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工夫茶,已成为当时研讨潮汕文明项目之一。饮红茶业[是大家平常生计中的一种外交礼尚,因此产生了许多礼俗。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因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会被烫,而茶是热的,满了接手时茶杯很热,这就会让客人之手被烫,有时还会因受烫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给客人形成尴尬。

“先尊后卑,先老后少”到人家跟前说声“请喝茶”,对方回以“莫拘礼”、“莫谦让”、“谢谢”。如果是较多人的场合,杯不方便回收,放在各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倒茶时,要先尊老后卑幼,第二遍时就可按序斟上去。对方在承受倒茶时,要有回敬反响,喝茶是老一辈的,用中指在桌上轻弹两下,表明感谢;小辈平辈的用食、中指在桌面轻弹二次表明感谢。“先客后主,司炉最末”。在敬茶时除了论资排辈,按步就方之外,还得先敬客人宾客然后自家人。在场的人全都喝过茶之后,这个司炉的,俗称“柜长”(煮茶冲茶者)才能够饮喝,不然就对客人不敬,叫“蛮主欺客”、“待人不恭”。

“强宾压主,响杯檫盘”客人喝茶提盅时不能恣意把盅脚在茶盘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轻手,不能让盅宣布动静,不然是“强宾压主”或“有意寻衅”。

“喝茶蹙眉,表明弃嫌”客人喝茶时不能蹙眉,这是对主人示警举措,主人发现客人蹙眉,就会以为人家厌弃本人茶欠好,不合口味。

“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主人冲茶时,头冲有必要冲后倒掉不行喝。因为里边有杂质不宜喝饮,本地有“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之称,要是让客人喝头冲茶就是欺负人家。

“新客换茶”宾主喝茶时,中心有新客到来,主人要表明欢送,当即换茶,不然被以为“慢客”,“待之不恭”。换茶叶之后的二冲茶要新客先饮,如新客再三推脱叫“盛情难却”。Cy260.COm

“暗下逐客令”本地大众热情好客,每以浓茶待人,但有时因本人作业关系喝茶时间长会误作业或是客人的话不投机,客人夜访影响睡觉,主人成心不换茶叶,客人就要察觉到主人是“暗下逐客令”,脱身告辞,不然会惹主人难堪。

“无茶色”主人待茶,茶水从浓到淡,数冲之后便要替换茶叶,如不替换茶叶会被人以为“无茶色”。“无茶色”其意有二,一是茶已无色还在冲,是对客人冷漠,不尽地主之谊;二是因为上一点引申对人不恭,就事不仔细,作用不明显,欲有“或人无茶色”,“茶三酒四秃桃二”本地人习惯于在茶盘上放三个杯,是因为俗话“茶三酒四秃桃二”而来,总以为茶必三人同喝,酒有必要四人为伍,便于猜拳行酒令;可是外出看景色玩耍就以二人为宜,二人便于一致定见,满意游兴。

CY260.com编辑推荐

青海人独特的饮茶习惯:熬茶


我国的茶文化历史久远,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饮茶习俗,比如青海。如果你去青海旅游,不管是在饭店中,还是在当地人的家里,热情好客的青海人总会为客人端上来一杯暖暖热热的茶水,让你的心也跟随着它一起变得温暖。这种深红色的茶水喝起来有着咸咸的味道,它就是当地人常说的“熬茶”。

熬茶,即当地人冬天用茯茶熬制成的茶。茯茶是紧压茶,形状似砖块,俗称“砖茶”。这种茶有油脂状的感觉,暖融融的。因为在熬茶时,人们一般习惯在茶水里加一些盐,所以还有点咸。因此,当地有句俗语是这样说的:“茶没盐,水一般。”这也表明了煮茯茶与其它茶的不同。

不仅如此,煮茯茶除了要放茯茶叶和盐之外,还要加入红枣、桂圆、枸杞、核桃、冰糖和花椒等物。有的人还喜欢在其中加些牛奶,然后用文火慢慢地熬煎,待汁浓味甜,诸味俱现时,才会停火。一般,熬好一锅茯茶要花数个小时,因为熬茶里加了诸多物品,就再不像单独的茶水一样清爽了。

熬茶本身带着一股油味,但是,熬茶又可以解油腻、去油脂,是很好的止腻之物,可以作为促进食物消化的饮料。因此,这种茶从早年间就被青海人所喜爱。去过的青海都知道,那里气候寒冷,许多蔬菜都很难生长。所以当地人常常做泡菜和肉食,容易积攒在肠胃里。故而,饮熬茶就成为了当地的习俗之一。

除了解油腻之外,熬茶还有许多功效。例如解决肠胃不适,胃寒,胃胀等症状,还可以解渴和暖身,能缓解高原地区人们的干燥。

如今的青海,已经出现了各种茶叶。但是许多老人们不喜欢喝碧青翠绿的绿茶,或色红浓艳的红茶,而对于熬茶,却有着一种不能忘却的偏爱。熬茶代表着青海人的热情好客,也让青海与全国各地的游客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更为中国的茶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潮汕工夫茶茶俗


潮汕“工夫茶”,誉扬海内外。工夫茶从选茶、泡茶工夫到茶具,都是十分考究的。名工夫茶用水取自山泉,榄核为炭火,小扇煮开的水甘甜纯美,味道醇佳。茶叶以乌龙、色种、铁观音、凤凰等为上乘。茶具是一套精美的工艺品,茶缸(船)、“孟臣罐”和三只薄如纸、声如罄的小巧玲珑茶杯,还有茶米(叶)罐和水孟配套,故潮汕人素有“茶三酒四”之说。茶具烫洗过,即投入适量茶叶于孟臣罐中,将开水从高处直冲于茶罐,盖罐淋盖,泄除泡沫。稍许茶汤起色,则快捷低斟入白玉小杯中。茶斟下时应依杯巡行,务使三杯平匀。最后点点巡行滴下,使其精华尽泻,以保茶香。这斟茶“套路”,潮汕茶客称为“高冲低筛,淋盖刮沫,关公巡城,韩信点兵。”这样泡冲出来的汤液最佳。其色若琥珀,其味最香郁,最为隽永,饮罢“两腋生风”。

潮汕工夫茶用以迎接贵宾,以茶待客的生活风尚。远从宋明就有文字的记载:“上自宫府,下至闾里”会客,都“递日以茶相引”、“莫之或废”,沿用至今。如在潮州戏文中就多次以茶迎客的习俗出现。《荔枝记》第八出:“黄九郎:原来正是媒姨,老汉失接。小七,端椅坐,讨茶食”;第十七出:“益春:师父,一钟茶待恁。”又如《金花女》“薛秀求婚”一折,戏文写着:“金章:夭是薛兄在许,失迎。请入内坐,讨茶食。”

工夫茶以迎贵宾佳客,旧时只有富家名门。而一般民家待客,只冲大壶茶。大壶茶使用一只大茶“牯”,放入粗次茶叶,冲法没考究,为远客解渴而已。

民间娶亲,新娘子必以甜茶款待宾客,甜茶是在茶水里加入红糖而成,以寄寓甜蜜美意。新娘用大红盘,端上二十四只红木杯,斟上甜茶以迎敬贺喜亲朋客友。是日,新娘也用甜茶敬奉直系长辈。长辈按辈份正坐大厅,新娘跪着敬茶。长辈授“新娘甜茶”,必回敬以金银首饰或“利市”,这称之“赏面”。

“甜茶”还常用于纠纷和解之时,寄于干戈化玉帛,两方和好甜蜜之美意。

乡间每逢游神赛会,或祭拜祖先,都于案几上摆茶的供茶礼节。因敬献神祈祖先是以象征性,故以低廉劣茶冲泡,长时间摆在几上。

如今,饮茶风尚更浓。潮汕人生活水平提高,家家户户都购置一套精致茶具,没茶座。客来沏工夫茶相迎。每日饭后休息,台家围聚在一起,边喝茶边谈家内事,气氛融洽,乐趣无限。至今,功夫茶还跻身于公宴私宴会筵席中,有专用茶待客。茶既能解酒,也雅可怡情,为人所称道。

潮汕茶配 糖饼和蜜饯


1949年中秋节,京剧大师梅兰芳为上海一家叫“源诚”的潮式饼食店,写下了“茶食泰斗”这样的题词。当年潮商在上海经营的土行、当铺、糖行和饼食都很出名,潮汕出产的蔗糖大约占了上海市场的八成左右,经营潮州饼食的店家不下20家,最老的元利号创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由潮阳和平人马义宗和庄姓同乡合伙开设。潮式茶食与上海传统的茶点如苏州糕团、糖粥藕、糖炒栗子等有不同的风味,深为当地人士喜爱,而且品种极多,大概是这样的缘故,梅兰芳才会用泰山北斗这种溢美之词来评论潮式茶食。

按潮汕的茶配,大概可分为糖饼和蜜饯两大类,驰名的糖饼品种有:老婆饼、朥饼、腐乳饼、糖葱薄饼、鸟饼、桃饼、束砂、酥糖、淋糖(南糖)、豆仁方、芝麻条、明糖、姜糖、糖狮(注模糖)、米糕、豆沙糕、老妈糕、芋泥月糕、米润、兰花根、蒌花、斋五牲、蛋黄酥等。在潮汕,几乎每县每乡都有不同特色的传统产品,比较出名的有:仙城束砂、达濠米润、海门糕仔、贵屿朥饼、田心豆贡、靖海豆辑、隆江绿豆饼、龙湖酥糖、棉湖糖狮、和平葱饼、黄岗宝斗饼、苏南薄饼等。

蜜饯是我国具有民族特点的传统食物。由于原料不同,口味各异,我国的蜜饯分为京、苏、广、福四大流派。广式蜜饯实际是以潮州蜜饯为代表,驰名的品种有:柑饼、老香黄、冬瓜册、山枣糕、黄皮豉、老药桔、黄梅、化皮榄、苏州橄榄、甘草油甘、柿饼、五味姜、加应子等。地方名产则有:隆都柑饼、潮安老香黄、棉湖瓜丁、饶平山枣糕、庵埠五味姜、桥柱柚皮糖等。

潮州茶配之所以出名,与潮州在清代中期之后成为全国的蔗糖生产中心有直接的关系。从茶配的成分来看,蔗糖在里面所占的比重还是很高的,糖饼类特别是糖葱、酥糖、南糖、明糖等品种,基本就是用蔗糖做成的;束砂包住花生仁的那层糖皮,实际是由纯净白糖制成的反砂糖霜。蜜饯品种的含糖量也同样很高,比如糖渍类的黄梅、蜜桔和化皮榄的成品要浸渍在浓稠的糖液中,反砂类的柑饼和冬瓜册经糖渍糖煮后表面还附有白色糖霜,果脯类的菠萝块、杨桃示和姜糖片也要经过糖渍糖制并晒干,凉果类的苏州橄榄和加应子在糖渍或糖煮后甚至还需添加甜味剂。

潮州的茶配,有些品种制程技艺是很高超的,比如糖葱,在明代就已经很出名,被认为是全省第一。当时担任潮州知府的郭子章在《潮中杂记》中这样说:“潮之葱糖,极白极松,绝无渣滓。”达濠苏州街原裕号饼食店姚香庭父子是潮汕糖葱绝艺的传人,糖块他们通过手拉之后,会像变魔术一样生出16个大孔,256个小孔,因为孔多,所以显得极白无滓,入口酥融如沃雪。云片糕又叫书册糕,片片相贴如书册,旧揭阳“万源斋”和“香泉庄”号的云片糕,据说揭下一片可卷成戒指,点上一根火柴可化为火焰。

地道潮汕工夫茶茶具没有公道杯


内地首部工夫茶标准《潮汕工夫茶》今起实施规范工夫茶冲泡技法步骤等

关公巡城:洒茶时茶汤应均匀巡回斟于各茶杯中

韩信点兵:茶汤斟毕应将余汤依次巡回滴各杯中

由广东省质监局发布的广东省地方标准《潮汕工夫茶》从今日起正式实施,这也是内地首部工夫茶标准。

“潮汕人都喝工夫茶,但不是都懂工夫茶。”《潮汕工夫茶》标准起草人、汕头市茶文化协会名誉会长郑文铿说,尽管工夫茶已经普及并已经走出了潮汕,但工夫茶文化的普及还不够。

“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是潮汕人对于工夫茶冲泡约定俗成的民间总结,如今首次明文写进了这部标准。这部标准列入了4件茶具和10道冲泡程式。而如果在冲泡潮汕工夫茶时还要摆上一个“公道杯”——这部标准会告诉你,地道的潮汕工夫茶冲泡是不需要这一茶具的。

标准:茶具只有茶中四宝

2009年6月中旬,省委省政府粤东工作会议在汕头召开。会后,广东省质监局建议建立潮汕工夫茶地方标准,把工夫茶作为地方品牌带动发展地方经济。这,也是《潮汕工夫茶》标准的由来背景。很快,由汕头市质监局、旅游局提出,汕头市茶文化协会牵头起草,协会名誉会长郑文铿成为了标准起草人。

“他(郑文铿)是这个标准最合适的起草人,我们大家叫他‘茶圣’。”汕头市茶文化协会副会长郑楚辉说。

尽管潮汕地区家家喝工夫茶,虽然成为了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可在郑文铿看来已有200年历史的潮汕工夫茶文化还远远没有普及。“一般百姓喝茶不谈茶,老百姓喝工夫茶还大多停留在解渴、交往、休闲的层次上。”郑文铿说。

这是一个地方标准,也是内地第一个工夫茶标准。郑文铿说,起草时参考了历史资料、民间约定俗成的冲泡技法总结以及国家相关茶艺师培训教材。

传统潮汕工夫茶茶具之多,足有18件套。而考虑到实用性,这一标准的“茶具”只针对“茶中四宝”制订。“茶中四宝”也即茶壶、茶杯、茶锅、茶炉,是煮水和冲泡的四件必不可少的茶具。郑文铿认为,把“关公巡城”、“韩信点兵”这一民间艺术概括作为冲泡标准写进了《潮汕工夫茶》,是这一地方标准的一大亮点。

“国内很多茶艺也在引用,但其实‘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是潮汕人民对于工夫茶冲泡的归纳,写进标准,是一种保护。”郑文铿说。

起草人:标准将工夫茶冲泡程式分为10节

起草人郑文铿说,除先进性和实用性外,统一性和规范性都是起草原则。

那也意味着,这个标准必须能够解答什么是地道的潮汕工夫茶。“现在潮汕人的茶桌上,常摆一个公道杯。客人坐下来,冲茶时先把茶汤倒到公道杯里,再分到茶杯中。”郑文铿说,这其实不是潮汕工夫茶的茶具,而是台湾茶道的茶具。“用公道杯,看似茶汤均匀,但影响了茶汤的温度。”

郑文铿说,不仅潮汕工夫茶茶具受到其他茶道的影响,本土对于冲泡的民间总结也莫衷一是。例如民间冲茶时,有所谓“四点金”、“五点梅”的总结,也就是说在倾倒沸水到茶壶或者盖碗中时,分四个或者五个点来倾注。“但这其实都是不对的。”在这部标准中,“冲点”环节就写明倒水时“切忌直冲壶心,以免造成涩滞”。

而记者留意到,这部标准里,潮汕工夫茶冲泡程式从放置茶具、茶叶到煮水、冲点、刮沫、淋罐、烫杯、低洒直到“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共分为10节。每一步骤,都有详细的操作说明。

汕头首批“非遗”项目汕头工夫茶艺传承人郑惠丰则说,标准的制订对于潮汕工夫茶文化的推广是会有很大帮助的。之前的工夫茶茶艺传承教学,也只是通过口传,主要靠学习者自己领悟,没有规范的标准。

争议

有标准还是“工夫”吗?

标准虽已发布实施,但在有些人看来,潮汕工夫茶茶艺,特别是冲泡是靠琢磨的,不应有标准。“工夫茶都有标准了,那还要‘工夫’作甚?”郑文铿表示:“茶叶制作流程同样也有标准,可为什么有人能做出好茶,有的人不能?”他解释说,同样的一泡单枞茶,不同的人来冲泡,出来的茶汤味道是不一样的。

工夫茶的“工”字,潮汕话的意思包括了“用心、细致、周到、本领”等。郑文铿强调说,真正的潮汕工夫茶“工夫在话外”。

小知识

按照标准,沸水倾倒时不可断续迫促,使茶叶得到充分翻滚,才有利于释放茶香。而首次注入沸水后,要刮沫后立即将茶汤倒出,取出茶叶中的杂质。也就是说,第一遍茶汤是“洗茶”,不能喝。喝茶前先烫杯。倒茶前,先用沸水直注杯心。茶盅烫热,茶汤方能起香。

英国的饮茶习俗


英国是传统饮红茶的国家,已有300多年历史,当今茶仍是英国的第一大饮料,消费量占饮料总消费的44.5%,有饮料习惯的人占70%-80%,茶可谓是英国的“国饮”。英国人把饮茶视为是“思考和谈话的润滑剂”。1990年以来英国年进口茶叶18万-20万吨,除转口外净进口茶约14万-15万吨,每人年平均饮茶3千克。目前在英国除家庭饮茶,其他如“饮茶舞会”、“茶会”等也有复苏,茶馆、茶室也卷土从来。习惯上泡茶冲水次数,根据茶类的不同也有差别,武夷小种红茶冲泡红茶2-3次,工夫红茶冲泡2次,绿茶、珠茶冲泡3-4次。普通饮茶都加入牛奶或奶酪,多数人用冷牛奶掺和,但也有的喜爱热饮,先在茶杯中放入牛奶,然后注入茶汤,再加糖调味。苏格兰人采用奶酪与牛奶交互使用。英格兰人多用牛奶,有的在杯中放一片柠檬。英国的茶室遍及都市城镇,可随时随地饮茶,目前仍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消费国。英国人有习惯于早上躺在床上看报,不洗脸先喝茶,每天上午10时或下午3时为喝茶时间,也有把下午喝茶称为“下午茶”除爱喝红茶外也有少数饮绿茶、花茶和乌龙茶。

饮茶习惯的由来


“荼”、“茶”二字之转变

《九经》无茶字,或疑古时无茶,不知《九经》亦无灯字,古用烛以为灯。于是无茶字,非真无茶,乃用荼以为茶也。不独《九经》无茶字,《班马字类》中根本无茶字。至唐始妄减荼字一画,以为茶字,而荼之读音亦变。荼,初音同都切,读若徒,诗所谓“谁谓荼苦”是也。东汉以下,音宅加切,读若磋;六朝梁以下,始变读音。唐陆羽著《茶经》,虽用茶字,然唐岱岳观王圆题名碑,犹两见荼字,足见唐人尚未全用茶字。(清席世昌《席氏读说文记》卷一)只可谓荼之音读,至梁始变,茶之体制,至唐始改而已。(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如现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汉时曾是刘欣的领地,俗称“荼”王城,是当时长沙国13个属县之一,称为“荼”陵县。在《汉书·地理志》中,“荼”陵的“荼”,颜师古注为: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这个反切注音,就是现在“茶”字的读音。从这个现象看,“茶”字读音的确立,要早于“茶”字字形的确立。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因而在语言和文字上也是异态纷呈,对同一物有多种称呼,对同一称呼又有多种写法。代表茶字的还有茗字。

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而且随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

澄禅师回国,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尔后,茶叶从中国不断传往世界各地,使许多国家开始种茶,并且有了饮茶的习惯。

茶的广泛普及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就是说,茶发现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饮茶习惯的养成

现在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但是人类最早为什么要饮茶呢?是怎样形成饮茶习惯的呢?

1、祭品说:

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它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尝食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2、药物说:

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本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说:

“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4、同步说:

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

5、交际说:

《载敬堂集》载:“茶,或归于瑶草,或归于嘉木,为植物中珍品。稽古分名槚蔎茗荈。《尔雅·释木》曰:‘檟,苦茶。’蔎,香草也,茶含香,故名蔎。茗荈,皆茶之晚采者也。茗又为茶之通称。茶之用,非单功于药食,亦为款客之上需也。”有《客来》诗云:“客来正月九,庭迸鹅黄柳。对坐细论文,烹茶香胜酒。”(摘自《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此说从理论上把茶引入待人接物的轨畴,突显了交际场合的一种雅好,开饮茶成因之“交际说”之端。

荷兰的饮茶方式


提起西方人饮茶,人们自然会联想起世界的茶消费王国——英国。其实,最初将茶传到欧洲的,是荷兰商船。

远在17世纪初期,荷兰商人就凭借航海的优势,从澳门装运到中国的绿茶到爪哇,再转运到欧洲。刚开始,由于供需失衡,茶价非常昂贵,一般人喝不起,仅是宫廷贵族和豪门、世家作为养生和社交礼仪的奢侈品。

人们以喝茶来炫耀风雅,争奇斗富,于是,很快的风行了整个上层社会。一些富裕的家庭主妇,都以家中备有别致的茶室、珍贵的和精美的茶具而自豪。在富有的家庭,如果客人来,主人会迎至茶室,用至重的礼节接待。客人落座后,女主人马上会打开漂亮精致的茶盒,取出各种茶,拿到每一位客人面前,任凭他们挑选自己爱好的茶,放进瓷制的小中冲泡,每人一杯。早期的荷兰人饮茶时不用杯子,而用碟子。当沏好以后,客人自己将茶汤倒入到碟子里,喝时必须发出“啧啧”的声响,表示对女主人的赞美。

随着人们追求喝茶的情趣、口腹享受等欲望的增长,饮茶之风几乎到了狂热的程度。有一些贵妇人,迷恋喝茶,终日陶醉在饮茶的社交活动中,甚至弃家不顾,引起人们的侧目。在18世纪初上演的喜剧《迷贵妇人》,就是对当时饮茶风尚的生动写照。这出戏更加助长了欧洲各国人民的饮茶风气。

到17世纪下半期,输入量骤增,价逐渐平抑,加上文人、雅士们对茶的歌颂、赞美,于是饮茶之风普及整个社会,人们还敦促商人,上书巴达维亚总督,将茶的输入纳入正常的贸易渠道。到1734年,荷兰茶输入量已达885567磅。

饮茶大众化后,不但以茶为生的商业茶室、茶座应运而生,同时家庭中也兴起饮早茶、午茶、晚茶的风气,而且十分讲究以茶待客的礼仪,从迎客、敬茶、寒暄至辞别,都有一套严谨的礼节,既寓有东方人的谦恭美德,又含有西方的浪漫风情,融合了东西方的精神文明。

目前,荷兰人的饮茶热虽已不如住昔,但饮茶之风依然存在,本地人爱饮茶佐以糖、牛奶或柠檬的红茶;而旅居荷兰的阿拉伯人则爱饮甘冽、味浓的薄荷绿茶;而在几千家的中国餐馆中,则以幽香的茉莉花茶最受欢迎。

闽南的饮茶风俗


福建盛产茶,福建人对茶自然情有独钟。闽南民间有“宁可百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的俗语;闽北山民也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俗语。在许多地方,人们均有早晚饮茶的习惯,对茶的依恋几乎到了迷醉的地步。

大抵上,闽南人嗜乌龙茶,福州人好花茶,闽北人喝乌龙茶和绿茶,闽东人则饮绿茶。因此,八闽形成富于地方特色的茶文化。福建人饮茶,从茶具、水质、用茶种类到斟饮的各个程序均备极考究。唐、宋时兴的“斗茶”遗风在各地仍历历可寻。其中以闽南人的“茶道”和客家人的“擂茶”最见功夫。福建人种茶、饮茶已有千余年历史。宋代始,武夷山茶即已蜚声域内。宋代,武夷山建立御茶园。从明代开始,泉州府所产乌龙茶也成为贡茶。明正德年间,仅南靖一地,年贡茶叶76斤。清代以来,随着茶叶转输入欧洲,福建茶叶更名扬海外,英国人尤嗜闽茶,在英国诗人拜伦和爱德华·扬的诗行中均出现“武夷茶”的名字。据茶叶专家考证,欧洲人的“茶”字读音与闽南方言茶的发音有直接的俗缘关系。

闽南人饮茶讲究“水、火、茶具”三要素。闽南人认为,茶具越用越珍贵,长年泡茶之壶,壶内“结牙”(即茶垢),老辈人说“结牙茶壶”即使不放茶叶也能泡出茶香。水以泉水为佳,民间有“山泉泡茶碗碗甜”之说。火则以炭火为主,烧水至“三沸”再置于“盖瓯”中冲泡。人们喝茶“功夫”之细,与清代并无二致。

闽南一带,客来无茶等于失礼。泡茶时,先将壶水烧沸,然后将小茶壶及口不盈寸的小茶杯烫热。冲泡时,壶口距茶壶约1尺余,斟茶时手却放得很低,称之为“高冲低斟”。这温壶、烧壶、运壶、斟茶的规程一气呵成,自成妙境。所砌之茶,水色金黄,清香扑鼻,回味甘醇。尤其是那斟茶,几个茶杯相挨,要来回斟至七八分,谓之“关公巡城”,最后几滴浓茶,也要分滴各杯,称“韩信点兵”。主人给谁添茶,谁便要以右手中指、食指三叩桌面。据说当年乾隆帝微服出访,为大臣斟茶。大臣诚惶诚恐,用两指三叩桌面,以示两脚跪地三叩头。相因成习,遂成了闽南及广东潮汕一带茶俗之一。这一习俗在泉州最明显。

普洱人的习俗


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作礼,这是普洱人的传统习俗。客来时,敬杯茶,以增情谊;口干时,饮杯茶,润喉生津;疲劳时,喝杯茶,舒筋解乏;心烦时,品杯茶,静心清神;闲暇时,品珍茗,口鼻生香;滞食时,饮杯茶,消食去腻。普洱人为客人冲茶也颇有讲究,就是杯中茶水只能七分满,而留下三分“情”。

饮茶,因人品性与追求不同,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将茶当做饮料而大杯、大碗海饮解渴,此为“喝茶”;二是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与茶具,饮用时细细品啜回味,此为“品茶”;三是在品茶时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人际关系等,此为“茶艺”;四是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和道德,天人合一,修身养性,品味人生,参禅悟道,此为“茶道”。清?袁牧云:“品茶应含英明华,并徐徐体贴之”。即将茶汤含在口中,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在吞下时应注意感受茶汤过喉时是否爽滑。品茶,目品其形,鼻品其香,口品其味。品“普洱茶”,是一品其香味,即靠近杯沿用鼻由轻至深地嗅其香气;二是品其滋味,即将茶汤少量入口,用舌尖将茶汤边吮啜、边打转,以辩别滋味的浓淡、醇甜和苦涩。“普洱茶”入口,先微苦而后甜,稍后顿号感鲜爽,烦倦顿除。品饮“普洱茶”上品后,一是舌根回味甘甜,口内生津;二是齿颊回味苦醇,留香持久;三是喉底回味苦爽,感觉气脉畅流,心旷神怡。田芝蘅在《煮泉小品》中,也道出了品茶之要谛:“鉴赏茶叶,首重风韵”。

“普洱茶”是茶中珍品,采摘要求严格,精工细制,有的品种更是手工制作的工艺精品,其饮用自有许多讲究。日常生活中,普洱人的饮茶方式多以清饮为主。古代茶人云:“水乃茶之母”。宜茶用水,分为天水、地水两大类,天水即雨、雪、霜、露之水;地水则为泉、江、河、湖、井之水。因而,水的选择,对于饮用“普洱茶”也至关重要。陆羽在《茶经》中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明代《茶笺》一书也认为“山泉为上,江水次之;如有井水,必取多波者为佳(深井)。”可见,名茶还须用好水,方能保持其品质。因此,在普洱县城,人们首选“东门山泉水”冲泡“普洱茶”饮用。

至于茶县,饮用“普洱茶”一般以瓷盖碗为佳。但在饮用如“普洱毫峰”之类嫩度高的名茶时,则应选透明玻璃杯,这样,冲泡时芽尖矛顶水面而后徐徐下沉,如士后春笋,芽影水光相映交辉。另外,不宜用保温杯冲泡普洱绿茶,那样会闷熟茶叶,影响你品饮绿茶的特有风味。品饮名优茶,还必须讲究泡饮之法:即先用滚水烫热茶具,放入茶叶,然后冲入约茶具容量四分之一的滚水将茶叶浸泡约1分钟,待茶叶泡开后再将水添满,盖上杯盖静置2~3分钟即可饮用。这样,你才能真正品尝到一杯好茶。

女人饮茶的风雅


苏轼的一句“从来佳茗似佳人”,把茶和女人“缠裹”在了一起,竟是那样具有美感。绵醇、清香、俏丽,乃至于飘逸,俱在其中矣。既然佳丽如茶,自然,女人也就最是应该识得茶理,赏得茶趣了。所以,女人饮茶,自和男人不同。女人饮茶,似乎更注重饮茶的过程,和过程调理中的那种种情趣。她们把茶饮出一种奇巧和风致,把人生,饮出一份风雅。

《浮生六记》中,沈复的妻子陈芸,兰心慧质,性情女人。其独特的个性,每每表现在生活的细微之处。书中写她调茶:“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我更感兴趣的,是芸娘做这种活儿的过程和心态:漫步于荷边池岸,莲步轻移,纤指轻舒,一呼一吸都有清莲之香。其心,自是静然、清然、乐然。

真是七窍玲珑心,竟能做出如此精微的妙事。

女人饮茶博得大名的,当还是《红楼梦》里那栊翠庵的妙玉。“贾宝玉品茶栊翠庵”那一章,写妙玉,虽是一出家人,生活却是极其讲究。单是吃茶,茶具、茶叶、水品,俱是十分奢侈。贾母带领一行人来到栊翠庵,妙玉献茶,用的茶具是“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茶叶是“老君眉”,水则是“旧年蠲的雨水”。不过,这一切,到底还是有些“俗”,等到她和宝钗、黛玉吃“梯己茶”时,自是另一番景象:茶具古雅,最要紧的是水品,泡茶所用的,竟是“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

无论是从茶具、茶叶、水品,还是从饮茶的讲究上看,妙玉饮茶,算得上是风雅了,世人也大多这样认为。可是,我每读《红楼梦》至此,觉得妙玉的“雅”中,到底还是脱不了一个“俗”字。一个出家人,生活何以如此讲究?说到底,还是心中“物欲”太深;不仅如此,还喜欢攀比,非要把别人比下去不可;更是讲究“等级”,心中缺乏众生平等的观念,很显然,刘姥姥、贾母、宝钗、黛玉,她们在妙玉心中的地位是不同的。

出家人,不清净,不淡泊,那“雅”,就带有了一份俗气。所以,最后的妙玉,就只能不明不白地“失落”红尘了。

当代女作家中,喜欢饮茶的人不在少数,但真正饮得大名,饮出名堂的还算潘向黎。她不仅喜欢饮茶,连平日用的生活用品,也大多与茶有关系,诸如,小食:抹茶蛋糕,香水:宝格丽绿茶香水,浴室:清茶沐浴露,等等。最为风雅的是,她饮茶饮出了“高度”:曾连续四年写饮茶的专栏文章,最后结为一书《茶可道》,“茶可道,道不尽”,道不尽的不仅是“茶”,还有“茶”一样滋味绵长的人生。

闽南的饮茶习俗


福建盛产茶,福建人对茶自然情有独钟。闽南民间有“宁可百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的俗语;闽北山民也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俗语。在许多地方,人们均有早晚饮茶的习惯,对茶的依恋几乎到了迷醉的地步。大抵上,闽南人嗜乌龙茶,福州人好花茶,闽北人喝乌龙茶和绿茶,闽东人则饮绿茶。因此,八闽形成富于地方特色的茶文化。福建人饮茶,从茶具、水质、用茶种类到斟饮的各个程序均备极考究。唐、宋时兴的“斗茶”遗风在各地仍历历可寻。其中以闽南人的“茶道”和客家人的“擂茶”最见功夫。

福建人种茶、饮茶已有千余年历史。宋代始,武夷山茶即已蜚声域内。宋代,武夷山建立御茶园。从明代开始,泉州府所产乌龙茶也成为贡茶。明正德年间,仅南靖一地,年贡茶叶76斤。清代以来,随着茶叶转输入欧洲,福建茶叶更名扬海外,英国人尤嗜闽茶,在英国诗人拜伦和爱德华·扬的诗行中均出现“武夷茶”的名字。据茶叶专家考证,欧洲人的“茶”字读音与闽南方言茶的发音有直接的俗缘关系。

闽南人饮茶讲究“水、火、茶具”三要素。闽南人认为,茶具越用越珍贵,长年泡茶之壶,壶内“结牙”(即茶垢),老辈人说“结牙茶壶”即使不放茶叶也能泡出茶香。水以泉水为佳,民间有“山泉泡茶碗碗甜”之说。火则以炭火为主,烧水至“三沸”再置于“盖瓯”中冲泡。人们喝茶“功夫”之细,与清代并无二致。

闽南一带,客来无茶等于失礼。泡茶时,先将壶水烧沸,然后将小茶壶及口不盈寸的小茶杯烫热。冲泡时,壶口距茶壶约1尺余,斟茶时手却放得很低,称之为“高冲低斟”。这温壶、烧壶、运壶、斟茶的规程一气呵成,自成妙境。所砌之茶,水色金黄,清香扑鼻,回味甘醇。尤其是那斟茶,几个茶杯相挨,要来回斟至七八分,谓之“关公巡城”,最后几滴浓茶,也要分滴各杯,称“韩信点兵”。主人给谁添茶,谁便要以右手中指、食指三叩桌面。据说当年乾隆帝微服出访,为大臣斟茶。大臣诚惶诚恐,用两指三叩桌面,以示两脚跪地三叩头。相因成习,遂成了闽南及广东潮汕一带茶俗之一。这一习俗在泉州最明显。

侗族的饮茶风俗


侗家没有品茗的习惯,却有常年吃油茶的习俗。只要去过侗乡的人,都忘不了那清香爽口、填饥解渴、脆甜味浓、别具风味的"煮油茶"。

清明前后,风和日暖,草发清香,茶抽嫩芽,正是采摘春茶的好时节。每年这个时候,都柳江畔、苗岭山旁的侗家姑娘都会背上口袋,三五成群,一边唱着山歌,一边把采下尖嫩细小的茶叶放入袋内;有时兴起,还会随手摘取一片树叶放入口中,吹奏侗歌曲调。那悠扬的歌声和婉转的曲调,随风荡漾在山坡上空,给人一种浪漫、抒情的感受。

侗家所采的茶,有采自栽培的茶树,也有采自山上自生的野茶树,品种繁多,如粗茶、细茶、大叶红果茶、节骨茶、刺茶、苦茶、甜茶、八担紫叶茶等。采摘的茶叶,先用开水略烫一下,使其柔软,然后把它塞入蒸糯米饭用的木甑内,用手压紧,约一寸厚时就可隔着一层丝瓜布,再继续煮,自然粘合,取出晒干或晾干,所形成的像盘子一样的茶饼,就成了侗家常年储备的煮油茶佐料了。

煮油茶侗语叫记协,一般每天吃两次。第一次是清晨出工前,第二次是下午收工后,连同正餐共四顿。农忙之时,常常送到工地上去吃。侗家人非常好客,如遇客人到家,随到随以油茶相敬。煮油茶由家中主妇操作。四方形的火炕上,架着一口铁锅,待锅里的茶油滚滚,将晒干的糯米饭粒(有的地方叫阴米)放入锅内,立即撑腰膨胀,形状如金球。米花炸好,又炸黄豆或花生。然后往锅内放入一把籼米,炸焦时从茶饼上撕下茶叶一起炒拌片刻,闻到香味,立即冲入冷水滚开一阵,再用自制的竹篾漏勺过滤,味浓的油茶水即成。这时候,主人视在座人数往矮桌上摆碗筷,每个碗里放入一勺油炸米和一撮黄豆或花生,冲半瓢油茶水,连同筷子一并递给客人,说:请吃茶,但第一碗必须首先递给在座的长者,或上宾,以表敬意。客人吃完后,将空碗递还主人,主人依次摆在桌上。吃油茶的人即使有十个八个,主人绝对不会把茶碗递错,因为主人在桌上排列空碗时,心中是有数的。

第二次往碗里加入切成小片的糍粑、糯饭、籼饭、熟红苕等食物,面上放米花、黄豆、泡入茶水后,依次又递给每个客人,再次说:请吃茶,如此三番五次。客人如果吃饭了,就连同碗筷递还主人,或放在桌上,表示不吃了。主人客气,劝你再吃一碗时,你就说:我只吃一点茶了!那末,主人就只在你的碗里放些米花和黄豆。侗家的这种吃油茶礼俗,即文明,又礼貌。

这种煮油茶,吃在嘴里,甜香酥脆,喝入肚内填饥解渴,还可治疗轻微的感冒、泻肚等疾病,起到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的作用,是侗家必不可少的常年饮料。

青海人的茶道


茶作为人们日常生活饮品,在长期的饮用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就象:有的饮茶以求延年益寿,有的饮茶排忧解闷,也有的儒士以饭茶消遣取乐。世代生息在青海高原上的各族群众,因生活的地域环境和民族传统习惯的不同,其饮茶的习俗也各具地方特色。

青海高原的少数民族酷爱饮茶,人们日常见面打招呼间吃的什么,常会听道“馍馍茶”的回答,民间也有“无茶则病”,“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这些足以说明茶与高原人生活息息相关。住在西宁、海东地区的回、撒拉等民族,喝茶一般不用茶罐、茶壶,也不用茶杯,而是用制做精细、颇为讲究的“三炮台”,也就是民间常说的盖碗茶。盖碗茶具一般由底下的小托盘、中间的小茶碗和上面的盖子组成,碗上烧制有书法家题写的“清心明目”、“可清心也”等一些脍炙人口的回文佳句。无论从哪个字读起皆能体味出高原人嗜茶如命的情感,对清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高原人把喝盖碗茶叫刮碗子,茶一般选用上等的茉莉花茶,放上桂圆、冰糖、红枣、枸杞、葡萄干等辅料,饮时冲上开水,稍等片刻,一手端着托盘,一手拿盖向外翻刮,让辅料融化,边喝边添水,一碗可以喝一至二小时。盖碗茶香甜爽口,其味无穷,长期饮用具有抗癌保肝、生精益气、补肾养血、明目祛风、益寿延年的功效。

因此,平时无论是参加婚宴或访友,主人都会端上盖碗茶。就在人们在工作、劳动之余,约上亲朋好友,坐在茶馆里一边刮碗子,一边聊天,好不自在,不能不说是一种享受。西宁以西的大通、门源、湟中等地的群众,因气候寒冷,经济收入低等原因,基本上不饮用花茶、清茶,而是喝“燕窝茶”。这种茶制作时采用价格低廉的砖茶,先把水烧开,再加上草果、姜片、花椒、青盐等作料,再滚上几分钟,喝了以后驱寒助消化。在这些地方流传着一首民谣:“人没钱鬼一般,茶没盐水一般。”平时若客人到家,茶里不放盐视为对客人的不礼貌或客人是不受欢迎的人。奶茶飘香,情深意浓,这是对生活在牧区的藏族、蒙古族等游牧民族生活的真实写照。

倘若你到青海牧区旅游或做客,只要刚到牧民帐房前,好客的主人便会招呼你入帐,不一会儿女主人便端上一碗热腾腾的奶茶让你享用。奶茶一般采用高原特有的牦牛奶,熬制时用牛粪作燃料先把砖茶放在铜壶或铝壶中煮,待茶烧开后加鲜奶,沸时不断用勺扬茶,直到茶乳充分交融,除去茶叶梗,加盐和酥油即可。但有时不加盐,只将盐放在一边,根据自己的口味增减盐量。夏天喝奶茶不把奶茶盛满,只盛大半碗,这样喝起来味浓香又凉得快。到了冬季,有的牧民在熬制奶茶时还要放一些辣的,喝了可以提高抗寒能力。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潮汕人的饮茶礼俗》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