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政权,习惯马背上生活的蒙古族人在建国之初基本上延续了本民族的习俗,以饮酒为主。政权统一后,统治者虽然把原来南宋统治下的臣民列为政治地位最低的“南人”,但为了便于统治,元朝政府也不得不被动接受儒家文化。

中原文化习俗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元人的生活,饮茶即是一例。也因蒙古族人曾以极其野蛮的方式对南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造成破坏,元朝初期的茶文化一度陷于衰退状态。因此元代并没有形成独具时代特色的饮茶方法,与饮茶配套的器具除了晚期几种新的瓷器品种出现外,仍保持南宋时期的釉色和造型制作特色。

元代的统治不及宋代那样重视艺术、生活、文化,贵族统治阶层为了扩大其统治领域,长期不断地战争经历和蒙古人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使得茶具设计和制作风格有一定改变,茶具变得厚重、粗狂、豪放,用沸水直接冲泡散茶的饮茶方式也就出现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元代的点茶习惯在延续的同时,茶叶加工、饮茶方法和使用的茶具比宋代简单得多,并发生了一定改变。元代是上承唐、宋,下启明、清的一个茶具史上的过渡时期。

今天在首都博物院寻一寻过渡时期元代各个窑口的瓷器。

龙泉窑青釉褐斑高足杯

敞口,直壁下收,喇叭形高足。通体青釉之上点缀不规则的褐色斑点。青釉褐斑工艺最早见于晋代,元代在青釉、青白釉等多种器物上有这种做法。

景德镇窑青花花卉纹盏托

盏托为一套茶具。盏撇口,弧腹,小圈足,足底有乳状脐。托盘敞口,中间盏座凸起,高足外撇,足内无釉。盏内壁口沿绘卷草纹,内底饰缠枝花卉,外壁绘缠枝菊,托盘内绘有缠枝牡丹,外绘莲瓣纹,颈部绘重叠蕉叶纹。青花呈色浓艳。胎质坚硬,釉色白中闪青。

景德镇窑青白釉串珠纹玉壶春瓶

撇口,细颈,鼓腹,圈足。通体施青白釉。采用贴花和串珠式装饰手法构成覆钟纹和如意云头纹,并饰“寿比南山”和“福如东海”的吉祥语。腹下部贴有花卉装饰。串珠式装饰技法在元青白瓷中比较少,故此器是研究元青白瓷装饰题材和工艺的珍贵实物资料。

景德镇窑青花鸳鸯戏水玉壶春瓶

撇口,细颈,垂腹,圈足。内口沿绘如意云头纹。颈部为缠枝花卉,颈腹之间饰一周几何纹,腹部主题纹饰绘两鸳鸯游弋于莲池之中,其下绘卷草纹,颈绘变形莲纹瓣,足壁是重叠覆莲。用国产青料绘画,青花色调淡雅。胎质细白,釉色细润,白中闪青,工艺精湛,反映出元代景德镇制瓷工艺的水平。

磁州窑白地黑花人物诗文罐

小口,短颈,丰肩,鼓腹,平底。4道弦纹将纹饰分为3部分,肩部用黑彩绘婴戏莲纹,下腹绘折枝花卉,中腹部题草书七言绝句诗一首:“寻慎悟入蓬莱捣(岛),香花不断松花老。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满地无人扫。至元十八年。”黄褐色釉,胎质较粗。现存元代用诗文作装饰并有年款之器甚少,弥足珍贵。

景德镇窑青花束莲纹梨式壶

直口,垂腹,平底无釉。弯流,曲柄,柄上附小圆系。腹部绘束莲纹,流绘火珠纹。胎骨致密洁白,釉质细润,青花色泽浓重,白釉闪青。梨式壶始见于元代,流行于明代,因形似梨,故名。

景德镇窑青白釉僧帽壶

口似僧帽,束颈,鼓腹,圈足。流作鸭嘴形前伸,盖为珠形钮,平置于口沿之内,扁平柄上贴塑云头形花片。胎质细白,釉面莹润,造型雅致。僧帽壶一般为僧侣做法事时所用,是元代的创新品种。明朝永乐、宣德年间有景德镇烧制的甜白釉、红釉及青花僧帽壶。

景德镇窑青白釉多穆壶

壶身呈圆筒状,上小下大,器身上、中、下、左、右各饰有一条凸起的条带,模印凸起莲瓣纹,线条流畅自然。方形流,扁条形曲柄。通体施青白釉,釉色晶莹,胎质细腻洁白。该器型为仿蒙古传统器物造型,只是将壶身换了个方向,装上流,是体现元大都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汇聚、融合、发展的珍贵实物资料。此器物蒙、藏皆用,是用来装、拌酥油茶的器皿。将茶砖煎成浓茶时,倒入少量酥油、盐,有的还加一些牛奶等其他佐料,现在亦有加味精搅拌至茶和酥油交融即可,是蒙、藏同胞生活的必需品

钧窑天蓝釉水丞

收口,垂腹,圈足。通体施天蓝釉,釉不到底,口沿釉垂流呈现胎体颜色。造型别致。

元代版图的扩大,密切了国内外各民族的联系和交往,特别是对外贸易的兴盛,这无疑促进了陶瓷茶具的产量。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元代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承上是指由于外贸的需要,北方地区主要的瓷窑,如定窑、磁州窑、钧窑等以及南方的龙泉窑、景德镇窑等,仍保持着原来的釉色特质继续生产;启下是指元代中期以后,代表时代特色的青花瓷、高温颜色釉瓷等烧制成熟,影响着明代以后的中国陶瓷发展。另外,陶瓷茶具逐渐重视装饰,对明代彩绘茶具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小编推荐

茶具的清洗


茶垢中含有镉、铅、汞、砷等有毒物质以及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这些物质会附着在光滑的茶杯表面。但是如果您的茶具已经积满茶垢,但是又舍不得扔掉的话怎么办呢?很简单,清洗干净就行了。今天就来教您几招轻松清除茶垢的方法。

玻璃、陶瓷茶具

玻璃晶莹剔透,是观赏茶汤最好的器具,在冲泡普洱茶的过程中,公道杯、飘逸杯就大多以玻璃为材质;陶瓷也是常用茶具,作为茶杯、茶壶、盖碗的居多。(此处特指上过釉的陶瓷,和玻璃茶具一样表面光滑的。)这里介绍两种简单的清洗方法,经小编验证,效果很好!

方法一:将要洗的茶具过一遍水,让茶具表面沾上水,接着,挤一小段牙膏在手指上,把这些牙膏抹在茶具内壁,尤其是茶垢严重的地方,薄薄的抹一层就行。然后,用牙刷轻轻刷几下,或者用拧干水的茶巾来回摩擦几下,轻轻松松就能去掉茶垢。这个方法的原理是,通常牙膏内含有一定量的摩擦剂,你用手可以感觉到牙膏内的颗粒感。顺便提醒大家,不要用太高级的牙膏,越便宜的牙膏含的摩擦剂越多,去除茶垢也更方便。从节约角度考虑,小编建议大家可以买一支便宜的牙膏放家里,专门用来清洁茶具。

方法二:把杯子用水涮一下(不留水),然后用干盐在杯子壁上面蹭,再用清水冲洗掉盐巴,不管是食盐也好,或是粗盐也行,都可以帮我们去除杯子上的茶渍,我们可以用手指沾取之后,在茶渍上方来回刷洗,不消两三分钟,就会发现茶渍神奇地消失了呢!而且盐具有很好的杀菌效果,但是如果您手上刚好有小伤口之类的就建议放弃此方法,以免盐刺激到伤口,产生疼痛感。

紫砂茶具(含紫陶)

紫砂壶是冲泡普洱茶尤其是老茶的绝佳器具,过去以为紫砂里面的茶垢越厚,就越好,科学证明这实在是错误的。紫砂具有一定的吸附性,不能用化学制品,也不能用醋或者牙膏。去除紫砂壶(杯)里面的茶垢,也提供两种方法:

方法一:先将足量的食用碱(苏打、纯碱、碳酸纳)倒入要清洗的容器内,再将刚烧开的水倒入容器内(小心不要将溶液溅出)。泡上一、二十分钟后拿出清洗即可,细微之处用软毛刷子刷几下就行了。

方法二:土豆削碎以后放到壶里,倒进热水泡上10来分钟,然后就可以容易的洗去壶里的茶垢了,它的原理是,土豆里有淀粉,这些淀粉有很强的吸附力,所以很容易就可以把杯里的垢去掉。

金属茶具

一般冲泡普洱茶的滤网采用金属材质,另外也有用铁壶煮老茶的,金属极易氧化,产生茶垢后为变得乌黑,用中性的清洁剂很难洗干净,需要使用酸性的清洁剂,如醋、柠檬都是很好的选择,又安全。只要用醋(白醋)或柠檬汁(纯汁液非饮料)将茶具浸泡2-3小时后用软毛刷子轻刷,再用水冲洗干净即可。

茶具的历史之茶具是怎么来的?


茶具是一种饮茶器具,茶壶、茶杯、茶碗等都是饮茶的器具。中国的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除实用价值外,也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因而为历代茶爱好者青睐。我们一起来看看它的历史之路。

茶具,古代亦称茶器或茗器。据西汉辞赋家王褒《僮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是中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到唐代,“茶具”一词在唐诗里初处可见,诸如唐诗人陆龟蒙《零陵总记》说:“客至不限匝数,竞日执持茶器。”

茶具范围宋代皇帝将“茶器”作为赐品,可见宋代“茶具”十分名贵,北宋画家文同有“惟携茶具赏幽绝”的诗句。明初号称“吴中四杰”的画家徐责一天夜晚邀友人品茗对饮时,他趁兴写道:“茶器晚犹设,歌壶醒不敲。”不难看出,无论是唐宋诗人,还是元明画家,他们笔下经常可以读到“茶具”诗句。

“茶籯”是箱笼一类器具。唐陆龟蒙写有一首《茶籯诗》“金刀劈翠筠,织似波纹斜。”可知“茶籯”是一种竹制、编织有斜纹的茶具,“茶舍”多指茶人居住的小茅屋,唐皮日休《茶舍诗》就用诗词描写出茶舍人

家焙茶、研(碾)茶、煎茶、拍茶辛劳的制茶过程。

古人煮茶要用火炉(即炭炉),唐以来煮茶的炉通称“茶灶”唐宋文人墨客无论是读书,还是下棋,都与“茶灶”相傍,又见茶灶与笔床、瓦盆并例,说明至唐代开始,“茶灶”就是日常必备之物。

除了上述例举的茶具之外。在各种古籍中还可以见到的茶具有:茶鼎、茶瓯、茶磨、茶碾、茶臼、茶柜、茶榨、茶槽、茶宪、茶笼……等。究竟有多少种茶具呢?据《云溪友议》说:“陆羽造茶具二十四事。”如果按照唐代文学家《茶具十咏》和《云溪友议》之言,古代茶具至少有24种。

以上就是有关茶具的历史知识介绍。茶具在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中是点睛之品,在爱茶之友眼中更是一种艺术。茶具的选择应该跟茶性相宜,这样冲泡出来的茶效果会更好。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承上启下的元代茶具》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具资讯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具资讯请访问茶具资讯专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