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男女关系上,死去活来是爱,若即若离为暧昧。流行于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特色美食肉骨茶,无论是起源还是名称都有很多纠缠不清的暧昧话题。

先说起源。肉骨茶一说起源于新加坡,一说起源于马来西亚;一说由潮州人始创,一说由福建人始创,而实际上还真的分成潮州和福建两种风味流派。大体来说,新加坡的肉骨茶可归宗为潮州派,特点是用淡色生抽调味,颜色较浅,汤料胡椒含量较多;而马来西亚的肉骨茶主要是福建派,汤中因为加入较多黑酱油而颜色深黑,并且药材的味道也更加浓重。

有一个与潮州有关的起源传说是这样:早年有位潮藉男子到南洋谋生,临行妻子塞给一些药材卤料以便丈夫到异国他乡也能煮出家乡的味道。然而时间一久,这男子便犯了旧时很多过番男人常犯的错误,又娶了当地一位番女为妻。还好番女也疼爱丈夫,经常用潮州卤料加上当地的香料炖煮肉骨汤给丈夫吃。男子越吃精神越旺盛,家庭事业两不误,里里外外一把手。不用细说,这药膳肉骨汤自然就是后来很出名的肉骨茶了。

这个故事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黄亚细肉骨茶。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大批潮汕人到新加坡打工当苦力,黄亚细的父亲黄美松是其中之一。他用最廉价的猪骨头猪内脏配上马来特产胡椒和家乡的中药熬汤,供给打工苦力饮用,开创了潮州风味的肉骨茶。到1977年,本名黄赐海的黄亚细才正式接班经营。在今天,黄亚细肉骨茶已经成为新加坡最著名的美食名片,马英九、他信等名人都曾光顾。

近年黄赐海已经退休,将“黄亚细肉骨茶”品牌交由潮汕老乡黄南德、黄建铭父子经营的珍宝餐饮集团管理。去年珍宝集团创办醉花林品潮轩餐厅时请我当潮菜顾问,黄赐海先生是餐饮界的老行尊,因此有机会多次与他一起品鉴新菜。后来在醉花林俱乐部成立160周年庆典晚宴上,我正好与黄赐海先生伉俪同桌。黄先生的妻子正是传统所谓的番女,只会讲英语,我跟她无法交流自然也无法向她询问肉骨茶的事情。

次说名称。有些人望文生义,以为肉骨茶像茶叶蛋一样,是用肉骨和茶一起炖煮而成,其实肉骨茶的配方中并无茶叶。但创造肉骨茶的潮汕人和闽南人都嗜喝功夫茶,饮食中间或酒后饭余喜欢冲泡功夫茶来消脂解腻,所以肉骨茶摊档都备有功夫茶具和茶叶供人泡饮。大概日久天长之后,饮食肉骨汤和功夫茶就被简称为肉骨茶了。另一种说法是,在潮汕和闽南的方言习俗中,“茶”的含义较广,除了用来指称茶叶,还可将有疗效作用的羹汤称为茶,如“杏仁茶”或“凉茶”等。总而言之,肉骨茶的特点就是很暧昧,可以是也可以不是。

CY260.com编辑推荐

茶的缘起 茶的四种境界


茶这个东西是不可思议的,对密乘的人来讲,它就是一种加持品。当年佛陀成道的时候,两个魔女前来干扰也没能够动摇佛陀的意志。所以她们就发了两个愿,这两个愿加持世间,就产生两个东西:一个是烟,另一个就是蒜。烟这个东西很神奇,如鸦片一样,它能控制人的意志;蒜对人的情绪影响非常大,生吃能引发嗔恨心,熟吃使人的淫欲心特别重。同时,佛陀在他的加持中也产生了两个东西:一个是藏红花,一个就是茶,它们与佛陀的智慧和慈悲相应。

在全世界的范围来看,茶是中国的特产,中国人有这个福报。英国人对茶花了很大的心血,他们皇室喝的茶是从武夷山偷偷移植过去的。茶是中国独一无二的东西,在其他地域范围内很难生存。茶是我们中国人的大乘菩提心所感召的。

茶的四种境界

真正的茶,来自于神农尝百草,《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我们的生活必需品,但是在佛家来看,茶的境界很深。茶有着外、内、密和最极秘密四种境界。

一般的茶只能归到“外茶”的范围内,平时我们所知道的植物性的茶,它没有人格性,只有茶多酚,对人的神经有舒缓的功能,这是一般的茶叶。

“内茶”就是比较精品的特产,像大红袍就是天地的精华。你给它同样的土壤,不一定能产出同样的品质。真正的龙井产量非常稀少,它属于大自然的杰作,应该属于“内茶”,和一般的茶叶有着本质的不同。

秘密的茶是什么茶呢?就是“禅茶”。“禅茶”的叫法来源于禅宗,禅宗人以空性作为自己的思想和方法。僧众都是自己种茶,自产自用,外茶很多用于贸易,好的茶都拿来当作禅茶。一般人修禅容易昏沉,昏沉是一个睡魔,很厉害,如果降服不了它,禅修就不能取得进步。所以,当时是把茶当作药来用,从茶到药这已经很不可思议了。从外茶到内茶还是在物的层面,到了禅茶已经有了“心”的成分了。

禅是什么呢?是清静心。真正的好茶是通人性的。在唐代,陆羽(见备注)把茶的神性能够烹制出来,现在去看《茶经》这些资料,看似有点神乎其神,但这些事实是存在的。

所以,茶有很深的境界。我们参禅,当进入到清静心的时候,跟茶给人的感受是一样的。茶没有什么固定的味道,你想贪着它都不可能,因为茶的味道是很难记忆的。就算是你天天喝的茶,也难以回忆它是什么味道。所以你每一次喝茶都如同第一次喝一样,这就是茶。禅也是一样,参一辈子禅,禅是什么?你能够说出来吗?说出来的就是外禅,不是内禅了。同样,在这个宇宙当中,每一天、每一个时刻都是不可复制的,这就是禅与茶的精神,它能够给人真正的内省与警觉。所以从警觉的这个角度来讲,它符合佛的本质,当人品茶的时候,就能知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在觉受的层面可以这样说,但是要说清楚茶的原理,得在密法层面,所以这就是最极秘密,叫“密茶”。从禅茶继续深入就到了密茶的境界,密茶是密乘行者用来修法的,它是一种方便。

日本人现在还保留着茶道,茶当中有道,茶道不是给普通人享用的,因为普通人无道。茶道的本源是一种很深的修法,是人和自然界最平等的交流智慧的媒介。这也好似诸佛对我们的心意一样,默默地注视着我们。作为禅茶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是作为密茶,它是随时随地都要炮制出来的。因为在这个炮制当中有一个不共的因,就是心的加持。

密茶的转化

作为心的加持,它有几个条件:首先,这个茶要通过一个转化的过程。茶是大自然的精华,它也在不断地转化,转化到最和谐的境界,内在的精气神就能完全体现出来了。所以它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比如说茶本性属木,它的木性就强,但是每一个茶的禀赋又不一样,在密法来讲,它的“地水火风空”所占的比例不一样。禀赋是茶的先天因素,后天还需要一个更长的因缘,把它的木性化为土性。

木性化为土性的时候,这个茶是往下走的。平常的茶是往上走的,所以它需要经历第二次的“闭关”。茶采下来需要杀青、保存,需要时间的累积,还要有懂得茶的人给它通风、干仓……只有懂茶的人才能弄好。但是没办法把密茶做成商品茶,就算你懂茶也没用,因为没办法如此复杂地去大批生产。所以一杯好的茶不可以用价值来说,当然也不可以用贪心来说这个事情,这和贪心没关系。如果是俗物是可以的,但它不通俗物,茶本身是很高贵的,不能去强迫它,它也不会依你的想法去转变,茶是有性格的。

要想炮制出来密茶,就必须要完成它的转化。就像现在的普洱茶、黑茶,这些茶就适合去做密茶。它和禅茶还不一样,禅茶就算不转化也可以的,但是密茶一定要转化。

这个过程当中需要法界的缘起力,也叫做加持力。想要改变茶的缘起,就要在一个很有灵性、很有风水的地方,完成它的转换。它在此要分裂细化,要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等这个过程完成以后,木性变成土性。在此之后还需要要五行俱全,要有好的水、好的方法、还要有好的火。茶当然离不开火,要用热水才能泡出茶,因为热水是活水。人体有一个穴位叫做涌泉穴,涌泉是什么意思呢?它就代表生命的来源。水是阴性的,它往下走,而涌泉,代表人的阳气往上走,它灌溉五脏六腑,这样人才能健康地进行生命的积累。茶也是如此,一定要有好水,好水不在于先天怎么样,更重要在于人的炮制——以水洗水。水也要靠水来激活。现代科学研究发现,水的分子在合适温度或者通风的情况下张力最强,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活水”。

生命非常奇妙,很多精微的变化都是刹那刹那的,我们难以捕捉到那个境界。禅茶都是现量的感受,密茶都是现量的对治。把感受能够复制出来,才能叫做密茶,它是需要方法的,在这个过程中“地、水、火、风、空”都要具足。“空”是往上走的,水里面如果“空”大,这个水就是活的,“空”是要靠加持才能融入的。

密茶,我们是供养诸佛菩萨的。当我们用心地把这杯茶做出来,它就是甘露,就和你虔诚的供养心相应。如果诸佛应供,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因此而改变。这也在告诉我们:一切人都有心力。

从茶到心

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粗拙的心、烦恼的心都在污染着我们居住的环境,也就是说我们在“加持”着这个环境。这让我们的事业不成功,让我们疾病缠身,让我们的运气衰败,一切都是我们心的显现。所以不要抱怨任何的遭遇,一切都是自心的遭遇,这就是因果的道理。

心不可能停下来,如果我们在每一个刹那去净化心,不仅仅能够满足生活所需,而且能够给周围的“场”带来变化。茶有一个很集中的”场“,我们叫它“坛场”。这个“坛”就好像自然的制造场,是”自然之道“。我们把这个”自然之道“模拟出来,让“地、水、火、风、空”川流不息,这就炮制出了真正的密茶。当你与诸佛菩萨去分享,我们也就入了发菩提心的境了。

所以,发菩提心要用心更要有方便、方法,还要有媒介。禅茶包括沉香,俗人只会觉得它价值大,很容易生贪着的心。但是密茶,我们利用它的方便,就能够撬动佛菩萨的福报赐予众生,或者让法界川流不息。这就是密茶,能够真正地创造万法,加持就是指的这方面。

密茶加持,有相应的仪轨及咒语。咒语通于管茶的诸佛菩萨,他们会把茶更完美的一面加持出来。通过水的媒介、通过清静的禅心,你才能感受到佛菩萨给你的是什么。佛菩萨一定会给我们一些礼物,但是我们不一定发现,因为我们的心是朝向贪嗔痴的;就算给我们,我们也收不到。但是佛菩萨不会因为我们收不到而不给,他一直在给予。

我们在宇宙法界当中,一直这样糟蹋,但是人类一直没有绝种,也还没有遇到大的灾难,这正是因为有佛菩萨的保护。他们不断地给予,给予我们智慧,给予我们信心,给予我们力量。

备注:陆羽(733—804),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

茶的发展


从远古以茶充饥到“神农尝百草”,从“南方之佳木”到“从来佳茗似佳人”,历经悠悠数千载,可见小小的一片绿叶孕育出深厚的文化精神。茶美学是人们在不断将接触茶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并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人们对茶美感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源于上古神农氏,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茶”字的正体字为“荼”,唐代茶经的作者陆羽,在文中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人说茶起源于唐代。但实际上这只是文字的简化,而且在汉代就已经有人用茶字了。陆羽只是把先人饮茶的历史和文化进行总结,茶的历史要早于唐代很多年。

1、神农说

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2、西周说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今川北及汉中一带)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华阳国志》是第一部以文字记载茶的典籍,因此历史意义更大,也更为可靠。

3、秦汉说

西汉·王褒《僮约》: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此文撰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内容如下:舍中有客。提壶行酤。汲水作哺。涤杯整案。园中拔蒜。斫苏切脯。筑肉臛芋。脍鱼炰鳌。烹茶尽具。哺已盖藏。舍后有树。当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为府椽求用钱。推纺恶败。傻索绵亭。买席往来都洛。当为妇女求脂泽。贩于小市。归都担枲。转出旁蹉。牵牛贩鹅。武阳买茶。杨氏池中担荷。往来市聚。慎护奸偷。“烹荼进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由文中可知,茶已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环,且为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当时社会地位的重要。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已有饮茶习俗。

茶的发展历程

1、唐以前的茶文化:对茶美最初认识

两汉时候茶就从巴蜀传到了长江中游,三国时传到长江下游,到了两晋时期,茶叶有了一定的种植面积,茶已经逐渐成为饮茶之地的人们日常待客之物,还出现了以茶为祭的风俗,茶文化也开始萌芽。随着茶的发现,茶文化开始形成,人们对茶的美有了最初的认识。

茶味甘怡,充饥解渴给人类带来的美感。

茶能治治病健身的功效给人类带来的美感。

茶为祭品蕴含着人类对茶得崇拜美,这些对茶之美的原始认识正是茶美学思想发源之端。

2、唐宋茶文化:确立朴素茶的审美观

唐宋时期用来待客的茶道讲究茶境,即品茶的环境。以户外为主,以自然环境为主,多选择禅室道场内、清风明月下、村野郊外、林里山间等惬意的地点。唐宋时期茶道讲究的是茶禅一体,通过严格的仪式修炼自己,通过品茶“得道”,终极达到茶、人、境三者合一。

“茶兴于唐,盛于宋”。茶文化的发展与唐宋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影响。陆羽《茶经》的问世,将日常饮茶活动提升到修身养性的高度,确立了朴素自然的茶审美观,倡导以“和”为核心的品茶精神,是茶文化发展史上里程碑。大量诗文涌现,对茶的审美更为深入全面,丰富茶文化,进一步使饮茶风气普及民间。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当时社会上茶宴已很流行,宾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动中,品茗赏景,各抒胸襟。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3、元明清茶文化:寻常茶礼仪形成

元明时代,中国传统的制茶方法已经基本具备,茶叶贸易迅速发展,尤其进入清代以后,茶叶外销数量增加,茶叶出口已经成为一种正式贸易方式。明朝时期涌现了大量茶叶专著、茶画、茶诗等茶文艺作品,饮茶方式也有新的发展。中国茶文化得到更深入发展,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清末时期,城市茶馆兴起,并发展成为适合社会各阶层所需的活动场所,茶与曲艺、诗会、戏剧、灯谜等民间文化融合起来,形成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已经成为寻常百姓的礼仪美德,文人们讲究以“至精至洁”,达到“返璞归真。天人合一”之境,这正与陆羽倡导的“精行俭”的美学思想一脉相承。

外公的茶


日日四方奔忙,夜夜听到思念。无论身在何方,不管心系何处,总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喊——不能让火塘熄灭。

日子永远在火塘里亮着。外公佝偻着身子坐在火塘边烤茶的姿势,是我人生的第一篇日记,深深植入奔腾的血管。外公虔诚的神态,小心翼翼地烤啊抖啊,罐里茶叶的每一个细微变化,外公都了如指掌,动作跟茶叶的变化一脉相承,忽急忽轻,急时如风刀光剑影,轻时如水微波粼粼。那只历经炭火千锤百炼的土罐,在外公长满老茧的手上灵活地舞动着。没有高深莫测的咒语,也没有稀奇古怪的章法,该起该落,该抖该放,外公拿捏得那么准确到位,流畅得不拖泥带水。那曼妙的身影就是一种绝美的艺术吧!既有大写意的泼墨,又有工笔描绘的细腻。火候不足则生涩,过头了则焦煳,外公用哺育婴儿的情怀关怀着每一片茶叶。

火塘是外公的一片天,茶罐是外公的一片海。千百遍反复的抖烤,那是对人生的锤炼,悬壶入水的瞬间,焦香四溢,茶叶涅槃,生命有了黑夜和白天。当我们用味蕾丈量苦和甜的距离时,日子散发出五谷杂粮的气息,胸膛布满了喜怒哀乐的光影。

然后花开,然后鸟叫,然后春暖花开、麦浪翻叠。

火塘边,我们出发。

老柴梗的火星跃动着,点亮了灰蒙蒙的迷雾,老茶罐热气呼呼地喘息着,拉响了晨起的哨音,还有那浓酽茶叶的焦香把我从梦境里召唤了回来。无数个清冷的早晨,我都是在外公的火塘边醒来;无数个童年的记忆,我都是被外公烤茶喝茶的虔诚情景塞满。

炭火熊熊,泉水滚滚。呷一口浓酽,外公布满皱纹的额头不期然地就舒展开来,外公灰蒙的眼睛突然就亮堂起来,外公说,再大的困难也抵不过一口茶,茶叶的味道,就是生活的味道。外公的潜意识里一直坚持着一种思想:茶叶是上天给人类的恩赐,来自大自然,吸纳了阳光雨露的润泽,历经了风霜雨雪的肆虐,接受了锄禾汗滴的洗礼。火塘边,还要经历烈火的烘烤,翻来覆去的锤炼,才能真正登堂入室。苦是生活,甜是日子,苦涩回甘都是大自然的法则。来源于自然,就当归属于大众,自私的心无法独擅其美,只有兼善天下才是珠联璧合天作之美。

哗啦啦的水声经久不息,那是酝酿了一冬的新春憧憬在倾诉。外公的火塘上,播种希望的牛铃在清脆地遥想。于是,每一个失落的瞬间,我都从外公热乎乎的茶罐里找到温暖;每一个迷茫的岔口,我都是在外公那一丝不苟的专注中收获方向。

火塘边,我们回家。

烤上一壶茶,喝上两盅,外公的一天就充满了激情,只要火塘里的火不灭,外公就浑身是劲儿。灰堆里面,兴许还能刨出玉米棒子、洋芋坨子,年关时节,上方还吊着腊肉、香肠。

火塘里没有神灵在居住,外公不崇拜任何幻想。火塘里也没有多愁善感,外公一生的行囊就是一片茶叶。不管是“春风十里柔情”的绝美,还是“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浪漫,不管是“古道西风瘦马”的苍凉,还是“人在天涯鬓已斑”的无奈,在外公温暖宽广的罐子里,都可以把那么多的清晨喝得兴趣盎然,把那么多的日头喝得情深义重,把那么多的长夜喝得意犹未尽。平淡是本质,苦涩是历程,清香是馈赠,四季生活风雨的情味,就是生活在罐罐茶里苦苦香香的味道。

天下一家亲,万物皆有情。

喝外公的茶,喝到了一份豁然开朗的滋味。

喝外公的茶,喝到了一份魂牵梦萦的牵挂。

家有多远,梦有多长;茶有多香,情有多深。

想起外公的火塘,心不再流浪。

在城市的喧嚣与浮躁里,外公的火塘一如既往地亮着,在我的心里,在我的血液深处。

就像现在,我打开电脑,打开文档,键盘上流出的依然是关于外公和火塘的字符。窗外是一幢幢还在拔节的高楼,一辆辆还在疾驰的高档汽车。外公烤茶的声音,钻过钢筋水泥的缝隙,躲过闪烁的红绿灯,潮水般涌了进来,落在鼠标里,落在我的茶杯里。

火塘张开双臂,而我却无法触及。多年前,我沿着日益宽阔的公路,风驰电掣地踏入他乡的烦乱与世俗。身上的肌肉一天天壮实,心灵的伤痕一道道更迭。我逐渐长大,外公却一天天日薄桑榆,最终在火塘边合眼。

火塘或者土地,静默留给群星。火塘永远亮堂,外公留下了背影,还有那抹不去的焦香。

一缕茶香筛检了我繁杂堆积的记忆,那歇闲下来的茶罐躲在遥远山村的墙角边,享受着冬眠时光。

外公的火塘永远亮堂,外公的身影徘徊在火塘。

清明时节,隐修了一冬的茶树又一次蓄势待放。采茶姑娘早已将茶篮子作了精打细算,工厂的机器铆足了劲儿。茶叶的江湖,暗潮涌动。

大自然的恩情在家乡漫山遍野集结了生动的绿色音符,“茶乡”处处盛开灿烂的荣耀。香竹箐古茶树依然茁壮得如同风华正茂的青年,3200多年的风雨只不过是过眼烟云。马帮运出茶乡人的祝福也驼回希望,抗日战争的烟火淬火了“滇红茶”,“滇红”从此戎装笑傲世界。

外公短暂的一生,在茶树上结晶,在“茶香”里溶解。火塘永远亮堂,烘烤战火的惨烈,冲泡收获的喜悦。

外公的一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将自己亲手采摘揉制的故事烘烤得有滋有味。外公的火塘永远亮堂,燃烧着坎坷的人生潦草的舞步,燃烧着精致的性格硬铮铮的誓言。

端起的是一份慈祥,喝下的是一份执着,放下的是一份沉静。

茶叶最终都要流向茶盅,物象最终都要归宿泥土。

茶叶的江湖,旌旗猎猎。(沧江鱼)

茶的起源


中国何时开始饮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唯大体上可谓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唐以前饮茶,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为言之,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但多非史实。纵是史实,非加申述,亦不易明。《茶经》云:神农《食经》“茶茗久服,有力悦志”(刘源长《茶史》卷一)。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不足为据。《尔雅》有“苦荼”之句,世以《尔雅》为周公时作品,谬以为饮茶自周公始,不知《尔雅》非作于周公。不足为饮茶起始之证。

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出土的树根,经初步判断是茶树类植物,中国最早种茶的历史可能被改写;茶字的读音源于巴南人,巴渝是茶文化发祥地.

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神农时期

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西周时期

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秦汉时期

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我们仍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宋元时期

茶区继续扩大,种茶、制茶、点茶技艺精进。宋代茶文化发达,出现一批茶学着作,如蔡襄《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特别是宋徽宗赵佶亲着《大观茶论》等。宋元之际,刘松年《卢仝烹茶图》、赵孟頫的《斗茶图》等更是汉族茶文化的艺术珍品。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的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我们看到的“茶”字。

“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如湖南省的茶陵,西汉时曾是刘欣的领地,俗称“荼”王城,是当时长沙国13个属县之一,称为“荼”陵县。在《汉书·地理志》中,“荼”陵的“荼”,颜师古注为: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这个反切注音,就是现在“茶”字的读音。从这个现象看,“茶”字读音的确立,要早于“茶”字字形的确立。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因而在语言和文字上也是异彩纷呈,对同一事物有多种称呼,对同一称呼又有多种写法。

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而且随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回国,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尔后,茶叶从中国不断传往世界各地,使许多国家开始种茶,并且有了饮茶的习惯。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它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

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不少人认为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记载。

佛是茶的升华 茶是佛的禅心


佛与茶的共同诉求是心,是感悟,是顿想,是自我修行,是生命协调。佛要清除人类心灵的杂尘,茶则是洗净上面的污垢,不留一丝细痕。

茶是人、神、佛共同的饮品,是天堂、人间、地狱一致的灵魂净化剂、身体洗礼水。

佛僧自古习文、诵经、品茗,佛文化中凝铸着深沉的茶文化。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具神韵。佛为众生,茶蕴万象;佛度俗人,茶净苍生,一佛一茶,如水光山影,自然相生。

茶味是诗词的神韵,而诗词无佛,则诗词无灵、无境、无气、无味,茶道与为文之道,为佛之理密切相关。“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茶、文,至此极境,功名、利禄、色欲、俗念,何以再求?

心即佛,而茶是心,则茶即佛。清灯古寺,佛法无边。茶清如露,心洁如佛,佛者,茶也。禅茶一味,共参禅机、茶理。静为佛之首,空为佛之本,苦为佛之身,隐为佛之理,欲守佛道,必参苦禅,欲破苦念,必习苦茶,茶者,真佛也!

中国茶道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它表现为四大理念:天人合一、物我玄会是哲学基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人文思索;涤除玄鉴、澄怀味象是审美诉求;道法自然、保合太和是茶道美学的基本法则。四大支柱互相依存,共同构筑着茶道美学大厦。

茶人们既创造美,也可欣赏美。

土耳其的茶风茶俗


土耳其位于地中海和黑海之间,西邻蔚蓝的爱琴海,横跨欧亚两大洲,有东西桥梁之称。历史上丝绸之路的终点土耳其,如今在茶叶消费量和产量上分别居世界第四位和第七位,茶是当地人民生活的必需品。

土耳其,地处亚洲小亚细亚和欧洲巴尔干岛东南。,早晨起床,未曾刷牙用餐,先得喝杯茶。在全国,无论是大中城市,或是小城镇,到处都有茶馆,甚至点心店、不吃店也兼卖茶。

在土耳其,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年长者还是年轻人,人们对茶叶的热爱是相同的。茶叶在土耳其,是全民族共同的饮品。在土耳其最大的城市伊斯坦布尔,博斯普鲁斯海峡贯穿城市,从海的一岸驶到对岸需要1个小时,就在摆渡的船上,便有便宜的土耳其茶叫卖。在土耳其街头,随处可见卖茶的小站点。而喝茶的另一去处便是咖啡厅。传统中,咖啡馆是属于男人们的地方,男人们聚集在一起打牌下双陆棋,进行日常的社交,也放松心情。然而,在过去的20年里,这一情况有所改变,现在,喝茶的咖啡馆里多了年轻的孩子们,当然还有女性。在机关、公司、厂矿时,都有专人负责煮茶、卖茶和送茶。在学校教师办公室里,还专门按有一个电铃,教师若要喝茶,只要一按电铃,就会有传人提着茶盘和杯子,将茶送去。就连学生,在课间也可去学校专门开设的茶室里喝茶。总之,茶已渗透到土耳其的每个角落,各个阶层,成为土耳其一道颇具特色的生活景观。

煮茶时,使用一大一小两把铜茶壶:先用大茶壶放置木炭火炉子上煮水;再将小茶壶放在大茶壶上,茶的用量大约按1克茶30-50毫升水的比例投放。待大茶壶中的水煮沸后,就将沸水冲入放有茶的小茶壶中,经3-5分钟后,将小茶壶中的浓茶汁按各人对茶浓淡的需求,将数量不等的浓茶汁分别倾入各个小玻璃杯中。尔后,再将大茶壶中的沸水冲入盛有浓茶汁分别倾入各个小玻璃杯中。尔后,再将大茶壶中的沸水冲入盛有浓茶汁的小茶杯中,至七八分满后,加上一些白糖,用小匙搅拌几下,使茶、水、糖混匀后便可饮用。土耳其人喝其他饮料是都是冷饮的,唯有茶要在很烫的时候喝,并且放入很多糖。在土耳其东部的人更喜欢把硬的方糖含在口中后喝茶。

土耳其人煮茶,讲究调制功夫。认为只有色泽红艳透明,香气扑鼻,滋味甘醇可口的茶,才是恰到好处因此,土耳其人煮共时,总要夸煮茶的功夫。在一些旅游胜地的茶室里,还有专门的煮茶高手,教游客学着煮茶的。在这里,既能学到土耳其煮茶技术,又能尝到土耳其茶的滋味,使饮茶变得更有情趣。

土耳其最喜欢喝红茶,叶喜欢喝薄荷茶。在4、5年前,土耳其开始尝试种植和生产绿茶。目前,在土耳其已有一些年轻女性开始饮用绿茶。

烤茶,烤出来的茶?


烤茶是白族的传统茶俗。白族人家的堂屋,一般都设置了镶以木架的铸铁火盆,上面放有一个铁三角架,来了客人,主人便让客人到堂屋落座,并在火盆升火,放上砂罐准备烤茶待客。待砂罐煨热后,放入茶叶,迅速抖动簸荡偎烤。待茶叶烤至徽黄色,飘逸出清幽的茶香时,冲入一勺开水。这时,只听‘佣”的一声,被冲起来的茶水泡沫也升至罐口,有如绣球花状,堂以立时飘逸一股诱人的茶香。这一冲茶之声,又响又脆,因而又称烤茶为“雷响茶”。

烤茶是大理地区白、彝、汉等民族饮茶的一种方法。烤茶有清心、明目、利尿的作用,还可消除生茶的寒性。制饮烤茶的方法是:先将特制的小土陶罐放在火塘边或火炉上,先把陶罐烤热后,再放入茶叶,然后不断抖动小陶罐,使茶叶在罐内慢慢膨胀变黄,待茶香四溢时,将沸水少许冲入陶罐内,此时“磁”的一声,陶罐内泡沫沸涌,茶香飘溢。待泡沫散去后,再加入开水使其烧涨,即可饮用,饮之清香回味,润人肺腑。烤茶冲饮3次,即弃之。若再饮用,则另行再烤。如来客甚多,每人发给一个小陶罐和杯子,自行烤饮。

待茶泡沫落下砂罐时,便可冲入开水,斟茶献客了。煨烤的茶水,茶色澄黄,浓香扑鼻。烤茶一般冲水三道,边煨烤边品茗:初饮觉得其味微苦,再品则甘香醇厚,最后一道更觉其味甘甜,愈品味道愈美,满齿留香,令人回味不止。此谓“头苦、二甘、三回味。”有的地方在饮第二道茶时,还往茶内放入核桃仁片、红糖、蜂蜜和几粒花椒,别具一番风味。

烤茶是我国高山峡谷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由于气候寒冷干燥,缺少蔬菜,故常以喝浓郁热茶的方法来补充营养素的不足,所谓“每日必饮三次茶”。烤茶种类多样,咸甜苦辣,人生百味,既是艰苦劳作的能量之源,也是节庆待客的灵性之物。

据说在当地,若学不到一手烤茶技术,到姑娘家烤不出好茶,老丈人会认为你没本事,而不愿将姑娘嫁给你,因此,当地小伙十五六岁就要学烤茶,都有一套自己的烤茶绝招。

彝族人还流传着百灵从无量山百丈高崖衔来茶种为人治百病的故事,为纪念灵鸟,客人饮茶时,少男少女总会模仿灵鸟翩翩起舞,而糊米罐罐香茶的每道工序也和百灵有关。

灵鸟衔香

糊米罐罐香茶的烤罐要肚大口小,大小适中。茶具为土陶和紫砂制品为主。泡茶讲究取无量山泉水。烤茶之前先烤罐,待罐极热之时,将茶叶放入,在炭火上翻转烘烤,当茶叶焦黄时,再将烧开的水一下子冲进去,一阵清香登时泛了上来。

这第一道茶名为灵鸟衔香,意为福满人间。此时茶汤浅黄,茶味清香淳真。若你身处彝族盛典,美丽的彝家小姑娘将奉上这碗清茶,为你洗去一身风尘疲惫。

糊米罐罐香的茶叶讲究用哀牢无量山的晒青茶,这种普洱茶消食健胃、降低胆固醇,在劳作一整天后,一家老少围坐在火盆旁手捧香茶,是一天中难得的悠闲时光。

灵生护香

第二道茶名为灵生护香,意为苦尽甘来,情深意长。将陶罐放在火炭上,加入事先炒至黄色的糯米和茶叶,边烤边抖动,至茶叶泛香糯米焦黄。糊米罐罐香茶又俗称“百抖茶”,以腕力抖罐,令米不至糊底,也让茶香米香混杂着充分溢出。

此时加入采自无量山三千米以上的特有红豆草和少许山河坝红糖,继续抖动到一定火候时,浇入开水,再加入一小块生姜,煮两分钟即可。当你喝完第一道茶,这第二道糊米茶已经煮好,火候合适的茶汤应呈红色,香气甘甜,饮后神清气爽、满口生香。

寒冬时节,天色微明,彝家男女在出门劳作前定要喝上这么一碗醇厚浓郁的糊米茶,浑身发汗,精神振奋,一整天干活都格外有劲。

此外,由于烤茶素有相婿之说,抖茶罐的茶师大多为年轻男孩,女孩只在一边添料帮忙。当然,“百抖茶”的确也是个力气活。

自然之礼

在少数民族文化中,茶少了些雅致趣味,多了强身健体的实用性。粗陶烤茶,大碗喝茶,盐、姜、花椒等统统可以入茶。茶,对粗犷的少数民族来说,仿佛一位可以托付现实人生的挚友,早出晚归,小病大痛,在大自然中求生存的每一天都少不了它。

彝家糊米罐罐香茶的传说总与治病有关,相传银生第三任节度的女儿因病长期不思饮食,节度遍寻良医,却不见效果。有个侍卫将自家的彝家糊米罐罐香茶奉给小姐,小姐痊愈,节度大喜,下令将此茶作为府治茶道,以至流传至今。

糊米茶进入现代茶室后被加入了更多装饰元素,却总不掩其粗朴之美和实用功效。云南红糖色泽米白,口感清爽,红豆草解毒去邪、清肺理气,糊米入茶温暖脾胃,生姜辛辣驱寒。一碗糊米罐罐香茶,冬可暖胃,夏可清心,可说是大自然赐给彝族人的厚礼,而彝家人又将这份礼物转送给每一位远来的客人。

据《茶经》记载,早在唐朝时期,人们便有饮用烤茶之习,古人将制好的茶饼直接放在炭火上,待卷曲的茶饼伸展开,再近火炙烤多次。云南虽是茶源地,但古时制茶的技艺并不精进,也许这样便发明了独特的用陶罐烤茶的方法。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暧昧的肉骨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