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

好茶用好茶具来配,方能显示出茶的珍贵。精美而有格调的茶具,让人于品茶中收获一份悠然自得的情趣。

器具精致,茶愈为之生色。因而,茶具的选择,对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美食不如美器,历来是中国人的器用之道,饮茶也是如此。

茶之色,与器具之美,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是视觉、味觉、嗅觉、触觉的莫大享受。

放茶、泡茶、冲茶、品茶,看茶具在双手间翻转,转瞬之间一杯香茗已现。

茶人看茶器,各自两欢喜。

烧水器具

电磁烧水炉是现在最常用的烧水器具,它安全又可靠。

日常生活中,电磁烧水炉泡茶是最方便的一种方式。不管是饮水机,还是其他器具,都无法和电磁烧水炉泡茶相比。

现在不少专门为泡茶而设计的电磁炉,支持自动上水、自动断开等功能,让泡茶变得更轻松写意。再多的人,一个电磁烧水炉都可以满足。

烧水的方式有很多,但是,电磁烧水炉越来越被大家所广泛接受。

泡茶器具

泡茶器具,最常见的就是盖碗和紫砂壶。

盖碗最好选用纯白色,能更好的观察茶叶一丝一毫的变化。其中,德化白瓷的盖碗白的透亮,是盖碗的上上之选。

紫砂壶为中国特色,更是泡茶必备。其中,用紫砂陶土烧制而成的紫砂陶茶具,是公认质地最好的茶具。

除此之外,玻璃杯也是泡茶比较多的一种器具,在冲泡绿茶中最为常见。

饮茶器具

一般来说,现有饮茶器具中,瓷器茶具、陶器茶具最好,玻璃茶具次之,搪瓷茶具再次之。

瓷器以白为贵,茶汤一览无余;陶器雅致古朴,保温性好;玻璃杯安全健康,易清洗;搪瓷坚固耐用,不易腐蚀。

茶杯的容量,以30——50ML最为常见。另外,注意不要选择内环朝里的杯子,因为会烫嘴。

喝茶的杯子千万种,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即可。

日常饮茶,除了需要这些器具之外,茶盘、公道杯、茶夹也是经常用到的。茶宠、茶垫、茶架等器具,则看个人喜好。

饮茶,需要准备一套好器具。任何器具的缺失和不足,都会影响我们饮茶。

选好器具,这杯茶才会更有味道。

茶器,在饮茶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个茶人都缺之不可。

饮茶之时,你是如何选择茶器的呢?

小编推荐

分茶妙器当兔毫,南宋人眼中的建盏


建盏于宋代之流行,常以北宋文献为证。

如蔡襄在《茶录》中认为建盏“出他处者,皆不及也”,徽宗在《大观茶论》曾言“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更有许多建盏入贡北宋皇宫的证据。

其实南宋时期,陆游、杨万里两位诗作多到“刷屏”的高产诗人依然对建盏赞不绝口,甚至还有人作了图画,从此兔毫盏的具体形象便减少了不少争议。

北宋时点茶与建盏之风靡

两宋时期,饮茶之风盛行,从龙楼凤池到寻常茶肆,无人不嗜茶、无人不品饮。茶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以至于王安石曾言“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

随着饮茶的风靡,茶具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唐代盛行煎茶,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尤为茶人喜用,有“南青北白”之称,茶圣陆羽认为,越窑青瓷更宜煎茶。

而到了宋代,点茶兴起,讲求茶之佳品,其色白,需点啜之,因而宜用黑瓷盏,北宋福建转运使蔡襄于《茶录》中认为建窑黒釉盏最宜点茶。

蔡襄的观点得到全国士大夫的响应,于是在北宋士人高雅风流的品茶场合,建窑黒釉盏成为不可或缺的上等茶器。凡是记录点茶之趣,茶品之美的诗词文赋,必然少不了“绀黑、纹如兔毫、坯微厚…出他处者,皆不及也”的建盏。

如苏东坡曾写过“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同出于建州的龙凤团茶与建盏,皆是当时贡品,可谓点茶的顶级配置。就着兔毫盏品龙凤茶,霎时间便有种难以言说的美好滋味回荡于舌尖。

与苏轼经常唱和诗词的好友黄庭坚,则对鹧鸪斑盏情有独钟:“建安瓮碗鹧鸪斑,谷帘水与月共色”。在他的笔端,鹧鸪斑盏就好比如帘流瀑与山间明月交相辉映,可谓人间至味,人间至景。

在饮茶被称为“盛世之清尚”的北宋,建盏这一受文人墨客追捧的上等茶具也曾入贡宫廷。《宣和遗事》中就有过相关描写,“(徽宗)召蔡京入内赐宴……又以惠山泉、建溪异毫盏烹新贡太平嘉瑞茶,赐蔡京饮之。”

徽宗还在亲自编著的《大观茶论》中力推建盏,以“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对建盏表达极高的肯定。

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这段论盏,不仅论色,也对点茶用盏作出器型的要求,相比蔡襄的论述更为详细具体。有推论认为供御盏的器型就是徽宗专门定制的,故而于北宋前中期的直腹束口盏已有区别。

南宋文人眼中的建盏

北宋(960—1127)末年,金兵破北宋都城,北方窑口被战火殃及,遭受沉重打击,而建窑因在南方幸免于难,但建窑和建盏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呢?

当徽宗和钦宗被金人掳走,中原唯剩半壁,宋高宗却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偏安,令后人不齿,不过倒是勉强维系了南宋(1127—1279)与金朝南北对峙相安无事的短暂局面。

宋汝窑、宋定窑销声匿迹的情况下,南方几个窑口包括建窑幸免于难。生活依然要继续,南宋治下的臣民,对点茶的热爱依旧,建窑的窑火自然还是为官、民两路需求熊熊燃烧。

南宋诗人中,两位高产的诗人陆游与杨万里都在篇幅浩繁的著作中,写到不少茶事有关的诗句,宋代茶与盏浇不离孟,自然也就有不少建盏的诗文留存。

陆游:生于茶乡,创茶诗数量记录

陆游生在茶乡(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盛产日铸茶),历任茶官,晚年又归隐茶乡,一生与茶结缘。他南北奔走,宦迹所至,遍及江、浙、闽、赣、粤等地,特别是在闽、赣两地任茶官期间,有机会品饮各地名茶。

这位堪称两宋时期留诗最多的大诗人,曾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现存9300余首),其中有茶诗300余首,几乎创造了历代诗人茶诗数量的最高纪录。

陆游对陆羽极为仰慕,不仅熟读《茶经》,而且常以茶神自况:“水品茶经常在手,前生疑是竟陵翁”,“桑苎家风君勿笑,他年犹得作茶神”(竟陵即指陆羽)。

因此他将自己涉及茶类、烹茶、点茶、品茶、茶盏等内容的众多茶诗称为“重补茶经又一篇”。在这些茶诗中,处处可见建盏的身影。

如在《烹茶》一诗中,陆游是这样写的:兔瓯试玉尘,香色两超胜。把玩一欣然,为汝烹茶竟。

用兔毫盏品饮刚烹好的茶,茶与盏相得益彰,茶扑鼻的香气以及茶在黑盏映衬下的色泽都达到“超胜”的境界。

闲来无事时,陆游也亲手点茶,看汤花咬住茶盏,丝毫不见水痕,茶末与茶汤水乳交融,轻扬起袅袅茶烟,可谓人间清欢。

如他在《夜坐戏作》中这样写到:飕飕松韵生鱼眼,汹汹云涛涌兔毫。促膝细论同此味,绝胜痛饮读离骚。

生鱼眼是指水面冒泡时仿佛鱼眼样貌,兔毫便是指建窑兔毫盏。有了兔毫盏相伴,饮一盏好茶,那般感觉竟胜似读《离骚》。

陆游爱用兔毫盏饮茶,在他的组诗《村舍杂书》中也有体现:“雪落红丝磑,香动银毫瓯”。

听着雪落的声音,茶香盈动银毫盏,无论是在视觉还是嗅觉上都是一种享受。银毫是宋时建盏的顶级釉色,边界清晰、条达流畅,若银河倒流,与落雪的颜色是不一样的美。

陆游有时也会把玩细赏自己心爱的兔毫盏,他在《入梅》中写道:“墨试小螺看斗砚,茶分细乳玩毫杯”。当茶汤吃尽,手中的茶盏露出黑色的釉面,釉面上丝丝兔毫尽显色泽。陆游从不瞒他的快意,也不隐他的茶盏。

文人爱砚和爱盏是相通的,两者都尽显沉稳、古朴、低调之美。

杨万里:分茶妙器当兔毫

杨万里与陆游一样也是一位高产诗人,他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陆游曾对其甘拜下风:“文章有定价,议论有至公。我不如诚斋,此评天下同”(陆游《谢王子林判院惠诗编》)。严羽《沧浪诗话》称其诗歌为“诚斋体”。(杨万里号诚斋)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首,现存4200余首,其中茶诗约70首。虽在数量上远不及陆游的300首,但他嗜茶的程度与陆游比起来就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老夫平生爱煮茗,十年穿烧折脚鼎”(《谢木韫之舍人分送讲筵赐茶》),就是杨万里一生爱茶、与茶为伴的写照。

他曾在《以六一泉煮双井茶》中写道: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细参六一泉中味,故有涪翁句子香。

拿鹰爪状的新茶来烹煮,水如松风作响,茶汤表面冒出蟹眼般的小泡,兔毫盏中,茶汤愈发雪白。

细细品尝用六一泉烹的佳茗,诚斋想起涪翁(黄庭坚)吟咏双井茶的诗句。双井茶为江西名茶,黄庭坚曾作《双井茶送子瞻》;而六一泉位于杭州市孤山南麓,苏轼曾作《六一泉铭》。

如此看来,无论是惠山泉烹北苑茶,还是六一泉烹双井茶,都少不了建盏的存在,建盏可谓宋代饮茶的优选茶具。北宋如此,南宋依然如此。

在《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一诗中,杨万里描写分茶场景,而分茶时所用茶盏便是建窑兔毫盏。

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

分茶,又名“茶百戏”,指的是在点茶过程中采用特殊方法使茶汤表面的纹脉形成图案的技艺。

分茶之时,茶盏表面水纹如天空白云,又如江中倒影。茶与泉水在兔毫盏中相遇,茶沫、泉水与盏面斑纹皆富变化,令人称奇。真乃灵奇变幻,气象万千。

除了兔毫盏,杨万里也曾写过鹧鸪斑盏的别有洞天。

如这首《陈蹇叔郎中出闽漕,别送新茶。李圣俞郎中出》中就有“鹧班碗面云萦字,兔褐瓯心雪作泓”之句,同时写尽鹧鸪斑盏和兔毫盏盛茶汤时的美感。

到了南宋末年,一位自称“审安老人”的神秘人物在他所著《茶具图赞》一书中将宋代点茶所需要的十二种茶具以白描形式画出,并封官衔,加字号,作赞文。其中谈及点茶必备之茶盏时,就是一眼可看出的兔毫盏的形象。

陆游、杨万里和审安老人的著作,只是南宋众多茶盏文献中冰山一角,但足以证明建盏在南宋依然颇受爱重,直到元灭宋之后,依然余音绕梁,只是明初饮茶习俗的剧变,令建盏所代表的黒釉瓷华章在中国本土戛然而止,再次奏响,便是21世纪的事了。

好茶配好器,喝什么茶就该用什么器!


俗话说,好马配好鞍,好船配好帆。喝茶也如此,一套精致的茶具配以色香味俱全的好茶,可谓是相得益彰。

茶与茶具的完美结合,才能体会品茶的乐趣,好的茶具才会带给我们良好的视觉享受。

中国是茶的故乡,几千年来,茶已成为深得人们喜爱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根据茶的基本分类以及,我们将和大家分享一些不同茶具的搭配。

1、绿茶

未发酵茶。我国盛产茶叶,以绿茶为最早。这种茶内质香气高爽,滋味鲜醇,含有茶多酚、叶绿素、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

常见绿茶:西湖龙井、太湖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太平猴魁、峨眉毛峰、安吉白茶、信阳毛尖、六安瓜片等。

茶具:1.紫砂壶

选用紫砂壶宜满足:

①、泥料:适宜绿泥、段泥类紫砂壶。

②、壶形:壶身不宜过高,壶口较大。

③、容量:容量宜在150cc至250cc之间。

2.透色玻璃杯,或用白瓷、青瓷、青花瓷杯。以无色、无花、无盖的玻璃杯为最好。

玻璃茶具质地透明、传热快,透过玻璃杯可以观赏到茶汤的颜色以及茶叶的形态。

但玻璃茶杯质地脆、容易破碎,且传热迅速,保温性差,茶的香气也易于散失,因此使用玻璃器具冲泡出的茶最好尽快饮用完。

2、红茶

全发酵茶。经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精制而成的茶。其品质特征是红叶红汤。茶色乌润、汤色红亮.

常见红茶:祁门红茶、云南滇红等

茶具:

1.紫砂壶

选用的紫砂壶宜满足:

①、泥料:紫砂壶的原料尽量为红泥类、清水泥等。

②、壶形:宜使用壶身较矮之器型;高级细嫩红茶还适宜口盖较大之器型,如“仿古壶”;

③、容量:壶容量适中,宜在220cc以上。

2.内挂白釉紫砂、白瓷、红釉瓷、暖色瓷的壶杯具、盖杯、盖碗或咖啡壶具。

3、乌龙茶

即青茶,属于半发酵茶,经过鲜叶采摘→做青(晒青→晾青→摇青)→杀青→揉捻→干燥几道工序制成,制作工艺介于红茶和绿茶之间。

常见乌龙茶:武夷岩茶(如大红袍、肉桂、水仙)、安溪铁观音、潮州凤凰单丛、台湾冻顶乌龙等。

茶具:

1.紫砂壶

选用的紫砂壶宜满足:

①、泥料:朱泥、红泥、紫泥类皆宜。

②、壶形:乌龙茶适宜小壶冲泡,闽南乌龙以香气著称,适宜壶身较高、壶腹鼓之器型,留香效果好,如“龙蛋壶”;闽北乌龙以茶汤而显,宜使用壶腹宽之小壶冲泡,更能激发岩茶醇厚之韵味,如“水平壶”。

③、容量:容量宜在100cc—220cc之间。

2.紫砂壶杯具,或白瓷壶杯具、盖碗、飘逸杯配。

4、黑茶

后发酵茶。黑茶一般采用的原料较粗老,是压制紧压茶的主要原料。制茶工艺一般包括杀青、揉捻、渥堆、发酵和干燥五道工序。

常见黑茶:湖南安化黑茶、四川边茶、滇桂黑茶、广西六堡散茶等、包括普洱茶。

茶具:

1.紫砂壶

选用的紫砂壶宜满足:

①、泥料:适宜紫泥类颜色较深的紫砂壶,养出效果佳;

②、壶形:圆器、方器皆可;

③、容量:适宜在190cc-380cc左右。

2.普洱茶:可选紫砂壶、铁壶、银壶、盖碗等冲泡。

5、黄茶

轻微发酵茶。其品质特征为:黄叶黄汤。其制法与绿茶基本相同,但在揉捻后或初干后有闷黄过程。

常见黄茶:黄芽茶:君山银针、蒙顶黄芽等

黄小茶:平阳黄汤、雅安黄茶等

黄大茶:霍山黄大茶、广东大叶青等

茶具:1.紫砂壶

选用紫砂壶宜满足:

①、泥料:适宜段泥类紫砂壶。

②、壶形:壶身不宜过高,壶口较大。

③、容量:容量不宜过大,宜在150cc至250cc之间。

2.奶白或黄釉瓷及黄橙色壶杯具、盖碗、盖杯。

6、白茶

轻微发酵茶,是中国茶农创制的传统名茶。采摘后,不经杀青或揉捻,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的品质特点。

常见白茶: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等。

茶具:1.紫砂壶:

选用的紫砂壶宜满足:

①、泥料:紫砂壶的原料以紫泥,段泥类为宜,

②、壶形:宜壶身高度适中、口盖大,例如“金钟壶”;

③、容量:容量宜在250cc—350cc之间。

2.白瓷或黄泥炻器壶杯及内壁有色黑瓷。

7、其他种类

花茶:

花茶是将花或叶的果实炮制而成的茶,属加工茶类。分花果茶和花草茶。

常见花茶:茉莉花茶、玫瑰花茶、玉兰花茶等。

茶具:1.青瓷、青花瓷等盖碗、盖杯、壶杯具。

2.采用玻璃壶,实用而且美观,可观看花的完美形态。另外用花茶壶的话建议快速洗茶一次,这样可喝的更纯净的花茶。

总结

瓷质茶具

瓷质茶具特别适合用来冲泡风格清扬的茶。

适合冲泡茶类:原料较嫩的绿茶、花香型红茶、清香型的乌龙茶,如:铁观音、白茶的新茶,如:白毫银针等。

陶质茶具适合冲泡一些风格厚重的茶。

特别是普洱、蜜香型红茶、醇厚型乌龙茶,如:武夷岩茶、老白茶,如寿眉等。

陶制茶具

紫砂器具适合泡厚重风味的茶,尤其是重发酵、重焙火的茶以及老茶。如:普洱老茶、老白茶、黑茶等。

紫砂茶具

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要泡好一壶好茶,茶具的选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有着许许多多的讲究。

我们应当根据不同的茶类、饮茶习惯、场合与季节,选用不同的茶具。只有这样,才会发现饮茶的乐趣。(文章来源:茶姐聊茶;

有茶必有器


我们国人最早饮茶的器具是同酒具与食器共用的,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茶具”这一专属名词,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那个时代的王褒在《僮约》一文中写道:“烹荼尽具,已而盖藏”。《僮约》原本是一份主仆之间的契约,所以在文内写有仆人在烹茶之前,必须洗净器具的条款。这便是在中国茶具发展史上,最早谈及饮茶用器具的史料。但这里的“具”,可以解释为茶具,也可以理解为食具,它是泛指烹茶时所使用的器具,还不能断定是专用茶具。

唐时茶已成为国人的日常饮料,饮茶之风极为盛行,更加讲究饮茶情趣,因此,茶具成为饮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器具,茶具的生产出现系列化与复杂化,单是陆羽《茶经》里记载的茶器就有几十种之多。这些茶器品种的日渐丰富,从实用性的角度上,能够提高茶的色香味,从精神享受的层面上,令人不止喝的是茶香,还能品得到意境。从长安到洛阳,不仅家家户户均以饮茶待客,更重要的是,茶具真正结束同餐具混用,就是在唐朝这一时期完成的。

到了明代,随着散茶冲泡饮法的普及,引起了茶器史上的最大变革,最显明的一点就是唐宋时期常见的盏、碗等,被逐步兴起的茶壶所取代;清代的茶盏、茶壶,多以陶或瓷制作,有“景瓷宜陶”(景德镇的陶瓷,宜兴的紫砂)的美誉。宜兴紫砂壶就是从那时起逐渐成为受到人们追捧的宠儿的。康熙、雍正、乾隆时盛行起使用盖碗,盖碗由盖、碗、托三部分组成。与此同时,做工极为考究的白瓷和青花瓷等美貌茶具也趁着这一股东风大量出现,随着功夫茶的盛行催生出了大量与之配合的成套茶具。

人们对饮茶之风的推崇,进一步推动了人们对茶器考究化和精美化的追求,加速了茶器的演进和发展。现在随着普洱茶文化的不断传播和市场的不断扩大,普洱茶在振兴着整个茶器具市场的同时,也推动了茶器的演变和创新。

在普洱茶的拉动下,加之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喝茶健康的生活方式被人们所接受并推崇,因茶而兴的茶器则不断地因应市场需求做出自我调整,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针对普洱茶客冲泡需求的茶器。从这几年参加的众多茶博会上都能够看到各式各样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茶器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宜兴紫砂、景德镇陶瓷、龙泉青瓷、天目盏、柴烧、日式手工银壶铁壶等都在抓住市场良机推陈出新,匠心独具的造型、万般讲究的材质,让每一件茶器看上去如同艺术品一般夺目……随便拿起一样,都能够令人爱不释手。

锡壶于茶的情谊


自古以来,锡因美丽的光泽以及良好的延展性而受到人们的喜爱,被能工巧匠们制作成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器皿,所做锡器有的刻花,有的无花,制作精巧,美观耐用。其“白如银,明如镜”,有六大突出特点:泡茶烂,且增香味;长期装酒,酒味不夺;放于潮湿之处,色质不变;质量坚固,不易扁碎;使用日久,声仍宏亮如铜;若年久略失光泽,用生白布擦之,仍复如新。它物美价廉,畅销国内外。

中国是世界上锡矿资源大国和最早利用锡的国家之一。锡器生产的历史比较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宋代以后,锡器已经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用途最为广泛的金属器皿。因为锡质地柔软,易于铸造、打制和焊接,造型繁简都容易做得出来,尤其适宜于民间小作坊生产,所以案台供器、各种花瓶器皿都以锡器为多。又因为锡无毒,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不与空气反应,用来贮藏干果、茶叶、药材等可使其色味经久不变,锡制壶具盛酒冬暖夏凉、盛茶则醇厚清冽等特性,所以它的茶酒姻缘,一早已经注定。

明代开始,由于散茶的流行,茶壶的需求迅速增加,高层次的艺术家开始关注并参与到茶壶的制作中来,锡壶与紫砂壶一样,从日常生活用品跃升为艺术品。当时,锡器与紫砂器一样备受推崇,成为当时贵族间流行的时尚奢侈品。

改革开放以后,全国旧货市场先后建立起来,锡壶作为古董从无数的家庭走向社会。先是古玩商贩不经意间带到了市场上,于是藏家的锐眼发现了它,价格随着交易的频繁而不断上升,从最初的几十元到现在的几千甚至上万元。在艺术品拍卖行,有的锡壶买到了七、八万元。锡壶收藏已从附属其它收藏,例如瓷器、铜器、紫砂壶、竹木牙角器等,发展到专项收藏。

锡壶的功用,以酒壶为主,茶壶次之。而锡相对金银铜铁等金属较脆弱,易损坏,当时一些必要的技术条件不具备,因此单纯的锡制品不是很多。经过一个漫长的时期,随着制造技术的发展,加上锡器本身所具备的防潮、保温、耐酸、耐碱、易热、延展性好、光亮如银等优点,到了明清之际,锡器开始盛行,且由个体手工打制,因此壶的形状也千奇百怪。

锡壶的盛行,让当时的锡壶制作名家不仅仅只是注重壶之功用,还常集诗书画于一体,巧用雕刻和镶嵌工艺,因此锡壶品质普遍提升,成为不少文人雅客收藏把玩之物。到了民国时期,一把质地良好、做工精细、造型美观的锡壶,要价已在4个大洋以上。目前,锡壶的收藏价值和市场价格早已大大地飚升。

什么茶叶配什么器,别再一器泡“所有”了


一套精致的茶具配以色香味俱全的好茶,可谓是相得益彰。自古以来,人们讲究饮茶之道的重要表现之一在于注重茶具本身的艺术,所以说要饮得好茶,就离不开相应的茶具。

1、瓷质茶具

瓷器土质细腻,烧结温度高;胎质较薄,敲击声音清脆。由于瓷器表面光洁致密,所以不吸水不吸味。并且,瓷质茶具传热快、不吸香,能把茶的风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泡出的茶香高味鲜。

瓷质茶具因为这些特质,所以特别适合用来冲泡风格清扬的茶。

适合冲泡茶类:原料较嫩的绿茶、花香型红茶、清香型的乌龙茶,如:铁观音、白茶的新茶,如:白毫银针等。

2、陶质茶具

陶器土质沙粒感强,烧结温度低;胎质较厚,敲击声音沉闷。由于表面气孔多,容易吸水吸味;同时因为密度小,所以传热慢,保温效果好。茶汤在陶器内壁的气孔中进进出出,与陶土中的一些矿物元素发生反应,茶的醇厚韵味和变化会更加凸显。

因此,陶质茶具适合冲泡一些风格厚重的茶。

适合冲泡茶类:普洱、蜜香型红茶、醇厚型乌龙茶,如:武夷岩茶、重焙火台湾乌龙茶、老白茶,如寿眉等。

3、紫砂器具

紫砂器具虽属于陶器,但与普通的陶器不一样,紫砂茶具的内部和外部皆不敷釉,而是采用紫泥、红泥和团山泥经过抟制和焙烧制作而成。

紫砂器具由于优质的紫砂土和独特的双气孔结构,吸水性强,透气性极佳,对茶汤有一定的润色作用。

紫砂器具适合泡厚重风味的茶,尤其是重发酵、重焙火的茶以及老茶。

适合冲泡茶类:普洱老茶、老白茶、黑茶等。

4、玻璃器具

玻璃是一种有色、半透明且不透气的矿物质,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玻璃茶具无可替代的特点就是透明。透过玻璃,可以观赏到茶汤的颜色、茶叶的形态,不管是玻璃壶、玻璃公道杯、玻璃茶杯,观赏性都很强。

然而,玻璃茶杯质地脆、容易破碎,且传热迅速,保温性差,茶的香气也易于散失,因此使用玻璃器具冲泡出的茶最好尽快饮用完。

适合冲泡茶类:绿茶、花草茶等。

以上是根据茶具材质的特性对茶叶的影响总结得来的,并非是固定的搭配,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习惯选择相应的器具。(文章来源:茶文化知识;

紫砂方器难做,原因何在?


紫砂方货的成型制作方法,大体分为二种。一种传统的手工镶接法,一种是模具成型。全手工镶接就是用泥片镶接,模具成型主要是壶身的档坯及附件的印制。笔者认为高档的工艺壶应该采用传统的手工镶接法。因为手工镶接成的制品,气度饱满、挺拔有力。而挡坯成型的就显得力度不足。可以说方器紫砂壶制作起来难度是非常大的,难么究竟难在哪里呢?

角线的处理:

我曾经把角的处理比为烹调的的运用,就像锐角与钝角法以人的感到是截然不同的。一个造型,为根据设计构思的意图,抉择角的处理。锐角一般表现清秀、利落;钝角则是淳厚稳健。有人觉得,钝角或圆角失去了方壶专有的韵味,这是一种曲解,寓圆于方则别有情趣。手工成型的圆角其实要比锐角难做,而且非经验老到者是做不出大的淳厚的圆角的,这是我的领会。至于有的角峰利无比,有的角上挟出面,这是因各人的嗜好而作,不能强求一致。

口盖最难做:

选壶都要挑选口盖平整,调转紧密的茶壶。方壶有长方、四方、六方、八方等几种根基形状。盖头大致分为嵌盖、压盖,又有平盖、虚盖等差别。依我的领会而言:八方、四方壶盖比六方,长方壶盖难做,而嵌盖要比压盖容易一点。与圆壶相比,方壶口盖的变形要大得多。压缩时嘴把的拉力共性,在制作时方壶与圆壶也有明显的不同,圆壶以圆心为中心,应用工具时无头尾之分,用力对比能够达到均匀。可是制作方壶在应用工具时,必定有开端收尾,然后再换一面的次序。有力就较难维持一样用力不匀,实际也是变形的一个因素。

做壶盖、盖片、虚片、子口(唇)相互之间软硬搭配必然要控制好。而这个软硬关系,并非一成不变,又没有明确的标准,全凭手感及经验。嵌盖与压盖不一样,因盖内结构区别,也必须有不同的处理法子,稍有漠视,就要变形。就是在焙烧时,由于口盖过紧,阴碍了口及盖的自体压缩,也会变形,要想做好把口盖紧密又平整,且不加整修的茶壶,其实是很难的。所以就难免会有口部及盖头有窑外整修的痕迹,现在有的为了打消窑外整修的痕迹,采纳再焙烧,窑场上有句俗话:「火里求财」,往往整修痕迹打消了,而别的问题又出现了。诸如起泡、落渣、铁质甚至开裂等。

平口面的下陷:

在宜兴紫砂壶中,无论圆壶还是方壶,采纳平口面嵌盖做法的还是对比常见。但是有的作品看起来口平面下陷,这是由于视力错觉的原因,平的看起来下陷,真的看起来凹进,制作方壶就必须把视力错觉考虑进去。平口面下陷,首要原因是没有用好赞助工具。我们称它为瓢只。在制作历程中,少不了拍打。在拍打底部时,口部没有用瓢只垫好,那原本就饱满的口部就会与转盘一样平。凹陷下去以后,就不会鼓起来。圆壶也是同样道理。

镶接或堆砌的痕迹:

镶接及堆砌,稀泥是黏合剂。镶接成角的痕迹,锐角的器皿不容易看出。钝角、大圆角的就容易出现,这是因为泥片在合拢时有的空隙相对较大。而这个空隙部位又只能用稀泥补充。虽然在制作时,要用力的夹、拍,但泥片与稀泥的颗粒紧密度不一样,经过焙烧后,总会有一点痕迹。泥片堆砌的痕迹也是如此。譬如身筒齐平的假底及准片,就会有这种情况。为了减少堆砌的痕迹,尽可能采纳泥片内嵌的法子。但是并非所有造型都可内嵌,所以无论老壶或新壶都有这种现象。而且有这样一个规律,泥料越细,痕迹越明显。当然,壶身与堆砌上去泥片的软硬不和,也是一种原因。

灰爆与杂质:

灰爆或称爆砂,一般在调砂或铺砂作品上出现。因为砂粒是选用紫砂原料较硬的本山绿泥矿土,经粉碎加工而成的。如果在加工历程中,混进了一小块石灰石,经过粉碎就成了几百几千颗小粒子,肉眼根本分手不出(摊晒原料的场地是水泥地极易混进)。石灰石经过高温成了石灰,当它吸收了必然的水份就膨胀,形成了灰爆。杂质,一般是指铁质及其它混入泥料中的杂物,甚至渺小到笔毛、头发。经过焙烧才会裸露。其中铁质较为常见,铁质分两种,一种是原料加工机会械的磨损,虽经吸铁程序但未除尽。一种是矿土本身含有的。如红泥,含铁量原本就较高,矿土的外面附有一层铁锈样的物质,如果在练泥前没有消除洁净,就带进泥料中,经过焙烧就成了小黑点。这些在制作历程中都是极难创造的。复杂的工艺和制作过程决定其珍稀性。

烹茶尽具,茶遇好器!


斗笠杯

斗笠,一种古老的挡雨遮阳的器具,至今在山村水乡仍随处可见。斗笠杯造型如蓑翁之斗笠,口部大,底足小,取其怡然自得之美,线条简洁优雅,烧成难度高,于简洁中见大智,尤显珍贵。取杯品茶,若姜尚之于渭水,于山水间心怀天下,于平凡中窥大智之道。

汝窑

汝窑茶具是五大名窑之首,产于汝州而得名,在陶瓷史上有“汝窑之魁”之称。经过茶水浸泡,内里会出现开片,茶色又附着在开片上,令茶具呈现出了令人心醉沉迷的花纹,大大增强了茶具的观赏度。既能够闻香,又能够观色,汝窑茶具能给饮茶之人带来视觉上和嗅觉上的双重享受。

珐琅彩

珐琅彩,将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装饰手法,正式名称为“瓷胎画珐琅”,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珐琅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是引进国外珐琅材料创制而成的,并一举成为极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

柴烧

柴烧制品富含远红外线,对养生有很大的帮助.每个人至少都应该拥有一个柴烧杯,用来日常饮水喝茶,可让茶汤味甘甜,净化水的能量.即便是不用来喝茶,也可常置于手中抚摸,一样可达养生之效.

建水紫陶

建水紫陶无釉裸烧追求的是一种本真、古拙、朴实之态,天然形成的釉色与陶坯高温下形成的肌理再加上建水紫陶特有的阴刻阳填工艺,书画与肌理釉色在窑内自然形成的画面美感十分有意境,且多了几分文化气息。

品茗杯的手持姿势

女士持杯手势:右手持杯,用拇指食指夹杯,中指托住杯底,并舒展开兰花指。

男士持杯手势:右手持杯,拇指食指夹杯,中指托住杯底,男士就不要将兰花指舒展开了。这样的持杯手势称作“三龙护鼎”,三根指头誉为“三龙”,茶杯如鼎。

因为爱茶,所以爱杯。茶杯,自品茗伊始,成为不可缺少的角色。或行单影只或成双成对,与壶相伴,自愿作壶的配角。然而,茶杯虽小,却藏有无尽之美,是与生活最贴近的用器。所谓“烹茶尽具,茶遇好器”,一如美人在侧,花香满堂,妙不可言。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茶韵悠然,三分于器》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具资讯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具资讯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