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壶除了材质自然古朴之外,吸引着众多壶友的还有其诸多的装饰手法,不同的装饰方法所表现出来的效果不同,而传达的心情也不一样。大部分的装饰方法都是在泥坯制作后再完成的,也有烧成后完成的工艺,无论是哪一种装饰手法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有些是从其他陶种移植而来,有的是新挖掘而出的方法,然而在历史上有一种特殊的装饰加工方法,即清末民国年间暹罗(今泰国)定制的紫砂茗壶,我们称之谓“水磨壶”,据资料记载,“水磨壶”亦称作“抛光壶”。

何为“抛光”

“抛光"也称"车光",是紫砂成品表面加工的一种方法。经抛光处理的紫砂器表面形成一层玻璃相的光泽。民国初期至二次世界大战前,暹罗(泰国)客商订制一批紫砂『独钮壶』,运到泰国後由工匠进行抛光,并将盖钮、壶嘴端部及口沿盖沿部包上金属(主要是铜,也用金、银的)产生一种特殊的观感效果。

抛光壶的缺点

国内使用紫砂器一般不抛光,因为抛光後的紫砂器失却了质朴的肌理,玻璃相的光泽不如自然的宝光温润可爱。

与宜兴紫砂相反,我国云南建水陶及广西钦州陶的大部份产品均要经过抛光处理,因为两地的泥料性能与紫砂截然不同,泥坯的工艺容纳量太差,只能依靠成品加工。据说抛光的程序是先用研磨料制成的砂石均匀磨去制品表皮的粗糙面,使其达到一定的光洁度,然後用高速布轮或毡轮沾粘些抛光辅助剂进行抛光,即可达到光可鉴人的效果。

抛光壶的生产背景和历史价值

清末民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我国战乱不断,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宜兴紫砂行业也不例外。适蓬暹罗定制一些紫砂茗壶,鉴于当时特定的社会、经济背景,紫砂界能有国外定单生意,整个紫砂行业都十分重视,商家网罗了很多的制壶名家参与制作,如蒋贞祥、俞国良、程寿珍、王寅春等。这些工艺精良的壶就现代名家来做的话也非易事。紫砂茗壶运至暹罗后,当地人们如获至宝,由于各国的民俗习性和审美观的不同,在他们心目中,紫砂器完全等同于珠宝,尊贵而稀有。当地的名工巧匠完全沿用东南亚一带较为发达的珠宝加工工艺对紫砂茗壶进行了水磨抛光加工,使紫砂器表面形成一种光可鉴人的玻璃相光泽,并在口沿、盖钮和盖沿等处用金、银、铜进行包装,使之产生一种特殊的类似于珠宝的观感效果,以致泰国皇室及富商也都争相收藏。

实际上水磨抛光的技艺是中国几千年来早就存在的工艺手法,运用于陶瓷装饰方面则可见于汉、唐遗器,远比只有五百余年的紫砂陶艺历史更早。但是将此种装饰手法运用于紫砂陶艺作品之中的案例却是出现得相当晚期,据悉最早的历史水磨壶当在道光年之后,究其因缘应是外来订货之因。

紫砂”抛光“工艺不仅丰富了紫砂装饰艺术,而且极大提高了宜兴紫砂在海外的知名度。(来源:紫砂圈,

小编推荐

紫砂壶清水泥详解


紫砂被称之为五色土,其泥料种类很多,玩壶的朋友也大多可以分辨一些泥料,但是其中有一种泥料却让很多壶友困惑,便是「清水泥」。

其实紫砂原矿料中没有清水泥这个说法,清水泥是后来的人给的称号。

清水泥,最早是指「选用单一的原矿泥料,不掺杂其他任何矿料调配,粉碎加工后,直接拌合而成的泥料」。

现在业内将「不掺杂其他矿料或拼配,作品烧成后,色泽偏红的紫泥」,定义为「清水泥」。

清水泥为纯种紫泥矿,宜兴陶者呼之“普泥”,为较常见之泥料;良者稀而贵,劣者多而廉;玩家习称“红紫泥”,乃作与赏二者最推崇之泥料。

泥性干湿易掌握,稳定性高,黏性合理,成型较易。泥色醇和尔雅,文人气息浓厚,大小件作品皆可展现紫砂风华;易与使用者产生共鸣,为明初陶手最喜使用之泥料之一。

使用日久愈呈红润包浆泡茶易上手,亲和力佳,温度掌握简单,可轻松冲茗,泡养日久愈加红润朴拙,古穆端庄。适合泡普洱茶各种系列、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铁观音、花茶、红茶、绿茶等。

紫砂壶的泥绘工艺


紫砂壶泥绘工艺是传统的平淡朴实的紫砂壶装饰手法之一,它始于明末清初,清乾隆年前后已经盛行。顾名思义,泥绘是用异色或本色的细泥浆在壶身表面书写绘画,它以笔作为工具,以紫砂泥料作为墨水,以绘代工,较粗犷的手法只呈现一种平面效果,而精致的泥绘作品则通过线条的粗细与长短,面积的大小与厚薄来体现画面事物的虚实与远近,具有一定的立体感,恰似薄浮雕的效果。普遍的题材有花鸟山水诗文等,以中国画构图形式入画,古韵典雅,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泥绘装饰是在泥坯完成后进行绘制,绘手除了必须具有一定书画功底外,更要对泥性有基本的了解,把握好泥坯及绘料的收缩率及干湿度是制品成败的关键,如壶坯干湿度不一致,粘附力差,泥绘图案易剥落。

目前存世的代表作有陈鸣远的梅干壶,此壶壶体表面以有色的泥浆堆积而成,壶身淡黄色的梅花与紫红色的壶胎成强烈的对比,栩栩如生。此传世作品现藏于美国西雅图博物馆。

还有藏于苏州博物馆的泥绘山水紫砂笔筒,由多种色泥绘制,与本色胎体融合呼应,层次分明,画面生动,笔法细腻,立体感强,是紫砂泥绘装饰的传统经典代表作品,此笔筒作者为清初泥绘高手杨季初。

另外还有陈汉文、邵春来,也都是当时的泥绘高手,他们用笔老练,对泥色把握准确,作品意境深邃,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为紫砂泥绘装饰之范例。

关于紫砂壶的“焐灰”工艺


众所周知,焐灰在古代是作为一种掩盖泥色不匀的装饰手法,焐灰之后茶壶通体都成黑色,假如茶壶烧成后壶身颜色不一,比如泥料中有黑晕,那就可以使用焐灰来补救。经过焐灰后,壶体颜色统一了。今天,焐灰的技术日益成熟,成品率也越来越高,更由于焐灰后呈乌金色,色泽黑而不闷,泡养后非常漂亮,犹若墨玉,越来越收到壶友的追捧,所以现在也被当作一种常用的装饰手法使用,不是泥色不匀的作品也有经过焐灰后售卖的。

焐灰的方法:

⑴茶壶必须烧成以后再焐灰

⑵将壶放入钵内用木炭粉等物填充,其作用是将壶与空气隔绝开,使其处于缺氧的状态下二次烧成。温度控制在1000度以下。

焐灰的原理:

紫砂泥主要的着色元素是铁,比如紫泥和朱泥,烧成后成紫色或红色。焐灰的作用则是将紫红色变成黑色,主要就是利用其中的铁元素在不同状态下呈色不同的原理,在第一次烧成是有氧气氛中进行铁元素和氧充分反应变成氧化铁(Fe2O3),呈现紫、红色,而在焐灰则是缺氧状态下(还原气氛)烧成,铁元素在缺氧状态下,在木炭粉(元素C)发生反应,碳元素(C)结合了氧化铁(Fe2O3)中的氧离子,变成二氧化碳逸出,而氧化铁Fe2O3)也被还原成氧化亚铁(FEO),氧化亚铁呈黑色,所以焐灰的作品呈黑色。

综上所述,焐灰的原理就是泥料中主要的着色元素氧化铁在缺氧的环境中和木炭粉发生反应,被还原成了氧化亚铁,所以焐灰没有任何有害化料的加入,只是铁元素改变了存在的形式而引起了颜色变化。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紫砂壶的“抛光”工艺详解》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具资讯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具资讯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