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年前我在香港工作,因为带着“官方机构”的头衔,似乎是“有脸面”的人,很多认识不认识的人来香港,无论是公干还是私干,都会登门拜访。因为是杭州人,客人带来的礼物大多是茶叶。此外,我还常常收到从各地寄来的茶叶。每年过了清明,远方的茶叶就陆续寄送过来。此中档次最高的是梅家坞的龙井,那时,朋友寄来的龙井明前茶每市斤的价格大概要上千元。除了西湖龙井外,还有黄山的毛峰、吴县的碧螺春、安溪的铁观音、云南的普洱茶、北方的茉莉花茶、台湾的冻顶乌龙茶,名目繁多,美不胜收,各种各样的茶叶放满了几个抽屉,其中以龙井茶为最多。每天到了办公室,我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泡茶,然后坐下来,静静地闻龙井那股特别的清香味道,闻着它的气息就想起了家乡杭州,就想起了家人和朋友。

然而以我喝茶的能力,这些茶叶喝几年都喝不完。我在香港和中外商人打交道,经常收到一些礼物,如领带、香烟和洋酒,于是我便将龙井茶作为礼物馈赠,而他们对龙井茶的认知也明显不同。台湾和东南亚华商都非常喜欢龙井茶,谈生意时我以龙井茶招待,他们会兴高采烈,喝了一杯还要一杯。临别告辞时,接过我送给他们的龙井茶,常常是一脸的受宠若惊,然后会坚持要请我到豪华的饭店去吃饭,以表示礼尚往来的礼貌。到了次年春节的时候,我会收到那些商人寄来的新年贺卡,里面的言词绝不会漏掉对龙井茶的赞美。

而许多洋人虽也喝茶,却是只知红茶,对中国的茶叶很陌生,甚至根本不知道在中国大名鼎鼎的龙井茶。有个以色列商人问我:“龙井茶是不是来自有龙生长的水井里面?”有的洋商喝上一口龙井茶就皱眉头,我好奇地问为何皱眉?他居然回答:“坦率地说,此茶像马尿一样难喝,绝对不如印度和英国的红茶。”

广东人和香港人也不喜欢绿茶,包括龙井茶在内,他们喜欢的是福建和云南的茶叶。在饭店餐厅里最普遍的茶是普洱、国宝和铁观音,是那种味道有点像红茶,但比外国红茶力道更强的茶水。刚到香港时,我还会主动送龙井茶给当地的港商,后来我就不得不停止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友好行为。

大概是入乡随俗吧,时间长了我的口味也发生了变化。开始我很抗拒广东茶的味道,后来渐渐地也喜欢起来,觉得那是另外一片饮茶的天地。但不管怎样,龙井茶始终是我的最爱。在夜深人静时,我常常坐在阳台上,一边独自仰望异乡的天空,一边品着家乡的龙井茶,那是我一天忙碌后最快乐最安逸的时刻。

尽管我经常把龙井茶作为礼物送人,但由于每年收到的太多,送也送不完,到了第二年开春时,新的龙井茶又从浙江蜂拥而来,老的茶叶只好扔到住宅楼梯间的垃圾桶里。每每这样做的时候,我心里总有一种负罪感,感到自己辜负了人家的一片好心,也辜负了茶香里弥漫的一片乡情。

扩展阅读

龙井茶的采制


龙井茶优异的品质是精细的采制工艺所形成的。采摘1芽1叶和1芽2叶初展的芽叶为原料,经过摊放、炒青锅、回潮、分筛、辉锅、筛分整理(去黄片和茶末)、收灰贮存数道工序而制成。龙井茶炒制手法复杂,依据不同鲜叶原料不同炒制阶段分别采取“抖、搭、捺、拓、甩、扣、挺、抓、压、磨”等十大手法。凡观看过炒制龙井茶全过程的,都会认为龙井茶确实是精工细作的手工艺品。西湖龙井茶的采摘和加工技艺相当讲究。每年春天,茶农分四次按档次采摘青叶,“清明”前三天采摘的称“明前茶”。据说最早的时候“明前茶”的采摘必须由未婚女孩子来完成,而且不能用手,而是用双唇采下,因为用手指掐下来的茶叶,其掐痕在制成茶叶后仍去不掉。现在虽然已改用手来采茶,但规矩还是不少,诸如:必须小心轻柔地摘下叶片,摘一片就要马上放一片入茶篮等,据说叶片如果在手上停留片刻,那么手的温度就会令叶片由绿变红。

明前茶,嫩芽初迸状似莲心,故称“莲心”。一个熟练的采茶姑娘,每天最多只能采摘嫩芽十二两,一斤干茶有三万六千颗嫩芽,故极为珍贵,称得上珍品中的绝品。

而过了清明后采摘的茶叶就大不如“明前茶”那么珍贵了,谷雨前采摘的二春茶称“雨前茶”,量比较多,已有一叶一芽,其形似旗,茶芽稍长,其形如枪,故又称之为“旗枪”。

立夏之前采三春茶,茶芽旁有附叶两瓣,两叶一芽,形似雀舌,称为雀舌;四春茶则在三春茶后一月开始采摘,这时茶已成片,并附带有茶梗,称之为“梗片”,在过去是供茶农的后代练技术用的。

西湖龙井茶的加工炒制,因原料等级不同,加工技术也不尽相同,产品各有特色。特级西湖龙井茶全是采取手工炒制。鲜嫩的条芽,在八十度的温度下加工,要求保持茶叶的颜色、香味和美观。炒茶每锅一次只能炒二两,一个熟练的炒茶能手,一天只能炒二斤多干茶。

龙井茶的审评


龙井茶色泽翠绿,香气浓郁,甘醇爽口,形如雀舌,具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的特点;而龙井茶的审评内容主要是评外形,平色泽、评汤色、评香气、评滋味、评叶底、评龙井茶的级别以及产地等8大类。

1、外形审评:龙井茶外形的基本特征:扁平,叶包芽不分叉,体表无茸毛,较绿润。

2、茶汤色泽的审评:高档茶的汤色多为嫩绿、嫩黄,中低档茶和失风受潮茶的汤色偏黄褐。

3、香气和滋味的审评:产于西湖区梅家坞、狮峰一带的龙井茶,如制茶工艺正常,不带老火和生青气味的特级西湖龙井和特级浙江龙井在香气和滋味上有明显的区别;西湖龙井嫩香中带清香,滋味较清鲜柔和;而浙江龙井带嫩栗香,滋味较醇厚。

4、叶底的审评:主要是评色泽、嫩度、完整程度;即把杯中的茶渣倒入长方形的搪瓷盘中,再加入冷水,看叶底的嫩匀程度。

5、龙井茶的级别审评:龙井茶的级别与色泽有一定的关系,高档春茶,色泽嫩绿为优质龙井茶,嫩黄色为中等龙井茶,暗褐色为劣质龙井茶;除外,夏秋季炒制的龙井茶,如果色泽青暗或灰褐,则为劣质龙井茶;如色泽较暗绿的为机制龙井茶。

6、新茶与陈茶的审评:当年所产制的茶叶称为新茶,前一年炒制的为陈茶,新茶较有光泽,而陈茶和失风受潮的茶叶色泽较灰暗;如果在新茶中掺入陈茶,则干茶的整体色泽较花杂。

7、春茶与夏秋茶的审评:如果这两种茶都是新茶,可从干茶的色泽上来加以区分;如果这两种茶的色泽已“老化”,失去了新茶特色,就必须以开汤后评叶底来区分,如果叶底较绵软的则为春茶,如叶底较刚硬的就为夏秋茶。

8、龙井茶糙米色的审评:只有部分狮峰特级龙井茶的“明前茶”具有天然的糙米色,即淡黄嫩绿色。因狮峰的茶园日照强度较小,早春气温又低,开采早的幼嫩鲜叶,叶绿素a含量低,叶黄素含量高,呈嫩黄色,经炒制后的龙井茶具有天然糙米色,这是狮峰龙井的一大特色,也是品质优良的标志。

贮藏西湖龙井茶


西湖龙井茶素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称着,为了防止西湖龙井茶吸收潮气和异味,减少光线和温度的影响,避免挤压破碎,损坏茶叶的美观外形,保证茶叶饮用的品质,必须采取妥善的贮藏方法,那西湖龙井茶应该怎样贮藏呢?

1、石灰缸干燥法,对于家用贮藏是非常好的选择。首先选择体积合适且密封性能好的铁箱、玻璃瓶、米缸等作为容器,然后将适量西湖龙井茶用牛皮纸包成小包放在石灰、硅胶、水碳等吸水性强的物质上面,密封即可。吸水性物质用量应根据西湖龙井茶含水量情况而定,若采用生石灰,茶叶与生石灰的比例则为4:1~5:1。

2、冰箱低温冷藏法,在用冰箱低温冷藏西湖龙井茶时,在西湖龙井茶包装外套1至2层的高密度聚乙烯袋,然后扎紧即可放入冰箱,以防西湖龙井茶吸收异味。

此外,在贮藏西湖龙井时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西湖龙井茶水分含量尽量要低,不得高于6%。

其次,贮藏环境的空气相对湿度要低,控制在60%以下为佳。

再次,贮茶周围环境应无异味,避免阳光直射,这些都是西湖龙井茶贮藏保鲜的前提条件。

周总理的龙井茶情


西湖龙井茶历史上有“狮”、“龙”、“云”、“虎”、“梅”之分,每个字代表着龙井茶在西湖山区的具体产地,这些字又称为龙井茶的字号。“梅”字号龙井茶产于梅家坞,是西湖龙井的主要产区。来到这里参观游览的人们常常为周总理生前5访梅家坞的事迹所感动。

1953年1962年期间,周总理曾先后五次来到盛产龙井茶的西湖梅家坞村视察、指导工作;其中有3次是陪同外宾的。他曾指示:“龙井茶是茶中珍品,国内外人士都需要,更要多发展一些。”

1957年,总理陪外宾到梅家茶区视察。正值清明,接待人员用刚采制的龙井绝品“明前龙井”,用山泉水冲泡,敬献给总理和外宾。总理喝完芬芳甘美的茶汤后,不忍把嫩芽丢弃,便风趣的说:“剩下的茶叶倒掉太可惜了,还是把它全部消灭吧。”于是,端起茶杯,把茶叶津津有味地咀嚼吃了。

同年9月,他在梅家坞停留了四个小时,与干部、群众座谈制订龙井茶发展的计划。他亲切地对群众说:“我要和你们做朋友了,以后要经常到梅家坞来。”他在茶园与姑娘们一起采茶,体验生活时,看到嫩绿整齐的茶树,触景生情地说:“茶树常年碧绿,种茶本身就是绿化,既美观,又是经济作物,再好没有了。”

周恩来在致邓颖超的书信中还谈及:“西湖五多,我独选其茶多,如将植茶、采茶、制茶的全套生产过程探得,你才称得起‘茶王’,否则不过是‘茶壶’而已。”他对西湖茶区,可谓踏遍茶山路,情满梅家坞。

周总理的到来还对这里的茶叶乃至经济、教育的更高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而且出以他的人格魅力在这里留下了一连串故事,几乎每一个村民都在不经意之中流露着对周总理的感怀。1993年,梅家坞的村民还自发筹资修建的周恩来纪念馆开馆。每年清明节,这里的村民都用当年最好的茶叶泡上一杯茶放在周恩来总理的遗像前。

周总理生前特别偏爱龙井茶,有时工作到深夜,就用一杯龙井,几块饼干充当夜宵。他还认为客来敬茶,以茶为赠礼,礼轻情意重,这既不失礼,又能传播中华文明。中美建交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博士访华时,周总理请他共饮龙井茶,又馈赠他少许。对龙井茶念念不忘的基辛格,在第二次到北京时主动向总理讨要龙井茶。龙井茶现在是款待外宾的茶,并作为礼品馈赠外宾。

西湖龙井茶历史渊源


龙井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我国唐代,当时着名的茶圣陆羽,在所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着《茶经》中,就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

北宋时期,西湖群山生产的“宝云茶”、“香林茶”、“白云茶”都已成为贡茶。元代,龙井茶的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明代,《钱塘县志》载“茶出龙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与他山异”,龙井茶名声远播。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四次到龙井茶区视察、品尝龙井茶,赞不绝口,并将胡公庙前的18棵茶树封为“御茶”。从此,龙井茶更加身价大振,名扬天下。

早在北宋时期,龙井茶区已初步形成规模,当时灵隐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的“白云茶”和葛岭宝云山产的“宝云茶”已列为贡品。北宋高僧辩才法师归隐故地,也是当年与苏东坡等文豪在龙井狮峰山脚下寿圣寺品茗吟诗之处,苏东坡有“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之句赞美龙井茶,并手书“老龙井”等匾额,至今尚存寿圣寺胡公庙、十八棵御茶园中狮峰山脚的悬岩上。到了南宋,杭州成了国都,茶叶生产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元代,龙井附近所产之茶开始露面,有爱茶人虞伯生始作《游龙井》饮茶诗,诗中曰:“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坐我詹卜中,余香不闻嗅。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碧岫。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可见当时僧人居士看中龙井一带风光幽静,又有好泉好茶,故结伴前来饮茶赏景。

到了明代,龙井茶开始崭露头角,名声逐渐远播,开始走出寺院,为平常百姓所饮用。明嘉靖年间的《浙江匾志》记载:“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细芽,取其一旗一枪,尤为珍品,所产不多,宜其矜贵也。”明万历年的《杭州府志》有“老龙井,其地产茶,为两山绝品”之说。万历年《钱塘县志》又记载“茶出龙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与他山异。”此时的龙井茶已被列为中国之名茶。明代黄一正收录的名茶录及江南才子徐文长辑录的全国名茶中,都有龙井茶。

如果说在明代龙井茶还介于诸名茶之间的话,到了清代,龙井茶则立于众名茶的前茅了。清代学者郝壹恣行考“茶之名者,有浙之龙井,江南之芥片,闽之武夷云。”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四次来到龙井茶区观看茶叶采制,品茶赋诗。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还被封为“御茶”。从此,龙井茶驰名中外,问茶者络绎不绝。

近人徐珂称:“各省所产之绿茶,鲜有作深碧色者,唯吾杭之龙井,色深碧。茶之他处皆蜷曲而圆,唯杭之龙井扁且直。”民国期间,着名的龙井茶成为中国名茶之首。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积极扶持龙井茶的发展,龙井茶被列为国家外交礼品茶。茶区人民在政府的关怀下,改旧式柴锅为电锅,选育新的龙井茶优良品种,推广先进栽培采制技术,建立龙井茶分级质量标准,使龙井茶生产走上了科学规范的发展道路。

从龙井茶的历史演变看,龙井茶之所以能成名并发扬光大,一则是龙井茶品质好,二则离不开龙井茶本身的历史文化渊源。所以龙井茶不仅仅是茶的价值,也是一种文化艺术的价值,里面蕴藏着较深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龙井茶与虎跑泉的传说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杭州龙井狮峰山下,看乡女采茶,以示体察民情。这天,乾隆皇帝看见几个乡女正在十多棵绿荫荫的茶蓬前采茶,心中一乐,也学着采了起来。刚采了一把,忽然太监来报:“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听说太后娘娘有病,随手将一把茶叶向袋内一放,日夜兼程赶回京城。其实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时肝火上升,双眼红肿,胃里不适,并没有大病。此时见皇儿来到,只觉一股清香传来,便问带来什么好东西。皇帝也觉得奇怪,哪来的清香呢?他随手一摸,啊,原来是杭州狮峰山的一把茶叶,几天过后已经干了,浓郁的香气就是它散出来了。太后便想尝尝茶叶的味道,宫女将茶泡好,茶送到太后面前,果然清香扑鼻,太后喝了一口,双眼顿时舒适多了,喝完了茶,红肿消了,胃不胀了。太后高兴地说:“杭州龙井的茶叶,真是灵丹妙药。”乾隆皇帝见太后这么高兴,立即传令下去,将杭州龙井狮峰山下胡公庙前那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每年采摘新茶,专门进贡太后。至今,杭州龙井村胡公庙前还保存着这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旅游者中有不少还专程去察访一番,拍照留念。

龙井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虎跑泉素称“杭州双绝”。虎跑泉是怎样来的呢?据说很早以前有兄弟二人,哥弟名大虎和二虎。二人力大过人,有一年二人来到杭州,想安家住在现在虎跑的小寺院里。和尚告诉他俩,这里吃水困难,要翻几道岭去挑水,兄弟俩说,只要能住,挑水的事我们包了,于是和尚收留了兄弟俩。

有一年夏天,天旱无雨,小溪也干涸了,吃水更困难了。一天,兄弟俩想起流浪过南岳衡山的“童子泉”,如能将童子泉移来杭州就好了。兄弟俩决定要去衡山移来童子泉,一路奔波,到衡山脚下时就昏倒了,狂风暴雨发作,风停雨住过后,他俩醒来,只见眼前站着一位手拿柳枝的小童,这就是管“童子泉”的小仙人。小仙人听了他俩的诉说后用柳枝一指,水洒在他俩身上,霎时,兄弟二人变成两只斑斓老虎,小孩跃上虎背。老虎仰天长啸一声,带着“童子泉”直奔杭州而去。老和尚和村民们夜里作了一个梦,梦见大虎、二虎变成两只猛虎,把“童子泉”移到了杭州,天亮就有泉水了。第二天,天空霞光万朵,两只老虎从天而降,猛虎在寺院旁的竹园里,前爪刨地,不一会就刨了一个深坑,突然狂风暴雨大作,雨停后,只见深坑里涌出一股清泉,大家明白了,肯定是大虎和二虎给他们带来的泉水。

为了纪念大虎和二虎,他们给泉水起名叫“虎刨泉”。后来为了顺口就叫“虎跑泉”。用虎跑泉泡龙井茶,色香味绝佳,现今的虎跑茶室,就可品尝到这“双绝”佳饮。

白领们的西湖龙井茶


针对白领这一系列的亚健康问题,西湖龙井茶能很有效的解决。西湖龙井茶素有“绿茶皇后”之称,西湖龙井茶含氨基酸、儿茶素、叶绿素、维生素C等成分均比其它茶叶多,而且营养丰富。现代科学研究和分析表明,常饮西湖龙井茶有助于消除疲劳、缓解压力,是白领们缓解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的最佳饮品,除外,常饮西湖龙井茶还有以下神奇功效。

西湖龙井茶中的咖啡碱、肌醇、叶酸、泛酸和芳香类物质等多种化合物,能调节脂肪代谢,茶多酚和维生素C能降低胆固醇和血脂,因此,常饮西湖龙井茶可以减肥瘦小腹,让白领女性拥有苗条身材。同时,西湖龙井茶中的咖啡碱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帮助白领振奋精神、增进思维、消除疲劳、缓解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除此之外,西湖龙井茶中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A,具有消除眼睛疲劳、明目的功效;而且,龙井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饮2~3杯龙井茶就能满足人体每天对60毫升维生素C的需要量,从而延缓衰老,防止肌肉弹性降低、水分减少和抑制皮肤暗黄的生成,从而使皮肤变的水嫩白皙、富有光泽,除外,常饮西湖龙井茶还有防辐射的神奇功效,让白领们消除辐射隐患。

小谈西湖龙井茶区茶俗


西湖龙井区茶农种茶千年,饮茶千年,世代相传中,形成了当地独特的乡风民俗。随着时代的发展,同一个地方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但随着世世代代的传承,形成了深厚的社会根基。

客来让座,泡茶迎宾

在杭州西湖龙井茶乡,龙井茶是家家有备,无论财富多少,饮龙井茶的习惯是人人都有的。

所以在西湖茶区有句俗语,叫“人生在世,一日三餐茶饭不可省。”品龙井茶,用龙井茶待客,成了龙井茶乡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倘有客人进门,不管你是熟人,还是陌生人,只要一进人家门,主人让客进门坐下的第一件事,就是请你品尝龙井茶。

这时,主人还会不厌其烦地向你介绍龙井茶的品质特点,谈及乾隆皇帝与龙井茶的故事,以及主人给你品饮的这杯龙井茶出自何地、产于何时?如果言语投机,主人还会取出不同产地、不同采制期的龙井茶,让你作比较。按当地的习惯,主人不留客请吃饭是可以的,但有客进门,不给客人送上一杯龙井茶,则认为是有失礼仪。

斟茶续茶,捂碗谢茶

在龙井茶区,凡家中有客进门,无须客人问话,主人总会冲上一杯热气腾腾的龙井茶,面带笑容,恭敬地送到客人手里。至于客人饮与不饮,无关紧要,其实,这是一种礼节,一种表示欢迎的意思。按当地人的习惯,当客人饮茶时,茶在杯中仅留下三分之一时,就得续水。

此时,客人若不想再饮,或已经饮得差不多了,或不再饮茶想起身告辞时,客人总会欠一下身子,再平摊右手掌,手心向下,手背朝上,轻轻移动手臂,用手掌在茶杯(碗)之上捂一下。

它的本意是:谢谢你,请不必再续水了!主人见此情景,已经意会,停止续水。用这种方式,既有示意,又有感意,有时甚至比用语言去挑明,显得更富有人情味。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龙井茶作为十大名茶之首,有着自己独特的饮茶风俗。我们了解西湖龙井区的茶俗,不是为了效仿,而是让这独特的茶俗为人们熟知,让它能够为人们重视,不断传承下去。

龙井茶抗癌抗衰、净化血管


最新的研究结果还证实,龙井茶比其他茶叶更具有明显的抗癌、抗衰老的作用。

龙井茶是采摘细嫩芽叶加工制作而成,现代茶叶生物化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芽叶越细嫩,内含营养保健成分就越多,加上龙井茶是小锅手工炒制,因而,使丰富的保健成分得到最大限度的保留。另外,龙井茶生产的土壤、气候条件都有利于很多保健成分的形成。

龙井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人体正常代谢每天约需维生素C60毫克左右,人们每天喝2-3杯龙井茶就能满足人体最维生素C的需要量。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可抗坏血病,增强机体抵抗能力,有抗癌、延缓衰老的作用;从美容的功效来看,维生素C能防止肌肉弹性降低,水分减少和抑制皮肤黑色素的生成。

龙井茶中含有多种B族维生素,人们每天通过喝茶可以满足B族维生素日需要量的1-15%,其中硫胺素能维持神经、心脏及消化系统正常机能,有助于脚气病、心脏活动失调、胃机能障碍的治疗;核黄素对维持视网膜正常机能、防止角膜炎、结膜炎、脂溢性皮炎、口角炎都有明显的作用;核算具有预防癫皮病、防治尼克酸缺乏性皮炎、腹泻和痴呆等症的作用;泛酸可以预防缺铁性贫血,生物素对治疗皮炎、毛发脱落和不育症均有一定作用。

龙井茶中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A,具有主治夜盲症,抗干眼病,抗肿瘤等作用,饮茶明目的功效与维生素A有很大关系。龙井茶中含有较多的嘌呤碱。喝茶时这些嘌呤碱进入人体,具有兴奋中枢神经作用吗,因而可消除疲劳,提高思维能力,这也是很多作家、艺术家和科学家都喜欢喝龙井茶的原因。嘌呤碱具有利尿、解痉强心等多种功效。饮酒过量后,喝一杯龙井茶通过利尿可加速酒精排出,达到解酒的目的。

龙井茶可以净化血管,预防中风和心脏病。龙井茶中的儿茶素成分,是一直难过强力的抗氧化物质,不仅具有抗癌效果,还能抑制血管老化,从而净化血液。龙井茶中含有15%左右的儿茶素,而儿茶素的抗氧化能力是维他命C的40-100倍。

此外,龙井茶对人体的保健功效有兴奋作用,抑菌消炎作用、解除烟酒毒害的作用,帮助消化、降低血糖及血压和防辐射作用等等。因此,人们经常饮用龙井茶,不仅仅是物质精神享受,也是一种有效的健身防病方法。

龙井茶的两个美丽传说


乾隆说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杭州龙井狮峰山下,看乡女采茶,以示体察民情。这天,乾隆皇帝看见几个乡女正在十多棵绿荫荫的茶蓬前采茶,心中一乐,也学着采了起来。刚采了一把,忽然太监来报:“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听说太后娘娘有病,随手将一把茶叶向袋内一放,日夜兼程赶回京城。其实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时肝火上升,双眼红肿,胃里不适,并没有大病。此时见皇儿来到,只觉一股清香传来,便问带来什么好东西。皇帝也觉得奇怪,哪来的清香呢?他随手一摸,啊,原来是杭州狮峰山的一把茶叶,几天过后已经干了,浓郁的香气就是它散出来了。太后便想尝尝茶叶的味道,宫女将茶泡好,茶送到太后面前,果然清香扑鼻,太后喝了一口,双眼顿时舒适多了,喝完了茶,红肿消了,胃不胀了。太后高兴地说:“杭州龙井的茶叶,真是灵丹妙药。”乾隆皇帝见太后这么高兴,立即传令下去,将杭州龙井狮峰山下胡公庙前那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每年采摘新茶,专门进贡太后。至今,杭州龙井村胡公庙前还保存着这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旅游者中有不少还专程去察访一番,拍照留念。

虎跑泉说

龙井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虎跑泉素称“杭州双绝”。虎跑泉是怎样来的呢?据说很早以前有兄弟二人,哥弟名大虎和二虎。二人力大过人,有一年二人来到杭州,想安家住在现在虎跑的小寺院里。和尚告诉他俩,这里吃水困难,要翻几道岭去挑水,兄弟俩说,只要能住,挑水的事我们包了,于是和尚收留了兄弟俩。有一年夏天,天旱无雨,小溪也干涸了,吃水更困难了。一天,兄弟俩想起流浪过南岳衡山的“童子泉”,如能将童子泉移来杭州就好了。兄弟俩决定要去衡山移来童子泉,一路奔波,到衡山脚下时就昏倒了,狂风暴雨发作,风停雨住过后,他俩醒来,只见眼前站着一位手拿柳枝的小童,这就是管“童子泉”的小仙人。小仙人听了他俩的诉说后用柳枝一指,水洒在他俩身上,霎时,兄弟二人变成两只斑斓老虎,小孩跃上虎背。老虎仰天长啸一声,带着“童子泉”直奔杭州而去。老和尚和村民们夜里作了一个梦,梦见大虎、二虎变成两只猛虎,把“童子泉”移到了杭州,天亮就有泉水了。第二天,天空霞光万朵,两只老虎从天而降,猛虎在寺院旁的竹园里,前爪刨地,不一会就刨了一个深坑,突然狂风暴雨大作,雨停后,只见深坑里涌出一股清泉,大家明白了,肯定是大虎和二虎给他们带来的泉水。为了纪念大虎和二虎,他们给泉水起名叫“虎刨泉”,后来为了顺口就叫“虎跑泉”。用虎跑泉泡龙井茶,色香味绝佳,现今的虎跑茶室,就可品尝到这“双绝”佳饮。

王龙华:香港茶人


王龙华:香港茶人

文/楠叶

亦雅亦俗,在大雅中隐含普世之民俗,在俗事中又深蕴中国文化“以茶会友”之雅趣,以求雅俗共赏之境。亦商亦道,因做茶商终日与茶为伴而渐知茶味、晓茶性、悟茶道,悟道后又以诚实、勤劳、真诚为根本经营茶事。在经商中悟出大道,以儒家中庸之道广结茶缘,终于成为茶界商与道结合的典范。这就是香港茶商王龙华先生给人们的印象和人们对王龙华先生的评价。

王龙华先生出生于福建安溪,乃茶叶世家。传说在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位进士名叫王仕让,曾任地方官员,是安溪西坪尧阳南岩人士,此人才华极高,悟性极强,朝野皆知。一日与友在南轩游玩时,见山上岩石间有棵茶树格外灵气,与众不同,知道绝非凡品,便移至南轩茶圃精心培育并反复研究制作,所得茶叶在泡饮时香馥味淳、沁人心脾,于是在奉召赴京述职时将此茶馈赠给礼部侍郎方望溪,方望溪品饮此茶后见其香味异常,便上贡乾隆皇帝,乾隆皇帝饮后十分喜爱,立即召见王仕让,并大加赞赏,王仕让恳求乾隆皇帝为此茶赐名,乾隆应允,见其茶叶乌润结实似铁、叶形犹如观音,乃取名为“铁观音”。从此铁观音青史留名,流芳至今。而王仕让此人则是王龙华先生的族人,也可能是王龙华先生的祖上,按族谱记载王仕让乃王氏第三代,王龙华先生乃王氏第一十八代,其间历尽270年左右。所以王龙华先生是名符其实的传承有序、名门之后、继承祖业。

王龙华先生自小就沐浴在茶园的阳光中,生活在茶叶的世界里,茶园的泥土让他至今都带有一点“土气”,但茶叶的芬芳和厚重也蕴育了他的醇厚与真实,那曾经呼吸的清新空气和哺育他成长的纯净溪水使他至今都显得那么纯朴。可见茶人的造化自有其特殊的土壤和环境,通过茶蕴育的人是另一种境界——自然而又真实。

王龙华先生的人生道路十分坎坷,因为出生和成长在一个动乱的年代,他没有受过好的教育,6岁左右就在茶园里采茶,10岁左右便踏上社会,与悲惨年代很多中国人的命运一样,王龙华先生也曾经下南洋创业,历尽了人生的艰辛。1973年他以安溪铁观音茶人的身份申请移居香港,1978年终获批准,他的人生开始有了转折。

王龙华先生的成就起始于1988年,得益于他对普洱茶这个品种所具有的市场潜力的判断和对投资普洱茶机会的把握。那个时期人们对普洱茶还没有现在的兴趣与热情,但王龙华先生却看到了普洱茶的前景和未来。王龙华先生是最早专门经营普洱茶的商人之一。开始时因为普洱茶市场很小,推广和经营都存在很大的困难和艰辛,但王龙华先生孜孜不倦,辛勤耕耘,大江南北、大街小巷……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他推广和宣传普洱茶的足迹,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广阔的市场网络体系,购买和储存了大量的普洱茶品种,为迎接普洱茶的繁荣与昌盛的到来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客观地讲,王龙华先生是为普洱茶的发展作出过贡献的人。茶终降大恩于斯人也!所以王龙华先生不仅享受了香港普洱茶市场的成长,也收获了台湾普洱茶市场的繁荣和大陆普洱茶市场的昌盛所带来的丰硕成果。

王龙华先生所经营的普洱茶品种十分齐全,20世纪40年代以前的号级茶、60年代以前的印级茶、70年代以后的七子饼茶、乔木类茶、特别是2000年以后生产的古树茶等等,王龙华先生几乎应有尽有。其创意并组合的“七子饼一条龙”极具收藏价值。“七子饼一条龙”不仅说明了王龙华先生对普洱茶的文化认识,也说明了王龙华先生普洱茶藏品的丰富。王龙华先生在香港、深圳等地都开设有茶庄,茶庄名称叫“怡馨龙”。人名、庄名都有一个“龙”字,真可谓双龙戏茶,终成茶叶一条龙。

王龙华先生是普洱茶世界里一位辛勤的探索者。他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品饮心得,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对普洱茶特别的认识、理解和甄别能力,为普洱茶爱好者总结和寻找出一款又一款的好茶。例如他在对20世纪90年代的各种普洱茶进行反复比较和对比的基础上,将1996年生产的外包装为紫色大益的普洱饼茶挖掘出来,并冠名为“紫大益”。此茶浑厚饱满、气足韵长、未来可期,是90年代茶中之翘楚,极为难得,现在已成为茶人们追捧的普洱名茶,深受普洱茶爱好者的喜欢。这是王龙华先生对普洱茶的贡献。还有现在大受人们欢迎的“八八”青饼普洱茶的发现听说也有王龙华先生的功劳。“八八”二字与中国文化中的美好寓意相吻合,人们在品茶时当然希望找到一种吉祥的感觉,于是很多茶人在收藏和品饮“八八”青饼时,除了享受这款茶的香、味、韵,还会产生很多遐想。希望人们在拥有和品饮“八八”青饼时也不要忘记了王龙华先生。

现在,王龙华先生的又一倡导可能会形成普洱茶消费与收藏的新方向。他与普洱茶大玩家何作如先生等人在分析、研究“号级”普洱老茶、印级普洱茶的原料特征、拼配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家应该收藏古树茶的建议。这种思想深得普洱茶界的认可,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王龙华先生很淳朴、很厚道,在普洱茶利润丰厚,赝品充斥市场的今天,王龙华先生远离诱惑,坚守道德底线,做到了品质、时间等内在价值与价格表现相符,其实事求是的态度、诚实的品德终于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凤凰卫视台、深圳电视台专门对他进行了报道和采访,这是茶商、茶人难得的殊荣。当王龙华先生出现在荧屏上时,一身茶气,居然不见了那点“土气”,而表现出一种睿智、大方、沉稳和内敛的普洱茶专家的形象,让人们看到了茶人的自信。另外,王龙华先生的成就也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他现在已被世界普洱和文化的忠实参与者!

王龙华先生将继续在普洱茶的世界里探索,寻找茶的真谛、商的真谛、人生的真谛,他在普洱茶的世界里一定会找到人生的快乐和归属。

大隐隐于市。

陈香梅与香港下午茶


陈香梅在她的写作生涯和日常生活中,一直酷爱于品啜中国之茶,尤其是香港下午茶。只缘中国之茶给了她太多的依恋,太多的呵护,太多的追忆与灵感。

陈香梅初啜香港下午茶,那是在香港大学的茶室,即道道地地的一种港式茶寮之中。这里下午茶的袅袅茶氛,曾经伴着她度过了最难忘的一段大学生活。

其时正值广州沦陷之后,珍珠港事件爆发之前,她所就读的香港岭南大学刚刚从广州迁到香港,就借用香港大学的教室上课。只因上课时间是安排在午后和晚间,所以每每上课之前和下课之后的短暂间隙里,她便好邀上三五学侣、茶侣,茗话于港大的茶寮中。这茶寮本是纯粹为了教授和学生而设的,差不多每日下午总是满座。无事就好来这里谈天说地,侃古侃今,娓娓不已。不一定要唤什么点心,清茗一盏足矣。而临到考试的时候,则也好坐到这里来下功夫。总之,每天来喝上一盏下午茶,似乎也就成了他们的一门必修课呢。

不过那段岁月毕竟是并非那么宁静而闲逸的。这是因为不久日本侵略军的炸弹和炮火,就猝然轰毁了他们的大学生活。从此,他们所啜的香港下午茶,则失却了往日的温馨和欢欣,那凌乱茶烟中,亦被掺进了太多的惶恐,太多的愁伤!

陈香梅永远忘却不了那个灾难的日子:1941年12月7日。适逢周末,她和友人在一处茶座喝下午茶。恰巧遇上了好几位朋友,一时高兴,就坐上火车往大埔郊游去。傍晚时分,不意有好几个人提议,说是不如明天再回香港去,索性留在郊外度上一宿罢。结果呢,只有她和她的朋友两个搭上最后一班返港的火车归来。谁知仅此一夜之间,疯狂的日本侵略军即长驱直入大埔,并且在启德机场一带狂轰滥炸。就在这场突然爆发的战争中,那几位留在大埔的朋友也惨罹灾祸,其中有两位竞不幸遇难。

此后在战事进行的18天中,她和她的朋友则成了患难之交。那位友人常常冒着炮火老远地跑来瞧望她,有一次差一点被流弹所伤。英军投降后,虽然战火暂停下来,香港居民依然惊魂未定,当此离乱之时,她所能获得的唯一慰藉,便是香港下午茶。因为每天下午,她的朋友仍想办法来陪伴她,共啜清茗,聊以冲淡彼此心头的愁苦与忧伤……

五个月后,他俩终于和其他亲友一同离港,取道广州湾而进入内地。陈香梅奔赴于暂迁曲江的香港岭南大学继续读书,而她的友人则去了辽远的西北做事。临别的时候,她对友人说:“将来,有一天,假如你来看我的时候,我将以三春的茶叶并玫瑰花瓣,为你泡一杯可口的茶,如同咱们在香港下午茶座上所啜的茗汁一样清甘,一样清馥!”

自从香港岭南大学搬到乡下之后,起初,陈香梅感到最不惯的,就是再也寻找不到像香港大学校园内那般温馨的下午茶座。因而每天下午的课前课后,她简直就像无所措手足似的,只觉得站也不是,坐也不是,有一种莫名的无趣和尴尬,莫名的失落之感。

当然,她所眷念的这个下午茶,并非属于英格兰式的,或者荷兰和葡萄牙式的那种舶来之茶,而是带有香港本土的茶道俗风和文化内蕴,亦即不失中国茶道文化传统的下午茶,即港式下午茶是也。

须知,早年香港盛行的本是广州早茶,并且也不乏广州风味的午茶和晚茶,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中国茶道文化的传统俗风。可是,自从英国这老牌帝国占领香港之后,英国下午茶便也推行到了这个华洋杂处之地。从此香港不免也就有了两种茶道文化,即来自大洋彼岸的舶来茶道文化与香港本土的传统茶道文化并存,呈现出了某种特殊的茶道文化现象。

这当然是就客观情形而言的。至于就港英当局来说,他们的推行英国下午茶于香港,则是意欲由此而取香港本土的茶道文化而代之,直至湮灭植于香港本土的中国茶道文化传统。然而,此乃异想天开耳!那些祖祖辈辈深受中国茶道文化传统薰陶的香港民众,他们对于英国下午茶的种种喝茶方式,却并不以为然,非但没有把它奉若圭臬,而且凭着自身所拥有的中国茶道文化传统之优势,卓有成效地与之抗衡并竞争。这就是把由广州早茶衍化而来的本埠午茶并晚茶美妙地糅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港式下午茶。--此茶正是陈香梅所眷念,所钟爱,所赏鉴的啊!

确然,香港下午茶给她所陶染成了的癖爱,已然是无法割舍了啊!于是乎,只好依样画葫芦,即模拟香港下午茶的种种规例,试着由自己亲手来沏茶,自斟自饮之,聊寄下午啜茗之兴。尤其叫她欣喜的是,有一位教授也三天两日邀请她去喝茶。他那里也是悉依香港下午茶的传统吃法,竟煨出了一种“茅舍下午茶”--只因他住的是一所低矮而旧陋的茅舍,故此戏称之。

鉴于陈香梅是专修国文的,所以这位教授每当看到有什么值得赏鉴的好文章,就邀请她去一边品茗,一边品文,确乎得益匪浅矣。最叫她不能淡忘的是,这位教授煨茶,用的是一把拙朴得不能再拙朴的紫砂小泥壶,每次瀹茗,先塞进半壶茶叶,而后放在炭炉上,烹之至沸,再倒入核桃般大小的微型杯中,不曰喝茶,而曰啜茶。她啜咽之下,则觉得“初觉时,味苦涩,再饮而甘,之后就有点上瘾了”似的。如此“茅舍下午茶”,每周至少得啜上两三次。

其中有一个星期天,更是盛况无已:教授特地邀来了好几位弟子,欣欣然共啜马拉式的下午茶。一直喝到深夜,兴犹未尽。于是索性点起烛火,燃上檀香,啜茗夜话起来。茶总是由教授亲自烹煎,夜喜欢茉莉花味的,就给谁撮上几片茉莉花,放进茗汁中,顿觉有一种神乎仙乎的幽馥之气,杳缭于凌乱茶烟中,袅袅然绕梁而不已。就在此种恬静而亲睦的氛围中,大家啜着酽酽的茶汤,侃侃而谈,议论风生:时或从屈原侃到抗日的剧本,时或从《红楼梦》的林黛玉侃到《水浒传》的黑旋风,侃到《金瓶梅》,侃到《牡丹亭》……待侃得兴之所至,教授则磨墨濡笔而大书特书起来,写下了满桌台的条幅。正挥洒之间,有一位女弟子要求老师写一副对联,他即戏题一副联“几生修到梅花福,添香伴读人如玉。”众弟子一见此联之中,竟把“香”“梅”两字戏嵌了进去,顿时不由一阵大哗,笑嚷道:“老师该罚!老师该罚!”老师也笑,连说:“该罚,该罚,”,随即掬起酽茶一杯,一啜而尽。……

哦哦,如此“茅舍下午茶”!仅用一柄紫砂小泥壶,就煨出了那般酽酽的茶香和花香和书香和墨香,煨出了中国茶道文化传统的清尚之气与雅尚之气。而今回首当年,怎不叫她茶思绵绵长相忆呢!

纽约泛美大楼的云天阁,那是个纸醉金迷的所在,此间的茶室也不例外。陈香梅平日倒是无意来此涉足,不过偶尔应友人之邀,无法推辞,便不得不去那里的茶室坐憩片刻,有时也啜上一会儿西式下午茶。

这个西式下午茶,其实也就是英国下午茶的别称而已。且看这里所用的,一律是英国最名贵的瓷壶,更有镶了金边的茶杯,确乎琳琅处处,令人眩目不已。然而在陈香梅的眼中,此类茶器却并无佬赏鉴价值可言。这些所谓“最名贵瓷壶”,比之她所忆念的那柄拙朴得不能再拙朴的紫砂小泥壶,彼此就其文化底蕴和审美韵致来说,那可差得远呢。再说,眼前这些个“镀了金边的茶杯”,奢华固然是够奢华,阔气也固然是够阔气的,然而奢华与阔气,未必就合于泡茶和啜茶之用,更未必就能经得起人们视觉审美的赏析和鉴识。而中国瓷都和其所产的茶盏以及其他诸品,早在欧洲文明启蒙时代以前,就风靡于东方与西方诸国,它们不是远远驾乎于这些“镶了金边的茶杯”之上么?无怪陈香梅在睥睨一眼这类不乏珠光宝气的英国茶器之后,毫不含糊地写道:“说到喝茶所用的茶具,我以为中国的茶杯最有韵致,最合于泡茶之用。”

至于云天阁茶室所供的茶叶,几乎精品悉备,应有尽有:印度的,锡兰(斯里兰卡)的,日本的,英国的,当然也有中国的。只是绿茶的品种寥寥,红茶则居其大半以上。陈香梅虽说久居纽约,并且频繁往来于东半球与西半球诸国之间,自然也就常常接触到世界各国的茶道文化及其茶道俗风;然而她在啜茗的审美感情和审美习惯上,却依然纯乎是中国传统的,始终不渝地钟情于中国之茶。她常这么说:“我跑了许多地方,喝过各地所产的茶叶,但我觉得只有中国茶叶所泡的茶,最是可口。在外国的时候,也常听到别人称赞中国茶。”

虽说“三十年在东方,三十年在西方”,然而陈香梅的生命之根却永在中国;而且不论是辗转于东半球,还是辗转于西半球之时,朝朝暮暮始终与之相厮守的,则依然是苦而后甘味最长的中国之茶。

陈香梅作为久居美国的美籍华人,平日应酬鸡尾酒会的机会,那是很多很多的。但她从来不像一般美国人那样,竟把鸡尾酒当作稀世的艺术珍品一样欣赏它;她所欣赏的,则是鸡尾酒后之茶,并且还要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之茶。譬如有一次,她跟一位朋友同去参加在某同事家中举行的鸡尾酒会,那是一个喜庆而欢腾的夜晚,大家喝着香槟酒,一边聆赏音乐,一边在紫藤架下跳舞。直到夜阑之时,兴犹未尽,香槟酒仍喝得不肯罢休。然而此刻的陈香梅呢,却只想喝一杯酽茶,喝一杯好茶。可是在那种场合,哪里容易觅得一杯好茶呢。于是乎,为了一杯茶,她和朋友竟索性离开了那个人家,而去到她们常去的地方,各人啜上了一杯清心可口之茶--那正是她所嗜啜的中国之茶啊。

人们不是常说“茶味人生”么?陈香梅的钟情于中国之茶,即如斯也。且看她当年不时啜着微甘而小苦的茗汁,沉浸在无尽的茶思之中,从而味出了她那人生中的种种况味,尤其是对于家国的惆怅,以及她所深怀的期许:

四十年来家国,万千里路山河。惆怅两岸书剑,何日期许共和。

而叫她无限欣喜的是,1989年初春,她跟国际友人携手,组成了一个访问团来到北京,受到了优厚的礼遇;他们下榻与钓鱼台宾馆18号楼,即总统楼,比白宫还漂亮。他们在这里啜得的洗尘之茶,乃是清甘而清馥的茉莉花茶。茗话之间,陈香梅不无诙谐地对同伴们说:“你们此生大概只有这一次住这栋宾馆,除非有朝一日你做了总统。”引得大家一阵哗笑。

这个大陆访问团,由北京而上海,而福州,而厦门,而广州,所到之处,都受到大陆同胞的热情欢迎和盛情款待。每次宴会,陈香梅着意赏鉴的,则是那些品类不凡的宴前茶、宴后茶,并且往往由斯而引起她那不能忘怀的许多啜茗往事。尤其在上海访问期间,则不由忆念起了她和陈纳德将军婚后的一番伉俪茶情--

她和陈纳德将军婚后一度寓居上海,生活比较安定,每天下午5时左右他俩下班回家之后,照例休息片刻。夏日是在凉台上,冬日则守在火炉旁边。她是悉依喝下午茶的习惯,沏上一杯茶。而他呢,则照例要喝上两杯酒,让身心都好放松一下。她曾尝试请他一起来喝下午茶,他也曾尝试请她改喝一杯鸡尾酒。然而,他们双方的尝试竟都失败了。她爱喝她的下午茶,他则爱喝他的鸡尾酒。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无非乃习惯使然也。而在"离开上海之后,我们一直没有一个安定的家,东奔西跑,有清静的环境时,没有安宁的心情;有安宁的心情时,又没有清静的环境。到台湾以后,更是时日在忙碌中消磨,更哪有闲情逸趣去享受下午茶的滋味呢!"(引自陈香梅《下午茶》)

龙井茶泡3分钟味道好


懂茶艺的女子是恬淡美丽的。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茶艺部主任张莉颖就是这样。

1997年,张莉颖辞去宾馆总机工作,去日本学习茶道,学成回杭,入茶文化研究会。现在她的工作,是向全世界推荐中国茶艺。

她说,茶艺分生活茶艺和表演茶艺。三五个朋友在家,聊聊天,喝喝茶,这是生活茶艺,古人说:茶水火器四合齐美,要做全这几点,难,但我们可以在原有材料基础上,让茶更好喝、更好看。首先,茶与水的比例要适当,杭州人一般绿茶喝得较多,冲泡时,1克茶叶配50至60毫升水就够了;水温也有讲究,泡君山神针一般70-75℃,泡龙井80-85℃,泡乌龙茶需100℃的沸水。

冲泡时间不要太长,一般龙井等绿茶,冲泡3分钟味道最好,维生素、氨基酸也释放出来了,比较有营养。玻璃杯泡绿茶蛮好,看着茶叶在水中绽放、舒展、回旋,能让人陶醉。

表演茶艺在要求茶质的同时,还要追求艺术上的感染力和效果,尤其在服饰、道具、场景、音乐等方面,要考虑视觉效果和舞台艺术。

民族不同,文化不同,茶艺表演中也有很多方式,有的侧重于宁静,燃一炷清香,弹一段古曲,便开始了;有的则喜欢热闹,插花、舞蹈、欢快的音乐,也是茶艺。

四川茶客的“三花”龙井茶经


作为一个男人,喝酒脑壳痛,抽烟又没瘾,实在有点“英雄气短”。好在我爱喝茶,还可以抵挡一下。俗话说“久病出良医”,喝了几十年茶,也喝出了一点小经验,尤其对于“泡茶”,不是自吹,至少南充多半茶楼茶馆的服务员应该喊我“老师”才对。

 

我每次和朋友们上茶楼,都是“自我服务”,叫服务员把茶叶、茶杯和开水瓶送来,由我自己冲泡。我这绝不是不相信服务员,而是担心无知的她们把茶叶糟蹋了。我曾经猜测,南充茶馆的服务员,可能大多是径直从街头招来就“上班”的。如果她们也经过“培训”的话,恐怕记住的只是一杯茶几元钱,茶客可以临走付款,也可以“茶到即付”,还有就是必须笑,等等。至于最重要的怎样才能把一杯茶冲泡得“恰到好处”,也许从来没有人教过,或者说茶客们很大方,从来没有要求过。

 

要说我的“喝茶史”,应该从我当“产业工人”时算起。那时候年轻,又是光棍,业余时间除了到大北街图书馆阅览室和文化宫阅览室看看本就不多的报刊,其余时间就喜欢和朋友到茶馆喝茶摆龙门阵。那时候不像现在,“正人君子”是绝不在茶馆里“泡”的。但我坐茶馆的习惯,却传自于父亲。父亲年轻时先上学后教书,课后喜在茶馆里看书或会友。1949年后又常常带我们几兄弟到茶馆“休闲”。所以我年轻时爱坐茶馆,估计是一种“家学渊源”。

 

我当工人那时候,吃饭要粮票,吃肉要肉票,叶也要每月一张的茶叶票,南充人叫“号票”。我用此票买得最多的是“三花”,即简称的“三级花茶”。此茶一是便宜,二是商店里这种茶最多,是当年的“主旋律”,三是南充人当时也普遍爱喝花茶,受其影响,我自然不能“免俗”。花茶的确很香,可惜那是掺杂其间的梅花、桂花的香气,不是茶香。从现在的“专业”角度视之,“三花”其实是相当不高级的。但当时不管这些,反正茶馆里的茶不要“号票”,从工厂下班后,就直奔茶馆而去。有时候朋友先到了,朋友一边招呼我落座,一边遥向柜台高叫“一碗三花”,热气腾腾的盖碗马上就端过来,摆在了我的面前。那时候不计较茶的好歹,主要是“摆龙门阵”。几个臭味相投的朋友一通天上地下这里那里中外古今的神吹乱侃,直吹到肚皮饿了,要么一起到隔壁面馆吃一碗“臊子面”(一角三分,二两粮票),要么分头回家“各吃各”。

 

“三花”就这样喝了大约二十年,其间偶尔还喝过“一花”(一级花茶)、苦丁茶和沱茶之类,一直喝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只是听说过的各种名茶也“纷至沓来”,于是我放弃“三花”,转而喝开了其他茶叶。

 

告别“三花”以后,我喝的主要是绿茶。据我观察,多数南充茶客在喝茶方面也上了一个不小的档次。

 

喝绿茶,头等重要的是冲泡。恰恰在这方面,很多朋友马虎了,结果冲成了一杯“糊汤”,看得人心痛不已。有的人把上好的绿茶放在漂亮的保温杯里,滚沸的开水冲进去,马上旋紧杯盖,其下场也等于“焚琴煮鹤”。正确的泡绿茶其实非常简单,决不能有任何形式的盖子。最好是敞口玻璃杯(其他杯子也可以),先倒入开水(95℃左右),占杯子的三分之一,再放茶叶。少顷(冬天10分钟夏天20分钟),待杯里的水温低下来了,再倒开水于杯内至杯子的大半部分,这就可以慢慢“品茗”了。如此冲泡,就不会把每公斤1500元的茶叶泡成和每公斤15元的茶叶一个味道。

 

现在的市场,茶叶的价格高低差别大得惊人,乱七八糟的规格也叫人眼花缭乱,不太容易搞清楚。仅以龙井为例,从一百多元一斤的低档货,到上千元甚至几万元一斤的“极品”;从浙江杭州西湖附近的狮峰、梅家坞等地所产“西湖龙井”,到近些年遍地开花远至长江中游地区出品的“龙井”,全靠各人的经验和眼光,当然,更凭各人腰包的胀或瘪。我的经验,像我们这样的一般百姓,买龙井的话,400元(一公斤)以下的就可以了,买竹叶青,不必超过300元(一公斤)。

最后还想再说说普洱茶。此茶的名声原来并不大,后来据说可以延年益寿,对高血压等十几种疾病有疗效,而且耐保存,室温状态搁十年二十年都不成问题。不像娇惯的绿茶,放到第二年就“跑味”了,所以普洱茶前几年突然像房地产那样陡然升值,引来一阵爆炒,然后又大降。普洱茶虽然遐迩闻名,但对喝惯了绿茶、花茶、红茶、乌龙茶的茶客而言,它却没有什么“香气”和“味道”。因此我从不买这种“富贵茶”,我喝过的普洱茶都是朋友送我的。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龙井茶在香港》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