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熟茶、品老茶、藏新茶。”

——邓时海

理想是否能照进现实?当下普洱茶的消费市场真相又是如何?

探寻符合普洱茶市场发展规律的良策。请看本刊专访近代”普洱茶第一人“邓时海教授。

亚太茶业内参专访于广东中山

一直以来,享有中国“普洱茶第一人”、“普洱茶王”等美誉的邓时海教授,似一座高峰,给茶友和业内更多是神秘。百闻不如一见,近日,我们赶赴广东中山,看望前辈良师之余,也就当下普洱茶的热点及发展,口口相传地请邓时海教授释疑解惑。

【本刊视频采访邓时海】

为何独选“冷”凤庆

我们好奇,为何十年前,邓时海教授不选择其他热门茶山,而选择当时并不被重视的“凤庆”。

对此,邓教授告诉我们,翻开普洱茶历史,你会发现,早期它不叫普洱茶,叫云茶。汉朝已开始有,更多的是边销茶,其实边销茶都是低档次的普洱茶。饮用时多是加入多样其它配料,如:加酥油、糖、奶等。却不知还有一条销售运送精品普洱茶的“官马大道”,这些精品普洱一般供应宫廷以及官马大道上的富贵人家,如,红楼梦里“女儿茶”就是普洱茶。邓时海总结,最好的茶事,就是“卫生自然泡好茶”!

普洱,文化深远的陈老艺术

邓时海说,普洱茶的“老”是深远艺术,茶艺使文化广大深远。“未被《茶经》收录,普洱茶学者耿耿于怀”,其实是“陆习之遗憾”。普洱型制代表了古之传统“龙团凤饼”,陆先生独漏了普洱。深与远是中华文化之最美,陆先生又漏了,普洱是文化深远的陈老艺术。

“本来文化历史流长,广博而深远,也不是一人所能齐之,吾辈尚需努力呀!”

延伸阅读

普洱茶第一人邓时海谈茶经


什么样的普洱茶值得收藏?什么样的普洱茶口感好?时下,普洱茶的保健功能、投资效应日益凸显,今日,被誉为中国“普洱茶第一人”的台湾师范大学邓时海教授亲临太原,向龙城普通消费者现场讲述应如何品尝、收藏普洱这种“能喝的古董”。

“喝普洱,以存放3年以上的熟茶为最佳。”邓时海表示,普洱熟茶经过发酵,较之其他茶叶,避免了苦涩、性寒的缺陷,保健功能最佳,经过3年以上的存放,又挥发了发酵时存留的异味,口感纯正。

“新普洱熟茶可作为日常保健品饮用,但说到营养价值,存放50年以上的老茶更胜一筹。”邓时海说,普洱茶存放越久,茶叶中存留的细菌越少,茶叶的PH值越高,可中和人体因过多摄入肉食而产生的酸性物质,非常适合喜欢食肉的人群。

提到日渐升温的普洱茶收藏,邓时海建议藏家,最好收藏普洱青饼(即生茶)。因为经过存放,自然发酵的普洱生茶,其价值要远高于经过人工发酵的普洱熟茶。

邓时海:普洱茶的省思


目前,我们常看到关乎普洱茶的报导,其内容多偏重于正面发展和成长,极少论及普洱茶负面淤积的病态现象。为了普洱茶的明天会更好,必须去其疾,治其病。于此,本文试着对普洱茶提出一些省思之我见,以就正大方。

关于普洱茶的界定说法诸多,列举两例:

举例一:2002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讨论会:

普洱茶是源产于滇南澜沧江流域,以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经杀青揉捻晒青加工而成的晒青毛茶以及以晒青毛茶为原料压制而成的各种紧压茶,经长时间的贮存演变而成,或以晒青毛茶为原料,后经发酵加工成各种普洱散茶和普洱紧茶。

举例二:维基百科网络信息网:

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

可以看出,“云南大叶种”是现代界定“普洱茶”最主要的内涵,这样的内涵界定已风行许久,之后尽管衍生各种不同的外延界定,却总是离不开“云南(省)”与“大叶种”这两个重点。所谓上施下效的结果,极具权威性的内涵界定,致使在七子级而后的普洱茶发展,包括1995年以后乔木级普洱茶,甚或私人茶庄的旧态复萌的茶品生产,一直深受上述普洱茶内涵界定的影响,以至于有了所谓“山头主义”、“大茶树主义”甚或“单一茶料主义”等意识形态的茶叶工序或制茶配方的崛起。

其实,这里头隐藏着一些含糊不清的灰色地带。如果不理清这些灰色地带,将是一种对普洱茶历史与传统的伤害,也是对普洱茶茶品的分类有所不公平的对待。由此,认识的不足将使普洱茶未来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也使“越陈越香”的普洱茶艺术美感消逝于普洱茶文化中。为此,本文尝试理清这些含糊灰色地带。

概念一:云南省

确实,“云南省”是一个生产最好普洱茶的地区。然而,却不是指称普洱茶品的指标,它也无法涵盖所有普洱茶品的范围。以下列举坊间流传的茶品,即知所言非虚。诸如﹝广云贡饼﹞、﹝广东七子饼﹞、﹝广东沱茶﹞、﹝重庆沱茶﹞,以及早期诸多边境茶品如﹝廖福散茶﹞、﹝河内圆茶﹞等等,这些都不是云南省内生产的原料所压制的茶产品。生产这些茶品的地区目前仍在生产普洱茶,如果把普洱茶定位于只能是云南省分内的原料所生产的茶品,则其它省分所生产的普洱茶品将该归何处?如此,过去云南省以外的普洱茶,以及边境的普洱茶,其历史都受到否定了。由此看来,一个概念的界定,除了指称其内涵与性质,更必须顾及该概念过去的历史定位,以及其发展过程所产生的影响。

概念二:大叶种

大叶种的内含物质丰富,茶性浓酽,是为上好普洱茶品的的选材。然而,如果唯有大叶种茶青制作的茶品,才能踏入上述界定普洱茶的门槛,则又是一种对许多普洱茶茶品的不公平待遇。比如清朝宫庭饮了一百八十多年的古董茶﹝金瓜贡茶﹞、一九四〇年代以前的倚邦山茶青制作的﹝杨聘号茶﹞、﹝同兴号茶﹞、﹝同昌黄记茶﹞,它们大都是小叶种乔木茶品,既是过往进贡清廷的御用品,又是至今享誉海内外的茶品。至今,倚邦茶区仍然保有小叶种茶区及其茶品制作。难道这些小叶种茶青所制作出来的茶品不算是普洱茶吗?

关于“普洱韵”的省思

中华文化的文化基因底蕴源自“精、气、神”的综合表现,所谓以技进艺,以艺入道。好比喝茶品茗,离不开“茶香”、“口感”与“回韵”的标的,也就是“神、气、精”的表现。各类茶品各自有精、气、神的底蕴,比如福建武夷山武夷岩茶,自有“岩韵”;又如安溪铁观音自有“观音韵”等等,普洱茶自然有其“普洱韵”。目前,一般对普洱茶的识别,就仅依据“云南大叶种”作为指标,其实业界、学界早已发现云南省许多地区的茶山,其质量已经退化到几乎没有了普洱韵的地步。然而,许多茶品监制者却罔顾这样的事实,仍以“山头韵”、“茶区特性特色”来替代普洱韵。假以时日,几十年的陈放后,这些茶品将有怎样的品味?能有如号字级或印字级茶品的普洱韵特性么?这是值得省思的问题!

“普洱韵”本是抽象的概念,其实它仍然是从诸多客观因素所积累而成的主观直觉。普洱韵的客观因素乃揭橥于普洱茶的茶香、口感与回韵的综合整体性之初始展现,此亦为奠定传统普洱茶越陈越香之品味。

“茶香”是茶的灵魂或神魂。普洱茶香诸多,甫出炉上市的新鲜茶品,各种香气十足,然往往越是惊艳的香气越是无法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自然消逝。唯有“樟香”能留存久远,我们姑且叫做能“陈化”或“醇化”的樟香(学术用语称作“芳樟醇”linalool)。贮藏得好的茶品,其樟香只会越陈越香,我们把樟香分作青樟香、野樟香、油樟香,甚至兰香。“越陈越香”的品茗艺术境界,只能在内含物质丰厚而茶性浓酽的普洱茶品中求。

“口感”得从茶品的原料质地上求。普洱茶应在群生共长的原树林中成长。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谓地灵人杰,在这里,同样可以用于地质学的概念。我们认为,普洱茶的茶性底蕴会随自然的时空变化以及人为的揠苗助长或过度开发的态度而有所不同,我们姑且称作“版块移动”。这好比农作物的耕作方式一样,一块农地地耕过久,必须给大地予以休耕(fallow)的休养生息机会,决不能让版块操劳过度。普洱茶茶树的生长历史,其地气灵性的移动与变化,从汉朝的益州、移向唐、宋期间的银生城,明朝渐向点苍山,清朝走入普洱府,民国初年在易武茶山,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滇南地区六大茶山,直至两千年移至班章,两千一十年转往西移在冰岛、昔归……

同理可证,茶商人不要为了商业利息而不断对茶树茶林作过度的开发采摘,以致茶树茶林因过度操劳而无暇也无法充分吸收大自然所予之养分,犹如妇女母性频繁生儿产女一样,茶树茶林是无法负荷如此无度索求的,以致其质地贫瘠羸弱。此地不宜久留,自有留茶处,伟大而灵性的人类既然不予我茶树茶林以休耕或抬刈的机会,逼茶上梁山,你们过度的采摘,则只会让我茶树茶林的地气灵性迁移,由此制成的茶品其茶汤自然也日渐稀释单薄而无力了。

“回韵”那是“气”的表现。茶本身会说话,其实是指喝茶人喝茶后身体的感觉,以及有怎样的反应,诸如心旷神怡、发汗微温,体感舒服,等等,所谓“体感”。唯有自己的身体感受才是最真实的。不苦不涩不是茶,生物学定义上的茶,必含茶碱与儿茶素(catechinandtheophylline),苦涩是必然的。然,苦后回甘,涩而生津,才是把茶品定为“好茶”的初阶条件。我们口里喝新茶,心中得随时光顺流前往五十年后,这茶品究竟会有怎样的变化,这也决定这茶值不值得收藏而陈化。当然,能够品味出新茶之能往加分方向而陈化的功力,得从过往曾不断品饮老茶陈品的经验中滋养。回韵当中,除了生津回甘的体感外,还有所谓的“气感”,这得在优良的老茶陈品中感受,也唯有在身体气感较敏锐的人身上得。

遗憾的是,近几年云南省分的茶品,其质地逐渐退化,以致尽管茶青原料出产于云南省的乔木大叶种茶树茶林,其茶品也逐渐消失其普洱韵。许多茶树虽仍有茶香、回韵与口感上的变化,却极难达到上等普洱韵的茶香、口感与回韵。这当然可以用上述板块移动的概念来说明,也可以拿过度采摘的理由来理解。可是有些山头主义的商人不愿意接受底蕴退化的事实,而依然包揽一山头以制作茶品,只认作“云南”、“大树”、“大叶种”,并特别讲究个别山头特色,或茶区特色,故意忽略了普洱茶之所以成为普洱茶的茶性基因,所谓的普洱茶底蕴,把普洱韵抛诸脑后。好比以福建安溪茶树依据采炒揉晒普洱茶工序压制的茶品,又或以广东潮州凤凰山的茶树依样画葫芦以普洱茶工序压制成茶品,自然也是有其独特的“茶性”,也各自有特色。然而,这只是外表以“普洱茶品”包装,而内含物质却不然,茶性基因已非,毫无“普洱韵”。

过往制茶的工艺早已流逝,不管号字级、印字级茶品,都没能留存下来。因为一般茶庄制茶的工艺是被视为一个茶家族传承命脉的机密处方,“藏私易断”,其制茶工艺自然容易中断。同时那时的制茶,茶庄主人是最大的决策者,主人得精选来自各地的茶青,一丝不苟,加上自己茶庄特配特制的制茶工序,才能成就各自茶庄的底蕴或韵味。我们唯有凭过去品饮老茶陈品的经验与体悟,去寻找值得收藏茶品。比如﹝福元昌号茶﹞有﹝福元昌号茶﹞的品味,﹝宋聘号茶﹞自有﹝宋聘号茶﹞的底蕴,都同是易武茶区茶青,却因季节拼配的茶料分量不同,以及制作工序的“秘方”工艺有别,当然其茶性、茶韵及风格路线各有风华,而致使哪怕是﹝鸿泰昌﹞也有它独特的韵味,一切造假不得。

思量现在的茶品,有哪种茶品能够走出自己一贯的路子,让人一喝,就知道这是哪一茶品。从“普洱韵”的角度看待,好比大家都是中国人,共同语言是普通话,但,四川人有四川人的特性,河北人有河北人的特性,经验丰富的人,稍作观察其言行举止,即知其为哪一省份的人一样。同理,茶品一喝,就知道那是“广东饼韵”、“水蓝印韵”、“鸿泰昌韵”,甚而“宋聘号韵”、“龙马同庆韵”……

总归一句,新茶的压制,不是只靠以“茶厂大宗制造的技术”以及以“扬长避短、显优隐次、高低平均”的制作工序,或者是无传统而想当然尔之操作,就能得到好普洱茶品的。因为传统工艺早已消逝于历史长河中,是以压制新茶的人们,必须要有不断品饮老茶陈品的经验与岁月,还要认真体悟人生的真谛,才能找出现在新好普洱茶品的压制契机。

由此回顾本文的主旨,因为一般人都将普洱茶严格定位在“云南大叶种”,殊不知这样的概念指导只会把许多本来属于普洱茶的茶品排诸门外,以及许多茶商人藉此打着“云南大叶种”旗号而大作文章,故意掩盖与淡化普洱茶内涵应有的茶性茶韵,以便容易销售不具普洱韵的普洱茶品。因此,我们认为,不能说普洱茶的内涵界定只能在于“云南大叶种”,而只能说“云南大叶种”茶青所制作出来的茶品,其底蕴比较浑厚,架势磅薄,有富饶的普洱韵。今天,假以富饶普洱韵的云南大叶种茶青,加上无数品饮老茶陈品经验所追寻的历史韵味,其所压制出来的普洱茶品,才能有资格谈及其尔后成长的陈化过程的时与空。

与此同时,有诸多茶商人以“云南大叶种”结合澜沧江流域之各山头,形成“山头主义普洱茶”,如“山头一口料”的主张与实践,如罔顾普洱茶所谓原性山韵的“普洱韵”已经不存在事实,却标为上好普洱茶,如此实践的茶品,又怎能经得起历史长河中陈化过程的变化的考验呢?更遑论陈香滋气的美感享受、“越陈越香”的普洱茶品茗艺术境界了。

如果不谨慎缜密的态度来面对,则普洱茶的未来还能走出多远?普洱茶的商业经营有谓“祖父做,孙子卖”的经典教训,则若匮缺普洱韵如斯者茶品,假以数十年后,能有资格与目前仍见流通的老茶陈品如号字级、印字级平起平坐吗?也即还能有条件换取“一辈子都吃不完”的利益与效应吗?更别说“普洱茶是生命艺术”的人生品味了!(2017-06-1319:36元一说茶)

栾振佃:山东普洱茶经销第一人


栾振佃:山东普洱茶经销第一人

已经定居云南西双版纳的山东省茶文化协会理事栾振佃,是在济南有据可查的经销普洱茶第一人,老两口1996年在济南茶叶批发市场开的普洱茶专卖店,被业界称为“普洱茶第一店”。可就是这样一位普洱茶专家,还是被近三年来普洱茶销售的疯狂态势闪了腰。

1996年开始在济南卖普洱茶,栾振佃老人形容当时是“惨淡经营”,一年卖的普洱茶,数量还不如现在的一周。当时推广普洱茶,老两口经常遭到白眼,“你这是拿什么中药汤给我们喝呀1比较熟识的人当面这样数落,不熟的人还不知道背后说什么呢!为了生存,“第一店”无奈经销其他热门品种,当时将花茶调整到60%,普洱茶只留了40%的空,否则维持生活都是大问题。记者注意到,现在的栾氏普洱茶庄内,已经完全是普洱茶专卖了。

让“第一店”闪腰的事发生在2004年初,“普洱茶第一店”在济南卖普洱茶已有八年,但销量一直不好,老栾经常为仓库积压犯愁,压着成本不说,还占着地方。德州的一位茶商来进货,看到放在仓库角落里的一大堆普洱茶饼,就商量买一点回去自己喝。老栾一高兴,将180块六斤重的大饼子,全卖给德州这位同行,一块200元,总共3.6万元。这位同行当时没带这么多现金,老栾日后为要账还自费跑了一趟德州。“三年时间,你知道现在那些大饼子值多少钱!一块5000元我收他的,人家还不卖呢,市场价一块应在7000元至1万元之间,卖给他的那堆饼子现在起码值126万元,三年增值34倍。”说起此事,老栾觉得很是可惜。

普洱如今成首选

十年冒出千家店

茶楼一壶四百元

马鞍山路是省城有名的茶楼一条街,记者近日在这条路上调查发现,无论茶楼大小,普洱茶已经成为这些茶楼必选的推荐茶种。在一家中等规模茶楼,服务员端上一壶号称15年的陈茶,每壶价格398元,经营者称这款普洱茶现在最畅销。

记者近日在江北最大的济南茶叶市场采访发现,普洱茶标志已经成为绝大多数门头的首选标志,还有的在卖传统乌龙、龙井的基础上,纷纷腾出空间,增加普洱茶销售专柜。茶叶市场的市场管理者统计,75%以上的业户开始经营普洱茶,总数超过1000家。而1996年,济南只有1家。

“今天喝普洱了吗?”已经在济南广友茶城安家的普茗轩主人李震这样跟记者打招呼。李震因为遇到普洱茶而放弃原有职业,全心投入到确实不好把握。”一位经销商告诉记者。由于普洱茶品种繁多,造成很多茶价格没有可比性。据懂行的知情人介绍,记者在茶楼里喝的398元一壶的陈年普洱茶,在批发市场里一块茶饼(标准重七两)的售价不会超过100元,而一块饼至少可以冲20壶茶水。

云南普洱茶知名人:邓时海


邓时海(1941年11月15日-),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台湾“中国普洱茶学会”创会会长,著名学者,被业内誉称为中国“普洱茶第一人”。台湾是大茶艺社创社,杨式太极武艺第六代传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紫砂壶炒作泡沫爆破,在穷途末路之际,邓时海转行卖茶。1992年,邓时海在香港向陈姓茶商买了一批号级普洱茶回台湾,开始时无人问津,更有人指他的茶乃假茶,有害健康,生意就搁着了。他去香港跟陈某交涉,并要求退货,但货主说钱早已用完且手头甚紧,让他把茶运回香港寄卖,清货后才换钱给他。假茶市场的人三教九流,邓时海怎会把货交给他人寄卖。回台湾后突然灵机一动,倒不如写一本书说茶。其时,邓时海很早就接触到了普洱茶,而且一开始就是宋聘同兴,一生惟茶是命。1995年,当普洱茶对海峡两岸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来说还仅仅是水中月雾中花的时候,邓时海出版了他那本后来被公认为普洱茶圣经的巨著——《普洱茶》,被研究、销售普洱茶的人视为必读之书。《普洱茶》的出版,让许多台湾茶人和有钱有闲的人转向品饮、收藏普洱茶,进而带动了韩国、泰国的。此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吹起了普洱茶流行风,并逐渐影响到长江三角洲地区。

欢迎大家补充说明或者推荐名人,补充名人资料请评论补充。推荐名人请联系本站或者注册本站会员发帖。

思茅(普洱)古茶的第一人:何仕华


在思茅(普洱)制茶、爱茶和收藏茶的人当中,何仕华这个名字很是响亮。从15年前发现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邦葳“国宝级”古茶树,到十几年间一直致力保护和宣传古茶树资源;从2001年一款令景迈古茶声名远扬的茶饼,到思茅多家知名茶厂的技术指导,经他手的普洱茶点石成金一样,总是成为众多茶客追捧的“玩家茶”。

有人曾悄悄说:何仕华是位很“倔”的人。他的“班比腊告”茶因为坚持原料的纯正而产量不多。坊间传说,有人财大气粗地想把他的茶全部买下收藏,开了高出别人许多的价格,但何仕华“倔”得就是不肯答应。

而当我面对面与他喝着一壶鲜爽甘润的2005年景迈春茶,听他谈起当年在茶山上摸爬滚打的故事时,这位思茅市会和昆明建城1240年纪念等活动精制了纪念茶饼。经何仕华精心制成的景迈古树茶纪念饼,分别被陆羽博物馆和广州茶文化促进会收藏。

作为思茅古茶资源最早的发现者、宣传者和保护者。何仕华看到近几年随着普洱茶的兴旺和人们对古茶的渴求,一部分古茶树受到了过度采摘和损害,这让何仕华等云南茶界的专家们都痛心不已。

“这些在大自然环境中平平安安生长了上千年的古茶树,要是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毁了,那绝对是不可挽回的损失和罪过。”这时的何仕华终于显出了他的“倔”。

抱着这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2005年12月,由张顺高、张芳赐、蔡新、何仕华等七位云南著名茶业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应普洱县县委、县人民政府之邀,先后对普洱县宁洱镇白草地豹子洞,宽宏困鹿山、梅子乡永胜村罗东山、普洱县城清真寺庙的栽培型古茶树进行了考察论证。在厚厚的《考察现场鉴定意见》书上,专家们共同对古茶树资源提出了饱含责任感的建议。如何合理地采摘和保护,如何在古茶园旁边发展新茶园……

普洱茶的盛世,也是云南茶人的盛世。云南茶人在盛世里冷静地思考着。

何仕华集40多年从事茶业、茶文化、茶叶经贸工作的经验,写成了二十多万字的《茶缘春秋·普洱茶及其文化的研究与实践》一书。目前该书已进入了后期制作,这不仅凝结了何仕华几十年的茶缘情结、更是爱茶人期盼已久的一部普洱茶经典文献。

4月12日,在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组织的考察活动期间,与何仕华一起走在普洱县城的街道上,他指着城西远处的天壁山告诉我们:普洱县原来打算在那西门石岩上刻一个巨大醒目的“茶”字,让凡是进入

普洱县城的人一眼就能看到。当时连题字都请省里著名的书法家写好了,后来发现准备刻字的地方自己长出了密密麻麻的小树,这些小树拼成了一个大大的“茶”字。这个奇观,竟比刻上去的更自然、更奇妙!

顺着何仕华的手指看过去,山顶缭绕着云雾的天壁山上,那悬崖绝壁上的“茶”字自然天成,仿若大自然也不敢寂寞,要来赶一赶这茶的盛世。

何仕华轻拟一诗赞道:宁洱西门岩,峭壁绿树生。远望俨茶字,南天一奇观!

樊绰:书写云南茶史第一人


唐代是中国茶业空前兴盛的时期,正是到了唐朝,古代所称的“荼”字,才减去一笔成了后来的“茶”字,荼之谓“茶”,乃自此始。当时,在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茶产日盛,名品纷呈;种茶、制茶技术有了很大提高;茶叶,贸易十分活跃;饮茶之风盛行朝野,并“始自中地,流于塞外”;茶利大兴,封建茶法应运而生:茶学著作、艺文不断涌现,产生了世界上第一部《茶经》。

陆羽《茶经》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唐代及以前有关茶叶的知识和生产实践的丰富经验,三之中把全国茶叶产地分为八大茶区。但囿于见闻之故,他没有把茶树原产地云南的茶产出收录其中,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

所幸比他晚几十年的同朝代人樊绰留下了关于云南产茶的最早记述。樊绰为安南经略使f今越南河内)蔡袭幕僚。862年(唐懿宗咸通三年),南诏乇世隆遣将攻安南,经略使王宽不能御,朝廷以湖南观察使蔡袭代王宽为经略使,将兵屯守,樊绰随行。为了对付南诏,他受蔡袭命,对南诏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搜集资料并参考前人著作(主要是袁滋《云南记》),写成此书。

书中对南诏统治区的政治、经济、民族、山川、交通城镇及境外诸国作了较详细记述,为现今仅存唐代著述中有关云南地区之专著,具有极重要的史料价值。他在《蛮书?管内物产第七》(862年)中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在《蛮书》中,樊绰对云南茶的产地区域、采制技术、饮用方法都作了准确而具体的描述。此后,以汉族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茶文化里才有了云南产茶的记载,云南茶才逐渐为世人所知。直到一千多年以后人们才发现云南这个被历史遗忘的地方原来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茶树正是以这里为中心向中原和南亚次大陆传播的。

中国普洱古茶第一人何仕华长沙畅谈普洱


中国普洱古茶第一人何仕华长沙畅谈普洱

2月2日,"中国普洱古茶第一人"、国内制茶大师何仕华现身长沙,在和府大酒店熬吧·文化主题会所畅谈普洱茶。

何仕华,中国普洱古茶第一人,"国宝级"古茶树的发现者。巧年前,从斧头下将普洱市澜沧拉枯族自治县邦威的一株"国宝级"古茶树抢救下来,从此一直致力于保护、宣传和开发古茶树。在云南爱茶和收藏茶的人中,"何仕华"是个很响亮的名字,经他手的普洱茶总能点石成金,成为众多茶客追捧的"收藏茶"。

据悉,何仕华到长沙,是为出席"洗心禅茶品茗会"而来。记者在现场采访了何仕华老先生。

何仕华一脸的慈祥,没有任何架子。"普洱茶是世界上最好的茶,不同于绿茶,普洱茶是后发酵茶,普洱茶是活的有机体,茶体完成之后,在微生物的参与下,后发酵作用持续进行。放置时间越长,口感越醇厚,收藏价值越高。"一谈起普洱,何仕华就滔滔不绝。"普洱茶是富有营养价值的茶,关于对降低人体所含的三酸甘油醋、胆固醇、血尿酸等也都有不同程度作用及改善。在血脂、高血压、肥胖症流行的今天,普洱茶无疑是健康的一大福音。"

"这次品茗会上尝到的茶是世界上最好的普洱茶",一谈起洗心禅茶,何仕华一脸的激动。"这些茶是我亲自参与制作的,从原料采摘、筛选到制作加工,全是亲力亲为。从云南海拔1500m的景迈山千年古茶树上采摘的茶叶,真是宝啊!那里云雾环绕,灵气聚集,茶叶新鲜肥嫩,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而且每年的产量十分有限。"何仕华捧起一杯普洱茶轻吸了一口,满脸陶醉。

记者了解到,这次品茗会的主角"洗心禅茶"系湖南省缘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纪念望城洗心禅寺落成之际而制作的特供茶,经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大师亲自率众高僧祈福,被赋予了禅茶文化。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禅茶一味之说,古代高僧将喝茶作为一种静心的方式,在日本流传已久的茶道亦是世界闻名。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茶文化的忠实拥推者,对茶人而言,喝茶已经成为精神修炼的一部分。"何仕华介绍说。"我对禅是比较有领悟力的,也许是比较贴近自然的缘故。"何仕华笑着说。

"近年来,喝普洱、藏普洱已经成为一种时髦,在云南、广东、福建以及港澳台地区尤其盛行,这缘于普洱茶饼的升值潜力。品质好的普洱茶,每年能以20%左右的增长率升值,存钱不如存普洱哪,云南家家户户都存有普洱茶。"何仕华十分看好普洱茶的收藏价值和市场前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普洱茶,但普洱茶在全国的年产量仅

邓时海:普洱茶启蒙时代的先驱者


 1、启蒙

十多年前,对云南普洱茶的印象仅仅停留在:“历史上有些名气,产于思茅地区的茶”。当时不知道沱茶也是普洱茶,更不知道还有老陈茶、生茶、熟茶这一说。后来,听人说,“云南普洱茶热起来了,好多台湾、香港人都来炒普洱茶,还专拣老的、陈的”。自己一直喜爱喝茶,虽然当时更加钟爱的是绿茶,但周围的人,老提普洱茶,也便开始留意。

当年有一个同事,最爱喝茶,每天都泡一个大杯红彤彤琥珀色的茶,开始有些好奇,便问他什么茶?他答:宫廷普洱。他捧着那杯茶很神气。自然觉得自己很肤浅无知,既羡慕又羞愧。又不好意思细问,只以为普洱茶都是这种汤色。真正刺激到我的是:有一天偶然间看到这个爱喝茶的同事,依然手捧一杯茶,不一样的是那杯茶的颜色变成绿色了!我很诧异,禁不住问道:怎么喝起绿茶来了?他答:“这是普洱生茶!”一下弄得我尴尬无比,至今都留有“阴影”,所以当时发誓一定要搞懂这个让我颜面丢尽的怪茶!

2016版《普洱茶》书影

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平时懒散惯了的我变得异常“好学”,没事就往书店、图书馆里钻,同事们觉得奇怪,就问我是不是受什么刺激了?我愤愤地回答:普洱茶!

在书店看到的第一本普洱茶书,是《普洱茶》,先翻了翻,感觉图片很精美,上面介绍的茶似乎有些与众不同,瞟了一眼作者:邓时海。记得当时没怎么在意,也没细看,把“海”字看成“梅”字了,还以为该书出自哪位女作家之手。幸亏接下来的细读中,及时纠正了我的低级失误,幸亏没有在这个时间与人“大谈邓时梅与普洱茶”,不然糗大了!

这本《普洱茶》,成了我阅读的第一本普洱茶类书籍,自然邓时海便成了我的普洱茶理论知识的启蒙老师。

2、鼻祖

在好奇心驱使和“阴影”的刺激之下,开始发奋研读关于普洱茶的各类书籍,想方设法搜寻到各类普洱茶来试喝,并在品茶过程中不断地找各方茶友学习、交流、探讨……

坚持不断地“用功”之下,终于让我摸到一点普洱茶的庙门,也终于知道:我当初盲目学茶居然歪打正着,找到的普洱茶启蒙老师,竟然是大名鼎鼎的“普洱茶第一人”邓时海先生。

随着深入学习了解,才知道邓时海是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台湾中国普洱茶学会创会会长,著名学者,被业内称为中国“普洱茶第一人”。1993年,邓时海先生在云南思茅举办的第一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提出《普洱茶越陈越香》,诠释普洱茶在艺术层面上的丰富内涵。

1995年,当普洱茶对海峡两岸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来说还仅仅是水中月雾中花的时候,邓时海先生在台湾出版了《普洱茶》一书,这本书后来被公认为普洱茶圣经的巨著,为记录普洱茶的历史,以越陈越香为思维核心。同时也被普洱爱好者视为必读之书。

由于《普洱茶》的出版,进而带动了全中国以及海外马来西亚、韩国、泰国的普洱茶市场,从而改善了云南茶农的生活品质,脱离贫困,对普洱茶的兴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普洱茶》书影

今日,普洱茶能成为(中国茶第一品牌)《普洱茶》一书功不可没!邓时海先生将普洱茶这断代数十年的中国历史名茶从沉睡中唤醒,并赋予了“越陈越香”、“品老茶,喝熟茶,藏新茶”的全新观念,在老茶日益难求的状态下,给广大普洱爱好者一个新的品茗方式的选择,丰富了我们对普洱茶更多的认识。

时至今日,暗自庆幸,自己当初病急乱投医,找到的启蒙老师竟然是被誉为“现代普洱茶开山鼻祖”的邓时海先生。

3、非议

自从邓时海的《普洱茶》问世,其书中的一些观点便一直遭人质疑、非议不断。

最突出的他提出越陈越香的观点,试图把普洱茶提升到艺术品饮的层面。不过,却招致了很多人的口诛笔伐。甚至直到现在,关于“越陈越香”的争论,我们还都时常在茶人圈里看到,足见其争议性。

“我用了20年的时间,才让很多在云南喝普洱茶的朋友,慢慢接受我这个概念。还有很多搞科研的,对这个观点非常反对。站在科学的立场上看,确实没有任何一件事是永恒性的,但是站在艺术的层面来看,其实不然。”邓时海说。

活动中的邓时海先生,

“我常常问年轻人喜不喜欢老东西,不喜欢?那还没长大。”邓时海笑道,“时间是宝贵的,而能经历时间的千锤百炼留下来的东西都是美好的,老是一种美感,所以首先‘越陈越香’的‘香’字,不单指香气,而是‘美好’之意,是茶越老越美好的意思。普洱茶就是占了‘老’这个便宜——普洱茶是大叶种,新鲜喝的时候又苦又涩,必须让时间来去掉苦涩,喝起来才会甘甜。”

“但是‘越陈越香’是永远无法被科学证明的,很多搞科研的还是不接受这个观念。”邓时海若有所思,“就好像有些经验是可以被科学证明,很多不能,但就艺术来讲我认为它是成立的。就好像感情、情谊、审美是无法被科学证明的。”

邓时海先生所藏茶品,

在搞科研的茶学学者们看来,江湖派的茶人往往太过经验导向,缺乏实证精神,有信口开河之嫌。由此《普洱茶》中的很多观点亦成了争论点,这让邓时海经常处于茶界舆论的核心。面对科普界、学术界的质疑,追求品饮艺术性的邓时海,有种“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的感觉。其实,无论普洱茶的从业者还是广大普洱茶的爱好者心里都清楚,从学术、科研角度对“越陈越香”有讨论的余地,但这四个字却精准地概括的普洱茶的内涵和外延,是普洱茶的精髓所在,区区四个字便道明了普洱茶的品饮价值和发展方向,古往今来,邓时海堪称第一人。

4、省思

自从《普洱茶》的横空出世,沉睡多年的普洱茶被唤醒,普洱茶热迅速吹遍中华大地,并成为中国第一品牌名茶。当然,伴随而来的也有很多质疑、争议和负面的问题,对这一系列较为敏感的话题,邓先生毫不回避,坦然面对:

关于普洱茶的界定问题,面对大家都看出来却无人敢说的“云南省一定区域”和“云南大叶种”问题,邓先生把这层纸直接捅破:…可以看出,“云南大叶种”是现代界定“普洱茶”最主要的内涵,这样的内涵界定已风行许久,之后尽管衍生各种不同的外延界定,却总是离不开“云南(省)”与“大叶种”这两个重点。所谓上施下效的结果,极具权威性的内涵界定,致使在七子级而后的普洱茶发展,包括1995年以后乔木级普洱茶,甚或私人茶庄的旧态复萌的茶品生产,一直深受上述普洱茶内涵界定的影响,以至于有了所谓“山头主义”、“大茶树主义”甚或“单一茶料主义”等意识形态的茶叶工序或制茶配方的崛起。

《普洱茶》书影

其实,这里头隐藏着一些含糊不清的灰色地带。如果不厘清这些灰色地带,将是一种对普洱茶历史与传统的伤害,也是对普洱茶茶品的分类有所不公平的对待。由此,认识的不足将使普洱茶未来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也使“越陈越香”的﹞、一九四〇年代以前的倚邦山茶青制作的﹝杨聘号茶﹞、﹝同兴号茶﹞、﹝同昌黄记茶﹞,它们大都是小叶种乔木茶品,既是过往进贡清廷的御用品,又是至今享誉海内外的茶品。至今,倚邦茶区仍然保有小叶种茶区及其茶品制作。难道这些小叶种茶青所制作出来的茶品不算是普洱茶吗?”

邓时海先生所藏茶茶汤,

目前,一般对普洱茶的识别,就仅依据“云南大叶种”作为指标,其实业界、学界早已发现云南省许多地区的茶山,其质量已经退化到几乎没有了普洱韵的地步。然而,许多茶品监制者却罔顾这样的事实,仍以“山头韵”、“茶区特性特色”来替代普洱韵。假以时日,几十年的陈放后,这些茶品将有怎样的品味?能有如号字级或印字级茶品的普洱韵特性么?这是值得省思的问题!”

其实,邓时海先生质疑、提出并分析的诸多问题,也是时下普洱茶爱好者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科普定义和规范国标固然重要,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实际品饮普洱茶时,这些才是直接面临、必须正视的问题。作为普洱茶的资深前辈和唤醒普洱茶的第一人,邓老道出了我们的心声,如同洞悉普洱茶一切的长者,时时刻刻关心并鞭策着这个还未长大的孩子,殷切希望它健康成长。

泰宁岩茶第一人 茶缘武夷圆梦泰宁


陆耀全,福建省状元茗茶有限公司董事长,有人称赞他是泰宁岩茶第一人。

茶缘武夷

说起茶,记忆又将陆耀全带回到家乡。1973年,陆耀全出生在建瓯市东游镇溪尾村。建瓯,宋时称为建州,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在建瓯任过“茶官”,被当地人封为“茶神”,而陆耀全则是陆游的后裔。

小时,陆耀全家乡的山坡上种植了许多茶,满山遍野,满目翠绿。采茶季节,他随父母上茶园,玩耍、追逐,梦想长大后也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茶园。高考时,遵从父命,没有选择茶专业,而是填报了南平师专外语教育专业。毕业后,成了家乡东游一中的一名英语老师。

上世纪九十年代,亲朋好友、兄弟姐妹纷纷下海,有的在国内打拼,有的走出国门去淘金。可家中年过花甲的父母,需要陆耀全尽孝,他依然坚守在教育岗位。

改变发生在2001年。这一年,陆耀全被学校派到武夷山进修,在武夷山,他认识了有“茶王”之称的大红袍制作传人刘国英。

2002年,他终于下定决心:走下讲坛,告别家乡,到武夷山拜刘国英为师。

刘国英言传身教,让陆耀全不仅学到了茶园管理经验,还掌握了茶制作工艺,更重要的是对茶文化的丰富内涵有了更深的了解。

圆梦泰宁

2003年,时任泰宁县梅口乡党委书记黄志远看到乡里那300多亩荒废的茶山需要重新开发,便到武夷山去招商引资,引进“茶能人”。

陆耀全跟着刘国英第一次来到泰宁县梅口乡考察。梅口乡位于金湖景区核心地,生态环境、气候、植被、土壤都非常适宜发展岩茶。几番考察后,刘国英决定投资发展梅口的茶产业。

为了圆梦,陆耀全跟随师傅刘国英来到泰宁,师徒也成了合作伙伴。经过四年艰辛改造,基地不断扩大,引进新品种,茶园初具规模,效益初步显现,组建了产、供、销一条龙的大金湖生态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状元红、甘露桂优质岩茶在泰宁很畅销,一炮打响,成为特产,获得了“福建省名茶”称号,是当时泰宁唯一获此殊荣的茶品牌,陆耀全也圆了拥有一片茶园的梦想。

2005年,福银高速公路通车,泰宁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成功,泰宁旅游生机勃勃,带来无限商机。刘国英和陆耀全雄心勃勃,不想局限于经营单一的茶产业,想做大泰宁的茶文化,于是在泰宁金湖畔与人合作共同投资5000万元,建起了“茶文化博览中心”,成立了福建省甘露茶苑有限责任公司,对茶产业和茶文化进行综合开发。

这时,刘国英因武夷山“老根据地”投资需求,撤资退出在泰宁的股份,“茶文化博览中心”经营权只好转让。

是去是留?正当陆耀全徘徊不定之时,重商亲商的县政府,给他送来了关怀与温暖;泰宁人的纯朴,泰宁人的情谊,给了他留恋;在国外的兄弟也在资金上“雪中送炭”,重树信心的陆耀全,决定留下继续发展。

用心做茶

从那一刻起,陆耀全倾心茶产业,用心做茶。

他不断投资扩大茶业生产基地,先后投资400万元,在朱口镇的朱石崖下,建起了一个面积达400亩的标准化生态有机茶园;在金湖畔的水际村开发了面积达260亩的茶叶生产基地与观赏茶园。

“蛋糕”越做越大,陆耀全铁心“扎根”泰宁。他将父母从老家接到泰宁,既可以尽孝,又可以让父亲帮助照管茶园;把在武夷山二中当老师的妻子调到泰宁三中来工作;把在国内发展的弟弟动员来泰宁,负责管理茶园基地;邀妹夫带来负责加工制作环节的管理。一家人迁移泰宁,在泰宁买房,安居乐业。

家安泰宁,陆耀全信心满满。他的茶产业驶上了发展的“高速路”,产品从省内走向省外。“状元红”、“甘露桂”获得了省名茶、省优质茶、市优质茶、市级龙头企业等荣誉称号,通过了有机食品及绿色食品双认证,“状元红”参选首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荣获一等奖。

陆耀全的成功,带动了泰宁茶产业的迅猛发展,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3万亩,全县仅岩茶品牌就有二三十个,县城就有70多家茶庄。

放飞梦想

2012年,“向莆高铁”通车,泰宁进入“高铁时代”,陆耀全,着手对企业进行转型升级。

首先,做强做精茶产业。他将原先窄小的门店选址更换,更名为状元茗。品牌重新定位为发展第一湖山岛茶,基地选址大金湖第一湖山,天然山水为上,孕育生态岛茶,目标面积3000亩。茶叶品种除种植优质的大红袍、状元红外,精心培育茶树示范品种金观音、黄观音、金牡丹、黄玫瑰。请了著名的厦门觉茶广告策划公司进行品牌策划、包装。

其次,做大泰宁的茶文化。他要将泰宁厚重的状元文化融入茶产业中,他将公司重新注册更名为“福建省状元茗茶有限公司”;生产的岩茶系列更名为“状元茗”;企业的图案是一德胜门状元帽,象征一个状元头像,一顶状元冠帽,一幅湖光色,一品三杯香茗;他请了专业歌手谱写了一首《状元故里状元茗》歌曲;请专业策划高手出版了一册《状元茗》画册。岩茶产品包装更新为鼎、魁、冠三个系列,鼎系列尊贵、显赫,是身份的体现;魁系列是文化的品位,智慧的彰显,气质的流露;冠系列则是平民冠军茶、平价状元茶。

如今,陆耀全建立了企业独立的网站,搭建了网络销售平台,加入了全国供销网络平台,开通了电子商务,只要搜寻“福建省状元茗茶”,轻点鼠标,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款式的岩茶系列尽收眼帘。

目前,陆耀全的茶厂年产量达40吨,产值达1600万元,在福州、三明设立销售点,产品90%销往武夷山、广州、香港、河南等地。2012年“状元茗”岩茶系列产品荣获三明市首届品牌茶特等奖,2013年公司被授予三明市公共品牌“尚书品”首批特许生产企业。2013年12月31日,状元茗茶有限公司增补为福建省第七轮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014年12月,他的品牌茶荣获三明市尚书品首届名优茶评比两个名茶奖。

陆耀全说,去年,他到省农林大学习,与导师交流,深受启发。今年准备转变经营思路。在朱口镇生态茶园上,公司除种植300余亩杨梅、桃树、锥栗、油茶等经济作物外,还要开辟十几亩鱼塘,发展立体种养。此外,还计划开辟茶庄园,首先在梅口乡茶叶生产基地为试点,结合第三产业,打造茶庄园休闲项目,让游客全方位体验泰宁的茶文化。

陆耀全用心做茶,用爱书写泰宁岩茶的传奇,用行动放飞自己的梦想。面向未来,陆耀全要将“状元茗”打造成三明市岩茶第一品牌。

王正甫:咸宁甜茶“第一人”


王正甫和他研发的产品。

一种茶叶,经开水一泡,迅速变色,喝在嘴里,甜在心里,让人感觉韵味绵长,赞不绝口。这就是由湖北一盅春茶业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品茶师王正甫与省内有关科研部门专家共同研发的系列专利产品之一——参甜茶。该产品的研发填补了我国参甜茶饮料行业的空白,部分指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准。20日,记者慕名来到崇阳,见到了一盅春茶叶产品的研发者王正甫。

在偌大的公司展厅里,不同品种的甜茶摆放其中,各有特色。刚一落座,王正甫就端上了泡好的参甜茶。一边品着香甜的茶水,王正甫一边向记者讲述了自己与甜茶的结缘。

今年57岁的王正甫是地地道道的“茶叶迷”。上世纪80年代就在赵李桥茶厂开发办从事砖茶的研发工作。后来在公司领导的重视下,他积极向领导建议,单独成立产品研发部,落实人才和资金保障等举措。2007年,他结合实际,大胆开发,从品种、设备等方面进行改造,比如将流水沟改造成半圆形,茶叶一旦掉入里面,用扫把一扫即可清理,比原来的下水沟清理方便多了。自开发办成立后,开发了多种产品,当年就见到了成效。

2008年,时年50岁的王正甫因受企业改制等因素的影响,决心到崇阳老家创办企业,发展家乡的砖茶事业。因其掌握有砖茶的研发技术,有企业想出30万年薪诚邀,并且购买他的专利技术,但最终,王正甫拒绝了对方,他心中有一个目标,就是研发新品种,重振崇阳茶业雄风。

创业的过程是艰辛的,辛苦存起来的5万元积蓄拿去搞开发,转眼就没了。不得已,2010年,他将赵李桥砖茶厂的一套房子以10万元的低价卖了,将这笔款用于产品研发上,连年迈的父母都跟着他住进了公司的办公楼。

2011年起,王正甫开始在过去一些产茶的乡镇考察种植基地。在崇阳县金塘镇畈上村,他意外发现了一种甜味植物。当地人说,每年春天有人上山将它采摘回来,用加工绿茶的方法制成条形,用开水泡开当茶饮。这意外收获让王正甫如获至宝。第二天,他便把采集的植物标本送到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该所首席植物鉴定专家王映民教授对标本进行了仔细的对照、分析、鉴定,认定该种植物科属为木姜叶柯,是一种原生的甜茶品种。

王正甫与志同道合的武汉市武昌区科技孵化器技术组成员、高级工程师程辉共同提出参甜茶科研课题,并联合湖北大学生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组成专家团队。该团队历经数年科研攻关,提取的参甜茶素标准样品纯度达到98.6%,填补了国内空白。

实验证明,王正甫和科研团队研发的参甜茶素及由此研发出来的甜茶系列产品,能有效调节人体内分泌失调,提高人体免疫机能,调节胃肠道,在预防、辅助治疗糖尿病、高血压方面具有食疗作用。

该产品配方全国独一无二的,并且申请了国家专利,目前已制订了美容产品、功能饮料产品等6个产品企业标准。

公司团队经过5年的研究,如今取得了一系列的科技成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产品标准7个,袋泡参甜茶、甜红碎茶、覆盆子甜黑茶、甜茯茶、葛根甜红茶、袋泡菊甜茶、原发酵甜茶等,在国内养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填补国内空白,其产品已经销往多个省市,公司与崇阳县铜钟乡政府达成1000亩甜茶基地协议,带动一批村民共同致富。

谈及投身茶产业的体会和今后发展,王正甫告诉记者,投资茶业很辛苦,欣慰的是,这么多年的执着坚守,不仅获得了茶业品种的丰收,更获得了精神上的丰收。今后将打响甜茶品牌,让其产品走进千家万户,畅销全国,走向世界。

思茅古茶第一人:何仕华


在思茅制茶、爱茶和收藏茶的人当中,何仕华这个名字很是响亮。从15年前发现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邦葳“国宝级”古茶树,到十几年间一直致力保护和宣传古茶树资源;从2001年一款令景迈古茶声名远扬的茶饼,到思茅多家知名茶厂的技术指导,经他手的普洱茶点石成金一样,总是成为众多茶客追捧的“玩家茶”。

有人曾悄悄说:何仕华是位很“倔”的人。他的“班比腊告”茶因为坚持原料的纯正而产量不多。坊间传说,有人财大气粗地想把他的茶全部买下收藏,开了高出别人许多的价格,但何仕华“倔”得就是不肯答应。

而当我面对面与他喝着一壶鲜爽甘润的2005年景迈春茶,听他谈起当年在茶山上摸爬滚打的故事时,这位思茅市会和昆明建城1240年纪念等活动精制了纪念茶饼。经何仕华精心制成的景迈古树茶纪念饼,分别被陆羽博物馆和广州茶文化促进会收藏。

作为思茅古茶资源最早的发现者、宣传者和保护者。何仕华看到近几年随着普洱茶的兴旺和人们对古茶的渴求,一部分古茶树受到了过度采摘和损害,这让何仕华等云南茶界的专家们都痛心不已。

“这些在大自然环境中平平安安生长了上千年的古茶树,要是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毁了,那绝对是不可挽回的损失和罪过。”这时的何仕华终于显出了他的“倔”。

抱着这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2005年12月,由张顺高、张芳赐、蔡新、何仕华等七位云南著名茶业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应普洱县县委、县人民政府之邀,先后对普洱县宁洱镇白草地豹子洞,宽宏困鹿山、梅子乡永胜村罗东山、普洱县城清真寺庙的栽培型古茶树进行了考察论证。在厚厚的《考察现场鉴定意见》书上,专家们共同对古茶树资源提出了饱含责任感的建议。如何合理地采摘和保护,如何在古茶园旁边发展新茶园……

普洱茶的盛世,也是云南茶人的盛世。云南茶人在盛世里冷静地思考着。

何仕华集40多年从事茶业、茶文化、茶叶经贸工作的经验,写成了二十多万字的《茶缘春秋??普洱茶及其文化的研究与实践》一书。目前该书已进入了后期制作,这不仅凝结了何仕华几十年的茶缘情结、更是爱茶人期盼已久的一部普洱茶经典文献。

4月12日,在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组织的考察活动期间,与何仕华一起走在普洱县城的街道上,他指着城西远处的天壁山告诉我们:普洱县原来打算在那西门石岩上刻一个巨大醒目的“茶”字,让凡是进入

普洱县城的人一眼就能看到。当时连题字都请省里著名的书法家写好了,后来发现准备刻字的地方自己长出了密密麻麻的小树,这些小树拼成了一个大大的“茶”字。这个奇观,竟比刻上去的更自然、更奇妙!

顺着何仕华的手指看过去,山顶缭绕着云雾的天壁山上,那悬崖绝壁上的“茶”字自然天成,仿若大自然也不敢寂寞,要来赶一赶这茶的盛世。

何仕华轻拟一诗赞道:宁洱西门岩,峭壁绿树生。远望俨茶字,南天一奇观!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邓时海:普洱茶所承载的文化之美(”普洱茶第一人“视频访谈录)》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