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在这一盏茶里,往事如烟随风而逝,心事如山一重连着一重。曾经的一切,在脑海里如播放的幻灯片,让我的心一直痛到无以复加。我想把埋在心底的伤再埋深一点,那些曾经的风景,越是美丽,回忆起来越是遗憾和心痛。

这恋恋尘世里,我那么眷恋的人与事,那么不舍的念与想,是一段一段的不舍时光。我总爱用文字纪录那些幸福感动和那些心痛伤怀。我把所有爱恨情仇都纠缠在心底,而此时无奈的感觉与纠结的痛苦,我像面对一杯莲心茶,饮尽这一盏苦涩,转身离去。内心深处充满矛盾的思念,我想,你是不会懂的。

一盏莲心茶,饱含苦涩,饱含思念。往昔的美好,在记忆的角落,我冷眼旁观曾经的自己,所有温暖的感觉在此刻都像一个冷笑话,讽刺我的孤单。所有温馨的体会在此时都像一个嘴角嘲讽的冷笑,嘲笑我的多情。所有我信以为真的深情款款在此处都像一个记忆深处的肉刺,有那一种不能触碰的疼痛。

一盏莲心茶里的苦涩比回忆更绵长。泪水落进茶盏里,思念是咸咸的泪水,给苦涩调味。我的心感受不到茶的清雅,感受不到茶的馨香,感受不到茶的温暖,我感受到的是最廉价的痴妄。我的心在最廉价的痛苦里煎熬,茶水凉了,回忆也凉了,冲入茶盏里的热水却冲不淡浓浓的思念。

那是回不去的曾经,所有痴狂,只是流沙里的挣扎,只会越陷越深。不想念就不会痛,可是如何才能不想念?像饮茶的两个动作:拿起和放下。爱的时候拿的起,不爱了就要放的下。不被期待的思念是断了线的风筝,注定要被辜负。不被期待的深情是结茧的毛毛虫,作茧自缚的经历,注定是一种自我束缚。

热的茶汤入喉入肚,带来的感觉是温暖的。即便这样却无法温暖你给的所有冷漠。如果说天气的寒冷是一种身体的感觉,由外而内。那么心的寒冷就是一种彻底的寒冷,由内而外。在炎炎夏日里感觉到心的寒冷,就是火焰遇见冰水,是一种煎熬。

一盏莲心茶里的思念,最终还是泼进了废水桶。我对自己说:该废弃的思念,就不要恋恋不舍。

扩展阅读

宛皖专栏:茶之静——茶随我而静


在世界的喧嚣里,我等待的是一杯茶。与其说我是在等待一杯茶,不如说是在喧嚣的世界里寻求内心的安静。我的脑海里浮现一幅画面:画面中的主题就只有一杯茶——热气袅绕的一杯茶,于是喧嚣的世界整个安静下来。这个世界看起来是喧嚣的,其实世界本来并不喧嚣,只是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我们内心太喧嚣了,世界才因此变得那么喧嚣。我一直在这个世界寻求内心的安静,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不期而遇了这世间最美好的事物之一:茶。从此一个安安静静的世界在我面前徐徐展开了。这是一个我喜欢的安静的茶世界,它成为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最美丽的部分之一。

在遇见安静的茶世界之前,我是知道茶的,但那时候我对茶的了解仅限于爸爸杯中的浓浓的苦涩。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对于茶并没有特别的情感,只是在跑累了,口渴的时候,端起来灌一大气,甚至不觉得茶是一种饮料,把它与水画上了等号。现在想想看:茶是这样一个安静的事物,在你忽略它的时候,它依然在水的浸泡里默默奉献自己。我想那时候,如果茶也像人一样是有理想、有命运的,它一定会觉得遗憾。直到现在我才明白:一个人应该像茶一样,无论外部的世界是怎样的,努力做好自己才是唯一正确的路。这是一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世界,我们不能选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是我们可以严格要求自己做了什么事情就努力把这件事情做好。

茶的世界通常都是安静的,但是茶的世界却不是凝固的。茶的世界不只是仅有杯口那么大的世界,茶的世界是一个可以扩展到无限大的世界,但这个可以伸缩的茶世界却在人的内心,一个人内心有多大,茶的世界就有多大。我们总是觉得是世界的种种桎梏着我们的手脚,让我们不能在想象的世界里大展拳脚。总是渴望在更广阔的天地自由发挥我们的能量。却不知道这是一个认识上的错误。世界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世界,所以我们又开始埋怨命运,埋怨机遇,埋怨生活,甚至埋怨父母。埋怨过世间的一切以后我开始静下来反思自己,世界都是一样的世界,不管公平与否我都无力改变,但是我可以改变我自己,让自己的内心强大起来,让内心的世界变得无限的广阔。

人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年轻时候的我误以为积累就是背负。所以我曾经背负了太多负面的情绪和态度,这些负面的情绪和态度聚集在人的内心是自己对自己的折磨,是痛苦的。一个人不懂得释放自己的痛苦是可悲的。当我学会以一种看淡一切的方式面对痛苦,已经是很多年之后的事情了。当年的我,选择了把痛苦拿来反复咀嚼和体会,让自己深陷痛苦的泥沼里难以自拔。

现在,我学会了安静,像一杯茶一样的安静。这样的安静不是内心空无一物的安静,而是有内涵的安静。是经历了一些坎坷之后内心的豁达。

心变大了,世界也大了。心安静了,世界也安静了。普通如我,平凡如我,完全没有自命不凡的资本的我,跟着一杯茶,学会了沉淀自己、打磨自己、历练自己。

我喜欢一个人吃饭、读书、行走,并不是我性格孤僻,也不是我习惯孤独,而是我太习惯了自己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做我自己。我的生活因为一杯茶变得很安静很安静。

生活是需要热闹的,但是热闹只是一种状态,最终一切都要归于安静。所以安静是一种常态,是一定程度上的淡泊。

此刻的我,对着一杯茶,安静。

宛皖专栏:茶里人生——杯具里的苦涩与甘甜


盛夏的雨夜,一丝清凉的感觉,此刻的我,难得的清醒。沏一盏清茶,静静地坐在窗前,悠闲地观看清澈的茶汤颜色,观看叶片在盖碗里浮沉。闻着茶的淡雅清香,深深吸气,感受自己呼吸之间的馨香。品一口清茶,从苦涩到回甘。感悟情绪的起伏,人生的浮沉,经历的伤痛、荣耀、忍耐、耻辱,体会人间的苦涩甜蜜与世间的凉薄幸福。

一盏清茶,苦涩就是坎坷,茶香就是幸福,淡雅就是心境。品茶一如人生。不经历坎坷就不懂得幸福的珍贵,不经历苦辣酸甜就达不到看透看淡的境界。人的一生就是这一片神奇的树叶,从懵懂到练达,从青涩到成熟。从清新淡雅开始,揉捻自己锤炼自己,让自己的一生有滋有味,经历一生,终归平淡。

人活一生追求的是:至死依旧清新淡雅。人生是个大舞台,生旦净末丑,一一粉墨登场。少一个角是一台戏,多一个角也是一台戏。是英雄是凡人,台前幕后,真真假假,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茶亦是如此,在盖碗里,飞舞翻腾,盖碗是舞台,每一片茶叶都是一个演员,是角是腕,都逃不过内心的苦涩滋味,一盏茶就是一出戏,每一片茶叶就是人们口中的一个戏子,心中再苦涩,一上了台,就要入戏入情,为这世界奉献自己的清香淡雅。

人生就是一杯茶,是满溢是浅显都是一生;人生就是一杯茶,是浓烈是清淡各存风雅;人生就是一杯茶,是急是缓终是淡淡如水;人生就是一杯茶,是暖是凉自己知道;人生就是一杯茶,是奔放是内敛心在那里;人生就是一杯茶,是苦是甜都最好笑着面对。我们都是天地间最平凡的存在,很多人,越是在乎越失去。很多事,越是努力越不得要领。我们常说人生短短几十年,要好好把握自己。可是,半生过去了,我们身不由己的事情太多了。于是,我们长叹一声:人在江湖!

夜深了,茶香越来越淡,似有若无的,有随风潜入心底的感觉。静静地,心在这淡淡茶香里融化了。茶香滤去尘世的喧嚣,滤去内心的浮躁,滤去所有的虚伪。让我忘却疲惫和得失,留一份淡泊的心境。抛开所有的功利与世俗,想想,这世间值得我们追求的东西其实不是万贯家财,也不是高官厚禄,或许,只是一段真情,一份记忆而已。

邵宛芳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院长

邵宛芳教授、硕士生导师

茶叶感官审评与检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1982年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并留校任教至今。1988年于云南农业大学研究生班毕业;1993年-1994年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SURRSY大学研修一年。

从业至今,主持了国家科技支撑、农业部、省政府、省科技厅等科研项目12项,研究领域涉及普洱茶的发展历史、种质资源、加工工艺、生化成分、品质特性、保健功效及安全性评价研究等诸多领域,并获得了一些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曾获农业部“先进个人”;云南省“三?八”红旗手;第二届“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奖”;2008年云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联合国计划开发署“2007年度UNDP项目优秀科技特派员”奖;2008年获首届国际十大杰出贡献茶人“陆羽奖”;云南农业大学第四届伍达观“优秀教师”等奖项。

普洱茶研究院院长邵宛芳:谈普洱茶


文/黄素贞

邵宛芳: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及茶叶感官审评与检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邵宛芳:“用科技创新普洱茶的深加工。”

作为云南农业大学一名茶学院的教授,您认为普洱茶的科研工作(包括科研环境、科研内容)在这十年间有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目前正处于一个怎样的阶段?

邵宛芳:这十年间,普洱茶科学研究正经历着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政府的支持力度更大了,研究的范围更广了。近年来,从国家科技部、农业部、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农业厅、林业厅及省创新办等,都从不同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领域涉及:普洱茶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生态普洱茶园管理关键技术研究;普洱茶加工关键技术研究;普洱茶后发酵关键技术研究;普洱茶深加工产品研发及综合利用研究、普洱茶品质安全性评价研究及普洱茶功能性成份与保键功效研究等,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在您的研究领域,这些年普洱茶在科学研究方面最重要的突破是什么?下一步的研究目标又是什么?

邵宛芳:近年来,在国家科技支撑、省科技厅及省创新办的大力支持下,领导了由云南农业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及昆明医学院组成的研究团队,开展了普洱茶功能成分与保健功效的研究,其中系统地研究了普洱茶对机体减肥、抗疲劳、防辐射、耐缺氧、降血脂、调节免疫力等方面的保健功效及其作用机理,开展了普洱茶提取物提高因衰老诱发的抗感染能力及延缓因氧化应激而导致老年人群的多个脏器组织的损伤过程的研究,成效显著,经文献检索,许多内容属国际上首次研究,这对让世界认识普洱茶,让普洱茶走向世界势必产生重要影响。

2010年9月,主持的国家科技支撑课题“普洱茶功能成分与保健功效研究”课题通过专家验收,验收专家对研究团队履时3年开展的研究成果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该课题优质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考核指标,并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作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岗位专家,在“十一五”期间开展了“普洱茶发酵种曲的利用研究”,即从普洱茶中筛选出部分优势微生物菌珠,通过独特工艺,制备普洱茶发酵种曲,在于后发酵中利用,可缩短后发酵时间、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通过在普洱等地的示范,在生产上已显现良好的效益。同时进行了“环境因子对普洱茶品质影响研究”:在普洱综合试验站开展了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的温度、湿度和时间等条件对品质的影响试验,通过对各阶段普洱茶样品质的科学分析,初步掌握了温度、湿度和时间等条件对于普洱茶渥堆过程的影响,初步探明温度和湿度等因素变化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此外,还支持高峻老师、雄能等同学就“茶树与食用菌复合生态生产模式的构建”进行探索,该模式已在云南的临沧、普洱、保山、红河及德宏推广示范,增加了茶园和茶农的经济收入,受到当地茶农的普遍欢迎。

作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岗位专家,“十二五”的主要任务是:绿茶加工生产线及工艺参数标准化研究与示范、普洱茶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普洱茶保健功效研究、机械采茶及配套加工技术研究等。

:为了推动普洱茶产业的良性发展,您认为今后普洱茶的科学研究应该将重点放在哪些方面呢?

邵宛芳:第一,运用现代科技技术,不断开发茶叶深加工产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已不再满足单一传统的泡茶方式,而转向新型、优质、卫生、方便、快速的消费方式。因此要与国际接轨,运用现代科技技术,不断开发茶叶深加工产品,使茶叶从传统的产品向香味茶、保健茶、茶饮料、速溶茶等多样化方向发展,还可开发普洱茶含片、具有保健功能的茶口服液、胶囊产品及膏状普洱茶等特色天然药物和功能性茶食品开发,不断延伸茶的产业链,以提高产品的利用价值和附加值,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

第二,大力推广茶叶机械化采摘。随着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机械化水平低、人力资源紧张、生产规模难以扩张、品质品牌难以提高的问题逐步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茶叶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劳动力成本约占总生产成本的80%~90%,而鲜叶原料的采摘又占据劳动力成本的近70%。大宗茶生产中,手工采茶用工量约占茶叶生产用工量的55%左右。在名优茶生产中,由于要求鲜叶原料幼嫩、匀齐,标准严格,茶叶采摘的劳动力投入更高,有些茶区名茶采摘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60%多。采用机械化采摘具有机械损伤小、新鲜度好、完整芽叶多、单片少、嫩茎梗多、生产率高等特点。茶叶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离不开茶叶种植与加工机械的普及与运用。大力推进茶叶生产机械化,是解决现阶段茶农劳动力短缺、实现节本增效、提高茶叶品质和劳动生产率的现实之需。

第三,加强研发功能茶。茶叶深加工是茶叶消费与应用领域拓展、茶叶产业链延伸、产业规模与效益快速扩张的最有效途径,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茶与健康的最新研究成果及现代消费理念的转变是茶叶深加工产业发展的直接动力。当然,中国茶叶功能成分的提取要全面考虑安全性、纯度、消耗、成本、效率、效益等综合质量指标体系,必须由专注提取分离纯化技术创新向重点开展活性成分的功能开发与应用技术基础研究。

茶的缘起 茶的四种境界


茶这个东西是不可思议的,对密乘的人来讲,它就是一种加持品。当年佛陀成道的时候,两个魔女前来干扰也没能够动摇佛陀的意志。所以她们就发了两个愿,这两个愿加持世间,就产生两个东西:一个是烟,另一个就是蒜。烟这个东西很神奇,如鸦片一样,它能控制人的意志;蒜对人的情绪影响非常大,生吃能引发嗔恨心,熟吃使人的淫欲心特别重。同时,佛陀在他的加持中也产生了两个东西:一个是藏红花,一个就是茶,它们与佛陀的智慧和慈悲相应。

在全世界的范围来看,茶是中国的特产,中国人有这个福报。英国人对茶花了很大的心血,他们皇室喝的茶是从武夷山偷偷移植过去的。茶是中国独一无二的东西,在其他地域范围内很难生存。茶是我们中国人的大乘菩提心所感召的。

茶的四种境界

真正的茶,来自于神农尝百草,《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我们的生活必需品,但是在佛家来看,茶的境界很深。茶有着外、内、密和最极秘密四种境界。

一般的茶只能归到“外茶”的范围内,平时我们所知道的植物性的茶,它没有人格性,只有茶多酚,对人的神经有舒缓的功能,这是一般的茶叶。

“内茶”就是比较精品的特产,像大红袍就是天地的精华。你给它同样的土壤,不一定能产出同样的品质。真正的龙井产量非常稀少,它属于大自然的杰作,应该属于“内茶”,和一般的茶叶有着本质的不同。

秘密的茶是什么茶呢?就是“禅茶”。“禅茶”的叫法来源于禅宗,禅宗人以空性作为自己的思想和方法。僧众都是自己种茶,自产自用,外茶很多用于贸易,好的茶都拿来当作禅茶。一般人修禅容易昏沉,昏沉是一个睡魔,很厉害,如果降服不了它,禅修就不能取得进步。所以,当时是把茶当作药来用,从茶到药这已经很不可思议了。从外茶到内茶还是在物的层面,到了禅茶已经有了“心”的成分了。

禅是什么呢?是清静心。真正的好茶是通人性的。在唐代,陆羽(见备注)把茶的神性能够烹制出来,现在去看《茶经》这些资料,看似有点神乎其神,但这些事实是存在的。

所以,茶有很深的境界。我们参禅,当进入到清静心的时候,跟茶给人的感受是一样的。茶没有什么固定的味道,你想贪着它都不可能,因为茶的味道是很难记忆的。就算是你天天喝的茶,也难以回忆它是什么味道。所以你每一次喝茶都如同第一次喝一样,这就是茶。禅也是一样,参一辈子禅,禅是什么?你能够说出来吗?说出来的就是外禅,不是内禅了。同样,在这个宇宙当中,每一天、每一个时刻都是不可复制的,这就是禅与茶的精神,它能够给人真正的内省与警觉。所以从警觉的这个角度来讲,它符合佛的本质,当人品茶的时候,就能知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在觉受的层面可以这样说,但是要说清楚茶的原理,得在密法层面,所以这就是最极秘密,叫“密茶”。从禅茶继续深入就到了密茶的境界,密茶是密乘行者用来修法的,它是一种方便。

日本人现在还保留着茶道,茶当中有道,茶道不是给普通人享用的,因为普通人无道。茶道的本源是一种很深的修法,是人和自然界最平等的交流智慧的媒介。这也好似诸佛对我们的心意一样,默默地注视着我们。作为禅茶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是作为密茶,它是随时随地都要炮制出来的。因为在这个炮制当中有一个不共的因,就是心的加持。

密茶的转化

作为心的加持,它有几个条件:首先,这个茶要通过一个转化的过程。茶是大自然的精华,它也在不断地转化,转化到最和谐的境界,内在的精气神就能完全体现出来了。所以它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比如说茶本性属木,它的木性就强,但是每一个茶的禀赋又不一样,在密法来讲,它的“地水火风空”所占的比例不一样。禀赋是茶的先天因素,后天还需要一个更长的因缘,把它的木性化为土性。

木性化为土性的时候,这个茶是往下走的。平常的茶是往上走的,所以它需要经历第二次的“闭关”。茶采下来需要杀青、保存,需要时间的累积,还要有懂得茶的人给它通风、干仓……只有懂茶的人才能弄好。但是没办法把密茶做成商品茶,就算你懂茶也没用,因为没办法如此复杂地去大批生产。所以一杯好的茶不可以用价值来说,当然也不可以用贪心来说这个事情,这和贪心没关系。如果是俗物是可以的,但它不通俗物,茶本身是很高贵的,不能去强迫它,它也不会依你的想法去转变,茶是有性格的。

要想炮制出来密茶,就必须要完成它的转化。就像现在的普洱茶、黑茶,这些茶就适合去做密茶。它和禅茶还不一样,禅茶就算不转化也可以的,但是密茶一定要转化。

这个过程当中需要法界的缘起力,也叫做加持力。想要改变茶的缘起,就要在一个很有灵性、很有风水的地方,完成它的转换。它在此要分裂细化,要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等这个过程完成以后,木性变成土性。在此之后还需要要五行俱全,要有好的水、好的方法、还要有好的火。茶当然离不开火,要用热水才能泡出茶,因为热水是活水。人体有一个穴位叫做涌泉穴,涌泉是什么意思呢?它就代表生命的来源。水是阴性的,它往下走,而涌泉,代表人的阳气往上走,它灌溉五脏六腑,这样人才能健康地进行生命的积累。茶也是如此,一定要有好水,好水不在于先天怎么样,更重要在于人的炮制——以水洗水。水也要靠水来激活。现代科学研究发现,水的分子在合适温度或者通风的情况下张力最强,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活水”。

生命非常奇妙,很多精微的变化都是刹那刹那的,我们难以捕捉到那个境界。禅茶都是现量的感受,密茶都是现量的对治。把感受能够复制出来,才能叫做密茶,它是需要方法的,在这个过程中“地、水、火、风、空”都要具足。“空”是往上走的,水里面如果“空”大,这个水就是活的,“空”是要靠加持才能融入的。

密茶,我们是供养诸佛菩萨的。当我们用心地把这杯茶做出来,它就是甘露,就和你虔诚的供养心相应。如果诸佛应供,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因此而改变。这也在告诉我们:一切人都有心力。

从茶到心

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粗拙的心、烦恼的心都在污染着我们居住的环境,也就是说我们在“加持”着这个环境。这让我们的事业不成功,让我们疾病缠身,让我们的运气衰败,一切都是我们心的显现。所以不要抱怨任何的遭遇,一切都是自心的遭遇,这就是因果的道理。

心不可能停下来,如果我们在每一个刹那去净化心,不仅仅能够满足生活所需,而且能够给周围的“场”带来变化。茶有一个很集中的”场“,我们叫它“坛场”。这个“坛”就好像自然的制造场,是”自然之道“。我们把这个”自然之道“模拟出来,让“地、水、火、风、空”川流不息,这就炮制出了真正的密茶。当你与诸佛菩萨去分享,我们也就入了发菩提心的境了。

所以,发菩提心要用心更要有方便、方法,还要有媒介。禅茶包括沉香,俗人只会觉得它价值大,很容易生贪着的心。但是密茶,我们利用它的方便,就能够撬动佛菩萨的福报赐予众生,或者让法界川流不息。这就是密茶,能够真正地创造万法,加持就是指的这方面。

密茶加持,有相应的仪轨及咒语。咒语通于管茶的诸佛菩萨,他们会把茶更完美的一面加持出来。通过水的媒介、通过清静的禅心,你才能感受到佛菩萨给你的是什么。佛菩萨一定会给我们一些礼物,但是我们不一定发现,因为我们的心是朝向贪嗔痴的;就算给我们,我们也收不到。但是佛菩萨不会因为我们收不到而不给,他一直在给予。

我们在宇宙法界当中,一直这样糟蹋,但是人类一直没有绝种,也还没有遇到大的灾难,这正是因为有佛菩萨的保护。他们不断地给予,给予我们智慧,给予我们信心,给予我们力量。

备注:陆羽(733—804),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

茶的发展


从远古以茶充饥到“神农尝百草”,从“南方之佳木”到“从来佳茗似佳人”,历经悠悠数千载,可见小小的一片绿叶孕育出深厚的文化精神。茶美学是人们在不断将接触茶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并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人们对茶美感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源于上古神农氏,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茶”字的正体字为“荼”,唐代茶经的作者陆羽,在文中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人说茶起源于唐代。但实际上这只是文字的简化,而且在汉代就已经有人用茶字了。陆羽只是把先人饮茶的历史和文化进行总结,茶的历史要早于唐代很多年。

1、神农说

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2、西周说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今川北及汉中一带)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华阳国志》是第一部以文字记载茶的典籍,因此历史意义更大,也更为可靠。

3、秦汉说

西汉·王褒《僮约》: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此文撰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内容如下:舍中有客。提壶行酤。汲水作哺。涤杯整案。园中拔蒜。斫苏切脯。筑肉臛芋。脍鱼炰鳌。烹茶尽具。哺已盖藏。舍后有树。当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为府椽求用钱。推纺恶败。傻索绵亭。买席往来都洛。当为妇女求脂泽。贩于小市。归都担枲。转出旁蹉。牵牛贩鹅。武阳买茶。杨氏池中担荷。往来市聚。慎护奸偷。“烹荼进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由文中可知,茶已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环,且为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当时社会地位的重要。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已有饮茶习俗。

茶的发展历程

1、唐以前的茶文化:对茶美最初认识

两汉时候茶就从巴蜀传到了长江中游,三国时传到长江下游,到了两晋时期,茶叶有了一定的种植面积,茶已经逐渐成为饮茶之地的人们日常待客之物,还出现了以茶为祭的风俗,茶文化也开始萌芽。随着茶的发现,茶文化开始形成,人们对茶的美有了最初的认识。

茶味甘怡,充饥解渴给人类带来的美感。

茶能治治病健身的功效给人类带来的美感。

茶为祭品蕴含着人类对茶得崇拜美,这些对茶之美的原始认识正是茶美学思想发源之端。

2、唐宋茶文化:确立朴素茶的审美观

唐宋时期用来待客的茶道讲究茶境,即品茶的环境。以户外为主,以自然环境为主,多选择禅室道场内、清风明月下、村野郊外、林里山间等惬意的地点。唐宋时期茶道讲究的是茶禅一体,通过严格的仪式修炼自己,通过品茶“得道”,终极达到茶、人、境三者合一。

“茶兴于唐,盛于宋”。茶文化的发展与唐宋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影响。陆羽《茶经》的问世,将日常饮茶活动提升到修身养性的高度,确立了朴素自然的茶审美观,倡导以“和”为核心的品茶精神,是茶文化发展史上里程碑。大量诗文涌现,对茶的审美更为深入全面,丰富茶文化,进一步使饮茶风气普及民间。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当时社会上茶宴已很流行,宾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动中,品茗赏景,各抒胸襟。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3、元明清茶文化:寻常茶礼仪形成

元明时代,中国传统的制茶方法已经基本具备,茶叶贸易迅速发展,尤其进入清代以后,茶叶外销数量增加,茶叶出口已经成为一种正式贸易方式。明朝时期涌现了大量茶叶专著、茶画、茶诗等茶文艺作品,饮茶方式也有新的发展。中国茶文化得到更深入发展,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清末时期,城市茶馆兴起,并发展成为适合社会各阶层所需的活动场所,茶与曲艺、诗会、戏剧、灯谜等民间文化融合起来,形成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已经成为寻常百姓的礼仪美德,文人们讲究以“至精至洁”,达到“返璞归真。天人合一”之境,这正与陆羽倡导的“精行俭”的美学思想一脉相承。

外公的茶


日日四方奔忙,夜夜听到思念。无论身在何方,不管心系何处,总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喊——不能让火塘熄灭。

日子永远在火塘里亮着。外公佝偻着身子坐在火塘边烤茶的姿势,是我人生的第一篇日记,深深植入奔腾的血管。外公虔诚的神态,小心翼翼地烤啊抖啊,罐里茶叶的每一个细微变化,外公都了如指掌,动作跟茶叶的变化一脉相承,忽急忽轻,急时如风刀光剑影,轻时如水微波粼粼。那只历经炭火千锤百炼的土罐,在外公长满老茧的手上灵活地舞动着。没有高深莫测的咒语,也没有稀奇古怪的章法,该起该落,该抖该放,外公拿捏得那么准确到位,流畅得不拖泥带水。那曼妙的身影就是一种绝美的艺术吧!既有大写意的泼墨,又有工笔描绘的细腻。火候不足则生涩,过头了则焦煳,外公用哺育婴儿的情怀关怀着每一片茶叶。

火塘是外公的一片天,茶罐是外公的一片海。千百遍反复的抖烤,那是对人生的锤炼,悬壶入水的瞬间,焦香四溢,茶叶涅槃,生命有了黑夜和白天。当我们用味蕾丈量苦和甜的距离时,日子散发出五谷杂粮的气息,胸膛布满了喜怒哀乐的光影。

然后花开,然后鸟叫,然后春暖花开、麦浪翻叠。

火塘边,我们出发。

老柴梗的火星跃动着,点亮了灰蒙蒙的迷雾,老茶罐热气呼呼地喘息着,拉响了晨起的哨音,还有那浓酽茶叶的焦香把我从梦境里召唤了回来。无数个清冷的早晨,我都是在外公的火塘边醒来;无数个童年的记忆,我都是被外公烤茶喝茶的虔诚情景塞满。

炭火熊熊,泉水滚滚。呷一口浓酽,外公布满皱纹的额头不期然地就舒展开来,外公灰蒙的眼睛突然就亮堂起来,外公说,再大的困难也抵不过一口茶,茶叶的味道,就是生活的味道。外公的潜意识里一直坚持着一种思想:茶叶是上天给人类的恩赐,来自大自然,吸纳了阳光雨露的润泽,历经了风霜雨雪的肆虐,接受了锄禾汗滴的洗礼。火塘边,还要经历烈火的烘烤,翻来覆去的锤炼,才能真正登堂入室。苦是生活,甜是日子,苦涩回甘都是大自然的法则。来源于自然,就当归属于大众,自私的心无法独擅其美,只有兼善天下才是珠联璧合天作之美。

哗啦啦的水声经久不息,那是酝酿了一冬的新春憧憬在倾诉。外公的火塘上,播种希望的牛铃在清脆地遥想。于是,每一个失落的瞬间,我都从外公热乎乎的茶罐里找到温暖;每一个迷茫的岔口,我都是在外公那一丝不苟的专注中收获方向。

火塘边,我们回家。

烤上一壶茶,喝上两盅,外公的一天就充满了激情,只要火塘里的火不灭,外公就浑身是劲儿。灰堆里面,兴许还能刨出玉米棒子、洋芋坨子,年关时节,上方还吊着腊肉、香肠。

火塘里没有神灵在居住,外公不崇拜任何幻想。火塘里也没有多愁善感,外公一生的行囊就是一片茶叶。不管是“春风十里柔情”的绝美,还是“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浪漫,不管是“古道西风瘦马”的苍凉,还是“人在天涯鬓已斑”的无奈,在外公温暖宽广的罐子里,都可以把那么多的清晨喝得兴趣盎然,把那么多的日头喝得情深义重,把那么多的长夜喝得意犹未尽。平淡是本质,苦涩是历程,清香是馈赠,四季生活风雨的情味,就是生活在罐罐茶里苦苦香香的味道。

天下一家亲,万物皆有情。

喝外公的茶,喝到了一份豁然开朗的滋味。

喝外公的茶,喝到了一份魂牵梦萦的牵挂。

家有多远,梦有多长;茶有多香,情有多深。

想起外公的火塘,心不再流浪。

在城市的喧嚣与浮躁里,外公的火塘一如既往地亮着,在我的心里,在我的血液深处。

就像现在,我打开电脑,打开文档,键盘上流出的依然是关于外公和火塘的字符。窗外是一幢幢还在拔节的高楼,一辆辆还在疾驰的高档汽车。外公烤茶的声音,钻过钢筋水泥的缝隙,躲过闪烁的红绿灯,潮水般涌了进来,落在鼠标里,落在我的茶杯里。

火塘张开双臂,而我却无法触及。多年前,我沿着日益宽阔的公路,风驰电掣地踏入他乡的烦乱与世俗。身上的肌肉一天天壮实,心灵的伤痕一道道更迭。我逐渐长大,外公却一天天日薄桑榆,最终在火塘边合眼。

火塘或者土地,静默留给群星。火塘永远亮堂,外公留下了背影,还有那抹不去的焦香。

一缕茶香筛检了我繁杂堆积的记忆,那歇闲下来的茶罐躲在遥远山村的墙角边,享受着冬眠时光。

外公的火塘永远亮堂,外公的身影徘徊在火塘。

清明时节,隐修了一冬的茶树又一次蓄势待放。采茶姑娘早已将茶篮子作了精打细算,工厂的机器铆足了劲儿。茶叶的江湖,暗潮涌动。

大自然的恩情在家乡漫山遍野集结了生动的绿色音符,“茶乡”处处盛开灿烂的荣耀。香竹箐古茶树依然茁壮得如同风华正茂的青年,3200多年的风雨只不过是过眼烟云。马帮运出茶乡人的祝福也驼回希望,抗日战争的烟火淬火了“滇红茶”,“滇红”从此戎装笑傲世界。

外公短暂的一生,在茶树上结晶,在“茶香”里溶解。火塘永远亮堂,烘烤战火的惨烈,冲泡收获的喜悦。

外公的一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将自己亲手采摘揉制的故事烘烤得有滋有味。外公的火塘永远亮堂,燃烧着坎坷的人生潦草的舞步,燃烧着精致的性格硬铮铮的誓言。

端起的是一份慈祥,喝下的是一份执着,放下的是一份沉静。

茶叶最终都要流向茶盅,物象最终都要归宿泥土。

茶叶的江湖,旌旗猎猎。(沧江鱼)

茶的起源


中国何时开始饮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唯大体上可谓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唐以前饮茶,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为言之,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但多非史实。纵是史实,非加申述,亦不易明。《茶经》云:神农《食经》“茶茗久服,有力悦志”(刘源长《茶史》卷一)。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不足为据。《尔雅》有“苦荼”之句,世以《尔雅》为周公时作品,谬以为饮茶自周公始,不知《尔雅》非作于周公。不足为饮茶起始之证。

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出土的树根,经初步判断是茶树类植物,中国最早种茶的历史可能被改写;茶字的读音源于巴南人,巴渝是茶文化发祥地.

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神农时期

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西周时期

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秦汉时期

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我们仍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宋元时期

茶区继续扩大,种茶、制茶、点茶技艺精进。宋代茶文化发达,出现一批茶学着作,如蔡襄《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特别是宋徽宗赵佶亲着《大观茶论》等。宋元之际,刘松年《卢仝烹茶图》、赵孟頫的《斗茶图》等更是汉族茶文化的艺术珍品。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的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我们看到的“茶”字。

“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如湖南省的茶陵,西汉时曾是刘欣的领地,俗称“荼”王城,是当时长沙国13个属县之一,称为“荼”陵县。在《汉书·地理志》中,“荼”陵的“荼”,颜师古注为: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这个反切注音,就是现在“茶”字的读音。从这个现象看,“茶”字读音的确立,要早于“茶”字字形的确立。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因而在语言和文字上也是异彩纷呈,对同一事物有多种称呼,对同一称呼又有多种写法。

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而且随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回国,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尔后,茶叶从中国不断传往世界各地,使许多国家开始种茶,并且有了饮茶的习惯。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它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

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不少人认为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记载。

佛是茶的升华 茶是佛的禅心


佛与茶的共同诉求是心,是感悟,是顿想,是自我修行,是生命协调。佛要清除人类心灵的杂尘,茶则是洗净上面的污垢,不留一丝细痕。

茶是人、神、佛共同的饮品,是天堂、人间、地狱一致的灵魂净化剂、身体洗礼水。

佛僧自古习文、诵经、品茗,佛文化中凝铸着深沉的茶文化。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具神韵。佛为众生,茶蕴万象;佛度俗人,茶净苍生,一佛一茶,如水光山影,自然相生。

茶味是诗词的神韵,而诗词无佛,则诗词无灵、无境、无气、无味,茶道与为文之道,为佛之理密切相关。“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茶、文,至此极境,功名、利禄、色欲、俗念,何以再求?

心即佛,而茶是心,则茶即佛。清灯古寺,佛法无边。茶清如露,心洁如佛,佛者,茶也。禅茶一味,共参禅机、茶理。静为佛之首,空为佛之本,苦为佛之身,隐为佛之理,欲守佛道,必参苦禅,欲破苦念,必习苦茶,茶者,真佛也!

中国茶道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它表现为四大理念:天人合一、物我玄会是哲学基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人文思索;涤除玄鉴、澄怀味象是审美诉求;道法自然、保合太和是茶道美学的基本法则。四大支柱互相依存,共同构筑着茶道美学大厦。

茶人们既创造美,也可欣赏美。

土耳其的茶风茶俗


土耳其位于地中海和黑海之间,西邻蔚蓝的爱琴海,横跨欧亚两大洲,有东西桥梁之称。历史上丝绸之路的终点土耳其,如今在茶叶消费量和产量上分别居世界第四位和第七位,茶是当地人民生活的必需品。

土耳其,地处亚洲小亚细亚和欧洲巴尔干岛东南。,早晨起床,未曾刷牙用餐,先得喝杯茶。在全国,无论是大中城市,或是小城镇,到处都有茶馆,甚至点心店、不吃店也兼卖茶。

在土耳其,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年长者还是年轻人,人们对茶叶的热爱是相同的。茶叶在土耳其,是全民族共同的饮品。在土耳其最大的城市伊斯坦布尔,博斯普鲁斯海峡贯穿城市,从海的一岸驶到对岸需要1个小时,就在摆渡的船上,便有便宜的土耳其茶叫卖。在土耳其街头,随处可见卖茶的小站点。而喝茶的另一去处便是咖啡厅。传统中,咖啡馆是属于男人们的地方,男人们聚集在一起打牌下双陆棋,进行日常的社交,也放松心情。然而,在过去的20年里,这一情况有所改变,现在,喝茶的咖啡馆里多了年轻的孩子们,当然还有女性。在机关、公司、厂矿时,都有专人负责煮茶、卖茶和送茶。在学校教师办公室里,还专门按有一个电铃,教师若要喝茶,只要一按电铃,就会有传人提着茶盘和杯子,将茶送去。就连学生,在课间也可去学校专门开设的茶室里喝茶。总之,茶已渗透到土耳其的每个角落,各个阶层,成为土耳其一道颇具特色的生活景观。

煮茶时,使用一大一小两把铜茶壶:先用大茶壶放置木炭火炉子上煮水;再将小茶壶放在大茶壶上,茶的用量大约按1克茶30-50毫升水的比例投放。待大茶壶中的水煮沸后,就将沸水冲入放有茶的小茶壶中,经3-5分钟后,将小茶壶中的浓茶汁按各人对茶浓淡的需求,将数量不等的浓茶汁分别倾入各个小玻璃杯中。尔后,再将大茶壶中的沸水冲入盛有浓茶汁分别倾入各个小玻璃杯中。尔后,再将大茶壶中的沸水冲入盛有浓茶汁的小茶杯中,至七八分满后,加上一些白糖,用小匙搅拌几下,使茶、水、糖混匀后便可饮用。土耳其人喝其他饮料是都是冷饮的,唯有茶要在很烫的时候喝,并且放入很多糖。在土耳其东部的人更喜欢把硬的方糖含在口中后喝茶。

土耳其人煮茶,讲究调制功夫。认为只有色泽红艳透明,香气扑鼻,滋味甘醇可口的茶,才是恰到好处因此,土耳其人煮共时,总要夸煮茶的功夫。在一些旅游胜地的茶室里,还有专门的煮茶高手,教游客学着煮茶的。在这里,既能学到土耳其煮茶技术,又能尝到土耳其茶的滋味,使饮茶变得更有情趣。

土耳其最喜欢喝红茶,叶喜欢喝薄荷茶。在4、5年前,土耳其开始尝试种植和生产绿茶。目前,在土耳其已有一些年轻女性开始饮用绿茶。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宛皖:思念的莲心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