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7日零点10分,传来噩耗,骆少君院长在杭州逝世,享年75岁。在此沉痛悼念我们尊敬的骆少君院长,骆老师一路走好,您永远活在我们茶人心中。您一生为茶所做的一切必定永世留存。

人物档案:

骆少君,福建惠安人,研究员、高级评茶师,我国著名的茶叶品质化学研究专家,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1984年至今,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带茶。是茶打开了传统与现代的通道。

骆少君有两个外孙,一个出生在法国,一个出生在日本,回国时他们只喝可乐,“我一看这架势,心想糟了,连忙把可乐拿走,给他们泡上一杯中国茶,说这才是世界上最好的饮料。我还鼓励他们,如果你们有本事,回去后还要把班里的同学也‘拉下水’,让他们也喝茶。”一年后,两个外孙再回国时告诉外婆:“同学都找我要茶喝。”现在,在杭州读中学、小学的两个外孙俨然成了小小“茶博士”。

骆少君特别重视孩子的茶学教育,她说:“我们的教育对茶文化不够重视,应该教育每家每户的孩子学喝茶,茶艺无所谓,把这杯茶泡好喝好就可以了,比如什么体质的人喝什么茶。”她还觉得,“让中国人都喜欢喝茶很重要!第一,茶叶可以解毒;第二,茶叶可以让浮躁的心静下来;第三,茶叶可以让你走到哪里都不发生困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商家争夺的最大市场,为什么我们自己不首先占领?喝茶,可以老老少少在一起,通过轻松的、孩子们乐意的方式,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回归忠孝礼仪,唤醒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茶为国饮’,让国人受益,让我们的孩子都很健康,提升国民的养生保健认识,那是最大的贡献。”

扩展阅读

骆少君:融茶入人生


骆少君说:“茶是我的养母,给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切;茶又像我的孩子,让我深深爱着这个大家族中的每一员。其实对我来说,茶与人生早就融为一体,而生命的律动,也与这青山绿水间的灵物结合,化成了幽幽茶韵。”

生命中的第一杯茶

初次见到骆少君的人,总会惊讶于她的朴素,这位早就名满天下的老专家,不管到哪,都穿着一双黑棉布鞋,通身的家常打扮,就像邻家长辈。对此,骆少君自己曾经笑着说:“这样最舒服、轻松,就像喝茶一样,要的就是自然。”难怪已古稀之年的她,依旧笑容朗朗、性情纯真。说到自己干茶叶这行的原因,骆少君从不讳言:“我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几乎都是全班倒数,所以考大学那年,我是班上最后一个拿到高考录取通知书的,是浙江农学院的茶学系。一开始我还有些犹豫,因为学科不出名,但父亲一直鼓励我,说茶叶这个东西最适合干一辈子了,而且喝茶对身体也好,这么着,我才步入了茶界。”

其实说到底,是注重茶文化的家庭氛围给了年少的骆少君以信心—她的祖上是名门望族,父亲是医院院长、是建国后浙江省的首届政协常委,母亲也是共产党员,大多数亲戚都是海外华侨。小时候的骆少君感受最深的是,家里每个人都爱喝茶、爱讲茶,所以她很早就感受到了茶所带来的快乐,这样在面临人生抉择时,便自然而然皈依了“茶门”。

大学毕业后,骆少君被分配到了父亲的老家—福建,在福州茶厂当了一名技术员。就在她刚刚怀着火热的激情投入事业时,没想到却迎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年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骆少君的生活陷入了困顿:父母进了牛棚、家被查抄,她自己也被下放到农村干活,日子艰涩难言。就在那个分辨不清人心的年代里,骆少君很幸运地遇上了真诚待她的当地人那些茶农和茶工,他们不仅没有慢待这个知识分子,而且尊敬她、信任她,而她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实际的种茶、制茶和评茶的技能与本领。这段经历,更坚定了骆少君扎根茶行业的决心:中国有这么质朴的茶人、有如此精深的茶文化,总有一天会长出参天的茶树,而我,就来做那育苗的人吧!

当春天又回到神州大地的时候,茶园的天空也放晴了。1981年,骆少君成了“文革”后首批政府公派日本静冈大学的留学生。留学日本的两年,她学的是“风味化学”,研究的是茶叶的香气。所以回国后,她用专业学识创建了我国的茶叶香气化学实验室,填补了我国茶叶香气化学及茶用香花化学研究的空白。骆少君十分珍惜这一切,她把全部身心都扑到了工作上。而那些各种各样的茶叶,在她眼里就像有了生命力,书写着天地的神奇。她用青春浇灌的茶树,绽开了第一枝新绿。

茶有益,茶有大益

几十年过去了,骆少君一直孜孜不倦地从事着茶叶的生产和研究工作,她主持研究的“闽75型花茶窨制联合机”、“闽76型花茶窨制联合机”、“花茶香气的研究”等课题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主持完成的“茉莉花茶工艺改革”,于1993年被国家科委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并获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中国国家分部的“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而她从1991年起,就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作为国内最著名的高级评茶师,骆少君和茶打了一辈子交道,她这样解释喝茶的重要性:“现在很多人的生活方式不健康,结果造成很多疾病高发,而喝茶其实是一种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提高免疫力,是人体去火排毒、清除体内垃圾最简单便利的方法。”说起茶的好处,骆少君滔滔不绝,“喝茶还能抗辐射,即使在高辐射的工作环境中,茶叶也可以补充维生素,维持身体机能。”

骆少君是全国政协委员,在每年“两会“期间,她除了建言献策外,还不忘做一名传播茶文化的使者――带上若干茶叶分送与会委员。这些茶有上千元一斤的好茶,也有2.6元一斤的砖茶。有人开玩笑地问她:“你怎么带这么便宜的茶?”骆少君就解释说:“这种砖茶属于黑茶,别看茶的外形不好看,价格也低,但它的保健功能却一样好,尤其对患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人群,有很好的‘降三高’作用。”

每次出门,骆少君都会带些白茶在身边。她说白茶比较温和,因为它的咖啡因含量不高、刺激性不强,而且能促进肝脏排毒,有祛湿退热的功效。“白茶中的营养元素较全面,能健胃提神,使人体免疫细胞分泌的干扰素增加5倍;还有消炎杀菌的作用,如果你咽喉疼痛,就喝上几天白茶,保证效果良好!”骆少君笑着说。

很多消费者购叶时,一味追求新茶,对此骆少君却不以为然:“新茶有新茶的口味,老茶有老茶的风格,不能以新茶或陈茶来一概而论,像普洱茶就是越陈越贵。还有一些白茶、乌龙茶,也最好放一段时间,尤其是放到第二年才最好喝。绿茶和花茶中也有些品种,并非新茶才好。”骆少君记得,自己有一年参加政协会议时带了铁观音,就有位委员疑惑地问:“这么老的叶子也能喝?”面对质疑,骆少君不慌不忙地说:“这种茶香气馥郁持久,喝了就会知道。”果然,大家品尝后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近年来,在继续科研工作的同时,骆少君开始更关注保护茶叶的生态环境,也更重视茶叶的质量安全。她郑重地说:“人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受到来自空气、水、农药、电器等各个方面的污染,而且现代人的饮食结构也与过去大不相同了,饮食解毒变得尤为重要。而茶叶的解毒功能特别强,它可以和体内很多毒素结合成不溶于水的物质,将其排出体外。”骆少君强调,好茶要看工艺,更要看其地域生态环境,比如武夷岩茶,就因武夷山清新的空气、丰富的物种以及毫无杂质的山水,孕育出了丰厚而独特的岩韵,不但滋味醇厚,而且自然安全。从1967年第一次到武夷山,骆少君已记不清自己去过多少趟,她始终感叹,在国内能保存这么一块“未受污染的世界环境保护典范”,是茶叶界的福气。

茶为国饮,根在千秋

骆少君是性情中人,数十年的风雨浮沉,改变的是她的容颜,不变的是她洒脱乐天的性格。在她看来,自己一生最惬意的事就是喝茶,在家喝,在办公室也喝,喝遍了大江南北,却很少泡茶馆。而无论在家还是在单位,她都从不开空调,也不用电脑和手机。但其实,她并不排斥现代化的产品,只是觉得人应该接地气,与自然打成一片,即使不上网、不用手机,也不妨碍她对事物的判断。

20世纪90年代时,骆少君顶着各种困难,带头组建了我国茶界第一个职业技能鉴定站,办起了全国第一个茶叶职业技能培训班。她的目的只有两个,一是让原来国有茶企因转型而下岗的老工人、老技师得到社会肯定,有用武之地;二是培养当代年轻人对茶的兴趣,从中发掘学茶的苗子。结果培训班第一批只来了十几个人,来自全国不同的茶厂,许多人连路费也是茶研所出的。骆少君咬紧牙关坚持着,直到培训班结束,来自四面八方的赞誉包围了她。骆少君很清醒,她说:“我只是做了一件有使命感的中国茶人都会去做的事。事实上,我们中国的茶叶行业,仍然稀缺两种人才,一种是拥有精湛种茶技术、懂得茶叶制作工艺的高级技术人才,另一种就是国际市场营销人才。中国的茶叶行业,正在从‘销售为王’转为‘营销制胜’,但多数茶叶企业对营销的专业技能缺乏了解,特别对深度营销、价值管理、渠道建设、营销模式、销售政策、物流配送等系统过程,缺乏专业度,更缺乏整合资源、产业政策研究、融资以及资本运作方面的能力。所以要增加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一方面要强化中国茶叶的质量体系和品牌意识;另一方面,则要培养大量的国际营销人员。”

骆少君认为,中国茶产业的希望在下一代,所以爱茶、饮茶的习惯要从小培养,要把“茶为国饮”列入国家的教育国策,也倡议各学校开设茶叶课程,对孩子们进行茶叶健康和茶文化的教育。对这一点,她首先从自己的孙子孙女抓起:“有很多学生带可乐、雪碧等碳酸饮料上学,而我的孙子、孙女上幼儿园、上小学,我就让他们带一大杯茶水。”碰上节假日,骆少君还经常在家里举行品茶比赛,哪位孙辈赢了,都能得到她特制的奖牌。在她的悉心引导下,两个外孙都成了学校中的小小“茶博士”,使周围的很多同学都喜欢上了喝茶。骆少君强调说:“要提高全民健康素质、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就需要喝茶、学茶,而这要从小做起。青少年每天喝一杯淡茶,会对健康有益。”

从风华正茂走到古稀之年,骆少君把自己的全部青春和热情都投入了茶产业,她感慨地说:“茶是我的养母,给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切;茶又像我的孩子,让我深深爱着这个大家族中的每一员。其实对我来说,茶与人生早就融为一体,而生命的律动,也与这青山绿水间的灵物结合,化成了幽幽茶韵。”文/流年

茶界名人传奇:骆少君茶是她最好的身份证


骆少君:1942年生,福建惠安人。1965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茶叶系。1981年—1983年留学日本静冈大学。中国著名的茶叶品质化学研究专家,从事茶叶生产、研究、质检40余年。曾任杭州所长时,事情多,也很烦,遇到有同事因为奖金这样的琐事来找我,我马上泡杯茶,转移对方的注意力,对方的怒火从顶峰降下来,不吵了,走了。”

当政协委员时,骆少君所在的农业组有人说茶叶价值不高,她笑笑说,无茶不贵,写写画画都得喝茶,皇帝都不可能天天喝白开水。所以骆少君认为,茶是最安全的修身养性的方式,“茶与健康受到全世界的关注,茶叶是中国能在世界上发挥作用最大的产品之一。”

骆少君希望中国的茶叶还是能坚守传统,在制茶工艺和茶树栽培上恢复传统,希望老茶人、老技师的技术能够传承,“传统的工艺经过上千年考验,为什么要断掉?茶,不是看市场需要,而是要引导市场。”

她也希望中国的茶人能坚持讲诚信,重视质量。“不是钱越赚越多就好,茶的架构要健康,茶应该是大家喝得起的。”

茶是人与植物之间的互补,骆少君非常感激茶所赋予她的——“茶如恩师,茶如慈母,为我解困,为我引路”

“喝茶是人人平等的”,这是骆少君对茶的认知。原国际茶文化会长刘丰倡导的“茶为国饮”非常重要,通过对茶内在精神的挖掘,用茶道弘扬民族文化,对外以茶为礼,以茶待客。“当‘以茶会友,以茶清正,以茶修德’成为国人自觉普遍习俗时,我们才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饮。”她还主张让小孩从小喜欢喝茶,通过喝茶,知道和不同文化不同阶层心平气和地交流。

日常生活里,骆少君什么茶都喝,“茶的种类太多了,越到老,我觉得我对茶叶越来越不懂了,我懂得太少了,茶是学不完的。真正懂茶的人是当地的老茶农老技师,他们接地气,和茶农在一起最能学习到茶的知识。”因为要照顾母亲的身体,骆少君这两年少去茶区了,“前天我刚去龙井看茶农炒茶。”她又拿出一个小通讯本,向我推荐福建值得推荐的老茶人,“我很佩服他,你们一定要去采访他。”

骆少君对自己的生活非常满意,“体健千金难求,心富万贯家财”,“我从来不打扮,父亲说你就是你,不要模仿别人。”

4个小时的采访结束前,她在本子上给我们写留言——

“风拂雪抚,迎寒送暑。与茶共醉,笑论沉浮!高朋满座,春乐秋舒。去留随意,挥洒自如。诚信为本,传统为重,前程无量,辉煌无疆!”

前几句大概是概括她与茶的缘分,后面四句则是她对茶人的寄望吧。

临走,她要送茶,说带一点路上喝。

陈柏亭制紫砂大汉君壶


伯廷大汉君壶

伯廷大汉君壶

伯廷大汉君壶盖款

江苏南京安然

此汉君壶的体量较一般紫砂壶大了许多,通高12厘米,壶腹直径达18厘米,端在手中很有分量,泥色明净,陶刻古朴,给人敦庞沉稳之感。壶体造型简洁,腰部最阔,立面平直,俯视浑圆。两条腰线挺括周正,不偏不倚,体现出制者一流功力。壶身自腰部向上下收敛,折肩至口,折腹至底,弧线张力饱满。底有圈足,盖为平盖,桥钮、圈把,细弯流。这个壶流做得很是独特,弯曲如鸟喙。这样制作可减缓壶中茶水倾倒时的流速流量,不使茶水直冲而出,且极富个性,可谓匠心独运。

此壶前后两面均施陶刻,风格古拙。一面于披肩之上刻绘两株兰花,随壶体形状而作风中飘拂之态,摇曳生姿。另一面披肩上有钟鼎大篆体“君锡用”三字,“锡”为“赐”的通假字,“君赐用”,古代帝王常会赏赐一些珍奇玩意给有功或得宠之臣,受到君王赏赐是无上的光荣,被赏之人常作物铭刻纪念,以为传家之宝,例如在一些古代青铜器和陶器上常可见到“君锡”字样。在三个大字后有一方小名款:伯廷。下方又有金石体四字:佰廷仿古。字体刚健,如古代碑刻一般。这种陶刻手法为晚清时期紫砂艺人陈柏亭首创,行刀处不用刻划,而以刀尖啄地,刻字类似碑刻冲凿痕迹,花卉则极富生动质感,效果尤为古雅,独树一帜。

壶盖内镌一方隶书名章:陈氏柏亭。陈柏亭,号伯廷、佰廷。其人大约生活在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宜兴著名陶艺家,既善制壶,又是陶刻高手,制壶尤以汉君见长,陶刻独创啄地法。其子陈少亭子承父艺,又师从卢兰芳,亦为民国时期第一流陶刻名家,与一代陶刻名师任淦庭为同门师兄弟。

可惜的是,有关陈柏亭的资料很少,我们只能通过他存世不多的紫砂作品追想其人风貌。旧时不重视对手工艺者的记录,紫砂陶人也如此,现存的古代名师记录多是因文人唱和作文而流传下来的,与历史上众多的陶艺从业者相比,有资料流传下来的百不足一,以致后人看见老紫砂器,往往不知作者身份背景,只能根据器物的质地造型装饰等特征去揣度,这类情况碰的多了,总令人感叹:多少名工烟云中。

解放后,陶艺者社会地位得到提高,有关他们的资料也开始受到重视,有所收集记录,但仍显不足,实在令人遗憾。故而今年中国紫砂博物馆、宜兴陶瓷博物馆与南京师范大学等相关单位联合开展宜兴陶瓷“口述历史”工程,计划用4到5年时间,依据“亲历、亲见、亲闻”原则,通过抢救性地采访收集龙窑遗迹资料、烧成技艺,对国大师、陶艺名家、非遗传承人和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藏家进行采访,记录下更为全面、真实和详实的宜兴紫砂历史。

一生不可少的“六杯茶”


一碗清洗自己的心灵

每个人都需要独处,禁得住独处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我们需要与他人对话,但更需要多与自己对话。慎独,从来都是有识之士追求的最理想的境界。

一碗招待好友

人总需要一两个知己,朋友就是最大的财富。任何时候,你成功,需要有人共享你的喜悦,才不至于高处不胜寒;你失败,只要有真心的朋友,都可以再次东山再起。高山流水之境界,无数人追求。

一碗保持沸腾

激情,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消退。对生活失去了热情,就像一只漏了气的皮球。没有充足的气体,如何能弹跳出更长远的未来。需要有一种保持沸腾的状态,时刻保持对事情的热情。

一碗留着清醒

人生如酒,醉梦常有。世事经常把我们灌醉,我们也常为世事所迷。倘若一不小心醉了,还要留待一碗好茶来解酒。别人可以把你灌醉,但你要让自己保持清醒。

一碗集聚沉淀

一首好诗需要久品,一杯好酒需要深藏。在获得成功之前,我们总是需要积攒更多的经验和智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唯有沉淀,才能让内涵更丰富,清香更持久。

一碗装满施予

没有金钱,我们可以有爱心;没有权利,我们可以为别人提供经验上的指导。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别人需要我们,我们也需要他人。

“中华茶王”杜少锋的藏茶人生


“琴棋书画歌舞茶,苦涩甘甜化醇滑;五湖四海存知己,春夏秋冬抚紫砂。”此诗出自中华茶王杜少锋之手。足可谓他对品茗人生的透彻感悟。

杜少锋,享有“百年茶王”的美誉,品茶论道,快意春秋;他的茶品在上海世博会展出,争金夺魁,沪上飘香;他历数十载光阴收茶藏茶,散尽千金,坚韧不拔;他将茶从古老生活中升华出来,品味文明,感悟人生……因其对茶的痴迷,人们都称他“茶痴”、“茶圣”、“茶狂”。

品茶悟禅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之由来,相传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至唐宋饮茶之风大兴,茶圣陆羽著《茶经》传世。茶,可饮,可品,可赏,可悟……虽有好坏之分,却无阶级之别。从古至今,无论是肥马轻裘的王孙贵胄,还是清高洒脱的文人墨客,亦或是终日劳碌的市井小民,但凡爱茶者,迷恋的不仅仅是茶水的味道,更是一种惬意的生活享受。

人生如茶,苦涩甘甜。茶在中国已经不再单纯是一种饮料,它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价值取向,表达了对情感、对生命的态度,更是一种健康长寿的养生之道。

长期的品茗修身,让茶王的心境超凡脱俗。作为一个真正喜爱和关心茶文化的人,他更注重的,是茶的“韵”之音。在品茶、藏茶的过程中,感性着一种民族的审美趣尚,浸润着一派清雅的文化氛围,涵养着一个廉净的精神境界,充溢着一缕优美茵蕴诗意,提升着一种道德的精神素质。

他的为人处世,已达到淡薄名利,四海皆兄弟之心境。每当有朋友来临,不管是高官富豪,还是寻常友人,只要走进茶王的茶室,都是有缘人,都是茶道知音。杜少锋都会给朋友们放上客人喜欢的音乐,泡壶好茶给朋友慢慢品尝,赏茶观景之余,聊聊心境故事,疏疏心中烦恼。茶香袅袅之间,让心情豁然开朗。众人常说,茶王好比一个心理治疗师。

“品茗圣境,一曰静,二曰人,三曰心。以静品茗,茗品人生;与人品茗,人茶共品;出神、出趣、出慧、出智,心为茶之初雪,茶为人之甘露;以心品茗,丝竹之声为人声,松涛之啸为人啸,篁林之幽为心幽。”茶王杜少锋通过品茶、藏茶,体味出一种人生境界,人生如茶味千种,各有千秋。世间利禄来来往往,炎凉荣辱红尘滚滚,唯有淡泊,才能宁静,才能对人生做最深入、最细致、最独到、最有价值的品味。

藏茶知性

从开辟了瑞典至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歌德堡号”沉船中,打捞出50多万件瓷器,370吨茶叶以及大批丝绸。让人称奇的是,深埋海底两个多世纪的茶叶,直至今日仍然可以冲饮。据有幸饮过此茶的人士称,还可以品出浓浓的茶香味来。这则新闻,勾起了人们对古茶的无限神往。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茶是中国继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大贡献。”纵观中国的历史,称得上是一部茶文化的发展史,中国茶是中国文化的最大传播者。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茶早已进入世界市场,茶叶在对外贸易中长期居于支配地位。当年出国的华侨把中餐馆开遍了全世界,成为最强大、最持久、覆盖面最广的民族文化标志和品牌。中国的富庶让西方人景仰,神秘的东方文化更是让人顶礼膜拜。西方上流社会以穿中国丝绸服饰、用中国瓷器、喝中国茶为荣。

出生于收藏世家的杜少锋,自小就受祖辈的熏陶,对茶叶收藏存有深厚的兴趣。时至今日,他拥有野生古树茶及各种老茶六百多吨。其中,典藏的许多早年绝版珍品茶为业内罕有。同时,他还收藏了大量的极品野生灵芝、翡翠、红木、药酒等。他对茶叶的收藏,已是远远不能用“茶痴”二字来形容了。只要他选中的,就会倾其全力,将其买断。在茶王看来,对一个茶品的“垄断”,是对这种茶藏品的最好保护。

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他将部分收藏品拿去展出,荣获金奖,并被联合国国际信息发展组织授予“中华茶王”称号。中国著名篆刻家刘友石曾为杜少锋题字“百年茶王”。

云南普洱茶知名人:林君贤林


香港林奇苑主人,君贤先生祖籍广东潮洲,于17岁时到香港,进入茶行当学徒。他做人诚实勤奋,得到老师傅传授一手制茶手艺。林先生于1995年创立了《林奇苑茶行》经营福建乌龙茶(铁观音)为主,并专营国产各类茶类,供销香港各大茶楼酒家。普洱茶一直为港人所喜爱,因普洱茶久存不坏、越陈越香、醇滑甘甜、汤浓耐泡、暖胃消脂。故获得港人收藏兴趣。林先生于80年代初期取得宜兴紫砂壶经销权,又打开了台湾经销市场。80年后期,台湾人热切转向对普洱茶的兴趣,林先生为了台湾普洱茶爱好者的需求,便率先为茶界收集古董饼茶及印级饼茶,作为两地交流桥梁,并将产品扩销到韩国、与东南亚地区。现年75岁的林先生开拓,已是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茶人,对普洱茶之产地、质量、拼配工序等均有资深研究。他招徘覍業的經營手法廣受茶人喜愛,亦於二○○一年於溫哥華成立分店。

欢迎大家补充说明或者推荐名人,补充名人资料请评论补充。推荐名人请联系本站或者注册本站会员发帖。

君不可一日无茶,为什么茶爱上了会舍不掉?


到外地旅行,我习惯带一罐茶叶,因为只要几天不喝茶就觉得浑身不对劲,很容易感冒、疲累或下痢。

一旦每天都有茶喝,不只百病不侵,而且精神飒爽,因此对于茶叶有身心的助益我是深信不疑的。

旅行的时候不能静定下来喝茶,只能因地制宜,以热开水泡大杯茶,但觉有茶就好。如果是在家,从早到晚,日饮百杯,对我也是常事。茶对我不只是水、是饮料,也是日常保健的药。

茶在中国,最早不是饮用,而是药用。最早关于茶的神效之传说,是神农氏爱民如子,为了救治百姓的病,亲自采药,遍尝百草。

有一次,神农氏尝了一种青绿色的滚山珠中毒,昏死在树下,树的汁液滴入他的口中,因而得救。那棵树就是茶树,神农从此发现茶有解百毒的神效,采药时常携带茶叶随身,每次中毒都靠茶来解毒。最严重时,神农氏曾一天中毒七十二次,全依茶渡过险关。

还有一个传说,神农有一天在野外以釜锅煮水,一片叶子落入水中,芳香四溢,神农喝了之后,发现了茶的神效。

最后,神农尝到一种剧毒的植物叫“断肠草”,连茶也不能解,就丧命了。

神农与茶的传说,记载在《神农本草经》里。这本书作于秦汉年间,因此至少在战国时代,我们的老祖先就知道喝茶,以茶作药了。

茶,起先是用于药,慢慢从医疗的功效转到精神的层面。

东晋时代,以“闻鸡起舞”留名青史的志士刘琨,在给侄儿的信中说:“前得安州干姜一斤、桂一斤、黄芩一斤,皆所须也。吾体中溃闷,常仰真茶,汝可置之。”

刘琨每次有郁卒之气,都仰赖茶的效用,我们或可以想见,他在天色微明之际,舞剑之前,先饮“真茶”一杯的情景。

由于茶可以治体中的溃闷,才逐渐与禅的修行结合,因为与修行结合,饮茶才提升了艺术与生活的境界。

关于茶与禅的结合也有一个传说:达摩祖师东来中国,在少林寺面壁,誓言无眠禅定九年,以警醒世人,但到第三年就常打瞌睡,羞愤的达摩遂把眼皮撕下来丢在地上,结果地上长出一棵树,双叶并生,有如眼皮,弟子们采了叶子来饮用,发现能益神醒脑,就开始了禅寺饮茶之风。

传说当然是无稽之谈,达摩祖师何许人也!然而,在唐朝的禅寺饮茶之风大盛,则是真的。莫说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流传千古,降魔大师教禅时也要弟子喝茶省睡。

百丈禅师设立《丛林清规》时甚至设茶座、茶头,有的大寺院光是泡茶的茶座就有十几个。

紫砂壶则是禅僧云水行脚时,为了便利随身携带而发明的。历代寺院附近都是名茶产地,每年春天在寺里“斗茶”提升了茶的品质……这都说明了茶与禅有不可分的关系,但这是后话,我们再回到茶的功效来吧!

汉代《神农本草经》:“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睡、轻身、明目。”

汉代《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东汉神医华佗的《食论》:“苦茶久食,益意思。”

梁代陶弘景《杂录》:“苦茶轻身换骨。”

唐代《唐本草》:“茗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

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茶久食令人瘦,去人脂。”

唐代陆羽《茶经》:“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从这些文献里,我们就知道唐朝以前的人就认识到茶的功效不少,不仅可以使人省睡、明目、有力气、精神愉快,还可以减肥,增加思想的敏锐,甚至不输于“醍醐与甘露”。

唐代刘贞德把这些好处总合起来,称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养志。

宋代以后,对茶的研究也更深入了,我们举一些典籍来看:

宋代苏东坡《茶说》:“浓茶漱口,既去烦腻,且苦能坚齿,消蠹。”

宋代吴淑《茶赋》:“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之利,其功若神。”

明代顾元庆《茶谱》:“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李时珍到底是一代大师,在他的《本草纲目》里,首次提到茶的缺点,他说:“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

清代黄宫绣的《本草求真》更进一步说到,为什么虚寒血弱的人不能喝茶,他说:“茶禀天地至清之气,得春露以培,生意充足,织芥滓秽不受,味甘气寒,故能入肺清痰利水,入心清热解毒,是以垢腻能降,灸眶能解,凡一切食积不化,头目不清,痰涎不消,二便不利,消渴不止及一切吐血、便血等服之皆能有效,但热服则宜,冷服聚痰,多服少睡,久服瘦人。空心饮茶能入肾削火,复于脾胃生寒,万不宜服。”

这也是首先提出了“空腹不宜饮茶”的见解,以免伤害肾脏和肠胃。

除了虚寒、血弱、空腹不能喝茶之外,茶是有百利的。在《旧唐书》宣宗纪里有一则记载:

东都进有一寺僧,年一百三十岁,依然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唐宣宗知道了,很觉奇怪,传他进宫去问:“你如此长寿健康,是不是吃了什么仙丹妙药?”老僧答道:“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唯嗜茶,凡属至处,惟茶是求,或饮百碗不厌。”

一天喝一百碗茶,活到一百三十岁,这使我想起苏东坡的两句诗:“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由于饮茶的这种神效,日本“茶祖”荣西禅师到中国求禅法时,一边研究佛法,一边研究喝茶。回日本时,在行囊里带了大量的佛经和茶树的种子。

荣西返日后,把茶籽种在肥前(现佐贺县)的背振山,同时把茶籽送给拇尾(现宇治县)高山寺的明惠上人。现在,佐贺的嬉野茶和宇治的“玉露茶”都是日本名茶,可以说是历史悠久。

荣西对日本茶道的贡献除了带回茶籽,还写了一册《吃茶养生记》,可以说是日本茶的理论先驱。他一开头就说:“茶也,养生之仙药也,延龄之妙术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人伦采之,其人长命。”

荣西禅师把茶说得更神奇了,说是只要能长出茶的山谷,那个地方一定有神灵守护,而能采茶吃的人,一定能长命。他不只这样相信,还这样实践,当时曾亲自用茶叶治好大将军源实朝治久治不愈的糖尿病。

荣西禅师说:“贵哉茶乎!上通诸天境界,下资人伦矣!诸药各为一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

自此,喝茶风气在日本也为之大盛,但这时日本茶道只在寺院流行,有药用倾向,一直到四百年后千利休提出“和静清寂”,茶道才算大备。

日本名僧明惠上人,也倡导茶有十德之说,我们可以和前述刘贞德的十德互相参看:

一、诸天加护。二、父母孝养。

三、恶魔降伏。四、睡眠自除。

五、五脏调利。六、无病息灾。

七、朋友和合。八、正心修身。

九、烦恼消减。十、临终不乱。

明惠上人的十德虽然宗教性强,却不免偏于形上,许多是“想当然耳”。

到了近代,茶的研究更科学,功效也更明确清晰,除了古人所知的功效,还有防治坏血病、抗癌的功能,还能治疗糖尿病、胃肠炎、黄疸型肝炎、皮肤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等,甚至还可以防治辐射的伤害哩!

饮茶的功效如此,不喝茶的人损失可大了。

但是,喝茶的人如果老是想到功效,那境界就低了,茶给我们身心的利益可以说是“犹其余事”。正如铃木大拙说的:“茶与禅之所以相通,全在一个纯字。”纯的心喝纯的茶,是最好的。

黄庭坚曾在一只茶碾上写过《茶磨铭》,是我时常写在茶罐上的句子:

楚云散尽,燕山雪飞。

江湖归梦,从此祛机。

每次带着写了这句子的茶罐旅行,不管身处何方,或在异邦的旅店,或在山野的客栈,都感觉到人生只是客居,江湖难以归梦,人生不能祛机,只要能“诗思禅心共竹闲,任他流水向人间”,不看燕山,燕山也会雪飞,不管楚云,楚云自然散尽!

郑少烘:入行普洱10年独钟“易武山头”


普洱茶收藏投资,藏量多,资金大,在东莞都不是稀罕事。但“普洱看山头”,东莞普洱茶叶藏家玩的就是“山头”,出自班章、冰岛、曼峨等名山的普洱备受追捧。

在“山头茶”价格飞涨的时代,有一些投资收藏者很早就只玩单一的“山头茶”,玩出了属于自己的投资空间。岁月知味茶业董事长郑少烘在东莞普洱圈内,以专注易武山头的茶积攒了名气,易武茶藏量接近500吨。他认为,名山普洱茶紧俏,原料价格频频走高,未来市场会转向对小山头话语权的争夺。

市场热衷“山头茶”

郑少烘的仓库,就在他经营的文具礼品批发市场内。文具礼品批发稳固了事业根基,但他更感兴趣的是普洱茶。

2005年,郑少烘闻到了普洱茶散发的财富味,于是申请注册“岁月知味”的商标。起初,他并未选择易武茶区的茶,应该说是还未确定是易武。不过,喜欢喝茶的潮汕人习惯,让他相信喝茶就要某个品种的,不能什么茶都喝。

普洱看山头。“在对比了景迈、布朗山、班章之后,最后决定易武。易武是发源地的底蕴和老茶区的保障,茶的品质比较好;

二是要有一定规模,小规模、小产量的山头茶对投资收藏几乎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三是有年份的传承,对一个山头茶的坚持要耐得住寂寞,必须有多年的积淀;

四是具备藏茶的专业储藏条件,没有适当的藏茶方法和条件,最后将影响茶的品牌。

岁月知味董事长郑少烘:做纯正易武标杆品牌


的原料及成品库存优势更加凸显出来。用董事长郑少烘的话说,“厂商未来的竞争是优质茶树资源的竞争,岁月知味‘仓里有粮心不慌’。”他的目标是要把岁月知味打造成为纯正易武的标杆品牌。

关于原料涨价

老茶鬼:今年春季包括易武茶区在内的各个山头原料都有较大涨幅,岁月知味的生产计划是否有所调整?

郑少烘:原料成本上涨,如果没有旧茶仓储作为支撑,今年一些主打小茶区概念的品牌将很难坚持下去。岁月知味不会卷入这场炒作潮中,在保持既有仓储的基础上减少新品放量。去年我们的产量是210吨,今年计划只做150吨,等待那些不能坚守的品牌退出,以时间换取空间。

老茶鬼:近两年不少厂商在一些热点山头抢建初制所,岁月知味目前对原料的控制力如何?

郑少烘:从2005年品牌创立,岁月知味就将选料重点放在易武茶区。因为易武茶非常适合做纯料,而且干仓陈化速度比其它茶区更快,可以较早进入品饮期,有着广泛的受众面。整个易武茶区每年产量约为900吨,刨去四成雨水茶,春秋两季总量约540吨,可以支撑企业的规模化运作。作为较早一批向易武茶区渗透的茶商,岁月知味已在麻黑、高山寨、茶王树、弯弓建立了四个有机认证基地,控制着易武茶区春秋两季毛茶产量的“半壁江山”。从2012年起,岁月知味已加速向景迈、贺开、南糯山、临沧等优质茶区渗透,以买断采摘权、购买古树等方式掌控山头核心资源。我们现在储备了很多10年后的“子弹”,10年后“子弹”会变成“炮弹”,20年后就是“核武器”了,这是其它品牌难以企及的。

关于产品线

老茶鬼:岁月知味今年的产品线有无变化?

郑少烘:产品类别会更加清晰,主打价格适中且非常受市场欢迎的常规古树、百年乔木系列;面向小众玩家的山头茶作为形象产品,产量控制在年产量的1%左右,平均价格分布在2500元-8000元/公斤的区段。此举是为了适应消费市场日益细分的形势需要。

老茶鬼:岁月知味是否还会坚持山头茶、小产区的产品定位?

郑少烘:山头茶概念是为了解决如何卖出去的问题。新进入者一无品牌,二无配方,强调“山头主义”是生存的需要,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经阶段。而经过几年沉淀的厂商,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客户圈子,就开始有意弱化山头概念,以强调品质征服客户。如果只做顶尖的纯料茶,风险会越来越大,竞争对手封杀你很简单,只需抬高收购价,收不到原料一切便无从谈起。岁月知味有充裕的易武山头原料仓储,可以抗衡眼下的原料争夺战,别人的劣势恰恰是我们的优势。

关于品牌优势

老茶鬼:您认为岁月知味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郑少烘:岁月知味的核心竞争力可归结为“量与品质的结合”。按照我发明的“普洱茶高端品牌价值综合评定公式”,品质是A,数量是B,年份是C,仓储是D,只有A+B+C+D四项得分都较高,品牌综合价值才能得高分。依托于易武茶区上佳的毛茶品质与岁月知味超过500吨的陈料及成品,我们在A、B两项已经得了“高分”。年份方面,岁月知味主要通过控制每年新茶进入流通环节的数量,来确保新开的渠道终端能配到老茶。去年我们售出的茶中,有6成来自往年的库存。把产品年份拉长有助于提升品牌附加值,也为经销商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这对品牌做大至关重要。所以,岁月知味在A+B+C+D四项的“总分”是很高的,这正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老茶鬼:您对今年的市场走势如何判断?

郑少烘:2007年普洱茶市崩盘之前,整个市场的氛围是乐观的,东莞、广州芳村有很多投资客大量盲目囤货,有的炒家甚至借高利贷炒茶,“赌”的心态非常明显。近期这一轮热炒,进来混的不乏行家里手,真正持有大货的炒家不多,货到手上转一圈马上出去,这个现象折射出投资客对价格已处高位的普洱茶市的谨慎心态。市场暗含隐忧,岁月知味的做法是以逸待劳,以静制动,坚持稳妥不冒进,与下游渠道商共进退,不断强化纯正易武标杆品牌的地位。

企业名片

“岁月沉积·人生知味”是西双版纳岁月知味茶业的创始理念。以打造纯正易武标杆品牌为目标,岁月知味从2005年创立至今,一直专注于对易武普洱茶的推广和弘扬。经过8年多的努力耕耘,岁月知味已成为易武茶区规模最大、老茶存量最多的企业,并拥有易武千亩古树茶有机认证。

闵少安:做好茶楼行业 打造魅力成都慢生活文化


“整个大成都范围内,有3万多家茶楼,每天到茶馆消费可达300万人,全世界都罕见,成都茶楼甲天下,成都的茶馆文化源远流长,一直以来是全世界崇尚向往的‘成都慢生活文化’的精华与典范,做好成都茶楼行业,打造魅力成都,是成都走向世界的重要一环,对于整个行业和协会来讲,也是任重而道远。”四川省成都市茶楼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闵少安用这样一句话概括成都整个茶楼行业的发展前景。

闵少安表示,成都市茶楼行业协会一直以来对成都茶楼行业的前景充满信心。2012年协会成立大会上,围绕成都茶楼如何构建规范化、品牌化、标准化、连锁化的一系列问题,邀请余悦、尹智君、舒曼、林治、鲍丽丽、蒋同等全国茶馆业、茶文化专家举行2012中国茶楼行业(成都)峰会,共同宣读并发布了《2012中国茶楼行业(成都)峰会共同宣言》,为成都茶楼行业发展战略奠定了一系列理论基础,受到了国内外行业的关注。

茶楼行业标准化大势所趋

“穿越时代变迁的成都茶楼行业正面临革新,要适应现代化的新挑战,成都市茶楼行业协会不能固步自封,形成统一规范的行业标准,整合资源形成区域大品牌,增强创新意识、丰富产品服务是必行之道。”提到成都茶楼行业的突破之路,闵少安给出自己的答案。

“多、弱、散、乱是成都茶楼发展症结所在,为改变这个老生常谈但一直有待解决的问题,协会推出了成都茶楼星级体系,这一体系将在今年10月全面实施,这对整个行业来说是一个好消息。”闵少安向笔者介绍到协会今年的这一最大动作。

据了解,协会于2013第二届中国茶楼行业(成都)峰会首次公开提出“成都茶楼行业星级体系”,今年初,成都市茶楼行业协会受省商务厅、省质监局委托,开始调研省内外的茶楼,并于近日拿出了《四川省茶楼行业服务规范及星级划分标准》讨论稿。10月,该体系将在成都茶楼行业全面实施。据闵少安介绍,“体系”的形成经过了反复的实践与论证,在全省1000家茶楼大范围调研,并广泛听取了省内外专家及茶楼经营者的意见。“体系”涵盖了茶楼规模、设备设施、茶叶质量、服务能力、管理水平、技术力量、环境卫生等7个方面内容,将根据以上7个方面指标综合考量每一家自愿加入的会员茶楼,并将茶楼划分为5个等级,5星为最高标准。闵少安认为,星级体系实施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消费者而言,“体系”让茶楼质量与服务质量显而易见。对于茶楼本身而言,“体系”为其验明正身。对于整个行业而言,“体系”将使得茶楼行业发展有规可循,促进合理竞争、健康发展。

川茶多元化才能抢占茶楼市场

当笔者提到希望寻找一些成都茶楼和川茶之间的关系时,闵少安说,“中国最早的茶馆起源于四川,茶楼一直以来是外界发现成都的窗口和名片,在十年前外省茶叶产品还未大举进军四川之前,成都茶楼一直以川茶消费为主,比如、茶楼老三样:竹叶青、毛峰、花茶。近些年,外省茶叶抢占四川市场对茶楼市场上的川茶消费造成很大冲击,但庞大的成都茶楼行业依旧是整个川茶行业不可或缺的前端与出海口。”

成都茶楼该如何扮演好四川茶叶的推销员,川茶产业又该以什么样的面貌登上茶楼舞台,稳固主角地位?作为茶楼行业的敏锐观察者、茶楼经营管理理论的实践者,闵少安给出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成都茶楼消费川茶,那是过去式。随着外地茶叶的进入,四川茶叶消费多元化势不可挡,茶楼继续以卖川茶为主根本走不通。现在成都茶楼市场,以经营外地茶为主要内容的茶楼遍地开花。所以对于茶叶来讲,茶楼只是扮演一个开放的口岸、共赢的平台,这样的开放性同样适合咖啡及其他饮料。所以川茶产业如何在茶楼消费扮演主动权还在于川茶产品、在于川茶企业。如果川茶优于其他地方茶叶,茶楼没有理由不卖川茶。当然,作为四川本土茶楼协会、四川本土茶人,应该对川茶多一份热爱,川茶是成都茶楼文化形成的基础,是成都茶楼文化的灵魂,不可丢弃。

川茶不能与绿等号,四川茶也能做红茶、做黄茶、做黑茶。我们缺的是大胆进行产品工艺革新的魄力和勇气。同时,在品茗方式上,我们也有自己的一些方法,逐步形成我们四川独有的饮茶方式,再通过文化和媒体的影响,我相信川茶必然也能戴上高大上的光环。”

闵少安说,“协会成立至今,虽然我们不遗余力地做很多事情,但还有大量的工作等待着协会及整个行业同仁一起去完成,特别需要政府、企业、媒体的共同关心和支持,茶楼行业严格意义上是服务行业,但在茶产业链中是重要的终端消费市场,目前在这个领域关注品牌茶的市场非常大,还属于尚未开发的处女地。我们希望有更多地人来关心这个行业,更多的茶企来关注这个行业,共同发展,共同探索,四川茶楼市场一定是川茶未来的重要市场。”

中国乃礼仪之邦 以茶待客礼仪必不可少


中国国是文明古国、礼义之邦,无论贫富,大凡家有客至,以茶待客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

我国有"浅茶满酒"的讲究,一般倒茶或冲茶至茶具的2/3到3/4左右,如冲满茶杯,不但烫嘴,还寓有逐客之意。泡茶水温也要因茶而异,乌龙茶需用沸水冲泡,并用沸水预先烫杯;其他茶叶冲泡水温为80~900C,细嫩的茶末冲泡水温还可再低点。

敬茶要礼貌,一定要洗净茶具,切忌用手抓茶,茶汤上不能飘浮一层泡沫和焦黑黄绿的茶末或粗枝大叶横于杯中,茶杯无论有无柄,端茶一定要在下面加托盘,敬茶时温文尔雅、笑容可掬、和蔼可亲,双手托盘,至客人面前,躬腰低声说"请用茶",客人即应起立说声"谢谢",并用双手接过茶托。

做客饮茶,也要慢啜细饮,边谈边饮,并连声赞誉茶叶鲜美和主人手艺,不能手舞足蹈,狂喝暴饮。主人陪伴客人饮茶时,在客人已喝去半杯时即添加开水,使茶汤浓度、温度前后大略一致。饮茶中,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的功效。

总之,我们待客敬茶所遵循的就是一个"礼"字,我们待人接物所取的是一个"诚"字。让人间真情渗透在一杯茶水里,渗透在每个人的心灵里……

北漂的90后台湾茶娘:我彭少仪,就是一杯野茶


彭少仪绝对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学霸。从台湾大学财经系毕业之后,顺风顺水进入猎头公司的她在2014年毅然辞去高薪厚职,独自来到大陆创业,在成功创立了自己的办公室茶饮品牌的同时,她也让自己变成了一个北漂。

在茶叶世家长大的彭少仪自童年开始,就与茶厂里弥漫的温润青草香相伴。在她的世界里,茶叶从来都不是规矩的东西,“原始的、未被驯化的野树可以长到一二十公尺高,就跟茂密参天的树林一样,那种叶片泡出来的滋味又烈又强,那才是茶的本味,而我自己,也像野茶一样生长着。”

这个将野茶精神镌刻入血液的姑娘从来都不是一个安分的人。学生时代的她叛逆异常,活得肆意不羁,有时甚至会让家长老师倍感头痛,但2008年,这一切都改变了。当年的金融危机给她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打击,这个原本想要活出自我的年轻少女在那年一夜长大,一改往日习性,发奋学习,最终考进了台湾排名第一的高等学府台湾大学,成为了家长们嘴里“别人家的孩子”。

创业的念头来自于进入职场后的迷茫,但也与她天性中对于挑战与自由的向往不无关系。“小时候那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我,在长大、社会化的过程中被逐渐磨掉了棱角,而现在,我要想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那么第一步,就是要把她找回来。”

在大陆创业的过程中,彭少仪也遇到过种种困难,回顾创业过程时,彭少仪不无感慨,“为了收集数据,除了问卷和访谈以外,我在调研时也不害臊地跟好些朋友借了他们办公室进行蹲点观察,最后才走出了‘办公室茶’这么一条路。”

茶叶的本性与彭少仪的天性似乎有着常人所不知的契合度,这对她的创业有很大影响。正如她所言,“当生活安分时,我便不安分,而生活不安分时,我觉得它更像一壶热水,当它劈头盖脸浇下来,往往更能冲泡、激发出我最本真的原始与野性。我彭少仪,就是一杯野茶。”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骆少君:殚精竭力只为茶(致敬逝世的院长骆少君)》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