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篇文章,作者描述自己家乡田野之上飞过的一种鸟,叫声奇特,听起来仿佛在说“吃杯茶,吃杯茶,不如归来吃杯茶”。读到此处怅然而叹,人生的禅机,尽在这飞翔生灵的吟咏之中,而红尘劳碌的人们,却少有人听懂。

“不如归来吃杯茶”,多么通达的人生境界啊。想红尘熙攘,众生劳碌,若得红尘一隅,或三五体己絮聊,或一盏独啜人生苦涩咸香,彻悟人生百味,似乎,那一盏香茗,延长了流年的芬芳,沉淀出人生的浑厚。

人生至雅,琴棋书画,诗酒茶花。

择一冬日,天空被风洒扫得干净湛蓝,阳光铺陈的小屋,绿藤萝含烟、水仙婷婷,风信子的花香和近似妖媚的紫让人内心飞扬,蓝莲花梦幻般的花蕾拨开悬念丛生的花瓣。在这样一间花坊饮雨林公司出品的凤集麟祥普洱古树茶,赏花,听瑶琴铮铮如泉如瀑,心意似禅。

洗杯清盏,柔滑的手触摸冰凉的细瓷,先用一种柔情暖它花开。我在那的清凉绿韵里陶醉,在般若钟声里抖尽尘埃,一杯清茶,荡涤了我红尘中染上的俗念,安慰我奔走中疲惫的灵魂。

每一种茶都是一个江湖的匆匆过客,留下短刀,剑佩,马蹄印,和一个个迷一般的身影。

绿茶的江湖顺风顺水,采之翠野,杀青、揉捻、干燥,不曾发酵,不曾被岁月的风霜裹挟过,不曾被流年的沉香熏染过,这青葱少年故剑锋锐利,搜肠刮脂,带着几许青涩和懵懂。啜饮绿茶,腔内一股剑气逐渐升腾,雄心慢慢聚拢,眼神刚气渐浓。此茶意气风发,宜伴朝阳之升腾而品。然卿已非年少轻狂,此剑气快马,不宜轻易碰触。

红茶敦厚,如深谷幽兰,大家闺秀,那发酵的过程好似是一场书苑的教化,中规中矩,诗书暖襟。又如散板的青衣唱段,板眼间看似波澜不惊,杯盏间却一波三折。半匙红茶轻置杯底,宛若安放一枕少女的梦。一腔来自江南的情愫,默默在我手中,邂逅了崂山泉水的火辣豪情。也许玻璃杯适合绿茶,一点点尖芽在水中辗转,吮吸,丰盈,飘飘曳曳地舞蹈,而紫砂是红茶的婚房。但我此刻却执拗地换上透明的盏,更愿意看茶与水的恋爱,愿意观赏它们在阳光的窗台上高杯里酣畅淋漓的舞蹈。

开水入杯,茶尖少女惊鸿般在水中展姿,飞天升空,曼妙无比,旋即缓至杯底,罗裙触岸,环佩轻叩,又足尖轻点,再一次凌空而起,慢慢地收起心慌和羞赧,小小的心扉就开了,小小的腰身就丰盈了。淡淡的香随水汽升腾。每一瓣舞者都在曼妙的舞步中抛出淡红的绸带,那么长的绸带飘舞着,飘逸着,茶汤就变成蜜汁般淡淡黄,橙橙红。初见的羞怯与惊慌慢慢归位,少女安静下来,一场爱情刚刚开场:花前对坐的私语,对月赏花的呢喃,南风里的倾诉。且慢慢絮聊,一杯茶的爱情达到最好的境界。

轰轰烈烈的爱过,人生,终将走向烟火日子。于是,一壶普洱逐渐走上我的茶台,它是沉淀的美,庄重内敛的气质,逐渐成为中年茶室的主角和最爱。

银簪撬基,将一块岁月风化的壁垒溶蚀。悄悄安放在透明的浑圆壶体,一截枯树老根般安静。水热烈地拥抱它,它如那坐怀不乱的谦谦君子,安之若素。阅历过寒霜酷暑,将无数的青春和芬芳成殓在弹丸之内,方寸之间,如何能在一夕的弹唱中豁然冰释?

慢慢地,水吮出岁月原初的颜色,激发出当年雪藏的暗香。淡淡的茶汁如晕开的淡墨,被水包容,浑然一体。由浅至深的茶汤,似乎在缓慢还原普洱涅槃的精彩华章。

曾经有幸与台湾著名花艺大师王国忠先生讨教花艺。先生说,匆匆而来的人,他从不与之论花、插花。而是,坐下来,慢慢地泡茶,缓饮,絮聊,等茶饮足了,心彻底安静下来,没有的俗事的牵绊,才开始取出花材,研讨花事。花与茶,从来都是匆忙行者的门外客。

啜饮普洱是一个需要历练修为的过程。初饮之时,感觉不咸不淡,缺了绿茶的劲道,缺了红茶的绵柔,缺了花茶的幻惑般的香气,与高山,冻顶等等一概不同。数饮之后,似乎一下子明白了普洱的心迹,百味杂陈,一样的平淡里藏着百样的玄机。

橙黄的茶汤暖着冷寂的瓷盏。擎盏过腮,温厚的香气氤氲扑面,不娇媚,不惊艳。吸入肺腑,让那醇香漫至身体每一处。噙半盏入口,唇润、齿香、吼甜,肺腑张扬,身体升腾若步云梯聆仙乐。

茶语潺潺,煦如暖春,品茶的红尘剑客,刀剑入鞘,马放南山。握一盏茶香,眼神多了丝缠绵。“不如归来吃杯茶”那小小的鸟雀还在麦地上,谷地上,在熙熙攘攘的大地之上不倦地召唤着脚跟苍茫的身影。一杯暖茶,温暖了谁苍凉的目光,唤醒了谁身体里的河流,铺平了脚下凹凸的路途?

延伸阅读

夏日炎炎 不如契茶去


要大隐于市,不妨找间茶室,契茶去。

人们往往说,日本茶道礼仪繁琐,形式复杂,其实,中国之传统茶道,也不可谓不繁复。陆羽的《茶经》中,光是对水的出处分类研究,就有若干种。不仅有分山水、江水、井水,就连山水也被分为泉水、光涌翻腾之水和流于山谷停滞不泄的水不同等级。而对于煮沸水以冲泡茶的程度,更是根据不同茶种,选取蟹泡水至鱼眼水不同时段。真正的讲究过犹不及,过时不候。

这样喝茶到底是执着还是不执着?其实除了实际品鉴口味之差别,形式感往往能影响一个人内心。所谓禅茶一味,现代人喝茶,并非单为解渴,更多的只是找个地方,让身心同时一歇。

赵朴初曾有诗云:“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契茶去。”当你内心纯净,专注茶事,也许烦心之事也在滚烫的茶汤中兀自澄明。

至于是找一间讲究礼仪的日式茶室,体验一场只能招待不超过8个人,却能细细密密地进行一整天的日本茶道,还是到传统中式茶庄,从“关公巡城”到“韩信点兵”,或是到中西结合的现代茶庄,吃茶点,赏茶玩,那么就看你内心所向,茶还是那杯茶,清净一杯,自然轻松。

至于最后出来的那碗茶汤是否出色,既有好友对饮,乘兴而来,尽兴而归,就已经是比拟魏晋名士的飘逸之风了。

泡“好茶”,不如“泡好”茶


好茶难寻,有时得赶在新年第一批茶下来的时候去农户家踩点;

好茶难寻,有时得在几十种茶样中才能挑选出一款自己喜欢的茶;

好茶难寻,有时得寻边茶山才能选中一片天时地利人和的灵物;

好茶难寻,有时好茶是泡出来的。

寻遍好茶,舟车劳顿,还不一定满意而归。所以泡“好茶”,还不如“泡好”茶。

泡“好茶”,不如“泡好”茶

一杯好茶,水温不够,水质不好,闷茶时间过久,也是平白辜负了这杯“好茶”。

那么“泡好”茶,10块钱一泡的茶叶能泡出100块的水平,这杯茶的就值一百块,但如果你只是随便应付一下,根本不在乎10块钱一泡的茶,那泡出来的可能就一文不值。

茶有那么多种,好茶也就几种,喜欢喝的又只有两三种,能喝到的好茶更是少之又少,因为尝不到,所以更想尝,这是人之常情。

泡“好茶”,不如“泡好”茶

煮一壶净水,泡一盏清茶,看茶叶落入杯底,汤色由无转有,又由浓转淡,素淡的心在这一刻得到清默,在生活的点滴之间,感受时光带来的禅茶体验,谁又能说这不是一泡“好茶”?

有人说:喝茶喝的不是水,而是滋味,时间长了,甚至喝的都不是茶的滋味,而是内心和人生的滋味。携三五好友,泡上一泡茶,闲聊间隙一饮而尽,谁又能说这不是一泡“好茶”?

泡“好茶”,不如“泡好”茶

遇到“好茶”,得之者幸,但是在遇不到“好茶”的时候,“泡好”手上这杯茶,也会得到鲁迅笔下描述的“喝茶的清福”。

张尚锋:茶香万亩你我共饮却只一杯


心中,是向往一片净土的。当然要容得下,我浮躁的心情!

听说峨山凤凰山“高香”万亩茶园是个好地方。说走就走,久居闹市,城市午夜慵懒的灯光早把我拉得有些忧伤缠绵,不再如曾经那么果断,好长时间没有做到这么洒脱了。在峨山文联领导的陪同下,我们一行十余人轻装前行。3辆小车以60码的匀速运行,吞噬着蜿蜒的盘山公路往上爬行,绕了几个弯后,就有人觉得头晕难受。我却意外发现,坐小车上山,真好,能够同时满足,整座大山与我一起摇头晃脑。风景再好,却无法做到,让画面定格。诚然,记忆也是流动的。

一根烟的功夫,万亩茶园尽收眼底,是怎样一片碧绿色的苍翠呵!远山,原始森林的茂密与旺盛的生命力自然是不用推销了。站在茶园顶上一处凉亭远眺,风铃声中,茶香阵阵扑面而来,顿时有一种心旷神怡之感。可是,风铃声从哪儿来?疑惑间,抬头一看,我才发现,凉亭的四个角落是挂着风铃的,现代人真有情趣。只要山风不停,风铃的响声就可千古悠扬……万亩茶园数以千万的茶树显得非常整齐和规范,好似绿色军营中那一个个士兵,被刚刚剃了平头。一片片、一排排、一棵棵地站立,仿佛等待着我们的检阅,让人应接不暇,思绪浮翩。这么隆重的仪式,我何曾亲临过,那一瞬间,我得意忘形对着整片茶园挥手大喊:“同志们,辛苦了!”满足了一下我曾经“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的小小虚荣心。好在,这份虚荣已经不会再膨胀。我陶醉于群山的回音与回应“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想象中。我的举止感染了身边的几位诗人,其中一个,就是柏叶,大名久闻,却是第一次见面。谁敢说,此时此刻,他们心中不是如我一样,诗意涌动,诗情大发,诗句泛滥呢?

“茶”是个好东西,喝茶的妙用和功效不是三言两语能表述清楚的。毋庸置疑的是,茶能使人修身养性,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茶能发展一方的经济,改变一个地区人民的贫穷与落后面貌;茶能使小部分有经济头脑的人一夜暴富;茶还能决定和改变一个城市的名字……在那一刹那,我想起了原先的思茅市,如今的普洱市,我仿佛又看到了当年沿海地区的一些茶商“不买香车和宝马,宁存几砣普洱茶”的风靡与繁华。

事物的发展规律决定,繁华过后,都会归于平静。就如爱情,有谁能持久做到,永远激烈奔放?谁能饮尽万亩“高香”茶,谁就能饮尽人世间的孤独与寂寞。茶香万亩,我却只可陪你饮一杯!抑或说,相互陪一杯。

同行的几位几年前就来采风过,他们吹了一阵冷风,就陆续回到茶室品茶了。

我独自一人沿着方形的青石板路继续前行,向原始森林走去。几只松鼠在林间跳跃,玩得很是欢愉。尽管我的脚步声无法做到再轻盈了,小心翼翼的,还是被它们觉察,迅速消失得无影无踪。原谅我,我亲爱的小小精灵,我真的无意来侵占你们的领域,只是我久居闹市,感觉自己已经在城市的一角隐居了多年。人类,其实是自然界中最使精灵们恐慌的精灵,不是吗,即使再强大的动物,都有可能被人类捕杀。看来,要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还有待时日。

很快,到了吃午饭的时间,一行人走进院子,有文友指着一株树问我:“知道这是什么树吗?”我摇头。他说:“这株树其实是一株花,叫马樱花,开花的季节在三四月间,这种树成活率低,种植之后,就要精心培植。他老家的院落就有几棵,到开花的时候非常漂亮,一小朵儿一小朵儿的,组合成一簇一簇的,拥抱成一片花的海洋。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千姿百态,如天女散花。可惜,我们错过了花开的季节,只有等来年花开了”。

“可惜,我们错过了花开的季节”。回味着这句话,忽然很想很想一个人。于是,掏出手机,发了条短信。本想告诉她,我在凤凰山顶“高香”万亩茶园念她,但还是控制了情绪,只轻轻地问了一句:现在,你在工作吗?

她没有回复。

也许,来年花开时,另有赏花人!

茶道专家张岱


张岱(1597-1679年),字宗子,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居杭州。张岱是明宋清初的文学家、史学家,以散文见长。同时,他还是一位精于茶艺茶道之人。张岱出身仕宦之家,曾漫游苏、浙、鲁、皖等地区,家里藏书丰赡,自30岁左右,即钻研明史。明亡后,披发入山,静心著书。其著名的著作有《石匮书》、《琅环文集》、《陶庵梦记》、《西湖梦寻》、《夜航船》等。在他的许多著作中,记述了不少生动的茶事。有如"闵老子茶"详尽记录了张岱与闵汶水的品茶辨泉的经过:1638年9月的一天,张岱专程来到闵汶水家,说"今日不畅饮汶老茶,决不回去"。汶水非常高兴,立即起炉煮茶,并且把张贷带到一间窗明几净的房里,用荆溪壶,成宣窑瓷招待。张岱问:"此茶产于何处?"汶水说:"这是阆苑茶"。张岱又品一口,说:"汶老别哄我,这茶是阆苑的制法,但滋味却不像!"闵汶水微微一笑,说:"那么你说是什么茶?"张岱再品之,说:"极似罗岕茶"。闵汶水惊曰"奇、奇"。张岱又问水是何水。闵汶水说:"惠泉"。张岱又说:"别哄我,惠泉在千里之外,何能鲜爽不损"。汶水对张岱的精鉴连连称奇,抽身而去,不一会儿,又持一壶满斟,递给张岱。张岱评鉴到:"此茶香烈味醇,乃春茶也,刚才喝的是秋茶"。闵汶水大笑,说:"我年已七十,所见精鉴茶水者,没有人能超过你!"通过这次品茶,张岱与闵汶水结为了好友。张岱不仅善于品茶,而且还钻研制茶。他通过招募安徽歙人,引入松萝茶制法,对家乡的日铸茶进行改制,采用多种手法,促进日铸茶品质的改善,同时,对冲泡用水进行选择。经张岱的改制,冲泡出来的茶,色如新竹,香如素兰,汤如雪涛,清亮宜人。他把此茶命名为"兰雪"茶。四五年后,兰雪茶风靡茶市,绍兴的饮茶者,多用此,后来,就连松萝茶也改名"兰雪"了。此外,张岱在探访名泉、申述茶理,鉴别茶具上都有独到之处,因而,张岱可谓是一个茶道专家。

茶界泰斗张天福


在我国茶叶界,有一位备受尊敬、众口皆碑的老人,他的名字已载入了《中国当代名人录》和《国际名人传记辞典》,他就是为我国茶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93岁高龄的福建省五届政协常委会委员张天福教授。

一生以茶为伴

张天福教授毕生从事茶叶事业,1932年,他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1935年在福建福安创办了福建省第一所茶叶科研所,并创办了福安茶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一批茶业技术骨干。之后在福建省崇安创建了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集茶叶生产、科研、推广、销售于一体的福建示范茶厂,建立4000多亩新式茶园,实行生产与科研相结合,开展茶树品种、施肥、植保、生化分析等试验项目,为福建的茶叶生产及科研做了有益的探索。1941年,他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揉茶机——“9·18”揉茶机,解决了过去一向用脚揉茶既不卫生又损品质的问题,中国机械化制茶也由此拉开“帷幕”。

50年代起,张天福主要从事茶叶生产、收购和技术指导工作。他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在老茶园改造、新茶园种植、良种苗繁殖等方面不遗余力。他提出的“揉层茶园表土回沟条垦法”,解决了山地茶园水土流失与利用表土回沟提高茶园肥力的问题,为茶叶丰产打下物质基础。1957年,张天福被错划为“右派”,直至1980年平反。然而,在这23年的逆境中,他仍然坚守在茶叶岗位上,福建全省的茶区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1980年,70岁的张老从省农业厅退休,他没有在家安享天年,却接受了省科委下达的重点攻关课题——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回到了半个世纪前工作过的茶叶改良场(现为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众所周知,福建安溪是全国闻名的乌龙茶故乡,“铁观音”等品种更是享誉海内外。被称为“绿叶红镶边”的乌龙茶,要经过晒青、做青、炒青、揉捻、散包、烘焙等十几道工序加工才能制成,其中做青工艺至关重要。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6年的研究,张老带领科研人员做了几千次实验,掌握了两千多个数据,终于在1989年攻克了几百年来乌龙茶加工在温湿度上“靠天吃饭”的历史难题,基本实现了乌龙茶做青工艺的机械化、自动化生产,对稳定和提高乌龙茶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做出了重要贡献。1991年,张老的这一科研成果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值得一提的是:为普及推广茶叶科研成果,从1934年发表《台湾之茶业》起,张老先后发表论文、著作六十余篇。文章理论联系实际,侧重实践经验,针对时弊提出鲜明的观点和具体措施。他在80年代主编出版的《福建乌龙茶》一书,荣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为我国的茶事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至今,张老仍精力旺盛,热心参与茶事活动,积极弘扬我国的茶文化。

茶礼四字真言

张老对中外茶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宋徽宗赵佶撰写过一本《大观茶论》,张老认为书中评价福建的北苑茶“致清导和”、“韵高致静”,即将饮茶提高到修身养性的思想境界。

日本茶道的内涵为和、敬、清、寂四个字;韩国将品茶称之为茶礼,奉行和、敬、俭、真;我国台湾称其为茶艺,提倡和、敬、怡、真。虽然称呼不同,但大体可概括为:平和、恭敬、俭朴、安静。张老认为中国的茶礼可用俭、清、和、静四字表述。中国传统的礼仪中包含着丰富的茶文化内容,如以茶敬客、以茶联谊、以茶为祭、以茶为礼等,成为东方文明的重要象征。简言之,茶尚俭,就是节俭朴素;茶贵清,就是清正廉洁;茶导和,就是和睦处世;茶致静,就是恬淡致静。这四个字是中华民族历史提倡的一种高尚品性和处世哲学。当今虽然经济高速发展进入现代化社会,但崇尚安宁、返朴归真永远是人的天性。[page_break]

张老是这样提倡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一生生活俭朴,淡泊名利,待人诚恳,勤俭办事,讲求实效。在他的书房兼卧室里,有一寿字条幅,下注:“智者乐、仁者寿”。这是他80诞辰时他的学生书赠的贺礼。它概括了张老的淡泊的人生态度。

饮茶养生长寿

“喝茶!茶就是我的生命。”这是张老的养生之道。张老每日都离不开茶,每月约喝1斤茶,数十年如一日。张老认为,茶叶中含几百种成分,具有营养、调节生理功能和多方面的保健、药理作用。其中虽也有极微量致癌物质亚硝氨,但茶叶中的茶多酚、维生素C、维生素E都会抑制亚硝氨的形成。茶叶中还有一种成分叫做“茶单宁”,它有收敛作用,有止血、止泻和杀菌功能,可增强人的抵抗力。茶单宁还具有把侵害人体的放射性物质吸收后再排出的奇妙功用。所以饮茶有百益而无一害。

经常有人问张老喝什么茶好,隔夜茶能不能喝。张老的说法是:茶的养生益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今日喝茶,明日就能见效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你爱喝什么茶,什么茶就好。茶水不存在隔夜不隔夜的问题,只是放置时间长短而已。时间过长、泡茶的水温不够或对着壶嘴喝茶,都会造成细菌繁殖,到了第二天茶水出现馊味,那就不能喝了。

水是茶之母,明朝有爱茶人提出,茶性必发于水,八分茶遇十分水,茶水达十分;而八分水沏十分茶,茶水只能是八分。由此可以看出水对茶的重要作用。张老对冲茶用水非常讲究,凡有客来,一律用取自福州鼓山喝水岩的龙泉水。他说,用山泉水泡茶,茶汤甘冽,用普通自来水冲泡,香低、味淡、汤浑。至于水温,要因茶而定。高档、名贵绿茶,宜用80度开水冲泡,以免烫伤茶叶,损害茶香风味。乌龙茶因茶量多,所以应采用沸水冲泡,效果才好。饮茶时用的茶具配置也很重要:绿茶、红茶应使用玻璃瓷具冲泡;花茶适用盖碗,既不烫手又可防止花香散失;乌龙茶通常使用泥壶,人们在品茶时更注重茶具的造型和出处。

爱茶情有独钟

随着改革开放大门的敞开,国外各种饮料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各种品牌的可乐、果汁、咖啡、酒水也占领了宴会厅、饭馆、商店。张老对此自有他的看法。他认为任何人工合成饮料均不及茶叶这种天然的饮料。他独钟情于“铁观音”、“鼓山水”,是因为品茶集解渴、保健、陶冶情操于一身。从我国茶叶资源的优势、悠久的制茶历史和茶叶深加工与综合利用上挖掘,张老非常看好茶叶市场:茶的作用分析现在已深入到医疗保健研究阶段,茶不仅为中华的“国饮”,也将成为精神文明的纽带。

时下,有一种“回归自然”之说。其实,饮茶本身就是“饮自然之精华入腹”。张老描述得细腻:喝绿茶、花茶,求纤巧之态,鲜嫩而又芬芳的气味;饮红茶,喜红艳明亮的汤色;品白茶,重嫩芽的毫香;而用乌龙茶,则为体会醇厚茶汤中的韵味。

这样带着深厚感情,徐徐体贴茶,才能感受茶之妙不可言处。这种难解难分的茶与情,也充分显示茶之境界之高深。在真正的茶人眼里,茶有无限美。难怪有专家预言:茶叶将成为21世纪的世界饮料“大王”。这不正与张老不谋而合吗?

“茶痴”张岱的茶事


张岱实在是个茶痴,听人说了还不算,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弄个明白,否则就会留下遗憾。有如此的痴情,张岱的茶事,哪里还有不地道之说?

张岱于茶事,一是精于鉴水,二是精制茶。他的家乡有一种茶,叫做“日铸雪芽”,此茶在宋代的时候就被选为贡品,有“越州日铸茶,江南第一”的美誉。但是,到了明代,安徽的松萝茶因制法先进,在市场上迅速崛起,把“江南第一”的日铸雪芽压下去了。张岱不甘日铸雪芽没落,就招募技艺先进的人到日铸与他一道改革日铸雪芽。他们用松萝茶的制作方法,提升雪芽的品质,经过“扚法、掐法、挪法、撒法、扇法、炒法、焙法、藏法”等技艺的处理,再在茶叶里加进茉莉进行炒制,结果,他制出的雪芽“色如竹箨方解,绿粉初匀;又如山窗初曙,透纸黎光。”日铸雪芽经过张岱的改造后,名声渐大,改名为“兰雪茶”。不久之后,这“兰雪茶”就又称雄茶市,一时间,茶饮者把品兰雪茶视为一种身份和时尚。就这样,张岱把安徽的松萝茶打压下去了。为了生存,安徽的松萝茶也改名为“兰雪”了。

松萝更名兰雪,兰雪强过松萝,这真是:成也张岱,败也张岱也。

张富如:因爱茶而成茶商


人们喜欢茶,大多是从懂得欣赏茶之淡淡苦涩而开始,随着时间流逝愈发对其产生某种难以割舍的依恋。张富如更是如此,从认识茶叶到喜欢茶再到成为茶商,对茶的喜欢不断的加深,使之将兴趣延展成事业。

谈到和茶的缘分,张富如透露,他从小对茶就有着浓厚的兴趣。“老家有茶园,家里从种茶、采茶,到买茶、卖茶都做。长大一点后,我也会去家里的茶园把茶采下来,再经过炒制,磨研、烘干等工序之后,就成了现在人们外面买的绿茶,要喝茉莉花茶,那就需要在绿茶基础上再加工。”采茶的工作需要起得很早,而加工茶只能放在晚上进行,“加工茶总要把茶炒到很软的程度,然后用大型的专业研磨机研磨到很细,才能保证茶叶的品质和口感,有时采茶都是上百斤,晚上总要熬到很晚,甚至连睡觉的时间也没有。”坚持了一段时间,张富如觉得单纯依赖自家茶园,产量还是不够,不如拓宽渠道把“量”提上去,“要找人代加工,前提必须到达一定的斤数,自己家采的茶叶不够数量的时候,就要从农民那里收购茶叶。”手中囤积大量茶叶后的张富如开始尝试茶叶经营,“开始挣几块钱,但能挣到钱就是一件很让人兴奋的事情,之后越来越专注,生意也就越做越大。”

现在,张富如有自己的。“在云南,当地人从事普洱茶树种植,我经常就会到西双版纳等地按时收货,加工成成品后,注上自己的产品标识,很有成就感。”目前,天津有不少张富如的连锁店,作为天津福建茶业商会常务副会长,他会经常和在津的福建茶商共同探讨茶叶销售的前景与未来。

“1997年,我从福建来到天津,本来是抱着考察的心态,却深深爱上了这个充满浓浓人情味的城市,天津人好,城市也好,我就选择留在这里,把我喜爱的事业做得更大。”张富如如是说道。

紫砂大师张菊萍简介


1953年生于紫砂故乡—宜兴蜀山,1983年涉足紫砂壶的设计制作,师从胞弟,高级工艺美术师张庆臣,现从艺于紫砂工艺厂张庆臣工作室。

由于得到何道洪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张庆臣的多方辅导,壶艺境界得到迅速提高,在壶艺界有一定的知名度,作品深受国内外收藏家的青睐。期间作品入编紫砂专业书籍《壶谱》、《壶锦》、《当代中国紫砂图典》等,《紫玉金砂》、《天地方圆》等专业书刊经常刊登。

获得荣誉:

2010年作品《六六大顺》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金奖;

2010年作品《暗香》获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金奖;

2009年作品《笠帽》获中国南京文化产业交易组委会银奖;

2009年作品《春元》获中国收藏家协会金奖;

2010年作品《六六大顺》被天津市博物馆收藏;

2010年作品《明月》被安徽省博物馆收藏;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张金凤:不如归来吃杯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