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味苦,幼时不喜欢。但逢年过节看到家人以热茶待客,开始懂得人们对茶的敬重。渐渐地从茶叶入水时的浮沉,茶色的空明,茶味的苦涩甘润,细细体悟浮生得失、起伏、荣辱,品味人世苦乐、炎凉。

古人说茶有散郁、养生、养气、除病、利礼、表敬、赏味、养身、行道、雅志十德,把茶当做与衣食等重的生活要事,继而升华为茶文化,直至推崇到禅境。

茶就像人生,第一道茶苦如生命;第二道茶香如爱情;第三道茶淡若清风。三道茶寄寓着许多人生哲理,也代表了三种人生境界。人生经过三道茶的历练,才能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境界。

茶本身没有贵贱之分,品茶需要的是心静、感悟,在品茶的过程中,领悟茶之静,茶之逸,茶之真,就如佛家偈语:茶禅只在各人的茶杯中。"古来圣贤皆寂寞",品味人生之茶,又何尝不是一种乐趣呢?

生活的节奏一天天加快,能守一份宁静,拥有一颗从容的心灵,任思绪飞扬,该是怎样的惬意?

CY260.com编辑推荐

人生的第三道茶


是非成败转头空,功名利禄一场梦。

三毛曾说过,人生有如三道茶,第一道苦如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微风! 

这些年来的人生,我仿佛在一一品茶,品这三道茶:想起从前,那些求学路上的艰辛,初涉社会谋生的不易,无一不是苦味;而后邂逅爱情,那般精彩浪漫,日子无比蜜甜;而今,我已三十多岁,开始步入中年。回首来时道路,只是过往云烟,放眼未来旅途,又是遥遥不可预期。忽然觉得,此刻才是刚刚好。虽则少了一份生命的激情,却多了一份内心的恬淡,恰似那人生的第三道茶,淡淡的,有如微风!

如果一定要选择,且只能三选一,那么,我选择这人生的第三道茶,在以后的日子里,一直品饮下去!事实上,现在的我,每时每刻,无论身处何方,都和这人生的第三道茶须臾不离!

有旧日同学邀请一起去茶馆喝茶,他告诉我这些年来奋斗的辛苦,人生低谷期的无奈孤独,以及如今成功带给他的快乐幸福,万丈豪情溢于言表。忽然他指着茶杯问:“这是龙井茶吧。明前的?”我微笑着点头,猛然间我捕捉到他瞬间掠过的神情,端显的是发达之后的娇贵!我当下沉默不语,只是小口饮茶。是非成败转头空,功名利禄一场梦,倒不及眼前这杯龙井茶,清淡可人,是我人生的第三道茶!

要好的姐妹聚会喝下午茶,我们点了一壶柚子茶。闲聊中,有为情所困的姐妹大叹人海茫茫,都等不到一个有缘人!是吗,想起刘若英在上海的演唱会上苦苦唱着情歌,她的师傅陈升对她当头一句:“你等的人不会再回来了!”等不到又何妨?不如放下心情,放松心态,细细品味眼前这柚子茶加点蜂蜜的感觉。她们喝起来都说太酸甜,只有我,因为悠然于她们的情事外,心无挂碍,这柚子茶在我的味蕾间倒是浓淡适宜,味道刚刚好,恰似人生的第三道茶!

上个星期天,在南禅寺,遇见一个好久不见的熟人,是以前生意场上的客户。彼此打过招呼后,他似有很多话要对我说。我们找了一家露天茶吧茶座,要了两杯红茶。他告诉我,这一年来,他在股市上仿佛坐过山车,大起大落,高峰时一天账面利润可达十几万,而今,股指跌破四千点,他不但一年的努力全白忙活,连自己后半生的养老钱亦全部深套。股市有风险啊!他苦叹道。忽然他指着茶杯问我:“这是哪里产的茶?我这人对喝茶一向不讲究的。”这是祁门红茶,茶汤晶莹馥郁,是红茶中的上等好品!他把时间都花在股票上了,自然就没有多余的心思来关心股票外的物事了!而我,索来对股票不感兴趣,所以才会有此刻的闲情雅致。我轻啜一口红茶,饮这人生的第三道茶!

黄昏时分,我已吃好晚餐,洗好碗筷,家务全部做好。坐在干净的客厅里,我闲闲地听着收音机,此刻,什么都可以想,亦什么都可以不想!先生泡了一壶上等的功夫茶和我分享,我细细品味,这款茶是我以前从未喝过的。“这是杉林溪,台湾茶。”先生告诉我,果然是好茶,七泡有余香,我和先生不停地品了又品。先生说,杉林溪属于乌龙茶的一种,而四季的乌龙茶中,又属秋茶最好,原因是日照最充分!我说,杉林溪属于我人生的第三道茶的一种,而人生的三道茶中,又属第三道茶最好,就像我们的爱情,在走过年少的激情后,而今无须张扬,淡淡的,有如微风的感觉,刚刚好!

“三道茶”中悟人生


到神奇美丽的大理观光游览,在观赏神秘的苍山神韵、风花雪月、古城水景、高原明珠的同时,乘坐游船,一边看着湖光山色,一边观赏白族姑娘和小伙子富有民族特色的文艺表演。与此同时,白族姑娘会把茶文化之最的白族“三道茶”端到你面前,让你从中慢慢品味。

白族“三道茶”指的是“苦茶”、“甜茶”、“回味茶”三样品种。三道茶味道各有不同,头道茶虽苦,但能止渴生津,苦尽甘来;二道甜茶,则能提神补气,爽气清神;待喝完第三道“回味茶”后,会感到满嘴皆香,回味无穷。这时,在场的白族朋友盛邀与你共舞,你会情不自禁迈开欢快的舞步……

据了解,这三道茶之意是要告诫我们的子孙后代,“要先苦后甜,只有勤劳付出,才会得到幸福,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而三道茶中的“回味茶”,就是要提示我们每走过一段路之后,就应回过头来反思一下我们的荣辱与对错。看来这三道茶就是让人们在品尝中去慢慢体验生命的滋味。

据说,大理白族的“三道茶”,经过宋、元时期,到了明清之际,逐渐形成特色。当时民间老百姓都喜欢饮烤茶。无论在举行婚礼或相邀亲朋好友之时,都专门加工饮用“三道茶”。

人生三道茶 一苦二甜三回味


人生三道茶

品味人生,就如品味云南大理有名的三道茶。三道茶指上三次茶之意,每道茶烤煨的方法与配料都不一样。第一道茶:其味甚苦;第二道茶:苦中带甜;第三道茶:淡淡有味。茶如人生。三道茶,代表了三种人生境界。

第一道茶:称为苦茶,寓有清苦之意,代表的是人生的苦境。

人生之旅,举步维艰,创业之始,苦字当头。正如孟子所言:“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面对苦境,我们唯有学会忍耐并让岁月浸透在苦涩之中,才能慢慢品出茶的清香,体味一份生活的原汁原味,从而对人生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并奠定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念。

第二道茶:称为甜茶,寓苦去甜来之意,代表的是人生的甘境。

经过困苦的煎熬,经过岁月的浸泡,奋斗时埋下的种子终于发芽、成长,最后硕果累累。这是对勤劳的肯定,这是给付出的回报。当我们在鸟语花香里,明月清辉下品尝甜美的果实之时,我们又怎么能不感到生活的快意?!

第三道茶:称为香茶,因呈甜、苦、辣等味,故又称回味茶,代表的是人生的淡境。

一个人的一生,要经历的事太多太多,有高低,有曲折,有平坦,有甘苦,也有很多的诸如名利、权势、富贵荣华的诱惑,等等。要做到“富贵于我如浮云”,“顺境不足喜,逆境不足忧”,需要淡泊明志的心胸和恢宏辽阔的气度。如果一味地沉湎于成功或失败之中,把身外之物看得太重,太过执着,就会作茧自缚,陷入生活的泥淖不能自拔,丧失了许多的人生乐趣。所以,这道茶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我们不妨看得轻些淡些,不要让生命承受那些完全可以抛弃的重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无舒”的人生境界。

中国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三道茶寓寄着“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也代表了三种人生境界。你,到哪一层了呢?

茶之三味人生:可道可名亦可悟


茶味人生,可道可名亦可悟

4月12日讯:日本禅师这样说饮茶“一杯有清新甘味,二杯有人生苦味,三杯有老年涩味。这茶的味道,不也正与人生的过程一样吗?”。这就是这位禅师品茶悟出茶道有“人生三味”之高见。

人生或者浓烈或者清淡,每个人须亲自承受。人生在世,总争个高低之分、成败得失,殊不知高与低,成与败,都是人生的滋味。功名利禄来来往往,炎凉荣辱沉沉浮浮,一分淡泊,一分宁静。深入细致地品茶,亦同品味漫漫人生。

用感恩的心态品茶,这杯茶就不仅仅是一碗茶汤,而在其中充满人文精神,充满了天地万物和谐相处,同体不二的精神,而化解戾气,成就和气。

用包容的心态品茶,人间的恩恩怨怨都会像片片茶叶一样,把芳香甘美溶化到洁净的淡水中,变成有益于优化彼此身心气质的甘露。

用分享的心态品茶,培养我们推己及人的仁爱胸怀,每个人都有责任把爱奉献给他人,少一点私欲,少一点冷漠,多一份关爱。

用结缘的心态品茶,以茶汤的至味同所有人结茶缘,结善缘,让茶的洁净,善的和谐,净化人生,祥和社会,让人间的正气与和气在把盏相敬中得到落实。

“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品茶之味,悟茶之道,就是要用雅性去品,要用心灵去悟,各人心中就自有感受,可道可名亦可悟也。

人生几道茶,哪道难喝?


品味人生,就如品味云南大理有名的三道茶。三道茶指上三次茶之意,每道茶烤煨方法与配料都不一样。第一道茶:其味甚苦;第二道茶:苦中带甜;第三道茶:淡淡有味。

茶如人生。三道茶,代表了三种人生境界。

青年是道苦茶

苦学本领,增长见识,拓宽视野,苦拚未来,与命运相搏击,奋力铺就人生基石。人生处处是考场,唯青年时期最多最难最关键,也最复杂最凶险最富戏剧性。每一场青年考,都是苦心苦力苦行程。

吃苦是青年的必修课。食不必奢华,充饥暖胃就行;衣无需锦丽,蔽体保暖就好;行不必车马,抵达目的地,安步当车也好。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是对青年寄予的厚望。苦,是上苍馈赠给青年的最好礼物。

良药苦其口,利于病;青年茶苦其味,利于人。苦青年,才有甜未来。

人之秋,为中年。收获,是中年的关键词。爱情完美,家庭幸福,母慈儿孝,心宽体胖,事业如日中天,实力如鼎矗立。中年是人生的甜筒,品味中年,进口冷滋滋,甜津津,入肚却暖哄哄,甜丝丝,是难得一品的如饴甘味。中年是一首清甜的歌,旋律如纯白的奶糖,散发香浓的醇味,音符像浓郁的咖啡糖,飘散沧桑的甘味。

人到中年有好福,酣享甘甜,好似在人生甜海里来回畅游。

莫道老来万事休,此时风景最迷人。老年,往事历历,青年的苦,中年的甜,都是回忆的佐料。往事经时间风干,老来就着思念下酒,那是深度的迷醉。有道是,老来人更俏。此俏是岁月的屐痕闪着点点金光,光阴的故事动人的诉说。晚年,记忆是雨后深巷里的茉莉花,无处寻花,却于若有若无当中,顿感清香弥漫,无处逃遁。

不经时光浸染,开不出灿烂的人生之花来。俗话说:家有一老,胜过一宝。老的好处在于回首漫漫人生路,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人生哲理、生命追问和终极关怀,统统汇成一个深不见底的碧潭,浓缩世间所有的好或者不好,供人资鉴,是人生的至宝。

人生晚年,是时光累积的生命厚度,是人生航程中,永不倾覆的指路航标。

三道人生茶,道道有真味。莫叹人走茶凉,也莫悲茶尽杯空,茶暖茶凉,茶盈茶空,都是人生味。浮生若茶分三味,有苦有甜也有回味,此时的苦,不必悲叹,自己的甜,也不必自骄,诸般滋味都会化成一道浓香而漫长的回忆。记忆长着翅膀,会带我们在万般滋味里,自由自在地飞翔。

大理“三道茶”


早在南诏时期就有饮用三道茶的习俗,茶具和制作方法在当时就很考究。托盘用黑漆木制作,烤茶用拳头大的黑色土陶罐,使用白瓷蓝釉花的无耳茶盅。茶盅有小、中、大三种,按顺序分别在每道茶使用。茶叶一般是大理感通寺出的感通茶或下关沱茶,水以苍山溪水或龙潭水为上。

事实上,白族三道茶也是烤茶的一个变种。第一道是“苦茶”,即在火盆上支三角架,将小土陶罐底部预热,待发白时投入茶叶,抖动陶罐使茶叶均匀受热,待茶叶烤至焦黄发香时,冲入少量开水,煮沸后倒入牛眼盅内;第二道“甜茶”是在烤的基础上,加上切细的乳扇、核桃仁、芝麻、红糖等,寓意人生在世历尽沧桑,苦尽甘来。第二道茶的关键是乳扇不能炸,只能烤;第三道“回味茶”是在茶杯中放入花椒数粒、生姜几片、肉桂、蜂蜜和红糖少许,寓意着岁月漫长、酸甜苦辣、回味无穷。讲究的还要用松籽仁和核桃片做成一只欲飞“蝴蝶”漂在茶水中。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白族三道茶被赋予了更深厚的旅游文化内涵,每道茶之间都伴有歌舞,参与者一边看赏心悦目的歌舞,一边喝三道茶,回味“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境界。

解密白族三道茶


去云南旅游的朋友很多都会去到一个叫做喜洲的地方,那个聚居着很多白族。那里的白族居民会用一道很具特色的茶,欢迎所有去那参观的游客朋友,那道茶就叫做——白族三道茶。

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饮茶方式,属茶文化范畴。驰名中外的白族三道茶,以其独特的“一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早在明代时就已成了白家待客交友的一种礼仪。

白族三道茶,白族称它为“绍道兆”。这是一种宾主抒发感情,祝愿美好,并富于戏剧色彩的饮茶方式。喝三道茶,当初只是白族用来作为求学、学艺、经商、婚嫁时,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祝愿。应用范围已日益扩大,成了白族人民喜庆迎宾时的饮茶习俗。

有关白族三道茶,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很久以前,在大理苍山脚下,住着一位手艺高超的老木匠。他带有一个徒弟,学了多年还不让出师。一天,他对徒弟说:“你作为一个木匠,会雕会刻,还只学到一半功夫。要是跟我上山,你能把大树锯倒,锯下板子,扛得回家,才算出师。”徒弟不服气,就跟着师父上山,找到一棵大麻栗树,立即锯起树来。但还未等徒弟将树锯成板子,已觉口干舌燥,只好恳求师父让他下山取水解渴,但师父不依。到傍晚时分,还未锯完板子,徒弟再也忍受不住了,只好随手抓了一把树叶,放进口里咀嚼,想用来解渴。师父看了徒弟又皱眉头,又咂舌的样子,笑着问徒弟:“味道如何?”徒弟只好实说:“好苦啊!”师父这时才语重心长地说:“你要学好手艺,不先吃点苦头怎行啊?”这样一直到日落西山,板子虽然锯好,但徒弟已筋疲力尽,累倒了。这时,师父从怀里取出一块红糖递给徒弟,郑重地说:“这叫先苦后甜!”徒弟吃了这块糖后,觉得口不渴了,精神也振作了。于是赶快起身,把板子扛回家。从此以后,师父就让徒弟出师了。分别时,师父舀了一碗茶,放上些蜂蜜和花椒叶,让徒弟喝下去后,问道:“此茶是苦是甜?”徒弟答曰:“甜、苦、麻、辣,什么味都有。”师父听了,哈哈大笑,说道:“这茶中情由,跟学手艺、做人的道理差不多,要先苦后甜,还得好好回味。”自此开始,白族的三道茶就成了晚辈学艺、求学时的一套礼俗。以后,应用范围日益扩大,成了白族人民喜庆迎客,特别是在新女婿上门、子女成家立业时,长辈谆谆告诫晚辈的一种形式。

白族三道茶,以前,一般由家中或族中长辈亲自司茶。现今,也有小辈向长辈敬茶的。制作三道茶时,每道茶的制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是不一样的。

第一道茶,称之为“清苦之茶”。制作时,先将水烧开。再由司茶者将一只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热后,随即取适量茶叶放入罐内,并不停地转动砂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待罐内茶叶"啪啪"作响,叶色转黄,发出焦糖香时,立即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少倾,主人将沸腾的茶水倾入茶盅,再用双手举盅献给客人。由于这种茶经烘烤、煮沸而成,因此,看上去色如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下去滋味苦涩,故而谓之苦茶,通常只有半杯,一饮而尽。

第一道茶告诫人们人生之苦,创业之苦。人生之路,凡事苦先行,人们常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面对苦境、困境,我们唯有学会忍耐,在岁月的侵蚀中苦涩的成长,慢慢才能品出茶的芳香清甜,体会出人生的多汁多味。

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与此同时,还得在茶盅内放入少许红糖、乳扇、桂皮等,待煮好的茶汤倾入八分满为止。

第二道茶寓意人生的甘境。风雨过后总会见彩虹,经历过人生无数的风吹雨打,饱经困苦的煎熬,岁月的侵蚀后,才能真正体会这甘甜的滋味,才能真正收获人生的美好。这份甜,是对勤劳的肯定,对付出的回报,也是对自己最好的交代,给自己最好的礼物。

第三道茶,称之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虽然相同,只是茶盅中饮第三道茶时,一般是一边晃动茶盅,使茶汤和佐料均匀混合;一边口中“呼呼”作响,趁热饮下。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它告诫人们,凡事要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哲理。这道茶代表的是人生的淡境。一个人的一生,要经历的事太多太多,有高低,有曲折,有平坦,有甘苦,也有诸如名利、权势、富贵荣华等等的诱惑。要做到“顺境不足喜,逆境不足忧”,需要淡泊的心胸和恢宏的气度。如果一味沉湎于成功或失败之中,把身外之物看得太重,太过执着,就会作茧自缚,陷入生活的泥潭不能自拔,丧失了许多人生乐趣。所以,这道茶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我们不妨看得轻些淡些,不要让生命承受那些完全可以抛弃的重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人生境界。

白族茶礼“三道茶”


云南大理白族有喝"三道茶"的习俗。它的独特风味是:一苦、二甜、三淡。有好联想和善思考者,把这三味用来比喻人生的"三重境界".比喻,含有哲理,我以为然。

所谓"三重境界",指青春、中年、老年三个时期。平日常说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都是劝规年轻人要吃苦耐劳。把青春喻为喝苦茶,犹如农民必须在春天辛苦地播种、插秧、耕耘一样,苦中孕育着希望。有首《七苦诗》说得好:"苦苦苦无限,不苦苦无穷。苦尽甘来日,方知苦是功。"青春期喝过苦茶,中年期便能喝上甜茶,恰如农民春天苦苦劳作,到秋季可尝丰收的甜头。这种先苦后甜的经历,老年人该有深切的感受吧。

那么,为什么把老年人喻为一道淡茶呢?这比喻,意味深长,道出老年人生的轨迹(归结)和情操。

大家知道,作画讲究浓淡。浓,工笔重彩,如富贵牡丹;淡,意笔水墨,如出水芙蓉。浓其所浓,是一种美;淡其所淡,也是一种美。作文也讲究浓淡,有人,尤其是年轻人,喜欢词藻艳丽,意象灿烂;有人,特别是年长者,追求理明字顺,冲淡自然。艳丽,不失一种美;冲淡,则是另一番美。清代许印芳说:"功候深时,精义内容,淡语亦浓;宝光外溢,朴语亦华。"(《与李先生论诗书跋》)可见,浓与淡,并非绝对排斥。喻老年人喝淡茶,其所寓深意在于:一是老年人多世事洞明,看透人生,故与世无争,淡泊于名利;二是老年人多机体渐衰,安于清闲,故不求奢欲,满足于饮食的清淡素净;三是老年人多宽宏大度,偶遇磨擦,冷静自若,故不急不躁,能够恬淡处之。这种淡泊、清淡、恬淡的待人接物,是涵养功夫到家的表现,是德行渐趋炉火纯青的标志,是渴望返朴归真的象征。因此,老年人的淡化心态,不是消极颓唐,自惭形秽;而是胸襟坦荡,自知之明;老年人的淡化处世,是安祥神韵的风采,是洁白纯清的心灵美,是可自我欣慰而心安理得也。

禅茶之三味


禅茶一味,是近年来茶禅两界乐议的话题,那么此“一味”究竟味在何处呢?在我看来,涵盖于三点:功夫一味,恭敬一味,载体一味。

功夫一味,是指茶与禅都讲落实,熬工夫。由禅达悟,论的是根器与修行,自古至今,哪一间禅堂没有蒲团坐烂?而茶如白琳者,一看产地,二看火候——非生于峻险之地,非老火慢焙者不为上品。这是茶与禅共通的第一点:考功夫。

恭敬一味,讲的是态度。这需要从内心树立起对佛陀、佛教独立正确的认识,进而抽发出自然的尊敬。佛教的仪式中常常用茶礼、茶仪、茶供等方式来表达对“佛”,即“觉者”的尊崇,清雅庄重的仪式,正是寄托了信众们清净无染的恭敬之心,这是茶与禅共通的第二点:起恭敬。

载体一味,是说茶与禅都需要表达和衍演,古来祖师唱和酬答,历代茶人烹茶尽具,都是通过形式来表达一个内涵物的核心。在中国历史上,茶与禅的兴起、发展趋势相近,同根同源,这使茶之一事成为表“禅”的一个很好的载体,使“禅”之一境,成为茶人们修行的最高追求。

茶味人生 禅茶一味


你一直喜欢茶。不止是喝茶,你说你更喜欢茶文化,喜欢观赏茶汤的色调。每次泡茶时,茶杯上如山岚般的云烟,像一段段尘缘,更像一段从前。

我喜欢看你泡茶时的样子,你一边撒茶,一边烫着杯子。你说,茶有三泡,第一泡味道较苦涩,不能喝,要倒掉,所以很多人用第一泡来洗茶;第二泡茶汤正浓,出汤后,须稍凉些饮用。第三泡,茶的味道由浓转淡,但齿颊留香,令人回味无穷。

我曾问过你,最喜欢哪一泡?你说,你最喜欢第三泡。你说茶的味道,不宜太浓,也不宜太淡,适中正好。第三泡正好亦浓亦淡,好似生活留给你的味道。

你喜欢拿第二泡给我。旁人都以为这是你的习惯,而我知道,茶的第三泡,更符合你现在的心境。由浓转淡,你手中的茶,仿佛已进入不惑而知天命的中年,平和与淡定。褪去了第二泡的浓烈,经历了青壮年时期的蓬勃,正准备收获迟暮时分的厚重与醇香。

我的生命,在你眼里,只是一个还未开始的开始。你的所有对生命重新燃烧的期许,都随着出汤的瞬间,注入了第二泡中。所以你递给我第二泡,那是你对你逝去的青春年华最为深刻的怀念。你仿佛看见又一个自己,是那么充满热血地期待尚未开启的命运。

你说你并不只喜欢品茶,更喜欢泡茶的过程。那种感觉,仿佛是将你人生的精彩与平淡,像珍宝般,一一细数一遍。你还告诉我,泡茶最重要的是水温,不同的茶性适应不同的水温,就好比人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你没有最喜欢的茶。你说过,茶无上品,适口为珍。虽然不同类的茶,味道各有不同,有的清香,有的醇厚,有的苦涩中带甜,但对爱茶人士来说,只要喝到嘴里,依旧是喝一股未曾重复的感叹而已,喝的是此刻的心情。或者说,你更喜欢这些不同品类的茶迥然而异的汤色和淡淡的幽香所映照出的你彼时的心境。

闻香是品茗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你说你喜欢将茶杯放到鼻尖的那一刻,仿佛一下置身事外周遭一切变得宁静和祥和,呼吸之间,就像完成一次生命的开始与结束。你说闻香要从左到右,满满将茶的香气吸入心脾,然后洗清身体里的浊气,再轻轻地吐出来。感觉此时的身体就像一个过滤器,只保留余香,排除浊气。

最后是品茶。当舌尖触到茶汤一刹那的感觉,像是迎接生命中早就存在的惊喜。在你徐徐咽下的过程中,慢慢开启,亦浓亦淡,全在自己的感觉和心情。那种感觉,像是一种久违的归属感,原本带着神秘色彩的寻觅,探究,终在一瞬间找到答案。有人说,喝茶可以让人简单,大概缘于此吧。

古人有“禅茶一味”之说,与东方人文思想的精髓不谋而合、浑然天成。这,也许就是茶的魅力,茶的神奇所在。

茶味人生,可道可名亦可悟


日本禅师这样说饮茶“一杯有清新甘味,二杯有人生苦味,三杯有老年涩味。这茶的味道,不也正与人生的过程一样吗?”。这就是这位禅师品茶悟出茶道有“人生三味”之高见。

人生或者浓烈或者清淡,每个人须亲自承受。人生在世,总争个高低之分、成败得失,殊不知高与低,成与败,都是人生的滋味。功名利禄来来往往,炎凉荣辱沉沉浮浮,一分淡泊,一分宁静。深入细致地品茶,亦同品味漫漫人生。

用感恩的心态品茶,这杯茶就不仅仅是一碗茶汤,而在其中充满人文精神,充满了天地万物和谐相处,同体不二的精神,而化解戾气,成就和气。

用包容的心态品茶,人间的恩恩怨怨都会像片片茶叶一样,把芳香甘美溶化到洁净的淡水中,变成有益于优化彼此身心气质的甘露。

用分享的心态品茶,培养我们推己及人的仁爱胸怀,每个人都有责任把爱奉献给他人,少一点私欲,少一点冷漠,多一份关爱。

用结缘的心态品茶,以茶汤的至味同所有人结茶缘,结善缘,让茶的洁净,善的和谐,净化人生,祥和社会,让人间的正气与和气在把盏相敬中得到落实。

“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品茶之味,悟茶之道,就是要用雅性去品,要用心灵去悟,各人心中就自有感受,可道可名亦可悟也。

人生如禅茶,香自沉浮来


人生如禅茶,香自沉浮来

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来到普济寺,慕名寻到老僧释圆,沮丧地对他说:“人生总不如意,活着也是苟且,有什么意思呢?”

释圆静静听着年轻人的叹息,末了吩咐小和尚说:“施主远道而来,烧壶温水。”

稍顷,小和尚送来了温水。释圆抓了茶叶放进杯子,用温水沏了,茶叶静静地浮着。年轻人不解地询问:“宝刹怎么用温水泡茶?”释圆笑而不语。年轻人喝一口细品,不由摇摇头:“一点茶香都没有呢。”释圆说:“这可是名茶铁观音啊。”

释圆又吩咐小和尚:“再去烧壶沸水。”稍顷,小和尚提着一壶沸水进来。释圆又取过一个杯子,放茶叶,倒沸水。茶叶在杯子里上下沉浮,丝丝清香不绝如缕。释圆又提起水壶注入一线沸水,茶叶翻腾得更厉害了,一缕更醇厚更醉人的茶香袅袅升腾。释圆如是注了五次水,杯子终于满了,那绿绿的茶水,清香扑鼻,入口沁人心脾。

释圆笑着问:“施主可知道,同是铁观音,为什么茶味迥异吗?”年轻人思忖着说:“冲沏的水不同。”

释圆点头:“用水不同,则茶叶的沉浮就不一样。温水沏茶,茶叶轻浮水上,怎会散发清香?沸水沏茶,反复几次,茶叶沉沉浮浮,终释放出四季的风韵:既有春的幽静、夏的炽热,又有秋的丰盈和冬的清冽。世间芸芸众生,又何尝不是沉浮的茶叶呢?那些不经风雨的人,就像温水沏的茶叶,只在生活表面漂浮,根本浸泡不出生命的芳香;而那些栉风沐雨的人,如被沸水冲沏的酽茶,在沧桑岁月里几度沉浮,才有那沁人的清香啊。”

禅茶一味 道在其中


茶本就是文雅之物,国人饮茶更是早已脱离了解渴的低层次需求,在饮茶上我们追求的更多的是一种道,一种情趣,一种境界。纵观历代文人雅士,饮茶时他们所追求的也大都是一种品茗与心境特殊的融合。于是,很自然地禅与茶结合到了一起。茶道中人常说“一人品茶,谓之禅茶”,而佛家则更是有着“禅茶一味”之说。

“禅”是“禅那”略称,意为“静虑”、“修心”。禅宗自南朝宋末达摩在中国创立,至六世分南北两宗,而南宗慧能的顿悟说较北宗神秀的渐悟说更近禅旨,得以承继五祖弘忍衣钵,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风流所及,宗派纷纭,于南宋传入日本。

饮茶最易将人导入禅境。茶性清凉,可伏心中燥热,可涤体内沉浊;茶味枯淡,可去名利之欲、可息奔竞之心。由实物之茶冲水泡为有形有态有色、可视可触可饮之茶汤,茶汤复冒出丝丝缕缕、飘飘渺渺、视之则无、嗅之若有之茶味,茶味又让人进入无限广大、清朗空明、不可言说之茶境,这是茶逐渐由“有”入“无”、由形而下升华为形而上的过程,这是茶在虚化、淡化中不断超越自身、超越时空的过程,这是茶由“形质”蜕变为“精神”、由“实物”蜕变为“灵物”的“返魅”与“显灵”过程。入此境者,即茶即禅,即禅即茶,饮茶即是参禅,参禅即是饮茶。唯恍唯惚,若有若无,非出非入,不即不离。道心冥契,天人合一。可观照实相,可体悟本真。其妙味佳境,唯宜心领,实难言传。如赵州禅师,只是一味“吃茶去”。

其实,心静之处就是最好的茶场。深谙此道者,无论行走坐卧,无论有茶与否,他随时都在“吃茶”。直如淤泥之中可绽莲花、火宅之上可得清凉。饮此心茶者,不拘茶迹,不落茶痕。不取茶相,不取非茶相。有茶亦饮,无茶亦饮。饮而不饮,不饮而饮。无心用茶,茶灵自附。茶灵附体者,心饮之间,与空相应,与真相冥,与外相通,与内相融,与物相谐,与人相和。看得破,想得通。提得起,放得下。进得去,出得来。来无所从,去无所至。事来即应,事过即忘。无所不备,无所不可。随其所便,因其所宜。随时做主,立处皆真。在世出世,妙行无住。轻安自在,活泼空灵。情不随境转,心不被物迷。生死一瞬,常作终极之想;自他不二,尽可悲天悯人。荣辱在所不计,毁誉无动于衷。信念八风不动,名利云淡风轻。直饮得地老天荒乾坤转,直饮得神清气爽逍遥游。

心静茶至,茶至灵来。灵来神往,道现其中。善饮心茶者,最得茶灵三昧。此乃饮茶之上上境也。

一道茶 就是一种人生


茶言茶语:时间为茶而停下

前段时间,央视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热播,用一片树叶串起中国、日本、英国、印度、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特色茶文化。纪录片将茶人的汗水、旅程、喜悦、哀愁、爱情、死亡、觉醒、蜕变等娓娓道来,展现出茶文化对每个人的影响。在《茗香·茶韵——中国茶文化展》上,笔者多想让时间停下片刻,让我们在闲暇时一同去品味这茗香和茶韵。

一道茶,就是一种人生,每一个茶人其实都在修行属于自己的茶道,而所谓茶道,就是在我们都明知不完美的生命中,对完美的温柔试探,哪怕,只有一杯茶的时间。笔者与茶友前去感受岭南茶文化的魅力,见证一片树叶的前世今生。

一走进三楼书画厅,许多老茶人行走茶马古道时用过的马鞭、马甲等器具首先映入眼帘,这些沧桑斑驳的用具仿佛带我们回到了那个时代,从茶的原产地、“茶”字的演变、茶叶的传播途径等展示了古代经贸文化交流的艰辛与伟大。接下来的茶荟真是精彩荟萃,展区里摆满了各种茶样及茶树的绿色活体植株,让人们能够直观地了解茶叶的分类、加工等特点,赋予了它生命力。再往前走,一个布置得犹如电影场景般的实景复原茶叶铺吸引了许多茶友的目光,纷纷驻足拍照留念,争当一回掌柜,也足见中国的茶文化绝非故弄玄虚、高不可攀,而是扎根于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日常生活中,就像老舍笔下的茶馆,真可谓一样茶润百样人,一杯茶的工夫即可看遍众生相。

茶彩展厅里,近三百件(套)珍稀藏品正无言地诉说着过去的事情,其中近50件系首次亮相。唐代白釉煮茶器及精品紫砂、宋代建窑黑釉兔毫盏、清代景德镇珊瑚红釉提梁茶壶……一件件瑰宝令人目不暇接。笔者最喜欢省博珍藏的一件清代朱漆菊瓣盖碗,做工精良,壁薄胎轻,握之若无物,堪为乾隆时期漆器工艺的最佳代表。

“禅茶一味”——在许多人眼中,品茶已经从解渴上升为一种生活美学。每一样茶器、每一个茶种都有各自的故事和讲究。就像此次展出的唐朝白釉煮茶器,由茶碾、茶炉、茶釜及茶盏托组合而成。它直观地告诉了你唐人喝茶比较“重口味”——先从茶饼上掰下一块,用茶碾碾碎,放入茶炉煮,煮的时候还要放生姜、橘皮等,有点像今天的“煲汤”。宋朝流行“点茶”,文人们还流行“斗茶”。

而作为功夫茶“四宝”之一的潮汕风炉造型朴拙,令有的观众回想起家人泡茶的乐事:“小时候给爷爷泡功夫茶当小助手,爷爷先给在离茶几不远处放置的小巧红泥炉的炉底引好火,将炉里添满油黑发亮的‘绞只’炭,再置上装有七八分水的砂锅,这时我便拾起旁边一把用鹅毛做的羽扇对着小炉口使劲地扇起来,只见一阵四溅的火星狂舞般过后,炉中的炭变得透红透红,炉心的红火升腾起蓝焰,不一会儿砂锅响了起来,水开了,爷爷乐呵呵地冲泡起茶来,茶香飘了满屋。”

还不要忘了“吃”客家特色的擂茶。“八山一水一分田”,辛勤的客家人原来几乎都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耕生活,一碗浓浓的擂茶则是对劳动人民最务实的犒赏。

中国茶道融合了诸家精神气魄,以和、静、怡、真为“四谛”,静以养心,即使身处繁杂之中,只要手捧一杯清茶,在茶香缭绕之中沉静安心,便是一场时间驻留、道由心生的修行。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三道茶解读茶禅人生》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