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讯:

南方的茶,不仅有茶叶,而且有盐、姜、炒黄豆和芝麻,

喝茶时边摇边喝,最后把黄豆、芝麻、姜和茶叶一起倒入口中,

慢慢地嚼出香味,所以不少地方又称“喝茶”为“吃茶”。

本文摘自拾文化旗下茶艺文化平台

茶CUP

1.

中国人喝茶很久了。

公元280年之前,吴国国君在宴请大臣时,喜爱用酒把大臣们灌醉。其中有一个叫韦昭的大臣酒量很小,国王就让他以茶代酒。

从这以后,文人便开始以茶接待宾客。到了唐代,饮茶已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据说,这种习惯还与佛教相关。

大约在公元713年至741年年间,当时庙中的和尚和信徒在“坐禅”时由于时间长,爱打瞌睡和吃东西,老和尚就想了个办法,让他们饮茶,以兴奋脑神经,从此,这个办法流传到了各地。

与此同时,唐朝的富贵人家还专门设有煎茶、品茶、读书的房间,称为茶室。

公元780年,唐朝茶叶专家陆羽总结了种茶、制茶、饮茶的经验,写出了中国第一部茶书——《茶经》。

在宋朝,皇帝宋徽宗用茶宴招待大臣,亲自下手煎茶;清朝皇宫内不仅宴会用茶,而且还用茶款等外国使节。现在每年元旦或春节等重大节日,一些机关团体常常举办茶话会。

2.

在中国,茶已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人们把煎茶、品茶作为一种艺术。自古至今,中国各地都设有不同形式的茶楼、茶馆等,北京繁华的前门大街旁就有专门的茶馆。

人们在那里,喝茶、吃点心、欣赏文艺演出,可谓休息、娱乐一举两得。在中国南方,不但有茶楼茶馆,还有一种茶棚,这种茶棚多设在风景优美的地方,游人一边喝茶一边观景。

喝茶有喝茶的习惯,就拿茶叶来说,各地嗜好不同,喜好喝茶的品种也不一样。北京人爱喝花茶,上海人则喜好绿茶。中国东南的福建人却爱喝红茶等。

有些地方,喝茶时还喜欢往茶里放些佐料,如南方的湖南一些地方常用姜盐茶待客,不仅有茶叶,而且有盐、姜、炒黄豆和芝麻,喝茶时边摇边喝,最后把黄豆、芝麻、姜和茶叶一起倒入口中,慢慢地嚼出香味,所以不少地方又称“喝茶”为“吃茶”。

3.

沏茶的方法各地也有自己的习惯,中国东部一带喜好用大茶壶,客人进门,把茶叶放在壶中,冲上开水,待茶泡好后,再倒在茶杯中,请客人用茶。

有的地方,如中国东部的福建省漳州一带的工夫茶,不仅茶具别具一格,而且沏法也很特别,形成了独特的茶道艺术。

在中国各地,喝茶的礼节也不一样,在北京,主人端上茶来,客人应立即站起来,双手接过茶杯,说声“谢谢”。

在南方的广东、广西,主人端上茶后,要用右手指弯曲后轻轻地敲三下桌面,以示谢意,在另一些地区,客人想继续喝茶,茶杯中应留些茶水,主人见了会继续加茶水,如果将茶水全部倒完,主人认为你不再喝了,也就不给你加茶水了。

中国各地饮茶习俗

品龙井

品龙井茶,主要流行于江、浙、泸的大、中城市。品饮龙井茶,要做到:一要境雅,即自然环境、品饮环境优雅;二要水净,即泡茶用水洁净;三要具精,泡茶用杯以白瓷杯或玻璃杯为上。倘用盖碗冲泡,则无须加盖;四要艺巧,即要适情,即要有闲情逸致,抛却烦闷琐事,方有兴味品茶。

啜工夫茶

啜工夫茶,流行于广东、福建、台湾等地,习惯用小杯啜饮。现在,这种品茶方法,已在全国的一些大中城市兴起。

实践证明,要真正领略到啜工夫茶的妙趣,升华到艺术享受的境界,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上好的乌龙茶,精巧的工夫茶具,以及富含文化的淪饮法。

技艺双全盖碗茶

喝盖碗茶的习俗,在中国汉民族居住地都可见到,但用得最普遍的要数西南地区的四川。人称:中国茶馆数四川,成都茶馆甲四川。

四川人所说的盖碗茶,其实就是用盖碗泡的茶。用盖碗泡茶,盖碗盖着,可以保温;启盖后,可以凉茶;捏住盖碗,还可推去茶汤表面的悬浮叶片,搅匀茶汤浓度;而端起碗托喝茶,可以不烫手;将茶碗放在桌上,有茶托保护,不会灼伤桌面。

用盖碗饮茶,既不失风雅情趣,又十分实用方便。

“一盅两件”吃早茶

在中国南方,有吃早茶的风俗,尤其是岭南,吃早茶的风气更盛。吃早茶,既能充饥补营养,又能补水解渴生津。

目前中国的一些大中城市都有供应早茶的,而最具代表性的,则是羊城广州和香港、澳门特区的早茶。

早茶具有茶饮、茶食和茶文化的共性。

说它是茶饮,就是保留着饮茶的基本内容;说它是吃茶,就在于它在饮茶的同时,还用食品佐茶;说它是吃早茶,是因为那里的人们,特别注重早晨上茶楼吃茶。

趁热畅饮大碗茶

喝大碗茶的习俗,主要流行于中国的北方,在车站码头、道路两旁,直至车间工地、田头农舍,随处可见。尤其是北京的大碗茶,更为出名。

喝大碗茶的场所,无须楼堂、馆所,摆设也比较简便,往往是一张方桌,几根条凳,一把大茶壶,两只大木桶,几只粗瓷大碗。

因此,通常在门前屋檐下,或搭个简易凉棚,以茶摊形式出现,主要为过往客人祛暑解渴提供方便。

止渴生津喝凉茶

喝凉茶的习俗,多见于中国南方。在南方地区,凡过往行人较为集中的地方,如公园门前,半路凉亭、车站码头、街头巷尾,直至工地田间,都有凉茶出售和供应。

凉茶性寒,在南方湿热之地,喝一杯凉茶,即收清凉、止渴、生津之功效。凉茶除了清茶外,往往还渗入一些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植物配料。

精心待客九道茶

九道茶,多见于昆明地区书香门第的家庭,他们接待嘉宾时,不但要求品茗环境的整洁和美观;同时,更需要沏茶有道,泡茶有艺,须有九道程式,即选茶、温器、投茶、注水、浸茶、匀茶、斟茶、敬茶和呷茶。

桃花源里喝擂茶

主要流行于湖南西部的擂茶,又名三生汤,是用生叶、生姜和生苡仁等三种生原料,经混合碾碎加水后,烹煮而成,故而得名。擂茶,既是充饥解渴的食物,又是祛邪去寒的良药。

-END-

Cy260.com精选阅读

你是“喝茶”还是“吃茶”


有人认为喝茶,要削尽繁枝,有好茶,老老实实吃上一杯,何必让茶道茶文化一类叠床架屋,弄得一杯茶也吃不安呢?

可是,在南宋都城临安,终究吃茶者多,喝茶者少,遗风不灭,杭州人至今都要讲“去梅家坞吃茶去!”味道就变了。《梦粱录》里的临安,“四时卖奇茶异汤”,冬天卖的七宝擂茶,据说是用花生、芝麻、核桃、姜杏仁、龙眼、香菜和茶擂碎煮成茶粥单卖,这般吃法,操作起来好比捣年糕,吃者好比吃八宝粥,要紧的是吃,不是喝茶汤了。宋人还喜欢弄些香料,把龙脑珍菜、菊花之类与茶在一道,茶香吃进花香,花香吃进茶香,吃进口里,吃出了一股香气,一种味道。

南宋咸淳年间,日本高僧大应禅师到了余杭径山寺,深研佛学之余,把当时流行的抹茶做法、吃法一并学会,带回了日本,慢慢发展为“茶道”。看日本人行茶道,便知抹茶是研成细末的,放入茶盏,注入沸水,茶汤浓如豆羹,小筅帚一搅,卷起千堆,待冷却后,一吃而光。南宋时虽有撮泡茶的套路,但是大家都不买账。

还有个说法,杭州早年有酒馆无茶坊,只不过富人有了聚会宴饮,会招些茶博士来来往往,热闹煞也。后来宋室南迁,汴京开茶坊的习俗南渐,茶馆在临安一家接一家地开起来,且在茶汤巷一带成了气候,成为茶馆一条街。茶馆虽然吃茶,但是点心也是重头,你看今天在杭州坐茶馆,无论青藤或门耳,那些各色吃食消闲果儿的消耗,分量不会少于茶汤。南宋的擂茶,现在无处可买,但在保留擂茶习俗的湖南乡下,待客吃一顿擂茶,是要摆上十数个碟子的,炒米、炒黄豆、炒绿豆、炒包谷……一路吃下去,好比是在吃饭了。

至于文人雅士,骚人墨客说到茶,可吃,可咏,可品,可分,就是不提“可喝”。分茶这一活计,知识分子很喜欢,说白了就是闲来无事,弄把小筅帚筅筅茶汤,由泡沫形状,茶末游移,想像出金戈铁马,杏花春雨,生离死别,聚散无常。只要胸有点墨,胡思乱想,就能成全分茶好事。

还有斗茶一节,是茶农做了新茶后的一项趣味赛,比比看,谁的茶神完气足,做得好以便卖个好价钱。

斗茶,壹要观汤色,色纯白表示茶质鲜嫩,颜色青、黄、灰、红,均不足取。贰要汤花匀细,紧咬盏沿倘若咬不住,粘不牢,汤花飘零,便稍逊风骚。

斗茶三局两胜,可是,茶汤入口的那股子鲜味,居然完全避而不谈。这些南宋人士呵,他们的想法,真有些怪呢,有了他们的积习与遗风,杭州人喜说吃茶,不说喝茶,也就不足为怪了。

所以不管您是“吃茶”还是“喝茶”,便也无谓高低好坏之分了。

(责编:李菲)

南京吃茶和喝茶习俗


北方人认为南方(包括南京人)言语中吃喝不分,"喝茶"也可讲成"吃茶".其实南京人说这两个词组时还是有细微差别的:"喝茶"一般是指饮茶,"吃茶"就含有饮茶带吃点心。

因此,过去南京的茶馆也便有两类:一类是仅只泡茶续水;另一类除茶水之外,还供应点心,甚至营业重心放在包子、面条等吃食上面。南京四郊乡间小茶馆多是前者,仅是喝茶。而大多数市区内的茶馆属于后者,应算是"吃茶"范畴。

"吃茶"前后吃的食品更有几个类别:一种是可以充饥的食品,面条、包子、烧饼等等都是,可算是正式"点心".另一种吃了只是为了香口、解馋的零食,南京人谓之"搭嘴",瓜子、花生属这一类。还有介乎上述两种之间的第三类,既可果腹也能解馋,老南京给它一个专用词汇:"茶点".茶点多种多样,有茶干、茶蛋、茶糕、切片、寸金糖、绿豆糕、栗子糕、豌豆糕等等,反映出南京人"吃茶"的品味多种,内容丰富。这些茶点有的是茶馆自制在堂上卖,一如包子、面条,还有的是提篮的小商贩在茶桌间穿行叫卖。

说说西方人是如何饮茶的


西方人越来越喜欢喝茶了,这里我们一起了解西方人的饮茶方式!

提起西方人饮茶,人们自然会联想起世界的茶叶消费王国—英国。其实,最初将茶叶传到欧洲的,是荷兰商船。

远在17世纪初期,荷兰商人就凭借航海的优势,从澳门装运到中国的绿茶到爪哇,再转运到欧洲。刚开始,由于供需失失衡,茶价非常昂贵,一般人喝不起,茶仅是宫廷贵族和豪门、世家作为养生和社交礼仪的奢侈品。人们以喝茶来炫耀风雅,争奇斗富,于是,茶很快的风行了了整个上层社会,一些富裕的家庭主妇,都以家中备有别致的茶室、珍贵的茶叶和精美的茶具而自豪。在富有的家庭,如果客人来,主人会迎至茶室,用至重的礼节接待。客人落座后,女主人马上会打开漂亮精致的茶叶盒,取出各种茶叶,拿到每一位客人面前,任凭他们挑选自己爱好的茶叶,放进瓷制的小茶壶中冲泡,每人一壶。早期的荷兰人饮茶时不用杯子,而用碟子,当茶沏好以后,客人自己将茶汤倒入到碟子里,喝茶时必须发出“啧啧”的声响表示了对女主人和茶叶的赞美。

随着人们追求喝茶的情趣、口腹享受等欲望的增长,饮茶之风几乎到了狂热的程度,有一些贵妇人,迷恋喝茶,终日陶醉在饮茶的社交活动中,甚至弃家不顾,引起人们的侧目,在18世纪初上演的喜剧《茶迷贵妇人》,就是对当时饮茶风尚的生动写照。这出戏更加助长了欧洲各国人民的饮茶风气。

到17世纪下半期,茶叶输入量骤增,茶价逐渐平抑,加上文人、雅士们对茶的歌颂、赞美,于是饮茶之风普及整个社会,人们还敦促商人,上书巴达维亚总督,将茶叶的输入纳入正常的贸易渠道。到1734年,荷兰茶叶输入量已达885567磅。饮茶大众化后,不但以茶为生的商业性茶室、茶座应运而生。同时家庭中也兴起饮早茶、午茶、晚茶的风气,而且十分讲究以茶待客的礼仪,从迎客、敬茶、寒暄至辞别,都有一套严谨的礼节,既寓有东方人的谦恭美德,又含有西方的浪漫风情,融合了东西方的精神文明。目前,荷兰人的饮茶热虽已不如住昔,但饮茶之风依然存在,本地人爱饮佐以糖、牛奶或柠檬的红茶;而旅居荷兰的阿拉伯人则爱饮甘冽、味浓的薄荷绿茶,而在几千家的中国餐馆中,则以幽香的茉莉花茶最受欢迎。

喝茶和吃茶的区别定义


有人认为喝茶,要削尽繁枝,有好茶,老老实实吃上一杯,何必让茶道茶文化一类叠床架屋,弄得一杯茶也吃不安呢?可是,在南宋都城临安,终究吃茶者多,喝茶者少,遗风不灭,杭州人至今都要讲"去梅家坞吃茶去!"味道就变了。

喝茶和吃茶的区别定义

《梦粱录》里的临安,"四时卖奇茶异汤",冬天卖的七宝擂茶,据说是用花生、芝麻、核桃、姜、杏仁、龙眼、香菜和茶擂碎煮成茶粥单卖,这般吃法,操作起来好比捣年糕,吃者好比吃八宝粥,要紧的是吃,不是喝茶汤了。宋人还喜欢弄些香料,把龙脑珍菜、菊花之类与茶在一道,茶香吃进花香,花香吃进茶香,吃进口里,吃出了一股香气,一种味道。

南宋咸淳年间,日本高僧大应禅师到了余杭径山寺,深研佛学之余,把当时流行的抹茶做法、吃法一并学会,带回了日本,慢慢发展为"茶道".看日本人行茶道,便知抹茶是研成细末的,放入茶盏,注入沸水,茶汤浓如豆羹,小筅帚一搅,卷起千堆,待冷却后,一吃而光。南宋时虽有撮泡茶的套路,但是大家都不买账。

还有个说法,杭州早年有酒馆无茶坊,只不过富人有了聚会宴饮,会招些茶博士来来往往,热闹煞也。后来宋室南迁,汴京开茶坊的习俗南渐,茶馆在临安一家接一家地开起来,且在茶汤巷一带成了气候,成为茶馆一条街。茶馆虽然吃茶,但是点心也是重头,你看今天在杭州坐茶馆,无论青藤或门耳,那些各色吃食消闲果儿的消耗,分量不会少于茶汤。南宋的擂茶,现在无处可买,但在保留擂茶习俗的湖南乡下,待客吃一顿擂茶,是要摆上十数个碟子的,炒米、炒黄豆、炒绿豆、炒包谷……一路吃下去,好比是在吃饭了。

至于文人雅士,骚人墨客说到茶,可吃,可咏,可品,可分,就是不提"可喝".分茶这一活计,知识分子很喜欢,说白了就是闲来无事,弄把小筅帚筅筅茶汤,由泡沫形状,茶末游移,想像出金戈铁马,杏花春雨,生离死别,聚散无常。只要胸有点墨,胡思乱想,就能成全分茶好事。

还有斗茶一节,是茶农做了新茶后的一项趣味赛,比比看,谁的茶神完气足,做得好,以便卖个好价钱。斗时一是要观汤色,色纯白表示茶质鲜嫩,颜色青、黄、灰、红,均不足取。二是要汤花匀细,紧咬盏沿,倘若咬不住,粘不牢,汤花飘零,便稍逊风骚。斗茶三局两胜,可是,茶汤入口的那股子鲜味,居然完全避而不谈。这些南宋人士呵,他们的想法,真有些怪呢,有了他们的积习与遗风,杭州人喜说吃茶,不说喝茶,也就不足为怪了。

郎咸平说茶(二):一方水土一方人


中国拥有悠久茶史、茶叶发源地(很有可能,学界尚无定论)、顶级茶叶出产地不是没有原因的。就像法国等旧世界国家和美国、澳大利亚等新世界国家的好酒产区,都是倚赖天成的自然条件,以此为基础培养最适合当地的酿酒葡萄,才能酿造出好酒。中国也一样。如果说上帝给了法国最好的自然环境来种植葡萄以制佳酿,那上帝无疑也给了中国最好的自然环境来种茶树制好茶。

茶树生长对土壤条件、生态环境、降雨和温度等都有很高的要求。

从温度来看,茶树生长季节月平均气温在18摄氏度以上为宜,最适气温20~27摄氏度,生长适宜的年有效积温在4000摄氏度以上。因此从世界范围来看,茶树主要在北纬6~22度之间分布最集中,而中国国土在这个纬度范围内面积十分广大。

从降雨量和湿度来看,茶树适宜的降雨量在年平均1000~2000mm,生长季节的月降雨量在100mm以上,相对湿度一般以80%为佳。在世界同纬度热带、亚热带地区很多为荒漠或草原,温度条件符合了,水量却不足。幸运的是,我国就正因地形和海陆位置因素,受季风影响显著,因此我国的亚热带地区在高温季节降水丰沛,气候温暖湿润,茶树才得以生长。

此外,茶树还有耐阴的特性,喜弱光照射和漫射光(有树阴的遮蔽或云雾的散射)。也就是说,不仅要有热、有水,光还得恰恰好,这正是为什么有“高山产好茶”一说——因为高山集合了各种适宜的自然因素:多云雾,温差大,漫射光多,曰照时间短,湿度大,芽叶持嫩性较强,有利于提高茶叶香气,有好的滋味和嫩度(但并不是山越高越好,而平地也有产好茶的。重点在于是否有综合适宜的自然环境)——我国山地、丘陵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3!

茶树喜欢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地下水位要低)、呈酸性或微酸性反应的砾质、砂质土壤。知道我国的一个显著地质特点吗?古代红色风化壳分布范围很广。呈红色是因为缺乏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而富含铁、铝氧化物,这样的土壤呈酸性。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确实很多地方拥有适宜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而这正是做高端好茶的前提。以下以竹叶青、西湖龙井和安溪铁观音产区的自然环境为例说明。

竹叶青属绿茶类,产区位于“三峨之秀甲天下”的峨眉山,茶园主要位于峨眉山海拔800~1200米山中。气候方面,峨眉山以多雾著称,常年云雾缭绕,雨丝霏霏,存在着被世界气象气候学界称奇异的“华西雨屏”气候现象。同时,8.5亿年的地质生长史,再加上相宜的气候、生物条件,因而土质疏松、土层深厚、天然肥沃。峨眉山为世界自然遗产,远离现代工业污染和辐射,拥有多达5000余种野生植物组成的庞大的植物基因库配置的生态链,物种丰富,构成完整复杂没有污染的峨眉生态圈。也因为有如此的自然,峨眉山产茶历史悠久,于唐代就有白芽茶被列为贡品。明代峨眉山白水寺(今万年寺,也就是竹叶青茶园所在〉种茶万株,采制入贡。唐代学者李善在其所著的《眧明文选注》中记载:“峨山多药草,茶尤好,异于天下。”

又好比居中国名茶之冠的西湖龙井,龙井茶区分布在西湖湖畔的秀山峻岭之上。茶区里傍湖依山,气候温和,常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加上土壤结构疏松、上质肥沃,因而茶树根深叶茂,常年莹绿。这西湖群山产茶巳有千百年的历史,在唐代时就享有盛名,但形成扁形的龙井茶,大约还是近百年的事。相传,乾隆皇帝巡视杭州时,曾在龙井茶区的天竺作诗一首,诗名为《观采茶作歌》。

又比如铁观音产地安溪县。戴云山支脉从漳平市延伸安溪境内,地表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县内多山,3000多平方公里,80%为山地,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000多座。温润的海风从东面吹来,给安溪带来了充沛的降雨。全县24个乡镇,大部分都属于内安溪山区。这里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季节性变化明显,具有相对低温、高湿、多雾的气候特征,为优质茶树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更难得的是,安溪虽近海,却有崇山峻岭相阻隔,不受海风侵扰。在整个小气候区内,茶区终年云雾缭绕,空气清新,没有污染。香气好的铁观音多是生长在高海拔的内安溪山区,那里云雾多,曰光漫射,紫外线强。茶叶部积累较多芳香物质,茶叶叶质厚、柔软、嫩性强。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使安溪成为一个纷繁复杂、琳琅满目的宝库。

祖国大好河山,名茶遍布大江南北,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毫无疑问我国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地区拥有出产高端好茶的自然基础,但这仅仅是前提条件而已,让我们来看看中国茶人们做了些什么。

女人为什么那么喜爱喝茶


女人口渴时从不想用嘴唇碰杯子的边缘。泡茶最早的想法是男人。一个热爱生活的女人一定会爱上茶。他们关心茶道,包括不知名的路边表演。

她们似乎生来就比较喜欢茶一样,当一个女人喝茶的时候,她看到的不是玻璃光中的投影,而是一个女人的青春,她们的心比任何人都清楚,她们美丽的脸庞总是比男人的年龄大。

一个女人懂得保养,也注重保健,而茶已经成为她们的灵魂永远不会老的灵丹妙药。泡一杯茶,女人的心就会安定下来。

虽然这个世界充满了风尘,但茶沉淀了女人的心,也维护了女人的世界。女人与茶的亲密关系就像是米与水的关系。因为水,稻米可以绿意盎然;也因为水,稻米在收获季节是黄金般的收获。女人与茶共存,产生了美感。感觉。女人不是水做的,她们实际上是茶做的。

茶是女人的化妆品。它可以只是两片菊花,光和光,就像山涧中的泉水,虽然轻,但甜。

一个女人选了一个粉红色的瓷杯,在茶杯里撒上绿茶叶,在开水里泡到半杯,再点上三五朵高档玫瑰,静静地闻到香味。这时,女人应该是最有知识的保养者。

清晨,一个女人泡在一大杯开着的白葡萄酒里,插入三到两片新鲜的柠檬片,把酸倒进肚子里整整一天。虽然女人们已经消沉了许多年,但她们也明白享受美好的生活比看男人的生活更重要。

女人知道只有当她们美丽的时候,她们才能给男人的长途旅行带来放松和衰老。女人一路都有男人和茶,所以在路上的女人应该是最美丽的。

女人们,不管她们多忙,都应该给自己泡杯茶!

第一次开茶后,如果你不注意时间,就等一会儿。除去叶子上的灰尘,再装满第二杯茶。茶就在眼前,女人耐心地坐着等等。此时此刻,女人唯一不能等待的就是男人。女人的心,现在就像十二月的湖面,似乎在不均匀的波浪中,但实际上已经平静了。

吸烟使女人迷惑不解,酒使她们醉。吸烟喝酒后,女人心中最想要的是茶。因为茶能理解女人的思想,茶能最好地表达女人想说的话。茶是真正的女人。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女人穿上衣服,喝了一杯浓茶,走到书房里。轻快的脚步声只能从月光中听到。一个普通的女人轻轻地把茶递给一个男人。男人们拿着茶,轻轻地捏着,或者随便地放在一边。但当一个男人从一个女人那里喝茶的时候,那并不是真正的一杯茶,而是一双温暖的手,和一个女人非常细腻、温柔、安静的舒适,就像静静的冷水在深夜里静静地流淌。

女人爱茶,往往是因为它的淡漠。只有晚些时候,慢慢地,仔细地,我们才能知道它是生活的味道。有了茶,女人可以保持她的心,她可以在暴风雨前等待她摇摇欲坠的家庭。当然,大多数喝茶的女人背后的家庭都是快乐和温暖的。女人,不管你有多忙,你都应该记住请给自己泡一杯热茶,以增加它的香味、颜色和滋润你的身心。

茶文化中"喝茶"还是"吃茶"的说法


我们平常总是说喝茶,但是在中国古代,吃茶却是比较流行的。如《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中,凤姐儿送给林黛玉两瓯茶叶,并打趣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儿?”那么究竟是“喝茶”还是“吃茶”呢?

唐代饮茶时,先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后,用茶碾将茶饼碾碎成为粉末,放到水中去煮。所谓“吃茶”是将茶与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熬成粥吃,在唐代已经非常流行。陆羽在《茶经》中就记载了这种吃法。

在南宋都城临安,终究吃茶者多,喝茶者少,遗风不灭,杭州人至今都要讲“去梅家坞吃茶去!”偶说“喝茶”,味道就变了。《梦粱录》里的临安,“四时卖奇茶异汤”,冬天卖的七宝擂茶,据说是用花生、芝麻、核桃、姜、杏仁、龙眼、香菜和茶擂碎煮成茶粥单卖,这般吃法,操作起来好比捣年糕,吃者好比吃八宝粥,要紧的是吃,不是喝茶汤了。宋人还喜欢弄些香料,把龙脑珍菜、菊花之类与茶在一道,茶香吃进花香,花香吃进茶香,吃进口里,吃出了一股香气,一种味道。

南宋咸淳年间,日本高僧大应禅师到了余杭径山寺,深研佛学之余,把当时流行的抹茶做法、吃法一并学会,带回了日本,慢慢发展为“茶道”。看日本人行茶道,便知抹茶是研成细末的,放入茶盏,注入沸水,茶汤浓如豆羹,小筅帚一搅,卷起千堆,待冷却后,一吃而光。南宋时虽有撮泡茶的套路,但是大家都不买账。

还有个说法,杭州早年有酒馆无茶坊,只不过富人有了聚会宴饮,会招些茶博士来来往往,热闹煞也。后来宋室南迁,汴京开茶坊的习俗南渐,茶馆在临安一家接一家地开起来,且在茶汤巷一带成了气候,成为茶馆一条街。茶馆虽然吃茶,但是点心也是重头,你看今天在杭州坐茶馆,无论青藤或门耳,那些各色吃食消闲果儿的消耗,分量不会少于茶汤。南宋的擂茶,现在无处可买,但在保留擂茶习俗的湖南乡下,待客吃一顿擂茶,是要摆上十数个碟子的,炒米、炒黄豆、炒绿豆、炒包谷……一路吃下去,好比是在吃饭了。

至于文人雅士,骚人墨客说到茶,可吃,可咏,可品,可分,就是不提“可喝”。分茶这一活计,知识分子很喜欢,说白了就是闲来无事,弄把小筅帚筅筅茶汤,由泡沫形状,茶末游移,想象出金戈铁马、杏花春雨、生离死别、聚散无常。只要胸有点墨,胡思乱想,就能成全分茶好事。

还有斗茶一节,是茶农做了新茶后的一项趣味赛,比比看,谁的茶神完气足,做得好,以便卖个好价钱。斗时一是要观汤色,色纯白表示茶质鲜嫩,颜色青、黄、灰、红,均不足取。二是要汤花匀细,紧咬盏沿,倘若咬不住,粘不牢,汤花飘零,便稍逊风骚。斗茶三局两胜,可是,茶汤入口的那股子鲜味,居然完全避而不谈。这些南宋人士呵,他们的想法,真有些怪呢,有了他们的积习与遗风,杭州人喜说吃茶,不说喝茶,也就不足为怪了。

为什么喝茶的比喝酒的人要富裕?


以前听生意人说生意做得越大都是喝茶的很少有人喝酒,北方人做生意的时候爱喝酒而南方人爱喝茶,这也就是为什么南方生意人比较富有的一个小原因吧。

喝茶的时候,都是在聊怎么做生意,都觉得自己穷,琢磨怎么赚钱。

茶越喝越清醒,思路越来越开阔。

酒桌上喝酒的时候都是在吹,都觉得自己比别人行,必须让别人知道。

喝完吹完回家睡觉,第二天继续喝,继续吹。

正所谓: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

【喝茶是一种心境】

喝茶,喝的是一种心境,感觉身心被净化,滤去浮躁,沉淀下的是深思。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一种热闹后的落寞。

茶是对春天记忆的收藏,在任何一季里饮茶,都可以感受到春日那慵懒的阳光。坐在一个人的房间,倒上一杯茶,看着茶叶的翻卷,也常会生出好多感慨:茶要沸水以后才有浓香,人生也要历经磨练后才能坦然。

无论是谁,如果经不起世情冷暖,浮浮沉沉,怕是也品不到人生的浓香。日子过得久了,历经多了,就像那三滚后的茶叶,慢慢地沉入了杯底,而那温软的茶水也就像我们的内心,足以接纳一切友善的或是不友善的表情。

如是,爱喝茶。说随心性也好,说附庸风雅也罢,至今仍不敢称“品”而只称“喝”,却也由只喝得出茶的苦涩,到“嗅”得出茶的清香,至如今。

呷一小口茶,任清清浅浅的苦涩在舌间荡漾开来,充溢齿喉。之后,深吸一口气,余香满唇,在肺腑间蔓延开来,涤尽一切的疲惫冷漠。人仿佛也醉了,朦胧中,久久不愿醒来。

有一种场景总让人不胜神往:窗外潺潺的雨夜,屋内融融的炉火,闲闲地一捧香茗,一卷诗书。红袖添香的意境,不亦乐乎哉!

呜呼哀哉,捧一杯茗茶,在这淡淡的清香中体味人生。

你知道潮汕人是怎样吃茶的吗?


大家都知道潮汕人爱喝茶是出了名的,特别是潮汕工夫茶,独到之处全在“工夫”二字。平常潮汕人不说“喝茶”,而说“吃茶”,虽然或许是在方言中“吃”这个词已涵盖了“饮”“吸”等意思,但从字面上看,“吃”这动作终究是比“喝”要更花工夫,“吃”才能吃出更多味道。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泡制工夫茶自然也需有特定的茶叶。潮汕多喜乌龙,乌龙茶中的两种—铁观音和水仙。潮汕人不说“茶叶”,而说“茶米”。听说,是因为潮汕人嗜茶,“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样,而他们将其换了个顺序,茶最重要,居七样之首,故称“茶米”。虽然这一说法似乎也勉强,但其将潮汕人“嗜茶”习性点得巧妙,亦颇有理有趣。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潮汕人是怎样吃茶的?

首先煮水,耐心候几分钟,待水开后,就可以开始洗茶具。将刚开之水淋于茶杯茶壶上,一来消毒,二来热杯热壶。倒净杯中壶中之水,便可下茶米,谓之“纳茶”。接着便是引水斟茶,而首冲茶是不喝的。一来是讲求卫生,相当于洗茶叶,这时要用壶盖拨弄掉浮起的泡沫;二来是首冲茶往往有杂质且气味过浓,不值一品。但是也别以为就浪费了。所弃茶水往往是淋于茶杯中,用来温润茶杯,大约是“培养感情”吧。

最有意思的一道工序是斟茶。这也是有讲究的,歌谣中有两句诗可作口诀—“关羽巡城流,韩信点兵滴”。斟茶时忌逐杯逐杯斟满,而应如“关公巡城”般顺着杯子巡回地斟,这样才可保证各个杯中茶色一致。至于最后壶中所留残汁,也应均匀地滴入杯中,这就是因为“浓缩是精华”了,谓之“韩信点兵”,同时也不致使壶中残留太多汁液浸泡茶叶,令下一冲的茶苦涩。如此,方可达到色香味俱佳之境。

可惜的是,如今许多年轻人竟连冲茶的工夫都省去了,大家觉得有些麻烦,但他们还是不愿喝咖啡,平常吃茶的习惯,怎可能一朝一夕改变?正如秦牧老先生在《鄙乡茶事甲天下》一文中所言:“我觉得绝大多数饮料,常饮都使人有‘腻了’之感,惟独好茶,却是天天喝,都不感厌烦的。”

闻风吃茶杂感


万事万物浅尝辄止,浅尝是最为甘美也是最为持久的。凡事过犹不及,过度反而让人觉得索然无味,就算有味,恐怕也只是乏味罢了……

一句“为人忙,为己忙,忙里偷闲,吃杯茶去”,让人再也坐不住了,约了几个亲朋好友,听说瓦库茶事别具一格,就闻风而去。

两位穿着青花旗袍的小姑娘为我们开了门,在服务员的指引下,我们在房间坐定后,点了一壶传统的正山小种。过了一会儿,进来一位服务员端坐在茶台前,脸上带着甜甜的笑,神态从容自然,气质很是优雅,从取茶、分茶到冲茶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显得亲切柔美。难道侍茶的女孩儿都是这般行像水流,静若处子,笑似花开,言如吟诉吗?

烧开的泉水缓缓注入茶杯,茶叶在沸水的冲泡下一片片蹁跹起舞,之前蜷缩着身躯的茶尽情地舒展开来,正是水的柔美,水的体温,水的灵性柔化了茶、感动了茶,让她情不自禁地释放了生命的全部,展示出生命别样的风采。

手捧一杯香茗,看着红亮的茶汤,闻着淡淡的茶香,听着舒缓的琴声,竟让人陶醉在此刻,无法自已。

茶,一个有禅意的字眼,人在草木之间,人与自然合二为一,一草一木一沙一石都显得如此幽雅清静,祥和融洽,仿佛人为草木而生,草木因人而长,互为知己,彼此相依,终身相守。一句“浮生若茶”道出了多少命理玄机;一句“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道出了多少文人雅士的情怀;一句“汲来清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又道出了多少茶客的激情与豪迈。

然而在浮躁喧嚣、急功近利的今天,茶又是多么寂寞,寂寞地等着有谁能静下心来去欣赏她。正是,但见天下几人闲,试问杯茗空待谁?

不同的茶由不同的器皿来容纳,不同温度的水来冲泡,那是因为茶叶的品质不同,生长环境不同,制作过程不一样,成就了她们不同的性格,所以不同的茶拥有各自独特的冲泡方法,然而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对的。其实人也如此,每个人都在社会中扮演着这样那样的角色,不是因为谁比谁好或差,也别论是否高贵与低贱,人人都是大千世界的小小生命而已,只要自己的生命精彩就好。茶就是这样的!

茶之所以要品,是因为她不像水那般淡然寡味,不如酒那样香醇浓烈,没有花那样妩媚动人,她有的只是甜甜的清香,呷一口,然后用心慢慢去品,你会发现你品到的不仅有淡淡的甘甜,还有淡淡的香,幽幽的情,暖暖的意。

万事万物浅尝辄止,浅尝是最为甘美也是最为持久的。凡事过犹不及,过度反而让人觉得索然无味,就算有味,恐怕也只是乏味罢了。把握好火候,掌握好分寸,才能为人生增添最持久的美。品茶与做人是否同理呢?

看着窗外摇曳的红花绿叶,匆匆奔走的行人,川流不息的车辆,觉得外面的世界精彩得很,也无奈得很。世间利禄来来往往,荣辱炎凉滚滚红尘,没有对没有错,有的只是无为、无情、无义、无奈、无助,这世界好像只有“无”才是有的,只有“变”才是不变的。

在不得已的纷繁忙碌中,偶尔有这么一两次与茶的对视,接受一两次心灵的洗涤,也算人生大乐吧!

因茶而美·徐露瑶|从吃茶到喝茶的日子


编者按:

于在外漂泊的人而言,茶,或许不仅仅只是饮品,更是对家乡的思念。如小瑶,不论是从儿时赣西北客家人无法舍弃的吃茶日子,还是到工作后重新认识茶、习茶、喝茶,于她而言,茶都是关怀的生活,因为茶里始终有份牵挂……

姜盐豆子茶:赣西北客家人无法舍弃的吃茶日子

一只搪瓷带耳茶碗,一撮茶叶,小撮萝卜干,一勺豆子,半勺芝麻,几瓣菊花,两三姜丝……一壶热腾腾的开水沏下去,空气里都是香的。

这是我们赣西北客家人无法舍弃的茶生活。这里是吃茶的,茶和热情的客家伯伯一样,广交好客。没有精美的茶具,没有细腻的茶艺,冲泡也是简单,茶碗里却是丰富。

小时候,稻田里的收割机停止作业了,家家户户就忙着准备豆子茶的配料。那时挑担的老伯开始走街串巷地吆喝卖菊花,妈妈会和邻里的阿姨们一起砍价,几斤几斤的买回家,然后围坐在大簸箕前“扯菊花”。花瓣洗净晒干,拌上食盐装进玻璃罐腌制封存,变色后便可拿来当佐料。花芯和花蒂也不会浪费,晒干后做成枕头,邻里的婆婆说落枕了睡这个特有效。

外公每年都会种黄豆和萝卜,成熟后,妈妈便会去市场买些芝麻,炒制咸豆子和芝麻;红白萝卜切丁晒干,再腌些姜丝,就准备迎客了。

现在外出工作,爸妈总是不忘寄来豆子茶配料,轻声嘱托一句:在外要照顾好自己。

一壶热水冲下碗里,配料在茶碗里翻腾,茶香、花香、豆香、蔬果香,一切沉醉在浓浓的乡情里……

爷爷泡的茶:浓酽酽一把碗,劳动时最解渴

小时候,爷爷不管到哪都爱带着大搪瓷茶碗,里面总是会盛着浓酽酽的绿茶。小时候总爱跟着爷爷身边转,发现爷爷下象棋举棋不定时,总会先闷上一大口茶,然后放下棋子,满意地点头。偷喝一口,被爷爷发现,露出一副哭脸:好苦啊!一点都不好喝!

农活最忙的时候,爷爷特别爱泡茶。同样是浓酽酽的茶,装满大铝壶,在壶嘴上挂上几只搪瓷茶碗,一路上伴着叮叮叮的碰撞声,给田垄间插秧的长工送去。

那会以为茶越浓爷爷越爱喝,还调皮地往给爷爷的茶碗偷偷搁很多茶叶,浓的似酱油汤般。现在爷爷还是一把碗浓绿茶不离身。

长大了,自己在学茶的路上,才知道原来老年人饮茶,不应过多、过浓。

茶&街舞:像海贼王一样,让不一样的我们相遇

10年开始接触街舞,舞台的表现力和镁光灯的聚焦,满足了十七八岁青春应该挥洒的热情。那会,音乐和舞蹈成了最好的交际手段。以至于13年只身来杭,也是因为街舞,才有了现在街头说跳就跳起的J-Tcrew。

就像海贼王一样,因了某种情愫,把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不同个性的人聚集在一起,不管时隔多久再聚首,依旧如初。

茶亦是如此。遇见茶以后,身边结识的朋友大都比我年长,和他们喝茶聊天是种幸福。他们大多在这个社会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有了今天在各个行业的成就。几道茶下肚熟络开,诚心以待,总是会毫无保留地教给你做人做事的道理,让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弯路是可以避免的。少不经事,不是你真的不懂,而是因为没有所谓的前车之鉴,就想莽撞向前。多听老人言,才能深谙为人处事之道。

学习是道耐泡的茶:是技术活,更是生活

当年还在学校规划工作的自己,绝对没有预想到,大大咧咧的女汉子,会和文艺风雅的茶联系在一起。13年6月,那会对六大茶类概念一无所知,唯一知道的几个茶名:西湖龙井、庐山云雾和家乡的宁红……

偶然的机会从事与茶有关的工作,才知道原来茶不仅仅是随手泡,个中学问太深、玩法颇多。

从理论学习六大茶类到去各大山场走一遭,发现杯中茶与自然联结的奥秘;探访当地民俗风情,了解各地非遗传承技艺,让原本浮躁的心也开始文艺起来。跟着老茶人学习制茶工艺,向手艺人讨教泥土与火的艺术,学茶这门技术活,还真是会磨人性子。

如今,有高温天出行的朋友,总是不忘叫他带上点白茶防暑;卸下一天的负担和朋友相聚,总是不忘最后泡杯茶聊聊天。

不论是配料丰富的姜盐豆子茶,爷爷的那一碗浓酽酽,还是其中的学问颇多。于我而言,茶,都是关怀的生活。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为什么南方人说喝茶是“吃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