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瓜片是大自然对六安人民的恩赐,是几千年来六安人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它不仅是一种农产品,更是一种文化,一种财富。”在安徽“两会”六安分会场外,省人大代表、徽六茶业董事长曾胜春面对人民数字的镜头说。

茶产业是六安一张响亮的名片,在被媒体誉为“瓜哥”曾胜春的多年经营下,2006年11月,“徽六”牌六安瓜片亮相人民大会堂,成为国宴用茶;2008—2013年连续六年荣获“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称号;2010年,被国家商务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等。

面对荣誉,曾胜春显得很谦虚,“作为六安人,我倍加珍惜几千年来六安瓜片的口碑,如何把这张‘地域名片’做强做大是我的目标。”今年安徽两会期间,曾胜春提出了发展电商渠道以及产业生产标准化的建议。

近年来,电商的快速发展对茶叶实体经济造成了极大冲击,依赖传统的销售渠道已不能满足六安产业经济发展的需求。

“我们现在对区域品牌的建设还是滞后的,如果把安徽的特色,尤其茶叶特色经济建立一个区域特色平台,对安徽整个茶产业来说都是极其有利的。”曾胜春说。

实际上,“徽六”已经做出了成功的尝试。2014年,“徽六”全网销售突破5千万,其中“特色安徽淘宝馆”发挥了很大作用。

除了销售问题,产业生产的标准化,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也是制约六安茶产业做强做大的关键因素。

“如果把‘六安茶谷’纳入到六安大别山旅游开发和金寨扶贫的体系中来,加大科技、人才的投入,对实现化生产将是十分有利的,”曾胜春说,“百里茶谷涉及将近50万劳动人口,同时可以带动茶产业、旅游产业、养老产业等产业的健康发展。”

令人欣喜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到了农业产业化、农产品标准化加工以及对大别山片区连片开发、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这对六安茶产业发展无疑是个利好消息。

“2015年,作为农业产业化企业,‘徽六’将着力转型,把电子商业O2O(线上到线下)这种模式更好地融合到徽茶产业的发展中来,进而实现销售上的更大突破,惠及更多的茶农。”说到这里,曾胜春信心满怀。

扩展阅读

曾胜春:安徽省六安瓜片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曾胜春是2012年中国茶叶行业年度经济人物候选人!

曾胜春同志,安徽省六安瓜片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生于1968年,安徽六安人,人民大学工商管理硕士。1990年毕业于安徽省合肥农机校,随后在安徽省六安县农机公司从事农业机械的销售、经营工作。1992年跨入民营企业的大门,开始起步创业,创建了六安市虹桥工贸公司,本人通过艰苦努力,使公司在六安市农业机械推广工作中处于领先地位。2004年,对安徽省六安瓜片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转换经营机制,实行民营化改制,组建新的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开始了第二次创业。作为安徽六安人,曾胜春认为六安瓜片是大自然对安徽六安人的恩赐,是几千年来安徽六安人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它不仅是一种农产品,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历史,一种遗产,一种财富,我们应当珍惜几千年来六安瓜片的口碑,把它发扬光大。面对当时六安瓜片所处的低谷状态,曾胜春深深感到六安瓜片需要有人去传承和发展,于是他舍弃较为成熟的汽车产业,介入茶叶产业,立志发扬光大家乡的名茶,把这张地域名片做成一个强大的产业。

曾胜春同志的创业史已有16年了。尽管是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但十几年创业历程给了他丰富的经验。他先对企业做了一系列的整合,首先是市场方面,在中国的一线城市成立分公司,在安徽省各个地级市全面覆盖,并在各地级市寻找代理商。公司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稳步拓展销售网络,将原局限于本土市场的六安瓜片销往全国各地。在曾胜春同志的带领下,安徽省六安瓜片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已通过了有机茶认证、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6年11月,“徽六”牌六安瓜片亮相人民大会堂,成为国宴用茶,并顺利进入钓鱼台国宾馆,赢得了众人一致好评;2007年荣获“中国名牌农产品”、“安徽省名牌”等称号;2007年,“徽六”牌六安瓜片获选作为胡锦涛总书记赠送给普京总统的“国礼茶”;“徽六”牌六安瓜片获选为俄罗斯“中国年?国宾礼茶”特别供应商;“徽六”牌六安瓜片荣获“安徽省名牌农产品”称号;2008—2010年连续三年荣获“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称号,同年曾胜春被评为“见证安徽改革开放30年30位经济进程代表人物”之一;2010年成功入选“2010年上海世博特许生产商”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指定用茶”;2010年,被国家商务部授予其“中华老字号”称号。

公司重点生产基地独山、石婆店二镇1.2万户3.2万茶农中,因生产六安瓜片户均收入超过2万元的占28%,户均收入超过1万元的占56%。涌现出了许多彻底摆脱贫困的农户,山区茶农住上了洋楼,装上了电话,圆了发家致富梦,他因此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及山区茶农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赞誉。为我区茶业增效、茶农增收、茶区稳定,从而全面带动山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曾胜春同志复兴了一个地域传统农产品,实现了茶叶产业的贸工农一体化,并以强有力的全国销售网络让六安瓜片香飘万家,他立志发扬光大家乡的名茶,把地域名片做成一个强大的产业。来自:

徽派茶道以茶立德


徽州茶道讲究以茶立德,以茶陶情,以茶会友,以茶敬宾。注重环境、气氛,以求汤清、气清、心清,境雅、人雅、器雅。近年来黄山有关部门把古代饮茶的礼规编成一套程序,进行“茶道表演”,深得游客的青睐。这种表演有四个或八个姑娘进行,大致分以下几道程序:

1、静气,即排除杂念,静下心来,营造一种安详的气氛;

2、烹汤,即取泉水(或河水)烧沸烹气一般用瓦器、锡壶,要洁净无异味,火须旺炽无烟,文武相宜;

3、焚香,敬茶圣陆羽;

4、涤器,洗涤茶盏,茶盏要用白瓷,洁净无瑕,洗后用干布擦干;

5、烫盏,用开水汤一遍盏,以荡祛寒气;

6、赏茶,察茶色,观察形,闻茶香;

7、投茶,用三指在茶筒中取茶,投入盏中,一般每盏以3-5克为宜;

8、洗茶,用一沸水少许浸润茶叶,而后将头汤倒去,使茶叶湿润涨发;

9、注汤,用三沸水,提壶急水下冲,但茶汤要均匀,水至七分,加盖少顷;

10、敬茶,举案齐眉,以茶敬客,以茶会友;

11、闻香,约三分钟,将茶盖轻轻揭开一缝,使香气溢出,沁人心脾;

12、观色,绿茶已青翠为胜,观之汤清叶绿为上品,浑黄者次之;

13、品味,轻啜一口于齿颊间灌漱,再徐饮慢品,俟甘津潮舌,始得茶之真味。以上“茶道”即可配乐表演,亦可亲身试验,必定会从中得到乐趣,以益身心健康。

古徽道上茶飘香


朋友给我送来了一盒茶,说这茶生长在与仙寓山同属一脉、海拔近1200米的鸡头岭上。朋友是教师,可他夸起这盒采摘于古徽道上的茶,就如茶商一样头头是道,什么“它每天早晨迎来第一缕朝阳后,就遁入云山雾海里;它饱含原始自然之气,孕蕊百花之中。叶厚芽壮汁水浓,汤色碧绿味甘醇,连名字都是乾隆爷起的呐”。说得神乎其神,听得我心驰神往。

我于是约朋友去一趟古徽道,去寻找有关“徽道茶”的故事。

当邻县的一段古徽道早已被人揭开面纱的时候,坐落在东至葛公的古徽道,还像披着红盖头的嫁女,等待人们前去掀开,一睹芳容。

葛公的古徽道素有“道尾江头”之称,因为它是邻县古徽道的末端,又是连接长江边重镇东流和古城安庆的重要通道。徽州人从这里将茶叶等山货运到长江边的码头,贩到南京、上海,又将外面的“世界”带回徽州。这段古徽道同样承载着徽商的致富梦想。

山花烂漫的四月天,在当地的李姓老人带领下,我们走在古徽道的石板路上,才发现这段古徽道还是那么古朴与沧桑。似乎让人感到光溜的青石板上,古人的脚印尚未褪尽;在路亭里,放下茶箩歇脚时,抽的旱烟还在缭绕;背囊中,妻子给男人打包携带的鳜鱼,还散发着别样的香味……葛公的古徽道真是一段没有被人翻晒过的历史。

我正徜徉在远古的幽思之中,老人的话打断了我的思绪。抬眼望,山顶云雾中出现了隐隐约约的一畦畦茶园,老人说,原来徽道茶都是山僧野植的,后来才有小规模的人工培植。还说乾隆爷微服私访时,曾路过这儿。老人指了指前方的路亭,走近一看,这路亭已没有了顶棚,只是裸露的青石垒成的墙,墙体的黑色苔藓似乎向人们倾诉着那段古老的传说。

乾隆爷坐在路亭中,让下人到山里茶园人家讨水喝,山里人就用山泉水为这位气宇轩昂的客人冲泡了一壶茶。乾隆爷喝后顿觉神清气爽,疲乏全无。他摇着纸扇,望泉轻吟:“天泉流云霞,子路访农家。巡问谁解乏,此乃徽道茶。”后来地方乡绅吟诵此诗,才发觉是藏头诗“天子巡此”。从此徽道茶就被乡人传为御赐饮品了。

其实这种传说充其量是野史,乾隆帝下江南又喜欢微服私访,人们借以演绎点故事未必可信。

我们一行到了鸡头岭茶园边的一户人家,主人让我们洗手净面,坐定后,只见主人家的红衣少女,打开包装好的徽道茶,用兰花指夹一撮茶叶,放在洗净的瓷杯中,将煮沸的水稍将冷却后,慢慢倒入杯中。杯中的茶叶被浸润得叶蕊舒展,香溢满屋。细啜慢饮,口齿生香。难怪制茶名师黄荣铨先生为之叹曰:“此山茶叶内质之优不可多得。”

当我们称赞不已时,主人给我们讲起了茶道人生。在这条古徽道上来来往往的贩茶商人,也有因生意失败而厌倦人生的。每逢此情,山里茶农就拿出手工茶,以沸水冲泡,只见卷曲的茶叶,慢慢展开,但色泽如黛,略有香气;再冲,叶更舒展,色已变绿,香味浓郁;第三次冲时,叶状若兰,色已碧透,其香绕梁。

茶农劝道:人生如茶,只有那些栉风沐雨的人,如被沸水冲沏的酽茶,在沧桑岁月里几度沉浮,才有那沁人的清香。失意的商人听后若有所思,背起包裹,又坚定地走向远方……

我们喝着徽道茶,听着主人的茶经,回味着美丽的传说,仿佛觉得一缕缕徽道茶香从远古飘来,飘进了我们的鼻息,飘进了我们的心田……

徽茶崛起:让梦想照进现实


顾公新进入职场后,一度是被众人看好的“政治新星”;之后的几十年,他为人所乐道的身份却是徽茶“掌门人”。骨子里与生俱来的创新意识,让他无论在哪里都能出奇制胜、脱颖而出。如今,如何实现徽茶的光荣与梦想,依旧是他心间的待解课题。

创新制茶工艺

顾公新的茶叶实践,开始于金寨的山头。

1983年,顾公新从安徽农业大学茶学专业毕业。本来以为自己会做专业对口的工作,不想却被分配到金寨县八河乡担任乡经委主任一职。不过基层的从政,并没有让顾公新的茶缘中断。

顾公新说,当时乡经委分管的范围很广,茶叶又是八河乡重要的特色经济产业。作为乡经委主任,他开始了与茶叶的密切接触。最开始是种茶。他运用自己在学校所学,在山间地头穿梭,试验茶树的种植、嫁接。他所在的八河乡抱儿山村,有个茶厂生产一种名叫“抱儿珍秀”的茶,茶季时他就在茶场和工人们一起制茶,还将其制作工艺和方法进行总结,提出了规范化和标准化制作流程。这一方法至今还被当地茶农沿用。

一年后,顾公新被调到青山区。种茶的实践开始转向全区茶产业的系统管理。顾公新说,当时全区几十家初制茶厂,加工的茶叶主要是“尖茶”“炒青”“瓜片”“黄大茶”等,尤以炒青茶量最大。炒青属“毛茶”,茶农们将加工的“毛茶”卖给精制厂加工后,才能调运到省茶叶公司直属的加工拼配厂,再经拼配包装后出口。

顾公新不满足于卖低价的毛茶,他开始与茶农们一起钻研创制名茶,形成地方特色的品牌茶,茶叶经济效益提升明显。

不得不说,这似乎就是他天生具备的特质:别人没想到的地方他能想到,别人不敢做的地方他能做到。在青山区任职期间,他主管过乡镇企业,曾在当地首创劳务输出:带领200多个当地年轻人到上海,与上海方面合资办厂。山区富余劳动力有了用武之地,不少乡亲们也因此过上更宽裕的生活。

卖茶给外国人

22岁就成为区长,在金寨,顾公新像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如果不是因为一场意外,或许他会在仕途一路走下去。

1987年,他父亲罹患重疾,作为长子的他被召唤回合肥。安顿好父亲后,顾公新面临三个选择:要么去政府机关,要么在大学任教,要么去安徽茶叶进出口公司。他毅然选择了最后一个。“心中一直还是有念想,那就是让所学有所用。去茶叶公司,我感觉是最接近念想的地方。”顾公新说,当时的省茶叶公司主营是进出口业务,这对于他来说是全新的领域,也非常吸引他。

事实证明,来到这里后,他的茶叶人生才得以开启一扇新的大门;似乎之前的一切,都是为了来这里而准备。当时,茶叶是我省出口的5朵“金花”之一,这里给他提供了足够好的平台。他从基层做起,对最初陌生的出口创汇、购销调存等业务逐渐烂熟于心,并一步步在公司内部崭露头角,直至成为“领航人”。

做茶叶出口的这段经历,让他认识到茶叶的质量对于企业的“灵魂”意义。他说,进口茶叶的欧洲等国家,对茶叶的质量、标准要求十分严格,甚至近乎苛刻。他们提供的茶叶货源只有做到完美,才能让对方心服口服。茶叶的基地源头建设、品控系统管理等,都要符合国际国内先进标准。

而这一信念和做法,在公司后来转型做内贸后,也一直沿用并受益。“质量是产品灵魂,不论是国外消费者,还是国内老百姓,好质量始终是人家选你最基本的原因。”顾公新说。

徽茶“掌门人”

2008年以后,顾公新和公司的重心,开始由“对外”转为“内外兼修”。当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茶叶出口遭遇较大挫折,内销逐渐成为很多外向型公司转移压力的重要突破口。

其实早在2006年,顾公新就向公司提出过建议:要重视内销。但公司作出的尝试仅限于“办公室销售”,也就是茶叶只作为企业、单位的礼品销售,更像是“内购”,真正的大众市场还是一片空白。

国内的消费者喜好什么?对内渠道如何打开?顾公新觉得这方面缺乏一个团队。2009年,公司与茗丰茶叶合作,成立安徽大业茗丰茶叶有限公司,主打对内销售。他提出在5年内,公司要实现百家连锁、销售额达到亿元、利润达到千万元。同时推出“迎客松”牌“国礼徽茶”、“金典徽茶”“和韵徽茶”和等系列组合包装。

截至目前,公司每年以30%的增速发展,已有70多个直营店和连锁店500多个网点。公司主打的“迎客松”品牌已成为全国十大放心茶畅销品牌、安徽省著名商标,品牌价值超过十亿元人民币。

目前,安徽茶叶进出口公司已成长为内外贸齐头并进,连锁、配送、物流一体化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司“以茶为主,多种经营”,年进出口规模5500多万美元,总销售额8.75亿元人民币,出口业务覆盖五大洲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同行业排名中居安徽省第一,全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前四。

2012年,顾公新当选省茶叶行业协会会长,成为徽茶行业当仁不让的“掌门人”。

光荣与梦想

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所在的企业而言,顾公新的茶生涯都可以说是成功而圆满的。而徽茶产业崛起,仍是他心中放不下的课题。

顾公新说,从历史上来说,徽茶有着很多荣光。在全国十大名茶中,安徽名茶就占了四个—太平猴魁、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和祁门红茶,这在全国所有产茶省份中都是不多见的。然而,多年的发展下来,徽茶却又有着令人扼腕的遗憾:徽茶叫得响的品牌名茶市场占有率不高,在产量和品牌知名度上,也逊色于其他省份国家级的名茶。“徽茶招牌还不够响亮,走出去的步伐还太小。”顾公新说,徽茶需要走产业化、品牌化的路子,抱团发展也非常重要。他说,我省共有各类茶企近7000家,但国字号龙头企业只有3家,茶企总体实力偏弱、规模普遍偏小,缺乏真正有规模、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难以凭借自主品牌占领国际国内市场。

在他看来,当下,政府和企业应首先“擦亮”徽茶的金字招牌,就像福建的龙井、浙江的碧螺春等一样。而对于企业,还要融合抱团发展,做大规模,做响企业品牌。这样,徽茶才有出路,徽茶崛起的梦想才能照进现实。

对话

茶企要学会“讨好”年轻人

记者:现在的大众消费环境出现很多新的变化,茶叶市场是不是也面临挑战与转型?

顾公新:当下的茶叶消费已进入新常态。茶叶的公务、公款、功能性消费特征,正在向大众、自费、情感文化消费转变。在以前,茶叶更具有礼品属性,所谓“买的人不喝、喝的人不买”,现在则回归到饮品属性。

以前部分茶叶价格虚高偏离本身价值,现在人们消费则追求性价比。徽茶企业最缺的还是一些创意。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作为企业,要有全网营销的意识,实体店、电商渠道双管齐下,传统企业要寻觅新渠道的突破。

记者:与一些畅销的新兴消费品相比,茶叶的商品气息颇为传统,您觉得茶叶企业如何撬动更大市场?

顾公新:茶企要研究消费群体,用心去琢磨他们。有调研显示,茶叶的主要潜力消费群体有两个:20至40岁之间的人群和40至60岁之间的人群。现在的茶企往往将消费群体默认为后者。殊不知,前者是更具有成长性与购买力的群体。

为什么年轻人不爱喝茶?怎么样才能让他们喜欢喝茶?很多国家年人均消费茶是六七公斤,我国国内只有一公斤不到。这个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去撬动。在产品设计包装营销等方方面面,茶企都应学会去“讨好”年轻人。现在的茶叶产品与包装,大多是传统而方正,厚重有余活力不足,缺乏年轻人喜好的个性与清新。本报记者胡霞利/文王从启/图

人物档案

顾公新,男,中共党员,1962年12月生,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茶学专业,清华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现任安徽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安徽省茶叶行业协会会长,同时任副会长等职。

饮茶文化:职场商务茶艺礼节


在商务职场当中,喝茶已成为商务谈判和访客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养成了在正式的商业社交场合喝茶的习惯,不仅表达了合作伙伴的重要性,而且反映了自己优雅的品质。也许在这个茶品尝过程中,彼此的思想融入了茶文化的熏陶,促进了双方在商业领域的合作。因此,作为一个商务人士,他必须注意茶礼仪的重要性。

酒很冷,客人不会被烧,茶也很热,当杯子装满时,杯子很热,这将使客人的手被烫,有时它会因热茶杯掉落而破裂。客人很尴尬。所以茶满欺客的由来也就由此产生。

职场饮茶文化:遵守先尊后卑,先老后

当你第一次喝茶时,你必须首先尊重旧的并且要谦虚。当你第二次,你可以在同一时间喝茶。当你收到茶时,你应该有一个致敬的反应:喝茶是老人的,用食指在桌子上。谢谢你玩了两次。小辈平辈的用食、中指在桌面轻弹二次表示感谢

职场饮茶文化:第一个客户,然后自己,最后一个是司炉

除了茶道的茶叶资历,除了一步一步,你必须首先尊重客人,然后是家人。在所有在场的人都喝茶之后,这种通常被称为“柜长”(茶壶茶)的炉子可以饮用和饮用,否则他们对客人不尊重,称为“待人不恭”。

职场饮茶文化:喝茶皱着眉头,表明弃嫌

当客人喝茶时,他们不能皱眉。这是对所有者的警告操作。当主人发现客人皱着眉头时,他会认为人们不喜欢自己的茶是不好的。

职场饮茶文化:新客换茶

当客人喝茶时,中间有新客户。主人应该立即欢迎并更换茶。否则,它被认为是不尊重的。茶叶更换后,第二批茶叶应由新顾客租用。例如,新客户反复高喊“却之不恭”。

袁小月:奋力助推岳阳黄茶产业发展


岳阳市洞庭山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小月

“政府正全力把岳阳打造成湖南新增长极,岳阳黄茶产业大有作为”。岳阳洞庭山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小月谈到岳阳黄茶产业的发展,信心满满。

袁小月,作为一家民营企业的总经理,谈得更多的却是产业的发展,他有一个梦想,就是要“振兴岳阳黄茶,振兴中国黄茶”。他22年的创业和发展历程,也很好地诠释了他的坚持,洞庭山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主营的“巴陵春”牌茶叶正是在他手中做大做强。

1993年,随着那波改革大潮,袁小月辞掉公职,毅然下海,投身他所热爱的茶叶事业。创业之初,异常艰难,没有资金,没有场地,他拿出全部积蓄,从贸易做起,推着自行车走街串巷贩卖茶叶。靠着信念坚持和诚信经营,生意越来越好。后来抓住大型商超业态的崛起,公司得到了快速发展。2005年,公司转型走品牌发展之路,投入巨资打造茶叶品牌“巴陵春”。2010年,袁小月意识到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大环境,岳阳茶叶产业的出路在于复兴以“君山银针”为代表的黄茶产业。

率先谋划,率先践行。袁小月及其团队于2011年创办“岳阳市巴陵春茶业培训学校”;承办全国首届黄茶培训班,参与“中国黄茶之乡”申报工作,合力争取到“巴陵春”,是中国驰名商标、中国新派黄茶领导品牌、湖南十大茶品牌,品牌价值2014年获评5.1亿元,位居中国黄茶第一。

袁小月提出“用科技和文化打造新派黄茶”,巴陵春茶业在科技和文化方面,成果特别显著,在黄茶核心技术的研发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截至2014年底,全国黄茶加工领域已获授权的发明专利共15件,其中巴陵春茶业共5项。在湖南省茶叶加工领域(不含茶叶机械),巴陵春茶业已授权的发明专利数量位居第一。

巴陵春茶业格外重视历史传承和文化建设。品牌专著《巴陵春茶文化》公开出版;美国ICN国际卫视《游在中国》节目播放巴陵春黄茶专题片;东南卫视大型人文旅行真人秀节目《茶路真兄弟》,岳阳问茶专访巴陵春。

袁小月目前正率领团队全力打造“巴陵春黄茶文化产业园”。项目投资2个亿,一期工程即将完工,产业园雄姿初显。产业园的建成,不仅是岳阳黄茶产业的标志性工程,更是岳阳地域茶文化的缩影。

袁小月坚信,巴陵春黄茶品牌必将崛起,岳阳黄茶产业必将振兴。

云南普洱茶知名人:曾云荣


曾云荣,男,拉祜族。1942年9月生。长期担任主产茶县勐海县茶叶办公室主任,农业推广研究员。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理事、中华茶人联谊会理事、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云南省茶叶协会顾问、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顾问、云南省茶叶商会副会长、西双版纳州茶叶协会常务副会长。

自1961年从大理农校茶叶专业班毕业以来,一直从事茶叶种植、加工,现已47年。在茶叶事业上成绩卓著,贡献良多,享誉国内外。

1969—1972年,被派往西非马里共和国法拉果茶场从事育苗工作,先后扦插育苗500多万株,满足了80公顷茶园的定植苗木。

1974年开始,蹲点勐海基层,推广密植种植技术,到2006年全县茶园面积达24万亩。

与此同时又对低产茶园进行改造试验,15年完成10万亩低产茶园改造,茶叶产量翻番,1999年勐海跃居全省第一产茶大县。

2006年全县茶叶产量达21万担,其中有曾云荣的辛勤与汗水。

1982年种植茶樟间作试验164亩,到2006年全县茶樟间作已推广7000多亩,恢复古老茶樟园20000亩。

1992年后在勐宋建立茶树良种场,先后引进国家级、省级及选育地方良种27个,面积723亩,作为茶树母本示范茶园,全县推广良种茶树20000亩。

1995年挖掘、整理、搜集、宣传民族茶文化,并带团在北京第一届国际茶文化节,昆明第三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展示布朗族酸茶、基诺族凉拌茶、傣族竹筒茶、哈尼族火罐茶等民族茶俗茶艺,为少数民族茶文化传承与发展作贡献。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受缅甸第四特区政府邀请,带领技术人员于“世界第一毒区”的金三角地区,试种茶叶123.4亩,带动当地发展茶园万余亩,同时带动发展水稻、甘蔗、橡胶、西瓜等农作物,有效的替代了罂粟种植,达到消除毒源发展当地经济的最终目的。该项工程已获两国政府和有关专家验收,并被联合国和中国政府定为“绿色禁毒工程”、“中国勐海禁毒模式”,受到“金三角”地区广大群众的认可和高度赞扬。

2004年组织普查西双版州的古茶树、古茶园,最终查实全州古茶树分布有13万亩,其中有82234亩为生产古茶园。

在总结经验和科技成果方面,做了“无性系良种茶园丰产技术研究”“低产茶园改造”“茶樟间作”“茶园综合技术栽培试验示范”等研究课题,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星火三等奖。并先后撰写了:《发展茶樟间作园,振兴勐海茶业》、《缅甸掸邦东部的春天》、《澜沧江西岸古六大茶山》、《》、《茶王之星———南糯山》、《普洱茶区域及保护》等茶文章,在《云南茶叶》、《普洱茶论文专辑》、《国际茶叶周刊》、《韩国茶学报》、《缅甸星光报》等刊物上发表。

曾云荣47年的茶叶工作中,为古老茶区———勐海的茶叶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赢得了广大茶农的信任,同时也获得了相应的荣誉:

1992年评为“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994年评为“云南省劳动模范”,1995年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00年度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荣获“全国人文科学优秀专家学者”称号和“西双版纳科技带头人”,2007年4月,被第八届中国普洱茶叶节评为第二届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之一,获“茶马”奖。

六旬有余的曾云荣先生,现还以自己丰富的经验、旺盛的精力,不懈地为普洱茶的种植、生产、加工和文化宣传等。

曾维然和他的《传承茶典》


曾维然同志1959年从大理农校首届茶叶专业班毕业后被分配到云南省茶科所工作,基本上就与西双版纳的茶产业没有脱开过身。半个世纪以来,他亲身经历了我州的茶叶发展历程,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文稿,自己也时常撰写文章在报刊上发表,《传承茶典》中的文稿就是其中的重要部分,确实是我州的“茶叶现代史资”。

西双版纳知名茶叶专家曾维然先生,年逾七旬仍笔耕不辍,为过几天他71岁的生日收获了硕果:昨天(17日)上午,老人家亲自来到记者的办公室,将他自己“50年的心血”——《传承茶典》一书赠予记者,谦称请予“阅示”。

这本16开本、350多页码的《传承茶典》,确实是曾老费尽心血编著而成,对此,州委、州政府和州委宣传部给予了大力支持。此书由云南出版集团、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西双版纳报社印刷厂印刷。全书虽只序列了3个章(领导、专家盛世论茶;茶叶元老真知灼见;维然传播茶事纪实),却集纳了148篇长长短短的文稿。这些文稿中还包含了几十年间的一些新闻报道,内容广泛,无所不包,反映了西双版纳州、两县一市50年间的茶叶发展轨迹,按照作序者张顺高老师的说法,是“属于西双版纳州自己的茶叶现代史资料”。张顺高老师在序言中还说:“读了这本书,就会知道西双版纳州、两县一市的茶叶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辉煌的,是一点一滴的历史积淀,今后如何继续往前走,在茶叶上创造更加光辉的成就,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董胜:让普洱茶成为大健康常态化饮品


云南省普洱茶协会会长董胜专访

“实际上,我们从去年4月就开始擦亮普洱茶的金字招牌了。刚才在28楼的协会办公室,你就应该看到‘云南省普洱茶协会’那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了吧?”刚落座不久,健谈而又思路清晰的云南省普洱茶协会会长董胜,就用一句轻松的话语将开场时的寒暄主动回归到采访的主题。

增强协会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阮成发省长刚到云南工作不久,就对云南普洱茶产业进了高度、精辟的概括,提出要擦亮普洱茶金字招牌。云南省普洱茶协会的工作,当然是要为‘普洱茶’这个金字招牌贴金的。”董胜表示,协会主要功能是为茶农、茶企、茶人,或者说是为所有涉茶的人员搭建一个平台,并成为沟通政府和涉茶人员的纽带。

2016年,云南普洱茶产业的产值达139亿元,全国存茶价值接近5千亿,已经具备了较好的产业集群基础。但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明显,所以整个普洱茶产业的痛点也逐渐显露出来。比如普洱茶这一金字招牌的附加值没有得到更好体现,产品名称五花八门,企业间各自为政,无法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的格局。另一方面,市场散乱、业态传统、行业集中度低、专业人才匮乏、缺乏行业话语权和有效资本运营等因素,也制约了整个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那么,作为全省性的普洱茶行业组织,云南省普洱茶协会该如何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充分发挥协会的作用呢?董胜表示,协会首先要充分发挥作为一个公共平台的整合作用,扩大规模,进行资源共享和市场整合,吸纳更多有形的、无形的涉茶资源进入协会,不拘形式,跨界入会,帮助企业整合,增加资源的互动性、互通性,使企业通过协会这个平台放大自己,为自己增值;其次是要在政府与行业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云茶的发展状况和趋势,为政府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意见和建议的同时,要作为本行业、茶农、茶企及消费者的纽带,维护其合法权益,推进普洱茶产业的健康发展;最后是要充分发挥服务功能,服务于政府、企业、茶农、消费者,要将政府的最强声、最新声及时传达给茶企、茶农,也要将茶企、茶农的声音、诉求传达给政府职能部门,为茶企、茶农、提供必要的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做好服务工作促进普洱茶产业的有序发展。

董胜认为,政府相关部门应借鉴和学习发达国家的一些好的做法,对行业协会予以支持和一定的授权,增强行业协会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让行业协会在标准制定、产业引导、产品创新、“普洱茶”品牌授权等方面,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谋划普洱茶市场大格局

过去的2016年,云南省普洱茶协会对普洱茶产业的整体发展,从文化建设、加大传播、树立品牌、搭建平台等方面重新进行布局,并已经开始初见成效。2016年4月28日,云南省普洱茶协会迁入和成国际28楼办公后,办公环境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为树立和打造对外文化形象交流平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后,协会先后迎来了多起国内外茶界组织的到访,包括沙特阿拉伯王室代表团、台湾中华普洱茶协会会长一行、马来西亚代表团、加拿大华人联合总会代表团,以及国内商协会组织负责人等,在与外界文化交流工作上取得了卓有成效突破,搭建起一个友好、开放、务实的探讨平台。

在此基础上,云南省普洱茶协会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大背景下,先后在迪拜、韩国、加拿大成立联络机构。未来协会还将在南亚、东南亚、中东、欧美等国家设立更多的联络机构,为在世界各地更广泛地传播普洱茶,进一步助推普洱茶打入国际市场拉开新的篇章。

协会还借助世界名校影响力,积极主动与美国MAT(麻省理工)产业办公室沟通交流,为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树立普洱茶在世界的公信力。2016年3月经协会邀请,MAT亚洲高级官员到访协会并与签订相关战略合作协议,成为MAT产业办公室的世界级会员,共享MAT的研究机构、教授、专家的资源支持与帮助。这些举措将为会员单位开拓国际市场打下良好的备书。

与此同时,作为“普洱茶”商标管理者,协会将认证做好“普洱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管理工作。2007年7月1日,云南省普洱茶协会开始启用“普洱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目前已在海外43个国家和地区获得注册商标保护,为广大茶企的海外营销及普洱茶的全球化铺路垫基。2017年协会将重新设计使用地理认证商标,同时进一步推进商标在其他10-20个国家和地区的注册。在号召更多企业使用普洱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同时,加强商标的管理工作,打击市场乱象,切实保护用心、用情、用标准做茶做品牌的企业。

让普洱茶成为大健康饮品

某家评估机构给出的2016年国际博览交易会,搭建一个包容、开放、交流、贸易的平台;二是认真组织“滇茶进藏”活动,在为期一年的活动中,向藏区送出20余吨边销普洱茶,在满足藏族群众健康饮茶需求的同时,解决云南茶农的销售问题,科学有序地整合滇藏贸易资源,这也是积极“走出去”恢复滇茶传统销区市场的一项举措;三是积极组建普洱茶产业基金,他认为普洱茶的发展遵循着“文化普洱、科技普洱、金融普洱、健康普洱”,最终向着“人文普洱”的战略高度渐进式发展,现阶段协会将在“金融普洱”上有所作为;四是联合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全力推进国际茶叶交易中心的建设;五是大力支持协会各专业委员会开展工作。

采访中董胜强调说,健康是全人类追求的目标,普洱茶则最具潜质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健康饮品。普洱茶要想从各茶类中脱颖而出,成为大健康饮品的代表,实现“千亿云茶”的产业发展目标,必须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这有赖于普洱茶产业的科技创新。

所以我们在注重延续传统工艺的同时,要慎重开发创新工艺,同时鼓励支持研发科技普洱,如普洱茶膏、茶褐素、茶珍、茶粉等。未来普洱茶的推广方式是向着大健康产业方向发展,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要创新品饮方式,简化品饮程序,引导快速消费。

紫砂:老壶价格难胜新壶


好善簃珍藏的宜兴紫砂

本版撰写黄辉

在紫砂收藏圈,有这样一种怪相:紫砂老壶比新壶早几百年,价格反不及新壶,(本文中老壶新壶以1949年为界)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新老壶价格出现倒挂?老壶市场难以成大气候原因何在?究竟是新壶价格太高,还是老壶价值被低估?

老壶、新壶,价格倒挂为哪般?

2013年11月24日,香港邦翰斯举行了一场名为“茗韵清心——JimmySha伉俪珍藏宜兴紫砂”的专场拍卖,此次拍卖共计有22件拍品,总成交额为5238万港元。其中,最高成交价拍品为现代紫砂大师顾景舟的“武陵逸人”款朱泥矮石瓢壶,经过场内竞争,最终以1036万港元成交。另一件顾景舟的“景舟制陶”款紫泥矮石瓢壶也同样以1036万港元成交,位居专场成交前列。

而在同场拍卖中,主推拍品——清乾隆时期御制紫泥绘贴泥荷塘如意诗文壶,是以清代已趋成熟的泥浆堆绘工艺制成,集诗书画印于一壶,为龚心钊旧藏,该件作品估价450万港元至550万港元,最终成交价为664万港元。此外,清代制壶大家杨葆年款紫泥铺砂钟鼓形壶为宋芝芹旧藏,成交价为484万港元;清道光紫泥吉安款行有恒堂平盖莲子壶以484万港元成交,而玉成窑王东石款段泥刻诗文扁石壶则以412万港元成交。

在其他几家拍卖公司的紫砂专场拍卖上,也能看到类似的行情——老壶价格与成交率反不如近现代紫砂。比如,在北京保利“中国高端工艺品——紫砂壶”专场中,清乾隆御制描金紫砂山水诗文茶具成交价为402.5万元,清代陈曼生、杨彭年合作的延年壶成交价仅为287.5万元。在“一丈房——海外淘砂”专场中,清康熙陈鸣远制廉斋铭乌泥束腰壶以989万元成交,创艺术家个人作品最高成交纪录,但整个专场23件作品流拍率异常高,仅有11件成交,成交率不及50%。

与此相比较,虽然当代紫砂今年的行情并不好,市场处于理性回调的状态;但当代紫砂工艺师的作品还是再创新高。12月7日,何道洪的歪嘴梅桩套壶在北京翰海拍卖中,估价300万元至350万元,最终以1265万元成交,不仅刷新个人作品成交记录,也创下当代紫砂拍卖新纪录。

被誉为现代“壶艺泰斗”的顾景舟最推崇清代制壶名家邵大亨,曾在他的自传中评价邵大亨“堪称集砂艺大成,刷一代纤巧糜繁之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然而,在市场上,邵大亨单件作品最高成交价为481.6万元,而顾景舟的一套提璧组壶最高成交价已高达1782.5万元,两者价格悬殊近4倍。

老紫砂市场为何难有大作为

在业内行家看来,短期之内,老紫砂市场仍旧难有大作为。

紫砂研究专家张明强总结了老壶价格难以提升的几点原因:首先,从艺术价值而言,除时大彬、陈鸣远这类具有标杆性、创造性的明清制壶大师的作品外,老紫砂壶大多按照日用器制作,只是当时的一门手艺,从原料到成型的制作程度而言,没有什么讲究,更不会像现在这样精雕细琢,早期紫砂壶在文化性、艺术性上的积淀甚至不及现当代,这是客观的原因。

“另一个原因在于保存完整、流传有序的老紫砂屈指可数。和瓷器收藏一样,只要有残或者瑕疵,价值就大打折扣,除了出土紫砂器外,保存完整、流传有序的紫砂老壶非常少。”张明强表示,由于日常损耗,以及战争等人为破坏等原因,完好的老紫砂非常少。明清两代的紫砂壶存世量少,即使在各大博物馆也不多见。据统计,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清两代紫砂壶总数不过400多件,而明代紫砂壶存世仅有50多件。“缺乏流通的量,这也是老紫砂壶难在市场上形成气候的重要原因。”

此外,从诞生之日起,各代紫砂壶都有很多仿制品,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特别是民国年间,宜兴紫砂制壶高手被请至上海,根据名家收藏的旧器实物,精心仿制历代名家作品,市场上出现大量的仿制款,仿品制作精良,很难辨别真伪。不仅有历代遗存的仿古壶,现在更有仿古作假的专业人员,市场上也充斥为数不少的仿古老壶。因此,业内甚至有人表示,90%的紫砂老壶都是年代不远的仿品。

“而且,老壶鉴定也没有一个权威、认证的标准,大部分是根据买家的经验鉴定,鉴赏要求高,收藏门槛比较高,也是市场难有大起色的原因。”紫砂真伪鉴定的难度远大于瓷器,真伪之间,价值有天壤之别,这也是紫砂器收藏、投资最大的难点。张明强说:“到目前为止,也没有系统的研究和专著论述仿制紫砂器。”

香港邦瀚斯中国古董艺术专家王晰博表示:“紫砂进入拍卖场时间不长,买家对老壶的鉴别、鉴赏能力有限,相比而言,当代紫砂工艺师的作品更容易辨别真伪。大家对现当代紫砂壶市场更加重视,所以价格能超过老壶。另外,老壶的藏家属于凤毛麟角,尤其是现阶段,国内收藏者还没有认识到这些老壶的价值。看不懂、不敢买。”正因为如此,即便有的老壶品相很好,但如果没有清晰可靠的流传来源,藏家鲜少出手。

老壶真的卖不过新壶?

业界人士一直呼吁:老壶价值被严重低估,明清各时代紫砂高手优秀作品,目前仍处于价格洼地。王晰博认为,老紫砂的文化含量是最大的,具有历史、文化、科技与工艺多重价值。在张明强看来,老紫砂具有不可再生性,更具有历史和文化性,在紫砂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公认的老紫砂精品的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都没有体现出来,未来具有相当可观的升值潜力。

显然,老紫砂收藏者必须具备相当的财力,更重要的是需要具备非凡的眼力和收藏的长远眼光。

上海藏家许四海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执着地收藏老壶,在他看来,玩壶最高境界就是老壶,拼的是眼力。许四海收藏了1200多把紫砂老壶,其中包括被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视为“壶王”的邵大亨制作的掇只壶,现藏于“四海壶具博物馆”,这把大亨壶体型硕大,容量达2000毫升。现在市场上的估价达上亿元,而许四海在90年代购买这把壶时,只花了近3万元。

实际上,随着紫砂收藏的持续升温,老紫砂壶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逐渐被发掘,老壶行情也在逐步回暖。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嘉德四季拍卖第36期“掌玩心悦”专场中,清雍正至乾隆时期杨季初款段泥泥绘山水纹笔筒估价在60万元至90万元之间,最终以316.2万元成交。而在今年春拍期间,杨季初制月下包装独酌园紫砂笔筒在北京保利“燕闲清赏——翦淞阁文房古器录”专场中就曾以586.5万元的高价成交。在北京匡时秋拍紫砂壶拍卖会上,杨彭年的一把扁壶拍到了264.5万元,再为古代紫砂行情添了一抹亮色。

而在收藏方面,具有清晰来源和名家收藏的紫砂壶明显深受市场认可。例如,“八壶精舍”主人、画家唐云收藏的老壶都来源有序,深受藏家追捧。2011年,香港邦瀚斯的“好善簃珍藏宜兴紫砂”专场也受到藏家关注,100件作品成交86件。其中,清乾隆段泥彩绘“杨季初”篆印山水人物纹笔筒以386万港元成交,清雍正紫泥泥绘策杖行旅圆形砚以842万港元成交,清代陈鸣远款紫泥方壶以434万港元成交。

由此可见,并非老壶价格真不如新壶,而是限于当前收藏市场对老壶价值的认可局限,老壶价格没有体现出来。业内行家表示,在拍卖会上,只要具备高人一筹的眼力,现在正是老紫砂“捡漏”的机会。对于那些历史上已有定位的孤品或精品老壶,因其稀缺性和艺术性,定价权取决于持有者,市场并不缺钱,缺的是流传有序、品相完好的精品。随着懂紫砂壶的人越来越多,藏壶的人也会越来越理智,大家在选择紫砂壶的时候会更趋向于好的东西,老壶的价值迟早会被藏家认

专访“2013大益论茶”冠军韦晓春


讯:2013年10月11日,“2013大益论茶”全国总决赛于大连开赛。来自全国28个赛区及2大海外赛区,由初赛、复赛突出重围的的108位顶尖高手,齐集大连角逐论茶王者之座。12日,在裁判组全程严格监控下,经过激烈角逐,“2013大益论茶”王者最终诞生。来自广西南宁赛区的韦晓春女士最终荣膺冠军,赢得宝马轿车一辆。

关于茶启蒙——师傅领进门

您的茶学启蒙究竟是从何时开始的?您是如何与茶结缘的?

韦晓春:说到启蒙的话,其实最先的起因就是认识了如今的店长。从2010年开始,当时是刚大学毕业,机缘巧合下就来到了现在工作所在的茶叶店,结识了爱好普洱的店长,在他的指导下走上了茶叶之路。刚开始的时候,其实对于茶叶还是比较抵触的,平时接触少,又和我本人的专业显得格格不入。但因为平时性格活泼,在与店长、客户的平日接触中慢慢摄取到了茶学的精华,也渐渐喜欢上了我们的“国饮”。当真正了解并深入的体味到茶叶的美妙后,每每饮茶的时刻,就总让我觉得安静、释然,一切的节奏都放慢下来。所以,最终的结果是,虽然大学主修的是外语专业,但仍旧决定在店里干下去。

您还记得您第一次喝的茶是哪一款呢?其中有什么机缘巧合或是有趣的故事么?

韦晓春:喝的什么茶?我只能记起是大益的普洱,具体到哪一款?就记不大清楚了。说到有趣的故事,还是有的。记得第一次泡茶的时候,我对于冲泡技巧是完全陌生的,在持壶冲泡的时候竟然烫到手,但仍坚持将茶汤出尽,手上就被烫出了泡,整整一个星期没再泡茶!直到今天,当时在场的茶友们还拿这糗事跟我打趣。但话说回来,这也是经验之谈,在起初学泡茶的第一个月手都是要被烫的,似乎是每一位学泡茶的人的经历。可以这么讲,烫到手是学会泡茶的必要条件!

关于普洱——我的初恋!

您平常的生活中最钟情于哪一种茶类呢,为什么?

韦晓春:之前做学生的时候,是没有很多机会品试到大量茶类的。所以,让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最早接触的普洱,也是大益的某款普洱。这也能称得上是我的茶叶初恋吧,到今天为止,我仍旧保持着这份初恋情结,不曾改变。

对于普洱茶,您是怎样理解的呢?与其他茶类相较而言,您认为普洱都有着怎样的迷人之处?

韦晓春:首先就是普洱茶的存放价值了,听业内的前辈们说,普洱茶是能喝的古董。因为普洱茶相对于其他茶类,有着很好的优点——越陈越香。所以无论从喝茶的角度还是实惠的角度,普洱茶都是首选。犹如一坛陈年佳酿。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曾胜春:电子商务助推“徽茶”成功转型》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