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茶的故乡,“茶为国饮”。而楹联作为最小单位的独立文学作品,浓缩了汉语的精华。古往今来,骚人墨客在与茶结缘的同时,很自然地,也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茶联。如“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泉从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圆”、“拣茶为款同心友;筑室因藏善本书”、“茗外风清移月影;壶边夜静听松涛”,等等,或情辞俱美,温润可感;或言简意赅,发人深省。

“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曰归可缓,试同歌陌上花来”。记得知堂老人在《泽泻集》中,曾对日本的“茶道”有一精辟的解释。他说:“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此语用来形容茶联亦不为过。有些茶联,虽然通篇无一“茶”字,却也很好地体现了中华茶文化的古风今韵与博大精深,以及人们对平凡生活的理性思考。如贵阳图云关一茶亭有联云:“两脚不离大道,吃紧关头,须要认清岔路;一亭俯瞰群山,占高地步,自然赶上前人。”这副茶联,写景寓理,言近旨远,看似与茶无关,但它悬于茶亭,自有深意在焉。又如杭州“茶人之家”的“得与天下同其乐;不可一日无此君”,这副茶联,也是无一“茶”字而尽得风流。

天下的好文字都是灵异之鸟,有坚韧的翅膀,能与茶香一道穿越岁月风尘,传递生命体验、情感温度。譬如苏东坡是懂茶爱茶的名士,一生写有茶诗多首。据清梁章钜的《楹联丛话》记载,旧时杭州有一家“藕香居”茶室,于坡仙任职杭州时所作的诗歌中各撷取一句,集成一联:“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此联令人叹为观止,很有一种天造地设之感。其实,类似坡仙的这种审美感知,千百年来,一直在各色人等的心头激荡推涌。譬如《金瓶梅词话》记西门庆第一次在李桂姐家请客,在上茶的时候,应伯爵就曾以一曲《朝天子》加以调侃,也是以好茶喻美色:“这细茶的嫩芽,生长在春风下。不揪不采叶儿楂,但煮着颜色大。绝品清奇,难描难画。口儿里常时呷,醉了时想他,醒来时爱他。原来一篓儿千金价。”

茶联我倒是颇做过一些的,譬如“佳茗宜于高处赏;良朋喜自远方来”、“活水源头涵道妙;清茶好处得天和”、“壶内冰心真淡泊;瓯中春意自氤氲”,等等。

扩展阅读

茶联:茶对联


茶对联对偶工整,联意协调,常给人古朴高雅之美和正气睿智之感。关于茶的对联挂于品茶之地,可以茶相互辉映,令人浮想联翩,增加品茗情趣。在中国茶文化中,至古至今妙趣横生的茶对联数不胜数,受篇幅所限,我们挑选几部与君分享,其余部分我们将在下面导航处足一介绍。

四川关于茶的对联的趣事

相传四川成都有家茶馆,经营状况不是很好,茶馆传到下一代后,其原老板儿子脑瓜子灵活,突请秀才写了一副茶对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碗酒来。”他将这副对联贴于茶馆门外,引得人们交口相传,慕名前去观看,并“偷乐”、“作乐”一番。于是,这副对联使得茶馆起死回生,在四川被传为佳话。

四川不仅茶馆数量众多,其茶馆文化也非常有名,如四川华阳县过去有个中兴镇,镇上有家叫“兴盛居”的茶馆,对面是“望月楼”酒楼。茶馆老板为了吸引茶客,请来秀才撰写了一副茶对联,曰:“香分花上露,水吸石中泉。”写完后将该副有观察的对联贴于店门,因的顾客竞相围观,啧啧称赞,其生意一下子兴隆起来。

有意思的是,对面酒楼老板见状,也请秀才撰联:“开坛千里醉,上桌十里香。”利用对联和“兴盛居”茶馆唱起了对台戏,同样引得众人前来观看。

广州关于茶的对联之趣事

清末明初,广州有家大同茶楼,为招揽顾客,曾出巨资公开征集茶对联,但条件比较苛刻,其要求是茶对联的上下联中必须有“大”、“同”二字,同时还要饮茶的意思。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消息传出去后,应征的人排起了长龙。最后,店主选中一副茶对联:“好事不容易做,大包不容易卖,针鼻贴,薄利只凭微中削;携子饮茶者多,同父饮茶者少,檐前水,点滴何曾倒转流。”

关于广州茶对联的趣事,广州还有家着名的茶楼叫“陶陶居”。茶楼前面挂的茶对联曰:“陶潜喜饮,易牙喜烹,饮烹有度,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这幅茶对联巧妙之处在于上联和下联均以“陶”字为开端,突出了茶楼的名字。同时,对联中还用到了四个典故“陶潜喜饮、易牙喜烹、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和四个人名“陶潜、易牙、陶侃、夏禹,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氛,堪称一副绝联。

茶谚语茶对联


龙团雀舌香自幽谷,鼎彝玉盏灿若烟霞。(杭州)

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杭州涌金门藉香居茶室联)

如此湖山归得去,诗人不做做茶农。(西湖民间流行联)

接洽从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园。(西湖龙井茶室秀草堂联)

座畔花香留客饮,壶中茶浪拟松涛。(杭州吴山茶室联)

得与天下同其东,不可一日无此群。(杭州“茶人之家”联)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来交易所,所易交来人。

(为可顺读倒读之巧妙联)(上海“天然居”茶楼联)

红透夕阳,好趁馀辉停马足;茶烹活水,须从前路汲龙泉。(湖南衡册望岳门外红茶亭联)

处处通途,何去何从?求两餐,分清邪正;头头是道,谁宾谁主?吃一碗,各自西东。

认春轩内一杯茶,春在堂前笑语哗。(浙江德清“春在堂”茶室联)

名茶之中是珍品,国际红茶是英豪。(国际市场赞祁门红茶)

雪芽芳香孝匀生,不亚龙井碧螺春。(都匀毛尖赞联)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武夷岩茶赞联)

试第二泉,且对明亭黯窦;携小团月,分尝山茗溪茶。(无锡惠山二泉亭)

禅榻常闲,看袅袅茶烟随落花风去;远帆无数,坐盈盈酒水从罨画溪来。(宜兴杜牧之水榭)

秀萃名潮,游目濒来过溪处;腴含古井,怡情正及采茶时。(杭州龙井)

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杭州龙井)

何须调水置符,苏髯竹筒;自有清风入座,陆羽茶经。(福建罗源圣水寺茶楼)

山好好,水好好,开门一笑无烦恼;来匆匆,去匆匆,下马相逢各西东。(福州古茶亭)

剪取吴淞半江水,且尽卢仝七碗茶。(上海半淞园一集句)

入座煮龙团,去天尺五;造楼舒凤彩,拔俗千寻。(上海沪江第一茶楼)

海上扫狂鲸,金瓯无缺;楼头煮团凤,玉液流香。(上海沪口第一茶楼)

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回归可缓,试歌陌上花来。(杭州九溪村海亭)

奇乎不奇,不奇又奇;园耶是园,是园非园。(西安奇园茶社)

莫惜更长浊短,一帘疏月茗浓。(联句)

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蒙藏流行联语)

色到浓时方近苦,味从回处有余甘。(台湾民联)

名园别有天地,老树不知岁时。(北京春明馆联)

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无须花。(北京万和楼茶社联)

最宜茶梦同圆,海上壶天容小隐;休得酒家借问,座中春色亦常留。(上海一壶茶楼联)

爱诗爱文爱画,赔烟赔酒赔茶。(云南大理旷怡村酒家联)

好事不容易做,大包不容易卖,针鼻铁,薄利只凭微中削;

携子饮茶者多,同父饮茶者少,檐前水,点滴何曾倒转流。

与女子有关的茶俗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众多,其饮茶习俗千姿百态,各呈风采。

茶在民间婚俗中历来是"纯洁、坚定、多子多福"的象征。明代许次纾在《茶流考本》中说:"茶不移本,植必生子。"古人结婚以茶为礼,取其"不移志"之意。古人认为,茶树只能以种子萌芽成株,而不能移植,故历代都将"茶"视为"至性不移"的象征。因"茶性最洁",可示爱情"冰清玉洁";"茶不移本",可示爱情"紧贞不移";茶树多籽,可象征子孙"绵延繁盛";茶树又四季常青,以茶行聘寓意爱情"坚贞不移",又寓意爱情"永世常青"、祝福新人"相敬如宾"、"白头偕老"。故世代流传民间男女订婚,要以茶为礼,茶礼成为了男女之间确立婚姻关系的重要形式。"茶"成了男子向女子求婚的聘礼,称"下茶"、"定茶",而女方受聘茶礼,则称"受茶"、"吃茶",即成为合法婚姻。如女子再受聘他人,会被世人斥为"吃两家茶",为世俗所不齿。

民间向有"好女不吃两家茶"之说。"三茶":旧时在江浙一带,将整个婚姻礼仪总称为"三茶六礼"。其中"三茶",即为订婚时"下茶",结婚时"定茶",同房时"合茶"。也有将"提亲、相亲、入洞房"的三次沏茶合称'三茶"。"三道茶":举行婚礼时,还有行"三道茶"的仪式。第一道为"百果";第二道为"莲子或枣子";第三道才是"茶叶",都取其"至性不移"之意。吃三道茶时,接第一道茶要双手捧之,并深深作揖。尔后将茶杯向嘴唇轻轻一触,即由家人收去。第二道依旧如此。至第三道茶时,方可接杯作揖后饮之。

订亲茶

男女双方确定婚姻关系后即举行定亲仪式。这时双方须互赠茶壶十二把并用红纸包花茶一包,分送各自亲戚,谓之"定亲茶"。

亲家婆茶

女儿出嫁后的第三天,父母亲要去看望女儿,称谓“望朝”。望朝时,父母亲要随身带去一两左右的“谷雨”前茶、半斤烘青豆、二两橙子皮拌野芝麻,这种茶称为“亲家婆茶”。

请新娘子茶

新娘子家的亲戚、好友和客气的老邻居,都要在新娘子出嫁的当年请新娘子去喝茶。如系远亲,也可在一年的正月里。新娘子回娘家做头趟时补请。

打茶会

年轻的嫂嫂、年长的婆婆每年在本地村坊里,要相互请喝茶3--5次。当地人称“打茶会”。一般,事先约好到哪家。主人在约好的那天下午,就劈好柴,洗净茶碗和专煮茶水的茶罐,在家等候着姐妹们的到来。客人一到,主人就拿出她珍藏在家中石灰缸、甏、罐的细嫩芽茶,撮上一撮放在茶碗里,并加入各色佐料,再冲入沸水,双手一碗碗地端到客人面前桌上。花花绿绿的茶汤,边品茶边拉家常。她们之中,有的拖儿带女,有的手拉孙儿孙女,有的边做针线边品茶叶,淡笑风生,热闹非凡。

毛脚女婿茶

还未出阁的大姑娘家里,来串门作客的小伙子特别多。因此,姑娘家都要备上好茶,招待来客中的“未来女婿”。

三碗茶

春节期间作客,女主人先给客人端上一碗甜茶(糖汤),然后送上一碗烘青豆加胡萝卜丝的咸茶,再后泡上一碗细嫩的香绿茶。

新娘子茶

望朝之后,婆婆要到新娘子的娘家请亲家的亲属好友和长辈们到新娘子家去喝“新娘子茶”。

有关苏轼与茶的故事


中国古代文学最高成就代表者之一的苏东坡,从茶文化的故乡四川走出去后,当官、饮茶、作诗、作画一路流离,与其他宋代文人一到,把茶文化推向高峰。端午前,一场苏东坡以及他最爱的茶和竹有关的茶文化盛事,在他曾经流连过的苏坡桥宽庭举行。这是对一代文豪和饮者的纪念,也是对茶文化的传承。

苏轼

茶香四溢的人生

在中国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茶文化在其中已经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升斗小民,在生活中总是留下了形形色色有关茶的话题。纵观我国茶史,这个看似平常却又浓缩了历史精华的饮品衍生出了诸多意味深长的生活情趣,而中国文人与茶之间的故事更是数不胜数,苏轼则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苏轼爱茶众人皆知,在他的文学创作中与茶和品茗相关的作品也是数不胜数。特别是在仕途遭遇连续的打击后,苏轼必须在精神上找到一个支点支撑自己,他不同于李白可以抛开一切的外在影响去纵情山水,苏轼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士大夫,所以茶成了与之相伴的好友。也成就了苏轼茶香四溢的传奇一生。而有关苏轼与茶的故事,也并非三言两语就能讲完……

爱酒不善饮爱茶更善品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首来自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使得人们对苏轼留下了爱酒的印象。其实,苏轼爱酒却并不善饮,他曾作诗自嘲“吾少时望见酒杯而醉”。而对于茶则不一样,他连夜办公要喝茶:“簿书鞭扑昼填委,煮茗烧栗宜宵征”(《次韵僧潜见赠》);写词咏诗要喝茶:“皓色生瓯面,堪称雪见羞;东坡调诗腹,今夜睡应休”(《赠包静安先生茶二首》);睡前梦醒也要喝茶:“沐罢巾冠快晚凉,睡余齿颊带茶香”(《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春浓睡足午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越州张中舍寿乐堂》)。茶,已经成为苏轼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此外,苏轼品过的茶也可谓是数不胜数,他在《和钱安道寄惠建茶》中所云:“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其中:“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是杭州的“白云茶”;“千金买断顾渚春,似与越人降日注”,是湖州的“顾渚紫笋茶”和绍兴的“日铸雪芽”;“未办报君青玉案,建溪新饼截云腴”中的“新饼”产自福建南平,“浮石已干霜后水,焦坑闲试雨前茶”中的“焦坑茶”产自粤赣边的大庚岭下……此外,还有四川涪州的月兔茶,江西分宁的双井茶,湖北兴国的桃花茶等等,不一而足。在品茶的种类上,苏轼可谓当之无愧的大家。

而对于爱茶之人来说,苏轼所作的《汲江煎茶》更是经典中的经典:“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这首诗生动地描述了苏轼为了饮一盏好茶,不惜在夜间摸着黑,踩着石头,临江取水的场景。当他取水完毕回到家中,一边生炉煎茶,一边坐听松涛。煎好之后,不顾空腹,忍不住海饮三碗,却又造成了失眠,只好坐听打更之声以盼天明。

对细节无比执著

苏轼对烹茶十分精到,有所谓“饮茶三绝”之说,即茶美、水美、壶美。茶美自不必说,苏轼坚持认为水也是泡出好茶的重要组成元素,他曾在《求焦千之惠山泉诗》中说道“精品厌凡泉”,其对烹茶细节的执著可见一斑。

在苏轼谪居宜兴蜀山讲学时,非常钟情金沙泉水,常遣童仆前往金沙寺挑水,童仆不堪每日往返劳顿的辛苦,悄悄在水桶里装上了普通的河水,但却被对水非常挑剔的苏轼所识破。后来,苏轼准备了两种不同颜色的桃符,分别交给童仆和寺僧,每次取水必须和寺僧交换桃符,如此童仆就无法偷懒了。此外,苏轼对烹茶煮水时的水温掌握十分讲究,不能有些许差池。他的经验是煮水以初沸时泛起如蟹眼鱼目状小气泡,发出似松涛之声时为适度,最能发新泉引茶香。煮沸过度则谓“老”,失去鲜馥。

苏轼不仅自己汲水、生火、煎茶,对于磨茶也很精通。他还曾设计一种提梁式茶壶,烹茶审味,怡然自得,题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后人将他设计的这种提梁壶称作东坡壶。

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长期的地方官和贬谪生活,使苏轼足迹遍及各地,从四川到浙江,从宋辽边境到岭南、海南,为他品尝各地的名茶提供了机会。在这当中,有关苏轼饮茶的趣事也是层出不穷,最令后人难忘的,莫过于他在莫干山中做出的那“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的千古绝对。

关于这个对子的故事版本相当多,但较为被认可且广为流传的版本是:当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在一次外游中,路经莫干山,并来到一座庙中小憩。庙里主事的老道见他衣着简朴,相貌平常,对他相当的冷淡,只是应付地说了声“坐”,又对道童说了声“茶”。待苏东坡坐下交谈后,老道方觉得客人才学过人,来历不凡,又把东坡引至厢房中,客气地说道:“请坐”,并对道童说:“敬茶”。二人经过深入交谈,老道才知道来客是著名的大诗人苏轼,顿时肃然起敬,连忙作揖说道:“请上座”,把苏轼让进客厅,并吩咐道童:“敬香茶”。

苏轼在客厅休息片刻,就起身拜别老道,这时老道急忙请苏东坡为其留下墨宝留念,苏轼淡然一笑,挥笔写道:“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老道看罢,立刻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羞愧不已。从此以后,这个对子也被后人用来作为警示“势利眼”的典故,并广为流传。

深知茶性以茶治病

苏轼喝茶、爱茶,与他深知茶的功用密不可分,他曾在《仇池笔记》中的《论茶》一则中介绍,茶可除烦去腻,用茶漱口,能使牙齿坚密。而民间所传苏轼不仅用茶治好了文彦博的痢疾,更维护了大宋的体面。

相传有一年,北宋皇帝过生日,辽国派遣特使来祝贺,苏轼受皇命前往作陪。前宰相文彦博当时已至耄耋之年,作为宋朝的名臣,文彦博曾在宋辽战争中打退辽兵无数,成为辽国既敬又怕的人物。辽国特使提出要夜访文彦博,苏轼陪同其前往。当他们到了太师府,文彦博却面带难色地把苏东坡叫到一边,悄声说道:“近日老夫患了痢疾,一天要上十多趟厕所,只怕在饮宴中有失体统。”对此,苏轼则显得胸有成竹,镇定地说道:“潞公尽管以茶代酒,我带有太皇太后赏我的龙团,你放心到堂前陪客吧!”

摆开酒宴,免不了又是一番寒暄。辽国特使见文彦博面容清癯,须发皓然,不禁叹道“久仰潞公大名,百闻不如一见,潞公鹤发童颜,何异当年。”而文彦博则举起茶杯道:“岂敢、岂敢,特使过奖了,老朽年事已高,不胜酒力,今日只能以茶代酒,还望特使不要怪罪。”宾主一直畅饮至夜半方才尽欢而散。酒席上,文彦博始终端坐,没有上一次厕所,其礼仪完全维护了大宋朝廷的体面。

事后文彦博心中不解,感觉今夜的茶叶特别芳香,呷了几口,很是解乏爽神,三五杯下肚后,肠胃上的疾病似乎也开始有所好转,初始担心的痢疾,完全没有丝毫的影响。为此,文彦博特意拜访苏轼,问是怎么一回事。苏轼笑答道:“那日潞公所饮并非龙团,而是姜茶,一半蜀地的真茶和一半生姜细颗,用新汲水浓煎出来的。姜属热,能温肠胃,茶属凉,能去火解毒。这一凉一热,能调平阴阳,饮它无病则防病,有病则治病。家人用它,很是灵验,所以才请潞公一试。”文彦博听后,不断地点头感叹。

之后不久,在汴京的市井中,姜茶便广为流行起来。人们为了记住它的由来,特意给它取了个雅名,就叫“东坡茶”。

斗茶斗智茶墨结缘

在唐宋时期,文人雅士们以尚茶为荣,不仅嗜好品饮,而且参与采茶、制茶,于是斗茶之风兴起,人们聚集一堂斗茶品茗,讲究的还自备茶具、茶水,以利更好地发挥名茶的优异品质。这种“茗战”之乐,使得众多文人墨客为之趋之若鹜。范仲淹的《斗茶歌》曰:“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相传有一天,司马光约了十余人,同聚一堂斗茶。每个人都拿出了自己收藏的最好茶叶、最珍贵的茶具等赴会,先看茶样,再闻茶香,后尝茶味。经过一系列的比斗,苏轼和司马光所泡的白茶脱颖而出,但苏轼带来泡茶的是上雪水,水质好,茶味纯,因此比司马光的白茶更胜一筹。苏轼心中高兴,不免流露出得意之状。

司马光心中不服,便想出个难题压压苏轼的气焰,于是笑问苏轼:“茶欲白,墨欲墨;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君何以同爱两物?”众人听了拍手叫绝,认为这题出得好,以为能把苏轼给难住。哪知苏轼胸有成竹,微笑着在室内踱了几步,从容不迫地欣然反问:“奇茶妙墨俱香,公以为然否?”茶墨有缘,兼而爱之,茶益人思,墨兴茶风,相得益彰,一语道破,真是妙人妙言。自此,茶墨结缘,传为美谈。

晒茶会上的古琴演奏者

苏东坡深研佛理,亦精通茶道,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咏茶诗词。对饮茶一道,东坡深得独到之秘。同时,他对于茶叶、水质、器具、煎法,都颇有研究。从他的诗词中可略见一斑:

《试院煎茶》诗:“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今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娥眉,且学公家作茗饮。博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诗中谈论煎茶要注意火候的问题,其描述茶、茶汤、茶具及茶效,一气呵成,引人入胜。

《西江月》:“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口汤发雪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

词中提到以谷帘珍泉煎烹龙焙绝品,乃是人间茶品之极致。

《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诗中前段描写月夜临江烹茶的情趣,后段则以茶茗与自然的翻覆变化,反衬世事的无常而平抚自己悲苦的境遇。

《水调歌头》:“已过几番风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此词记述了采茶、制茶、点茶的情景及品茶时的感觉,描述得极为生动传神。

约会苏东坡享受茶文化

——本报与宽庭、茶风雅颂杂志主办的晒茶会精彩纷呈

2014,成都,宽庭,晒茶会,竹……

宋代,苏坡桥,斗茶,苏东坡,画……

一场茶会跨越千年,让宋代茶文化在苏东坡曾经居住流连过的地方重新演绎。茶会的张罗者,是一个网名叫“宽庭女主人”的成都“茶痴”,经营着一家茶文化主题餐厅。她与成都著名茶人王龙组成了一个团队,多年来致力于成都茶文化的弘扬,每逢初夏,他们就会盛邀成都茶人,举办一次晒茶会以茶会友,渐渐地在成都知名茶人茶客中产生了极大影响,每次茶会应者云集,不少知名专家成为座上宾。这次他们不仅请来了徐金华(徐公)、钟渭基、王天成、刘贵民、何修武等著名茶文化方面的专家,还邀请到了著名历史学家谭继和、四川博物院魏学峰副院长、著名辞赋家李镜、著名画家杨志立等。来自四川、云南、重庆、青海、广东等地的600余位爱茶人士,在2014年5月30日的下午“邂逅”苏东坡与宋代的茶文化。此次活动由成都日报社、宽庭文化主题餐厅、茶风雅颂杂志社主办。

从来佳茗似佳人

一走进宽庭,就看到了十分明显的标志牌:“可以清心”竹文化主题茶会。红毯两边淡淡的墨竹画,引导着“可以清心”晒茶会主会场的方向。进入会场发现,原来有这么多的爱茶人,其中还有这么多的时尚美女!“从来佳茗似佳人”,当年苏东坡的这一诗句,也许正是他参加茶会有感而发的罢。

真是好不热闹!晒茶园里早已经是人头攒动,除了绿树鲜花,就是穿着既时尚又传统的男女茶友,茶园的小路两旁,有空的地方,全部摆好了各式各样的茶席,各种色彩各种质地的桌布,衬着风格各异的茶具,点缀着各自适配的各型摆设,各种插花、各种器具……,各种摆设,看得人眼花缭乱,真好似刘姥姥进了大观园!

因为是竹文化主题茶会,好多茶席的摆设和取名都与竹有关,比如“满竹一茶”“竹林闲趣”“轻雨”“空山”等等茶席,不仅仅将桌面的茶席布置得十分有意境,而且还巧妙地利用了所处的场地,有的将竹林地铺上了一层绿纱,放置了茶炉、童子;有的将四川的大熊猫与山石、竹叶、竹筒茶相结合;有的利用现场石磨当茶桌……有的极简,一片竹帘一个茶壶三只茶杯即可;有的极奢,一把老银壶,几只名窑瓷杯,价值不菲。晒茶园中,但见美女美服、笑靥玉臂,烧水洗盏、泡茶分汤……30多道茶席,每一个都有笑盈盈的茶人,行云流水一般地奉出一杯杯香茗,有红茶,也有绿茶;有新茶,也有老茶;有黑茶普洱,也有青茶大红袍;有热茶,也有冰茶……真是热气腾腾、香气缭绕,各种好茶尽现、各类茶友尽欢……同时,晒茶会上还有与茶相关的禅服和茶服,有高端大气的蜀绣屏风及围巾展,有金丝楠古典家具展,也有来自云南专门研究香草的老师随手采来香草做成熏香,还有当下流行的酵素产品、果蔬萃取……

苏东坡茶与竹

随着悠远嘹亮的笛声,下午3点半,晒茶会的开幕式正式拉开序幕。“茶,可以清心,深深浅浅,浓浓淡淡,知己故交,独自成趣。竹,亦可以清心,青青几枝,疏疏几叶,月下清影,窗前墨色。”伴随着优美的男女声朗诵,“可以清心”晒茶会盛大开启。

茶与竹是苏东坡人生中的挚爱,这位品茶的高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后世人辑成的名联)、“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苏东坡还是一位画竹的高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他留下的名句。苏东坡与文同一起,开创了中国独有的“文人画”!苏东坡是天才的文学巨匠,也是爱茶、懂茶、种茶、痴迷茶的极品茶人,他还是一位茶壶的设计师,传说提梁茶壶的样式,就是东坡先生发明的。

为纪念苏东坡先生,主办方把这次晒茶会分为“茶之韧·竹之贞”、“茶之恋·竹之情”、“茶之雅·竹之文”、“茶之柔·竹之劲”、“茶之静·竹之清”五个环节,将苏东坡最爱的竹与茶交织一体,通过舞蹈、丝竹演奏、现场作画、茶百戏表演、斗茶等一一呈现给大家。

在古琴的伴奏下,一位90后舞蹈家的《竹梦》,把“茶之韧、竹之贞”表现得淋漓尽致。最为精彩的是“茶之恋、竹之情”环节:竹笛演奏的《乱红》将观众带入了潇潇翠竹林。接着茶艺师演绎宋代苏东坡茶诗竹画意境——“松风竹炉、提壶相呼”。随后一个深沉浑厚的男中音,开始朗诵林语堂先生对苏东坡一生的总述:

1037年,四川眉山诞生了“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个瑜伽术的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就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苏东坡。

舞台上出现了读书的苏东坡。家童因为得到好茶,跑来报告苏东坡。嗜茶如命的苏东坡十分高兴,立即叫夫人前来点茶。在沉稳欢愉、畅快淋漓的男声朗诵中,苏东坡的《试院煎茶》画面情境再现: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今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娥眉,且学公家作茗饮。博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茶百戏与斗茶

茶百戏始于唐兴于宋。宋人喝茶十分讲究,除了好喝还要好看,在汤茶上作画蔚然成风。由于受到宋徽宗和朝廷大臣、文人的推崇,宋人把茶百戏做到了极致。在这次晒茶会上,茶人王龙为观众演绎宋代“点茶法”,他将茶粉与水融合,用茶筅击打茶汤,形成乳白色汤面,再以一枝翠竹当笔,一杯茶水当墨,在黑色宋盏茶碗中画一枝翠竹。精彩的表演让观众大开眼界。

斗茶也是一种始于唐兴于宋的“雅玩”,古称“斗茗”“茗战”,比拼的是茶叶质量。此次晒茶会“斗茶赛”,一共收到茶友送来参赛的34个茶样。评委《茶风雅颂》杂志主编王龙、云南著名茶人胡建芳,用“双密码感官审评法”,评出了一二三等奖。

对于此次晒茶会,著名茶专家徐公和四川博物院副院长魏学峰都给予极高的评价。作为熟知历史和书画的专家,魏学峰说:在苏坡乡的宽庭晒茶园举办的晒茶会,具有着别的地方不可比拟的历史文化意义,当年苏东坡曾经在这里办学修桥,他又是画墨竹和文人画的开山式人物,今年宽庭的晒茶会以竹为主题,以茶为载体,以地方文化为背景,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值得发扬光大!

“从来佳茗似佳人”,本届晒茶会,爱茶的人们在初夏的好时光,体会了一番与佳人约会般的茶会、与宋人苏东坡相会的茶会、与青青翠竹相约的茶会,也体会了一下与茶宴相约的茶会。

失而复得

茶百戏

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等,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珍贵文化遗产,其特点就是仅用茶和水,不用其他的原料就能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像。

有关茶百戏的来历有见于五代至北宋人陶谷的《清异录》,他在《荈茗录》中记载:“茶百戏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可见,茶百戏始于唐代,而兴于宋代。

由于受到宋徽宗和朝廷大臣、文人的推崇,茶百戏在宋朝达到了其艺术的巅峰。蔡京曾在《延福宫曲宴记》写道:“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巳,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日:此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这当中描述的就是宋徽宗常召集大臣比试点茶、分茶技艺,还亲自点茶、分茶赐宴群臣的盛况。

此外,许多文人如陶谷、陆游、李清照、杨万里、苏轼等都喜爱分茶,留下了许多描述分茶的诗文。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描述了分茶的情景:“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陶谷在《荈茗录》中记载:“茶百戏……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

元代后茶百戏技艺开始逐渐衰落,清代后至今未见分茶的详细文献记载。武夷山茶人章志峰于2009年春初步恢复了分茶技艺,可以在茶汤中现出文字和图像。图案保留的时间也从古代的瞬间延长到2小时至6小时。

文人墨客

爱斗茶

斗茶是评比茶叶品质和比试品饮技艺的一种活动,也被称为“斗茗”、“茗战”,在我国古代,斗茶是文人墨客最为青睐的一种“雅玩”,而斗茶技艺的起起伏伏也成为我国文化的缩影。

根据史料记载,斗茶始于唐代,当时称为“茗战”,后于宋代盛行,称为“斗茶”。宋代斗茶的主要方法是点茶法,比试内容则分两方面:一为茶色,即饼茶和碾成细粉的抹茶的色泽。二为汤花,即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宋代的梅尧臣在《李仲求寄建溪洪井茶七品云愈少愈佳未知尝何如耳因条而答之》中详细描述了宋代斗茶时茶汤的品次:“忽有西山使,始遗七品茶。末品无水晕,六品无沉柤。五品散云脚,四品浮粟花。三品若琼乳,二品罕所加。绝品不可议,甘香焉等差。一日尝一瓯,六腑无昏邪。”

受游牧民族的文化影响,元代后斗茶活动开始衰落,但元明清时期依然有斗茶存在,明·程嘉燧在《再过杭州访许成之同鲍溪父话旧》中记载:“湖头城角雨如麻,宿酒残歌夜斗茶。”清·金农在《吉祥寺泉上十韵》中云:“惜哉无名缁,绿尘斗茶荈。明朝续水缘,石鼎携松筅。”

相比宋代花样繁多的斗茶模式,现代的斗茶内容显得较为单一。由于泡茶法无法在茶汤中形成各种图案,因此当下的斗茶主要比试内容就是茶叶的品质以及冲泡的技艺,并不强调斗茶的艺术性。但近年来,随着诸多斗茶技艺的逐步恢复和普及,斗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现代人又能在茶香四溢中重新领略这充满古风的娱乐活动。

茶对联(二)


阳羡春茶瑶草碧,兰陵美酒郁金香。

饮茶思源,何曾望极;吃菇念树,岂可忘恩。

翠叶烟腾冰碗碧,绿芽光照玉瓯清。

松涛烹雪醒诗梦,竹院浮烟荡俗坐。

为品清香频入座,欢同知心细谈心。

喜报捷音一壶春暖,畅谈国事两腋生风。

佳肴无肉亦可,雅谈离茶难成。

借得梅上雪,煎茶别有香。

扫来竹叶烹茶叶,挖得松根煮菜根。

此地千古茶国,满城都是君子。

寻味君子知味来,伴香雅士携香去。

壶在心中天在壶,心在壶中地在心。

茶字草木人人茶茶人,品者三口德德品品德。

官为七品不如一壶可品,才高八斗怎抵一池万斗。

始皇明月照青陵,茶心原在一杯中。

来路可数歇一刻知味,前途无量品一杯何妨。

碧泉涌出山腹事,玉壶映进苍天心。

淡酒邀明月,香茶迎故人。

冰冷酒,一点水,两点水,三点水,丁香茶,百人头,千人头,万人头。

沽酒客来风亦醉,买茶人去路还香。

喜辞旧岁,春风梳柳;笑迎新春,苗润茶新。

松风煮茗,竹雨谈诗。

青山起新居,绿水映茶园。

铁石梅花气概,山川香茶风流。

淡饭粗茶有真味,明窗净几是安居。

水抱山环新屋绕园林茶趣,春华秋实生活胜城市风光。

鸿雁贺喜衔柳枝,春风迎亲带茶香。

茗苑寄来曾怜黔娄梦白,蓉城逆去又悲汝士升仙。

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混日子,半个心半点意半瓶墨水度终生。

千树梨花几壶茶,一庄水竹数房书。

茶煮三江水柔情似水,烟飞万里霞笑态如霞。

茶开千里市市场繁荣,酒醉五湖春春光明媚。

茶为山藏富富贵齐天,酒催豪客歌歌唱盛世。

饭热茶热八方客常暖,茶好汤好世季店如春。

名苑清风仙曲妙,石潭秋水道心空。

人上人制茶中茶,山外山出味中味。

茶中茶制人上人,味中味出山外山。

鸡鸣院内茶,白鹤井中水。

美酒千杯成知已,清茶一盏能醉人。

莫道醉人唯美酒,茶香入心亦醉人。

名山名寺共名茶,水碧山青茶更佳。

人间何处是仙境?春山携枝采茶时。

山实东吴秀,花称瑞草魁。

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

春茶一杯依旧,桃符万户更新。

柳井有泉好作饮,君山无处不宜茶。

春其山中采,香宜竹里煎。

凝成云雾顶,飘出晨露香。

客到座中宜数碗,水是人间第一泉。

为爱清香频入座,欣同知已细谈心。

只缘清香成清趣,全因浓酽有浓情。

菜在街面摊卖,茶在壶中吐香。

看水浒想喝大碗酒,读红楼举杯思品茶。

各地茶对联


广州着名的茶楼“陶陶居”有这样一副茶联:“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联中用了四个典故,即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巧妙地把茶楼的沏茶技艺、经营特色和高尚道德恰如其分地表露出来。该联旨在劝戒世人饮食应有度,要珍惜时光,不要蹉跎岁月。

广东珠海市南山山径的茶亭悬挂一副茶联:“山好好,水好好,入亭一笑无烦恼;来匆匆,去匆匆,饮茶几杯各西东。”

四川成都早年有家茶馆,兼营酒铺,店主请一位当地才子撰写了一副茶酒联,镌刻于馆门两侧:“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杯酒来。”此类对联,平易亲切,意蕴深厚,教人淡泊名利,陶冶情操,使人雅俗共赏,交口相传,令众多顾客慕名前往。

福建泉州市有家小而雅的茶室,其茶联很别致:“小天地,大场合,让我一席;论英雄,谈古今,喝它几杯。”此联平仄工整,对仗严谨,上下纵横,气魄非凡,令人拍案叫绝。

湖北宜城两家茶店有两副别具一格的茶联:“吸烟有害,花钱买病;饮茶有益,醒脑提神。”、“送茶送水,热情备至;问寒问暖,体贴入微。”前者以关心健康取悦顾客,后者以优质服务招徕客人,虽然角度有所不同,但其中所蕴藏的生财之道,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江苏南京市雨花台茶社的茶联别有情趣:“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联中的“小团月”为茶名,名茶名泉,相得益彰。“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为一家会客室门柱上书一茶联:“得与天下同其乐,不可一日无此君。”联中虽无一个“茶”字,但让人读来,大有“此处无茶胜有茶”之感。

最有趣的恐怕要数这样一副回文茶联:“趣言能适意,茶品可清心。”倒读则为:“心清可品茶,意适能言趣。”前后对照,意境非同,文采娱人,别具情趣,不失为茶联中的上乘精品。

茶对联大全


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尔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自东西。

从哪里来,忙碌碌带身尘土;到这厢去,闲坐坐喝碗香茶。

尘滤一时净;清风两腋生。

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

玉碗光含仙掌露;金芽香带玉溪云。

花间渴想相如露;竹下闲参陆羽经。

细品清香趣更清;屡尝浓酽情愈浓。

熏心只觉浓如酒;入口方知气胜兰。

客至心常热;人走茶不凉。

清泉烹雀舌;活水煮龙团。

玉盏霞生液;金瓯雪泛花。

香分花上露;水吸石中泉。

大碗茶广交九洲宾客;老二分奉献一片丹心。

处处通途,何去何从,求两餐分清邪正;头头是道,谁宾谁主,吃一碗各自东西。

竹雨松风蕉叶影,茶烟琴韵读书声。

为善读书是安乐法,种竹植茶是明妙心。

一帘春影云拖地,半夜茶声月在天。

石鼎煎香俗物尽洗,松涛烹雪诗梦初灵。

新安人杰地灵,传古阁牌坊,一曲徽腔成绝响;黄山物华天宝,献屯绿祁红,三杯猴魁余雅兴。

聆妙曲,品佳茗,金盘盛甘露,缥缈人间仙境;观古俗,赏绝艺,瑶琴奏流水,悠游世外桃源。

山好好,水好好,开门一笑无烦恼;来匆匆,去匆匆,饮茶几杯各西东。

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曰归可缓,试同歌陌上花来。

南南北北,总须历此关头,且望断铁门限,备夏水冬汤,应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上天下地;东东西西,那许瞒了脚跟,试竖起金刚拳,击晨钟暮鼓,唤醒眼耳鼻舌心意六道众生,吃饭穿衣。

山静无音水自喻,茗因有泉味更香。

青山似欲留人住,香茗何妨为客尝。

红透夕阳,好趁余辉停马足;茶烹活水,须从前路汲龙泉。

世间重担实难挑,菱角凹中,也好息肩聊坐凳;天下长途不易走,梅花岭上,何妨歇脚品斟茶。

煮沸三江水;同饮五岳茶。

虽无扬子江中水;却有蒙山顶上茶。

拣茶为款同心友;筑室因藏善本书。

三楚远来肩且息;六安前去味先尝。

天下几人闲,问杯茗待谁,消磨半日?

洞中一佛大,有池荷招我,来证三生!

品泉茶三口白水;竹仙寺两个山人。

来为利,去为名,百年岁月无多,到此且留片刻;西有湖,东有畈,八里程途尚远,劝君更尽一杯。

斗酒恣欢,方向骚人正妙述;杯茶泛碧,庵前过客暂停车。

随手烹茗化白鹤;绿地垂柳钓青钱。

兰芽雀舌今之贵,凤饼龙团古所珍。

龙团雀舌香自幽谷,鼎彝玉盏灿若烟霞。

看水浒想喝大碗酒,读红楼举杯思品茶。

处处通途,何去何从?求两餐,分清邪正;头头是道,谁宾谁主?吃一碗,各自西东。

忙什么,吃我这雀舌茶百文一碗;走哪里,听他摆龙门阵再饮三盏。

扫雪应凭陶学士,辨泉犹待陆仙人。

攀桂天高亿八百孤寒到此莫忘修士苦,煎茶地胜看五千文字个中谁是谪仙才。

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

美酒千杯难成知已,清茶一盏也能醉人。

茗外风清移月影,壶边夜静听松涛。

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杯酒来。

龙井云雾毛尖瓜片碧螺春,银针毛峰猴魁甘露紫笋茶。

剪取吴淞半江水,且尽卢仝七碗茶。

四方来客,坐片刻无分你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自东西。

禅榻常闲,看袅袅茶烟随落花风去;远帆无数,有盈盈轨水从罨画溪来。

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

半榻梦刚回,活火初煎新涧水;一帘春欲暮,茶烟细扬落花风。

采向雨前,烹宜竹里;经翻陆羽,歌记卢仝。

小天地,大场事,让我一席;论英雄,谈古今,喝它几杯。

你看过哪些与茶有关的电影


古今中外关于茶的电影,有很多经典电影成为永恒,影片通过虚构的故事来反映茶的传承和追求,展示了茶的独特魅力,以及茶里所反映出茶的文化。以茶为主题或者线索的影片很多,其中不乏优秀作品,十部各有千秋、涉及中外的茶主题电影。

以茶馆见证了一个时代的革命——《茶馆》导演:谢添。简介:本片曾获1983年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奖特别奖。世纪之交,古老的中国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老态龙钟的大清王朝摇摇欲坠,六君子的鲜血无法阻止历史车轮的滚动,老北京城的上空风云变幻,波谲云诡。影片围绕这样背景下的一个京城茶馆——裕泰茶馆在三个历史时期的兴衰和其间交错出现的不同人物的命运,反映了旧社会人民所经历着的种种苦难。

影片《茶馆》在体现原著精神的时候,以生动的银幕形象,显示了一个人生真理:对待生活,斗争比妥协有出路,主人公“裕泰”老板王利发的生活道路,为这条真理作出生动的注释。

日本茶道祖师的悲歌——《利休》导演:敕使河原宏。简介:利休是日本著名的茶道祖师,但最终却因为理想与性格上的差异死在丰臣秀吉的手里,在茶道的历史上留下一抹血痕。这部电影丰满的塑造了利休,让大家了解这样一个日本茶道的始祖,拥有怎样的人生,又是怎样走向终结。

二战中的残酷和意式幽默——《和墨索里尼喝下午茶》导演:佛朗哥·泽菲雷里。简介:二战期间,一群不同文化背景的妇女每天都要到英国驻意大利使馆同大使夫人喝茶,本片讲的就是她们的故事。

影片中多次出现英国式茶饮的场面,并以茶具被摔坏表现平静生活的终结,故事本身不新鲜,甚至过于戏剧化,不过意式幽默将一切过度的drama调和得恰到好处,缺失的交代也显得不那么重要。战争的创伤、成长的苦难在人格坚韧之下无非都是无病呻吟的配角。

一杯绿茶的爱情——《绿茶》导演:张元。简介:姜文与赵薇主演的电影《绿茶》,可说是以茶释爱的代表作品。不停相亲的比较文学专业女硕士吴芳(赵薇)每次和相亲对象约会时都会点一杯绿茶,在与新的相亲对象陈明亮(姜文)约会时,她告诉对方点绿茶的原因是曾被一名叫朗朗(赵薇)的女孩告知,从一杯茶可以预测一个人的爱情……

产茶大镇的文艺小清新宣传片——《茶色生香》导演:孟奇。简介:《茶色生香》讲的故事发生在湖北产茶大镇——谷城五山镇。每年阳春三月,这里花红茶绿,人声鼎沸,茶叶的丰收让茶农们忙得喘不过气来。他们就跑到城里的劳动力市场找人来当采茶工,以质论价,按量付钱。

电影讲了发生在采茶期间的爱情故事,通过对茶人爱情的演绎,反映了新时期茶园人的生活和思想,带有浓厚的地方广告色彩,不过通篇干净清新,轻松自然,算茶主题电影中的佳作。

看户田惠梨香和周渝民——《斗茶》导演:王也民。简介:据史料记载,“斗茶”,源于唐,而盛于宋,关于斗茶的作品早有留传于世者,如宋代茶人唐庚的《斗茶记》和同朝代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等。如今这一蕴含着中国千年茶文化的特殊竞技活动,被日本和台湾的影人合力搬上了大银幕,于是含有日本茶道文化的电影《斗茶》诞生了。

电影以陆羽和他的《茶经》开篇,黑瓷茶具泡黑金茶的斗茶场面穿插其中,将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融合在一起,结尾道出茶人真理:怎样才能做出最好的茶?一定要提醒大家,拍这部电影时,周渝民的颜值是在顶峰……

寻个美丽的茶园洗涤心灵——《龙顶》导演:任钊萱。简介:我国第一部以林改为背景、以茶叶为题材的电影《龙顶》。“认为钱是最重要的”市侩之人,通过一方龙顶茶园,涤荡了自己那颗已经市侩的心,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找到了自我。影片中反复出现美丽茶园,以及杯中茶叶上下飞舞的特写,展示了茶人精神上的美好追求。

喝茶版的人鬼情未了——《爱有来生》导演:俞飞鸿。简介:由俞飞鸿导演,并携手段奕宏一起主演的电影《爱有来生》,虽然从电影名字中看不出与茶有何关系,但在影片中茶却成了重要的起承因素。影片多次出现泡茶的镜头,沉甸甸的茶壶,抓进壶中的茶叶,表面看只是电影中不经意的点缀而已,但于结尾处,正是曾经反复出现的那一句“茶凉了,我去给你续上”萦绕在观众心中几日难去。历经转世也无法完成的爱,如同那一杯渐渐冷去的茶,不免令人暗里唏嘘。

假装是电影的史上最详尽紫砂壶制作过程解析——《壶王》导演:潘镜丞。简介:这是一部以茶器——紫砂壶为主题的电影,名字就叫做《壶王》。

“人走茶凉”的完美演绎——《菊花茶》导演:金琛。简介:本片曾获上海和莫斯科大学生电影节奖。菊花茶,在影片中一直是条清晰的主线。电影本身讲的只是淡淡的爱情,但是两位主演的羁绊却延续了下去,这是起点,结局我们也已经知道。在时间的角度上,现实冰冷又强大,让人无奈。人走茶凉,那句简单质朴的“有我呢”是否还时常会在耳畔回响……

茶,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一直深受广大影视编剧的青睐。通过这些电影,感受到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仿佛闻到了影片中飘出的悠悠茶香。

各茶楼趣味茶对联


中国是茶的故乡。古往今来,在茶亭、茶室、茶楼、茶馆和茶社常可见到以茶事为内容的茶联。茶联,堪称中国楹联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它不但有古朴典雅之美,而且有妙不可言之趣。

杭州的“茶人之家”在正门门柱上,悬有一副茶联:

一杯春露暂留客,

两腋清风几欲仙。

联中既道明了以茶留客,又说出了用茶清心和漂漂欲仙之感。进得前厅入院,在会客室的门前木柱上,又挂有一联:

得与天下同其乐,

不可一日无此君。

这副茶联,并无“茶”字。但一看便知,它道出了人们对茶叶的共同爱好,以及主人“以茶会友”的热切心情。使人读来,大有“此地无茶胜有茶”之感。在陈列室的门庭上,又有另一联道:

龙团雀舌香自幽谷,

鼎彝玉盏灿若烟霞。

联中措辞含蓄,点出了名茶,名具,使人未曾观赏,已有如入宝山之感。

浙江杭州西湖龙井有一茶室,名曰“秀翠堂”。门前柱有一副茶联:“泉从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圆。”该联把龙井特有的茶、泉、情、味点了出来,起到了妙不可言的广告作用。

扬州有一家富春茶社的茶联也很有特色,直言:

佳肴无肉亦可;

雅淡离我难成。

当年绍兴的驻跸岭茶亭曾挂过一副茶联,曰:

一掬甘泉好把清凉洗热客,

两头岭路须将危险话行人。

此联语意深刻,既有甘泉香茗给行路人带来的一份惬意,也有人生旅途的几分艰辛。

茶对联:以联会友


难怪西山春茶好 只缘多情采茶人

千树梨花几壶茶 一庄水竹数房书

樵歌已向平桥度 好理藤床焙早茶

琴里知闻唯绿水 茶中帮旧是蒙山

泉香好解相如渴 火红闲评坡老诗

雀舌未经三月雨 龙芽已点上时春

人间何处是仙境 春山携枝采茶时

人上人制茶中茶 山外山出味中味

瑞草抽芽分雀舌 名花采蕊结龙团

扫来竹叶烹茶叶 挖得松根煮菜根

扫雪应凭陶学士 辨泉犹待陆仙人

始皇明月照青陵 茶心原在一杯中

水流清影通茶灶 风递幽香入酒筵

四海咸来不速客 一堂相聚知音人

瓦罐煎茶烧树叶 石泉流水洗椰瓢

为爱清香频入座 欣同知已细谈心

为品清香频入座 欢同知心细谈心

寻味君子知味来 伴香雅士携香去

阳羡春茶杯杯好 兰陵美酒盏盏香

和茶有关的闲散事


小时候我家里人不怎么喝茶,那部万人空巷的电视剧《渴望》上演时我年纪尚小,记得刘慧芳她妹放学,第一件事是撩起帘子进门,拿起桌上的大缸子咕咚咚喝一气。这大概是北方70后大部分人童年时的样子。我小时家里备有茶叶是为招呼客人,和糖果一样属于礼貌用品。偶尔喝茶也是一时兴起,抓一把茶叶往大杯子里一扔,提起暖瓶倾满热水。泡上一会,等上一等,摇着头躲避着浮上来的茶叶就可以喝了。这是我最早理解的喝茶,要素很简单,茶叶,热水,茶杯。

出门就买瓶可乐拎手上满街逛的年纪我总算不再拥有了。到了一些年纪人需平心静气,又开始琢磨茶时我已人在广州。可是广州人平素说地喝茶多半是广式早茶,“餐”的性质更多些,重点在茶点,对茶反倒不那么讲究。而那种蜷于一室围在一起的功夫茶,喝起来倒是有点意思,就是过于讲究,形式也繁琐。我每次在家喝功夫茶,我爸就看不下去继而批评我喝得费劲。因为广州人的功夫茶学问很多。首先,选茶叶是一门学问;选壶配杯子是第二门学问,杯杯盏盏确实好看,买玩起来也会非常上瘾;真要按照日本那套严谨的茶道讲究起来,就是第三门学问。这些东西真要耍好,需要施以充足的时间,像我们这种工作狂,早上醒来一脑门事,心慌意乱,急急忙忙,是断然玩不好的。我对茶没什么大偏好,就是觉得喝茶静心,又能清油解腻,顺带买些杯盏养眼,买坏了也废不了,拿来充军做花瓶,反正广州花木便宜到不行。上次淘宝买了个茶洗,收货后觉得不喜欢,干脆用它来养水仙,立刻衬得客厅里的水仙富贵欲滴,养了几年水仙,它从没住过一百多块一个的“房子”。

广州茶叶市场多,每个区都有,这些批发市场都是半批发半实体店,有点头脑的店主把店面摆弄得十分漂亮,充足而合适的灯光,颇有艺术味道的杯子和壶以及那些可爱的茶宠。茶和书以及花草本来就百般可搭,稍微弄弄,就是一个艺术空间。一进店面便让人百看不厌,总能哄得客人卸包坐下,尝点店家的手艺,尝着尝着就成了半个熟人,免不得要买些东西再走。客人也不亏,本来玩茶这东西,就是要收买一些店主的心,人家才肯把好的东西介绍给你,你花了钱,也买到了正经货。

对普罗大众,玩茶毕竟算一种挥霍,结果如何不用放在心上。玩不好就写入理想,玩得好才写入生活。散文学家爱说些“一茶、一饭、一粥、一菜,与一人相守”这类不够确定的理想,我总觉得这不靠谱,你求来了这些,难道就真不会进一步再求点其他荣华富贵?比如尝一次全城最好的私家菜,住一回五星级酒店,以及去一躺马尔代夫?欲望怎会停止,文字上解释的生活,不过是情绪单方面地说说。好在,喝茶上我一贯怀有纯真的动机,但看到有人写他朋友喝茶能喝出茶叶产地的海拔,我就知道,这座高峰我是攀登不上去了。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与茶有关的对联》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