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茶的“金花”不是黄曲霉素

绵延于深邃的岁月,升华在更迭的时空,延续千年窖藏历史,六堡茶始终以其独特风范吸引着众多茶客。一场漫长的后发酵过程,于六堡茶茶迷是一场变化中获得惊喜的神圣仪式,却又让不懂的人产生许多误解:喝六堡茶皮肤会黑?六堡茶里黄色菌种有霉味,对身体无益?……面对外界对六堡茶中的种种质疑,让我们一探了“金花”的真实容颜。

眼下,很多茶友喝六堡茶都是奔着六堡茶的保健功效去的,但是对六堡茶只是一知半解,正如茶客吴女士对六堡认识仅仅是道听途说一样。她听说喝六堡茶皮肤会黑,六堡茶有霉味,疑似有黄曲霉素,害怕品饮对身体有害。对于不熟悉六堡茶的人,会怀疑是不是茶叶“发霉”了。六堡茶专家解释说,有一定年份的六堡茶,会有吴女士所看到的黄色菌种,其实这是经过岁月转化成的“金花”,这些金花一般存在于茶饼、茶砖的中心,要撬开才能看到;而黄曲霉多数是因为存放的时候导致的,所以通常会在表面。“金花”是一颗颗的,不存在霉丝,在茶叶里比较牢固,不能轻易擦掉;而黄曲霉必然有霉丝,很容易吹走,再者会与白霉共生。“金花”的产生都是零散地分布,茶叶整体都会存在;而因为黄曲霉是外界存放不当引起,会出现某地方成片,某地方没有这种现象。作为有益菌的“金花”,与所谓的“发霉”,是不可混淆为一谈的。

此外,“六堡茶中的金黄色孢子群落普遍茂盛,品质为佳”。《六堡茶》广西地方标准中“金花”有官方定义。维专家研究鉴定,认为“金花”实为冠突散囊菌,是有益菌种,具有显著降低人体类脂肪化合物、血脂、血压、血糖、胆固醇等功效。它能分泌淀粉酶和氧化酶,可催化茶叶中的淀粉转化为单糖,催化多酚类化合物氧化,实现茶叶色、香、味品质成分的转化,在长期的饮用观念中形成了六堡茶以有“金花”为上品的观念。(原题《“金花”绽放六堡茶》)

CY260.com扩展阅读

六堡茶会产生黄曲霉毒素吗?


六堡茶会产生黄曲霉毒素吗?

前段时间,网上有人质疑普洱茶里有致癌的黄曲霉毒素,尽管有知名茶叶专家用证据证实此说法不靠谱,但仍有不明就里的茶友对六堡茶也产生同样的疑问。“其实这个问题不用担心,两大因素决定六堡茶无法产生黄曲霉毒素,大家可以放心喝。”食品安全管理高级工程师、广西六堡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平接受采访时表示。

吴平说,我国目前没有针对茶叶制定黄曲霉毒素摄入量的安全标准,这并不是疏漏,而是基于对茶叶的安全风险分析。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菌在一定条件下大量繁殖才会产生,而黄曲霉菌的大量繁殖需要一定的营养环境,其中必须含有蛋白类、淀粉类、油脂类三大物质。在六堡茶中,这三种物质的含量可以说少得可怜。在这个基础上,其蛋白质还会在茶叶加工过程中被水解成氨基酸;仅有一点微量的淀粉则被转化为碳水化合物;脂类物质在发酵中又转化成了醇类物质,变成芳香类物质的一种。

吴平说:“六堡茶中缺少转化黄曲霉毒素的营养环境,这是最基本的。另一个‘不可能因素’,则是我们亲自做实验观察后获得的一手数据结果。”

2012年,他所在的检验测检疫部门曾做过一个实验,全程观察真菌在六堡茶渥堆发酵过程的变化。结果发现其发酵过程中,当有益的真菌作为优势菌群确立后,其他杂菌包括大肠杆菌等都会被抑制产生,并且逐渐消减,直到完全消失。这也就是微生物学界常说的“拮抗作用”原理。而且六堡茶中的茶多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致病性细菌的滋长繁殖。故在“渥堆”过程中,六堡茶也难有黄曲霉菌的生成出现。

网传“普洱茶含黄曲霉素” 福州普洱茶销量骤降


网传“普洱茶含黄曲霉素”福州普洱茶销量骤降

N本报记者黄立东

本报讯福州茶市普洱茶销售遭遇“黑天鹅”事件,近来销量大幅下降。记者昨日从福州茶市了解到,导致普洱茶销量急转直下的原因来自网上的一条微博。这条“喝普洱茶是得癌症最快的方法,因为其中含有大量致癌物黄曲霉素”的微博在网上不断热传。发此微博的吉林农业大学食品工程学院食品安全检测专家、副教授、博士李大军介绍说,普洱茶中是否含有黄曲霉素与其烘干工艺有关,人工烘干的普洱茶基本不会含有黄曲霉素。

围绕普洱茶含黄曲霉素的讨论还在继续,但上述消息已经影响到福州茶市普洱茶的销量,一些茶商普洱茶销售下降较为明显。

熟普洱茶安全性相对较高

李大军博士表示,普洱茶中是否含有黄曲霉素与其烘干工艺有关。黄曲霉素喜欢潮湿,茶叶在从采摘到烘干的这道工序,最容易产生黄曲霉素。相对而言,自然晾干的茶叶容易有黄曲霉素,而人工烘干的基本不会含有黄曲霉素。普洱茶有生熟之分,熟普洱茶的烘干工艺是人工烘干,所以几乎不会含有黄曲霉素。

福州一茶叶专家表示,根据茶叶制作工艺的特点,普洱茶属于后发酵,易出现霉变及真菌毒素污染,这些毒素中包括黄曲霉毒素。不过,根据美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所有食物中的黄曲霉毒素浓度极低,总量不超过20ppb(微克/升),人体因为摄入食物导致癌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李大军只不过在网上抛出自己的见解,有一定道理,但他也没有说所有的普洱茶都含有黄曲霉素,关键还是看保存情况,就像一些谷物如果保存不好发霉了,也会含有黄曲霉素。”福建省农科院相关专家表示,普洱茶需要保存在通风、干燥的环境中,一旦受潮就容易产生霉变,而产生霉变的普洱茶最好不要喝。

市民选购普洱茶很谨慎

昨日记者走访福州茶市发现,一些客户在选购普洱茶时显得异常谨慎。

“这段时间我接到原来的一些客户打来的电话,都是问普洱茶的事情。”福州茶叶市场一茶叶店老板王先生告诉记者,本月普洱茶的销售量与上个月相比下滑得比较厉害,2月份上半个月卖出30多饼,这个月到目前为止只卖出8饼。

业内人士表示,选购普洱茶时,对茶饼的表层要细看,一看是否有霉变现象,此外还要看茶饼表面是否有刮擦等痕迹,如果有明显的痕迹,就不能排除商家是在刮霉时留下的痕迹;此外,购买普洱茶时还可闻一闻茶饼,因为普洱茶易吸收异味,一旦保存不当,一些异味就可能被吸附到普洱茶上,不要购买有异味的茶叶。

黑曲霉、青霉素与普洱茶


生物界是由动物界、植物界和微生物界三界构成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很少注意微生物界,然而,微生物给生活带来的影响又是极其重大的。在茶叶大家族中最奇特,与微生物关系最密切的就是普洱茶。

黑曲霉

黑曲霉是一种低等真核生物,作为世界公认的安全可食用性,在工业生产和学术研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参与普洱茶品质形成的重要菌种,研究其生命周期及其代谢产物变化有着重要意义。

在普洱茶大生产发酵渥堆过程中,黑曲霉数量始终处于优势地位,黑曲霉可以生产胞内、胞外两类霉,有20种左右的水解霉,其中葡萄糖淀粉酶、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可以分解包括多糖、脂肪、蛋白质、天然纤维、果胶和非可溶性化合物等有机物。水解产物大多为单糖、氨基酸、水化果胶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使茶叶内含有效成分易于渗出、扩散,为增强茶汤的滋味和形成普洱茶甘滑、醇厚的品质特色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所以说,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黑曲霉代谢产生的有机酸和酶对普洱茶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普洱茶渥堆过程中黑曲霉始终是以优势菌群作用于普洱茶。

青霉素

在普洱茶渥堆过程中青霉产生多种酶类及有机酸,同时,黄青霉代谢产生的青霉素对杂菌、腐败菌可能有良好的消除和抑制生长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产黄青霉对普洱茶醇和品质的形成有辅助作用。

六堡茶金花小议


六堡茶金花小议

六堡茶的金花一般在春天发得比较好,都是从茶的内部向外发出,又以紧压以后的箩茶发得最好.一般不要压得过紧,象大箩装的茶,以一个成人站上去在箩边缘踩几下就行了.所以一般过了春天六堡茶都会升一些价.发过金花的六堡比没发的要好喝很多,如2005年上市的0411就比其它同年的茶转化快很多,又以箩心的比箩面的好喝.有此茶的茶友可以试试,泡有金花的六堡会品尝到特别香醇茶,黄色小点为金花,六堡发金花者为佳品。关于金花,比较权威的GBT10157-93《茶叶感官评审方法》中关于金花的释义为“茶中曲霉菌的金黄色孢子。金花普遍茂盛,品质为佳”。

“金花”是一种有益微生物,学名冠突散囊菌,属于子囊真菌曲菌科曲菌属,金黄色颗粒就是这种菌的孢子囊。“金花”从茶叶中吸取可利用的基质,进行代谢转化,满足自身的生长发育之需,同时,产生各种胞外酶(如多酚氧化酶、果胶酶、纤维素酶、蛋白酶……)作为有效的生化动力,去催化茶叶中各种相关物质发生氧化、聚合、降解、转化,完成六堡茶特有的色、香、味品质的物质转化,形成一系列对人体有益的功能成分,而且“金花”本身内含丰富的对人体有益的多种营养素,它还具有很强的提高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淀粉酶的活性和抑制脂肪酶活性的能力。所以金花越茂盛,则茶叶品质越佳。

什么是金花六堡茶?


什么是金花六堡茶?

喜欢喝六堡茶的茶友,大多都听说过金花,有人当其是宝,高价追捧,也有人不以为然,甚至说其乃致癌的黄曲霉菌而远远避之。“六堡茶的金花是什么东西?”“金花有什么作用?”“六堡茶的金花是怎么样的?对品质有什么影响?”接触过六堡茶金花的茶友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疑问。

金花到底是什么?

当前,有关研究者一般将六堡茶金花与茯砖茶等黑茶的金花等同,而且也形成了一定共识。就从其金花外观及分布情况、形成机理上看,几种金花虽略有差异,但基本上是相同的。

六堡茶上产生的金花外形似缩微的“米兰”。四川农业大学林学与园艺学院付润华等的《黑茶渥堆作用的研究》一文对金花“优势菌种名”的论述比较详细:“对发花中微生物研究主要是优势菌种名的研究,且长期存在分歧。1981年仓道平等鉴定表明优势菌是灰绿曲霉群中的谢氏瓦曲霉,由于缺乏扫描,对有性孢子的表面未能观察清楚,1986年温琼英通过电镜观察将该菌初步定为冠突曲霉,1990年,温琼英又与齐祖同对该菌鉴定为冠突散囊菌,无性型名称为针刺曲霉,异名为冠突曲霉。王志刚等也持此观点;这也是大多数学者认可的名称。但刘作易等研究表明该菌是灰绿曲霉群谢瓦氏曲霉变种。”

我们平日说到的六堡茶“金花”,这种金黄色的小圆球是指这种冠突散囊菌产生金黄色的闭囊壳,俗称“金花”。闭囊壳是子囊菌门、不整囊菌纲的子囊果(产生子囊孢子的结构),呈球形,无孔口的封闭状。也就是说,这种冠突散囊菌我们是看不到的,我们看见的是其黄色的子囊果。这个其实很容易理解,谁的眼睛像显微镜看得到细菌?我们看见的是这种冠突散囊菌产生金黄色的闭囊壳。

一些茶人甚至很多学术论文把这种冠突散囊菌产生的金花(闭囊壳)直接称作冠突散囊菌是不准确的,真正应该这样理解,当我们看到一个六堡茶茶样中长有“金花”时,往往表示这个茶中有冠突散囊菌的生长并分布着。

“金花”对六堡茶的作用

平时,我们通过看到的这些金黄色的闭囊壳——“金花”来判断这个茶中,冠突散囊菌成为了优势菌种,并会促使茶中物质加速转化,茶味变好,会含有更多有益于身体的物质。这种以看“金花”断定好茶做法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早为人们所使用并成为一种经验。

据研究资料显示,冠突散囊菌经其产生各种胞外酶(如多酚氧化酶、果胶酶、纤维素酶、蛋白酶等等)作为有效的生化动力,去催化茶叶中各种相关物质发生氧化、聚合、降解、转化,从而继续催化儿茶素氧化使汤色形成呈琥珀色,红浓加深。灰绿曲霉菌与冠突散囊菌是同族,它在陈化过程也易繁衍,是属于一种无味的霉菌。它可分泌一种氧化酶,也能催化多酚类化合物氧化,使苦涩味减少,滋味转为浓醇爽口。还可将茶叶中的淀粉转化为单糖,催化多酚类化合物氧化,使茶汤滋味醇甜,回味生津,使整个茶叶消除粗老味,综合口感变得滋味浓厚、鲜醇,而且带有甜味,汤色变红。

梧州地理环境条件优越,气候温和湿润,一年四季冷暖干湿变化很适合冠突散囊菌的生长繁殖。在无需过多干预的常规放置的条件下,六堡茶即可得到比较好的陈化,因此,有研究表明,梧州的气候及环境条件很适合六堡茶的生产和存放。在这个过程中,合适的温度湿度环境使得冠突散囊菌迅速成为优势菌种,参与了六堡茶特有的色、香、味物质的形成,并在其中起到了催化作用,也产生一系列对人体有益的功能成分。有“金花”的茶,好喝的秘密就在这里。

有金花的六堡茶就好吗?

一般而言,而其他没有“金花”的茶,并不表示其中没有冠突散囊菌,而是有可能是其还没形成优势菌种,或者是没有大量产生金黄色的闭囊壳,或者是其“金花”在一定的温度湿度下消失了(很多茶友或会有“金花消失了”的经验),但我们不能因之而说没有金花就不是好茶。

有茶友问起,六堡茶除了有金花,是否还有银花?常看到有部分惟利是图的商人,通过“湿仓”制造高湿环境,促进微生物菌类生长。确实,在湿度温度环境适合的条件下,能促进薛氏曲霉的生长。同时,其他杂菌也会加速繁殖,出现霉变。常见的是我们常常看见的长出白色、绿色或者红色的“毛”(杂菌的菌丝),我们粤语中称之为“发毛”。通过高湿促生的所谓“金花”,由于同时也会有大量其他菌类的繁殖,其会否导致影响我们身体健康,答案显然易见。

有金花的六堡茶里面的冠突散囊菌经催化并参与了六堡茶特有的色、香、味物质形成,口感会有较大改善,但茶叶本身的品质还是占最主要因素的,一个品质很差的六堡茶不好因为“金花”而脱胎换骨,变成上品、极品,这点很容易理解。

事实上,关键还要分辨这个茶是什么样的金花,有没有杂菌一起生长,干茶干不干净,是不是通过湿仓沤出来的,是不是霉变的茶品等等。这些,我们就需要通过茶的外观以及金花的形态分布加以辨别。

如何分清真正的金花呢?

一般而言,第一,由于高湿造成的霉变,尤其在霉菌群落最密集的地方,茶叶凝结成块、易碎。而有“薛氏曲霉”孢子的茶品,条索清楚、自然舒展,存期长久后茶品易分拆,冲泡后叶形完整,叶有一定强度和弹性;

其他杂霉菌只有黄色粉状孢子,但在生长期一定有菌丝形成,真正的“金花”任何时期都不会有菌丝存在。

此外,杂霉的孢子颗粒极细微且附着不紧,一口气即可以吹散落,真正的“金花”附着紧实,不易掉落;还有,其他杂霉菌是丝状成片分布,为浅黄色,通常分布在茶品局部;“金花”通常在茶块、茶饼或砖、沱的内部,为点状颗粒,呈金黄色,茶面分布时偶有十数个金花同处分布,花体清晰,界面清楚。

霉变茶的汤色偏黑或棕黑,较浑浊,味道有霉变气味,数泡后汤色很快变淡且依然浑浊,而有真正“金花”的茶品,茶色红,且较普通茶品更加清澈透亮,口感圆顺爽滑,一泡就有种特有甜香。以上几个要素须综合一起作判断,不能单看一两个方面便匆匆下结论。

一般茶友假如觉得很难如此专业地鉴别、分辨的话,还是找有经验的朋友分清楚再喝,以免对影响身体健康。

金花六堡茶如何洗茶

知道了何谓“金花”,有茶友担心,既然金花这么有用,那洗茶(醒茶)的时候,洗去了,岂不可惜?我们来说一说有金花的六堡茶该怎么洗茶。

笔者认为,我们平常洗茶(醒茶),也养成了洗茶(醒茶)的习惯,只需要注意怎么样洗茶,对待有“金花”的茶,也是同样的洗(醒)就行了。

“金花”茶的品质好,不是因为其附着的金黄色的闭囊壳,而是有成为了优势菌种的冠突散囊菌在茶的后发酵过程中,起到了辅助、催化的作用,其参与了氧化、聚合、降解、转化了茶中的相关物质,将茶叶中的淀粉转化为单糖,催化多酚类化合物氧化,从而使得茶汤回甜生津、醇厚鲜爽,这些物质已经在茶里面,并不在闭囊壳中。

不过,这些使得茶“回甜生津,醇厚鲜爽”的物质,也同样的可溶于水中(这是当然的,不溶于水我们也品尝不到了),洗茶还是如我们平时所提倡,用热水而不是开水洗茶,洗茶(醒茶)应控制在很短的时间为宜。

实验表明,茶的香气成分以及一些对有益人体的成分,如茶多酚、氨基酸、醚浸出物等,在第一次加水后3秒即开始大量溶入热水中,若“洗茶”超过3秒钟,这些茶的有效成分就会开始大量损失。因此我们洗茶时,热水注入后应尽快将水倒去,最好控制在3秒之内为宜。

金花六堡茶,因为金花,更有营养


金花六堡茶,因为金花,更有营养喜欢喝六堡茶的朋友或多或少都听说过金花六堡茶这么一样东西,关于六堡茶茶中的金花一直是众说纷纭,有人对这金花那是不以为然,也有不少人肯花高价追捧带有金花的六堡茶,那这六堡茶的金花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对六堡茶的品质又有什么影响呢?

六堡茶上所生长的金花看起来像是一颗颗散落的米兰花,要是不仔细瞧还以为是六堡茶发霉变质了,虽然这金花还真的是一种真菌的闭囊壳,那种真菌名为冠突散囊菌(Eurotiumcristatum),这种真菌属于散囊菌目发菌科散囊菌属,可生长在六堡茶等黑茶以及冬虫夏草、中药片、木屑土壤等基物上。

把金花的真身说了出来大家可能会有些担忧,这金花可是真菌到底值不值得我们追捧呢?这种金黄色的小圆球国家已经出了标准了:金花越多茶叶品质越好。

原因在于这金花是有益品质的黄霉菌,它在茶叶的后发酵中不仅能分泌淀粉酶和氧化酶,还可以将茶叶中的淀粉催化转化为单糖,将多酚类化合物催化氧化,从而使茶叶汤色变棕红回甜生津,消除茶叶自带的粗青味,简单来说这种金花不仅有益还能改变茶叶的品质。

六堡茶与金花的融合赋予了六堡茶极其特殊的韵味,“金花”能使茶叶物质加速转化,形成芬芳香味,真正带着自然“金花”的六堡茶,冲泡出来的茶汤不仅茶色红浓明亮,且较普通茶品更为透亮清澈,口感也是润醇爽滑,更是具有促进调节新陈代谢和病理预防作用,如清血管、降三高、清毒素、护肝肾等的绝佳保健功效。

很多朋友试过购买了金花六堡茶后会有金花会莫名其妙地消失了的经验,那只是金花在一定温度湿度下消失了,但并不代表这样的金花六堡茶就不是好茶,如上所述金花的作用是在茶叶后发酵时起到的转化催化作用,这些物质已经在茶叶里面,并不在金花中,所以没有金花的六堡茶也不一定是品质不好的茶,或许只是它带着的金花消失了。

六堡茶专家:金花六堡茶与洗茶


话说洗茶

据学者考证,“洗茶”一词始用于北宋,不过原来不是现在这个意思。据说原来是茶叶采摘后制作过程中的用语,根本不是泡茶那一个程序的意思。后来,不知怎么就将这个词用到了泡茶过程中。

唐代,当时人们喝茶是使用“煮茶”的方式,先是“烤茶”,待饼茶冷却后,将其敲成小块,之后就是碾茶了,倒入碾钵碾碎,用箩筛选出粗细适中的茶颗粒,之后才到“煮茶”。由于当时的这种煮茶法,洗茶还未成为一道专门的程序,仅仅是在烹茶时去掉“第一煮”时的水沫,以防“其味不正”,影响品感。这点在陆羽《茶经·五之煮》中有记述:“第一煮水沸,弃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云母,饮之则其味不正。”

最早将“洗茶”单独列为煎茶的一个重要环节见于明代《茶谱》(钱椿年编,顾元庆删校)对前朝及当时有关茶之制造和品饮的方法进行了总结。《茶谱·煎茶四要》有记载:“一、择水……。二、洗茶:凡烹茶先以热汤洗茶叶,去其污垢、冷气,烹之则美。三、候汤……。四、择品……。”但该书这里提到的“洗茶”仍然只是“煎茶”的一个步骤,不是用于泡茶。在明代,喝茶之法逐步改煮茶为泡茶,在泡茶中加入“洗茶”程序的做法,估计由此“煎茶”移植过去,最早或始于明清。

如何洗茶?

 从明代《茶谱》所载:“洗茶:凡烹茶先以热汤洗茶叶,去其污垢、冷气,烹之则美。”这句话很值得分析,说到了‘洗茶’的点子上,笔者发现,这个关键点被很多现代人忽略了。

古人用字很讲究也很精确:“热汤”与“沸汤”明显的差别,我们现在用沸汤来洗茶,甚至反复洗确实是不正确的。一开始,我们的古人就提出是“热水洗”,而不是“沸水洗了”。其作用是“去其污垢、冷气”,这里“污垢”就不多说了,中国茶叶学会的刘仲华教授认为洗茶不单是洗涤尘沙等附着物,还有除去部分易溶于热水的农残物和重金属物质的作用。而去“冷气”则是指其另一种作用———“润茶、醒茶”之用,主要是为了下一步泡茶时,可更好地体现茶的香气和滋味。

这个“温茶、润茶、醒茶”的作用可以理解为“去掉茶叶中的阴湿之气”。因茶叶有很强的吸湿性、吸收异味性,内含多种“亲水”物质,故在贮放过程中极易吸收潮气和异味。通过洗茶时的热水浇淋,可去掉茶叶中的湿气、冷气和附着表面的少许杂味,并使茶叶舒张,预热以进入“状态”。

有心的茶友不妨尝试尝一下洗茶的茶汤,是不太好喝的,而且味道显得不如后面几道茶汤味道“纯正”,所以也不必担心洗茶把茶中精华都洗去了。有学者呼吁“不洗茶”,倒大可不必,其实最关键是要正确洗茶。至于正名“洗茶”为“润茶”或“温茶”什么的,倒也未尝不可。

根据有关实验,茶的香气成分以及一些对有益人体的成分,如茶多酚、氨基酸、醚浸出物等,在第一次加水后3秒即开始大量溶入热水中,若“洗茶”超过3秒钟,这些茶的有效成分就会开始大量损失。因此我们洗茶时,热水注入后应尽快将水倒去,不应浸泡过长时间,最好控制在3秒之内为宜。

金花是什么?

 “金花是什么?”“金花有什么作用?”“六堡茶的金花是怎么样的?对品质有什么影响?”很多茶友或多或少或曾经有过这样的疑问。确实,针对六堡茶金花研究者甚少,研究论文也不多,很多研究者将其与“茯砖茶”的金花等同,而且也形成了一定共识。不过,就从其表面形状及分布情况来看,两者还是有一点点差异的。其微生物种类菌种是否一致,还有待专家学者去进一步研究。

这里先用业界研究者大多借用与茯砖金花一致的做法,据四川农业大学林学与园艺学院付润华等的《黑茶渥堆作用的研究》一文对金花“优势菌种名”的论述比较详细:“对发花中微生物研究主要是优势菌种名的研究,且长期存在分歧。1981年仓道平等鉴定表明优势菌是灰绿曲霉群中的谢氏瓦曲霉,由于缺乏扫描,对有性孢子的表面未能观察清楚,1986年温琼英通过电镜观察将该菌初步定为冠突曲霉,1990年,温琼英又与齐祖同对该菌鉴定为冠突散囊菌,无性型名称为针刺曲霉,异名为冠突曲霉。王志刚等也持此观点;这也是大多数学者认可的名称。但刘作易等研究表明该菌是灰绿曲霉群谢瓦氏曲霉变种。”

学术上最终定名这个事还是留给专家去做吧,我们先说说这个花,这种金黄色的小圆球是指这种冠突散囊菌产生金黄色的闭囊壳,俗称“金花”。闭囊壳是子囊菌门、不整囊菌纲的子囊果(产生子囊孢子的结构),呈球形,无孔口的封闭状。也就是说,这种冠突散囊菌我们是看不到的,这个很容易理解,谁眼睛像显微镜还看得到细菌?我们看见的是这种冠突散囊菌产生金黄色的闭囊壳。

笔者认为,很多人甚至很多学术论文把这种冠突散囊菌产生的金花(闭囊壳)直接称作冠突散囊菌是不准确的。

 金花的作用

 平时,我们是看到这些金黄色的闭囊壳———“金花”而判断这个茶中,冠突散囊菌成为优势菌种,会导致茶味变好,会含有更多有益于身体的物质。这种看“金花”断定好茶做法在少数民族地区早为人们所使用并成为一种经验,这些“金花”提供给我们了解这个茶有大量冠突散囊菌参与了转化而已。

据资料显示,冠突散囊菌经其产生各种胞外酶(如多酚氧化酶、果胶酶、纤维素酶、蛋白酶等等)作为有效的生化动力,去催化茶叶中各种相关物质发生氧化、聚合、降解、转化,从而继续催化儿茶素氧化使汤色形成呈琥珀色,红浓加深。灰绿曲霉菌与冠突散囊菌是同族,它在陈化过程也易繁衍,是属于一种无味的霉菌。它可分泌一种氧化酶,也能催化多酚类化合物氧化,使苦涩味减少,滋味转为浓醇爽口。还可将茶叶中的淀粉转化为单糖,催化多酚类化合物氧化,使茶汤滋味醇甜,回味生津,使整个茶叶消除粗老味,综合口感变得滋味浓厚、鲜醇,而且带有甜味,汤色变红。

从资料中我们可以知道,冠突散囊菌参与了六堡茶特有的色、香、昧品质的形成,并在其中起到了催化作用,也产生一系列对人体有益的功能成分。有“金花”的茶,好喝的秘密就在这里。

而其他没有“金花”的茶,并不表示其中没有冠突散囊菌,而是有可能是其还没形成优势菌种,或者是没有大量产生金黄色的闭囊壳,或者是其“金花”在一定的温度湿度下消失了(很多茶友或会有“金花消失了”的经验),但我们不能因之而说没有金花就不是好茶。

 金花茶的洗茶

 知道了何谓“金花”以及“金花”的作用,也知道了洗茶的方法,我想这位茶友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笔者认为,我们平常喝茶,养成了洗茶的习惯,只需要明确怎么样洗茶,有哪些要注意的问题即可。对待有“金花”的茶,也是同样的洗吧。

“金花”茶的品质好,不是因为其附着的金黄色的闭囊壳,而是有成为了优势菌种的冠突散囊菌在茶的后发酵过程中,起到了辅助、催化的作用,其参与了氧化、聚合、降解、转化了茶中的相关物质,将茶叶中的淀粉转化为单糖,催化多酚类化合物氧化,从而使得茶汤回甜生津,醇厚鲜爽,这些物质已经在茶里面,并不在闭囊壳中。

不过,这些使得茶“回甜生津,醇厚鲜爽”的物质,也同样的很容易溶于水中(这是当然的,不溶于水我们也品尝不到了),洗茶还是如上文所说,应该控制在很短的时间为宜。

黄曲霉毒素真的毁了普洱茶吗?


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普洱茶,就在最近几天,再次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焦点。事情的起因是科普作家方舟子发表文章,提出了普洱茶可能致癌的说法,云南普洱茶协会随即发表声明进行澄清,并声称要诉诸法律程序,还普洱茶清白。

那么,深受我国民众喜爱的普洱茶到底有没有致癌性?本文将从科学的角度利用实验数据来对此问题做些探讨。

普洱茶是什么茶?

普洱茶是以中国云南省一定区域内云南大叶种(云南省大叶类茶树品种的总称)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发酵加工而成的散茶和紧压茶。

普洱茶分为生茶和熟茶,生茶是新鲜的茶叶采摘后以自然的方式陈放,未经过渥堆发酵处理。经过渥堆工序,人工发酵的则为熟茶。因此,普洱茶根据其种类又分为不发酵茶(普洱绿茶),轻发酵茶(普洱青茶,普洱黄茶,普洱白茶),全发酵茶(普洱红茶),后发酵茶(普洱紧茶,普洱黑茶)等。

决定普洱茶种类和品质的关键,就是发酵和陈化工艺。经过不同温度、湿度、通风条件下地发酵和陈化,茶的发酵程度有所不同,其中后发酵茶相对流行,并为人们所熟知。

普洱茶多得自于产量很高的老木,矿物质含量丰富。来自国内一些机构的研究认为,喝普洱茶可以降低血压,改善血液循环,其通便,减肥等功效也有所报道。当然普洱茶的这些保健作用,与茶的品质有很大的关系。

以上的段落简单介绍了普洱茶的定义、分类以及制作工艺,这次普洱茶致癌的争议,就出现在普洱茶的制作工艺上。争议的核心在于,普洱发酵(陈化)过程中的潜在不安全因素,也就是霉变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霉变后的后果又有多严重。

自然发酵和后发酵茶需要在常温下20-30度储藏发酵,之后还要经历长年的陈放。陈放工艺控制得当,即为上等的普洱茶,如果陈放过程中储藏不当,则极易产生霉菌等有害微生物,制成的普洱茶产品就很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普洱茶含有致癌物?

普洱茶本身并不含有致癌物,普洱茶致癌是因为储存不当,导致黄曲霉素超标,黄曲霉毒素才是罪魁祸首。

方舟子提到过下面这项研究,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人员2011年对广州某茶叶市场上70份湿仓普洱茶样品进行了检测,各样品中均可检出黄曲霉毒素B1,70份样品中超过5微克/公斤的有8例,占11.43%[1]。

但是这篇文章的作者也指出,检测所采用的样品,均为较为低价的产品,即湿度较高的仓储条件下储藏的产品。

为什么要采用湿仓进行储藏陈化?因为湿度较高的地方,普洱茶会变得更黑,看上去和长年储藏的茶外表相似,可以说是一种投机取巧的手段。下图为采访广州疾控中心朱伟的一段视频截图。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是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的代谢产物。在合适的基质、温度、pH、相对湿度下,粮食谷物坚果若未及时晒干,就会引起黄曲霉菌种滋生,并产生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对健康危害极大,是引起肝细胞癌的主要物质。它至少分为13种类,其中B1毒性最强。其他具有毒性的还有B2, G1, G2, M1, M2等几种。

它诱发癌症的机制,主要是动物或人体摄入其后,经过肝脏的代谢酶细胞色素P450的活化,和DNA形成复合体,而该复合体会阻碍DNA复制,进而激活细胞癌化的启动开关。

黄曲霉毒素极强的致癌性已被各种文献确认,动物实验显示,用含有15 μg/kg B1的饲料喂养大鼠,全部的大鼠都发现肝癌迹象[2]。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其列为一类致癌物质,根据急性毒性动物实验的推算,黄曲霉毒素的半数致死量为B1 - 18.2 μg、B2 - 84.8 μg、G1 - 39.2 μg、G2 - 172.5 μg。摄入后20%可以从尿中排泄掉,大量摄入会导致急性中毒,症状有黄疸、急性腹水症等。持续微量摄入可引起慢性肝脏损害,诱发肝癌。如果是B型肝炎患者的话,摄入后会增加肝癌的发生几率。

因此,它是目前食品天然污染物中,毒性最强的物质之一。

最为可怕的是,黄曲霉毒素经普通烹调加热处理后并不能分解。在氧气存在的条件下,只有经过紫外线照射,强酸pH3或者强碱pH10处理后才能分解。一般的家庭烹调不能分解黄曲霉毒素,因此非常危险。

普洱茶如果储存环境潮湿,温度适宜,是非常容易被黄曲霉菌污染的。如果泡饮已经霉变的普洱茶,自然存在致癌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普洱茶可能致癌的大前提就是,普洱茶被霉菌污染。

接下来要讨论的,首先是普洱茶是否容易被霉菌污染。

作为食品专业出身的笔者,最初接触这一网络热点事件后,首先就联想到确实有严肃的科学研究讨论过这一课题。我们选用一篇科学文献[3],来揭示普洱茶和黄曲霉菌之间的那些恩怨纠葛。

如文章片头所说,对于后发酵普洱茶,渥堆发酵是关键加工工艺,这其中所要用到的有益发酵菌种就是黑曲霉菌。虽然与黄曲霉菌仅有一字之差,性质上来说却大相径庭,黑曲霉菌是发酵工业中的重要菌种,在制酱、制醋、制茶、酿酒、生产酶制剂及有机酸等行业地位重要。

渥堆加工需要放置22-24天,在此期间,黑曲霉菌发挥功用将普洱茶发酵,产生有机酸。

在这一过程中,如果由于储藏方式不当感染了黄曲霉菌,那么普洱茶会发生什么变化?黄曲霉菌含量会超标吗?会产生致癌剂量的黄曲霉毒素吗?

在此实验中,两个菌种——分别是菌种1 YM 31880,来源于ATCC(美国菌种保藏中心)和菌种2 YM 31882,来源于IM-CAS(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被接种到普洱茶中,并完全模仿渥堆发酵过程,将其培养22天,使其熟成。

两类菌种均在接种第1-8天的发酵前期迅速繁殖,在第8天时达到最高,之后呈下降趋势,在22天,接种1号黄曲霉菌的普洱茶检测不出黄曲霉菌,2号仍可以检测出少量黄曲霉菌,同时两组都没有检测到黄曲霉毒素。从自然界分离到的黄曲霉菌,只有10%能产生毒素。

所以就算是产品污染了黄曲霉菌,也不一定会产生毒素,这与产毒环境存在一定关系。

从该实验也可以看出,在普洱茶的发酵过程中,普洱茶的营养成分和环境,并不适合黄曲霉素的生长和产毒,到发酵后期,由于环境缺乏,黄曲霉菌甚至得不到生长。

同时该研究也比较了黄曲霉菌和黑曲霉菌的竞争生长关系。

如前所述,黑曲霉菌是普洱茶后发酵过程中的有利菌种,黄曲霉素和黑曲霉菌在到第8天为止时,均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后期两者均减少,前期黄曲霉菌增长迅速,而后期黑曲霉菌则作为优势菌种,其生长速度较快,说明两种微生物之间存在竞争作用。

研究也表明,黑曲霉菌抑制了黄曲霉菌的生长、产毒,还可以起到降解黄曲霉毒素的作用。

另外,实验还设有一个发酵过程中没有人工加入黄曲霉菌的对照组,结果发现对照组自始至终没有检测到来自于自然污染的黄曲霉菌。

该研究的结论认为:

1, 普洱茶在后发酵渥堆过程中,不易产生黄曲霉菌和其毒素。

2, 后发酵黑茶,如果在湿度大,温度高,通风条件差的环境下,容易受到黄曲霉菌污染,并可能产生黄曲霉毒素。如果发现茶叶有苦涩味,霉味,则不应饮用。

最后,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不仅仅是普洱茶,红茶绿茶,由于储存湿度大,也同样有被霉菌污染的可能性。有研究表示,来源于多个产地的146个红茶和绿茶样品中,有1/3的茶叶霉菌数超标[4]。可见感染霉菌并非是普洱生产过程中的专利,所有的茶叶生产工艺,乃至很多的食品生产工艺中,均存在感染霉菌的可能性。

普洱茶作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人气不断走高。对于它的研究,不仅仅是功效方面,卫生安全方面一样需要更多更广泛的深入钻研。

我们希望给出的忠告是,请在正规的经销处,购买质量过硬的产品,尽量选择真空包装,慎重购买在不洁净的环境下散装出售的普洱茶。不要因为贪图便宜而伤害自己的身体健康。

食品安全中的潜在危险性和普遍安全性

普洱茶致癌传言的风波真相,相信您看了这篇文章后已经有所判断。普洱致癌同很多食品安全卫生领域的命题一样,都是潜在危险性和普遍安全性之间的矛盾。从潜在的可能性上来说,质量低劣的普洱产品确实可能在发酵(陈化)过程中产生黄曲霉毒素,从而危害人体健康。然而从普遍的行业发展状况和工艺水平角度而言,经过正规发酵(陈化)手段生产,通过国家检验标准的普洱产品,其致癌可能性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我们常吃的香肠、火腿等熏制食品,以及臭豆腐、松花蛋、泡菜等腌制、发酵食品,乃至各类烧烤油炸食品,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致癌物质可谓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

然而,它们还是作为餐桌上的美食,满足着世人挑剔的味蕾。现代食品工业已经在尽最大努力去减少食品生产过程中的有害物质污染,因噎废食的矫揉造作并不值得鼓励。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就讲普洱致癌,那么试问还有什么食物是绝对安全的?

在潜在的危险性面前,我们倾向于相信整个食品行业的专业性以及背后国家制定的食品安全标准和实施的严格检验监管,从而认为这些食品是普遍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的。食品安全领域的不良个案不能作为否定整个行业的积累和努力的借口,但我们可以呼吁政府投入更大的精力去完善食品安全相关的立法和监管。

正如普洱发酵(陈化)不当会产生致癌物质,所谓的农家自产安全安心并不能保证食品质量,分散的生产模式往往代表了低水平和少监管。规模化集约化的工业模式,才是真正提高食品安全性的终南大道。

我们衷心呼吁在这场风波面前,广大消费者选择相信从业企业的技术水准和自律意识。同时,也希望普洱茶背后的整个中国食品行业,能够日益精进,在不断提供美味食物的同时,早日消解民众关于中国食品安全的疑虑,破除关于“纯天然“”无公害“的迷思。

六堡茶有金花更显难得!


六堡茶有金花更显难得!

喜欢喝六堡茶的茶友,大多都听说过金花,有人当其是宝,高价追捧,也有人不以为然,甚至说其乃致癌的黄曲霉菌而远远避之。“六堡茶的金花是什么东西?”“金花有什么作用?”“六堡茶的金花是怎么样的?对品质有什么影响?”接触过六堡茶金花的茶友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疑问。

金花到底是什么?

当前,有关研究者一般将六堡茶金花与茯砖茶等黑茶的金花等同,而且也形成了一定共识。就从其金花外观及分布情况、形成机理上看,几种金花虽略有差异,但基本上是相同的。

六堡茶上产生的金花外形似缩微的“米兰”。四川农业大学林学与园艺学院付润华等的《黑茶渥堆作用的研究》一文对金花“优势菌种名”的论述比较详细:“对发花中微生物研究主要是优势菌种名的研究,且长期存在分歧。1981年仓道平等鉴定表明优势菌是灰绿曲霉群中的谢氏瓦曲霉,由于缺乏扫描,对有性孢子的表面未能观察清楚,1986年温琼英通过电镜观察将该菌初步定为冠突曲霉,1990年,温琼英又与齐祖同对该菌鉴定为冠突散囊菌,无性型名称为针刺曲霉,异名为冠突曲霉。王志刚等也持此观点;这也是大多数学者认可的名称。但刘作易等研究表明该菌是灰绿曲霉群谢瓦氏曲霉变种。”

我们平日说到的六堡茶“金花”,这种金黄色的小圆球是指这种冠突散囊菌产生金黄色的闭囊壳,俗称“金花”。闭囊壳是子囊菌门、不整囊菌纲的子囊果(产生子囊孢子的结构),呈球形,无孔口的封闭状。也就是说,这种冠突散囊菌我们是看不到的,我们看见的是其黄色的子囊果。这个其实很容易理解,谁的眼睛像显微镜看得到细菌?我们看见的是这种冠突散囊菌产生金黄色的闭囊壳。

一些茶人甚至很多学术论文把这种冠突散囊菌产生的金花(闭囊壳)直接称作冠突散囊菌是不准确的,真正应该这样理解,当我们看到一个六堡茶茶样中长有“金花”时,往往表示这个茶中有冠突散囊菌的生长并分布着。

“金花”对六堡茶的作用

平时,我们通过看到的这些金黄色的闭囊壳——“金花”来判断这个茶中,冠突散囊菌成为了优势菌种,并会促使茶中物质加速转化,茶味变好,会含有更多有益于身体的物质。这种以看“金花”断定好茶做法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早为人们所使用并成为一种经验。

据研究资料显示,冠突散囊菌经其产生各种胞外酶(如多酚氧化酶、果胶酶、纤维素酶、蛋白酶等等)作为有效的生化动力,去催化茶叶中各种相关物质发生氧化、聚合、降解、转化,从而继续催化儿茶素氧化使汤色形成呈琥珀色,红浓加深。灰绿曲霉菌与冠突散囊菌是同族,它在陈化过程也易繁衍,是属于一种无味的霉菌。它可分泌一种氧化酶,也能催化多酚类化合物氧化,使苦涩味减少,滋味转为浓醇爽口。还可将茶叶中的淀粉转化为单糖,催化多酚类化合物氧化,使茶汤滋味醇甜,回味生津,使整个茶叶消除粗老味,综合口感变得滋味浓厚、鲜醇,而且带有甜味,汤色变红。

梧州地理环境条件优越,气候温和湿润,一年四季冷暖干湿变化很适合冠突散囊菌的生长繁殖。在无需过多干预的常规放置的条件下,六堡茶即可得到比较好的陈化,因此,有研究表明,梧州的气候及环境条件很适合六堡茶的生产和存放。在这个过程中,合适的温度湿度环境使得冠突散囊菌迅速成为优势菌种,参与了六堡茶特有的色、香、味物质的形成,并在其中起到了催化作用,也产生一系列对人体有益的功能成分。有“金花”的茶,好喝的秘密就在这里。

有金花的六堡茶就好吗?

一般而言,而其他没有“金花”的茶,并不表示其中没有冠突散囊菌,而是有可能是其还没形成优势菌种,或者是没有大量产生金黄色的闭囊壳,或者是其“金花”在一定的温度湿度下消失了(很多茶友或会有“金花消失了”的经验),但我们不能因之而说没有金花就不是好茶。

有茶友问起,六堡茶除了有金花,是否还有银花?常看到有部分惟利是图的商人,通过“湿仓”制造高湿环境,促进微生物菌类生长。确实,在湿度温度环境适合的条件下,能促进薛氏曲霉的生长。同时,其他杂菌也会加速繁殖,出现霉变。常见的是我们常常看见的长出白色、绿色或者红色的“毛”(杂菌的菌丝),我们粤语中称之为“发毛”。通过高湿促生的所谓“金花”,由于同时也会有大量其他菌类的繁殖,其会否导致影响我们身体健康,答案显然易见。

有金花的六堡茶里面的冠突散囊菌经催化并参与了六堡茶特有的色、香、味物质形成,口感会有较大改善,但茶叶本身的品质还是占最主要因素的,一个品质很差的六堡茶不好因为“金花”而脱胎换骨,变成上品、极品,这点很容易理解。

事实上,关键还要分辨这个茶是什么样的金花,有没有杂菌一起生长,干茶干不干净,是不是通过湿仓沤出来的,是不是霉变的茶品等等。这些,我们就需要通过茶的外观以及金花的形态分布加以辨别。如何分清真正的金花呢?

一般而言,第一,由于高湿造成的霉变,尤其在霉菌群落最密集的地方,茶叶凝结成块、易碎。而有“薛氏曲霉”孢子的茶品,条索清楚、自然舒展,存期长久后茶品易分拆,冲泡后叶形完整,叶有一定强度和弹性;

其他杂霉菌只有黄色粉状孢子,但在生长期一定有菌丝形成,真正的“金花”任何时期都不会有菌丝存在。

此外,杂霉的孢子颗粒极细微且附着不紧,一口气即可以吹散落,真正的“金花”附着紧实,不易掉落;还有,其他杂霉菌是丝状成片分布,为浅黄色,通常分布在茶品局部;“金花”通常在茶块、茶饼或砖、沱的内部,为点状颗粒,呈金黄色,茶面分布时偶有十数个金花同处分布,花体清晰,界面清楚。

霉变茶的汤色偏黑或棕黑,较浑浊,味道有霉变气味,数泡后汤色很快变淡且依然浑浊,而有真正“金花”的茶品,茶色红,且较普通茶品更加清澈透亮,口感圆顺爽滑,一泡就有种特有甜香。以上几个要素须综合一起作判断,不能单看一两个方面便匆匆下结论。

一般茶友假如觉得很难如此专业地鉴别、分辨的话,还是找有经验的朋友分清楚再喝,以免对影响身体健康。

金花六堡茶如何洗茶

知道了何谓“金花”,有茶友担心,既然金花这么有用,那洗茶(醒茶)的时候,洗去了,岂不可惜?我们来说一说有金花的六堡茶该怎么洗茶。

笔者认为,我们平常洗茶(醒茶),也养成了洗茶(醒茶)的习惯,只需要注意怎么样洗茶,对待有“金花”的茶,也是同样的洗(醒)就行了。

“金花”茶的品质好,不是因为其附着的金黄色的闭囊壳,而是有成为了优势菌种的冠突散囊菌在茶的后发酵过程中,起到了辅助、催化的作用,其参与了氧化、聚合、降解、转化了茶中的相关物质,将茶叶中的淀粉转化为单糖,催化多酚类化合物氧化,从而使得茶汤回甜生津、醇厚鲜爽,这些物质已经在茶里面,并不在闭囊壳中。

不过,这些使得茶“回甜生津,醇厚鲜爽”的物质,也同样的可溶于水中(这是当然的,不溶于水我们也品尝不到了),洗茶还是如我们平时所提倡,用热水而不是开水洗茶,洗茶(醒茶)应控制在很短的时间为宜。

实验表明,茶的香气成分以及一些对有益人体的成分,如茶多酚、氨基酸、醚浸出物等,在第一次加水后3秒即开始大量溶入热水中,若“洗茶”超过3秒钟,这些茶的有效成分就会开始大量损失。因此我们洗茶时,热水注入后应尽快将水倒去,最好控制在3秒之内为宜。

“金花”成就六堡茶的独特品质


“金花”成就六堡茶的独特品质

“金花”

成就六堡茶的独特品质

导读:

前段时间播出的热剧《那年花开月正圆》,娘娘孙俪饰演的周莹一路开挂,不仅因祸得福,发明了一种带有“金花”的新茶,该茶品质更升级,口感香味更醇厚!这种带有“金花”的茶叶完爆市场!并成为娘娘逆袭的一大利器!到底这种“金花”是什么?如何产生?又有什么好处?今天在这里小编和大家探讨一下。

什么是金花?“金花”学名——冠突散囊菌属于优势菌种,对其他杂菌的生长具有强大的抑制作用,使黑茶得到更好的储存,只要储存环境湿度不太高,茶叶没有过度潮湿,一般都不容易出现发黑霉等不良现象。一直以来,“茶好金花开”是人们评价黑茶好坏的其中一项重要因素。六堡茶属于黑茶,和其他黑茶一样也会发金花,而且六堡茶的独特品质得益于金花菌。

由微生物分泌的多酚氧化酶,会使茶多酚中的儿茶素成分大幅度发生酶促氧化,转化形成黄色的茶黄色和红色的茶红素,在发花的过程中含量加大,再加上深褐色的茶褐素在后期大量增加,六堡茶红浓汤色快速形成,纤维素、果胶、蛋白质等的大量水解裂解等,增进了茶汤的醇和滋味。

在六堡茶陈化阶段,“金花”分泌出淀粉酶和氧化酶,可以催化茶叶中的淀粉转化为单糖,催化多酚类化合物质氧化,使茶叶汤色变得红浓明亮,消除青涩味,在口味上更加醇厚柔和,甜滑回甘。

金花的成因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茶叶专业农艳芳教授说:“六堡茶的金花是六堡茶加工、陈化过程中的工艺参数‘恰到好处’的一个结果,金花的茂盛程度与茶叶原料和发酵工艺、陈化环境密切相关,尤其取决于发酵工艺中对温度、湿度参数点的严格控制。”

有连续47年制茶经验的圣源六堡茶师傅姚静健说,《那年花开月正圆》,周莹吴家东院的茯茶是因为人祸而被水泡过后长出金花,现实制茯茶可不是这样,千万别被误导!呵呵!从古到今,六堡茶的金花都不需要象吴家东院的茯茶那样要“泡过水”的,都是顺其自然,天然生长。

在储存过程中,金花菌孢子囊颗粒的大小会随着湿度等因素变化而发生变化,茂盛的时候似‘米兰’,湿润、新鲜时呈现金黄色;风干、见光后,收缩变小,甚至变成白色、灰色的小斑点,但不影响其品质和功效。

有专家研究发现,不同发酵时期的金花能显著提高蛋白酶的活力,促进淀粉酶对淀粉的酶解、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对蛋白质的酶解,有利于淀粉、蛋白质消化吸收,改善人体肠道功能;此外,还能抑制脂肪在消化系统中的降解、吸收。所以带金花的六堡茶具有更强的促消化、降血脂、溶解脂肪、调节糖类代谢等功效。喝“金花”六堡茶,能更好地滋养肠胃、减肥降脂。

普洱茶中黄曲霉毒素从何而来,它与黑曲霉有着怎么样的关系?


普洱茶中黄曲霉毒素从何而来,它与黑曲霉有着怎么样的关系?

无论普洱生茶还是熟茶,都需要储存起来进行“陈化”,也就是放在库房里继续自然发酵。储存普洱茶的仓库分为干仓和湿仓两种,主要差异是温湿度和通风条件。在干仓中,普洱茶的自然发酵进程缓慢,即使历经10~20年依然口味醇厚,这也是普洱老茶的魅力和价值所在。湿仓实际上就是提高库房的温湿度,促进霉菌生长,加快后熟发酵进程,有点类似文物的“做旧”,但如果温湿度控制得不好会使茶叶劣变。

不过,单纯的湿仓储存并不足以产生黄曲霉毒素,毒素产生更重要的因素是劣质原料、储存不当和货物混放等原因。广州和南昌检出黄曲霉毒素的普洱茶均为湿仓储存的廉价普洱茶,普遍在每斤15元以下,最便宜的只有每斤4元。这样的茶叶本身品质不佳,仓储卫生条件更是无从谈起,因此被黄曲霉毒素污染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首先要强调的是,真正品质优良的普洱茶几乎不可能出现黄曲霉毒素污染。其次,普洱茶每次用量很少,大约只有5~10克,而黄曲霉毒素也不溶于水,因此在泡茶的时候,毒素不会进入茶汤,而大家喝茶的时候一般也不会把茶叶吃下去。因此,相比大米、玉米、花生等容易被黄曲霉污染的食物,来自茶叶的黄曲霉毒素污染实在是不足为虑。

当然,黄曲霉毒素是明确的致癌物。国际上普遍认为,致癌物没有安全的摄入量,也就是越少越好。因此建议消费者在选购普洱茶时,一是不要选择过于便宜的普洱茶。二是可以看一看、闻一闻,如果纸包上有水渍、茶饼明显发霉(比如起白霜、有霉点)或味道不好就不要购买。三是冲泡的时候观察茶汤,如果不太清亮,甚至能喝出霉味,为了安全起见最好就别喝了。

2010年,广州市疾控中心在当地茶叶市场搜集了70个普洱茶样品,结果所有样品均被检出黄曲霉毒素,其中8个样品黄曲霉毒素超标(参照谷物的限量,每公斤5微克)。此外,也检测到另外三种真菌毒素:伏马菌素、T-2毒素和呕吐毒素。随后“普洱致癌”的说法一度甚嚣尘上,令消费者疑虑重重,也令商家头疼不已。2013年的另一项调查中,从南昌某茶叶市场采集的60份普洱茶也均检测到黄曲霉毒素,其中有7个样品的黄曲霉毒素含量超过每公斤5微克,其他真菌毒素的检出情况与广州类似。

虽然黄曲霉是自然界常见霉菌,普洱茶中确实可能携带,但要真正产生毒素并不容易。黄曲霉产生毒素需要很多条件,比如温湿度、营养物质,而且还需要携带能产生毒素的基因。而普洱茶的渥堆发酵温度较高,不是黄曲霉喜欢的温度,而且普洱茶的营养成分也不适合黄曲霉的“口味”,因此渥堆中产生毒素的可能性很小。

另外有研究发现,黑曲霉和黄曲霉在一起的时候会产生竞争关系。在渥堆发酵的中期,黑曲霉就已经牢牢掌控主动权。它不仅能够抑制黄曲霉的生长和产毒,甚至能一定程度上降解黄曲霉毒素。大陆和台湾一些学者试验过,分别用能产生毒素的黄曲霉菌种故意污染晒青毛茶,然后模拟普洱茶渥堆发酵,结果发现,即使黄曲霉能够侥幸存活,它也没能产生毒素。

彭庆中:金花六堡与洗茶


彭庆中:金花六堡与洗茶

话说洗茶

据学者考证,“洗茶”一词始用于北宋,不过原来不是现在这个意思。据说原来是茶叶采摘后制作过程中的用语,根本不是泡茶那一个程序的意思。后来,不知怎么就将这个词用到了泡茶过程中。

唐代,当时人们喝茶是使用“煮茶”的方式,先是“烤茶”,待饼茶冷却后,将其敲成小块,之后就是碾茶了,倒入碾钵碾碎,用箩筛选出粗细适中的茶颗粒,之后才到“煮茶”。由于当时的这种煮茶法,洗茶还未成为一道专门的程序,仅仅是在烹茶时去掉“第一煮”时的水沫,以防“其味不正”,影响品感。这点在陆羽《茶经·五之煮》中有记述:“第一煮水沸,弃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云母,饮之则其味不正。”

最早将“洗茶”单独列为煎茶的一个重要环节见于明代《茶谱》(钱椿年编,顾元庆删校)对前朝及当时有关茶之制造和品饮的方法进行了总结。《茶谱·煎茶四要》有记载:“一、择水……。二、洗茶:凡烹茶先以热汤洗茶叶,去其污垢、冷气,烹之则美。三、候汤……。四、择品……。”但该书这里提到的“洗茶”仍然只是“煎茶”的一个步骤,不是用于泡茶。在明代,喝茶之法逐步改煮茶为泡茶,在泡茶中加入“洗茶”程序的做法,估计由此“煎茶”移植过去,最早或始于明清。

如何洗茶?

从明代《茶谱》所载:“洗茶:凡烹茶先以热汤洗茶叶,去其污垢、冷气,烹之则美。”这句话很值得分析,说到了‘洗茶’的点子上,笔者发现,这个关键点被很多现代人忽略了。

古人用字很讲究也很精确:“热汤”与“沸汤”明显的差别,我们现在用沸汤来洗茶,甚至反复洗确实是不正确的。一开始,我们的古人就提出是“热水洗”,而不是“沸水洗了”。其作用是“去其污垢、冷气”,这里“污垢”就不多说了,中国茶叶学会的刘仲华教授认为洗茶不单是洗涤尘沙等附着物,还有除去部分易溶于热水的农残物和重金属物质的作用。而去“冷气”则是指其另一种作用———“润茶、醒茶”之用,主要是为了下一步泡茶时,可更好地体现茶的香气和滋味。

这个“温茶、润茶、醒茶”的作用可以理解为“去掉茶叶中的阴湿之气”。因茶叶有很强的吸湿性、吸收异味性,内含多种“亲水”物质,故在贮放过程中极易吸收潮气和异味。通过洗茶时的热水浇淋,可去掉茶叶中的湿气、冷气和附着表面的少许杂味,并使茶叶舒张,预热以进入“状态”。

有心的茶友不妨尝试尝一下洗茶的茶汤,是不太好喝的,而且味道显得不如后面几道茶汤味道“纯正”,所以也不必担心洗茶把茶中精华都洗去了。有学者呼吁“不洗茶”,倒大可不必,其实最关键是要正确洗茶。至于正名“洗茶”为“润茶”或“温茶”什么的,倒也未尝不可。

根据有关实验,茶的香气成分以及一些对有益人体的成分,如茶多酚、氨基酸、醚浸出物等,在第一次加水后3秒即开始大量溶入热水中,若“洗茶”超过3秒钟,这些茶的有效成分就会开始大量损失。因此我们洗茶时,热水注入后应尽快将水倒去,不应浸泡过长时间,最好控制在3秒之内为宜。

金花是什么?

“金花是什么?”“金花有什么作用?”“六堡茶的金花是怎么样的?对品质有什么影响?”很多茶友或多或少或曾经有过这样的疑问。确实,针对六堡茶金花研究者甚少,研究论文也不多,很多研究者将其与“茯砖茶”的金花等同,而且也形成了一定共识。不过,就从其表面形状及分布情况来看,两者还是有一点点差异的。其微生物种类菌种是否一致,还有待专家学者去进一步研究。

这里先用业界研究者大多借用与茯砖金花一致的做法,据四川农业大学林学与园艺学院付润华等的《黑茶渥堆作用的研究》一文对金花“优势菌种名”的论述比较详细:“对发花中微生物研究主要是优势菌种名的研究,且长期存在分歧。1981年仓道平等鉴定表明优势菌是灰绿曲霉群中的谢氏瓦曲霉,由于缺乏扫描,对有性孢子的表面未能观察清楚,1986年温琼英通过电镜观察将该菌初步定为冠突曲霉,1990年,温琼英又与齐祖同对该菌鉴定为冠突散囊菌,无性型名称为针刺曲霉,异名为冠突曲霉。王志刚等也持此观点;这也是大多数学者认可的名称。但刘作易等研究表明该菌是灰绿曲霉群谢瓦氏曲霉变种。”

学术上最终定名这个事还是留给专家去做吧,我们先说说这个花,这种金黄色的小圆球是指这种冠突散囊菌产生金黄色的闭囊壳,俗称“金花”。闭囊壳是子囊菌门、不整囊菌纲的子囊果(产生子囊孢子的结构),呈球形,无孔口的封闭状。也就是说,这种冠突散囊菌我们是看不到的,这个很容易理解,谁眼睛像显微镜还看得到细菌?我们看见的是这种冠突散囊菌产生金黄色的闭囊壳。

笔者认为,很多人甚至很多学术论文把这种冠突散囊菌产生的金花(闭囊壳)直接称作冠突散囊菌是不准确的。

花的作用

平时,我们是看到这些金黄色的闭囊壳———“金花”而判断这个茶中,冠突散囊菌成为优势菌种,会导致茶味变好,会含有更多有益于身体的物质。这种看“金花”断定好茶做法在少数民族地区早为人们所使用并成为一种经验,这些“金花”提供给我们了解这个茶有大量冠突散囊菌参与了转化而已。

据资料显示,冠突散囊菌经其产生各种胞外酶(如多酚氧化酶、果胶酶、纤维素酶、蛋白酶等等)作为有效的生化动力,去催化茶叶中各种相关物质发生氧化、聚合、降解、转化,从而继续催化儿茶素氧化使汤色形成呈琥珀色,红浓加深。灰绿曲霉菌与冠突散囊菌是同族,它在陈化过程也易繁衍,是属于一种无味的霉菌。它可分泌一种氧化酶,也能催化多酚类化合物氧化,使苦涩味减少,滋味转为浓醇爽口。还可将茶叶中的淀粉转化为单糖,催化多酚类化合物氧化,使茶汤滋味醇甜,回味生津,使整个茶叶消除粗老味,综合口感变得滋味浓厚、鲜醇,而且带有甜味,汤色变红。

从资料中我们可以知道,冠突散囊菌参与了六堡茶特有的色、香、昧品质的形成,并在其中起到了催化作用,也产生一系列对人体有益的功能成分。有“金花”的茶,好喝的秘密就在这里。

而其他没有“金花”的茶,并不表示其中没有冠突散囊菌,而是有可能是其还没形成优势菌种,或者是没有大量产生金黄色的闭囊壳,或者是其“金花”在一定的温度湿度下消失了(很多茶友或会有“金花消失了”的经验),但我们不能因之而说没有金花就不是好茶。

金花茶的洗茶

知道了何谓“金花”以及“金花”的作用,也知道了洗茶的方法,我想这位茶友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笔者认为,我们平常喝茶,养成了洗茶的习惯,只需要明确怎么样洗茶,有哪些要注意的问题即可。对待有“金花”的茶,也是同样的洗吧。

“金花”茶的品质好,不是因为其附着的金黄色的闭囊壳,而是有成为了优势菌种的冠突散囊菌在茶的后发酵过程中,起到了辅助、催化的作用,其参与了氧化、聚合、降解、转化了茶中的相关物质,将茶叶中的淀粉转化为单糖,催化多酚类化合物氧化,从而使得茶汤回甜生津,醇厚鲜爽,这些物质已经在茶里面,并不在闭囊壳中。

不过,这些使得茶“回甜生津,醇厚鲜爽”的物质,也同样的很容易溶于水中(这是当然的,不溶于水我们也品尝不到了),洗茶还是如上文所说,应该控制在很短的时间为宜。

彭庆中/文

后记

有感于现在有些茶友对“金花”了解不多,进而凭感觉怀疑是致癌的“黄曲霉素”,笔者撰写此文查阅了大量论及黑茶“金花”及“沤堆”研究的学术论文,欲以这些权威的科学的科研成果还人们对“金花”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过,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对黑茶的研究论文中,专门针对六堡茶的研究是非常非常少的,远远落后于湖南黑茶、四川藏茶等,更别说普洱茶了,六堡茶“金花”也是直接借用“茯砖茶”金花的论述。笔者觉得,在大力推广六堡茶、发展六堡茶产业的今天,有关部门是否应该做点什么呢?

不是所有的六堡茶都叫“野韵天成”


不是所有的六堡茶都叫“野韵天成”

传统的灌木型茶树六堡茶,或许大家都喝了不少,而市面上存量稀少、罕见的高山大树乔木型六堡茶,你是否尝过?近日,一款名为“野韵天成”的窖藏六堡茶,惊艳了这个夏天。

“野韵天成”取料于高山茶树,这些大树生活在苍梧的高山谷深、森林茂密的自然环境中,湿润的水汽化为层层云雾,缭绕徘徊于群山之间,增强了高山茶树光照的漫射效应。在漫射光的作用下,高山茶树叶片无折卷或折卷少,枝条向外展开的同时,叶面幅度加大而隆起,叶色变深而更具光泽,芽叶中芳香物质及含氮类鲜爽物质增加,粗纤维的含量相对减少,使茶叶的嫩度更持久,因此,用此茶叶冲泡出来的茶汤饱满度较好,茶味较均衡。

高山茶树又以大树乔木为佳,相对于灌木茶树而言,大茶树的叶子更大、更厚,叶绿素含量更高,光合作用更强,生成的有机物(糖)更多,茶汤口感更醇、更甜。撬开茶砖醒茶后可见,“野韵天成”外形壮硕,手感重实,叶底的柔韧性好,茶汤香气高扬,口感清甜、绵柔、充实,生津回甘柔和,如汩汩细泉,绵绵不绝,滋味前后变化不剧烈,耐泡度好,韵味悠长。

将苍梧高山茶树绿意盎然的山野气质,与中茶梧州六十年的传统窖藏工艺来一次“联姻”,那便是“野韵天成”的意境。故云,“苍梧之巅,有茗六堡;红浓陈醇,野韵天成。”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六堡茶的“金花”不是黄曲霉素》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六堡茶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