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越陈越香”是普洱茶文化以及营销中重要的概念,但也是一个存在讨论的概念,之前我们也梳理过越陈越香的概念流变,整理收集了大量的资料。

普洱茶大规模存茶至于如今不过十来年,这十来年普洱茶表面上是越来越好喝,越来越增值,市场的存茶也是越来越多,以吨计,以天量计,喝茶5年以上者,家里的存茶随便都是几百片、几百件,大部分茶客都存放了一辈子甚至几辈子喝不完的茶饼,甚至很大一部分茶客如今都被动为了茶商,成为了库存推广员。

普洱茶库存大,都是因为“越陈越香”。

十多年了,普洱茶越陈越香了吗?

普洱茶放老更好喝,这是毋庸置疑的。

货币贬值,普洱茶保值,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普洱茶大规模存茶,始于06、07年,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只不过,大规模存茶变得越陈越香没有呢?

这是存疑的。

按照规律,普洱茶经历十来年的存储,尤其存放于广东区域为主,只要存放得当,转化按道理是越来越好,按道理,只要不有十分过分的暴利心态,茶叶的销售毫无问题。

然而,事实上,这些大规模的仓储至今仍然还是大仓储。

普洱茶变成了讲故事的产业,故事讲得越好,茶品越好卖。

百年老茶好卖,稀缺。

红印好卖,稀缺。

千年古树单株好卖,稀缺。

大师茶好卖,稀缺。

虽然大家都没有办法去确认谁是百年、谁是50年、谁是千年,然而,市场仍然火爆。当然,正是因为谁也无法确定,故事才好讲,稀缺价值才凸显。

大家发现没有,稀缺的都好卖,规模性存茶的呢?好像都难以脱手。

越陈越香也好,南茶北调也好,对于市场好像都没有影响。

每年的新茶都在加码升高,所谓的旧茶、老茶、中期茶,价格却是越放越低。

至今为止,抛却大益、中茶这些品牌茶的升值,甚至抛却改制前茶品的升值,绝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茶品仍然升值无望。

是中小企业的产品质量出了问题?

是仓储存放不当的问题?

是市场故事的问题?

每一个问题都可以梳理出一大堆的问题,可以梳理出厚厚的一本本茶书,原料、加工、仓储、大师故事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然而,没有人注意到,炒的茶不喝,喝的茶不炒。

前一段去芳村、深圳、厦门、泉州、武夷山转了一大圈,发现在华南的老板,案头上自己喝的茶都是易武、老班章,仓库的存茶却都是自己不喝的大品牌的茶。

这是品牌的影响力不够?

不够,为什么要存?

不够,为什么要炒?

又存又炒,为什么又不喝呢?

客观来讲,普洱茶如同啤酒,是需要泡沫的,没有泡沫不好喝,没有泡沫不活跃。

如同,普洱茶没有32万老班章,可能早就冰凉凉。

如同,普洱茶没有小青柑,估计市场早就不知道熟茶为何味?

然而,问题也来了,大家都在说越陈越香,事实上,越陈越香的茶因为好喝,都喝完了,越陈越增值的茶,把包装品名一撕掉,茶饼却是可以扔掉的。

那么,谁是越陈越香?

CY260.com编辑推荐

钟广林:并非所有普洱茶都越陈越香


定位不高、品质平平的产品往往产量较大,在这个物以稀为贵的年代,任何大量流通的东西收藏价值自然就高不到哪去。

文、图:记者郭晓昊

本期艺人:资深茶叶品鉴家、合和昌董事长钟广林

回顾2012年,春茶行情仍有些雾里看花,但下半年市场细分非常明显。今年春茶收购以来,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令普洱茶再次成为市场焦点。去年的行情也显示,在经历了2007年的阵痛后,市场正逐步实现理性回归,中低端产品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日常饮品,而高端产品则因其浓稠厚润的口感及相对稳定的增值空间,吸引了更多投资客和收藏者。

去年曾有不少机构称普洱茶的年均涨幅在15%~20%左右,但今年的实际情况是,光原材料价格的涨幅就超过了三成,其原因主要是潜在的市场被逐步挖掘,例如北京、天津、太原、大连等北方地区对普洱茶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第二,国民财富的积累和品位的提高令高端产品需求量大增,而高品质的原料产量十分有限。第三,随着行业日趋成熟,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难免出现为争夺市场主动权而抢占原料资源的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毛茶价格。不过茶叶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品,品质和口碑永远是第一位的,如果质量没保证,即使名头打响了,那也注定是空中楼阁。

普洱茶被誉为“可以喝的古董”,有存放时间越长价值越高的说法,但这也是有前提的。广州茶文化促进会会长邬梦兆曾在去年的“藏之有道”论坛上指出,并非所有的普洱茶都越陈越香,只有具备了良好品质和品牌的普洱茶才有收藏价值。如同好的红酒永远只是少数一样,值得收藏的原生态普洱也只可能是少数,且价值会随年份的增长越来越高,拉开跟消费级茶品的距离,例如这次上现身的“红印、大白菜、三载朝阳、尚品珍藏”等。可以说,如今价格昂贵的老茶,当年也必然是新茶中的佼佼者。相反,定位不高、品质平平的产品往往产量较大,在这个物以稀为贵的年代,任何大量流通的东西收藏价值自然就高不到哪去。

从产业角度来看,十几年来,各地茶人都习惯奔赴云南各产茶区收购原料,然后通过加工销售或者收藏。然而时代在进步,产业必须转型升级,这样的“游击队”难以为继,私人收购的量也在逐年萎缩。今后值得憧憬的景象应该是:一家家规范的企业不断创立、科学地收茶、采用现代化设备和科学管理,同时愿意投入大量的资金招募人才,越发重视品牌和品质。同时,我们也希望云南产茶区的人们更好地呵护老祖宗留下来的古树、土壤和植被,保护好生态环境和水源,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人体验到上等古树春茶的真正魅力。

周红杰:普洱茶不一定是越陈越香、越陈越好


杭海路:早就想与你对话,并就有些问题当面请教。因为我个人认为,第一,关于普洱茶的许多科学方面的问题,你的意见是最具权威性的,因为你是“云南普洱茶化学成分及质量标准的研究”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你有实验室和实验报告以及报告中的大量数据,同时你还在进行着新的项目研究。第二,你的一些观点和说法是非常独特的,比如,普洱茶并不是越陈越香,越陈越好等等。因为这种意见与主流理论背道而驰,说出来是要得罪人的,这不仅需要充分的科学依据,还要有胆略。

我要请教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普洱茶不一定是越陈越香,越陈越好?

周红杰:我认为,任何一种普洱茶的品质都有一个最佳时期,不是越长越好。在这个时期以前,它的品质呈上升趋势,达到高峰以后,它的品质就会逐渐下降。而且,越陈越香的前提是自然缓慢发酵的普洱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生茶。它经过几十年的缓慢陈化而有了独特的品质。这类茶在市场上是非常少的,可作为文物收藏。但这类茶的最佳贮放期应在10-20年,再长它的品质就逐步下降了。这种茶喝年代是可以的,但要喝保健和养生,只怕是不可以的。

杭海路:我听说,有人对存放了70年以上的普洱茶进行了生物品质分析,其状况与朽木没有两样,怎么会有利于健康呢?可见普洱茶越陈越香,越陈越好的理论和说法是根本站不住脚的,这完全是一种误导,缺乏科学依据。另外恐怕是商业利益的驱使。

周红杰:在众多的普洱茶消费者中,有一些“考据”派。他们对茶的爱好如同收藏古瓷品,在某种意义上倡导引领着普洱茶的消费。而更有极端者,喝普洱茶只论年代,似乎越久越好,甚至要喝那种有“霉霜”的茶。这种认识和做法,显然是偏面和错误的。

杭海路:有人说,普洱茶属于黑茶,是黑茶的一种。但在你的著作中,却不是这样认为的。那么,普洱茶,在绿茶、红茶、黑茶、白茶等等类别中,到底属于哪一类茶呢?

周红杰:普洱茶是我国传说的十大名茶之一,主产于云南省思茅、西双版纳等地区。之所以称“普洱茶”,并不是产于普洱,而是因为普洱茶是明清时代云南茶区产品向外运销的最主要集散地,所以清代起始定名“普洱茶”,沿用至今。普洱茶不是绿茶或红茶,也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黑茶。根据2003年3月云南省标准计量局公布的标准: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其外形色泽褐红;内质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褐红。按照比较科学的分类法,我国的茶叶可分为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黑茶、普洱茶七大类,即普洱茶是单独的一类。

现代人所生产、消费的普洱茶始创于20世纪30年代。到了20世纪70年代,云南省一些国营茶厂受香港茶商储运普洱茶方法的启示,研究试验出使晒青茶向普洱茶快速转化的“渥堆”工艺(即用人工方法进行快速后发酵),从而使普洱茶的生产转向了大规模的工业化。目前,普洱茶市场有“生普”、“熟普”的说法,严格说来并不科学。所谓“生普”,如果没有经过后发酵,只能视为绿茶的—种,即使它是正宗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所制。而“熟普”也不一定就是地道的普洱茶,它必须符合云南省标准计量局公布的普洱标准。至于“十仓”、“湿仓”之说,一般指的是普洱茶制成后的仓储形式,并非普洱茶的制作工艺。

普洱茶基本分为两种:散茶和紧压茶。散茶按品质分为特、—、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共十一个等级。紧压茶按形状分,主要有圆茶、贡茶、沱茶、砖茶、紧茶、方茶、竹筒香茶等,规格不一。其中,市场上常见的“七子饼茶”应属圆茶或称饼茶,因为常以七饼为一筒包装,暗喻“七子团圆”之意,故名。紧茶—般分为“心形紧茶”和“砖形紧茶”。普洱茶具有独特的“陈韵”,以汤亮、醇和、温润、香高、甘甜、纯正称奇。

杭海路:你常说:“喝普洱茶是品茶中的最高境界!”现在在精英人群中,喝普洱、品普洱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但有一点我不明白,为什么喝普洱就是品茶的最高境界,而喝其他茶就不如喝普洱境界高呢?

周红杰:这大概要以这么几个方面去考虑:第一是悠远的历史;第二是博大精深的内涵;第三是独特的品质和功效。从历史的角度,云南有茶,已知有2100年之久,1700年前就有人工栽培的茶树。唐代《蛮书》始有云南茶的记载。而“普洱茶”一名起于明代,明代天启年间,普洱茶已达400担左右。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应达赖喇嘛的要求,一年运往藏区的注册销量就达3000担。后来在清人阮福《普洱茶记》中已有“普洱茶名遍天下”之说。从文化的角度,”首席专家,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方可:普洱茶的“越陈越香”是有条件、有技术的


2017年12月6日,在云南康乐茶城举行了一场有关“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秘密专题研讨会”。

会上,方可分享了关于他对普洱茶“越陈越香”的认识。

“越陈越香”作为普洱茶行业发展的动力,现在却因此产生很多矛盾、问题,这是为什么呢?说到底是没有把越陈越香这个概念“科学化”、“具体化”、“标准化”。

越陈越香是普洱茶的核心价值所在,但也是需要一定条件来支撑的。“越陈越香”离不开几大要素:

1、选用原料的品种。

2、采摘原料的季节

3、原料的标准

4、制作的工艺

5、必须有合适的仓储

这五大要素,决定了一款普洱茶产品“越香越香”的基础。

方可,1984年毕业于安徽茶学专业,,之后一直从事茶叶相关生产。

“普洱生茶有散茶吗?实际上是一个概念错误,按照普洱茶国家标准,晒青毛茶经过紧压成型后才叫普洱茶,因此没有蒸压的时候,我们只能叫晒青毛茶,晒青毛茶在历史上经过精制,精制完了之后,再进行拼配,再蒸压成型。这即是2007年以前,普洱茶主要的生产工艺流程”。

参照GB/T22111-2008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中加工工艺流程定义:

晒青茶:鲜叶摊放-杀青-揉捻-解块-日光干燥-包装。

普洱茶(生茶):晒青茶精制-蒸压成型-干燥-包装。

普洱茶(熟茶)散茶:晒青茶后发酵-干燥-精制-包装。

普洱茶(熟茶)紧压茶:普洱茶(熟茶)散茶-蒸压成型-干燥-包装。晒青茶精制—蒸压成型-干燥-后发酵-普洱茶(熟茶)紧压茶-包装。

谈及工艺,他认为,现在的普洱茶生产工艺,有很多是在其他茶类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向普洱茶工艺进行了衍生和嫁接。

“比如萎凋工艺。六大茶类中,萎凋工艺的出现,一个是白茶,一个是红茶。为什么萎凋工艺会出现?这是因为,在2002年、2003年,特别是2007年以后,普洱茶主要是以生茶为核心的市场,而这个市场主要是面向云南以外的其他省份进行销售,这些地区的消费者,主要是以品饮感受为主。云南大叶种茶出去后,这些地区的消费者觉得其涩味太重,而从业者便根据消费者的喜好,在生产工艺上采取一些突破,来降低涩味,满足市场要求”。

“这种形式的工艺创新,实际上是对普洱茶越陈越香的损坏。”

普洱茶越陈越香,还需要解决一个问题:陈在什么地方?

方可认为,云南目前还没有一个能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仓储标准体系,真正什么条件下的仓储能达到“越陈越香”的效果?很难解答。

“我个人认为,普洱茶的仓储,实际上是普洱茶加工工艺的再延续。换句话说,不是每个人随便在家里放一个茶叶,就能达到陈香的。”

因此,他认为普洱茶的“越陈越香”是有条件、有技术的,如果不能做到条件和技术,就不要把普洱茶,当做自己投资收藏的追求。

老徐谈茶:生滇红茶有“越陈越香”的特点吗?


“滇红”过去特指云南临沧凤庆茶厂生产的红茶,是云南的一张名片,也是中国四大名茶之一,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现在市场上所说的滇红所指的范围就很广了,基本上是指云南生产的红茶,并且还弄出个晒红来。

这个问题分两方面来回答:第一,引用凤庆茶厂老工艺生产的正宗滇红,总体来看它不能长久存放,不会越陈越香。因为它干燥是用火烘培出来的,茶叶中的多酚酶在高温下已经被分解,不会产生类似普洱茶的后发酵,因此它像绿茶一样是有保值期的。不过它也不是越新越好,最好存放半年后将它微微带有的酸味去除后再喝是最好的。

个人之见,在干燥环境里,不密封的状态下,存放半年到一年的红茶最好喝。

第二,所谓晒红,就是应用传统滇红茶前发酵的工艺,并且发酵的程度稍微轻一点,然后像普洱茶一样在阳光下晒干。这种做法是近些年“创新”出来的。因为它颜色发黑,特别像野生茶,所以市场反应还不错。这种工艺制作而成的红茶,理论上是可以比较常时间保存的,至于是不是越陈越香,那要用时间来证明了。

吴疆:普洱茶分销渠道


分销渠道的问题

吴疆老师有提到:对于营销战略理解的误区,导致制定的营销战术出现了一些失误。

首先是服务和销售的对立。

星巴克是卖服务,龙润是卖产品,这是两码事,怎么复制?如何运作?当然,我们可以提炼出“体验营销”这个生动的词语,那我们必须要知道做连锁的目的,是以产品销售为主,还是以服务为主?

其次,连锁业和批发业的对立。

连锁的目的是什么?连锁的目的对于渠道而言,是要压缩渠道,让产品尽量能在扁平化的渠道中快速地到达消费者手中,是产品——连锁店(零售商)——消费者这样一个传递的过程。相比连锁,批发市场是使这种渠道延长,是产品——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这样一个产品的传递过程。

这是两个严重对立的渠道,一个是尽量缩短,一个是把渠道拉长。把进入批发市场,称为“抄底”,无论是连锁学还是科特勒的营销学,都不可能出现这样的理论和案例。

再次,广泛分销和单一分销的对立。

复制快消品行业的经验,是龙润举起的又一面大旗,这面大旗好不好?好。龙润的标杆就是立顿,立顿的渠道就是商超,这是立顿茶除开直接的消费终端外主要的一个销售渠道。但是,龙润做或者龙生做,都存在一个问题,连锁是单一式分销模式,也就是产品是通过连锁渠道内部消化,你见过哪家连锁专卖的产品是广泛分销的?

也许大家都有疑问,大益、茅台酒都是连锁店有、其他终端都有啊,是的,这是实情,但是,无论是大益还是茅台酒他们都是历史悠久的企业,历史悠久代表什么?代表他们的产品销售历史长,广泛的分销早就是一个事实,正是意识到广泛分销的弱点,所以,希望建立连锁来实现打击假货、规范终端零售价的目的。这叫渠道控制,从这个层面来分析,这种连锁基本与分销体制无关。

龙润和龙生几乎都同时提出要快速复制快消品行业的经验,那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什么是快消品行业的经验?

简而言之,快消品行业的经验就是“深度分销”,就是“厂商联销体”,就是厂家——经销商——零售商都成为一个整体,在这个线路上没有谁优谁劣、谁控制谁的问题,而是相互依托、相互扶持这样一个过程。

好,这时候问题就出来了,大家都希望用现代营销理论去指导销售,但大家都延续传统销售的思维。做深度分销,大部分的企业是交给经销商完事,龙润和龙生却反其道而行之,干脆厂家包打天下,从产品设计到销售线路设计,从谈判到终端上架,厂家大包大揽。可以告诉大家的一个事实是,宝洁公司够不够大?够不够牛逼?宝洁公司也需要经销商来完成全中国的分销任务。这就是我们的问题了,形似而神不似。

作家,著名营销学家,云南省政府特邀专家,国内深度分销理论倡导者之一。其著作《普洱茶营销》一书在于用独立、新颖的视角观察普洱茶现象,受到国内新闻媒体重视。

吴疆:普洱茶产业升级不是“炸金花”


现在炒茶市场一塌糊涂,存茶市场基本饱和,那么,这二者参与所谓金融创新的动力不大,也可以说明参与现在普洱茶期货(或现货)交易的积极性不够。

普洱茶每次跌倒,都有人出来喊产业要升级。

茶叶行业几千年来其实运作情况差不多,都是定性为农产品,其交易模式大多数趋同,即为茶农,加工厂,经销商,消费者这样的线路。其间,无非是通路的长与短的问题,或者是通路的布点不同而已。

比如电商与实体店,其实不过是架设的具体道具不一,一个把通路放到网络,一个把通路放到实体。

说实话,这样的产业要怎么升级呢?

从实体到电商就叫升级吗?肯定不是。

茶叶喝新,唯有近几年来普洱喝老,这就带出来一个产业链,普洱茶不仅仅是通路可以赚钱,仓储也可以赚钱,仓储可以赚钱就相当于起到了一定的增值作用。

就此而言,普洱茶是具有一定的金融属性的。

也许这样说不准确,但是,事实是十年前你去菜市场买点小菜,买点肉,10元钱就可以了,而现在买同样的小菜和肉类则要100元,不是说蔬菜也增值了,而是成本增加了。

换算到普洱茶,就是十年以后的普洱茶给了你增值的感觉,其实是说明耐存储的东西都有一定的保值功能。

比如房子,比如白酒,比如今天我们说的普洱茶。

普洱茶耐存储,至于能存放多久,科学没有定论。至少,普洱茶现在并不一定完全接受科学的说法,比如越陈越香,那是一百年呢?还是五十年呢?其实,这道理如同中国人做菜,盐少许,配料少许的做法一样。

普洱茶有时候就是一种文化,不一定科学,却可能暗合某种道理。

这也算普洱茶的一种最大的特质,普洱茶的越陈越香的附加值——普洱茶的金融属性。

普洱茶的金融属性这个话题有点大,但是,任何行业的发展能插上金融的翅膀是一定能让产业的规模变得庞大,从而量变带来质变,这都是有可能的。

但是,我们今天说的是一个具体的产业模式,或者说一种商业模式。也就是普洱茶的期货交易模式,或者说是普洱茶的现货交易模式,其名称不同,具体的交易模式趋同。

无非是厂家入场挂牌,炒家入场买涨或买跌,这与传统的模式大相径庭。

传统的模式是在线下通过经销商到消费者这样的模式,也就是一种贩卖,即使是网络销售,也同样是贩卖而已,就算是炒茶,也就是一种击鼓传花,都谈不上与金融业沾边的事情。

而现在的普洱茶交易模式,改变了以往一种产品的固定单价,买的人多,加价的人就多。从这一点来看,如果厂家都是规模性交易,并且交割给客户,那么,就意味着厂家有可能把后几年的利润提前到今天来实现。这和股票的道理相同。

如果是可以买跌,那其实就等于与厂家去对赌。如果是交易平台收购,那就是等于和平台对赌。

这就是我说的“炸金花”模式,等于是赌钱而已。

当然,如果是通过这样的平台能实现普洱茶的大宗交易,肯定是能实现产业的升级的。但是,实际情况有待考察。

我们先来简短分析一下普洱茶的实际市场情况。

普洱茶的市场分为消费市场,存茶市场,炒茶市场。

消费市场自然不必多说,逐年都有增长,消费群体也较为分散。

存茶市场集中于华南一带,甚至可以说集中于东莞市场。

炒茶市场集中于华南,也可以说集中于芳村市场。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消耗量(我们把厂家到市场的销售都计算为消耗)与存茶市场、炒茶市场与消费市场的关系是一个倒比例,前者消耗量远远大于消费市场。

这就可以说明一个情况,存茶市场和炒茶市场是一个相对比较专业的群体在操作,这两者群体的专业化程度也比较高。

现在炒茶市场一塌糊涂,存茶市场基本饱和,那么,这二者参与所谓金融创新的动力不大,也可以说明参与现在普洱茶期货(或现货)交易的积极性不够。

主力市场、主力人口没有参与动力,那么,这种模式的参与者能吸引什么群体呢?

是股市、期货交易原有的群体?

这些群体对普洱茶的了解程度有多少呢?

其实,这样的模式不新鲜,几年前即已经产生,我也曾经非常肯定这样的模式,毕竟,一个行业要升级,是需要试错的。

但是,这个模式就只是一个赚钱的模式,谈不上产业升级的模式,只不过是相关部门告诉大家,你们莫“炸金花”啦,那是非法的,我给你们搞个合法的地方“炸金花”。

事实上的运作情况即是如此,因为这与普洱茶消费群体就根本不一样。

当然,模式可以变通,也可以努力向厂家到消费者这样的直通车模式去走,只是,这个产业本来就传统,要砸掉经销商,要砸掉原有的专业程度高的藏家,恐怕,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

吴疆:普洱茶就是有奇迹的茶


【小编】:孙中山先生的纪念茶是有的,我立马做一款叫“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纪念茶也是可以的,事实上有人已经做了。但民国时代的孙中山纪念茶就可疑了,民国时代的孙中山纪念普洱茶那就更加可疑,如果是带铁盒包装呢?且看吴疆说普洱之:

孙中山的纪念茶

民国时代,有没有孙中山先生的纪念茶呢?估计有,有也是其他茶类的事,普洱茶则不太可能,更不可能做成铁盒包装。

云南茶区气候潮湿,沿途走缅甸、走越南海运至香港,都是高温高湿的区域,所以,云南茶叶传统的包装都是笋壳、绵纸,而不用铁器,一是马帮驮运减重的需求,二是铁器容易生锈。

同时,云南历史上砖形茶少见,而多是饼形、沱形、蘑菇形,其特点都是有背窝,利于透气,防止在长途贩运中发霉。

类似的铁盒砖茶,有一次在汤一平先生的办公室也见过,据说是上海一家拍卖公司所拍卖的老物件,开茶一看,居然是熟茶,熟茶,那就是1973年之后的产物了,与民国相距遥远。

民国时期,易武、佛海一带的茶庄实力不大,也就是今天一家小茶店的规模,即使今日去易武,也可以看到一个个小四合院的旧茶号,可想而知,其加工能力到底有多大。就其实力,远逊于当时的腾冲帮、喜洲帮,这些商帮涌现出来的一些字号,即使放到今天来看,也是国际一流实力的大企业。然而,奇怪的是,现在市场流传的民国老茶,没有腾冲帮、喜洲帮什么事,反而都是一些小茶庄字号的“百年老茶”流传。

这就像这次去深圳,一个香港茶友说吴某某的家族世代做茶,至今已经是200多年历史,他家有各种不同的仓,不同的老茶仓存存出来是不同的味,一个茶仓专存大红印,后期放出来的茶就是红印茶的口感。

刚好我知道这个茶商,之前原本是周勇先生的下家,没有钱存茶,周琮还不干,周勇说人家也可以做大的么,他的茶仓也在海边的一个溶洞,与百年老茶仓,与红印老仓有任何关系呢?也许收购的字号是百年老字号,但是,百年老字号就有百年老茶?就有百年老茶仓?那中国人有5000年的历史,中国人就都有5000岁吗?

或者,普洱茶就是有奇迹的茶。

编者注:吴疆,作家,茶文化学者。写作《普洱茶营销》、《普洱茶营销--七子饼鉴茶实录》、《吴疆说普洱》。(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吴疆:普洱茶的品饮时代现在才开始


2008年之前,甚至是现在,大多数茶厂采用农产品的方式来卖茶,并没有完整的切换为工业化的消费品模式来推广,甚至很多茶厂至今仍然是前店后厂的作坊式思维。

这带来一个结果,产区的特征明显,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现在流行的山头纯料茶,就是这种思维导向的结果。

计划经济的时候,云南茶区的毛茶价格思茅第一,临沧第二,版纳第三,这是因为之前做红条茶,做烘青绿茶,得讲究条索细嫩好看,现在颠倒过来,大家讲茶区,首先说易武薄荷塘、勐海老班章、临沧冰岛茶,这是因为讲口感,条索则次之,甚至现在流行古树茶,条索粗壮的更好看,与绿茶讲究细嫩芽尖的审评方式完全不同。

结果是,工业化大拼配的手段丢失,一个原因是大多数茶厂无实力做拼配,一个原因就是山头茶的流行,市场流行的并非是完整后发酵的茶品。“山头味”的纯正与否就很重要。

这与绿茶占据国内市场主要份额,形成绿茶品鉴体系、消费习惯相关。

消费习惯的形成有一个阶段,需要时间,兴起也好,灭失也罢,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08年的市场是集中式爆发的,并没有完整的消费市场配合,甚至还谈不上品鉴普洱茶,那时候把加工熟茶的渥堆称为“造假老茶”就是一个明证。

市场的推动需要资本,资本显然更青睐青饼、青砖,因为耐存储,变现增值的空间大,社会潮流向个性化方向发展,也是一个因素。

种种因素相加,导致地域化的现象更大,普洱茶这个名词是,老班章这个名词是,薄荷塘这个名词亦然。

一个好的方向是,大家现在开始接受普洱茶,无论是生茶还是熟茶,无论是未发酵还是后发酵,至少,现在总体讨论的方向是如此。

08年之前,大家把普洱茶都作为一种收藏品,而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发烧友是作为一种茶品来品鉴,有了品鉴就有了鉴别能力。无论老茶、新茶,现在市场上会喝茶的群体都在逐渐庞大。

没有鉴别能力的时候,茶品是无所谓好坏的,价格是最重要的鉴别手段,卖一万的,大家就觉得好,卖50的,大家就觉得差。

对于外行而言,谈不上茶品的鉴别力,也不需要谈。价格定位更重要,这一点,线上喝线下的区别就非常明显。

这其实就是茶厂的定位,你定位是发烧友还是普通茶客。任何市场,发烧友是中心,然而这种中心的市场是最小的,其边缘的才是最大的。

发烧友的好处是有自己的鉴别力,好茶烂茶入口既知。缺点也很明显,做发烧友的生意,就非常专业,你辛辛苦苦培养一年,估计一片茶都不会卖,第二年,他懂茶了,上山了。

这个问题还是出在茶饼上,现在的茶饼都是千篇一律,无论高端低端,换个包装纸,大家都分不出,形成事实上的品牌控制力非常弱。

然而,市场又需要品牌,因为茶饼不仅仅是喝,还得存,存多了得变现,变现就需要品牌,所以,现在市场资金又集中到大益的身上。流向茶市的资金并不少,但是,今年大家都感到山头茶衰落了,茶厂的销售打了对折,从市场来分析,还是品牌力太弱。

要培养新的消费群体,实际又与氛围、又与文化导向有关。然而,市场文化的流行都是一窝蜂,都是非左必右的思路,都是大一统的思路,一会生茶,一会熟茶,一会纯料,一会拼配。究其原因,都是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来说话。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语言,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目标,人也好,企业也好,都是如此。

吴疆说普洱:邓时海的真相?


普洱茶的世界,无论新老,因为越陈越香是口号,也是事实,所以,所有的一切学问及陷阱,都是围绕老茶而展开。老茶是块招牌,天价老茶则是更大的招牌。品老茶,老茶的历史就成了一门大学问。在实际交易中,老茶交易与古董交易相差不大,都是不开包,不品尝,真假各安天命。闻气味,辩包装就成为老茶鉴定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外包的文字、字体、印刷方式则需要茶叶的历史知识,甚至当时社会的背景知识才足以断代。所以,老茶的历史是判断的依据,历史错则一切错。包装、纸张、包法、字体等等,在老茶客眼里无所谓,但是,在交易中却万万不可缺。核心文化论坛召开之前,我们几个联合发起人一起商量,谁是读了茶书才喝茶的?几乎没有,但是,喝老茶的人很多都是看台湾老茶图谱的,这说明在老茶的市场,茶书的历史对错即为市场的对错。邀请的专家中,周勇先生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亲历者,是普洱茶在70年代末期云南普洱茶畅销海外的一个主要贡献者。周勇先生的家族公司香港南天公司是当时实际上控制香港普洱茶市场的头盘商,南天能垄断普洱茶,一个是原因是香港市场是南天开拓的,另一个原因是南天的实力所致。周勇先生曾经回忆,80年代,云南省茶司每年去香港开一次团拜会,香港茶叶商会的商家要请客,需要每家出资500元(港币),大家凑份子。而南天不一样,给考察的每个人发5000元(港币)旅游费,按照当时内地的月收入来计算,这几乎是大部分人的年收入,当时的收入低,几乎无余额存款,按照当时的存款周期来计算,这相当于普通人家十年的存款。由此可知,南天当时的实力。香港当时与云南省茶业进出口公司名义上合作的头盘商有15家,除开一家是代理云南沱茶(普洱沱茶),其实也只是转口贸易(法国),其他的商家每年能直接从省茶司能拿到茶叶的极其少,大部分都是南天垄断。当时的香港有约110家茶叶经销商,南天公司用赊销的办法控制了80余家,剩余的要么实力太弱要么出于布局不需要。之所以介绍这么多南天公司实力的情况,是有助于读者对于香港当时的市场有所判断,周勇先生对于香港普洱茶熟悉的情况,如今市场的大师、专家无人能比,甚至现在很多控盘香港老茶市场的商家,其实当时都是在南天打工,比如当初引进“88青”的陈强先生,原本就在南天公司打工,才得以了解普洱茶。熟悉老茶的读者,都知道一个香港“金山楼”的情况,如今很多标示于“金山楼藏品”的茶叶大肆四处贩卖,出现于各大拍卖会。按照常理来推测,一个藏品如此丰富的茶楼,在香港应该是很出名,这就好比一个饕客一定知道本地的餐饮名店,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以周勇先生对于香港茶行业的熟知程度也不知道。

(图片说明:邓时海著作《普洱茶》一书中老茶描述)金山楼的故事源自邓时海著作《普洱茶》一书,书中言金山楼的藏品为同庆号、敬昌号、江城号、红印、绿印等老茶,几乎就是今天各大拍卖行常见拍品的大集合,然而,周勇先生对于这段故事有个极大的疑问:周勇:吴先生,将曾园先生与我讨论的老茶谈话发给你,供你参考!看起来台湾人要编故事来卖假老茶了,我因为身体问题,也不能亲到港查证,很是遗憾!邓时海的说法是自己说的,那金山楼及龙门茶楼的老板是谁?他的仓库在什么地方?我在香港做茶那么多年,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事情,他怎么不出来讲话呢?香港是寸土尺金的地方,一般来说普洱茶存储好了,就会出手变覌。投资其他生意,茶楼老板去了美国,不可能一二十年不管,放在仓库等普洱茶暴涨到天价,那一二十年的仓库费用也是巨大的成本呀。从逻辑上看,是不可能的。邓的这些说法,只是为了众多假老茶编造一个出处。因为我以前在很多场合说过,你卖几百万一并的茶叶,难道不应该交待一下它的出处吗?他搞一个子虚鳥有点茶楼,就应该自证一下这个茶楼的来龙去脉。这个老板能收藏那么多名茶,是难以想象的。他的目的是什么,收藏家?他能预测到四十年后茶可以卖到如此天价吗?再说97年香港的老茶也並不是太贵,为什么他收藏那么久,又忙於出手呢!台湾人在普洱茶上信开河成习惯,仅靠编个故事是不行的。

(图片说明:周勇先生在核心文化论坛现场鉴茶)

曾园先生是著名作家,前南都周刊、新周刊的首席主笔,也是普洱茶核心文化论坛的主讲嘉宾之一,曾先生的一系列考证,同样质疑《普洱茶》一书当中的故事:

曾园:周老师您说的太好了。邓时海的确是“聪明人”,写书的时候就想好了编一个子虚乌有的故事,一两个香港老板去美国了,恰好号级茶全在他们两个人手上,恰好1997年回来,全部卖给台湾人。所以,香港人都不知道。仔细琢磨,他的逻辑就是这样可笑。我查了一下,好几本云南的普洱茶都抄这个。包括雷平阳的《普洱茶记》,《中国茶道全书》、《云南茶典》等书。悲哀。我从吴国基的《香港年鉴》查到了地址。金山楼新填地街一〇〇号三—八四四一四七龙门茶楼湾仔庄士敦道一三〇至一三六号五—七二八三〇七这部分内容,邓时海写在“--同庆”的部分,这部分很长,台湾有茶人已经说业内认定--同庆证实是七十年代的茶。邓时海这部分写的很多,显然是因为他手里这部分货很多。

邓时海先生写作的《普洱茶》一书于1995年在中国台湾出版,90年代中期,台湾来内地容易,而内地去台湾则不像今天这么方便,当时的网络也不是今天这么发达,所以,邓时海先生写作一书的时候仅仅是作为一本“产品手册”来出版的,也许是考虑到两岸当时的实际信息互通情况的隔绝,所以,基本上这本书是邓先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书中不乏历史的错误,甚至不乏张冠李戴,篡改之词。这里可以举一二例子来说明。一次去拜访原省茶司领导汤一平、昌金强二先生,遇见原下关集团董事长罗乃炘先生,我问了一句,邓时海先生的著作《普洱茶》一书中有云,1993年拜访下关茶厂期间,送了一片50年代的小铁饼给冯炎培厂长,并且书中附录有当时赠送茶叶情景的图片。有图有真相。

罗乃炘说:“放屁。”“茶是我们厂的样品,邓时海要拍照,从样品柜子拿来拍照了又还回去放好,咋又变成他送的啦?我当时是副厂长,照片就是我拍的,我就在现场,哪有什么他送老茶的事情?”

(图片说明:昌金强先生、罗乃炘先生)

(图片说明:作者与邹家驹先生)

原云南省茶业进出口公司总经理邹家驹先生认为邓时海先生是“魔术师”,邹家驹曾经回忆当时普洱茶成书之前,来云南省茶司走访,邹家驹先生让办公室送了一本《云南省茶业进出口公司志》。《普洱茶》一书中大量抄录《云南省茶业进出口公司志》原文,《志》书中有清清楚楚关于“中茶”商标注册时间,这完全可以弄清楚市场红印、绿印的生产时间一定是在建国之后的事情,然而,《普洱茶》一书中偏偏正确的历史资料不用,让红印跨越了两个政治时代,胆大妄为的是,甚至杜撰了原勐海茶厂第一任厂长唐庆阳先生亲口证实红印生产于范和均时代。我们观察一个人,是听其言而观其形,是一个长期验证的结果。观察普洱茶、观察事物的道理是一样的,做任何事情,讲究的是证据,也就是结果和过程的综合。如果一个人信口开河成习惯,一本书信口开河成习惯,那么,结果可想而知。

吴疆:茶气=打嗝+放屁?


之前的茶叶群体没人玩茶气这一概念,总没有人抬着一杯“龙井”大赞:茶气足啊,茶气足。

所谓茶气一说,大抵与普洱有关,这又与普洱采用的原料有关,云南大叶茶是其他中小叶茶内含物质的三倍,所以茶味足,给人的感觉就是茶气足。

最初的《中国茶叶大辞典》(陈宗懋主编2000年首版)关于“茶气”一说与我的说法无异,茶气即茗气,即茶味。明代许次纾于《茶疏》中言:“来自山东者,乃蒙阴山石苔,全无茶气,但微甜耳。

可见,古人于茶气一说,无非是滋味强弱,今日的说法:“不苦不涩不是茶。”苦而回甘,这个道理大家都懂,抓一片黄连入口,暴苦而回甘,普洱的道理如是。没有苦,又何来甘呢,从哪里回呢?如此道理,浅显而明白,然而,普洱如同大染缸,让人不由晕晕乎。

辞典关于”茗气一说,则取自明代程用宾《茶录》:“辩气者,若轻雾、若淡烟、若凝云、若布露,此萌汤气也;至氤氲贯盈,是为气熟,已上则老矣。”

此一段,尤有余味,明明是辩气,写作如诗篇,从诗篇中找寻“老水”、“萌汤”的痕迹。

“茶气”一说经普洱市场十余年侵淫,已然不同。如今喝普洱,不谈茶气,不得成行家,不得鉴茶品。

然而,茶气如空气,随手一抓,空空如也。

有人说喝茶发汗、打嗝、放屁就是好茶,就是茶气足,这就好比大家抬一杯茶,满屋茶香、屁香混合,屁声不断,就是茶气强烈?

关于茶气的感受,说法各异,有人说茶气即香气,有人说茶气是走穴,奇经八脉一通,浑身舒泰,有人说老班章茶气强烈,冰岛茶微弱。

喝茶的感受,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不一,感受也不一。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季节不一,同样一款茶,品饮的感受也不一。

当然有一个总体的感受,好茶是身体的感受,大多数的茶叶则仅仅是口腔的感受。

谈茶气,不由自主让我联想起当初一个台湾大师每逢茶会必谈茶气,谈茶气必谈百年老茶,也就是打嗝、放屁这一套,当时之际,云南每逢茶会,皆于庙堂,一众干员,难道未来证实年份,必得有人放屁?

这些茶气说辞背后的百年同庆号、百年宋聘、百年福元昌,如今都证实为仿旧的百年老茶,只不过,仿品也有高有低,如果仿品本身就有年份,则难以辨别雌雄。

老茶通气,这一点我不否认。茶叶之前本身就是一味中草药,茶叶晒干即为药,烘干为饮,所有的中草药也都为晒干,这一点,历史上的茶书,中医书都有明确的记载,老茶通气,道理如同药材。但是,用茶气辩年份,实为如今普洱行销学的一大创新。

如今的仿品老茶,汤色做旧、包装做旧、茶色做旧都不稀奇,而且年份、包装、仓储、大师效应一配合,往往使人中招。

然而,做旧即为做旧,喝茶的感受骗不了人,老茶温润,浑身温暖,高温高湿做旧的老茶,汤色可以模仿,甚至可以体现陈香,然而,仓味扑鼻,霉味难堪,喝下肚子,身体寒凉。

越简单,茶道越多


中国的茶文化一直是茶界争论的话题。有些人认为它是虚幻的,有些人认为它是独一无二的,虽然百家争鸣,但各种观点都应该受到尊重和倾听,蔡兰对每个人来说都不是陌生的。他出生在广东潮州。他出生在新加坡,在日本学习。后来他在中国香港发展了自己的电影和写作生涯。他被称为天才、食神和老顽童。蔡兰在生活中,不仅对饮食有很多研究,而且喜欢喝茶,但谈到中国的茶道,他有很多看法。因此,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立即在茶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喝茶的精神是什么台湾人发明了所谓的中国茶道。最恶心的。除了茶壶和茶杯,还有一个闻茶杯。如果你往里面倒茶,你一定要闻到它的味道。你知道有多少细菌和多脏吗击球杯是现在,即使是大陆人也在学习这一套,到处都能看到女孩在茶馆里表演,固定的手势不算在内。她们都是些陈词滥调,比如说要泡什么,要泡什么,一个好女人,变成一个粗俗不堪的女孩。

如果有茶道的话,就跟潮州功夫茶或文人茶一样,不要觉得太复杂了,这只是一项基本的技能,让茶完全尝起来,有些人用一分钟的时间来计算要煮多少分几秒的茶,这违背了喝茶的精神。

喝茶的精神是什么什么是茶道答案很清楚。舒适是。茶应该是休闲娱乐或自用的。如果你习惯了泡茶,你喜欢泡茶,你喜欢喝什么就喝什么。照顾好他3721。简单自然,一个真实的词就出来了。当真情显露出来时,就有禅宗。如果你有禅宗的味道,你就会活下去。茶就是那么简单。简单就是道。不要做作。是真的。

有人问我:茶还是咖啡,同样的选择,你选择茶还是咖啡我回答说:当然是茶,我对饮食很忠诚。比起咖啡,我更喜欢茶。

在茶馆里,我们看到了普洱、铁观音、龙井、大红袍、大吉岭、锡兰、富勋、井冈绿茶、茶道粉等杂七杂八的东西,加上我们自己的调料,我们应该一辈子都喝。

茶的乐趣从小就培养起来了。我的父亲是一个茶迷,他告诉我们的四个兄弟姐妹早上去花园。到了花上,用手指轻轻地拨动花瓣上的露珠,每人一盘小菜,集中精神后,泡茶的感觉仍然很深。

简单就是茶道,生活也是。

吴疆:曼松真的有古树茶?


普洱茶行业是一个让人震惊的行业,宋聘、同庆、福元昌这些老茶,全国每个省的富豪都在收藏,每年的拍卖行都在拍卖,然而,真伪难辨,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听说过,并没有品鉴过,但是,绝大多数人又确信无疑。

老茶的鼓吹从2000年到2007年,年份鉴别往往是大师一句话,要有更多的证据表明身份,对不起,没有。

这就是一个让人大为惊异的地方,一个很有可能子虚乌有的东西,让人相信N年,在一个体系内运行多年。销售方的证据,往往就是相互鼓吹的那几本茶书。

我问之前掌控云南茶产业的官员邹家驹、汤一平、昌金强、苏芳华等人,你们见过50年代、60年代的普洱茶吗,甚至更早的茶吗,他们均表示真伪难辨,能成为商品则绝无可能。

2008年开始,古树茶开始抬头,因为之前的老茶增值说、古董说、包装说、年份说大受市场质疑,茶行业得重寻概念。

与老茶概念一样,但是,又有所区别。

老茶是没有样板可言,古树茶再稀少,毕竟有实物可验证,于是,顺着古茶、老茶这根杆,大家爬到古茶、大树的顶端。

2014年秋,我去茶区走访

我问同兴号的李惠老师,去看看传说中的曼松茶,为了落实清楚实际,我们邀约了曼迁村的李村长同行。之所以让曼迁村的村长同行,是因为曼松自然村与曼迁村都一样同属于象明乡曼庄村委会。很多茶商并不清楚这样的关系,往往在市场上有意混淆,曼松、曼迁两地相连,往往以曼迁古树代曼松也有之。

一路上,村长笑而不言,只说,你看了就知道了。

相跟而去的某古茶会副会长说自己的选的古茶,每棵可以收几十公斤春茶,我奇怪地看了他一眼。

(进入曼松的道路)

从曼迁到曼松不远,现在的曼松道路已经拓宽。我要求看看那颗中央电视台播出的那颗很难寻找的古树,我们把车停在路边,村长站在路旁朝坡下一指,离路边7-8米远站立一颗即是。我大为惊讶,树周围没有原始森林,稀稀拉拉有几棵其他树种,并没有中央台展示的“曼松贡茶”如此艰难可寻。

(中央电视台拍摄的那颗曼松古树)

我边拍照,边问村长,这颗树一个春茶可以收多少,村长比了二个指头,我说“20公斤”,摇头,“2公斤”,摇头,“二两”。

这是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一个中央级媒体的报道,并不准确,与事实出入极大。

我们寻遍了整个“王子山”,找寻到寥寥几棵,除开中央台那颗是最大,其余的更小,而且这些都是属于茶农。

而到了某公司的基地,有几十颗据说是移栽的古树,都自己挂了牌,观树形,难以确定是否古树。树不高,都是从1.2米左右矮化,树直径约小茶杯口粗细,皆不可能产茶,村长说这里以前是农田,之前粮食不够吃,整座山都是开荒种粮,2004年西双版纳州农业部门组织过考察,考察报告都有详细的说明,不要说有古树,甚至茶树都没有。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一个问题,和老茶一样,大家把显而易见的谎言说得振振有词。但是,和老茶又不一样,它又有真的古树存在,只不过的确稀罕。

(王子山,即曼松。)

普洱茶现在的问题是,大家过度强调原料的作用,而事实上古树的原料稀少,那么,古树茶和茶园茶之间即有巨大的利益差。

强调原料就好比拉菲强调百年古树葡萄,茅台强调百年古高粱种,云烟强调百年古烟叶,这无疑是荒唐的。

一个好茶的形成,是原料+工艺+仓储+销售商,缺一不可,并非拿到原料就等于好茶。

现在的品牌替换性之所以大,是只有好茶环节中的一环,而缺失了很多环。之所以小树可以轻易替换为古树,同样也是因为其他环节茶商没有办法实现,故而只能求之原料此一环。

那种所谓的玩家茶,其实是信则灵的游戏,跑出这个圈子,则古树不是古树,所谓价值则一文不值,根本谈不上交换的价值。而所谓的价值,正是有交换了才产生的,2016年国庆急就。

以上文字是一篇旧作,作于2016年国庆,当时北京的一个收藏家收藏了一吨的据说是2015年的曼松古树春茶,引荐人即为原央视的相关人员,收藏家咨询我曼松古树的真伪,其实这样的问题很难答复。

曼松有无古树?

其实这样的问题不难回答。仅仅是公号里留言的商家数量就远远超过了真实的数量,但是,每一家都坚称自己的曼松古树是亲自从茶农家收购。这还只是山头上茶商的口径,还有易武呢?景洪呢?勐海呢?昆明呢?这些还都只是产区的情况,全国的销区还有多少曼松古树呢?

事实上,云南茶叶的生态优越,大叶种具有天然的发酵基因,本身的素质就足够,仅仅就曼松而言,生态环境,土壤,气候,都符合出产优越生态有机茶的条件,曼松小树茶的口感都相当不错,然而,市场上大家都拼命强调自己的是“曼松古树”,这是什么原因呢?(本文来源:吴疆说普洱,作者:吴疆)

茶商艾田:陈香牌普洱茶


2004年2月,曾被鲁迅、许广平收藏的一块清宫普洱茶砖(重3克)在5分钟之内,便拍出了12000元的天价;同段时期,珠三角的普洱茶销量增三成以上;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所推出的"普洱茶世纪珍藏版"500克一盒目前售价达320元;上海茶叶协会的调查显示,香港人最爱饮普洱茶,该区市场上最好卖的茶叶排名榜首的就是---普洱茶;目前,台湾、香港追逐三十年以上的普洱茶已成为一种最高境界;仅是云南就有1300万茶农依靠普洱茶生存……就在这些年,多少饮茶发烧友、商家竞相收藏普洱茶以待升值!

作为普洱茶的产地,云南,避无可避地被推上了这个火爆市场的最前沿试炼地;作为曾获中国茶叶学会"中华杯"全国名优茶一等奖"陈香牌"普洱茶制作者,艾田,毫无准备地在良莠难辩的诸多茶行中当上了普洱茶茶庄"百茶堂"堂主,他以积累了二十多年的事茶经验,将"陈香牌"普洱茶在堂中发扬光大,将"百茶堂"做成了海内外说到当代普洱茶都会提到的一个茶人会所。

这是个把爱好作成了品牌的人。

从生存到热爱

云南普洱茶从商周起,到唐代已经成为主要商品,清代入贡朝廷,声名崛起。这种原产于云南澜沧江流域思茅、版纳、临沧等地的"历史宝物"因其独特的保健作用和收藏价值在20世纪90年代再次从台湾地区刮起"热"风,吹向全国乃至世界。

这股热风渐刮之初,艾田对"普洱茶"的概念是,生存。

"我一个学化工的人,为能到城里工作选择了临沧的茶厂,跟着同事全国到处跑,就觉得云南的茶很牛,广东、浙江、上海都争着要。后来参与普洱茶制作、品普洱茶……也就为生存,为工作而做。"艾田在选择做"自由人"之前,几乎是自觉地将普洱茶划到了私人生活享受以外。

而世间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不可能。就在艾田自认为对普洱茶的态度仅仅是"解决生存问题"时,他已经不自觉地成为了一个"茶人",一个性格都被浸染尽了普洱茶气息的茶人。

所谓普洱茶气息,其实就如品它的人---厚道、敦实、内敛。这是艾田开始意识到此生热爱是什么的缘因。那时,台湾人正在络绎不绝地一波波涌向云南,涌向这个传说中普洱茶的神奇产地。普洱茶,在人气极旺的推动下,其云南市场露出灿然的黄金一角。

一个人知道了自己会毕生挚爱什么,无论这个什么是她,还是他,是金钱,还是幻觉。只要知道,都是有福了。

艾田分明在30岁那年成了个有福之人。其后他凭自己悉心研究多年得出的对普洱茶茶色、茶形、茶味、茶气、茶性、茶理、茶义、茶境、茶情的准确理解,于1994年开设"百茶堂",摆开八仙桌,全凭一张嘴---品茶道、谱茶经。这个至今已经研究制作、销售普洱茶20多年的茶界"奇人"制作的"陈香牌"普洱茶曾获"中茶杯"一等奖。

一人得神、二人得趣

艾田在他的堂中闲闲地抽着老烟,玩着一把宜兴紫砂壶,和茶友们谈到最想过的生活。"不过是有好茶喝、有好书看,足矣。"还有呢?"还有,就是在这样过日子之前,先把我办个普洱茶博物馆的梦圆了。"

其实,艾田本人就像一个活着的普洱茶历史文物。他的发生、传播的摇篮,因而它在中国乃至世界茶叶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而普洱茶却是这一茶树发源地的传统正宗名茶。作为"可以喝的古董",很少有饮料或食品具备普洱茶这种"可饮、可藏"的双重特性,"人人皆可饮,越旧价越高",新普洱茶是人人可得的日常饮料,老普洱茶却又"价等兼金",可望不可及,如果在"普洱天平"的左端是"典藏价值",是只涨不跌的"耐久财";而右端则是"饮用价值",是喝一片少一片的"消费财",那"时间"就是游走在两者之间的"砝码",随着时间砝码往左推移,这饼茶的典藏价值就越高,反之亦然,远年普洱茶所具备的典藏性类似红酒,两者一样讲究年份、出身(酒庄、茶庄),注重稀有性与保存状况。艾田就对法国人之于红酒的痴迷执着、专业专注给了很高评价,"我要像法国人做红酒一样来做普洱茶。面对前辈留下的好茶和神秘未破知的做茶技术,我总是愿意挑战这样的好茶,希望自己做的茶可以一步一步更贴近前辈留下的文化遗产精髓。"

为了做好茶,研究好茶,喝好茶,艾田将云南出山泉的地方都跑了一遍,"无水不可与论茶。昆明附近的妙高寺、西山、宜良宝洪寺、澄江西龙塘等都是品茶好水,以活水烹茶真是一种境界。有茶友得到好茶时,总来相邀带上茶盘茶具前往好山泉处放开论茶。此生最快意的事,就是因为普洱茶交上了这么多好朋友。"

好友固然是重要的,而艾田对好友也还有个私人的却也是公开的秘密---早晨到中午请勿打扰。

"早起到露台坐在小椅子上看看书,喝喝茶,不见人不做事,给自己留个呼吸的时间。朋友从中下午就开始一批批来了,那时又高高兴兴地论茶品茶,两种滋味不同,对茶人都不可少。喝茶啊,一人得神,二人得趣。"

艾田的确就是这样一个茶中"神人",一个在普洱茶中神游之人。面对摄影镜头,他低着头自己把玩着手中壶,猛然抬头一笑,"你知道吗?我想最好的生活就是,有个好身体可以一直喝好茶,然后幸福的休息。"

吴疆:概念在转移,市场在哪里?


普洱茶是个老茶类,建国前即有,更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其间,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工艺有所改变,到了1973年,茶类则完全改变,地名来命名该发酵茶,不过是根据习惯叫法,只是一个商品名称,而与茶类无关。

近十年来,普洱茶在国内市场的走势日新月异,越来越好,当然,这是行业内的看法,因为行业中人接触到的信息都是“普洱茶”,关心的也是普洱茶,周围吸引的茶客也是普洱茶,自然有这样的认为,实际上,普洱茶占比在国内市场的喝茶人口中不到1%,加上每年进仓的数据也才不到2-3%。

从品饮和存茶的数据来看,1:1.5到1:2这个数据是一个合理的数据,其原因在于普洱茶耐存储,这同时反应了普洱茶的存量要大于即时的消耗量。

这其实是普洱茶得以苟延残喘至今的原因,很多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其实喝茶是一种习惯,80年代习惯喝铁观音(乌龙),满天下都是铁观音,并没有普洱茶什么事。

茶类消费习惯转移了,铁观音就式微,普洱即昌盛。

如同,08年之后,大树茶的概念起来了,之前存放的06年、07年天量的、廉价的小树茶无论是什么“中期茶”的概念,还是什么“南茶北调”的口号,都没有产生丝毫作用。

山上的大树在猛涨,山下的小树在猛跌。

其原因在哪里?一个是普洱茶的“概念”转移了,一个是当时的仓储概念,也就是所谓的干仓、湿仓说流行,自己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了,广东就是天然的大湿仓,消费者即不是专家也不是藏家,哪里去细分什么仓好什么仓坏呢?

总而言之,市场的概念在转移,转移之后的市场则会不同,之前大胜的概念产品,未必都能“越陈越香”,未必都能“越插越增值”。

好原料+好工艺+好仓储=好茶的公式,在理论上成立,在现实中却是难以寻觅。

后记:今日之感悟,就此。瞌睡来也,据说今年诺贝尔奖项是研究人员熬夜研究出来的,熬夜对身体不好!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吴疆:普洱茶库存大,都是因为“越陈越香”》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