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茶俗歌谣为人们在茶事活动中对生产生活的直接感受,其形式简短,通俗易唱,喻意颇为深刻,内容有农作歌,佛句歌、仪式丧礼歌、生活歌、情歌等。四川民间茶俗歌谣十分丰富,具有巴蜀文化的特色。

农作耕耘的薅秧茶歌

《送茶歌》:“大田栽秧排对排,望见幺姑送茶来。只要幺姑心肠好,二天送你大花鞋”。“青青桑叶采一篮,竹心芦根配齐全。还有大娘心一片,熬成香茶送下田”。《薅秧歌》:“太阳斜挂照胸怀,主家幺姑送茶来。又送茶来以又送酒,这些主人哪里有”。四川农村薅秧有送茶送酒送盐蛋的习俗,农民边薅边唱歌是川西坝子“吼山歌”的重要形式。

生活茶俗歌

反映社会底层人生活辛劳的茶俗歌谣有《茶堂馆》:“日行千里未出门,虽然为官未管民。白天银钱包包满,晚来腰间无半文”。《掺茶师》:“从早忙到晚,两腿多跑酸。这边应声喊,那边把茶掺。忙得团团转,挣不到升米钱”。两首茶俗歌谣唱出了他们艰辛和苦情。在反映家庭情感的茶歌《我要去看我的妈》:“巴山子,叶叶塔,巴心巴肝惦爹娘。圆茶盘,端茶来,方茶盘,端花来。不吃你的茶,不戴你的花,我要去看我的妈。”

仪式丧礼茶俗歌

仪式歌是四川歌谣中最为丰富的部分,内容最全面的是婚礼和丧礼歌,《赞采茶诗》详细记述旧时丧礼的程序礼仪。唱词:“为儿亲,去采茶。手提筐,身穿麻。山又高、路又窄,哭哭啼啼往前跨。抬头望,见乌鸦,呱呱叫,叫呱呱,叫的昌儿爹(妈)。前日里爹(妈)为儿,今日里儿为爹(妈),好似反哺乌鸦。奏乐师,实在苦,情你吹个《鸦反哺》。朝前走,过山垭,一派青松乱交加。山坡赶羊羊乱跑,好似猛雨打残花。奏乐师,不要慌,不要忙,请再奏一曲《山坡羊》。回头心胆怕,用手扳住茶树桠。思念儿亲双泪洒,盈筐雀舌,满筐龙芽,采得香茶便归家。曲曲弯弯路,重重叠叠垭。不觉红日渐西斜,急转路三忿。……忙烹茶,自吁嗟,思念儿亲泪如麻。……为采茶,上高册,顾不得山遥路远,急急忙忙往前钻!奏乐师,听得端,请吹一调《行乡子》,壮一壮孝子行颜!抬头望,望无边。岷山顶上接云霞,不怕远,来采茶,手提筐筐往上爬。……提起茶叶回家转,烹此新茶与亲餐。一路之上不敢慢,急急犹如虎下山。奏乐师,你辛苦,请你打起包包锣,擂动牛皮鼓,架起大蟒筒,吹首《下山虎》!”这首仪式丧礼歌产于都江堰。都江堰是四川产茶区,茶农一生在高山上种茶采茶非常辛苦,民间以采茶编成唱词作丧礼司仪歌,寄托生者对死者的哀思和悼念,直接反映丧礼茶俗文化的歌谣还不多见。

情歌茶俗歌

情歌是民歌中最有生命力和最有魅力的部分,这里叙述的茶俗情歌,其语言,感情色彩,及表现出来的民情风俗,都具有四川茶俗风情的特色,把爱情表现的大胆、泼辣、直率、热烈的有《太阳出来照红岩》:“太阳出来照红岩,情妹给我送茶来。红茶绿茶都不受,只爱情妹好人才。喝口香拉妹手!巴心巴肝难分开。在生之时同路耍,死了也要同棺材”。把爱情表现含蓄。委婉的有:《高山顶上一棵茶》:“高山顶上一棵茶,不等春来早发芽。两边发的绿叶叶,中间开的白花花。大姐讨来头上戴,二姐讨来诓娃娃。唯有三姐不去讨,手摇棉车心想他。”《望郎歌》:“八月望郎八月八,八月十五望月华。我手拿月饼来坐下,倒一杯茶香陪月华。我咬口月饼喝口茶,想起我情哥乱如麻”。“四月望郎正栽秧,小妹田间送茶汤。送茶不见情哥面,不知我郎在何方”。《渣渣落在眼睛头》:“红丝带子绿丝绸,默念情哥在心头。吃茶吃水都想你,眼泪落在茶碗头。娘问女儿哭啥子,渣渣落在眼睛头。”以茶为媒,以饮茶、送茶来表达对情人的思念和爱慕,篇篇美玉,散发着浓烈的生活气息。男女对唱的山歌情歌有:哥唱:“妹儿采茶在山腰,青苔闪了妹儿腰;有心栏腰扶一把,怎奈隔着河一条”。妹唱:“这山采茶望那山,讨得嫩叶做毛尖。哥哥不嫌味道苦,卖茶买来油盐米,娃儿大小笑哈哈。高高山上一棵茶,一对麻雀往上爬。问你麻雀爬啥子,口干舌燥想喝茶?岩上绿了枇杷茶,郎在崖下放木漂。滩陡水急穿云过差点闪断妹的腰”。枇杷茶为四川崇庆县文井江西岸山区所产,树干高十余米,树围数十厘米,史称“尤门贡茶”。这是姑娘们嬉戏唱给小伙们听的山歌情歌。

儿歌茶俗歌

儿歌是四川民间歌谣中的一朵鲜花,最为有趣和绚丽。《王婆婆,在卖茶》是一首儿童做游戏所唱的茶俗歌,“王婆婆,在卖茶,三个观音来吃茶。后花园,三匹马,两个童儿打一打。王婆婆,骂一骂,隔壁了幺姑说闲话”。这是一首用指头做游戏时唱的儿童茶俗歌。先将双手的大拇指中指、无名指撮在一起,各形成一个圈,然后将右手食指穿入左手圈内,将左手小指穿入右手圈内,左的食指与右手小指迭在一起,右手食指代表王婆婆,左手大拇指、中指、无名指代表三个观音,右手大指、中指、无名指代表三匹马,左手食指和右手小指代表两个童儿,左手小指代表幺姑。游戏时,边唱歌边扣相关的指头。这首茶俗儿歌,形式活泼,易唱易记,老少皆宜。

佛句茶俗歌

茶与佛家结缘很早,佛家在寺庙念经等佛事活动饮茶。佛句子《大路边一棵茶》:“大路边一棵茶,不等春来就发芽。问你芽儿发得这么早?烧香居士要茶”。《烧杯香茶念起来》:“初一十五庙门开,烧香居士上庙来。打开佛门迎接你,烧杯香茶念起来”。这是反映朝山居士和佛家念佛饮茶的茶俗歌。

延伸阅读

民俗文化:茶山情歌,茶俗歌谣


《送茶歌》:“大田栽秧排对排,望见幺姑送茶来。只要幺姑心肠好,二天送你大花鞋”。“青青桑叶采一篮,竹心芦根配齐全。还有大娘心一片,熬成香茶送下田”。

《薅秧歌》:“太阳斜挂照胸怀,主家幺姑送茶来。又送茶来以又送酒,这些主人哪里有”。四川农村薅秧有送茶送酒送盐蛋的习俗,农民边薅边唱歌是川西坝子“吼山歌”的重要形式。

《茶堂馆》:“日行千里未出门,虽然为官未管民。白天银钱包包满,晚来腰间无半文”。《掺茶师》:“从早忙到晚,两腿多跑酸。这边应声喊,那边把茶掺。忙得团团转,挣不到升米钱”。两首茶俗歌谣唱出了他们艰辛和苦情。在反映家庭情感的茶歌《我要去看我的妈》:“巴山子,叶叶塔,巴心巴肝惦爹娘。圆茶盘,端茶来,方茶盘,端花来。不吃你的茶,不戴你的花,我要去看我的妈。”

《太阳出来照红岩》:“太阳出来照红岩,情妹给我送茶来。红茶绿茶都不受,只爱情妹好人才。喝口香拉妹手!巴心巴肝难分开。在生之时同路耍,死了也要同棺材”。

《高山顶上一棵茶》:“高山顶上一棵茶,不等春来早发芽。两边发的绿叶叶,中间开的白花花。大姐讨来头上戴,二姐讨来诓娃娃。唯有三姐不去讨,手摇棉车心想他。”《望郎歌》:“八月望郎八月八,八月十五望月华。我手拿月饼来坐下,倒一杯茶香陪月华。我咬口月饼喝口茶,想起我情哥乱如麻”。“四月望郎正栽秧,小妹田间送茶汤。送茶不见情哥面,不知我郎在何方”。《渣渣落在眼睛头》:“红丝带子绿丝绸,默念情哥在心头。吃茶吃水都想你,眼泪落在茶碗头。娘问女儿哭啥子,渣渣落在眼睛头。”哥唱:“妹儿采茶在山腰,青苔闪了妹儿腰;有心栏腰扶一把,怎奈隔着河一条”。妹唱:“这山采茶望那山,讨得嫩叶做毛尖。哥哥不嫌味道苦,卖茶买来油盐米,娃儿大小笑哈哈。高高山上一棵茶,一对麻雀往上爬。问你麻雀爬啥子,口干舌燥想喝茶?岩上绿了枇杷茶,郎在崖下放木漂。滩陡水急穿云过差点闪断妹的腰”。枇杷茶为四川省崇州市的文井江西岸山区所产,树干高十余米,树围数十厘米,史称“尤门贡茶”。这是姑娘们嬉戏唱给小伙们听的山歌情歌。

《王婆婆,在卖茶》是一首儿童做游戏所唱的茶俗歌,“王婆婆,在卖茶,三个观音来吃茶。后花园,三匹马,两个童儿打一打。王婆婆,骂一骂,隔壁子幺姑说闲话”。这是一首用指头做游戏时唱的儿童茶俗歌。先将双手的大拇指中指、无名指撮在一起,各形成一个圈,然后将右手食指穿入左手圈内,将左手小指穿入右手圈内,左的食指与右手小指迭在一起,右手食指代表王婆婆,左手大拇指、中指、无名指代表三个观音,右手大指、中指、无名指代表三匹马,左手食指和右手小指代表两个童儿,左手小指代表幺姑。游戏时,边唱歌边扣相关的指头。这首茶俗儿歌,形式活泼,易唱易记,老少皆宜。

民间文学中的茶俗文化


四川位于中国西南腹地,地处长江上游,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大,人口众多,除汉族之外,还有彝、藏、羌、苗、土家等,民俗现象纷繁复杂。“天府之国”核心的四川盆地,又有悠久的种茶饮茶历史,是我国栽培茶树和饮茶最早的地区之一。四川人在其农耕劳动、生产生活、衣食住行、人生礼俗,日常交往的社会活动中,产生、流行了为人们沿习和传承的民俗茶俗。

四川民俗茶俗现象丰富多样,生动有趣,四川民间文学中的古蜀神话、各种传说、故事以及民间歌谣、谚语、《竹枝词》、方言、歇后语的洋洋大观,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并世代流传的语言艺术结晶。本文仅以四川民间口头文学文艺流传的茶俗文化,作一个横截面的实录,概述四川民间文学中茶俗文化。

一、文化起源神话——神农吃茶

都江堰(即灌县)市是四川西路茶的主产区,历史悠久。在当地民众中流传着神农时,人们在树木里啃野兽肉,弄得肚皮发胀。一天,神农睡在树脚下,吃了从天上掉下来的水水,肚皮不那么胀了,他伸手捋把叶叶来嚼很涩嘴,却可消饱胀。从此就有了神农尝百草得“涩”而解毒的神话。这个反映自然天象的神话,表达了人们对神农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都江堰青城山天师洞还存有唐代石刻神农像,祠祀至今。

二、四川名茶的传说

自古以来,四川就是我国栽培茶树最早的地区,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期,就以盛产茶而著称于世。蒙顶山为蜀郡种茶的发源地,也是我国名茶的发祥地。峨眉山、青城山、鹤鸣山盛产名茶,并与宗教结缘,民间流传着很多名茶的传说。

1。“仙茶”的传说

相传西汉末年,邑人吴氏理真,在蒙顶山即上清峰,栽了七株茶树,“高不盈尺,不生不灭”。采制成茶泡饮能治百病,七株茶被人称为“仙茶”,后来取名为甘露茶,茶树历经一千多年,七株“仙茶”,在蒙顶山现存的汉碑和明清两代石碑上均有记载。

2.鹤鸣仙茶凝如鹤

地处成都平原西部边缘的大邑县,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的称谓,丘陵山地层层茶树似海浪,棵棵青茶绿如涓滴。

据传,道家张三丰在鹤鸣教书时,听人讲鹤鸣山的茶唯白鹤停歇过的那棵才是好茶。三丰找到歇过白鹤的茶树并打上记号,第二天采下树叶制成茶,抓一点放进碗里,用开水冲泡后,看见茶叶漫漫张开,变成一只一只象在飞的白鹤。突然从茶碗中飞出一只,变成一个童谚鹤发的老头,飘然不见了。三丰就采这棵茶树籽,种遍鹤鸣山,制成茶不献官,却把茶叶分送给山民,治好了不少人的疑难怪病。后来,老翁度张三丰成了神仙。鹤鸣山茶被朝廷饮定为贡茶。

3。雾中山茶和八功德水的传说

清朝有位皇帝,三十多岁头上长出几根白发,令御医在一年之内主其白发转青,不然,要砍头问罪。御医用尽药方,仍不见效。有天晚上,他梦见一个和尚指着西方,比着“八”字。经僧人解梦,是说西方道教圣地西蜀晋原县开化寺后山上长的茶树,制出的茶叶能除病益寿,“八”字指山那股八功德泉水。泉水泡雾山茶,皇帝喝了,白发就能转青。御医照此办理,服用后,果然白发转青。皇帝册封八功德水为神水,御定雾中山茶为贡茶。宋代诗人陆游在蜀州作官司时品尝此茶,赋诗一首“少逢重九豪华,南陌雕鞍拥钿车。今日蜀中生白发,瓦炉独式雾中茶”。明代新都学者杨升庵赞此有: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噎、八除病的特点,因此为名。

4。抗贡茶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高僧来峨眉山,把茶籽种在山上,还教山民管理茶树的方法。从此,峨眉山上就有了茶树,长得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茶农摘下茶叶制成香茶,紧结纤秀取名“峨蕊”,扁直形如竹叶取名“竹叶青”,游客们喝了赞不绝口。

一年,康熙游峨眉山,喝好茶,降旨每两年向皇宫进贡一次。到时百姓们不能采摘,守着茶树哭泣。一位身穿绿衣姑娘见状,说她有办法,将手中白纱巾在茶树上一绕,茶树全变成了白枝白叶,县官司派人采摘制成,康熙一见大怒。不送贡茶时,茶树又转青,又制出香茶,康熙听说,令全部砍光。等砍树人一走,百姓就给茶树除草、培土、施肥,第二年长得茂盛青翠,百姓又喝到香茶。年复一年的砍,百姓们年年培育茶树,一连砍了九年,而且还连根挖,当挖一棵老茶树时,挖一下,长得高,象一把伞,结满很多大茶果,县令叫用刀快砍,茶果象雨点往县令头上落,这拨人逃之夭夭,从此再也不敢来砍茶树,人们就叫那棵老茶树为“抗贡茶”。

三、青城茶和花茶的故事

这些故事与传说不同,不一定与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情节多属虚构,时间也不确定,是属狭义的故事。

1。青城茶的故事

相传,唐朝时,安禄山叛军打入京城,唐明皇带妃子慌忙朝成都逃跑。故事讲述杨贵妃被逼处死后,唐明皇在梦中见到他心爱的妃子,在青城山献茶请他品尝,皇上见汤色碧绿,芽叶直立,清香扑鼻,茶水不浑不酽,闻到就觉得神清气爽,喝了周身有活气,连说好茶!梦醒后,叫随从找当地最好的茶农,连夜赶制这种茶,皇上封这为青城茶!青城茶早在唐时已是著名的茶叶产地,宋代著名的“味江茶园”就建在青城。

2。花王与茶姑的故事

四川从明代起开始制花茶,成都人喜爱喝茉莉花茶,流传着一则有关茉莉花茶的故事。相传,古时龙泉驿东山一带,从大面铺到海螺寺遍栽茉莉花。入夏,纵横几十里花香不断。一天,有人看见石经寺附近的茉莉花丛中,走出一个玉一般洁白,冰一般晶丽的一王子,被称为“人间第一香”的花中王子。

龙泉山的云雾山中,生长着茂密的茶树,每到夜晚,林中便走出一群茶姑,嘻嘻哈哈边走边笑,手拉着手结伴追赶茉莉花王。撵上后,王子热情欢迎茶姑,在她们的青丝的鬓发边插满芳香的花蕾,久香不断。后人咏叹:“茶情偏与夜相投,心事鬓边羞。薰醒半凉梦,能消几个开头?风轮浸卷,冰壶低架,香雾飕飕,更著月华相恼,木樨淡了中秋”。成都人爱饮茉莉花茶,大概和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无关系。

四、民间茶俗歌谣

民间茶俗歌谣为人们在茶事活动中对生产生活的直接感受,其形式简短,通俗易唱,喻意颇为深刻,内容有农作歌,佛句歌、仪式丧礼歌、生活歌、情歌等。四川民间茶俗歌谣十分丰富,具有巴蜀文化的特色。

1。农作耕耘的薅秧茶歌

《送茶歌》:“大田栽秧排对排,望见幺姑送茶来。只要幺姑心肠好,二天送你大花鞋”。“青青桑叶采一篮,竹心芦根配齐全。还有大娘心一片,熬成香茶送下田”。《薅秧歌》:“太阳斜挂照胸怀,主家幺姑送茶来。又送茶来以又送酒,这些主人哪里有”。四川农村薅秧有送茶送酒送盐蛋的习俗,农民边薅边唱歌是川西坝子“吼山歌”的重要形式。

2。生活茶俗歌

反映社会底层人生活辛劳的茶俗歌谣有《茶堂馆》:“日行千里未出门,虽然为官未管民。白天银钱包包满,晚来腰间无半文”。《掺茶师》:“从早忙到晚,两腿多跑酸。这边应声喊,那边把茶掺。忙得团团转,挣不到升米钱”。两首茶俗歌谣唱出了他们艰辛和苦情。在反映家庭情感的茶歌《我要去看我的妈》:“巴山子,叶叶塔,巴心巴肝惦爹娘。圆茶盘,端茶来,方茶盘,端花来。不吃你的茶,不戴你的花,我要去看我的妈。”

3。仪式丧礼茶俗歌

仪式歌是四川歌谣中最为丰富的部分,内容最全面的是婚礼和丧礼歌,《赞采茶诗》详细记述旧时丧礼的程序礼仪。唱词:“为儿亲,去采茶。手提筐,身穿麻。山又高、路又窄,哭哭啼啼往前跨。抬头望,见乌鸦,呱呱叫,叫呱呱,叫的昌儿爹(妈)。前日里爹(妈)为儿,今日里儿为爹(妈),好似反哺乌鸦。奏乐师,实在苦,情你吹个《鸦反哺》。朝前走,过山垭,一派青松乱交加。山坡赶羊羊乱跑,好似猛雨打残花。奏乐师,不要慌,不要忙,请再奏一曲《山坡羊》。回头心胆怕,用手扳住茶树桠。思念儿亲双泪洒,盈筐雀舌,满筐龙芽,采得香茶便归家。曲曲弯弯路,重重叠叠垭。不觉红日渐西斜,急转路三忿。……忙烹茶,自吁嗟,思念儿亲泪如麻。……为采茶,上高册,顾不得山遥路远,急急忙忙往前钻!奏乐师,听得端,请吹一调《行乡子》,壮一壮孝子行颜!抬头望,望无边。岷山顶上接云霞,不怕远,来采茶,手提筐筐往上爬。……提起茶叶回家转,烹此新茶与亲餐。一路之上不敢慢,急急犹如虎下山。奏乐师,你辛苦,请你打起包包锣,擂动牛皮鼓,架起大蟒筒,吹首《下山虎》!”这首仪式丧礼歌产于都江堰。都江堰是四川产茶区,茶农一生在高山上种茶采茶非常辛苦,民间以采茶编成唱词作丧礼司仪歌,寄托生者对死者的哀思和悼念,直接反映丧礼茶俗文化的歌谣还不多见。

4.情歌茶俗歌

情歌是民歌中最有生命力和最有魅力的部分,这里叙述的茶俗情歌,其语言,感情色彩,及表现出来的民情风俗,都具有四川茶俗风情的特色,把爱情表现的大胆、泼辣、直率、热烈的有《太阳出来照红岩》:“太阳出来照红岩,情妹给我送茶来。红茶绿茶都不受,只爱情妹好人才。喝口香拉妹手!巴心巴肝难分开。在生之时同路耍,死了也要同棺材”。把爱情表现含蓄。委婉的有:《高山顶上一棵茶》:“高山顶上一棵茶,不等春来早发芽。两边发的绿叶叶,中间开的白花花。大姐讨来头上戴,二姐讨来诓娃娃。唯有三姐不去讨,手摇棉车心想他。”《望郎歌》:“八月望郎八月八,八月十五望月华。我手拿月饼来坐下,倒一杯茶香陪月华。我咬口月饼喝口茶,想起我情哥乱如麻”。“四月望郎正栽秧,小妹田间送茶汤。送茶不见情哥面,不知我郎在何方”。《渣渣落在眼睛头》:“红丝带子绿丝绸,默念情哥在心头。吃茶吃水都想你,眼泪落在茶碗头。娘问女儿哭啥子,渣渣落在眼睛头。”以茶为媒,以饮茶、送茶来表达对情人的思念和爱慕,篇篇美玉,散发着浓烈的生活气息。男女对唱的山歌情歌有:哥唱:“妹儿采茶在山腰,青苔闪了妹儿腰;有心栏腰扶一把,怎奈隔着河一条”。妹唱:“这山采茶望那山,讨得嫩叶做毛尖。哥哥不嫌味道苦,卖茶买来油盐米,娃儿大小笑哈哈。高高山上一棵茶,一对麻雀往上爬。问你麻雀爬啥子,口干舌燥想喝茶?岩上绿了枇杷茶,郎在崖下放木漂。滩陡水急穿云过差点闪断妹的腰”。枇杷茶为四川崇庆县文井江西岸山区所产,树干高十余米,树围数十厘米,史称“尤门贡茶”。这是姑娘们嬉戏唱给小伙们听的山歌情歌。

5.儿歌茶俗歌

儿歌是四川民间歌谣中的一朵鲜花,最为有趣和绚丽。《王婆婆,在卖茶》是一首儿童做游戏所唱的茶俗歌,“王婆婆,在卖茶,三个观音来吃茶。后花园,三匹马,两个童儿打一打。王婆婆,骂一骂,隔壁了幺姑说闲话”。这是一首用指头做游戏时唱的儿童茶俗歌。先将双手的大拇指中指、无名指撮在一起,各形成一个圈,然后将右手食指穿入左手圈内,将左手小指穿入右手圈内,左的食指与右手小指迭在一起,右手食指代表王婆婆,左手大拇指、中指、无名指代表三个观音,右手大指、中指、无名指代表三匹马,左手食指和右手小指代表两个童儿,左手小指代表幺姑。游戏时,边唱歌边扣相关的指头。这首茶俗儿歌,形式活泼,易唱易记,老少皆宜。

6.佛句茶俗歌

茶与佛家结缘很早,佛家在寺庙念经等佛事活动饮茶。佛句子《大路边一棵茶》:“大路边一棵茶,不等春来就发芽。问你芽儿发得这么早?烧香居士要茶”。《烧杯香茶念起来》:“初一十五庙门开,烧香居士上庙来。打开佛门迎接你,烧杯香茶念起来”。这是反映朝山居士和佛家念佛饮茶的茶俗歌。

五、茶俗谚语

谚语,川西地区称为“口前语”,四川人说话都爱讲上几句。谚语为人们流传的固定语句,简短通俗,在民间茶俗中,随处可见,衣食住行有:“平地有好花,高山有好茶”。“酒吃头杯好,茶喝二道香”。“好吃不过茶泡饭,好看不过素打扮”。“不烟酒茶,枉在世上走”。“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幸福茶俗谚语:“当家才知茶米贵,养儿方知报家恩”。自然知识气象:“早晨发露,等水烧茶;晚上烧霞,干死蜞蚂”。谈吐茶俗谚语:“冷茶冷饭吃得,冷方冷语受不得”。持家经营:“丰收万担,也要粗茶淡饭”。“粗茶淡饭布衣裳,省吃俭用过得长”。林业茶俗谚语:“向阳茶树背阴杉”。反映个人之间关系的:“人走茶凉”。“有茶有酒好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生产知识:“秋冬茶园挖得深,胜于拿锄挖黄金。”卫生知识:“不喝隔夜茶,不吃过量酒。”是非茶俗谚语:“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细论”等等。这些反映方方面面的茶俗谚语读起来朗朗上口,其文化意蕴耐人寻味。

六、展言子(歇后语)——短文茶俗文化

四川人说话爱“展言子”,即说话时讲几句歇后语等。歇后语生动有趣,喻意贴切。地方特别的言子,指由某一地方特殊的而又为这一带人熟知的人、事、物而产生的言子,多在言子产生的地方流行。四川什邡李家碾有个茶社名为“各说各”。人们便展个言子为“李家碾的茶铺--各说各”。“铜炊壶烧开水泡茶--好喝”。“茶壶里头装汤元--有货倒不出来”。“茶壶头下挂面--难捞”。“茶铺搬家--另起炉灶”。“茶铺头的龙门阵--想到哪儿说到哪儿”等等。

七、竹枝词茶俗歌

竹枝词流行于四川等地,在唐时,由巴渝一带的民歌演变发展而来。自刘锡禹据民歌改作新词后,内容多写当地风情和男女爱情,盛行于世。此后,各代诗人写《竹枝词》的很多,也多咏当地风俗。南宁范成大也作《夔州竹枝歌》:“白头老媪簪红花,黑头女娘三髻丫。背上儿眠上山去,采桑已闲当采茶”。此茶俗歌采用四川奉节的民歌竹枝词这种形式来描写采茶的大忙季节,白头老媪与背着孩子的黑头女娘都上山采茶去了,充满了农村的生活气息。清末民初人邢锦生《竹枝词》:“萧条市井上初灯,取次停门顾客疏。生意数他茶馆好,满堂人听说评书”。四川曲艺表演地点多为茶馆,听众可边品茗边听书。清末,成都开始兴建以演戏为主的茶园,同时供应茶水点心及列饭。随后戏班纷纷以茶园作演出场地,冯家吉在《锦城竹枝词》中吟道:“梨园全部隶茶园,戏目天天列市垣。卖座价钱分几等,女宾到处最销魂”。当时茶园还专辟有女宾席,挂帘遮掩。

八、四川土话——茶谷方言

四川话像川菜一样,带有浓厚的“川味”,在四川范围内,十分通行。川味茶俗方言种种:

涩:茶。杨雄《方言》:“蜀西南人谓茶曰[上艹下“讠殳”]。”即涩。

酽:浓。酽茶解油大。

蒙蒙:膜状物。隔夜茶,起蒙蒙,不能吃。

幺师:茶堂馆。旧日称茶铺、旅店之招待员。“楼上客,楼下客,听我幺师办交涉;幺师!掺开水”。

幺店子:农村的路边小店,卖日杂用品及茶水小吃,也供行人歇脚。

栈房:旅馆。“栈房头茶水齐备,请各位银钱自理。”

呷茶:吃茶。“种田栽秧要呷茶。”

喝茶:品茗闲谈。“二天没得事,口子上喝茶。”

烹香:喷香。“茉莉花开了,烹香。”

拿烟倒茶:旧时一般待客套数。“拿烟倒茶招待客人。”

开:冲水数遍。“茶要喝三开”;付钱,“这茶钱我开了!”“才喝一开”,是指时间较短。

炊壶:茶炊,亦叫“炊炊儿”。炊壶烧的滚开水。

打围鼓:川戏清唱,又名“唱炊儿”。“茶铺头还是那堂人在打围鼓。”

讲理:在茶馆请众人评理调解。“两家都认了人在口子上茶铺头讲理。”

叶子:叶的称谓。“把水先冲进茶碗先发一下叶子。”

白:无色。“掺过几次水后茶水已无色白了。”

九、艺文茶俗

1.川剧《踏伞》

川剧是四川地方戏曲,流行于四川及邻省地区,颇具特色,深受人们喜爱。在众多的川剧剧目的唱词中又多吸收了四川民间谚语、口语,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不乏茶俗茶情。川剧《踏伞》中,书生蒋土隆为探询仕女王瑞兰是否婚配,有一段饶有趣味的对白:“大姐,可曾用过茶?”“兵荒马乱,哪来什么茶哟”。“我是问婆家下的聘茶”。显然土隆所说的茶,不过是婚聘的代称罢了。聘礼中必有茶叶,叫“下聘茶”,女方接受叫“受聘”、“受茶”。这是所谓“吃茶”,则表示这个女子已经许配人家了。

2.以《茶馆》为题材的艺文作品

四川茶馆,有茶,有座、有趣;川味、川风、川情。文学艺术家是引播茶俗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围绕四川茶馆茶俗文化,写出和画出生动有趣的众生相,反映了四川浓郁茶俗风情。

著名短篇小说《在其香居馆里》,是现代著名四川作家沙汀在抗战时期所发表的作品。《茶馆里》一文反映四川茶馆里的风俗茶俗,写到讲茶,是说人们发生了纠纷,往往在茶馆里吃茶讲理;茶客:“拿碗茶来,茶钱我给了”。堂倌提着茶壶穿堂走过,兴高采烈叫道:“让开点,看把肥脑袋烫肿!”多么形象生动的描写。

茶馆茶俗画。四川新津画家曹辉,他的茶馆茶俗画,浸透了四川民情风俗,画四川农村老百姓的生活,质朴、粗犷、乡土气十足,茶馆中的人物大众化、平民化,情趣朴实,在帆布上画的18幅四川道地的《茶馆》画,震惊巴黎画坛,十分生动地展示出四川茶馆的情态风貌,是四川茶馆茶俗文化的真实写照。可以说画中有茶,茶俗中也有画。

综上所述,文中所列举具有代表性的民俗茶俗作品,是人民群众口头文学的瑰宝,它带着泥土的芳香,集中了群众的聪明才智,质朴简明,明朗欢快,诙谐有趣,反映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些流传在民间口头文学文艺茶俗文化,具有永恒的魅力,是四川历史文化中的精碎,是四川茶文化产生形成发展的根基。

这些茶俗文化产、流行和传习属于民间并达到民间的认可,为人们所共同沿习和传承。茶俗文化一直流传于四川人民群众之中,保留着巴蜀文化的特性,透视出四川悠久的种茶、饮茶史,真实而全面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文化心理,直接而深刻地表现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风俗习惯。

四川民间文学中的茶俗文化,是民间自然积淀起来的文化现象,是人们心态的折射,既有传承性,又有变异性,既十分古老,又打上时代前进的印记。四川茶俗文化在民间文学方面具有永久的价值,为四川茶文化增添丰富的内涵,也是研究四川茶文化形成和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料,是进行多学科研究的丰富宝藏。

四川茶俗文化是四川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俗文化的形成和茶叶的传播有直接关系,四川茶俗中的民间口头文学文艺的吟唱、传播,使饮茶在民间百姓中广为普及。四川茶文化渗透进茶俗文化、文学艺术的方方面面,四川茶俗的演进史,其实就是一部茶文化传播史。

民间茶谚


神农遇毒,得茶而解。

壶中日月,养性延年。

苦茶久饮,可以益思。

夏季宜饮绿,冬季宜饮红,春秋两季宜饮花。

冬饮可御寒,夏饮去暑烦。

饮茶有益,消食解腻。

好茶一杯,精神百倍。

茶水喝足,百病可除。

淡茶温饮,清香养人。

苦茶久饮,明目清心。

不喝隔夜茶,不喝过量酒。

午茶助精神,晚茶导不眠。

吃饭勿过饱,喝茶勿过浓。

烫茶伤人,姜茶治痢,糖茶和胃。

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

空腹茶心慌,晚茶难入寐,烫茶伤五内,温茶保年岁。

投茶有序,先茶后汤。

清茶一杯在手,能解疾病与忧愁。

早茶晚酒。

酒吃头杯,茶吃二盏。

好茶不怕细品。

茶吃后来酽。

常喝茶,少烂牙。

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露白。

隔夜茶,毒如蛇。

肚子里没有病,喝茶也会胖起来。

龙井茶叶虎跑水。

名(草头名)壶莫妙于紫砂。

洞庭湖中君山茶。

闽台民间茶习俗


“中国人爱品茶,从民间茶习俗所体现出来的茶文化中,往往可以了解各民族之间、各地理区域之间的历史渊源。”在福建宁德市政府挂职的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国平说,茶以一种文化的触角,深入到百姓生活的角角落落,其不仅仅是解渴的饮料,更是一种厚重的礼仪,一种生活的乐趣,一种艺术的享受。

他表示,福建和台湾的民间茶习俗原本就是一脉相承,闽东的各种民间茶习俗可以说和台湾相差无几。

看看闽台的“茶礼”婚俗便可知一二。由于福建和台湾饮茶之风盛行,男女订婚也习惯用茶礼,闽台传统婚礼的整个过程似乎都和茶息息相连。闽台婚姻礼仪总称为“三茶六礼”,“三茶”即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同房合欢见面时的“合茶”。只有经过“三茶”和“六礼”手续成婚的,才算是明媒正娶来的。

据介绍,过去,男方随媒婆或父母到女方家提亲、相亲,女方的父母就习惯叫待字闺中的女儿端茶待客,茶杯斟满后,依辈份次序分送到男方亲客手中,由此拉开了“相亲”的序幕。男方家人乘机审察姑娘的相貌、言行、举止,姑娘也暗将未来夫君打量一番。当男方到女家“送定”(定亲)时,由待嫁女端甜茶(闽台民间叫“金枣茶”),请男方来客品尝。喝完甜茶,男方来客就用红纸包双数钱币回礼,这一礼物叫“压茶瓶”。到了娶亲这一天,男方的迎娶队伍未到女家,女家就要请吃“鸡蛋茶”(甜茶内置一个脱壳煮糖的鸡蛋)。

男方婚宴后,新郎、新娘在媒婆或家人的陪伴下,捧上放有蜜饯、甜冬瓜条等“茶配”的茶盘,敬请来客,此礼叫“吃新娘茶”。来客吃完“新娘茶”要包红包置于茶杯作为回礼。结婚成亲的第二天,新婚夫妇合捧“金枣茶”(每一小杯加两粒蜜金枣),跪献长辈,这就是闽南、台湾民间著名的“拜茶”,也是茶礼在婚事中的高潮。倘若远离故乡的亲属长辈不能前往参加婚礼,新郎家就用红纸包茶叶,连同金枣一并寄上。

在闽台传统婚礼现场,往往摆着一个巨大的烘炉和茶壶。按照闽台婚俗,新人跨烘炉有兴旺之意。而烘炉上的四个大字“和敬怡真”在闽台人眼中既是茶道,也是夫妻的幸福之道。这几个字告诫新人们,虽然两人成长背景不同,但是在婚姻生活中要牢记互敬互让,相互包容。听完这段金玉良言,每位新人再喝上了一杯象征“甜蜜美满”的功夫茶,他们便有了更深的感受。

闽台民间之所以如此时兴茶礼,是因为在福建和台湾民间,茶树是缔结同心、至死不移的象征。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以茶为礼,取其“不移志”之意。

福建福安一位老先生吴生,将闽台茶习俗归纳为五种类型:象征型、生活型、礼仪型、祈福型、艺术型。他说,闽台两地人都好客,客人前来,不管是否口渴都要泡给一杯茶,而来客即便口不渴也要饮上一口。在闽东福安,送给客人或走亲戚所持的糕点还被称作“泡茶”,意即临时泡茶来不及,且以糕点代茶饮,可见敬上一杯茶之礼更重于糕点。

时下,正是清明时节,许多台胞回乡扫墓,他们和自己的骨肉亲人一起拜祭祖宗时,也在扫墓归来的“龙籽袋”里放置茶叶,以祈求福至财临、家丁兴旺。回到村里,他们和乡亲们泡上两杯茶,更是有着叙不完的两岸情谊。

新加坡的茶俗


东南亚新加坡,新加坡的饮茶文化有其独特的一面,由于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喝茶也反映出其多元文化的一面,新加坡既有新颖的“敬茶”风俗,这是新人结婚时必须要行茶礼的习俗,这表明男方接受新娘作为自己家族的新成员,也有别具一格的“肉骨茶”风俗,现在小编为你详细讲解。

当新娘随新郎离开自己的家时,通常由一名女傧相和几名“姐妹”陪伴;有时也可能有一位女方年长的亲友随行,以代表女方家庭。

当新娘抵达新郎的家(又叫“过门”)以后,这对新人要向男方的长辈“敬茶”,这一风俗的意义在于:表明男方接受新娘作为自己家族的新成员;在我国政府颁布《妇女宪章》规定每对新人必须前往婚姻注册局注册之前,这一“敬茶”风俗是受承认的合法婚姻的证据之一。

而在信奉佛教或道教的华人家庭,新娘进入婆家时须向佛祖或家中供奉的其他神明敬献红枣茶,接着必须向祖先敬茶,以求赐福。

随后新郎直系亲属中最年长者(曾祖父母、祖父母及父母亲)就坐在客厅的中央,让新人跪着向他们敬茶(传统做法);但现在普遍上已改为一对新人向坐着的长辈鞠躬敬茶。

敬茶的时候,习惯上由一位亲戚协助添茶,茶杯通常用一个红盘盛放,新郎新娘可选择向每一位长辈亲戚个别敬茶或联合敬茶,为了表示尊敬,敬茶必须用双手。接着还要向叔伯姨舅等长辈以及年长的同辈夫妇敬茶;不过,向年长的同辈(如兄姐)敬茶时,只须站着就行了,每一位接受敬茶着,都会送个红包或首饰给这对新人。新郎新娘向长辈敬茶,实际上是向长辈致敬,再接下来,新郎的较年幼的同辈亲戚也要向一对新人敬茶,表示祝福,同时也意味着接受新娘成为自己家庭的成员;因此,敬茶是华人婚俗中最重要的一项,不论信仰任何宗教,人人都应当遵循。

敬茶过后,新郎新娘和众人即享用茶点或午餐,食品的名称通常都含有吉祥之意,在这之后,新郎陪伴新娘回娘家。

在过去,新娘是在婚后三天在新郎陪伴下回娘家,然后婚礼才算全部完成,这时新郎会送一只烧烤全猪给岳父岳母大人,表示他与新娘新婚欢愉。如有不满意的事,新郎可以把猪的耳朵或尾巴割掉。当新娘回访娘家时,新娘及其夫婿需向父母亲以及其他长辈亲戚敬茶。

新加坡人的肉骨茶风俗:

肉骨茶,就是一边吃肉骨,一边喝茶。肉骨,多选用新鲜带瘦肉的排骨,也有用猪蹄、牛肉或鸡肉的;烧制时,肉骨先用作料进行烹调,文火炖熟;有的还会放上党参、枸杞、熟地等滋补名贵药材,使肉骨变得更加清香味美,而且能补气生血,富有营养。而茶叶则大多选自福建产的乌龙茶,如大红袍、铁观音之类,吃肉骨茶时,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人们在吃肉骨时,必须饮茶;如今,肉骨茶已成为一种大众化的食品。

民间茶谚大全


民间茶谚大全:

神农遇毒,得茶而解。

壶中日月,养性延年。

苦茶久饮,可以益思。

夏季宜饮绿,冬季宜饮红,春秋两季宜饮花。

冬饮可御寒,夏饮去暑烦。

饮茶有益,消食解腻。

好茶一杯,精神百倍。

茶水喝足,百病可除。

淡茶温饮,清香养人。

苦茶久饮,明目清心。

不喝隔夜茶,不喝过量酒。

午茶助精神,晚茶导不眠。

吃饭勿过饱,喝茶勿过浓。

烫茶伤人,姜茶治痢,糖茶和胃。

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

空腹茶心慌,晚茶难入寐,烫茶伤五内,温茶保年岁。

投茶有序,先茶后汤。

清茶一杯在手,能解疾病与忧愁。

早茶晚酒。

酒吃头杯,茶吃二盏。

好茶不怕细品。

茶吃后来酽。

常喝茶,少烂牙。

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露白。

隔夜茶,毒如蛇。

肚子里没有病,喝茶也会胖起来。

龙井茶叶虎跑水。

名(草头名)壶莫妙于紫砂。

洞庭湖中君山茶。

民间茶谚知多少


神农遇毒,得茶而解。

壶中日月,养性延年。

苦茶久饮,可以益思。

夏季宜饮绿,冬季宜饮红,春秋两季宜饮花。

冬饮可御寒,夏饮去暑烦。

饮茶有益,消食解腻。

好茶一杯,精神百倍。

茶水喝足,百病可除。

淡茶温饮,清香养人。

苦茶久饮,明目清心。

不喝隔夜茶,不喝过量酒。

午茶助精神,晚茶导不眠。

吃饭勿过饱,喝茶勿过浓。

烫茶伤人,姜茶治痢,糖茶和胃。

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

空腹茶心慌,晚茶难入寐,烫茶伤五内,温茶保年岁。

投茶有序,先茶后汤。

清茶一杯在手,能解疾病与忧愁。

早茶晚酒。

酒吃头杯,茶吃二盏。

好茶不怕细品。

茶吃后来酽。

常喝茶,少烂牙。

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露白。

隔夜茶,毒如蛇。

肚子里没有病,喝茶也会胖起来。

龙井茶叶虎跑水。

名(草头名)壶莫妙于紫砂。

洞庭湖中君山茶。

思茅民间奇技茶饮


大凡提到饮茶,想到的方式大都是或“泡”或“煮”,然而在茶乡思茅的少数民族村寨里,却可以感受到让你意想不到的品茶方式。

早在1200多年前,唐人樊绰就曾在《蛮书》中记载:“茶出银生城诸山……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这里的“银生城”指的就是今天的思茅、西双版纳等滇西南一带,而“蒙舍蛮”(唐时对现彝族等少数民族的称谓)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的古老饮茶习俗,至今仍然可以在思茅看到。这里,就给你介绍几种当地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饮茶方式。

腌茶。腌茶的制作方法有点像民间腌咸菜。傣族“腌茶”是将新鲜茶叶放在陶缸里,压紧,加盖密封保存,几个月后腌好,即可取出凉拌而食。而布朗族的“腌茶”,则要于每年冬初采来老茶叶蒸熟,晾干水分后装入龙竹筒中,埋入土里数月,待遇到喜庆之事或有贵客嘉宾,才取出撒上辣椒、盐以资款待,也可直接嚼食,别有一番风味。

清香四溢的竹筒茶。拉祜族、傣族都有竹筒茶,方法类似。先将干青毛茶装入新鲜香竹筒,并用橄榄树枝在竹筒内舂压,一边舂一边放进茶叶,直到填满压紧为止,尔后置于火上烘烤,烤时要不停翻动,待闻到阵阵香味,便将竹筒冷却剖开,取出已成圆柱形的茶柱,掰下少许冲泡。冲出来的茶水芬芳沁香,爽口清凉。

充当饭菜的茶:“八宝油茶”和“凉拌茶”。

苗族的“八宝油茶”是将茶叶与玉米、黄豆、花生、团散、豆腐干、粉条、茶油、花椒、生姜等料拌在一起,经过炒熟加水煮泡而成,可以算作茶汤,既可解渴,又能饱腹。

而基诺族的“凉拌茶”更是最原始的食用方法。将采摘来的新鲜茶叶象拌凉菜一样加入各种调料即可食用,鲜美可口,又可清凉解暑。茶菜混合的茶:菜包茶。

苗族菜包茶是用几片宽大的新鲜白菜叶或青菜叶,将茶严严实实地包好,置于火塘内热灰中捂焖,待菜叶干枯后取出,弃掉菜叶,将冒着热气的茶用水浸泡,立即散发出菜茶混合的香味。

此外,还有彝族的“火焯茶”,拉祜族的“罐罐茶”,佤族的“铁板烤茶”,景颇族的“酒筒茶”,哈尼族的“土锅茶”等。

虽然这些饮茶方式稀奇古怪、形式多样,没有功夫茶、碧螺春、龙井等声名远播,但是却令人感受到别样滋味。

宋朝时期的茶俗


在南宋都城临安,终究吃茶者多,喝茶者少,遗风不灭,杭州人至今都要讲“去梅家坞吃茶去!”味道就变了。《梦粱录》里的临安,“四时卖奇茶异汤”,冬天卖的七宝擂茶,据说是用花生、芝麻、核桃、姜、杏仁、龙眼、香菜和茶擂碎煮成茶粥单卖,这般吃法,操作起来好比捣年糕,吃者好比吃八宝粥,要紧的是吃,不是喝茶汤了。宋人还喜欢弄些香料,把龙脑珍菜、菊花之类与茶在一道,茶香吃进花香,花香吃进茶香,吃进口里,吃出了一股香气,一种味道。

南宋咸淳年间,日本高僧大应禅师到了余杭径山寺,深研佛学之余,把当时流行的抹茶做法、吃法一并学会,带回了日本,慢慢发展为“茶道”。看日本人行茶道,便知抹茶是研成细末的,放入茶盏,注入沸水,茶汤浓如豆羹,小筅帚一搅,卷起千堆,待冷却后,一吃而光。南宋时虽有撮泡茶的套路,但是大家都不买账。

还有个说法,杭州早年有酒馆无茶坊,只不过富人有了聚会宴饮,会招些茶博士来来往往,热闹煞也。后来宋室南迁,汴京开茶坊的习俗南渐,茶馆在临安一家接一家地开起来,且在茶汤巷一带成了气候,成为茶馆一条街。茶馆虽然吃茶,但是点心也是重头,你看今天在杭州坐茶馆,无论青藤或门耳,那些各色吃食消闲果儿的消耗,分量不会少于茶汤。南宋的擂茶,现在无处可买,但在保留擂茶习俗的湖南乡下,待客吃一顿擂茶,是要摆上十数个碟子的,炒米、炒黄豆、炒绿豆、炒包谷……一路吃下去,好比是在吃饭了。

至于文人雅士,骚人墨客说到茶,可吃,可咏,可品,可分,就是不提“可喝”。分茶这一活计,知识分子很喜欢,说白了就是闲来无事,弄把小筅帚筅筅茶汤,由泡沫形状,茶末游移,想像出金戈铁马,杏花春雨,生离死别,聚散无常。只要胸有点墨,胡思乱想,就能成全分茶好事。

还有斗茶一节,是茶农做了新茶后的一项趣味赛,比比看,谁的茶神完气足,做得好,以便卖个好价钱。斗时一是要观汤色,色纯白表示茶质鲜嫩,颜色青、黄、灰、红,均不足取。二是要汤花匀细,紧咬盏沿,倘若咬不住,粘不牢,汤花飘零,便稍逊风骚。斗茶三局两胜,可是,茶汤入口的那股子鲜味,居然完全避而不谈。

回族茶俗


回族禁酒,宴宾待客,以茶为敬,这是与其他周围少数民族以酒为敬最根本的区别,所以在宴请待客、节日礼仪、婚丧嫁娶中均是以茶为敬,这也是惟回族独有。从诸多方面的礼仪习俗中可以看出“茶”在回族的生活中是一种不可缺的生活物质元素,回族在自己的生活习俗中赋予“茶”一种生命的情感,一种感情的寄托。从某种意义上讲茶叶这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饮品,来到回族的生活中已经不是一种纯粹意义的物质价值,它更是蕴涵了一种感情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回族钟爱茶,同时对饮茶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茶道,回族家最常饮用的是苦而香纯的烤茶,在招待贵客时煨烤茶、冲糖茶、沏花茶时都要敬这道茶。

回族家最喜欢烤茶,茶叶选用青茶或焙制的绿茶。选用陶釉或纯粹的土瓦茶罐,在火塘边或者是火炉上,用炭火(非明火)边烘边抖,直到茶叶呈赤黄色散发出喷鼻的香味,便恰到好处。精细的方法俗称“百抖茶”,即是慢烤细抖,掌握好火色,烤好后,稍停片刻,便将滚开水徐徐倒入茶罐内,随着茶水沸腾慢慢加添。这头道茶味道浓量多,却是香气扑鼻,味甘而苦名叫“老苦茶”。喝后回甜甘纯,有心舒胸畅之感,且赋有苦中有甜,以苦为乐的人生意义。二道茶是“甜茶”,也叫糖茶,茶罐中放水靠火涨沸约十分钟,倒在茶盅内再放进核桃片末,片末要薄而脆,入口不用嚼即可以化,然后将另一水煮的泡姜糖水加入掺和,味道香甜带辣,有健胃发功润肺的作用。以此寓意生活先苦后甜,甜不忘苦,做人要厚道,做事要干练利落不能拖泥带水之意。这第三道茶,把茶水再涨沸后,稍加茉莉、金银花、菊花的满盅茶,茶味道淡而甜,香郁爽口,暗喻人生平平淡淡,和和美美才是真。“苦甜淡”三道茶蕴含回族人家千百年间根植于玉洱银苍间所品味出的一种人生哲理,做人一辈子的三步曲。

回族人家沏茶、饮茶、敬茶都很讲究,盛茶汤的要用细白瓷盅,先用温水将茶盅烫洗后,才将茶汤一一倒入盅内,茶水不能太满,一般是一次倒入的茶水一口有余,当在倒茶水时发现某一盅茶汤中有一直立浮动的茶梗喻意“茶客”到家,就要将这杯茶敬给最长、最尊贵的客人,然后才按年龄大小、辈份敬茶。在向客人敬茶时,同时要端上糖果、点心或是一些糯米做的甜食,喻示着这主人热情好客,女主人能干会持家。在客人面前,一般家里的妇女、小孩都不陪坐,沏好茶做好甜食端上桌后,她们都要退让出去。

平时一般的宴席桌面上就不敬“三道茶”,只敬客人烤茶。结婚男方到女方家接新娘要先敬上一盅“糖茶”;女方家送亲到新郎家第一时间也是敬一盅“糖茶”。到晚间请阿訇证婚念“喜经”也要敬客人“糖茶”,喻示一对新人美满幸福。

回族生活中对茶有许多的饮用方式,每一种饮茶方式都有它特殊的功效和寄予表达的意义。在茶的饮用上他们还创造了一些有益健康和治病方式。在我小的时候记得外婆给我喝过一种茶,是将核桃仁用羊油烤糊,然后将烤糊后的核桃仁捣成碎末,用茶水和红糖水掺合,吃这种糊核桃茶能起到消食健胃治疾的功效,饮过之后对我消化不良的胃疾很有帮助。

回族对茶情有独钟,这跟回族的信仰文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回族大多习惯饮绿茶,抓一把吹口气在鼻子上闻一闻,就知道这茶好不好,经不经泡。

土耳其茶俗


土耳其位于地中海和黑海之间,西邻蔚蓝的爱琴海,横跨欧亚两大洲,有东西桥梁之称。历史上丝绸之路的终点土耳其,如今在茶叶消费量和产量上分别居世界第四位和第七位。在土耳其语中茶的发音与汉语相似,土耳其人与中国人一样热爱茶叶。通常在每天的早饭、午饭前后甚至是每一餐后,土耳其人都要喝两杯红茶,平均每天要喝15-20杯。而在黑海附近居住的土耳其人每餐都会将茶与食物一同食用。“简单地说,茶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土耳其人家中都有储藏茶叶的大罐子,通常主妇会购买许多不同品牌不同种类的红茶,然后按照个人对茶叶香气、口味的判断进行拼配混合。土耳其不仅自产红茶也从斯里兰卡和印度进口。而自产茶叶的价格比进口茶叶低很多。目前,土耳其茶叶市场上拥有许多著名的红茶品牌,如:Kamelya,Tomurcuk,RizeTurist等。但是,很久以前,土耳其红茶只有Tekel一个品牌,这一品牌在红茶市场占有绝对的垄断地位,由政府管理,因此,当时的茶叶价格也很稳定。

土耳其每年生产100万吨的茶青,经机器加工成20万吨的茶叶。专门从事茶叶生产的茶农人数达到20万人。因为土耳其茶叶价格并不高,因此,土耳其政府会通过一些措施资助茶农,保证种植的延续。并且,茶农仅需要将茶叶种植采摘后,政府便会统一收购。因此茶农无需担心茶叶的销路和价格。娜斯琳还介绍说,土耳其的茶叶生长在黑海沿岸的茶山上,因为在高山丛林中,可被利用种茶的土地有限,因此与中国的茶叶种植不同,土耳其的茶树分布零散,空间也被更充分地利用了。土耳其茶叶的采摘同样依靠人工,不同的是,土耳其人采摘茶叶并不是用手指和指甲,而是采茶者人手一只采茶剪。

在土耳其,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年长者还是年轻人,人们对茶叶的热爱是相同的。茶叶在土耳其,是全民族共同的饮品。在土耳其最大的城市伊斯坦布尔,博斯普鲁斯海峡贯穿城市,从海的一岸驶到对岸需要1个小时,就在摆渡的船上,便有便宜的土耳其茶叫卖。在土耳其街头,随处可见卖茶的小站点。而喝茶的另一去处便是咖啡厅。传统中,咖啡馆是属于男人们的地方,男人们聚集在一起打牌下双陆棋,进行日常的社交,也放松心情。然而,在过去的20年里,这一情况有所改变,现在,喝茶的咖啡馆里多了年轻的孩子们,当然还有女性。

土耳其人喜欢喝红茶,喝茶用的是玻璃杯、小匙、小碟。煮茶时,使用一大一小两把铜茶壶:先用大茶壶放置木炭火炉子上煮水;再将小茶壶放在大茶壶上,茶的用量大约按1克茶30-50毫升水的比例投放。待大茶壶中的水煮沸后,就将沸水冲入放有茶的小茶壶中,经3-5分钟后,将小茶壶中的浓茶汁按各人对茶浓淡的需求,将数量不等的浓茶汁分别倾入各个小玻璃杯中。尔后,再将大茶壶中的沸水冲入盛有浓茶汁分别倾入各个小玻璃杯中。尔后,再将大茶壶中的沸水冲入盛有浓茶汁的小茶杯中,至七八分满后,加上一些白糖,用小匙搅拌几下,使茶、水、糖混匀后便可饮用。土耳其人煮茶,讲究调制功夫。认为只有色泽红艳透明,香气扑鼻,滋味甘醇可口的茶,才是恰到好处。因此,土耳其人煮共时,总要夸煮茶的功夫。在一些旅游胜地的茶室里,还有专门的煮茶高手,教游客学着煮茶的。在这里,既能学到土耳其煮茶技术,又能尝到土耳其茶的滋味,使饮茶变得更有情趣。

茶俗:饮茶


中国人饮茶的习惯,从唐、宋、明、清到现代,有很大的变化。

由于隋朝短暂,茶事记载很少。唐朝时的茶叶多加工成茶饼。唐朝人不“饮茶”,而是“吃茶”。备茶过程如下:

将茶饼用火灸烤。

将烤茶饼放入铜制茶辗辗成颗粒。

用茶罗筛茶粒取细末。

为了改善茶叶苦涩味,常加入薄荷、盐、红枣或姜片调味,并多外加龙脑等香料。

将细茶末连同上列材料,调和成酱。

然后将茶酱用水化开成为茶汤,或配合其他其食物食用。

湖南还多少保留着“吃茶”的习惯——吃茶叶。毛泽东、彭德怀等嗜好吃茶叶,吃完茶后习惯用手指将杯底的茶叶渣取出食用,京夫子的《血色京畿》就有这样的剧情。茶叶传入英国时,英国人将开水泡好的茶叶夹入面包片食用。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在宋代,茶品越来越丰富,饮茶也日益考究,开始重视茶叶的本身的色香味,调味品逐渐减少。此时,出现了用蒸青法制成的散茶,并趋向以散茶为主,同时烹饮的手续也大为简化。

到了明代,饼茶、团茶较少见了,较多以喝散茶为主,烹茶方法亦由过去煎茶为主逐步发展为冲泡为主。

到了清代,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出现了城市的茶馆,并逐步兴起,成为适合各个社会阶层所需的活动场所,并把茶与曲艺、诗会、戏剧、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普通人家也常以茶水招待客人。

现代,根据不同情况(如不同场合的特殊礼节),中国茶有着不同的泡法。例如绿茶比乌龙茶和红茶更加清淡可口,因此需要用较冷的水冲泡。想了解更多此方面内容,请参考条目茶和功夫茶。

以下的步骤是较为普遍使用的一种泡茶方式,,亦被视为泡茶艺术。以下过程要比吃饭时配点心喝的茶的泡茶过程更加正式。这种泡法经常用来泡红茶和乌龙茶。

烧开水。

温壶,用热水一边将茶壶洗干净。

把茶叶填进茶壶,茶叶高度大约到茶壶内壁的三分之一处。

灌半壶热水温润茶叶,然后立刻倒掉水使茶壶里只剩茶叶。(这一步和后面所有要灌水的步骤应该放在一个大容器中进行以接住溢出的水)

再往茶壶里倒热水直到水溢出到大容器里。茶壶里的水中不应该有气泡。这次浸泡不能持续太长时间——最好不要超过30秒。

把泡好的茶水在一分钟内倒入杯饮用。倒的每杯茶都应该有同样的色香味。准备的托盘的用途是接住这一步溢出的水。

在泡了一次的茶水饮用完后加入水再次冲泡,继续饮用。一份茶叶可以泡4至5壶茶水,但是后面的几次应该多略微多泡一会以尽可能泡出香味:第二次大约多泡10至40秒,第三次大约45秒,以此类推。

很多人喜欢这种泡茶和喝茶的艺术,除中国人以外,许多其他国家的人也很喜欢。很多人热心于茶艺,他们不仅喜爱茶的味道,也享受泡茶过程中的乐趣。茶文化非常吸引人,此外还能放松心灵。据说人们在泡茶和喝茶的时候能忘记生活中的所有烦恼。很多人喜欢和别人一起喝茶,不光为分享美茶,还为了体验和别人在一起的安逸心情。

倾力弘扬民间茶文化


——记勐海县民间茶文化研究学会会长高和

讯:高和生长在茶树王之乡——勐海县格朗和乡南糯山,他身残志坚,酷爱民间茶文化,立志继承弘扬优质民族文化和民间茶文化。为此,他十分重视挖掘、整理、收集当地濒临消失的原生态的民族传统茶文化,经常深入主产茶区,摸清古茶资源,弘扬民间茶文化。

2010年6月8日,在高和的发起下,勐海县民间茶文化研究学会在勐海茗艳山区茶业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会员从最初的72人,发展到目前的145人。会员中,既有专业茶叶专家,也有茶农、爱茶人,由傣族、哈尼族、布朗族、拉祜族、汉族等多种民族组成。勐海县民间茶文化研究学会成立后,按办会宗旨,积极为当地党委、政府起好参谋助手作用,积极开展活动,研究学会积极把《古茶树保护条例》宣传到广大茶农中去,让更多的茶农不断提高保护古茶树的意识。在深入村寨讲解《古茶树保护条例》的同时,研究会还组织会员有目的有计划地到县内各大茶山,向广大茶农义务宣传保护古茶树资源的重要意义。

高和还积极组织会员前往勐海县西定乡曼迈、章朗,格朗和乡南糯山半坡寨、水河寨、帕真水河鱼塘寨、苏湖丫口寨,勐宋乡曼方曼列寨,勐混镇贺开茶山,挂牌保护古茶树资源,认真宣传落实保护古茶树条例,向茶农传授科学管理茶园、清洁加工毛茶等专业知识,把学会办得有声有色,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好评。

土耳其的茶风茶俗


土耳其位于地中海和黑海之间,西邻蔚蓝的爱琴海,横跨欧亚两大洲,有东西桥梁之称。历史上丝绸之路的终点土耳其,如今在茶叶消费量和产量上分别居世界第四位和第七位,茶是当地人民生活的必需品。

土耳其,地处亚洲小亚细亚和欧洲巴尔干岛东南。,早晨起床,未曾刷牙用餐,先得喝杯茶。在全国,无论是大中城市,或是小城镇,到处都有茶馆,甚至点心店、不吃店也兼卖茶。

在土耳其,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年长者还是年轻人,人们对茶叶的热爱是相同的。茶叶在土耳其,是全民族共同的饮品。在土耳其最大的城市伊斯坦布尔,博斯普鲁斯海峡贯穿城市,从海的一岸驶到对岸需要1个小时,就在摆渡的船上,便有便宜的土耳其茶叫卖。在土耳其街头,随处可见卖茶的小站点。而喝茶的另一去处便是咖啡厅。传统中,咖啡馆是属于男人们的地方,男人们聚集在一起打牌下双陆棋,进行日常的社交,也放松心情。然而,在过去的20年里,这一情况有所改变,现在,喝茶的咖啡馆里多了年轻的孩子们,当然还有女性。在机关、公司、厂矿时,都有专人负责煮茶、卖茶和送茶。在学校教师办公室里,还专门按有一个电铃,教师若要喝茶,只要一按电铃,就会有传人提着茶盘和杯子,将茶送去。就连学生,在课间也可去学校专门开设的茶室里喝茶。总之,茶已渗透到土耳其的每个角落,各个阶层,成为土耳其一道颇具特色的生活景观。

煮茶时,使用一大一小两把铜茶壶:先用大茶壶放置木炭火炉子上煮水;再将小茶壶放在大茶壶上,茶的用量大约按1克茶30-50毫升水的比例投放。待大茶壶中的水煮沸后,就将沸水冲入放有茶的小茶壶中,经3-5分钟后,将小茶壶中的浓茶汁按各人对茶浓淡的需求,将数量不等的浓茶汁分别倾入各个小玻璃杯中。尔后,再将大茶壶中的沸水冲入盛有浓茶汁分别倾入各个小玻璃杯中。尔后,再将大茶壶中的沸水冲入盛有浓茶汁的小茶杯中,至七八分满后,加上一些白糖,用小匙搅拌几下,使茶、水、糖混匀后便可饮用。土耳其人喝其他饮料是都是冷饮的,唯有茶要在很烫的时候喝,并且放入很多糖。在土耳其东部的人更喜欢把硬的方糖含在口中后喝茶。

土耳其人煮茶,讲究调制功夫。认为只有色泽红艳透明,香气扑鼻,滋味甘醇可口的茶,才是恰到好处因此,土耳其人煮共时,总要夸煮茶的功夫。在一些旅游胜地的茶室里,还有专门的煮茶高手,教游客学着煮茶的。在这里,既能学到土耳其煮茶技术,又能尝到土耳其茶的滋味,使饮茶变得更有情趣。

土耳其最喜欢喝红茶,叶喜欢喝薄荷茶。在4、5年前,土耳其开始尝试种植和生产绿茶。目前,在土耳其已有一些年轻女性开始饮用绿茶。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民间的茶俗歌谣》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