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根据贵州省政府食安办2014年食品安全工作安排部署和贵州省2014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方案,为确保全省茶叶质量安全,贵州省农委组织开展茶叶病虫害防治用药专项检查,要求各地农业部门组织对辖区内茶叶病虫害防治用药的经营、使用情况进行拉网式排查,对各地设立茶叶用药专柜、茶叶生产基地农药使用记录、茶叶(青)产品抽检等情况进行检查。

6月12-27日,贵州省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省农业执法总队、省植保站、省茶办组织两个督查组分赴都匀市、贵定县、印江县、正安县、雷山县、金沙县等9个茶叶生产重点县进行督查,查看了18个茶叶生产基地、15个农药经营店,对茶叶基地存在的农药使用记录不及时、不规范,农药存放不规范等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并要求生产基地进一步加强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治,加大杀虫灯、黄板等推广使用力度,树立质量安全责任意识,加强茶叶产品检测,提高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督查组还在基地培训了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对督查中发现的部分农药店经营过期农药、试验农药、未建立农药经营台账等违规行为,责令当地农业行政部门立案查处,并提出了茶叶用药专柜建设要求。m.cY260.coM

Cy260.com精选阅读

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让咸安茶农尝到甜头


11日,咸宁市咸安区贺胜桥镇汪大珍茶场老板张长川正忙着安装杀虫灯、黄色板以及诱捕器,抢抓时节防治茶叶病虫害。

“这是一种全新的茶叶病虫害防治技术。”张长川介绍,自己的茶园被纳入咸安区核心示范茶园建设后,前年开始尝试这些新方法,不仅省工省本,农药残留也减少了。“往年要治虫5次以上,去年只治了2次。”

近年来,为做大做强茶产业,咸安区着力打造一批优质茶叶生产基地。区农业局积极引进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和产品,集成使用了太阳能杀虫灯,茶尺蠖性诱杀虫平台和黄色粘虫板等绿色防控技术。该技术操作简便,无污染,无农药残留。

经过三年的试用,示范基地内害虫控制效果明显,农药使用量下降20%,防治成本下降25%。

目前,该区使用绿色防控技术的示范茶园达到3000亩,茶叶质量安全更有保障,经济效益也明显增加,茶农对防控技术充满信心。下一步,区农业局将在全区茶园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安溪铁观音茶园利用生物技术防治茶叶病虫害


在福建省安溪县某铁观音茶园里,一面面书本大小的黄板均匀地插在其间,黄板上满是被粘住动弹不得的害虫。这些黄板叫诱虫板,黄板上装有一个小小的诱芯,诱芯中放有人工合成的昆虫信息化合物。信息化合物释放后,害虫就会被引诱过来,被诱虫板粘住而“有来无回”,是茶园害虫茶小绿叶蝉的克星。

据专家介绍:信息化合物模拟昆虫熟悉的气味,通过气味将虫子引过来,再用物理方法杀虫。诱虫黄板的成本并不高,每亩茶园需插15至20片,每年的5月、9月各插放一次,年亩成本60元左右。

在该茶园里,还挂有夜蛾诱捕器和茶尺蠖诱捕器。诱捕器都有一个上空的瓶子,里面盛有药液,害虫被散发出的气味吸引,爬进瓶子就再也出不来。据介绍,针对不同的虫子研制的昆虫信息化合物也各异,目前研发出的已有上百种。其中,对交配期的害虫,就通过释放雌虫性信息素引诱雄虫,茶农们戏称是“美丽的陷阱”。

以往一年采茶季,每季都要喷施农药3次,一次农药要30多元。“这几年铁观音茶叶效益不错,但病虫害防治成为茶农的一大烦心事,打化学农药就怕农残超标外面人不买。”某茶农说。

“生物防治比单纯的喷施农药不仅省钱,关键是不用担心农残超标。”安溪县农业局负责人介绍,生物防治虫害示范基地里的茶园农药使用大大减少,年亩增收节支250元。

金秀发布茶园主要病虫害发生实况及其防治意见


据金秀县农业局植保站6月19日调查,当前金秀县茶园主要发生的病虫害有茶假眼小绿叶蝉、茶蚜、茶梨蚧、黑刺粉虱、茶毛虫、茶卷叶蛾、茶尺蠖、茶炭疸病、茶苗立枯病等,各茶区要加强田间调查,及时用药防治,确保全县茶叶产业健康稳步发展。

一、发生实况

1、茶树吸汁类害虫 

据调查,茶假眼小绿叶蝉百叶虫量高的为68头,低的为2头,平均36头,其中1-2龄若虫90%以上;茶蚜芽下二叶上有蚜10-24头,平均13头;茶梨蚧百叶虫量平均为1883头,90%以上为成虫;黑刺粉虱百叶有蛹量平均为14头。田间已出现明显危害状,受害重的茶园,茶芽萎缩枯焦,叶片无光泽、长势衰弱。

2、茶树食叶类害虫 

茶卷叶蛾,平均每米茶丛有虫苞量为7个,其中有幼虫量为4头;茶尺蠖,平均每平方米幼虫量为3头;茶毛蛾,平均每平方米茶行有幼虫量为5头。部份失管茶园叶片被吃光,只剩下枝梗。

3、茶炭疸病

据调查,叶病率8-18%,平均9%左右。

4、茶苗立枯病 

该病主要为害茶苗茎基部,也为害新梢。病斑初期为暗褐色,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后期呈灰白色,病斑微下陷,上生许多黑色的小粒点,最后叶片枯萎脱落,全株枯死。据调查,在上古陈茶叶苗圃中,病株率在0.5-2%之间。

二、防治意见

1、农业防治 

加强茶园管理,中耕除草,合理修剪、台刈受害害严重及衰老的茶园,并集中处理。茶季及时分批勤采,必要是适当强采茶,可有效的抑制虫口的发生。

2、物理防治

在茶卷叶蛾等磷翅目成虫发生期设置黑光灯、电灯或糖醋液诱杀成虫。

3、化学防治

(1)茶树吸汁类害虫

选用10%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10%联苯菊酯乳油4000-5000倍液喷雾。

(2)茶树食叶类害虫 

选用10%氯氰菊酯乳油或2.5%氯氟氰菊酯乳油、10%联苯菊酯乳油3000-5000倍液,15%吡•联苯1000-1500倍液喷雾。

(4)茶炭疸病 

选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75%百菌清800液、25%咪鲜胺乳油1000-1500倍液、10%多抗霉素1000倍液喷雾。

(5)茶苗立枯病 

在发病初期用0.7%的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或50%的多菌灵、70%的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75%的百菌清800倍液、代森锌600倍液喷雾。

信阳浉河区董家河镇狠抓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


进入夏季,也是茶园病虫高发季节,茶树病虫害的科学防控尤为重要。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镇多措并举,大力推广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确保了茶叶产品质量和茶产业安全,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

加强广大茶农的技术宣传与培训。在区、镇各级茶技人员的帮助下,广泛发动茶农、大力开展茶叶绿色防控技术培训,采取理论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向茶农讲解茶园病虫防治的重要性,提高茶农种茶技术以及茶园病虫防治技术水平,让茶农掌握更多无公害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指导茶农安全生产茶叶。

建立绿色防控示范点,辐射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新技术,扩大绿色防控技术应用规模。镇农业服务中心在车云、云雾、集云等村主要种植的茶园基地设立常规调查点,及时监测,掌握病虫动态,发布相关茶树病虫情报,为防控工作提供真实、详实、可靠的病虫田间数据,指导茶农进行防治。

加大对茶园管理的指导和监管力度。辖区各农药经销商对销售的农药产品分类陈列,设立了茶叶农药专柜,为茶园用药把住源头关,确保农民用药安全和茶叶品质,在做大做强茶产业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

安溪铁观音虫害无公害防治


无公害茶叶是指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茶叶的总称。主要表现为:空气质量、土壤、水源等符合茶树健康生长的要求;加工、包装等环节符合食品卫生要求;茶叶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有害微生物等指标符合无公害标准;生产过程对环境不造成破坏;茶水被饮后对人体健康不产生危害。通常熟悉的无公害茶有有机茶、绿色食品茶及低残留茶等。

为实现对虫害的绿色防治,确保茶叶的优良品质,泉州茶产业请来中国工程院陈宗懋院士参与相关研究项目。日前,安溪铁观音集团与陈宗懋院士联手,就《安溪铁观音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进行合作。合作双方将充分分析安溪铁观音主要虫害发生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提出确实可行的绿色防控技术。安溪铁观音集团还将结合项目研究得出的茶园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的参数和方法,制定安溪铁观音主要虫害绿色防控的技术规程,建立1000-2000亩安溪铁观音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基地,以便在有关产区示范、推广。

作为茶学家、茶树植保专家、中国茶叶农药残留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陈院士创建了茶叶中农药残留控制和茶园昆虫化学生态学两个新兴茶学领域。《安溪铁观音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防治铁观音茶园主要害虫的新农药筛选与研制;针对铁观音茶园主要害虫,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制出新病毒制剂;针对主要害虫,研制出标准化色板诱集产品等方面。

从茶叶大省到茶叶强省 四川茶企路在何方


12月18日至19日,四川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在成都举行。会议总结我省2014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提出2015年全省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预期目标和重点任务,并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

作为一家混合所有制企业主要负责人,四川省茶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颜泽文参加了此次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会议对当前和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的经济走势、发展现状有很多具有思想性和指导性的意见,”颜泽文在接受川网专访时表示,会议聚焦了四川经济在新常态下实现稳中求进的新机遇,“这个新常态不是过去简单的经济波动,而是国际、国内整个经济转型的调整期。我们如何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抓住新常态的发展,至关重要。”

美丽四川如何在新常态下率先发展

谈及参加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的体会,颜泽文表示,任何国家和地区不可能一直高速增长,“那样会堆积更多的泡沫。如今,我们的调整期更加科学,能更加有效地促进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的发展。”他介绍说,从中央经济工作会的精神,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讲话精神,都对此非常关注,“既要考虑创新,要考虑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要考虑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他认为,在这个新常态下,四川企业应该要立足四川,面向全国和全球,随时抢抓机遇,随时适应新常态的变化。“四川作为西部大省,有很多优势,比如区位优势、自然生态环境优势,美丽四川如何在新常态下率先发展,在特色产业和优势行业上引领发展,我们要充分找准优势、发挥优势、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助推川茶千亿产业整体转型如何抢抓机遇

对于川茶产业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抢抓机遇,颜泽文也谈了自己的看法。

“我觉得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所需要的投入,给农业、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他表示,川茶产业的发展同时涵盖了第一、二、三产业,“茶叶种植属于农业,加工属于工业,流通贸易属于商贸业,同时还能促进旅游文化的发展,能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我们回去后,会认真地学习领会省委经济工作会精神和内涵,更好地团结我们更多的茶叶企业,更多专合组织,更多茶农,如何抓住这个新常态的发展机遇来助推川茶千亿产业的整体转型。”

颜泽文表示,川茶集团的目标是要将四川从茶叶大省发展为茶叶强省,但在新常态下如何在产业发展上抓住机遇、寻求突破,来助推这个产业的发展,真正让这个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茶叶是走向国际的产业,不只是带动农民增收,它还能带动更多的就业等等。要把一个小茶叶当成一个大产业去做,在经济下行期间,多做贡献。这就是我的感受和心得。”

从茶叶大省到茶叶强省四川茶企路在何方

“要打造千亿产业的目标,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川茶的不足点。”谈及四川茶业的发展,颜泽文首先对短板看得十分清楚,“比如我们的面积虽然有400多万亩,占全国第二,但是川茶的基地比较分散,单元产值(亩产值)不是很高。”

他表示,川茶首先要提高种植化管理水平,确保川茶的质量安全,这是基础工作。“不管是国内消费还是国际消费,品质安全问题要做到零容忍。在保障品质安全的同时,还提高质量和数量,增加农民收入。”他认为,要从茶农持续增收上去下功夫,提高对茶农的组织化程度,增加茶农的科技含量,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运用成果的转化来让更多茶农通过科学来种茶,发展茶产业。

其次,发展四川茶业需要打造川茶的大品牌。颜泽文认为,“只有用川茶的大品牌才能走出四川走向世界,如果还像过去那样,一个企业去做一个品牌、一个县一个辖区做个品牌,怎么走得出去?”他说,品牌是重中之重,一定要集中财力人力物力打造川字号大品牌,一定要走出四川,走出国门。

他介绍说,在第十五届西博会上,川茶集团已经和俄罗斯签订了一个合作项目,作为川茶出国门的第一步。“中俄共同投资打造了一个大型茶产业工程。中方主要解决品种的选育,化、安全化种植,清洁化、规模化加工,还要考虑配套的物流体系。”他表示,俄方则要解决茶叶的仓储、分装车间、分销渠道,同时在莫斯科打造一个中国茶的茶文化健康体验中心,“实际上这是我们跨国界的产业提升计划,既能更好地发展和弘扬中国茶文化,也能让更多俄罗斯人了解中国茶,分享中国文化和中国产品。这就是我们打造川茶大品牌,开拓川茶大市场,带动川茶大发展的最有效举措。”

颜泽文表示,该项目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前期工作已紧锣密鼓地展开,预计2015年建成投产,首期投资是5000吨的规模,最终达到30000吨的规模,目标是要占到俄罗斯及周边茶叶消费40%的市场。“我们一定要抱团出川、抱团出国,打造大品牌,拓展大市场,才能更好地促进和带动四川千亿茶产业的发展。”

半个世纪的茶叶情缘——记贵州茶叶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汪桓武


汪桓武在湄潭沁园春茶园指导。

汪桓武在湄潭沁园春茶园指导。

“围着茶园走上几圈,特别是有着自己的研究成果的茶园,呼吸着空气中弥漫的茶香,心里很舒畅。”每天清晨,只要不下雨,汪桓武就会提着茶杯,围绕湄潭象山茶园走几圈,这个常年习惯源于汪老的半个世纪的茶叶情缘。

“1963年,我从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毕业分到湄潭茶叶科研所工作,当时这里的茶园很少,基本上以丛式茶园为主,条植茶园很少,当时全省都只有60余万亩茶园,品种也很单一。”汪老清晰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

当时的湄潭茶科所是一所省级茶叶科研单位,担负着全省80余个县市乃至西南地区茶叶的培育、栽种、科研等工作,汪桓武和单位同事们一起用脚步丈量全省所有茶区,足迹遍及当时的500余家社队茶场。

一次,茶科所要做一个关于贵州茶叶生产现状的调查,年轻的汪桓武和队友背起行囊、提着干粮踏上调查之旅。那一次走得最远的茶区是位于黔东南州岑巩县的一个较为边远的社队茶场。清晨,天蒙蒙亮就从凯里出发,沿着崎岖的小道在崇山峻岭中整整走了10多个小时,由于和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不通,他们一直到晚上11点才爬到位于山顶的茶场,才吃上饭,“那是我一生中吃饭吃得最香的一次。”汪桓武感慨地回忆着当年的情景。

在接下来的短短两年时间里,汪桓武走遍了贵州的每个茶区,写出了关于贵州茶叶生产现状的详实调查报告,并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观点。也因为有了这次艰难的实地调查,汪桓武为今后一直从事的茶叶科研工作积累了扎实的基础调查资料。他的很多课题都与这次调查有关,也让他有机会把科研与生产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他说:“长期以来,科研与生产形成的两张皮,其核心是科研人员没有与生产结合,没有解决生产中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产生了许多科研技术成果放在办公桌睡大觉,而生产企业又急需技术服务的矛盾。”

当时,下茶场时,汪桓武往往一呆就是一个月,在清明采摘季节还会呆上两个月,与工人一起采茶、制茶、研究解决茶青加工、茶形研制甚至机器的改造等工作。在历经磨难与艰苦的实际工作中,他一直坚定科研如何为生产服务、为经济服务的科学态度。多年来,他积极探索科研与生产的结合,开展了茶树品种施肥、种植、生化分析等试验项目,为贵州的茶叶生产及科研做了有益的尝试。在老茶园改造、新茶园种植、良种苗繁殖等方面汪桓武不遗余力,他提出的“揉层茶园春土回沟条基法”,解决了山地茶园水土流失与利用春土回沟提高肥力的问题,为贵州茶区茶叶生产打下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今天,当我们喝着清香扑鼻、滋味回甘的贵州绿茶时,有许多人可能还不知道上世纪七十年代那场关于贵州到底该发展红茶还是绿茶的争论。

“当年,贵州红茶大量出口到德国、欧洲等国家,很多茶界人士据此提出了贵州应该大力发展红茶的思路,汪桓武通过自己长期深入贵州茶区的实际调查中得出了结论:贵州其实更适合发展绿茶。汪桓武认为,贵州山高雾浓,再加上白天晴、晚上下雨的独特气候,更适合绿茶的生长。为此,汪桓武撰写了几千字的《贵州生产何类茶为好》《关于贵州发展绿茶的可行性》等文章,并在《中国茶叶》《浙江茶叶杂志》等知名茶类杂志发表,引起了国内许多专家的关注。一些有经验的专家专程来到贵州茶区深入调查,认为汪桓武提出的观点可行。两年以后,贵州开始大量发展绿茶。

当时,省内主要的绿茶生产方式是传统炒青绿茶,以一家一户的作坊式生产为主,无法批量生产并形成产业化。贵州适合发展绿茶成了定论,但生产什么样的绿茶却是学界争论不下的课题,为此,汪桓武和妻子赵翠英共同研制出“遵义毛峰”等名优绿茶品牌,他们潜心研制采摘、加工、制作工艺。1985年6月,农业部和中国在南京召开首次全国名茶展评会,遵义毛峰获得全国名茶评比第一名。专家在鉴定评语中对遵义毛峰给予了这样的评价:外形索紧细回直,色泽翠绿润亮,白毫显露,银光闪闪,内质嫩绿持久,汤色碧绿明净,滋味清醇鲜爽,叶底嫩绿鲜活。

与此同时,汪老先后取得不同等级科技进步奖4项,参与编写茶叶本,发表科技论文百余篇,研制并投入生产的名茶有遵义毛峰、银芽茶等获得部优产品称号及国家科委科技成果博览会金奖等光荣称号,个人获得贵州茶叶终身成就奖。虽然如此,汪老还想再走一次贵州大大小小的茶山,为贵州茶产业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心、出一份力。

如今,虽步入耄耋之年,汪老茶缘未尽,退休后,他重拾毛笔,用另一种方式表达着对茶、人生的理解。书香世家出生的他酷爱书法,书写内容主要以茶及茶文化为主,从文化上来推动茶产业发展。一手欧体书法练得很受业内称赞,每天的书法练笔也成为他晚年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

多年来的生活习惯和养身方式让今年78岁的汪老身体很健朗,他的茶人茶事茶情茶趣为爱茶之人树立了一块养身的典范。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贵州省农委开展茶叶病虫害防治用药专项检查》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种类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