改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法人治理机构。为解决六堡茶企业小、散、乱等问题,梧州市采用国有控股的混合所有制模式,以政府、龙头企业带动和推动产业发展。为做好国企国资改革,市工商局突出服务特色,提出服务常态化工作目标,主动作为,多次到国有企业走访调研,通过实地走访随时了解企业需求,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多渠道、多方式为企业做好服务。现阶段,已做好“梧州市林业发展有限公司”改为“梧州市农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名称核准及变更登记的相关工作。下一阶段,还将积极参与指导“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的名称核准及登记注册相关工作。

三是提高股权出质登记工作效率,全力帮助企业融资扩产、做大做强。开设“股权出质登记绿色通道”,实行准入“零门槛”、服务“零距离”,即股权出质登记“一次说清制”、“当场办结制”服务,并要求窗口工作人员解答疑问时,做到准确规范、通俗易懂,指导企业办理业务耐心细致,让企业少跑路、多办事,为企业融资贷款赢得了宝贵时间。据统计,今年该局共为5家六堡茶企业办理8宗股权出质登记,出质股权数额达151万元,帮助企业融资达318万元。

四是创新监管模式,全力营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机制,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创新和加强市场监管,实现“互联网+”背景下的智慧监管;建立健全联合惩戒机制,加强部门联动,推动相关部门出台具体措施,对抽查监管中发现违法违规的市场主体严格依法处理,实施联合惩戒,努力实现“一处违法,处处受限”。同时,突出监管执法重点,始终保持对市场垄断、不正当竞争、虚假广告等传统违法违规行为的高压态势,加大对新型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促进企业优胜劣汰,维护良好市场秩序。(李琳陆宏敏/梧州市工商局)

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品牌提升综述


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品牌提升综述

六堡茶产业是梧州市特色农业产业的重要支柱,经过最近十多年来的多举措培育,已初步形成种植基地规模化、市场销售扩大化、产业发展制度化的格局,品牌知名度及市场影响力有了较大提升。

国家权威机构最新发布的2016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行榜显示,六堡茶品牌价值为15.79亿元,居中国茶叶区域品牌价值第28位、黑茶类第3位。至此,六堡茶的品牌价值已实现连续多年上升,排名再上历史高位。

抓住机遇六堡茶复兴崛起

近几年来,梧州的六堡茶企业纷纷“走出去”,在各地茶叶展销会上十分活跃,且收获颇丰。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等地举行的国际茶博会上,六堡茶产品先后多次获得金奖及“茶王”最高奖,其独特的品质日益得到业界肯定,引起广泛关注。

“梧州六堡茶属黑茶,在清朝就位列全国二十四名茶,历史悠久,飘香中外,可惜后来市场陷入低谷,产销一落千丈。直到本世纪初黑茶在国内外热销,给六堡茶带来了巨大机遇。”市六堡茶研究院院长马士成说。

不少六堡茶企业抓住机遇扩大规模,使整个产业加快崛起。2005年至今,六堡茶市场稳步拓展,专卖店和经销商遍布全国十几个省(区、市),销售量迅速增长到近万吨。目前,全市有45家六堡茶生产企业通过QS或SC认证,年产能力达一万多吨,去年实际加工量为11200吨,产品供不应求。

在本地成功举办的六堡茶博览会和交易会,又进一步助推了梧州六堡茶品牌知名度的提升。2008年、2009年我市连续两年举办六堡茶博览会,2010年、2011年又连续承办了广西(梧州)春茶节暨六堡茶博览交易会以及2012中国茶叶学会年会暨六堡茶博览交易会。到2014年,中国茶业经济年会暨六堡茶博览交易会这一国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茶经济和茶产业合作交流盛会在我市成功举办,更好地提升了六堡茶的产业品牌。

建立标准体系规范产业发展

2006年我市启动申报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历经四年的多边沟通、多方努力,最终为六堡茶正名,“梧州六堡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随即,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办法》,保证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和特色。

“内外合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六堡茶产业的发展。”有业内人士分析说。内力是企业自身要夯实基础增强实力,而外力则是政府适当的政策支持和科学的行业发展引导。

毋庸置疑,市委、市政府对于六堡茶产业发展是十分重视的。2007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六堡茶列为梧州市十大优势农业产业,并制定《梧州市2009-2015年六堡茶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快六堡茶产业化发展的决定》及《梧州市〈关于加快六堡茶产业化发展的决定〉实施细则》等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茶农、企业建设标准化和绿色有机茶园,投入清洁化、连续化生产线,创建著名商标、驰名商标,促进梧州六堡茶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在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我市六堡茶种植面积、市场流通、产业集聚等快速成长,夯实了发展基础。自2007年以来,我市茶园面积每年增幅都保持在3000亩左右,其中增幅最大的2010年新增茶园近10000亩。目前,全市茶园面积已达7.5万亩。我市还先后建设万秀区六堡茶集中加工区、苍梧六堡茶产业化集中加工区和六堡茶专业市场,初步形成六堡茶加工产业集群,六堡茶流通窗口平台日趋完善。

在推进六堡茶标准体系建设方面,我市也作出了一番努力。“过去因为缺乏明确的地方标准,六堡茶市场上鱼目混珠的情况时有发生,不利于产业健康发展。”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说。我市组织有关部门和科研单位牵头起草六堡茶的有关标准,至今已先后推进形成了多个广西地方标准。近日,《黑茶第4部分:六堡茶》获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发布,成为六堡茶的第一个国家标准,对于保证六堡茶品质稳定、保障行业发展、扩大产业规模、提升公共品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前景可观还需提高整体水平

日前,市六堡茶研究院、六堡茶协会作了2016年全国六堡茶产销形势分析报告,认为茶产业是绿色、健康和文化产业,在中国茶叶人均消费量逐年提升、市场日渐规范、产业稳步有序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六堡茶产业及其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是大势所趋。

“不过,面对宏观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全国茶产业发展面临转型升级倒逼压力的形势和挑战,梧州六堡茶还需要在夯实六堡茶产业基础、确保六堡茶质量安全、提升六堡茶品牌知名度、扩大六堡茶市场影响力等重点问题上下工夫,推进稳步健康发展。”广西茶叶学会会长麦楚均说。

对此,市委、市政府持续研究探索六堡茶产业发展模式,完善落实扶持政策,并结合国家茶业宏观发展形势与自治区千亿茶产业发展规划,科学制定我市六堡茶产业发展规划。目前,《梧州市六堡茶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正在修改完善,对梧州六堡茶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目标方向、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

按照产业发展要求,我市需合理规划和布局六堡茶加工企业,在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的同时,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形成市场互补的格局,提高六堡茶产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更好地发挥产业带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作用。

我市还持续提升六堡茶加工和生产科学化水平。近年来,市六堡茶研究院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桂林茶科所等高校及科研单位合作,开展六堡茶技改攻关研究,取得了较大突破。下一步,计划在推动标准化茶园建设、标准化生产和产品认证、六堡茶品种选育及种苗繁育、病虫害防治、有机种植与生产等方面继续深化研究、实践和推广,通过持续努力,促进特色产业发展成优势产业。(梁萍)

梧州六堡茶:收益杠杆撬动产业发展


梧州六堡茶:收益杠杆撬动产业发展

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值“两节一会”特别是梧州六堡茶博览会来临之际,我们茶友三人,赴六堡镇理冲、四柳、梧峒,走茶山访茶农,并聚而品茶论茶,就当前六堡茶产业论剑一番,从一个普通喝茶人角度,谈一下对当前业界的看法。

劳力缺不愿种 成本高卖价低

在六堡茶山里,跟茶农聊起种茶,说到现在种植六堡茶政府比较重视,有补贴,但总的来说,茶农的积极性还是不高,甚至,在理冲原来种植有六堡茶的几个农户,在茶地上开始种植松木,准备放弃种茶。在六堡茶产业逐步发展起来的今天,出现这种现象,值得深思。

其中有几方面原因。首要就是家中劳力不足。做茶耗费人工较多,劳动强度大。如春季,茶树萌芽快,几乎天天要采茶。白天去茶地采茶,忙碌一整天,也不过采得茶青数公斤(还得看采摘的嫩度要求)。采茶回来已经是傍晚,还得先摊晾开,避免发红。最好还是尽快杀青(不然会影响质量),依靠家中的锅杀青,每锅杀青量不多,速度慢。这时候,往往连晚饭也得赶紧吃,接着还要揉捻。一般而言,单靠手工揉捻,揉捻两遍三遍,已经筋疲力尽。接下来还有烘干,也是靠锅和茶甑用炭火烘干,即使全家老少齐上,一天制茶,也要从大清早忙到晚,甚至第二天一早接着干。加之采茶季节多是农忙时候,往往难以兼顾。很多家庭主要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了,靠中老年人做茶,忙不过来。

另一方面,做茶比价不高,要卖出后才算获利。老农给我们算了个数,相对而言,做茶产生价值不高,劳动强度大,获利却不大,往往做出的茶,还需要担心卖不出好价。做其他,如钩松脂、收八角等工艺简单,一般也能有80~100元一天。出外打工,基本也有不错的收入,劳动强度比采茶制茶一天忙到晚低许多。

制茶需要工艺,做工好,才能卖好价。尤其是杀青的技术,揉捻的技术和揉捻的次数,这些都要学习和摸索。现在很多茶农意识到这一点,也希望做好工艺卖个好价钱。但现实是往往跟市场脱节,茶农不知道怎么样做的茶受市场欢迎。做好的茶销路不明朗,渠道不多。多年来都是靠本地茶人茶商和合作社进去收茶,茶农没有销售渠道,往往是刚刚做好了茶,就需要操心销售问题。

制茶成本高,但卖价偏低。老农给我们大致算了一下,采摘的人工,请人摘的话基本上需要每天70元到80元。每天采得茶青约6~8公斤,每公斤干茶单单采摘成本就占去13元左右,加上其他杀青、揉捻、烘干的人工,所耗费的木柴、用电等其他杂项,卖价总得70~80元以上。如此价钱的毛茶,厂家拿来做精制六堡茶是划不来的,这样也导致没有了一项大的销售渠道。

与老茶农把酒话桑“茶”之余,我们也颇多感慨,现在的各级政府对六堡茶产业的发展,不可谓不重视,每亩补贴时有耳闻;在六堡镇上,各种“大力发展”的标语横幅宣传栏,也可见其决心;在六堡镇上,现在频频上马的立面美化、古镇重建、茶园发展项目,也足见其投入力度之大。但笔者三人看来,这各项工作还需落到实处,发展大产业,还得从细处着手。

发展六堡茶的种植,除了扶持、补贴政策的出台,还需要这些政策落实到位,真正惠及每一个茶农;除了打造旅游资源、加大宣传力度,还需要切实地为茶农拓展销售渠道,协助解决茶农产品的销售;除了要加大科研力度、做好茶园种植研究,还需要切实地对茶农种植、加工等进行技术培训,规范工艺,让茶农掌握并自觉运用于生产。而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真正用市场收益的杠杆,去撬动产业发展,以市场需求作原动力带动种植规模的扩大。

科学管理茶园 利于机械采摘

一直以来,我们的科研部门对六堡茶的种植研究不少,对如何科学种植、管理,如何提高产量也有不少研究成果。但笔者走访的多个茶叶产区,如公平、塘坪、不倚、四柳等,均发现不少茶园的开垦种植不科学、不规范,甚至有的是种植在田地里,这样种植出来的茶,产量固然高,但品质没有保障。如何引导茶农科学种植、加强茶园管理,不用农药喷杀害虫,种植遮阴树、提倡施用有机肥、及时中耕除草,疏松土壤,合理采摘,合理施肥以提高产量等等,这些工作需落到实处。

科研部门可针对原种六堡茶茶树的特点,综合原种六堡茶树的树冠、萌芽状况、采摘要求等等因素,研制、选用适合的采摘机械,或研究改良现有的采茶机械,使之适合于六堡茶的采摘。这对于降低劳动强度、提高采茶效率,是有着很大的作用的。社前茶、冬茶等精细的茶,可以仍旧采用人工手摘,产量会偏低,适合做高端高价茶品。近期也可以采用采茶机械和人工相结合的办法,提高产量,兼顾品质。

对六堡茶而言,一直以来就不是等级越高就越好,这点与普洱茶有类似的地方。从前普洱茶进贡给皇帝的都是选用一些细芽做成“人头茶”,但这些高端茶品并不妨碍普洱茶的大宗茶在民间的边销和普及,反倒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六堡茶也可以继续发展一些精细的茶品,如社前茶、明前茶、冬茶等特色品种,但同时,应该大力推广机械采摘,降低劳动成本,提高产量,做出些中低端适合普通消费者购买的茶品,特别是中茶、老茶婆这些传统优秀产品,已经形成较好的市场口碑,更应该研究怎么把这块市场做好。

一直以来,出口南洋诸国的六堡茶包括有各种级别的,但以较为粗老的三级四级为多,甚至是四级五级、级外的茶。这些在马来西亚现存的老茶可以佐证。其中,固然与消费群体如矿工、民众的购买力等有关,有价格因素的考量,但与其追求茶质浓厚、耐泡醇和等也有一定关系。这些对嫩芽要求不高的传统,其实是很有利于六堡茶使用机械采摘的。

从前,在六堡合口街收茶的茶商将六堡茶分作细茶、元度(原度)、粗茶、行等(行茶)等几个级别。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六堡公社成立了初精合一的六堡茶厂,按国家规定,六堡茶毛茶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级外)、七级(粗茶),每级又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粗茶和低级别的茶每年销量不少。

在六堡茶的二级茶中,其净度要求是“净,稍含嫩茎”,而三级四级,则直接是“粗实、紧卷”、“有嫩茎、有茎”这样的标准了。可见,六堡茶与其他如精细绿茶等不同,是不排斥茶梗的。据一些老茶师介绍,一定比例的含梗量,工艺上是允许的,而且在出口的茶中,较粗的四五级茶也很被接受,除了出口日本的茶,对含梗率有一定要求。从工艺上,有一定量富含纤维素的茶梗、粗老茶青参与渥堆发酵、陈化,其口感更甜醇平和。一定含量梗的比例、较为粗老的茶青,也会有利于后期陈化。

汲取传统精华 研究改进工艺

笔者走访过不少茶山,发现很多茶农做茶是“各有一套”,大都是依照旧时做法,没有培训,也缺乏交流。这就导致了“一村一寨一处例”的尴尬,有的是杀青过火或不足,揉捻不够,条索过粗,烘干变焦,导致火烟味等等,也直接导致部分茶农的茶卖不出去,卖不得价。

针对这种情况,现阶段内通过集中培训,技术指导等形式规范工艺,或者以合作社的形式,集中加工(或代加工),都是解决办法,既降低了劳动成本,也使得工艺一致品质稳定。部分茶农和合作社已经购置了杀青和烘干的滚筒杀青机,使用机械化取代手工,效率提高了很多。

针对传统工艺不经渥堆发酵的六堡茶,新茶口感苦涩难以让市场普遍接受,有关部门不妨从改进工艺上加以研究。

日前在富民的六堡茶文化特色街开业的时候,就进行了一场六堡寒露茶的评茶比赛,参赛的茶样就出现了一些茶农自发的改进工艺的做法。不过,据资深老茶人郭维森评析,这些工艺的探索精神值得鼓励,不过,在探索的方向上,有点缺乏研究。比如,在发酵上,没有依据六堡茶后发酵茶的特点,而是把发酵提前了,在杀青之前,进行萎凋,做出来的茶口味上与传统差异较大,这些探索还未能真正的取得成效。

据笔者所见,六堡茶乡内,有不少“民间高手”做出来的茶,其工艺相当好,甚至是一年左右的新茶,不是采用前发酵的做法,但已经能基本去除苦涩,茶汤微红透亮,口感很好。而传统的如虾斗茶等著名品种中,按其秘传工艺,特制工具,能做出“色香味俱佳”的六堡茶,其中很多精妙之处,值得借鉴。有不少茶友建议笔者并已经开始筹备,按当年广生祥老茶人古法所传,严格遵循虾斗茶的传统工艺,小批量重做“虾斗茶”,让这个历史著名的品种重新焕发出光彩,并从中对工艺探索得出一些经验和启发。

相关的农业科研部门也可以从传统的工艺中,发掘其精华,并结合现代的制茶研究成果,完善现有制茶工艺,让广大茶农做出更多被市场接受、受市场普遍欢迎的好茶,把销路拓宽。

以收益作杠杆 撬动产业发展

无论政府怎么扶持补贴、大力宣传,最终还是茶品必须得到市场认可。销路畅顺,以市场需求作原动力,带动种植规模的扩大、工艺的研发推广,至为重要。换句话说,六堡茶销售旺了,能大把大把地赚钱了,无需政府大力扶持、努力宣传,茶农自然会想方设法扩大种植、增加产量、提高品质。在这一赚钱效应下,政府可更多从宏观去引导,并对产业进行规范管理。

在市场经济的规律下,一个茶品能否适销对路、拓展并占有市场,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品质和价格。加强茶园管理、规范工艺、改进工艺,品质得到提高;采用机械化的采摘、制茶,大幅降低劳动成本;加大科研投入,缩短六堡茶的生产周期,使得六堡茶新茶能很快就能够进入品饮期,让新茶也能被消费者接受和欢迎;通过提升品质、降低价格做出更多适合普通消费者消费的六堡茶,做大众化的茶,得到市场认识并认可,这样销量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

也只有通过市场的广泛消费,让更多人品尝到原种六堡茶的风味,这样反过来促进原种六堡茶的种植,以实实在在的市场收益,真正惠及茶农,惠及整个产业各个环节。这样,茶农及茶商才会有发自内心的原动力,去拓展原种六堡茶的种植与生产和销售。相反,假如做出来的茶,销售不畅、价格偏低、获利甚少等情况下,无论怎么鼓励、扶持和补贴,茶农的积极性都难以调动起来,也很难谈得上真正的大发展。

历史上,六堡茶所经历的几次兴衰沉浮,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在东南亚特别是马来西亚市场需求猛增,产品适销对路的情况下,无需怎么推广扶持,当年六堡茶乡的种植和制茶是一片兴旺景象,甚至出现了旺甫、夏郢等地的劳动力来六堡采摘、制茶、贩运的情况。而后来品质下降、销路不畅的情况下,在计划经济时代也没有找到其他适合销的市场,六堡茶的生产陷入下滑状态,也必然导致了六堡茶种植的萎缩。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六堡茶百年盛衰给予我们的启示,值得深思。

六堡茶只有被消费者所接受并大量消费,靠品质和价格赢得市场,才能更有力地推动种植和产业发展。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梧州检验检疫局助力六堡茶产业规范发展》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六堡茶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