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业内誉称为中国普洱第一人的邓时海教授说,大马没有四季之分,常年如夏,而且雨水充足,有湿度,做为需要时间发酵存储的普洱茶,是最理想的仓储国度。

如何选好茶,邓时海说先认识茶文化,多了解茶道,找一家信任的茶店,从中找好茶。

许多在中国云南生产的普洱茶,被带进大马,存储了一段时日,除了在大马及东南亚销售,许多会被中国大陆、港台茶商收购回去。在未来的20年,普洱茶市场依然是有市场,尤其中国大陆喝普洱茶的人口不断的增长,以其需求量,除了普洱茶,其量够大也够多,其他生茶是无法满足这庞大的市场。

称为茶中之王普洱茶可喝上百年

邓时海指出,普洱茶在中国已存在了约3千多年的历史,以前都统称云南茶,在明朝和清朝时期是有名的贡茶。全世界各民族都有喝茶的习惯,只是大家的喝的茶不同,有红茶、生茶、普洱茶,各种各式的茶都有。红茶主要需加奶加糖,对健康保健有一定的影响。

可保健收藏投资

在茶系当中,普洱茶可称为茶中之王,主要它可喝上百年,尤其熟茶,属温性,可保健不伤身,同时也是可收藏,投资。越陈越香应该是指茶与酒,目前市场上,还可以找到超过百年的普洱茶系。

现长居台湾的邓时海(73岁),本身为大马江沙人的,中学毕业后以侨生升往台湾深造,曾任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杨家太极拳第六代传人,在注重养生之道的邓时海也对茶艺文化有深入的研究,并于1995年出版了第一本普洱茶一书,带动各界对经过长时间发酵存储,已去除了寒性,转化为温性,适合各年龄层品茗。

“在我们的身体内,每天约3千CC的水份,除了一些疏果,还需2千CC的水份,而普洱茶是其中补充最好的水份。邓时海指出,大马的茶文化年代已久,以前南来的客工,经已把中国茶带进大马,对普洱茶的认识则较慢,以前多以六堡茶、乌龙茶等居多,后普洱茶的普及化,才带动大家喝普洱的热潮。

有人投资收藏才有老茶喝

茶文化得以延年不断的推演,主要还是要有商人的投资,有人投资收藏,经过一段时日后,众人才有老茶喝。

他说,任何有潜能的商品,一定会有人炒作,普洱茶也一样,普洱茶的价格在几年前的炒作跌价后,现处于低价时期,要投资收茶,不论是自己喝或投资,都可以存储。

普洱茶要怎么选,才知好茶,邓时海说,喝茶人首必需要找一家相熟的茶店,从新手开始学习,多喝不同的茶系,了解普洱茶品种。品茶先从茶香开始,接着茶的口感,感受其回韵,再来是回甘或生津。喝茶也是可以培养雅质、雅兴,多上一些茶艺课及多交流,就了解茶文化多一点。市场上也是有一些仿茶品,把劣质茶当好茶卖,这一点,大家必需要仅慎。

马来人也喝茶保健

从事批发及零售的巴里文打邱茗茶有限公司东主邱文诚说,普洱茶也分多种类,有茶饼、茶砖、茶陀等,各种类中又有不同的品号与店家出产。

他在这一行经有20年了,其店刚于最近迁新店,茶友都可来其店品茶,他乐意分享茶文化。他也有与中国大陆投资家在云南开设茶厂,出产双天号茶系,质量方面,肯定优质。

邱文诚说,现在顾客中也不乏马来同胞,一起喝普洱充保健茶,普洱茶是可保健不伤身,多喝无害,而且价格普及化。

扩展阅读

茶,生命之源泉 世界之文化


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世界上许多饮茶国家都与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全球性的文化交流,使茶文化传播世界,同各国人民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以至宗教意识相融合,呈现出五彩缤纷的世界各民族饮茶习俗。

一、日本茶道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隋唐以前,两国已有文化交往。以后,随着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播,茶文化也同时传到了日本。饮茶很快成了日本的风尚。

日本茶道即是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一种礼法教育和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日本茶道有20多个流派,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现代日本茶道一般在面积不大、清雅别致的茶室里进行。室内有珍贵古玩、名家书画。茶室中间放着供烧水的陶炭(风)炉、茶锅(釜)。炉前排列着专供茶道用的各种沏茶、品茶用具。日本茶道的规矩比较讲究,友人到达时,主人在门口恭候。待宾客坐定,先奉上点心,供客人品尝。然后在炭炉上烧水,将茶放入青瓷碗中。水沸后,由主持人按规程沏水泡茶,依次递给宾客品饮。品茶时要吸气,并发出吱吱声音,表示对主人茶品的赞赏。当喝尽茶汤后,可用大拇指和洁净的纸擦干茶碗,仔细欣赏茶具,且边看边赞“好茶!”以表敬意。仪式结束,客人鞠躬告辞,让人跪坐门侧相送。整个过程,都洋溢着“敬、和、清、寂”的精神。

二、亚洲其他国家的茶文化

东南亚如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受汉文化影响较深,习惯冲泡清饮乌龙、普洱、花茶。南朝鲜因受中国和日本双重文化影响,兴起“茶礼”习俗。港澳地区则沿袭闽粤饮茶习俗,以饮普洱、水仙、花茶为主。泰国、缅甸和云南地区相似,习惯吃“腌茶”,将生茶腌制成酸味制品,吃时拌入食盐、生姜、花生之类,干嚼佐餐。

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国家饮甜味红茶,或甜味红奶茶。印度饮茶总量为世界第一位,喜欢浓味的加糖红茶。巴基斯坦一般以茶、奶、糖按1:4:3的比例冲泡调饮,喜味浓的红茶。

西亚地区的土耳其人,不论大人小孩都喜欢红茶,城乡茶馆普遍,出门饮茶也方便。伊朗和伊拉克人更是餐餐不离浓味红茶,用沸水冲泡,再在茶汤中添加糖、奶或柠檬共饮。

三、欧洲各国的饮茶文化

英国饮茶之风始于17世纪中期,先由皇室倡导,后普及到城乡,成为英国的社交风俗。英国人喜欢饮滋味浓郁的红茶,并在茶中添加牛奶和糖。上流社会设置家庭茶室,收集陈设名贵茶具,讲求传统身分和闲情逸致的饮茶风度,以显示英国绅士的气派。

爱尔兰人饮茶之风更甚,为欧洲首位,喜欢味浓的红碎茶。

荷兰是西欧最早饮茶的国家。菜汤放糖,多饮袭泡红茶和香味茶。

西欧的其他国家也都习饮高档红茶和甜式调味红茶,青年人则多喜欢香味茶。

四、美州国家的茶文化

美国的饮茶习俗与众不同,主要以红茶泡用或用速溶茶冲泡,放入冰箱冷却后,饮时杯中加入冰块、方糖、柠檬,或蜂蜜、甜果酒调饮,甜而酸香,开胃爽口。

加拿大人多为英式热饮高档红茶,也有冰茶。

五、非洲国家的茶文化

非洲的多数国家气候干燥、炎热,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不饮酒而饮茶,饮茶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无论是亲朋相聚,还是婚丧嫁娶,乃至宗教活动,均以茶待客。这些国家多爱饮绿茶,并习惯在茶里放上新鲜的薄荷叶和白糖,煞煮后饮用。

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的饮茶风俗,都因本民族的传统、地域民情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有所异,然而“客来敬茶”却是古今中外的共同礼俗。

普洱茶专家张顺高


张顺高,湖北五峰人,1933年生,土家族,1960年于湖南农学院茶叶专业毕业后赴到云南茶叶科学研究所工作。1967年至1974年,张顺高受国家农业部派遣到非洲马里援建茶场,并栽培组长,历尽艰难,完成援建茶场的任务,被马里授予二等国勋以茶为生活和事业的核心纽带,谱写了一曲和谐、深情的茶叶人生。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茶文化的优良传统。

普洱茶专家张顺高

1961年,张顺高和刘献荣先生前往勐海巴达大黑山考察,发现了野生大茶树,并于1963年在湖南《茶叶通讯》上1963年在湖南《茶叶通讯》发表考察报告,这是我国首次公布国内发现的树龄最大野生大茶树,被冠以“野生型茶树王”名号,引起了国内外茶界专家极大关注。1967年至1974年,张顺高受国家农业部派遣到非洲马里援建茶场,并栽培组长,历尽艰难,完成援建茶场的任务,被马里授予二等国勋。1977至1980年,张顺高又赴上沃尔特考察种茶可能性,,任该国茶树试种中国专家组组长。1980年至1988年任云南省茶科所所长期间,带领干部、职工、科技人员全力推进全省茶叶科技研究、推广,积极主动帮助勐海县发展规范化密植速成生态茶园。1983年,张顺高被选为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先进科技工作者代表赴北京领奖。1990年,调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工作。先后当任中华茶人联谊会荣誉理事、云南省茶叶学会(1981~1997)副理事长、云南省茶业协会荣誉理事,西双版纳州茶业协会副会长、顾问,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会长等。2007年4月,张顺高荣获第二届“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

经过多年实验,他大胆地提出了云南大叶茶密植速成高产稳产栽培新技术。1986年,又推出“生态茶园”新理念导向,获国家科技成果奖。张顺高主编过《马里共和国法拉果茶农场技术规范》、《西双版纳州文史资料(茶叶专集)》、《云南茶园建设技术规范》;参编过《西双版纳国土经济学研究》,《巴达野生茶树的发现及其意义》、《论茶树速成高产栽培法》、《云南茶叶发展战略》、《中国茶叶战略转移的思考》、《生态学学习笔记》、《中国茶园建设生态之路》、《茶树太阳光谱考察》、《西双版纳南糯山哈尼族诺博(茶叶)文化研究》、《云南茶叶发展和我的茶海之梦》、《茶文化与21世纪议程》等书籍。1992年10月,他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思茅地区澜沧邦崴大茶树考察论证会。1993年4月,他在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上交流了他与梁凤铭副研究员合写的论文《古生态学与茶树起源传播驯化的系统猜测》。1996年11月中旬,他作为专家组副组长,参与了“哀牢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云南省镇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树考察论证会”,提出了“净光合值法”类推测算出了千家寨古茶树树龄。他与梁凤铭副研究员合写的论文《普洱茶和》、《茶文化是茶叶生产力》发表在《云南茶叶》等杂志上,生平简历人载《中华当代茶界茶人辞典》。促进了云南民族茶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中国行为艺术之斗茶


斗茶,即比赛茶的优劣,又名斗茗、茗战。始于唐,盛于宋,是古代有钱有闲人的一种雅玩。具有很强的胜负色彩,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

中国人喜欢喝茶,茶文化源远流长。在宋朝,茶道的艺术化就更臻巅峰了,发展出了高技术含量的点茶法。虽然还是团饼茶,还要烤软、碾碎、筛过,但点茶时不用釜了,而是用银瓶或瓷瓶来煮水,茶放在黑釉盏中,水煮好后,通过瓶子点到盏中,同时另一只手用茶筅不停地进行搅拌。

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古人斗茶,或十几人,或五六人,大都为一些名流雅士,还有店铺的老板,街坊亦争相围观,像今天看一场球赛一样热闹。

斗茶的场所,多选在有规模的茶叶店,前后二进,前厅阔大,为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小厨房,便于煮茶。有些人家,有较雅洁的内室,或花木扶疏的庭院,或临水,或清幽,都是斗茶的好场所。

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相互品评,以分高下。古代茶叶大都做成茶饼,再碾成粉末,饮用时连茶粉带茶水一起喝下。斗茶,或多人共斗,或两人捉对“厮杀”,三斗二胜。

按照宋徽宗《大观茶论》中记载,点茶注水的次数要达到六至七次,每一次注水的量、角度、方向都有不同要求。煮水的过程也讲究三沸,但因为瓶口很小,看不到气泡,只能凭其声音来辨别,所以一沸为“砌虫万蝉”,听起来好像墙角的虫儿叫、树上的蝉儿鸣﹔二沸为“千车捆载”,好像很多车子拉著重物驶过来了﹔三沸为“松风涧水”,好像风儿吹过松林,山涧流水潺潺。

斗茶也分阶段,第一阶段斗香斗味,比的是茶本身的香气和滋味﹔第二阶段斗色斗浮,比的是茶的颜色和浮起来的汤花情况。汤花有三好:一是越白越好﹔二是越厚越好﹔三是停留的时间越长越好,在诗词里面形容为“灿若积雪”。因此,宋代时候黑釉盏比较流行,盏身的黑可以反衬出汤花的白,同时,由于黑釉盏比较厚,更能保温,可以让汤花停留的时间长一些。

决定斗茶胜负的标准,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汤色。即茶水的颜色。一般标准是以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则等而下之。色纯白,表明茶质鲜嫩,蒸时火候恰到好处,色发青,表明蒸时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时火候太老;色泛黄,则采摘不及时;色泛红,是炒焙火候过了头。

二是汤花。即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决定汤花的优劣要看两条标准:第一是汤花的色泽。因汤花的色泽与汤色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汤花的色泽标准与汤色的标准是一样的;第二是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的早晚,早者为负,晚者为胜。如果茶末研碾细腻,点汤、击拂恰到好处,汤花匀细,有若“冷粥面”,就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反之,汤花泛起,不能咬盏,会很快散开。汤花一散,汤与盏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茶色水线)。因此,水痕出现的早晚,就成为决定汤花优劣的依据。

所谓“咬盏”不是仅指汤花紧咬盏沿,只要盏内漂有汤花,不管在何位置,透过汤花看相应部位盏底兔毫纹(油滴纹)都有被咬住的样子,如果汤花在盏内飘动,盏底兔毫纹(油滴纹)则有被拉动的现象,非常生动有趣,这也是人们为何喜爱兔毫(油滴)盏的原因。

现代惠州民间斗茶,有根据现代的评茶标准去斗茶,评选依据:干茶(形状、色泽)、汤色、口感、叶底、作综合评分。

斗茶作为一项民俗活动,具有继承性和变异性两大特点。近年来,全国各产茶区召开的名茶评比会,其实就是斗茶的继续和发展。现代斗茶的情景,从铁观音的故乡——福建安溪县西坪镇评比“茶王”茶的活动可见一斑。

西坪斗茶是当今一大奇观。西坪一万户茶农,每年生产2500吨乌龙茶。每年收获季节,茶农们拿出自家上品铁观音,先在组里评选出优胜者,参加村里评比。随后,26个行政村选出百来种上品铁观音,集中到镇上参加复赛,从中选出最好的7份,进入西坪镇每年春秋两季的“茶王”决赛。

在“茶王”决斗场上,一字排开7只白瓷盖怀,“决斗”开始后,先是“白鹤沐浴”,用开水汤洗盖杯;接着“乌龙入宫”,将称好的6克铁观音倒入杯内;继而“悬壶高冲”,滚水顺杯沿慢慢冲入杯内;然后用杯盖轻轻刮去浮沫,叫“春风拂面”;加盖一分半钟后,打开杯盖细闻香味,叫“梦里寻芳”;随后将茶依次斟入茶杯,叫“关公巡城”、“韩信点兵”。7只茶杯编号,没有姓名,以示公正。专家评委经过三泡茶品尝后,决出了名次。结果一宣布,顿时全场轰动,鞭炮声、锣鼓声响成一片。“茶王”穿礼服,戴礼帽,手持彩色绢花,坐上八人大轿,随着浩浩荡荡的茶王“踩街”的游行队伍绕镇一周。这是一场由成千上万茶农参与的现代斗茶活动的缩影,是一幅活生生的现代风俗画。

宋代是极讲究茶道的时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无不好此。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蔡襄撰《茶录》,黄儒撰《品茶要录》,一些文人雅士更流行斗茶的生活情趣,宋代斗茶之风极盛。由此可见,宋代的点茶、斗茶,简直是一种仪式感非常强的行为艺术了。

普洱茶专家——周红杰


周红杰/普洱茶专家

周红杰主编了《云南普洱茶》、《普洱茶健康之道》、《普洱茶加工技术》、《云南名茶》、《云南茶叶冲泡技艺》、《茶文化学》、《中国茶文化》等多部著作,其中《云南普洱茶》一书构建了普洱茶科学系统体系,被全国书刊发行协会评为“科技类优秀畅销书”。目前该书已重印19次其数量达十一万册,2005年4月繁体版在台湾出版,2005年2月该著作在韩国以韩文出版,它标志着云南普洱茶的科学体系走出了国门。国内外社会反响巨大,在推广普洱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06年撰著的《云南名茶》被全国书刊发行协会评为“2007年度科技类优秀畅销书”。

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其中“渥堆过程中主要微生物对云南普洱茶品质形成的研究”被中国茶叶学会第三届全国青年茶学学术讨论会评为“优秀论文三等奖”发表在《茶叶科学》2004,24(3):212-218;“对启用“普洱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意义的探讨”在第六届云南省知识产权研究会学术年会中分别获评为一等奖,并入编《第六届云南省知识产权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获授权普洱茶研究成果专利8项。

周红杰出生于1962年,云南鹤庆人。1984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食品学系茶学专业,一直从事茶学教育及科研工作。

1999年,世博会在昆明召开,他参加了世博会茶园工程建设,作为项目的主要骨干,负责茶园中茶文化项目,同时积极开展了普洱茶、有机茶、保健茶、茶叶功能食品以及饮料的研究和探索,主攻普洱茶研究。

在云南农大,他主要讲授《茶叶贸易学》和《茶叶综合利用》等专业课。著有教材《茶叶贸易学》、主编教材《茶文化学》,发表研究论文三十余篇,绝大部分论文被大型丛书收录并获奖。“普洱茶的特点及健身作用”等三篇论文先后被收入《当代管理艺术》,并获二等奖。论文“保健止咳茶研究”被收录入《中国实用科技大辞典》。其业绩先后被收录入《中国农林牧专家辞典》、《中国特色名医大辞典》、《中国英才》、《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华风流人物志》、《中国当代医药界精英录》,并获中国国际名人协会学术委员会、中国养生工程研究院等授予的“全国医药界精英奖”。他目前正在做三个课题:《云南普洱茶化学成分及品质标准研究》(省级自然科学重点基金),《普洱茶品质形成机理与保健成分变化的研究》(省教育厅课题),《普洱茶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农大发展基金)。

2005年,因为对发展普洱茶产业、弘扬评为“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

普洱茶专家:周红杰


1999年,世博会在昆明召开,他参加了世博会茶园工程建设,作为项目的主要骨干,负责茶园中茶文化项目,同时积极开展了普洱茶、有机茶、保健茶、茶叶功能食品以及饮料的研究和探索,主攻普洱茶研究。

在云南农大,他主要讲授《茶叶贸易学》和《茶叶综合利用》等专业课。著有教材《茶叶贸易学》、主编教材《茶文化学》,发表研究论文三十余篇,绝大部分论文被大型丛书收录并获奖。“普洱茶的特点及健身作用”等三篇论文先后被收入《当代管理艺术》,并获二等奖。论文“保健止咳茶研究”被收录入《中国实用科技大辞典》。其业绩先后被收录入《中国农林牧专家辞典》、《中国特色名医大辞典》、《中国英才》、《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华风流人物志》、《中国当代医药界精英录》,并获中国国际名人协会学术委员会、中国养生工程研究院等授予的“全国医药界精英奖”。他目前正在做三个课题:《云南普洱茶化学成分及品质标准研究》(省级自然科学重点基金),《普洱茶品质形成机理与保健成分变化的研究》(省教育厅课题),《普洱茶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农大发展基金)。

2005年,因为对发展普洱茶产业、弘扬化学成分及质量标准的研究”项目负责人,云南省科委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专家,香港新华通讯社特邀技术顾问。

周红杰—普洱茶的专家


周红杰主编了《云南普洱茶》、《普洱茶健康之道》、《普洱茶加工技术》、《云南名茶》、《云南茶叶冲泡技艺》、《茶文化学》、《中国茶文化》等多部著作,其中《云南普洱茶》一书构建了普洱茶科学系统体系,被全国书刊发行协会评为“科技类优秀畅销书”。目前该书已重印19次其数量达十一万册,2005年4月繁体版在台湾出版,2005年2月该著作在韩国以韩文出版,它标志着云南普洱茶的科学体系走出了国门。国内外社会反响巨大,在推广普洱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06年撰著的《云南名茶》被全国书刊发行协会评为“2007年度科技类优秀畅销书”。

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其中“渥堆过程中主要微生物对云南普洱茶品质形成的研究”被中国茶叶学会第三届全国青年茶学学术讨论会评为“优秀论文三等奖”发表在《茶叶科学》2004,24(3):212-218;“对启用“普洱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意义的探讨”在第六届云南省知识产权研究会学术年会中分别获评为一等奖,并入编《第六届云南省知识产权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获授权普洱茶研究成果专利8项。

周红杰出生于1962年,云南鹤庆人。1984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食品学系茶学专业,一直从事茶学教育及科研工作。

1999年,世博会在昆明召开,他参加了世博会茶园工程建设,作为项目的主要骨干,负责茶园中茶文化项目,同时积极开展了普洱茶、有机茶、保健茶、茶叶功能食品以及饮料的研究和探索,主攻普洱茶研究。

在云南农大,他主要讲授《茶叶贸易学》和《茶叶综合利用》等专业课。著有教材《茶叶贸易学》、主编教材《茶文化学》,发表研究论文三十余篇,绝大部分论文被大型丛书收录并获奖。“普洱茶的特点及健身作用”等三篇论文先后被收入《当代管理艺术》,并获二等奖。论文“保健止咳茶研究”被收录入《中国实用科技大辞典》。其业绩先后被收录入《中国农林牧专家辞典》、《中国特色名医大辞典》、《中国英才》、《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华风流人物志》、《中国当代医药界精英录》,并获中国国际名人协会学术委员会、中国养生工程研究院等授予的“全国医药界精英奖”。他目前正在做三个课题:《云南普洱茶化学成分及品质标准研究》(省级自然科学重点基金),《普洱茶品质形成机理与保健成分变化的研究》(省教育厅课题),《普洱茶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农大发展基金)。

2005年,因为对发展普洱茶产业、弘扬普洱茶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云南省茶业协会、思茅市茶叶协会评为“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

2004年,一本名为《云南普洱茶》的科普书,销量竟达到36000册,跻身于畅销书排行榜。2005年2月该著作在韩国以韩文出版。

而这本书的作者就是周红杰——云南农业大学茶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茶艺师高级考评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云南省茶业协会理事,昆明民族茶文化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云南省自然科学重点基金“云南普洱茶化学成分及质量标准的研究”项目负责人,云南省科委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专家,香港新华通讯社特邀技术顾问。

周红杰出生于1962年,云南鹤庆人。1984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食品学系茶学专业,一直从事茶学教育及科研工作。

1999年,世博会在昆明召开,他参加了世博会茶园工程建设,作为项目的主要骨干,负责茶园中茶文化项目,同时积极开展了普洱茶、有机茶、保健茶、茶叶功能食品以及饮料的研究和探索,主攻普洱茶研究。

在云南农大,他主要讲授《茶叶贸易学》和《茶叶综合利用》等专业课。著有教材《茶叶贸易学》、主编教材《茶文化学》,发表研究论文三十余篇,绝大部分论文被大型丛书收录并获奖。“普洱茶的特点及健身作用”等三篇论文先后被收入《当代管理艺术》,并获二等奖。论文“保健止咳茶研究”被收录入《中国实用科技大辞典》。其业绩先后被收录入《中国农林牧专家辞典》、《中国特色名医大辞典》、《中国英才》、《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华风流人物志》、《中国当代医药界精英录》,并获中国国际名人协会学术委员会、中国养生工程研究院等授予的“全国医药界精英奖”。他目前正在做三个课题:《云南普洱茶化学成分及品质标准研究》(省级自然科学重点基金),《普洱茶品质形成机理与保健成分变化的研究》(省教育厅课题),《普洱茶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农大发展基金)。

2005年,因为对发展普洱茶产业、弘扬普洱茶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云南省茶业协会、思茅市茶叶协会评为“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

李伟:找寻普洱茶之根


对于做茶,他的看法小众而坚定,“只有大格局,才会有大未来。”信步则道茶舍之内,恍惚有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再现的神奇悠远。奢华,褪成了背景色,绿植小径之中,茶香环绕,悠悠古乐,余音绕梁;安静,置一席于天地间,煮水,泡茶;呼吸之间飞跃山水,投身于古六大茶山的碧绿山野。这就是不得不来则道茶舍的缘由。

在云南则道茶业有限公司(下称则道茶业)董事长李伟的认知中,品茶可以很简单:一人、一盏、一只小巧的紫砂足矣,也可以很热闹,呼朋引伴,一同分享那一盖碗的天地精华。对于做茶,他的看法小众而坚定,“只有大格局,才会有大未来。”

2011年,则道茶业正式成立。当时李伟便释放了一条信息:他做的茶,将要“以正视听”,跳出茶文化的桎梏,走自己的品牌。藉此,“生命之叶”由此诞生。

北纬21度,海拔1280米,这里是北回归线唯一幸存的神奇绿洲西双版纳,这里也是最适合大叶种茶树生长的核心产茶区。

绵延3000公里,持续数百年兴衰,这里是的昔日风采。

一个企业兴建一座普洱茶博物馆,意欲何为.李伟的答案是,要在这里寻找到普洱茶的根。

“我希望生命之叶能成为我一生事业的终点,今后的半辈子,我就想做好这一件事。”褪去年轻闯荡创业的光环,李伟对茶的情感和眷念愈久、愈真、愈醇。

【名人与茶】之老舍视喝茶为艺术


著名作家老舍生前曾多次说过:“喝茶本是一门艺术。本来中国人是喝茶的祖先,可现在在喝茶艺术方面,日本人却走在我们的前面了。”老舍对祖国茶艺术之落后不无遗憾刘少奇的家乡是湖南宁乡县花明楼,这里的人好饮一种烟熏茶。受此影响,刘少奇也特别喜欢喝烟熏茶,解放后家乡人给他捎上一包茶叶到北京,他如获至宝,工作疲倦时,只要喝上一口这种烟熏茶,他就会精神一振,倦意全消。毛主席也喜欢喝茶,还有吃茶渣的习惯。当年曾与诗人柳亚子在广州茶楼里一边品茶,一边探讨革命真理,后来他的诗中便有“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之句。

老舍,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著名作家。话剧《茶馆》是老舍在1957年创作了,是他后期创作中最为成功的作品。也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上最优秀的剧目之一,曾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老舍创作《茶馆》有深厚的生活基础。二岁时,他的父亲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巷战中阵亡。全家依靠母亲给人缝洗衣服和充当杂役的微薄收入为生。

他从小就熟悉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十分喜爱流传于北京市井中的曲艺戏剧。老舍的出生地是北京小杨家胡同附近,在那里附近有家茶馆,他总爱驻足观看里面的热闹景象。成年后,他喜欢与朋友一起上茶馆啜茗谈天。

他对北京茶馆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老舍对茶的兴趣很浓,不论绿茶、红茶、花茶,他都爱品尝,一边写作一边品茶更是他的工作习惯,他的茶瘾很大,一日三换茶,泡得浓浓的。有人问道为什么写《茶馆》,老舍回答道:“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

《茶馆》为三幕话剧,共有70多个人物,其中50个是有姓名或绰号的,这些人物的身份差异很大,有曾经做过国会议员的,有宪兵司令部里的处长,有清朝遗老,有地方恶势力的头头,也有说评书的艺人,看相算合及农民村妇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层次。

剧本通过裕泰茶馆的盛衰,表现了自清末到民国近50年间,中国社会的变革。"茶馆"是旧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同时,也反映了旧北京茶馆的习俗,《茶馆》也展示了中国茶馆文化的一个侧面。

李伟:寻普洱茶之根


对于做茶,他的看法小众而坚定,“只有大格局,才会有大未来。”

信步则道茶舍之内,恍惚有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再现的神奇悠远。

奢华,褪成了背景色,绿植小径之中,茶香环绕,悠悠古乐,余音绕梁;安静,置一席于天地间,煮水,泡茶;呼吸之间飞跃山水,投身于古六大茶山的碧绿山野。这就是不得不来则道茶舍的缘由。

在云南则道茶业有限公司(下称则道茶业)董事长李伟的认知中,品茶可以很简单:一人、一盏、一只小巧的紫砂足矣,也可以很热闹,呼朋引伴,一同分享那一盖碗的天地精华。对于做茶,他的看法小众而坚定,“只有大格局,才会有大未来。”

2011年,则道茶业正式成立。当时李伟便释放了一条信息:他做的茶,将要“以正视听”,跳出茶文化的桎梏,走自己的品牌。藉此,“生命之叶”由此诞生。

北纬21度,海拔1280米,这里是北回归线唯一幸存的神奇绿洲西双版纳,这里也是最适合大叶种茶树生长的核心产茶区。

绵延3000公里,持续数百年兴衰,这里是的昔日风采。

李伟——找寻普洱茶之根


对于做茶,他的看法小众而坚定,“只有大格局,才会有大未来。”

信步则道茶舍之内,恍惚有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再现的神奇悠远。

奢华,褪成了背景色,绿植小径之中,茶香环绕,悠悠古乐,余音绕梁;安静,置一席于天地间,煮水,泡茶;呼吸之间飞跃山水,投身于古六大茶山的碧绿山野。这就是不得不来则道茶舍的缘由。

在云南则道茶业有限公司(下称则道茶业)董事长李伟的认知中,品茶可以很简单:一人、一盏、一只小巧的紫砂足矣,也可以很热闹,呼朋引伴,一同分享那一盖碗的天地精华。对于做茶,他的看法小众而坚定,“只有大格局,才会有大未来。”

2011年,则道茶业正式成立。当时李伟便释放了一条信息:他做的茶,将要“以正视听”,跳出茶文化的桎梏,走自己的品牌。藉此,“生命之叶”由此诞生。

北纬21度,海拔1280米,这里是北回归线唯一幸存的神奇绿洲西双版纳,这里也是最适合大叶种茶树生长的核心产茶区。

绵延3000公里,持续数百年兴衰,这里是茶马古道的源头,倚邦、莽枝、蛮砖、革登、攸乐、漫撒……这里还是古六大茶山腹地,更是御用贡茶的核心产区。

曼松20000亩纯天然高山生态茶园,标志着则道茶业重塑曼松贡茶辉煌的起点。生命之叶·普洱、生命之叶·古树红茶皆诞生于此。

当时光流转了200多年之后,如今的曼松贡茶似乎成了湮灭于历史之中的尘封往事。李伟与曼松古茶,正是结缘于此际遇。

当年,李伟来到茶山,这里的古茶树正要被当地村民砍伐,古茶树栖息之地将被改造成橡胶园。他不忍让这样辉煌的贡茶历史湮没无闻,更在心中立下一个信念,“一定要让曼松贡茶恢复它往日的辉煌。”

2007年,则道茶业开始对曼松王子山、背阴山进行万亩曼松贡茶园的恢复。目前,被挂牌保护的古茶树已有327株,平均树龄大于300年。

此外,则道茶业筹备中的腊罗吉地·曼松天堂还将让200多年前的贡茶园再现世间。

李伟介绍,生命之叶·普洱、生命之叶·古树红茶甄选曼松及古六大茶山的高山古树茶原料,恪守“七选八弃”原则。“师承纯古法工艺,研发最细腻口感,将天赐好茶的精华转化为入口难忘的享受。”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李伟一直在践行他的行事准则。目前,则道茶业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普洱茶全产业链精致型企业,注册资本达1.08亿元,投资2亿多元。

同时,除去拥有位于西双版纳倚邦曼松茶山的20000亩纯天然高山生态茶园,则道茶业的植株规模、古茶树数量、原叶产量都居国内第一。

“公司在古六大茶山拥有11个普洱茶初制所、10条纯手工古法精制生产线,传统加工工艺制茶能力也是国内第一,已经成为普洱茶行业内唯一实现从树头到口头全程可追溯的企业。”

让李伟感到自豪的是,则道茶业正逐渐成为普洱茶现代化、科学化、高端化的品牌标杆。其与云南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达成了战略合作,在“万茶之首”紫娟的采撷精制领域为国内唯一。

公司还采用“现代普洱熟茶鼻祖”吴启英先生的独创工艺,在普洱熟茶工艺领域独占鳌头。除此之外,还与云南农业大学、中国茶叶博物馆等多个权威机构进行了全面合作。

更让人意外的是,李伟还把“生命之叶”的历史文化搬进了博物馆。

“则道茶业斥资2000余万元在昆明打造了国内最大的普洱茶文化博览中心—普洱茶谷,其中则道茶博馆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的普洱茶专业挂牌博物馆。”

漫步在4000多平米的普洱茶藏储文化博览馆“天窖”,一口口“戴”着尖尖的草帽的大缸顺序排列,其一眼忘不到尽头的数目让人震撼。

正是这个则道茶业的“天窖”,开启了仿生数控藏储普洱茶的先河,也开创了普洱茶仓储陈化标准。

在馆内,光绪皇帝御赐的福庇西南匾额,雄浑端庄,诉说着此地普洱茶之于清帝国的重要;用以规范茶叶交易的古旧石碑,漫漶的字迹记录着百年前普洱茶交易的繁盛。

生长千年的茶树枝干,虽然已经褪去了生命的绿色,留下的年轮却告诉世人生命之叶的力量;世界上最大的金瓜贡茶,不是为了肤浅的炫耀,只是为了重现金瓜贡茶的昔日风采。

一个企业兴建一座普洱茶博物馆,意欲何为?李伟的答案是,要在这里寻找到普洱茶的根。

“我希望生命之叶能成为我一生事业的终点,今后的半辈子,我就想做好这一件事。”褪去年轻闯荡创业的光环,李伟对茶的情感和眷念愈久、愈真、愈醇。

于翔与普洱茶之缘


她不恋都市恋山村。陶冶情操,亲吻大自然是她最大的幸福。她投入近四百万元为冰岛山村百姓走上致富路,创造了条件。

她深爱冰岛的民族百姓,百姓们更热爱她。她请教授专家为冰岛古茶树把脉问诊,让古茶树吐翠发新芽。

知道于翔的名字,纯属偶然的机缘。了解于翔的情况,是从冰岛村的百姓口中。她,一个三十多岁,心灵美好,品行高洁的女人。她热烈而纯真,对我们百姓疼爱有加;她爱我们,我们更爱她。

情系云南山河美

阳春三月,我们在冰岛村见到了于翔,她高窕的身材,保养极好的雪白肌肤扎实着眼,她身着考究,举止娴静,楚楚动人。

2006年,生性好奇爱动的于翔,同丈夫一起南下云南旅游,深深爱上了云南这块红土地。她说:“昆明是人居的好地方,这里不仅气候好,人也好。如能在这里买个房子住下就好了”,他对老公吐露了自己的心迹,同时说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

回到老家郑州,他们特留意云南的一切,留意之间,他们发现街上的云南茶庄增加了许多个,不少茶庄冠以“

简崇军:让生命在普洱茶香氤氲里升华


简崇军为12国联合考察团讲解普洱茶制作工艺

有茶的日子氤氲在时光中,是另一道人生的景致。生命在茶香里又一次绽放是一段刻骨铭心的传奇。传说中,生命与茶魂能相逢!做茶十多年的中古茶堂简崇军在普洱茶的陈香中听见了生命的密语,领悟了茶味人生的真谛。

在昆明金实小区茶叶市场,中古茶堂以其古色淳朴的风格傲然挺立,门额匾上厚重浓墨挥写的“品味人生”仿佛在幽幽诉说简崇军茶人一生的传奇。20多年与茶结缘的故事曲折离奇,而普洱茶保住了自己命的这段茶缘却是他生命里的一支歌,飘荡在岁月的长河里为人们津津乐道!

1998年,云南普洱茶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专业界、茶界开始关注普洱茶,其特有的保健价值逐渐引起世界医学研究领域的重视。茶商、茶农积极准备着迎接曙光,这时已经做茶10多年的简崇军却病倒了。

这是一场危及生命的重病,1999年确诊简崇军所患为尿毒症。在医院漫长等待肾脏移植的日子极其痛苦,只有等到配型适合的肾脏,并且成功移植以后,他的生命才有希望。正如每一个不幸患病者,他们对生命的遥望,就是那只被捐献出来的肾脏,不过约定的时间为无期。简崇军不但不能喝水,而且每星期必需做三次血液透析,以保证脱出身体内的水分尽量减缓内脏损伤和衰竭。持续到2001年1月份,不仅尿毒症的病情没有好转,而且肠道排便也出现了堵滞。医生建议简崇军服用排毒养颜胶囊以及手术专用的果导片,可连续服用一个多月仍无效果,甚至心脏已有衰竭,医院几度下达病危通知书。血液透析带来的病痛折磨让他尝到触碰死亡的滋味,但并没有击垮这位铁骨铮铮的哈尼汉子。这时他把目光聚焦在聚天地灵气、日月精华孕育而出的茶上,有哈尼族的地方就有普洱茶,茶是哈尼人心中的药王,也是他的希望。于是,他在病床上大量研读普洱茶著述,不断研读普洱茶制作工艺和各种技术,潜心研究茶叶培育与云南茶文化。在血液透析的同时,他找来存放10年以上的熟茶和30年以上的生茶食用排毒,这使他能一直坚持到2002年6月成功接受肾移植。简崇军感慨地说,如果没有普洱茶帮助排毒,我的生命恐怕已枯萎。

云南普洱茶是中国茶叶中最具特殊的一种茶叶,其历史源远流长,滋味古朴醇厚,艺术丰富而深厚,几百年来世代相传,绵延不绝,现已成为“香飘千里外、味醉一杯中”的享誉全球的历史名茶。“好茶就是好药”,简崇军决定把自己卖的中心研究员的他,现正在倾注心血打造的是一个有800平方米的“御茶宫”,只为发扬陈年普洱之真谛。“哈尼王子”“中古”系列普洱茶深得爱茶人士的喜爱,中古茶堂日益辉煌,简崇军的生命在悠悠的普洱陈香中怒放,在风生水起的尘世里,端一杯普洱茶,任意遐思,安放自我,步履从容,畅享人生。

邱季端谈儒商思维投资古董普洱茶


邱季端谈儒商思维投资古董普洱茶

十五年前,曾经我的一篇《我是儒商》的报道与他结下知友,近日,他的一个举动,让我再度寻找这位儒商,他就是“蓑笠翁茶禅居”的投资人邱季端先生。

“儒商”是“儒士”与“商人”两种不同典型人格的复合。他有两个最基本的特点:一是以义制利,二是关怀意识。理解儒商,应该从三个层次上:第一个层次,是指商人具备一般知识和文化的修养。由于知识和文化修养需要通过学校教育才能获得,因此,儒商首先是指受过一定学校教育的商人,才算具有“儒”的背景。第二个层次,是指必须用儒家道德规范来指导商业行为过程,因此,儒商是指以儒家伦理道德作为自身行为规范的商人。第三个层次,一般是指成功的并能够广泛惠及社会大众的商人。儒商怎样做生意、管理企业

儒商在精神价值上的一种导向性趋势,就是旨在寻求经济活动与文化精神间的沟通,推进商业和伦理的结合,借助儒家思想的价值效应,塑造商人的人格形象,以提高商业和商人的社会地位和名誉声望。显然,儒商的精神特质,就是力图构建一种儒化的经济伦理观念体系。本质上就是告诉我们怎样做生意,怎样管理企业。

因个人兴趣爱好及对中国历史的厚爱,邱先生收藏不少的历史文物,他仍然以儒商思维拓展新的领域,为人们寻找有益健康、保养、增加财富的新思路、新方法,挖掘出人间圣药“古董普洱茶”,在蓑笠翁茶禅居就能品尝到各式各样的“古董普洱茶”。

三年前,邱先生在江西省抚州金溪县一家村民家中聊天,突然发现其家中老屋上悬挂满了许多箩筐,好奇的问:“这是什么东西”。老乡随意的说:“是父辈在解放前留下的老茶(普洱茶)”。邱先生接着问。“是普洱茶吗?”老乡说:“是的,解放前,抚州有很多人在上海等地做生意,因战乱,一些老乡放弃在上海的生意,前往香港发展,留下很多东西无法带走,如这些茶就是放在仓库,让我父辈他们运回来。”这时,邱先生开始用心的关注,因为他知道,只有普洱茶才能放这么长时间,难道是大家常说的老普洱茶?带着疑问,邱先生找到了不远处的小学,小学校长是邱先生的朋友,问起此事,这位小学校长告诉他:“我们从小就知道村里很多人都向他们家要过此茶,村里的医生经常让病人找他要这茶做药引,用于治病,效果不错。”邱先生开始了他的寻找“古董普洱茶”之路。他思考成熟后,一次性将这位老乡家的老茶全部买走,同时也将他兄弟家中的老茶也买走了。为此,邱先生历经两年多的时间,走遍江西、湖南、上海、浙江等地,开始了寻找并了解这些老茶的出处和历史,通过许多知友帮忙寻找同类的老茶———“古董普洱茶”,只要有,他就买。当时茶买回来,不敢送人,也不敢叫别人喝,只是一个人在家试着喝,大约喝了半年的时间,自己轻微的高血压没了,每年痛风的毛病也没了。有一次,邱先生一位朋友便秘多年,他大胆的送了一点老茶给她喝,一周后痊愈,这位朋友十分感谢邱先生,为她解决多年的痛苦。有许多喝酒的朋友,拿此茶用来解酒,发现效果特好。从历史记载可以查到,在民国时期,普洱茶出现比黄金还贵的现象,从这点可以发现。

邱先生如此投入,我们不解的问,对“古董普洱茶”如此投入,其目的是什么?邱先生很坦然的说:“不为别的,因为本人受益,就要将受益的好东西传授给大家,让所有人懂得什么是健康、什么是茶文化、什么是财富,让所有人懂得从现在开始就可以收藏,慢慢收集普洱茶,如同云南种茶人所说,爷爷收茶,孙子卖,这就是我的目的,同时,希望用科技的手段来完善茶的研究与发展,并给予大力的支持。”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专家:普洱茶为生命艺术之茶,现低价时期可投资收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