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山境界

自2005年开始普洱茶开始进入火热发展期,直至2007年4月达到这一轮热潮的顶峰。在这段时间,普洱茶逐渐由饮品化身成了文化象征、收藏物品、炒作对象、灵丹妙药和类金融工具,彷佛独步天下。

也就在普洱茶疯狂的这两年里,谭梅从人们视线中淡出,在佤山云海中穿行,在沧源,谭梅带领工人开辟高山有机生态茶园,她从茶苗选育、茶树种植、茶园管理、鲜叶采摘、日光晾晒、生产加工、感官品鉴等全过程监控。

普洱茶的制作最讲究的是原材料的正宗,需使用真正的大叶种晒青毛茶,才能达到普洱茶的制作要求。在好的原料基础上,又经过科学合理的工艺,最后才能制造出地道的纯正普洱茶。

众所周知,普洱茶是后发酵的产物。离不开微生物种群与群落的参与。其实,就普洱茶的发酵而言,从茶叶被釆摘之后,其发酵的过程就已经开始了。

在传统茶叶加工过程中,烘青机内温度高达130度以上,只用6-7分钟时间,便可结束茶叶的干燥过程。高温杀死了茶叶内残余的活性酶,中断了茶叶的转化条件,终结了茶叶的生命。熟化后蛋白质和淀粉会陈化和腐化,所以要新鲜饮用。

“茶喝新,酒喝陈”,对这老话直接的解释就是:酒陈则香,而茶喝的就是鲜灵劲儿。

而普洱茶是低温制程后发酵,晒青干燥过程保留了茶叶的“活性”。

短暂的蒸软过程,提供了微生物生长所需水分,唤醒了生物酶的活性。

成品室内自然通风阴干,茶叶表面的微生物种群成功存活下来,并且参与后发酵,成就了越陈越香的“后发酵”特质。

在茶叶基地的种植管理上,谭梅坚持茶园生态化和原料有机化。按照优质、生态、安全的原则,规范发展和扩大茶园无公害、绿化、有机茶园,大面积套种对茶树有益的香樟树等树种,有计划放养茶树,形成疏林生态茶园,恢复茶园生物的多样性。

在茶叶生产加工上,谭梅要求坚持标准化和清洁化。从鲜叶的采摘、运输到加工生产,每一道工序和环节都按照QS规范要求,更有严格的技术控制操作标准。先进的茶机设备保证了茶叶自进入车间,全程生产清洁化;茶品生产管理从初制到精制实行身份批次、可追溯、电脑化管理。

说到发酵,谭梅告诉我们,这是普洱茶加工中最为核心的环节,条件很苛刻,首先需要适宜发酵的车间和环境,在良好环境中制作的普洱茶就才不会有发酸、发苦、发馊等怪味。好的之母、国宝级专家、发酵大师”,视名利如浮云,清心寡欲、超然脱俗。每次去大境界茶厂,都很难在办公室里找到谭梅,她们整天都忙碌在分拣、拼配、发酵、压制等各个车间,从不停下。

谭梅说,普洱茶最大的特点,就是发酵带给我们的变化,同一厂家、同一年份、同一批次的茶,不同地区的存储、不同水质的冲泡,口感与内涵都有所不同。

“一山一世界、一叶一人生”,见证茶叶发酵,感悟生命神奇!

扩展阅读

新普洱茶时代如何藏好茶


“老茶一定要喝过才能品鉴,因为它们存放的年头都很长,光从外观上看还不够,要细细品味它的口感、浓度、茶气等。”

我们收藏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以后品饮。都说藏之有道,这里面的“道”究竟是什么?对于茶叶爱好者来说,收藏首先要选择好的品牌、产品,这能给他们持之以恒的信心。但现实中很多人对此很懵懂,总是道听途说,不知道哪个好,怎么办?我建议大家先做功课,跑到芳村茶叶市场来了解。如果谁的产品能够在芳村和昆明两大茶叶市场中流通,而不是在小范围的某品牌经销商手中倒腾,那说明产品最终进入了消费者家里,真正被人品饮了,说明它是有生命力的。

不了解品牌?没关系,先拿几个不同品牌的产品进行对比,注意要用同样的重量、通用的注水量,泡开以后,先从茶叶的浓度开始对比。其他的黏稠感、润感和厚感等并非不重要,只是对于初学者来说,浓度是最简单的区别特征,浓度高是普洱茶品质的最基本要求。因为普洱茶一般都要存放多年,如果它的浓度不够,那么在长时间摆放后,滋味就会变得寡淡,品质就有所下降,价值也很难保证。而“稠”则有点像我们广东老火靓汤、米汤的那种稠稠的口感,要做到这一点,茶叶原料必须是嫩度相对较高的春茶。科学地来看,所谓“浓”就是指茶品中含有的“水浸出物”,它含量越丰富,浓度也就越高,而树龄越大的茶树水浸出物含量就越丰富、平衡。“稠”指黏稠感,它取决于茶品水溶果胶含量的高低,与茶叶的嫩度及季节相关,明前春茶嫩度最高。“厚”是“浓”的补充,指每泡茶口腔表现的持久性以及耐泡程度。“润”即喉韵的深度,茶汤细腻不刺激。

经常有朋友问起什么样的茶才算好茶,我觉得老茶的话就一定要喝过才能品鉴,因为它们存放的年头都很长,光从外观上看还不够,要细细品味它的口感、浓度、茶气等。仓储的好坏也很关键,例如有些“红印”,放得好的就有滋有味,放得不好的就很淡,茶味几乎都散去了。无论市面上有多少名叫“班章王、易武后”的东西,一切最终都要“以口收货”——以口感论高下。一款茶光从外表来判断品质是不够的,像烟和酒等都很难用科学的仪器彻底评估它的口腔表现。因为这些产品的内含物的变化都很微妙。

普洱茶泰斗——张顺高(二)


撒哈拉沙漠边缘的绿金

文/杨普龙

20世纪70年代,西非遭遇几十年罕见的大旱,广袤的大地一片枯黄。唯独马里锡加索地区的法拉果河畔,生长着一片郁郁葱葱、苍翠欲滴的茶园,如沙漠中的绿洲。这就是由中国援建的马里法拉果茶叶农场,茶园面积100多公顷,年产干茶100多吨,它是西非第一个茶叶农场和茶叶加工厂,也是由云南省负责的援外成套项目,是我国茶叶援助项目最成功的典范。

1967年,先生分配到云南茶科所的第七年,突然接到通知,要他立即收拾行装,出国当专家。到了昆明翠湖宾馆,才得知要到非洲马里,援建一个茶叶项目。之后他们一行七人到了北京农垦部报到,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后,来到了马里锡加索市。之前,中国农业部已经先期派遣福建的林桂镗在凡哥乐村进行了三年的试种。在此基础上,应马里政府提出的要求,中国帮助马里在锡加索市法拉果建立一个面积100公顷的茶园和年茶100吨珍眉绿茶的加工厂。专家组分工,先生负责最艰苦也是最困难的茶园建设和栽培。

法拉果靠近马里通往上沃尔特国际公路旁,处于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的西南部,也是马里共和国的南方。由于纬度低靠近赤道,位于大沙漠的边缘,气候极其炎热干燥,年平均气温27℃,绝对最高温度43℃。旱季最旱时空气湿度仅有8%,日照很强,蒸发量很大,旱季蒸发达全年的73%。土壤是由铁质砂岩和铁质砾岩风化而成的稀树草原红壤,含砂量高达87%,吸收热量快,有机质含量低,肥力差,保水性能弱。这样的自然条件,是不适合茶树的自然生长的。要使茶树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中生长,困难可想而知。

干旱是最大的难题,旱季时节,甚至需要24小时灌水,晚上提着马灯摸黑往地里灌,工人实行三班制。每年旱季一灌就是几个月,不但体力上搞的精疲力竭,还有精神上的压力,一旦茶苗死亡,将无法面对马里人民,无法向祖国交代。后来从国内调来水利专家,在茶园上方修建了一个2万立方米的调节池,干旱困难才得以缓解。干旱问题解决之后,赤道太阳强烈的日照,又成了茶树生长致命的伤害。先生以丰富的经验,采用遮荫树、行道树、防护林,林茶混植等方法综合运用,三年就达到了全面覆盖的效果,遮挡了强烈的日照,降低了土壤的温度和水分的蒸发,大大改善了茶树的生态环境。在干与热的问题解决后,土和肥成了主要问题,他根据砂土本身贫瘠及保肥能力弱、易干旱、易瘠化的实际,采用了深耕土壤、大施有机质基肥、客土掺合等方法,配合水、荫效应,为茶树丰产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工作开始时,仅是先生一人负责,既要负责管理,又要招收工人、考核分配任务、验收定额、统计、发工资,又要全面负责技术指导,育苗、开荒、平整土地、积肥料、修路……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不但是体力上的透支,还有精神上的巨大压力。经过半年多高度紧张,高频率、高速度的运转,到1968年雨季来临时,终于完成了20公顷的茶园定植,国内也给先生派来了一位助手,先生才得以喘口气。1969年,完成了50公顷的育苗任务。1970年,完成最后30公顷的育苗任务。至此,100公顷的茶园定植任务终于完成。

由于建设任务繁重,外交部批准的两年回国探亲休假一次的规定未能实现,直到100公顷的茶园定植任务完成后,先生才被批准于1970年底回国休假一月。随后,1971年初,先生带领三个茶园管理人员和两个采茶工人又回到了马里,转入茶园管理与投采工作。

制茶厂是援马茶叶项目最终成果实现的重要环节,按照中马经济技术协定,在法拉果茶场内应兴建一座年产干茶100吨的茶叶加工厂。茶厂于1971年1月奠基,1972年5月竣工,投入生产。1973年8月,马里共和国总统亲自参加了茶厂的验收和茶叶农场的移交仪式。

援助马里茶叶农场从建设到技术合作,前后整整十年,在我国外交政策的指导下,在驻马里使馆的直接领导下,以支持第三世界为已任,依靠中马两国工人和技术人员的紧密合作,取得了茶叶大面积种植和高产的效果。法拉果茶叶农场的建成,不但促进了马里国民经济的发展,还填补了茶叶在马里农业经济的空白。当马里人民第一次亲眼看到,亲口尝到在自己的国土上生长出来的、用自己双手制造出来的茶叶时,无不欢欣鼓舞,以至神话般地到处传颂,并把茶叶产品的代号取名为“49-60”(“49”表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表示马里共和国1960年独立),表示中马友谊的结晶。1973年1月马里全国物资交流会上,法拉果“49-60”绿茶被认为是独一无二的珍品,试销展品被一抢而空。

在法拉果茶场工作期间,专家们的生活极其艰苦,文娱生活贫乏,炎热难熬,夜不能寐,工作繁重,经济拮据。特别是先生,两次赴马里法拉果茶场负责栽培工作,从垦荒、土地平整、茶树育苗、定植,到抗旱、改土、施肥、采摘、管理,一直呵护茶树到丰产,善始善终,为时7年之久,受到马里人民的尊重与爱戴,亲切地称他为“马里张”。为此,马里共和国总统穆萨·特拉奥雷特别签署命令,授予他和专家组组长马文彬马里共和国国家勋章和证书。

法拉果茶叶农场自建场以来,先后有30多个国家的政府官员、组织以及民间团体前来参观访问,赞扬中国的援助成就。由于农场正好位于通往马里邻国上沃尔特(现改名布基纳法索)和象牙海岸的国际公路上,影响巨大,被称为撒哈拉大沙漠上的奇迹。

马里法拉果种茶制茶的成功,使其邻国上沃尔特大受影响,他们驱逐了蒋介石的外交代表,与我国建交。1974年,中上两国一建交,上国就向我国提出帮助种茶的要求,以王科为组长的考察组于1976年7月赴上,对上国种茶的可能性进行了一年多的考察。1977年底,向上建议在姑河盆地试种茶树,随后王科等专家陆续回国,任务又落到了先生的头上。因为有在马里种茶七年的成功经验,上国的试种进行得很顺利。1977年12月和1978年2月分两批播下茶种后,1979年就打顶采摘,并制成了精制珍眉绿茶。由于采用的是速成高产栽培法,仅用两年就完成了任务,为上沃尔特姑河盆地增加了新作物。1980年,由周敏大使出席,中上两国举行了项目验收交接仪式。上沃尔特人民第一次品尝到了自己国家出产的茶叶,中国专家的贡献再次得到了高度的赞誉。

1979年,先生被评为中国驻上沃尔特使馆先进工作者。

马里七年,上沃尔特三年,远离家国,远离亲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先生的青春就有十年献给了西非的茶叶,换来的是撒哈拉大沙漠上的绿洲,第三世界人民的绿金。先生无憾。

邹家驹:普洱茶的日本之战——连载(二)


东瀛茶战

小组计划访日20天,前两个礼拜主要进行市场调查。我们先后走访了东京、横滨、奈良、神户、京都等地百货店里的茶叶销售点,茶叶专卖店和茶叶与其他商品混销的土杂店。

在代表处王营环先生的引领下,我们礼节性地拜访了日本伊滕忠株式会社。陈副处长经过实践的判断是正确的,日本自己每年生产十万吨左右的蒸青绿茶,除少量出口供应日侨外,大部分内销了,蒸青茶口味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晒青、烘青和炒青绿茶不大有机会闯进来。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日本留学僧人最澄从天台山国清寺归国时将中国茶种传入日本,植于他的家乡日本近江(今滋贺)县国台山麓。

三百多年后,荣西禅师又从中国带去茶籽,亲自种于日本今福冈县西南的背振山,还送予拇尾高山寺明惠上人高弁部分茶籽,种植出“拇尾茶”,后人称为日本“本茶”。荣西利用他在中国学到的种茶、制茶、品茶等茶文化知识,从陆羽《茶经》等茶叶著作中吸取精华,结合他的体会和日本三百年多的茶叶发展史,撰写了日本第一部茶业专著《吃茶养生记》。茶叶传入日本时期,地球上还只有不发酵的绿茶工艺。荣西禅师道行高深,被日本人视为茶祖,他伟大的影响力约束和激励日本人千百年来奉绿茶为正溯,在茶叶加工工艺演化发展变化中固执、顽强和成功地保卫绿茶阵地抗击了发酵腐蚀。

(日本茶祖荣西禅师)

(日本静冈茶园)

我们在各地转了几天。日本市场可是泾渭分明,蒸青茶销售有自己的场所,中国特种发酵茶往往另辟途径,设有专柜专店,营销人员不停地用一个塑料小杯向过往行人赠饮汤色褐红的中国发酵茶。中日邦交正常化,贸易环境改善,中国绿茶和后来试制的蒸青茶却屡次攻城未果,现在轮到特种发酵茶登台表演了。零发酵是绿茶的地球定义,不管是晒青绿茶、炒青绿茶、烘青绿茶或蒸青绿茶,它们都结盟在不发酵上。日本传统观念和生活习惯构筑的蒸青茶堡垒,未遇中国发酵茶前岿然屹立,牢牢控制住了它的国民。明治维新给日本政治带来冲击式的活力,而中国发酵茶叶却不声不响地改变着社会生活。

继日本三八大盖闯进中国后,中国发酵茶全面反击,在不长时间内攻陷日本茶城。同三八式在当年军事活动中的突出表现一样,发酵工艺成为茶叶世界里的新式武器。面对汹涌而来的中国茶叶,日本竞争者在仓促应战中终于发现了普洱茶的霉菌。渲染霉菌,无疑是对中国茶叶进攻的最好回击。

(考察东京茶叶市场,图中依稀可见‘云南普洱茶’,‘乌龙茶’,‘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字样)

1980年7月7日,招待中国茶叶代表团和日本媒体的宴会在东京新宿一座55层大楼的顶层大厅举行。在礼仪性的致辞讲话结束后,有记者提问,“普洱茶加工过程有微生物参与,换句话说,微生物是一种霉菌,茶叶发霉为什么还能喝?”我列举了中国的发酵食品,如臭豆腐、豆豉咸菜和甜酒,又列举了日本的纳豆和发酵鱼。日本人常到云南寻根,我回答问题时类比了一个日本人感兴趣的话题,“云南哈尼梯田常年保水养鱼,哈尼族自古在用陶罐淹鱼,发酵半年的鱼需要蒸或煎才能吃,一年以后骨头肉化了不用蒸煎可以直接吃,三年以上可以治痢疾。

同我们哈尼族一样,日本食用了多年的发酵鱼,参与发酵的微生物产生特殊的氨基酸,对健康是有益的。云南德昂族和布朗族用芭蕉叶包裹茶叶,埋入土里发酵,90天后取出饮用,闻着有酸味,喝着却不酸不苦不涩。以微生物发酵的云南普洱熟茶虽然历史不长,但已经在港澳传统的普洱茶市场上渐露头角,给消费者带来福音,不容置疑,日本朋友会像相信和接受发酵鱼一样相信和接受微生物发酵的云南普洱茶。”气氛一时活跃起来,众人议论纷纷,有的说鱼是发毛长霉了,但味道特殊好吃;有的说发酵和发霉是同一个东西,褒说是发酵,贬说是发霉;有的说日本话与哈尼话语言相通,历史上有过什么联系……。第二天,日本媒体报道了中国茶叶代表团对云南普洱茶微生物发酵工艺过程的解释。

(邹家驹回答普洱茶“霉菌”问题)

对哈尼发酵鱼的了解,来自于我最初的茶事活动。1976年,我毕业分配到云南省外贸局业务处协助李克邦同志管理茶叶。当年我同省茶叶公司扬维同志到红河州元阳县考察茶叶产制情况。州外贸局冯永久副局长安排我们在哈尼人家吃饭,饭桌上有一碗来了远方贵客才上的哈尼发酵鱼。哈尼老乡介绍,鱼摊晾后放入罐内,撒上一层糯米面,盖沿用水封死,断绝空气往来。我认为从元代到清代中期,红河地区存在一条重要的普洱茶通道。今年五一大假到红河寻找这条古道,顺路进哈尼山寨找到发酵鱼罐照张相。

(哈尼族发酵鱼)

有个叫欧阳长宝的香港朋友,祖籍福建,看了我写的书《漫话普洱茶》中熟茶有奖血脂功能的解释,喝了我送的茶,半年后停了奖脂药,又专门飞来昆明听讲茶。我谈了当年日本认识云南普洱茶的过程。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他竟然跑到日本北海道买回一条存放了三年发霉的鱼送我。

27年后,几个日本朋友来我处品普洱茶。谈话间提及当年日本发生的那场“霉菌”风波,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若宫清先生曾是日本《朝日新闻》的记者,他兴奋起来,说他记得那段有趣的故事。

(日本人错将后发酵茶理解为半发酵茶)

东洋视角里的普洱茶

在日本的塌塌米上盘腿吃饭实在是一件受苦的事,不到十分钟腿就木了,只好松开腿不停变换姿势。日本人盘腿却可以两个小时纹丝不动。姜振礼、洪维成和洪夫人坐矮脚餐桌正面,王营环和洪家公子洪雅龙坐左侧,我和李振基坐右侧。桌面墙上挂着一幅美女裸体年历,那些年代国内裸体女人是洪水猛兽,从来没见过,我是想看又不好意思盯着看,洪老头竟然站起来绕到年画前,当着日本老婆和儿子的面,眯着小眼睛一月一月翻着看。李振基开他的玩笑,“头顶的毛都掉光了,对女人还这么大兴趣?”洪先生说他喝了三年云南普洱茶,头上的老人斑有软化色淡的迹象,日本有实验结果证实微生物发酵茶抗氧化作用强,对延缓衰老有好处。“日本还流行用普洱茶洗澡,人们认定普洱茶水养皮肤,”洪先生边盯着画看边说。我想起来,白天在茶店里,我发现柜角有一堆纱布袋装的普洱茶,大略一百多克一包,当时翻译不在,我比划着问洪夫人为什么用纱布袋包装,洪夫人在身上比来画去,我不明白什么意思,现在反应过来,是洗澡用的茶叶,一问王营环,果真如此。这些日本人疯得不轻,进肚里有作用就好了,皮肤也要品茶。我对普洱茶洗澡养皮肤的说法将信将疑,但怀疑的成分居多。

一千多年前,茶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符号进入日本。一千多年后,云南普洱茶不再以简单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符号移动,而以特殊的健康功能铺路搭桥。云南普洱茶真有别于其它茶类的特殊药理作用吗?云南的认识来源于1980年在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用普洱茶对比安妥明做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实验。云南仅仅知道一点,饮用适量云南普洱茶(熟茶,每日15克左右),可有效降脂又无毒副作用。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还不富裕,降脂还未成为社会的突出要求,普洱茶自然没条件大行其道。高血脂已成为日本社会的富贵病,日本有条件提供我们更多云南普洱茶的特殊药理信息。许多日本人称云南普洱茶为“快瘦茶”“减肥茶”,我收集了一些日本报刊杂志,采访了一些云南普洱茶消费者,对其功能的反映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消肥降脂:大部分较为肥胖的销费者(不是全部)反映,坚持一日三次饮用云南普洱茶可以减肥而不用过分节食。群马县桐生市锦町的周东武男先生身高1.7米,体重从125kg降到85kg。多数高血脂患者饮用云南普洱茶半年后血脂明显降低。部分脂肪肝患者症状减轻的检验结果也肯定了云南普洱茶的功效。

养胃治炎:与日本蒸青茶相比,云南普洱茶暖胃,无刺激性,抑制胃炎。日本当地说云南普洱茶PH值7.1,偏微碱性,能中和胃酸,使人体处于PH值7.3~7.4的正常状态。

改善便秘:二歧菌是制作乳酸菌片的主要菌类,云南普洱茶内含二歧菌代谢物,常饮改善便秘状况。东京都板桥区23岁的本子秘书便秘严重,五天通便一次都困难,喝云南普洱茶后通便正常。

解酒保肝:上尾市上尾宿54岁的斋藤勇先生说,喝云南普洱茶一石二鸟,既消食去腻,又解酒醒酒,酒喝多了喝普洱茶,分解能力强,利尿,第二天头不会痛,有益肝脏机能恢复。山形市大手町参王堂社长认为饮用云南普洱茶解酒毒。

健康养颜:主要说法是抗氧化作用明显,延缓衰老,软化和淡化老人斑。

日本还有云南普洱茶缓解痛风和糖尿病的说法,但我没有从日本媒体上收集到较为直接的科学证据。

小车在高速公路上跑到120~130码,窗外的景物迅速消失在车后。云南大多数公路一小时只能跑30~40公里,坐在高速小车里,我都傻了。过高速公路隧道时,洪雅龙边开车边说去年一辆小车抛锚,造成六百多辆车追尾碰撞,洞里火光一片,死伤不少人。我仿佛在听天书。

来到箱根温泉,洪夫人每人发了一包泡澡用的普洱茶。转了一天市场又长途奔袭,是累了,离吃饭还有一个小时,我泡了一盆普洱汤,学东洋鬼第一次用普洱茶洗了澡。为达到最佳效果,我反复用脚挤压茶包。吃饭时,我问李振基有没有用普洱茶洗澡,李和姜都说他们不信那事,还笑问我洗完澡身上粘不粘。

日本的温泉浴是一种社交活动,男女同池,只用一条半米高的竹帘做一个象征性的隔断。饭后泡温泉,服务生给每人送来一杯蒸青茶,同池男女虽然有隔断,却可以边聊天边品茶。喝日本茶,泡温泉水,半个时辰后全身软绵绵的,我爬出池子躺到躺椅上继续喝茶。一个一丝不挂的日本靓女突然从池子那边跑过来,吓我一跳。她嘴里叽里咕噜讲些什么,眼睛到处看,可能是找她同来的男伴。其他人都在水里,只有我赤裸躺在池边,她的目光从我身上扫过,神情坦然,我却慌了神,想遮掩又找不到东西。我第一次看到不穿衣服的女人,也是第一次没穿衣服被女人看到,滑稽的一幕给我留下了终身的印象。那女人走后,首遇春影而绎动的心不再亢奋。我呷了一口茶,世界又回到世界的世界。我突发奇想,如果箱根温泉变成了茶汤,人们还会不会来沐浴,我还能不能再遇到不穿衣服的靓女。

十多年过去了,我一直确定不了普洱茶洗澡养不养皮肤。我既找不到证据肯定它,也找不到证据否定它。世界桥牌皇后杨小燕女士常喝我的普洱茶,她丈夫也就是发明精确叫牌法的魏重庆先生去世后,她找了一个犹太美国人丈夫。中国和以色列建交那一年,她邀我带云南桥牌队参加以色列桥牌节比赛。我们在死海泡了几天盐水,抹了几身泥巴,晒了几天太阳,皮肤却没有晒黑。世人都说死海的盐巴泥巴养皮肤,不管盐巴泥巴,每包二百克卖价十多美元。回想起日本人用普洱茶养皮肤,我相信了死海的盐巴泥巴,各买了两包回来哄女孩子。在大使官邸做客时,我讲买了养颜的盐巴泥巴,杨小燕新任丈夫笑我受骗了,说死海低于海平面近四百米,空气中氧气含量是特拉维夫也就是海平面的20倍,皮肤不会受到紫外线的伤害,养颜同盐巴泥巴并无关联。

(左二邹家驹左三杨小燕左四中国驻以色列大使)

(未完待续)

邓时海:普洱茶启蒙时代的先驱者


 1、启蒙

十多年前,对云南普洱茶的印象仅仅停留在:“历史上有些名气,产于思茅地区的茶”。当时不知道沱茶也是普洱茶,更不知道还有老陈茶、生茶、熟茶这一说。后来,听人说,“云南普洱茶热起来了,好多台湾、香港人都来炒普洱茶,还专拣老的、陈的”。自己一直喜爱喝茶,虽然当时更加钟爱的是绿茶,但周围的人,老提普洱茶,也便开始留意。

当年有一个同事,最爱喝茶,每天都泡一个大杯红彤彤琥珀色的茶,开始有些好奇,便问他什么茶?他答:宫廷普洱。他捧着那杯茶很神气。自然觉得自己很肤浅无知,既羡慕又羞愧。又不好意思细问,只以为普洱茶都是这种汤色。真正刺激到我的是:有一天偶然间看到这个爱喝茶的同事,依然手捧一杯茶,不一样的是那杯茶的颜色变成绿色了!我很诧异,禁不住问道:怎么喝起绿茶来了?他答:“这是普洱生茶!”一下弄得我尴尬无比,至今都留有“阴影”,所以当时发誓一定要搞懂这个让我颜面丢尽的怪茶!

2016版《普洱茶》书影

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平时懒散惯了的我变得异常“好学”,没事就往书店、图书馆里钻,同事们觉得奇怪,就问我是不是受什么刺激了?我愤愤地回答:普洱茶!

在书店看到的第一本普洱茶书,是《普洱茶》,先翻了翻,感觉图片很精美,上面介绍的茶似乎有些与众不同,瞟了一眼作者:邓时海。记得当时没怎么在意,也没细看,把“海”字看成“梅”字了,还以为该书出自哪位女作家之手。幸亏接下来的细读中,及时纠正了我的低级失误,幸亏没有在这个时间与人“大谈邓时梅与普洱茶”,不然糗大了!

这本《普洱茶》,成了我阅读的第一本普洱茶类书籍,自然邓时海便成了我的普洱茶理论知识的启蒙老师。

2、鼻祖

在好奇心驱使和“阴影”的刺激之下,开始发奋研读关于普洱茶的各类书籍,想方设法搜寻到各类普洱茶来试喝,并在品茶过程中不断地找各方茶友学习、交流、探讨……

坚持不断地“用功”之下,终于让我摸到一点普洱茶的庙门,也终于知道:我当初盲目学茶居然歪打正着,找到的普洱茶启蒙老师,竟然是大名鼎鼎的“普洱茶第一人”邓时海先生。

随着深入学习了解,才知道邓时海是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台湾中国普洱茶学会创会会长,著名学者,被业内称为中国“普洱茶第一人”。1993年,邓时海先生在云南思茅举办的第一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提出《普洱茶越陈越香》,诠释普洱茶在艺术层面上的丰富内涵。

1995年,当普洱茶对海峡两岸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来说还仅仅是水中月雾中花的时候,邓时海先生在台湾出版了《普洱茶》一书,这本书后来被公认为普洱茶圣经的巨著,为记录普洱茶的历史,以越陈越香为思维核心。同时也被普洱爱好者视为必读之书。

由于《普洱茶》的出版,进而带动了全中国以及海外马来西亚、韩国、泰国的普洱茶市场,从而改善了云南茶农的生活品质,脱离贫困,对普洱茶的兴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普洱茶》书影

今日,普洱茶能成为(中国茶第一品牌)《普洱茶》一书功不可没!邓时海先生将普洱茶这断代数十年的中国历史名茶从沉睡中唤醒,并赋予了“越陈越香”、“品老茶,喝熟茶,藏新茶”的全新观念,在老茶日益难求的状态下,给广大普洱爱好者一个新的品茗方式的选择,丰富了我们对普洱茶更多的认识。

时至今日,暗自庆幸,自己当初病急乱投医,找到的启蒙老师竟然是被誉为“现代普洱茶开山鼻祖”的邓时海先生。

3、非议

自从邓时海的《普洱茶》问世,其书中的一些观点便一直遭人质疑、非议不断。

最突出的他提出越陈越香的观点,试图把普洱茶提升到艺术品饮的层面。不过,却招致了很多人的口诛笔伐。甚至直到现在,关于“越陈越香”的争论,我们还都时常在茶人圈里看到,足见其争议性。

“我用了20年的时间,才让很多在云南喝普洱茶的朋友,慢慢接受我这个概念。还有很多搞科研的,对这个观点非常反对。站在科学的立场上看,确实没有任何一件事是永恒性的,但是站在艺术的层面来看,其实不然。”邓时海说。

活动中的邓时海先生,

“我常常问年轻人喜不喜欢老东西,不喜欢?那还没长大。”邓时海笑道,“时间是宝贵的,而能经历时间的千锤百炼留下来的东西都是美好的,老是一种美感,所以首先‘越陈越香’的‘香’字,不单指香气,而是‘美好’之意,是茶越老越美好的意思。普洱茶就是占了‘老’这个便宜——普洱茶是大叶种,新鲜喝的时候又苦又涩,必须让时间来去掉苦涩,喝起来才会甘甜。”

“但是‘越陈越香’是永远无法被科学证明的,很多搞科研的还是不接受这个观念。”邓时海若有所思,“就好像有些经验是可以被科学证明,很多不能,但就艺术来讲我认为它是成立的。就好像感情、情谊、审美是无法被科学证明的。”

邓时海先生所藏茶品,

在搞科研的茶学学者们看来,江湖派的茶人往往太过经验导向,缺乏实证精神,有信口开河之嫌。由此《普洱茶》中的很多观点亦成了争论点,这让邓时海经常处于茶界舆论的核心。面对科普界、学术界的质疑,追求品饮艺术性的邓时海,有种“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的感觉。其实,无论普洱茶的从业者还是广大普洱茶的爱好者心里都清楚,从学术、科研角度对“越陈越香”有讨论的余地,但这四个字却精准地概括的普洱茶的内涵和外延,是普洱茶的精髓所在,区区四个字便道明了普洱茶的品饮价值和发展方向,古往今来,邓时海堪称第一人。

4、省思

自从《普洱茶》的横空出世,沉睡多年的普洱茶被唤醒,普洱茶热迅速吹遍中华大地,并成为中国第一品牌名茶。当然,伴随而来的也有很多质疑、争议和负面的问题,对这一系列较为敏感的话题,邓先生毫不回避,坦然面对:

关于普洱茶的界定问题,面对大家都看出来却无人敢说的“云南省一定区域”和“云南大叶种”问题,邓先生把这层纸直接捅破:…可以看出,“云南大叶种”是现代界定“普洱茶”最主要的内涵,这样的内涵界定已风行许久,之后尽管衍生各种不同的外延界定,却总是离不开“云南(省)”与“大叶种”这两个重点。所谓上施下效的结果,极具权威性的内涵界定,致使在七子级而后的普洱茶发展,包括1995年以后乔木级普洱茶,甚或私人茶庄的旧态复萌的茶品生产,一直深受上述普洱茶内涵界定的影响,以至于有了所谓“山头主义”、“大茶树主义”甚或“单一茶料主义”等意识形态的茶叶工序或制茶配方的崛起。

《普洱茶》书影

其实,这里头隐藏着一些含糊不清的灰色地带。如果不厘清这些灰色地带,将是一种对普洱茶历史与传统的伤害,也是对普洱茶茶品的分类有所不公平的对待。由此,认识的不足将使普洱茶未来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也使“越陈越香”的﹞、一九四〇年代以前的倚邦山茶青制作的﹝杨聘号茶﹞、﹝同兴号茶﹞、﹝同昌黄记茶﹞,它们大都是小叶种乔木茶品,既是过往进贡清廷的御用品,又是至今享誉海内外的茶品。至今,倚邦茶区仍然保有小叶种茶区及其茶品制作。难道这些小叶种茶青所制作出来的茶品不算是普洱茶吗?”

邓时海先生所藏茶茶汤,

目前,一般对普洱茶的识别,就仅依据“云南大叶种”作为指标,其实业界、学界早已发现云南省许多地区的茶山,其质量已经退化到几乎没有了普洱韵的地步。然而,许多茶品监制者却罔顾这样的事实,仍以“山头韵”、“茶区特性特色”来替代普洱韵。假以时日,几十年的陈放后,这些茶品将有怎样的品味?能有如号字级或印字级茶品的普洱韵特性么?这是值得省思的问题!”

其实,邓时海先生质疑、提出并分析的诸多问题,也是时下普洱茶爱好者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科普定义和规范国标固然重要,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实际品饮普洱茶时,这些才是直接面临、必须正视的问题。作为普洱茶的资深前辈和唤醒普洱茶的第一人,邓老道出了我们的心声,如同洞悉普洱茶一切的长者,时时刻刻关心并鞭策着这个还未长大的孩子,殷切希望它健康成长。

吴疆:普洱茶的品饮时代现在才开始


2008年之前,甚至是现在,大多数茶厂采用农产品的方式来卖茶,并没有完整的切换为工业化的消费品模式来推广,甚至很多茶厂至今仍然是前店后厂的作坊式思维。

这带来一个结果,产区的特征明显,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现在流行的山头纯料茶,就是这种思维导向的结果。

计划经济的时候,云南茶区的毛茶价格思茅第一,临沧第二,版纳第三,这是因为之前做红条茶,做烘青绿茶,得讲究条索细嫩好看,现在颠倒过来,大家讲茶区,首先说易武薄荷塘、勐海老班章、临沧冰岛茶,这是因为讲口感,条索则次之,甚至现在流行古树茶,条索粗壮的更好看,与绿茶讲究细嫩芽尖的审评方式完全不同。

结果是,工业化大拼配的手段丢失,一个原因是大多数茶厂无实力做拼配,一个原因就是山头茶的流行,市场流行的并非是完整后发酵的茶品。“山头味”的纯正与否就很重要。

这与绿茶占据国内市场主要份额,形成绿茶品鉴体系、消费习惯相关。

消费习惯的形成有一个阶段,需要时间,兴起也好,灭失也罢,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08年的市场是集中式爆发的,并没有完整的消费市场配合,甚至还谈不上品鉴普洱茶,那时候把加工熟茶的渥堆称为“造假老茶”就是一个明证。

市场的推动需要资本,资本显然更青睐青饼、青砖,因为耐存储,变现增值的空间大,社会潮流向个性化方向发展,也是一个因素。

种种因素相加,导致地域化的现象更大,普洱茶这个名词是,老班章这个名词是,薄荷塘这个名词亦然。

一个好的方向是,大家现在开始接受普洱茶,无论是生茶还是熟茶,无论是未发酵还是后发酵,至少,现在总体讨论的方向是如此。

08年之前,大家把普洱茶都作为一种收藏品,而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发烧友是作为一种茶品来品鉴,有了品鉴就有了鉴别能力。无论老茶、新茶,现在市场上会喝茶的群体都在逐渐庞大。

没有鉴别能力的时候,茶品是无所谓好坏的,价格是最重要的鉴别手段,卖一万的,大家就觉得好,卖50的,大家就觉得差。

对于外行而言,谈不上茶品的鉴别力,也不需要谈。价格定位更重要,这一点,线上喝线下的区别就非常明显。

这其实就是茶厂的定位,你定位是发烧友还是普通茶客。任何市场,发烧友是中心,然而这种中心的市场是最小的,其边缘的才是最大的。

发烧友的好处是有自己的鉴别力,好茶烂茶入口既知。缺点也很明显,做发烧友的生意,就非常专业,你辛辛苦苦培养一年,估计一片茶都不会卖,第二年,他懂茶了,上山了。

这个问题还是出在茶饼上,现在的茶饼都是千篇一律,无论高端低端,换个包装纸,大家都分不出,形成事实上的品牌控制力非常弱。

然而,市场又需要品牌,因为茶饼不仅仅是喝,还得存,存多了得变现,变现就需要品牌,所以,现在市场资金又集中到大益的身上。流向茶市的资金并不少,但是,今年大家都感到山头茶衰落了,茶厂的销售打了对折,从市场来分析,还是品牌力太弱。

要培养新的消费群体,实际又与氛围、又与文化导向有关。然而,市场文化的流行都是一窝蜂,都是非左必右的思路,都是大一统的思路,一会生茶,一会熟茶,一会纯料,一会拼配。究其原因,都是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来说话。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语言,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目标,人也好,企业也好,都是如此。

茶对联(二)


阳羡春茶瑶草碧,兰陵美酒郁金香。

饮茶思源,何曾望极;吃菇念树,岂可忘恩。

翠叶烟腾冰碗碧,绿芽光照玉瓯清。

松涛烹雪醒诗梦,竹院浮烟荡俗坐。

为品清香频入座,欢同知心细谈心。

喜报捷音一壶春暖,畅谈国事两腋生风。

佳肴无肉亦可,雅谈离茶难成。

借得梅上雪,煎茶别有香。

扫来竹叶烹茶叶,挖得松根煮菜根。

此地千古茶国,满城都是君子。

寻味君子知味来,伴香雅士携香去。

壶在心中天在壶,心在壶中地在心。

茶字草木人人茶茶人,品者三口德德品品德。

官为七品不如一壶可品,才高八斗怎抵一池万斗。

始皇明月照青陵,茶心原在一杯中。

来路可数歇一刻知味,前途无量品一杯何妨。

碧泉涌出山腹事,玉壶映进苍天心。

淡酒邀明月,香茶迎故人。

冰冷酒,一点水,两点水,三点水,丁香茶,百人头,千人头,万人头。

沽酒客来风亦醉,买茶人去路还香。

喜辞旧岁,春风梳柳;笑迎新春,苗润茶新。

松风煮茗,竹雨谈诗。

青山起新居,绿水映茶园。

铁石梅花气概,山川香茶风流。

淡饭粗茶有真味,明窗净几是安居。

水抱山环新屋绕园林茶趣,春华秋实生活胜城市风光。

鸿雁贺喜衔柳枝,春风迎亲带茶香。

茗苑寄来曾怜黔娄梦白,蓉城逆去又悲汝士升仙。

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混日子,半个心半点意半瓶墨水度终生。

千树梨花几壶茶,一庄水竹数房书。

茶煮三江水柔情似水,烟飞万里霞笑态如霞。

茶开千里市市场繁荣,酒醉五湖春春光明媚。

茶为山藏富富贵齐天,酒催豪客歌歌唱盛世。

饭热茶热八方客常暖,茶好汤好世季店如春。

名苑清风仙曲妙,石潭秋水道心空。

人上人制茶中茶,山外山出味中味。

茶中茶制人上人,味中味出山外山。

鸡鸣院内茶,白鹤井中水。

美酒千杯成知已,清茶一盏能醉人。

莫道醉人唯美酒,茶香入心亦醉人。

名山名寺共名茶,水碧山青茶更佳。

人间何处是仙境?春山携枝采茶时。

山实东吴秀,花称瑞草魁。

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

春茶一杯依旧,桃符万户更新。

柳井有泉好作饮,君山无处不宜茶。

春其山中采,香宜竹里煎。

凝成云雾顶,飘出晨露香。

客到座中宜数碗,水是人间第一泉。

为爱清香频入座,欣同知已细谈心。

只缘清香成清趣,全因浓酽有浓情。

菜在街面摊卖,茶在壶中吐香。

看水浒想喝大碗酒,读红楼举杯思品茶。

茶联欣赏(二)


茶联作为诗词形式的一种变体﹐以对联为形式﹐对偶工整﹐平仄谐调﹐往往悬挂于门庭上或室内﹐以茶事生活为内容﹐不但古朴高雅且能陶冶人的情操﹐为古代文人所擅长和推崇。

(1)

红透夕阳﹐好趁余辉停马足﹔

烹茶活水﹐须从前路汲龙泉。

(2)

鹿鸣饮宴﹐迎我佳客﹔

阁下请坐﹐喝杯清茶。

(3)

煮沸三江水﹔

同饮五岳茶。

(4)

花间渴想相如露﹔

竹下闲参陆羽经。

(5)

歇一歇消消暑气﹔

喝二杯品品香茗。

(6)

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

(7)

阁构三层读书论世﹔

泉飞云壑听瀑煮茗。

(8)

松涛烹雪醒诗梦﹔

竹院浮烟荡俗尘。

(9)

瓦壶水沸邀宾客﹐列位请进请进﹔

茗碗香腾破睡魔﹐诸君快来快来。

(10)

来不拈﹐去不送﹐礼义不拘方便地﹔

烟自奉﹐茶自酌﹐悠游自得大罗天。

《云南山头茶》:普洱山头茶时代的开篇之作


《云南山头茶》是资深山头茶人林世兴的一部力作。该书首次把茶学、自然地理学和民族茶文化研究成果融为一体,全面、系统疏理云南第一代级、第二代级的茶树资源,重点介绍云南树龄在一百年以上的古茶树资源的分布、品鉴、自然地理背景和民族茶文化背景。该书的最大亮点是首次提出云南山头茶“三大板块学说”理论,把云南山头茶的分布划分为高黎贡山余脉板块、怒山余脉板块、云岭余脉板块、改变了过去只从“六大茶山”或“四大茶区”的角度描述云南茶的习惯,深刻阐释了“一方水土养一方茶,一方水土养一方民族”的道理,是山头茶时代的开篇之作、奠基之作、创新之作。该书出版发行后,迅速在广大茶人中产生深刻影响,并引起茶叶界专家、学者关注。

一部奇书

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师程亲笔为该书写序。李师程充满喜悦地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每当社会大变革、产业大调整时都会伴随着一场“诸子百家”的文艺复兴。当前,中国茶界正处在产业大发展、市场大调整、文化大复兴的盛世兴茶时代。近20年来就云南茶文化的复兴而言是历史上从没有过的现象。

《云南山头茶》是最近写成的一本专著。“该书最大的亮点是融茶文化、民族文化、自然文化为一体,集中展示了云南多元的民族文化、多种的茶叶资源、多样的茶叶品牌,雄辩地证明了‘一方水土产一方物’,这一朴素真理。”李师程强调:云南山头茶的特色是不能克隆的,因为其环境是不可复制的,这就是本书给世人的重要启示。

最佳工具书

云南省茶科所原所长张俊认为,《云南山头茶》是寻找云南好茶资源的最佳工具书:“站在普洱茶普通消费者角度,面对普洱茶市场五彩缤纷以山头名称命名。这本书的文字是寻找和品鉴云南好茶的工具,近五百幅图片是云南茶山的旅游画册,地图是钻山寻茶的忠实向导。它既是一本古树茶专业的工具书,又是一本自驾游式的茶书。我们期待书籍出版后,能让天下爱茶之人组团到云南茶区采茶、制茶、品茶、观光旅游。我们愿你的忠实的导游。”

《云南山头茶》2014年3月由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首印一万五千册,于4月底即告售磬。7月第二次印刷,对第一版的差错做了纠正。茶友们对该书的评价是:接地气,贴近生活,适用性强。一书在手,足不出户,可以走遍云南古茶山,喝遍云南古树茶,确实是值得查阅、值得收藏的茶典式的工具书。

茶具收藏投资进入历史新纪元


自2010年紫砂壶大师顾景舟与吴湖帆合作的石瓢壶以1232万元高价创下世界纪录之后,今年又有几件顾景舟紫砂壶作品拍出千万元的天价,带动其它的紫砂壶名家作品也水涨船高。眼下宁波玩壶的人越来越多,不但紫砂壶专营店增多,很多茶叶专卖店也开辟了紫砂专区。随着紫砂壶的价格连年攀升,紫砂壶正成为投资新宠。

在紫砂壶的主力支撑下,今年茶具收藏大盘整体升温。从前一直充当配角的茶具,已经摇身变为拍场主角,就在即将举行的民和夏拍中,它还和普洱茶一起组成了“典藏普洱茶具专场”。

“伪紫砂”事件催生“炒泥族”

“与石、兰花并称为‘文人三雅’的紫砂壶,眼下行情大涨,不仅紫砂泥价格翻了一番,近三年来精品紫砂壶整体涨幅高达10倍以上。人工成本翻倍自然是原因之一,但这一定程度上和炒紫沙泥有关。”宁波当代十大收藏家之一、云适堂古代茶具博物馆文化策划人陈刚告诉记者,去年央视曝光的“紫砂煲”事件让市场上的伪紫砂壶也现出原形,这让人们更看重紫砂泥的品质以及更有保证的工艺师作品,为了保证紫砂的品质,很多藏友亲往宜兴,到工艺师家中“淘”其祖传的紫砂泥。为此宜兴市政府一度还将封闭依旧的紫砂矿重新开封,又开采了一段时间。

但同时陈刚指出,紫砂泥料作为紫砂壶制作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之一,是不可或缺的,确实非常重要,没有紫砂泥,也就没有所谓的宜兴紫砂壶。但泥料本身的价值是有限的。在紫砂壶价格构成中,紫砂泥只占到不到20%的比例,这种情形在精品名壶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壶艺泰斗顾景舟大师制作、吴湖帆绘刻的“相明石瓢壶”拍出1232万元的价格,真正体现其价值的是紫砂壶本身的艺术性、文化性及其美学价值。

从大环境来看,陈刚认为紫砂壶涨价和通货膨胀也不无关系,国家出台政策,房子限购,股市风险大,很多投资者闲钱没地儿去,自然把目光投向紫砂、黑茶、青花瓷等。

俗话说:壶用紫砂,杯用瓷。瓷器茶具市场也一路看涨。据资深藏友介绍,现当代瓷从产地来看主要分为景德镇瓷、德化白瓷以及湖南醴陵瓷三种。相比紫砂,瓷器茶具的涨幅就比较平稳,在手工费和瓷窑天然气价格同时翻倍增长的推动下,景德镇瓷泥涨幅达30%到50%,景德镇瓷器茶具的年涨幅在20%到30%之间。举例来说,一个景德镇青花手工瓷杯的价格已经从去年80元涨至120元。各种上涨因素中,其中手工费要占到50%的比例。

“名家效应”引领茶具投资风向

除了原料上涨,名家效应也是推动其涨价的重要因素。“天价顾景舟作品带动了一批名家作品价格上扬,”陈刚分析,“根据制壶工艺水平,紫砂工艺师按级别分为市级工艺师、省级工艺师、国家级工艺师等等,工艺师级别提升,其制作的紫砂壶也随身价上涨,因此不少藏家选择一些有潜力的青年艺术家的作品收藏,以期获得增值空间。”记者了解到,从市价来看,工艺师每提升一个级别,作品价格几乎就要翻10倍,国家级工艺师的作品在50万元左右,大师级作品更是价格飞涨,顾景舟作品今年频频过千万,而往年也就在150万元至200万元之间。

然而他也坦言,这也造成了紫砂壶收藏市场“太过看重虚名”的现状,为了让作品早日升值,一些工艺师通过各种途径“捞名头”,难免心浮气躁。“其实民间无名工艺师的作品中也不乏精品”。陈刚分析,紫砂变化万千的绰约风姿和千百年来积淀的厚重文化让人陶醉。其实,紫砂器介于陶器和瓷器之间,具备将陶瓷、篆刻、书画等多种艺术门类融合一起的特质,因此,投资紫砂要懂历史文化及书法绘画等知识,要有悟性及鉴赏紫砂的好“眼力”。

而从古董瓷市场来看,在元代以前高古瓷及明清、尤其是清三朝瓷器整体市场行情走高的带动下,民国精品瓷器也水涨船高。陈刚收藏的一款民国新粉彩瓷茶具,3年前市场价仅1.2万元,眼下市场行情已经超过12万元。涨势如此迅猛,除了材质品相不错外,该粉彩瓷系珠山八友徒弟所绘是最大主因。在民国瓷中,珠山八友名家瓷是非常重要的品种,在当时价格就已经超过了清末官窑的卖价,眼下更是炙手可热。选择一些民国瓷精品,尤其是民国时期画意比较浓,文人气息比较强烈的精品器物(包括茶具)作为投资,正成为眼下宁波收藏界的一个新动向。

茶具收藏不必拘泥于茶壶

记者发现,宁波的茶具藏家对茶壶情有独钟,而对其它茶具则甚少关注。其实,中国人喝茶的历史悠久,茶具的分类也十分繁杂,单从材质上看就有金属、瓷器、紫砂、琉璃、竹木、漆器等等,陈刚表示,“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具收藏原本可以更加精彩,”“茶叶罐、茶盏托、茶杯、甚至烧水壶,都有着丰富的类别和材质,里面有更加精彩的故事和更加丰富的人文价值。”

在民和夏拍的“典藏普洱茶具专场”图录里,记者看到了几件比较特别的拍品,都是日本制造的古董铁壶,其中一把还镶嵌了银块。“它们其实是古代日本人用的烧水壶,工艺非常精美,这种烧水壶的制作工艺虽然是从中国传入日本,但长期下来,中国的烧水壶制作已经以实用为主,但日本人的茶文化保存得非常完整,对烧水壶的制作也非常考究”。陈刚告诉记者,他家中的一把日本烧水壶中还装有两片响片,会根据水温变化发出不同的响声,“古人诗云,茗外风清移月影,壶边夜静听松涛,讲述的就是这种意境。”

林世兴:普洱山头茶时代的开创者


《云南山头茶》出版发行后,在业界引起很大的反响。该书目前已遍布中国数十个大中城市,包括港、澳、台地区和俄罗斯、韩国、日本等三个国家,创造了中国茶书发行的奇迹,读者好评如潮。

山头茶时代的开创者

邯郸古雍桥茶友以《林世兴,山头茶时代的开创者》为题撰写文章,对《云南山头茶》主编林世兴给予高度评价:

近半年,我的头脑中始终萦绕着“理想”二字。读《寻觅中华》时,看到余秋雨老师在仕途畅达之际,却违逆众意开启他的文化苦旅,只因他胸怀恢复中华文化记忆的理想;2014年4月7日,廊坊九曲茶坊本良老师到古雁桥交流习茶心得,是在他近五十岁后为圆自己的梦想,才开始专心从事茶文化的宣传;4月9日,从本良老师的习茶日记中看到,邢台曲氏夫妇为实现南茶北引的理想,卖掉城里的房产,扎根山区的执著;5月12日,到石家庄学习交流时,为张金牛做个有理想的茶人规划的蓝图而心生敬佩;8月8日,《山头茶》主编林世兴莅临古雁桥茶业洁朋体验店,分享《山头茶》的诞生历程,为他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付出的汗水与心血而震撼。“理想”在我胸中升腾。

2014年8月8日下午,随着林世兴动听的爱伲族民歌,我们跟随他回忆七年的创作历程。七年前,他辞去令人羡慕的报社工作,钻村走寨,成为一名“山里人”,他七年查阅三百多本茶书,一个人走完云南的万里茶山,崎岖的山路,烈日的曝晒,恶劣的雷暴天气,任何时候都可以把人埋藏的泥石流,还有一个人行走的孤独与无奈,无数次陌生的拜访,与茶山各少数民族沟通的语言障碍……数不清的艰难险阻,横断山区行走的疲惫与孤苦,病痛与伤痛,经济拮据,智力的枯竭……他也曾打算退却,但他懂得“一诺千金”的分量,他要实现自己的梦想,一个人喝完两瓶酒,痛哭一场,然后擦干眼泪天亮继续前行。就是这样一位坚韧的逐梦人、茶产业上的行者,成就了这部融茶文化、民族文化、自然文化为一体的12万字专著——《山头茶》。

理想是行动的翅膀,活着就有未来。林世兴以地理学家的严谨,哲学家的思想,美学家的看法,文学家的的感受创作了这本《山头茶》,如果说法布尔的《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那么这本山头茶时代的开山、奠基之作也可誉为“普洱的史诗”。2014年3月《山头茶》第1版印刷发行后仅40天便售罄,这是对林世兴莫大的肯定与鼓舞。

“理想”可以升华为一个人的信仰,有了信仰,生命才有意义和方向,试问我们自己当下的状态,是否还怀揣着“理想”,是否为“理想”付出着或付出过行动?当前,中国茶界正处于产业大发展、市场大调整、文化大复兴的盛世兴茶时代,古雁桥茶业义不容辞地将“承载社会责任,传播饮茶文化”作为己任。

一泡化得开的山头茶

《云南网》记者赵刚对林世兴作专题采访,写下如下文字:

瘦瘦的林世兴表示,他用7年时间独自一人跋涉云南数万公里山区,遍访横断山脉、高黎贡山等出产古树茶的山头村寨,调查、整理、撰写出了一本系统介绍云南古茶树资源分布的12万字的《云南山头茶》专著。而作者林世兴是这样说的,翻开这本书吧,这是茶韵、山韵、神韵“三韵合一”的茶书。

已近知天命之年的林世兴当过19年的中学校长,7年前还是昆明媒体圈中的一位主任,在做、酒歌、情歌完全是部动人的史诗。”

7年过去,为这部书林世兴耗资160万元。“不管多么艰难,我不愿把痛苦展示给别人,微笑总撑着我往前走。”书籍终于出版了,林世兴靠自费发行,一个月就卖掉1.5万册,云南勐海的好多茶农慕名而来,专门买这本书。

“我就是一泡化得开的茶,个人的一切苦难都化作泥土,滋养幸福的茶生活,滋润着每一个来读这本书的人,尽管现在还没靠卖书脱贫。”林世兴自嘲:“7年写书时间,从一个山头到另一个山头,走了不止一个两万五千里长征。要请教茶农,要寻找古茶树。自己的交通食宿不算,有时为了淘到一个故事,请人喝酒也得花钱。再加上走一路要买一路的茶,债务就这样欠下了。”

经济上拮据不算什么,精神上的孤独才是最要命的。林世兴一个人收集整理撰写资料,挺过无数个深山长夜。白天收拾行李再走,背着个箱子,险情不断,几次遇上泥石流,不是躲闪得快,早就把命丢在大山里了。

“出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就是尊严和快乐。”林世兴说:“7年前出书的时候没想到云南山头茶这么火爆,现在那么多的人钻进云南各个山头寻觅古树茶,这本书正当其时。”

茶之二煎茶法


煎茶法是指陆羽在《茶经》里所创造、记载的一种烹煎方法,其茶主要用饼茶,经炙烤、碾罗成末,侯汤初沸投末,并加以环搅、沸腾则止。而煮茶法中茶投冷、热水皆可,需经较长时间的煮熬。煎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选水、取火、侯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投茶、搅拌)、酌茶。

煎茶法在中晚唐很流行,唐诗中多有描述。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诗有“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僧皎然《对陆迅饮天目茶园寄元居士》诗有“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投铛涌作沫,着碗聚生花”。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有“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沫下曲尘香,花浮鱼眼沸”。白居易《谢里李六郎寄新蜀茶》诗有“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来搅拌曲尘”。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有“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李群玉《龙山人惠石禀方及团茶》诗有“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滩声起鱼眼,满鼎漂汤霞”。

五代徐夤《谢尚书惠蜡面茶》诗有“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偻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北宋苏轼《汲江煎茶》诗有“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背诵苏辙《和子瞻煎茶》诗有“铜铛得火蚯蚓叫,匙脚旋转秋萤火”。北宋黄庭坚《奉同六舅尚书咏茶碾煎茶三药》诗有冈炉小鼎不须催,鱼眼长随蟹眼来。南宋陆游《郊蜀人煎茶戏作长句》诗有“午枕初回梦碟度,红丝小皑破旗枪”。正须山石龙头鼎,一试风炉蟹眼汤。五代、宋朝流行点茶法,从五代到北宋、南宋、煎茶法渐趋衰亡,南宋末已无闻。

古朴高雅的茶联(二)


古朴高雅的茶联(二)

21、红透夕阳﹐好趁余辉停马足﹔烹茶活水﹐须从前路汲龙泉。

22、鹿鸣饮宴﹐迎我佳客﹔阁下请坐﹐喝杯清茶。

23、煮沸三江水﹔同饮五岳茶。

24、花间渴想相如露﹔竹下闲参陆羽经。

25、歇一歇消消暑气﹔喝二杯品品香茗。

26、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

27、阁构三层读书论世﹔泉飞云壑听瀑煮茗。

28、松涛烹雪醒诗梦﹔竹院浮烟荡俗尘。

29、瓦壶水沸邀宾客﹐列位请进请进﹔茗碗香腾破睡魔﹐诸君快来快来。

30、来不拈﹐去不送﹐礼义不拘方便地﹔烟自奉﹐茶自酌﹐悠游自得大罗天。

31、小天地﹐大场合﹐让我一席﹔论英雄﹐谈古今﹐喝它几杯。

32、斗酒恣欢﹐方向骚人正妙述﹔杯茶泛碧﹐庵前过客暂停车。

33、茶可清心﹔酒能乱性。

34、好事不容易做﹐大包不容易卖﹐针鼻铁﹐薄利只凭微中削﹔携子饮茶者多﹐同父饮茶者少﹐檐前水﹐点滴何曾倒转流。

35、最宜茶梦同圆﹐海上壶天容小隐﹔休得酒家借问﹐座中春色亦常春。

36、世间重担实难挑﹐菱角凹中﹐也好息肩聊坐凳﹔天下长途不易走﹐梅花岭上﹐何妨歇脚且斟茶。

37、酒好能引八方客﹔茶香可会千里友。

38、消愁不用一杯酒﹔遣兴当喝几碗茶。

39、酒可宁心少饮有益﹔茶能醒脑常喝无妨。

40、瑞草抽芽分雀舌﹔名花采蕊结龙团。

41、品泉茶三口白水﹔竹仙寺两个山人。

42、看《水许》想喝大碗酒﹔读《红楼》举杯思品茶。

43、为爱清香频入座﹔欣同知己细谈心。

西湖龙井传说二


有一年清朝皇帝乾隆下江南,来到龙井村附近的狮子峰下胡公庙休息。庙里的和尚端上当地的名茶。乾隆精于茶道,一见那茶,不由叫绝,只见洁白如玉的瓷碗中,片片嫩茶犹如雀舌,色泽墨绿,碧液中透出阵阵幽香。他品尝了一口,只觉得两颊生香,有说不出的受用。

于是,乾隆召见和尚,问道:“此茶何名?产于何地?”和尚回答说:“启禀皇上,这是小庙所产的龙井茶。”乾隆一时兴发,走出庙门,只见胡公庙前碧绿如染,十八棵茶树嫩芽初发,青翠欲低,周围群山起伏,宛若狮形。此时乾隆龙心大悦。茶名龙井,山名狮峰,都似乎预兆着他彪炳千秋的功业,况且十八又是个大吉大利的数位。而那茶有实在赏心悦目,甘醇爽口,于是乾隆当场封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为“御茶”。从此,龙井茶名声远扬。

在杭州,龙井茶、虎跑泉素称“杭州双绝”。虎跑泉是怎样来的呢?据说很早以前有兄弟二人,哥弟名大虎和二虎。二人力大过人,有一年二人来到杭州,想安家住在现在虎跑的小寺院里。和尚告诉他俩,这里吃水困难,要翻几道岭去挑水,兄弟俩说,只要能住,挑水的事我们包了,于是和尚收留了兄弟俩。有一年夏天,天旱无雨,小溪也干涸了,吃水更困难了。一天,兄弟俩想起流浪过南岳衡山的“童子泉”,如能将童子泉移来杭州就好了。兄弟俩决定要去衡山移来童子泉,一路奔波,到衡山脚下时就昏倒了,狂风暴雨发作,风停雨住过后,他俩醒来,只见眼前站着一位手拿柳枝的小童,这就是管“童子泉”的小仙人。小仙人听了他俩的诉说后用柳枝一指,水洒在他俩身上,霎时,兄弟二人变成两只斑斓老虎,小孩跃上虎背。老虎仰天长啸一声,带着“童子泉”直奔杭州而去。老和尚和村民们夜里作了一个梦,梦见大虎、二虎变成两只猛虎,把“童子泉”移到了杭州,天亮就有泉水了。第二天,天空霞光万朵,两只老虎从天而降,猛虎在寺院旁的竹园里,前爪刨地,不一会就刨了一个深坑,突然狂风暴雨大作,雨停后,只见深坑里涌出一股清泉,大家明白了,肯定是大虎和二虎给他们带来的泉水。为了纪念大虎和二虎,他们给泉水起名叫“虎刨泉”。后来为了顺口就叫“虎跑泉”。用虎跑泉泡龙井茶,色香味绝佳,现今的虎跑茶室,就可品尝到这“双绝”佳饮。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普洱茶进入“砖”时代(二)》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