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罐,茶人储茶的容器,也是茶叶梦想的家。每个茶罐,都是入境的方舟。是茶人的道场。在持续茶席、茶场域之间,产生每一泡茶汤相容并蓄的存在,正是每一次茶生的流转。

茶罐,清香而内敛,自然而随性,平凡中却不失自己的品位。茶罐,有灵性也有个性,亦唯有它,才让凡俗生活多出一分清雅。

一个小小的茶罐,禅意盎然,有人生的三昧、有佛学的感悟、有茶人的心情与品味。禅茶一味更多体现的不只是茶与禅的相符,更多是体现一种静的生活方式,从这茶罐中体验不太一样的人生滋味。

我喜欢各型的紫陶茶罐,无论是暗红的、纯黑都如一高贵的艺术品,置放在茶席或是茶几上,伴着那缓缓弥漫的茶香及空灵幽雅的琴韵,寂静淡然的感觉漫染心扉。一泓心湖,漪涟层叠。淡淡的茶香,澄灵的情怀,伴随如水的思绪,温润清澈,蔓延飘远。

幽月人独寂,品茗悟心音。月华如霜,安坐如禅,喜欢,在淡雅舒缓的琴韵中,漫卷诗书,晓阅词韵;喜欢,在秦砖汉瓦的沧桑里,畅游沉醉,痴狂飞扬;喜欢,在唐风宋律的凄美中,痴恋缠绵,跌宕回旋;喜欢,在星空的夜晚,逃离喧嚣的人群,冲一杯淡然的新绿,听一曲幽绝的琴韵。

一个人孤独的静坐,看星河璀璨,听虫鸣天籁,沐月光之临风,品清茶之苦涩,那股淡淡的茶香,是那么的让人沉醉,让人恬静,让人心旷神怡。

这样的神韵,还不足让你选一个心仪的紫陶茶罐入席吗?

小编推荐

如何看待建水紫陶的“缺憾美”?


不久前一位广西的陶友让我帮忙找一些明显瑕疵的紫陶壶(甚至摔碎成几块的也行),他说想做金缮。他觉得将残缺的部位通过各种金缮的线条再次连接起来,会产生一种奇妙而迷人的缺憾美。

对于有一些残缺的作品,可以通过很多种修补方式产生新的各式各样的风格。原本残缺的部位是一种具体的“无”,你却恰好可以在这个残缺的部位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各种创意,于是在这个“无”的部位就会衍生各种“有”出来。

要进行类似的从“无”到“有”的再创作,有一个前提条件是残缺的主体还存在,以这个主体为基础,你才能想象出、创意出并最终实现各种各样的“缺憾美”。

这让我想起诗人、小说家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他在文章里表达了关于“缺憾美”的两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维纳斯丧失了双臂,她的双臂是一种具体的确定的“无”。但恰好因为没有具体的双臂,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给维纳斯“安装”无数双各式形态的双臂,产生无数种形态的“缺憾美”。他写道:

“比如,也许她的左手掌上托着一只苹果,也许是被人像柱支托着,或者是擎着盾牌,抑或是玉笏?不,兴许根本不是那样,而是一座显露着入浴前或出浴后羞羞答答的娇姿的雕像。而且可以进一步驰骋想象——会不会其实她不是一座单身像,而是群像中的一个人物,她的左手搭放在恋人的肩头。”

第二个观点是缺憾美应该以主体的完整为前提,丧失了主体的完整性,或者完全没有主体作为依托,缺憾美也将不复存在。他继续写道:

“除了两条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假定丧失的不是两条胳膊,而是其他的肉体部分,恐怕也就不会产生我在这篇文章中谈到的魅力了。譬如说,眼睛被捅坏了,鼻子缺落了,或是乳房被拧掉了,而两条胳膊却完好无损地安然存在着,那么,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

之所以引用清冈卓行的这篇文章,回到建水紫陶这个行业,我也想表达类似的看法。追求完美不止是建水紫陶的理想,也是这个世界大多数事物的理想。即使是缺憾,很多人也要追求完美的缺憾,读起来有点拗口,但实际就是这样。

不过紫陶由人通过大脑去想象和设计,通过双手去制作而成;双手毕竟不是机器,难以做到完全的分毫不差,实际上,机器制作也有自己的误差范围。

出现一些人工的印记,或者更严重一点,出现瑕疵,当然会令人心痛和纠结。当我们习惯于以一种完美主义者的心态去看待一件作品而感到难过时,不妨换一种欣赏“缺憾美”的心态。是的,美的形态有很多种,欣赏美的方式也有很多种。

明白手工艺作品的缺憾无可避免,我们或许可以借鉴一下清冈卓行的审美方式,脑补出心中完美的姿态;只要作品的主体完成度够好,并且我们清楚地知道了问题出现在哪里,那么,当我们选择接受时,或许可以豁达地说一句“瑕不掩瑜”啦。

紫陶怎么养


紫陶的养法,要原料优良、一壶一茶、忌沾油污、不留茶渣,及时清理、不急不躁,循序渐进、妥善安放,避免磕碰。悉心呵护,深情相对,久而久之,手中的那把壶日渐细腻、晶莹、光滑、净亮,如玉似鉴。

紫陶的养法:

1、原料优良,工艺过硬,

一把新壶,从泡上它的那一刻起,便与人结缘。选择一把质地上乘的紫陶壶,是养好一把壶的基础。低劣、残缺的壶无论养得多少,毕竟还是输在了起跑线上。品质保证,用心待之,一段美妙的缘分就有了开头。

2、一壶一茶,专业纯粹,

紫陶壶虽然结构紧密、坚硬,但是也定透气渗水,能吸纳茶的香气及吸收茶汤,壶色也会随之改变,形成一个无形的亲密稳固体系,不仅能保持茶性,也能泡养一把好壶。因壶适茶,因茶选壶。混用茶壶和茶,易串味,也影响壶色。所谓一壶一茶一世界,一生一世一双人,最佳的状态便是如此。

3、忌沾油污,洁净触碰,

紫陶壶一旦沾染到油脂,从外观上来讲易将壶面弄花,从壶内部来讲易产生异味。碰过油的手一定洗净了再摸壶。人手分泌的体液能够促进紫陶包浆,所以用洁净的手摩挲、把玩十分必要。

4、不留茶渣,及时清理,

茶水在久置后会氧化生出褐色的茶锈附着在茶具内壁上,长期饮用含有茶垢的茶水会影响身体健康,因此,每次泡完茶后,应倒掉茶渣,用热水冲去残留在壶身的茶汤,以保持壶里壶外的清洁。不使用时保持壶内干爽,绝对不可积存湿气,如此养出来的紫陶壶,才能发出自然的光泽。

5、不急不躁,循序渐进,

所谓的珠圆玉润,不是一撮而就。泡茶之道旨在怡情养性,所以养壶的方式应符合这种精神,循序渐进,不必急于一时,如同培养树苗般,揠苗助长则难免有失自然形成之功,如此养成的壶才温润可亲。安静耐心的养壶,就是耐心细致而柔软的善待自己,善待与壶之间这场细水长流的曼妙之旅。

6、妥善安放,避免磕碰,

打磨过的紫陶外观明亮美观,温润皎洁如玉,所以在平常的放置和把玩中要倍加小心,避免和硬物磕碰造成刮痕和损坏,防止心爱之物受伤。

紫陶的开壶方法

1、用清水、牙刷洗刷新壶表面的尘灰和壶内里的陶屑,切记不可使用任何洗涤剂和消毒剂。

2、把壶放到平底锅的温水中,然后用小、中火把温水煮沸,沸腾5分钟后放入茶叶,最好是准备这把壶喝什么茶就用这种茶叶,可用等级差的茶叶,茶叶量1-3两,放入茶叶等待10分钟后就可熄火。

3、待熄火冷却5分钟后可再次点小中火将此茶水煮沸,茶水沸腾15分钟后即可熄火,用余热焖壶10分钟。然后再点小中火重新煮沸茶水,待煮沸15分钟后,将壶和茶水一起冷却3-5个小时。

4、最后取出壶用清水冲洗,用干净布擦干壶身,新壶自然晾干后即可以正常使用了。

建水紫陶——好泥、好陶


泥对于陶器来说是最根本的天性,而繁杂的工艺,只是对泥后天的再造。没有好底子,何来好面子。一件精美的陶器离不开一团好泥来塑。

于紫陶而言,它有独步天下的阴刻阳填,无釉磨光,声如磬,体如铁,色如铜,明如镜,泡茶隔夜不馊,栽花不烂根,泡水不发臭。之所以那么好,说白了天生泥料底子好。

储量足:建水紫陶的泥料全部取自建水境内,分布于1300——1600米的坝区和丘陵地带,呈带状深埋于地表之下。

虽然开采起来稍有难度,但储备量可一点不少,具有关部门统计,现如今勘探到的可用陶土面积已达68.56万亩。

按如今的年消耗量来计算,近百年内无需为此担忧。也正是由于如此充足的储量,纯天然未经提炼的陶土目前成本较低,因此市面上使用的泥料皆为纯天然泥料,不加注任何化工原料,也不存在诸如其他陶瓷产区泥料造假的情况,无需为此困扰,消费者可放心购买。

含铁高:制作建水紫陶的陶土共有五种,我们称之为五色陶土。分别是红土、黄土、五花土、白土、青土,五色土几乎都含铁,以熔点1565℃的Fe2O3三氧化二铁(正三价)的形式存在。

其中由属红土、五花土、黄土含量最高。在入窑烧制过程中,经过还原反应,形成Fe3O4四氧化三铁,而这个四氧化三铁俗称磁铁,磁铁对水质起到了一定的软化作用。而建水紫陶体如铁(尤其是柴烧作品有较为明显的金属光泽及质感)正是由于其较高的含铁所致。

建水紫陶吸铁实验

泥料细:建水紫陶的泥料在自然状态下土质细腻纯净呈胶泥状。被晾晒干后,用手揉搓即可成粉末状。

水混合,过滤再陈腐,泥料目数在200——300目左右有的甚至高达400目(参考宜兴紫砂泥料细腻度多在100目以下)。

反复多次的过滤掉杂质,让原本很细腻的泥更加细腻

如此细腻的泥料,也造就了建水紫陶独道的“阴刻阳填”工艺,并且在烧制过后,通过打磨抛光即可形成亮如明镜的质地,仿佛施了釉彩般,因此后人称为“无釉磨光”。

在实用性方面,烧制过后的紫陶具有特殊的气孔结构,单面透气的特性介于双面透气的紫砂与不怎么透气的瓷器之间。半透不透的紫陶因此泡茶隔夜不馊,存茶恒温恒湿,栽花不烂根,泡水不发臭。

可高温烧制:建水紫陶的烧制温度普遍在1100℃——1200℃之间。最高的可达1250℃。(具体的烧制温度需更具泥料配比所决定,每一个陶艺人熟识自己的泥料所需的温度,因此烧制温度并非固定)。

根据相关陶瓷烧制研究发现,低于900摄氏度烧制的陶瓷吸水性在8%——15%,容易结垢,吸味,难清理。(例如低温烧制的茶壶养起来就相对容易较脏),硬度略差,抗摔磕碰性能差。且声音发闷,光泽暗淡不显精致。而建水紫陶烧制的温度接近瓷的烧制温度,吸水率低。易保养使用,轻轻摩擦敲击声音清脆。固有声如磬之美誉。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紫陶茶罐,不求美只为养心》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具资讯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具资讯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