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这是在鲁迅先生《喝茶》一文中,提及了用盖碗品茶的韵事。

其实,细细想来,很多时候我们接触最多的就是盖碗了吧。

平时的清宫戏,盖碗也可以称之为主角之一了吧,生活中,用盖碗的人也不在少数。

今天,笔者和大家一起来细数下盖碗的前世今生。

关于盖碗

盖碗,又叫“三才杯”,杯托为“地”,杯盖为“天”,杯身为“人”。意天大、地大、人更大;人行天地间,顶天立地,品行短洁。

一同端起品茗,寓为“三才合一”,求得圆满,天地人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成套的饮具,当时明清以来直到现在一直流行的“盖碗”。

唐代由于逐渐普及了饮茶的专用盏,最值有发明了盏托,宋元沿袭,明清以来配以盏盖,开始形成了一盏、一盖一跌式的三合一茶盏——盖碗。

宋代盏托的使用可以说相当普及,明代后又在盏上加上盖,既增加了茶盏的保温性,使之更好地浸泡出茶叶中的茶汁,又增加了茶盏的保洁性,可防止尘埃的浸入。

盖碗的使用

喝盖碗茶时,坐姿要端正,头和嘴不能伸,也不能低头。

不能拿掉上面的盖子,也不能用嘴吹漂在上面的茶叶,而是左手拿起茶碗托盘,右手抓起盖子,轻轻地“刮”几下,其作用是可滗去浮起的茶叶等物。

将茶盖呈倾斜状,送到嘴边,再把茶汤吸进去,不能有声音。不能端起茶盅接连吞饮,也不能对着茶碗喘气饮吮,要一口一口地慢慢饮。

在《红楼梦》中,林妹妹喝茶就是盖碗的古典用法。

不仅如此,《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镜头,迎春喝茶,用盖碗撇了浮茶,而黛玉初进荣国府,就省去了这一动作,只是用盖碗抵住茶沿吃茶。

这就是用盖碗的另一个礼节:客场时不能撇浮茶——那是暗示主人的茶不好。

盖碗的特色

一只盖碗,可以一器两用,既可以用来泡茶,也可以用来喝茶。

用盖碗泡茶,一般是用水100:茶叶6的比例进行冲泡,以个人喝茶习惯浓淡来调整茶叶放置的多少。

盖碗可以控制盖口的大小,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将茶汤沥尽,打开盖碗,沁人心脾的茶香扑面而来,观赏起茶叶的舒展和汤色变化也别有一番情趣,而且叶底也可以一目了然,对于喜爱观察泡茶过程的茶人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用盖碗喝茶,放入少量的茶叶约1-2克,视个人喝茶习惯浓淡来调整茶叶放置的多少,由于茶叶长时间浸泡在茶汤里,所以不能放得过多。

品茗时,不必全揭盖,只需要半张半合,茶叶既不入口,茶汤由可徐徐沁出,甚是惬意。

有碗,有盖,有船的盖碗茶具,造型独特,制作精巧,人们借其它,可以品尝到可口的茶水,看着它,也会产生一种视觉和艺术上的享受。

盖碗,无论作为品茗的器物或是泡茶的工具,都有着让人惊艳的感觉。

或许这就是充满了历史韵味的盖碗的魅力吧!

延伸阅读

中国茶器之美——茶杯里的美学


从古至今,我国的茶具层出不穷,款式各异,材料也五花八门。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有哪些材料的茶具呢?

陶土茶具

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兴紫砂茶具,早在北宋初期就已崛起,成为别树一帜的优秀茶具,明代大为流行。

紫砂壶和一般的陶器不同,其里外都不敷釉,采用当地的紫泥、红泥、团山泥抟制焙烧而成。

由于成陶火温高,烧结密致,胎质细腻,既不渗漏,又有肉眼看不见的气孔,经久使用,还能汲附茶汁,蕴蓄茶味;且传热不快,不致烫手;若热天盛茶,不易酸馊;即使冷热剧变,也不会破裂;如有必要,甚至还可直接放在炉灶上煨炖。

瓷器茶具

我国茶具最早以陶器为主。瓷器发明之后,陶质茶具就逐渐为瓷器茶具所代替。瓷器茶具又可分为白瓷茶具、青瓷茶具和黑瓷茶具等。

1.白瓷茶具

具有坯质致密透明,上釉、成陶火度高,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等特点。

因色泽洁白,能反映出茶汤色泽,传热、保温性能适中,加之色彩缤纷,造型各异,堪称饮茶器皿中之珍品。

早在唐时,河北邢窑生产的白瓷器具已"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如今,白瓷茶具更是面目一新。

白瓷以景德镇的瓷器最为著名,其它如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安徽祁门的茶具也各具特色。

2.青瓷茶具

青瓷茶具晋代开始发展,那时青瓷的主要产地在浙江,最流行的一种叫鸡头流子的有嘴茶壶。宋朝时五大名窑之一的浙江龙泉哥窑达到了鼎盛时期,生产各类青瓷器,包括茶壶、茶碗、茶盏、茶杯、茶盘等,瓯江两岸盛况空前,群窑林立,烟火相望,运输船舶往返如梭,一派繁荣的景象。

3.黑瓷茶具

始于晚唐,鼎盛于宋,延续于元,衰微于明、清,这是因为自宋代开始,饮茶方法已由唐时煎茶法逐渐改变为点茶法,而宋代流行的斗茶,又为黑瓷茶具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宋人衡量斗茶的效果,一看茶面汤花色泽和均匀度,以"鲜白"为先;二看汤花与茶盏相接处水痕的有无和出现的迟早,以"盏无水痕"为上。

福建建窑、江西吉州窑、山西榆次窑等,都大量生产黑瓷茶具,成为黑瓷茶具的主要产地。黑瓷茶具的窑场中,建窑生产的"建盏"最为人称道。

4.彩瓷茶具

彩瓷茶具顾名思义是运用彩绘瓷器制作而成的茶具,彩瓷技法多样,因而彩瓷茶具的品种花色很多,釉下彩、釉上彩及釉中彩、青花、新彩、粉彩、珐琅彩等茶具丰富多样,其中尤以青花瓷茶具最引人注目。

青花瓷茶具,其实是指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瓷胎上直接描绘图案纹饰,再涂上一层透明釉,尔后在窑内经1300℃左右高温还原烧制而成的器具。它的特点是:花纹蓝白相映成趣,有赏心悦目之感;色彩淡雅幽菁可人,有华而不艳之力。加之彩料之上涂釉,显得滋润明亮,更平添了青花茶具的魅力。

5.玲珑瓷茶具

玲珑瓷是在瓷器坯体上通过镂雕工艺,盛行于明代,器物成型后在坯上镂雕透空花纹,再用釉将透雕花纹填平,雕镂出许多有规则的“玲珑眼”,然后以釉烧成,烧后镂花处得以墁平花纹清晰可见,具有玲珑剔透、精巧细腻的特色,十分美观,被喻为“卡玻璃的瓷器”。

玲珑瓷茶具即为运用玲珑瓷制作而成的茶具。

玲珑瓷往往与青花相匹配,而有青花玲珑瓷,而在创新技法上,将玲珑眼与青花图案进行有效结合,与一般的规则对称的玲珑眼相比,更灵活而有趣味。

景梅文化瓷青花玲珑瓷的创作就是这样,将玲珑镂雕与青花山水、花鸟、图案相融合,达到一种赏心悦目的效果。

漆器茶具

漆器茶具始于清代,主要产于福建福州一带。福州生产的漆器茶具多姿多彩,有宝砂闪光、金丝玛瑙、釉变金丝、仿古瓷、雕填、高雕和嵌白银等品种。

采割天然漆树液汁进行炼制,掺进所需色料,制成绚丽夺目的器件,这是我国先人的创造发明之一。

福州生产的漆器茶具多姿多彩,有宝砂闪光、金丝玛瑙、釉变金丝、仿古瓷、雕填、高雕和嵌白银等品种,特别是创造了红如宝石的赤金砂和暗花等新工艺以后,更加鲜丽夺目,逗人喜爱。

玻璃茶具

玻璃,古人称之为流璃或琉璃,实是一种有色半透明的矿物质。

用这种材料制成的茶具,能给人以色泽鲜艳,光彩照人之感。我国的琉璃制作技术虽然起步较早,但直到唐代,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西方琉璃器的不断传入,我国才开始烧制琉璃茶具。琉璃茶具唐代已经起步,在当时堪称珍贵之物。

唐代元稹曾写诗赞誉琉璃,说它是“有色同寒冰,无物隔纤尘。象筵看不见,堪将对玉人”。

难怪唐代在供奉法门寺塔佛骨舍利时,也将琉璃茶具列入供奉之物。

在现代,玻璃器皿有较大的发展。玻璃质地透明,光泽夺目,外形可塑性大,形态各异,用途广泛。

玻璃杯泡茶,茶汤的鲜艳色泽,茶叶的细嫩柔软,茶叶在整个冲泡过程中的上下穿动,叶片的逐渐舒展等,可以一览无余,可说是一种动态的艺术欣赏。

特别是冲泡各类名茶,茶具晶莹剔透,杯中轻雾缥缈,澄清碧绿,芽叶朵朵,亭亭玉立,观之赏心悦目,别有风趣,而且玻璃杯价廉物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玻璃器具的缺点是容易破碎,比陶瓷烫手。

金属茶具

金属用具是指由金、银、铜、铁、锡等金属材料制作而成的器具。

它是我国最古老的日用器具之一,早在公元前18世纪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纪前的1500年间,青铜器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世80年代中期,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一套由唐僖宗供奉的鎏金茶具,可谓是金属茶具中罕见的稀世珍宝。但从宋代开始,古人对金属茶具褒贬不一。

特别是从明代开始,随着茶类的创新,饮茶方法的改变,以及陶瓷茶具的兴起,才使包括银质器具在内的金属茶具逐渐消失,尤其是用锡、铁、铅等金属制作的茶具,用它们来煮水泡茶,被认为会使"茶味走样",以致很少有人使用。

但用金属制成贮茶器具,如锡瓶、锡罐等,却屡见不鲜。这是因为金属贮茶器具的密闭性要比纸、竹、木、瓷、陶等好,具有较好的防潮、避光性能,这样更有利于散茶的保藏。

因此,用锡制作的贮茶器具,至今仍流行于世。锡罐多制成小口长颈,盖为筒状,比较密封,因此对防潮、防氧化、防光、防异味都有较好的效果。

唐代时皇宫饮用顾渚茶,金沙泉,便以银瓶盛水,直送长安,主要因其不易破碎,但单造价较昂贵,一般老百姓无法使用。

搪瓷茶具

搪瓷茶具以坚固耐用,图案清新,轻便耐腐蚀而著称。

它起源于古代埃及,以后传入欧洲。明代景泰年间,我国创制了珐琅镶嵌工艺品景泰蓝茶具。我国真正开始生产搪瓷茶具,是本世纪初的事,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

在众多的搪瓷茶具中,洁白、细腻、光亮,可与瓷器媲美的仿瓷茶杯;饰有网眼或彩色加网眼,且层次清晰,有较强艺术感的网眼花茶杯;式样轻巧,造型独特的鼓形茶杯和蝶形茶杯;能起保温作用,且携带方便的保温茶杯,以及可作放置茶壶、茶杯用的加彩搪瓷茶盘,受到不少茶人的欢迎。

但搪瓷茶具传热快,易烫手,放在茶几上,会烫坏桌面,加之"身价"较低,所以,使用时受到一定限制,一般不作居家待客之用。

竹木茶具

隋唐以前,我国饮茶虽渐次推广开来,但属粗放饮茶。当时的饮茶器具,除陶瓷器外,民间多用竹木制作而成。

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开列的28种茶具,多数是用竹木制作的。这种茶具,来源广,制作方便,对茶无污染,对人体又无害,因此,自古至今,一直受到茶人的欢迎。

但缺点是不能长时间使用,无法长久保存,失却文物价值。

只是到了清代,在四川出现了一种竹编茶具,它既是一种工艺品,又富有实用价值,主要品种有茶杯、茶盅、茶托、茶壶、茶盘等,多为成套制作。

竹编茶具由内胎和外套组成,内胎多为陶瓷类饮茶器具,外套用精选慈竹,经劈、启、揉、匀等多道工序,制成粗细如发的柔软竹丝,经烤色、染色,再按茶具内胎形状、大小编织嵌合,使之成为整体如一的茶具。

这种茶具,不但色调和谐,美观大方,而且能保护内胎,减少损坏;同时,泡茶后不易烫手,并富含艺术欣赏价值。因此,多数人购置竹编茶具,不在其用,而重在摆设和收藏。(文章来源:网络,

茶碗之美


茶盏,历代有各种不同的称谓,每一种称呼背后即表达了茶人对茶盏之美的诗人想象,也体现了不同时代里茶盏的器型变化。

在饮茶之始,由于茶在当时的生活饮品中还没有占据主流位置,因此也就没有真正专门用来饮茶的器具,喝茶时常与酒器、食器一起混同使用。自秦汉以后,饮茶之风日渐兴起,茶具才开始从日常的食器、酒器中分离出来。至唐代,茶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饮品,并且形成了茶人兴茶、皇家重茶、文人写茶、佛教崇茶、举国饮茶的社会现象,此时方才出现了专门用于饮茶的器具——茶盏。

在唐代,茶盏常被称为茶碗(盌”、茶”。在唐代诗文中,茶瓯出现的频次要远高于茶碗。

茶碗的诗文,有:卢仝《七碗茶》的“一碗喉吻润……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王维《酬严少尹徐舍人见过不遇》的“君但倾茶碗,无妨骑马归”。

茶瓯的诗文,有:边塞诗人岑参《暮秋会严京兆后厅竹斋》的“瓯香茶色嫩,窗冷竹声干”;姚合《杏溪十首·杏水》的“我来持茗瓯,日屡此来尝”。

整个唐代诗人中,留下茶盏诗词最多的当数白居易。白居易自号醉吟先生,不独好酒,而且嗜茶如《想东游五十韵》的“客迎携酒榼,僧待置茶瓯”;《重修香山寺毕题二十二韵以纪之》的“烟香封药龟,泉冷洗茶瓯”;《山路偶兴》的“泉憩茶数瓯,岚行酒一酌”;《招韬光禅师》的“白屋炊香饭,荤膻不入家。……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等等。

到了近现代,随着茶道的发展,日本茶碗逐渐获得较大的名声,非常著名的有"乐窑"、"织部窑"、"志野窑"等出产的茶碗。

除了和物茶碗外,茶碗的另外两个重要来源是中国的天目山建安窑和高丽国。前者被称为"天目茶碗",是茶道中最早使用的茶碗,十分名贵,但随着利休等人逐渐将茶道引向朴拙自然,天目茶碗不再流行,现在已经极少使用,价值却与日俱增。而高丽茶碗实际上就是高丽民间的饭碗,十分简单粗糙,但在利休等大茶人眼里,却恰好体现茶道的本质,因此被大量的使用。

汝窑盖碗的美,有几人知道!


我们在去茶叶店买茶时,常常可以看到老板用盖碗泡茶让我们品茶,盖碗也是资深茶友一个像征,在用盖碗泡一盏茶,不管是察色、嗅香、品味、观形,都一一满足。另外盖碗清理比茶壶方便,估计也是许多人喜欢用盖碗泡茶的原因。今天我们聊一聊晓芳窑棱边款汝窑盖碗,看下它们与普通盖碗有什么不同?

汝窑盖碗特色:开片可养、玛瑙入釉、天青色、千年汝窑传承烧制工艺等。

汝窑粉青特色:业内有句话形容粉青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以天青为贵粉青为上的汝窑瓷器”足以表现汝窑天青的珍贵。

汝窑不开片:美越往上走它不是越完美而是越不完美。所以中国的审美层金字塔,最底下这一层叫艳俗非常完美。不能说这个病态的美一定就不美了,其实病态美有它病态美的独特的表达能力。大部分汝窑都是带有开片的,少部分是不开片的。历史上有古人总结认为开片的很真,但是不开片的更好。

晓芳窑这个牌子的特点:蔡晓芳有幸得到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赏识,特准他近距离观摩馆藏瓷器,并为台北故宫仿制过不少经典名瓷,像台北故宫珍藏的汝窑水仙盘、温碗等,当年曾代替真品到海外参展,随即成为藏家争相收藏之物。

不管是汝窑茶具中哪款器形,你都会发现有一个共性,外观超简约,汝窑盖碗是否值得买,要看你对复古茶具是否感兴趣,有时买入一款茶具,也是缘。在入手时大部分是因为它们外观吸引了我们。

鲁迅在《喝茶》一文中这样写道:“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

茶具之美,妙不可言


爱茶之人可以说是每日茶杯不离手的,一套精美的茶具,带来的不只是袅袅茶香,更有不尽的美学……

宜兴紫砂壶

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

陶器是我国最早的茶具,而陶器中的佼佼者当属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早在北宋时期就已经崛起,成为别树一帜的优秀茶具,明代大为流行。

紫砂茶具有造型简练大方,色调淳朴古雅的特点,外形有似竹节、莲藕、松段和仿商州古铜器等形状。

紫砂壶和一般的陶器不同,其内外都不敷釉,采用当地的紫泥、红泥、团山泥烧制而成,由于其成陶火温较高,烧结密致,胎质细腻,既不渗漏,又有肉眼看不见的气孔,经久使用,还能吸附茶汁,蕴蓄茶叶,且传热不快,不致烫手;若热天盛茶,不易酸馊,即使冷热剧变,也不会破裂;如有必要,还可以直接放在炉火上煨炖。

旧时茶壶的把手在壶身一侧,煮茶之后既脏又烫手,好茶的苏东坡对此颇为苦恼。一天夜里,小书童提着灯笼送来夜宵,他灵机一动有了主意,经过数月的细作精修,便有了“提梁壶”。

汝瓷

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尽善尽美也。

汝窑被称为中国瓷器的最高峰,它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的说法并不夸张。

汝瓷产品以天青色为基调,有天青、天蓝、月白等釉色。坯胎以香灰色和灰白色为主。汝窑的天青釉瓷,釉中因为加入了玛瑙粉末,故色泽青翠华滋,釉汁肥润莹亮,有如堆脂,视如碧玉,扣声如馨,质感甚佳,有"似玉非玉而胜似玉"之说,色泽素雅自然。

茶友们都知道,汝瓷是茶席上一件可养的宝贝。经过茶水的滋养,汝瓷釉面会发生奇妙的开片(良好开片的标准素有“大器开小片,小器开大片”之说),并且会形成金丝铁线。这种金丝铁线,仿佛岁月之流,交织纵横于汝瓷之上。

龙泉青瓷茶具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龙泉青瓷,因其质地细润,釉色晶莹,青中泛蓝,如冰似玉,用来冲泡绿茶,更有益汤色之美。

龙泉青瓷茶具,“弟窑”的白胎和朱砂胎青瓷,光泽柔和,似冰类玉,高雅大方;“哥窑”的黑胎青瓷,饱满、莹洁的釉层与瑰丽、古朴的纹片相应,古朴典雅。

现代龙泉青瓷有新的突破,研究成功了紫铜色釉、高温黑色釉、虎斑色釉、赫色釉、茶叶色釉、乌金釉和天青釉等。

建水紫陶:残帖之美


建水紫陶“残帖”的装饰艺术,最早出现在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其构思精妙绝伦,手法新颖独特,是建水紫陶别具特色的装饰艺术图案,是建水陶艺师在继承祖国传统文化与书法艺术精髓的基础上,大胆吸取国画“锦灰堆”艺术精华而发展起来的,体现出传统审美中“残缺美”的艺术境界,事实上“残帖”与“锦灰堆”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残帖”是传统审美艺术在建水紫陶装饰中的继承和发展。残缺美属于美学范畴中一种特殊形态,早在先秦时期,人们用“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表达“残缺之美”。

建水紫陶的“残帖”装饰,正是传统文化中“大成若缺”、“形残神存”、“未尽之美”的体现,对陶器装饰中“残缺美”审美价值的继承与发扬。

建水紫陶舍弃“锦灰堆”中残损实物入画的做法,吸取“锦灰堆”独具特色的文人装饰艺术——“断简残篇”,对“锦灰堆”绘画手法的继承和创新,采用建水紫陶独特的刻填、无釉磨光工艺制作具有断简残篇般古拙苍劲、斑驳残缺的装饰图案,成为建水紫陶特色装饰艺术和图案。

“残帖”以传统书法为装饰主题,在未干陶坯表面使用五色天然陶土色泥,镶嵌入陶坯装饰区域,运用各种书法体形式,把我国历代著名的金石铭文、诗赋、格言等内容装饰于陶坯之上,色区与书体内容之间反复交替,多次覆盖,层层迭压,之后经多道工序技法的综合处理,形成类似“断简残篇”的表象特征。

“残贴”所展现出来的美,是一种蕴含时间、空间和历史的文明之美,一种难以用语言来表述的艺术之美,一种带着古朴、含蓄、浑厚、苍拙的残和缺所创造的极致之美,体现中华传统审美的诉求。

细品日本茶具之美


茶源起于中国,于唐代传入日本。日本一度十分崇尚唐朝传入的器具,随着茶道的发展与演变,也逐渐衍生出其独特的日本茶具,当今我国收藏界最热捧的铁壶便是其中之一。

日本茶道格局虽小,却擅长雕琢细节,日本茶具也是如此。日本茶具种类极其繁多,其中最具美学价值的,有凉炉、茶杯、茶釜、茶入和茶碗。

凉炉

凉炉就是煮水的小炉。沏茶首先要烧水,因此凉炉被奉为茶具之首。煎茶道追求“活水熟汤”,凉炉经历不断的改良,体型趋于轻便。日本一度推崇白泥制成的凉炉,认为其洁净高雅。

茶杯

茶具之中自然少不了茶杯。日本茶具中的茶杯体积容量极小,会令第一次接触的人大感吃惊。茶杯追求小而精,这也是日本茶具的一大特点。

茶入

茶入,指盛茶粉的小罐子。日本茶道中有两种茶:浓茶与薄茶。浓茶浓稠,薄茶则近似咖啡。因此,茶入也是一种重要的茶具。茶入由中国传入,据说最早是中国人盛放头油的器具,也有说法是中国盛饭火药的容器。

茶碗

这是日本茶具中最重要、最珍贵的一种,甚至被称为茶道具的总代称。日本茶具中的茶碗是陶制的,而且形制不断趋于朴拙,正是日本茶道所追求的回归自然。

除了以上几种之外,日本茶具还有:挂轴、花入、香盒、风炉、地炉、炉灰、炭斗、羽帚、釜环、火箸、釜垫、灰器、薄茶盒,茶勺,茶刷、清水罐,水注、水勺、水勺筒、釜盖承、污水罐、茶巾、绢巾、茶具架等等。

日本铁壶以及其他茶具皆源于中国,但又发展处自己的特色,因而在日本本土形成自身独特的茶道,真可谓精彩。

好壶标准之“水色”,你真的懂吗?


壶友们肯定有过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有的壶表面这么亮,有的却黯淡无光?为什么有的壶看起来毛躁,有的却非常光滑?

我们普通人买壶,分辨壶好坏的方式无非就是用手摸、用眼看,壶的“水色”(外表光亮程度)自然也就成了我们重点关注的对象。

什么影响了紫砂壶的“水色”

矿料的优质程度

一把本山料做的紫砂壶和非宜兴本地外山料做的壶,放在一起比较,谁的水色好不言自明。越是优质的原矿泥料,水色越好。

明针功夫

即使是用同一捆泥料做了两把同样的壶形,明针功夫做的好的那一把,烧结程度要比不到位的那把高。

明针做的越好、越到位,烧成后不仅颜色周正,且胚体强度高,紫砂作为茶器的优越性(透气不透水的特性)被更好的体现。

泥料本身的结晶度

不同种类的泥料之间存在泥性差异,比如原矿朱泥,结晶度比紫泥要高,烧出来自然也是比紫泥要更为光亮。

包浆

匠人为了展现包浆和未包浆、茶壶成色区别时,往往会把壶先用宜红先养一下。

养过后的壶呈现的是温润的自然包浆,不会看起来亮的扎眼。

筋纹器

筋纹器由于壶身造型特殊,对光的折射也不同。筋纹的数量越多,对光的折射率越高,因此有的筋纹器会给人一种很光亮的感觉。

人造“水色”

说的直白一些,“水色”就是一把壶的卖相,为了让壶看起来卖相更好,但就有了下面这些招式。

鞋油

鞋油对于作假的人来说真是好东西,既可以用来做旧也可以用来做亮。

这样处理的壶,即使放在光线不好的架子上也看起来异常的光亮。摸起来、闻起来都有种很油腻的感觉,时间长了边缘会发黑。

此类壶多见于路边小商贩,或者各类车站、旅游景点的紫砂销售点。

抛光

有些批量生产的壶,本身就是走量,工艺不精细,明针做的比较粗糙或者泥料比较差,卖相难看。

这时候为了好卖就会进行抛光,抛光其实也算是工艺的一种,最早来源于珠宝加工工艺。

打蜡

打蜡自然也是为了卖相更好,方便卖壶。打蜡后的紫砂壶摸上去有蜡的粘手感,在壶上浇水很快聚成水滴滚落。

注浆壶

注浆壶由紫砂泥浆灌注而成,所以其表面非常光滑,没有紫砂壶应有的砂感。严格来说注浆壶不能算是紫砂壶。

人造“水色”对泡茶有影响吗?

鞋油对泡茶必然有影响,而且还会伤害身体。

打了蜡的壶失去了透气性,用来泡茶还会有怪味。虽然蜡可以去除,但是做起来也是相当的繁琐,买打蜡的壶就是给自己找不痛快。

抛光对壶的透气性和身体健康没有什么影响,但如果内心介意的话还是不要购买抛光壶,否则只会越看越难受。

我们大多数人在选壶的过程中都是凭借肉眼去感受的,观察力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看一把壶觉得“水色”看起来不舒服,那还是别买了,请相信自己的直觉。(来源:紫砂文化馆,

紫砂壶的精巧之美


紫砂壶造型变化万千,体现了历代艺人匠心独运的创造才能。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古今名壶中立意新颖的巧思之作比比皆是,按不同的形状特征,可以分为圆器、方器、塑器和筋蘘器四类。圆器造型主要由各种不同方向和曲度的曲线组成。圆器骨肉均匀、比例恰当、转折圆润、隽永耐看,显示出一种活泼柔顺的美。方器线面挻括平整,轮廓线条分明,主要由长短不等的直线组成。它给人以干净利落、明快挻秀的阳刚之美。塑器是那些有形状物雕塑装饰的器皿造型的统称,其特点是巧形、巧色、巧工。筋蘘器是艺人们将自然界中的瓜棱、花瓣、云水纹等形态规范化,把生动流畅的筋纹纳入精确严格的结构之中,其设计重点是俯视角度平面上形的变化。口盖筋纹上下对应,严丝合缝,体现了一种秩序的精巧之美。

紫砂壶的优点

在冲泡茶叶的时候,能保持茶叶的原味,茶水颜色清亮;

透气性好,在炎热的夏天,茶叶不容易馊,有人做过实验,用紫砂壶冲泡茶叶,即便隔了一夜也不会变馊;

紫砂壶有很好的受热能力和受冷能力,在寒冷的冬天,马上用开水淋浇不会爆裂。它的传热慢,冲泡上茶叶后,不会马上变烫,使用很方便;历久弥新,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用茶叶去浸泡,用手去抚摸,会在沙壶表面留下一层叫包浆的亮面。使用紫砂壶越久,给人的感觉越温润。

结语

紫砂壶与茶的契合形成了一种洋溢文化情趣的品茗仪规。人们通过品茶赏壶,由口、舌、鼻、眼、手的感官享受,沁人脑际,渐渐进入诗意的陶醉境界,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意境。“茶”与“壶”将紫砂艺术表现的淋漓尽致。带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

泽州铁器:重塑中国铁器之美


1月20日,由郑保瑞执导,巩俐、郭富城、冯绍峰等主演的《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在京举行全球首映礼。会场内,配合电影发行的诸多衍生品成为一大亮点。其中,由“相府壹品”设计制作的一把以电影为主题的铁壶,因设计新颖,工艺精良,深具中国传统文化意蕴而受到众多好评。传统的铁壶如何与当代电影进行跨界融合,记者采访了“相府壹品”创始人赵亮。

1、请您谈一下此次为电影《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所衍发的这套特别版铁壶茶具,它的创作理念是什么?与电影有哪些形式和内涵上的呼应?

“生肖铁壶”是相府壹品泽州铁器一直不间断创作的主题,前期已经出品了多个系列。生肖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对中国人来说是深入人心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属相。电影《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以下简称《三打》)选择在2016年大年初一上映,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是紧扣“猴年”这一时间点。

《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经典名著之一,在各种艺术形式中不断被再次创作。丙申猴年我们原本创作了“自在”和“悟空”两把生肖铁壶,创作思路来源于悟空从“顽猴”到“斗战胜佛”历经磨难的过程。后来我们有幸认识星皓影业无锡盘古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章耿亮先生,得知其正在寻找《三打》衍生品的合作商,我们一拍即合,才有了一系列以《三打》人物为主题的西游铁壶,从市场回报预测来看,“白骨夫人”虽有可能遭遇冷落,但作为电影的重要角色,我们没有过多考虑,完整再现了剧中主要人物形象,从而在形式上与《三打》形成统一。

《西游记》不仅是一部神话经典,其背后更隐含着东方文化和哲学,“悟空”忠诚正直果敢,“唐僧”慈悲善良仁义,其中的“师徒情谊”“团队精神”等等,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滴水之恩,一壶相报。”相府壹品泽州铁器“以物传情,以器传心”,其中内含的“情谊”文化与“西游精神”不谋而合。近年来,国内电影衍生品市场正在悄然兴起,盘古公司也在电影衍生品市场中独树一帜。此次我们能够同周大福等品牌一起跻身其中感到十分荣幸,希望中国电影衍生品市场能够越做越好。

2.作品在制造上运用了哪些工艺,有怎样的难点和特点?

一把铁壶从构思到制作完成需要经过拉坯、雕刻、制模、注蜡、修蜡等多道工序,为了完美呈现《三打》西游人物经典形象,我们确实也面临了诸多技术难点。首先,从艺术构图上讲,壶身面积小,要在突出主题的同时兼顾后期成品铸造等因素;主题形象的毛发极为纤细,细处在1mm以内,这无论是对雕刻和铸造来说要求都极高,细微处雕刻师甚至需用放大镜做辅助,浇铸铁水须达到3000℃以上的沸腾状态;此外,生铁不能焊接,铁壶后期无法修复,一根毛发断裂都有可能会导致一把壶的报废,成品率低。制作工艺主要采用传统青铜器失蜡法铸造工艺。古法铸造,一壶一模,每把壶都具有唯一性,兼具实用功能和艺术欣赏价值。

3.作品的艺术和文化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在此次生肖铁壶创意构想之初,我们就曾设想与国内艺术家进行合作。机缘巧合,后来有幸遇到被誉为“当今绘画西游第一人”李云中先生,恰巧其正担任电影《三打》的人物形象造型顾问,并创作了一组以《三打》人物形象的传统工笔画,风格高古。我们依据李云中先生的绘画手稿进行再创作,将绘画语言转换成雕刻手法,从平面到立体,经过李云中老师的悉心指导,最终打造出一套精品“西游”铁壶。

我们受邀参加2016年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举行的丙申猴年邮票的发布会,并以黄永玉老先生2016猴年生肖邮票为创意,创作了相府壹品泽州铁器“自在”猴年生肖铁壶。黄永玉老先生最爱荷花,他的“万荷堂”赫赫有名,我们特地在铁壶上铸造了一束荷花,为黄永玉老先生专属订制铁壶。此外,我们还以马未都先生《都嘟》节目中的玉马图案创作了另一把生肖订制铁壶,与文化学者和艺术家合作是我们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把铁壶,能够集绘画、文学名著、电影、铸造工艺、生肖文化,茶文化、以及艺术家个性于一身,融合多种不同文化领域,从客观上对中国文化的推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另外,中国生肖文化具有轮回性,子丑寅卯间,十二年就过去了,下个猴年您在哪里?您又和谁在一起?所以留一把“自在”陪伴你吧,让十二年后的自己多一份回忆和感动。

4.中国铁器的制造有悠久的历史,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您所创立的相府壹品泽州铁器在迎合当下同时进行创新设计方面做了哪些尝试?

春秋战国时期,泽州盛行冶炼,战国著名的“阳阿古剑”就产自大阳镇。当时泽州大阳镇已成为北方制造兵器的重要产地。后唐时期,官方允许百姓冶炼铸造铁器。北宋时期,泽州为全国著名冶铁区之一,境内的“大广冶”为冶铁官炉,所铸“大观通宝”被誉为史上最美铁母(钱)。宋、金、元时期,泽州位于前沿阵地,为了保证战争对铁制兵器的需要,朝廷举国征召铁匠于泽州,并设立匠户制度。旷日持久的战争使泽州的铸铁工艺日益成熟,塑造了千千万万的匠人,由此产生了匠村。至今在晋城以“头”字作村名的有50多个,以“匠”字作村名的有近30个。明清时期“九头十八匠”名扬全国,泽州铁器盛极一时,大批铁货北上内蒙,南下广东,甚至走出国门卖到东南亚一带。“泽州”因铁而富,巨贾迭出,一度成为晋东南铁货产销中心。战乱时期,为了守护财富,商人们大兴土木,垒城筑堡,形成了沁河流域独具特色的明清古堡群(作家葛水平在其作品中有深入描述),皇城相府(清代名臣陈廷敬的故居)是这些城堡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作家王跃文的作品《大清相国》里写到:“我祖上一贫如洗,先是替人挖煤谋生,然后自己开煤矿,后又炼铁,做铁锅和犁铧生意,世代勤俭,聚沙成塔,方有今日……”陈氏家族因铁而富,富而学,学而仕,成了显赫一方的名门望族。今天“古堡砥洎城”仍然可以看到用冶铁后废弃的坩埚筑造的坚固城墙。创新离不开传统,晋城古迹甚多,我们从古建之美中寻找铁器之美。古为今用,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壁画、泥塑都是我们寻找灵感的来源,将寓意吉祥的图案融入到铁器创作中,既有传统韵味又有好彩头。相府壹品跳出了传统粗放型的简单制造,融现代产品设计理和审美情趣于铁之中。

5.传统器具讲究实用与审美的统一,材质的上乘和品相的优美,在这一点上您有哪些体会?

“虎尾之山,其阴多铁。”《山海经》中记载的“虎尾山”位于今泽州县大阳境内,有着不可复制的铁矿资源,明、清两代,大阳(曾经的“九州针都”)的采煤、炼铁和铸造行业最为鼎盛,“大德”钢针畅销海内外,“泰山义”剪刀名扬天下。此外,泽州“兰花碳”块炭晶萤光亮,有着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等优良特性,曾被英国皇室选作壁炉专用碳。煤铁资源的丰富为泽州铁器的冶炼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好用”的手感是器物的灵魂,相府壹品泽州铁器以传统“小坩埚”精炼而成,秉承传统技艺,做工精细,观之凝神静气,用之养生健康。从笨重的“大茶壶”到如今小铁壶,相府壹品特别注重实用功能和审美价值的统一,生产的铁壶具有“上手轻、壶壁薄、器形巧”等特点,壶身形状多圆润饱满,图案寓意吉祥,各个好彩头。如“事事如意”“莲年有鱼“事业长虹”等。壶嘴出水流畅,切水不滴。空心壶把设计,旋转自然,方便易用。相府壹品猴年“自在”生肖铁壶特别采用“象拔”形设计,寓意“吸金纳财,财源滚滚”。西游系列铁壶提梁以“金箍棒”为创意点,选用上等黄铜材质,熠熠发光。壶盖“镂空云纹”专利设计,整体构思精巧,与西游主题完美呼应。

从成型技艺欣赏紫砂方器之美


陶器是一种水、火、土三者结合的艺术。远在数千年前,人类便懂得利用泥土作为制造日常器皿的素材。我们的老祖宗在偶然的机缘下,发现了火,从此食物变得美味可口,黑暗不再漫漫无期,野兽再也不敢逼近伤人。火的出现,使得原始人类的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无限的惊喜。接下来,老祖宗们在原始农业的生产劳动中,经由挖土种植作物的长期体验,了解到土与水的微妙关系。透过水,泥土不再只是植物的生长所依,因为具有黏性的泥土,充满了可塑性与创造性。就在另一个机缘下,黏土遇到了火,就这样,人类发明了陶器,也开启了另一阶段的文明。

我们从考古发现及民族学的研究中得知:人类制陶技术基本上是沿着手捏法——模制法——泥条盘筑法——轮制法等轨迹而循序渐进。陶都宜兴的紫砂成型技法,亦与此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传说中的供春捏制树樱壶“指掠内外,指螺文隐起可按,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现节腠……”便是采用最原始的手捏法。而古人所用的模具成型法包含了内模成型法与外模成型法两种,这又与宜兴陶人所采用的外模内拍法、内模外挡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至于早在七千年前的仰韶时期便出现,且在陶瓷生产技艺中最常被采用的轮制成型法,却鲜被宜兴陶人所采用。究其原因,可能是此法虽然成型速度快,且方便省力,但因受到了同心圆的限制,造型只能上下变化,缺乏活泼性,施展的空间有限。这点对于可塑性高、延展性佳的紫砂土而言,显然不能满足其变化多端的性格。因此宜兴陶人传统上便采用独特的“打身筒”和“镶身筒”成型技法。“打身筒”成型法主要运用于圆器的制作,而方器则采“镶身筒”成型。由于紫砂泥的可塑性好、收缩率小、烧成范围广且成品不易变形,这些物理性的优点,透过这两种全由手工操作的成型技法,便可将陶手的造型意念精确地表露无意遗。

六角紫砂执壶复原图,羊角山古龙窑址的考古发现不但将紫砂陶的起源向上推至北宋,也说明了,紫砂成型技法已脱离陶轮拉坯成型,而进入泥片镶接成型的阶段。

紫砂陶与其它地区陶器最大的差异之一便是它是一种无釉陶,毋需通过釉色的装饰,便可以其丰富多变的造型、线条及泥色来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各式变化。一九七六年,宜兴羊角山在扩建工程中,发现了一条北宋紫砂古龙容,经过残片复原后,共有高颈壶、矮颈壶及提梁壶等三类壶形,其造型除了圆形器皿外,尚有六角形的贴花执壶。这个考古发现不但将紫砂陶的起源向上推至北宋,同时也说明了,紫砂成型技法已脱离陶轮拉坯成型,而进入泥片镶接成型的阶段。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茶器之美:盖碗用错了,真的很丢人!》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具资讯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具资讯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