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我的普洱茶美学主义》是马哲峰老师以美学的视觉审视普洱茶,分为五部分来讲述普洱茶的美,即:普洱茶的形态之美、普洱茶的汤色之美、普洱茶的香气之美、普洱茶的滋味之美、普洱茶的叶底之美,将普洱茶置诸于自唐及今历代茶美学的大时代背景之下来审视。

人说茶中最难是普洱,我说茶中最美是普洱。普洱茶中从不缺乏美,设若我们以美学的视角审视普洱茶,那么,会从中照见一个怎样瑰丽的普洱新世界?且听我慢慢为您道来我的普洱茶美学主义。

一、普洱茶的形态之美

以茶的形态变迁来俯瞰普洱茶,仿佛是一个因时空交错,遗落在遥远的七彩云南,绝世而独立佳人。当紧团茶倍极尊荣的唐宋时期,她抱朴守拙,以“散收,无采造法”自然钟野紫的形态,游离于中原人士的视野之外。中原腹地,紧团茶历唐宋元明数百年,遇上了出身草莽明太祖朱元璋,一道“罢造龙凤团茶”的圣旨,旧有的尊荣在君恩浅处,化作过眼云烟。或许是山高皇帝远,极边之地的云南,假以“蒸之成团,西蕃市之”现实需要之名,承继了紧团茶的衣钵。

有清一代,普洱茶名播天下。瑞贡天朝的普洱茶,散茶与紧团茶并存。比照中原腹地的名优绿茶,拣选幼嫩芽叶制作上贡的普洱散茶,无疑是为了迎合主流。另一种拣选幼嫩芽叶制作上贡的紧团茶,则有讨得皇帝欢心并以此来表达忠心的意味。

从上贡皇帝的普洱紧团茶的名称和形态,就可以管窥一斑。现有的文献中,有明确记述女儿茶的,非普洱茶莫属。从清乾隆年间的张泓和稍晚道光年间的阮福对女儿茶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采制女儿茶的是称为“夷女”的少数民族女子。阮福描摹形态为“小而圆者”。这种形态出现的缘由,直到我们一次又一次经年在云南普洱茶山游历的过程中,才寻找到了答案。

在景迈芒景的哎冷山茶魂台,在巴达章郎布朗族博物馆,在南糯山半坡寨,在布朗山老班章寨子,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保存完好的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信仰,那就是生殖崇拜。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再到后来的文明社会。发达的中原文明先民一脉相承的祖宗崇拜,落后的云南少数民族文明延续至今的生殖崇拜,本质并无不同。从人类文化学的视野来考量,女儿茶正是云南少数民族古老宗教信仰的产物。在封建王朝的皇帝看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为了向皇帝表达忠心,上贡皇帝女儿茶都隐含着深层的寓意。另一种普洱紧团茶人头贡茶,尽忠的意味更加明显,“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在普洱市博物馆,隔着玻璃,我长久的凝视普洱贡茶。在我看来,普洱茶的形态之美,在女儿茶、人头贡茶中蕴含有狞厉之美。

普洱茶名称和形态的变迁,无言的诉说着云南民族文明和中原文明之间从未停止过的交流和融合。清中期用来上贡的女儿茶,到后期被称为景谷姑娘茶,雅称为私房茶。民国时期今儿被更加文雅含蓄的名称沱茶所取代,馒头形也被窝窝头型替换,这显而易见是汉族带来的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的边疆文化交融的结果。

自清末民初伊始,汉族带来的中原文明对普洱茶形态影响表露无遗。直到建国以后,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最好最细嫩的原料用来制作沱茶内销;老嫩适度的原料用来制作俏销的圆茶;边销的则是牛心型紧茶,牛心紧茶又名蛮庄茶,后来被砖茶所取代。这些都写进了茶学的教科书中。饼、砖、沱,毫无疑问的是普洱茶中的主流形态。如果我们以中国传统的哲学来看待这些形态,天圆地方,人为万物之灵,其中所蕴含的美学浮出水面。

侨销港澳台东南亚的圆茶,无声的召唤这些海外游子,每逢佳节倍思亲,举杯邀陪明月,低头思恋故乡。

边销藏区的砖茶,召唤中华儿女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铸就新的长城。

内销的沱茶,饮茶思源,莫忘亲恩。

二、普洱茶的汤色之美

普洱茶终其一生,身份在不断的发生着变换,这其实与我们人一样。

从茶树上采摘下来的嫩叶,到锅炒杀青,揉捻做形,日光干燥,名为晒青毛茶。现代人以茶叶科学的名义,赋予了它一个明确的身份,大叶种晒青绿茶。它的汤色黄绿、清澈明亮、富于光泽。

晒青毛茶一经紧压成型,身份发生了变化,普洱茶的国家标准自此开始承认它属于普洱生茶的合法身份。历史上,生茶向来占据主流。新鲜的普洱生茶,仍然属于绿茶的范畴,茶品的汤色依然以绿为美。奇妙之处在于,这才仅仅只是普洱生茶变化的开始,历经经年的储存,普洱生茶的汤色由绿转黄,最终逐渐变红,汤色的变化意味着普洱生茶品质的升华。因其汤色后期变化性大,周期漫长,展现的是普洱茶的古典美学因子。

晒青毛茶经过泼水渥堆发酵,有了另外一个名字,普洱熟茶,无论紧压与否,都是法定的身份与地位。熟茶的汤色红浓明亮,在后期储存的过程中,色泽变化远较生茶小得多,仍然以红色为基调,只是在汤色的深浅和明亮度、清浊度上有所区分。问世较晚,展现的是普洱茶的现代美学因子。

茶文化视野审视普洱茶的汤色,崇奉的是“道法自然”的原则,各类普洱茶品汤色,无不遵循这一原理。色彩绚烂的普洱茶汤色,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普洱茶美学的丰富性,亦如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

自唐代以来,儒释道主导了中国的茶文化。中国茶的主色调向以绿色为基调,中国人固守着这一抹绿色,沉醉其间。地域色彩强烈的青茶、黄茶,边销的黑茶,外销的红茶,各据一方。放眼国内外,茶的世界,版图色彩不一。变革自二十世纪八十年开始,短短三十多年的时间,国内茶版图色泽渐趋斑斓。文化的交流和融会才是核心。

从高原之地的藏区,到港澳台东南亚,再到海外,后又返回内陆。普洱茶行销的路线,犹若茶马古道般曲折迂回。从固守传统到接纳创新,文化的融会和交流从未停歇。

生茶也好,熟茶也罢,随着岁月的绵延,普洱茶终将老去。老而弥坚,愈陈愈香,时间成就了普洱茶,也造就了我们,结果好与不好,要回过头来看先前种下的因。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但愿从普洱茶汤色转换的过程中,我们能够照见初心,莫失莫忘。

三、普洱茶的香气之美

令人愉悦的气味谓之香气,香气乃是普洱茶美学的核心和灵魂之一,闻香识普洱,藉由香气的引领,我们步入茶世界的桃花源,自此不闻他茶,唯爱普洱。

自唐以降,这一千多年以来,儒释道为翘首的华夏正统文化所到之处,成千上万的历代名茶,所受影响深入骨髓。尤以具正统主流地位的名优绿茶为甚。自古及今都追求清新自然的香气。从清香、嫩香、毫香、花果香味、果香和花香。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花香中尤以兰花香味最为殊胜。茶圣陆羽《茶经》中要求茶人身体力行:“精行俭德”,被后世崇奉者以拟人化的方法,投射到了茶品的香气上。

宋代范仲淹所做《斗茶歌》有:“香薄兰芷”的描绘,明代的张源《茶录》描摹茶品“茶有兰香”。兰,以其高洁的品性被誉为君子的象征。兰为王者香,以兰香喻茶香,是为传统儒释道文化浸淫下的茶人,对茶品最为美好香气的追求。

清代张弘撰《滇南新语》中描摹岁贡的芽茶,已改用了“味淡香如荷”的美好词汇。兰、荷,在香气的文化品性上一脉同源。普洱茶借由上贡的机缘,凭借士人的生花妙笔,开启了茶文化融汇的进程。

传统儒释道茶文化视野下,茶品香气,以纯为本,道法自然,以香喻德。如今最为美好的普洱茶香气,一如既往,誉为兰花香。

当今的普洱茶,在所有的茶类中,以众多的名山头乔木古树生茶独树一帜,几无产品堪与其比肩。以文化视野下的哲学观点视之,茶,天涵、地载、人育的灵物。每一座山的茶品,都有着曼妙迷人,而又自身风格卓绝的香气。易武茶的兰花香,景迈茶的花蜜香,冰岛茶的冰糖甜花香,贺开茶的果密甜香等等。可以视同为现代茶文化视野下,兼纳并蓄,多元化思维下的产物。

迎合现代潮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诞生的普洱熟茶,在普洱茶香气美学上,归类于现代主义的产物。熟茶香气有普香、梅子香、枣香、参香和沉香,无需长期等待,当下即可享受。

回溯过往,自唐及明,“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的云南茶,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异数。它的出产地域长期有利于中原王朝的统治之外,在遥远遍地的雨林中倔犟的生存了下来。边地之人从不掩饰对中原文化的向往,现今流传在滇南少数民族中间所崇敬的茶祖诸葛亮即是佐证。惜乎受到正统文化教育的士人,看待这茶多有偏见。迟至明代的谢肇淛《滇略》(1620年)卷三中云:“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瀹作草气,差胜饮水耳。”

每个时代,总有为数极少的杰出之人,能够超越身处时代的局限性。明代云南大理白族进士李元阳在《大理府志》中记载:“感通茶,性味不减阳羡,藏之年久,味越胜也。”这种远见卓识,令今天的我们自愧弗如。幸运的是,数百年以后,李元阳有了自己的知音,那就是邓时海先生,化用明人李元阳的提法,提出普洱茶越陈越香,使普洱茶香气臻于独特文化境界,藉此融入主流茶文化的行列,为当代世人所公认。

普洱生茶,一脉传承,承继千年古典茶美学的香气精髓。

普洱熟茶,开拓创新,展现当下现代茶美学的香气潮流。

普洱老茶,继往开来,融会古典与现代茶美学香气之大成。

四、普洱茶的滋味之美

茶的滋味五味皆蕴,我们用自己的味觉来感知茶味。舌尖最能感知甜味,舌根于苦味最敏感,舌的两侧对于于酸味尤为灵敏,舌头的表面着重于涩味。茶的滋味就是生活的滋味,亦是人生的滋味。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自中唐时期陆羽的时代开始,中国茶脱离中药的范畴转投饮品的怀抱,美味成了共同的追求。

绿茶引领下的古典茶美学“贵新”,向以新鲜自然为上。我们暗自猜想,或许是远离茶产地的缘故,越是不易得,尤为珍惜的缘故。

翻看茶史,中小叶种的名优绿茶一直深受人们的宝爱,自唐及今,已逾千年。如今,普洱茶的原料晒青毛茶虽然与名优绿茶绿茶同属一类,滋味都以“涩、苦、鲜”为主,滋味的强度上却有天壤之别。或许是饮食习惯潜移默化的影响,滋味清淡的名优绿茶深受青睐。与之相比,大叶种的普洱生茶苦涩感强烈,远超中小叶种的名优绿茶。而在鲜爽度上与其相比,亦无明显优势。是故几百年以来,普洱生茶一直无法跻身于名优绿茶的行列。

当今名山头乔木古树普洱生茶的风行,科学家以为其内含物质与名优绿茶相若的缘故。茶美学途径的探寻更具趣味性,独具个性风格的普洱茶引人入胜。

普洱生茶被邓时海先生划分为阳刚性与阴柔性两大风格,普洱茶由此独具茶美学风格。

阳刚型的普洱生茶滋味苦重,苦的类型千姿百态,苦的强度各不相同。小勐宋苦茶的苦比黄连,苦后无甘;大勐宋的苦感尖锐,回甘迅猛;老曼峨的苦干凝重,回甘较慢;新班章的苦感较重,回甘较快;老班章的苦甜平衡,入口有苦,迅疾回甘。

阴柔型的普洱生茶滋味甜美,香甜的类型各异,风格绝不不同。易武的兰花香味,香甜柔美;贺开的果蜜甜香,甘甜醇美;景迈的花蜜香味,甘甜纯正;冰岛的花样芬芳,冰糖甜美。

我们禁不住的赞叹,没有任何一种茶,犹如普洱茶这般具有如此丰富的多样性和各具特色的个性风格。

普洱熟茶所代表的是一种现代主义的茶美学风格,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诞生的普洱熟茶,因为产地气候、原料、发酵工艺等原因,昆明茶厂、命名为宫廷普洱。

既往看待原料的老嫩,叶底一目了然。但以茶美学的方法看待叶底,细嫩不再是唯一的法则,反倒是原料老嫩适度,无论新茶或者愈陈愈香的老茶,后期的综合表现都更胜一筹。阴阳辨证的艺术鉴赏方法融入了茶美学之中。

六、结语

我的普洱茶美学主义,将普洱茶置诸于自唐及今历代茶美学的大时代背景之下来审视。

普洱茶的美是古典的,承继了古典茶美学的精髓。普洱茶的美是现代的,开创了现代茶美学的新领域。

普洱茶的美是民族的,凝结了历代云南民族茶美学的精华。普洱茶的美是华夏的,开创了华夏茶美学的新境界。

普洱茶的美学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美在你我,美在每一个人的心间。

文/马哲峰:河南省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国家级高级评茶师/国家级高级考评员,行知茶文化讲习所所长。

cy260.COm小编推荐

雅韵茗家肖晓峰:我为什么选择古树茶


一直想写这篇感悟很久了,没动笔的借口太多,直到最近来喝茶的朋友多了,再不把思路理出来,就还不了情了。

凡事有因果,大多人在纠结果,却少人还原因,道理很简单,果都来由于因,纠因太复杂,是自我反省,回归本真,太难。我是理科数学专业生,对于逻辑比较敏感,所以自然就有了追溯原因的习惯。

我是客家人,自小有饮茶氛围,也就有了喝茶习惯。原来并不讲究,是茶就喝。大学毕业后,从事教育和IT行业,由于工作原因,常饮酒熬夜,其间一直喝茶,直到前些年,不良习惯导致胃病严重,常常胃酸反流。平时喝茶时,反而加重,这毫无道理,所以就有了对茶本质的追寻。这一开了头,就止不住,于是有了以下历程,直到现在。

一、成立国内首家专业普洱投资收藏基金

做普洱私募是偶然,也是必然。由于之前我自己的原因,指引我走向追寻茶品质,健康安全之路,也就有了找寻茶界品牌之选。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朋友们全力支持下,并始了以金融理念与传统行业品质结合的创新之路。

茶基金从第一期发展到五期,一年时间,规模不大,千万级别。基金的发展过程,就是我对普洱的认知过程。品种选择,从大益到福今,一个是台地茶老大,一个是生态茶标杆,让我短时间对其理念、品质、市场有了充分了解,品牌就是品牌,流通性足够强,有了市场变现才有了我基金的存在,也庆幸这一年里基金享受到了市场给予的超过60%的收益。

在这过程中,我一直喝好的熟普,它修复了我的身体,这也让我坚定了普洱的选择;但也在很常时间里令我困惑,为什么品牌出的生茶新茶我喝不了?苦涩,对胃刺激大,身体不适。难道真的如市场所说,普洱生茶新茶不要多喝,要存放转化后才好喝?

寻因的习惯,让我很难接受这一点,也就有了以下的篇幅。

二、何为真正好的品,雅韵茗家都秉承专注专业、全力以赴之态度,做极致、简约之产品,对品牌负责,对茶农、消费者负责。

雅韵茗家基地之古树茶产品,未来将以高性价比回馈茶友,将持续改善基地茶农生活,为古茶树保护积蓄实力。

我时刻牢记着亦师亦友的一长辈说过的话,人要永远保持着三颗心:“敬畏之心、感恩之心、平常之心!”

雅韵茗家肖晓峰

2014年11月25日

周重林:我眼中的《普洱》和普洱茶


周重林:我眼中的《普洱》和普洱茶

周重林《普洱》杂志的副主编,全面主持普洱杂志的工作,今天我们来看看周重林眼中的《普洱》杂志和普洱茶

编辑付颖推荐:周重林现在虽然不在普洱茶行业了了,但是他对普洱茶行业的贡献在说话是最有分量的?

周重林:对,他的话是能够引起产业关注,他以前是省茶叶公司的总经理,后来是云南省茶业协会的会长,他对普洱茶很了解,而且有着30多年的经验。30年,足够成为一个专家了。其实,在云南很多这方面的专家,他们懂得怎么去种茶,怎么发酵,但他们对这个行业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而且具备了系统的认识还要知道怎么写出来,写出来了还要知道怎么去传播,这个不容易。为什么现在普洱茶乱麻麻的?今天一个调,明天一个调,因为这完全是自己看不到,而要外地的人来发现。

新报:你怎么定义普洱茶?

周重林:这是一个长期形成的两极文化。一方面,它是贡品,是奢侈的;另一方面,它又是便宜的,老百姓的,有很强的民生性。它既是日常生活性的,又具有它的皇家气息。所以,今天还有人搞马帮进京,这种事很有市场,但也是一种典型的自卑思想,在这些人的意识中,就是非得要进京,只有进了北京才厉害。前几天我又听说有人要挑着茶叶担上北京了,这简直是没事干了,茶业成了行为艺术表演,现在的运输这么方便了,你为什么不用火车不用飞机?非得要人走马驮?当然,我也不否认普洱茶奢侈性的一面。而居这两者之中的一部分人,他们觉得喝不喝都无所谓,这是一群很理性的人,他们认为,既然普洱茶那么好,那就不会一百年默默无闻,按说普洱茶出现了上千年,有史记载的上百年,可真找有效的信息却很少,文化的根基很脆弱。你说产业兴盛过,那它的原始积累哪里去了?我觉得我们应该比较理性地看待普洱茶,慢慢地去推进它,形成一种坚实的文化基础,而现在是每个人都在插手,每个人都在发言,每个人都在抢夺话语权。我写过一个文章,叫《时间,普洱茶的精神内核》,很鲜明地给普洱茶做了定位。

新报:普洱茶把很多文化人都网络了进来,你觉得这些文化人在其中扮演的是一个什么角色?

周重林:其实,有很多人懂,但写不出来,而能写的又就是那么几个人,不信你看看,如果过几天有别的什么东西热啦,大卖啦,又是这帮人!

新报:你怎么看待这些关于普洱茶的书籍?

周重林:只能说有些书呢,丰富了普洱茶,但是并没有给普洱茶带来理论上或者更大意义上的突破。实际上,我们看到的很多东西,要么是访谈记,要么是到茶山走走,采访些老人,我把它定义为“田野考察记”。这种东西很简单,比如说我到一个地方去,我不了解普洱茶是什么东西,我可以去跑跑茶山,找几人问问,“你们觉得怎么样?”,实际上,大量的证据已经表明了,很多农民并不懂普洱茶。而且那些所谓的后继时代的传人,都是普洱茶热了,他们再转过来做普洱茶,这就跟钱钟书说的“野孩子认父亲”一样。

新报:在办杂志的过程中,有没有印象最深刻或者最让你感动的事?

周重林:其实,最令我感动的是像王洪波老师,还有何真老师,他们都是很优秀编辑和策划人,而且他们是跟我父辈同龄的人,在一起工作也没有代沟。他们当时觉得自己的观念比较落后了,想找个观念新的,其实不是这样,他们的观念也很新,有这种想法就已经很先进了。普洱市政府委托他们办杂志,他们找到我来参与,我也把我以前团队的一些人带到了杂志中来。一年中,他们付出了许多。我觉得我们这个团队都很努力,同时,这也是多方促成的,是多方的资源整合,其实我们现在做的主要是资源整合。

新报:现在有没有想过要推出什么新的栏目?

周重林:我们目前新增的栏目呢,主要是发现了普洱茶的外延价值,我们接下来会准备改版,既要兼顾读者,读者要读着好读,不至于是一些太论文的东西,也要兼顾茶商。

新报:普洱茶在外国的情况怎么样?

周重林:这个不是很了解。据邹家驹先生介绍,八十年代的时候,普洱茶在日本的销量很大,每年都是上千吨的销量,后来因为其他地方做假,市场受到了破坏。韩国还有中国普洱茶学院呢,姜育发就在韩国做普洱茶学院的院长。法国要好些,普洱茶在法国一直都有市场。有个叫甘普洱的老兵整个家族都在做普洱茶的生意。

新报:你觉得普洱茶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被人们所认识,这里面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周重林:我觉得很多人是因为好奇,还有人是因为看到了商机。其实,很多人搞不懂普洱茶是什么东西,说了半天,其实是长期空白。现在推出了那么多的刊物,很多报纸也刊登了相关的文章,也说明很多人都想搞清楚这个问题。

茶马古道上的普洱茶庄


1909年—1910年,历史上,勐海与缅甸景栋之间就有长期的贸易往来。在勐海,大丫口,思茅之间经营散茶、黄烟等商品的商业资本很早已经存在,而以揉制茶叶,做紧茶——普洱茶的则在1909年间才开始在勐海出现。

最早的一家普洱茶庄叫张堂阶。在此之前,勐海茶叶散茶远至思茅揉制。藏族在三月和十月,两次来思茅买茶。张堂阶设立了茶庄,由思茅请来了汉族揉茶师傅,传授技术,开始揉茶,制紧茶。从此,运往西藏的茶叶由勐海出口,经缅甸景栋、仰光,印度的加尔咯答、噶伦堡进入西藏。傣族和其它少数民族的大批揉茶技术人员。在汉族师傅的培训后,逐渐成长起来,勐海地区揉制茶叶的商号也纷纷出现。

字号年份规模掌堂

“恒春”号1909—19102盘灶张堂阶

“洪记茶庄”19246盘灶董耀庭

“可以兴茶庄”19271盘灶周文卿

“恒盛公”19273盘灶张静波

“新民茶庄”19282盘灶

“利利茶庄”19292盘灶罕荣邦

“时利和”19282盘灶王确实

1930——1931年开业的有:

云生祥2盘灶李云生大同茶庄2盘灶麦植三

佛兴茶庄2盘灶李佛一

1938年,民国政府开设机蒸制茶厂。

马哲峰:把一件事当做一项事来做,把一项事当做传播和传承来做


2014年在河南这片土地上,有那么一群人陪伴我们身边又影响我们的文化人物,他们推动河南文化的发展和变革,他们是值得我们铭记和感谢的人。

2015年1月25日由马克思网、马克思文化新媒体主办,于河南郑州举办的“我们都是文化人”2014河南文化先锋人物年度盛典上,行知茶文化讲习所马哲峰老师荣膺2014河南文化十大先锋人物。2014河南文化先锋人物是用独特的视角,深刻的剖析,真实的呈现2014年度发生在河南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热点事件,聚焦文化事件漩涡中的人文情怀,记录发生在我们身边而又影响我们的文化人物。

行知茶文化讲习所马哲峰老师,全国茶馆等级评审专家委员、河南省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河南省茶叶商会副秘书长、河南商报创业导师、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周口科技职业学院客座教授、国家级高级评茶师、国家级高级考评员,10年院校从教经历,典藏5000册茶书,秉承先贤王阳明知行合一之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2002年至2014年连续12年行走全国各大茶区游历访茶,践行大教育学家陶行知教育理念,倡导研修加游学模式,引领中国茶行业社会教育潮流。

2014年他发起茶文化进高校公益讲座,先后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中医学院、平顶山学院、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周口科技学院等高校师生开展公益讲座。推动高校增设茶艺课程,先后受聘担任道家文化始祖老子故里周口科技职业学院、唐代茶仙卢仝故里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宋代大茶人苏东坡终老之地平顶山学院等高校客座教授,身体力行为高校学子讲授茶文化。并预计在2015年为安阳师范学院、开封大学、信阳师范学院等高校学子开设茶文化公益讲座。

马哲峰老师在2014年12月《普洱》杂志首次发表“我的普洱茶美学主义”文章,引起社会关注;随后马哲峰老师面向中原城市群各大城市开展“我的普洱茶美学主义”主题大型巡回公益演讲,16座城市,16站讲座,站站异彩纷呈,引发行业热议、媒体报道。邓时海先生评述:“这篇普洱茶美学文章是从新普洱茶诠释和感悟,表达了普洱茶美感艺术之一面;而过往谈及境者,多从普洱茶的陈老美以阐扬之。如今普洱茶之艺术美,就有了新旧的完整意识,当然,如果那新普洱茶美的义涵,能直接成长为老普洱茶之美,更是我们急切所期望的!”。我们都是文化人2014河南文化先锋人物盛典组委会为马哲峰老师致颁奖辞:把一件事当做一项事来做,这就是功;把一项事当做传播和传承来做,这就是历史。中国茶从大学教育开始,这才是华夏文化的魂。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行知文化也一如既往传播茶文化,热忱欢迎更多高校参与茶文化进高校公益活动,热忱欢迎更多茶行同仁参与“我的普洱美学主义”主题大型巡回公益演讲活动!

马哲峰

全国茶馆等级评审专家委员/河南省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河南省茶叶商会副秘书长/河南商报创业导师/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周口科技职业学院客座教授/国家级高级评茶师/国家级高级考评员

行知茶文化讲习所所长

普洱茶马商道


清雍正十三年(1735)思茅设驿,专开从到易武的茶马道,此道从思茅向南行,经黄草霸—卡房—高酒房—勐班—补连—补岗—椅邦—曼拱—曼乃—镇越易武,行程七天,全长535华里,是思茅通往勐腊、易武、倚邦、曼拱、革登等普洱六大茶山的茶马通道,清朝廷上贡的(女儿红)就是从这条驿道运出的,这是一条有一.五公尺宽的石铺大道,它沿着原始蜜林遮盖的山岗竹头,绕着重重唆岭,从思茅通到勐腊易武,这条茶马道用的石头,全是河里的硬沙石,思茅县志办姜定忠先生考查过,小石如方斗大,大石宽三十多公分,长一公尺多,重2-3公斤,而路边连一个石子都没有,石头全部是从其他地方抬来镶起来的。据史料中载:民国3年(1914),普思沿边行政总局局长柯树动招佣临时工程队修开,当时百性称它为“柯家大道”。这条茶马道经过的(卡房),海拔为1527公尺,是当时设在这里的一个检查站,由内地或六大茶山出进马帮驮运的茶叶货物等都要检查,交纳关税,才可以走,故得此地名:“卡房”,而过去就是高酒房是路途上的食缩地,海拔为1530公尺,山高水甜,用这里的水烤出来的酒,滋味高,酒度浓,加上此地不沾村,成了过路茶马商帮必缩之地,赶马的或行卖商人到了这里,牛马一歇,先要一碗热茶下肚,再要上一瓶老酒,几碟小菜,主人发了才,盖了一栋雕龙书凤的青砖白瓦四合楼院,被人称(高酒房),因此,高酒房也就成了这茶马道上的地名。

思茅澜沧茶马商道

民国时期,思茅到澜沧的驿站,从思茅向西南行,经整碗—翠云—糯扎—火烤寨—油炸房—锦章—澜沧,路称七天,470华里,从澜沧雪林出境可至面甸腊戍。从澜沧—勐连—芒信出境至面甸万霍道,由澜沧至西盟出境于面甸大道小径相接,是边贸传统商道,民国时期,澜沧景遇茶山是普洱茶产区之一,年产茶叶800多担,外地商人赶着马帮从思茅到澜沧景遇茶山购茶叶达到昆明,西藏或面甸销售。

思茅江城茶马道

民国时期,思茅至江城的茶马商道,从思茅向东南行,经倚象霸—石高箐—曼克老—营盘山—阿树—江城,七个马站,400华里,从江城出口茶叶的商道是由江城李仙江坝留渡口顺江而下至越南莱州,水路约200华里,行程五天,可直达港口海防,再海运香港,从江城到几个邻县和老挝勐鸟、越南莱州的驿道里程和茶商马帮站口,据《江城县志》载,有以下几条:1、由江城到墨江520华里,计八个马站;江城勐烈街—河口—半边寨—曼兴—龙塘街—三星街—着落—墨江县城,2、由江城到普洱420华里,计六个马站;江城勐烈街—三家村—丫口寨—曼兴—铁厂河—草皮街—普洱县城。3、由江城到镇越易武350华里;计五个马站:江城勐烈街—阿树—曼汗—曼乃—曼丽—易武。4、由江城到老挝勐鸟120华,计二个马站。5、江城勐烈街—大路边—老挝勐鸟。

普洱思茅通国外茶马商道

中国昔日对外交流的第五条通道即是茶马古道,形成的历史已上千年,其中基本路线有两条:第一条茶马古道是从云南的思茅普洱出发北上,经大理、中甸、察隅、波密、拉萨、日客则、讲孜、亚东、柏林山口分别到面甸、尼泊尔、印度;另一条是四川的雅安出发,经康定、昌都到尼波尔、印度。云南学者木宵弘、陈宝玉等,90年前会实地考查过第五条通道—滇藏川茶马古道,在《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一书中载,路线从普洱茶乡的思茅普洱开始北上经景谷—景东—南涧—下关—大理—丽江—中面—德钦—梅里雪山—西藏甲朗—碧土—察隅—印度、面甸。木宵弘先生他们从甲朗到碧土—扎玉—左贡—田妥—帮连到过昌都。从木先生标记的茶马古道线来看,从西藏帮连通白马—然鸟—扎木(波密)—林芝—米林—郎县—加查—乃东—泽当—穷结—扎里—贡嘎北向曲水—拉萨。又从贡嘎西向通浪卡子—江孜—日客则—拉孜西下通定日—门哈帕—镍拉木—尼泊尔。

另外还有一条是从思茅到国外的(新茶路),美籍学者娄杨丹桂女士在《新茶路考》论文中说,路径大体是这样的:沱茶从思茅发至腾衡,然后进面甸的米支那,八模和满得列(曼德勒),可分为两条路:马帮路和汽车路,一条是从满得列装火车至仰光港口,另一条从仰光装上英国p&;0输船海运至印度加尔各答港口,从加尔各答又装火车向南运往西里古里,之后装上缆车向北运送到葛伦堡的十里区,这里是云南沱茶的交货地点,等待接货的藏族马帮将茶用骡马驮回西藏。行走大约要18天至20天才到达拉萨,路径由葛伦堡过土大桥,进锡金地界,往北上山到干托克,从干托克由马帮又翻回惹嘎拉山口进西藏的亚东关口,经帕里、讲孜最后到达拉萨,这条新路是二使世纪初由在印度经商的纳西族杨守其先生首创成功的。

佛海通国外茶马商道

由佛海出口的紧茶,除少数销售于不丹,锡金及尼泊尔一带而外,大多数皆运入西藏方面销售,并没有完全外销,由思茅经下关、大里、阿墩子入藏,需要三四个月的马程才到拉萨,而由佛海经面甸到拉萨不过三四十日。

佛海复兴茶号老板李拂一先生在《佛海茶区概况》中说:佛海茶叶运面甸景栋、瑞仰、仰光、印度加尔各答、葛伦堡到西藏拉萨。由仰光再换船三日或四日至东即加尔各答上岸,由加尔各答再上火车,北运至西里古哩。由西里古哩用牛车或汽车运抵加嶙崩。锡泊至仰光须三天至五天,到达加嶙崩最快须一个月之期,这是过去佛海销售给藏族茶叶的唯一出路。

后来面东公路修至公信(又作贵兴),佛海茶叶出口,还有一部分舍西北锡泊路线而道西南孟艮路线的。由佛海西南行经孟艮,再西行经打崞而至公信,马程竟十四日。由公信交汽车运连瑞仰和海和,然后换火车再西行至大市。由大市直向仰光,至少可减少四五日行程

民国20年至27年以来,缅东公路由公信延至孟艮土司地,由佛海至孟艮(景东)一段马站为期仅亦不过一周。由孟艮两日之汽车可至瑞仰,再一日直快火车即可到达仰光。比起西北锡箔路线减少了一半的行程。所以不再取道锡箔之途,每年由佛海出口的茶叶包括圆茶、砖茶、紧茶及散茶等数种。销地遍暹罗、缅甸、印度、尼箔尔、不丹、锡金及西藏等各地,以西藏销量为最大,据统记,民国24年(1935),佛海运销出口一万担,民国26年(1937),运销出口一.六二万担。

我的有机速溶普洱茶人生——朱向东


很遗憾,作为观察者的我们,无法回到2001年,看着一个身患癌症晚期的人是如何靠着坚强的意志与死神博斗,直到最后他意外抓到生命的“诺亚方舟”,战胜了癌症病魔,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并且成就了一个品牌。

我们错过的,是一个与病魔的斗争故事,也是一部饱含辛酸的奋斗史——朱向东在与癌魔抗争的日子里,不断查找与抗癌相关的资料与案例,从中发现了茶中的茶多酚等有益物质具有一定的抗癌功效,使得在癌症病痛中的他看到了希望,通过长期科学定量的饮用普洱茶(大叶种茶的茶多酚含量最高),他的病情逐步好转并痊愈康复,正如朱向东所总结的“癌症痊愈的因素很多,但对我来说普洱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他就确定了人生的奋斗目标——创新型功能化普洱茶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理想就是让有机普洱茶更好地造福于人类的健康。于是,他的人生翻滚、蜕变、升腾,一个企业跌宕起伏的商业故事就此上演。

2003年,刚从病痛中恢复过来的朱向东创立云南奥欧科技有限公司,并且随着公司功能化普洱茶产品生产国家专利的研发成功,公司正式更名为云南益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是,公司功能化普洱茶产品的“醇润”品牌,就像一颗倔强的种子,艰难而真实的破土生长。

童年的戏剧人生,一段抹不过去的经历

1961年,在思茅(现在的普洱市)的景谷县,朱向东出生了,与其他小朋友一样在那个年代享受了短暂的快乐童年,然而好景不长,1966年,父亲被打成“走资派”,关进了牛棚,母亲也受到了牵连,家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年幼的朱向东从幼儿园里被赶了出来,由于没人照理,只得回到老家景谷益志乡跟随爷爷和舅舅生活。他在偏僻的乡村无法获得正常孩子的学校教育,好在母亲和舅舅都是教师,幼小的朱能幸运地跟着旁听,更多的是参与到人民公社的集体劳动中,放牛、积肥和耕田等农活,俗话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这段辛苦和快乐的田间劳作过程中,使朱对农村的生活和劳动有着较深刻的感悟,在此后的中学及大学假期都会抽空回到村里体验生活,并且学会了丰富的传统农作知识(传统的农耕文化),这对他后来从事有机普洱茶的事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是当时谁也没有料到,这是后话。

1972年,朱向东的父亲恢复了名誉和工作,于是朱向东随父亲搬迁到了普洱,并开始正式上学。

1978年朱高中毕业参加了全国统一高考,所报的志愿都是理工类,但命运又一次给他开了一个玩笑,在数学考场上流鼻血不止,此后的科目也考砸了,虽然考分进入录取线,但没有被自己选择的大学录取,随后的补充录取阶段,在云南民族学院与思茅师专中选择了思茅师专。

1980年师专毕业后,由于县城中学师资奇缺,积极响应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主动报名到景谷县一中任教,并很快成为数学教学骨干。在1983年举办的全省中学生数学竞赛中,思茅的10个获奖名额中,朱向东的学生就占了6个,并因此获得了云南省教育厅的嘉奖。

1985年考取云南师大的计算机科学专业,并分配到思茅财经学校从事计算机方面的教学,参编和出版了全国中等财经学校计算机教材,担任过学校教务科副科长、工会主席和校办企业总经理等职务,2000年调到云南省农业厅工作。

悲喜2003改变人生方向的一年

2001年,当人们都还在沉浸在新千年的兴奋中,纷纷谋划人生新蓝图时,朱向东却迎来了他人生之中最为灰暗的时刻。朱感觉身体不适,经过确诊为甲状腺癌晚期,并发淋巴结转移。尽管身心受到病痛的巨大折磨,但坚强的他对生命依然充满着希望和对生活的热爱,一边积极配合医生作手术和治疗;一边积极查找相关的抗癌资料和治疗方式。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查看了大量的资料后,发现茶叶中的茶多酚在细胞级别和动物身上的试验证明对癌细胞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于是他决定在自己身上作实验,开始长期科学定量的喝高浓度的普洱茶(大叶种普洱茶的茶多酚含量最高)。

两个月后,他发现病痛减轻了很多,最显著的是彻底解决了便秘问题,半年后检查,发现癌细胞没有扩散,医生同意可以出院,但不能中断抗癌治疗,在随后2年的时间里,又先后2次住院进行抗癌治疗,但他长期科学定量的喝高浓度普洱茶是一天都没有停止过,2004年再去复查癌症时已经完全康复痊愈,医生说他这是一个奇迹——如果没有以前的病史,很难想象朱曾经是癌症晚期病人。现在家人也都科学定量的饮用普洱茶,近6年来没有上过医院看病,就连以前经常患得感冒都没有。

从医院出来之时,朱向东就决定改变人生走向了,随着他对普洱茶医疗功效的更多了解,他要把这挽救了他生命的普洱茶推广做大,立志于研发和生产出功能化普洱茶新产品,并且保证天然有机(避免农残的毒副作用),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有机普洱茶带来的健康。于是根据云南省劳动人事厅相关部门的病情鉴定(癌症晚期淋巴结转移属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报告,办理了提前退休(病退)手续。

2003年,朱向东成立了云南奥欧科技有限公司和墨江紫金工贸公司,其主要任务就是为将来的功能化普洱茶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筹集资金;2005年,在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后,开始进行功能化普洱茶新产品的研发工作。朱向东把工贸公司转让出去,利用科技公司潜心下来进行研发工作。他笑着对记者说:“那两个公司的使命已经完成,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接下来的日子,朱和他的研发团队抓紧进行功能化普洱茶产品及生产工艺的研发和普洱茶产区茶树种的调查分析研究工作,生产工艺研究主攻方向就是如何在常温下不使用任何化学溶剂并且还要低成本的浓缩普洱茶精华。经过反复试验探索,2009年他们在有机速溶茶产品生产工艺上终于有了重大突破,并先后申报了5项国家发明专利,目前已经有2项被国家授予国家发明专利权,另外3项处于公示期,也很快就会得到国家的发明专利授权。

醇润“有机速溶普洱茶”的代名词

何为有机速溶茶,朱向东告诉记者,这在国际上是有一套严格的评判标准的。

有机茶是一种按照有机农业的方法进行生产加工的茶。在其生产过程中,完全不施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产品生产中绝不能使用任何化学溶剂和化学食品添加剂等物质生产,并符合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LFOAM)标准,在此基础上各个国家的有机食品的标准不同,尤其以中国、日本、美国和欧盟的有机食品标准最为严格,经相关国家认可的检验审核机构评审通过后,由有机(天然)食品颁证组织发给有机产品证书,获得有机食品认证。

据了解,在,填补了速溶普洱茶没有有机产品的空白。

有机茶国内国际蕴藏商机无限

据说,醇润速溶普洱茶当年刚生产出来,就得到了云南省商务厅一领导的高度赞赏,于是当年朱向东和他的“醇润”速溶普洱茶顺利地参加了广交会,在展会上,独特的有机产品生产工艺及产品立即引起极大反响,国内外客商极力热捧“醇润”有机速溶普洱茶,广交会后有来自于美国、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和香港的公司实地考察了益康公司的有机速溶茶生产线,以及茶原料基地,他们都为茶原料基地优异的生态环境感到震撼,经过洽谈,选择了一家香港的集团公司做海外市场的推广,目前产品已经出口到美国、日本、新加坡、台湾、香港和马来西亚等地,源于海外消费者对有机茶产品的喜爱,海外市场销售量每年都以200%的速度递增。

与海外市场的有机速溶茶热销相比,由于益康公司还没有在国内(包括昆明市)建立有效的销售网点等原因,国内市场认知度还很低,特别是传统有机茶产品。但朱向东坦言公司的传统茶产品品质与销售量是不相称的,而且通过国内一些展会了解到,一方面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高度关注,甚至到了杯弓蛇影的地步,另一方面消费者对有机茶产品又不以为然。对此他也感到十分困惑。朱向东告诉记者,其实有机茶产品不一定价格很高,比如他们公司的传统有机转换滇红茶、滇绿茶和普洱茶(春茶)由于是古树茶并由有名的制茶师傅制作,其茶香和味道都很好,而价格仅仅是每100克不到10元,这比许多含有农残的茶叶价格都低,但仍然不热销,象他们一样在偏僻的乡村中茶农生产的也是没有任何农残的茶叶,但依然销售困难,难道有机茶目前在国内真的没有市场吗?这与当初想让有机茶更好地造福于人类健康的理想相去甚远,什么时候人们才能理智的关注自己的健康,其实,有机茶是最安全和有效的保健饮品。

茶马古道是古代普洱茶的运销之路


茶马古道是千百年来由一条条的古山道、古驿道互相联接、延伸、发展形成的,主要路段还用青石块、青石板铺设。道路在历史上主要由马帮承担运输任务,运输的物资以茶叶最为大宗,因此称之为“茶马古道”。茶马古道不仅是普洱茶运销之路、普洱茶文化传播之路。同时也是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之路。

西双版纳是云南茶马古道的起点区域,普洱茶由西双版纳经茶马古道运销海内外。云南茶马古道主干线有两条:

其中一条是唐代就已开通的一条古道,清代进入繁荣时期,中途分支较多,如从丽江经四川进西藏,从大理经永平博南古道出保山进缅甸,等等。1973年,滇藏公路修通,普洱茶由汽车大量运进西藏。这就是滇藏茶马古道主干线:西双版纳→思茅(普洱)→景东→大理→丽江→中旬(香格里拉)→德钦→西藏芒康→拉萨。

还有一条是滇南官马大道:西双版纳→思茅(普洱)→墨江→玉溪→昆明→曲靖(或昭通)→出省转运北京。这条茶马古道以运输普洱贡茶为主,全程于清初开通,清末部分中断。官马大道中途也有许多分支,如从元江往东到达石屏(明末以来到西双版纳从事普洱茶生产、经营的多为石屏人),也可再由石屏经蒙自到达越南。20世纪50年代,昆洛公路通车后,滇南官马大道逐渐成为历史遗迹。

云南茶马古道还有多条支线,这些支线与主干线共同构成普洱茶运输网络。其中,以西双版纳为起点的茶马古道支线主要有:西双版纳→老挝→越南→香港或南洋诸国;西双版纳→江城→越南莱州→香港或南洋诸国;西双版纳→江城→墨江(汇入官马大道);西双版纳→缅甸仰光→东南亚各国;西双版纳→缅甸仰光→印度→锡金→西藏;等等。

在西双版纳境内,清代初期,茶马古道是从倚邦、曼庄、易武等茶山往西经攸乐,再经勐养、普文到思茅。清代中后期,随着七子饼茶生产的繁荣,易武成为茶马古道运输的中心。清道光25年(公元1845年),普洱府组织西双版纳的茶商及百姓,用大青石铺设了从易武经曼洒、倚邦、勐旺到思茅的茶马古道,全长240公里,宽1.2~1.6米不等,方便了普洱茶的运销。

民国时期,随着勐海制茶业的崛起,茶马古道的运输逐渐以勐海为中心,有东南西北四条线路,东线由勐海镇往东经景洪至思茅;南线由勐海镇南下经打洛到达缅甸景栋;西线由勐海镇往西经澜沧、孟连出境到缅句;北线由勐海镇经勐阿、勐往至思茅。其中,东线、北线到达思茅、普洱后。或往西北经景东、大理、丽江到西藏,或继续北上至昆明中转,将普洱茶销往西藏或香港等地;西线、南线到达缅甸后再转销香港及东南亚、南亚各国。1921年还开通了由勐海经缅、印至西藏的马帮、汽车、火车、轮船联运线路。

李师程:普洱茶是我人生重要的支柱


6月18日,在“一眼三国”的云南江城县,面对壮观的牛洛河万亩茶园,云南省文产联茶叶专业委员会主任、云南民族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师程先生,首次接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的专访。这位被云南普洱茶香熏染了65年的茶人深情地说:“普洱茶是我人生一根重要的支柱。

记者:有人说,您出生于易武的普洱茶世家,从小受茶的物质基础,形成了易武历史上众多的手工作坊和老字号茶品牌,并创造了辉煌的易武“茶庄文化”。历史上的40多个茶庄、40多个品牌,是与易武当时的历史条件相适应的。

产生于清代的茶庄文化,有自己的生命力,应该传承和保留。正由于挖掘、整理、传承了易武手工作坊的生产模式,才引来了众多的韩国人、日本人、台湾人、香港人和广东人,才有了一批又一批的茶客到易武寻茶、做茶。“易武模式”适应了易武茶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满足了茶客对易武茶的特殊需求。

记者:最后问一个问题,你和您的弟弟妹妹都是易武“安乐”老字号的传人,您怎么看待自己家族的这个老字号品牌?

李会长:我和我的弟妹们是易武“安乐号”的第四代传人。“安乐号”种茶、制茶的始祖为李氏十四代孙李祖培(字鸿宗)。清嘉庆年间,高祖鸿宗到易武做生意,看准茶叶发展的大趋势,决定从事茶叶。道光四年(1824年)曾祖举家迁到易武,见易武街土地开发余地不大,就到离易武街5公里远的地方落户,决心在此开发能与易武街一比高低的茶园,所以把这个地方叫“易比”。道光三十年,高祖鸿宗去世,曾祖李开基(字肇业)继承父业,并于道光二十五年至咸丰五年间,历经乡试、会试,经学政选拔上报朝廷为贡士,后由于赴考途中生病,缺考殿试,朝廷敕授“例贡进士”,皇清敕“修职佐郎”之职,成了监督采办贡茶的“专职茶官”。祖父治家有方,事业有成,至光绪年间已办起了茶店、药店、将易比发展成有六七十户人家的、可与易武街一比高低的大寨子,并创建“安乐号”茶庄。

曾祖去世后,祖父李炳荣继承茶庄。1925年,祖父去世,留下不到3岁的独子李定伟——易武安乐号的第三代传人,我的慈父。2004年,在易武茶业再度兴起时,我父亲李定伟带着我大妹李春仙办起了茶厂,恢复了安乐茶庄。2008年4月12日晚上九点,父亲在易比去世。安乐茶庄由大妹李春仙掌管。

“安乐号”和易武所有老字号一样,是易武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安乐号”强调做茶先做人,我祖父在做茶、行医时,常常免收穷苦人家的医药费,免费让乡邻吃饭,特别注重与易比、易武各少数民族和睦相处,竭力营造百姓安居乐业、茶人平安快乐的氛围。

祖辈忠君爱民的传统,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父亲在辞世前告诫我们:“只要求你们一辈子做好人、做好茶,家庭要团结,茶庄要和睦,兄弟姐妹要扭成一条绳,发展茶业,复兴祖业。”

作为曾经谋划并推动过地方经济发展的政府官员,我对云南茶产业健康发展寄予厚望;作为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的学者,我被民族茶文化的无穷魅力深深感染;作为易武“安乐”老茶号的第四代传人,我对所有的“老字号”情有独钟。

我人生有很多支柱,普洱茶产业和文化是我人生一根重要的支柱。

白马非马:普洱茶工艺的前世今生,解答普洱茶属于什么茶


解放前普洱茶是个庞杂的体系,因为其生产不像现代生产体系有严格的工艺标准与学科理论指导,更多的是各个商号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组织生产,按我的理解绿茶、前发酵、后发酵的工艺应该并存。解放后规范工艺,普洱茶长期归为晒青绿茶,也就是滇青。也就是用晒青绿茶的工艺来严格规范普洱茶,这已经不是民国的传统工艺了。到了七十年代,熟茶研制成功,普洱茶特指熟茶,主销香港,没有渥堆发酵过的普洱茶,不能再叫普洱茶,只能叫滇青,并主销西北,或者作为归为绿茶的沱茶,在云贵川销售(“普洱沱茶”是熟茶,不打“普洱”两个字的沱茶是绿茶)。这就是邹家驹所谓的生茶不是普洱茶之来由。但时代一直在变化,邹先生一直停留在过去,也是一件奇怪的事!

说普洱茶特指熟茶,台湾人不高兴了,因为热衷文化的“茶人+茶商”一梳理普洱茶的传统,发现老茶都是没人工发酵过的,他们认为号级茶、印级茶才是普洱茶的真正传统,七子饼体系尤其是熟茶经过太多现代工艺改良,已经不是传统的普洱茶了,于是为了对抗熟茶,制造一个生茶体系,并跑到易武跟老乡长张毅合作复原号级茶工艺,通过九十年代的酝酿,到了21世纪初生茶概念已深入人心。约定俗成,既然生茶这么受欢迎,国家有关部门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制定新的标准,生茶、熟茶都是普洱茶。

问题来了,这就是普洱茶的归类问题,许多人认为普洱茶归为黑茶不科学,因为熟茶归黑茶没问题,生茶却归不了。因此他们认为普洱茶是天底下最独特的茶,应该单独出来成为第七大茶类,或者是再加工茶类。

后来,有微生物专家指出,黑茶的核心定义是后发酵茶类,不管是熟茶还是生茶,都有微生物在主导后发酵,因此普洱茶是典型的黑茶。再后来,广东茶叶专家陈栋跑到云南,跟勐库六代制茶家族以及其他制茶人进行交流,比较了民国、解放后一直到现在的工艺,认为普洱茶有典型的闷黄工艺,主张归为黄茶。

为什么不同的专家,不同的茶商或茶人,站在不同的立场,在不同的时期,将普洱茶归为绿茶,归为黑茶,归为黄茶?貌似天下没有比普洱茶更混乱的茶了!其实这个道理很好解释,民国的普洱茶由市场主导,根据市场需要,百花齐放,绿茶工艺、前发酵与后发酵工艺都有。解放后的僵化计划经济年代,国家统一管控,有严格生产标准,开始的标准说普洱茶是绿茶,后来的标准说普洱茶是黑茶。1985年以后,市场逐渐放开,尤其是1992后中国搞市场经济,没有那么多僵化的条条框框,生产普洱茶开始根据市场需要,再度像民国一样百花齐放,这就是为什么90年代中期起各种普洱茶概念层出不穷的原因。

按我的理解,放开市场后,普洱茶不是一个僵化的东西,而是一个随时适应市场变化的茶,这才是普洱茶的生命力所在,与迷人的地方。普洱茶本身就是一个庞杂的体系,绿茶化,前发酵也很正常,因为有需求就有生产,没必要视之为洪水猛兽,担心冲击普洱茶越陈越香经典体系。

其实普洱茶不应该只有喝老茶的体系,也应该有现喝的体系,绿茶化、前发酵用来生产现喝的茶也不错,而且能增加普洱茶的消费人群,把天量的普洱茶都及时消耗掉,留下精品越陈越香。此种大善事何乐不为呢?片面钻进越陈越香的牛角尖,产业是没有出路的!(本文来源:请上帝喝茶,作者:白马非马)

李威的普洱色-我用普洱来怀旧


李威喜欢用大玻璃杯喝普洱,他说“喜欢透过玻璃杯观察普洱茶汤的颜色变化,晶莹剔透,灵动的颜色,是有生命的。”

李威现在周围同事都喝普洱,久而久之,普洱色已经成了李威工作中对颜色的指认标识之一。

李威,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从《新疆日报》踏入传媒行业,先后任广东电台音乐节目主持人和南方电视台综艺频道总导演,现任珠江电影频道节目部主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

主要电视作品有《游吟人生》、《西域响土》、《魂系归途》、《木之韵》、《戏品超然》、《隐秘的境界》、《天使颂》、《生命交响曲》和《都市文身》等。曾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各类电视奖项。曾担任南方新丝路模特大赛总导演、担任《重走唐僧西行路》、《香港回归十周年祈福法会》、《天音禅韵梵呗音乐会》的执行总导演。

和很多喝普洱的人不一样,李威钟情于普洱并不是因为它的养生保健作用,更不是因为普洱可以收藏增值投资,而是因为记忆里一段念念不忘的怀旧情怀。他喝普洱甚至不在乎所谓的年份、陈茶之香,关键是要对口,只要味道和当年在新疆牧民毡房里喝到的那碗飘着茶杆儿的解渴茶类似,就是对的茶。

凭记忆重拾旧茶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李威初入《新疆日报》做文字记者,有时坐汽车,有时骑马,有时徒步跋涉到草原上牧民家里采访。在那里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话:“宁可一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在新疆,有客人来甚至可以不招待吃饭,但不能不敬茶,客来敬茶是主人向远道而来的客人表达喜悦之情和诚挚欢迎。即使牧民家再简陋,家里还是少不了好茶。所以,李威到牧民毡房采访时,总能喝到当地最好的茶和用这茶调配的奶茶。“他们用刀把整块茶砖撬开,放一些到大铁锅里煮,下面柴火烧得正旺,几分钟茶便煮熟了。牧民一勺一勺舀到碗里分给我们喝。碗里的茶汤还飘着茶杆儿,一碗还冒着烟的热茶下肚,一天的车马疲惫顿时烟消云散。喝完茶我们也学着当地人咀嚼茶杆儿,甚是亲切。当时怎么都没法理解这么粗犷的茶竟然还有这么柔和的味道。”物资匮乏的年代,无论工作多么辛苦,总少不了一碗热茶的温暖。带着感激之情,李威把这“冒着烟儿、飘着杆儿”液体的颜色和味道铭记于心,成为他的好茶标准。

“自1990年来到广州以后,喝过很多好茶,但是始终没法找到在新疆喝茶的感觉。”后来结识做茶的朋友,在品茶之余,聊起各自喝茶经历,李威依稀记得当年新疆砖茶包装纸上写着“云南…砖茶”字样。朋友说,你喝的茶和普洱是一样的。原来,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饮用普洱砖茶历史由来已久。据《普洱府志》载,早在唐宋时已有生产,茶叶多被制成长方形砖块状,便于长途运输和长期保存。少数民族地区,饮食中少蔬菜、多肉乳,喝砖茶有助于消解油腻,并能提高人体对高原低压缺氧气候环境的适应能力,成为高原地区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李威在朋友的引荐之下开始接触普洱,果不其然,就是当年砖茶之味。如今,到外面吃饭的时候,在诸多茶中李威会毫不犹豫选择普洱,他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喝茶选择这么多,选择其实是很痛苦的事情,然而普洱是我不用选择的选择。因为我已经习惯它了。”

“给我调一个普洱色”

中国人喜欢用物体给颜色命名,比如说西瓜红、咖啡色。李威觉得“普洱算是中国的‘斋咖啡’,和咖啡的颜色非常接近,但是咖啡颜色比较死,浑浊不见底,不如普洱般透亮、清澈;普洱的颜色是活的,有温度。”李威现在周围同事都喝普洱,久而久之,普洱色已经成了李威工作中对颜色的指认标识之一,”有时候电视节目做后期选颜色的时候,我会跟同事说调一个普洱色,大家立马领悟,很快达到理想的视觉效果。

在很多人讲究用泡普洱的时候,李威选择用大玻璃杯喝普洱,他说“喜欢透过玻璃杯观察普洱茶汤的颜色变化,晶莹剔透,灵动的颜色,是有生命的。”此时,茶面上还是少不了飘着几根茶杆儿,他说这是繁忙工作之余送给自己修心养性的视觉享受,并不奢侈。有时候,嚼着茶杆儿,看着玻璃杯里的普洱茶他会走神好长一段时间,仿佛回到了多年前围坐在新疆牧民毡房里的大铁锅边大碗喝茶的岁月。

日本茶道的美学


茶道,在多数人眼中,只是由宗教仪式演化而来的一种特殊的饮茶方式,但当人们探索其历史时,便会发现茶道中蕴涵着日本传统审美观,尤其是其中不同于人们观念中的日本审美范式,反映了与日本“物哀”美学不同的审美思维。

在日本美术评论家冈仓天心的《茶之书》中,面向当时对只知暴力的日本的西方社会,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日本茶道的历史、形式、器具、哲学、美学乃至茶人人生的内容,集中体现了他对于茶道艺术的认识及热爱。我曾以为茶道因为其独特的形式与装饰得以广泛传播与传承,但读完此书却感受到了一种不同:是茶道内在的美学与文化精神,才使其历史悠久仍焕发生机、很早就作为文化符号却经久不衰。茶道美学思想影响着日本茶人、美术家与普通人的生命,自上而下地影响着日本日常生活各个方面。正如书扉页上所说,“日本‘武士道’是‘死的艺术’,而‘茶道’则是日本人孜孜以求的‘生的艺术’”,冈仓天心将茶事与茶人的生命观相联系,探索在茶道中他们如何展现艺术、如何完善生命,将大多数人眼中的世俗饮馔之事提升到一种纯粹而唯美的信仰——从一个美学的角度,向西方人、以及正积极“脱亚入欧”的日本人,呼唤传统哲学与美学的精神回归。

日本现代禅学研究者伊藤古鉴曾着《茶与禅》对茶道进行分析,他认为茶道作为一门艺术包含几个层次:茶道技巧,茶事礼法,以及茶事中的“道”。茶道中的美学即隐藏在这三者之中,其精要便是“和静清寂”。茶道技巧,即茶人如何点茶、如何调制、如何饮茶、如何挑选组合茶具、如何摆放花与挂轴等形式;茶礼,即主客之间相敬之礼,体现在主人如何打扫布置、根据季节及茶会目的来准备、礼尚往来中;茶“道”,便是茶人如何最终通过多年茶道训练,通达茶道艺术的奥义,以启迪自身的长期过程。

白马非马:赌国运的普洱茶割韭菜运动


2018年,市场资金向大厂、老厂头部资源汇集,从而上演了一场对赌国运是否放大水之炒作狂欢。相比头部市场的“水大鱼大”,不是老厂的二三线品牌乃至小微茶企则面临着“水小鱼小”之尴尬局面。在整个行业缺钱、销售乏力的大背景下,一方面是极少数人在忙着割韭菜,另一面是大多数人忙着抓销售,向终端使出各种招数,从而上演了一场焦虑的B端营销……

焦虑的普洱茶B端营销

最近全国各地的茶店老板最怕云南茶企,因为其被频繁地贴身“骚扰”。你是云南的?云南做茶的品牌已经来过好几波了!!!继参加茶博会之后,普洱茶企创建品牌方法论,新增一条——扫大街。B端营销都拼成这样了,可谓普洱茶焦虑的B端之痛……痛定思痛,产品过剩、同质化竞争的时代背景下,怎样改变目标消费者的认知?没有独特的消费者认知体验支撑,你扫一万次大街,别人可能会扫十万次大街,最终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只会让店家“害怕”上普洱茶企……

参加展会,做内容电商,扫大街,做ip化品牌,终端砸巨额广告,近年来因市场不景气,许多茶企不再装逼,放下身段,千万百计,用尽各种方法想激活B端,以拉升销量,扩大品牌影响力。这些茶企不可谓不努力,但可惜对品牌的本质理解不深。品牌是用来改变目标消费者认知的,在过剩的同质化竞争年代,不在独特的认知体验体系上下工夫,接下来就等待一场“伟大”的价格战吧。平台拥抱价格战,品牌则未必!

茶界做内容,做IP,多如牛毛,真正有原创价值的少之又少。一些所谓的网红品牌,做内容的大牛品牌,也仅仅向小白普及一些业界的常识而已。业界的常识,能支撑一个品牌的内涵价值?小白成为“专家”,未必跟你玩!

平台做广度,品牌做细分。

平台不需要原创,整合原创就行了,比如今日头条。做品牌,尤其小品牌,一定要注重原创价值。别把常识与炒冷饭当原创。

普洱茶大佬忙着割韭菜

在普洱茶将面临一场残酷的价格战前夜,云南茶界的一些大品牌,以经典复刻版、名山茶的名义,在收炒作投资市场的最后一波韭菜,以向资本家交一个好看的年报,或者在国有体制凭借政绩升官。

最近来茶行业的避险套利资金比较多,收割一下也好,韭菜多也是市场局部繁荣的一种表现。再说韭菜的存在,也迅速扩大了普洱茶的消费与投资人口。将来,韭菜也会成熟,也会跟割韭菜的人说再见。韭菜们会带领身边的朋友圈,转向讲品质与性价比的二三线,甚至小微品牌。

这是茶界一轮一轮割韭菜运动之后总结下的铁律:中小品牌欢迎大品牌割韭菜,韭菜割得越多,证明未来的消费人群越多。大品牌割交学费茶的韭菜,中小品牌接被割之后懂点茶之韭菜的盘。总之,大品牌割韭菜上半场,中小品牌割韭菜下半场,前者用投资升值割,后者用品质与文化来收割……

接下来是价格战,能割的韭菜越来越少,怎么办?

别告诉我,学房地产涨价去库存!

涨价去库存,在涨价效应下,疯狂上生产线,建仓,只会让未来的库存越来越多。2014年以来,中期茶涨价,勐海新建了多少茶仓?短短三四年,原产地积压了大量库存。

现在的炒作收藏市场,是个赌博市场,亏钱是大概率事件,赚钱是命中带偏财。

只有降价才能真正去库存。2007年形成的普洱茶第一个库存堰塞湖,一直到2011年,尤其是2013年,形成新茶老茶价格倒挂,也就是中期茶比新茶便宜很多,才成功去库存。

对赌国运确实是门大生意

据说,今年进来炒大厂、老厂货的外部资金,许多是来赌国运的——国家会不会大规模放水。2010年,2016年,普洱茶都托了国运的福,巨量资金托起普洱的繁荣。区别是,2010年是整个行业的繁荣,2016年是局部市场的繁荣。2018年,是少数人的狂欢,大多数人的寂寞与煎熬。至于2019年的国运,要看国家放多少水,即便放很多水,也是大厂、老厂与名山名寨茶农的红利,大部分人能分到的不多……

老厂是指2006年之前建厂,有一定江湖地位的茶企,目前老厂的中期茶在市场上受欢迎。

吴晓波说水大鱼大,假如明年放水量比预期偏小的话,今年价格被炒得太高的茶,明年就麻烦了。明年怎样,只能等明年了,在此之前,都是赌国运。

今年国家调控房地产,股市又低迷,外部资金没出路,来炒大益,收老厂中期茶的多。行业里的一些从业者,生意不好做,也参与进来,赚点快钱回家过年。

由于今年市场资金聚焦极少数头部资源,本来资金不充裕的市场,无疑被头部抽干了水,造成水小鱼小之局面。今年,许多普洱茶企做营销面临的情况,就三句话:一是用力比往年猛得多,产品加大研发不说,连大街都扫了;二是营销策略大家想到一块了,撞车的结果,造成营销策略失效;三是各种招数使了,也很难改变“水小鱼小”的尴尬局面。

简而言之,营销过猛,策略撞车,招数失效。今年可能是市场营销工作者最困惑的一年,各种策划大师也失去了声音

2018,市场营销失效的一年。很可怕!

我想为普洱茶做些什么——与姜育发教授聊茶


普洱:普洱茶是如何传到韩国的?韩国人对普洱茶的认识是怎样的?

姜育发:我在上世纪70年代末,经常往返于台湾与香港之间,于是认识了普洱茶。而普洱茶在台湾的兴起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时一些去香港、台湾地区的韩国留学生也因此知道了有普洱茶这样一种茶,个别人也开始关注普洱茶。那时候,大家所说的普洱茶,都是现在的印级茶、号级茶。到90年代中期,韩国人开始有了一些对普洱茶的懵懂认识,当时,我在茶学院上课的时候,普洱茶不是课程的内容,但是下课以后会有一些学生问我关于普洱茶的问题,这让我感到很意外。他们问我什么是干仓?什么是湿仓?——那时大家对普洱茶的认识就只有这样两个概念,我一一给他们做出答复。

学生们问得多了,我干脆就把普洱茶的相关知识整理成册,于1998年在韩国出版了一本专著:《普洱茶完全解剖》。这本书应该是继邓时海出的《普洱茶》之后,全球第二本普洱,从商业的角度来看也是无可厚非,但是从普洱茶的品饮传统来看,我认为这个现象是不合理的。

普洱茶在中国复兴固然是好事,可是在刚兴起的那几年,什么人都来做普洱茶,什么原料都拿来压饼,弄得市场上真假难辨,造成了普洱茶在海外的声誉受损,在韩国,人们也曾对普洱茶持有不信任的态度,所以在2005-2007年间很多韩国茶商直接跑到云南的茶山上亲自购买原料做普洱茶,再拿到韩国去卖,市场情况还不错,因为韩国人还愿意相信本国茶商亲自做的普洱茶,可见,在韩国,大家是喜欢普洱茶的,他们需要的是正宗的、高品质的普洱茶。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马哲峰:我的普洱茶美学主义》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