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乐购的创始人张金川出生于制茶世家,祖辈制茶,他从小对茶就有种亲切感。他认为自己从事茶业,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但与祖辈不同的是,他将茶从线下卖到了线上,并将茶品牌越做越大。

张金川是以退伍军人的身份闯进电商行业。2013年,刚开始做白茶时,福鼎白茶的网上茶市还很冷清,面对这样的境况,张金川专注于对茶产品研发和茶品牌塑造的投入。慢慢地,他创造了两个属于他的茶品牌——茶乐购和馥益堂。

茶乐购的风格走向针对年轻的消费群体,产品的包装和口味更年轻化。而馥益堂则针对高端茶群体,推出了禅林雅苑、传世秘藏、陈年养生等多种系列。两个品牌的准确定位为线上销售开辟了一条宽阔的大路。

2014年,福鼎白茶发展势头迅速,线上销售也大规模展开。张金川带着他的茶乐购和馥益堂品牌在网络发力,品牌价值也在逐步显现。“赶上了白茶销售的好时候,白茶热潮成就了我的事业。”张金川一步一步按照自己的规划稳步发展。

一个品牌的塑造,通常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目前张金川正通过挖掘品牌文化、品牌创意策划、创新茶口味、开发茶配套商品等多种方式延伸产品线,他希望自己能够在白茶的线上销售领域寻找突破。

CY260.com编辑推荐

茶道专家张岱


张岱(1597-1679年),字宗子,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居杭州。张岱是明宋清初的文学家、史学家,以散文见长。同时,他还是一位精于茶艺茶道之人。张岱出身仕宦之家,曾漫游苏、浙、鲁、皖等地区,家里藏书丰赡,自30岁左右,即钻研明史。明亡后,披发入山,静心著书。其著名的著作有《石匮书》、《琅环文集》、《陶庵梦记》、《西湖梦寻》、《夜航船》等。在他的许多著作中,记述了不少生动的茶事。有如"闵老子茶"详尽记录了张岱与闵汶水的品茶辨泉的经过:1638年9月的一天,张岱专程来到闵汶水家,说"今日不畅饮汶老茶,决不回去"。汶水非常高兴,立即起炉煮茶,并且把张贷带到一间窗明几净的房里,用荆溪壶,成宣窑瓷招待。张岱问:"此茶产于何处?"汶水说:"这是阆苑茶"。张岱又品一口,说:"汶老别哄我,这茶是阆苑的制法,但滋味却不像!"闵汶水微微一笑,说:"那么你说是什么茶?"张岱再品之,说:"极似罗岕茶"。闵汶水惊曰"奇、奇"。张岱又问水是何水。闵汶水说:"惠泉"。张岱又说:"别哄我,惠泉在千里之外,何能鲜爽不损"。汶水对张岱的精鉴连连称奇,抽身而去,不一会儿,又持一壶满斟,递给张岱。张岱评鉴到:"此茶香烈味醇,乃春茶也,刚才喝的是秋茶"。闵汶水大笑,说:"我年已七十,所见精鉴茶水者,没有人能超过你!"通过这次品茶,张岱与闵汶水结为了好友。张岱不仅善于品茶,而且还钻研制茶。他通过招募安徽歙人,引入松萝茶制法,对家乡的日铸茶进行改制,采用多种手法,促进日铸茶品质的改善,同时,对冲泡用水进行选择。经张岱的改制,冲泡出来的茶,色如新竹,香如素兰,汤如雪涛,清亮宜人。他把此茶命名为"兰雪"茶。四五年后,兰雪茶风靡茶市,绍兴的饮茶者,多用此,后来,就连松萝茶也改名"兰雪"了。此外,张岱在探访名泉、申述茶理,鉴别茶具上都有独到之处,因而,张岱可谓是一个茶道专家。

禅茶故事


休禅师的弟子珠光一向有打盹的习惯,致使在公共场合里常常失态,为此他非常苦恼,便前去请教医生,医生劝珠光应多喝茶;珠光听从医生的指示,而后果真不再打盹了。因此,他逐渐喜欢喝茶,且认为喝茶时也应具备礼节,于是创立了“茶道”,而有茶祖之誉。

完成“茶道”之后,一休禅师就问道:“珠光!你是以何种心态在喝茶呢?”

珠光答道:“为健康而喝茶。”

于是,一休禅师便给他“赵州吃茶去”的公案:“有学僧请示赵州禅师以佛法大意,赵州答道:“吃茶去!”你对这件事有何看法呢?”

珠光默然!

于是一休禅师叫侍者送来一碗茶,当珠光捧在手上时,一休禅师便大喝一声,并将他手上的茶碗打落在地。然而珠光依然一动也不动。过了一会儿,珠光向一休禅师道过了谢便起座,走向玄关。

一休禅师叫道:“珠光!”

珠光回头道:“弟子在!”

一休禅师问道:“茶碗已打落在地,你还有茶喝吗?”

珠光两手作捧碗状,说道:“弟子仍在喝茶!”

一休禅师不肯罢休,追问道:“你已经准备离此他去,怎可说还在吃茶?”

珠光诚恳地说道:“弟子到那边吃茶!”

一休禅师再问道:“我刚才问你喝茶的心得,你只懂得这边喝,那边喝,可是全无心得,这种无心喝茶,将是如何?”

珠光沈静地答道:“无心之茶,柳绿花红。”

于是,一休禅师大喜,便授与印可,珠光完成了新的茶道。

在日本所流行的茶道、剑道、拳道、书道、花道等,都与佛教有密切的关系,“赵州茶”,在中国禅学史上是有名的公案。喝茶,要喝清凉之茶、平和之茶、禅味之茶、无心之茶。所谓无心之茶的里面,包罗万象,柳绿花红,另有一番世界,《般若心经》云:“以无所得故。”此之谓也。

那些文坛巨匠的茶故事:除了有一支好笔,一颗好心,还有一张好嘴!


鲁迅:喜欢买打折茶的大师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其投身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

《喝茶》摘录:某公司又在廉价了,去买了二两好茶叶,每两洋二角。开首泡了一壶,怕它冷得快,用棉袄包起来,却不料郑重其事的来喝的时候,味道竟和我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

我知道这是自己错误了,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但这是须在静坐无为的时候的,当我正写着《吃教》的中途,拉来一喝,那好味道竟又不知不觉的滑过去,像喝着粗茶一样了。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由这一极琐屑的经验,我想,假使是一个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干欲裂的时候,那么,即使给他龙井芽茶,珠兰窨片,恐怕他喝起来也未必觉得和热水有什么大区别罢……

老舍:又一位嫌茶贵的大师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戒茶》摘录:必不得已,只好戒茶。我是地道中国人,咖啡、蔻蔻、汽水、啤酒,皆非所喜,而独喜茶。有一杯好茶,我便能万事静观皆自得。我不知道戒了茶还怎样活着,和干吗(嘛)活着。但是,不管我愿意不愿意,近来茶价的增高已教我常常起一身小鸡皮疙瘩!

茶本应该是香的,可是现在卅元一两的香片不但不香,而且有一股子咸味!为什么不把咸蛋的皮泡泡来喝,而单去买咸茶呢?

恐怕呀,茶也得戒!我想,在戒了茶以后,我大概就有资格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要去就抓早儿,别把罪受够了再去!想想看,茶也须戒!

大师就是大师,连吐槽都吐得这么美妙。

冰心:茉莉香片的乡愁

冰心(1900-1999),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我家的茶事》摘录:茉莉香片是福建的特产。我从小就看见我父亲喝茶的盖碗里,足足有半杯茶叶,浓得发苦。发苦的茶,我从来不敢喝。我总是先倒大半杯开水,然后从父亲的杯里,兑一点浓茶,颜色是浅黄的。那只是止渴,而不是品茶。

抗战时期,我们从沦陷的北平,先到了云南,两年后又到重庆。文藻住在重庆城里,我和孩子们为避轰炸,住到了郊外的歌乐山。百无聊赖之中,我一面用“男士”的笔名,写着《关于女人》的游戏文字,来挣稿费,一面沏着福建乡亲送我的茉莉香片来解渴,这时总想起我故去的祖父和父亲,而感到“茶”的特别香洌。我虽然不敢沏得太浓,却是从那时起一直喝到现在!

乡愁就是一杯淡淡的香片。

郁达夫:到茶楼谈判是老传统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上海的茶楼》摘录:上茶馆里去解决的事情,第一是是非的公断,即所谓吃讲茶;第二是拐带的商量,女人的跟人逃走,大半是借茶楼为出发地的;第三,总是一般好事的人去消磨时间。

所以上海的茶楼,若没有这一批人的支持,营业是维持不下去的,而全上海的茶楼总数之中,以专营这一种营业的茶店居五分之四;其余的一分,像城隍庙里的几家,像小菜场附近的有些,总是名副其实,供人以饮料的茶店。

看了此文,郁达夫大概是那个年代的杜琪峰吧。

林语堂:别吵我,我想静静

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茶和交友》摘录:饮茶之时而有儿童在旁哭闹,或粗蠢妇人在旁大声说话,或自命通人者在旁高谈国是,即十分败兴……据《茶录》所说:“其旨归于色香味,其道归于精燥洁。”所以如果要体味这些素质,静默是一个必要的条件;也只有“以一个冷静的头脑去看忙乱的世界”的人,才能够体味出这些素质。

终于知道“别吵我,我想静静,也别问静静是谁”这句名言出自哪里了。

梁实秋:我怀念的,是无茶不喝

梁实秋(1903—1987),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

《喝茶》摘录: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茶。人无贵贱,谁都有分。上焉者细啜名种,下焉者牛饮茶汤,甚至路边埂畔还有人奉茶。北人早起,路上相逢,辄问讯“喝茶吗?”茶是开门七件事之一,乃人生必需品。

孩提时,屋里有一把大茶壶,坐在一个有棉衬垫的藤箱里,相当保温,要喝茶自己斟。我们用的是绿豆碗,这种碗大号的是饭碗,小号的是茶碗,作绿豆色。粗糙耐用,当然和宋瓷不能比,和洋瓷也不能比,可是有一股朴实厚重的风貌。现在这种碗早已绝迹,我很怀念。

梁先生说茶的风格可谓朴实。

周作人: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

周作人(1885—1967),鲁迅之弟。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喝茶》摘录: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断不可少。

周先生倒是一副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样子。

杨绛:苦涩是茶中诗味

钱钟书夫人,生于1911年7月17日。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小说《洗澡》等。

《喝茶》摘录:1660年的茶叶广告上说:“这刺激品,能驱疲倦,除噩梦,使肢体轻健,精神饱满。尤能克制睡眠,好学者可以彻夜攻读不倦。身体肥胖或食肉过多者,饮茶尤宜。”

照《红楼梦》中的妙玉论喝茶,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那么喝茶不为解渴,只在辨味。细味那苦涩中一点回甘。记不起哪一位英国作家说过,“文艺女神带着酒味”,“茶只能产生散文”。而咱们中国诗,酒味茶香,兼而有之,“诗清只为饮茶多”。也许这点苦涩,正是茶中诗味。

思念一种病,苦涩是一首诗。

季羡林:茶叶大有取代咖啡和可可之势

季羡林(1911—2009),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大觉明慧茶院品茗录》摘录:中国是茶的原产地,茶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饮茶的历史至少已有一两千年,而且茶文化传遍了世界,在日本独为繁荣,形成了闻名世界的日本茶道,也是日本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欧洲,最著名的饮茶国家,喝的是红茶,在北非和中东,阿拉伯国家也喜欢饮茶,喝的是龙井,是绿茶。根据最近的世界饮料新动向,茶叶大有取代咖啡和可可之势……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汪曾祺:次茶叶留着煮蛋

汪曾祺(1920—1997),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寻常茶话》摘录:我对茶实在是个外行。茶是喝的,而且喝得很勤,一天换三次叶子。青茶、绿茶、花茶、红茶、沱茶、乌龙茶,但有便喝。茶叶多是别人送的,喝完了一筒,再开一筒。喝完了碧螺春,第二天就可以喝蟹爪水仙。但是不论什么茶,总得是好一点的。太次的茶叶,便只好留着煮茶叶蛋……

汪先生真乃吃货也。

萧乾:这是我的那杯茶

萧乾(1910—1999),中国现代记者、文学家、翻译家。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长等。

《茶在英国》摘录:我虽是蒙古族人,一辈子过的却是汉人生活。初抵英伦,我对于茶里放牛奶和糖,很不习惯。茶会上,女主人倒茶时,总要问一声:“几块方糖?”开头,我总说:“不要,谢谢。”

但是很快我就发现,喝锡兰红茶,非加点糖奶不可。不然的话,端起来,那茶是绛紫色的,仿佛是鸡血,喝到嘴里则苦涩得像是吃未熟的柿子。所以锡兰茶亦有“黑茶”之称。

咱们中国人大概很在乎口福,所以说起合不合自己的兴趣时,就用“口味”来形容。英国人更习惯于用茶来表示。当一个英国人不喜欢什么的时候,他就说:“这不是我那杯茶。”结语民国以来,文人才情无数。本次摘录的小品文,权当沧海拾珠。如果刚好点中了您的心水,我们愿意继续辑录。借用洛夫先生的《初试美人舌》做结:我们尝到的第一泡茶,是今年尚未上市,由王先生私人享用的冻顶春茶。茶味相当浓烈,虽由水泡,这时已非原水了,只感觉到衔在嘴中的乃是一件活生生的、有形体的事物。开始是清香温热,继而感到黏黏地滑润,徐徐通过喉管后,再由丹田涌出一股既暧昧又确切存在的甜美。有人说饮茶会醉,过去我不相信,这次才真正体验到;这种醉不但是生理上的,而且也是心灵上的。

紫砂大师张菊萍简介


1953年生于紫砂故乡—宜兴蜀山,1983年涉足紫砂壶的设计制作,师从胞弟,高级工艺美术师张庆臣,现从艺于紫砂工艺厂张庆臣工作室。

由于得到何道洪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张庆臣的多方辅导,壶艺境界得到迅速提高,在壶艺界有一定的知名度,作品深受国内外收藏家的青睐。期间作品入编紫砂专业书籍《壶谱》、《壶锦》、《当代中国紫砂图典》等,《紫玉金砂》、《天地方圆》等专业书刊经常刊登。

获得荣誉:

2010年作品《六六大顺》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金奖;

2010年作品《暗香》获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金奖;

2009年作品《笠帽》获中国南京文化产业交易组委会银奖;

2009年作品《春元》获中国收藏家协会金奖;

2010年作品《六六大顺》被天津市博物馆收藏;

2010年作品《明月》被安徽省博物馆收藏;

茶界泰斗张天福


在我国茶叶界,有一位备受尊敬、众口皆碑的老人,他的名字已载入了《中国当代名人录》和《国际名人传记辞典》,他就是为我国茶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93岁高龄的福建省五届政协常委会委员张天福教授。

一生以茶为伴

张天福教授毕生从事茶叶事业,1932年,他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1935年在福建福安创办了福建省第一所茶叶科研所,并创办了福安茶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一批茶业技术骨干。之后在福建省崇安创建了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集茶叶生产、科研、推广、销售于一体的福建示范茶厂,建立4000多亩新式茶园,实行生产与科研相结合,开展茶树品种、施肥、植保、生化分析等试验项目,为福建的茶叶生产及科研做了有益的探索。1941年,他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揉茶机——“9·18”揉茶机,解决了过去一向用脚揉茶既不卫生又损品质的问题,中国机械化制茶也由此拉开“帷幕”。

50年代起,张天福主要从事茶叶生产、收购和技术指导工作。他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在老茶园改造、新茶园种植、良种苗繁殖等方面不遗余力。他提出的“揉层茶园表土回沟条垦法”,解决了山地茶园水土流失与利用表土回沟提高茶园肥力的问题,为茶叶丰产打下物质基础。1957年,张天福被错划为“右派”,直至1980年平反。然而,在这23年的逆境中,他仍然坚守在茶叶岗位上,福建全省的茶区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1980年,70岁的张老从省农业厅退休,他没有在家安享天年,却接受了省科委下达的重点攻关课题——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回到了半个世纪前工作过的茶叶改良场(现为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众所周知,福建安溪是全国闻名的乌龙茶故乡,“铁观音”等品种更是享誉海内外。被称为“绿叶红镶边”的乌龙茶,要经过晒青、做青、炒青、揉捻、散包、烘焙等十几道工序加工才能制成,其中做青工艺至关重要。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6年的研究,张老带领科研人员做了几千次实验,掌握了两千多个数据,终于在1989年攻克了几百年来乌龙茶加工在温湿度上“靠天吃饭”的历史难题,基本实现了乌龙茶做青工艺的机械化、自动化生产,对稳定和提高乌龙茶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做出了重要贡献。1991年,张老的这一科研成果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值得一提的是:为普及推广茶叶科研成果,从1934年发表《台湾之茶业》起,张老先后发表论文、著作六十余篇。文章理论联系实际,侧重实践经验,针对时弊提出鲜明的观点和具体措施。他在80年代主编出版的《福建乌龙茶》一书,荣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为我国的茶事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至今,张老仍精力旺盛,热心参与茶事活动,积极弘扬我国的茶文化。

茶礼四字真言

张老对中外茶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宋徽宗赵佶撰写过一本《大观茶论》,张老认为书中评价福建的北苑茶“致清导和”、“韵高致静”,即将饮茶提高到修身养性的思想境界。

日本茶道的内涵为和、敬、清、寂四个字;韩国将品茶称之为茶礼,奉行和、敬、俭、真;我国台湾称其为茶艺,提倡和、敬、怡、真。虽然称呼不同,但大体可概括为:平和、恭敬、俭朴、安静。张老认为中国的茶礼可用俭、清、和、静四字表述。中国传统的礼仪中包含着丰富的茶文化内容,如以茶敬客、以茶联谊、以茶为祭、以茶为礼等,成为东方文明的重要象征。简言之,茶尚俭,就是节俭朴素;茶贵清,就是清正廉洁;茶导和,就是和睦处世;茶致静,就是恬淡致静。这四个字是中华民族历史提倡的一种高尚品性和处世哲学。当今虽然经济高速发展进入现代化社会,但崇尚安宁、返朴归真永远是人的天性。[page_break]

张老是这样提倡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一生生活俭朴,淡泊名利,待人诚恳,勤俭办事,讲求实效。在他的书房兼卧室里,有一寿字条幅,下注:“智者乐、仁者寿”。这是他80诞辰时他的学生书赠的贺礼。它概括了张老的淡泊的人生态度。

饮茶养生长寿

“喝茶!茶就是我的生命。”这是张老的养生之道。张老每日都离不开茶,每月约喝1斤茶,数十年如一日。张老认为,茶叶中含几百种成分,具有营养、调节生理功能和多方面的保健、药理作用。其中虽也有极微量致癌物质亚硝氨,但茶叶中的茶多酚、维生素C、维生素E都会抑制亚硝氨的形成。茶叶中还有一种成分叫做“茶单宁”,它有收敛作用,有止血、止泻和杀菌功能,可增强人的抵抗力。茶单宁还具有把侵害人体的放射性物质吸收后再排出的奇妙功用。所以饮茶有百益而无一害。

经常有人问张老喝什么茶好,隔夜茶能不能喝。张老的说法是:茶的养生益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今日喝茶,明日就能见效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你爱喝什么茶,什么茶就好。茶水不存在隔夜不隔夜的问题,只是放置时间长短而已。时间过长、泡茶的水温不够或对着壶嘴喝茶,都会造成细菌繁殖,到了第二天茶水出现馊味,那就不能喝了。

水是茶之母,明朝有爱茶人提出,茶性必发于水,八分茶遇十分水,茶水达十分;而八分水沏十分茶,茶水只能是八分。由此可以看出水对茶的重要作用。张老对冲茶用水非常讲究,凡有客来,一律用取自福州鼓山喝水岩的龙泉水。他说,用山泉水泡茶,茶汤甘冽,用普通自来水冲泡,香低、味淡、汤浑。至于水温,要因茶而定。高档、名贵绿茶,宜用80度开水冲泡,以免烫伤茶叶,损害茶香风味。乌龙茶因茶量多,所以应采用沸水冲泡,效果才好。饮茶时用的茶具配置也很重要:绿茶、红茶应使用玻璃瓷具冲泡;花茶适用盖碗,既不烫手又可防止花香散失;乌龙茶通常使用泥壶,人们在品茶时更注重茶具的造型和出处。

爱茶情有独钟

随着改革开放大门的敞开,国外各种饮料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各种品牌的可乐、果汁、咖啡、酒水也占领了宴会厅、饭馆、商店。张老对此自有他的看法。他认为任何人工合成饮料均不及茶叶这种天然的饮料。他独钟情于“铁观音”、“鼓山水”,是因为品茶集解渴、保健、陶冶情操于一身。从我国茶叶资源的优势、悠久的制茶历史和茶叶深加工与综合利用上挖掘,张老非常看好茶叶市场:茶的作用分析现在已深入到医疗保健研究阶段,茶不仅为中华的“国饮”,也将成为精神文明的纽带。

时下,有一种“回归自然”之说。其实,饮茶本身就是“饮自然之精华入腹”。张老描述得细腻:喝绿茶、花茶,求纤巧之态,鲜嫩而又芬芳的气味;饮红茶,喜红艳明亮的汤色;品白茶,重嫩芽的毫香;而用乌龙茶,则为体会醇厚茶汤中的韵味。

这样带着深厚感情,徐徐体贴茶,才能感受茶之妙不可言处。这种难解难分的茶与情,也充分显示茶之境界之高深。在真正的茶人眼里,茶有无限美。难怪有专家预言:茶叶将成为21世纪的世界饮料“大王”。这不正与张老不谋而合吗?

茶人故事:“大国茶匠”肖时英与普洱茶的故事


千年国饮不知孕育了几多“大国茶匠”,他们世代传承的是手艺,更是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和敬业精神。对中华民族来说,工匠文化一脉相承,是一种生活中的伟大。日前,在普洱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普洱茶节上,人们被4位“大国茶匠”的故事深深打动。四位“匠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和把握世界一个可触摸的片段,以过硬的产品向世人展现了一种人格投射和审美视角。现在,让我们从春天出发,探寻“大国茶匠”们与一片叶子的故事。

“台地茶之父”肖时英:一生只育一株苗

年近九旬的肖时英老人,在茶界被称为“云南无性系茶叶之父”,民间也有人称他为“台地茶之父”。

在这超过一个甲子的漫长岁月里,肖时英和他的爱人张木兰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为大叶种茶树选育优良品种,进行无性繁殖的扦插育苗。

1954年,肖时英和爱人张木兰就研究出了“以苗育苗”的新方法。多年以后,他们又解决了云南大叶种不易发根的难题,将大叶种的扦插成活率提高到了80%以上,使大面积台地茶的推广成为可能。今天,在云南广为种植的“云抗10号”“雪芽100号”“矮丰”“云梅”“云瑰”“木兰一号”等都是他们所选育。其中,1987年“云抗10号”被审定为国家级良种,现已成为云南茶区种植面积最大的无性系茶园。

1992年,退休后的肖时英又和妻子自掏腰包,在思茅区大寨垦建立了130多亩的“生态立体茶园”。他们将茶树修剪成立体形状,形成两个采摘面,并配种发芽期不同的两个品种,产量提高了两倍,并有效地调剂了劳动力,首创了新型“立体生态茶园”模式。

如今,老伴张木兰已先他而去,但肖时英依然坚持他们夫妻年轻时的信念:与茶相伴,研茶为乐。“回顾我这一辈子学茶、研茶、种茶、制茶、教茶、评茶、写茶的实践与收获,深感自己的茶人生是探索、开创、丰富和幸福的。”肖时英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澜沧古茶董事长杜春峄:半个世纪的茶妈妈

杜春峄50年如一日地和一片树叶子打交道,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茶妈妈”。

50年前,15岁零两月的杜春峄进山,用脚步丈量万亩古茶园的每一寸土地,开山制茶,并精心养护了1700余年的邦崴茶王树。50年来,她一直践行手工制茶的“工匠精神”,爱茶护茶,亲力亲为。

茶妈妈对澜沧古茶的产品有一种骨肉般的情感。从采摘、摊青、杀青到毛料分类评审的每一个环节,她都要据当时的各种变化来进行精准细微的把控。关键时候,她全天要审评52个茶样,光泡茶的水就要用掉16升装的山泉水两桶半,一口茶汤走过她的喉舌,她能品出苦、涩、甘、薄、醇、水……10多种细微的变化。

她像熟悉自己的孩子一样熟悉原叶原料。当一款熟茶产品发酵时,她知道它该洒多少水、开多大窗、盖多厚的被子。

和茶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杜春峄知道,要想古茶长久存世就要保护好古茶树。2010年,云南遭遇百年大旱,杜春峄发起了“古树保护供养活动”,倡议天下爱茶人积极捐出供养款,保护古茶树。她向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以立法的形式保护古茶园,更亲自上山下寨,指导茶农留采,保证景迈山一年整体采2季留1季,并实现了澜沧古茶景迈山的合作社80%的茶树连续多年遵循这个方法,让1000多年的活化石健康地延续下去。她还成立了“春億古茶文化基金”,专门用于古茶树的养护、对茶农的培训计划以及民俗、民间文化的推动。

闻名世界的“经营之圣”稻盛和夫说:“一个企业家要像匠人一样用放大镜观察产品,用耳朵倾听产品的哭泣声”。茶妈妈在多少个夜里无眠,她真听得见001、0085这些倾注着她心血的产品每天生长的声音。

普洱贡茶制作人李兴昌:没有秘籍的传承人

在普洱市困鹿山下有一位60多岁的彝族老人,守着母亲留下的百亩古茶园,不借助任何机器,固执地依照古法做着他的普洱茶,这位老人就是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兴昌。

李兴昌家世代都是普洱贡茶的制作人,这个古法技艺到他这儿已经是第八代传人了。

90多岁的老母亲,30年前曾经做过一件令众人不解的事,花一生积蓄买下了当年专门为贡茶提供原料的困鹿山皇家古茶园上百亩古茶园的经营权。

李兴昌牢牢记往母亲郑重叮嘱的两件事:第一,对困鹿山上1万多亩古茶园进行实地考察,整理茶园的相关资料;第二,要管好自家茶园,世代相传的做茶手艺不能荒废。30年来,凋落不堪的古茶园在李兴昌的精心守护中重获新生。

按照家传,古法贡茶的加工程序特别繁复,有72道工序,36天的周期。而每一道手工制作的工序,李兴昌认为都必须用心揣摸,比如杀青环节就必须据锅中叶子的多少老嫩程度来决定火候、翻炒的快慢和抛撒的高度,李兴昌制作的茶饼拿起来可以吹得透,摔在地上却不散。这门历经百年传承下来的手艺,之所以能进入国家非物质保护遗产的名录,是和其世代传人的敬业精神和对其每道工序的精愈求精分不开的。

如今,作为普洱贡茶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兴昌四处演示和传承普洱茶制作技艺,并创办了“普洱茶制作传习所”,前来学艺者络绎不绝。李兴昌的儿子也在他的严格要求下,努力学习这门古法制作祖传技艺。

“云南茶农”董祖祥:有机种茶闯新路

作为普洱茶主产区,多年以来,普洱市坚持发展扩大有机茶园的种植,全市现有有机茶园30万亩。

说起有机茶园的发展,董祖祥是一个不得不说的人物。他是南屏镇整碗村土生土长的傣族农民,他曾做过木材加工,砍伐过森林,后又种了5万亩人工林“赎罪”;他曾是村里的养猪、养鱼大户;也赚了些钱,但他总认为这些不是自己喜欢做的事。后来他想到了种茶,觉得种茶才可以把乡亲们的劲儿拧在一起,把事情做大。

1999年,董祖祥在自家的30亩地上开始种茶,后来又创办了公司。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人介绍了“欧盟、美国有机认证”这件事,他明白了这是世界生态食品的最高标准,这与他一开始就下决心做清洁、安全的茶饮料的初心是一致的,他认定自己要做一个“绿色、有机、生态”的企业。他从此坚持在茶园里不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代之使用的是粘虫贴、生物治虫、羊粪等有机肥料。他跑云贵地区收购山羊粪,他认为山羊是吃草的,不存在人工饲料的二次污染。当每年病虫害高发时,他除了用粘虫贴、灯光、家禽捕捉外,甚至还动用人工去捉虫。经过三年的土壤转换,他的2000多亩茶园终于获得了欧盟、美国的有机认证。

近几年来,祖祥有机茶的出口单价平均超过35美元/公斤,个别产品创下每公斤2000欧元的纪录,批量出口日本的有机茶叶也曾达到480美元1公斤。祖祥有机茶园的发展还带动了周边的,绿色生态茶园已建成20000多亩。

由于董祖祥一丝不苟地坚持,他的庄园已连续8年获得了欧盟、美国的有机认证。2014年,他又投巨资对茶叶加工生产线按欧盟有机标准(GMP)进行改造。今年春天,符合有机标准的茶叶生产线投入生产,董祖祥的“一个集生产、加工、旅游体验为一体的全方位的有机生态茶庄园”梦想即将实现。

“茶园如果仅有绿色,那还少了风骨和韵味。”这是民营企业家董祖祥的一贯理念。他的普洱祖祥高山茶园有限公司就是一个不但“绿色”还强调“有机生态”的茶园,今天,董祖祥正带领他的家族团队逐步完成从一个农户向现代化农庄的巨变!

张岱—名符其实的茶道专家


张岱—名符其实的茶道专家

张岱在绍兴茶史上的突出地位罕有伦比,他对中国茶史的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此外,张岱在探访名泉、申述茶理,鉴别茶具上都有独到之处,因而,张岱可以称的上是一位名符其实的茶道专家。

张岱(1597-1679年),字宗子,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居杭州,张岱是明宋清初的文学家、史学家;以散文见长,其文笔清新,时杂诙谐,著有《石匮集》、《西湖梦寻》和《陶庵梦忆》等,堪称一代奇人。而张岱在69岁时作的《自为墓志铭》中,叙述了自己有广泛的爱好,除棋琴字画、娈童美食外,还“茶淫橘虐”;张岱有句口头禅:“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张岱认为人的一生应有爱好嗜好,甚至应该有“癖”,有“瘾”,而张岱的癖好极多,但嗜茶尤甚,他自认为是“水淫茶癖”,因此,称张岱为“茶癖”,当然这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有理有据的,在他现存的各类文章中,就留有很多他嗜茶吟诗、品茶鉴水和以茶结友的故事,同时,还证明张岱是一位名符其实的茶道专家。

如张岱在《自为墓志铭》中讲自己有七项“不可解”,而茶则是他生活的最重,在他心目中视品茶为最大乐事;“博弈则不知胜负,啜茶尝水则能辨渑淄,如此则智愚杂矣,不可解七”。又如“闵老子茶”详尽记录了张岱与闵汶水的品茶辨泉的经过:1638年9月的一天,张岱专程来到闵汶水家,说“今日不畅饮汶老茶,决不回去”。汶水非常高兴,立即起炉煮茶,并且把张贷带到一间窗明几净的房里,用荆溪壶,成宣窑瓷招待。张岱品了一口便问:“此茶产于何处”?汶水回答:“这是阆苑茶”;而后,张岱又品一口,说:“汶老别哄我,这茶是阆苑的制法,但滋味却不像”!闵汶水听后微微一笑,说:“那么你说是什么茶”?张岱再品一口便说到:“极似罗岕茶”。闵汶水吃惊的答道:“奇、奇”。随后,张岱又问:“水是何水”,闵汶水回答:“惠泉”;于是,张岱又说:“别哄我,惠泉在千里之外,何能鲜爽不损”。汶水对张岱的精鉴连连称奇,便抽身而去,不一会儿,又持一壶满斟,递给张岱;张岱评鉴到:“此茶香烈味醇,乃春茶也,刚才喝的是秋茶”;闵汶水大笑,说:“我年已七十,所见精鉴茶水者,没有人能超过你”!而通过这次品茶,张岱与闵汶水便结为了至交好友。

张岱不仅善于品茶,而且还钻研制茶,还悉心改制家乡的日铸茶,并创制出一种“兰雪茶”。他通过招募安徽歙人,且引入松萝茶制法日铸茶进行改制,同时,还采用了多种手法,如勺法、掐法、挪法、撒法、扇法、炒法、焙法、藏法等促进日铸茶品质的改善,除外,还对冲泡用水进行选择。经张岱的改制,冲泡出来的茶色如新竹,香如素兰,汤如雪涛,清亮宜人,于是,他把此茶命名为“兰雪茶”。兰雪茶出现后,立即得到众人的好评,从此,兰雪茶风靡茶市,而原来喝松萝茶的绍兴人现在也只喝“兰雪茶”了;而后,就连松萝茶也改名为“兰雪茶”,可见,张岱对绍兴茶业的发展作出如此大的贡献。

此外,张岱在《露兄》一文中还写有《斗茶檄》文。当时绍兴城内有不少茶店,其中一店用水用茶特别讲究,“泉实玉带,茶实兰雪;汤以旋煮,无老汤,器以进涤,无秽器;其火候汤候,有天合之者”。张岱特别喜欢这家茶店,于是就给它取了个“露兄”的店名。而后,张岱便为它作了一篇《斗茶檄》,且指出:“水淫茶癖,爰有古风;瑞草雪芽,素称越绝”。现在这家茶店,“水符递自玉泉,茗战争来兰雪”,而且还有不少可口茶食,因此,尽情地赞美这茶店,如“一日何可少此”,“七碗茶吃不得了,卢仝茶不算知味”。

由以上所述,张岱不仅嗜茶,而且识茶,从饮茶到品茶、评茶,无一不精。他一生兴趣广泛,对各类事物多所涉猎,堪称为博物学家,他爱茶成痴,可谓:“余尝见一杯好茶,恨不得法锦包裹,传之不朽,尝比之天上一夜好月,与得火候一杯好茶,只可供一刻受用,其实珍惜之不尽也”。

以茶释禅的故事


以茶释禅的三个小故事:

空茶

做歌剧《茶》,印象最深的是去南方的一个尼姑庵里,尼姑师父就请喝茶,把石斛和石杯都放好了,我们三个人坐在那儿准备喝茶,结果尼姑师父半天也没有来。

后来她来了,坐下来说:“请啊,请啊,喝吧!”然后她自己慢慢就拿起石杯喝起来。

我们不知该怎么喝,问道:“师傅,茶碗里边没有东西,没有茶,怎么喝呢?”

她再说一句:“请喝。”说着又喝了一口空茶。

我们继续问道:“师傅,杯子里是空的,怎么喝呀?”

她说:“小兄弟,如果你心里边有物,杯子里边就有茶。杯子里面有茶,如果你没有心,也什么都没有。”

爱情是这样的,同事般的情谊也是这样的,朋友般的情谊都是这样的。所以,禅宗的这种感觉,当时跟尼姑师傅一块儿喝这个空茶的时候,一下子觉得家庭、同事、恋友,其实我们之间的生活都是这样的,就像一杯空茶一样。

京都这个城市是在七世纪造的,完全模仿西安。现在我们看不到西安七世纪的遗迹了,但是在京都这个城市,作为中国人,我闻到了七世纪中国的芳香。所以,我一定要在这里感受京都的茶道,因为京都的茶道就是从西安学来的。

而我们的故事就是从唐代的时候,日本的王子来到中国的首都——西安学茶道,结果发现无可比拟的美丽的中国的公主,一见钟情,就从那一瞬间开始了。

他们两个人的爱是如何形成的?中间就有一座桥,这座桥就是茶。

洗心

到了京都,我们怎么学茶道呢?先是来到一个茶屋,这个草庵没有窗,也没有洞,只有一个茶门,每个人都得爬进去。

进这个茶屋之前,所有的人都要去听一下水的声音,就是把水泼在手上洗洗手,手就掉在石头上面,水顺着石头就一直流下去,流到地底下,就有不同大小的缸接住你流下去的石头,水通过石头流下去至少需要五到十秒钟左右,流下去发出丁丁咚咚水琴的声音。主人就是要你在开始喝茶的时候,先把你的心洗一次。

心用什么东西洗呢?就是用水声,用有机音乐,也就是中国最早的所谓用自然的声音里洗去心灵的尘埃。很有意思。

好茶的感觉


对于茶,无论是刚刚接触,还是身经百战,只要你是真正的好茶之人、爱茶之人,我相信你就必会有好茶的感觉。这好茶的感觉是不能用数据来规定的,不是它含多少多少茶多酚,含多少多少维生素就能定它是好茶,而是要用心去体会的。就以最熟悉的龙井为例吧。用眼睛去欣赏一下,黄中嫩绿、油亮而饱满,对,这是好茶,但不全是好茶的感觉,你看吧,看那一片一片小小的叶子,仔细看,对,一个一个小小的山丘出现在了你的眼前,春风正在亲吻娇嫩的新芽。下雨了?不怕,这春雨是春风唤来的母乳,勃勃的生机。再闻闻吧,如兰的香气掩盖不住的是早春晨露的气息,无味之味乃谓真味也。哦?这样肯定是不够的,拿起一片茶叶,在手中碾一下,“喳、喳”的变为粉末,听听吧,这不仅是脱水好的茶才能发出的声音,惊蛰了,虫儿伸着懒腰,活动着冻了一个冬天的腿,难免不会把声音留在茶中。泡泡尝尝?清新爽口,先苦后甘,回味无穷?这是希望,可遇不可求,但尝出的味并非著名的火味而是炒豆味它就一文不值了?非也,非也,你怎知这炒茶新手今后就不会磨练成一名炒茶名家呢?就算他没有这个天赋,这茶也是他的心血,也是他的作品,我看也一样可以称之为好茶也。茶,是上苍给予我们中国人的极大恩惠,也是我们中国人聪明才智和坚忍不拔的劳动成果,是天人合一的艺术珍品,所以好茶的感觉,要用心去感觉。

性本好茶


以茶代药自古有之

常饮绿茶的老年人比同龄人行动更灵活,日常自理能力衰退更慢。这是日本东北大学研究生院医学系研究人员对超过1.4万名65岁以上老人随访3年得出的结论。

茶能防病治病而延年益寿,其实这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一直都认为日常的真理,是一种生活常识,这在一两千多年前佛教僧众的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如南朝宋时,武康小山寺僧释法瑶“饮茶益寿”;又据宋代钱易《南部新书》记载,唐大中三年时,一僧年一百二十岁。宣宗问服何药而至此,僧对曰:“素不知药,性本好茶。”于是宣宗特意赐茶50斤,并将其饮茶之所命名为茶寮……

由于饮茶可以防病治病而延年益寿,所以茶的养生保健功能后来深为僧众信服。饮茶风尚受到了佛教各宗各派的重视。在名寺大庙中,均设有专门茶寮、茶室。中唐后,南方许多寺庙都种茶,出现无僧不饮茶的风尚。

佛教讲求普度众生,以解除众生的苦难为己任,消灾治病也是途径之一。据从各类文献中统计,从西晋到清末共有210多位僧医或通医之僧人。在他们形形色色的治病方法中,就有茶的应用。再如《茶谱》一书云:“隋文帝病脑痛,僧人告以煮茗论药,服之。”

当然,种种关于茶的应用的记载,其实说的都是绿茶,因为其他五大茶类的出现,都是近二三百年的事情。

以茶养生学会辨别

泡一杯山峡云雾绿茶,刚开始它的汤色是碧绿清亮的,将这杯茶放在常温的环境中,它的汤色会逐渐发生变化,10小时、20小时、30小时、50小时以后分别对应不同的汤色,首先是浅绿,然后深绿,再然后从黄、橘黄、微红、深红、浅褐、红褐、深褐等,最后变至黑色。伴随着颜色的变化茶汤中还会出现不同的混淀物,这主要是绿茶中的茶多酚类物质与氧气等发生反应。绿茶汤色的变化,说到底是绿茶“被衰老”的过程。

如果将这杯山峡云雾绿茶喝进人体中去,那将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大家知道,人体内性质如氧气的“坏分子”无处不存,正是这些“坏分子”不停的骚扰正常的细胞从而导致人体的衰老病变,绿茶茶多酚物质与这些“坏分子”正好是一对欢喜冤家,它们像一对正负电子一样结合在一起,然后即被正常的人体细胞排出体外或边缘化,这就是绿茶抗衰老看得见的过程,形象化的解释,这一过程有点像中国象棋中的“丢卒保车”的招数,也是咱们常说的“舍小我保大我”的具体体现。

目前绿茶已成为最流行的抗衰老保健品,但也不能盲目跟从,比如,绿茶护肤品效果不错,主要是因为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效果,与维生素B、E等配合,能补充水分、紧实肌肤,但要注意的是,茶多酚在空气中易挥发而丧失其抗氧化作用,所以此类护肤品,尤其是面膜,以当年的新茶制品为最好。

对茶饮料也要仔细辨别,有些茶饮料,色素(让你疑似茶颜色)、塑化剂(让饮料起泡,疑似有茶的原重感)、糖精(增加口感),和水加在一起就成了“茶”饮料,其中没有任何与茶有关的原料。

看来,茶的保健效果好,但享用起来还得自己泡啊!陈曦供图

白居易与茶的故事


白居易与茶的故事

酒茶老琴:白居易与茶的故事!相伴以终「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这首《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所作,诗中描述了玄宗与贵妃的爱情故事,一千多年来,唐明皇与杨贵妃两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挚爱深情,也因《长恨歌》而在中国人的心中回荡不绝。

聪颖绝人苦节读书

白居易,字乐天,山西太原人,生于德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白居易自幼聪颖绝人,是个天才儿童,出生六、七月便能分辨「之」、「无」二字;五、六岁学作诗,九岁时已熟谙声韵;十五岁知有「进士」之名后,便勤奋苦读。他在《与元九书》曾提到自己读书的情形:「二十以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信中提到自己因用功过度而发苍视茫,未老先衰的情形,他的用功程度,古今罕见,令人佩服。

长安物贵居大不易

十六岁那年,白居易到京师长安,曾拿着自己的诗稿去见大诗人顾况。顾况时任著作郎,恃才傲物,看到他的名字叫「居易」,便以开玩笑的口吻说:「长安物贵,居大不易!」但是当他翻开白居易的诗稿,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春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时,却大为激赏,改变口吻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并感慨地说:「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见《唐摭言》)可见顾悦对他极为赏识。

然而白居易虽文采早发,资质过人,却因家境贫苦,直到二十八岁才到长安应试,登进士第;三十一岁再应吏部试,中甲科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因而认识元稹。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入为翰林学士,并与元稹、李绅等人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诗歌不在「嘲风雪,弄花草」而是在「救济人病,裨补时阙。」并提出「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理论。白居易作诗讲求通俗浅白,平易近人,哪怕会被人说成「俚俗」。宋人惠洪《冷斋夜话》载:「白乐天每作诗,令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可见他不仅提倡白话诗歌,同时也是个实践者。他将《白氏长庆集》的近三千首诗,分为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他自认为讽谕、闲适两类最具价值,讽谕诗「上可补察时政,下可泄导人情」,反映出社会现象,而闲适诗则表现出他生活中较闲适的一部分。

《白氏长庆集》中,多次提到品茶的情景,显示他悠闲生活型态的一面。自古以来,酒一直是中国文人的生活必需品。酒,当然也是白居易的最爱,他还曾做十四首《劝酒诗》,在序中提到他常利用公务闲暇饮酒赋诗(「予公秩东都,居多暇日,闲来辄饮,醉后辄吟。」),但茶也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良伴,每每在他酒渴之时,往往就会想到喝茶解酒止渴,「药销日晏三匙饭,酒渴春深一碗茶。」(《早服云母散》)「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满瓯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萧员外寄新蜀茶》)「驱想知酒力,破睡见茶功。」茶是解渴良品,亦是提神良方。

辟园植茶悠游山林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因直言被贬江州司马。次年,某一天他来到浔阳江边,听到江上传来琵琶声,听到商人妇人凄凉的身世,与「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自己命运相同,遂写下了有名的《琵琶行》。次年,他游庐山香炉峰,见到香炉峰下「云水泉石,绝胜第一,爱不能舍」,于是盖了一座草堂。后来更在香炉峰的遗爱寺附近开辟一圃茶园,「长松树下小溪头,斑鹿胎巾白布裘;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鹿林鹤是交游。云生涧户衣裳润,岚隐山厨火竹幽;最爱一泉新引得,清冷屈曲绕阶流。」(《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题东壁》)悠游山林之间,与野鹿林鹤为伴,品饮清凉山泉,真是人生至乐。

白居易爱茶,每当友人送来新茶,往往令他欣喜不已,《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诗中叙述他在病中收到友人忠州刺史李宣寄来的新茶时的兴奋心情,立即动手勺水煎茶,并从「不寄他人先寄我」句可看出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此外从《食后》:「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何处堪避暑》:「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闲眠》:「尽日一餐茶两碗,更无所要到明朝。」(《闲眠》)这些诗中,知道「醒后饮茶」似乎成了白居易的一种生活习惯。

乐天知命禅茶一味

贬江州以来,官途坎坷,心灵困苦,为求精神解脱,他开始接触老庄思想与佛法,并与僧人往来,所谓「禅茶一味」,信佛自然与茶更是离不开的。「或吟诗一章,或饮茶一瓯;身心无一系,浩浩如虚舟。富贵亦有苦,苦在心危忧;贫贱亦有乐,乐在身自由。」(《咏意》)

吟诗品茶,与世无争,忘怀得失,修练出达观超脱、乐天知命的境界。

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因牛李党争日烈,朝臣相互攻讦,白居易上疏论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七月除杭州刺史。到杭州之后,白居易修筑西湖白堤,以利蓄水灌溉,又浚深李泌旧凿六井,以便人民汲饮,因此受到杭州百姓的爱戴、感念。而杭州任期,也是他生活最闲适、惬意的时刻,由于公事不忙,遂能「起尝一瓯茗,行读一卷书」独自享受品茗、读书之乐。而「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诗人更进而欲以好茶分享好友。

酒茶老琴相伴以终

后来唐室国祚日衰,乱寇时起,白居易已无意仕途,遂告老辞官。辞官后,隐居洛阳香山寺,每天与香山僧人往来,自号香山居士。「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鼻香茶熟后,腰暖日阳中。伴老琴长在,迎春酒不空。」诗人在此暮年之际,茶、酒、老琴依然是与他长相左右的莫逆知己,唐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诗人与世长辞。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朱元璋与灵山茶的故事


朱元璋是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兄弟姊妹五人,他排行老五。在他17岁那年,父母和3个哥哥因遇上灾荒和瘟疫相继死去,姐姐出嫁。贫穷到极点的朱元璋只好到皇觉寺去当和尚,寺庙虽然以济善为本,但也因朱元璋赤贫,在寺庙里只当个仆人,整日打水扫地。后来庙里也缺粮断炊,老和尚只好让他芒鞋托钵到淮西一带(今信阳一带)化缘。当时官场腐败,“盗贼”横行,他如同飘萍一样到处流浪。第二年农历三月初一来到了灵山寺,灵山寺和尚对他还算不错,不管白天化缘有无收获,都让他吃好穿暖,在这里第一次喝到了灵山茶。云游7年,有4年是在灵山寺度过的,身体也慢慢壮实起来。24岁时天下已经大乱,胸怀大志的朱元璋又回到濠州。他的好友汤和劝他参加起义军,正欲去寺庙占卦,不料寺庙起火,走投无路,于农历闰三月初一加入郭子兴的起义队伍。

由于他身强力壮,作战勇敢,很快得到提拔,同时郭子兴将义女马氏嫁他为妻。郭死后不久,他便成了起义军队伍的首领。

在转战江淮时,又是农历三月初一,吃了败仗,幸好离灵山不远,他便只身逃往灵山寺。因他穿一身戎装,与和尚又分离几年,和尚们看见他,似曾相识,但又不敢贸然相认,只得不厌其烦地问他姓甚何名,朱元璋此时哪里敢透露真名实姓,见问得不耐烦,提笔在寺庙的墙上题诗一首:

战罢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主,只管叨叨问姓名。

这首诗向和尚们说明了他就是当年的朱元璋,现是义军首领,和尚们一看心里都明白了。于是以礼相待,赶忙准备饭菜,敬上一杯灵山茶。和尚们看他身上还有几处刀伤,便按医书上介绍的方法,用九龙潭中水,浸泡灵山茶,替朱元理擦洗伤口。说也奇怪,朱元璋在连续擦洗后,疼痛逐渐消失,经过一夜的休息,伤口全部痊愈。第二天清晨,由和尚指点从马放沟到天花板桥投奔自己的主力部队去了。

当上皇帝的第三年,想起自己能有今天,应该好好感谢灵山寺的菩萨保佑,因灵山寺曾使他体魄强壮,吃败仗遇难时又得到庇护和茶水治伤,他虽然因当过和尚这段不光彩的经历而痛恨寺庙,并下令让全国一半和尚还俗,但灵山寺应该特殊。又一想,我如今是天子,我当年题的诗不知和尚们保存没有,如果保存下来了,寺里的和尚更要优待。他曾想:或许菩萨真的能保佑。为了巩固帝业,他决心亲往灵山降香。于是派一使者先到灵山调查那首诗的情况,并对那使者交待:“如果那首诗还保存着,立即回应天府禀报,那首诗如果被毁无存,将当年毁诗和尚和主持僧一并押进京城。”使者接旨后很快来到灵山。原来朱元璋题诗后,和尚们怕元军过来找麻烦,赶快用暗红色石灰涂抹一层,搜捕朱元璋的人没有搜到,更没有见到题诗,灵山寺也就在兵荒马乱中相安无事。但当年参与涂抹的和尚听使者的来意后一个个都吓跑了。唯有一个有才华的和尚陈大同未走,他吩咐其他和尚赶快又用水冲去表层暗红色的灰层,隐隐约约地露出原来题诗的痕迹。并指着这些痕迹向使者介绍:“朱洪武皇上的题诗是天子题诗,我们这个小庙岂敢保留,就是留下来鬼神也要犯愁,所以我们才施以法水,涂抹一层予以保护,但仍然盖不住天子的旨意,所以至今还有痕迹像龙泉冲牛一样。”

使者查清情况后,立即赶回京城向朱元璋汇报,这就更加坚定了朱元璋亲往灵山寺降香的决心。于是向所辖的府、州、县发出圣旨,各级地方官员依旨作了迎接准备。罗山县令还专门去灵山向老和尚打听朱元璋的饮食爱好,和尚们也准备好朱元璋爱饮的灵山茶。

选个什么日子到灵山,他历数前两次日子,均是三月初一,而且起兵讨元也是三月初一,三月初一,洪武发迹。便决定仍在三月初一上灵山。

洪武三年,为了不让世人留下他求菩萨保佑江山的话柄,只带几个心腹秘密前来。三月初一,朱元璋第三次来到灵山寺,这次降香与前二次自然不同,不吃斋饭,而是山珍海味。和尚们拿出灵山一枪一旗的灵山茶,这茶是朱元璋过去未曾见过,更没曾喝过的。当汝宁府派来的巧厨师精心地用九龙潭中的泉水沏泡好灵山茶送到朱元璋面前时,朱元璋打开茶杯盖,一股沁人肺腑的清香直扑口鼻,未曾入口,便产生了一种飘飘然欲仙之感,一口茶进去,舌尖首先有一种浓郁的醇厚之味。朱元璋虽说当了皇帝,有天下各种贡茶,但此时只觉得哪一种名茶也赶不上灵山茶。一杯茶没喝完便对身边的说:“这杯茶是哪位官员沏泡的,给他连升三级官”。跟随他的一个贴心师爷忙说:“那是汝宁府派来的厨师沏泡的”。意思是他不是什么官员,无法升官。朱元璋也听出了那位师爷的意思。但这杯清香甘甜的茶水使他兴奋得无法克制,再次传旨:“他是厨师也要升三级官”。那位师爷只好照办。一边嘟哝着发牢骚:“十年寒窗苦,何如一盏茶。”

朱元璋一听这位师爷的嘟哝,知其因为没有给他这位有才者连升过三级官有意见,便对他说:“你刚才像是吟诗,只吟了前半部分,我来给你续上后半部分:‘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

就这样,那位厨师连升了三级官。朱元璋降香后即下旨拨一笔巨款,将灵山寺原来的三层殿修成七层大殿,外带厢房。亲笔写下“圣寿禅寺”横匾,封陈大同为金丘峰禅师任主持僧,赐他半副辇驾到京城免费游览。并命州县要在灵山一带大种茶叶,每年贡必须是一枪一旗的灵山茶。从那以后灵山周围大种其茶,当地不少山因种茶改为茶山(彭新)、茶沟(李家寨)、茶坡等。明朝修的《河南通志》载有河南地方唯一名茶:“罗山茶产在汝宁府信阳州。”明代灵山茶在淮南独占鳌头,与朱元璋的提倡不无关系。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张金川: 用品牌创意 讲好茶故事》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